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鉴赏与收藏入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6 15:26:48

点击下载

作者:赵一凡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贝壳鉴赏与收藏入门

贝壳鉴赏与收藏入门试读:

美丽初相见(代前言)

贝美人美心境美!

千金易得,一贝难求!

生命如此美丽,生命如此富饶!

贝壳收藏,藏的是生命的精彩,玩的是高雅style,显的是尊贵的气派!

为奇为美,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奥妙造化而收藏,一枚小小的贝壳,使我们对人世间与大自然美与善的欣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现在就先让我们欣赏一下各种美丽的贝壳,算是见面礼吧!1.婆罗湾涡螺2.海草海扇蛤3.半彩凤螺4.东方宝螺5.玉米卷管螺6.朱迪骨螺7.虎斑宝螺8.漩涡峨螺9.两栖蜗牛10.雨丝宝螺11.小犁骨螺12.黄滑狐蛤13.旋塔峨螺14.天王宝螺15.火把涡螺16.粗腰钟螺17.帅旗骨螺18.棋盘宝螺19.龙宫翁戎螺20.圆蝾螺21.兰福宝螺22.杉本芋螺23.秀峰文蛤24.依莎玛氏涡螺25.黄金宝螺26.变色两栖蜗牛27.宏凯翁戎螺28.光泽鬘螺29.鱼鳍骨螺30.鳞片海扇蛤31.长刺星螺(畸形)32.非常两栖蜗牛33.日本花仙螺34.美肋蛹笔螺35.大犁骨螺1.查理笔螺2.菲策芋螺3.樱井宝螺4.云斑宝螺5.爱丽斯骨螺6.丽珠钟螺7.糊斑宝螺8.珊瑚涡螺9.紫罗兰芋螺10.金橄榄芋螺11.花棘蝾螺12.玫瑰红芋螺13.红翁翁戎螺14.中途岛宝螺15.左旋香螺16.蝎螺17.旋塔峨螺18.骨螺19.麦克宝螺20.金蛹宝螺21.百肋杨桃螺22.石鳖23.绿瓜蜗牛24.赵氏蜗牛25.三翼骨螺26.金星宝螺27.印度海之荣光芋螺1.王子芋螺2.绳纹峨螺3.斜肩王子涡螺4.斑克氏千手螺5.白笔螺6.卢娜海兔螺7.黄金蜘蛛螺8.假长旋峨螺9.小千手螺10.中国海大锉蛤11.粗梨香螺12.小船海兔螺13.秘鲁凤凰螺14.密刺骨螺15.可爱皱螺16.帕罗骨螺17.黑田鬘螺18.字码芋螺19.杜达尼笔螺20.三彩捻螺21.肉唇象法螺22.锦花海扇蛤23.明星海扇蛤24.红牙笔螺25.耸肩扭法螺26.圣地亚哥扇蛤1.春莺雪花涡螺2.粉红海扇蛤3.海军上将芋螺4.贵妃芋螺5.澳洲花鹿宝螺6.狮爪海扇蛤7.巴西芋螺8.皇冠拳螺9.厚壳鹑螺10.紫口芋螺11.粗肋算盘蛤12.木下芋螺13.白口蛾螺14.鸡心蛤15.芮氏蝾螺16.艳红芋螺17.阿祖海兔螺18.菲拉拉蛹螺19.西印度榧螺20.腊宝宝螺21.玛瑙螺(左旋)22.布莱氏海狮螺23.雪花芋螺24.黄贻贝25.玫瑰泡螺26.深闺芋螺27.寺町翁螺28.皱纹棘冠螺29.奇异扭颈螺30.凸头海扇31.大杨桃螺32.玉女芋螺33.血色海菊34.伽玛蛹螺35.金笋涡螺36.圆蛹螺37.阿哥宝螺38.广口齿口螺39.纹身芋螺40.黑痣宝螺1.皮氏蜘蛛螺2.小金龟车宝螺3.中华芋螺4.牛角凤凰螺5.华氏谷米螺6.染料骨螺7.荣套扇贝8.梨形环口螺9.灰鬘螺10.中安花仙螺11.火把涡螺12.赤拳凤凰螺13.清晰宝螺14.赤金涡螺15.卡氏杨桃螺16.华丽涡螺17.章鱼千手螺18.白兰地涡螺19.多角长旋螺20.黑线车轮螺(畸形)21.白兰地骨螺22.钢丝涡螺23.间格蛹笔螺1.红皱岩螺2.尖头涡螺3.皱纹盘鲍4.六角骨螺5.雀斑谷米螺6.子弹芋螺7.旋梯螺8.巴比伦卷管螺9.穆克拉弹头螺10.高贵皱螺11.展翼骨螺12.白海菊蛤13.平濑芋螺14.平滑鲍螺15.白檀宝螺16.龙骨骨螺17.黑管螺18.参议员海扇19.角翼芭蕉螺20.厚壳海菊蛤21.红笋螺

一 新兴的贝壳收藏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许多人也许根本想象不到,平时并不起眼的小小贝壳,原来竟是如此美丽动人,如此丰富多彩,如此地让人感到不可思议!那色彩,那纹理,那构造,那图案,这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奥妙造化,哪样不让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这些天然的艺术瑰宝,就是大海之宝石,自然之精灵,生命之见证!

生命是美丽的,贝壳收藏让我们感觉到这句话的正确无误。生活是美好的,贝壳收藏让我们感觉到这句话的真切实在。贝壳收藏,浅了说,是一种嗜好,深了说,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能激发你对大自然的兴趣,对科学的热爱,从而形成自觉的环保意识,关注我们地球的生态平衡,这将有利于人类子孙万代的发展。

这里要介绍的就是这么一门充满现代魅力的新兴收藏——贝壳收藏。

贝壳收藏的发源和兴起

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一名中年台湾商人拎着一个沉甸甸的皮箱登上了厦门鼓浪屿。这并不是一名普通的游客,他的皮箱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离奇古怪的贝壳,有的像子弹,有的像蝎子,有的像陀螺,有的像猪仔……连在海岛上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小店老板也是头一回如此大开眼界。敏感的小店老板知道可能有大买卖要做了,热情地招呼着闯进店来的这位客人。果然,台湾人开门见山,让他这个销售一些旅游贝壳工艺品的小老板来销售这些贝壳。但一听价格,小老板眼珠子瞪得像个灯泡。台湾人耐心解释,这些贝壳叫标本贝,是专门作收藏用的,那些作工艺品的贝壳跟这没法比,是废品利用,当然不值钱了。贝壳收藏外国人都玩了两三百年了,现在热得很。大陆不是在开放吗,很快就会热到这儿来的。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小店老板终于接了这第一批货。贝壳商场一角

从此,国外及中国台湾标本贝的货源源源不断地从这条渠道流进了中国内陆。贝壳收藏的概念也得到了传播。当时正适中国大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一些可作家庭摆设的大型贝壳及贝壳工艺品相当畅销,以福建厦门、广东电白和海南琼海三地为集散地,向北京、上海、广州、北戴河等地扩散,贝壳市场非常红火。1.唐冠螺2.鹦鹉螺3.大法螺4.万宝螺

所谓的“中国四大名贝”——唐冠螺(Cassis cornuta L.1758)、凤尾螺(Charonia tritonis L.1758)、鹦鹉螺(Nautilus pompilius L.1758)、万宝螺(Cassis rufa L.1758)就是那个时候成名的。

历史研究表明,在人类之前,灵长类动物就已学会将软体动物作为食物来源之一。而贝壳收藏,作为现代贝类学的先驱,应该说自有人类和海滩出现的时候就有了。考古发现,在石器时代就有了海贝做成的项链,而从发现的地点远离大海这点表明,那时已有了类似贸易的活动。在美国阿兹特克废墟、印度河谷以及中国的古墓等考古发掘中,都发现有贝壳做成的首饰。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对收集漂亮的自然物体发生兴趣,王室贵族派人四处搜罗,甚至不惜重金购买,竞相建立奇珍收藏室相互炫耀。贝壳,因其美丽,种类繁多,坚固耐存而深受人们的青睐。当时的殖民贸易和探险,不仅运来了香料和茶叶,还带来了来自异国海域的美丽贝壳。每次远洋船只返航时,贝壳商人都会等在码头上,争夺新的贝壳,它们成为富人和皇室私人博物馆的珍藏。这股对收藏贝壳的狂热,甚至超过了对艺术画家作品的追求,在拍卖会上,一枚贝壳的成交价远比一幅名画的价格高出许多的事情屡见不鲜。到了17世纪末,人们才开始将对贝壳的兴趣,由其漂亮的外表转移到了其科学价值上。马丁·理斯特(Martin Lister)1685—1692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综合性的贝类学教科书《贝类学历史》(Historia Conchyliorum)。其后,乔治·兰菲(George Rumpf)1627—1702年出版了第一本软体动物词典。他的许多提法后来都被林奈(Carolus Linnaeus)所采用。林奈

在动物学(包括贝类学)研究领域里取得突破性重大发展的历史人物,当属瑞典的自然科学家林奈(1707—1778)。他创立了“林奈双名命名体系”,用这套系统,总共命名了约4000种动植物种类。从这个时候开始,现代意义上的贝壳收藏产生了。

贝壳收藏的特点和意义

人总是有嗜好的。喜欢收藏,就是一个良好的嗜好。

按收藏的对象来区分,收藏可分为两大类:人文收藏和自然收藏。

凡是和人类文化活动发展相关的种种收藏,就是人文收藏,如古董文物、文房四宝、钱币、邮票、陶器、字画、鼻烟壶、有价证券等。

自然收藏则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各种物质标本的收藏,如化石、奇石、宝石、植物、昆虫、琥珀、海洋生物、动物骨骼等。贝壳收藏也属自然收藏,贝壳实质就是软体动物的外骨骼。

人文收藏和自然收藏虽然同为收藏,却有着各种不同的特点。

人文收藏侧重反映的是人类文化活动的渊源和变迁,自然收藏反映的是自然界物种的种类和分布。一个反映人类社会内部的变化,一个反映人类社会外部的变化。

怡情和陶性,是所有收藏能给收藏者带来的主要好处,其次是增加见识,丰富生活。不同的是,由于人文藏品的不可再生性,它还具有保值和增值的功能。年代越久远,数量越少,增值空间越大。这一功能目前已被一些投机家看中,资本进入了这一领域,某些品种的价格随之大幅飙升,收藏也成了一种所谓的高端投资,这种媾变对传统的收藏到底是祸是福,时间自会给出答案。而自然收藏,因为藏品来自大自然,资源丰富,除了极少可能灭绝的物种,不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也就没有了投机家兴风作浪的空间(当然不会绝对排除某些品种潜在的升值空间)。所以,只有真正喜欢科学、热爱自然的人,才会投入到自然收藏的行列中来。各种陆贝(蜗牛)各式宝螺(图片来源:互联网)(图片来源:台湾贝友孙医生)

除了以上这些,贝壳收藏本身还有哪些特点呢?

贝壳收藏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极强的美学感染力,可以极大丰富和美化我们的生活。

贝壳收藏资源丰富,获得容易,富有成就感。世界上已知的软体动物超过11万种,是所有动物中除了昆虫纲以外的第二大种群,江河湖海高山平原均有它们的踪迹,有的还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有心,几年下来收藏个三五百件不成问题。

对生物家来说,贝壳收藏有着极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科学家认为,蛤、蚌、蜗牛等软体动物提供的多种氨基酸营养,在人类大脑的进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一种新兴镇痛药物是用杀手芋螺的毒液制成,这种毒液是由多达200种缩氨酸组成。但这种名为Prialt的新药物就是研究者利用其中一种毒性缩氨酸合成,起到钙通道阻滞剂的作用,通过干扰脊髓中神经细胞间信号的办法阻断痛感的传递。

在生物链的链条上,任何动物都是捕食或者被捕食的关系。要在中间作出选择,正是贝壳最初在5亿年前进化出来的原因之一。贝壳的基础建材——钙——是海水的一个主要组成成分,把它变成房子具有明显的保护优势。于是,甲壳类动物很快从简陋被动的藏身之处搬出来,进化出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外壳。线条、隆起、皱褶、锯齿和粗厚的边缘——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使掠食者的入侵变得更困难。软体动物们建造贝壳的热潮是如此普遍,以至于其开发利用碳酸钙的活动可能改变了地球的气候,帮助创造了相对温和的气候条件,最后进化出了人类。

贝壳收藏不仅愉悦自己的身心,还可以让周围的亲朋好友分享到快乐。同时,贝壳收藏还有很大的社会意义。

贝壳收藏之所以能席卷整个欧洲大陆,是与当时的博物学蓬勃发展密不可分的。博物学是叙述自然,即动物、植物和矿物的种类、分布、性质和生态等最古老的学科之一,是一门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学科。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如今的博物学其意义不在于培养什么博物学家,更在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他们了解大自然,热爱与理解生命及其多样性,从而在年轻时就给他们注入一种现代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因此可以说,贝壳收藏正是培养和提高我国国民科学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丰富的贝壳藏品就是一种很好的科普教育工具,使更多的人,尤其是少年儿童,认识贝类的魅力与价值,从小就培养出热爱自然的浓厚兴趣,形成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使我们的地球家园永远保持和谐美丽。贝壳展览[图片来源:Jacek Glanc(波兰)]

2010年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全国依然有约97%的公民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这个状况确实令人震惊。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当年中国的义和拳以为靠几句咒语就可用血肉之躯去抵挡洋人的坚船利炮这个百年笑柄,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而我们国民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口比例仍如此之低,不能不说是科普教育的严重缺失。因为在科学技术正日益影响我们生活的今天,国民科学素养的高低,绝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决定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国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政府的任何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政策都要在公众理解基础上才能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公开化。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关乎我们的综合国力。

贝壳收藏,既是兴趣收藏,也是科学收藏,是人们体验大自然最便捷、最有趣的途径。它让你在满足精神愉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学会了许多生物科学知识,掌握了一定的科学过程和方法。这些,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养成和提高,无疑都是大有裨益的。

标本贝与商业贝

收藏贝壳,必须要搞清楚标本贝(specimen shell)和商业贝(commercial shell)的区别。

标本贝与商业贝,是国内外贝壳行业里的一种区分。从理论上讲,任何一种贝都可作为一枚标本而收藏,但是,并不等于说你收藏的每一枚贝都是标本贝。前面提到过,人类对贝壳的认识和利用很早就有了。近代由于人们在这方面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贝壳获得和加工手段的逐步提高,大量的贝壳商品就出现了。像贝壳做的纽扣、工艺品、装饰品、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等。这些大批量的以作原材料为用途的贝壳,就是所谓的商业贝。用贝壳做成的各种饰品

标本贝的发端当然是始于软体动物学家们对科研学术的需要。到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贝类的美丽与魅力,收藏标本贝慢慢地在全世界风靡起来。但是标本贝的收藏对个人来说,追求的不是个体的数量,而是种类的数量。所以,对标本的个体要求是精益求精,对种类的要求是多多益善。这些很显然跟商业贝的质量要求是截然不同的。用贝壳做成的各种饰品

标本贝的最基本要求是要保留原生态,在此基础上是品相越完美越好。商业贝则为了商业目的的需要而做了种种加工处理。当然,有些标本贝为了收藏的审美需要,也要做些处理,像清除附着物,清洁污垢等。但这些都要以力图保全贝壳原有特质和特征为前提,所以需要非常小心翼翼。商业贝就不讲究这些,因为要处理的数量太大,也讲究不过来。有些作装饰品或工艺品的商业贝,为了吸引顾客的兴趣,也要讲究卖相,但因为在加工的过程中已将贝壳本身的品相破坏了,就要进行人为装饰。标本贝资料标注

所以,标本贝与商业贝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对贝壳本身处理方法的不同,产生的效果当然也就大不相同了。商业贝的加工手法大致有这么几种:开口磨边,表面打磨、抛光,表面喷涂人工染剂,剪贴,酸处理,等等。凡由肉眼可以辨认出以上任何一种加工手段的,就可以被定义成商业贝。像国内许多海滨旅游景点所出售的贝壳,基本都是商业贝,也有人称之为“观光贝”。前面提到过的“中国四大名贝”,多数都是被商家用以上方法加工后出售的。标本贝则是力保维持贝壳于原生环境中的原始状态,口盖是软体本身所分泌的一部分,必须保留。有的贝壳生长有壳皮,这也是贝壳原生态的一部分,但许多收藏者为了美观将之洗掉,也未尝不可。

标本贝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必须有相应的采集资料,包括标本贝的学名(格式是:属名,种名,命名者,命名时间),采集地点,采集方法(如拖网、缠绕网、潜水等),生活环境(如水深、沙底泥底或礁石等),以及采集时间,等等。作为科研需要使用的标本贝,这是至关重要的资料。没有了它,标本贝的科学价值就无法确定。对于一般收藏者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藏品的增多,这些资料也就显得十分有用了,能让你清楚每一枚贝壳的来龙去脉而不至于混淆。一些刚入门的收藏者对这种资料不太重视,认为自己主要为了观赏,有没有无所谓。这样会妨碍和其他收藏者的交流,影响你收藏水平的提高。

由于成本的不同,一般来讲商业贝的价格要便宜许多。从收藏的角度看,只有标本贝才是有价值的。但作为一般的玩赏,商业贝也有其价值。刚入门的收藏者,先购买些较好的商业贝练练手也是可行的。

二 贝壳收藏的途径

了解贝壳收藏的一些概念后,接下来就是到哪儿去找贝壳。

贝类的分布非常广泛,遍及江河湖海及陆地。按收藏的习惯,可分为海贝、淡水贝和陆贝(即蜗牛)。在目前已知的贝类中,海贝的数量最多,有七万多种,其次是陆贝,大概是三万种,淡水贝则超过一万种。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会有更多的新贝类被发现。

海贝的采集

海贝的生活环境,以水深来表示可分为潮间带、浅海区和深海区。以海底形貌来看,又可分为岩礁、珊瑚礁、泥底和沙底等。海洋地形的多样性,给各种贝类提供了适合的各种不同的栖息地。

潮间带,顾名思义是指涨潮与退潮之间的地带。这段海域不是每天完全浸泡在海水里,所以受气候和波浪的影响较大,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生态环境,如礁岩海岸、泥沙海岸、滩涂海岸、红树林等。可以说,潮间带是收藏者能亲自采集到贝壳的主要地方。等到潮水退去,就可以和赶海的渔民一道,去采集各种心仪的贝类,如钟螺、笠螺、笔螺、骨螺、宝螺、麦螺以及许多种类的双壳贝。这里贝类的特点一般都个体较小,因采集容易,也都是些普通常见的种类。潮间带采贝

在海滩上漫步有时我们也能采到一些漂亮的贝壳,理想的地点应该是浪潮比较大的地带,最好是在一场风暴过后,汹涌的浪涛往往会将一些不常见的贝类卷到海岸上来。在沙滩上还可以采到一些贝沙,里面有无数的细小贝类,是微型贝收集的极好来源。

浅海区是潮间带以下到深海区之间的海域。浅海区有着丰富的水草和大量的珊瑚生长,所以这里的贝类种类繁多,像各种宝螺、芋螺、法螺、涡螺、榧螺、旋螺、骨螺等。潮间带采贝

这里贝类的特点是不但个体较大,而且色彩绚丽,姿态万千,是收藏者追求的热门所在。遗憾的是,除了少数有条件的收藏者能潜水亲自采集外,大多数人就只能“望洋兴叹”了。当然,如果参加一些海滨旅游景点组织的潜水活动,也是采集活贝的好机会。浅海区的美贝[图片来源:Jacek Glanc(波兰)]

深海区的定义,目前学者们还有分歧,有说一百米的,也有说二百米的,比较容易接受的说法是指大陆架以下的海域。深海区由于光透的减少,食物资源不那么丰富,所以能生存的贝类也大为减少。主要有翁戎螺、钟螺、涡螺、芋螺、缀壳螺、星螺、卷管螺等。这里的贝类虽然色彩不太艳丽,但获得相对不易,所以市场供给少,往往会成为珍贵品种。

总的说来,海贝的采集,主要还是依靠渔民和相关的专业捕捞队伍来进行。以前渔民捕鱼,除了挑选出鱼、虾、蟹和一些较大的可作食用的贝类外,其余的各种杂螺都被当作废物扔回了大海。随着贝壳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兴旺,现在的渔民也都懂得了“变废为宝”,有的甚至还改了行,当起了捕贝专业户。像在菲律宾和印度,就有许多这样的渔民,他们成立专业队伍为欧美贝商捕捞贝壳。

所以,从渔民手中购买贝壳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到渔港码头,到海鲜市场,都有这种机会。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海里捕贝的几种方式。

拖网(trawl)。用渔船拖着一张袋状的大网,网口刮着海底而过,将所遇的一切一网打尽。这是渔民目前主要的捕鱼方式,那些撞到枪口上的贝也难逃“法网”。

掘捞(dredge)。这种方法是专用来捕捞那些生活在泥沙层中的贝类。掘捞的工具有多种不同款式,但总的原理就是渔船拉着一个有滤水筛眼网袋的一边开着口的工具,口边带着尖锐牙齿扎入海泥中前行,泥沙从筛眼中滤出,剩下贝类尽落囊中。

缠绕网(tangle net)。又称牙网,其网眼比别的渔网要小很多,海底生物只要一进去就会被咬住,可见其之厉害。用这种方法可以捕捞到深水里的一些非常宝贵的贝类。尤其在拖网无法操作的礁石海底,这就特别有效。

潜水(dive)。多由专业蛙人操作,所得的贝类一般相当完整。

陆贝的采集

陆贝,一般俗称蜗牛。从专业角度来说,陆贝还包括一些亲水性的贝类,如生活在潮间带的松螺、山椒螺、耳螺等,不过这些数量很少,这里就忽略不谈。

一般来说,蜗牛的色彩没有海贝那么鲜艳和多变,但是它形状的丰富多姿,同样也让人赞叹不已。

对蜗牛的收集和研究,还能让我们敏感地获知生态环境的一些特性和细微的变化。因为蜗牛的移动速度慢,无法主动跨越较大的地理阻隔,所以容易形成各种局部地区分布的特有种,或者是具有形态以及遗传变异的亚种。另外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栖息地的破坏,也都会造成当地种群的灭绝或变异。

这里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在1910年,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住院养病。他躺在病床上无意间看到墙上的一张世界地图,不觉眼前一亮,他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正好吻合。这个海岸线之谜,使魏格纳脑海中闪现出一个大胆的猜想,大西洋东西两面的大陆原来是不是连在一起的呢?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非洲的古山脉与南美南部相连,不仅地层的重叠方式完全一致,而且从相同地层中发现了同类化石。同时,还发现有一种小小的蜗牛(膀胱螺科Family Physidae),在欧洲和非洲的西部,以及美洲的东北部和中部都有分布。在大西洋的两岸生活着同一种蜗牛,这个有力的佐证,让魏格纳更坚信了自己的判断,“大陆漂移说”由此诞生了。色彩艳丽的蜗牛[图片来源:Jacek Glanc(波兰)]蜗牛喜欢阴暗潮湿

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腐殖质丰富、疏松的环境中生活,昼伏夜出,喜好雨水,厌恶阳光照射。在杂木林、原生林等地区,可以发现比较多的蜗牛种类,在花圃或者花园的角落,也有机会发现蜗牛。寒冷的时候蜗牛会冬眠,在旱季时也会休眠,所以采集蜗牛一定要掌握好季节。清明后及夏天多雨季节是蜗牛活动最活跃的时期。

由于蜗牛需要利用碳酸钙来制造外壳,因此通常生活在石灰质的地区,较少生活在火山或者酸性土壤的地区。由生活环境区分,蜗牛可分为地栖性和树栖性两种。地栖性蜗牛大部分都喜欢在地面活动,但少数也会在树上活动。树栖性蜗牛一般生活在树上或者植物上。树栖性蜗牛

我国幅员广阔,地理环境多样,蜗牛的种类是非常丰富的。采集蜗牛和旅游结合在一起是最好不过的事情。要采到好的较稀少的品种,一定要到人迹罕至的地方才有可能。这时要作好充分准备,穿长袖衣服,扎好裤脚,同时要备好药物防毒蛇害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