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未方药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09 06:30:05

点击下载

作者:秦伯未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秦伯未方药选

秦伯未方药选试读:

前言

在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民国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它是古代中医与现代中医的转折点。在此时期,由于西医的强势造访,并携着“科学”以高姿态来论;中医除了以理论之,更注重的是以临床实效来争取话语权。因此,这一期造就了很多集理论与临床于一体的中医大家,如张锡纯、丁甘仁、恽铁樵等。他们的中医学著作,除了阐明中医学理,也大都具有较强的临床指导作用。而在这些著作中,最能体现他们临床经验与学术精华的,则集中在他们对药物应用与处方的阐释方面。为了能够更便于学习民国医家的学术经验,并将之用于临床与研究,我们此次精选了民国时期有代表性的七位名医:丁甘仁、张锡纯、恽铁樵、何廉臣、曹炳章、秦伯未、卢朋著,并将他们的药学与方剂学著作汇编成册,使读者更易于把握他们的临床经验与学术要点。通过方药互参,更便于临床医生将前辈们的经验转化到实践应用中,这对于传承民国中医学术和发扬中医的临床实用性都将起到良好作用。

此次的方药选集囊括了中医方药学著作的诸多层面,例如在方剂著作方面,不但有医家们的处方经验集,还有方剂学的教材讲义、方剂的科普通俗读物、膏方集、中成药手册等。所选的著作也均是方药学中该方向的代表性著作,如卢朋著的《方剂学讲义》,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方剂学教材;秦伯未的《膏方大全》,在当时的膏方著作中几乎无出其右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编校中,曹炳章的《规定药品考正》与《经验随录方》,系由曹氏的手稿首次整理问梓,弥足珍贵。因时间与水平有限,还望读者们对此次编校的不足予以指正。编 者2016年4月

整理说明

一、该书由秦氏《

药性提要

》《常用中药手册》《膏方大全》3书,《中医入门》中之“药物之部”“方剂之部”2章及“对甘草粉蜜汤中‘粉’的讨论”“防老方——首乌延寿丹的我见”与“漫谈处方用药”3篇组成。其中《药性提要》以1930年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家庭医药常识丛刊》为底本,《膏方大全》以1935年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为底本,《常用中药手册》以1954年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为底本,“药物之部”“方剂之部”以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中医入门》为底本,余以1983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秦伯未医文集》为底本。

、底本引文虽有化裁,但文理通顺,意义无实质性改变者,不改不注。惟底本有误,或引文改变原意时,方据情酌改。若仍存其旧,则加校记。

三、本书采用横排、简体,现代标点。容易产生歧义的简体字,则仍使用原繁体。版式变更造成的文字含义变化,今依现代版式予以改正,如“右药”,改“右”为“上”,不出注。

四、该书药名有与今通行之名用字不同者,为便利当代读者使用,一般改用通行之名[如“黄檗(蘗)”改作“黄柏”,“紫威”改作“紫葳”,“姜蚕”改作“僵蚕”等],但对古医籍中的某些固定用法,予以保留(如“乌鲗骨”)。

五、底本中医名词术语用字与今通行者不同者,为便于当代读者使用,一般改用通行之名(如“藏府”作“脏腑”,“舌胎”作“舌苔”,“症候”作“证候”等)。

六、底本目录与正文有出入时,一般依据其实际内容予以调整,力求目录与正文标题一致,不另加注。

七、凡底本中的异体字(如“荳”作“豆”、“办”作“辨”等)、俗写字,或笔画差错残缺,均径改作正体字,一般不出注。若显系笔误或误用之字,则径予改正(如“曰”误作“日”、“予”误作“子”等),不出注。

八、原底本中的双行小字,今统一改为单行小字。

九、书中疑难冷僻字及重要特殊术语,酌情予以简要注释。

十、为保存原著面貌,书中出现的犀角、虎骨等国家级保护动物药、禁用药等,仍予保留,读者在临证时应处以相应的替代品。药性提要秦伯未著序

药物之于医学,占在重要地位。然回顾我两千年来之本草,其适合于实用者有几!大抵前人之思想,太拘泥而守旧,且往往过神其说,于是繁而失实。非特初学者无以遵循不足,适以陷于荆棘丛中不能自拔。本书力求简净,惟主治是录,附以性味用量,使一览了然,绝无疑义。

研究药物,有一捷径。第一须明五味:辛者入肺,能散、能横行;苦者入心,能吐、能泄;甘者入脾,能补、能缓中;酸者入肝,能收敛;咸者入肾,能润下、能软坚。第二须知体质:轻者能浮、能升,可以上入心肺;重者能沉、能降,可以下行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其要义也。

药性不外气味。寒热温凉,气也;酸苦甘辛咸淡,味也。气为阳而主升,味为阴而主降。气厚者为纯阳,薄为阳中之阴;味厚者为纯阴,薄为阴中之阳。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味厚则泄,薄则通。故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降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降。用气者,取其动而能行;用味者,取其静而能守。药物虽庞,能扼定阴阳,岂难透澈哉!

天地间不正之气,风、寒、暑、湿、燥、火六者而已。大法: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热淫于内,治以咸寒;湿淫于内,治以苦热;火淫于内,治以咸冷;燥淫于内,治以苦温;寒淫于内,治以甘热。至若肝苦急,甘以缓之;肝欲散,辛以散之。心苦缓,酸以收之;心欲软,咸以软之。脾苦湿,苦以燥之;脾欲缓,甘以缓之。肺苦气上逆,苦以泄之;肺欲收,酸以收之。肾苦燥,辛以润之;肾欲坚,苦以坚之。此补泻之大要,寒热之施用也。

然知其宜,尤当知忌。盖药物得天地之偏,而非纯粹以精者也。故气病无多食辛,血病无多食咸,骨病无多食苦,肉病无多食甘,筋病无多食酸。而欲表散者,须远酸寒;欲降下者,勿兼辛甘。阳旺者,当知忌热;阴衰者,沉寒勿犯。上实者忌升,下实者忌秘;上虚者忌降,下虚者忌泄。甘勿施于中满,苦勿投于假热。慎之!戒之!

凡用药,更须求制炒之法。如酒炒则升提,姜炒则温散。用盐可入肾而软坚,用醋则注肝而收敛。童便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去燥性而和中。乳能润枯生血,蜜能甘缓益元。土炒者,藉土气以补中州;曲制者,抑酷性而勿伤上膈。黑豆甘草汤浸,并能解毒和中;羊酥猪脂涂烧,使其易以渗骨。去穰者免胀,去心者免烦。此制炒之妙,各有所宜也。至于有宜陈久者,则取其烈性渐减,火性渐脱;有宜新鲜者,则取其气味之全,功效之速。学者亦在所必考。

编纂竟,聊书一二于卷端。《内经》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窃有取焉。中华民国十九年二月秦伯未书于海上谦斋

第一种补益药提要

补气助阳药

人参

气味:甘、苦,微寒。

主治:补气生津。

用量:八分至三钱。

黄芪

气味:甘,微温。

主治:补气固表。生用托毒。

用量:二钱至五钱。

白术

气味:甘,温。

主治:补脾化湿。

用量:二钱至五钱。

甘草

气味:甘,平。

主治:补脾和中。生用解毒。

用量:五分至钱半。

茯神

气味:甘,平。

主治:补心安神。

用量:三钱至六钱。

扁豆

气味:甘,微温。

主治:补脾化湿。

用量:钱半至四钱。

胡桃

气味:甘,温。

主治:补右肾,润血脉。

用量:三钱至五钱。

附子

气味:辛,温。有毒。

主治:补命火,逐寒湿。

用量:六分至三钱。

肉桂

气味:辛,温。

主治:补命火,温血脉。

用量:三分至一钱。

肉苁蓉

气味:甘,微温。

主治:补肾,兴阳,滑肠。

用量:三钱至五钱。

锁阳

气味:甘,温。

主治:补肾,兴阳,滑肠。

用量:三钱至五钱。

羊肉

气味:甘,温。

主治:补虚劳,温气血。

鹿茸

气味:甘,温。

主治:补督脉,益精气。

用量:五分至二钱。

海狗肾

气味:甘、咸,温。

主治:补肾助阳。

用量:钱半至三钱。

补骨脂

气味:辛、苦,温。

主治:补命火,纳肾气。

用量:钱半至三钱。

骨碎补

气味:温,苦。

主治:补肾,续骨,和血。

用量:钱半至三钱。

蛤蚧

气味:咸,平。

主治:补肺,纳肾,定喘。

用量:三钱至六钱。

紫河车

气味:甘、咸,温。

主治:补肾,益气血。

用量:钱半至三钱。

补血养阴药

西洋参

气味:甘、苦,凉。

主治:补肺,生津,清火。

用量:一钱至三钱。

北沙参

气味:甘、苦,微寒。

主治:清养肺阴,下虚火。

用量:钱半至三钱。

石斛

气味:甘,平。

主治:清养胃阴,治虚热。

用量:二钱至四钱。

玉竹

气味:甘,平。

主治:平补三阴,祛风。

用量:二钱至三钱。

天冬

气味:甘、苦,平。

主治:滋肾水,润肺燥。

用量:钱半至三钱。

麦冬

气味:甘,平。

主治:补肺养胃,通脉生津。

用量:钱半至三钱。

黄精

气味:甘,平。

主治:补脾,润肺,生津。

用量:三钱至五钱。

山药

气味:甘,平。

主治:补脾生津。

用量:三钱至五钱。

山茱萸

气味:酸,平。

主治:补肝涩精。

用量:钱半至三钱。

地黄

气味:甘,寒。

主治:补血养阴。

用量:三钱至六钱。

当归

气味:甘、苦,温。

主治:补血活血。

用量:钱半至三钱。

白芍

气味:苦,平。

主治:养阴和荣,敛肝。

用量:钱半至三钱。

酸枣仁

气味:甘,平。

主治:补肝胆,宁心神。

用量:三钱至四钱。

柏子仁

气味:甘,平。

主治:补心脾,润血脉。

用量:三钱至四钱。

何首乌

气味:苦、涩,温。

主治:补肝肾,敛精气。

用量:三钱至五钱。

黑芝麻

气味:甘,平。

主治:养肝肾,润血脉。

用量:二钱至三钱。

菟丝子

气味:甘、辛,平。

主治:补肝肾,生精髓。

用量:钱半至三钱。

覆盆子

气味:甘、酸,平。

主治:补肝肾,缩小便。

用量:钱半至三钱。

蒺藜

气味:辛、苦,温。

主治:补肾,平肝息风。

用量:三钱至四钱。

枸杞子

气味:甘,平。

主治:补肾,润肺,纳气。

用量:钱半至三钱。

桑椹

气味:甘,微寒。

主治:补肾明目。

用量:二钱至四钱。

女贞子

气味:甘、苦,平。

主治:补肝肾,强腰膝。

用量:二钱至四钱。

芡实

气味:甘,平。

主治:补脾,固精。

用量:三钱至五钱。

莲子

气味:甘,平。

主治:补脾,养神,固精。

用量:三钱至五钱。

龙眼

气味:甘,微温。

主治:补心脾,增血液。

用量:三钱至五钱。

燕窝

气味:甘,平。

主治:养阴润肺。

用量:钱半至三钱。

阿胶

气味:甘,平。

主治:养血润肺。

用量:钱半至三钱。

龟板

气味:甘,平。

主治:养阴潜阳。

用量:五钱至一两。

冬虫草

气味:甘,平。

主治:养肺益肾,治痨。

用量:钱半至三钱。

海参

气味:甘、咸,平。

主治:滋肾益精。

淡菜

气味:甘、咸,平。

主治:滋阴潜阳。

磁石

气味:辛、咸,平。

主治:补肾,潜阳,纳冲气。

用量:五钱至八钱。

第二种收敛药提要

收敛血管药

白及

气味:辛、苦、涩,平。

主治:敛肺,生肌,止血。

用量:八分至钱半。

地榆

气味:苦、酸,寒。

主治:止血,凉血,固下。

用量:钱半至三钱。

樗白皮

气味:苦,寒。

主治:清热燥湿,固下。

用量:钱半至三钱。

棕榈皮

气味:苦、涩,温。

主治:止血,收脱。

用量:钱半至三钱。

柿干

气味:甘、涩,平。

主治:润肺,清肠,止血。

用量:钱半至三钱。

藕节

气味:甘、涩,平。

主治:导血,止血,凉血。

用量:三钱至五钱。

白矾

气味:酸、涩、咸,寒。

主治:收湿,降浊,解毒。

孩儿茶

气味:苦、涩,平。

主治:收湿,止血,生肌。

用量:钱半至二钱。

石榴皮

气味:酸、涩,温。

主治:涩肠止血。

用量:一钱至二钱。

乌梅

气味:酸、涩,温。

主治:和肝,敛肺,涩肠。

用量:五分至一钱。

木瓜

气味:酸、涩,温。

主治:敛肝,舒筋,化湿。

用量:钱半至三钱。

赤石脂

气味:甘,平。

主治:收湿,固下,止血。

用量:钱半至三钱。

禹余粮

气味:甘,寒。

主治:清热,固下,止血。

用量:五钱至一两。

花蕊石

气味:酸、涩,平。

主治:祛瘀,使血化水。

用量:钱半至三钱。

收敛精气药

五味子

气味:酸,温。

主治:益肺肾,敛虚汗。

用量:五分至八分。

五倍子

气味:咸、酸,寒。

主治:敛气,涩肠,降火。

用量:钱半至三钱。

没食子

气味:苦、涩,温。

主治:涩精,固气,收汗。

用量:钱半至三钱。

金樱子

气味:酸、涩,平。

主治:涩精,敛气,固肠。

用量:钱半至三钱。

诃子

气味:苦、酸,温。

主治:敛肺,涩肠。

用量:一钱至二钱。

御米壳

气味:酸涩,微寒。

主治:涩肠,敛肺,固精。

用量:八分至钱半。

莲蕊须

气味:甘、涩,温。

主治:益心肾,涩精气。

用量:八分至一钱。

白果肉

气味:甘、涩,温。

主治:敛肺气,止带浊。

用量:三钱至五钱。

龙骨齿

气味:甘、涩,平。

主治:敛心神,潜浮阳。

用量:三钱至五钱。

牡蛎

气味:咸、涩,平。

主治:化顽痰,潜肝阳。

用量:四钱至一两。

第三种发散药提要

发散风寒药

麻黄

气味:辛,温。

主治:开腠理,发寒邪。

用量:五分至八分。

桂枝

气味:辛,温。

主治:和荣卫,散风寒。

用量:八分至钱半。

荆芥

气味:辛,温。

主治:发表,祛风,理血。

用量:钱半至三钱。

紫苏

气味:辛,温。

主治:发表,散寒,理气。

用量:钱半至三钱。

升麻

气味:甘、苦,平。

主治:升阳,散风,解毒。

用量:八分至钱半。

葛根

气味:辛、甘,平。

主治:解肌,升阳,散邪。

用量:一钱至二钱。

柴胡

气味:苦,平。

主治:和解,升阳,散邪。

用量:八分至钱半。

细辛

气味:辛,温。

主治:开窍,搜风,散寒。

用量:三分至八分。

生姜

气味:辛,温。

主治:散寒,发表,止呕。

用量:八分至钱半。

葱白

气味:辛、甘,温。

主治:散寒,解肌,通阳。

用量:一钱至钱半。

发散风热药

薄荷

气味:辛,凉。

主治:发表汗,散风热。

用量:八分至钱半。

菊花

气味:苦,平。

主治:清头目,疏风热。

用量:钱半至三钱。

牛蒡

气味:辛,平。

主治:宣肺散结,清热祛风。

用量:二钱至三钱。

苍耳子

气味:甘、苦,微温。

主治:通头顶,散风热。

用量:钱半至二钱。

蔓荆子

气味:辛、苦,微寒。

主治:上头巅,散风热。

用量:钱半至二钱。

辛夷

气味:辛,温。

主治:通七窍,散风热。

用量:八分至钱半。

谷精珠

气味:辛,温。

主治:散风热,明眼目。

用量:三钱至四钱。

西河柳

气味:苦,平。

主治:行气血,发痘疹。

用量:八分至钱半。

芫荽

气味:辛,温。

主治:消水谷,发痧疹。

用量:八分至一钱。

樱桃核

气味:甘,热。

主治:达肌表,发痧痘。

用量:钱半至三钱。

桑叶

气味:甘,寒。

主治:清肝肺,祛风热。

用量:钱半至三钱。

杉木

气味:辛,微温。

主治:散风毒,消肿疡。

用量:钱半至三钱。

豆豉

气味:辛、苦,微寒。

主治:解肌表,除烦热。

用量:三钱至四钱。

蝉衣

气味:甘,寒。

主治:宣肺气,散风热。

用量:八分至钱半。

发散风湿药

防风

气味:辛,温。

主治:发表,散风,胜湿。

用量:一钱至二钱。

白芷

气味:辛,温。

主治:解肌,散风,除湿。

用量:八分至钱半。

威灵仙

气味:辛、咸,温。

主治:通经络,疗痛风。

用量:八分至钱半。

五加皮

气味:辛、苦,温。

主治:壮筋骨,祛风湿。

用量:钱半至三钱。

藁本

气味:辛,温。

主治:通脑,散风寒湿。

用量:钱半至二钱。

羌、独活

气味:辛、甘,温。

主治:搜风,发表,胜湿。

用量:八分至一钱。

天麻

气味:辛,温。

主治:疏痰气,除眩晕。

用量:八钱至钱半。

海风藤

气味:辛,温。

主治:通经络,祛风湿。

用量:钱半至三钱。

海桐皮

气味:辛,温。

主治:行经络,祛风湿。

用量:钱半至三钱。

钻地风

气味:辛,温。

主治:搜风胜湿。

用量:钱半至三钱。

寻骨风

气味:辛,温。

主治:搜风胜湿。

用量:钱半至三钱。

虎骨

气味:辛,温。

主治:追风健骨。

用量:三钱至六钱。

全蝎

气味:辛、甘,有毒。

主治:搜风治惊。

蜈蚣

气味:辛、温,有毒。

主治:通络散风。

发散寒湿药

香薷

气味:辛,温。

主治:发汗燥湿。

用量:五分至八分。

苍术

气味:辛、甘,温。

主治:发汗燥湿。

用量:八分至钱半。

秦艽

气味:辛、苦,温。[1]

主治:活血,散风寒湿。

用量:钱半至三钱。

木贼

气味:甘、苦,温。

主治:发汗,利湿,退翳。

用量:钱半至二钱。

浮萍

气味:辛,平。

主治:发汗利湿。

用量:八分至一钱。

艾叶

气味:辛、苦,温。

主治:温气血,逐寒湿。

用量:一钱至二钱。

蛇床子

气味:辛、苦,温。

主治:温子脏,逐寒湿。

胡芦巴

气味:辛,温。

主治:壮元阳,除寒湿。

用量:八分至钱半。

川椒

气味:辛,温。

主治:助命火,散寒湿。

用量:八分至一钱。

茴香

气味:辛,热。

主治:暖丹田,祛寒湿。

用量:一钱至钱半。

蚕砂

气味:辛、甘,温。

主治:祛寒,燥湿,胜风。

用量:三钱至五钱。

蟾酥

气味:辛,温。有毒。

主治:助阳气,散寒湿。

第四种利尿药提要

通利淋浊药

木通

气味:苦,寒。

主治:利尿,引火下行。

用量:钱半至二钱。

石韦

气味:甘、苦,微寒。

主治:利尿窍,清湿热。

用量:钱半至三钱。

瞿麦

气味:苦,寒。

主治:通淋,清热,破血。

用量:钱半至三钱。

萹蓄

气味:苦,平。

主治:通淋,清热,杀虫。

用量:钱半至三钱。

萆薢

气味:甘、苦,平。

主治:祛风湿,通淋浊。

用量:钱半至三钱。

地肤子

气味:甘、苦,寒。

主治:通淋浊,洗恶疮。

用量:钱半至三钱。

冬葵子

气味:甘,寒。

主治:滑尿窍,利湿热。

用量:钱半至三钱。

苎麻根

气味:甘,寒。

主治:祛瘀精,通血淋。

用量:钱半至三钱。

海金沙

气味:甘,寒。

主治:通血淋,渗湿热。

用量:钱半至三钱。

滑石

气味:甘,寒。

主治:滑尿窍,利湿热。

用量:三钱至四钱。

淡渗水湿药

通草

气味:甘,寒。

主治:通窍利尿。

用量:八分至一钱。

灯心

气味:甘,寒。

主治:清心利尿。

用量:五分至八分。

车前子

气味:甘,寒。

主治:益肾利尿。

用量:钱半至三钱。

通天梗

气味:甘,微寒。

主治:通窍利尿。

用量:钱半至三钱。

薏仁

气味:甘,微寒。

主治:除湿舒筋。

用量:三钱至五钱。

杜赤豆

气味:甘、酸,微寒。

主治:利湿排脓。

用量:五钱至八钱。

茯苓

气味:甘,平。

主治:扶脾化湿。

用量:三钱至四钱。

第五种涌吐药提要

涌吐痰涎药

甜瓜蒂

气味:苦,寒。

主治:宣上膈,吐热痰。

用量:一钱至钱半。

乌附尖

气味:辛,温,有毒。

主治:通经络,吐寒痰。

用量:八分至钱半。

常山

气味:辛、苦,寒。

主治:行水气,吐疟痰。

用量:钱半至三钱。

藜芦

气味:辛、苦,寒。有毒。

主治:通巅顶,吐风痰。

涌吐毒物药

老鸦蒜

气味:辛,温。

主治:辟恶气,吐毒物。

生桐油

气味:甘,寒。大毒。

主治:祛风痰,吐砒毒。

芥末

气味:辛,热。

主治:吐鸦片毒。

胆矾

气味:辛、涩,寒。

主治:吐麻醉毒。

第六种泻下药提要

泻下热积药

大黄

气味:大苦,大寒。

主治:泻热积,下瘀血。

用量:钱半至三钱。

番泻叶

气味:苦,寒。

主治:泻热积,下水气。

用量:钱半至三钱。

瓜蒌仁

气味:甘、苦,寒。

主治:降痰气,利肺肠。

用量:三钱至四钱。

郁李仁

气味:甘、酸,平。

主治:生胆汁,通大便。

用量:钱半至三钱。

麻仁

气味:甘,平。

主治:润肠胃,通大便。

用量:钱半至三钱。

肥皂荚

气味:辛,平。

主治:去垢秽,泻热毒。

用量:钱半至三钱。

青礞石

气味:甘、咸,寒。

主治:平肝气,泻热痰。

用量:三钱至四钱。

芒硝

气味:辛、苦、咸,寒。

主治:泻热,润燥,软坚。

用量:一钱至三钱。

元明粉

气味:辛、甘,寒。

主治:泻热,软坚,通便。

用量:一钱至三钱。

五谷虫

气味:辛、甘,寒。

主治:清热毒,消疳积。

用量:钱半至三钱。

泻下寒积药

巴豆

气味:辛,热。大毒。

主治:攻痰积,泻寒毒。

用量:八分至钱半。

蓖麻子

气味:辛、甘。有毒。

主治:通窍道,泻积滞。

用量:一钱至二钱。

硫黄

气味:酸,热。有毒。

主治:助阳,利肠,杀虫。

硇砂

气味:咸,热。有毒。

主治:破癥瘕,泻肉积。

泻下水饮药

葶苈

气味:辛、苦,寒。

主治:泻肺,下气,行水。

用量:一钱至二钱。

甘遂

气味:苦,寒。有毒。

主治:大泻经隧水饮。

用量:五分至一钱。

芫花

气味:苦,寒。有毒。

主治:大泻五脏水饮。

用量:五分至一钱。

大戟

气味:苦,寒。有毒。

主治:大泻六腑水饮。

用量:五分至一钱。

商陆

气味:苦,寒。有毒。

主治:大泻脏腑水饮。

用量:五分至一钱。

牵牛

气味:辛、苦,寒。

主治:泻湿热,利二便。

用量:八分至钱半。

泽漆

气味:辛、苦,微寒。

主治:祛瘀,泻痰,利二便。

用量:钱半至三钱。

防己

气味:辛、苦,寒。

主治:通经络,泻湿热。

用量:钱半至三钱。

白颈蚯蚓

气味:咸,寒。

主治:泻热,利水。

鸡矢白

气味:甘、咸,微寒。

主治:下水,消胀。

第七种理气药提要

宣肺润气药

桔梗

气味:辛,微温。

主治:宣肺理气。能载药上行。

用量:八分至一钱。

马兜铃

气味:苦、辛,寒。

主治:开肺降气,化痰热。

用量:八分至钱半。

胖大海

气味:甘,平。

主治:润肺,化痰,清热。

用量:钱半至三钱。

前胡

气味:苦,寒。

主治:祛风,化痰。

用量:钱半至三钱。

白前

气味:辛、苦,微寒。

主治:泻肺降气。

用量:钱半至二钱。

苏子

气味:辛,微温。

主治:下气化痰。

用量:三钱至四钱。

紫菀

气味:苦,温。

主治:温肺,下气化痰。

用量:钱半至三钱。

款冬

气味:辛,温。

主治:温肺下气。

用量:钱半至三钱。

旋覆花

气味:咸,温。

主治:顺气化痰。

用量:钱半至二钱。

杏仁

气味:甘、苦,温。

主治:润肺下气。苦者能散。

用量:三钱至四钱。

柿蒂

气味:甘、苦,平。

主治:下气,止热呃。

用量:一钱至二钱。

枇杷叶

气味:苦,平。

主治:润肺下气。

用量:钱半至三钱。

通气行滞药

香附

气味:辛、甘,平。

主治:调气解郁。

用量:钱半至三钱。

乌药

气味:辛,温。

主治:温通行气。

用量:一钱至二钱。

藿香

气味:辛、甘,微温。

主治:和胃,祛浊,止呕。

用量:钱半至三钱。

佩兰

气味:辛、苦,微温。

主治:和胃化湿。

用量:钱半至三钱。

沉香

气味:辛,微温。

主治:理气降痰。

用量:五分至一钱。

降香

气味:辛,温。

主治:降气宽中。

用量:五分至一钱。

檀香

气味:辛,温。

主治:理气和胃。

用量:五分至八分。

伽楠香

气味:辛,热。

主治:平肝,辟秽。

用量:五分至八分。

大腹皮

气味:辛,温。

主治:下气行水。

用量:二钱至三钱。

青皮

气味:苦、辛,温。

主治:行气消积。

用量:一钱至钱半。

香橼

气味:辛、甘、酸,温。

主治:行气,消食,止呕。

用量:八分至钱半。

佛手

气味:辛、甘,微温。

主治:行气化浊。

用量:八分至钱半。

山楂

气味:酸、甘,微温。

主治:行瘀滞,消肉积。

用量:钱半至三钱。

麦芽

气味:甘、咸,温。

主治:开胃消食。

用量:三钱至四钱。

谷芽

气味:甘,温。

主治:健脾化食。

用量:三钱至四钱。

神曲

气味:辛、甘,温。

主治:行气,化湿,消食。

用量:三钱至四钱。

行气通窍药

菖蒲

气味:辛,温。

主治:开心窍,祛痰湿。

用量:八分至钱半。

皂角

气味:辛、咸,温。

主治:通窍,祛风痰。

用量:一钱至二钱。

安息香

气味:辛、苦,平。

主治:开窍,安神,辟秽。

冰片

气味:辛,温。

主治:通诸窍,散郁火。

樟脑

气味:辛,热。

主治:通关,利滞,杀虫。

大蒜

气味:辛,温。

主治:通窍,辟秽,祛寒。

用量:一钱至钱半。

苏合香

气味:辛、甘,温。

主治:通窍,解郁,辟秽。

麝香

气味:辛,温。

主治:通窍,辟浊。

第八种理血药提要

活血通络药

丹参

气味:苦,平。

主治:祛瘀生新。

用量:钱半至三钱。

赤芍

气味:苦,平。

主治:和荣活血。

用量:钱半至三钱。

郁金

气味:辛、甘、苦,寒。

主治:行气祛瘀。

用量:钱半至二钱。

泽兰

气味:辛、甘、苦,温。

主治:行血利水。

用量:钱半至三钱。

参三七

气味:甘、苦,微温。

主治:行瘀定痛。

用量:钱半至三钱。

落得打

气味:甘,平。

主治:行血疗伤。

用量:钱半至三钱。

伸筋草

气味:辛、苦,微温。

主治:伸筋活血。

用量:钱半至三钱。

马鞭草

气味:苦,微寒。

主治:行水,活血,泻热。

用量:钱半至三钱。

天仙藤

气味:苦、辛,温。

主治:行气,活血,止痛。

用量:钱半至三钱。

鸡血藤

气味:苦,温。

主治:活血,舒筋。

用量:钱半至三钱。

狗脊

气味:苦,平。

主治:通脉络,利关节。

用量:钱半至三钱。

牛膝

气味:苦、酸,平。

主治:强腿足,泻恶血。

用量:钱半至三钱。

杜仲

气味:辛,平。

主治:益腰肾,舒筋络。

用量:钱半至三钱。

续断

气味:苦,微温。[2]

主治:通血脉,续筋骨。

用量:钱半至三钱。

丝瓜络

气味:甘,寒。

主治:通络,凉血,解毒。

用量:钱半至三钱。

路路通

气味:辛、甘,平。

主治:通气机,除水湿。

用量:钱半至三钱。

桑枝

气味:甘、微辛,寒。

主治:利关节,祛风湿。

用量:三钱至一两。

苏木

气味:甘、咸、辛,寒。

主治:行血祛瘀。

用量:钱半至三钱。

蒲黄

气味:甘,平。

主治:活血祛瘀。

用量:钱半至三钱。

新绛

气味:咸,平。

主治:活血通络。

用量:八分至一钱。

血竭

气味:甘、咸,平。

主治:和血散瘀,敛疮。

用量:八分至一钱。

乳香

气味:辛、苦,温。

主治:调气活血,伸筋。

用量:八分至钱半。

没药

气味:辛、苦,平。

主治:活血散瘀,定痛。

用量:八分至钱半。

五灵脂

气味:甘,温。

主治:行血止痛。

用量:钱半至三钱。

两头尖

气味:甘,微寒。

主治:通经化浊。

用量:钱半至三钱。

穿山甲

气味:咸,寒。

主治:通经络,达病所。

用量:钱半至三钱。

破血祛瘀药

三棱

气味:苦,平。

主治:泻气,破血。

用量:八分至钱半。

莪术

气味:辛、苦,温。

主治:破血攻瘀。

用量:八分至钱半。

益母草

气味:辛、苦,微温。

主治:行水,祛瘀。

用量:钱半至三钱。

千金子

气味:辛,温。

主治:下水,破血。

用量:钱半至二钱。

红花

气味:辛,温。

主治:行血祛瘀。

用量:八分至钱半。

紫草

气味:甘、咸,寒。

主治:清血热,泻毒。

用量:八分至钱半。

茜草

气味:苦、酸,温。

主治:祛瘀生新。

用量:钱半至二钱。

王不留行

气味:甘、苦,平。

主治:行水,逐瘀。

用量:钱半至三钱。

刘寄奴

气味:苦,温。

主治:破血通经。

用量:钱半至三钱。

桃仁

气味:甘,平。

主治:和荣祛瘀。

用量:钱半至三钱。

琥珀

气味:甘,平。

主治:利水,安神,祛瘀精。

用量:三分至八分。

气味:苦,微寒。有毒。

主治:破坚癥,通血脉。

用量:五分至八分。

水蛭

气味:咸,平。有毒。

主治:破瘀癥,通月经。

用量:五分至八分。

虻虫

气味:咸,寒。有毒。

主治:破癥瘕,下血闭。

用量:五分至八分。

蛴螬

气味:咸,微温。有毒。

主治:破瘀血,去翳障。

用量:六分至一钱。

第九种温热药提要

温运中气药

干姜

气味:辛,温。

主治:温中祛寒。

用量:五分至一钱。

良姜

气味:辛,热。

主治:暖胃,散寒,止痛。

用量:八分至钱半。

豆蔻

气味:辛,温。

主治:暖胃,行气。

用量:八分至一钱。

砂仁

气味:辛,温。

主治:行气,醒脾。

用量:八分至一钱。

草果

气味:辛,热。

主治:温脾胃,祛寒瘀。

用量:钱半至三钱。

荜茇

气味:辛,热。

主治:温中,下气。

用量:八分至一钱。

丁香

气味:辛,温。

主治:暖胃,降逆。

用量:五分至一钱。

木香

气味:辛、苦,温。

主治:行气导滞。

用量:八分至钱半。

益智仁

气味:辛,热。

主治:温脾肾,缩小便。

用量:钱半至三钱。

胡椒

气味:辛,热。

主治:暖胃,下气,消痰。

用量:六分至一钱。

薤白

气味:辛、苦,温。

主治:通阳蠲浊。

用量:八分至钱半。

厚朴

气味:辛、苦,温。

主治:散气,燥湿,化食。

用量:八分至一钱。

温和血分药

川芎

气味:辛,温。

主治:行血气,升清阳。

用量:八分至一钱。

炮姜

气味:辛、苦,热。

主治:温经止血。

用量:五分至一钱。

姜黄

气味:辛、苦,温。

主治:行气破血。

用量:五分至一钱。

延胡

气味:辛,温。

主治:利气活血。

用量:钱半至三钱。

紫檀

气味:辛,温。

主治:和荣理气。

用量:五分至一钱。

桂心

气味:辛、苦,寒。

主治:温血,通经,托脓。

用量:三分至八分。

吴萸

气味:辛,温。小毒。

主治:温肝,降逆。

用量:五分至八分。

乌贼骨

气味:咸,温。

主治:温经止带。

用量:钱半至三钱。

伏龙肝

气味:辛、甘,温。

主治:温荣,燥湿,止吐。

用量:五钱至一两。

紫石英

气味:甘,温。

主治:温营,镇心,补肝。

用量:钱半至三钱。

第十种寒凉药提要

清热降火药

知母

气味:苦,寒。

主治:清肺,滋肾,泻火。

用量:二钱至三钱。

天花粉

气味:甘,寒。

主治:清肺,润燥,生津。

用量:三钱至四钱。

芦根

气味:甘,寒。

主治:降胃火,止哕呕。

用量:五钱至一两。

青黛

气味:咸,寒。

主治:泻肝火,治疳郁。

用量:五分至八分。

夏枯花

气味:苦,微寒。

主治:清肝火,散郁结。

用量:钱半至三钱。

钩藤

气味:甘、微苦,寒。

主治:清心肝,祛风热。

用量:三钱至四钱。

山栀

气味:苦,寒。

主治:清肺,解郁。

用量:钱半至三钱。

桑皮

气味:甘,寒。

主治:泻肺热,利水。

用量:八分至二钱。

青葙子

气味:苦,微寒。

主治:清肝火,明目。

用量:钱半至三钱。

决明子

气味:甘、苦、咸,平。

主治:清肝,益肾,明目。

用量:钱半至三钱。

石膏

气味:辛,微寒。

主治:清胃火,解肌表。

用量:三钱至八钱。

代赭石

气味:苦,寒。

主治:镇气逆,平肝火。

用量:钱半至三钱。

石决明

气味:咸,平。

主治:清肝肺,潜风阳。

用量:三钱至五钱。

清热燥湿药

黄连

气味:大苦,大寒。

主治:清心,泻火,燥湿。

用量:三分至八分。

贯众

气味:苦,微寒。

主治:清湿热,止崩带。

用量:钱半至三钱。

胡黄连

气味:苦,寒。

主治:清湿热,疗惊疳。

用量:八分至钱半。

黄芩

气味:苦,寒。

主治:清肝,泻火,燥湿。

用量:钱半至二钱。

黄柏

气味:苦,寒。

主治:泻相火,清湿热。

用量:钱半至三钱。

苦参

气味:苦,寒。

主治:坚阴,泻火,燥脾。

用量:钱半至三钱。

连翘

气味:苦,微寒。

主治:清气分,散结热。

用量:三钱至四钱。

茵陈

气味:苦,寒。

主治:清湿热,治黄疸。

用量:钱半至三钱。

槐实

气味:苦,寒。

主治:清湿热,凉大肠。

用量:钱半至三钱。

秦皮

气味:苦、涩,寒。

主治:清肝,化湿,止血。

用量:八分至钱半。

白头翁

气味:苦,寒。

主治:清血热,疗肠风。

用量:八分至钱半。

白鲜皮

气味:苦,寒。

主治:清热,燥湿,祛风。

用量:钱半至三钱。

龙胆草

气味:大苦,大寒。

主治:泻肝火,清湿热。

用量:八分至一钱。

金铃子

气味:苦,寒。

主治:泻肝火,清湿热。

用量:钱半至三钱。

清热解毒药

银花

气味:甘,寒。

主治:清热,和荣,解毒。

用量:三钱至四钱。

地丁草

气味:辛、苦,寒。

主治:泻热毒,治疔疮。

用量:三钱至四钱。

蒲公英

气味:甘,寒。

主治:消乳痈,化热毒。

用量:钱半至二钱。

山豆根

气味:苦,寒。

主治:泻热,解毒,消肿。

用量:钱半至三钱。

板蓝根

气味:甘、苦,寒。

主治:凉血,解瘟毒。

用量:三钱至四钱。

马勃

气味:辛,平。

主治:清肺开音,止血。

用量:八分至一钱。

大青

气味:苦、咸,大寒。

主治:泻心胃热毒。

用量:八分至钱半。

蔷薇根

气味:苦、涩,寒。

主治:清胃,化湿,解毒。

用量:一钱至钱半。

芭蕉根

气味:甘,大寒。

主治:清胃火,解热毒。

用量:一钱至钱半。

漏芦

气味:甘,寒。有毒。

主治:泻热毒,消痈疽。

用量:钱半至三钱。

绿豆

气味:甘,寒。

主治:消积热,解百毒。

用量:三钱至五钱。

枳椇子

气味:甘,平。

主治:清湿热,解酒毒。

用量:钱半至三钱。

人中黄

气味:甘,寒。

主治:泻胃火,解疫毒。

用量:八分至钱半。

人中白

气味:甘,咸。

主治:降火,清疳热。

用量:钱半至三钱。

金汁

气味:甘、咸,寒。

主治:泻胃火,解疫毒。

用量:三钱至五钱。

清热凉血药

丹皮

气味:辛,寒。

主治:凉血散瘀。

用量:钱半至三钱。

白薇

气味:苦、咸,寒。

主治:清血热。

用量:钱半至三钱。

小蓟

气味:甘,凉。

主治:凉血,祛瘀,利水。

用量:钱半至二钱。

茅根

气味:甘,寒。

主治:清胃,凉血,止逆。

用量:三钱至四钱。

青蒿

气味:辛、苦,寒。

主治:清虚热,升清气。

用量:钱半至二钱。

地骨皮

气味:甘,寒。

主治:凉肝肾,清骨蒸。

用量:钱半至三钱。

元参

气味:苦、咸,微寒。

主治:滋荣阴,清肾火。

用量:钱半至三钱。

山茶花

气味:甘,微寒。

主治:凉血止衄。

用量:钱半至三钱。

芙蓉花

气味:辛,平。

主治:清肺,凉血,解毒。

用量:钱半至三钱。

旱莲草

气味:甘、咸,平。

主治:补肾,止血。

用量:钱半至三钱。

柏叶

气味:苦、涩,微寒。

主治:养阴,凉血。

用量:钱半至三钱。

藕汁

气味:甘、涩,微寒。

主治:凉血,祛瘀。

用量:五钱至一两。[3]

犀牛角

气味:苦、酸、咸,寒。

主治:凉心肾,解热毒。

用量:三分至八分。

羚羊角

气味:苦、咸,寒。

主治:凉肝,息风,解毒。

用量:三分至八分。

第十一种化痰药提要

温化寒痰药

半夏

气味:辛,温。有毒。

主治:化痰,燥湿,降逆。

用量:钱半至三钱。

草乌头

气味:辛、苦,大热。

主治:开顽痰,祛风湿。

用量:八分至一钱。

南星

气味:辛,温。有毒。

主治:化痰,燥湿,祛风。

用量:一钱至钱半。

远志

气味:辛、苦,温。

主治:通窍,化痰,安神。

用量:一钱至钱半。

陈皮

气味:辛,温。

主治:理气,化痰,行滞。

用量:钱半至三钱。

白附子

气味:辛、甘,大热。

主治:祛风痰,逐寒湿。

用量:一钱至二钱。

白芥子

气味:辛,温。

主治:利气,通络,豁痰。

用量:钱半至三钱。

鹅管石

气味:甘,温。

主治:助阳,温肺,化痰。

用量:三钱至五钱。

清化痰热药

贝母

气味:辛,平。

主治:润肺,化痰,解郁。

用量:二钱至三钱。

蒌皮

气味:甘,寒。

主治:润肺豁痰。

用量:二钱至三钱。

枳实

气味:苦,寒。

主治:破气,化痰,消积。

用量:八分至钱半。

竹沥

气味:甘,寒。

主治:清火,降痰。

用量:五钱至一两。

天竺黄

气味:甘,寒。

主治:清热,豁痰,安神。

用量:二钱至三钱。

橄榄

气味:苦、涩,平。

主治:生津,化痰。

莱菔子

气味:辛、甘,微寒。

主治:行气,化痰,清热。

用量:钱半至三钱。

牛黄

气味:苦,寒。

主治:清神,逐痰,定惊。

马宝

气味:甘、咸,平。

主治:化痰热,治癫狂。

狗宝

气味:甘、咸,平。

主治:祛痰,治噎膈。

猴枣

气味:苦,寒。

主治:清热,逐痰,降气。

用量:一分至三分。

海蛤壳

气味:苦、咸,平。

主治:清肺,化痰,利湿。

用量:三钱至五钱。

海浮石

气味:咸,寒。

主治:清肺,下气,化痰。

用量:三钱至五钱。

消化痰积药

射干

气味:苦,寒。

主治:润肺,化痰,解郁。

用量:八分至一钱。

山慈菇

气味:甘、微辛,寒。

主治:清热毒,化痰瘀。

用量:五分至八分。

海带

气味:咸,寒。

主治:清热化痰,软坚。

用量:钱半至三钱。

海藻

气味:咸,寒。

主治:清热化痰,软坚。

用量:钱半至三钱。

海苔

气味:咸,寒。

主治:化痰结,解热毒。

用量:钱半至三钱。

昆布

气味:咸,寒。

主治:化痰结,滑大肠。

用量:钱半至三钱。

荸荠

气味:甘,微寒。

主治:清热化痰,消积。

用量:五钱至一两。

海蛰

气味:咸,平。

主治:退热,化痰,软坚。

用量:五钱至一两。

僵蚕

气味:咸、辛,平。

主治:祛风,化痰,消肿。

用量:钱半至三钱。

瓦楞子

气味:甘、咸,平。

主治:化痰积,消血块。

用量:三钱至六钱。

硼砂

气味:甘、咸,微寒。

主治:祛痰热,消癥核。

硇砂

气味:咸、苦、辛,热。

主治:破痰瘀,消肉积。

第十二种驱虫药提要

消积杀虫药

百部

气味:甘、苦,微温。

主治:温肺,杀痨虫。

用量:八分至一钱。

榧子

气味:甘,温。

主治:补脾,杀虫,润肠。

用量:钱半至三钱。

使君子

气味:甘,温。

主治:补脾,杀虫,润肠。

用量:钱半至三钱。

大枫子

气味:辛,热。有毒。

主治:温肌肤,驱癞虫。

用量:八分至钱半。

獭肝

气味:甘、咸,温。

主治:补肝肾,杀传尸。

用量:八分至钱半。

露蜂房

气味:甘,平。有毒。

主治:祛风,解毒,杀虫。

天灵盖

气味:咸,平。

主治:扶正气,杀传尸。

芦荟

气味:大苦,大寒。

主治:清疳热,泻虫积。

用量:八分至钱半。

薏苡根

气味:甘,微寒。

主治:泻湿热,杀蛔虫。

用量:钱半至三钱。

槟榔

气味:辛、苦,温。

主治:泻气,攻坚,杀虫。

用量:钱半至二钱。

鹤虱

气味:辛、苦,温。

主治:杀蛔虫,泻疳积。

用量:八分至钱半。

雷丸

气味:苦,寒。

主治:清湿热,消虫积。

用量:一钱至钱半。

苦楝根

气味:微苦,寒。

主治:泻湿热,杀蛔虫。

用量:一钱至钱半。

石榴根

气味:苦、涩,寒。

主治:涩肠止痢。

用量:八分至钱半。

[1]活:原作“括”,今据文义及字形改。

[2]骨:原作“毒”,今据文义改。

[3]犀牛角:今以水牛角代。

常用中药手册

秦伯未编 张赞臣校序

中国医学的“诊疗体系”具有东方医学的特性,以掌握整体为出发的基本法则,和西方医学的发展道路颇不相同,此为过去“中西医学”争端的主要关键。现在已由苏联先进的巴甫洛夫学说的学习,开始认识了“祖国医学”的成就,由于“非致病因子”发生致病作用,以及“致病因子”可不发生致病作用的解释,对于中医的“寒热、虚实、表里、上下”在鉴别诊断上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增加了历史上两大医学交流的极大可能性。这和新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分不开的。“新旧医学”交流,不但是业务上的技术交流,应该看作东西文化交流的一个环节,而且必须这样做,才能使中国医学摆脱“机械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思想枷锁,走上新生的“综合医学”的正确道路,因此我们对祖国医学的“诊疗体系”必须有适当地重视。中医科学化的目的,不仅局限于业务上的科学化,更重要的是批判地研究、整理原有经验的“基本法则”,发掘其合理的内容,试作更科学的说明,这一工作,必须由进修后的中医和新医同志们相互学习,携手合作,才能达成愿望。虽然在学术上或有新旧之别,但在人事和业务上似不能再有“新旧”的分界,否则对交流工作的开展也许会有某些阻碍的。

四年以来的“中医进修”教育,不可否认,有着巨大的成就,特别在掌握“预防为主”这方面。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缺点,就是基础科学和临床应用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暂时性的脱节,这一点也不可忽视。中医同志本来有他一定的技术水平,也有些个人的特殊经验;然而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文化水平的限制,对于祖国医学“原有经验”的体会和接受的程度并不相等,这是旧社会不重视文化教育所遗留下来的不良后果,其责任决不在中医师本身。因此,中医同志们在提高觉悟的政治教育下,为了适应目前需要,进一步做好人民卫生工作,先后提出了提高“原有经验”的教育应该和“进修”教育同时并进的要求,这自然是十分正确的。

中医的“诊疗体系”以掌握每一患者的运动发展的不同“证候”为中心任务。同一疾病在生活环境个性不同的患者机体内,往往能发生不同类型的各种“症候群”,这在只认识“形态病理学”的学者们是不易理解的,因此在过去就有了中西、新旧的分界。我们并不否认中医的“诊疗体系”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但是中医同志们掌握了原有的“诊疗体系”,运用“综合疗法”的基本法则,对某些疾病的治疗,却有一定的成绩,这是我们主张以“原有经验”的提高教育作为“新旧医学”交流、综合的基础之唯一理由。

研究中国医学的某一部门,必须对此历史成果——原有诊疗体系有所了解,才能在临床上获得正确的认识,否则虽有成就,也只是片面的观察,必难尽符理想。中药的研究,自然也不能例外。

秦伯未同志对中药是素有研究的,他在帮助上海市中医师温课工作中,编写了《常用中药手册》一书,此书和我的《科学注解本草概要》的编写形式及读者对象,虽然在主观愿望与客观要求方面都不无差别,但目的只有一个,同样为了促进“医学现代化”和“中药科学化”的要求,同样为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提高中医的技术水平,原则上实无二致。

现在秦同志的书即将出版,他以鸟瞰的方式,扼要地介绍中药的应用原则和适应范围,可谓煞费苦心。今后为了进一步寻求整体观的“综合疗法”的价值,亦即方剂组成的基本法则,我们准备再行编写一本《处方举例》。中医的方药配伍,对“诊疗体系”同样有着密切联系。治病以药物为工具,而治疗经验实寄托于方剂,由于运用方剂的方法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一般在临床上很少应用单方,这是中医的特点,也是特长。所以明了用药以后,更须明了处方的法则,才能使大家趋于一致。如读者同志们要在此一基础上更求发展,必须先行了解中医“诊疗体系”和中药临床上的联系,更进一步学习巴甫洛夫学说,批判细胞病理学和唯心论的错误思想,使原有“诊疗体系”获得科学的说明,藉以充实现代医学的内容,这是我们的希望。如果浅尝辄止,以此自满,走上“执方议病”“问病下药”的老路,这就不免有负作者的苦心了!张赞臣一九五四年七月一日

引言

我所懂得的是纯粹的旧医学,虽然平时也参考一些新说,还是从前的一套。在现时代里,不敢有什么写作。本书是偶然编成的,聊供同道作暂时参考。

今年一月,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办理中医师温课班,邀我帮助温习药物。希望从实际应用结合到温故知新的要求,并将业务技术提高一步,做好中医科学化的基础。我苦于没有适当的教材,仓卒地写了些提纲,中间有不少缺点和错误地方,好在自我写、自我讲,随时可以纠正。事后,温课班以外的同道们要求传观,只得与张赞臣君同加整理。张君为温课班副主任,提供了补充意见,非常感谢。

我常嫌中药太繁多,照《本草纲目》一千九百种左右。过去拘于“一物不知,儒者之耻”的传统思想,多少想了解一些全面概况,结果是学而不用,用而不精,徒然耗费精力和时间。其实药铺常备的只六七百种,同道习用的仅及半数,其中最繁用的当然更少。因此斟酌采取二百八十三种作为基本药物,顺便附带九十几种,以及使用时变通的若干种。

药物来源,不外动、植、矿。向多以此分类,我亦嫌其不切实用,故决定以效能为主,分为十六门。但因生药的成分复杂,效用广泛,无法肯定,只能暂以已得的成果为标准,列入主要部门,次要的附入其他部门之后。这样可以体会到各药对于生理的作用如何,或许和新药理也能作初步的联系。

每一种药,更分为“性味”“适应”“用量”三个项目。由于过去记载的错杂、矛盾,不容易找到正确的答案,大半照各方临床报告及个人和友好间的直接经验作基础,选择切实而接近科学的加以精简。也由于中药绝少单独使用,随着配合的适当,往往产生协同能力而获得意外良好的疗效,因此举例提出前人累积的成法,以便灵活运用。同时简略的介绍化学成分、现代学说和其他问题,附列“配伍”“备注”两项。还是一种简要的提纲方式。

从总的方面说,本书的目的是:

1.发掘前人经验和现在临床应用及广泛经验,希望认识习用各药的主治症状,确定其价值。

2.向来存在的笼统、杂乱、以意为之的不正确观念,希望因此而逐渐转变到一定的法则。

3.在精简而衷中参新的原则上,希望互相了解,做到中西医学术交流的桥梁。

至于编制体例和内容的不够具体,词句间也有很多不当之处。盼望同道们随时提出宝贵意见,加以指正,俾便修订。秦伯未一九五四年七月

第一章滋补强壮药(包括激性药)

体内缺乏某种成分时,呈现一定的衰弱证候,即须给予某种补偿的药物,以迅速恢复其健康。滋补强壮药能改善病人的体质和营养,凡慢性疾患、重症恢复期,一切虚弱状态,均宜使用。倘在平时能够留意,服用亟需的补偿品,亦可收预防的效果。

鹿角胶(动)

[性味]咸,温。

[适应]发育不良,神经衰弱,腰脊痛,一切慢性及失血过多之虚脱症。

[用量]一钱五分至三钱。陈酒燉烊,冲服亦可。

[配伍]伴没药、发灰、茅根汁打面糊丸。鹿角胶丸——《济生方》。治房室劳伤。

[备注]鹿角含鹿角素及钙盐。

本品为鹿角经煎熬提取之净汁。其煎剩之物,为“鹿角霜”,质松如粉,仍具温养作用而力逊。

鹿角初生如芽,上有圆突如蕈,名“鹿茸”。含鹿茸精、性激动素、碳酸胺、胶质、软骨质及蛋白质等。能治腰膝冷弱,阳痿早泄,用作强壮及激性药。

驴皮胶(动)

[性味]甘,平。

[适应]劳伤咳血,萎黄病,低血压症,病后衰弱及贫血性疾患等。亦常用于妇女调经、胎产。

[用量]一钱五分至三钱。陈酒燉烊,冲服亦可。

[配伍]

1.伴

黄连

、黄芩、芍药、鸡子黄。黄连阿胶汤——《伤寒论》方。治心烦,不得眠。

2.伴熟地、艾叶、川芎、当归、杜仲、

白术

。阿胶汤——《证治准绳》方。治妊娠胎动不安,频有流产。

[备注]含多量的氮;此外为钙、硫及组织氨基酸、蛋白氨基酸、离氨基酸等。能使赤血球与血色素增加。

昔年用山东阿井水熬煎,故称“阿胶”。用蛤粉拌炒者,质松形圆,名“阿胶珠”,功效同而黏性较减。

虎骨(动)

[性味]辛,温。

[适应]骨节痿弱,挛急,疼痛;小儿佝偻病,软骨病等。

[用量]一钱至三钱。先煎。

[配伍]伴龟板、黄柏、

知母

、熟地、牛膝、芍药、锁阳、当归。虎潜丸——朱丹溪方。治筋骨痿软,不能步履。

[备注]含磷酸钙、动物胶。

本品皆取虎之胫骨。亦可熬胶,名“虎骨胶”,效用相同。

鳖甲(动)

[性味]咸,平。

[适应]骨蒸潮热,三阴久疟;虚劳咳嗽,神经衰弱。凡热病恢复期,病后虚弱或有消耗热者均宜。

[用量]三钱至五钱。先煎。

[配伍]

1.伴

首乌

、厚朴、草果、陈皮、山楂、神曲、黄芩、麦芽、

半夏

、常山、柴胡、青皮、莪术、三棱。鳖甲丸——《圣济总录》方。治三阴疟久不愈。

2.伴熟地、柴胡、当归、麦冬、

石斛

、人参、秦艽。鳖甲地黄汤——《补遗方》。治劳热烦心,怔忡悸闷。亦治妇女血枯,体羸不长肌肉。

[备注]含动物胶、碘、铜、维生素丁等。亦为变质、退热药。

本品熬胶,名“鳖甲胶”,补力较胜。

龟板(动)

(一名玄武板)

[性味]咸,寒。

[适应]骨蒸盗汗,腰脚痠软,梦遗滑精;女子子宫出血;小儿发育不全。并为肺结核病之补助药。

[用量]三钱至五钱。先煎。

[配伍]

1.伴黄柏、知母、熟地、猪脊髓,加蜜为丸。大补阴丸——朱丹溪方。治肺痿,咳血,烦热,盗汗等。

2.伴黄芩、芍药、椿根皮、黄柏。龟板丸——《沈氏尊生》方。治妇人经水过多。

[备注]含胶质、脂肪及钙盐等。

本品熬胶,名“龟板胶”。与鹿角及人参、枸杞子熬胶,名“龟鹿二仙胶”,大补精髓。

紫河车(动)

[性味]甘、咸,温。

[适应]劳伤体弱,盗汗,遗精,一切慢性衰弱疾患。亦助小儿发育。

[用量]一钱至一钱五分。

[配伍]伴熟地、生地、天冬、当归、杞子、牛膝、

五味子

、苁蓉、黄柏、锁阳、杜仲。河车大造丸——吴球方。治虚劳损怯,老人精血衰退。

[备注]含激性素。[1]

为我国脏器疗法之一种,亦为苏联组织疗法常用材料之一。

桑螵蛸(动)

[性味]甘、咸,平。

[适应]阳痿,遗精,早泄,遗尿,小便不禁。

[用量]一钱至二钱。

[配伍]伴人参、龙骨、菖蒲、茯苓、龟板、当归。桑螵蛸散——《衍义》方。治劳伤心肾,小便频数,色如米泔。

[备注]含蛋白质。

海狗肾(动)

(一名腽肭脐)

[性味]咸,温。

[适应]阳痿,精冷,腰脊痛。一切因性机能衰退而引起之头昏,目眩,食少,作泻,健忘,多梦等症。

[用量]五分至一钱。

[备注]含氮、磷、灰分、有机物及男性激动素等。“羊卵”功效略同而力弱,可采为代用品。多用于膏滋方内,或作酒浸剂。

蛤蚧(动)

[性味]咸,平。

[适应]虚损气喘,年老哕呃及性神经衰弱。

[用量]五分至八分。亦可研粉吞服。

[配伍]

1.伴人参——民间简方。治气喘,小便不禁。

2.伴知母、贝母、鹿角胶、枇杷叶、葛根、桑白皮、人参、甘草、杏仁。蛤蚧汤——《证治准绳》方。治肺痿羸瘦,涎涕稠黏。

[备注]本品其力在尾,如用体部,效力殊弱,并宜取雌雄成对者用之。

人参(植)

[性味]甘、苦,微寒。

[适应]全身衰弱,心悸亢进,生殖力减退,老人虚喘;久病或大失血后之虚热,自汗,代谢机能障碍。并治急慢性病所致之休克。

[用量]八分至一钱五分。急救须增益其量,宜另煎冲服。

[配伍]

1.伴附子。参附汤——《世医得效方》。治气血暴脱,自汗,喘急,手足厥逆。

2.伴鹿茸、芍药、白术、黄芪、肉桂、杞子、巴戟、菟丝、山药、归身、熟地。参茸固本丸——验方。治五劳七伤,腰痛,

耳鸣

,四肢痠软。

[备注]含糖苷类人参素、人参副素及皂碱素、挥发油等。

本品有吉林参、高丽参之分,高丽参性质较温。其根尾名“参须”,效同而力薄。其蒂为“参芦”,略具升提作用。小者为“太子参”,功效远逊,但今药铺售者,别是一物,甚少补力。

又近人每以“党参”作为代用品,其实两药植物科属基本不同,作用亦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