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从入门到精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6 21:55:01

点击下载

作者:陈书谦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茶道从入门到精通

中国茶道从入门到精通试读:

以茶修道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对于中国人而言,并非金贵矫情之物,而是“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的“开门七件事”之常品。茶被认为是一种素素淡淡、朴朴实实、与天地接引而外在于物欲人情的常态生命。

作为“水中至清之味”的茶,虽与柴、米、油、盐、酱、醋并列,却自有脱俗之处。生活中,我们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雅心,以茶修禅,以茶祭祀,以茶为媒,以茶礼佛……茶可以说是深入到了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宋人杜小山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将茶提升到了一种既含蓄又深情的境界。茶是生活的,也是艺术的;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茶者,心之水,饮之畅灵。只有将茶与心完全结合在一起,才能体味到茶的真谛。在喝茶的静境中,通过茶与心的交融、应和,来达到心茶合一的觉明禅境。从泡茶、吃茶的过程中,回观自心、六根与茶的相应,回到心和茶的交融,意识清明,心与茶也就完全统一和谐了。

人在地上,茶在路上,清清澈澈,沉沉郁郁。当我们将身心完全放松,让甘洌的茶水顺着舌根滑入喉咙中,顿时会有种满足而寂静的感觉,如同茶水顺着心脉,将心灵也抚得平顺了。第一章茶行人间史

百丈有三诀,吃茶珍重歇。直下便承当,敢保君未彻。——五代百丈常和尚

中国人最早懂得喝茶,也最会喝茶。

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开始,中国人就懂得喝茶了。到汉、三国、两晋时期,便已经形成了饮茶习俗,家家户户以茶待客,表示敬意,这种传统一直沿袭至今。

喝茶时,鼻中闻到茶香,嘴里盈满茶味,香味散发到身体的每个毛孔,是一种幸福舒畅的感觉。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茶之为饮的渊源

茶的历史渊源颇古,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唐代陆羽在最负盛名的《茶经》中就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氏尝百草遇茶

神农氏,又称炎帝,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为给百姓寻找良药遍尝百草,并教导人们哪些植物可以吃,哪些植物不可以吃。神农氏在尝百草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有毒的植物,《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所幸的是,神农氏还遇到了一种能够解毒的植物,这种植物就是茶。有关于此,清代学者陈元龙也在《格物镜原》中引述《本草》一书的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

关于茶,神农氏不仅留下了很多文献记载,还残存有很多实物遗迹。湖北省西部的神农架,因神农氏曾在此架木为梯采尝树叶而得名,这是一片广袤的原始森林区,生息着数量众多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并且盛产药材,其中就包括茶叶。这样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神农氏尝百草,遇毒得茶而解的传说是非常吻合的。此外,在湖南省东南部的炎陵县,还存有神农墓和神农庙,而炎陵古时又属于茶陵县,且茶陵之得名亦与神农氏采茶事迹有关,由此可见茶与神农氏联系之密切。中国是茶的故乡

中国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有最悠久的茶叶种植及饮用史,世界各地茶叶的种植、采制等技术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过去的;世界各国“茶”的发音,也是由中国各地不同的方言演变而来的。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资源十分丰富,产茶区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和地区。茶源自何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和利用茶的国家,但关于茶树的具体起源地却争议颇多。目前,学者们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和对野生大茶树的考察,认定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为世界茶树的原产中心。客来敬茶是中国的传统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自被大众熟知开始就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客来敬茶、以茶待客、以茶会友的习俗也逐渐形成,并一直延续下来。

如今的茶艺馆,为以茶会友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朋友见面与聚会,一杯清茶堪比千言万语。如果是在工作单位或家中接待客人,洁净而富于艺术性的茶具、清新淡雅的茶香以及整洁舒适的环境,都能使客人精神舒畅。

历史延续至今,中国各民族饮茶习俗虽有所不同,但客来敬茶、以茶待客的精神是一致的。比如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就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的一种特有的饮茶方式,当地人称它为“绍道兆”,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族人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此外,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咸奶茶等,不仅是当地人们的日常饮品,也是款待客人的最好方式。

这些内容丰富、各呈风采的饮茶风俗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与此同时,中国的茶通过僧侣、学者、游者的往来远传到世界各国,继而衍化出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等文化。茶在中国的历史沿革饮用方式的沿革:从咀嚼到煮饮再到冲饮

茶最早是以生嚼的方式为人们利用的。“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这里讲的神农以茶解毒,很可能就是对生的茶叶进行咀嚼服用的。而在这一阶段,茶是作为解毒药物来应用的。

后来,人们开始用茶来煮羹,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煮菜汤。晋代郭璞为《尔雅》中的“槚,苦荼”作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这种茶羹,又称为茗粥。而唐代杨华也在《膳夫经手录》中记述:“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由此可见,晋代到唐代期间,人们是习惯将茶煮成羹来吃的。

早期用来煮羹的茶,大都是未经加工的生茶叶,而人们在用茶过程中发现,茶叶还可以晒干或烘干之后收藏起来,从而存放很长的时间。逐渐地,人们所食用的茶就转变为以加工茶为主,而食用方式依然主要是煮饮,但是冲泡的方式也开始出现。陆羽《茶经•六之饮》中记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意思是说,茶的形态有粗、散、末、饼等,通过砍、熬、烤、舂等加工之后,贮藏在瓶缶中,然后用热水来冲泡,这叫做庵茶。由此可知,在唐代中期,就已经出现了冲泡的饮用方式,只是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方式才成为主流。制作方式的沿革:从蒸青到炒青

中国加工茶叶最早的方式是蒸青。到唐代,蒸青工艺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对于这种方法,陆羽在《茶经•三之造》中描述道:“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意思是茶叶晴天才可以采,之后需经过蒸熟、捣碎、拍打成形、焙烤、穿串、封装等程序才加工完成。

在蒸青工艺发展成熟的同时,炒青工艺也开始出现。唐代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一诗中有这样一句:“斯须炒成满室香。”这是见于文献的有关炒青制法的最早记载。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明代时炒青工艺方发展成熟,这一时期有很多茶学著作都对炒青工艺做了详细的描述,如许次纾的《茶疏》中记载:“生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然性不耐劳,炒不宜久,多取入铛,则手力不均,久于铛中,过熟则香散矣,甚且枯焦,尚堪烹点。炒茶之器,最嫌新铁,铁腥一入,不复有香,尤忌脂腻,害甚于铁……”

同蒸青相比,炒青的特点是经过了高温杀青,这一过程一方面会使鲜茶叶中的青涩味更多地挥发掉,另一方面则促成茶叶中一系列物质的转化,提高茶叶的香气,增强茶叶的滋味。正因为如此,炒青工艺才逐步取代蒸青而成为茶叶制作的主要方式。茶叶形态的沿革:从紧压茶到散茶

中国早期加工茶的主要形态是以饼茶为代表的紧压茶。到了唐代,随着饼茶制作工艺的发展完善,饼茶出现了很多的品种,如陆羽在《茶经•三之造》中写道:“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犎牛臆者,廉襜然;浮云出山者,轮囷然;轻飚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簁然;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悴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在上面这段话中,陆羽将当时的饼茶分成了八个品类,其特点分别是:胡人靴——饼面有皱缩的细褶纹;犎牛臆——饼面有整齐的粗褶纹;浮云出山——饼面有卷曲的皱纹;轻飚拂水——饼面呈微波形;澄泥——饼面光滑;新治地——被暴雨急流冲刷而高低不平;竹箨——饼面呈笋壳状,起壳或脱落,含老梗;霜荷——饼面呈凋萎的荷叶状,色泽枯干。前六种都是优质茶,后两种则为劣质茶。

在以饼茶为代表的紧压茶盛行的同时,其他形态的茶类也开始出现,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就提到:“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宋史•食货志》也记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这里的“片茶”,指的就是紧压茶。

到了明初,茶叶的主要形态发生了重要转变。因为制作紧压茶过于耗时费工,而且在加工过程中有损茶叶的香味,因此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下诏废除了以往作为贡茶的龙团的制作,而改以散茶进贡。从此以后,散茶就成为了中国茶叶的主要形态。茶叶种类的沿革:从绿茶发展到七大茶系从绿茶到黄茶

最早诞生的茶叶是绿茶,制作绿茶的基本工序是杀青、揉捻和干燥,如果其中某道工序出现偏差,例如杀青时间过长,或者杀青后未及时摊凉、揉捻,或者揉捻后未及时烘干或炒干,那么制作出来的茶叶色泽就会变黄,最初的黄茶可能就是因此而创制的。黄茶是继绿茶之后出现较早的一个茶类,例如唐代李肇《唐国史补》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甚众。……寿州有霍山之黄芽。”前蜀•毛文锡《茶谱》记载:“又有片甲者,即是早春黄茶……皆散茶之最上也,雅州百丈、名山二者尤佳。”黑茶

黑茶的出现与黄茶颇为相似,如果在杀青时叶量多、火温低,或者绿毛茶堆积后发酵,叶色就会变成近似黑色的深褐色,这就是黑茶最早的由来。黑茶大约创制于明代,《明史•茶法》:“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乌茶即黑茶。《明会典》:“穆宗朱载庆五年……收买真细好茶,毋分黑黄正附,一例蒸晒,每篦重不过七斤。”白茶“白茶”的称呼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文中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不过那时所说的“白茶”指的是用白叶茶树的芽叶制作而成的茶,与后来的“白茶”概念并不相同。现代的白茶,从其只经过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的制作方法来看,大约创制于明代中后期或清代初期。最早的白茶是白毫银针,后来又发展出了白牡丹、贡眉等品目,现代又出现了新工艺白茶。红茶

红茶是仅次于绿茶的第二大茶类,《片刻余闲集》中记述:“山之第九曲尽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这里所说的“江西乌”,就是红茶中的正山小种。到了清代晚期,在正山小种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工夫红茶,当今最为知名的祁门红茶即创制于光绪元年(1875年)。乌龙茶

乌龙茶,亦称青茶,创制于清初或更早的时期。清代陆廷灿在《续茶经》中引述王草堂的《茶说》:“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这讲的就是乌龙茶中的武夷岩茶的制法。花茶

花茶是主要以绿茶为原料,用鲜花窨制而成的一类再加工茶。最早的花茶是茉莉花茶,在南宋时就已经出现。南宋施岳《步月•茉莉》的注解中有这样的话:“茉莉岭表所产……此花四月开,直至桂花时尚有玩芳味,古人用此花焙茶。”到了明代,用来制作花茶的花品已经很丰富,如《茶谱》中记载:“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惠、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茶中思想

中国的茶道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精华。其中儒家思想是主体,它在为茶道注入中庸仁礼思想的同时,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清新、达观、热情、亲和与包容构成了儒家茶道精神的欢快格调。佛教思想体现在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茶中体味苦寂,在茶中融入佛理禅机。道家的学说讲究对生命的热爱、对永恒的追求,其崇尚朴素、自然、真美的理念赋予了茶道灵魂。儒家思想:中庸和谐

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代,它作为一种精神,在不同朝代的更迭、发展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生命力。茶文化吸收了儒家思想的精髓,特别是中庸之道,形成了其自身的特点。【饮茶修养的最高道德——中庸之德】

何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至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待人接物要不偏不倚,调和折中。中庸思想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标准,是一种理想的、完美的德。陆羽所说的“茶德”,是说茶人将“中庸”反映在茶事上,即茶可以德行道。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比较建茶与江茶后说,“建茶如中庸之为德,江茶如伯夷叔齐”,从而将“中庸之德”赋予建茶。这是朱熹对茶道的生动阐述,也是对茶德的全新诠释。【茶文化中的“和”之美】

儒家追求和谐,主张“中庸之道”。“和”在古今茶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杜耒有“寒夜客来茶当酒”之说,这是“和敬”的范围;袁枚在《试茶》中写道,“几茎线槽含虚清”,说的是和清。【完美的人格思想——仁】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它体现了儒家对人格进一步完善的追求,这也是中国茶文化的追求。茶历来被视为清洁之物,从采摘、制作到烹煮都要十分纯净。正因如此,茶品往往被比喻为人德。古代对“君子仁人”的正直、清廉、公正等品行极为推崇,而这种“君子之风”与茶性完美融合,人们沉浸在茶的色香味中时,亦可托物寄思,升华人格。

茶文化贯穿着儒家思想:茶事活动的环境和所使用的器物应当“朴实古雅去虚华”;从事茶事活动的心态应当“宁静致远隐沉毅”;泡茶的方式应当“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同时茶文化也主张在品饮的过程中营造和谐的氛围,通过品茶活动清醒地审视自己、认识他人、沟通思想、提高修养。道家宇宙观:清静无为

道家为中国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赋予了中国茶道灵魂。同时,道家对生命的热爱和崇尚自然、朴素、纯真的美学理念都对中国茶道产生了积极影响。【道家“长生观”】

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承认万物的总根源“道”的永存,同时也暗示了生命可以长生不死。道士们认为,想要“羽化成仙”,必须服用含有“生力”的食物。茶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原始的结合。陶弘景在《茶录》中说:“茶荼轻身换骨,丹丘子黄君服之”,将茶和道教的得道成仙的理念相融合。【道家清静无为的养生观】

道士常常把健康、长寿归结于人类的生命运动,信奉只要用积极的养生心态就能改变先天的体质。茶有利身心的特质和道教的养生观相契合。道家崇尚朴素自然、清静无欲,而茶只有在宁静的环境下才能品出真味,才能获得品饮的喜悦。因此,道教与茶文化在“清静”上便有了共通点。【道家“天人合一”思想】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以及对“道”的体察和认识。茶人们在品茶时寄情于山水、忘情于山水、心融于山水。在茶人眼中,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显得格外可爱、格外亲切。在自然的幽静氛围中,茶人从茶壶的水沸声中去感受自然的呼吸,以“天性自然”的本性去接近和契合自然,从而彻悟茶道、天道和人道。《茶经》将茶事活动升华为一种艺术,将茶人精神与自然统一起来,并总结出了独具特色的“煎茶法”: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茶、酌茶。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反映出利用自然为生存服务的内涵,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融合。佛家本心:净心自悟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大约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传播和发展,进入隋唐后达到鼎盛。而中国茶道恰恰也是兴起于唐朝。中国茶道的创立者——茶圣陆羽,自幼被智禅大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里诵读佛经,成年后又与诗僧皎然相识,并结为了忘年交,从此“生相知死相随”。陆羽在《茶经》和《陆文学自传》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如《茶经•七之事》中的“单道开饮茶苏”、“法瑶饮茶”等。可见,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禅一味】

禅宗的坐、禅、定是茶与禅宗结缘的契合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 其一曰“苦”。禅宗认为,只有通过修习佛法,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才能从“苦”中解脱出来。茶有着“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口感,也有“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的功效,由这些特点引发的联想能帮助人们在修习佛法时理解“苦谛”,参悟人生。

■ 其二曰“静”。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而静也是修习中国茶道的必由之径,中国茶道“四谛”为“和、静、怡、真”,茶人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坐忘、涤除玄鉴、澄怀茶味的必由之路。

■ 其三曰“凡”。“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茶道本身正是从细小的生活琐事中演化出来的,这种从细微处着眼参悟天地万物之奥秘和人生百态之哲理的方式,与佛教通过打坐参悟佛法的主张不谋而合。

■ 其四曰“放”。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而品茶时,也需将一切凡俗事务放在脑后,这样才能放松紧绷的神经,释放被束缚的心灵;才能涤荡心性,澄澈灵台;才能感受那淡淡的茶香,领悟到与禅机一味的茶道真谛。【茶有“三德”】

佛家认为茶是一种修养身心的饮品,并认为茶有“三德”:

■ 不眠。坐禅要求身正背直,不动不摇,内心要清净,达到身心“轻安”、内外一体。坐禅一坐就是数月,僧人难免疲劳倦怠。而茶具有提神醒脑的特性,因此坐禅修行中“唯许饮茶”。

■ 助消化。饭后坐禅,易引起消化不良,饮茶能生津化食,助消化。

■ 不失。佛教历来提倡禁欲、禁酒、戒荤吃素,而茶汁性淡,饮茶能养成清雅、简朴的性情,帮助控制情绪,精心修行。茶仙子语录

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苏东坡

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招隐寺内茶联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洛阳古道一亭内茶联

一卷经文,苕霖溪边真慧业。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江西上饶陆羽泉联茶人修养的最高境界:精行俭德“精行俭德”是陆羽对饮茶人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也是他衡量茶人思想、品德、行为、信念等的最高标准。陆羽在《茶经》中将简单的品茶升华到了精神层次上。“精”“中不精者心不治”,这是《管子•心术》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要精益求精。凡事怕认真,做事如果专心就一定会无往不利。茶圣陆羽也用一个“精”字说明了茶事的各个方面都要求达到的标准。“茶有九难”包括:“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从种茶、制茶、鉴别、煮茶器具的选用、火候的掌握、水的煎煮、烤茶的讲究、饮时的程序等,无不要求精心而作,要想品饮茶的真香,唯有对“九难”都要达到精益求精才行。“行”“行”是陆羽茶经的重要方面,有两层意思,一是足以表示品质的举止行为,如品行、操行等;二是实际地去做,如行茶道等。陆羽认为,一个品格高尚、坚守操行的茶人,其行茶事、品茶论道是非常合适的。“俭”《易•否象传》说“君子以俭德避难”。可见“俭”是一个人的精神品质,而不仅仅是行为。陆羽将“俭”作为约束茶人行为的首要条件,以勤俭作为茶事的内涵,反对铺张浪费的茶事行为。他在《茶经•七之事》中列举古代茶事时说,晏婴身为宰相,一日三餐只有粗茶淡饭;扬州太守恒温性俭,每宴饮只设七个盘子的茶食。“德”

陆羽对茶人在茶事内外的所有品行都有要求。陆羽认为,具有君子性情的品德高尚的人,具有仁爱、善行的道德品行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人。在陆羽的诗中也体现了这种主张: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嫌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专题 神秘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说的是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品的汉藏民族之间以及中国与南亚、东南亚诸国之间的商贸交通通道。

茶马古道起源于南北朝时期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到唐代已形成固定的商道,而到明清时期达到了极盛,并且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茶马古道有两条主要线路,一条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等城镇通往拉萨,并继续向西通往尼泊尔、印度、不丹等国家;另一条从云南普洱出发,经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继而向西、向南又延伸至印度、尼泊尔、缅甸等国家。

茶马古道在汉藏等多民族的沟通联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中国西南地区是茶叶的主要产区,而藏区并不产茶,另一方面藏民的食物构成中多肉而少蔬菜,需要通过饮茶来平衡营养,而内地由于运输和战争的原因又缺少马匹,所以茶马古道上的茶马贸易实现了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资源的优势互补,极大地改善了该区域居民的生活状况。

在茶马贸易的同时,茶马古道上也进行着文化的交流,如喇嘛教传入内地,而秦腔、京剧等内地文化也传入了藏区。这种交流进一步加强了汉、藏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对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稳固都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茶马古道的奇特之处主要在于,它是建立在世界上海拔最高且地形最为复杂的高原和山地之上的,其交通难度之大是世界罕见的。清代焦应旂在《藏程纪略》中记述:“坚冰滑雪,万仞崇岗,如银光一片。俯首下视,神昏心悸,毛骨悚然,令人欲死……是诚有生未历之境,未尝之苦也。”正因如此,在茶马古道上往返也就具有了探险的性质,行走其上甚至会有生死未卜之感,所以茶马古道也被赋予了很强的神秘色彩。茶马古道示意图

当今,茶马古道作为商道的功能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作为一条民族历史文化走廊,仍散发着熠熠迷人的文明之光。专题 陆羽与《茶经》陆羽的身世与经历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又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代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的身世是较为悲戚的,他在三岁时就被遗弃,幸而被竟陵龙盖寺的住持智积禅师遇到并收养。智积禅师在为这个孩子取名的时候占得《易经》中的“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因此,他此后就姓陆,名羽,字鸿渐。

陆羽是在寺院中长大的,自幼诵习佛经,学文识字,并且因为寺院盛行饮茶,他还学得了煮茶的手艺,对茶的嗜爱也从这时就开始了。不过,陆羽并不愿皈依佛门,并且对习佛之事产生了反感,智积禅师因此罚他去做很多又脏又累的事,这反而更加激发了陆羽的反抗情绪,为了迫使他悔改,智积禅师将他禁闭在寺院中,严加管束。但最终,陆羽还是在十二岁那年逃出了龙盖寺,到一个戏班中做了一名饰演丑角的伶人。

两年之后,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聚饮时偶然见到了陆羽的演出,对这个机智幽默的小演员非常欣赏,叙谈之后,李太守当即赠以诗书,并且修书推荐陆羽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去学习。陆羽的人生道路由此而发生了转折。

二十岁那年,陆羽辞别邹夫子下山。同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被贬为竟陵司马,二人相识之后颇为投契,经常一同谈论诗文,游赏山水,并且也对各种茶叶以及煮茶的用水进行品鉴。

天宝十三年(754年),二十二岁的陆羽为考察茶事而开始了长期的行游生涯。在此期间,陆羽遍访名茶产地,对茶叶品种、种茶、采茶、制茶、煮茶、用水以及茶饮的发展史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正是以此为基础,陆羽撰写了中国茶史上的第一部专著——《茶经》。茶仙子语录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

合抱者,伐而掇之,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

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

蒂如丁香,根如胡桃。《茶经》的内容《茶经》全书共有十篇,各篇标题和讲述内容如下:

一之源,讲茶的起源、形貌、名称、茶树品质与土壤的关系以及茶的功用。

二之具,讲采制茶叶的器具,包括、灶、斧、甑等共19种。

三之造,讲茶的采摘时间、采摘标准、制茶工序、茶的品级。

四之器,讲煮茶和饮茶的器皿,包括风炉、则、碾、瓢、碗等共25种。

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种水质的品第。

六之饮,讲茶饮的历史和饮茶的习俗。

七之事,讲古往今来与茶有关的事迹、茶的产地和茶的药用功效。

八之出,讲当时全国茶的产地及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

九之略,讲在某些具体情况下,哪些制茶步骤和茶器、茶具可以省略。

十之图,讲可以用白绢将《茶经》的内容写在上面,然后陈设在座位旁边,这样对《茶经》的内容就一目了然了。《茶经》的重要贡献

其一,《茶经》统一了“茶”的名称。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居民的方言土语歧异很大,对茶的称呼也有多种,《茶经》中就说道:“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而实际上对茶的叫法还有更多,这就造成了各地茶文化交流的不便。尽管此前人们用得最多的是“荼”字,但是“荼”字并不单指茶,它同时还有其他的含义,因此,陆羽在《茶经》中选用了没有歧义的“茶”字定名。此后,随着《茶经》的广泛传播,唐代中期之后,“茶”字通行全国,茶的名称由此得到了统一。

其二,《茶经》以其全面而细致的讲述,丰富了人们对茶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认知,对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一之源》中讲道:“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这就向人们传达了正确的饮茶观念:茶虽有良效,但是如果采制不得其法,就会对人体产生害处,从而告诫人们,茶要精制,饮茶要对茶品加以选择。

其三,《茶经》全方位地总结了茶业、茶饮和茶文化的各种知识,创立了茶学的知识体系。

例如《七之事》一篇中,列述了自炎帝神农氏以来,与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关系的历代人物,随后又详细罗列了文献典籍中有关茶的各项记载,这显然让人们对唐代以前的茶饮发展史有了详细的了解,同时也为人们进行更为深入的茶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茶仙子语录

野者上,园者次;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

笋者上,牙者次;

叶卷上,叶舒次。第二章制茶工艺赏析(白茶)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宋徽宗《大观茶论》

茶的原理并不仅止于一般的审美主义而已,它与宗教、伦理合而为一,它为我们定义了宇宙的均衡比例,让所有信奉茶道的人们成为懂风情、有品位的精神贵族,体现了东方美学思想的真实内蕴。——冈仓天心《茶之书》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茶是以采摘茶树新长出来的芽或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杀青、揉捻、发酵、干燥等若干工序制作而成的。茶叶的制作是个精细的过程,受地理、环境、温度、天气等的影响,做出的茶叶品质也会有所不同。

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有一个圆满的制茶过程。茶树的生长与采摘茶树的形态

茶树是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其形态可分为乔木型、灌木型和小乔木型三种,最初的野生茶树主要是乔木型,因而现今的乔木型茶树有人工培植的,也有野生的,而灌木型茶树和小乔木型茶树主要是人工培植的。

乔木型茶树:主干明显,分枝部位高,树冠也高,人工培植的乔木型茶树在自然生长状态下,树高可达3~5米,而野生茶树则可高达10米以上,例如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的石门大茶树,树高达到了25米,堪称世界之最。

灌木型茶树:无明显主干,在近地面的根颈部即已分枝,树冠较矮小,自然生长状态下,树高仅有1.5~3米。

小乔木型茶树:主干较明显,在树高和分枝上都介于乔木型茶树和灌木型茶树之间。

当今人工栽培的茶树,大多属于灌木型,因为这种茶树树冠低,便于采摘,同理,对于小乔木型和乔木型茶树,在人工控制下也是限制其垂直方向的生长的。茶树的组成

茶树由地上部分的茎、芽、叶、花、果和地下部分的根组成。根

茶树根系分主根、侧根和须根三部分,其作用如下:

主根和侧根。固定茶树,并输导和贮藏水分和养分。

须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合成部分有机物质。茎

茶树的茎是由树干和众多的枝条组成的,作用是将根部吸收来的水分和矿物质输送到芽叶中,并将叶片中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输送到根部贮藏起来。芽

茶树的芽是枝、叶、花的原生体,位于枝条顶端的称顶芽,位于枝条叶腋间的称腋芽。顶芽和腋芽生长而成的新梢,是人们用来加工茶的原料,是最有利用价值的部位。叶

茶树叶片是单叶互生的,边缘有锯齿,末端有短柄,面上有叶脉,形状有披针形、椭圆形、长椭圆形、卵形、圆形等,其中以椭圆形居多。叶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的营养器官,也是人们采收利用的对象。花

茶树的花是两性花,由花柄、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组成。茶树开花较多,花瓣多为白色,少数为淡黄或粉红色。果

茶树的果为蒴果,果实一般为三室,少数为四室或五室,每室含有1~2粒种子,种子呈黑褐色,稍有光泽,富有弹性。茶树的种植条件土壤

最适宜种植茶树的土壤是通气性、透水性和蓄水性良好的酸性红黄土壤,pH值为4.5~6.5,有机质含量在1%以上,其中以花岗岩、片麻岩等母岩形成的砂质土壤为最好。气候

光照:光照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同时光质对茶树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在红光下,茶树的光合产物中糖类较多,而在蓝紫光下则氨基酸、蛋白质较多。

温度:茶树适宜在平均气温为15~25℃的地区栽培,最低温度不能低于-10℃,最高温度不能超过35℃,否则茶树的生长会受到抑制。

降水:降水量全年均衡,并在1500毫米以上。地形

茶树喜高山也宜丘陵。不过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和湿度都有明显的变化,在适当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这些都利于茶树的生长。但是,海拔并不是愈高愈好,海拔在1000米以上会有冻害。一般来说,偏南坡比较好,但坡度不宜太大,以30度以下为宜。小贴士

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这是因为高山云遮雾罩,太阳的直射光被云雾散射成漫射光,而漫射光有促进茶树体内含氮化合物代谢的作用,因此高山茶的蛋白质、氨基酸的含量较高。采茶时机——天时采收季节

好茶的采收季节至关重要,采茶最好按24个节气来进行。下面标“√”的是适合采茶的节气。春茶

春茶依时日可分为早春、晚春、清明前、清明后、谷雨前、谷雨后等茶,其中清明、谷雨之间采的茶品质最佳。

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再加上茶树经过冬季的休养生息,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特别是各种营养物质含量丰富,不但使茶滋味鲜活、香气扑鼻,同时还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夏茶

第一次夏茶的采摘时间在5月下旬到6月下旬;第二次夏茶俗称六月白、大小暑茶、二水夏仔,采摘时间在7月上旬至8月中旬。

夏季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候,这段时期,茶树芽叶生长迅速,能溶解于茶汤中的物质相对减少,使得夏茶的香气不如春茶强烈,茶汤滋味也不如春茶新鲜爽口,而且苦涩的成分增加。秋茶

第一次秋茶的采摘时间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第二次秋茶亦称白露笋,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采摘。

秋茶的品质介于春茶和夏茶之间,茶树经过春夏两秋的摘采后,茶芽中所含营养成分相对较少,茶叶的香气、滋味较为平和。冬茶

冬茶在每年的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采摘。立冬前后采的茶尤为佳品。

冬茶的水色和香味较春茶清淡,但香气细腻,苦涩感较少,这是冬茶的一大优点。

好茶一般均采自春、冬两季,但并非每种茶都以春、冬茶最优,如乌龙茶、红茶以夏茶为优,因为夏季气温高,茶叶中的儿茶素等含量较多,茶芽肥大、白毫浓厚,茶香扑鼻。采收天气“好茶之制造,必须三才具备”,这里所谓的“三才”,即天、地、人。其中的“天”代表采茶当天的气候,天气既要晴朗而气温又不能太高,一般不得超过25℃,以天气晴朗、气温凉爽、微风拂面最好。

采茶时阳光太强、气温太高,茶青容易被焖熟,成品茶就会不香,汤色也会浑浊。如果在采收季节阴雨绵绵,也会影响茶的质量。所以说,好茶来得太不容易,不但要靠人的努力,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茶的种类

茶的分类方式有多种,依据是否经过发酵及发酵程度的轻重,可以将茶分为不发酵茶、全发酵茶和部分发酵茶三大类。不发酵茶

不发酵茶是指在制作过程中没有经过发酵的茶,在六大基本茶类中,仅有绿茶是未发酵的,因此不发酵茶实际上指的就是绿茶。全发酵茶

全发酵茶是在制作过程中经过完全发酵的茶,在六大基本茶类中对应的是红茶。红茶发酵的实质是在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茶叶中原本无色的多酚类物质在氧化后形成红色的氧化聚合产物——红茶色素,而伴随着这一过程,茶叶的色、香、味也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黑茶有时也被叫做全发酵茶,但是黑茶的发酵情况与红茶并不相同,是在揉捻之后以渥堆的方式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来令茶叶内的物质发生变化的,因此又被称为后发酵茶。部分发酵茶

部分发酵茶是在制作过程中经过部分程度发酵的茶,包括白茶、黄茶和乌龙茶,其中白茶和黄茶是轻微发酵茶,与不发酵茶相近,而乌龙茶的发酵程度较高,又称为半发酵茶。部分发酵茶的发酵程度越低,颜色就越浅,也就越接近绿茶;反之,发酵程度越高,颜色就越深,也就越接近红茶。影响成品茶品质的十大因素地理环境

培育茶树的地理环境对茶的品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所谓“名山出名茶”,其奥妙就在于名山的生态环境正好能满足茶树生长发育的要求。凡高山之地,古树参天,云雾缭绕,溪水长流,茶树生长在这种环境中,吸取天地之“精华”,自然香高味浓,品质优良。茶树品种

茶树品种有优劣之分,好的茶树品种更易制造出好茶。此外,茶叶品种是否适合制作某种茶也非常重要,如正山小种用来制作红茶很好,用来做绿茶就不是很好。树龄

一般来说,在修剪成矮树丛的茶园中,树龄大的茶树枝芽太密太细,成品茶品质也不佳,但如照顾得当,成熟一点反而容易出现独特风味,所以树龄对成品茶品质的影响需要看茶树本身的状况。施肥情况

在为茶树施肥时,用接近自然生态的有机肥比单纯使用化学肥料要好,且最好不要使用除草剂或其他药剂。采摘情况

芽茶类的茶青在采摘时,应该以带芽心为主,叶茶类的茶青则应该以开面叶为主,而且老嫩程度应力求一致。采摘的枝条断口要整齐,若掐伤了断口,或是将皮部扯了下来,断口处就会先行氧化而影响正常的发酵。采摘季节

采摘季节不当,容易影响茶叶品质。同样一片茶园,若没有品种上的特殊要求,那春天宜采制轻发酵的茶,夏天则适合采制重发酵的茶。采摘气候

好的气候可以制造好的茶叶,不好的气候很难制成好的茶叶。但也不能一味等待天气变好,因为茶青的生长不会等人。俗语说得好,“早三天采是宝,晚三天采是草”。采摘时辰

如果是采制炒青的茶类,太早采的茶青,露水未干是不好的;太晚采,已经没有阳光或足够的温度可以进行萎凋与发酵,也不能制出好茶。所以选择合适的采摘时间非常重要。制作

制茶需要天、地、人的配合,即使有好的茶青、好的天气,制茶技术不佳也是枉然。储存

茶叶的储存包括初制后的储存和成品茶的储存。初制后常态性存放数天,然后再进行覆火,可稳定品质。成品茶买回去后要装在专用的罐子里,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罐子要防潮、无杂味且不透光。湿度的掌控对茶叶的储存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绿茶,最好存放在有强力吸湿设备的空间中,或者低温冷藏保存。所谓低温冷藏保存就是保存在0℃左右的环境中,使用时拿出并等恢复到常温,擦干外包装上的水珠后再打开使用。茶叶的制作工序采摘

茶叶制作的第一步是将茶的嫩芽或嫩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不同种类的茶叶具有不同的采摘标准,总体而言,可将茶叶分成芽茶和叶茶两类,芽茶以茶树芽为主要原料,而叶茶则以茶树叶为主要原料。

因为芽是新生出来的,所以芽茶较叶茶更为鲜嫩,除了最为高档的芽茶,普通的芽茶也含有一定的茶树叶。由于叶的老嫩程度又有所区别,所以各种芽茶和叶茶的鲜嫩度都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而言,芽的比重越高,叶质越为鲜嫩,茶的品质就越高。也有部分茶叶是特别采摘较为成熟的茶树叶制作而成的,如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等。晾青与萎凋

鲜茶叶采摘之后所要进行的步骤,因制作茶类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对不发酵茶而言,接下来的步骤是杀青。杀青又分蒸青和炒青,对炒青而言,还要在杀青之前进行晾青,也就是将鲜茶叶摊放一段时间,蒸发一定的水分。

对全发酵茶和部分发酵茶而言,鲜茶叶采摘之后首先要进行萎凋。萎凋有室外萎凋和室内萎凋两种方式。室外萎凋就是将鲜茶叶放在阳光下晒(阳光过强时要放在遮阴的地方),待茶叶变软以后就转移到室内,接着进行室内萎凋。

在萎凋的时候,每过一段时间要对叶子进行一次搅拌,前半阶段,搅拌的目的是让茶叶中的水分散发得更为均匀;后半阶段,搅拌的频率和力度会有所加大,因为这时除散发水分外,还需要让叶与叶之间发生摩擦,从而促进氧化反应的发生。

萎凋时需要注意控制水分散发的程度,不可将茶叶阴干或完全晒干。杀青

不发酵茶在采摘和晾青之后的步骤是杀青。杀青分蒸青和炒青两种,在古代,蒸青是主要的方式,而在现代,炒青制作已经成为主流。炒青茶的特点是香味较浓,而蒸青茶的特点是色泽更绿。

杀青的目的是继续蒸发茶叶的水分,破坏叶中酶的活性以及促使香气的产生。锅温是影响杀青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当锅温较低时,酶的活性反而会较常温下更强,因而叶中无色的茶多酚会迅速氧化,从而令茶叶变红;当锅温过高时,茶叶则会被烧焦。揉捻

茶叶杀青或萎凋之后的下一步骤是揉捻。在揉捻的过程中,叶片的形态发生变化,从而使其有效成分在冲泡的时候更容易浸出;同时,揉捻也可使茶叶的形状由松散而变得紧实,有利于保存;此外,通过不同的揉捻方式,还可产生不同的茶叶形状和风味。

揉捻有冷揉和热揉之分,冷揉是茶叶在杀青后经过摊凉再进行揉捻,热揉是不经摊凉趁热揉捻。嫩叶宜用冷揉,因为嫩叶中水溶性果胶含量多,容易形成条索;老叶宜用热揉,因为老叶叶质粗硬,在趁热柔软的时候容易成条,并且可以减少碎末。

揉捻是茶叶造型的重要步骤,就力度而言,揉捻可分为轻揉捻、中揉捻和重揉捻。一般经轻揉捻形成的是条状、针状的茶,而如果揉捻力度极轻,则揉捻之后的茶叶会基本维持原来的形状。经中揉捻和重揉捻形成的是半球状和球状的茶。发酵

对于全发酵茶和部分发酵茶,揉捻之后的下一步骤是发酵。发酵是将揉捻后的茶叶呈一定厚度地摊放在特定的发酵盘中,令叶中的化学成分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一系列氧化反应,从而改变茶叶的品质。在发酵过程中,无色的茶多酚最终会转变为茶黄素和茶红素,与此同时,茶叶的色、香、味也就都发生了改变。色泽上,随着发酵程度的加深,茶叶会由绿色变为黄绿色,再变为金黄色,而后又变为橘红色,乃至黑红色。在香气上,会由青草香转变为花香,再变为青果香,最后变为熟果香。在滋味上,会由新鲜的自然风味逐渐转变为醇厚的人工风味。渥堆与陈放

渥堆就是黑茶发醇的制作过程,是将揉捻之后的茶叶堆积起来,使叶内物质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从而形成黑茶特有品质的过程。

渥堆的关键是保持茶坯足够的含水量,一般应不低于60%,这是因为在渥堆过程中产生主要影响的是湿热作用,当含水量不足时,应对茶坯喷水。

在保持足够水分的同时,还需注意保温,堆温以40~70℃为宜,为此有的要在茶坯上加覆盖物。在渥堆时,茶坯的温度是逐渐上升的,若观测到温度超过70℃,就需要对茶坯翻动以降低温度。

在渥堆过程中,茶叶因为叶绿素被破坏而由绿色变为黄褐色,同时香气和滋味也会发生变化。

黑茶在渥堆和干燥之后还有陈放的过程,一般会经历数年之久。陈放的过程实质上是黑茶在空气中自然发生的一个缓慢的发酵过程。干燥

茶叶在经过加工后都要进行干燥,干燥的方式有炒干、烘干、晒干等。每种茶的干燥方式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如西湖龙井,杀青、揉捻和干燥全都在锅内完成,而白毫银针则是在薄摊之后直接烘干或晒干。

炒干的特点是通过茶叶与加热固体表面(如炒锅壁)的接触而进行干燥,制出的茶叶香气高浓;烘干的特点是通过茶叶与热空气的接触而进行干燥,制出的茶叶芽叶完整;晒干则是通过茶叶与太阳光的接触而进行干燥,制出的茶叶具有特别的太阳味。紧压

紧压是制作紧压茶经过的程序,主要有称茶、蒸茶、压紧定型和干燥这几个步骤,而每种紧压茶的制作工序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例如以湖北老青茶为原料的青砖茶的制作,其程序如下:

一是称茶,青砖每片重2千克,其中洒面茶和底面茶各占6.25%,里茶占87.5%,按比例称好后,洒面茶和底面茶各放在小篾筐中,里茶装入木蒸盒内。

二是蒸茶,用100℃~102℃的蒸汽蒸茶,使茶叶吸水,变软。

三是预压,将蒸过的底面茶倒入斗模的底层,再将里茶压入斗模内,而后将洒面茶盖在上面,并立即盖上带有文字和图案的铝盖板和角铁翅,之后在压力机下紧压成型。

四是压紧,用蒸汽压力机进一步压紧茶砖。

五是冷却定型,将压制后的茶放在斗模车上晾置70~80分钟。

六是退砖,将定型后的茶砖从模中推出。

七是修砖,通过剪切,将砖边修平。

八是干燥,在具有暖气的干燥室内堆码茶砖,并且令室内温度逐步升高,经过大约10天,待干燥适度之后,再停止加温,冷却1~2天。

九是包装,将茶砖逐片放入衬有箬叶的篾篓中,一般是每篓装16片或27片。第三章好器好水泡好茶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周作人《喝茶》

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

茶与器的搭配是一门学问,用错了茶器会辜负好茶,无法引出好茶香、甘、醇、活、甜的真味。

每一次茶席的摆置,都是由瞬间与偶然组成的。一期一会,即是一种无常观。是以来喝茶的人,也应以再也没有下次的心情来赴会,放下一切烦心事,细细品味眼前的茶汤,珍惜当下的美好。茶具大观陶质茶具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质地坚硬,表面可无釉,也可上釉。常见的陶器有紫砂陶、硬陶等。用紫砂陶制作的紫砂壶是举世公认的质地最好的茶具,也是茶人们的最爱。瓷质茶具

中国早期的茶具以陶器为主,而当瓷器流行之后,瓷质茶具就逐渐取代了陶质茶具的主体地位。与陶器茶具相比,瓷器茶具最大的优点是更加精美,令人赏心悦目。青瓷茶具

多数瓷土烧制成瓷器之后都会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故称“青瓷”,这是因为瓷土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中国早期生产的瓷器大多为青瓷,原始青瓷在商代就已经出现,而成熟的青瓷则诞生于东汉。到了晋代,青瓷茶具就已经在茶饮之中广泛应用,并在宋代达到了鼎盛。不过当今人们在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青瓷了。青花瓷茶具白瓷茶具

中国已经出土的最早的白瓷制作于北齐(479年—502年),到了唐代,白瓷已经非常盛行,并且有“假玉器”之称。白瓷是选用铁元素含量低的瓷土烧制而成的,因胎釉洁白如冰雪而大受欢迎,因此取代青瓷而成为应用最广的瓷器。

江西景德镇所产的白瓷茶具最富盛名,此外,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等地出产的白瓷茶具也都有着上乘的品质。黑瓷茶具

黑瓷与白瓷恰恰相反,其原料中铁元素的含量比青瓷更高。黑瓷的出现时间也相当早,东汉时期就已经烧制出成熟的黑瓷,而后一直到明清时期,黑瓷都是人们日用瓷器的一个主要品类。黑瓷茶具的特点是风格古朴、瓷质厚重,且保温性能好,因而深为茶人所喜爱。玻璃茶具

用玻璃茶具泡茶,茶汤的色泽鲜艳、茶叶的细嫩柔软、叶片的逐渐伸展都可以一览无余,泡茶的过程如同欣赏动态的艺术。

在冲泡茶叶的过程中,玻璃茶具晶莹剔透,杯中轻雾缥缈,澄清碧绿,芽叶朵朵,亭亭玉立,赏心悦目,别有风趣。

玻璃杯价廉物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因玻璃没有毛细孔,不会吸附茶的味道,能让人品尝到百分之百的原味,且容易清洗,味道不残留。但是,玻璃器具有容易破碎,且容易烫手的缺点。金属茶具

金属茶具是用金、银、铜、锡、钢、铝等金属制作而成的,在古代,金、银茶具为宫廷及贵族所习用。而在当代,金属茶具已经较少使用,这不仅是因为金属较为贵重,尤其是金、银,更是因为金属原本就不是理想的茶具材料,其主要缺点是笨重,易生锈。当然,金属茶具也有着不易破碎的优点。

当今所用的金属茶具,常见的有保存茶叶的锡罐和不锈钢或铝质的煮水器,以及铝质茶壶等。竹木茶具

竹木茶具,本来是农村尤其是茶区人民为了省事、节约而制作的,现在反而受到了越来越多茶人的喜爱。

实际上,竹木茶具有着比陶瓷茶具更为悠久的历史。唐代陆羽在《茶经》中一共列出了25种茶具,其中一半以上都是用竹木制作的。

在唐宋时期,竹木茶具曾出现过很多难得的工艺佳品,不过竹木茶具的缺点是容易损坏,不能长时间使用,更无法长期保存。竹节茶杯、木茶杯

这种茶杯美观大方,不会烫手,且茶香和木香混合在一起,别有一番风味。竹编茶具

竹编茶具是由内胎和外套组成的,内胎多为陶瓷类饮茶器具,外套用精选慈竹,经过劈、启、揉、匀等多道程序,制成粗细如发的柔软竹丝,经烤色、染色,再按茶具内胎形状、大小编织嵌合,使之成为整体如一的茶具。这种茶具,不但色泽和谐,美观大方,而且能保护内胎,减少损坏。同时,泡茶后不会烫手,并富有艺术欣赏价值。木茶罐、竹茶罐

作为艺术品的黄阳木罐和二簧竹片茶罐,既是一种实用品,也种馈赠亲朋好友的精美艺术品。因茶而异选茶具

饮用大宗红茶和绿茶,注重茶的韵味,可选用有盖的壶、杯或碗来泡茶。

饮用乌龙茶则重在“啜”,宜用紫砂茶具泡茶。

饮用红碎茶与功夫红茶,可用瓷壶或紫砂壶冲泡,然后将茶汤倒入白瓷杯中饮用。

如品饮的是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蒙顶甘露、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细嫩名茶,则用玻璃杯直接冲泡最为理想。

其他细嫩名优绿茶,除选用玻璃杯冲泡外,也可选用白色瓷杯冲泡。因地制宜选茶具

长江以北一带的茶人,大多喜爱选用盖瓷杯冲泡花茶,来保持花香,或用大瓷壶泡茶,再将茶汤倒入茶盅饮用。

一些大中城市,人们喜好品细嫩名优茶,既要闻其香、啜其味,还要观其色、赏其形,因此,特别喜欢用玻璃杯或白瓷杯泡茶。

福建及广州潮州、汕头一带,人们习惯用小杯啜乌龙茶,故选用“烹茶四宝(玉书煨、潮汕炉、孟臣罐、若琛瓯)”泡茶。嗜茶者的茶具清单茶盘功用

放置茶壶、茶杯、茶宠等茶具,盛接泡茶过程中的废水和弃置的茶汤。种类

在材质上,有木质、竹质、金属、陶质等,其中以木质最为常用,尤以檀木最为珍贵。

在形状上,方形最为常见,此外还有圆形、扇形等。

在贮水和排水方式上,分单层和双层的两种,单层的茶盘通过水管将水排到水桶里,双层茶盘将水贮存在下层。选购技巧

选购茶盘最需要注意的是盘底要平。使用

茶盘每次使用之后都应擦洗干净,木质和竹质的茶盘不可用水洗,而应当用干布擦干,还应在收藏之前充分晾干。温馨提醒

关于茶壶、茶杯、茶宠、茶道六用、茶荷等相关茶具的知识将在后文中一一介绍。小贴士

1.茶盘上放置的应当是不怕与水接触的茶具,因此茶道六用、木质或竹质的茶荷等不要放在茶盘上。

2.双层茶盘的优点是不需另备水桶,但是需注意茶盘本身的贮水量有限,要及时清理,避免水从中溢出。

3.茶盘上的茶具应当摆放有序,不可零乱。茶叶罐功用

储存茶叶的容器,也包括一些其他包装,如牛皮纸、锡纸、真空包装等。种类

根据材质可分为瓷罐、陶罐、竹罐、木罐、铁罐、锡罐、纸罐、塑料罐、搪瓷罐等。选购技巧

好的密封性。茶叶的吸水性较强,所以茶叶罐的密封性一定要好,同时也要具备一定防潮功能。

不透光。在阳光的照射下,茶叶中的一些挥发性物质会加速分解。

无异味。茶的香味很容易和其他味道串在一起,容易使茶跑味或变味。使用

存放茶叶时,需要根据茶叶的不同来选择不同材质的茶罐。如存放香味重的茶宜选用锡罐、瓷罐等不易吸味的茶罐。存放普洱茶最好选用透气性好的纸或陶质的茶罐。小贴士

1.真空包装的茶,不需要拆开储存,或者再加一层罐,只要放于阴凉干燥的地方即可。

2.如果家里的茶叶种类比较多,可以用纸条做好标记,写上种类和日期等分开放置。

3.家中最好单独辟出一个放茶叶的地方,不要和其他东西如书本、衣物甚至调味品放在一起。

4.用冰箱存放茶叶能延长茶的保质期,但需要注意的是,冰箱水汽大、气味重,不是完全密封的茶罐或打开的真空包装不宜放在冰箱里,否则容易串味。

5.如在贮放茶叶前,发现容器中有残留的其他气味,可以放入少许茶末,盖上盖子多晃几下,气味就消失了。煮水器功用

煮制泡茶所用的水。种类

在热源上,有电热炉式、电磁炉式、酒精炉式、炭炉式等。

在材质上,有不锈钢、陶质、玻璃等。选购技巧

电磁炉式、电热炉式煮水器使用较为方便,而酒精炉式和炭炉式煮水器则可在没有电源的室外使用。

用电的煮水器,应当选择具有自动断电功能的,这样可以避免因无人看管或一时疏忽而对器具造成伤害以及可能由此而引起的事故。小贴士

1.用煮水器来烧水泡茶非常方便,但是要注意冲泡不同的茶叶,所需水温不同,冲泡乌龙茶、普洱茶等,需要用刚刚烧开的沸水,而冲泡绿茶,则应当等水温降至80~90℃时再用来泡茶。

2.在室内使用炭炉式煮水器时,最好打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茶壶功用

茶壶的主要功用是泡茶,虽然有的场合是用杯子或盖碗来泡茶,但茶壶仍然是泡茶的首选容器。种类

常见的有紫砂壶、瓷壶、玻璃壶等。其中紫砂壶最受茶友的欢迎,它能完整地保留茶的色、香、味,多用于冲泡乌龙茶;瓷壶适用于所有茶类;玻璃壶透明,最宜冲泡绿茶。选购技巧

壶的容量一般没有明确的限制,一般来说,紫砂壶的容量较小,适宜细品功夫茶;瓷壶、玻璃壶比较大,适宜日常待客。选购茶壶需注意以下几点:

密实通转。壶盖与壶身接触紧密,一手持壶,一手把盖子盖上,并转动壶盖,若能感受到一定的、均匀的阻力,说明密封性比较好。

出水流畅。倒大半壶水,盖上壶盖,然后往外倒水,出水线应急、长、圆,且刚直有劲。

无异味。紫砂壶用热水洗后,不应有泥土味或其他异味;玻璃壶倒入开水后不会因品质较差的塑料把手、塑料盖等使水有塑料味。

无渗漏、耐冷热。轻敲紫砂壶壶身时,发出声音应清脆;瓷壶、玻璃壶倒入开水不应破裂。

方便泡茶。紫砂壶壶身宜浅不宜深,容积、壶口要比较大,便于泡茶。

手感舒适。买壶的时候,觉得手感、重量都适合自己是很重要的。使用

不管什么材质的壶,买回来后,要先用开水浸一下,然后擦干。如果是旧的紫砂壶,可以倒入开水,浸泡1分钟后将水倒掉,反复操作直到彻底去除异味。擦拭的时候不要太用力,以免擦伤表面。标准持壶动作

单手持壶:拇指和中指捏住壶柄,向上用力提壶,食指轻搭在壶钮上,不要按住气孔,无名指向前抵住壶把,小指收好。

双手持壶:左手的食指按着壶钮,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持壶把。小贴士

在倒茶时,不要用手指按着壶钮的气孔,以免出水不畅。

在给客人倒茶时,壶嘴要倾斜或者侧对客人,不可直对。盖碗功用

既可泡茶,也可饮茶。种类

大多为瓷质盖碗,也有少数为玻璃或紫砂所制。选购技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