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课程开发的7项核心技术 (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成果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17:21:44

点击下载

作者:邢至晖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特色课程开发的7项核心技术 (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成果丛书)

特色课程开发的7项核心技术 (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成果丛书)试读:

从特色课程中探索个性化发展(序)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教授 吴刚

当我们讨论课程时,我们是在考虑未来国家公民的人生,不是生命,而是考虑他们可能持有的生活模式和个性体验,是他们逐渐展开的人生经验。不过课程本身不会给学生带去这种经验,是学生们经历的学校生活以及学校课程这种载体,给与他们不同的文化实践。所以,课程发展建立在四个基本假设基础上:一是关于时代特征的假设:我们把这个时代叫做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一方面将地球进行时空压缩,另一方面推使高新技术将就业从体力(brawn)向脑力(brains)转移;二是关于教育目的的假设,全球化时代的教育所培养的人应是有道德与合作精神的、天赋充分展现的、能提出新的问题并创造性地着手解决问题的人;三是关于人的本性及学习机制的假设:人的本性不是预成的、也不是可以随意改造的(如行为主义者),学生在进入学校教育体系之前,其心智结构的生长是一个通过外部活动和逐渐内化的心理运算不断自我建构的结果,学校学习不是中断这种建构,而是加速这种建构,并使其最初的通过自我探索形成的心智发展,在学校生活中通过有指导和有系统的学习变得更结构化,从而形成个性化的心智结构;四是关于知识价值的假设:虽然各种不同的知识,是课程设计的依据和题材,但知识的作用不在于形式训练、不在于固定为学习者的心理内容、更不是课堂间对话的文本,而是学习者籍以探索和实现自我发展的精神资源。今天我们去思考学校的特色发展,必然会去思考隐藏在学校课程背后的基本假设,思考时代对教育的挑战。

我们知道,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出发点首先是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正如我们上面假设的,一定类型的知识会对学生的心智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所以,特色课程系列丛书的作者提出,特色课程的逻辑起点是地方性知识。这里的地方性知识,不是指任何特定的、具有地方特征的知识,而是一种新型的知识观念。而地方性(local)或者说局域性也不仅是在特定的地域意义上说的,它还涉及在知识的生成与辩护中所形成的特定的境脉(context),包括由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形成的文化与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由特定的利益关系所决定的立场和视域等。因此,这儿的逻辑起点应是指我们编制课程的知识选择的出发点,因为我们每一门课程的编制所依赖的,仍是那套被确认的公共知识系统,但是当我们从一个共同的公共知识系统中进行选择、组织并呈现特色课程的知识架构时,它所标识的,就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取向与价值追求了。所以,特色课程系列丛书不仅是学校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也是在回应一个个性化时代对教育精神的挑战。

特色课程系列丛书的作者们对特色课程建设作一番系统性的思考:(1)特色课程是什么,有哪些类型?(2)为什么要开发特色课程?(3)怎样开发特色课程?(4)怎样实施特色课程?(5)谁有资格开发特色课程?(6)特色课程如何回应学生的需求或如何评价特色课程?(7)特色课程共享的条件是什么?(8)特色课程需要的保障是什么?什么是特色课程?特色课程是以学生的“特需”为核心,有着独特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方式的课程。而特色课程又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即从作为学校课程模式的宏观层面、作为学科领域课程集群的中观层面及作为具体校本课程的微观层面上加以理解。这8个基本问题是步步深入的,回答这些问题,即是在阐释特色课程编制的理念和理论,不过他们利用上海黄浦区基础学校的生动案例,来支撑和拓展特色课程的实践,而他们对于特色课程精髓的诠释,已经用提纲挈领的方式呈现在目录的提示中。

其实,课程理论本身并不复杂,难在课程实践。美国课程理论家泰勒早在194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就提出了所谓“泰勒原理”来说明课程编制的基本过程,简述为:(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如果考虑校本课程的编制,则再加上环境条件的约束。后人对课程理论的扩展,大都基于“泰勒原理”而来。课程实践的困难在于如何将课程编制的要求落实在不同时段、不同学科的课程设计中,归根到底,课程必须对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质性作用。所以,空谈课程理论毫无意义,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学校课程的文化实践。

正是从作为文化实践的课程视角出发,本系列丛书为学校特色形成与特色课程开发提供了一套不仅具有实践价值,同样富有理论意义的东西,而这些思考及对已有特色课程实践经验的提炼,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及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基础,创新人才必然生长在给予个性化滋养的学校环境中。第1章背景分析技术

核心智慧

一般说来,分析学校特色课程建设背景常用两种工具:一种是态势(SWOT)分析。S即Strengths,表示学校强项和优势;W即Weakness,表示缺陷与不足;O即Opportunities,表示机遇;T即Threats,表示危机和威胁。另一种是对现有的课程项目进行KISS分析,即保留(Keep)、改进(Improve)、启动(Start)或停止(Stop)检视,并以此为分类框架对现有课程进行归类。

一般说来,分析学校特色课程建设背景常用两种工具。

一种是态势(SWOT)分析。S即Strengths,表示学校强项和优势;W即Weakness,表示缺陷与不足;O即Opportunities,表示机遇;T即Threats,表示危机和威胁。[1]

学校背景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具体分析的内容如下:(一)学校内部环境分析

学生情况的分析。学校课程活动的展开首先要基于对学生的分析研究,只有切实地了解学生,才能保证学校课程活动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学生的情况分析主要包括:学校学生数,学生年龄状况,男女生比例,学生家庭背景,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兴趣等基本情况。

教师情况分析。学校教师群体基本情况分析,如教师数、年龄分布、性别比例、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政治面貌结构、身体健康状况、师生比、工作量负荷、学术专长、科研成就、经济待遇等的分析,教师的性格、认知风格、价值观、仪态、入职动机、学业能力、进取精神和牺牲精神、事业心、责任感、情感、意志、合作态度、人际关系等特性和一般素养分析,教师的专业水平、技能和态度分析等。

学校的组织结构、课程设施、资源状况和课程活动规章制度的分析。学校的组织结构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利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学校人群集合系统。学校的课程设施包括校园运动场、教室、图书馆、礼堂、实验室、实验基地、学生宿舍、食堂、教室、办公室等,资源状况则包括学校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时间资源、信息资源等,课程教学规章制度则指师生的课程活动和学校管理课程方面的制度和规范等。

校风、班风、学校人际关系、学校成员的态度及行为方式的分析。校风既是学校课程的重要情境因素,也是评价学校课程乃至整个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班风会对班级成员的思想、情感、态度和社会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影响学生在班级的各项活动,包括课程的学习活动。学校人际关系包含纵横各种关系,其中以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师生关系最直接和具体地影响着学校课程的实践进程及其质量,学校成员特别是师生中多数人的课程活动态度当然是影响学校成员的巨大力量,学校成员的课程态度是一种不容置疑的课程情境。校风、班风、学校人际关系等是学校课程重要的情境要素,实际上也可将其视为课程本身的因素,即是学校的潜课程。

学校发展的历史传统分析。学校历史传统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办学历程、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是学校过去长期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宝贵财富,也是学校当前和今后事业发展的丰厚资源;突出表现为学校的教育观念、校史、精神气质、文化氛围、风格特色,其中,校史再现着学校的发展历史,储存着学校的历史记忆,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学校历史传统本身是一项可利用的资源,可成为学校课程理念的来源。同时还要对学校课程改革的进程作全面的梳理与分析。

学校可对以上各个项目进行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四个向度的分析。

在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学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展,如进行SWOTA(行动Action)分析或者SWOTS(策略Strategy)分析。

SWOT分析要求在学校中进行,通过访谈、座谈、民主调查等方式,由校长、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探讨、分析,这是广泛对话和彼此合作的过程,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保证方案落实的民意基础。在SWOT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回答以下问题:一是学校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有哪些优势,哪些可以开发成为学校的校本特色课程,社区有哪些优势课程资源,学校的办学传统如何进行扬弃,学校内部拥有哪些优势与不足,时代背景下对教育发展有哪些新要求,学校课程发展面临哪些困惑;二是哪些人和事有助于发展,哪些人和事可能滞后;三[2]是什么人或事是最重要、最急需改变的。(二)学校外部环境分析

地域文化资源分析。即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中有哪些优势资源,如生活资源、地方资源、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等。

社区资源分析。社区课程资源有着丰富的内容,可以分为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环境资源。文化资源包括社区物质文化、组织文化、精神文化和活动文化,人力资源包括社会各界的先进人物、知名人士、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等,物质环境资源包括自然环境、文化[3]体育设施等。

家长支持与政府政策分析。包括家长的期望、家长在课程建设方面的发言权,政府的政策走向,赋予学校课程建设的权利等。

时代发展的潮流和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分析。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发生变迁,现代社会的全球化、信息化推动学校课程变革;同时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也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

学校可以根据上述背景内容,也可以自行设计内容框架。

除了进行态势(SWOT)分析外,学校还可以对现有的课程项目进行KISS分析,即保留(Keep)、改进(Improve)、启动(Start)或停止(Stop)检视,并以此为分类框架对现有课程进行归类;在KISS分析基础上,确立常规项目(一般需要保留)的课程项目即为常规项目)和需要发展的项目(一般需要改进或启动的课程即为发展[4]项目),同时保持二者的均衡。【案例分享】

[1] 顾书明.析学课程情境及其优化[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799.

[2] 徐高虹.课程规划: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8(15):77.

[3] 李燕.试论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175.

[4] 蔡清田.学校整体课程经营——学校课程发展的永续经营[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60.上海市储能中学:上博印象

一、课程开发背景《上海市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课内课外民族精神教育的各种资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重教育过程体验、重教育内容的渗透。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博物馆是陈列、研究、保藏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文化教育事业机构,是帮助人们联结古今的桥梁。与学校教育相比,博物馆的教育依托实物资料,“教材”更加具体、生动、形象,感受和体验的机会也更多,在教育中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效,在知识的传播和爱国主义教育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近几年,学校积极探索构建富有校本特色、充满活力的新课程体系,主要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体育艺术和综合实践四大类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和谐与持续发展。

上海博物馆,是世界著名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馆内藏品是教师对学生开展人文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理想场所。自主拓展型课程《上博印象》依托上海博物馆教育资源,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目的,采取参观、讲解培训、观摩影片、举办征文、手工制作等形式拓宽学习途径,立足于两纲教育,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人生境界,激励学生成为文化的传播者。

二、课程目标

1.依托上海博物馆的文物,培养对“美”与“和谐”的感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充实精神世界,树立起民族自豪感。

2.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习校本教材《艺海拾珍 上博印象》,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提高文化修养。

3.发挥学习和认知的主观能动性,在“文物——文本——动手”的过程中,更加深入细致地观察、了解和体验文物。

三、课程内容《上博印象》课程内容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上海博物馆内的藏品为依托,引领学生对其展开学习与探究,以各个馆藏品及其所代表的文化为模块主题,形成课程内容的五大模块。以上博概况、镇馆之宝、传统文化、四大陈列馆介绍为主线,以走进上海博物馆、古典的诱惑、莲花的魅力、岁寒三友、精神家园、青铜的文化、土与火的艺术、印里乾坤、外圆内方话钱币组织内容编排。各模块的设计为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上海博物馆的历史沿革、参观须知、主要收藏、镇馆之宝,以拓宽视野,提高文化素养。《上博印象》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

四、课程实施

1.适合学生:开发的课程内容较适合六、七年级学生学习。故本课程可供初中阶段的文博爱好者学习。

2.课时计划:一学期十五至十七次,每周一小时。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自身的特点、课时的长度,加以取舍。“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设备设施:上海博物馆、多媒体

4.校本教材:校本教材《艺海拾珍 上博印象》。学生人手一本。

5.教学策略

发掘身边课程资源。教师在备课时要努力收集资料,按学生所需,设计适宜学生身心发展的体验活动,策划学生喜爱的活动,如淘宝、讲解接龙、手工作坊、文化考察等。参观前给出的问题可以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自己去探究。教师的着眼点在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能力。教师要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体验发掘资源、利用资源的快乐。例如《上博印象》一课就是利用上海博物馆、上海美术馆、上海大剧院、上海当代艺术馆等艺术场馆等社区资源,策划讲座,参观和“淘宝”,通过上海博物馆与上海当代艺术馆的建筑与陈列的比较,帮助学生了解上海博物馆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

组织学生调查与访谈。在日常教学中就可以了解学生对上海博物馆奇特的造型的兴趣。学生喜欢从博物馆建筑的外型——圆顶方体,有两耳,有花纹,造型凝重稳定,正是从青铜鼎的造型中获得灵感。教学中就可以结合校本教材《艺海拾珍——上博印象》中《青铜的文化》这一专题,设计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文化积累,结合文物,用讲故事的方式将主要的青铜器展品串连起来,学生在这个过程了解了中华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开展“手工作坊”。手工作坊最易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项目之一。如在中国古代玉文化活动中,《软陶制玉》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专用教室里,墙面上为图文并茂的相关知识展版,供学生阅读,提升活动的文化含量。教师可以利用大屏幕播放手工操作程序及操作要点,便于直观辅导。通过教师讲解,学生领会文物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活动中,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提问,甚至质疑,与学生共同探讨,同玩、同学、同乐!通过用软陶亲手仿制玉器,让同学们了解中国玉文化的起源,培养学生对对历史和艺术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鼓励学生开口解说。上海博物馆是一个全开放的环境,师生在期间上课时,会遇到不可预知的干扰,教师应灵活应对,不断以小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互相讲解,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对表现优秀的学生,鼓励其为游客讲解,让学生感受分享知识的快乐。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邀请每个学生参与评价。有的学生在这样的锻炼中,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将不断增强,上课的收获也会越来越多。例如:一名沉默寡言的孩子蒋俐,一次,她自告奋勇愿意第一个讲解。看得出,她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讲解。讲解完,她的自评和同学互评均为良好。当她看到后两名同学得分超过自己,她提出要重新讲解。教师给她机会,她当即又讲解了一件文物,得到附加分,但她还不满足,认为自己的得分不是最高的,并显得情绪低落。教师请她准备一小段青铜时代的介绍,待全体学生讲解完后再交流,她欣然接受。最后她讲解出色,得到特别加分。短短半小时,蒋俐的讲解水平提升很快。原来,她在听讲时,开动脑筋、博采众长,并请本小组所有成员提了意见,进步显著。

五、课程评价

整个课程的进行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过程评价,教师始终是引导者,帮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提问质疑。每个阶段都采用互评、自评、教师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

评价内容为:学生出缺勤情况、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小组交流与合作情况、任务完成质量、收集材料的丰富完整性。《上博印象》课程学习活动记录表《上博印象》课程学习评价表续表

课程小故事博物馆,我的作文大课堂

2008年3月10日,上海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的第一天。这天清晨,储能中学近三百名文博爱好学生在十一位语文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上博,上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作文课。

作为离上海博物馆最近的一所完中,储能中学开设了自主拓展型课程《上博印象》,校馆合作,创设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提高每一名储能学子的文化修养。

这次活动的主题为“世貌风情”,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人的民风民俗,学生们先来到三楼的绘画馆,欣赏两件国宝级文物——《清明上河图》与《盛世繁华图》。在跨越千年的文物精品中,传统文化底蕴尽显其中。六十件国宝级文物反映了从唐末到清代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宗教信仰、道德信念等文化信息,让不少学生驻足。

随后,老师们分别带学生到十个常设展厅参观学习。曾在上海博物馆上过一年《上博印象》课的杨柳同学很自豪地为小伙伴介绍上博镇馆之宝——大克鼎。曲折生动的叙述,引来啧啧称好!刚刚在新年里用一针一线体验了明清“顾绣”闺阁女子生活风尚的拓展课学生,在少数民族工艺馆谈起了“四大名绣”……

通过这节奇妙的拓展课,学生们足不出“沪”便领略了各地文物珍品的精妙。师生们共同体验了青铜的凝重、玉器的温润、陶瓷的瑰丽、书画的风雅……在如此深厚的文化氛围中,学生们或录下讲解,或拍下文物,或摘记,或小声讨论,纷纷考虑“根据一件文物,虚构一个人物,编写一则故事”来。【案例分享】上海市光明初级中学:中国四大民俗节日

一、课程开发背景

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民族精神教育纲要》和《生命教育纲要》相继推出,在我国中小学学生当中开展民俗节日文化的教育已经非常普遍,不少学校还开设了《民俗节日文化》课程,编写了相关校本教材。但大多数学校只是关注民俗节日文化文本的传授,或民俗节日的主题活动,较少考虑“学科知识”与“民俗知识”在课堂上进行有机地融合。

因为课程设计需要具有教师的基础,要求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保持实施科目的热情和开拓精神,为此,在科目开发中需要对教师和学生调研,经过对24位教师和50位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有22位教师认为“学科知识可以和民俗节日活动相结合”,18位教师认为“有必要在民俗节日活动中融入学科知识”。有50位学生“参与过学校组织的民俗节日活动”,35位学生认为“参与民俗节日活动可能影响当日学科学习”。由此《中国四大民俗节日》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应运而生。这一课程的最终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获得民俗节日知识,而是借民俗节日文化这一平台,以跨学科主题教学为核心,在达成“学科知识以及与他人合作、责任心等个性品质的发展”,增进学生对民俗节日文化的进一步理解。

二、课程目标

1.了解中国四大民俗节日的起源和主要习俗知识,描述节日习俗的古今变迁常识。

2.从民俗节日中领略我国特有的民间风俗和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为民族自豪,立志建设祖国,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学习。

3.通过跨学科主题教学,即各学科将民俗节日内容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过程,尝试用英语表达能力节日、学会节日理财,分析四大民俗节日的人地关系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4.增进对祖国文化的理解与热爱,感受我国古代人们在医疗饮食方面的非常智慧和卓越成就,认识保护和发扬我国习俗文化的重要性。

三、课程内容《中国四大民俗节日》课程内容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主要以百姓生活中的四大节日为主线,形成四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围绕每一个节日起源、习俗、特殊意义等内容组织科目内容,共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中国四大民俗节日》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续表

四、课程实施

1.适合学生:初中学生,最好是预备年级、初一年级的学生。

2.课时计划:春节6课时、清明节6课时、端午节6课时、中秋节6课时,全程32个课时;建议中秋和春节放在初一年级第一学期,清明和端午放在初一年级第二学期。

3.设备要求:无要求。

4.校本教材:自编讲义。

5.教学策略:

跨学科教学。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在一个一个的科目中学习系统的知识,每个科目就是一个知识系统,并且不同科目的知识系统之间较少关联,从表面上看,这种做法对于高效率地获取学科知识具有优势。然而,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这些相互分离的知识就很难发挥作用。在“跨学科主题科目”中,学生不再是学习一堆互不关联的零碎知识和技能,而是围绕一个特定的民俗节日,学习多个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利用它们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从而促进分散的学科知识在学生的脑海里发生有机的联系。

挖掘节日趣事。运用一些有趣的节日故事,以及学生亲身经历的节日趣闻,激发学生学习民俗节日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兴趣,使教材切合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需要。体现寓知识技能于兴趣之中,实践与动脑结合,使学生乐看、乐学、乐参、乐评。

加大拓展范围。从学生实际和相关学科实际出发来倡导拓展性学习内容与目标,例如在写作、表演、计算、审美等方面,包括三方面的拓展①两纲教育;②学科教学;③实践能力。

生活化教学化。中国四大民俗节日是每个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身在其中,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内容要带有典型的生活化特征,让源于生活的课程资源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之中,不论是模块实施,还是在学科拓展,都要扎根生活。

灵活调整教学安排。在教学之中可以由一位教师承担,也可以分模块由不同学科教师承担。

五、课程评价

本课程学习评价主要以学生自主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要途径,针对课程内容设计评价表格,指导学生填写过程中概括自己在科目学习中的收获。

1.学生自主评价:以课程四大模块内容为参考,让学生先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如“我对节日的了解”,就是为了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之中,对我国民俗节日的再认识的内容,使生活在现代文明环境下的学生,将自己对祖先们节日活动记录下来;“我解决的主要问题”评价内容主要让学生记录自己思考的跨学科问题,如语文诗词之中关于节日的表述,地理学习中关于节日的自然规律等问题,学生记录自己所解决的主要问题;“我得到老师的鼓励”一项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记录学习中获得教师的激励内容,增加对科目的学习信心。《中国四大民俗节日》课程学习自主评价表

2.学习成果评价:本课程是落实《两纲》的重要载体,科目的学习过程和日常的学校德育活动、探究活动、社团活动密切结合,为此,科目的评价也要借助这些活动平台,对学生科目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从三个维度,即学生参与热情、参与途径和参与效果进行评价,每个维度再次划分为三个等第,如积极参与、一般参与和被动参与。

课程小故事课程在身边

2009年5月,在上海市教育协会立项课题《民族精神探究型课程中活动教学的设计及实施》中期论证会上,一些专家给了我一个建议:“编写一份《中国四大民俗节日》课程作为课题研究成果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我当场就下定决心要去完成这件事情。可这也是一件让人犯难的事,当前,在我国中小学学生当中开展民俗节日文化的教育已经非常普遍,不少学校还开设了“民俗节日文化”的拓展型课程,编写相关教材,例如上海市浦东新区金陆小学编写的《传统节日文化》,不仅通过了上海市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审批,还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显而易见,犯难之处就在于如何寻找适合我们学校学生的《中国四大民俗节日》的课程资源。

暑假里,我基本上在浦东图书馆翻遍了关于民俗节日的书籍,以期找到编写《中国四大民俗节日》课程新的课程资源,但最终没有满意的结果。开学后的第四周,是我教研组紧锣密鼓准备中秋赛诗会的关键时期,在和同事聊天时,我无意发现参加赛诗的同学正忙着请教音乐老师、语文老师和历史老师,这让我顿时思路一亮:跨学科主题教学。什么是跨学科主题教学?就春节举个例子:春节可以分成几个主题进行拓展,如“春节渊源”、“用英语拜年”、“地域差异对春节习俗的影响”、“理理压岁钱”等。“春节渊源”可以上成一节历史拓展课,“用英语拜年”可以上成一节英语拓展课,“地域差异对春节习俗的影响”可以上成一节地理拓展课,“理理压岁钱”可以上成一节数学拓展课。总之,发挥学科教学的优势,深化同一主题,这就是《中国四大民俗节日》跨学科主题教学。

可以这么说,《中国四大民俗节日》课程资源,学科知识需要赋予生活的意义,民俗节日又需要学科知识做支撑点,多好的组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很可能,孩子从书本、从教科书、从课堂上所吸收的一切之所以被吸收,恰恰是由于除书本以外周围还存在着一个世界”,我想,《中国四大民俗节日》课程的设计前提也正是因为“周围还存在着一个世界”。【案例分享】上海市敬业初级中学:变幻多彩的扎缬

一、课程开发背景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的民间美术浩如烟海,伴随着人们的衣、食、住、行,既是物质文化,具有实用功能;又是精神文化,具有审美功能,是非常值得学生去了解、学习的。

要将学生引入中国民间美术的学习,面面俱到的教学显然不行。因此选择民间美术中的一个方面进行学习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将有助于学生通过对某种民间美术形式的学习,从而产生兴趣,进而走进民间美术,向更多方面进行探索。“扎缬”,是一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是祖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扎染等手工染艺艺术由于其纯手工制作的特点及花型独特的艺术魅力,适合了现代快节奏高度工业化社会条件下人们对民间手工艺术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因而深受现代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喜爱。通过对祖国传统手工染艺艺术史的介绍,以及扎染艺术的技艺传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识,理解和热爱,培养和激发起他们的求知创新欲望。

二、课程目标

1.了解中国扎缬的历史发展和中国各地的扎缬风格及相关的艺术文化,掌握扎缬制作中的扎撷技法和煮染技法,并将扎缬运用到实践生活之中。

2.通过收集资料、考察、观摩制作的形式结合自己尝试制作的方法来进行扎缬艺术的学习。

3.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对中国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崇敬之情。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树立起民族自豪感。

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主要分成四单元,分别以引导体验、技能掌握、实践应用、文化感染为主题。第一个单元以资料赏析、实物欣赏、外出考察来认识了解扎缬,以求对扎缬产生学习的兴趣。第二单元以资料学习、实践制作及交流展示进行,从中掌握好扎缬的技能技法,为接下去的综合制作打下基础。第三单元以实践体验为主,学生通过挖掘扎缬的实用价值,将扎缬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充分感受学有所用的乐趣。第四单元以实例分析,鉴赏为主,通过扎缬这一主题引申出对中国文化的探究思考,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整个过程步步深入,以引导为主,让学生通过对扎缬的层层挖掘,对民族文化产生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变幻多彩的扎缬》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

四、课程实施

1.适合学生:适合初中年级对艺术学习有兴趣的同学。

2.课时计划:课程实施周期为一个学年,共24课时。上半学年重点是掌握扎缬的历史背景及制作技巧。下半学年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潜能的发展,让学生将理论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感受艺术的魅力。

3.设备要求:学校美术教室

4.校本教材:自编校本教材

5.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学习中,应该说制作原理是较为简单的,但制作表现的方法多种多样。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新的制作手段是非常重要的。一成不变的制作技法只能是课程变得枯燥乏味。作品形式随着时代的步伐,越来越多,只有发挥自己的想象,才能做出出人意料,精致美丽的作品。一味模仿只适合于初学者对技能的了解掌握,不能促使其有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在创想和创新上加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才会更加自由更加热爱课程的学习。进而教师可以将一些已知但未向学生传授的内容作为引导,让学生尝试进行创新,从中感受创新带来的成就感。

为学生做创新引导。扎缬中有一种特殊的制作技法叫做满地串缝,其制作原理就是来自于学生已掌握的平缝技法。在课程中,为学生准备了一幅满地串缝的效果图样(不同的是该图样是黑白纹样稿)。让学生尝试着用自己觉得可行的方法进行制作,并进行作品与图样的对比,谁的作品做得最像或最接近图稿,便是优胜,并为大家介绍成功的经验。这样的活动从严格的要求上可能算不上一次创新,但可以从课程中感受到学生在通过自身探索努力及在技术的求变成功后的喜悦心情。

从易到难,步步为营。作为一门制作类课程,对于基础技能的训练也相当重要。虽然作为拓展课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但也要兼顾技能的培养。因为作品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能是否纯熟。如果技能不够过硬,其作品也将一次次的失败,多次的失败只能造成学生学习信心的丧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控制学生制作的难易度,从易到难,步步为营,让学生能在每次的作业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当然教学也不能一直停留在基础,对于有能力的学生应让其进行有难度的技能训练,提高制作能力,只有制作能力提高了,才能让想象出的作品得以呈现。在促进学生技能提高时,也应注意度的控制,不能一步登天。还是要稳扎稳打,以免造成学生的挫败感。

一种技法,多个图样的策略。在课程的实施中不难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存在着差异。有些学生一两节课后便将一种技法掌握并熟练,但也有一些学生还摸不着头脑,不知该如何下手。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对课程的把握很重要,如果一味地按课程原有安排进行下去,可能几节课后那些摸不着头脑的学生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当然如果继续做基础训练,那些已经学会的学生便会不满足,从而产生消极感。为了避免以上两种情况,图样的难度可以分三个层次,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多种图样的制作能帮助学生夯实基本技能,拓展见识。

五、课程评价

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过程评价,而不以其最终的作品好坏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在每个阶段都采用互评、自评、教师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同时还采用档案袋的形式将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所作的成果及所得的经验感想保存下来。《变幻多彩的扎缬》课程学习评价表

课程小故事成功的喜悦

从事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已经有四年多的时间,可以说在这段时间中我的收获是巨大的,完成了自己的拓展型科目的设计,编写了《变幻多彩的扎缬》拓展型课程的校本教材,同时也获得了不少的荣誉。但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每一个参加课程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自我的价值。

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每个人都期待着被人认可!我们的学生也同样有着这样的期望,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如愿以偿。对有些学生来说,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可能是以前学习得不踏实,总是拉下点东西没有掌握,时间长了,便堆积成山,到了现在,学习对他们来说变得十分困难,更别说有出色的表现来获得成功、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样的情况长期下去会让我们的学生,越走越累,越走越无趣,最后失去自信,失去学习的兴趣。这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

我们的拓展型课程的开设,从某种角度来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重拾信心、证明自己的机会。拓展型课程的内容包含了很多的方面,而且对于课程的选择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的。这完全弥补了基础性课程学生无法选择的缺陷。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地选择有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展现自己的特长。但也有一部分的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没有过多的想法,对于课程的兴趣也不是很高,只是抱着参加一门课程的态度。这样的学生往往在拓展课上的表现不突出,虽不闹腾,但也不积极投入课程的学习。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这样一位学生,他参加了我的拓展型课程,起初的几堂课他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但在我们完成了2次作品制作后,我注意到了他。他总是没有作品与同学交流,并且时常在课上不带作业,问起他的作业,总是这样的答案:“忘带了、弄丢了”。让他再做一个时,你便会发现他,开始磨呀磨,一节课过去了,他只动了几下。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帮助这个学生改变现状。

根据我初步的调查,我发现他在同学的眼中是一个学东西的速度很慢,总是丢三落四的,做什么都不行的人,大家都不太喜欢和他交朋友。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我决定找个机会和他单独谈谈,在我们的交谈中,我感觉到他对自己是很没有信心,并且在学习东西的能力上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他自己也意识到自己学东西都比较慢,但又不想因此被别人看不起,所以他把自己隐藏起来,不爱和别人交流,有不明白的也不想问老师和其他同学。时间一长,他便和别人的差距越拉越大,学习的能力也不能有所提升。根据他的情况我决定首先帮他建立起信心。

我根据拓展课的内容,特意为他设计了一些简单的扎缬制作内容。如单条的小鱼,没有装饰,只要简单的外形描绘;应用简单的捆扎法,制作一些绚丽的图案。起初,他对于这样的内容也提不起兴趣。但我没有轻易的放弃,尝试着先由我示范一次,让他观察制作的过程和最终的效果,让他了解整个过程并不是难如登天,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达成目标。当然在他有兴趣着手学习时,我对他的关注更加细微。经过他的努力和我的暗中关注,他顺利地完成了第一个扎缬作品。我抓住时机,在学生面前对其进行表扬,使其树立信心并获得其他学生的认可。几次之后,我发现他开始逐渐有了兴趣,也愿意和他人一起交流制作了。慢慢地融入了我们这个学习的氛围中。

虽然,最后离开我的拓展课时,他的扎缬作品还属一般,而我能看出,他的心情是愉快的,也有了一些朋友。这样的结果,令我相当的高兴。同时也让我对我的拓展课定下了目标:让每一个来到我拓展课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喜悦,制作的快乐。【案例分享】上海市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少儿摄影

一、课程开发背景

摄影也叫“照相”,诞生至今不过一百多年。21世纪是信息技术空前发展的时代,随着数字化进入摄影领域,数码相机改变了传统的摄影方法,可以让少年儿童进入这一领域。让少年儿童了解一些摄影知识,掌握一些摄影技巧,引导他们用相机捕捉身边精彩的瞬间,感悟生活的美好,这就是开发《少儿摄影》这门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作为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名校。几十年来,经过校长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已经形成了“严谨、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学校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确立了开拓、创新的意识。学校将《少儿摄影》这门课程,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以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目标

1.了解摄影的基础知识,如照相机的种类,结构、构图、景深等。

2.学习数码影像的相关知识,掌握数码照片制作的基本方法,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通过对摄影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的摄影水平,在摄影活动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和创新精神培养。

4.开展各种摄影活动,参加各类摄影比赛,在创作实践中提高摄影技巧和审美情趣。

三、课程内容

摄影课的开设,可以经历由点到面的过程。同学在兴趣小组活动获得经验后,学校可将摄影课正式纳入课表,自编《少儿摄影》校本教材,并以《摄影技艺教程》作为辅助教材。

摄影知识课的学习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1.摄影作品欣赏

摄影作品欣赏,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增长技艺才能,还会激起学生的深厚兴趣。他们满怀激情地去摄下一幅幅精彩的画面,成为学生时代最忠实、最生动的记录者,大大丰富美好的校园生活,并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感受美、捕捉美、创造美,陶冶情操。

2.摄影理论讲座

学习摄影,懂得一些摄影的基础知识是必需的。如照相机的种类及结构,曝光、光圈和快门,构图、景深与用光,数码照片的制作等等,使学生在拍摄实践过程中能得到理论的指导,灵活地加以运用。

3.摄影创作实践

摄影创作实践活动是少儿摄影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参加拍摄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拍摄技巧的根本途径。

少儿摄影创作实践的题材很广泛,如校园生活、寒暑假生活、运动会、艺术节、风光、花卉、静物等都可以作为拍摄的对象。在数码影像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们不仅要拍摄作品,还要运用电脑对作品进行后期加工,创作,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少儿摄影》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续表

四、课程实施

1.适合学生:小学中、高年级学生,30名左右学生。

2.课时计划:本课程实施时间为一学年,共36课时,具体课时安排(各周课时安排,起始年级的确定等)由学校统筹。

3.设备要求:单反数码相机、摄影专用室、学生摄影作品网络交流平台、学生人手一部数码相机。

4.校本教材:自编校本教材,内部印刷,循环使用。

5.教学策略:

通过大量的摄影作品欣赏提高鉴赏能力。教师选取各种人物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生物摄影、广告静物摄影等适合学生年龄的照片来开阔学生的眼界。例如通过体育摄影记者的镜头,了解构图方法、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通过同一场景的不同拍摄范围,了解广角镜头、标准镜头、长焦镜头等各种镜头的效果,用直观的画面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

理论学习与拍摄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结合自己或他人在摄影创作过程中的拍摄技巧和经验进行教学。在实践安排上,给学生有较多的摄影创作时间。了解摄影曝光的知识时,采用手动拍摄,增一档光圈和减一档快门产生同样的曝光量,以了解光圈、快门和曝光量的关系。用光圈优先的拍摄模式,改变光圈大小拍摄一组照片,通过背景的虚化效果体会景深的大小等等。

评析学生摄影作品提高摄影技能。学生的拍摄作业有时有一些较好的创意和表现形式,也有不足缺点,往往带有普遍意义,在课堂上进行作业点评,就显得十分必要和有意义。在学习人物摄影构图时,先让学生在课堂中用相机为同学拍摄一些照片,然后立刻把这些照片通过电脑播放出来,学生很有兴趣地看着自己的形象,在笑声中学习相关的摄影知识事半功倍。

开展各种摄影活动,在学生较系统地了解摄影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熟练地操作各种相机,对许多成年人来说恐怕也有一定的困难,光圈的设定、脚架的使用等,可采用培训“小小摄影家”的方法,通过演示、评析、实践、总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本着普及与提高、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少儿摄影》这门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的基本要求,更提倡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是开阔眼界锻炼能力的最好方式。所以,注重活动的开展。如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上海市摄影家协会教育分会等单位开展的各种活动,举办学生校园摄影展。

举办摄影比赛,陶冶学生情操。学校以摄影活动为形式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辅导学生了解民族文化技艺,有趣的剪纸、精美的编织、传神的脸谱、古老的陶瓷,学生用相机把握着民族文化的点滴。通过摄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感受着童年的纯真、校园的多彩、都市的变化,时代的风尚……

五、课程评价

1.评价内容:评价的内容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要根据教学目标考察评价学生,内容有学生参与摄影实践活动的各种能力、态度和表现;关注学生参与摄影活动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创新、合作、求实、质疑、进取等意识、行为和情感表现。

2.评价方法:评价的方法要多样化。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交流讨论以及活动记录、作品展示、谈话总结、竞赛成绩等都可列为评价手段。

3.评价的实施:评价可在活动过程中适时灵活进行。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特长,又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体现激励、自主、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

4.评价表格:

课程小故事我与海宝共绘世博

金秋十月,我和学校里的小记者一起参加了“迎世博见证建国60周年——我摄影我快乐”活动。坐在车上我兴奋地看着窗外的美景,感叹着城市的日新月异。那犹如巨龙似的桥梁,鳞次栉比的高楼,正用它们独特的声音向人们诉说着上海的进步、上海的繁荣。在不知不觉中百联西郊购物中心到了。

这是中国第一个开放式社区型购物中心。阳光下彩旗迎风飘动。身穿蓝衣笑容可掬的海宝挥舞着大手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小伙伴们尽情地捕捉着美丽的瞬间,而我却被他们可爱自然的神情所吸引。瞧,拍到好照片的正发自内心地微笑;东张西望寻找“猎物”忙得皱成一团的小脸……这一切也进入了我的相机。

广场上进进出出的顾客络绎不绝,年轻漂亮的女士们领着大包小包的“战利品”,谈笑风生;独自购物的男士兴致阑珊,可爱的小天使们,纯真的脸庞更是那么的动人……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海宝伴我游上海”的活动现场,这里早已是一片欢乐的海洋。不分国籍、不分年龄,人们正用一双双巧手,用五颜六色的积木齐心合力搭建着,展示心中那最美的世博场景。“画神闲”哥哥是深受小朋友喜爱的节目主持人,也是我们大家心目中的偶像,原本只能在电视里看到他,没想到今天竟然就在自己的身边,和大家一起画画,太惊喜了!能与“画神闲”哥哥这么近距离地接触,真是太开心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吧!大家情不自禁地跟着他一一画出世博场馆……大家一张张小脸是那么聚精会神,这将成为我们童年最珍贵的回忆之一。我不停地用照相机记录着眼前的一切,想通过这小小的镜头摄下这一个个幸福、快乐的瞬间……

爱好摄影,不要为摄而摄,发现美才是最重要的。用相机来捕捉美丽瞬间,因人而异,人人不同。我从拍摄的照片里选择了四张最喜欢的照片,完成了主题“我与海宝共绘世博”的作品。2010年世博会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作为一名上海的小主人,我将与世博共成长,想到这里,我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好好学习,快快成长,祖国在我们手中将建设得更美好!【案例分享】上海市黄浦区中华路第三小学:泥巴美术

一、课程开发背景

早在九千多年前,中国的先民就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在进入文明以后的五千年中,陶瓷文化无不和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命运相联,它一直伴随着炎黄子孙从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社会。

如今,陶艺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它已成为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陶土材料的演变也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而丰富,不单是过去的陶泥和瓷泥,造型土、面包土、彩泥、软陶、超轻土,五花八门,层出不穷。陶艺技法的传承随着时间的历练,大致可分为:手捏成型、泥条成型、泥板成型、拉坯成型、模具成型,而这一切还应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往下传承。《泥巴美术》从小学美术一期、二期课改教材中的泥塑、陶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完善,学生对这门艺术是喜闻乐见的。《泥巴美术》课程的设置旨在让学生更加了解陶艺的艺术形式和基本特点,理解并熟悉陶艺的制作流程,通过引导学生团、搓、揉、捏、压、窝、接、卷、叠、雕、刻等方式,让儿童眼能看见,手能触及,心能感受,使玩的欢乐,创的激情,技的培养,情的流动,性的陶冶,心的净化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泥巴美术》课程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艺术教育的特殊功能。首先,对陶艺的欣赏,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身边美的东西,发现适合用泥土进行表现的题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制作、评价作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使学生获得创作的体验,从而增强责任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收集材料工具、文化资料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课前准备、课后整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良好学习、生活习惯……至此,《泥巴美术》课程既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科学技术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等方面的生动内容。

二、课程目标

1.感受中国陶瓷在世界陶瓷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领略不同时期陶瓷的艺术美感,感悟中国陶瓷千年历史积淀下的民族意蕴和人文情怀;在积极参与陶艺创作的设计、制作、评价中,逐渐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想象,细致创作的学习态度;养成收集材料工具、文化资料的习惯;培养课前准备、课后整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2.认识陶艺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知道中国陶瓷的起源和发展,了解功能和作用;了解陶艺创作中超轻土、软陶、传统陶泥的各自特点,和一些基本陶艺工具的使用,以及不同陶土材料制作的不同过程;学习陶艺创作中的三种基本造型技法:手捏成型、泥条成型、泥板成型,并尝试多种造型技法的综合运用制作物品来美化生活或表现生活中的趣味。

3.通过师生讨论、小组交流、欣赏、媒体演示、实践尝试,初步尝试制作美化生活用品或表现生活中的趣味摆设;利用陶艺作品布置班级、校园文化环境。

三、课程内容《泥巴美术》课程内容设计的基本思路:从中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史入手,作为开篇序言,然后结合陶艺制作的材料、难易程度,由浅入深的设计三个板块,分别是超轻土、软陶、陶泥,最后小结板块则是学生通过一系列陶艺学习的综合运用表现篇。《泥巴美术》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

四、课程实施

1.适合学生:小学中、高年级。30人左右。

2.课时计划:课时总量为20课时,每周一次,每课时35分钟。

3.设备要求:专用陶艺教室、陶艺工具、各种陶土材料及釉色,拉坯机、真空炼泥机、电窑、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

4.校本教材:校本教材《软陶DIY》、校外陶艺书籍《陶艺——创作技法与欣赏》、《少儿陶艺创作》。

5.教学策略:

主体性“动手做”教学策略。在泥巴美术实践活动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全方位地参加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给每个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展示的机会。如:《中华美食》一课所涉及的中华小吃,其小吃造型早就深入人心。本课的学习直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中华小吃,教师在学生的制作过程中穿针引线,个别辅导指点有需要的学生,解决学生制作中的难点问题。

开放的情景教学策略。拓展社会公共资源,利用上海博物馆的陶瓷馆,引导学生参观、学习,提高学生对陶瓷文化的进一步认识。

教学实施的实效性。陶艺教学特别是教学重点的解决上,非常注重教师指导的直观性,既要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又要注重学生主体性学习的特点。教学重点以教师当场示范或视频播放讲解为主;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则以欣赏激趣为主,不给学生过多的牵制,引发学生想象的原动力。

五、课程评价

1.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2.引导学生对陶艺作品、陶艺技法学习的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3.与《学生成长手册》评价要求相结合泥巴美术活动评价表续表自主拓展课程学习情况记录表(小学中高年级)

课程小故事“魔力”陶艺

五(2)班有“四大金刚”,小明是一个。可不,我已经准备上课了,可他一点儿也不安分:刚用手撞了同桌同学,一会儿又用脚去踢前面同学的屁股,转眼又回过头去跟后面的同学说话……这一切我司空见惯,我不能因他的捣蛋而影响上课,于是我清清嗓子开始上课:“今天,我们去陶艺室上……”

话音未落,孩子们拍着双手连忙叫好,而小明却大叫:“哎呀,那脏得要死的东西有什么好玩的,幼稚吧!”一边说还一边傻傻地笑着。我表面上装作没听见,可心头之火却直往上蹿,我咳嗽一下,压了压火,心里想着怎样找机会来教育他。

到了陶艺室,我向孩子们展示我的作品,边展示边提防着小明,怕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惹出点什么事来。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孩子们都特别静,时而看到喜欢的作品发出啧啧的赞叹。小明也在变,从挪动着屁股表现出的不安分,渐渐变得安静、凝神听讲。可见,小明喜欢陶艺,并从好奇到充满了学习的欲望。小明被感染了……

我看着这一切,更是眉飞色舞地向孩子们介绍陶瓷艺术的历史,示范着操作要领……该同学们动手了,我故意对小明说:“你就别做了吧,别让泥巴弄脏了手。”小明低下了头,小声地对我说:“刘老师我也要玩泥巴……”其实我早知道他会这么说了,“那我就看你的表现了”。果然,在制作环节,小明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不光动作迅速,而且敢想敢做,他做的“老虎”和老师的范作虽然有较大的差异,可是,老虎的姿态跃跃欲试,真像是一只下山的猛虎,我对他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可能是久违了老师的表扬,听到了表扬的小明神清气爽,他把头昂得高高的,背挺得直直的,骄傲地拿着他的作品向同学们展示,更像是战斗胜利品的炫耀……

下课后小明没有马上离开陶艺室,而是看似随意却是有心地东看看西摸摸,我热情地邀请他帮我一起收拾工具和材料。小明满口答应,利索地干着活,好像过节似的。我借着这样的机会与他谈心:“今天你的表现令刘老师刮目相看,你很有艺术方面的天赋啊!”我带有鼓励地说道。“其实玩泥巴我很喜欢的,我小的时候就喜欢玩泥巴,可是爸爸妈妈总是批评我弄得一身脏……”小明说。我心想由于父母的一句话就差点扼杀了孩子的天赋,作为教师我有责任正确地引导孩子,想到这里,我对小明说:“今天你的老虎做得最好!你的手多巧啊!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把你的聪明、能干表现出来吧,老师、家长和同学都会喜欢你。”他听了直点头,还对我说了他的心里话:“刘老师,我也想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可是由于成绩不好,除了批评还是批评,我顽皮是无聊,是……让大家注意我,其实我这样并不快乐……”

小明的一番话引起了作为老师的我的深思,是啊,表扬对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特别是对那些所谓的后进生,我们的课堂应该没有差生,我的课堂没有差生,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地玩泥巴是我的最爱!在每一个孩子的眼里,世上万物只分为好玩与不好玩,而陶艺无疑属于好玩的行列,我很荣幸,也很幸运,能和我的孩子们无拘无束地玩泥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