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 诗文诵读(第三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5 04:26:36

点击下载

作者:徐一波

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学经典诵读 诗文诵读(第三卷)

国学经典诵读 诗文诵读(第三卷)试读:

诗词篇

月夜忆舍弟

杜甫②③④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⑤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⑥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⑦⑧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称为“诗史”。注释

①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②戍(shù)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③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④边秋:一作“秋边”,边塞的秋天。⑤露从今夜白:指在节气“白露”的一个夜晚。⑥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生死的消息。⑦长:一直,老是。达:到。⑧况乃:何况是。参考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无家可归,无从探问他们的生死消息。寄去的书信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还没有停止。相关链接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本诗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长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全诗洋溢的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

刘克庄①②

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③④

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濛濛。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作者简介

刘克庄(1187—1269),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今属福建)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注释

①蟾(chán)背:这里指月宫。②素面原无粉黛(dài):嫦娥的面貌本来洁白,不搽脂粉,这里指月光皎洁。粉黛,妇女的装饰品。③积气濛濛:层层云雾迷迷茫茫。④桂树:此指月中桂树。参考译文

耳畔风声呼呼作响,浪花飞快退去,万里飞行入月宫。原本认识嫦娥的真面目,容貌洁白不施粉黛。

我在月宫四处游览,俯瞰人间云雾迷蒙。醉后偶摇桂花树,人间便刮起阵阵凉风。相关链接

刘克庄这首《清平乐》,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遨游月宫的情景。开头“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二句,是写万里飞行,前往月宫。“风高浪快”,形容飞行之速。下片写身到月宫。从“俯看积气濛濛”句,表示他离开人间已很遥远。末了“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二句,是全首词的命意所在。“人间唤作凉风”流露出作者对清平世界的向往。联系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其他作品,可以说这首词也是寄托这种思想的,并不只是描写遨游月宫的幻想而已。①

孤雁

杜甫②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③④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注释

①孤雁:失群的大雁。大雁喜欢群居,飞时一般排列成行。②饮啄:鸟类饮水啄食。③意绪:心绪,念头。④自:一作“亦”。参考译文

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寻着它的伙伴。有谁来怜惜这浩渺天空中的孤雁呢?它和雁群相互消失在云海弥漫间。它望尽天涯,仿佛伙伴们就在眼前;它哀鸣声声,好像听到了同类的呼唤。然而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的心情,只顾在那里纷纷鼓噪不休。相关链接《孤雁》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他开篇即唤出“孤雁”,而这只孤雁不同一般,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露出它非常想念它的同伴。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这是一篇恋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孤雁那样孤单、困苦,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甚至连吃喝都可放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虽然命薄但是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也不留意于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①②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③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④⑤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注释

①吴楚东南坼(chè):洞庭湖把我国东南之地划分为吴、楚两部分。坼,裂开。②乾坤:天地。③无一字:杳无音讯。字,这里指书信。④戎马关山北:北方有战事。戎马,指战乱。当年吐蕃入侵,郭子仪率兵五万屯驻奉天防卫,时相接战。⑤凭轩涕泗(tì sì)流:倚着栏杆流泪。参考译文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为天下名湖,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眺望。只见东南之地因此湖而分为吴楚两国,仿佛整个天地都如日夜在其中沉浮。望断洞庭湖,也望不到亲友寄来的书信,年老病弱的我只好静卧在孤舟之中。听闻北方又起了战事,我依靠栏杆,不禁涕泪横流。相关链接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全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真挚感人;写景只是三、四两句,既是实写,又有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国风·卫风·木瓜

《诗经》①②③④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⑤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根据所用音乐和内容的不同,分为风、雅、颂,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注释

①投:投送。②琼琚(jū):琼,美玉。琚是佩玉,下面的“瑶”是美玉,“玖”是浅黑色玉石。③匪报也:(美玉)哪能算回报。匪,通“非”。④永以为好也:是求永久相好。⑤木桃:桃子。下文的“木李”就是李子。参考译文

你将木瓜投送我,我拿美玉作回报。美玉哪能算回报,是求永久相好。

你将桃子投送我,我拿琼瑶作回报。美玉哪能算回报,是求永久相好。

你将李子投送我,我拿琼玖作回报。美玉哪能算回报,是求永久相好。相关链接《国风·卫风·木瓜》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首民歌,被后世认为是描述男女情谊的佳篇,其作者不详。关于此诗主旨有很多争论,经过汉人、宋人、清人乃至当今学者的考释,对此诗,文学史上大致出现了“美齐桓公说”“男女相互赠答说”“朋友相互赠答说”“臣下报上说”“讽卫人以报齐说”“讽刺送礼行贿说”“表达礼尚往来思想说”等七种说法。在艺术上,全诗语句重叠复沓,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而句式的参差又造成跌宕有致的韵味,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①②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③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注释

①蝶衣:形容海棠花瓣轻盈如蝴蝶双翅。②猩红:似猩猩血的深红色。宋陆游《花下小酌》诗:“柳色初深燕子回,猩红千点海棠开。”③天公:大自然。宋黄庭坚《蜡梅》诗:“天工戏翦百花房,夺尽人工更有香。”参考译文

海棠花片片如蝶翅那样轻盈,点点花朵如猩红染就那样娇艳。如果老天爷不爱她,为何给她这千娇百媚的颜容。

晨看树上海棠花儿繁茂,夕看枝头海棠花儿已稀疏减少。如果老天爷真心爱她,如何总用风雨将她侵扰。相关链接

本篇虽无题,但可以确认为咏海棠的词,题目叫“惜海棠”。因为:第一,在刘克庄的词集中,有两首连在一起的咏海棠的《卜算子》,“惜海棠”这个题目已标在第一首的词牌下,本篇是第二首;第二,从描写内容上来看,本篇是承前一首之意,惋惜海棠的凋谢。全词构思精巧,用语清丽自然,状物近于白描,不假雕饰而花色花香即在目前。词的上下片的后两句透露出耐人寻味的禅机哲理,这表明本篇并非纯然咏物之作,其中有高远的寄托。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①②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③④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作者简介

王维(701—约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并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注释

①藜(lí):一种草本植物,嫩叶新苗皆可食。②饷东菑(zī):往田里送饭。菑,已开垦了一年的土地,此泛指田亩。③朝槿(jǐn):木槿,落叶灌木,夏秋之际开花,朝开暮谢,古人以为人生无常的象征。④露葵:绿葵,一种绿色蔬菜,可以煮来佐餐。参考译文

久雨不停,林野潮湿烟火难升;烧好饭菜,送给村东耕耘的人。水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夏日浓荫,传来黄鹂婉转啼声。山中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松下素食,攀折露葵不沾荤腥。村夫野老,已经与我没有隔阂;海鸥疑心,为何不信飞舞不停。相关链接

王维后期的诗,主要写隐居终南山、辋川生活的闲情逸致。这首诗就是作于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是个正直而又软弱,且长期接受佛教思想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他反抗现实的出路只剩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园林归隐这一途了,他对世事基本是抱着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漠不关心的态度,甚至对于他个人生活有很大影响的安史之乱,在他的诗歌里面也几乎没有什么积极的反映。王维最初隐居终南山,后来在蓝田辋川得到宋之问的别墅,生活更为悠闲,“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并吃斋念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南轩松

李白①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风豪放飘逸,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注释

①绵幂(mì):延绵覆盖。参考译文

南窗正对一棵挺拔的孤松,枝叶青翠绵密。在清风的吹拂下,日夜不停地潇洒摇曳。朝西北面的树干上长满了年代悠久的绿苔,绿苔就像秋烟一样碧绿。什么时候能时来运转,百尺竿头更进千丈,直入云霄呢。相关链接

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松树郁郁苍苍、古朴高洁的形象。“孤松”突出了它的不同凡俗。接着写松树枝叶繁茂,生机勃勃。风吹劲松,更觉松树苍劲。风因松而见其盛,松因风而见其劲。五、六两句,再对松树生长的环境进行描写,来烘托松树的高大苍翠。“阴生古苔绿”,是说由于松树高大,在它的背阴处长出了碧绿的古苔,“色染秋烟碧”,形象地描绘了这一迷人景象。其中一个“染”字用得妙,将景物都着上了宜人的色彩。最后两句以夸张的口吻极言其高。松树不仅形象高大,还是不畏严寒风暴、品格高洁者的象征。这首诗借物抒怀,诗人赞颂“凌云霄”的孤松,也表现了自己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①

谢公亭

李白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注释

①谢公亭:谢脁曾在此处送别友人。参考译文

谢公亭曾是谢朓与范云离别之处,我每当看到这里的风景就不禁生愁。主客分别,已是青天明月;人去山空,只见碧水清流。池畔的杂花,映着春天的朝阳;窗外的竹林,夜里像在秋风中鸣个不休。我与古人息息相接,高歌一曲纪念谢公与范云的此地旧游。相关链接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首联写看到此处景物则不免生愁,思古人而恨不见,度今日而觉孤独,乃至由谢朓的才华、遭遇,想到自己的受谗遭妒。颔联描绘谢公亭的风景,表现的是眼前令人“生愁”的寂寞,将自己怀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都融注于眼前景物中,就使得这种寂寞而美好的环境,似乎仍在期待着久已离去的前代诗人,从而引起人们对当年客散之前景况的遐想。颈联描绘谢公亭春秋两季佳节良宵的景物,池花映着春日自开自落,窗外修竹在静谧的秋夜中窣窣地发出清响,以及他面对谢公亭风光追思遐想,欲与古人神游的情态。尾联诗人仿佛想见了古人的风貌,沟通了古今,乃至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这是一首缅怀谢朓的诗,但也表现了作者美好的精神追求和高逸的志趣情怀。

减字木兰花·琴

苏轼①②

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未动宫商意已传。③

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世称“三苏”,开创了豪放派。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著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等。注释

①万籁(lài):形容各种声音。②宫商:这里指曲调。③寥寥:非常少。参考译文

琴女弹琴前全神贯注,气度安定,天地间所有的声音不复存在,一片静谧。如寒玉般白皙的手指轻轻抚着冰冷琴弦,还没有开始弹奏,美妙五音仿佛已经飘了出来。

琴声如悲凉的风吹过,潺潺的水流淌,抑扬顿挫间描绘着空旷雄浑的遥远古老意境。曲罢人归,躺在床上却无法入睡,因为整个夜晚那美妙的琴曲依然有余音缠绕在耳边,久久不散。相关链接

琴,作为乐器,应有四方面值得吟咏。一状其形,二写其声,三描听琴之感,四摹弹琴之态。琴若无人为的参与,便是死的,这样的吟咏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咏琴并不是咏其外形,更多的是将情、景、物三者交融为一体,这样的咏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吟咏。这首写琴词并没有直接写琴的形状,而是通过描写一位弹琴人的神态、动作和其演奏的乐曲的韵味来反映出琴高雅的意趣。弹琴之人雍容平淡,寂静之中,还未下指就已是气韵流淌,此番架势已震慑听琴之人。听琴之苏子凝神静虑,倾耳以分恬淡之古意,绕梁余音久久不能忘怀。整首词皆可收入画中,境界欲仙。寥寥数语,简洁明快而无华饰,琴词一体,非东坡不能为之。

采桑子

辛弃疾①②③④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情感。著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注释

①不识:不知。②层楼:高楼。③赋:创作。④强:勉强。参考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相关链接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浣溪沙

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①②③④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注释

①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②午盏:午茶。③蓼(liǎo)茸:蓼菜嫩芽。④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参考译文

风斜雨细,瑟瑟寒侵,天气好似小寒时节。南山附近的十里滩,雨过天晴,柳树装饰着河滩,风光宜人。洛水注入淮河,水势盛大,畅通无阻。在野外饮茶进餐,乳白色的香茶一盏配上翡翠般的春蔬一盘,十分爽口。这清新欢娱的生活,真是人生的一种快乐啊。相关链接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赴任途中,曾于泗州小住,这首词便是在此期间与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游玩的时候所写。上片写南山所见的景色:微寒天气,乃“细雨斜风”有心“作”之,天气放晴,滩边之烟柳似作意“媚”之,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本无意之风景,于有心人眼中,却显得处处有情。下片写午时小休,烹茶野餐,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别有一番风味。而全词的主旨,最终落在“清欢”二字上,可见作者对生活情调的享受。全词笔调雅致,可感受到作者清雅、恬淡的心境,正因有此心境,才能品味出生活的独特情致。

山园小梅(其一)

林逋①②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③④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⑤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⑥⑦⑧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作者简介

林逋(967—1028),字君复,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其诗风格澄澈淡远,多写西湖的优美景色,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注释

①众芳:百花。暄妍:鲜艳而美丽。②占尽风情:犹言独占春光。③疏影横斜:梅花疏疏落落,横斜枝干的影子投映在水中。④暗香浮动:梅花散发的清幽香味在飘动。⑤合:应该。断魂:形容神往。⑥微吟:低声吟咏。相狎:亲近相处。⑦檀板:一种乐器,演唱时用的檀木拍板,这里泛指音乐。⑧金尊:豪华的酒杯。参考译文

百花凋零,独有梅花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媚艳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寒雀想飞落下来时,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会销魂失魄。幸喜我能低声吟诵,和梅花亲近,不用敲着檀板唱歌、执着金杯饮酒来欣赏它了。相关链接

本文开端就突写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与赞颂。一个“独”字、一个“尽”字,充分表现了梅花独特的生活环境、不同凡响的性格和那引人入胜的风韵。颔联进入到对梅花具体形象的描绘,尤其是“疏影”“暗香”二词用得极好,它既写出了梅花不同于牡丹、芍药的独特形态,又写出了它异于桃李浓郁花香的独有芬芳。通过颈联的拟人化手法,更进一步衬托出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幽居之乐。至尾联主体的梅花转化为客体,成为被欣赏的对象。在赏梅中低声吟诗,使幽居生活平添几分雅兴,在恬静的山林里自得其乐,真是别具风情。这就把诗人的理想、情操、趣味全盘托出,使咏物与抒情达到水乳交融的进步。

鹧鸪(zhè gū)天·代人赋

辛弃疾①②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③寒林点暮鸦。④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⑤头荠菜花。注释

①破嫩芽:嫩芽冒出来了。②平冈:平坦的小山坡。③斜日寒林点暮鸦:斜阳照着带几分春寒的树林,林子上空飞着几只寻巢的乌鸦。④青旗沽酒:酒店的布招牌多用青色,故称青旗。沽酒,卖酒。⑤春在溪头荠菜花:白色的荠菜花开遍了溪头,显出一片春光。参考译文

野地里柔软的桑条上冒出了嫩芽;东头邻居的蚕种已经孵化出一些小蚕了。平坦的山坡上,黄毛小牛在那里吃草,不时发出叫声;夕阳照在带有寒意的树林上,投宿的乌鸦点缀着寒林的景色。

映入眼帘的还有远近连绵的山峦,横斜的山路,挂旗卖酒的小酒店。城中的桃树李树害怕风雨吹打,白色的荠菜花开满溪头,大好的春光就在这里。相关链接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留恋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荠菜花的花瓣碎小,颜色也不鲜艳,在城市人眼里,一般是算不上什么花的,作者却偏偏热情地赞美它。除此之外,引起作者注意的,还有桑芽、幼蚕、细草、黄犊等,多半是新鲜的、富有生命力的事物。这些,连同那出现在画面上的山村茅店的酒旗,都体现了一种健康的审美观。词中关于“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还含有对生活的哲理性思考,荠菜花不怕风雨,占有春光,在它身上仿佛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词人一方面借荠菜花的形象自我写照,一方面又隐隐流露出自己不做“愁风雨”的城中桃李,而做坚强的荠菜花的志趣,以此与友人共勉。

玉楼春·春景

宋祁①②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③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作者简介

宋祁(998—1061),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北宋文学家。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注释

①縠(hú)皱波纹:形容波纹细如皱纹。縠皱,有皱褶的纱,这里形容水的波纹。②棹:船桨,这里指船。③肯:岂,怎能。参考译文

城东渐渐让人感觉到风光美好,湖面漾起皱纱似的波纹,迎接游人客船的来到。绿杨垂柳笼聚着雾气如淡烟,拂晓的寒气在四处弥漫,唯有红艳的杏花在枝头簇绽,春意盎然,像火焰般闹喧。

人生如漂浮在水面上的泡沫,总是抱怨欢娱太少,谁肯吝惜千金却轻视美人的回眸一笑?为你我持酒盏劝说西斜的金色太阳,且为聚会的好友宾朋在百花丛中留下一抹晚霞夕照。相关链接

宋祁因这首词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词作起首一句泛写春光明媚。第二句以拟人化手法,将水波写得生动、亲切而又富于灵性。过片两句,意谓浮生若梦,苦多乐少,不能吝惜金钱而轻易放弃这欢乐的瞬间。结拍两句,写词人为使这次春游得以尽兴,要为同游的朋友举杯挽留夕阳。词人对于美好春光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跃然纸上。“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二句,是从功名、利禄这两个方面来衬托春天的可爱与可贵。既然春天如此可贵可爱,词人禁不住“为君持酒劝斜阳”,明确提出“且向花间留晚照”的强烈主观要求。这要求是“无理”的,因此也是不可能的,却能够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春天的珍视和对光阴的爱惜。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参考译文

醉酒中只顾着贪恋欢笑,要发愁哪来的功夫?近来开始发现古人书中的道理,信了它竟一点行不通。

昨晚醉倒在松树下,问松树我醉成什么样。只疑心松树动了,要来扶我,就用手推松树说:“走开!”相关链接

辛弃疾二十二岁时,就在沦陷的北方举起抗金义旗,为义军首领耿京掌书记,并劝耿京南向联络宋廷。后耿京为叛徒张安国所杀,辛弃疾率五十骑,将张安国劫出金营,解送南宋的建康斩首。这时的辛弃疾,豪气干云。但入南宋后,由于南宋小朝廷对外屈辱求和,主张抗金的辛弃疾不是沉沦下僚,就是被派往远离前线的后方去任职,不能发挥他抗金的志向与才能,最后还被废退家居,过着闲居生活达十八年之久。这首词大概就是在他废退闲居时的作品。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①

浓睡不消残酒。②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③

应是绿肥红瘦。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存世。注释

①浓睡:酣睡。②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③绿肥红瘦:枝叶繁茂,花朵凋零。参考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稀疏,风刮得狂骤,我酣睡一夜,醒来尚未醒酒。试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她说:海棠开得依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枝叶繁茂,花朵凋零。相关链接

词作借叙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华。昨夜雨疏风猛,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喝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梗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开门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短短六句三十三言,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岁暮到家

蒋士铨①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②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作者简介

蒋士铨(1725—1785),清代戏曲家,文学家。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铅山(今属江西)人。精通戏曲,工诗文,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注释

①及辰:及时。②低回:徘徊。《楚辞·九章》:“低回夷犹,宿北姑兮。”参考译文

母亲爱子女的心是无穷无尽的,我在过年的时候到家,母亲多高兴啊!她正在为我缝棉衣,针针线线缝得密,我寄的家书刚收到,墨迹还很新。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连声问我在外苦不苦?我惭愧地低下头,不敢对她说我在外漂泊的境况。相关链接

乾隆十一年,蒋士铨于年终前夕赶到家中,深感母亲对自己的关怀,故用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久别重逢时真挚而复杂的感情。游子归家,为母的定然高兴,诗句虽然直白,却意蕴深重。一二句从母亲的角度落笔,写其日夜思念儿子,看到儿子在年底前回到家中,喜悦之情难以掩饰。三四句以寒衣在身和家信墨新,分写母子深情。以下四句叙述到家时的情形,疼儿之语声声在耳,让人心碎,怎忍在母亲面前为旅途劳顿而发怨言?可谓情真意切,语浅情浓。全诗质朴无华,没有一点矫饰,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①②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作者简介

李之仪(1048—1127),北宋词人,字端叔,晚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沧州无棣(今山东省庆云县)人。著有《姑溪词》《姑溪居士文集》和《姑溪题跋》。注释

①休:停止。②已:完结,停止。参考译文

我住在长江源头,你住在长江海口。天天想念你却见不到你,共同饮用长江的水。

这江水何时才能停止呢?我的怨恨何时才能终结呢?只希望你的心能够和我的心一样啊,就一定不会辜负彼此相思之意。相关链接

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的新巧构思。同住长江边,同饮长江水,却因相隔两地而不能相见,此情如水长流不息,此恨绵绵终无绝期。只能对空遥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负相思情意。语极平常,感情却深沉真挚。结尾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的爱恋,给人以江水长流情意长的感受。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友谊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

书愤

陆游①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②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③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④⑤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其诗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代表作有《诉衷情》《鹧鸪天》以及咏梅的《卜算子》等。注释

①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州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关。楼船,高大的战船。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③塞上长城:比喻守边御敌的将领。④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在蜀汉建兴五年三月出师伐魏前所作《出师表》。⑤名世:名传后世。⑥伯仲间:可以相提并论。伯仲原是兄弟长幼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参考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国家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矣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千古记载传颂桃园结义,一奶同胞为之羞愧不如!相关链接

此诗为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春陆游闲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分明是时不我待的年龄,然而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喷薄而出。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又妙在对仗工整,顿挫铿锵,且一气贯注,组接无痕,以其雄放豪迈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联。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长相思·汴水流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①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注释

①悠悠:深长的意思。参考译文

汴水长流啊,泗水长流,流到古老的瓜洲渡口,远远望去,江南群山在默默地点头,仿佛凝聚着无限的哀愁。

思念呀,怨恨呀,何时才有个尽头?除非你归来才会罢休。一轮皓月当空照,我俩紧紧偎傍,倚楼望月。相关链接

白居易这首《长相思》词有特定的构思对象,即他的侍妾樊素。因种种原因,樊素自求离去,白居易对她的离去十分伤感。词作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特别是那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词的上片写樊素回南必经之路。因为她是杭州人,故望吴山而生愁。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尽管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一片痴情,终难忘怀,便于下片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痛。两个“悠悠”,刻画出词人思念之深。这种情感的强烈,只有情人的回归才能休止。这篇作品虽然短小,但它却用回环复沓的句式、流水般汩汩有声的节奏和贯穿于每个间歇终点的相同韵脚,造成了绵远悠长的韵味,把相思之痛、离别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谒金门·风乍起

冯延巳①②③④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⑤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⑥。作者简介

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南唐词人。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文人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著有《阳春集》。注释

①乍:忽然。②吹皱一池春水:一阵风把一池春水吹皱了,象征人的情绪波动。③闲引:无聊地逗着玩。④挼(ruó):揉搓。⑤君:思恋中的情人。⑥闻鹊喜:俗传喜鹊的叫声是给人报喜讯的。参考译文

一阵春风忽然刮起,把一池春水吹皱了。无聊地在花园里的小径上逗着鸳鸯玩,随手折下杏花蕊把它轻轻揉搓。

独自倚在栏杆边看鸭子戏水玩,头上斜插着的碧玉簪像要坠落下来。整日思恋心上人,但心上人始终不来,忽然听到喜鹊的叫声。相关链接

这首脍炙人口的怀春小词,在当时就很为人称道。尤其“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句,是传诵古今的名句。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点明时令、环境及人物活动。下片以抒情为主,并点明所烦愁的原因。春风乍起,吹皱了一池碧水,这本是春日很平常的景象。可是有谁知道,这一圈圈的涟漪,却搅动了一位女性的感情波澜。别看她貌似悠闲,时而逗引鸳鸯,时而揉扯花蕊,过一会儿又倚身在池栏上观看斗鸭,但只需从她懒洋洋的神态上,我们就知她的心思其实全不在此。随着几声喜鹊的欢叫,她的面庞顿时涌上了一阵红晕……盼念已久的情人终于回来了,这怎能不令她的心像小鹿儿那样乱撞乱跳?

登高

杜甫①②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③④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⑤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⑦⑧⑨⑩⑪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注释

①渚:水中小块陆地。②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③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④萧萧: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⑤万里:指远离故乡。⑥百年:这里借指晚年。⑦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⑧苦恨:极其遗憾。苦,极。⑨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⑩潦倒:衰颓,失意。⑪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参考译文

天高气爽,秋风急啊,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无边的落叶沙沙地飘落在地,无尽的长江江水滚滚涌来。我客居万里之外,无处不感到悲秋啊,当此年迈而又多病之时,独自一人登上高台。生涯艰难,苦恨满怀,这些都增添了我的白发,衰颓之际,才刚停下盛装浊酒的酒杯。相关链接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体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观沧海

曹操①②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③④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⑤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⑥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他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注释

①临:到达。②碣(jié)石:山名,在现在河北昌黎。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③澹澹(dàn):(水波)荡漾。④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高起。峙,挺立。⑤星汉:银河。⑥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最后两句每章都有,应为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参考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看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相关链接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留下了这首写景抒情诗。“水何”六句虽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沧海风光,实际上却在表达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目睹山河壮丽的景色,更激起了诗人要完成统一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想象,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而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此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正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行路难(其一)

李白①②③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⑤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⑥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⑦⑧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⑨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⑩⑪⑫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注释

①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②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③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④直:通“值”。⑤箸:筷子。⑥太行:太行山,在现在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⑦闲来垂钓碧溪上:这句是关于吕尚(姜太公)的典故。相传吕尚80岁时在渭水的磻溪钓鱼遇周文王,后辅佐周武王灭商。⑧忽复乘舟梦日边:相传商朝的伊尹在被商汤委以国政时,曾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边经过。这两句诗写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⑨今安在:如今身在何处。安,哪里。⑩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南朝宋时宗悫少年有大志。他叔父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⑪云帆:高高的帆船。⑫济(jì):渡。参考译文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山,但风雪堆满了山,把山给封住了。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相关链接

这首诗写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离开长安之时,短短八十二个字却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却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①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②③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裴回,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④⑤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注释

①独酌:独自饮酒。②月将影:月亮和身影。将,和。③及春:趁着美好的春光。④无情游:忘情游,摆脱世俗、不计得失利害的交往。⑤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会。期,约定。邈,高远。云汉,天河,泛指天空。参考译文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我举起酒杯邀请天上的明月,低头窥见自己的身影,共饮已有三人。月儿,你哪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我移动。暂且伴随月亮和身影,我应及时行乐,趁着美好的春光。我唱起歌来,月儿伴随我徘徊,我跳起舞来,影子便随我左右飘动。清醒之时我们同欢共乐,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相关链接

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当时李白在长安,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心中愁闷,遂以月为友,对酒当歌,及时行乐。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达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深处却有无限的凄凉。全诗笔触细腻,构思奇特,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以及在失意中依然旷达乐观、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豪放个性。全诗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因此一直为后人传诵。①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②

山河表里潼关路。③

望西都,意踌躇(chóu chú)。④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散曲作家。武宗时拜监察御史,因直言敢谏得罪权奸而罢官。注释

①山坡羊,曲牌名。潼关,在陕西东部。②山河表里: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③西都:指长安。④伤心秦汉经行处: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经行,经过。参考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思绪此起彼伏。从秦汉宫殿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变成了泥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相关链接

元代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但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的烙印:他们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叹古今之巨变,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愤。唯有《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①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②③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④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注释

①渔家傲:曲牌名。②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③边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④千嶂(zhàng):崇山峻岭。参考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之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崇山峻岭之间,落日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闭。

离家万里空对愁酒一杯,边患未除、功业未成,无心盘算回乡的日期。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睡,将军和战士们白了头发,泪流不尽。相关链接《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时写的一首抒怀词。整首词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词中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表现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的词作也有影响。①

武陵春

李清照②③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④⑤⑥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注释

①武陵春:曲牌名。②风住尘香: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落花的香气。③物是人非:景物依旧,人事已变。这里暗指丈夫已死。④双溪:浙江武义、东阳两江水流至金华,并入婺江,两水合流处叫双溪,是当时的风景区。⑤拟:打算。⑥舴艋(zé měng)舟:一种形似蚱蜢的小船。参考译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