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急症医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09 01:42:13

点击下载

作者:王伟,杨明山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神经科急症医学

神经科急症医学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神经科急症医学/王伟,杨明山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ISBN 978-7-117-17786-3

Ⅰ.①神… Ⅱ.①王…②杨… Ⅲ.①神经系统疾病-急性病-诊疗 Ⅳ.①R741.059.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304839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神经科急症医学

主  编:王 伟 杨明山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8年1月版 本 号:V1.0格  式:mobi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7786-3策划编辑:张令宇责任编辑:孙雪冰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前 言

神经科急症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若这些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正确的治疗,将会大大提高疗效和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神经科急症问题越来越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科学的发展也很迅速,在神经科领域内,神经生化、神经免疫、神经药理、神经电生理和神经影像学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大大丰富了神经科急症的诊断、治疗、抢救技术和监护内容。我们参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并结合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编写《神经科急症医学》这本书,全书共16章,100多个专题,主要介绍神经科急症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内容新颖、题材广泛、重点突出、方法具体,反映了现今国内外先进水平,并力求帮助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内科和相关各科的临床医师解决临床上经常遇到的神经科急症的诊断和治疗问题。希望该书能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有所帮助。

尽管我们主观上做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时间较紧和经验不足,缺点错误难免,诚恳地希望读者和同道提出宝贵的意见。编者2014年3月于武汉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神经科急症的病史采集和神经系统检查

第一节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

第二节 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及检查

第三节 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

第二章 神经科急症的诊断技术

第一节 脑脊液检查在神经科急症中的应用

第二节 神经电生理在神经科急症中的应用

第三节 超声技术在神经科急症中的应用

第四节 影像学检查在神经科急症中的应用

第三章 神经科急症常见的症状和综合征

第一节 急性头痛

第二节 眩  晕

第三节 晕  厥

第四节 昏  迷

第五节 闭锁综合征

第六节 抽  搐

第七节 呼吸肌麻痹

第八节 吞咽困难

第九节 急性腰痛

第十节 颅内压增高综合征

第十一节 良性颅内高压综合征

第十二节 颅内低压综合征

第十三节 神经科急症的有关危象

第十四节 药物引起的急性脑病综合征

第十五节 恶性综合征

第四章 脑血管疾病

第一节 脑血管病的概论

第二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第三节 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第四节 栓塞性脑梗死

第五节 腔隙脑梗死

第六节 分水岭脑梗死

第七节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第八节 脑静脉系统疾病

第九节 海绵窦血栓形成

第十节 脑 出 血

第十一节 脑叶出血

第十二节 脑室出血

第十三节 垂体卒中

第十四节 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十五节 脑动脉炎的诊断和治疗

第五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疱疹病毒脑炎

第二节 病毒性脑膜炎

第三节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第四节 结核性脑膜炎

第五节 真菌性脑膜炎

第六节 脑囊虫病

第七节 脑和脊髓血吸虫病

第八节 脑型肺吸虫病

第九节 神经梅毒

第十节 艾滋病的神经系统表现

第六章 癫痫

第一节 癫痫的分类

第二节 癫痫的诊断和治疗

第三节 癫痫持续状态

第四节 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

第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第一节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第二节 多发性硬化

第三节 视神经脊髓炎

第四节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

第五节 脑干脑炎

第六节 急性小脑共济失调症

第八章 颅内占位性病变

第一节 颅内肿瘤

第二节 脑 脓 肿

第三节 去骨瓣减压术

第九章 脊髓疾病

第一节 急性脊髓炎

第二节 脊髓硬膜外脓肿

第三节 脊髓血管病

第十章 周围神经病

第一节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第二节 前庭神经元炎

第三节 三叉神经痛

第四节 舌咽神经痛

第五节 臂丛损伤

第六节 肋间神经痛

第七节 腓总神经损伤

第八节 坐骨神经痛

第九节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

第十节 神经病理性疼痛

第十一章 肌病

第一节 重症肌无力

第二节 重症肌无力危象

第三节 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围术期处理

第四节 炎性肌病

第五节 周期性瘫痪

第六节 急性横纹肌溶解症

第七节 甲状腺功能障碍与肌病

甲亢与肌病

甲减与肌病

第十二章 其他系统疾病所致的神经科急症

第一节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神经系统损害

第二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神经系统损害

第三节 胰性脑病

第四节 肝性脑病

第五节 肺性脑病

第六节 白血病神经系统并发症

第七节 颈椎病所致的神经系统综合征

第八节 红斑性肢痛症

第十三章 头痛

第一节 偏 头 痛

第二节 紧张型头痛

第三节 丛集性头痛

第四节 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

第十四章 常见神经系统中毒性疾病

第一节 有机磷农药中毒

第二节 氟乙酰胺中毒

第三节 一氧化碳中毒

第四节 毒鼠强中毒

第五节 铊 中 毒

第十五章 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神经科急症

第一节 儿童急性偏瘫

第二节 新生儿颅内出血

第三节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第四节 小儿重症肌无力

第十六章 神经科急症的治疗技术

第一节 神经科急症的重症监护

第二节 气管插管术

第三节 呼吸机在神经科急症的应用

第四节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

第五节 血管内介入治疗

第六节 紧急脑室穿刺和持续引流术

第七节 脑积水患者的脑室分流术

第八节 高压氧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第九节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疗法

第十节 血浆交换疗法

第十一节 神经科急症的中医外治疗法

第十二节 神经科急症的封闭疗法

插图

第一章 神经科急症的病史采集和神经系统检查第一节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

【概述】

神经科急症的正确治疗,取决于正确的诊断,正确的诊断来源于完整准确的病史采集和规范详尽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本节简要介绍神经科病史采集及注意事项。

【神经科病史采集的内容】(一)主诉

主诉是诊断的主要依据,主要描述患者的主要症状及存在的时间,询问如:“你感觉哪里不舒服?多长时间了?”要简明扼要,抓住重点。(二)现病史

反映主要症状的出现、发展、演变以及来院前本病的诊疗情况等。询问如:“发病多久了?什么形式起病?发病在哪个部位?严重程度如何?有什么伴随症状?什么使其加重或减轻?治疗情况和疗效怎样?”现病史要具有明确的时间概念,重点关注神经科最常见的症状。(三)既往史

反映患者既往健康状况和在患病情况等。询问如:“过去是否健康?患过什么病?患病的时间?患病时年龄?”重点关注与此次发病有关的既往史。(四)个人史

即个人的生长发育情况、生活情况和嗜好。询问如:“你是从事什么职业?受过什么教育?有无烟酒嗜好?有无滥用药物?用量、频率和持续多久?”特殊人群:妇女应询问月经生育史;小儿、癫痫患者和神经发育不良者应有出生史(询问:“是否足月?顺产还是难产?是否有过新生儿窒息及围生期其他不顺利?”)。重点关注疾病对患者的影响。(五)家族史

主要指直系亲属和近旁系亲属有无与患者同样或同一系统的疾病。询问:“你父母兄弟姐妹健康状况如何?你家族中有没有人患和你类似的疾病?或你家族中有没有人与你有类似症状?”如果病史中提示有遗传性疾病可能时,应重点关注,反复仔细询问。

【注意事项】

1.病史应注意来源于患者,只有因故(有精神症状、意识障碍、智能缺陷、小儿)患者不能叙述时,才由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客观详尽的资料。

2.病史应反映出影响主要症状的条件,如诱发因素、加重因素、减轻因素。

3.病史也应有空间概念,如疼痛的具体部位、无力的部位、头痛的部位、导致眩晕出现的体位等。

4.请患者描述症状的性质,对诊断可有帮助。如规则性跳动性疼痛一般提示有血管因素参与疼痛的发病机制,而闪电样不规则出现、剧烈而短促的疼痛则为神经痛的特点。

5.听取患者叙述时,不可主观臆断,应准确地分析其所用名词的实际含义,如“头昏”、“昏倒”、“意识不清”、“昏迷”、“瘫”、“麻痹”、“麻木”等。

6.应注意追问病前的近期有无发热、“感冒”、腹泻等全身感染史、外伤史、过劳史,以及既往有否与现病史类似的症状。

7.采集急症患者病史,更应抓住重点,把握轻重缓急,不能长时间拘泥于细节问题上,必要时,应针对患者出现的紧急情况采取急救措施,再继续详问病史。

8.询问病史时应避免暗示性提示。

9.不要忽视阴性症状,阴性症状对排除某些疾病有意义。

10.完整准确的病史是确诊的必要前提。(吴军 张苏明)第二节 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及检查

【概述】

检查神经系统前必须问清病史,得到初步印象,不致盲目检查。但在问病史的同时,就应观察患者的情况,如姿势、表情、步态、动作等。特别是对急症患者不能先在一旁按部就班地向家属了解病史,置患者于不顾,应同时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有无瞳孔不等大、频繁呕吐、频繁抽搐、精神运动性兴奋,有无呼吸困难、发绀等,以便及时抢救,待采取措施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检查。同时,神经系统是全身整体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神经疾病患者亦可能同时有身体其他部位的损害及疾病,因此,神经系统检查也应该在全身检查的基础上进行,全身检查的方法及项目与内科一般检查相同。

【感觉功能检查】(一)解剖生理

1.感觉的分类

分为特殊感觉(视、听、嗅、味觉)和一般感觉两大类。其中,一般感觉又可分为浅感觉、深感觉和复合感觉。浅感觉又称皮肤感觉,包括痛觉、温度觉和触觉;深感觉又称本体感觉,包括振动觉、运动觉和位置觉;复合感觉又称复杂感觉,包括形体觉、定位觉和图案觉。

2.感觉的传导通路(1)浅感觉传导通路:

包含三级神经元,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后根神经节内,其周围突沿周围神经走向皮肤及黏膜,中枢突则沿后根进入脊髓,终止于脊髓后角;第二级神经元位于脊髓后角,其纤维在脊髓前联合交叉后行至对侧脊髓的前索和侧索,构成脊髓丘脑束,上行经延髓、脑桥、中脑,终止于对侧的丘脑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位于丘脑外侧核,其纤维上升经内囊后肢,终止于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及顶上小叶。(2)深部感觉和部分触觉、复合感觉传导通路:

也包含三级神经元,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后根神经节内,其周围突沿周围神经进入深感觉和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沿后根进入同侧脊髓的后索,组成薄束和楔束,薄束在内,传导下肢深感觉,楔束在外,传导上肢深感觉,分别终止于同侧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第二级神经元位于薄束核和楔束核,其纤维越过延髓的中线交叉到对侧,组成内侧丘系,经对侧脑桥、中脑,终止于丘脑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位于丘脑外侧核,其纤维经内囊后肢终止于中央后回,构成丘脑皮质束。(二)检查方法

1.浅感觉(1)痛觉:

用针或竹签短促轻刺皮肤进行检查,请患者回答痛或不痛。(2)温度觉:

用装有冷水(5~10℃)和热水(40~45℃)的普通试管分别接触皮肤,请患者分辨冷与热。(3)触觉:

用棉花束或毛笔轻触皮肤,请患者在感受接触时回答“有”或“无”,切忌以棉条或毛笔在皮肤上拖,其效应取决于刺激面积的大小。

2.深感觉(1)振动觉:

又名音叉觉。用振动的音叉(常用每秒振动128次之音叉)柄置于骨骼隆起处,让患者回答有无振动感,并在对称部位比较感受的强度及持续的时间。检查的部位通常在指(趾)骨、桡骨茎突、尺骨鹰嘴、锁骨、肋骨、髂前上棘、胫骨前缘、内外踝等处。(2)运动觉:

检查者用拇指和示指轻夹患者手指和足趾两侧,上下移动5°左右,让患者回答有无移动的感觉和被移动的方向,若辨认有困难,可加大移动角度或测试较大关节。检查时患者应闭目。(3)位置觉:

患者闭目,检查者将其肢体放于某一位置,然后令其用另一肢体模仿或说出所放位置。

3.复合感觉(1)形体觉:

除去其他感官的帮助,仅借单手触摸来认识物体的能力为形体觉。患者不仅应感知物体的形状与实质,还应说出名称和用途。(2)定位觉:

患者闭目,检查者用手指或笔杆轻划其皮肤,令患者指出刺激部位。正常时,手掌部位误差不超过3~4cm。(3)图案觉:

患者闭目,检查者用手指或笔杆在患者皮肤上画简单图形(如圆圈、方形、三角形或数字),请患者辨别。(三)检查注意事项

1.环境需安静,尽量避免各种外界刺激,检查中患者应闭目,以使患者注意力集中。

2.了解患者是否意识清楚,能否合作。

3.应向患者说明检查要求,以取得其配合。一次检查不宜过久,否则患者疲劳,结果不准。

4.不暗示患者 如查痛觉,不应问“你觉得哪边痛一些?”而是“你感觉怎样?”“两侧一样吗?”

5.由于各种感受器在全身不同部位有不同分布,同一强度的刺激,在不同部位感受的灵敏度也就不同,故应注意对称部位的对比。先刺激健侧,以其感觉为标准再刺激患侧,感觉不对称有重要意义。

6.检查分两步进行。先一般检查,以了解身体哪些部位有感觉障碍;然后再精细地确定障碍的性质、界限及程度。

7.刺激的强度以稍超过正常的应激阈即可,不宜过强。力求对称部位刺激强度相等。为了确定感觉障碍的程度,可用不同强度检查患区。

8.为了判断患者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在检查上,或对问答的要求体会是否正确,有时可故作姿态而不真刺激或刺激很轻。如患者的回答不随刺激的变化而改变,则说明患者合作有问题。

9.在四肢,皮肤的节段支配与肢体的长轴相平行,呈带状分布,在躯干则呈腰带状包围躯体,故检查肢体感觉时,须呈环形施加刺激;查躯干则与躯干长轴相平行的方向施加刺激,以便所有的皮肤节段均受到检查。

10.检查所得结果应用图表绘出。

【运动功能的检查】

运动系统由锥体系统、锥体外系统、小脑系统和周围神经元组成。(一)解剖生理

1.锥体系统和周围运动神经元

锥体系统由中枢运动神经元,包括中央前回运动区及其发出的纤维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组成。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及中央旁小叶、额上回和额中回后部的大锥体细胞发出纤维组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又名皮质延髓束)。皮质脊髓束经内囊后肢、中脑、脑桥的基底部,在延髓的下端发生交叉,进入对侧的脊髓侧束,继续下行,并不断分出纤维终止于各脊髓节段的前角细胞。皮质核束通过内囊膝部,进入脑干,终止于对侧或两侧不同水平的脑神经运动核。

周围运动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纤维,支配肌肉运动功能。脊髓前角细胞接受对侧大脑皮质运动区及皮质脊髓束的支配,而脑神经运动核只有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其他脑神经运动核均为接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脊髓前角细胞还接受锥体外系统及小脑系统的神经冲动。

2.锥体外系统

是多神经元结构,它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尚未阐明,主要由旧纹状体(苍白球)和新纹状体(尾状核和壳核)组成,还包括丘脑底核、红核、黑质。其互相之间有神经纤维联系,与大脑亦有联系。苍白球接受来自尾状核、壳核、大脑皮质6区等部位的纤维;同时发出纤维到达丘脑底核、黑质、红核、中脑顶盖和脑干网状结构等处,主要形成网状脊髓束;此外,还有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这些传导束影响脊髓前角细胞的功能。丘脑底核、黑质系通过到达红核的纤维,再作用于脊髓。锥体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维持和调节身体的姿势及张力,并担负那些半自主性、刻板的、反射的运动,如走路时两上肢自由摆动的联合运动、表情运动等。

3.小脑系统

小脑位于后颅窝,脑桥延髓第四脑室背面,上方以小脑幕与大脑枕叶分隔,下方为小脑延髓池,可分为中间的小脑蚓部及两侧的小脑半球,通过三对小脑脚与中脑、脑桥、延髓相连,由此再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结构相联系。小脑的功能为调节躯体的平衡、肌张力和随意运动功能。(1)小脑下脚(绳状体):

主要成分为到达小脑蚓部的传入纤维,如脊髓小脑后束、脊髓-橄榄-小脑束、网状小脑束、前庭小脑束;也有传出纤维,如小脑前庭束、小脑网状束,到达延髓后再经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终止于脊髓前角细胞。小脑下脚的功能为调节较简单的协调动作,如坐、站、走。(2)小脑中脚(桥臂):

主要为来自对侧额中回前部、颞中回、颞下回后部及枕叶皮质的纤维,在脑桥换神经元后进入小脑半球皮质,调节肢体较复杂的动作和有意识的动作。(3)小脑上脚(结合臂):

主要为小脑传出纤维,包括齿状核-红核丘脑束,通过丘脑与大脑皮质及锥体外系发生联系;此外,亦有传入纤维,即脊髓小脑前束。(二)检查方法

1.肌肉形态

观察两侧肢体肌肉有无萎缩或肥大。

2.肌张力

指肌肉在静止放松情况下的紧张度和弹性,其高低通过观察肌肉肌腹的饱满程度,触摸肌肉的硬度及被动伸屈其肢体所感受的阻力来判断。肌张力增高时,肌腹明显、肌肉坚硬,被动运动时阻力大,关节运动范围缩小;肌张力减低时,肌腹不明显、肌肉松弛,被动运动时阻力减低或消失,关节运动范围增大。

3.肌力

肌力是指随意运动时肌肉收缩的力量。肌力的评价:0级-完全无动静;1级-无肢体移动,但可见肌肉收缩;2级-出现肢体移动,但不能抵抗地心引力而悬空抬起;3级-可抵抗地心引力,但不能抵抗阻力;4级-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阻力,但尚不如正常者;5级-正常。

4.轻瘫试验(1)上肢平举试验:

患者站或坐,闭眼,双臂向前平举,掌心朝下,维持不放下。轻瘫侧上肢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上下摇晃,逐渐下降或逐渐旋前(即掌心朝向外侧)的趋势,小指常轻度外展。卧床患者此试验可改为仰卧位将双上肢抬起并维持于与床面呈45°。(2)分指试验:

患者双手掌面对置(但不相触),将双手手指尽量分开,患侧手指间距离逐渐缩小。(3)伸腕试验:

患者双臂向前平举,手掌朝下,然后努力使手腕背伸,持续2分钟。双侧对比,患侧可见示弱现象。(4)Mingazzini试验:

患者仰卧,双下肢抬起,髋、膝关节屈成直角,互不靠拢,维持姿势,患侧下肢不能支持,逐渐下垂。(5)BarreⅠ试验:

患者俯卧,双下肢膝关节屈曲成直角,维持2分钟,患侧下肢逐渐下垂。为使此试验更加敏感,可将小腿屈曲与床面形成45°。(6)BarreⅡ试验:

患者俯卧,双下肢膝关节极力屈曲,踝关节极力伸直使双足跟紧靠臀部,维持2分钟,患侧足跟与臀部的距离会逐渐拉大。(7)膝下垂现象:

患者仰卧,检查者先将患者两下肢与膝关节屈曲成90°,松手后,轻瘫侧下肢逐渐滑下并外旋,而健侧下肢仍维持屈曲位或稍伸直。

5.不自主动作

观察患者有无不能控制的动作,若发现不自主动作,必须注意其部位、强度,是持续出现或间歇出现,有无规律,是刻板固定动作还是反复多变,各种生理状态如休息、活动、情绪、睡眠对其影响,以及属于下列哪一型:痉挛发作;震颤;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偏身投掷动作;抽动症。

6.共济功能检查

首先观察患者日常活动的功能,如穿衣、系扣、取物、进食、书写、站立、步态是否协调,然后用下列方法检查其共济功能。(1)指鼻试验:

患者一上肢外展平举,再用示指末端触其鼻尖,如此以各种速度,先快后慢,先睁眼后闭眼,多次重复,左右对比,观察其动作是否平稳、圆滑、准确,有无手之震颤和摇晃,接触鼻子的力量是否恰当。(2)轮替试验:

患者两手半屈于胸前,连续反复地做前臂旋前和旋后动作,如双手的掌面和背面交替轻拍大腿或床面,观察其动作的速度、幅度、节奏及力量是否均匀,两侧是否对称,有无笨拙、翻转不够或过分的现象。(3)反跳试验(肌回缩试验)

1)反跳试验Ⅰ:患者用力屈肘,检查者握其腕部并用力向相反方向外拉,然后突然放松,观察前臂是否用力屈曲并撞击其胸部。

2)反跳试验Ⅱ:患者闭眼,维持两上肢向前平伸,检查者用手分别或同时向下推动患者前臂,观察上肢上下摆动的幅度及持续时间,并两侧对比。(4)跟膝胫试验:

患者仰卧,一侧下肢先伸直高举,然后屈曲膝关节使该足跟置于对侧膝盖上,然后沿胫前缘向下移动,滑至足背为止,观察内容同指鼻试验。(5)Romberg征:

患者双足并拢站立,双上肢向前平伸,先睁眼后闭眼,观察其是否站立不稳、摇晃、向一侧倾倒。

7.步态

嘱患者先后作下列行走:普通行走;沿着直线行走;每步将一侧足跟碰到另一侧足尖的纵列式行走;观察行走的方向有无偏斜、伸足和落下的姿势,身体是否摇晃。

8.其他检查

包括言语、书写和眼球震颤。言语检查主要通过与患者谈话,了解有无构音困难。眼球震颤是眼球不自主有节律的短暂来回运动,其运动方向可为水平性、垂直性、旋转性或混合性,一般以快速方向为眼球震颤的方向,在检查眼球运动时进行观察。(三)注意事项

1.应排除疼痛或关节疾患所致的运动受限。

2.各人的肌力因性别、年龄、职业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衡量的标准应因人而异。检查者一般以自己的中等力量来与患者相比。

3.同一人对称部位的运动能力应大致相同,因此左右两侧对比检查甚为重要。检查顺序:颈、上肢、躯干、下肢;健侧先查,作为两侧对比的标准。

4.应注意有运动障碍的肌肉营养状态,有无萎缩。

5.应注意患者有无不随意的多动症出现。

【自主神经系统检查】

通过一般检查和神经系统的检查,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皮肤黏膜颜色、皮肤温度、出汗、唾液、泪液分泌、瞳孔对光反射及大小便功能,已可获得自主神经的大致情况。在需要时,可增加下列检查:(一)眼心反射

其传入神经为三叉神经眼支,传出神经为迷走神经,中枢在延髓。

检查方法:患者仰卧数分钟之后,测1分钟脉搏,然后闭合眼睑,检查者用拇指与示指,或者示指与中指缓慢压一眼或两眼的侧面,以不引起眼球痛为原则,压迫10~15秒后再测脉搏。正常反应为脉搏减慢6~8次/分,迷走神经功能低下者无反应;迷走神经兴奋者,每分钟减慢超过15次。(二)颈动脉窦反射

其传入神经为舌咽神经经颈动脉分支,传出神经为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中枢在延髓。

1.检查方法

患者仰卧,头稍转向对侧,检查者用手压迫颈动脉分叉部(相当于胸锁乳突肌前上方1/3处),在5~30秒内逐渐增加压力,直至感到颈动脉搏动为止,在压迫前、后测脉搏及血压。正常反应为脉搏减慢6~8次/分,血压稍下降,这些现象在压迫2~4秒即出现,5~50秒最明显;迷走神经紧张者,脉搏减少超过8次/分;交感神经紧张者,可无反应。

2.注意事项

在病理状态下,可出现血压明显降低,甚至晕厥、抽搐。因此,行此试验要慎重,有颈动脉窦过敏者不宜做此检查。(三)皮肤划纹反射

1.白色划纹

用钝物轻划皮肤,正常反应为:8~12秒潜伏期后,出现白色反应,持续1~5分钟,此反应在大腿和小腿上反应明显,上肢潜伏期长,持续时间短。其产生的机制是由于弱刺激引起血管痉挛、血管收缩所产生。

2.红色划纹

以钝物稍用力和缓慢的划皮肤,正常反应为:5~10秒后引起血管扩张,局部呈红色。异常反应为: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者对轻重刺激皆出现白色,称为白色划纹征;相反,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者轻重刺激都引起红色划纹,皮肤隆起,称为隆起划纹。(四)体位变换试验

1.立卧反射

患者站立时测脉搏,平卧10~15秒后再测脉搏,正常反应为脉搏减慢6~8次/分。异常反应为脉搏减慢超过10~12次/分,提示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

2.卧立反射

安静平卧姿势时测脉搏和血压1分钟后,嘱患者在3秒内站起,并于每30秒测血压和脉搏一次,连续2~5分钟。正常反应为脉搏加快6~12次/分,收缩压下降小于10mmHg,如脉搏增加超过12次/分,提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收缩压下降超过20mmHg或舒张压下降超过10mmHg,提示交感神经功能降低。

【反射功能检查】(一)解剖生理

反射是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所引起的规律性反应,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神经活动,是一切神经活动的基础,它的完成需要一个完整的神经反射弧才能实现。反射弧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各反射弧均有其一定的解剖生理基础,反射弧受损可出现反射异常。因此,通过检查反射活动,有助于确定损害的部位。人体的反射多种多样,根据刺激部位和反射性质的不同,可将反射分为生理反射和病理反射,其中生理反射又包括浅反射(包括皮肤及黏膜的反射)和深反射(又称腱反射)。(二)检查方法

1.浅反射(1)角膜反射:

详见脑神经部分。(2)咽反射:

详见脑神经部分。(3)腹壁反射

1)反射弧:传入神经为第7~12肋间神经,中枢为胸髓第7~12节段的后角细胞及前角细胞。后角细胞还发出上行纤维至对侧大脑顶叶皮质,再由大脑运动区发出纤维随锥体束下行,止于第7~12胸髓前角;传出神经为第7~12肋间神经。

2)检查方法:患者仰卧,两下肢略屈曲,以使腹壁放松,若患者腹壁过于松弛时,检查者可将皱褶的腹壁向下拉平,用骨针或竹签由外向内侧轻划两侧腹壁皮肤,根据刺激部位及脊髓中枢的不同,分别称为上、中、下腹壁反射,刺激沿肋缘下称为上腹壁反射(胸髓7~8),平脐称为中腹壁反射(胸髓9~10),沿腹股沟上平行方向称为下腹壁反射(胸髓11~12)。正常反应为该侧腹肌收缩,脐向刺激部位偏移。(4)提睾反射

1)反射弧:传入神经为生殖股神经皮支,中枢为腰髓1~2节段的后角细胞及前角细胞,传出神经为生殖股神经肌支。

2)检查方法:用骨针或竹签由上向下轻划大腿内侧上部皮肤,正常反应为同侧提睾肌收缩,睾丸上提。(5)跖反射(足跖反射)

1)反射弧:传入神经为胫神经,中枢为骶髓1~2节段的后角及前角细胞,传出神经为胫神经。

2)检查方法:用骨针或竹签轻划足底外侧缘,自跟部向前方至小趾根部的肌肉隆起部时转向内侧,正常时引起足趾屈肌群收缩,足趾跖屈。(6)肛门反射

1)反射弧:传入神经为肛尾神经,中枢为骶髓4~5,传出神经为肛尾神经。

2)检查方法:用骨针或竹签轻划肛门周围皮肤,正常反应为肛门外括约肌收缩。

2.深反射

深反射是肌腱、骨膜等深部感受器受刺激引起的肌肉急速收缩反应,反射弧由两个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直接联系而成。深反射反应的强弱可用消失(-)、减弱(+)、正常(++)、亢进(+++)、阵挛(++++)来表示。临床上深反射的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1)桡骨骨膜反射

1)反射弧:传入、传出神经为桡神经,中枢在颈髓5~6。

2)检查方法:患者仰卧位时,双前臂置于腹部上,坐位时,检查者用左手握住患者的双手使其前臂置于半屈半旋前位,用叩诊锤分别叩击两侧桡骨茎突,反应为肱桡肌收缩,引起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和手指屈曲。(2)肱二头肌反射

1)反射弧:传入、传出神经为肌皮神经,中枢在颈髓5~6。

2)检查方法:卧位时,患者双前臂半屈,手置于腹部,检查者以左手拇指或中指置于患者肱二头肌肌腱上,右手用叩诊锤叩击该指,反应为肱二头肌收缩,引起前臂屈曲;坐位时,检查者将其肘部用左手托住,左拇指置于肱二头肌肌腱上,右手用叩诊锤叩击。(3)肱三头肌反射

1)反射弧:传入、传出神经为桡神经,中枢在颈髓6~7。

2)检查方法:卧位时,双臂半屈,检查者左手抬起被检查者肘部,用叩诊锤叩击鹰嘴突上1.5~2cm的肱三头肌肌腱,反应为肱三头肌收缩,前臂伸展;坐位时,患者上臂稍外旋,前臂半屈,检查者以左手托住其肘部内侧,用叩诊锤叩击。(4)类Rossolimo征

1)反射弧:传入、传出神经为正中神经及尺神经,中枢在颈8~胸1。

2)检查方法:检查者用左手拇指及其他四指握持患者第2~5指的基节,并使患者的腕关节背伸,第2~5指远端松弛屈曲。检查者的右手掌朝上,用快速屈曲第2~5指的动作,使指尖的掌面短促叩击患者第2~5指尖的掌面。阳性反应为患者拇指或所有手指急速轻度屈曲,两侧阳性可见于正常人。只有当反射极明显或一侧阳性,才有临床意义。(5)霍夫曼(Hoffmann)征

1)反射弧:传入、传出神经为正中神经,中枢在颈髓7~胸髓1节。

2)检查方法:检查者以右手示、中指夹住患者中指的中节,并使腕关节略背屈,检查者以拇指向下迅速弹刮患者的中指指甲,此时中指的指伸屈肌突然被牵引。正常人不引起反射,而当深反射亢进时,呈阳性反应,表现为拇指及其他各指屈曲。(6)膝反射

1)反射弧:传入、传出神经为股神经,中枢在腰髓2~4节。

2)检查方法:患者平卧,下肢膝关节约屈曲成120°,检查者用左手或前臂托住其腘部,足跟接触床面;坐位时,两小腿自然下垂,用叩诊锤叩击股四头肌肌腱,反应为股四头肌收缩,小腿伸直。(7)跟腱反射(踝反射)

1)反射弧:传入、传出神经为胫神经,中枢在腰髓1~2节。

2)检查方法:仰卧位时,下肢外旋,膝关节略屈曲,检查者用左手轻推其足掌,使足稍背屈,叩击跟腱,反应为腓肠肌及比目鱼肌收缩、足跖屈;俯卧位时,屈膝至90°,检查者以左手使足稍背屈,叩击跟腱;跪位,患者跪于椅上,双足悬于椅边外约20cm,检查者用左手轻推其足使背屈,叩击跟腱。

3.病理反射

病理反射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才出现的反射,它是由于锥体束损害失去对脊髓的抑制而产生,临床上重要的病理反射有以下几种:(1)Babinski征:

检查方法同跖反射,阳性表现为趾缓慢背屈、上翘,其余四趾呈扇形分开。(2)Oppenheim征:

检查者用拇指、示指紧压患者胫骨前内侧,由上往下推移,阳性同Babinski征。(3)Gordon征:

用手紧捏腓肠肌,阳性同Babinski征。(4)Chaddock征:

用骨针或竹签由后向前轻划患者外踝后下方,阳性同Babinski征。(5)Schaeffer征:

用手紧捏患者跟腱,阳性同Babinski征。(6)Gonda征:

用手紧压患者第四趾或小趾,使强烈趾屈,数秒后突然放松,阳性同Babinski征。(7)强握反射:

用移动的物体或手指接触患者的手掌时,引起该手不自主紧握动作,称为强握反射阳性。除婴幼儿外,一侧阳性,提示对侧额叶损伤。(8)摸索反射:

用物体接触患者手指的掌面时,手向刺激物方向移动,连续接触,引起手向各方向摸索,直到握住该物为止,称为摸索反射,亦见于对侧额叶损伤。(9)掌心下颌反射:

用骨针或竹签沿大鱼际肌内侧由近端向远端急速轻划,引起同侧颏肌收缩为阳性,见于假性延髓麻痹、广泛性皮质损害,有时亦可见于锥体束损伤。(10)吸吮反射:

轻划唇部引起吸吮动作,称为吸吮反射阳性,提示双侧皮质延髓束受损引起的假性延髓麻痹,弥漫性大脑损害,婴儿除外。(三)注意事项

1.患者全身肌肉放松,坐卧舒适,肢体对称安放,避免紧张。

2.如患者肌肉紧张不松弛,可与其交谈或用其他方法转移注意力。如:当患者下肢放松不够时,可用Jendrassik解除阻抑法,令患者双手手指互相钩住,先不用力,检查者即开始连续地叩击股四头肌肌腱,数次后令患者将钩住的双手向两侧用力拉,而检查者仍连续不停地叩击,此时可见膝反射较易引出。

3.检查次序由上至下,两侧对比,应先检查健侧,以得标准,再查患侧,两侧对比的反射应以同等强度的刺激引出。

4.检查腱反射及骨膜反射须用叩诊锤叩击,叩击短促,断续而有节律,叩击力量应有强有弱,以观察反射的效应与其是否相应。

5.如腱反射呈现可疑的不对称,即宜用最弱的、刚可以引出反射的叩击力量来检查对比。

【脑神经的检查】

脑神经共12对,用罗马数字按次序命名。(一)嗅神经(Ⅰ)

1.解剖生理

特殊内脏感觉神经,感受器是位于鼻黏膜的嗅细胞(一级神经元),传导部分为嗅丝,穿筛板至嗅球神经元(二级神经元),再发出纤维经嗅束、嗅三角、前穿质、透明隔等处,中枢在颞叶的沟回、海马回的前部及杏仁核。

2.检查方法

令患者闭目,经鼻吸气,用手指压闭一侧鼻孔,检查者持芳香物由远及近缓慢移向另一侧鼻孔下面,直到患者感觉到气味为止,并令其说出嗅到的气味,比较两侧最初感到气味的距离,强度和嗅觉的精密检查方法可以应用Elsberg法。

3.注意事项(1)要明确患者有无鼻部疾患,注意鼻道是否畅通。(2)询问患者有无自觉的嗅觉减退或幻嗅。(3)检查所用的芳香物可制成液状(如:香水、樟脑液、缬草酊等),用棉签蘸着使用,亦可用手边的香物,如香皂、牙膏、润肤脂、洗衣皂、卫生丸、水果等。(4)氨水、醋酸、高浓度的薄荷液等同时刺激三叉神经末梢的物质不宜使用。(二)视神经(Ⅱ)

1.解剖生理

特殊躯体感觉神经,感受器为视网膜的圆柱细胞和圆锥细胞,前者位于视网膜周边部,与周边部视野有关,后者集中于黄斑部,与中央视野有关;双极神经元为一级神经元,神经节细胞为二级神经元,其发出的轴突形成视神经,发自视网膜鼻侧的纤维经视交叉后,与对侧眼球视网膜颞侧的纤维联合,构成视束,经外侧膝状体换神经元后,再经内囊后肢、视辐射,终止于枕叶视中枢皮质。

2.检查方法

视神经的检查包括视力、视野和眼底的检查,双眼分别检查。(1)视力:

将国内通用近视力表置于眼前30cm处,视力表视力有0.1~1.5,小于1.0为视力减退。远视力检查用国际远视力表,视力用分数表示,分子表示患者检查的距离,一般为5m,分母为正常人看到的该行的距离。例如:视力5/10指患者在5m处仅能看清正常人在10m处应能看清楚的一行。(2)视野:

精查用视野计,粗查用手势法,检查者与患者面对面,眼对眼,查右眼时令患者用手遮盖左眼,右眼注视检查者左眼,检查者手持棉签作为视标先后在患者头部的右、上、左、下方自后向前移动,令患者一见到视标出现即示意,此时记下两条假设线之间的角度:一条线将视标与瞳孔相连,另一条线由瞳孔引出与面部垂直,正常单眼视野为内侧60°,外侧90°~100°,上方50°,下方60°~70°。(3)眼底:

用检眼镜检查视乳头的形态、大小、颜色、边缘及生理凹陷,还要注意动、静脉及视网膜的情况。

3.注意事项(1)检查视力时注意勿让患者手压眼球,以免引起眼花,影响该眼的视力检查。(2)检查视野时,注意患者勿转动眼球,用余光感受视标。(三)动眼神经(Ⅲ)、滑车神经(Ⅳ)、展神经(Ⅵ)

1.解剖生理(1)动眼神经:

运动核在中脑上丘水平导水管腹侧灰质中,其纤维自大脑脚的动眼神经沟穿出,经蝶鞍外侧,穿过海绵窦外侧壁,由眶上裂进入眶内,支配以下肌肉:内直肌(使眼球向内侧转)、上直肌(使眼球向上和稍向内转)、下直肌(使眼球向下和稍向外转)、下斜肌(使眼球向上和稍向外转)、提上睑肌(提起上睑、睁眼);其还含有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使瞳孔缩小)及睫状肌。(2)滑车神经:

运动核在中脑下丘水平导水管的腹侧,其纤维走向背侧顶盖进入前髓帆,并在该处交叉后出髓,绕中脑向前,穿过海绵窦侧壁,经眶上裂入眶内,支配上斜肌(使眼球向外下方转)。(3)展神经:

其核位于脑桥中部背面中线两侧,其纤维从脑桥腹侧外出,经岩骨尖部上缘及鞍旁海绵窦外侧壁,从眶上裂入眶内,支配外直肌(使眼球向外侧转)。

2.检查方法(1)瞳孔

1)检查瞳孔的形状是否正圆,边缘是否整齐,注意两侧瞳孔的形状、大小。

2)对光反射:用电筒从侧面分别照射眼睛,检查瞳孔对光反射,直接感光的瞳孔缩小称为直接对光反射,未直接感光的瞳孔亦缩小称为间接对光反射。

3)调节反应:检查者将视标由远至近逐渐移至患者眼前(1m~10cm),观察瞳孔变化,正常反应是双眼球内聚,瞳孔缩小。

4)聚合反应(辐辏反射):检查者将视标由远及近快速移至患者眼前(1m~40cm),观察瞳孔变化,正常反应是双眼会聚及瞳孔缩小。(2)眼睑和眼裂:

嘱患者平视前方,观察有无眼睑下垂及两侧眼裂大小。(3)眼球位置:

令患者平视,检查者观察眼球是否居中,有无凸出、凹陷或斜视,另应询问患者有无复视。(4)眼球运动:

嘱患者头部不动,两眼随检查者手指向各方移动,注意眼球转动是否自如,有无受限,角膜边缘是否能达内外眦,有无眼震出现,同时询问患者转动眼球时有无复视出现。

3.注意事项(1)检查瞳孔时,环境光线应柔和。(2)检查者应先较久地注视一眼的瞳孔数秒钟,再很快地换看另一瞳孔,此法能发现极小的差异。(3)查眼震时,不宜让患者极度侧视,侧视45°即可。(四)三叉神经(Ⅴ)

1.解剖生理

混合性神经,包含一般躯体感觉和一般运动两种神经纤维,其感觉细胞(即一级神经元)是半月节神经细胞,其周围突分为三个分支,第一支分布于面部上1/3的皮肤、黏膜和其他组织,第二支(上颌支)分布于面部中1/3皮肤,第三支分布于面部下1/3的皮肤。半月节的中枢突进入脑干,二级神经元是脑桥三叉神经感觉核,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构成三叉丘系,上升至丘脑;三级神经元发出纤维,由丘脑开始至中央后回。三叉神经的运动核也在脑桥,与两侧的皮质脑干束联系,其运动纤维从脑桥发出后沿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支)走向面部,支配咀嚼肌(颞肌、咬肌、翼内肌和翼外肌)。

2.检查方法(1)感觉功能

1)问患者有无面部感觉障碍,疼痛等。

2)检查者用双手大拇指交替按压两侧三叉神经各支出口处:眶上点、眶下点、颏点,观察有无压痛。

3)检查头皮前部、面部,必要时口腔及舌前2/3的痛、温、触觉,两侧对称部位对比,各分支区对比,面部内外侧对比。(2)运动功能

1)观察颞肌、咬肌的收缩如何。查颞肌,检查者双手按于患者双颞部,令其紧咬牙关,一咬一松,此时手下有颞肌收缩的感觉,手指将会随其收缩而起伏。查咬肌方法与查颞肌一样,只是手指置于两侧咬肌上。注意两侧肌肉收缩时的饱满度、硬度、力量、肌形,两侧对比。

2)翼状肌力:令患者张口,注意张口时有无下颌偏斜。为发觉轻度下颌偏斜,可将两门齿间隙作标准,如上下门齿间隙在闭口时对好,位于正中线,张口时错开,在排除颞颌关节病后,疑有一侧翼状肌力弱。(3)反射功能

1)角膜反射:查右眼时令患者左侧视,检查者从右颞侧靠近,以干净的细棉花束末端轻而短促地接触角膜,看有无瞬目应答;查左眼时,步骤相同,只换一侧。比较双侧反射的强弱。

2)下颌反射:请患者放松下颌,口自然松开,检查者将左手拇指置于患者颏部,用右手持叩诊锤短促叩击该拇指。反应是下颌轻度上提。(五)面神经(Ⅶ)

1.解剖生理

混合性神经,由运动纤维、感觉纤维和副交感纤维组成。运动核位于脑桥下部的腹外侧,核分上、下两部,其纤维先向后绕展神经核,再前行于脑桥下端,离开脑干后在听神经上方进入内耳孔,经面神经管、茎乳孔支配上面部表情肌(额肌、皱眉肌及眼轮匝肌)及下面部表情肌(颊肌、口轮匝肌)。味觉纤维起源于面神经管内膝状神经节,周围支支配舌前2/3的味觉,中枢支终止于孤束核。副交感纤维发自脑桥下部的上涎核,其纤维经中间神经、膝状神经节、鼓索,支配舌下腺、颌下腺。泪腺分泌腺可能发自第四脑室底部的核群。

2.检查方法(1)运动:

先观察额纹及鼻唇沟是否变浅、口角是否低垂或向一侧歪斜,然后嘱患者做蹙额、皱眉、闭眼、露齿、鼓腮及吹口哨动作。(2)味觉:

嘱患者伸舌,检查者用棉签分别蘸少许糖、醋、盐或奎宁溶液涂于舌的不同部位,辨别后令其指出事先写在纸上的甜、酸、咸、苦(对不识字者可用符号代替)四字之一,患者不要缩舌和讲话,先试可疑一侧,再试健侧,每测试一种味觉后要漱口。(六)位听神经(Ⅷ)

1.解剖生理

特殊感觉性神经,由耳蜗神经和前庭神经两部分组成。(1)耳蜗神经:

起自内耳螺旋神经节的双极细胞,周围突起终止于Corti器的毛细胞,中枢突起形成耳蜗神经,至脑桥的耳蜗神经核,换神经元后,部分纤维经斜方体至对侧,部分纤维在同侧形成外侧丘系,终止于颞横回的皮质听觉中枢。(2)前庭神经:

起源于内耳前庭神经节,周围支至椭圆囊及球状囊的囊斑和三个半规管的壶腹脊,中枢支组成前庭神经,止于前庭神经核,再发出纤维构成前庭小脑束、前庭脊髓束及内侧纵束的一部分。

2.检查方法(1)听力检查

1)先向患者了解有无自觉听力减退。

2)空气传导:将一振动的音叉(最好是256次/分之音叉)置距外耳道1cm处所能听到的最轻的声音,即为该耳对这个音叉的空气传导能力。

3)骨传导:将以上振动的音叉置于耳后乳突上所能听到的最低声音,即为该耳对此音叉骨传导的能力。

骨传导和空气传导都应双耳进行比较,听力的精细检查可用电测听器。

4)Rinne试验:将震动的音叉先置于患者的耳后乳突上(测骨导),待听不到后,将音叉移至耳前(测气导),如仍能听到,则为Rinne试验阳性,如听不到,则先试气导、后测骨导。正常人应是阳性。

5)Weber试验:将振动的音叉柄置于耳部或头顶正中,比较两耳音响是相等或偏于一侧。

6)Schwabach试验:检查者与患者互比骨传导的强弱,以确定患者的骨传导是正常、延长还是缩短,作此试验要求检查者听力正常。(2)前庭功能检查

1)变温试验:正常时冷水(15~20℃)灌注外耳道引起眼球震颤快相向对侧,热水(35℃左右)灌注则向同侧,持续1.5~2分钟,伴眩晕。

2)旋转试验:患者坐于转椅上,头前倾30°,将椅子在20秒内向同一侧旋转10次后急停,引起眼球震颤,其快相向旋转方向对侧,持续30秒,伴眩晕。(七)舌咽神经(Ⅸ)、迷走神经(Ⅹ)

1.解剖生理

均为混合性神经,都包含运动、感觉和副交感神经纤维。(1)舌咽神经:

感觉神经元在颈静脉孔附近的岩神经节和上神经节,周围支传导舌后部、咽部的感觉,舌后1/3的味觉,颈动脉窦和颈动脉球的内脏感觉(与脉搏、血压的调节反射有关),中枢支进入延髓孤束核。运动纤维起自延髓疑核上部,经颈静脉孔出颅,分布于茎突咽肌(功能是提高咽穹隆),与迷走神经共同完成吞咽动作。副交感神经纤维起自延髓下涎核,经耳神经、岩浅小神经到耳神经节,节后纤维支配腮腺分泌。(2)迷走神经:

体感纤维起自颈静脉孔附近的静脉神经节,周围支分布于外耳道及耳廓凹面的一部分皮肤,中枢支进入三叉神经脊束核,内脏感觉纤维起源于结状神经节,分布于咽喉、食管、气管、胸腹腔各内脏,中枢支进入孤束核。运动纤维发自疑核下部,经颈静脉孔,支配软腭、咽部及喉部肌肉。副交感纤维起自迷走神经背核,分布于胸、腹腔各内脏器官。

2.检查方法

舌咽、迷走神经因解剖生理有密切关系,又常同时受损,故两者检查方法合在一起。(1)注意患者有无声音嘶哑、鼻音、吞咽困难、呛咳、反流等。(2)运动功能:令患者张口,观察双侧软腭是否同等高度,有无向一侧牵拉,悬雍垂根部是否居中,然后反复请患者发出“啊……”声,观察发声时两侧软腭、咽喉壁运动是否对称。(3)感觉功能:检查者用棉签轻触软腭及咽后壁,了解有无感觉障碍。舌后1/3的味觉,一般用直流电极检查。(4)反射功能——咽反射:令患者张口,用棉签或压舌板分别轻接触两侧咽后壁,观察有无作呕吐样动作—咽肌收缩,腭弓上提。该反射于一部分正常人可消失,尤其于吸烟者。(八)副神经(Ⅺ)

1.解剖生理

运动神经,由延髓支及脊髓支组成,延髓支起自疑核,脊髓支起自颈前角细胞,其纤维经枕骨大孔入颅,两支纤维合成一束经颈

1-5静脉孔出颅,支配斜方肌的上部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的功能为耸肩,胸锁乳突肌的功能为使头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则为头前屈。

2.检查方法

观察患者是否有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萎缩,有无斜颈及垂肩,然后嘱患者作对抗阻力的转头及耸肩动作,两侧对比。(九)舌下神经(Ⅻ)

1.解剖生理

躯体运动神经,支配舌肌运动。舌下神经核位于第四脑室底、延髓背部的舌下三角深处,其纤维在橄榄体与锥体之间离开延髓,经舌下神经管出颅,分布于同侧舌肌;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侧皮质延髓束支配。

2.检查方法

观察舌在口腔内的位置,然后嘱患者伸舌,注意伸舌后是否偏斜,有无肌萎缩及震颤。

【高级皮质功能的检查】(一)意识

意识是指人对自身和环境以及它们相互联系的感知能力。意识障碍是由于大脑皮质及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包括脑干网状结构、丘脑非特异性神经核、前脑基底部核团和丘脑下部等)结构发生严重结构损害或功能抑制所造成。根据人对言语和疼痛刺激的反应程度,意识有以下几种表现:

1.清醒

指对外界各种刺激有正常的反应。

2.嗜睡

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为持续性病理睡眠状态,能被轻刺激或语言所唤醒,醒后能回答问题,并能配合体格检查,但刺激一停止,就很快入睡。

3.昏睡

需强烈刺激或反复高声呼唤才能唤醒,醒后反应迟钝,不能完全配合体格检查及正确回答问题。

4.昏迷

最严重的意识障碍,即患者意识活动完全丧失,高声呼唤无任何反应,无自主运动。昏迷可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浅昏迷表现为对强烈的疼痛刺激有轻微反应,吞咽、咳嗽、角膜及瞳孔对光反射存在,眼球浮动。深昏迷则对任何强烈刺激均无反应,吞咽、咳嗽、角膜及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不动。(二)精神状态

精神状态也是大脑功能的重要表现,大脑病变尤其是额叶、颞叶往往出现精神障碍。临床常用的精神检查主要着重以下三方面:

1.记忆

是储藏于脑内的信息或经验的再现,是整个大脑的功能,其中以颞叶、边缘系统、乳头体等部位与记忆功能关系最为密切。记忆检查的方法有顺背数字、倒背数字、回忆近来的生活事件,亦可给患者5位数字,要求即刻重复一遍,2分钟与5分钟再分别重复一遍,了解患者有无记忆减退或遗忘,有无虚构(错构),如能正确完成,记忆功能基本正常。

2.智能

是人们运用以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以获得新知识及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智能活动是由感知、记忆、思维等多种精神活动共同参与来进行的,脑组织广泛性病变或感知、记忆、思维等活动发生障碍,都可影响智能。脑组织广泛损伤的患者在意识清晰情况下出现的全面智能减退,称为痴呆。智能的检查通常根据计算力、常识、判断力、综合分析能力等测试结果,综合评估患者有无智能减退或痴呆。计算的检查常用简单的计算应用题,要求以心算方法完成,如100-7连续递减法。常识分生活、历史、地理等方面,检查要注意患者的文化程度。判断力可通过比较事物的异同来检查,如要求区别矮子与小孩、汽车与火车等。

3.情感

情感和情绪在精神医学中常作为同义词,它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的不同态度和因之而产生的相应内心体验。情感活动与边缘系统、下丘脑新皮质(额、颞叶皮质)的生理功能有关,人的情感活动通过面部表情、手势、躯体姿势、语调、呼吸等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以及观察患者在谈话时的外部情感反应,根据情感反应强度、持续时间及是否与所处环境相符合,而确定有无情感的高涨、低落、淡漠、不稳、倒错或恐惧、焦虑。(三)言语功能

包括言语感受和言语表达,前者主要检查声音言语和文字言语的理解;后者主要检查用声音言语和文字言语的表达能力。言语障碍是指对口语、文字或手势的应用或理解的各种异常,言语障碍可分为构音困难和失语两型。

1.构音困难

指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发音不清但用词准确,可由下列病变引起:(1)双侧上运动神经元损害:

其构音困难表现为言语含混不清,特别是唇音及齿音更明显,常伴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情感障碍等假性延髓性麻痹症状。(2)脑神经运动核或脑神经麻痹:

构音困难是由于软腭或声带麻痹引起,表现为说话带鼻音、声嘶或发音困难。(3)锥体外系疾病:

构音困难是由于构音器官肌张力增高、震颤引起,如帕金森病,表现为语音低、单调、音节快而不连贯。(4)小脑系统损害:

构音困难系由于构音器官不协调或强迫运动造成,表现为爆发性言语或吟诗状言语。(5)肌肉病变:

构音困难主要由于构音器官肌肉的无力或萎缩所致,表现为语音不清,构音障碍。

2.失语(1)运动性失语:

又称表达性失语或Broca失语。表现为能理解别人的言语,但说不出话或仅能说出某些单词,这是由于主侧(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及中央前回下部的言语中枢受损所致。(2)感觉性失语:

又称听觉性失语或Wernicke失语。患者只能听见言语的声音,不能理解言语的意义,患者不但不能理解别人对他讲的内容,亦不能发觉自己讲话的错误,这是由于主侧(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损害所致。(3)命名性失语:

又称遗忘性失语,其特点是患者好像把物体名称的词忘记,说不出物体的名称,但能说明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当别人告知该物体的名称时,他能辨别对方说得对或不对,命名性失语是主侧(优势侧,右利者为左侧)颞中及颞下回后部的损害所引起。

【脑膜刺激征】

对剧烈头痛的患者,一定要检查有无由于脑膜受刺激而反射性出现的一系列肌肉紧张征。

1.颈项强直

检查者将仰卧患者的枕部用一手托住,谨慎地抬起向前倾,以使下颏尽量靠近胸壁,此间体会患者的颈项有无阻力。如有阻力,下颏不能触及胸壁,则为颈项强直。下颏与胸壁之间的距离以厘米或横指数计。查此征,切忌动作粗暴;疑有颈椎外伤者禁查,疑有脑疝者要极为小心。

2.Kernig征

将仰卧患者一侧下肢于髋关节和膝关节都呈90°弯曲抬起,然后将膝关节伸直呈180°,如出现股后肌群紧张和疼痛致使膝关节不能伸直,即为阳性。其程度用膝关节达到的最大角度表达。双下肢先后检查。

3.Brudzinski上征

手法同颈项强直,如出现反射性下肢屈曲,即为阳性。

4.Brudzinski下征

手法同查Kernig征,如在伸膝时出现另一下肢反射性屈曲,则为阳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