懂经济学的男人更成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5-16 20:10:14

点击下载

作者:王牧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懂经济学的男人更成功

懂经济学的男人更成功试读:

前言

“房价能下跌多少?油价会不会继续上涨?人民币升值对我们有多大的影响……”在经济社会背景下,“经济”已经成为了每个人共同的话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今天,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必须懂经济学已经成为社会对男人的要求之一。

那么,20岁以后的男人为什么要懂经济学呢?

英国文豪萧伯纳说过一句经典的话:“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曾讲过:“我学习经济学是为了不受经济学家们的骗。”

经济学研究的起点是人的本性,它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行为和社会活动。作为一个男人,懂得经济学,你就能把形形色色的人间万象看得一清二楚,你就会对纷纷扰扰的生活保持从容和冷静。这样,或许在你失败的时候,你不会那么痛苦;在你升职的时候,你不会那么意外;在你帮助别人的时候,你不会苛求回报;你不会相信天上掉馅饼的故事,也不会怀疑积极者的真诚……

的确,经济学不能保证你富有,但它能让你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更加智慧。当有一天你带着经济学的头脑思考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可以把问题看得这样清楚。

经济学贯穿男人的一生,可以这么说,经济学在男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在生活中,处处可见经济学的影子。商场为什么总是运用各种促销手段不惜降价销售产品?为什么现在二手市场如此流行?都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是为什么很多商家却要提供各种各样的免费服务和产品呢?

在职场上,如果你是一名公司职员,那么你一定会对如何得到一个“金饭碗”感兴趣。身在职场的人都会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深有体会,但是你知道其中隐藏着什么样的经济学概念吗?现代社会,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自主创业的人越来越多,可是为什么有的人成功了,而有的人却失败了?

在人际交往中。你会发现你的人际也是一种资源,社交圈犹如一个经济圈。各种各样的经济现象也遍布于我们的社交生活:每次社交后,你都会递给人一张名片,这就是经济学上的自我推销;在社交中你会根据不同的朋友进行不同形式的交往,这就是经济学上的“互补效应”;在择友上你也会进行理智的选择,这就是经济学上的“选择”……

面对着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的变化,对于男人来说,经济学已经是一门必修课。在这个压力与竞争空前巨大、失业率剧增、经济波动频繁的社会中,对于男人来说,似乎没有那么多的机遇去选择,有很多人在萧条的经济形势下迷失自我。但如果你了解更多经济学知识的话,你会以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这个社会,你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也会让你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自信。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经济学就是一门充满复杂数学公式的学科,他们觉得经济学中布满了常人怎么也琢磨不懂的经济理论。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经济学,本书以故事加原理的形式,对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现象进行解说和阐述,完全剔除经济学中枯燥的数学和函数,通过有趣易懂的故事和现象来讲述其中的经济学原理,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述,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掌握经济学常识。

第一章 让男人遇见经济学家——揭开经济学的面纱

经济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经济学是什么?

说起经济学,可能很多人会问:什么是经济学?经济是理财吗?经济学一直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皇后”。它是研究人类个体及其社会在自己发展的各个阶段上的各种需求和满足需求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生活到处都可以看到经济学原理的影子。例如,商场运用各种促销手段不断降价销售产品;我们面临的通货膨胀;我们每月都要缴个人所得税等等。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将有限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经济活动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及与之有密切关联的活动。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以较少耗费取得较大效益的问题。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各种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生产关系。经济一词,在西方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家庭管理。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中论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奴隶制经济的管理。

而在中国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是“济民”和“经邦”、“经国”和“济世”,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简化与综合,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其内容不仅包括国家如何理财、如何管理其他各种经济活动,而且包括国家如何处理法律、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现代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大量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经济数量关系的分析,这是由于现代经济发展日益错综复杂,在此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及新情况需要运用这些新的方法进行精确的描述和解释。

虽然作为一门真正的现代科学,但是真正了解经济学并能为己所用者,却为数不多。自从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以来,经济学经历了漫长发展,时至今日已博大精深。这就像当初只有几株幼苗的原野,发展成为今天的大森林。今天经济学已渗透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果罗列这门科学的分支,其数量当以百计,以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声称,经济学几乎可以分析人类社会20%的行为。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以前,对当时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形成了某种经济思想,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人类经济活动的内容愈来愈复杂、丰富,专业化程度愈来愈高,经济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化,对分析的精确性的要求愈来愈高,出现了研究经济数量的分析和计量方法的学科;为了总结历史经验,为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系统的历史依据,出现了各种经济史的学科。这样,就在社会科学中逐步形成了一个门类分支繁多的经济学课题。理论经济学通常称为一般经济理论,它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两个分支。

宏观经济学,它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视野,以经济活动总过程为对象,考查国民收入、物价水平等总量的波动。其中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波动即经济周期理论又是宏观经济学的两个独立分支。

微观经济学,它主要研究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单位即生产者(厂商)、消费者(居民)的经济行为,包括供求价格平衡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在不同市场类型下厂商成本分析与产量、价格决定理论、生产要素收入决定即分配理论等。

总之,经济学两个流派研究的经济现象都与我们现实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也因此,作为男人,了解经济学的两个不同的研究学派,是系统而又科学地了解经济的基础和前提。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经济学是一门启发人心智的学科,它涉及人们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它提供的不仅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新的思维,这种思维往往具有理性的特性,这也是它的价值所在。

男人必读的经济学起源书——《国富论》

身为新时代的男人,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如果你不懂得经济,或许很多人会说你落伍,但如果你不知道《国富论》这本书,相信很多人会说你无知。《国富论》作为经济学的起源的读物,其技巧高超,拥有广泛的读者。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它更是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读的书籍。《国富论》是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一本经济学专著,它的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该书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却是个自行调整机制,它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比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那么,这种产品的价格就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而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同时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得到了相应的解决。这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就是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们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亚当·斯密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战争、资源的匮乏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也就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而每一阶段都伴有与其相适应的制度。比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而亚当·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亚当·斯密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

最后,亚当·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决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亚当·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可是也有一个重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最后动力是阶级斗争,而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国富论》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国富论》远远不是一部通常所认为的学术论文,虽然斯密也说放任自由,但他的论证却是反对政府干预和反对垄断;虽然他赞扬贪欲的结果,却又几乎总是鄙视商人的行为和策略。他也不认为商业制度本身是完全值得赞美的。亚当·斯密第一次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作出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把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身为经济时代的男人,如果你想要了解经济学真实的内涵,彻底地解读经济学与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联系,那么你就应该从经济学的根源开始了解。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将是你通往经济学殿堂必然的选择。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国富论》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作了系统的描述。这同时也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把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不愧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男人的经济思维

经济发展到今天,不管你是否意识到,现代社会关系的每一个点都已经融入经济领域中了。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学习经济学,不仅仅是要掌握这门学科中的某些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用经济学的眼光看问题,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现实中如果你能够从这一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现代生活,就会对人生、个人自由以及快乐的追求作出更明智的选择。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是人的行为,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学常常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这使得经济学对世界的解释更精确,对于指导人类实践也更有效。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现实的生活中,很多人对这样的一句话,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不过,这位经济学家所要表达的是,人家花钱请你吃饭,你没有买单,可是你同样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你吃这顿饭的时间,可以用于做其他事情,这些事情,对你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你把时间用于白吃这顿饭,就失去了这些本来能有的价值。可见,用经济学的思维去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情是非常有意义的,它能给你带来独特的生活视角和经济感官。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理性男人所要具备的。

在看待生活中的种种现象的时候,经济学家的想法往往跟常人不同,但更加系统和全面,也因此常常让人茅塞顿开。也许没有什么能比解疑释惑后的那种愉悦感更让人舒畅的了。现实中,我们每天都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需要作出大大小小的决策。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作出更好的个人决策。例如边际效用理论能帮你分析出该读几年的书;比较优势理论则能帮你决定读什么专业并如何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工作;对于准备上学的学生,利用机会成本你会知道高中毕业后应该选择读本科还是读大专;成本收益分析会告诉你该出国还是在国内读大学等等。

生活中的最直观的也是最密切的莫过于与钱有关的各种经济决策。其实,只要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你就会发现你的生活充满着乐趣和理性。经济学能帮助你成为一个最好的消费者,可以让你在商场、超市中清醒地根据自己的意愿消费;宏观经济和金融学知识则能帮助你在股票、基金投资中提高获胜的概率。

即便是平常的生活中,经济学家的特殊思维方式,也有助于矫正甚至可以颠覆你长久以来的思维定式。比如,边际考虑。在经济学上,边际的意思是最后的,或者新增加的。边际考虑就是只考虑最后的-个或者新增加的一个所引起的变化,从而判断事情的整体本质。例如今天晚上要举行足球比赛,可是临近比赛的当口儿,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你已经买了票,票价还不便宜,500块钱一张,是你近半个月的工资,而且不能退票;另一种情况是,别人送了你一张票,可是票不能转手,也不能退。在这两种情况下,你去还是不去看比赛,有没有什么不同呢?有人说自己买了票去看的可能性比别人送票的更大些。或许你真的这样想,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你这样做是不理性的。其实,这两种情况,对你今晚是否去看比赛的决策的影响是一样的,没有差别。也就是在这两种情况下,你看比赛的可能性是一样大的。

因为票不能退,买票的钱拿不回来了,在经济学上这被称为“沉没成本”,也就是一旦支出就无法收回的成本。你晚上是不是去看比赛,仅仅取决于从现在开始将要发生的情况,所以,必须进行边际考虑,看新增加的成本和增加的收益的比较,然后作出合理的决断。

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的第二个独特思维方式是机会成本考虑。一般人头脑里的成本概念是会计成本,也就是做账用的。会计成本有几个特点:首先,会计成本是直接的成本,即实际发生的成本,跟生产和消费直接相关;其次,会计成本是已经发生的成本。不过,经济学家说的成本却很不一样。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只有一个,那就是“机会成本”,在所有经济学的书里,成本的概念一律是指机会成本。

比如说:一笔1000万的资金,它可以投到五个项目上去。如果我们把它投到了第一个项目上,那么我们做这个项目的成本是多少呢?1000万?那是会计成本,而真正的成本是放弃的另外四个项目中,价值最大的那一个项目的价值。比如,第五个项目的价值最大,是5000万,那第一个项目的成本就是5000万。也就是说,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是放弃的最大的价值。

另外,经济学的利润跟会计利润也有很大区别。会计利润是全部收入减去会计成本;经济利润是全部收入减去经济成本,也就是减去机会成本。假如你原来在一个公司上班,每年有10万收入。现在,你决定自己经营一家餐馆,每年的全部收入是11万,会计成本是10万,包括买菜、员工工资、税收和各种其他费用。所以你的会计利润也就是:11万-10万=1万。不过有趣的是,经济学家认为你没有赚钱,反而赔了钱,至少赔了9万。在经济学家的思维看来,如果你的时间不是用于开餐馆,而是继续在政府部门上班,你就会有10万的会计利润,而现在你只有1万,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你至少赔了9万的会计利润。

经济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正是因为经济学家看世界的方式及观点与常人不同。与其他社会科学,比如社会学和政治学、法学不同,经济学家有一套自己的看问题、看世界的方法。也因此,在现实的生活中,特别是男性更要有着独特的经济思维,要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科学地认识自己和外部世界,使我们成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当剥去理论的数学外衣之后,人们会发现经济学思维的本质是生活化和浅显的。对于大众而言,经济理论知识本身并不重要,因为它通常给不出现实的结论,重要的是理论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有规律可循的商业社会之中,那么我们就应该尝试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找寻其中的规律。

学习经济学的基础——理性人假设

说到理性,或许很多人会跟理智联系在一起。其实,生活中我们所谈的理性特指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用自信与勇气遇事不慌且能够全面了解和总结事件的起因,通过分析,恰当地使用正确的方案去操作或处理,达到事件所需要的效果。而现实中,经济学认为所有人都是理性经济人,并不是赞扬利己性,只是承认它是无法更改的人性。承认理性经济人的存在只是对人类趋利本性的一个认识和引导。那么,在经济学上我们又应该怎么去理解这一本性呢?

科学都有自己的假设,在这个假设之下,推演出一系列的结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所以有自己的假设,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人人具有“利己心”,即人们凡事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相应的对策,这也就是理性人假设。

在经济学家看来,在现实社会中所有的人,无论君子还是小人,都是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人,也就是说人都是逐利的。即使是义举,其背后的坚实基础也仍然不过是利。基于此,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都是小人,而不是君子。

经济学上,“理性人假设”是指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盲从,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其行为是理性的。在一般的经济活动中,主体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优化。例如,生产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的是满足程度的最大化。“理性人假设”实际是对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的延续。

也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讲,千差万别的活生生的人都是理性经济人:不懈地追求满足自身最大利益的理性的人。它包含两层意思:人是自利的,同时人又是理性的。其实这就是意味着,每个人做事情都是为了有利于自己,并且每个人都知道做什么事情和怎样做事情才能有利于自己。这里的“理性”指的是有限理性。因为人不是全知全能的,人的行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占有信息的多少、聪明和理智的程度以及外部条件的复杂多变使人难以驾驭等。

不过,尽管如此,每个人还是会尽力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趋利避害既是每个人的本能,也是理性使然。例如,人们都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决不会希望买质次价高的商品,因为在经济活动中人会保持自私和理性。

不管怎么说,理性经济人假设人的思考和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唯一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的最大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一段话对理性经济人有较为清晰的阐述:“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

亚当·斯密的这段论述向我们表明:现实中,人和人之间是一种交换关系,能获得食物和饮料,是因为每个人都要获得自己最大的利益。

同时,亚当·斯密还说:人只要做“理性经济人”就可以了,“如此一来,他就好像被一只无形之手引领,在不自觉中对社会的改进尽力而为。在一般的情形下,一个人为求私利而无心对社会作出贡献,其对社会的贡献远比有意图作出的大。”

也正如经济学家曼昆所说:“交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生活状况都变得更好。”因为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经济学家承认欲望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希望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在满足欲望的过程中,人本身获得不断的提高,社会获得不断的进步。人们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没有欲望、没有自私的社会中,似乎这样就能省去很多烦恼,事实上这样的想法是不理性,也是不现实的。

清代小说《镜花缘》一书中,有一个君子国。在君子国里,人人利他而不利己。君子国里也存在交易行为,不过,与正常的市场规律不一样的是,在这里卖家会少要钱,而买家会多付钱。君子国的市场上,两个人正在进行一场交易。买家说:“你的东西这么好,我只给你这么点钱,你还说多,我心里过意不去。”卖家回答道:“我的货很普通,没有别人家的好,你却给这么多钱,我只能收你付价的一半。即使这样,我觉得自己已经很过分了。”

买家坚持要多付钱,说道:“我能识别好货物,你卖的货非常好。这样的货物只收半价,我占太多便宜了。这样有失公平。”

卖家有些急了,大声说道:“你要真想买,就出半价,这样最公平。如果你要付全价,我是不会卖给你的,你还是去别家买吧。”

双方就这么争执不下,互相谦让,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最后,买家付了全价,只拿了一半货物就要离开。卖家坚决不同意,围观的路人也纷纷指责买东西的人。在大家的指责声中,买家十分无奈,只好拿了上等与次等各一半的货物才得以离开。

可见,在君子国中,这种利他的商业行为增加了双方交易的复杂度,不利于双方的交易,反而对市场的形成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实际上,个体对利益的追求往往能够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可能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人人都是理性经济人,都是理性且自利的,社会秩序会不会变得紊乱呢?对此,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给出了回答:“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能使他比在真正处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来讲,人人都是理性经济人,更能在客观上维护社会的秩序。

其实,我们并不是要用经济学家复杂难懂的经济学模型和数据来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而是借鉴经济学家的智慧来洞悉生活中的诡计。这也正如经济学家凯恩斯说的,经济学理论并未提供一套可用的完整理论,经济学能够给予的是一个全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全新的尝试。用理性人假设的经济思维去看待和认识生活,将使我们更加客观、理性地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经济学正是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下,研究资源既定时的利益最大化问题:对个人是收入和效用最大化,对企业是利润最大化和企业资产价值最大化,对国家而言就是GDP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等等。经济学认为所有人都是理性经济人,就是一切行为的目标只为了利益最大化。

我们购买的究竟是什么——使用价值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各种事物以千姿百态的使用价值为人们所喜爱。生活中,很多人经常在商场为自己挑选使用性的商品。有的男士常为自己买衣服,而有的则常为自己买把刮胡刀……这些商品构成了人们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内容,而人们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这些商品的使用价值。

说到使用价值,或许很多人会单纯地认为,使用价值是物品的用途。其实,最早提出“使用价值”这一概念的是法国的经济学家弗朗斯瓦·魁奈。他在他的《农业国经济统治的一般准备》的一个注释中提出了“使用价值”概念,并强调“必须把有使用价值(value)而没有出卖价值的财物(property),和有使用价值和出卖价值的财富(wealth)加以区别”。

说到商品的使用价值,我们先来看看庄子的《逍遥游》中讲到的“大瓢无用”的故事。

惠施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粒大葫芦种子,我把它种了下去,没想到培育出来的葫芦太大了,竟然能在里面存放五石粮食。我想用它来存水,可是这皮太脆,没有力量承受;我把它剖开当瓢用,可是它太大,没有水缸能够容纳它。所以我一生气,就把它给砸碎了。”

庄子笑笑说:“依我之见,不是瓢大而无用,而是先生不懂得如何使用。您没有听说过吗,过去宋国有一个人,善于配制治疗皴手的药,正因为有这种技能,所以他家世世代代都在从事漂洗纱絮的工作而手不裂。有一位南方的客人听说这件事后想花百万金子买他家的药方,这个家族的人聚在一起商量起来。大家都说:‘我们家世世代代从事漂洗纱絮工作,-年下来顶多不过挣几万金子。现在只是出卖治疗皴手的药方就能得到百万金子,这么好的事情哪有不做的道理呢?’于是便把药方卖给了那位客人。那位客人将这个方子献给了吴国的国王。后来,吴国与越国进行水战,用这个方子制药,涂在手上防冻裂,而越国将士却个个皮裂指肿,难以使用兵器,被吴军打得大败而逃,最后只好向吴国献地乞降。同样一种药方,作为一种治疗皴手的技术,并没有发生变化,可是一种人用它漂洗纱絮,而另一种人却能用它扩展疆域。这是在使用方法上的区别呀。现在先生有一个可放五石粮食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剖开做成小舟漂浮于江湖之上,却在那里为其没有用处而犯愁呢?”

庄子重点论述了大瓢的使用价值,大瓢不能存放粮食,不能当普通的瓢用,但是仍旧有它的使用价值——可以做成小舟。由此可见,不同的物品具有不一样的使用价值。人们觉得某一种商品没有用,所以才不去购买它,而觉得某种商品有用才去购买它。总的来说,就是商品使用价值决定着商品的具体的价值。

从经济学上来讲,使用价值,是指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的效用。如粮食能充饥,衣服能御寒。这些都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形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空气、草原等自然物,以及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去商场买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商品,我们去商场买米买菜是为了解决我们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我们去买娱乐性的物品也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这也就是说我们每天去商场购买的是我们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属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为商品都必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反之,毫无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会成为商品的。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物品的使用价值总是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因而是在人与物之间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中产生的,离开了这种关系,物品就无所谓使用价值了。也因此,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一种商品时,的确只对该种商品的具体的有用性感兴趣,即看中的只是商品的具体的使用价值。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讲,同一事物蕴涵着多种使用价值;同一事物对于不同使用主体可表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使用价值又可由多种事物表现出来;同一事物对于同一使用主体在不同使用时间或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又可表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很多男人给人的印象就是不会购买商品,这一类的男人一般进入商店后,一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随手往购物筐里塞,也不去考虑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使用价值,而后来发现自己是在浪费金钱。因此,与其说某些男人不会买东西,不如说这一类人不懂得挑选商品的使用价值。

所以,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作为男人应该要充分地认识到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经济内涵,才能使我们更加理智地选择适合自己所需的商品。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使用价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属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为商品都必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相反,毫无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会成为商品的。

货币的中转站——银行

一提到银行,相信很多人对此再熟悉不过了。确实,现实生活中银行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它已经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的部分。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当领到工资的时候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把这些钱存在银行里;当没钱的时候,人们也总会想到向银行借钱,解自己经济上的燃眉之急等等。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系统的完善,银行的触角也越来越多地向人们的经济生活延伸。那么,作为男人你对银行又有多少认识呢?

银行一词源于意大利语Banca,意思是板凳,由早期的银行家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时使用的板凳引申而来的。英语转化为bank,意思为存放钱的柜子,早期的银行家则被称为“坐长板凳的人”。

最早的银行业发源于西欧古代社会的货币兑换业。最初货币兑换商只是为商人兑换货币,后来发展到为商人保管货币,收付现金、办理结算和汇款,但不支付利息,而且收取保管费和手续费。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货币兑换商的业务进一步发展,他们手中聚集了大量资金。货币兑换商为了谋取更多的利润,利用手中聚集的货币发放贷款以取得利息时,货币兑换业就发展成为银行了。

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伦寺庙、公元前500年的希腊寺庙,都已经有了经营保管金银、收付利息、发放贷款的机构。近代银行产生于中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当时的贸易中心。1171年,威尼斯银行成立,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银行,随后意大利的其他城市以及德国、荷兰的一些城市也先后成立了银行。

当时这些银行主要的放款对象是政府,并带有高利贷性质,因而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要求。最早出现的按资本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股份银行是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

在我国,明朝中叶就形成了具有银行性质的钱庄,到清代又出现了票号。第一次使用银行名称的国内银行是“中国通商银行”,成立于1897年5月27日,最早的国家银行是1905年创办的“户部银行”,后称“大清银行”,1911年辛亥革命后,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一直沿用至今。

那么银行在商业活动中,是如何担当起货币流通的中转站的角色的呢?假如银行有100元存款,银行借给别人,才有利息,才有钱赚。银行怎么赚钱?通过息差赚钱,比如,银行通过息差赚取2%的利息。银行不能100%放贷。如果老百姓存了100元钱,银行全都放贷了,但是当人来取钱时,银行没钱给人怎么办?

这就会造成金融危机。因此,中央银行要求每一家银行必须要保存一定的存款准备金,这样才能防止出现别人来取钱时,没有钱的状况。中央银行时刻要求保留一定的存款准备金,即银行就会把储户存款的一部分拿来放贷,剩下的不能放。老百姓去提款的时候,银行没钱,那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存款准备金如果是20%,那就是20%的存款留在银行,供提款人取现金用。也就是说,如果银行有100元钱的存款,就只能放贷80元。银行就是通过这样不断的吸纳存款,不停的发放贷款来完成货币的流通的,并在货币的流通中赚取利润。

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规模巨大的股份银行纷纷建立,成为资本主义银行的主要形式。随着信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干预的不断加强,又产生了建立中央银行的客观要求。1844年改组后的英格兰银行可视为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的鼻祖。

到19世纪后半叶,西方各国都相继设立了中央银行。早期的银行以办理工商企业存款、短期抵押贷款和贴现等为主要业务。现在,西方国家银行的业务已扩展到证券投资、黄金买卖、中长期贷款、租赁、信息服务以及电子计算机服务等各个方面。

随着金融网络化,网络全球化的发展,银行的经营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网络银行也应运而生。网络银行,又称网上银行或者在线银行,是在世纪之交出现在电子商务领域的最新金融服务方式。它取代传统商业银行利用店堂前台提供金融服务的模式,利用国际互联网,设立面向客户的虚拟银行柜台,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其服务范围几乎囊括所有的银行业务,如:转账、查询、外汇交易、咨询、金融分析等。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与银行的关系也随之变得更加密切。特别是在社会商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男性,对银行的依赖性更直接。他们需要利用银行进行资金的转账、支付、贷款等等来维持自己商业上的运转。也因此,作为男人对银行的功能和历史要有全面了解,这样才能让银行更好地为自己的经济生活服务。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的外延也越来越广,相对于以前的银行的储蓄业务,现在银行的功能更为强大,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网络银行成为了新时尚。

你用什么东西跟人交易——货币

对于金钱的追求是男人的天性,我们买衣服需要钱,坐车需要钱,接受技能培训需要钱,看电影需要钱……通俗地讲,货币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钱”。货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或许很多人一提到货币会马上想到人民币、美元、欧元等,但人们常常认识不到货币体制乃至货币政策的细微变动会给社会乃至国家的命运带来影响,其中的原因是,在人们的眼中货币太过神秘。其实货币就是一种信念。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讲,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货币产生于人类为生活而进行物品交换的需要,是作为物品交换的媒介而存在的。人类社会的早期,是没有货币的。当时,人们需要的物品并不多,想要哪样物品,就可以用自己拥有的物品直接去换。假如一个人狩猎时获得了一只鹿,他想要食盐,而另一个人拥有食盐,他想获得食物,于是这两个人直接交换就行了。后来,人们需要的物品越来越多,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

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物品作为货币使用,如中国人用龟壳、贝壳、布帛、烟草,法国人用兽皮,阿兹特克人用可可豆,印度原始居民用杏仁,危地马拉人用玉米,巴比伦人用大麦,蒙古人用砖茶等。这些物品之所以能被分离出来充当货币使用,是因为随着人们社会分工和交换行为的日渐频繁,易货交换需要一种大家普遍愿意接受的物品作为媒介。

人类对用哪种物品作为货币的挑选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后来,人们发现金、银、铜、铁等金属容易建立重量和质量标准,更易保存和携带,而且它们的制造需要人工,无法从自然界大量获取,就用它们来取代早期的货币实物。数量稀少的金、银和冶炼困难的铜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

在商品的交易过程中,人们意识到金属铸币的重量和成色并不是十分重要,而重要的是作为一种信用符号存在。人们需要货币并不是需要货币本身,而是需要其在流通过程中的作用,人们并不是为了拥有货币而是为了把货币花出去,实现自己的消费目的。这就为纸币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货币在经济生活中主要具有两大基本功能:交换媒介和贮藏手段。

交换媒介是指在交易过程中购买者付给卖者的东西,比如我们在商店里买一件衣服,我们付给商家货币,而商家给我们衣服,在这个交换过程中货币所承担的角色就是交换媒介。一般来说,货币发挥交换媒介功能主要通过充当交换手段、作为计价单位和充当支付手段等方式来实现。货币的这种功能降低了产品的交换成本、价值衡量和比较成本,使交换效率得到了提高。

贮藏手段是人们可以把现在的购买力转化为将来某一时间购买力的方式,比如我们现在把货币贮藏起来,在五年后需要时才用它购买商品。货币的价值贮藏功能提供了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形式,丰富了贮藏手段,当然,在现实中,货币并不是唯一的贮藏手段,人们还有很多其他的形式把现在的购买力转变为将来的购买力。而且,货币的贮藏手段作用要受到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货币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最终以纸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现代生活中。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我们的社会步入信用经济时代后,货币的具体形态已经不再重要,甚至一张卡片或几个数字就能满足交易。这时货币又出现了新的形式,即信用货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信用卡。

一般人手中都有几张不同的信用卡,然而关于信用卡的定义,却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的,下面我们就对信用卡的定义和特点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信用卡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信用卡指能够为持卡人提供信用证明、持卡人可凭卡购物、消费或享受特定服务的特制卡片。广义上的信用卡包括贷记卡、准贷记卡、借记卡、储蓄卡、提款卡(ATM卡)、支票卡及赊账卡等种类。而在狭义的理解上,在国外主要是指由银行或其他财务机构发行的贷记卡,也就是不需要预先存款就可以贷款消费的信用卡,属于先消费后还款的类型;在国内,主要是指准贷记卡,这种信用卡需要先存款后消费,在一定的环境中允许小额、善意透支。

我们生活中所说的信用卡一般指广义上的信用卡。作为新出现的消费支付工具,信用卡是目前仅次于现金、最普遍受欢迎的塑料货币。信用卡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自身的特点为使用者带来了众多好处:不必携带大量现金,避免出门时存在的风险;拥有“先消费、后付款”的好处;有“循环信用”的功能,延后部分款项的支付,有利于弹性理财;肯定个人信用和身份。除此之外,使用信用卡还可以在每月的对账单中得知个人的消费记录,每一笔刷卡消费都有签账单作为对账依据,这样个人的收支就清楚明了,有利于用户理性理财。

到目前,信用卡已经成为全球普遍通行的支付工具,在200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有1300万家以上的特约商店接受信用卡,在全球各地有16万台以上的提款机接受信用卡提领现金。可以说,信用卡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在经济生活中,货币是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体现,谁占有了货币,就等于占有了价值和财富;谁占有的货币越多,则表明他所拥有的商品越多,这就是“金钱万能”的由来。不过,对于男人来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对货币充分认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货币是人们在经济生活中交易的纽带,它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贮藏手段等功能。它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然而货币并不是越多越好的,货币的印制要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否则将会引起通货膨胀,使经济瘫痪。

第二章 做个经济适用男——男人不可不知的经济学原理

隐藏在时间背后的价值——时间成本

古人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在经济社会,也因此有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说法。时间是财富的象征,谁掌握了时间,谁就获得经济上的主动权。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讲,这里就出现了时间成本。那么,现实中男人又应该怎么来解读经济学的时间成本呢?

在现实的社会经济中,时间成本准确地说,叫“货币时间价值”,是指一定量资金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量产差额。通常来讲,货币时间价值是指一定量资金在不同时点上价值量的差额。现实中,它所反映的是时间因素的作用,使现在的一笔资金高于将来某个时期的同等数量的资金的差额,或者资金随时间推延所具有的增值能力。

一般来讲,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以及因此实现的货币增值,需要或多或少的时间,每完成一次循环,货币就增加一定数额,周转的次数越多,增值额也越大。因此,随着时间的延续,货币总量在循环和周转中按几何级数增大,这也使得货币具有时间价值。

由于货币时间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中,就应充分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一般来讲,货币如果闲置不用是不会产生时间价值的,同样,一个企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肯定会赚得比原始投资额要多的资金,闲置的资金不会增值,而且还可能随着通货膨胀而贬值。也因此,在现实中,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必须好好地利用这笔资金,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一个好的投资项目将资金投入进去,让它进入生产流通活动中,发生增值,否则将在无形中给自己带来时间成本的损失。

企业的投资往往需要占用企业的一部分资金,这部分资金是否应被占用,可以被占用多长时间,均是决策者需要运用科学方法确定的问题。因为,一项投资虽然有利益,但伴随着它的还有风险,如果决策失误,将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比如,你计划投资制药厂,面临的问题是,如果现在开发,马上可获利50万元,如果五年后开发,由于药材价格上涨,可获利80万元,此人该选择什么时候投资呢?有人主张在五年后投资,因为80万元明显大于50万,有人主张应将货币时间价值考虑进去,也就是说,如果现在投资获利50万,这50万又可以进行新的投资,当时社会平均获利率是15%,那么五年后50万可变成100万[50×(1+15%)×1.15×1.15×1.15×1.15=100万],金额显然大于80万。这样在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后,你赚的钱又多了,如果不考虑,你的制药厂投资虽然不至于失败,但肯定不是最科学的。

也因此,现实中,节约时间,就是节约成本。时间竞争的现实要求考虑时间的经济性。随着时间成为新的竞争重点,这就要求很多企业提高新产品的上市速度和交货速度,加大了对时间的投资。

阿里巴巴总裁马云曾经说过:“时间是企业家最大的敌人!”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现实中很多企业老板都没有时间成本的概念,如果你问一个老板,你的时间值不值钱,他一定会给你回答:“很值钱!”不过,当他要花费一点儿小钱作一些决策的时候,他却始终会考虑钱而不是时间。哪怕是只要几百块钱,他都可能花费很长的时间没有真正拥有时间成本的概念。

其实,现实中,出现这样的思想和行为背离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时间到底值多少钱。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对一般的工人来说,时间只值很少的一点儿钱,一天只有五六十元到一两百元不等;对一个普通管理者,一天值两三百到五六百元不等。然而对于一个企业老板,企业越大,他的时间就越值钱。甚至说未来他想做得越大,他的时间成本观念就应该越强。

不过,很多人都被很多琐碎的杂事缠身,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把自己最值钱的时间花在了最不值钱的小事上面了。结果这些小事浪费了很多人很大一部分财富,而这些人还茫然不知。现实中,一个企业开一次会议,就要耗费少则几百,多则上万的时间成本,而这些都是看不见的。这也是经济生活中值得我们关注的时间成本的浪费。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假如某企业一年的利润是1000万,如果老板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花在公司如何发展上,那么这个企业的第二年的利润是2000万。不过,当他被公司管理的琐碎的杂事羁绊,脱不开身的时候,可能第二年他的利润实际是1100万,这样,他这一年损失的时间成本就是900万元,平均到每一天大约是25000元。其实,对于这样的企业来讲,也就意味着老板每天的时间成本都是以万计的。

其实面对样的情况,你完全可以请一个咨询公司,这样就可以节约企业老板大量的时间成本,同时还可以借助外力,把外来的时间成本变成自己的财富,这些都是大多数老板看不见的。因为外来的咨询公司可以使企业的效益加速翻倍,这种外来的时间成本和企业老板自己的时间成本往往不是简单相加的关系,而是一种乘积关系。

可见,时间成本在经济生活中的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谁重视时间成本谁就能赢得最后的胜利。在市场经济中,作为一个男人要懂得时间成本的计算和运用,才能更好地为自己创造出更多的经济财富。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经济社会,时间就是金钱,不管你是公司的决策者还是公司的经营者,一定要注意时间的价值量,作好时间的科学规划与管理,压低时间成本,为自己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

让你的选择“利益最大化”——机会成本

阳光明媚的午后,喝杯下午茶休息一下吧,喝咖啡还是喝茶?来点豆沙糕还是巧克力薄饼?类似这种“鱼还是熊掌”的问题,被难倒的人里面,你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这种选择实际上就是一种机会成本的思考。

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曾用热狗公司的事例来说明机会成本的概念。热狗公司所有者每周投入60小时,但不领取工资。到年末结算时公司获得了22000美元的可观利润。但是如果这些所有者能够找到另外其他收入更高的工作,使他们所获年收入达45000美元,那么这些人所从事的热狗工作就会产生一种机会成本,它表明因他们从事了热狗工作而不得不失去的其他获利更大的机会。对于此事,经济学家这样理解:如果用他们的实际赢利22000美元减去他们失去的45000美元的机会收益,那他们实际上是亏损的,亏损额是45000-22000=23000美元。虽然实际上他们是赢利了。

在经济学上,机会成本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既虚又实的成本,它又被称为替代性成本。机会成本主要应用在投资过程中。在投资决策中,放弃次优方案而损失的“潜在利益”,是选取最优方案的机会成本。

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在进行一项投资时不得不放弃另一些投资。而这些投资的最大获利就是该项投资的机会成本。选择投资和放弃投资之间的收益差是可能获取收益的成本。如投资者仅有一份资金,投资股票时必须放弃国债与基金。不管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还是职场生活中,机会成本总是伴随着我们生活的每一天。我们每天都在进行选择与放弃。

比如我们有买一套服装的预算,但同时看中了两套各具特色的衣服;我们攒了一笔钱,准备添置新的家具,是买一套组合柜呢,还是买一台录像机;我们有一笔资金,是投向计算机软件业,还是投向音像出版业等等。这些问题都等着我们去作决策,只不过决策的内容有大有小。

有些机会成本是可以用货币来进行衡量的。例如,农民在获得更多土地时,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但有些机会成本往往无法用货币衡量,例如,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而机会成本泛指一切在作出选择后其中一个最大的损失,机会成本会随付出的代价改变而作出改变,例如被舍弃掉的选项之喜爱程度或价值作出改变时,而得到的价值是不会令机会成本改变的。

机会成本具有的比较优势。简单地讲,可以理解为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例如:你购买一套房屋全部用于居住,则不能再出租获利,也就是居住的同时也失去了用于出租等获利的机会;反过来说,你若出租,你则不能再居住。

但有时两种方案的成本收益完全一样的情况也是常见到的,更多情况下它们优劣相近,难分伯仲。这时我们就要费心权衡。假如在你找工作时甲、乙两公司均愿意每月付给你1200元的工资,如果你接受了甲公司的工作,从而得到每月1200元工资的同时,你就会失掉乙公司每月付你1200元的机会,因此你获得1200元收益的机会成本也是1200元。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学会选择,要懂得放弃,更善于衡量,比较两者的机会成本,使自己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中找到更加符合自己经济效益的选择。“机会成本”告诉我们,任何稀缺的资源的使用,不论在实际中是否为之而支付代价,总会形成“机会成本”,即为了这种使用所牺牲掉的其他使用能够带来的益处。因此,这一概念拓宽和深化了对消耗在一定生产活动中的经济资源的成本的理解。对相同的经济资源在不同的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不同收入作比较,将使得经济资源从所得收入相对低的生产用途上,转移到所得收入相对高的生产用途上,否则就是一种浪费。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任何稀缺的资源的使用,不论在实际中是否为之而支付代价,总会形成“机会成本”,即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这也就要求人们进行选择的时候,必须事先考虑存在的机会成本,这样才能保证利益的最大化。

让你做一个不说谎的男人——克拉克机制

西方一个哲人曾经说过:“吹嘘是男人的一种天性。”也因此,看到男人在吹牛的时候,我们常说“吹牛不上税”。不过假设我们要使“吹牛者上税”,那么,用什么办法来确定谁是“吹牛者”或者说谁是撒谎者呢?确实,人天生有说假话的习性,真是没有办法。能不能通过一种机制使人说真话呢?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人们称之为克拉克税或克拉克机制。

克拉克机制的思想是缘于人们一种古老的想法,那就是当一个人的行为对别人造成损害时,就应该给被伤害的人一定的补偿。这种伤害补偿在现实中我们经常见到,而克拉克机制的现实运用也特别广泛。

一个大学宿舍要购买一台电视机,宿舍中住了三名学生小张、小黄、小陈,三人显然要合伙购买。电视价值3000元,我们假设小张、小黄都愿支付500元,小陈则愿意支付2500元,或许小陈更愿意看电视,也可能他更有钱。因为三人评价之和3500超过了3000元,所以电视应该购买,因为收益大于成本。不过如何能知道每个人的真实评价(效用)呢,这确实是个难题,克拉克机制解决了这一问题。

我们让三个人平均分担成本3000元,每人必须支付1000元,然后要求三人报告自己的效用,你可以说谎,不过在下面的机制下,那对你没好处,还不如说真话对自己更有利。让三人都了解克拉克机制,三个人报告的各自的效用减去每人必须负担的成本1000元,得到每人的净效用,即每人从购买电视得到的净收益,然后把三个净收益加起来,如果是正值,即表明从整体来看是有收益的,购买;如果是负数,即说明总成本还抵不上净收益,则不购买。不过还没完,在这三人中我们要找那些损人利己,转嫁成本的人,假如先找到小张,看小张报告的自己的效用加上小黄与小陈的净效用之和,改不改变总净效用的符号,即改不改变最后电视的购买决定,如果改变了,则小张转嫁了成本,或者说对小黄与小陈造成了伤害,使二人的净效用难以实现,所以我们要对小张损害别人的行为收税,税收额为小张对他人的总损害,即他人净效用的总和,以此来打击他说谎话、损人利己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其说真话。与之相似,可以再分别考查小黄与小陈,如果有转嫁成本的行为则对其收税,这种税即称为克拉克税。

具体到本例中,小张如果真实地报告自己的效用500,从而净效用为-500,此时,给定小黄、小陈都说真话,从而净效用之和为-500+1500=1000,显然小张的报告加上去不改变电视购买与否,从而小张不是一个关键人物,不用交克拉克税,因为此时他未对别人造成损害。不过,最后小张的净效用是负数,购买电视相对于他实在是不利,于是他有积极性说谎,比如说谎报其效用为-500,则其净效用为-1500,此时-1500+1000=-500小于零,从而最终不能购买电视了,对小张有利。小张此时显然损害了小黄与小陈,使其净效用之和1000化为泡影,于是对小张要收取1000元的克拉克税,从而小张最终所得为-1000;显然比说真话最后得-500更差,索性还是说真话好些。对于小黄,因为与小张的地位完全相同,从而结果与小张一样。对于小陈,给定小张与小黄都说真话,如果小陈说真话,报告真实效用2500,其净效用为1500,此时小张与小黄净效用总和为(-500)+(-500)=-1000,为负数,两人总意愿是不买,小陈的净效用加上去,改变了符号,变为500大于零,从而小陈损害了小张与小黄,因为二人本来不想购买,但因小陈的行为使得要购买了,小陈是一个关键人物,他必须付出税收1000,则小陈最终所得为500。如果小陈说谎夸大个人效用为2600,为了使最终能买成电视更保险一些,则净效用为1600,给定小张、小黄说真话,小陈仍是一个关键人物,要付出克拉克税1000,从而最终所得仍为500,虽然费力说谎,却并未使最终处境变得更好,何必呢?不如干脆说实话。

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出小张、小黄、小陈在知道克拉克机制后,理性的选择显然是每人都说实话。

在现实中,克拉克机制巧妙之处就在于,它能避免人们说假话。克拉克机制的核心思想是:如果某一主体所报告的偏好改变了全体的最终选择,则他必须缴纳一笔金钱,其数额相当于他给其他主体带来的损失。也因为这种不损人不利己机制的存在,促使人们不敢去说假话,他们生怕这样会给自己带来损失。

下面再看一下与之类似的拍卖,尤其是二级密封价格拍卖,也被称为维克瑞拍卖。这种拍卖方式与其他拍卖方式不同的是,保持公正性与真实性。比如拍卖一幅名画时,让每个人把愿意出的价格写在纸上装入信封交给拍卖人,而所有信封打开后,出价最高的人得到这幅名画,不过实际支付的价格是次高的出价。

也因此,在这种制度下,每一个竞拍者的最优选择仍旧是说实话。比如,一个人的真实估价是五万,如果说实话,出价五万,次高出价是四万八,他得到两千元的净收益;如果他说谎出价四万五,则净收益为零,也因此,不如说实话。如果他夸大出价五万五,而此时另一人出价五万三,那么则他要损失三千元,所以说实话要比说谎好。其实这种二级密封价格就是克拉克机制的运用,而其中具有最高评价的人为关键人物,而他所支付的克拉克税为次高评价。

常言道:“三个和尚没水喝。”说的也是转嫁成本,也就是相对于三人,水是一种公共物品,于是每个和尚都只想喝水,不过却想要别人去挑水,这也导致了三个和尚无水可喝的状况。针对这样的情况,最好就是要用克拉克机制来解决了。可见,这种机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价值,不在于用激励的手段去鼓励人向好的真实取向发展,而是在于用惩罚的手段让人们面对现实。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克拉克机制是一种用经济手段约束对方谎言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下,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人们就不敢进行一些与实际不相符合的经济行为。这种用惩罚使人们面对现实的手段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消费PK节俭——节俭悖论

在经济不景气,物价不断上涨的现实生活中,消费与节俭成了很多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选择。把钱存在银行,很多人害怕在通货膨胀下,发生了贬值,反而使自己的财富发生大幅度的缩水;而有的人选择了“今朝有酒今朝醉”,进行了大规模的消费。那么,现实中,是消费还是节俭呢?

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曾在《蜜蜂的寓言》中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窝蜜蜂十分繁荣兴隆,原因在于,它们不仅仅勤劳,而且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这些蜜蜂碰到一位哲人,基于蜜蜂大吃大喝的现状,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否则你们的生活将面临着很大的问题。这些蜜蜂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不过,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也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

蜜蜂的故事讲的其实就是“节俭的逻辑”,在经济学上叫“节俭悖论”。在西方经济学史上,节俭悖论曾经使很多经济学家备感困惑,他们对于蜜蜂这个节俭群体的衰弱非常不解。不过,经济学家凯恩斯从故事中却看到了刺激消费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节约悖论”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经济理论,也称为“节俭悖论”、“节约反论”。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必定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而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不过,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如果增加了储蓄则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这对整个社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有害的;相反,减少储蓄增大居民的消费却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

众所周知,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既然是美德,为什么还会产生这个悖论呢?其实,从理论上讲,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而就个体而言,如果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增加储蓄,减少浪费,往往可以致富。不过,凯恩斯却认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其实,从经济学上来讲,这里蕴涵着一个矛盾:公众节俭,增加储蓄,降低消费,这里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

一般来讲,现实中人们的收入通常通过消费和储蓄两种手段来实现,不过,消费与储蓄呈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而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如果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若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也因此,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而反之,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的萧条。其实,如果从个人理财角度来说,节俭也未必就是最好的致富途径。

从前,有一个惜金如命的财主,他把自己的金子埋在花园里的一棵大树下面,每隔几天就要挖出来,自我陶醉一番。突然有一天,有人发现了他的秘密,就把他藏在树下的金子给偷走了,为此,财主痛不欲生。后来他的邻居们来看他,当了解事情的经过后,他们就问他:“你从没花过这些金子吗?”“没有,节俭是我们家的传统,我每次只是看看而已。”他回答。

邻居们听了,不由得大笑起来,并对他说:“按你这种对待金子的做法,有和没有金子对你来说都是一样的。如果你还是感到难受的话,就在大树底下再埋一些石头,把它们当做金子收藏起来好了。”邻居们说完就走了,只剩下财主呆若木鸡地站在树下,想着被偷走的金子,越发觉得邻居讲的话有一定的道理。

确实,与其把金子提心吊胆地藏起来,还不如用它们来生财,去获得更多的财富。其实,从经济学上的资金的流动性来讲,闲置和藏匿财富就等于浪费,如果用现代的理财观念来看,财主这样的“节俭”的确称得上是“现代的罪恶”。

在经济生活中,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解释“节俭悖论”:节俭减少了支出,从而迫使厂家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这最终也减少了个人储蓄。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讲,储蓄为个人致富铺平了道路,然而如果整个国家加大储蓄,将使整个社会陷入萧条和贫困。对此,凯恩斯曾形象地说,如果“你们储蓄五先令,将会使一个人失业一天”。按照他的观点,在经济没有达到潜在产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的情况下,只有每个人都尽可能多地消费,整个经济才能走出低谷,迈向经济繁荣、充分就业的阶段。凯恩斯针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他认为,只有增加有效需求,即居民增加消费,减少储蓄,这样才可以使得国民经济恢复增长。

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储蓄率过高而消费率过低。也因此,正确理解节俭悖论,这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高储蓄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的认识。而如果,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造成大量商品生产过剩,企业开工不足,那么失业人员增加,国家的经济增长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低保”标准和扩大“低保”范围,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大家消费,其实,这些措施都是以扩大国民消费带动经济发展的。节俭悖论使许多经济学家接受了反储蓄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经济滑坡、商家和消费者变得悲观之时,消费可以说是拯救国家经济的良药。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正确地认识节俭悖论,有助于提高我们对高储蓄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的认识。也因此,对于作为经济主体的男人来说,理性的选择就是“有选择地节俭”,而不是一味地、不分场合地节俭。不过这里我们所讲的并不是要求男人们整天花天酒地进行消费,这里所提的消费当然是指理性的消费,并不是铺张浪费。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消费制约生产,而不是生产限制消费。当国民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将会导致更多的国民收入,使整个经济呈现繁荣局面;而当国民降低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则会引起国民收入下降,使整个经济陷入衰退。简而言之,挥霍导致繁荣,节约导致萧条。

理性看待身边的一切——边际效用

罗斯福曾三次连任美国总统,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不过让人想不到的是,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让记者吃,记者吃下去后,总统又拿出第二块,记者勉强吃了下去,没料到总统又紧接着拿出第三块三明治,记者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笑笑说:“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吧。”

边际效用,也被称为边际贡献,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来:“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这种效用,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同样有效,在经济学中叫“边际效益递减率”;在社会学中叫“剥夺与满足命题”。

其实,这种边际效用也经常在我们的身边发生。如一家民航公司开辟从甲地飞往乙地的新航线,每运载一位旅客的全部成本是260元,那么,当每次飞机有空位时,它能不能以每张130元的票价卖给学生呢?有人可能会说:“不行。”理由是每个旅客的全部成本是260元,低于这个数目的票价将会给航空公司造成亏损。但是,如果我们用边际分析法去分析一下,便会发现,行。因为我们此时作决策不能依据全部成本(它包括飞机维修费用以及机场设施和地勤人员的费用等),而是要依据边际成本。飞机维修费以及机场设施费等的开销,不论是否搭载学生,均是要发生的,而学生在机上的就餐费和飞机因增加负载而增加的燃料支出,才是因学生乘坐飞机而额外增加的成本。若该边际成本只有30元,则边际收入130元大于它的边际成本,说明学生乘坐飞机能为公司增加利润,所以,按低价让学生乘坐飞机对航空公司是有利的。

看来用“边际效用”的分析法来看待我们生活中的经济事物,我们生活上的经济账算起来就更加明朗了。边际效用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经济学上的需求法则就是以此为依据,即:用户购买或使用商品数量越多,则其愿为单位商品支付的成本越低(因为后购买的商品对其带来的效用降低了)。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情况,例如嗜酒如命的人,越喝越高兴,或者集邮爱好者收藏一套邮票,那么这一套邮票中最后收集到的那张邮票的边际效用是最大的。

很显然,边际是一个比较学术化的词语,我们更习惯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例如工人更想赚钱,假设工人一天工作8小时,同时消费闲暇16小时。工人在工作8小时的时候,再增加1小时的工作可以换来30元人民币。但是,为了再增加1小时的工作,他必须放弃1小时的闲暇,也就是说,消费的闲暇必须降到15个小时。那么,在工作8小时(消费闲暇16小时)的时候,再放弃1小时闲暇的成本是多少?我们假设,如果工人在此时放弃1小时的闲暇,为此他的成本是30元人民币。那么,工人会增加1小时的工作吗?显然不会。为什么?因为,工人在工作8小时后,再增加1小时的工作增加的收入是30元,但为此却必须放弃1小时的闲暇,而此时,放弃1小时闲暇的成本也是30元,所以,工人不会增加工作的时间。工人是一个理性的人,如果再增加1小时的工作的收入(工资)不变(30元),同时再放弃1小时的闲暇成本不变(30元),工人理性的选择就是工作8小时。理性人的选择点是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之处,在这一选择点处,他的选择是最优的。

边际效用递减率告诉我们,当我们处于较差的状态中时,一点儿微不足道的事情可能会带给我们极大的喜悦,而当我们所处的环境渐渐变好时,我们的观念、需求、欲望等都会发生变化,同样的事物再也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在其中再也找不到当初的幸福感了。不仅仅是经济上,这个理论用来解释偏感性的精神上的厌倦也颇为有用,物以稀为贵嘛,越是多的越没感觉,越是少的越是珍贵。

如你追求到了自己心爱的女孩,和她在一起的第一天必然极其兴奋,第10天依然快乐,但新鲜感已经减少,第100天差不多就已经成了习惯,第200天可能已经索然无味,不过,第300天时,能不能在一起还是未知之数。当然啦,实际生活并没有那么理想化,不过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和生活化的解释。它向人们表达出了这种幸福的感觉会逐渐递减。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现实中我们之所以要学习这些经济学理论,就是为了让它指导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过得更幸福。那么,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个规律呢?经济学的解释是资源的最优配置,因为投入得太多会使最终的收益摊得太薄。可以说,再好的东西也会有个限度。很多学习经济学的人都清楚,所谓的各种高级操作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吃力不讨好,最有效的往往是那些基本操作。

只要你了解了边际效用的概念和原理,那么,你就可以尝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这不仅仅在经济生活上,在其他方面也同样适用。例如:如果你已经有了伴侣,一定要知道,在婚姻生活中夫妻双方朝夕相处,彼此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全面、真实、细致,神秘感逐渐消失,加之一系列生存问题接踵而至,这需要用边际效用去客观地看待和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难题。所以,边际效用是理性人作出的选择。也因此,现实中人们要善于运用边际效用的经济思维来看待我们身边的一切,以客观的眼光去分析身边的事物,这样才会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加美好而有效率。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我们向往某事物时,当情绪投入越多,那么,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然而,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下去,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就变得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而防止出现这种边际效用的最佳方式就是不断创新,突破因循守旧的生活方式,为生活注入新的激情。

别忽视了经济背后的那只手——政府干预

在市场经济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经济发展,靠的是两只手,市场是无形的手,而政府的宏观调控则是有形的手。”听到这样的话,或许很多人会感到疑惑,为什么市场和政府被称为左右手呢?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从经济的运行周期上来讲,经济的运行并不总是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因为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取决于很多个环节,当这些环节的某一个分支出现问题时,将会严重地扰乱经济的合理发展。这就需要政府出来干预经济的运行,使其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市场经济存在着两只手,一只是“无形的手”——市场,而另一只则是“有形的手”——政府的干预。市场经济就是在这两只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规范化的发展。特别是在社会经济不景气的年代,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这只手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经济危机的升级,美国政府于2008年启动7000亿美元金融救援方案,并已向私营法律机构咨询通过何种方式收购银行股份来激活冻结的信贷市场、恢复经济增长。随后中国又提出4万亿的救市资金。这都无不体现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市场经济运营中的调控作用。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国家,市场经济的运行不会出现绝对的自由,在经济学上我们常提到的“自由经济”也是相对自由,不是放任自流,没有监管的状态。即使像美国这样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历史上也出现多次政府干预经济的例子。

1865年南北战争之后,也就是19世纪的后期,在扫除了发展的障碍以后,美国经济突飞猛进,造了铁路,开发了石油,随之就有很多大财团出现了。在工业化突飞猛进的过程中,财富高度集中,于是贫富悬殊扩大,社会矛盾尖锐化,好多社会问题就出来了。这种情况之下,很多有识之士感觉到完全放任自流、不受约束的经济造成资本恶性膨胀,是难以为继的,必须要采取一些手段,对此加以遏制。

他们最初感觉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垄断。垄断财团形成以后,就通过垄断市场,抬高物价,欺骗消费者,同时压低工资,增加劳动强度来坑害工人。比如说铁路的垄断,铁路公司可以自己随便定票价,你要出行就非买它的票不可。这样就坑害了一般的市民、农民和小商人。垄断的害处非常大。但垄断也有好处,它实际上可以节约成本,可以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假如它愿意这样做的话。在资本高度集中的情况下,生产力发展,或者是搞科技开发之类的都会比较容易,所以也不是一点儿好处都没有。但因为人的贪婪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不加以遏制垄断就会无限制地发展,就会恶性膨胀,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和一般的老百姓都深受其害。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干预首先要做的就是反垄断。1890年美国制定了《谢尔曼法》,是第一部反垄断法。反垄断法的出台打击了社会垄断集团的势力,也有效地防止了当时社会的两极分化的现象,使美国的经济社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也使美国的社会更趋于稳定。

从经济层面上来讲,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目标,实际上是指国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和社会再生产的各环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进行干预,保证国民经济按既定目标,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这个目标包括: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等目标。不同的国家及政府,在不同的时期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及手段会各有不同,但总体上来说都是为消除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良的因素,促使经济的运行方式健康化、合理化发展。

政府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一般为市场搭建法律和管理框架,而只有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完美结合,才会让市场更完善,经济发展更稳健。经济发展中,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人们希望“两只手”配合运用,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的重要转变。

那么,在现实的经济的发展中,又是怎么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去管理经济呢?一般情况下,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用“胡萝卜”和“大棒”两种手段干预市场。而这里说的“胡萝卜”是指政府支出,而“大棒”是指税收和管制,这也是政府改变社会最有力的三大工具。

1.经济管制

经济管制是指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引导或限制人们的一些经济活动。例如,政府会对重度污染企业进行强制性整改,对新药安全性进行强制检查等等。

2.税收

政府的税收主要体现在对私人的商品、收入和服务的征收上。政府每年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都是靠税收来维持的。

3.政府财政支出

政府得到税收后会在某些物品及劳务领域进行消费支出。例如,公众健康、社会秩序、教育、环保、减少失业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要政府来解决。因为一些重要的公共设施不能由私人市场投资,许多发达国家的政府支出超过其国民产出的1/3。就保持经济稳定而言,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减缓经济周期以及经济增长、保持汇率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都需要政府支出。几个世纪以来,围绕着政府与市场间的界限问题,很多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企业家争议不断,甚至今天,自由派和保守派都还在为政府是否应在医疗、教育、科研等方面进行干预而展开讨论。

总之,一个社会的经济若要有条不紊地运行,就少不了政府的“有形手”与市场的“无形手”的相互协调,这两只手应共同担负维护市场公正公平秩序、平衡各方面利益、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重任。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经济增长高潮后,则会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这种周期波动对社会资源及生产力都构成严重影响。这就需要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调节与控制。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实现经济稳定增长。通常来讲,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法律及行政手段。

市场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看不见的手

一提到市场可能很多人会马上想到离自己家不远的菜市场或者小集市。确实,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市场就是人们买东西的地方。从经济学上来讲,狭义上的市场是买卖双方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广义上的市场是指为了买和卖某些商品而与其他厂商和个人相联系的一群厂商或者个人。

我们无法想象没有市场的经济社会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的市场已经成了人们无可替代的经济活动场所。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去菜市场买点菜;我去建材市场买点建筑材料等等。其实,市场是现代经济交往的平台,市场提供了一种机制,使得人们相互进行交易,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价格和利益的激励引导着他们各自的选择。

人们为了生活需要,每天都要和衣食住行打交道。当我们去超市购买生活用品和其他商品的时候,我们有可能会面对商品而大吃一惊:这个猪肉怎么又涨价了,这个洗发水现在的价格好低……怎么价格又变化了?是什么导致了这个商品的价格变化呢?我们到市场上去买新鲜的水果,夏天的时候买西瓜比较便宜,冬天的时候买就比较贵了。一般来讲,商品价格的便宜与否是和商品的供求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市场上某种商品的数量较少时,在需求比较旺盛的情况下,该商品供不应求,结果就是该种商品的价格上涨;相反的是,当市场上的某种商品数量较多时,在需求一般的情况下,该商品供过于求,所以价格就下跌了。其实,这一切都受到市场的影响。而值得一提的是,市场规律是不可违抗的铁律,顺其者昌,逆其者亡。面对市场,要理性判断、理性应对,才有所发展。

从经济学上来讲,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劳动分工使人们各自的产品互相成为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市场社会分工越细,商品经济越发达,市场的范围和容量就越扩大。同时,市场在其发育和壮大过程中,也推动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市场通过信息反馈,直接影响着人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上市时间、产品销售状况等;市场联结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供、销各方,为产、供、销各方提供交换时间、交换场所以及其他交换条件,以此实现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各自的经济利益。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经这样说道:“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商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

亚当·斯密提出的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他用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宣扬市场经济的作用,通过分散的、无数的、个人的决策在市场上进行相互交易,这样就能够促进社会的利益。市场经济最大的优势在于引进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带来“优胜劣汰”,而优胜劣汰的压力驱使人人都会更加努力,从而整个社会的效率就会提高,也就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也使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配置,优化产业结构。

正常情况下,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的运行,其中主要依据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理性经济人原则,以及由理性经济人原则支配的理性选择。这些选择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这些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

作为生产与消费的连接点,市场是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及广大居民生活需求的重要手段。从宏观经济学上看,市场就是社会经济的“晴雨表”及“调节器”,社会经济的兴衰往往通过市场反映出来。可以这么说,社会经济繁荣,市场便繁荣,反之亦然。处在市场经济之中,千万不要忽视市场的作用。也因此,如果你想从事经济活动,一定得了解市场运行的规律。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虽然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但在经济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体验着它的存在与力量,它以内在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维持着经济的正常运行,同时,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操作。

是谁偷了你口袋里的钱——通货膨胀

特别是在近期的经济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大米涨价了,猪肉价涨了,油价涨了……”确实,在生活中“涨”声一大片。以前很多男人,手头上的小笔私房钱,还可以让自己的小生活过得乐呵一些,没事可以约几个朋友喝喝酒,聚聚会等。不过,现在手上的钱总感觉少了很多,基本上买不了什么东西。难道是有人动了自己的钱包?

在经济学上,通货膨胀指的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亦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的实质就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也就是货币相对贬值的意思。说得通俗一点儿,就是指在短期内钱不值钱了,一定数额的钱不能再买以往那么多东西了。假如一年前,8元钱能买1斤猪肉,可是现在却需要15元才能买1斤猪肉。而且这种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也就是说,不光是猪肉涨价了,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还有很多商品的价格在发生很大的上涨现象,这就可以断定通货膨胀确实发生了。作为普通的老百姓,我们对通货膨胀都非常反感,因为辛辛苦苦赚来的薪水变得不值钱了。

讲到通货膨胀,我们就不得不想起一战后的德国。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败北,被迫按照《凡尔赛和约》支付战争赔款。可是到了1922年底,德国发现它的财力已经枯竭了。作为报复,战胜国法国和比利时派军队占领了德国最富饶、产值最高的工业区。德国的工业巨头们随即命令工人们罢工,这让本已岌岌可危的经济更加雪上加霜。面临经济危机,德国政府开动印钞机,开始凭空印出没有任何商品作保证的纸币,打算以此来支付工人的工资和拖欠的战争债务。

供需失衡的情况马上出现了,不久纸币就变得没有任何价值。1922年,德国马克的最大面值为5万,一年以后它变成了100万亿,年通货膨胀率为325000000%。这意味着在这一年里,物价每两天就要翻一番。结果不仅德国经济开始崩溃,法国和比利时得到的赔款也变成了一堆废纸。

在这场巨大的经济危机中,德国人民遭受了极大的苦难,他们没有工作,也没有粮食,几乎走投无路,德国各地斗争、骚乱不断发生,德国社会处于严重的动荡之中。

一般来讲,如果通货膨胀不那么严重,就未必是什么坏事,甚至对经济发展是有好处的。而当通货膨胀的程度超过了人们的预料时,那么就会破坏社会的信用基础,造成财富的转移,让人们对未来失去耐心。

从纸币流通规律上看,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性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

由于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拥有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不变,而纸币发行量超过了金银货币量的一倍,单位纸币就只能代表单位金银货币价值量的1/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纸币来计量物价,物价就上涨了一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贬值。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一倍,这就是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商品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

从通货膨胀的成因来讲,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物价指数提高、经济过热、大宗商品交易价格上升、政治等因素都会引起通货膨胀。

经济学把通货膨胀分成好几类,而且不同的通货膨胀对人们生活以及社会经济的影响也不同。根据不同通货膨胀的不同特点和影响,我们把通货膨胀具体划分为几大类:

1.温和的通货膨胀。这是一种使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在2%~3%,最多不超过5%,并且始终比较稳定的通货膨胀。人们一般认为,如果每年的物价上涨率在2.5%以下,不能认为是发生了通货膨胀。当物价上涨率达到2.5%时,叫做不知不觉的通货膨胀。

2.快速的通货膨胀。这是一种不稳定的、迅速恶化的、加速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发生时,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达到两位数以上),人们对货币的信心产生动摇,经济社会产生动荡,所以这是一种较危险的通货膨胀。

3.恶性的通货膨胀。恶性的通货膨胀也称为极度的通货膨胀、超速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一旦发生,通货膨胀率非常高(一般达到三位数以上),而且完全失去控制,其结果是导致社会物价持续飞速上涨,货币大幅度贬值,人们对货币彻底失去信心。这时整个社会金融体系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正常的社会经济关系遭到破坏,最后容易导致社会崩溃,政府垮台。

4.隐蔽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又称为受抑制的(抑制型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是指社会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或潜在的价格上升危机,但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政策,使通货膨胀并没有真正发生。但是,一旦政府解除或放松价格管制措施,经济社会就会发生通货膨胀,所以这种通货膨胀并不是不存在,而是一种隐蔽的通货膨胀。

从宏观来讲,抑制通货膨胀我们普通老百姓无能为力,主要是依靠政府进行调控,出台相关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例如上调存贷款利率,提高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包括限价调控令、严禁哄抬商品价格等。从微观上来说,老百姓自身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以应对通货膨胀。

那么,当通货膨胀来临时,作为老百姓又该如何应对?

其实,应对通货膨胀的核心是在主观上不要让自己的心理膨胀,要心平气和地理性消费。凡事多问自己,我真的要买吗?真的要买价格这么高的吗?不立刻在这里买会有哪些损失呢?经过三思的行动,才是理智的行动,才不会在一时昏头之后追悔莫及。

再次,不能被所谓的主流舆论、媒体、御用专家与服务于资产者的专家的言论所蛊惑。只有自己的家人、朋友才会希望你在受到蛊惑的时候,清醒一些、理智一些。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看清通货膨胀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抑制物价上涨的同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种情况下,主要作为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难以单独发挥有效作用,必须有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密切配合,调控政策“适”字当头。

为什么会爆发经济危机——经济周期理论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触,前几年自己的经济生活阳光灿烂,物价平稳,股市上扬。而近年来,物价飞涨,股市下挫,生活看似比以前艰辛了许多。很多的人对此感到疑惑不解。其实,从经济学上来讲,这就是经济的周期性。

海水既然有落潮,也一定会有涨潮,经济亦然。正如经济学家说的那样,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或忽略经济周期的存在。

经济学上,经济周期也被称为商业周期、景气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过去把它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现在一般叫做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四个阶段。

对于经济周期,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曾这样描述过:在繁荣之后,可能会出现恐慌和暴跌,经济扩张因此让位于衰退,国民收入、就业和生产下降,价格和利润下降,工人失业。当经济最终达到最低点以后,复苏阶段开始出现。复苏既可以是缓慢的,也可以是快速的,新的繁荣阶段表现为持续旺盛的需求、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增长的国民收入。

从经济学的理论上来讲,任何国家或地区都避免不了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对于国家政策的制定者来说,只要准确把握经济运行趋势,拿出合适的经济对策与调控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止经济剧烈震荡,保证社会和谐发展。而对于企业来讲,正确估计市场景气程度,准确地推断出经济的未来运行情况,据此来调整业务规模、优化资产与负债的比例,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经这样说:“不到泡沫破裂人们便无法断定它是不是泡沫。”在经济发展一片繁荣的时候,人们往往过于乐观而做出“烈火烹油”的经济行为。进一步过度消费、扩大生产、参与高风险投资等,实际上这些举动往往带来过度的产能扩张及非理性的资产泡沫,反而酿就了由盛转衰的动因。不过,在泡沫破裂、经济开始下滑时,由于产业之间的相互波及,企业家普遍对前景感觉悲观,由此收缩投资,银行也开始惜贷,居民减少消费,悲观情绪的相互传染会进一步加剧萧条。

当经济下滑时,人们普遍存在着悲观情绪,但事实上,经济复苏总会来临。因为,在萧条持续一段时期以后,由于原料价格下跌、工资削减、利息率下降和生产方式改进等原因,投资的成本降低,积极因素会诱使新的投资出现,从而形成了促使萧条走向复苏的力量。在经济的发展周期中,我们要清楚的一点是,往往在经济发展最悲观的时候,转机也开始出现。

从1991年初到2001年初,美国经济持续了120个月低通胀、高增长、低失业率的“黄金增长期”,到处充满了乐观的情绪,甚至有人认为“新经济”已经成功抹平了经济周期。然而,随着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美国经济开始陷入小幅衰退。为了避免发生更大规模衰退的可能,美联储采取连续降息的应对举措并取得了成效——这个政策迅速刺激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2000-2006年房地产涨幅达到90%以上。但也正是这个政策在制造了一个更大的“次贷泡沫”之后把经济推向了更严重衰退的边缘——正应了那句老话:“该来的迟早会来的。”

市场经济永远都在成长、衰退和危机之间循环往复,让我们常常从乐观的高峰跌落到失望的深渊,又在某种契机下东山再起。这正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所说的:“市场经济变化多端,唯一不变的就是其变化的周期性。经济学家们研究它,政治家们试图熨平它,而企业家们如果不能善于利用它来做大自己的企业,就会被它所吞噬。”

经济周期性的循环总会出现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经济现象。一次经济的起落往往会造出一批亿万富翁,也使大批企业家一夜间成为穷光蛋。在大海风平浪静时,任何人都可以掌舵。但是,不管任何人都应该要明确的一点是,狂风骤雨总会来临的。在兴风作浪的经济周期面前,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显得微不足道。

经济生活中经济的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我们只能是不断地认识这个规律,并把握这个规律为我们所用,尽量地消除或者减轻经济的周期性对我们的不利影响。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市场经济的运行,总免不了周期性地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于是就会有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四个阶段。大量的研究都把经济周期描述成相同的,或者至少不作明确区分。但经济周期有不同的驱动因素,不同驱动因素下的经济周期具有不同的特点,资产价格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的表现也大相径庭。

荒年减税,藏富于民——拉弗曲线

随着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的到来,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各项政策扶持国家经济发展。不过在这些政策中,最受老百姓欢迎的就是政府税收的下调。特别是对收入相对高的很多男人来说是一个好的消息,至少他们向政府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会大大减少。从经济学上讲,这一切都是拉弗曲线的“功劳”。

通常来讲,为了维持国家和社会公共事业的正常运转,要求公民要依法缴纳税收。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不过,当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拉弗曲线”理论是由“供给学派”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阿瑟·拉弗提出的。该理论之所以被称为“供给学派”是因为它主张以大幅度减税来刺激供给从而刺激经济活动。

经济学上“拉弗曲线”所论问题非常古老,而且前人多有类似阐述。我国古典名著《管子》就说:“取民有度”,把制定适当的税收标准作为治国安邦的根本政策。历史巨著《史记》也是重要的经济著作,司马迁提出了“善因论”的经济思想,他说:对于普通百姓的经济活动,政府的政策“善者因之,其次利道(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就是说,国家最好的经济政策是顺应和听任人们进行生产、贸易等经济活动,不要横加干预,在某些方面进行诱导和教化,鼓励或告诫人们应该或不应该参与哪些经济活动,必要时进行一定的调节和限制,“与民争利”是最不好的经济政策。他认为,农工商等经济活动是“衣食之源”,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从事经济活动,就扩大了衣食之源,“上则富国,下则富家”;如果个人的经济活动受到了限制或阻碍,衣食之源就会萎缩,既不会利家也不会富国。这里所说的实际就是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社会力量和外资前来投资兴办实业,以扩大税基,增加税源,增强政府的财力,加快经济发展。

众所周知,决定税收的因素,不仅要看税率的高低,还要看课税的基础即经济主体收入的大小。过高的税率会削弱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积极性,因为税率过高企业只有微利甚至无利,企业便会心灰意冷,纷纷缩减生产,使企业收入降低,从而削减了课税的基础,使税源萎缩,最终导致税收总额的减少。当税收达到100%时,就会造成无人愿意投资和工作,政府税收也将降为零。

从另一方面来看,税率过高不仅使企业微利甚至无利,使企业会心灰意冷,而且还可能促使企业偷逃税收,从而导致税收总额的减少。“拉弗曲线”表明了税收与税率之间的关系:当税率为零时,税收自然也为零;而当税率上升时,税收也逐渐增加;当税率增加到一定点时,税收额达到抛物线的顶点,这是最佳税率,如再提高税率,则税收额将会减少。

也因此,减税有利于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发展,正确实施可以使居民的消费和企业的生产实现良好的对接,形成良性循环。即居民愿意并且有能力消费企业生产的产品,而企业因此受到鼓舞,产生更高的生产积极性,更愿意扩大投资、扩大生产。简言之,减税或者退税其实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比例的一项措施,它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和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而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当年拉弗教授在一次宴会上,为了说服当时福特总统的白宫助理切尼,使其明白只有通过减税才能让美国摆脱“滞胀”的困境,拉弗即兴在餐桌上画了一条抛物线,以此描绘高税率的弊端。后来,“拉弗曲线”理论得到了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的支持。在1980年的总统竞选中,里根将拉弗所提出的“拉弗曲线”理论作为“里根经济复兴计划”的重要理论之一,并以此提出一套以减少税收、减少政府开支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纲领。里根执政后,其减税的幅度,在美国的历史上实为罕见,经济增长也出现当时少有的景气,可以说“拉弗曲线”理论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目前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状况下,我们国内需求和投资都在萎缩。为了保证我国的经济发展,减税势在必行。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出席第三届国际税收对话机制全球大会时曾经这样说道:“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既大规模增加政府公共支出,又采取了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措施,增强了抵御危机的信心和能力。同时,我们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果断出台燃油税费改革方案,体现了促改革与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结合。”可见,在经济危机中,国家宽松的税收政策对国民的消费信心和国家的经济增长是非常有必要的。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税收是国家调整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杠杆,在非常的时期税收调整将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国家往往会采取低税收的方式来刺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第三章 会工作的男人有“钱”途——职场中的经济学

金钱与注意力一起流动——注意力经济

眼球经济又被称为注意力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眼球经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注意力经济为很多的人赢得了巨大的经济利润,成就了很多人的财富。特别是在职场中的男人,面对人才济济的职场,打造自己的职场注意点,往往能成为你职场成功的关键。

著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在对当今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时指出:“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硬通货不再是美元而是关注。”这种观点被经济学家形象地描述为“注意力经济”。

职场上,薪水猛涨、职位高升的人,往往是衣着光鲜,风光无限,由于他们的才学和特殊自我包装意识,注定了他们成为了职员们关注的焦点。有人羡慕,有人嫉妒,有人称赞,更有人暗自慨叹自己怎么没有机会吸引众人的视线。然而,你是否想过,这些经理、主管其实在升职以前就已经靠自己的表现吸引了公司高层的注意,而升职,只不过是这个过程的自然结果而已。当然,想要赢得关注绝非易事,但只要你也想加薪的话,就决不能在企业中如同空气一般让人视而不见,而是应努力抓住领导和同事们的视线,从而获得提升的机会。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小的时候就曾受过一次深刻的“注意力经济学”的教育。有一天,卡内基放学回家的时候经过一个工地,看到一个老板模样的人正在那儿指挥一群工人盖一幢摩天大楼。卡内基走上前问道:“我以后怎样能成为像您这样的人呢?”老板郑重地回答:“第一,勤奋当然不可少;第二,你一定要买一件红衣服穿上!”“买件红衣服?这与成功有关吗?难道红衣服可以带给人好运?”“是的,红衣服有时的确能给你带来好运。”老板指着那一群干活的工人说,“你看他们每个人都穿着蓝色的衣服,我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区别。”说完,他又指着旁边一个工人说:“你看那个工人,他穿了一件红衣服,就因为他穿得和别人不同,所以我注意到了他,并且通过观察发现了他的才能,正准备让他担任小组长。”

确实,在职场中,资源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中,只有少数人能享受到多数的资源。为此,如果有谁能够采取“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策略,谁就能由此受益,使自己在职场的博弈中脱颖而出。

英特尔公司前总裁格鲁夫在1996年就指出:全世界将会展开一场争夺眼球的战争,谁能够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够成为下个世纪的主宰。

随着媒体的发展,“注意力经济”的效应也变得无处不在,最典型的成功的例子不得不数足球明星贝克汉姆,贝克汉姆谱写了一个堪称现代最完美的童话:足球场上最锋利的“尖刀”、女性心目中最完美的王子。贝克汉姆在商业运作及成功包装下,最大程度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吸引了人们极有限的注意力,同时也给自己和社会带来很多的经济点。

从经济学上来讲,注意力经济是指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户或消费者的注意力,通过培养潜在的消费群体,以期获得最大的未来商业利益的经济模式。在这种经济状态中,最重要的资源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也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大众的注意力,只有大众对某种产品注意了,才有可能让消费者购买该产品,而要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视觉上的争夺,因此,注意力经济也被称为是“眼球经济”。

众所周知,老板在提拔员工时,当然会把机会留给那些给其留下良好印象的人。而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力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在企业里,如果一个职员能及早地应用“注意力经济”,控制领导的注意力消费,从而推销自己,那么晋升的可能性就会变得很大。相反,那些未曾消费过领导多少注意力的员工,其提升空间则要小许多。

当今社会是一个崇尚创新的社会,我们的这个时代更是一个崇拜力量和敬仰造势的时代,任何与庞大有力、引人注目等有关联的事物自身就是成功的一种标志。因此,在现实的职场上,能够有效利用这种“注意力经济”来抓住他人的眼球的人,往往是那些职场中的达人。可见,经济学不仅仅是一门纯属理论而不实用的学科,它的很多观点放在职场中,也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在眼球决定口袋的今天,谁能抓住别人的眼球,谁就能给自己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职场也是一样,平凡的职员要想吸引别人的眼球,那么你就要善于打造自己职场的亮点,吸引上司的注意,从而使自己脱颖而出。

忠诚比能力更加重要——非稀缺经济

现实的经济往往是由非稀缺经济和稀缺经济构成的。相比于稀缺经济,非稀缺经济或许不是起到关键的作用的,不过它却成为经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非稀缺经济不仅仅在经济生活中产生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在我们的职场上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职场中,员工的能力是稀缺资源,而忠诚是非稀缺资源。而在现实中,忠诚似乎已经成为比能力更加重要的东西。

一直以来,传统经济学都这么认为,没有稀缺就没有经济学。但实际上,没有非稀缺照样没有经济学,而且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非稀缺资源比稀缺资源更为重要。一个经济体的质量主要由非稀缺经济相对于稀缺经济的比重决定,非稀缺经济的比重越大,经济的质量越好。

对于非稀缺经济,或许很多的人会觉得疑惑,什么是非稀缺经济?举个例子,奔驰轿车与桑塔纳轿车所耗原料差不多,但价值相差数倍。为什么?因为二者的设计、工艺和生产流程及品牌价值不同。奔驰轿车之所以贵,就贵在它的设计、工艺、流程及品牌上。我们知道,原料是稀缺的,对稀缺资源需求的不断上升导致其价格的不断上涨。但设计、工艺、流程和品牌是非稀缺的,它们一旦通过一个起始成本生产出来之后,就可以以零成本无限复制,对它们的需求增加没有资源约束,其产量完全由需求决定,需求即生产。因此,对奔驰轿车需求的上升,不仅不会导致其设计、工艺、流程和品牌供应的短缺从而推高其价格,反而会使其设计、工艺和流程的单位成本下降,降低其价格。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现实的职场中,这种非稀缺经济也被大为运用。

如果从职场的角度上来讲,员工的能力是稀缺资源,而忠诚是非稀缺资源,但是很多时候,忠诚比能力更重要,并且忠诚产生的效益将不可估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员工的忠诚这种非稀缺资源,越来越受到很多公司的重视。电子巨头索尼公司的用人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想进入公司,请拿出你的忠诚来。”这是每一个想进入索尼的应聘者常听到的一句话。索尼公司认为:一个不忠于公司的人,再有能力也不能录用,因为他可能为公司带来比能力平庸者更大的破坏。

人力资源专家曾经指出,如果结果是一个函数的话,能力就是决定幅度的参数,而忠诚则是决定方向的参数。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能力越高,如若缺乏忠诚,其创造的结果就越背离企业的目标。

也因此,许多公司老板宁要一个才能一般,但是忠诚度高、可以信赖的员工,也不愿意接受一个极富才华和能力,但却总在盘算自己的“小九九”的人。小华是一个大学刚毕业的男孩,在刚进入公司不久领导就发现他有欺上瞒下的性格,业务也是半路出家谈不上精通。不过,他对领导交代的事情绝对是第一时间办得妥妥当当的,对底下的员工却经常没个好脸色对待,听到他以不耐烦的话语对待同事或下级员工真的不是一两次,但就是这样在同事中不受好评的人,领导却依然很看重,并已经有提拔的意思透露了出来,这也让很多的人想不通。后来才知道,因为小华一直以来对公司都很忠诚,公司经过了几次的危机,小华一直都不离不弃与公司患难与共。忠诚成为他在领导眼中的一个重要的品牌。

当然,我们并非否定能力一味追逐忠诚,只是一个聪明的领导会在能力与忠诚之间选择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而职场上两个因素能达到双高,当然是一种皆大欢喜的好局面。不过,若不能,就会在两者之间有所偏重,在能力与忠诚的天平之间增减砝码,很多领导往往会选择放在忠诚这一边。现实中,如果个体对组织不忠诚,他可能就不按照组织的命令去进行行为选择,将不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如同军队打仗一样,只有上下一心,才能保证在战争中取胜。而如果集体中的不同的人各有各的打算,就会出现混乱的情况,被对手打败。这就是这种非稀缺资源在现实中的重要作用。

李明是一家软件公司的工程师,在业界小有名气。2009年李明离开了该公司,准备进入一家新的实力更加雄厚的公司继续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由于新公司与原公司业务相关,新公司经理在面试的时候要求他透露一些他主持的原公司开发项目的情况,但李明马上回绝了这个要求。理由很简单:“尽管我离开了原来的公司,但我没有理由背叛它,现在和以后都是如此。”

第一次面试就这样不欢而散。出人意料的是,就在李明准备寻找新的公司时,却收到了直接录用的通知,上面清楚地写着:你被录用了。因你的能力与才干,还有我们最需要的——维护公司利益。作为公司的一分子,你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你的任何行为和语言,无不关系到公司的形象和发展。

可见,现实中的这种内在非稀缺资源很重要,它将影响整体局势的运行。上面的例子就充分阐释了职场中忠诚这种非稀缺资源的重要性。也因此,开发自己的非稀缺资源也是职场上不断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作为职场中的男人,你要善于发掘自己的非稀缺资源,发展自己在职场中的非稀缺经济点,使之成为自己职场升职加薪的法宝。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非稀缺资源,虽不像稀缺资源那样无可替代,但是在职场中,相对于能力这种稀缺资源,忠诚这种非稀缺资源却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心态——充分就业

在经济学上,充分就业也被称为完全就业,它指的是除了正常的暂时不就业,所有的人都找到合适的工作,没有浪费的现象。在职场中,很多的男人对于工作总是抱着挑剔的态度,对于辛苦一点儿的工作他们嫌累,对于一般的工作他们觉得不值得一干,然而却使自己一直处于失业状态。这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充分就业的结果。其实,世上本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心态。

充分就业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概念。凯恩斯指出,充分就业并非人人都有工作。失业可以分为由于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周期性失业和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克服的原因而造成的自然失业。实现了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或称充分就业的失业率,或长期均衡的失业率。据经济学家分析,在正常的经济发展情况下充分就业率应该是就业率在95%以上。“充分就业”实际上是一个有多重含义的经济学术语。历史上曾被描述为不存在(或仅存在最少量)非自愿失业情况下的就业水平。而今天,经济学家用最低可持续失业率概念来描述可以长期持续的最高的就业水平。

从经济学上来讲,一个国家的整体的就业率与人们就业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社会的就业问题,西方的一个社会学家曾经套用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社会中的就业点就像海绵里的水,完全掌握在个人的手中,只要你肯去挤就会有的。

可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失业与就业的关键还是在个人的,特别是个人的心态。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对工作的要求几近苛刻,福利不好的不想干,工作强度高的嫌累,工作风险高的,害怕担责任。结果挑来挑去还是没有找到工作,白白浪费社会就业资源。这一切源自于自己的工作态度不端正。

日本有个叫野田圣子的人,刚参加工作时,曾在帝国酒店当职员。职业培训期间,她负责清洁厕所。圣子从来没有干过这种脏活,一伸手下去就恶心得想呕吐。

有一天,一位与圣子一起干活的前辈擦完马桶后,居然盛了满满一杯厕所水一饮而尽!前辈意在向她证明:他清洁过的马桶,干净得连水都能喝。

这件事对圣子教育极深,她意识到没有极端认真负责的态度,就没有资格肩负起任何社会职务。于是她当时就下定决心:就算是一辈子洗厕所,也要做一个最出色的洁厕人。培训结束那天,圣子擦完马桶后,照样盛了一杯厕所水喝下。后来,圣子当上了日本的内阁大臣,时年仅37岁,是内阁最年轻的阁员,也是唯一的女性。谁能想到,内阁大臣的生活道路,竟是从洗厕所开始的。

可见,这个世界,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无知的心态。我们常常听到身边的人抱怨说:这种小事也让我去做,真是丢死人了。做这种工作哪有出息啊?我宁可在家里闲着,也不去受那份罪。其实,他们恰恰忘了:每个工作都有它的价值所在,工作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做得好或者是不好。

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做,我们没有理由看低看贱自己的工作。世界上没有可藐视的工作,也没有低贱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工作态度,我们的工作态度完全在于我们自己。只有不看轻自己工作的人,才会成就大事,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毕业那年,陈明明被分到英国大使馆做接线员。在很多人眼里,接线员是一个很没出息的工作,然而陈明明却在这个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把使馆所有人的名字、电话、工作范围甚至连他们家属的名字都背得滚瓜烂熟。当有些打电话的人不知道该找谁时,他就会多问,尽量帮他们准确地找到要找的人。慢慢地,使馆人员有事外出时并不告诉他们的翻译,只是给他打电话,告诉他谁会来电话,请转告什么等等。不久,有很多公事、私事也开始委托他通知,使他成了全面负责的留言点的大秘书。

有一天,大使竟然跑到电话间笑眯眯地表扬他,这可是一件破天荒的事。结果没多久,他就因工作出色而破格去给英国某大报记者处做翻译。该报的首席记者是个名气很大的老太太,得过战地勋章,授过勋爵,本事大,脾气大,甚至把前任翻译给赶跑了。她刚开始时也不接受陈明明,看不上他的资历,后来才勉强同意一试。结果一年后,老太太逢人就说:“我的翻译比你的好上10倍。”不久,工作出色的陈明明又被破例调到美国驻华联络处,他干得同样出色,不久即获外交部嘉奖……

当你在为公司工作时,无论你在哪个位置上,都不要轻视自己的工作。小事情其实正是大事业的开始。既然接受了这个职业,接受了这个岗位,就必须接受它的全部,而不仅仅只享受它给你带来的好处和快乐,就算是屈辱和责骂,也是这个工作的一部分。

那些在工作中推三阻四,老是埋怨环境,寻找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的人,对这也不满意,对那也不满意的人,往往是职场的被动者,他们即使工作一辈子也不会有成就感。他们不知道用奋斗来改善工作,而只是一味地等待。

所以说,要实现社会的充分就业,不仅需要我们的政府加强经济的调控力度,不断地优化就业结构,促进社会的就业和再就业。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就业观念的转化,改变以往“铁饭碗”、“好工作才干的”的传统就业观念。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世界上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心态。其实,就业与待业往往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只要你摆好工作的心态,那么,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你也会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

你为什么总是原地踏步——内卷化效用

现实的职场上万象丛生,有的男人“士别几日即刮目相看”,从刚开始的不起眼的小职员攀升到公司的重要职位;而有些男人,却原地不动,多少年过去了却一切照旧。一样的职位一样的工薪,一样的心态。其实,这种原地不动的现象就是经济学上的“内卷化现象”,也被称为内卷化效用。

20世纪60年代末,一位名叫利福德·盖尔茨的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曾在爪哇岛生活过。不过,这位长期住在风景名胜里的学者,无心观赏诗画般的景致,却潜心研究当地的农耕生活。他眼中看到的都是用犁耙收割庄稼,原生态农业在维持着田园景色的同时,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轮回状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位学者把这种现象冠名为“内卷化”。

此后,这一概念便被广泛应用到了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及其他学术研究中。“内卷化”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意指一个社会或组织既无突变式的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长期以来,只是在一个简单层次上自我重复。作为学术概念,其实并不深奥,观察我们的现实生活,就有很多这样的“内卷化效用”。

在现实的生活中,内卷化效用无处不在,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组织,微观到一个人,一旦陷入这种状态,就如同车入泥潭,原地踏步,裹足不前,无谓地耗费着有限的资源,重复着简单的脚步,浪费着宝贵的人生。

如果你陷入到内卷化的泥沼,你就会在一个层面上无休止地原地踏步、自我消耗、自我重复而不向前发展。

马克在一家广告公司做行政助理已经有两年了,公司虽然不大,但在广告行业里也小有名气,但让马克一直忧虑的是:公司不断引进新员工,而他依旧是个“不起眼”的行政助理,工作两年了,职业生涯停滞不前。

杰克森刚参加工作时是位销售高手,业绩骄人,拿的业绩奖励在同级别的销售员中是领先的。但几年下来,身边一起进来的同事由于进步飞快,慢慢提升,而自己却总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原地踏步。

的确常常是这样,取得成功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把成绩归零,从新开始。正如默多克所说:“每当我站在一个成功的顶峰时,我就反复提醒自己不能总在原地踏步、故步自封,所以我只能勇敢再向前迈步。”

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个人,进入内卷化状态,根本原因就在于精神状态和思想观念。人们常说,信心决定命运,观念决定出路。一个人如果总是自怨自艾,不思改变、不求进取、不谋开拓,只能是原地不动,还有可能倒退。

古希腊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有两类人注定一生一事无成:一类是没有勇气放弃那耕种已久但荒芜贫瘠的土地,再去寻找那肥沃多产的田野;另一类是一生都在奔波寻找肥沃多产的田野,从来都不低头认真耕耘脚下那片丰腴的沃土。这世界上还有一类人,不仅低头认真耕耘脚下的沃土,而且还不忘抬头寻找更肥沃的田野,同时梦想成为一位地主——耕田人的管理者。然而这类能够实现成功梦想的人毕竟是寥若晨星,其原因就是有想法而缺少正确的做法。

福特公司的路易斯·罗斯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在你的职业生涯中,知识就像是牛奶一样是会有保质期的,如果你不能不间断地更新知识,那你在职场中也会快速衰落。现在的我们处在一个正在转变的社会,企业向学习型企业转变,组织向学习型组织转变,整个社会也正在向一个新的学习型社会转变,在这样的社会中,如果你惰于学习,无疑等于故步自封,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埋下隐患。

我们常常说,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他的命运。如果你认为你这辈子就是一个小职员,那么你这辈子可能真的就在这个职位上低头工作,你将在自怨自艾中度过一生;相反如果你认为你这辈子能有大的作为,那么你就会为你的目标付出行动,到时也许会真的有所作为。

基思·鲁珀特·默多克出生于澳大利亚,父亲是当地著名的战地记者和出版家。在父亲的影响下,默多克早年就对新闻行业充满无限兴趣。默多克毕业之时,父亲的产业面临拍卖,他毅然回家掌管父亲的产业,不到一年的时间,实现了扭亏为盈。为了实现他的新闻王国梦,默多克又果断地聘用从没有新闻从业经验的彼得。他用一种近似疯狂的管理模式加快向外扩张的速度,在他人生的第50个年头,他控制了澳大利亚的2/3和英国l/3的报纸发行量;此外,他还担任英美澳多家公司董事长。

总而言之,一个人要摆脱内卷化效用,就要先确信自己是否还有上进的志气。如果有,那就再看看自己掌握的技能是否纯熟。精益求精,发挥极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或者下决心钻研,或者再去接受培训,都非常必要。除此之外,再分析一下自己所处的人际环境。要切记,走出职场的内卷化,要靠自身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顽强的上进精神。只有充分发挥自身力量,才能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从而使得职业生涯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

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工作压力倍增的社会里,职业生涯停步不前就意味着倒退,自古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职场上如此,我们的生活更是这样。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内卷化对每一个人的资源消耗都是巨大的,包括时间、精力和意志。只有充分发挥自我的力量,改进自己的观念,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走出内卷化的泥淖,为个人的职业开拓出新天地。

用最简便的方式解决问题——奥卡姆剃刀

用最简捷的方式去高效地解决问题,这似乎已经成为生活中很多高效率男人的追求,特别在职场生活中,这也是一名员工工作能力的表现。这种用最有限的时间资源和物质资源,有效便捷地去解决问题的方式,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奥卡姆剃刀。

经济学中的奥卡姆剃刀是由英国哲学家奥卡姆所提出来的。他在主张的唯名论中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简单来说,奥卡姆剃刀原理就是:保持事情的简单性,抓住根本,解决实质。

奥卡姆剃刀的出发点就是:大自然不做任何多余的事。如果你有两个原理,它们都能解释观察到的事实,那么你应该使用简单的那个,直到发现更多的证据。一般来讲,对于现象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比复杂的解释更正确。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如果你有两个类似的解决方案,选择最简单的、需要最少假设的方案最有可能是正确的。简单地说话,把烦琐累赘一刀砍掉,让事情保持简单。

在现实的工作中,如果你有两个类似的解决方案,选择最简单的。这样不仅仅能给你节约时间资源、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等等,更能给你带来更加高效的工作效果。

有个人要在办公室里钉一幅画,请一位员工来帮忙,画布已经在墙上展好,正准备砸钉子,这个员工却说:“这样不好,最好钉两块木板,把画挂在上面。”该员工找来锯子还没锯两三下,又说:“不行,这锯子,得磨一磨。”于是,他丢下锯子去拿锉刀。锉刀拿来了,他又发现在使用锉刀之前,必须得给锉刀安个把柄。为此,他拿起斧头到郊区的一个灌木丛里去寻找小树。就在要砍树时,他又发现生满老锈的斧头实在是不能用,必须磨一下……当这个员工为磨斧头找不到磨刀石,又去为买锯子而忙乎时,其实,画早已钉在了墙上。

当你着手从事一份工作时,你要先动脑,想想这件事情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去做,而不是急急忙忙去动手,以致白白忙碌了半天,却解决不了问题。很多时候,学会把问题简单化,才是一种大智慧。

在某大学的一个科研室里,很多的研究人员正为了弄清一台机器的内部结构而着急。这台机器里有一个由100根弯管组成的密封部分。不过,如果要弄清内部结构,就必须弄清每一根弯管的入口与出口。也因此,大家想尽了一切办法,甚至动用某些仪器探测机器的结构,但效果都不理想。

后来,一位在学校工作的老花匠,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法,很快就将问题解决了。而出人意料的是,老花匠所用的工具,竟然只是两支粉笔和几支香烟。不过,他的具体做法是:点燃香烟,吸上一口,然后对着一根管子往里喷。在喷的时候,在这根管子的入口处写上“1”。这时,让另一个人站在管子的另一头,见烟从哪一根管子冒出来,便立即也写上“1”。按照这样的方法,工作人员不到两个小时便把100根弯管的入口和出口全都弄清了。可见,在现实的工作中,面对任何问题我们应该首先要考虑的是用最简便的方法,当问题可以简单而有效地解决时,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再画蛇添足。

奥卡姆剃刀是最公平的刀,无论科学家还是普通人,谁能有勇气拿起它,谁就是成功的人。现实中可以运用奥卡姆剃刀的地方有很多,然而很多人还是不能摆脱烦琐的程序去处理问题。其实,只要能勇敢地拿起“奥卡姆剃刀”,把复杂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很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远。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用最简便的方式解决问题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追求。我们只有抓住工作的要点,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更有效率地将事情处理好。多出来的东西未必总是有益的,相反地,把事情复杂化很容易使我们陷入自己制造的麻烦里。

让自己的价值不可代替——稀缺价值

稀缺性往往能够增加商品本身的价值,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讲,这就是稀缺价值。稀缺是经济物品的显著特征之一。经济学上的稀缺性在职场中经常见到,聪明的人总是善于利用稀缺性把自己打造成不可代替的员工。

经济学上,所谓的稀缺,并不是绝对的数量多少,而是指相对于人们无限多样、不断上升的需求来说,用以满足这些需求的多寡,即有用的资源总是相对不足的。简而言之,长时间的“供不应求”即为“稀缺”,而“稀缺”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商品或人才的“价格的不断攀升”。这正如古语所云:“物以稀为贵。”用我们现在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就是,当市场上的某种商品的数量比较少时,在需求量一定的情况下,其价格就会升高。

经济生活上的“稀缺”二字,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含义。一个是稀有的,另一个是紧缺的,有人说满足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就是稀缺。不过,更让大家认可的观点应该是两者的结合。资源的稀缺性在职场生活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被广泛地运用。现实中很多的员工用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来诠释自己在职场的稀缺性,从而为自己的职场成功打下了基础。

一位成功学家曾聘用一名男孩子当助手,替他拆阅、分类信件,但是,薪水与相关工作的不相同,有一天,这位成功学家口述了一句格言,要求男助手用打字机记录下来——“请记住:你唯一的限制就是你自己脑海中所设立的那个限制。”

这位男助手将打好的文件交给老板并且有所感悟地说:“你的格言令我深受启发,对我的人生大有价值。”这件事并未引起成功学家的注意,但是,却在男助手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从那天起他开始在晚饭后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不计报酬地干一些并非自己分内的工作——譬如替老板给读者回信。

他认真研究成功学家的语言风格,以至于这些回信和自己老板写得一样好,有时甚至更好,他一直坚持这样做,并不在意老板是否注意到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一天,成功学家的秘书因故辞职,在挑选合适人选时,老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这个男助手。

在没有得到这个职位之前已经身在其位了,这正是男助手获得提升最重要的原因,当下班的铃声响起之后,他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在没有任何报酬承诺的情况下,依然刻苦训练,最终使自己有资格接受更高的职位。

故事并没有结束,这个男助手如此优秀,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其他公司纷纷提供更好的职位邀请他加盟。为了挽留他,成功学家多次提高他的薪水,与最初当一名普通速记员时相比已经高出了四倍,对此,做老板的也满心欢喜,因为男助手不断提升自我价值,使他变得不可替代了。

可见,职场上无论你目前从事哪一项工作,每天一定要使自己获得一个机会,使你能在平常的工作范围之外,从事一些对其他人有价值的服务,尽量使自己成为不可代替的员工。不管怎么说,在现实生活中,稀缺的东西往往体现出增值的趋势,与其他的非稀缺物相比它具有巨大的市场吸引力。

两匹马各拉一辆木车,前面的一匹走得很好,而后面的一匹常停下来东张西望,显得心不在焉。于是,人们就把后面一辆车上的货挪到前面一辆车上去,等到后面那辆车上的东西都搬完了,后面那匹马便轻快地前进,并且对前面那匹马说:“你辛苦吧,流汗吧,你越是努力干,人家越是要折磨你,真是个自讨苦吃的笨蛋!”

来到车马店的时候,主人说:“既然只用一匹马拉车,我养两匹马干吗?不如好好地喂养一匹马,把另一匹马宰掉,总还能拿到一张皮吧。”于是,主人把这匹懒马杀掉了。

把马换成人,雇主当然不会把不称职的员工杀掉,但他肯定会解雇他,而剩下的那匹马,似乎表现得是“自讨苦吃”,但后来却成为主人不可替代的拉车马匹。在现实的职场上,我们要做那只无可替代的马,不要做那只把自己推到绝路的马。人才总是为社会所需要,你能给自己最好的推荐方式就是以正确的心态做出最优秀的成绩,如果你能找出更有效率、更好的办事方法,你就能提升自己在老板心中的地位,成为老板心中不可替代的员工。

不可替代从经济上来讲就意味着稀缺性。也因此,职场上聪明的男人要善于用经济的思维武装自己,学会打造职场的稀缺性,从而提升自己的职场价值。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稀缺并不是绝对的数量多少,而是指相对于人们无限多样、不断上升的需求来说,用以满足这些需求的多寡,即有用的资源总是相对不足的,稀缺就意味着价值量的上升。因此,人们要善于打造自己的职场稀缺性,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专业能力或者专业知识的人才,这样才能提升自己职场的价值。

职场新人怎样度过适应期——蘑菇定律

蘑菇是一种长在阴暗的角落的植物,它得不到阳光,也没有肥料,默默无闻,以至于长到足够高的时候才能被发现并得到关注,也是此时它自己已经能够接受阳光了。因为蘑菇的生长特性,我们把蘑菇的这种成长历程引申为我们生活中的蘑菇定律。这种蘑菇定律的现象在现实的职场中是最常见不过的,特别是对于刚进入社会的很多男孩子来说,是一个必经的阶段。“蘑菇定律”最早是一个网络用语,它指的是初入世的人,常常会被置于阴暗的角落而不受重视,仿佛蘑菇的培育,不但默默无闻,还要被冷落。大部分初入集体、名不见经传的人,初期都要接受各种无端的批评和指责,代人受过而得不到应有的指导和提携,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蘑菇生长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人,俗话说的“要想做婆婆,就先做媳妇”,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蘑菇定律,也叫萌发定律。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一批电脑程序员意外发现,一批刚从学校毕业的“天之骄子”参加了工作,这些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年轻人面对令人窒息的工作环境很难适应。同样,现在很多大学生走出校园都抱着很高的期望,认为自己应该得到重用,应该得到丰厚的报酬,抱着这种想法的后果就是:工资成了衡量彼此价值的唯一标准(这种只考虑当下的想法显然是错误与幼稚的)。他们一旦得不到重用,也达不到理想的收入,在校园编织的梦想就会轻易破灭。这时就容易失去信心,失去工作的热情,进而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所以,调整心态就显得特别重要。

然而,在当今社会总有许多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为了获得上司和同事的关注,急于表现,发表轻率的言论。这不但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相反还会引起老员工的反感,留下夸夸其谈、不懂装懂的印象。要知道,蘑菇出世没有人会刻意注意,相反在磨掉棱角适应社会,在最单调的工作环境中学习,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多做事少抱怨,主动自发地学习,在不被人注意的时候时刻激励自己,积蓄力量。

绝大多数人都要经历蘑菇的萌发过程。但是,萌发的时间过长,就会被人认为是庸才或无能者。所以,要善于表现自己,寻找机会脱颖而出。找到自己的定位,选择自己的道路,在组织中把忠于集体放在首位,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获得成功。

卡莉·费奥里娜从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地产经纪公司做接线员,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接电话、复印、打字、整理文件。尽管父母和朋友都表示支持她的选择,但很明显这并不是一个斯坦福毕业生应有的本分。不过,她毫无怨言,在简单的工作中积极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几个经纪人问她是否还愿意干点别的什么,于是她得到了一次撰写文稿的机会,就是这一次,她的人生从此改变。这位卡莉·费奥里娜就是惠普公司前CEO,被尊称为世界第一女CEO。

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吃苦受难并非是坏事,特别是刚走向社会步入工作岗位,当上几天“蘑菇”,能够消除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也能够对形形色色的人与事物有更深的了解,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蘑菇”经历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犹如破茧成蝶,如果承受不起这些磨难就永远不会成为展翅的蝴蝶,所以平和地走过生命中的这一“蘑菇”阶段能够汲取更多的经验,让你尽快成熟起来。

对年轻人来说,从基层做起,从最琐碎的事情做起,是必不可少的阶段。对个人而言,才华不是光靠读书就能读出来的,相反是在实践中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只要有心,工作时间一长,你就会发现,机会实际上就在日常琐事之中。

李进大学毕业刚到公司的时候,被分配到市场部。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下属分公司报上来的数据和表格,材料整理完之后要及时交给部门经理,然后与其他相关材料一起呈送给总经理。看上去,这项工作再简单不过了,不光是简单,而且连在例会上发言的机会都没有。看起来,他的工作内容都是琐碎的事情,什么开会、接电话、写报告、整理文件,没有一样是“正经事”,更不用说展示自己一身的才华了。别人都是忙忙碌碌,业务成绩斐然,自己却无所事事,真让人着急。

尽管如此,李进还是一丝不苟地干着。他认真分析每天报上来的数据,从中寻找、判断一些应该得到注意的东西。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在一次会议上,大家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涉及一个关键性数据,可是,愣了半天,没人能说得上来。这时候李进举手发言,不仅讲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经理大吃一惊,从此对他刮目相看。后来,李进很快成为市场部的一个主管,工作很有起色,领导对他也颇为赏识。

其实,不仅年轻人是这样,就是老员工也是如此,只有从事具体的看似琐碎的工作,才能获得真正的发言权。这个世界不需要高高在上的人物,尤其是不需要刚刚步入职场的高高在上的年轻人。脚踏实地是出人头地的一个必备条件,所以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完全不必顾虑或者害怕自己会被埋没。在初入社会的时候,应该有从基层干起的目标和打算。即便遭遇一些委屈和不满,也要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破茧而出。

如今就业形势非常紧迫,刚出校门的毕业生由于没有从业经历,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于是有些人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的道路。在社会上工作和在学校里生活有天壤之别,首先需要的就是磨去棱角适应社会,把年轻人的傲气和知识分子的清高去掉,摆正心态,放低姿态。这些社会新人如果明白蘑菇定律的道理,就能从最简单最单调的事情中学习,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多干活少抱怨,更快进入社会角色,赢得前辈们的认同和信任,从而较早地结束蘑菇时期,进入真正能发挥才干的领域。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刚刚踏入社会的职场新人,会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期望着拥有一份挑战及乐趣并存、薪酬丰厚的职业,然而事实上,初涉职场的年轻人由于缺少经验或者能力有限等原因,很难委以重任。而当期望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便又往往失去对工作的热情,工作时容易采取敷衍了事应付的态度,因此,职场新人应调整心态,踏踏实实做事,抱着学习的态度,这样才能尽快地走出职业生涯的蘑菇期。

你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吗——路径依赖

经济学上,路径依赖本是指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路径依赖的现象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很多职场的男人也深有感触。

曾经有一个试验:有人将五只猴子放在一只笼子里,并在笼子中间吊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压水教训所有的猴子,直到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动手。然后用一只新猴子替换出笼子里的一只猴子,新来的猴子不知这里的“规矩”,竟又伸出上肢去拿香蕉,结果触怒了原来笼子里的四只猴子,于是它们代替人执行惩罚任务,把新来的猴子暴打一顿,直到它服从这里的“规矩”为止。试验人员如此不断地将最初经历过高压水惩戒的猴子换出来,最后笼子里的猴子全是新的,但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去碰香蕉。起初,猴子怕受到“株连”,不允许其他猴子去碰香蕉,这是合理的。但后来人和高压水都不再介入,而新来的猴子却固守着“不许拿香蕉”的制度不变,这就是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效应。

我们的经济学里面有一个路径依赖的理论,说的是一种自我强化和锁定的效应。著名的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是第一个提出路径依赖的人,他给路径依赖阐述的含义是: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不管是生活中还是职场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当人们作出某种选择后,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不能轻易走出去。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好的路径会对人起到正反馈的作用,惯性使人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不好的路径会对人起到负反馈的作用,就如厄运循环,人们可能会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而导致停滞。而这些选择一旦进入锁定状态,想要脱身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曾经有人作过这样的一个试验:一个人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发现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根据测试,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它们身体的10倍左右,所以跳蚤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接下来试验者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不过这次是立即在杯上加一个玻璃盖,“嘭”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

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再一阵子以后呢,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一天后,试验者开始把盖子轻轻拿掉,跳蚤不知道盖子已经去掉了,它还是在原来的那个高度继续跳。三天以后,他发现那只跳蚤还在那里跳。一周以后发现,这只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着——它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其实,跳蚤在后来无法突破以前的高度是因为产生了路径依赖。

这种路径依赖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人云亦云,因循守旧。坚持经验不变是行不通的。因为过去的经验是过去的时间、地点、环境下的成功做法,随着时间、地点及环境等因素的变化,那些经验已经不适应目前的具体情况了。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时创新、不断探索新的经验和做法。倘若不能因时、因地、因事地变更自己的想法,虽然眼前可能仍有小成功,但未来永远不会取得大成就,甚至会招致灾难。

一头驴子背盐过河,在河边滑了一跤,跌在水里,背上的盐溶化了。驴子站起来,感到身上轻松了许多。驴子非常高兴,获得了经验。后来有一回,它背了棉花,以为再跌倒,可以同上一次一样。于是走到河边的时候,便故意跌倒在水里。可是棉花吸收了水,驴子非但不能站起来,反而一直往下沉,直到淹死。

职场上,其实我们不也经常如此吗?像驴子一样的蠢人总是屡见不鲜。从古到今,因抱着不合时宜的经验不放而失败者不乏其例。其实,成功的经验固然有其可取之处,然而一味地固守也足以败事。“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在职业生涯中,无法摆脱这种路径依赖,一旦选择了自己的人生宽度,那么你的人生轨道可能就只有那么宽。以后可能会对这个宽度不满意,但是却已经很难改变它了。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在开始时慎重选择自己的宽度。

在职场上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你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吗?”“不满意。”“为什么不找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呢?”“现在的工作虽然不是最喜欢的,可是换一份全新的工作,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要冒很大的风险。”

其实,这就是一种普遍的职场“路径依赖”现象。我们的身边总会有一些人整天在不停地抱怨工作,然而想到重新找一份工作的时候却总是习惯性地畏首畏尾,最后还是安于现状。

当然,如果说路径依赖是一种“魔咒”,那么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我们同样可以突破这一禁锢。当鲁豫在摩根士丹利做得蒸蒸日上,职业生涯趋于最高峰时,都能摆脱“路径依赖”,重新作出自己的选择,并在凤凰卫视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打破“魔咒”?当施瓦辛格在影坛叱咤风云,其名字如同原子弹爆炸一样响遍全球时,都可以重新选择以后的道路,走上政坛,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突破内心的“顽疾”?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人们对于目标所作出选择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现在乃至未来可能的选择。然而不好的路径会起到负反馈的作用,在低效率甚至是错误状态中恶性循环。而这些选择一旦进入锁定状态,想要变轨脱身会变得十分困难,因此,职场上我们要善于突破因循守旧的思维,用创新改变自己。

杜绝做职场中的自私男——华盛顿合作定律

经济学的很多原理和规律在职场中被广泛地运用,在这些经济学的定律中,我们不得不提到华盛顿合作定律。那么,什么是华盛顿合作定律呢?

其实,“华盛顿合作定律”的意思是,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其含义似乎有点类似于“三个和尚”的故事。当庙里有一个和尚时,这个和尚一切自己做主,做得很自在;当庙里有两个和尚时,他们通过协商可以自觉地进行分工合作,同样做得不错;不过,当庙里来了第三个和尚时,问题就出现了,谁也不服谁,谁也不愿意干,任何工作他们都相互推卸,最后弄得连最基本的水都没的喝。可见,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而要复杂和微妙得多。

就像我们小时候学过的力学一样,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的几个力的方向相同时,其合力就是这几个力的相加;如果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的几个力方向不同,其合力就会总比这几个力的和少。然而事实上,人与人的合作有着和这相同的性质,但却又比普通的力的简单相加复杂和微妙得多:人与人的合作的现实中,假定每一个人的能力都为1,那么10个人的合作结果有时比10大得多,有时甚至比1还要小。人就像那些方向不同的力,当他们相互推动时自然能事半功倍,而当他们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这在现实的职场中也是经常见到的。

华盛顿合作定律警醒人们,要记住一句话:功劳是大家的,责任是自己的。工作中有荣誉一定要记住与同事们分享,千万不要企图独自吞食。职场上即使你凭一己之力得来的成果,也不可独占功劳。如果你一个人独享成果,就会引起其他同事的反感,从而会为下一次合作带来障碍。这也是职场中你所要注意的一点。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当我们踏上工作岗位,我们面临的就是同事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无非有两种,一种是它可以让你变得更优秀;而另一种或者是你不适应这种竞争,最终被淘汰出局。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的人来说,也许对公司的一切都一无所知,这就需要你去发现,去了解周围的同事。同时,周围的同事也在注视着你。因此,如果你想要在职场中立足,首先就是要用竞争的姿态去适应工作环境。不要因为竞争而丧失良好的印象,这需要你有个好的尺度去把握。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与荣誉和成功联系在一起,不过,如果你无视别人,就很难在职场立足。因此,不要感叹同事、上司和下属度量的狭小。其实,造成最后这种局面的根源还是在于你自己职场的处世方式。职场中你应该要注意的是,在享受荣耀的同时,不要忽略别人的感受。你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点,每个人都认为别人的成功中总有自己奉献的一份力量。如果你扬扬得意地认为这仅仅是你一个人的劳动,你的同事或者你的员工都当然不会因为如此自私的做法而感到舒服了。

一般来讲,职场的黄金原则就是要与同事合作,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当你在职场上小有成就时,当然值得庆幸。但不要忘了那是大家的功劳。

袁豪是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并担任该社下属一个杂志的主编。平时在单位里上上下下关系都不错,而且他还很有才气,工作之余经常写点东西。有一次,他主编的杂志在某评选中获了大奖,他感到荣耀无比,逢人便提自己的努力与成就,同事们当然也向他祝贺。但过了一个月,他却失去了往日的笑容。他发现单位同事,包括他的上司和下属,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和他过意不去,并处处回避他。过了一段时间,他才发现,他犯了“独享荣耀”的错误。就事论事,这份杂志之所以能得奖,主编的贡献当然很大,但这也离不开其他人的努力,其他人也应该分享这份荣誉,而现在自己“独享荣耀”,当然会使其他的同事内心不舒服。

所以,当你在职场上有特殊表现而受到肯定时,一定不能独享荣耀,否则这份荣耀会为你的职场关系带来危险。当你获得荣耀后,应该学会与其他同事分享,正确对待荣耀的方法是:感谢他人、与他人分享、谦虚谨慎。

其实,在职业生涯中最圆滑的处世之道莫过于当你的工作和事业有了成就时,千万记得不要独自享受。要让自己拥有团队意识,摒弃“自视清高”的作风,换之“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职业意识。这样你的职场之路才能更加宽阔。

当你取得职场成功之后,如果大大方方地和同事分享功劳,一方面可以做个顺水人情,另一方面上司也会认为你很懂得搞好人际关系,而给你更高的评价,可谓一举两得。也因此,职场上我们要牢记华盛顿合作定律,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指导我们的职场生活。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华盛顿合作定律警醒人们,要记住一句话:功劳是大家的,责任是自己的。工作中有荣誉一定要记住与同事们分享,千万不要企图独自吞食。如果你一个人独享成果,就会引起其他同事的反感,从而会为下一次合作带来障碍。

不做公司里最短的那块板——木桶理论

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它是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换句话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木桶理论”也被称为短板理论。短板理论在现实的职场往往被人们所接纳,在职场生活中,聪明的男人总是善于扬长避短,通过对自己职场的弱项进行强化,从而提升自己的整体能力。

木桶理论即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原理”。经济学家经常使用这个木桶理论来说明在经济活动中,往往是最薄弱的环节影响整体的绩效,甚至会导致全面溃败。所以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要实现配置的最优化,往往要在薄弱环节上下工夫。“木桶理论”在职场中被广泛地运用。也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人自掏腰包参加各类培训辅导,四处“充电”,目的就是为了拾遗补缺,弥补自身知识的“缺陷”,即所谓的“短板”。

职场中,许多成功的员工,他们总是在工作中不断地努力学习,用自己的努力告别自己的短板。这些成功员工的例子告诉我们,与其靠死拼硬干来积累自己的财富,不如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全面、根本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告别“短板”经历的诀窍就是不断学习。如果你每天花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来学习你不知道的知识,那么在五年之后,你就会惊讶于它给你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劣势决定优势,劣势决定存亡,这是职场竞争的残酷法则。木桶理论告诉职场中的男人,如果你身上某个方面是“最短的一块”,你应该考虑尽快把它补起来。否则,它带给你的损失可能是毁灭性的。有些时候,往往就是因为一件事没做好而彻底毁了你所有的努力。不管你的职业是什么,如果你每年都能够彻底地反省一次,找出自己的缺点和阻碍自己进步的地方,那么你将会取得10倍于现在的成就。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可能完美无缺。很多人看到自己的缺点,就认为这是自己的短板,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改掉或者改善,最后提高了自己的整体实力。

著名的体育专栏作家阿科·沃尔德曾报道过这样一则体育趣闻:在美国女子网球单打比赛中,16岁的莫琳·康诺莉刚刚打败了顿丝·哈特。莫琳直落两盘,轻松取胜。要知道,顿丝·哈特可是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的冠军,专家们评论她在和莫琳的比赛中已经发挥出了最高水平,但仍不是这个加州十几岁少女的对手。温网前冠军玛丽·哈德维克·哈尔走进餐厅,向莫琳表示祝贺,而莫琳却“肆无忌惮”地说:“玛丽,要是你30分钟内能准备好的话,我想和你再练练,我的反手接球有点弱!”结果,她们几乎打了一个小时。

但是第二天,莫琳还是再次赢得了全国冠军。沃尔德评论说:“这个来自加州圣迭戈的小姑娘的故事令人回味无穷。在胜利的辉煌时刻她却说‘我想再练练’。”在以后的日子里,莫琳·康诺莉还是一如既往地完善自己,这使得她能够在后来几年的网球比赛中一直保持冠军的地位。就是这样,关注自己的薄弱环节,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全面的职业选手。而如果我们始终觉得自己有一方面突出的优势就可以的话,我们必将被社会所淘汰。让自己的短板变长,才可以最终胜出。

你所要明确的是。最短的木板本是整体中一个有用的部分,只不过比其他部分差一些,你不能把它们当成烂苹果扔掉。而强弱只是相对而言的,无法消除,问题在于你容忍这种弱点到什么程度,如果严重到成为阻碍工作的瓶颈,那么你就不得不有所动作,注意修复自己的弱点了。补短才能扬长,这样才能齐头并进,获得成功。

所以,在加强木桶盛水能力的过程中,不能够把“高木板”和“低木板”简单地对立起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高木板”,要学会发挥它的长处,把它放在适合的位置上。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长处只是表明你有多优秀,仅此而已,并不能代表你在这方面就一定能够有所作为,然而你的短处则往往决定你在这方面成就的大小。

所以,不管是在职场上还是在社会上,你都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仅要做到扬长避短,更要加强改进那一块“短板”,提高自己整体的能力,才不会在激烈竞争中被淘汰。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劣势决定优势,劣势决定存亡,这是职场竞争的残酷法则。木桶理论告诉所有的职场人,如果你身上某个方面是“最短的一块”,你应该考虑尽快把它补起来。否则,它带给你的损失可能是毁灭性的。只有关注自己的薄弱环节,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全面的职业选手。

收入越高薪水涨得越快——马太效应

让很多的职场男人感到不解的是,职场中同工不同酬,而且这种现象的差距越拉越大。这种职场收入两极化的现象确实在我们的身边经常发生,其实这就是经济学上的马太效应。《新约·马太福音》里讲到了这样的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面对着这个老实的仆人,国王生气地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也可以连本带利收回。”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也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让他更多。”

经济学上,把这种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贫富两极化,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称为“马太效应”。它被引申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心理学、金融以及职场等众多领域。

老子的《道德经》里有这样的一句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很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马太效应”:有的人可以得到很多家意向单位的招手,而有的人却连一次面试机会都很难有。

小臣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工作,他非常珍惜这份工作。与他一起进公司的还有小聪,小聪虽然能力也行,但整天油嘴滑舌的,经常和同事们说说笑笑,有时还一起出去吃吃喝喝。小臣对小聪很是不屑,在他看来,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别的都不重要。小聪跟他开玩笑他也不答理,小聪拉他跟同事们一起出去玩他也不去。有时,小臣看见同事们都围着小聪玩闹,也都躲得远远的。有一天,小臣的部门分配了大量的任务,凭着个人的能力,根本没有办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可是小聪却招呼同事们帮忙。同事们都帮小聪在做,小臣却一个人“孤军奋战”。结果小聪按时完成了,小臣虽然通宵达旦地工作,他还是没有按时地完成任务。

后来,小聪提升为部门主管,小臣非常不服气,由此负气辞职了。有着良好人脉资源的小聪,很自然地掌握了更多的资源,能够完成更多难以完成的任务。

马太效应的奥秘就在于资源的多少,当你的资源很多时,马太效应会为你服务;如果你的资源很少,就难免被这一法则压在下面。其实每个人的资源刚开始时都是有限的,这时,必须学会集中优势兵力这一战术原则,将你的时间、精力、金钱等投入到最有希望能获胜的领域。确立你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地位。这样才能集小胜为大胜,直至取得全局性的优势。那时马太效应就已经完全站在你这一边了。所以当你的资源有限时,不要企求面面俱到,而要学会攻其-点。其实,胜利的奥秘就在于你如何选择,并将能力发挥到最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