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地与空空导弹传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10:50:06

点击下载

作者:冯化平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空地与空空导弹传奇

空地与空空导弹传奇试读:

前言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军事知识所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我们只有分门别类地进行了解和掌握,才能全面而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

军事科技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先锋,能够极大地促进基础科技的发展。军事战争既有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也有进行武力占领践踏正义的侵略战争,但不论什么战争,都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我们都应当避免发生。军事人物既有和平的护卫者,也有发动战争的恶魔。无论是军事领袖,还是元帅将领或英雄,他们都是人类和平的守护神,是人类正义的化身和良知的体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大无畏的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和发扬,让其精神永垂不朽。军事历史是我们了解人类发展的主要窗口。军事与政治向来是相伴相随的,军事历史是政治历史的演绎,也是政治历史发展的高潮。任何一个朝代或者一个国家的开始与终极,都是伴随着军事战争的开始或终极。军事历史使政治历史更加集中与清晰,更加丰富与生动。

青少年若想培养自己的军事爱好,必须从多方面去了解军事知识,学习军事历史,掌握军事动态。这样才能对世界军事形态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并为维护和保卫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

为了使青少年军事爱好者对军事知识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我们特地编写了这套“青少年军事爱好培养”。以上各册图书内容全部为青少年培养军事爱好必备知识,内容系统全面,并根据具体内涵进行相应归类排列,是青少年培养军事爱好的最佳读物,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是青少年培养体育运动爱好的配套系列读物,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空地导弹科技知识

空地导弹

空地导弹是指从航空器上发射攻击地、水面目标的导弹。是航空兵进行空中突击的主要武器之一,装备在战略轰炸机、歼击轰炸机、强击机、歼击机、武装直升机及反潜巡逻机等航空器上。空地导弹与航空炸弹、航空火箭弹等武器相比,具有较高的目标毁伤概率,机动性强,隐蔽性好,能从敌方防空武器射程以外发射,可减少地面防空火力对载机的威胁;但造价高,使用维修复杂。

简介

空地导弹主要由弹体、制导装置、动力装置、战斗部等组成。弹体的气动布局通常为常规式、鸭式。制导空地导弹

装置用以控制导弹按确定的导引规律飞向目标,其构成随制导方式而定。制导方式有自主式制导、遥控制导、寻的制导和复合制导。动力装置用以产生推力推动导弹飞行,有固体火箭发动机、涡轮喷气发动机、涡轮风扇发动机等。战斗部用以摧毁目标,有常规装药与核装药。

空地导弹有多种分类方法。按作战使用分,有战略空地导弹和战术空地导弹;按用途分,有反舰导弹、反雷达导弹、反坦克导弹、反潜导弹及多用途导弹;按飞行轨迹分,有弹道式空地导弹和机载巡航导弹;按射程分,有近程、中程、远程空地导弹。此外,还可按制导方式、发射方式、动力装置类型等进行分类。

空地导弹是从飞行器上发射攻击地、水面目标的导弹,是现代航空兵进行空中突击的主要武器之一。空地导弹最初是航空火箭与航空制导炸弹相结合而诞生的。德国首先研制出世界第一枚空地导弹,它的主要设计者是赫伯特·A·瓦格纳博士。1940年7月,瓦格纳等人在SC—500型普通炸弹的基础上,研制了装有弹翼、尾翼、指令传输线和制导装置的HS—283A—0,它可看作是最早的空地导弹,于1940年12月7日发射试验成功。1943年7月无线电遥控的HS—293A—1型导弹研制成功。8月27日,德国飞机发射HS—293A—1击沉了美国“白鹭”号护卫舰,这是世界上首次用导弹击沉敌舰,它也是最早的空对舰导弹。50年代后,空地导弹有了迅速发展,在此后的多次局部战争中,空地导弹取得显著战线。反雷达导弹亦称反辐射导弹,它是利用敌方雷达的电磁辐射进行导引,摧毁敌雷达及其载体的导弹。美国的“百舌鸟”导弹是世界第一咱反雷达,它于1963年研制成功。此后,苏、美、英、法等国也研制成功反雷达导弹。在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和海湾战争中,反雷达导弹都取得出色战果。

中国的空地导弹:在84年的“航空知识”的某一期里,在介绍轰6国产轰炸机时,曾提到用空地导弹进行战略核轰炸任务。中国发展的一型空地导弹发射重量大约1。

吨左右,射程100公里左右,单弹头20万吨当量,制导方式惯性导航加主动雷达,轰6战略轰炸机使用。估计歼轰7,歼10,歼11及歼8Ⅲ也可使用。另一种型号是增程型,最大射程400公里左右,而不是外界认为的中国的巡航导弹的最大射程不超过200公里,但其3吨多的发射重量只有轰6能使用。一个有趣的现象,海军航空兵的轰6丁反舰导弹攻击机是在战略轰炸机的基础上发展的,而不是战略轰炸机在普通导弹攻击机的基础上发展,这可能是需要有先后。

战略空地导弹

空地导弹为战略轰炸机等作远距离突防而研制的一种进攻性武器,主要用于攻击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指挥中心、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等重要战略目标。多采用自主式或复合式制导,命中精度高,最大射程可达3000千米,弹重数吨,速度可达ma3以上,通常采用核战斗部。从技术发展看,它大致经历了三代。第一代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装备使用。如美国的“大猎犬”agm-28、苏联的as-5、英国的"蓝剑"等,其特点是体积大,笨重,命中精度低,突防能力较差,一架载机只能携带一枚或两枚。这一代导弹装备量不大,基本已退出现役。第二代在60年代中开始研制,70年代初开始装备使用。如美国的“近程攻击导弹”agm-69a,苏联的as-6等,其特点是摆脱了机型结构,体积、重量大大减小,最大速度为ma3,增强了突防能力,仍采用惯性制,远射受精度限制。第三代在70年代初开始研制。其中一类是亚音速的,如美国的agm-86b,苏联的as-15,均已装备部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飞行高度低,精度高,射程远等特点;另一类是超音速的,如法国的中程空地导弹asmp,除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等特点外,还具有地形跟踪和半弹道式飞行弹道等多种突防能力。装备歼击轰炸机、强击机、歼击机、武装直升机、反潜巡逻机等机种,用以攻击雷达、桥梁、机场、坦克、车辆及舰船等战术目标。动力装置一般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制导方式多采用无线电指令、红外、激光或雷达寻的等。射程大多在100千米以内,弹重数十至数百千克,通常采用常规战斗部。

多用途的战术空地导弹能攻击多种目标,如美国70年代初开始发展的“小牛”系列,按模块化多用途原则设计,有电视型、激光型、红外成像型,其战斗部按反舰、反坦克和对地堡、桥梁实施攻击的要求设计,已大量生产。法国有采用激光制导的as。30l空地导弹,以用来攻击坚固目标。美国的agm-130导弹,由电视和红外成像制导的gbu-15制导炸弹加装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而成,既保留了原来的低成本、高精度的特点,又能在防空区外实施远距离控制。从航空器上发射攻击舰船的空舰导弹,有的可用于攻击陆上目标。

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的导弹采用无线电高度表控制飞行高度,以数米高度差作掠海飞行,末段采用雷达主动寻的制导。空舰导弹主要有法国的“飞鱼”am。39、美国的“鱼叉”agm-84a、联邦德国的“鸬鹚”as。34、日本的asm-1、英国的“海鸥”等。机载反坦克导弹大多是把地面的反坦克导弹装备到武装直升机和某些轻型飞机上,载机相应地加装瞄准、悬挂和发射装置,能机动灵活地对坦克等装甲目标进行攻击,弹重数十千克,最大射程数千米,主要有美国的“陶”、“狱火”,联邦德国、法国合制的“霍特”等。

空地反雷达导弹主要用以攻击地空导弹制导雷达和高射炮瞄准雷达,这类导弹主要有美国的“百舌鸟”agm-45a、“高速反雷达导弹”agm-88a,法、英合制的“战槌”as。37,法国的“阿玛特”,苏联的as-9等。空潜导弹是专门攻击潜艇的导弹,它同反潜鱼雷相比,具有速度快,射程远等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首先研制并使用hs293导弹击沉过许多商船,还曾将v-1导弹装在飞机上,用以袭击英国伦敦。战后,随着地空导弹等防空兵器的使用和发展,为了有效地攻击目标和减少对载机的威胁,美、英、苏联、法等国研制和装备了多种空地导弹。

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初,已有10余种战术空地导弹分别在越南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以及海湾战争中多次使用,战果显著。实践证明,空地导弹与其他攻击武器配合使用,能提高突击效果。空地导弹将主要朝着增大射程和速度,进一步提高抗干扰,全天候突防和攻击多目标的能力以及一弹多用的方向发展。

国产的空地导弹

作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打击的一部分,中国的空中核打击力量的发展是鲜为人知的。普遍的认为是空中核打击能力有限,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事实上中国自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曾先后研制过几种型号的空地导弹供战略部队使用。在中国成功地发射地地导弹之前,为了对付苏联迫在眉睫的核威胁,首先使用轰炸机甩投原子弹成功,之后具有极佳低空突防能力的强5改装机也能利用内部弹仓甩投原子弹,但强5航程有限,作为一种“玉石俱焚”的攻击方式,在超过作战半径的地方甩投原子弹还是有可能进行核报复的。据说当时选拔的特等优秀飞行员在接受训练时,无一人打退堂鼓,其爱国热情感人肺腑。

在地地导弹发射成功后,并不断有新型号出现的情况下,执行空中核打击的压力有所减轻。70年代后期,有关的科研部门在成熟的巡航导弹基础上研制空地核导弹,据信至少曾有过两种型号的空地导弹服役。这方面的保密性极强,外界对其知之甚少,最近随着新型导弹的服役,老型号的退役,人们才对其有一定了解。在84年的“航空知识”的某一期里,在介绍轰6国产轰炸机时,曾提到用空地导弹进行战略核轰炸任务。中国发展的一型空地导弹发射重量大约1.5-2吨左右,射程100公里左右,单弹头20万吨当量,制导方式惯性导航加主动雷达,轰6战略轰炸机使用。估计歼轰7,歼10,歼11及歼8Ⅲ也可使用。另一种型号是增程型,最大射程400公里左右,而不是外界认为的中国的巡航导弹的最大射程不超过200公里,但其3吨多的发射重量只要轰6能使用。

一个有趣的现象,海军航空兵的轰6丁反舰导弹攻击机是在战略轰炸机的基础上发展的,而不是战略轰炸机在普通导弹攻击机的基础上发展,这可能是需要有先后。这两种型号的导弹从当时发展的舰舰导弹水平看,存在着不少不足,首先是巡航高度高,至少要在几百米的高度,其次是精度低,偏差在几百米到1千多米,不过使用核弹头可能不会太计较精度,另外准备工作复杂,使用液体燃料,发射前注射。进入90年代后,中国在成功地吸收了苏联部分成熟技术后,发展了新一代空地导弹。这种导弹在某些方面很接近美国的"战斧"式,超低空飞行,采用GPS全球定位技术,有多种制导方式,射程在600公里左右。而且有多种发射方式,可从陆空发射,估计未来的中国的大型军舰可能也会装备这种导弹的发射箱,届时将拥有与美国军舰相似的打击能力。这种导弹可携带包括核弹头在内的多种弹头,精度极高,传说偏差只有十几米,在定型的多枚实弹射击中,“其极高的命中精度连专家也没预料到”。

中国现在还正在积极研制射程超过3000公里的巡航导弹,预计下一世纪服役。在精度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后,现在的技术难点是解决固体火箭技术,一但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将极大地提高中国巡航导弹的性能。

海军雷达侦察

雷达侦察是一种电子侦察,海军雷达侦察的使命是利用海军舰船和舰载机的电子支援措施设备,如各种雷达侦察接收机,在平时侦收海上潜在威胁雷达的电磁辐射信号,查明其技术参数如雷达频率和方位等,为战时采取对策和实施干扰提供战术依据;在战时则协助星载和机载的电子支援措施设备对海空实施全景监视,查明敌方各种电子设备的类型、数量、配置、部署及其变动情况,通过威胁识别作出告警,并引导舰载反辐射导弹对敌方的雷达实施毁灭性打击。

现代电磁环境的异常复杂性和密集性。例如,海湾战争中美军通过对战区电子战的电磁信号测试,发现信号环境密度高达每秒120万~150万个脉冲。此外,通常在电磁辐射信号中,雷达信号和通信信号及其他各种电信号混杂在一起。

当代海军作战主要发生在近海环境,近海环境是高杂波环境。近海发射的电磁信号不仅包含了来自友军或中立方军队的信号,而且还包含了来自地面、海上和空中的各种民用信号和军用信号。

敌方雷达在体制和技术方面的电子反侦察特性和反对抗特性的的不断增强,增加了海军雷达侦察的复杂性和难度。在战区恶劣的气象和传播条件下或当存在敌方电子干扰时,海军雷达侦察将变得更为困难。因此,海军雷达侦察接收机必须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截获概率以及很强的分选处理能力,把真正的威胁信号分析和识别出来,判断其类型和威胁等级;此外还应根据其数量、工作情况和分布态势等,判明目标的性质和行动企图,决定我方应采取的措施。

目前世界上先进的海军雷达侦察接收机具有高达100%的截获概率,可侦收频率范围在0.5~40吉赫之间的、信号调制方式复杂的电磁波。其对空侦收距离大于雷达探测距离,对海侦收距离大于视距,信号截获时间最快为几十纳秒。海军雷达对抗海军雷达对抗系指采用有源和无源等方法对敌方海军雷达的接收系统、显示系统和自动跟踪系统实施电子干扰。它包括有源干扰、无源干扰和组合干扰。

有源干扰有源干扰技术是利用干扰机发射某种波形的干扰信号来扰乱和欺骗敌方雷达。有源干扰一般分为噪声干扰和欺骗干扰。噪声干扰又称压制性干扰。它通过发射大功率的噪声信号来掩盖或吞没敌方雷达荧光屏上的目标回波,使敌方雷达无法工作。欺骗干扰则是用干扰信号去欺骗敌方。欺骗干扰允许敌方雷达看见目标,但使它不能获得目标的准确信息,而只能获得失真的距离、方位和速度等参数。在敌方雷达荧光屏上显示的是与真目标相似的假回波。

实施有源干扰的海军雷达干扰机目前可覆盖20吉赫以下的电磁频域,其响应时间为1~2秒,杂波干扰功率可高达兆瓦级。最先进的干扰机可同时干扰80个目标。无源干扰顾名思义,无源干扰是一种干扰体本身不辐射电磁能量的干扰。

发射或投放用能反射电磁波的材料制成的各种箔条和反射器,对敌方雷达形成干扰。例如,单发箔条弹爆炸发散后能在3~5秒内形成1000~3000平方米的空中干扰云,并能悬空10分钟之久,以掩盖敌方雷达想捕捉的真目标或诱惑敌方雷达去跟踪假目标。

采用舰船外形结构隐身设计和在舰体表面涂覆吸收电磁波的材料等目标隐身方法,以减弱目标对电磁波的反射,从而使敌方雷达难以发现目标。例如,法国“拉斐特”级护卫舰采取了流线型外形设计、倾斜10°的上层建筑外壁、刷上吸波油漆涂料的舰体等一系列隐身措施,使该级舰的雷达反射面积比传统设计减小60%,获得了良好的隐身效果。组合干扰组合干扰是把上述各种干扰进行多种组合,不但几种有源干扰可以适当组合,而且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也可以组合使用,以发挥最佳的干扰效果。

例如美国AN/ALQ99D和AN/ALQ99E干扰机的有效功率达10千瓦,能有效干扰工作在30兆赫~18吉赫频域和200~300千米距离范围内的全部预警、测高、引导、监视、炮瞄和制导等海用雷达;它们与AN/ALE43舰载机箔条切割投放器、AN/ALE40箔条与曳光弹发射装置等多种性能优良的无源干扰设备配合使用,在海湾战争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海军雷达反侦察雷达反侦察的任务是要使我方雷达信号不被或难于被敌方侦察接收机截获和识别,即使被敌方识别了也不易被复制。

海军雷达反侦察的方法主要有:平时把主要雷达隐蔽起来,只在战时使用它,并尽量缩短舰载雷达的开机时间。雷达信号设计中应采用不易被敌方侦察接收机识别的伪噪声信号,包括脉冲调频信号、脉内伪随机编码信号和伪随机重复频率信号等。采用低截获概率技术。该项技术可降低敌方侦察接收机的作用距离与我方雷达作用距离的比值,使敌方侦察接收机在我方雷达探测目标的作用距离之外不能截获我方雷达信号。例如,荷兰的PILOT导航与对海搜索雷达就是这种低截获概率雷达。该雷达采用调频连续波发射方式,虽然其输出功率仅为1毫瓦~1瓦,但作用距离则与常规雷达的大致相同,并具有优良的低截获概率的“寂静”或“隐蔽”的特征。

采用频率捷变方法。采用随机快速跳频是雷达反侦察的一种重要和有效的手段。现代干扰机频率瞄准所需的脉冲数愈益减少,至90年代初,干扰机性能水平已提高到在1~3个脉冲内就能完成频率引导。但是,只要雷达的跳频速度足够快,跳频范围足够宽,干扰机要对雷达实施侦察和跟踪干扰是很困难的。

采用双基地或多基地工作体制或无源定位方式。采用双基地或多基地工作体制时,由于我方雷达的发射和接收基地分设两处,敌方侦察接收机只能截获和跟踪来自我方雷达发射站的信号,而对设在舰上的雷达接收站既无法侦察,更谈不上干扰。假如把我方雷达发射站设置在卫星或空中飞行的舰载机或严密防卫的后方海军基地,无疑,将大大增强我方雷达发射站的反侦察和反对抗的能力。采用无源定位方式则是通过诱发敌方目标开动干扰机或利用该目标本身辐射的电磁信号,来确定该目标的各参数,以防止我方雷达被侦察。

海军雷达反对抗雷达反对抗即雷达抗干扰。其技术措施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敌方干扰进入我方雷达接收机之前尽量排除它、削弱它,并提高有用信号电平;另一类是在敌方干扰进入我方雷达接收机之后,利用干扰信号与有用信号在波形、频谱等结构上的不同加以区别,达到抑制干扰、从干扰背景中提取敌方目标信息的目的。

海军雷达反对抗的措施:功率对抗。提高雷达反干扰能力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尽可能增加发射能量。在峰值功率一定的条件下,为了得到较高的平均发射功率,需要采用脉冲压缩方法,即发射宽脉冲信号,在接收和处理回波后,输出窄脉冲信号。这样,既增大了雷达作用距离,又提高了雷达分辨力。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反欺骗性意大利正在研制的舰载EMPAR相控阵雷达。有源干扰的能力。

单脉冲角跟踪。单脉冲雷达可根据从单个脉冲回波中所提取的信息来确定被检测到的信号源的角位置,所以它使得许多用于干扰波束顺序扫描雷达的雷达对抗技术几乎完全失效。

脉冲重复频率捷变。这是一种用于降低近距离上假目标干扰效能的雷达反干扰技术。脉冲重复频率发生变化或抖动的雷达可使非人为的周期外反射回波和电子干扰系统发出的周期反射回波信号抖动,从而识别出这些信号是假目标。电子干扰系统除非预先能确定雷达的脉冲重复频率抖动的周期特性或使其自身位置处于它要干扰的雷达和所保护的真目标之间,否则很难使假目标干扰奏效。

动目标显示、动目标检测及其与频率捷变的兼容。动目标显示是一种利用运动目标回波信号的多普勒频移来消除固定目标回波的干扰而使运动目标得以检测或显示的技术。动目标检测则是在动目标显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它可在频域上分离开有用目标和杂波,降低背景杂波的干扰。这两种技术是对抗无源干扰的有效措施。但是,现代雷达对抗中经常出现箔条干扰与瞄准式噪声调频干扰同时使用的情况,这就需要同时运用动目标显示和频率捷变来抵制上述两种干扰。目前已经研究出较为典型的兼容方式有:脉组频率捷变组内动目标检测;随机频率捷变同频动目标显示;四脉冲系统。脉内分集-脉组动目标检测等。

超低旁瓣天线、旁瓣匿影和旁瓣对消。设计超低旁瓣天线是为了使雷达在旁瓣方向上被探测的概率为最小。采用超低旁瓣天线的雷达可实行空间选择,将干扰限制在主瓣区间;在其他角度范围内,雷达可正常工作,并可测定干扰机的角度信息,进而利用多站交叉定位技术来测出干扰机的距离数据。旁瓣匿影也是一种对付旁瓣干扰的技术。它使用一部其增益小于主天线的主瓣增益而大于主天线的旁瓣增益的辅助天线。比较主、辅两部天线各自接收机的输出信号:如果主天线接收机的信号较大,那就是天线对准目标时的信号,它经过选通进入信号分析电路;如果辅助天线接收机的信号较大,那就是从旁瓣进入的信号,它不被选通而到达不了信号分析电路。但是,上述旁瓣匿影技术无法对付连续波或噪声干扰,这时就需要采用旁瓣对消技术.其做法是:对主、辅两路接收机中的信号加以检测,如果辅助天线接收机的信号功率电平较大,就要进行对消处理,即将干扰信号的幅度和相位经由对消反馈电路在一个闭合回路中加以调整,使干扰信号在主接收机信道中达到最小。

相控阵体制。由于相控阵天线由独立辐射单元或子阵列所组成,所以它在电子对抗环境下可得到最佳的自适应天线方向图。相控阵雷达的数字波束形成接收机是采用数字技术实现瞬时多波束及实时自适应处理的装置。它在形成瞬时多波束的同时,能对干扰源自适应调零并得到超高分辨率和超低旁瓣的性能,因而能非常有效地对付先进的综合性电子干扰。此外,相控阵雷达的波形和闭锁时间可以根据杂波环境要求进行调整。因此,相控阵无疑是一种极为优良的海军雷达反对抗体制。

当代具有很强反对抗能力的海军雷达包括美国“弗莱克萨”三坐标相参火控雷达、英国“梅萨”多功能电扫自适应雷达和法国“阿拉贝尔”多功能相控阵火控雷达等。美国“弗莱克萨”雷达的主要特点是利用计算机根据各个目标回波信息最大的原则,实时自适应改变雷达波形。这种实时分配跟踪,加上多普勒波形处理等特点,使该雷达具有良好的电子抗干扰和抗杂波性能。英国“梅萨”雷达的核心技术是实时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其主要优点在于能使该雷达抑制多达15个干扰机的干扰,并利用附加的超分辨技术确定敌方干扰机的位置。

法国“阿拉贝尔”雷达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抗干扰和抗杂波的能力,是因为:首先,其天线具有很低的旁瓣电平且装有旁瓣匿影或旁瓣对消的附加通道以及对干扰源的跟踪可实现天线方向图自适应调零;其次,该雷达在收发机中,采用栅控行波管来获得波束的灵活性,还通过脉间和脉组间频率捷变来实现完善的捷变频,其多个接收通道能确保监视和跟踪测量及电子抗干扰处理;再则,其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机可完成脉冲压缩、多普勒滤波和恒虚警率处理等多种功能。

俄罗斯空地导弹“瞪眼1”是以色列拉斐尔公司为装备以色列空军F-4战斗机而研制的中程防区外对地攻击导弹,用来攻击陆上机动目标和固定目标,其改型可用来攻击坚固目标。该弹于70年代开始研制,1983年开始装备以色列空军。1987年美国空军根据一项海外武器评价计划对其进行了评价,经过16个月的鉴定试验后决定将其作为过渡性常规防区外武器引进,装备B-52和F-111轰炸机,并将其命名为Have Nap,代号为AGM-142。X-25式空地导弹是苏联第二代战术空地导弹,北约称之为AS-10克伦。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研制,70年代中期服役,以取代第一代克里牛X-23式战术空地导弹,装备现役各型对地攻击飞机。X-25是导弹本身的型号,对应的英文型号为Kh-25。

性能特点:采用模块化设计,配以不同导引头适应不同任务需要。多数型号不具备全方位作战能力,易受自然条件影响。机载装备配套性能相对较差,在一定难度上影响了导弹总体性能。主要改型:X-25已经形成了一个导弹系列,有电视型X-25MT、无线电指令型X-25MP、被动雷达型X-25M П、半主动激光型X-25M Л和红外成像X-25MT П,供对地攻击飞机选用,可攻击战场上的各种目标。

基本数据:导弹型号X-25MP;射程2~8千米;使用角度50米-5千米;制导方式无线电指令;命中精度4~5米左右;弹径275毫米;弹长3830毫米;导弹质量320千克;战斗部质量140千克;翼展820毫米;引信采用触发引信;动力装置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导弹最大飞行速度850米/秒;导弹型号X-25MT;射程20千米;使用角度50米-12千米;制导方式电视自控;命中精度4~5米左右;弹径275毫米;弹长4040毫米;导弹质量300千克;战斗部质量90千克;翼展820毫米;引信采用触发引信;动力装置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导弹最大飞行速度850米/秒。

导弹型号X-25M Л;射程2~20千米;使用角度50米-5千米;制导方式半主动激光;命中精度4~5米左右;弹径275毫米;弹长3750毫米;导弹质量300千克;战斗部质量90千克;翼展820毫米;引信采用触发引信;动力装置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导弹最大飞行速度850米/秒。

导弹型号X-25MT П;射程20千米;使用角度50米~12千米;制导方式红外成像;命中精度4~5米左右;弹径275毫米;弹长4355毫米;导弹质量300千克;战斗部质量90千克;翼展820毫米;引信用触发引信;动力装置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导弹最大飞行速度850米/秒.识别特征:采用不同导引头时,弹头尖部形状不一,雷达型为尖锥状,激光型、电视型、外红型为半球形。

弹体特征:圆柱形弹体。采用两组控制翼面,第一组位于弹体头部偏后,梯形,4片,面积较小,第二组位于弹体底端偏前,4片,大面积直角梯形,两侧弹翼中间偏后,有类似发动机小型喷口装置。弹体下方、两组控制翼面之间,有条形突出物贯通弹体。

俄罗斯的空地导弹1961年7月在列宁格勒举办的海军展览会上,苏联率先公开展出了AS-1空地导弹。同一时期在土希诺举办的航空展览会上展出AS-2、AS-3和AS-4。

新型Kh-22M空地导弹是在原来Kh-22M的基础上改进了末端寻的器,并采用了固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射程更远,速度更高。该导弹从轰炸机上发射后,迅速爬升到高空,在惯导装置的控制下对目标区域进行巡航。一旦飞临目标上空,在主动雷达寻的器的控制下进行近乎垂直的俯冲,导弹飞行路线在雷达监视和防空系统打击范围内出现“死区”,即使在末段飞行过程中遭遇拦截,导弹也可能会命中目标。

哈基姆空地导弹

基本情况:该弹是专门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要求而研制的防空区外空地导弹系列,用来攻击敌方严密设防的坚固目标,如指挥中心、桥梁、机场、港口、高炮阵地和导弹发射场等。

该弹的现名“哈基姆”系由其用户: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命名。由于研制该弹的主承包商几经更换,加上其改进型号不断出现,故曾获多种名称:阿尔法、吉姆克斯、费利克斯、飞、半人马和小兄弟。该弹的主承包商最初是美国的仪器系统公司,1984年开始研制,1987年由兼并ISC的英国费伦第公司接手研制,1989年首次披露该项目,1990年该系列第1、2两个型号PGM-1/2先后投产,1991年由兼并费伦第公司的GEC-马可尼公司继续研制,1992年该系列第1、2两个型号PGM-1/2先后进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现役,1993年该系列第3个型号PGM-3投产,同年该系列中的无动力型—“兰斯洛特”激光制导炸弹问世,但未被用户选中。

1994年该系列各型号导弹首次在英国范堡罗航展露面,1995年该系列第3个型号PGM-3进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服役,同年英国批准向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销售该系列第4个型号PGM-4。上述前三种型号按轻重分为A、B两类,A类为轻型,包含PGM-1A/2A/3A,分别为轻型半主动激光型、轻型电视型和轻型被动红外型;B类为重型,包含PGM-1B/2B/3B,分别为重型半主动激光型、重型电视型和重型被动红外型。第4种型号为远距型。

目前,该系列导弹仍在生产和改进之中,其用户现仅有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订购数目约1750枚。结构和性能特点:该系列导弹采用后置弹翼控制的气动外形布局,A类基本型的气动外形布局为2片固定式一字形稳定小翼位于弹体前部,4片固定式后掠切梢三角形大弹翼位于弹体尾部,每片弹翼后缘各带1片控制舵面,圆柱形弹体顶部加装365毫米北约标准间距双弹耳的加强硬背,半球形头部装有适用于电视/红外/激光导引头的光学玻璃整流罩,固体火箭发动机吊挂在弹体后下方。B类改进型的气动外形布局是在A类基本型的气动外形布局的基础上,仅增加1片垂直稳定小翼,在头部构成丁字形稳定小翼。该系列导弹采用模块化舱段结构,A、B两类型号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为轻型,采用350毫米单一直径弹体和127毫米直径单台固体火箭发动机;后者为重型,采用350/430毫米双直径前后弹体和127毫米直径两台固体火箭发动机。A、B两类型号均采用索恩·WMI公司的主动雷达MFBF多功能炸弹引信。

远距型PGM-4采用中段惯导加GPS修正、末段红外成像或主动毫米波雷达制导,换装1台涡喷发动机和串式穿甲爆破战斗部。该型号首次在1994年范堡罗航展上展出,最初命名为“飞马”,外界一直以为是在PGM-1B/2B/3B基础上改进的、1993年参加英国国防部的“常规防区外发射空地导弹”竞争的“飞马”导弹,直到1995年初才弄清是在其基础上改进的、外销给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PGM-4,命名为“半人马”。这两种导弹的重量相同,不同之处是长度和射程,分别为5.0米/4.0米和350千米/250千米。该系列导弹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更换不同类型的导引头并选用轻重两种弹体,能够满足各种不同作战使用要求。

中国的空地导弹

作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打击的一部分,中国的空中核打击力量的发展是鲜为人知的。普遍的认为是空中核打击能力有限,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事实上中国自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曾先后研制过几种型号的空地导弹供战略部队使用。在中国成功地发射地地导弹之前,为了对付苏联迫在眉睫的核威胁,首先使用轰炸机甩投原子弹成功,之后具有极佳低空突防能力的强5改装机也能利用内部弹仓甩投原子弹,但强5航程有限,作为一种“玉石俱焚”的攻击方式,在超过作战半径的地方甩投原子弹还是有可能进行核报复的。据说当时选拔的特等优秀飞行员在接受训练时,无一人打退堂鼓,其爱国热情感人肺腑。

在地地导弹发射成功后,并不断有新型号出现的情况下,执行空中核打击的压力有所减轻。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关的科研部门在成熟的巡航导弹基础上研制空地核导弹,据信至少曾有过两种型号的空地导弹服役。这方面的保密性极强,外界对其知之甚少,最近随着新型导弹的服役,老型号的退役,人们才对其有一定了解。

在1984年的“航空知识”的某一期里,在介绍轰6国产轰炸机时,曾提到用空地导弹进行战略核轰炸任务。中国发展的一型空地导弹发射重量大约1

这两种型号的导弹从当时发展的舰舰导弹水平看,存在着不少不足,首先是巡航高度高,至少要在几百米的高度,其次是精度低,偏差在几百米到1千多米,不过使用核弹头可能不会太计较精度,另外准备工作复杂,使用液体燃料,发射前注射。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在成功地吸收了苏联部分成熟技术后,发展了新一代空地导弹。这种导弹在某些方面很接近美国的“战斧”式,超低空飞行,采用GPS全球定位技术,有多种制导方式,射程在600公里左右。而且有多种发射方式,可从陆空发射,估计未来的中国的大型军舰可能也会装备这种导弹的发射箱,届时将拥有与美国军舰相似的打击能力。这种导弹可携带包括核弹头在内的多种弹头,精度极高,传说偏差只有十几米,在定型的多枚实弹射击中,“其极高的命中精度连专家也没预料到”。

中国现在还正在积极研制射程超过3000公里的巡航导弹,预计下一世纪服役。在精度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后,现在的技术难点是解决固体火箭技术,一但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将极大地提高中国巡航导弹的性能。

作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打击的一部分,中国的空中核打击力量的发展是鲜为人知的。普遍的认为是空中核打击能力有限,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事实上中国自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曾先后研制过几种型号的空地导弹供战略部队使用。

在中国成功地发射地地导弹之前,为了对付苏联迫在眉睫的核威胁,首先使用轰炸机甩投原子弹成功,之后具有极佳低空突防能力的强5改装机也能利用内部弹仓甩投原子弹,但强5航程有限,作为一种“玉石俱焚”的攻击方式,在超过作战半径的地方甩投原子弹还是有可能进行核报复的。据说当时选拔的特等优秀飞行员在接受训练时,无一人打退堂鼓,其爱国热情感人肺腑。在地地导弹发射成功后,并不断有新型号出现的情况下,执行空中核打击的压力有所减轻。

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关的科研部门在成熟的巡航导弹基础上研制空地核导弹,据信至少曾有过两种型号的空地导弹服役。这方面的保密性极强,外界对其知之甚少,最近随着新型导弹的服役,老型号的退役,人们才对其有一定了解。在84年的“航空知识”的某一期里,在介绍轰6国产轰炸机时,曾提到用空地导弹进行战略核轰炸任务。中国发展的一型空地导弹发射重量大约1

另一种型号是增程型,最大射程400公里左右,而不是外界认为的中国的巡航导弹的最大射程不超过200公里,但其3吨多的发射重量只要轰6能使用。一个有趣的现象,海军航空兵的轰6丁反舰导弹攻击机是在战略轰炸机的基础上发展的,而不是战略轰炸机在普通导弹攻击机的基础上发展,这可能是需要有先后。这两种型号的导弹从当时发展的舰舰导弹水平看,存在着不少不足,首先是巡航高度高,至少要在几百米的高度,其次是精度低,偏差在几百米到1千多米,不过使用核弹头可能不会太计较精度,另外准备工作复杂,使用液体燃料,发射前注射。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在成功地吸收了苏联部分成熟技术后,发展了新一代空地导弹。这种导弹在某些方面很接近美国的“战斧”式,超低空飞行,采用GPS全球定位技术,有多种制导方式,射程在600公里左右。而且有多种发射方式,可从陆空发射,估计未来的中国的大型军舰可能也会装备这种导弹的发射箱,届时将拥有与美国军舰相似的打击能力。这种导弹可携带包括核弹头在内的多种弹头,精度极高,传说偏差只有十几米,在定型的多枚实弹射击中,“其极高的命中精度连专家也没预料到”。

中国现在还正在积极研制射程超过3000公里的巡航导弹,预计下一世纪服役。在精度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后,现在的技术难点是解决固体火箭技术,一但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将极大地提高中国巡航导弹的性能。

中国鹰击63大型空地导弹

鹰击-63空地导弹的专用试验机,是为轰-6H轰六导弹机武器系统工程服务的,共制造两架,这是02架,试验机于1995年正式研制,分别于1998年12月2日和9日首飞,2000年4月25日完成自控弹飞行试验,02年11月双发连射试验完成。

YJ-63型电视制导空地导弹,又名“空地-63导弹”,是我国第一种实战化的空地导弹,也是目前我军比较先进的空地攻击武器之一,导弹正式编号是K/AKD-63,挂载于空军的轰-6H轰炸机上面。于2000年首次靶试成功,可能在2004年定型。2005年中俄“和平使命”演习时,空军的轰-6轰炸机曾经距离目标60公里外发射二枚YJ-63实弹,并准确命中。

YJ-63导弹据信是从海鹰/上游反舰导弹发展而来的,是一种可以在防区外发射的战术中程空射巡航导弹,主要用于在防区外攻击严密设防的重要目标,如指挥所、桥梁、机场跑道、防空阵地以及水上舰艇和移动速度较小的坦克、装甲车等目标。

YJ-63导弹即可利用弹上电视导引头摄取战场画面,并将画面实时地传送到载机,显示在座舱的多功能显示器上,由武器操纵员操纵导弹飞向目标。还可由弹载火控计算机自动执行跟踪到命中的任务,无需人工干涉。也可采用人在回路中的指导方式,在自动跟踪的同时,切入武器操纵员的控制信号。YJ-63导弹的优点是系统价格低廉,战斗部威力大。缺点是受气象条件影响比较大,抗干扰能力差。

YJ63型导弹制导方式为电视制导。巡航段可自动或人工控制。对于某典型目标,最大目标截获距离18公里,最大锁定距离12公里,最小制导距离6公里。自动状态下对目标的截获概率为98%,人工状态为99%。命中概率为90%以上,命中精度2~6米。

导弹弹体前部装有双向信号发射/接受天线,巡航段采用惯性制导,末端采用人在回路中的电视制导方式,系统跟踪状态下分人工跟踪和自动跟踪两种,可以由载机操作手根据要求任意切换。制导系统工作寿命100小时,贮存寿命10年,电视引导头全重50公斤。

导弹发射高度200~~5000米,在攻击地面目标时一般采用俯冲攻击,在打击水面目标时一般采用掠海水平攻击。导弹采用自由落体式发射,发射后,导弹脱离载机下坠约70~120米后,发动机点火并进行爬升或俯冲,同时校正航向开始巡航段飞行。

YJ63导弹巡航段飞行速度900公里/小时。巡航高度7米~~1000米,典型任务巡航高度600米。采用WP-11型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弹腹矩形进气口,根据发射和巡航高度,导弹有效射程最大可达180公里,最大动力射程240公里,最小射程20公里。

导弹弹长7.0米,弹径76毫米,全重2000千克,装有500公斤爆破杀伤战斗部。

鹰击63的前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海鹰2B岸舰导弹为基础改进而成的海鹰4岸舰导弹,其最大特点是以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取代海鹰2系列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故在弹腹下有一锥圆形进气口,空气由此进入喷气发动机燃烧室,与航空混合燃料产生推力。在威力不变的情况下导弹重量减少了1/3,但射程却反而增加了1/3。

海鹰2B和海鹰4皆采用单脉冲主动雷达导引头,弹长和弹径也相同,均为7.3米和0.78米,弹头同为513公斤半穿甲爆破式,海鹰4全重降至1.7吨,速度0.85马赫,动力航程150公里,有效射程35~135公里,巡航高度70~200米,单发命中率七成。

海鹰4是根据伊拉克封锁波斯湾的要求而研制,但定型后两伊战争已结束,在国内外皆失去市场。为找寻生机,上世纪90年代中期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自筹资金,以极小的投资将之改良为空地导弹。因为瞄准了中国空军远程空地打击武器的空白,加上科索沃战争的危机感和台海危机刺激,军方需求甚殷大力扶持,终于2002年定型投产,翌年开始小批量装备空军,2004年初步形成作战能力。其第一支部队据说就是在中俄军演最后一天,担任对指挥所进行突击斩首行动的空军某独立团轰6H轰炸机。

鹰击63是中国空军第一种实用战术空地导弹,其最大特征是把单脉冲雷达导引头换装为国内最成熟的电视导引头,尾翼亦由倒Y形改成X型,为适应涡轮喷气发动机更换作涡轮风扇发动机以延长射程,弹腹进气口由锥圆形改为矩形,弹头重量不变但换作爆破杀伤式。在改进过程中研究院把红鸟战略巡航导弹的制导技术嫁接过来,以适应200公里的最大射程,在巡航中段采用惯性加GPS制导,末段采用电视图像制导,目标影像通过弹体前上方的数据链天线传回母机尾部的接收天线,由投弹手根据修正误差把遥控信号传回导弹直至命中目标。

这种防区外发射光电制导空地导弹的载机由轰6系列的新型号担任。轰6H的前身是轰6D空舰导弹母机,后者早在1965年8月开始研制,因受文革影响曾一度停止。

1975年9月受到西沙海战刺激恢复研制,其所用武器也由风雷1空舰导弹变成鹰击6空舰导弹。1981年9月20日一号原型机首飞成功,至1984年初完成各项设备试飞任务,其中导弹系统试验从1982年开始,6月19日首发准确命中目标,1985年底轰6D设计定型。

1985年和1986年,轰6D生产了初期量产型共9架,其中5架在中国海军航空兵担任战术探索任务,另外4架交给了约旦皇家空军,不久便全部神秘失踪。1986年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宣布该机已定型装备解放军部队。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埃及陆续接收多批轰6出口型,并用轰6部件恢复了苏制图16轰炸机战斗力,部份出口型包括轰6DII,它们参加了与利比亚的“四月战争”,并炸毁利比亚军两座雷达站,至2000年才全部退役。1978年伊拉克获得4架经埃及转交的轰6DII,配合鹰击6空舰导弹参加油轮袭击战,令美军大型舰只非常忌讳。海湾战争中,它们全部被炸毁在伊拉克塔奎多姆空军基地。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配合鹰击63导弹发展,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把一架轰6D进行改装,拆除了轰炸导航雷达和交联的轰炸瞄准具,加大了机头雷达罩以容纳新的多功能对地攻击大型数字化雷达。同时拆除了已经无用的7门23毫米自卫机炮;增加了新的有源、无源自卫电子干扰系统;并且改用新的翼下挂架用于挂载空地导弹。试飞结果十分顺利,该机的外形特征和最大亮点,是在机尾增加了一个圆形数据链天线罩,用于制导导弹命中目标和接收弹上电视摄影机图像。该原型机于1998年底首飞成功,2002年与配套的鹰击63空地导弹同时定型投产,成为中国空军21世纪第一种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远程精确制导杀手锏,取得了零的突破。

中国KD88空地导弹

KD88空地导弹是611所针对C802反舰导弹的进一步改进型号,即C-802kd空地弹,能够打击停泊在港口的舰船或陆地目标,打击陆上目标需要更高分辨率的雷达导引头。

KD88不同于C802的是采用光电制导方式。关于各项数据,属于保密范围。 中国“红鸟”巡航导弹“红鸟”家族

中国红鸟家族中国从1977年开始开发代号X-600项目。1985年对一个小型涡轮风扇发动机进行了测试。第一种射程在600公里的巡航导弹于1992年服役,这种导弹被命名为红鸟1号(HN-1),它和俄Kh-55导弹的外观相似。目前,红鸟系列已经发展到红鸟3号,射程增加到由最初的600公里增加到3000公里。目前中国可能还正在研制红鸟2000,射程估计已经达到4000公里。性能可与美国的战斧一较高下。

红鸟1号

HN1即红鸟1装备型,分为陆射型(HN-1A,射程600公里)与空射型(HN-1B,射程650公里)。1988年进行第一次低空掠面导弹试验,1992年装备部队。红鸟1外形与俄国的Kh-55相近,具有两个平直可后折的机翼,可折立尾,水平尾翼在弹体尾部。可携带1枚300至400公斤的传统弹头或九千吨当量威力的核弹头,其导引方式采用中段惯性导引(INS)、全球定位系统(GPS)、电子地图(1994型),并运用电视照相装置标定与进行目标修正(1994夜间型),在能见度极差状况下,命中圆概率误差为5米,但这种说法可能过于乐观。无线电高度表可以控制导弹在20米高度飞行。发动机装在尾部,弹体下方进气。该导弹长6

红鸟2号

1993年,红鸟系列二型的研制开始上马。这时候,一个中国巡航导弹划时代的领军人物刘石泉加入到“红鸟二型”的预研队伍中。年仅31岁的刘石泉很快就拿出了“红鸟二型”总体方案技术论证报告。这是一份务实而有创新的报告,它鲜明地提出“不求局部最优,但求整体最优”的设计原则。

这一方案与原“型号”相比,射程增加了一倍而精度保持不变、通过改进战斗部来加大杀伤力、提高反应时间,设计射程约1250公里,设计精度30m-50m,射程大致与美国战斧巡航导弹相当,精度尚达不到“战斧”水平。最终“红鸟二型”产品设计方案顺利通过了中国航天总公司的评审,并很快得到了中央军委领导的亲自批示和圈阅,这创造了我国型号研制史上当年提出方案、当年进行评审、当年获得批准的先例。“红鸟二型”计划像“战斧一样,也分为陆海空三种型号,“红鸟二型”海基型亦称东海十号(DH-10)。分为陆射型(HN-2A/B,射程1800)与潜射型(HN-2C,射程1400公里),其导引方式与红鸟1号相同,其潜射型配备于039型潜舰,并可以装置于该潜舰的533毫米鱼雷管上,以垂直方式发射。该型导弹于制导方式与红鸟1号基本相同,理想精度可达3米,速度

红鸟3号

1998年更新一代的“红鸟三型”开始进入研制阶段,初步定为第一种型号是从轮式车辆上发射的。以后的改进型将会从舰艇,潜艇和飞机上发射。有报道说在中国新型093核潜艇上将会装备该型巡航导弹,它将通过533mm鱼类发射管发射。空中发射的巡航导弹可能装备JH-7,J8IIM或J-11(Su-27)。

分为陆射型(HN-3A)、舰射(潜射)型(HN-3B)和空射型(HN-3C),其射程介于2000至3000公里。速度

红鸟2

据《科学时报》杂志透露,解放军已经研制成功最新一代巡航导弹,并且有两种型号的空对地巡航导弹已经成军,并誉为中国的撒手鐧,这款巡航导弹均可配备核弹头,与美国战斧巡航导弹相似,最低飞行高度可低达十五至二十公尺,射击误差不超过五公尺。而大陆正在研制射程超过八千公里的巡航导弹,在精度方面已经取得重大突破。消息还透露,解放军已经成军和正在升级研制中的巡航导弹分战术型和战略型两类。

红鸟2000既是最新的一代超音速隐身巡航导弹。北斗卫星导航,具有高分辨率全数字地图,多种接口API模块以及借助里,能够进行全球攻击能力。说到“进行全球高分辨率数字地图的制作”可以肯定,非常耗费人力、技术、资源、与时间,全世界有这个能力的恐怕只有美国与中国,据分析“红鸟2000”的攻击目标最可能也应该是美国本土。所以“红鸟2000”已归属战略武器,而具体参数应该外界无人知道,这种高性能的巡航导弹就是对付美国的撒手鐧,当然不可轻易示人。

最新的一种HN2000型尾段超音速隐身巡航导弹正在研制中。该型导弹可能会采用地球高清晰全数字地图、多种接口API模块以及借助里,具备全球打击能力。射程可达4000公里。

中国CM802空地导弹

C-802A导弹的射程已经达到了180千米,而基于它改进而来的CM-802AKG的射程则达到了220千米。这个射程已经超过美国同类产品,而且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可以极大的提高战机的防区外进攻能力。

CM-802AKG导弹是根据我集团成熟的C-802系列反舰导弹改造而来的空地导弹。

CM-802AKG和C-802同属巡航导弹类型,改造起来还是比较方便的,这一方面全世界也有很多成功范例,比如说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就同时有对地攻击型和反舰型,美国的鱼叉反舰导弹改造成的斯拉姆对地攻击导弹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我们对C802的改造类似于美国对鱼叉的改造。

C-802A导弹本身就在C-802基础上换装了油耗更低的改进型涡喷发动机,加长了弹体,增加了燃料储备量。而CM-802AKG导弹在C-802基础上换装了为对地攻击而设计的电视导引头或者红外成像导引头,因为这种成像导引头比C-802的雷达导引头体积小、长度短,所以可以有效的增加燃料储量,进一步提高了射程。我们为C-802A增加的航路规划系统也沿用到了CM-802AKG上,也就是说,可以先预定几个转弯点,导弹不是直线飞向目标,而是飞到转弯点再转向,这样敌人难以判断导弹最终飞向哪里。同时,我们为CM-802AKG加装了数据链系统,增加了人在回路中的制导模式,也就是说通过数据链,我们可以在导弹飞行中途改变导弹攻击的目标,让它去攻击新出现的敌人;在飞行末端,我们可以在控制台上看到导弹导引头看到的图像,人工选择目标进行攻击,这样极大的提高了攻击效率。

C-802A导弹的射程已经达到了180千米,而CM-802AKG的射程则达到了220千米。与之做个对比,美国的AGM-84鱼叉导弹射程是130千米,它的对地攻击型AGM-84E斯拉姆射程也是130千米,直到AGM-84H斯拉姆ER导弹加长了弹体,换用了大展弦比的弹翼,才提高到200千米以上的。我们的CM-802AKG导弹仍然为X弹翼,如果换装类似的折叠平面弹翼,射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C-802KD空地导弹

中国的C80X系列战术导弹向来被称为中国的“飞鱼”,这种外形酷似“飞鱼”的战术巡航导弹是专门用来打击海面大中型舰艇的反舰导弹,该系列的导弹有C801和C802两种型号,C801出现的时间较早,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就展示在公众面前,这种导弹是一种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多平台反舰导弹,可以车载,舰载或机载发射。

C802是C801的射程提升型号,采用新的动力体系,用涡喷发动机代替了原本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在体积、重量和外形尺度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实现了射程从42千米到120千米以上的提高,并具有增加到180千米以上的潜力。C801和C802导弹除了装备中国海军以外,还大量出口到世界其他国家,作为专用的反舰导弹,它的性能和目前世界上流行的“飞鱼”、”鱼叉,,等处于同样的水平。“斯拉姆”的启示

1990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使用了一种叫做”斯拉姆”的中远程对地攻击巡航导弹,这种导弹具有超乎寻常的命中精度,具有很灵活的低空、超低空飞行能力和机动性,特别是在美国新闻媒体的夸张宣传下,”斯拉姆”的一个典型战绩让全世界都感到不可思议:一枚从100多千米以外A-6攻击机上发射的”斯拉姆”在巴格达外的发电厂高达30米的防护围墙上开了一个直径5米多的大洞,随后而来的一枚”斯拉姆”导弹在一架A-7飞机的远程控制下,从前面一枚导弹炸开的洞中钻进去,成功地将防护围墙内的发电机组摧毁。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战果,这是传统的精确制导武器也很难实现的一种能力。这-战,让全世界的人都记住了”斯拉姆”这个名字。“斯拉姆”实际上就是”鱼叉”反舰导弹,它是在”鱼叉”反舰导弹基础上改进制导系统而成的一种中近程战术巡航导弹。为什么选择”鱼叉”反舰导弹来进行改进?

首先“鱼叉”导弹是一个良好的、成熟稳定的飞行平台,具有一切巡航导弹的特征和飞行能力,经过长达10年以上的应用和改进,“鱼叉”导弹不仅能够超低空在海面上空飞行,而且能够在沿海地带的陆地上进行低空飞行,这基本具备了一种用来对付陆地目标的巡航导弹的基本能力。

其次,“鱼叉”导弹本身发展很成熟,具有多种平台的发射能力,不需要做过多的基础性工作;“鱼叉”的射程远,基本型可以达到120千米,添加少量燃油就能让射程超过200千米。

第三,“鱼叉”导弹特别优化过攻击军舰的弹道管理,具有自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