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乎者也2(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15:20:06

点击下载

作者:资卫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资乎者也2

资乎者也2试读:

评论人物

30后 易重廉,生于1935年,主要著作有《中国楚辞学史》《屈原综论》等,并发表了大量民间文艺的论文,参与编写了多本诗词选集。

不拜权贵,不慕名利,立志要为国家出点儿力,做点儿事。但一路跋涉,一路坎坷,迄无所成,惭愧之至。1958年的“反右”斗争中,平日帮助我学习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的一位老师成了“右派”,我却反复批斗他,表示划清界限。因循果报,1964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遭遇到人生的第一场“批斗大会”,从此,“滚上来”“滚下去”的批斗大会我参加过不少于100场。接着就是一年的禁闭,四年多的监禁劳动改造,反复地吊打、反复地抄家,可以说,我和阿Q差不多,只剩下身上短裤不好脱下来了。我为什么不自杀呢?因为我想起自己在反右中干的那些事,苍天有眼,不让我尝尝“文革”的味儿,因果何以循环?民愤又将何以平息?但最令我欣慰的是老师不与我结恨,每年的重大节日都来电话问候,特别是我的八十寿庆,他还专程一个人远道前来致贺,令我感激涕零,无以自已!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欣欣向荣,人人心情舒畅。

40后 陈书良,生于1947年,号听涛馆主人。

江南世家子弟。“文革”失学,盐车长坂,衣食维艰。后考取武汉大学研究生,珞珈面壁,攻读旧籍,师从国学家吴林伯教授。吴乃民国大儒马一浮弟子,故良常以马之再传而荣焉。曾任湖南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后设坛高校,数次赴国外讲学,出版各类书籍73种。现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文史馆馆员。

资乎者也先生,资质高旷,百务丛琐;而一心向学,精骛万仞。其杂文或感悟人生;或解析概念;或出儒入道;或拈花一笑。文翰翩翩,胸中无一点骄贵气,故笔下无一点尘滓气。读之如行山阴道上,美不胜收,醺醺然妙不可言矣!良不揣陋劣,谨负责任地向诸君推荐。

50后 姜贻斌,生于1954年。

当过知青、矿工、教师、编辑等。著有长篇小说《左邻右舍》《酒歌》《火鲤鱼》,小说集《女人不回头》《窑祭》《追星家族》《肇事者》《最高奖赏》《黑夜》《白雨》等十余部。现为湖南省作协副主席。

笔者对生活的一些思考,可让人静下心来细读。

60后 木之欲,生于1967年。

曾经流浪,干过律师,短暂办报,开过餐馆,修习养生静功数十年,三度经历生死,一个习惯独立思考的阅者。

这是一本干净的小书,纯粹真实,不装不饰,俺喜欢!

70后 谭伯牛,生于1973年。

长沙人,近代史学者,尤致力于太平天国史、湘军史及曾国藩传记研究。著有《战天京》《天下残局》《湘军崛起》《盛世偏多文字狱》。

窃谓好文章应符合三条标准:一是言之有物,能够就事论事,而非一味抒情,空发议论。二是能近取譬,见微知著,从平常见出不凡,知其异而能求其同。三是修辞立其诚,词句从心底流出,自然避免了言之不文,行之不远的毛病。以此揆之,资先生的文集,庶几近之。

80后 曾文丽,生于1981年。

有幸参与《资乎者也》《资乎者也2》的文字校对及诸多前期工作,见证了一行行文字形成一篇篇文章,形成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观点。这种“鲜活生命力”不仅在于作者所谈所感均来自于我们日常最普通的所见所闻,而且在于作者的独特视角和另类解读。

作为这些文字的第一位读者,每篇文章我都看过不下几十遍,却总有常读常新、百看不厌的感觉,因为每看一次,就会有新的触动和新的收获。这种曼妙的感觉,希望能够与更多的人一起分享。

另外友情提示:此书尤宜车上、枕边、厕中,偶拾三二。

90后 高璨,生于1995年。

青年诗人,作家。7岁发表作品,9岁出版作品集,大学就读于湖南大学。目前已出版诗集散文集十五部,代表作有《梦跟颜色一样轻》《夏天躲在哪儿》《第二支闪电》等。

Chapter 01

如果不读书与读书是0到1的差距,那么读书和会读书可能会有1到100的

距离

平均数的背后

新闻报道中常常使用平均数,反映数据集中的趋势,既直观又简明。但对于个体而言,平均数却常常蒙蔽了我们。

如果开着QQ车的你是一个体重200斤的胖子,这时上来一个100斤的体态匀称者,车上两人的平均体重瞬间变成了150斤;如果身家5万的你走在杭州市的华星路上,这条街上行人的平均身家会因为阿里巴巴总部的原因暴增百倍。但是,你还是那个身家5万开着QQ车的200斤的胖子。

当然,上面的事例倒也无伤大雅。但如果有人要你蹚过一条平均水深一米的河流时,就有可能会害死你——河面很大的范围内,有的地方水深只有十寸,有的地方可能是十米。

依靠平均数来做决策可能蕴藏着极大的风险,要清醒认识到平均数背后的真相。

因此,BAT的平均利润是多少?电影演员的平均收入是多少?如果你根据这些数据,决定投资移动互联网,或者是建议子女择业演员,那劝你务必冷静,再三斟酌,因为真实情况可能是:九成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亏损,九成的演员只是龙套。

所以经济学为了避免平均数误区,更精确地反映经济现象,强调“边际效用”,即最后一个的效用。“在经济学中是狗尾巴摇动了狗身子”,豪斯甚至如此苦口婆心地解释。

平均数还呈现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水平高的人不屑、水平低的人力争。如果把平均数延伸至意识范畴,最常见的体现就是民族自豪感。叔本华就直言:“最廉价的骄傲是民族自豪感。沾染上民族自豪感的人缺乏个人引以为豪的素质,如果情况不是这样,他也不至于抓住那些他和无数人所共有的东西为荣了。”强调民族感常常带来忽视和逃避个体勤勉奋斗的问题。

同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曾诞生过孔孟、老庄、墨、韩、孙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但如果没有认真体悟过他们思想的真谛,其实我们跟“古老灿烂的文明”是没太多关系的,我们想当然地“以为有”,仅仅囿于从小正确伟大的作文思维和对平均数的误解罢了。30后曰 既要重视平均数,更要重视平均数背后的很难

平均的数。40后曰 我们平时写调查报告、做方案、上传下达,都

免不了运用平均数。然而想没想过,平均数字背后掩盖了多

少不平等,掩盖了多少漏洞和破绽,甚至掩盖了多少当权者

所做的手脚!60后曰 如果可以设定平均数是衡量社会公平正义的指

标,那么贫富分化的鸿沟、社会阶层的撕裂、意识形态的差

异……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借统计手段摆平。90后曰 让天才弯下腰成为普通人——平均数在现代教

育制度中的应用。读者曰 _________

中国有七八千万拥有大学学历的人,在校大学生也达两千万,在古代他们应属于“士”。

春秋以前,社会分为贵族、平民、奴隶三个阶层。贵族的前三级都是领主,分别是拥有天下的天子、拥有国的诸侯、拥有家的大夫,士是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他们为高级贵族服务,混得好就跃上士大夫的台阶。

春秋时,士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拿取俸禄,有的分配食田,但金字塔分布落差越来越大,终于,“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先秦以后,士从贵族沦落至平民阶层,领衔农、工、商,成为最高级的百姓。

如果转世未能投胎成官二代,自己又不甘混迹于社会底层,有志之士就会义无反顾地走上“士”的道路,以至唐太宗得意“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墨子·杂守》篇将士分为谋士、勇士、巧士和使士,而社会上的分法则多达百余种。有文士、武士,有专门出谋划策的谋士,做外交工作的策士,陪聊天做游戏的食客,看病算命的方士、术士。易中天调侃士就是“忙时帮忙,战时帮凶,外交帮腔,没事帮闲”。

当然,每个阶层又分贵贱高低,高级文士做智囊,低级做文秘;高级武士做将领,下层的做保镖或者刺客。由是观之,职业竞争自古有之。

没有固定工作的叫游士,相当于今天的自由职业者。文曰儒,武曰侠。

儒的导师是孔子,齐颂“仁爱”礼乐,学术指导方向是做官和读书,于是,科举和高考便成了千军万马争相而过的独木桥。

侠的导师是墨子,高举“兼爱”大旗,号召学员平时自食其力,乱世行侠仗义,但前者难以出人头地,后者“以武犯禁”成官家心患,加之中国自古对兵器管制就比较严格,故自墨以后,侠士几乎就销声匿迹了。

欧洲有骑士,日本有武士,尽管“士”的特征和气质千差万别,有的贵族气、有的平民味,但包括儒墨及他们所代表的士的阶层,都主张秉持士的精神——有理想、有操守、有底线。30后曰 “士”与“心”相加即“志”。在《说文》里,“士”与“仕”都是“事”,不过是给别人做事,弄碗饭吃,

与今天的打工差不多。40后曰 士当然是知识分子,但知识分子不一定是士。

士一定要有节操,所谓“士君子”,所谓“士可杀,不可

辱”,此之谓也。60后曰 士之所以为士,在于担当。演变至今,除了明

星、专家外,“士”更多地化身为“蚁族”,表现为“屌

丝”,活得艰难而矫情。不过,尽管累得像狗一样,洗洗睡

之前,在网络上也会“家国”“天下”地激昂一番,留下愤

愤的文字来,竟隐约有一剑在手的杀气。80后曰 还有女士。读者曰 _________

无用的价值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理解王维的生活选择了。

拼经济,让人与社会都变得愈发功利,“有用”被人为拔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任何事情首先要问有没有用,效益原则会不断提醒你:不做没用的事,不看没用的书,不交没用的朋友……

若过分强调有没有用,渐渐地,价值的两重属性就只剩下使用价值了。

若任何事情的导向都仅看结果,渐渐地,我们则不会在乎过程了。

现在小朋友一般会学些琴棋书画,家长们的出发点原本是陶冶孩子情操,或者多学些技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渐渐演变成应对考级、加分与就业的手段了,因为这些才是有用的。

至于艺术展现之广阔、激发美之想象、大师情怀之激荡、美轮美奂之体验、生命价值之认同,都属于无用的——在一定范围内,实用经济与美学甚至是反向的。

房子是普通家庭最大的经济支出,房子就是由钢筋混凝土的墙壁、门窗这些有用的部件组成,但其重要的价值在于,房子里的空。

杯子是家里最普通的物什,形形色色价格不一的杯子由玻璃、陶瓷或者不锈钢这些有用的材料制成,但其真正的价值在于,杯子里的空。

很多事业有成的男人,会慢慢觉得家中糟糠之妻既无文化,不能与自己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又无能力,不能给自己事业上带来帮助,但胆敢休掉“无用之妻”看看?

若官方主导有用与无用,则是更大的社会灾难。“大炼钢铁”时期,所有文件中被认为无用的东西统统被投进了熔炉,将历史足足烧退了一个时代……

在我们脚下,只有立足之地才有用,但如果抽掉周围无用的部分,四周就成了万丈深渊,有用的也就变成无用的了。

因为有黑暗,光明才弥足珍贵;因为有嘈杂,安静才异常美妙。人生有三分之一都在睡眠,这是造物主的安排。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这样选择了生活。30后曰 世上一切东西都是有用的,只是当下有些东西

的价值还没有被发现而已,或者竟是有人故意不用的,此为

暴殄天物。40后曰 若论“无用”,莫过于中国书画的空白,而画论

中的“计白当墨”就最好地讲清楚了“无用”的价值。音乐

也一样,有的时候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50后曰 这是庄子的话题,但是从现实出发,庄子是无

奈的。古往今来有几个庄子呢?人都是庄子,也不可能生存

到今天,可能都饿死了,也可能没房子住,没衣服穿,冻死

或者被风吹雨打没了。所以,一种哲学是不可能让整个世界

鲜活的,我们既需要无用的人,也需要有用的人。我们看到

杯子的空,也应该看到杯子的壁,没有壁,何来空?60后曰 如果功利原则和实用主义是最高的信仰,那么

人的社会化将等同于人的物化。“黑眼睛只认得白银子”,银

子的来历,偷的或抢的,无人关心,因为不影响使用。至于

所谓的思想、文艺、宗教等无用之物,请问多少钱一斤?80后曰 大量的无用支撑了有用的价值。90后曰 借周国平老师的话来说:“读无用之诗,饮无用

之酒,看无用之哲学,最终成一无用之人,而生活却因此变

得有滋有味。”读者曰 _________

读书

如果不读书与读书是0到1的差距,那么不会读书和会读书可能会有1到100的距离。

大多人只知道读书和不读书是有和无的关系,却少有人关注不会读书与会读书更是别若霄壤。这一点,人们大可从自己读了那么多年,那么多书,却终究能记得或应用多少方面,加以体认。所以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好书才是读书的关键,如果你读了房龙的《人类的艺术》或是蒋勋的《美的沉思》,便会认同这种说法了。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感兴趣的书自然是开启读书之门的首选,如在其中又觅得自己的对症之剂药,便是找到了读书的方向。很多大家都是从此开始体悟“理书、扩书、缩书、修书、评书”之道的。

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所以,搞清不读什么书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时下图书市场良莠不齐又充栋盈车之际。可读之书也宜区分泛读与精读,一般来说,经典才值得精读,李渔分析道:“古本相传至今,历过几许名师,传有衣钵,未当而必归于当,已精而益求其精。”

拿到一本好书,怎么读又大有学问。高手读书往往带着怀疑之态度、批判之眼光、独立之思辨,避免大脑沦为别人思想驰骋的运动场。读书后若能与三两同道益友分享探讨,碰撞出新的火花,那更是人间快事。

对于最重要的经典,如能诚心反复钻研,一定能在每一次重读中悟得新意,加之年龄成长的领悟,又与你之前的感悟相得益彰、循环向前。当然,有的经典你暂时没有感觉,但那可能只是因为时间未到,没有皱纹的老奶奶本来就很可怕,孔子也是五十岁才学《易》的。

我能想到最会读书的典范莫过于金圣叹了,仅对一部《西厢记》,他就给了81种读法建议,以此一本书可打通全身经络、通天地、通古今、通众生、通物我,可扫地读、焚香读、对雪读、对花读、与美人读、与道人读,人书合一、书笔合一、笔纸合一、纸景合一,不亦快哉!以至“六才子书”只现其二,成为我心中永远的憾痛。

说到读书之用,张潮一方面说:“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另一方面又大读闲书,著《幽梦影》既“无用”又可爱至极。其实读书之目的无非有二:一是你乐在其中,二是你以此为荣。学以致用地指导工作生活,立言立行,传业解惑,既能体会读书的快乐,又引以为荣。

你读过的书始终垫在你的脚底,这让你所看到的世界与别人的不一样。30后曰 关于读书,对一个清醒的人,开卷有益;但对

一个不很清醒的人,人生识字糊涂始。40后曰 昔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良犹记幼时见外祖

永湘先生读书,左手执卷,右手执笔,神情肃穆而虔诚。他

用笔在书上圈圈点点,有时还在天头地脚批上一行行遒劲小

字。在他们看来,批过的书籍就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此之谓

人书合一,或人书一体。60后曰 倘若无趣,书不读也罢。70后曰 在互联网时代读书,不妨借鉴超链接这个概

念。一本好书,或者书中的一段话,甚至一个注脚,都可以

是一个超链接,能让读者顺藤摸瓜,找到更多的好书,而这

些书又能成为新的超链接,让人真正获得遨游学海的快乐。90后曰 读和写需成一定比例,不能将不同书本中的内

容互相融合,灵活运用,那么大脑就像一座仅供储存图书的

图书馆,知识缺乏创造的动力,于社会于个人都是一种损失。读者曰 _________

Chapter 02

往上多了解几个五年,就会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往下多穿越几个五年,就能规避被更新的年代抛弃。我以为,此为生命的宽度。

以直报怨

电影《方世玉》中有个搞笑情节,广东“十大杰出青年”方世玉的岳父大人雷老虎先生,每每怒不可遏、几近崩溃时,都会突然灵魂附体般地操着“H”开头的福建口音大叫:我们以德“服”人!

电影情节是虚构的,但人性冲突是真实的,雷老虎每次窝火带憋气地嚷嚷完“以德服人”后,便会纠结着大笑释怀。

老鹰要吃鸽子肉,佛祖便割自己的肉代替,诠释“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佛家认为面对困难,逆来顺受是更全面的生命体悟与修炼,往生可往极乐世界。

同样一部《圣经》,《旧约》坚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孕育了坚韧不拔的犹太民族。《新约》却说“爱我们的邻居,也爱我们的敌人”,无数基督教徒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即使数百年惨遭屠戮,依然前仆后继地舍生取义,终于感动了君士坦丁大帝和狄奥多西一世,最终让圣爱成为这个星球上最普世的信仰。

国人没有太虔诚的宗教信仰,往往临难时才想起菩萨,大家似乎更笃信实用主义。《论语·宪问》中记录了老祖宗的实操建议:“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30后曰 直同值,相当于值也,亦即对等关系。记得列

宁说过:“对不讲道理的人,只能用不讲道理的办法。”好

像朱子也说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直报

怨,这个原则,世界通用。50后曰 在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度,这的确是一个大话

题。60后曰 提倡“以直报怨”的孔丘先生,一旦大权在握,

急吼吼地诛杀社会名流少正卯,俺颇为怀疑孔大人执法的立

场,“直”乎?妒也!80后曰 “怨怨”相报何时了。90后曰 别人如何对待你是别人的修行,你如何对待别

人是自己的修为。读者曰 _________

五年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近30年来,这个进程似乎已演进为每五年左右就呈现一个全新时代的特征。人们也习惯用趋同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将人群划分为“80后”“85后”或者“90后”。

我读小学那会儿,小学是5年,现在是6年,中学6年,大学4年加硕士2年共6年,由此可见,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是在五年左右的时间里。一群人在同一个环境里经历同样的社会变化,受同样的影响,听同样的歌,用同样的工具,听同样的老师讲同样的课本,逐渐形成趋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汇溪成河便成了那个年代的特征。

这个现象与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隔空相应,即一个人熟练掌握一门技艺所需要的时间是一万小时,不论你想成为一位音乐家、一位画家,还是一位运动员。比如学生每天学习所花的时间大约是5小时,那么一年所花的时间大约是1825个小时,6年所花的时间大约是一万小时。著名的邵阳老乡申音,在与《罗辑思维》分手后,便以“想见10000分之1的你”为招募口号,创办了一万小时练习的互联网真人秀节目《怪杰》。

还有,几乎每隔五年左右便会有颠覆性的产品横空出世,从E-mail到BBS、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莫不如此,它甚至也与现代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活动方式吻合,毕竟,一个产品使用了一万小时后,人们也开始厌倦了。这也是一个年代常常看不惯另一个年代的原因,只是时代依然如此固执地前行着。

人们常说: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故须拓展生命的宽度。

往上多了解几个5年,就会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往下多穿越几个5年,就能规避被更新的年代抛弃。我以为,此为生命的宽度。30后曰 “五”是中央之数,《说文》曰:“五,阴阳在

天地之间交午也。”交午即和谐相处。阴阳和谐,则万物生

焉。40后曰 良以为除所谓“生命之长度”以外,还有“生

命之密度”。以盛产名士之魏晋为例,有“服药派”,还有“饮酒派”。服药派如何晏等,讲究炼丹服散,追求生命之

长度。饮酒派如竹林七贤,整日痛饮狂歌,追求的是生命之

密度。拙著《陈书良说六朝》对之述之颇详。60后曰 张爱玲好像说过:“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

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五年太难熬了,一脱成名,分分

钟搞定,还是“潜规则”来得快。80后曰 早知道有“一万小时定律”就好了,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的事做太多,看着没希望就撤了。90后曰 旧时候大概是社会在顺应人的发展,现在却是

人要赶超社会的步伐。这其中有些人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而另一些人则变成了沧浪之上的一叶扁舟,随波逐流。读者曰 _________

减肥

减肥一般呈现三种心态:一是快乐的胖子,当然每个胖子都尝试过多次减肥,只是这类主痛定思痛后,毅然决定继续吃下去——人总得图一头嘛,况且自己的体形如果移民美国后便不算什么了。

二是体态俊美那类,他们通过节制的饮食和艰苦的运动塑身成功,并深深地体会到——穿衣好看带来的愉悦程度远远超过美食所带来的。他们在磅秤上的计量单位,往往精确到令人发指的“克”。

最后一类是人数众多的微胖界,一方面离自己的理想尚有差距,另一方面又绝不甘心堕入胖子的行列,所以每次进食都纠结到揪心,好多次节食如履薄冰地坚持到晚上九点,最终还是功败垂成。当然,吃饱喝足后痛斥诱惑自己的伙伴和痛心疾首地懊悔是必然流程,但这丝毫不影响如此剧情反复上演。

有人说减肥乃女人之终身事业,其实,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赘肉,这种令人咬牙切齿的碳水化合物,在男人身上一般于胃的部位最为突出,可以推断男人更好海吃胡塞;而女人则多见于小腹,坐着舒服——高跟鞋女士应该体会尤切。

我个人对减肥的体会有二:一是腰部的赘肉最难消除,我尝坚持“少食多动”一年而不得灭之,万念俱灰后只剩下哀其不幸:年轻时的六块腹肌只剩了三块——肚子上那块加腰间那哥俩儿。

二是人在接近生命终点时,便会幡然醒悟减肥的无聊——我因长期白细胞偏低,医生怀疑会否患白血病,在做完骨髓穿刺等待化验结果的那一周时间里的感悟之一。

精明商人一早就对人们“轻松减肥”心态了然于胸,使得大量利尿剂、泻药、膨胀剂包装成的精美的减肥商品大行其道。相对保守的女人们则更青睐针灸、汗蒸等物理疗法,“不伤害身体的减肥”能让她们平添面对前者时智力上的优越感。“只吃菜不吃饭”,恐怕是当今最普遍、最流行的女性操守,其严谨程度直逼旧时之“三从四德”。最后,让我们在饭桌上共同愤怒声讨某类不齿之人——“我不管怎么吃,就是不长肉。”

多动和少吃,减肥大体就是这么简单,但是,算我没听到好吗。30后曰 “人生适意耳”,不必在肥瘦上花那么多心思,

耗那么大力气。40后曰 《墨子·兼爱》中说,春秋时,楚灵王好细腰,

臣民竞为细腰投其所好,以致很多女子饥饿而死。杜甫“楚

女腰肢亦可怜”、杜牧“楚腰肠断掌中轻”就是咏叹此事,

这恐怕是中国最早的为美而减肥、节食的记载了。“皮之不

存,毛将焉附?”命都没有了,还有什么体形呢?50后曰 爱美没错,因为爱美爱美更没错,因为臭美爱

美也没错,因为不美爱美没错,因为美爱美还是没错,错就

错在一顿稀里糊涂的美丑不分,那还不如不减肥。或者说,

我肥,所以我美。60后曰 实在无聊的时候,想找点儿正经的事干,最好

去减肥。80后曰 胖子的忧伤你们都懂,瘦人的苦恼谁会明了?

只以为“瘦子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读者曰 _________

道短

道家的长处卷帙浩繁,短处呢?

孔、孟生活在天寒地冻的黄河流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如果没有人们的相互合作,很难独立生存,所以儒家鼓励以家为基础结成紧密的社会关系。而保证社会的有序运转,就必须按分工各司其职、同生共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应运而生了。

而老、庄生活在豫皖交界和淮北平原的楚、宋,相对丰富的食物和温暖的气候更有条件独自逍遥于社会之外,但道家没有给北方的伙计们指出一条不依靠他人的生路。张远山先生则认为,老庄其实也生活在陈、宋的中原黄河流域,之所以“被楚国”,源于汉儒运用官方独尊之话语权,将竞争对手道家蛮夷化、外国化、边缘化,将老庄逐出中原,其理念主张亦成为南蛮鄙陋之学。但儒家更推崇社会合作的逻辑是显而易见的。

道家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除传说中的上古时代,从来就没有持续治国成功的经验。“文景之治”无为半个世纪后,“七国之乱”的惨痛教训便让汉武帝痛下决心弃道从儒。

据说读书不多的朱元璋独爱《道德经》,他甚至规定了明王朝庶人只能“三间五架”,用户籍和通行证制度严禁社群互动。郑和之后“片甲不得入海”开启了闭关锁国的噩梦,如果不是凭借宋朝传下的水稻和千家万户的手工纺织“自给自足”,明王朝只怕更早就江山易主了。

道家的逍遥之游没有回答逍遥了以后干什么的问题,普通大众应该忍受不了整天盯着虫鱼鸟兽、日月星辰的枯燥生活,毕竟,渴望沟通、向往娱乐之类的生活是凡人属性。

如同童话里经常描述的那样,王子和公主冲破昏庸国王和刻薄王后的束缚后,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童话从来没有介绍,两人如何面对未来的柴米油盐和尿片拌嘴。如果继续生活在宫中,王子和公主老了以后应该就是国王和王后了吧,他们如何在下一个故事里变得昏庸和凶残了呢?

道家适合修身养性,特别在当下浮躁与喧嚣的时代,但治理泱泱大国就略显不经世故了。司马迁也认为如果沿用老子道家的方略治国是行不通的——“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30后曰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

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较长量短,实属无谓。40后曰 儒家也好,道家也好,墨家也好,法家也好,

都不过是先秦传下来的学说而已。而一旦统治者选作统治术,

就有好用不好用的区别了。刘邦原来厌恶儒家,曾经便溺儒

冠,而登基做皇帝后,享受了叔孙通制定的儒家朝礼,竟然

乐不可支,也叨念起儒家的好处来了。60后曰 马克思穷困之际曾经向好友恩格斯求援,后者

来信大谈哲学与友情,马很不高兴,此时英镑比什么都重要。

同理,老子之道对于一个饿得双眼发黑的人来说,效用的确

比不上一块硬馍。尽管如此,却不能得出“道短”的结论。

若以一己之需论道,岂止是短,简直臊臭,君不闻“道在屎

尿中”吗?70后曰 道家在今人看来是潇洒的,是出世的,然而作

为道家的老子与作为道家的庄子,很有区别。司马迁将老子

与韩非子合传,早已传递了消息,法家源于道家也是今日学

界的通识。简言之,老子学说近于治人,庄子学说近于自治,

当然,说是自放也不错。90后曰 每一种学说都有自己的王国,而正如不能评判

一个国家的功用一样,我们也不能用实用性去评价一种学

说、一种哲学体系。因为本身思想的缺失对于我们就是一种

莫大的损失。而时代盛行的学说也注定是会消退的,它的时

代性决定了它的早衰性。它如此适用于此时代,也就含蓄却

明显地说明了其对彼时代的不适用。读者曰 _________

Chapter 03

如果你被楼上倒了一身水,你可能会对他大声叫喊,但如果突然下雨把你淋湿,即便你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也不会大发雷霆。

戏剧人生

电影产业近年发展迅猛,加之各种团购降低了票价,极大地拉动了票房。良莠不齐的影片让观众怀着不同的心情走出影院,很多人看完电影后继续在朋友圈里纠结着剧情,入戏太深的甚至任剧情干扰自己的正常生活,这就不明智了。

人生如戏,人们在社会舞台上扮演着老总、官员、打工者或者受害者的角色,人们也常常混淆戏里戏外,很难在回到家里、回归大自然时剥离自己的角色,继续以饰演角色的心态对父母儿女、宠物猫狗或者草木鱼虫,由于对戏剧角色的过于投入,以致丝毫也没有察觉到场景的转换。

邓晓芒认为,剧场假象缘于人们对权威、教条、传统的盲目信仰,人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对各种“剧本”信以为真,丧失了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当然,如果你的人生是一幕喜剧,则大可将剧情继续与周遭分享,但如果是悲剧呢?看看多少人沉溺于演员的戏码于纠葛中无法自拔,那实在需要有“人生如戏”的淡泊,放松与放下其中的悲情、艰辛和苦闷,重获戏外的真实与祥和、宁静与从容。

奥修在《庄子心释》中剖析了其中的原因:如果你的船被另一只船冲撞,你可能会暴跳如雷地谩骂,但如果对方是一只无人的空船,你则不会回应。

如果你被楼上倒了一身水,你可能会对他大声叫喊,但如果突然下雨把你淋湿,即便你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也不会大发雷霆。

奥修建议回归到类似无人的心境,放过工作与生活上的不悦和对手,让你受苦的是你想多了,而不是那些人和事。40后曰 人生确如演戏,各个角色不同。如有人问余属

意何行当,余必曰:青衣。如更进一步问何以是青衣,余必

曰:知我者,笠翁李渔也。60后曰 能在跌宕起伏的狗血大戏中扮个角儿,也不枉

在人世间走了一遭。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除了死亡这出确

定的剧情外,过程几乎可以省略。90后曰 我们是“洞穴论”的现代版本,把他人的空影

与自己的心意当作实物,并且沉浸在自己编撰的多种角色中

不能自拔,并且我们把这种角色扮演称为——生活。读者曰 _________

老师

马未都先生尝调侃烟花女子对客人称谓的变迁:旧中国时都称客人“爷”,新中国后叫“大哥”,改革开放初期管客人叫“老板”,后期尊称“领导”,现在都把客人叫“老师”。

春江水暖鸭先知,贴近一线的行业确实更善于把握先机引领时尚。时下之美容美发业、直销或传销业,还有电视的娱乐节目,均以“老师”相称,似乎都大言不惭至习以为常了。

可能多数人都曾遇到过难忘的恩师,成长过程少不了传道授业者,如还能摊上“著名大师的弟子”,那自是祖上的功德,金字招牌足以供养一世。但老师于我而言,彻底属于无色的记忆,在我的学生生涯中,从未碰到过一个令人温暖的老师。当然主要原因还在自身,因为成绩远远落后,老师甚至不希望优秀同学被我的请教所打扰——优秀生是要为班级和老师争光的,这一点倒是反复被历史所证明。

二十世纪的经济学领域,没有谁能超过马歇尔与凯恩斯这对师徒的相得益彰了;王阳明的《传习录》能传世,靠的是几个优秀学员对老师上课讲学的精彩诠释和领悟;苏格拉底的《对话录》,也是学生柏拉图悉心记录,柏拉图又教出百科全书式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后者则干脆收了亚历山大大帝做学生,力证“师以徒贵”。

好老师的首要条件当然是学问扎实。比如老师的祖师爷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被很多老师解释成“学习好了就能去做官”,孔老师的原话出自《论语·子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原意是:做官还有余力就可以去做学问,做学问还有余力就可以去做官。做官和做学问都是孔子认可的正道,但做官是首选,而非“学习好了就能去做官”的顺序。

孔子被尊为“素王”,亦凭倚其“三千桃李满天下”之丰硕成果——他的很多学生后来都成了各诸侯国的高官权贵,时机成熟,便有实力、有能力将德行俱足的恩师推至“万世师表”的高度。即使到了今天,政治、经济、文化精英与母校或老师之间,也永远是难以挑剔的脉脉温情。“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乃世人对老师的期许。芬兰的义务教育长年执全球牛耳,四成多的芬兰中学生最经常的休闲活动就是阅读。在芬兰当老师是国内最令人尊敬的、最体面的职业,老师几乎全部都是高学历、喜好学习并擅长学习的人,教出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学生。

我的一名学生经过五年的师范专业教育,按照协议回到县城做一名中学教师,在没有工资、“实习”半年的基础上,又进入了一年低薪的试用期,而且他似乎能从他的同事身上,看到自己“一眼可尽”的未来。但他的学生却是家长们掌心中真正的宝贝。分裂的体制设计,容易导致分裂的人格,进而促进分裂的社会。“民生”创始人卢作孚先生,于兵荒马乱年代仍然致力办学:“学校不是培养学生,而是教学生如何去培育社会。”未想到寄语国人之殷切期望被芬兰人践行了。30后曰 韩子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易以为关键在“解惑”。“道”中有惑,不解则难以再传,“业”中亦有惑,不解亦难以再授。由是观之,师而不能解

惑,与尸位素餐无异矣!40后曰 老师,可以侧身门墙,也可以私淑。现在更有

电视教学、教学碟片,乃至于微信学堂之类,五光十色。故

余曰:当今之世,何患无师,患己之不学也。50后曰 不要认为有些人职业高贵、位高权重、钱多就

高尚了,也不要因为名称高尚就高贵了,没那么一回事。有

时候,谁都是老师,谁都是流氓。有时候,鬼怪比正人君子

还要可爱。60后曰 师道尊严,近乎神圣。不过世道浇漓,再神圣

的东西似乎也可以戏说。有一荤段子是戏弄教会的。教士对

修女说:“我双腿间是魔鬼,你双腿间是地狱,只有把魔鬼

关进地狱,我们才能进入天堂……”80后曰 曾经的理想就是当一名老师,看来为人师表并

不容易,理想作古固然惋惜,不过起码避免了误人子弟。90后曰 中国如今的应试教育制度导致老师这个称呼已

与古书中的记载与定义相去甚远。读者曰 _________距离

从小城市到省会生活,最不堪忍受的是因距离与拥堵所激增的时间成本。拿与朋友约会的时间为例,小城市是以分钟为计量单位,而省会则是以小时计——九、十点到。意淫更大的城市只能说:“我下午到。”

骆家辉有一段话关于距离的诠释特别精彩,那是他当选华盛顿州州长时的演讲:“我们家从中国来,一万里路大概走了一个月,然后我从我们家走到这个州长办公室,走了四十年,这就是美国梦。”美国人甚至选了黑人当总统,他们努力地证明,人与人在出发点和机会上,是不应存在距离的。

更远的,是与自己内心的距离。现代人几乎把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赚更多的钱、找更好的工作岗位以及获得别人的认同上,自我动机也总是根植于对权力、安全感和赞同的上瘾中。乔普拉认为这都是不快乐的根源——自我。而“真我”只被爱所激发,它是不依附于任何外物的平和、满足、喜悦与全然的安全感。

伟大的迪帕克·乔普拉送给人们快乐的钥匙是:通过觉察自己的动机,留意其中有多少是爱的成分、有多少是自我成分,开始逐渐让自己转换到“真我”中去。

几乎人人尽知,减肥的要素就是少吃和多运动,但又有几个人能持续做到?

这么看,更远的是头与脚、是知道与做到的距离。40后曰 《世说新语·伤逝》记载王戎当了尚书令后,坐

车经过黄公酒垆,感叹当年与嵇康、阮籍的豪饮,说过力度

极为深沉的八个字:“视此虽近,邈若山河。”故余以为,

心境与环境之距离是极其令人嗟叹的。60后曰 知易行难,缺乏行动,咫尺天涯。70后曰 知难行易,知易行难,人皆堕此循环,不断反

复,持续质疑,永远莫衷一是。然而一时一地总要有个办法,

窃谓唯简单粗暴四字真有效用。一旦迷惑,要么读书,要么

做事。总之,不读不做,绝非办法。80后曰 还有一种远的距离,是飞鸟与鱼之间的那片

海。90后曰 现代科技使人们遗忘了距离,但是距离并没有

消失啊,它去了哪里呢?——人们的心里。读者曰 _________

古之少年

评价今之少年大体比较单一:成绩好,听话,过得开心就好。

东汉徐孺子九岁时,一次有人对在月下玩耍的他说:“如果月亮里连阴影也没有,应该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对。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如果没这个,一定看不见。”此为少年之独立思辨。

魏文帝听说十三岁的钟毓、钟会兄弟聪明,便下令赐见。觐见时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为何出汗了,钟毓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文帝又问钟会为何不出汗,钟会答:“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此为少年之应对沉稳。

父亲孔融被捕,朝廷上下都惊恐万分,但其九岁和八岁的儿子却继续下棋游戏毫不畏怯。别人问为何不怕,其子从容说:“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说完不久,来拘捕他们的差使就到了。此为少年之见识与淡定。

项羽攻打外黄极不顺利,后外黄开城投降,项王怒令活埋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外黄县令门客十三岁的儿子前去劝说项王:“外黄人害怕屠城才投降,如今大王应降而得城,却要全部坑杀他们。从这往东的十几个城邑的人知道此事后必然害怕,然后拼死反抗,就再没人肯投降归附您了。”项王深以为然,便赦免了准备活埋的人。此为少年之睿智与义勇。

今之家长要求少年只需要好好读书,开心即可,其余皆由家长代劳,甚少令少年独自面对生活全局,独立为结果承担责任,思维与格局便显单调了。30后曰 少年就是少年,天真烂漫好,老成持重欠佳,

无论古今。40后曰 刘知己论人,拈出才、学、识三者。余以为,

若论少年,须还加一“志”字。李长吉所谓“少年壮志当拏

云”也。50后曰 教育不是学校好、父母好这么简单的问题,不

然,怎么有句话叫百年树人呢?父母和老师又有几个能活百

岁呢?最好是莫管,儿孙自有儿孙福。60后曰 古之少年放养而成,犹狼;今之少年圈养所致,

如猪。80后曰 古之少年放养何妨,无忧;今之少年圈养还愁,

怕丢。90后曰 我认为孩子的塑造绝大部分来源于父母,几乎

没有例外。社会塑造了一代父母,父母培养了一代孩子,孩

子创造下一片未来——没有事物是孤立生存与发展的。读者曰 _________

Chapter 04

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应该向他询问那些令他高兴的赏心乐事,而应该了解那些让他费心劳力的烦心事。叔本华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

一场中哲与西哲的辩论

最近微博上发生了一场小型精英分子的激辩,起源于苏小和吐槽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所建构的中国文化传统就是装。哲学家装聪明;文学艺术家是装深刻;政治家是装好人;普通老百姓是装纯洁。绝对是一个人人参与的伪善国度。”言论一出立刻引发赵楚的回击:“好好关门传你的教,饶了中国古代思想和历史吧,这些方面的学问你入不了门的。”

拥“中”的人认为骄傲是首恶,拥“西”的认为虚伪才是。评论者的跟帖中,亦不乏诸多独到见解,真是一场高品质的辩论赛。

儒家文明认为“骄”为士人首陋,“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即使有周公般的才品,倘若“骄吝”,其余也就不值一提了;《易经》似乎也只有“谦卦”无咎,只有谦虚是没有坏处的,可见读书人最易陷入的误区莫过于骄傲。而富人仅知有经济,不知经济以外有人生,则富必然会骄,因骄而生出人们之间的不和睦来。这些不和不睦,却非经济所能解决。——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也痛斥富人骄睨。

尽管但丁在《神曲》中也将骄傲设在地狱的最深一层,但中世纪以后,更多的西方哲学家则认为,骄傲至少是相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突出价值,而虚荣则是尽力让别人相信自己拥有某方面的价值,要得到别人虚假的尊敬,这完全是芸芸众生上演的一出没有意义的闹剧。叔本华直言不讳:“谦虚是美德——这句话是蠢人的一项聪明的发明。因为根据这一说法,每个人都要把自己说成像一个傻瓜似的,这就巧妙地把所有人都拉到同一个水平线上。”

中国哲学更像语文课,强调感性、情怀。西方哲学则更像数学课,讲究逻辑、推演。

中国哲学更讲立场,儒、法等官方哲学在乎的是为谁服务,倡导文以载道、寓教于乐——文化艺术甚至相声小品都需要有教育意义,故人文的心思较为细致。科技、武器以及不同之政见,皆可能使“在野党”对本朝构成威胁,所以科学技术和异见思想乃皇上心腹之忧。

西方哲学更论是非,希特勒和华盛顿计算1+1都等于2,科技发明既服务于执政党,也服务于在野党,它是全人类的工具,所以在盛产伟大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方面,西方遥遥领先。

精英的辩论,无有谩骂,更无恶扒隐私,大家都就事论事、坚守底线,完全是独立见解与智慧的碰撞,所有理性之人在其中都会有真实的收获。

乐观其辩。30后曰 易以为中哲似乎不大热衷于辩论。《老子》曰:“善者不辩。”庄子倡“忘言”,陶诗曰:“此中有真意,欲

辩已忘言。”孟子善辩,却不喜欢辩,他说过:“予岂好辩

哉?予不得已也。”亚里士多德说过:“你在河里洗脚,从

你脚背上滚过的水,有哪一滴是相同的吗?”孔丘说:“子

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辩一辩,哪一位更让你觉得温文

尔雅,意深情长呢?60后曰 黄仁宇认为中国古代缺乏数字化管理的传统,

因而中国古代哲学难以对事物准确定义。王阳明抱着根竹子

去“格物”,其实就是寻找概念定义之途,但是,完全的唯

心立场,缺乏对事物物理性状上的把握判断,不能揭示出事

物本质。因而,中国古代哲学与王阳明的心学一样,在于个

人的领悟,却不能从概念、体系、范畴、逻辑等诸方面进行

推广传播,玄学味道浓郁。一部《易经》,可谓中国古代最

早的哲学专著,千人千解,谁能说得清楚呢?70后曰 当仁不让是不是骄傲?垂拱而天下治是不是谦

虚?诸凡进退取舍之际,周公恐惧流言,王莽谦恭下士,其

人之言动思虑,以及他人的观感,糅杂在一起,真是复杂而

微妙,难以判断。90后曰 我以为中西哲抑或是东西方宗教都没有可供对

比的界面,如肯·威尔伯所说,它们更像是位于不同意识光

谱的理念体系。贬损另一方的人都太缺乏宏观意识并且过于

局限在自己的单一光谱了。因为唯有综合各方文化才可以使

你所研究的学说立体起来,这是只从正面观看做不到的。所

以宽容地了解接纳才是更加忠诚的爱。读者曰 _________

流行的尴尬

不用惊讶,2014年下载次数最多的流行曲目就是《小苹果》,但几个月后就开始“冰火两重天”,甫一开春,此曲就只能占领广场和幼儿园这两头的市场了,此为短流行。

1790年,徽班进北京,京剧一时执流行之牛耳,民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甚至享有舞刀上殿、骑马进宫的崇高荣誉。自此,京剧一直辉煌至样板戏,此为长流行。

又过40年,曾经的国粹也彻底沦为小众。电影《智取威虎山》开场韩庚在KTV点播京剧时,朋友眼中满是鄙夷和不解。“拯救京剧”亦成为票友们的心头之痛。

乡下人看来最流行的元素,城里人可能会嗤之“老土”,此种事过时移的情景大家都能体会得到:穿凉鞋时着袜子、白袜子配黑皮鞋、男生留长指甲或只留小指甲说是掏耳朵用、牛仔裤上挂链子、裤腰上别长串钥匙……其实,三线城市与一线城市、与港台、与日韩、与欧美,都存在着这种自己浑然不觉但确实存在的流行尴尬。

流行的尴尬,即便于同一空间中,往往也体现出时间先后之别。先说“也是醉了”的人,会觉得几个月后还在说的人太low了,只是可能很难知觉,自己当下更新的口头禅,因为同理也正被别人蔑视很low。

人们很难知道自己处在流行的波谷还是浪头,故遭遇流行的尴尬当属大概率,兼容并蓄与顺其自然是不错的选择。30后曰 我上过国师附中,生活在南岳大殿里。南岳大

殿前有座戏台,戏台前有副对联:“凡事莫当前,看戏不如

听戏乐;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上台之前,想想

下台之时,应该说,这不是多余,而是必要。“尴尬”发生

了,后悔何及呢?50后曰 一个时代流行什么,这是必然的时代现象,与

社会有关。60后曰 形式变来化去,管用的却还是骨子里的东西。

苹果手机也许会更新到百多代,但离不开通信的基本功能。

民国初年知识界流行西装,辜鸿铭头顶长辫、长袍马褂卓然

挺立于一群西装教授中,辜为红花,西装教授们实为绿叶。70后曰 趋时必然过时,这是不易之理。不为时尚所囿,

则没有过时的尴尬。90后曰 流行中的事物已做好衰落的心理准备。读者曰 _________

真正的认同

这里所讲的认同,有别于那种领导台上讲话时你的掌声,或是读到恰合心意之心灵鸡汤时你的赞许,这些都是浅层次的、短暂的认同,跟真正的认同有霄壤之别。

虽然我们常说金钱买不到快乐,但是周遭几乎没有人停止过对金钱的追求,上班拿工资时是,工作之余的那些个创造财富的机会仍然是我们的首选。穷人是这样,富人也是这样,财富就像海水,喝得越多就感觉越渴。人们之所以到处找钱,是因为相信钱越多就会越快乐,钱才能带来安全感,这是真正的认同。

我们经常酸酸地说着别人的孩子、别人的老公或别人的单位,但我们真正看重的是“别人的看法”。无论是公众人物在表演后对于观众的反应,还是普通人对于同事或者邻居们的评价,都是主体最自然而又热烈的牵挂,每个人都在乎别人的评价,这是真正的认同。

真正的认同,如同看不见的空气和阳光,虽无形无味,但是人们会持续地、不由自主地顺从和依附。那是大家骨子里在乎的东西,它特别体现在浑然不觉的日常生活中,比如说不停地送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因为我们真正地认同孩子能多才多艺是一件好事;又比如说我们会不自觉地谄媚领导,因为我们真正地认同权威。

认同什么,没什么好与不好,但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认同是好的。30后曰 孔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苏轼讨厌王安

石强人“同己”。我全认同。40后曰 人活于世上,对身外之物、身外之人,常做一

判断以指导己之言行。所谓判断,即有认同与不认同两方面。

如果积极处之,则可采取求同存异之态度。60后曰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俺们都活在别人的认同之

中。离开这一点人们手脚无措。所以,只有自我认同才是内

心真正强大。80后曰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真正的认同,如同这些跟

帖点评。90后曰 很多人生活在别人的话语里却全然不知,他不

是在用脚走路、用手办事、用大脑思考——耳朵承包了这

些功能。读者曰 _________

悲观主义

缘于教育与成长环境,快乐是人们追求的永恒主题,只要听到“悲观主义”四个字,就如同今天听到雾霾一样,大有阴云密布的不祥感,唯恐避之不及。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里说:“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伏尔泰也说过:“快乐只不过是一场梦幻,但痛苦却是真正实在的。”

犬儒学派之所以摒弃快感,就是深刻地认识到快感背后没完没了的痛苦。

如果某个时刻我们整个身体状态都是良好的,除了鼻塞,结果却是:我们此时的注意力都会放在鼻塞的不适感上,从而忽略身体其他99%良好的部分。同样,如果一段时间我们已达成九个目标,唯独另一个目标极不顺畅,那我们的注意力则会集中在这一件烦心事上,反而容易忽略那已达成九个目标的快乐。

因此悲观主义者认为,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而且,每一种快感持续的时间都不长,即便是中彩票或者升职的兴奋,一段时间后便如同久泡的茶叶寡然无味,遑论一场热闹的聚会或者彻夜的欢娱。

20世纪初叶,欧洲充满了纯洁却肤浅的乐观主义,可接踵而来的世界大战,无情地打碎了那些令人陶醉但空洞的美好愿望,一些深刻的人,开始重新审视深刻的悲观主义。

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应该向他询问那些令他高兴的赏心乐事,而应该了解那些让他费心劳力的烦心事。叔本华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30后曰 如果悲观主义真能疗救我们心灵的创伤,我不

反对悲观。如果反思一下,“凡人”就是“烦人”,那么,

我们为什么要拒绝快乐呢?40后曰 弘一法师临终留下的遗墨是四个字:悲欣交

集。有人以为是大师的临终感受,余以为乃大师浓缩之人生

感受。50后曰 悲观不一定就不好,乐观也不一定就好,看前

面的定语是什么,比如盲目。并且,悲和乐是可以相互转化

的。60后曰 人无法选择出生,不可避免死亡,人的本质确

实是痛苦。对于人而言,永恒的确定是失去。人不可能拥有

当下,一分一秒也不可能,但他可以装出一副存在于当下的

样子来,人不能确信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当然,你有权选

择傻傻地快乐!90后曰 即使是悲观主义者也不能否认大多数人终其一

生都在寻找快乐,而不是避免痛苦,否则就不会有勇敢、梦

想、拼搏这类褒义词的存在。很多人都是冒着有遭遇痛苦的

可能去寻找快乐,爱情最典型。读者曰 _________

Chapter 05

独生子女带来的是未来独居老人越来越多,

宠物

将成为老人重要的心灵出口,陪伴、倾听,甚至安慰、依靠,宠物已然成为应对孤老问题的重要解决方案。宠物

三国时,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人想搭船,华歆反对,王朗说:“船还宽,为何不行呢?”华歆只好同意让那人上船。后来,贼人眼看要追到了,王朗就想把那人甩掉,华歆却说:“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既然答应了他,怎么可以因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呢!

此亦我从不领养宠物的缘故——非不喜欢,是害怕不能对其负责到底。我常梦见家中宠物被活活饿死的情节,那份自责梦醒后还兀自心悸。

不养宠物的另一理由,是担心感情投入太深,承受不了痛失宠物之后的凄苦,如同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结尾处描写的那样……

然而,时下最大的愿望,却是希望母亲能养条宠物狗。腿脚利索的母亲八十高龄,孤身住在自己的老房子,她拒绝了所有规避寂寞的提议。我暗自思忖:听话的活物时时忠诚陪伴、适时的卖萌撒欢常给人超预期的惊喜——母亲养条宠物狗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了。

主意既定,却还是在母亲那碰了钉子,便与朋友定下计策:倚仗母亲对挚友的信任,杜撰其出差家中宠物需人代为照顾,如此反复,循循善诱,大事可成。

对母亲是否养狗尚无十足信心,但对未来宠物行业却异常看好。再过五年,中国将进入超级老龄社会,且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加剧了独居老人现象,宠物将成为老人重要的心灵出口,陪伴、倾听,甚至安慰、依靠,宠物已然成为应对孤老问题的重要解决方案。

那么,宠物经济、护理、代养、配套商店等势必成为未来极其蓬勃的朝阳产业。如罗振宇所说,创业者最好的朋友不是能力,而是趋势和眼光。30后曰 与万物相处,和谐自然就好。我不会有意踩死

蚂蚁,也不会偶发慈心收养流浪狗。40后曰 良素来不喜养狗,过去有所谓“狗仗人势”,而

现今有些人喜欢在小区内遛狗,逢人还夸狗,开口辄云此狗

值几千元上万元。如此昂贵之狗,主人当然更高贵其身了。

此之谓“人仗狗势”。50后曰 人总得宠点儿什么,不宠狗,就要宠猫,乡里

女人宠猪,还有宠明星、宠美女、宠麻将、宠上司、宠老板、

宠钱、宠权、宠势。只是要记得,有宠就有厌恶。60后曰 畜宠似乎属有闲阶级的特权,阔太娇娃一宠在

怀,据说越发显得性感靓丽。不过寻常百姓为生计所迫,灰

头土脸的,倘若再去牵条土狗在操场上暴走,那一定是装酷。80后曰 貌似80后、90后、新晋辣妈们喜欢把儿子当宠

物养,把宠物当儿子养。90后曰 总认为养宠物是宠物和主人双向选择的过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