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第二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14:11:32

点击下载

作者:牛建高,杨亮芳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金融学(第二版)

金融学(第二版)试读:

再版前言

本书第一版于2005年8月出版,至今已近5年,发行近两万余册,受到许多高校广大师生的欢迎。期间,世界金融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世界性金融危机,对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金融学的研究、教学和教材编写方面都有很多新的进展,有必要将这些进展反映到我们的教材中。而且,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也发现了原书的一些不足之处。为此,应出版社之邀,我们重新组织相关高校专家教授,编写本书。这个版本充分借鉴了国内外金融学研究领域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并力求贴近和反映近年来中国和世界各个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一些改革实践,以满足金融学教学质量提高的要求。

本书第二版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对第一版进行了调整和修改:

1.在保留第一版基本框架和内容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局部的调整。主要是根据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现实,在第七章增加了第三节“中央银行的业务”内容;将原第十二章第四节“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危机”,调整为“金融危机及其防范”,旨在使相关内容的衔接更加紧凑,全书结构更加合理,并更好地反映世界金融发展的实际。

2.适应金融学教学的需要,根据世界金融发展的新形势,更新、补充了大量案例、背景知识和专栏知识等内容。其中,第一章增加了“案例实证:电子货币发展中带来风险”,“专栏1-1:美元在国际经济中地位的变化”,“专栏1-2:我国的货币制度”,“背景知识:信用在现代经济中含义的延伸及其重要性”,“专栏1-3:银行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专栏1-4:中国的汽车消费信贷”;第二章在重新编写例题的同时,将原“专栏2-1:通货膨胀与保值贴补”更新为“专栏2-1:中外利率体系比较”;第三章主要增加了“专栏3-1:美国次贷危机中的金融工具”;第四章增加了“专栏4-1: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第五章主要增加了“知识扩展:金融机构反洗钱知识问答”;第六章更新和新增了“专栏6-2:短信引发的挤兑风波——信心和银行安全性”、“专栏6-3:资产负债策略和‘北岩’的挤兑事件”、“专栏6-4:德意志银行的资本管理”等三个专栏;第七章主要增加了“附录:美联储及其职能”等内容;第八章主要增加了“专栏8-1:正确认识价格指数”、“专栏8-2: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内容;第九章主要增加了“专栏9-1: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和“专栏9-2:我国再贴现政策的现状”等内容;第十章主要增加了“专栏10-2:旅游外汇风险的重要影响”;第十一章增加了“专栏11-1:马—勒条件”;第十二章主要增加了“专栏12-1:从次贷危机到国际金融危机”。

3.适应素质教育及教学的需要,在原来各章思考练习题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辨析题、案例分析及拓展、计算题等能力训练题,旨在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金融学理论的实践能力。

4.对第一版中表达不够准确和不够清晰之处进行了修改。

本版教材由石家庄经济学院牛建高教授和杨亮芳教授联合主编,由东华大学王千红博士和中南大学吴庆田博士出任副主编。本书修订的具体分工如下:中南大学吴庆田修订第一章;石家庄经济学院牛建高、李军峰修订第二章;华东师范大学张万朋修订第三章;中南大学盛虎修订第四章;上海杉达学院牛淑珍修订第五章;东华大学王千红、张芹修订第六章;福建农林大学张小芹修订第七章;石家庄经济学院郝志军、翟丽艳修订第八章;山西大学张腊凤修订第九章;石家庄经济学院杨亮芳,东华大学崔俊峰、刘晓君修订第十章;石家庄经济学院吕宝林、许冀艺修订第十一章;山西大学梁红岩、石家庄经济学院李军峰修订第十二章;全书最后由牛建高、杨亮芳修改并定稿。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文献,书中相关章节均已列示做了交代,在此向这些作者表示衷心感谢。当然,对于书中所涉及的知识产权责任以及所有可能发生的错误,均由各位作者本人承担。由于业务水平所限,本次修订肯定仍会存在一些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惠予指正。编者2010年8月

第一章 货币与信用

【学习要点】本章介绍不同理论对货币起源的认识,以及形形色色的币材和从实物货币到电子货币的货币类型的发展;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执行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的职能;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及世界各国先后采用的四种本位制的演变;信用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及其产生和发展,并联系到金融的概念加以理解;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及国际信用的特点及作用。【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在于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的发展;现代经济社会中信用的含义和经济职能,以及几种主要的信用形式。本章学习的难点在于理解和把握货币的本质,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作用的两面性,现代经济社会中信用的深层次含义,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消费信用对经济的作用。【基本概念】货币 信用货币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 货币制度 格雷欣法则 信用 商业信用 银行信用 国家信用 消费信用 国际信用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与职能

货币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现象。人类社会在地球上已经存在有一百多万年,而货币却仅有数千年的历史。那么,在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中,货币是怎么产生的,它有哪些职能呢?

一、货币起源理论(一)古代的货币起源说

关于货币的起源,古今中外有种种学说。有人认为货币是发明或协议的产物,是人人同意的结果,人类祖先为了交易的方便协议使用货币。有人说是圣贤规定的,如中国的传说中,伏羲收集天下的铜铸成货币,黄帝把金铸成货币等。概括起来,中国古代的货币起源说主要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以管子为代表的“先王制币说”。《管子·国蓄》中有“先王为其途之远,其至之难,故托用于其重,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币为下币。三币握之……先王以守财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也就是说,先王为了进行统治而选定某些难得的、贵重的物品为货币。二是司马迁的货币起源说,他在《史记·平准书》中说:“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也就是说,货币产生于交换的发展之中。

亚里士多德在描写了物物交换之后说“一地的居民有所依赖于别处居民的货物,人们于是从别处输入本地所缺的货物,而抵偿这些收入,他们也得输出自己多余的产品,于是‘钱币’就应运而生了。这种钱币是‘中介货物’,是‘某种本身既有用而又便于携带的货物’。”(二)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

马克思对于货币理论的系统研究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并且在货币理论史上第一次对货币问题作了系统的理论阐明,揭开了“货币之谜”。

1.货币产生的基础

按照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自发产生的,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科学地阐明了货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他从商品及其价值二重性与货币产生的联系出发,论证了货币是价值形态和商品生产、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为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自从有了商品交换就有了货币的萌芽,货币产生的基础也就是商品产生的前提。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在什么条件下劳动产品才能为交换而生产呢?应有两个前提条件:(1)社会分工。该条件下人们的劳动产品都不一样,所以需要交换。(2)私有制。该条件下劳动产品归劳动者个人所有,才可能用于交换。

这也是货币产生的两个基础。

2.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产生与发展和商品交换是分不开的。商品交换的基础是价值的等价交换,但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商品的价值只能通过交换才能表现出来,通过交换价值找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外衣,这就是价值形式问题。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就是货币产生的过程。(1)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原始社会末期,还没有专门的商品生产,只是偶然有了剩余产品而进行交换,因此,交换发生得非常少,带有偶然的性质。那时的交换可以写成“A=B”,表示产品A很偶然地和商品B发生了一次交换。产品A的价值只是偶然地通过商品B表现出来,所以称为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随着社会分工、私有制的出现,商品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已成为经常的现象,这时一种商品不再是偶然地和另外一种商品进行一次交换,而是可以经常地有规律地和很多种商品进行交换,从而促使价值表现链不断拉长。这样,产品A的价值不仅表现在一种商品B上,而且表现在一系列其他商品(如C、D等)上。马克思称之为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3)一般价值形式。物物交换有极大的局限性,必须是双方同时需要对方的产品,且要有足够的可用于交换的数量才可以,这使交换发生非常困难。人们在交换中发现有一种商品在交换中出现的次数会非常多,因为它的使用价值是被广泛需要的,如果有了这种商品再去交换自己需要的产品会很容易。当各种产品都频繁地要求用这种商品表现自身的价值时,这种商品就成为所有其他产品价值的表现材料,成为所有其他产品的等价物,而这种商品一旦成为所有其他产品用来表现价值的等价物,它就具有与所有产品相交换的能力。

这样,直接的物物交换就发展为通过媒介的间接交换。这个用来表现所有产品价值的媒介,马克思称为一般等价物。这时,商品交换就分解成了两个步骤,即先用自己的产品换成一般等价物,再用一般等价物交换自己需要的产品。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产品的价值,马克思称之为一般价值形式。(4)货币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说明商品生产关系的日益确立,但那时的一般等价物是不固定的,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都不一样,一般等价物的不唯一阻碍了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商品交换的发展需要一般等价物的统一,当一般等价物固定于某种特殊的商品上,并为社会所公认时,就出现了货币商品。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称为商品流通。此阶段可写成商品A=货币=商品B。因此,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二、货币的发展

纵观货币的发展历史,它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同时,随着人们对货币在经济中作用的认识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货币经历了一个不断从自发演化到人为掌握的发展过程。总的说来,货币的发展包括货币形态(即币材)、货币类型和货币制度的发展三个方面。关于货币制度将在下一节讲述。(一)货币形态(币材)的发展

在人类发展史上,货币形态十分庞杂,并且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演变的发展过程。人们在漫长的交易发展过程中了解到,作为货币的商品一般要求具有六个特征:一是价值比较高且稳定,这样可用较少的币材完成较大量的交易,交易价格稳定,这是货币的先决条件,货币价值若波动剧烈,就会损害货币的功能。二是易于分割,即分割之后不会减少它的总价值,以便于同价值高低不等的商品直接进行交换。三是易于保存,即在保存过程中不会损失价值,无须支付额外的费用等。四是便于携带,便于在较大区域之间进行交易。五是具有普遍接受性,这是货币的基本特征。若不能被人们所接受,则不能成为货币。六是具有供给弹性,即货币供应量要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作弹性的供应,这样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商品经济的需要。随着交换的发展,对这六个特征的要求越来越强。当然,并不是货币自产生开始就同时具有以上六个方面的特征,而是货币在不断适应和满足交换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接近这六个特征和要求。

1.形形色色的商品作为币材

在人类历史上,有过许多用交换中大量出现的商品作为货币的币材。在古代欧洲的雅利安民族以及古波斯、印度、意大利等地,都有用牛、羊作为货币的记载;埃塞俄比亚曾用盐作货币;在美洲,最古老的货币有烟草、可可豆等;在太平洋的雅普群岛上,人们曾经用巨大的难以搬动的轮形石块作货币,在全岛范围内,获得货币的所有者只需凿上自己的印记即可,无须搬走石块。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其单位是朋,一朋十贝,以贝作货币大约在两千年前左右。迄今为止,汉字中很多与财富有联系的字都带有“贝”,如货、财、贸、贵、贱、贫、贷等等。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这些实实在在的商品充当货币,存在着体积笨重、不便分割、易腐烂变质等缺点,而金属在交换中具有同质性、可分性和易于保存等特点,于是出现了以金属充当币材的货币。

早期作为货币的金属都是贱金属,如铜、铁,后来才逐渐过渡到贵金属金或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长时期使用铜钱的国家,自商代开始直到上世纪30年代,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黄金作为货币在中国是自商代到东汉时期,而东南亚地区自公元4世纪才出现,在西欧公元13世纪出现,到18、19世纪占主要地位,到20世纪初,世界主要国家币材均由黄金垄断。白银在中国的西汉就已出现,并自宋代以后与铜并行流通,成为主要的币材,直至20世纪30年代才终止。

2.纸作币材

随着商品交换规模的扩大和地域的延伸,金属货币在携带、运输、分割、称重、鉴别成色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人们开始以纸制的货币代表金属货币流通。最初的纸币完全是金属货币的代表物,纸币与金属货币完全能保证自由兑换。但由于金属货币生产量跟不上日益扩大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纸币与金属货币之间由自由兑换发展到部分兑换,并最终完全脱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北宋的“交子”是典型的纸币。

纸作币材是人类货币形态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标志性变革,货币由足值货币发展为非足值货币。

3.存款通货——可签发支票的存款

尽管纸制货币与商品货币相比在携带、运输、资源占用等等各方面都要优于金属货币,但是,在现代化大规模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现钞的印刷、清点、运输、保管仍然不便,其支付转移在时间上也难以满足当今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因此,随着现代银行的出现,一种新型的纸制货币的代表——支票存款账户应运而生。银行的客户只要通过在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以支票作为凭证进行任意规模的收付结算。这种可使用支票的存款也被称之为“存款通货”。

4.电子数据作币材

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大量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来进行金融交易和货币收付活动,货币由记在纸制凭证上的金额演变成了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组组加密数据,出现了电子货币。以电子数据作币材具有安全保密、运用广泛、使用方便快捷等特点,适应了现代经济规模迅速扩展所带来的资金流空前增长的需要,节省了大量的现金流通,加速了资金的循环周转,对人们的货币观念和商业银行的运行模式、管理方式、经营理念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电子货币的出现是人类货币形态发展史上的第二次标志性变革,货币由有形货币发展为无形货币,由实物货币发展为虚拟货币。(二)货币的类型

与货币币材的发展相适应,货币的类型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和电子货币这样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1.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指由普通商品充当货币币材的一种货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货币。实物货币具有无法消除的缺陷:体积笨重,不便携带与运输;质地不匀,极难分割;容易腐烂变质,难于贮存与作为价值标准。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交易规模的扩大,实物货币逐渐被金属货币所代替。

2.金属货币

以金、银、铜等贵金属为币材的货币即为金属货币。贵金属本身具有充当货币材料的天然优良属性:一是其价值稳定,不易腐烂变质,易于携带与保存;二是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与计量;三是货币材料供给稳定,取之不易而价值含量较高,供给量相对稳定又不至于使货币供给过分短缺。显然,贵金属的天然属性使其逐步取代实物货币而独占货币地位。

金属货币的流通也有其缺点:一是称量与鉴定成色十分麻烦;二是金属货币流通极易磨损,携带也不安全,流通费用较高;三是金银数量有限,开采不易,币材的供应无法适应市场交易的不断扩展需要。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代用货币。

金属货币实质上是实物货币的一种形式,两者统称为商品货币,因为它们既可作为商品使用,也可作为货币使用。同时它们也统称为足值货币,因为它们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金属货币是实物货币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

3.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是金属货币的代表物,它通常是由政府或银行发行代替金属货币流通使用的纸币。这种代用货币实际上是一种可流通的实质货币收据,如早期的银行券。代用货币是一种不足值的货币,其之所以可在市场上流通,为人们所接受,是因为其背后有充足的金银货币作为准备,且持币人可自由地向政府或发行银行兑换足值金属货币或与其相等的金属条块。

代用货币在某些方面与足值的金属货币相似,人们对其充满信任,但其发行量取决于金属货币。代用货币较金属货币具有明显的优点:一是代用货币发行成本较低,可免铸造费用;二是携带简便,可节省运费;三是便于使用流通,无需鉴定重量、成色,可免铸币长时间流通后的磨损等。但代用货币也有其缺点:一是代用货币须有十足的金属货币作为准备,其发行量受制于金属货币准备量,这一机制虽能防止货币的过度发行,但却限制了流通中货币需求量的增长需求,不利于市场交易的扩展;二是大量的发行准备被闲置,实际上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三是代用货币本身是纸币,极易被伪造,且容易遭受水、火灾害损坏,给流通带来困难。因此,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扩展,金本位崩溃,代用货币又被现代信用货币所代替。

4.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按照信贷程序发行的不兑现的货币,是代用货币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信用货币只作为信用关系的产物,不再作为金属货币的代表物,不能与金属货币相兑换,是纯粹的货币价值符号,因而它是一种债务型的货币。20世纪30年代,因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先后脱离金本位,纸币成为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目前已是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采用的货币形态。

信用货币之所以能产生并被公众接受,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货币的性质为信用货币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货币在执行交易媒介职能时只是起价值符号的作用,只要政府与货币当局合理控制信用货币发行量,货币价值稳定并被人们普遍接受,即使没有充足的货币发行准备,货币仍然能正常流通和保持价值。二是资源的有限性决定。金属货币、代用货币均受金属商品数量的限制,而金属商品数量又受其资源和利用能力所制约,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易需要,但信用货币的发行可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需要而投放。三是现代商业银行在保持其信誉的条件下,只需保持一部分现金准备,其余部分用于投资放款,银行体系仍可保持稳定。

5.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作为一种新型的货币,是现代经济,特别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产物,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的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所谓“储值”是指保存在物理介质(硬件或卡介质)中可用来支付的价值,如信用卡、智能卡等。所谓“预付支付机制”是指存在于特定软件或网络中的一组可用于支付的电子数据和数字签名组成,可直接在网络上使用。

电子货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1)以既有的实体信用货币为基础而存在;(2)是虚拟的货币;(3)以电子化方式传递和流通;(4)具有多家发行机制。与其他货币形式相比,电子货币既具有携带方便、易于储存、支付转移快捷等优点,也有易盗、保密性差,对科技发展要求较高的缺点。可以肯定的是,电子货币是未来货币的发展趋势。

总的说来,货币的发展经历了由有形货币到无形货币,由实物货币到观念货币,由足值货币到非足值货币再到代表(表征、符号)货币,由金属货币到纸币再到电子货币的转变与发展阶段。【案例实证】电子货币发展中带来风险电子货币的发展,对于我们经济社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和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因素。而这样的例子在我们当今的经济社会也已屡见不鲜了。2008年12月27日,北京朝阳区警方在西安抓捕了一名利用购物网站技术漏洞诈骗电子货币的青年。原来,12月初,朝阳区一家网络公司在核对业务时,发现订单与实际账目不符。经查证发现,其网站系统的支付漏洞导致价值13万元的电子货币被骗购,这些电子货币包括各种手机充值卡、网络游戏充值卡,面值从几十元至千余元不等。24日上午,朝阳警方再次接到报警,该网络公司刚接到一笔订单,对方预订了价值千余元的游戏充值卡和一部诺基亚N95手机。警方随后发现,对方涉嫌骗购电子货币,且人在西安。朝阳刑侦支队的侦查员随即赶赴西安,于27日在西安一家网吧内将嫌疑人马军(化名)抓获。马军辍学后打工,将所得全部用于购买游戏充值卡。他听说一些小购物网站存在系统漏洞,通过电话银行转账购物时,即使取消支付也可交易成功。起初,马军在各个网站上下订单试验未能成功。11月初,他登录一家小购物网站,购买了一张价值50元的游戏充值卡,当电话银行语音提示“请确认付款”时,他选择取消。很快,对方称交易成功,马军打开邮箱便收到了这张游戏卡的序列号和密码。发现漏洞后,马军便开始大量购买电子货币,诈骗网络公司达200余次,获取电子货币达13万元。电子货币需要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作为支持,如果技术上不够成熟或出现漏洞,就可能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给当事人带来经济损失,造成电子货币支付系统中的欺诈风险。因而,我们在享受电子货币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还必须对其带来的风险保持高度警惕,同时制定好安全防范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资料来源:根据《京华时报》2008年12月31日第012版资料整理

三、货币的职能

货币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关于货币的职能有多种概括,如交换媒介、核算单位、贮藏手段等三个;也有概括为交换媒介、延期支付的标准、核算单位、价值贮藏等四个。马克思将金属货币(金)的职能概括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五个。我们认为货币在经济生活中主要执行四大职能:(一)价值尺度职能

货币作为尺度用以衡量和表现所有商品和劳务价值时,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即货币是一种尺度,一种单位。货币价值尺度职能的作用是为各种商品和劳务定价。所有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都可用货币来表示,以货币单位表示的价值,即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价格的倒数是货币购买力,价格指数与货币购买力成反比。价格水平越高,单位货币的货币购买力越低,这里的价格指全部社会产品的价格而不是某种商品的价格,总体价格水平的波动幅度即通货膨胀率,货币购买力的波动幅度与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幅度成反比。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具有两个特点:(1)必须是十足价值的货币。因为货币只有本身具有价值,它才能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和衡量其他商品价值量的大小。(2)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即商品生产者在给商品规定价格时,只要是想象中的或观念上的货币就可以了。因为货币只是发挥其计量标准的作用,商品生产者给予商品价值以价格形式时,并没有将商品转化为货币,而是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商品的价值,并以此作为交换的依据。在商店里的商品只要被贴上一个标明货币数量的标签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在商品旁边放上相应的货币。(二)流通手段职能

当货币在商品交易中起媒介作用时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即货币充当交换媒介。商品生产者首先将自己的商品拿到市场上换成货币,再用货币在市场上买进自己需要的商品,这时交换的方式是一种间接的过程,即“商品—货币—商品”的形式,在这个交易过程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在发挥作用。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有两个显著特点:(1)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上或想象中的货币。(2)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可以是足值的,也可以是不足值的。因此仅代表货币符号的纸币可以充当流通手段。

在行使流通手段职能时,货币的作用具有两重性:(1)它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的扩大。在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条件下,买与卖的过程分开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成为人们普遍乐于接受的媒介,从而使交易过程变得顺利,交易费用也大为降低。(2)将交换过程分离为买卖两个环节,出现买卖脱节、供求失衡的可能性。由于买和卖在时间上、空间上以及需求上都有可能发生不一致,会使一部分商品卖不出去,包含着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只是这种可能性在简单的商品经济中难以成为现实,但在现代生产关系下,这种可能性是容易发生的。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在交换中转瞬即逝。人们注意的是货币的购买力,只要有购买力,符号票券也能作货币。纸币、信用货币因此而产生。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商品要求把自己的价值表现出来,需要一个共同的一般的尺度,用该尺度表现并交换,商品需要等价交换,所以需要一个被社会公众所公认的交换媒介,这两个最基本的要求由一种商品表现出来时就是货币。(三)贮藏手段职能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时发挥贮藏手段职能。人们之所以愿意贮藏货币,因为货币是一般财富的代表,贮藏货币等于贮藏社会财富;货币具有与一切商品直接相交换的能力,可随时购买商品。问题是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纸币是否可以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应该说在币值稳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的。人们之所以愿意贮藏货币不外乎四个方面的目的:贮藏财富;为购买或支付作准备;为投资积累资本;为预防不测之需或其他目的。

货币在执行价值储藏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货币要较好地发挥价值贮藏功能,其本身的价值必须稳定。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因金银本身价值不易遭贬损,所以有较好的保值功能。而在现代纸币流通情况下,物价与币值的稳定则成为货币发挥价值贮藏职能的关键。如发生通货膨胀,物价不稳,货币不断贬值,货币便丧失了价值贮藏手段的职能,人们只能选择其他形式的资产来作为保值工具。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在不同的货币制度下的作用不同。在金属货币制度下金属货币价值贮藏起着蓄水池作用,可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形成部分储蓄,影响即期购买力。(四)支付手段职能

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特点是:没有商品(劳务)同时同地与之作相向运动,是在信用交易中补充交换过程的独立环节。

货币的支付手段最早起源于赊买赊卖的商品交换,即起源于商业信用。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除了商品交易过程中需要货币充当媒介外,货币还可为信用交易活动与借贷活动充当延期支付的标准。当商品交易过程中出现先售货后付款的情况时,商品的出售者以赊销形式向购买者提供了信用,而购买者则按约定日期向出售者支付货币,这就是延期支付。货币的支付手段还扩展到商品流通以外的各个领域,如纯粹的货币借贷、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工资和其他劳务收支等。它使货币收支在时间上、数量上不一致,进而改变了一定时期的货币流通量。

货币的支付手段的作用具有两面性,其积极的一面表现为:(1)能使收支抵消,节约流通费用;(2)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3)促进资金集中与有效利用。其消极的一面表现为:(1)使买卖环节进一步脱节,加大供求失衡的可能性;(2)形成经济主体的债务链条,出现债务危机的可能性;(3)出现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的可能性。

而对于某些货币,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能够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从而能够在国际间发挥价值尺度、国际支付手段、国际购买手段和财富国际转移的作用,如美元、欧元、日元等。专栏1-1美元在国际经济中地位的变化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其核心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模式。“双挂钩”模式确立了黄金与美元同等地位的储备体系,美元也成为最主要的储备资产和国际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符合当时的世界经济形势,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美国向世界输出大量美元,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同时,固定汇率制消除了汇率波动,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是,该体系存在着清偿能力与信心之间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特里芬难题”——美元供给太多就会有不能兑换的危险,从而发生信心问题;美元供给太少就会发生国际清偿力不足的问题。随着战后各国经济的恢复,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相对变弱,直接影响到美元的地位。由于美元危机的爆发,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各国政府兑换黄金,从而美元与黄金脱钩。1973年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美元失去了与黄金等同的特殊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达成了《牙买加协议》,世界进入浮动汇率时代,会员国可以自由选择任何汇率制度。在这一体系下,依仗着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美元的霸主地位仍得以保留。直至现在,美元仍是主要的国际计价单位和支付与储备手段。此后的国际货币制度实际上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化国际储备和浮动汇率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虽然美元在诸多的储备货币中仍居主导地位,但其地位在不断削弱,而马克、日元等的地位则在不断加强。1999年欧元的诞生是世界货币制度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由于近年来,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和财政赤字等原因,美元持续贬值。虽然美元贬值可以减少美国国际债务、增加出口,但却导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美元储备资产大幅缩水,从而引发其对美元的不信任。而欧元区不仅同样拥有庞大的经济规模,还有一体化的金融市场等优势,而且经济也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这些都促使欧元对美元持续升值。从而在国际货币储备体系中,美元势必面临来自欧元的挑战。据调查表明,美元在主要外汇储备的构成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欧元则有所上升。欧元对美元的升值动摇了美元的霸权地位。但是,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并不会因为美元受到来自欧元的挑战及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而改变。美国经济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主要推动力,美国现行的金融系统的发达程度无人可比,美国的教育和科研全球首屈一指……虽然美国国力相对下降,其他经济体实力相对上升,但只要美国作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不发生改变,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就不会动摇。——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内容资料编辑整理

第二节 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要素(一)货币制度的含义及形成

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及相应的章程条例规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在前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先后出现了铸币。如公元前7世纪,小亚细亚西部古里底亚(今土耳其)即出现了货币,后传入希腊和波斯。但由于当时自然经济状况和诸侯割据的状况,货币的发行权分散,各种货币的适用区域狭小,铸币种类繁多,成色、重量下降,货币流通十分混乱。分散、混乱的货币体系,不利于正确计算成本、价格和利润,不利于建立广泛而稳定的信用关系,不利于商品流通的扩展以及大市场的形成,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为了扫清经济发展中的障碍,创造有秩序的、稳定的货币流通体系,各个国家先后颁布法令和条例,对货币流通作出各种规定,从而形成了相对统一的、稳定的货币制度。显然,货币制度是人们在充分认识商品货币关系的基础上,由国家制定并主要通过国家法律强制保障实施的,它体现了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角度对货币所进行的控制。(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也是一国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不同国家及同一国家在不同经济时期货币制度的内容都不同,但不管怎样,一国货币制度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及其法定偿付能力

确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是一国货币制度的重要内容。流通中的货币,即所谓的通货,一般包括本位币与辅币。

本位币也称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是法定的计价与结算货币。本位币有两个特点:第一,它具有无限法偿能力。所谓无限法偿,是指法律规定某种货币具有无限制支付能力,每次支付的数量无论多大,也不论是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即不论是购买商品或劳务,还是结清债务、缴纳税款等,支付的对方均不能拒绝接受,否则被视为违法;第二,是最后的支付工具,即在用本位币进行支付时,对方不得要求改作其他种类的货币。在金属货币流通时期,本位币是用法定货币金属按国家规定的规格经国家铸币厂铸成的铸币,铸币的代用货币自然也是本位币。在信用货币流通时期,本位币就是纸币。

辅币则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通货,主要用于辅助本位币完成日常小额零星交易或找零,其面值为本位币的十分之一或百分之一。辅币由贱金属铸成,不足值,铸造收益归国家,辅币与本位币的兑换比例由国家规定。辅币是一种有限法偿货币,即法律规定辅币在每次支付中,超过一定的金额,收款人有权拒收,支付能力不受法律保护,但在一定的金额内,其支付能力则受法律保护。如美国规定,10分以上的银辅币每次支付限额为10元;铜镍所铸造的分币,每次支付限额为25美分,但在向国家纳税及向银行兑换时,不受数量的限制。辅币是一种不足值货币,在金属货币流通时期和信用货币流通时期均存在。

2.规定制作货币的材料

确定货币材料就是规定用何种商品充当一国本位币的币材。究竟选择哪种或哪几种商品为币材,是由国家通过法律机制确定的,同时也受客观经济需要的制约。货币材料的确定实际上是对已经形成的客观现实从法律上加以肯定。如果把现实生活中起不了币材作用的商品硬性规定为币材,或不准现实生活中正在起着币材作用的商品发挥货币的作用,不仅行不通,而且还会造成混乱。从理论上而言,任何商品均可确定为币材,但事实上,除贵金属外,其他商品不充分具备币材的特性,因而在历史沿革中,贵金属成为基本的货币材料。初期,白银曾广泛地被各国规定为货币金属。当黄金大量进入流通后,许多国家又把金银确定为货币金属。此后,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黄金排斥白银占据统治地位,大多数发达国家便只将黄金确定为币材。现在各国实行的均是信用货币,确定货币材料已无经济意义。

3.规定货币名称和单位

在确定货币材料后,就需要确定货币单位,包括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与规定每一货币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的重量两方面,也称为价格标准。货币单位的名称最初与货币商品的自然单位和重量单位是一致的。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货币单位的名称逐渐与自然单位和重量单位相脱离。如英国的货币单位定名为“镑”,按1816年5月铸币法例,其单位含金量为113.0016格令;美国的货币单位定名为“元”,按1934年1月的法令规定,美元所含货币金属黄金的量为0.888671克。当黄金非货币化后,流通中只有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确定货币单位的值就转变为如何维持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它可能要求波动幅度不超出一定范围,也可能要求自己的币值偏低或偏高。

4.规定货币铸造或发行的权限与流通程序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的发行与流通表现为金属货币的铸造管理。金属货币中的本位币通过自由铸造制度进入流通。所谓自由铸造,是指公民有权把经法令确定的货币金属送到国家造币厂铸成本位币,其数额不受限制。自由铸造对社会货币流通量的自动调节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当流通中货币量超过货币必要量时,本位币的市场价值有低于其所包含的金属价值的趋势,公民可根据自由铸造制度的规定,将本位币熔化成金属条块贮藏起来,这相当于使部分货币退出流通;当流通中货币量少于货币必要量时,出现本位币的市场价值高于其所包含金属的价值的趋势,公民则可把贵金属通过造币厂铸成本位币投入流通,从而增加货币量。这种调节机制确保本位币的市场价值与所含金属的价值保持一致,货币流通量与货币必要量自动地趋于一致。

辅币则多由贱金属铸造,为不足值货币。之所以采用贱金属铸造辅币是因为辅币流通频繁,磨损较大,若用贵金属铸造,损耗太大,对社会资源来说这种损耗是种虚耗。辅币之所以铸成不足值货币,是因为辅币只是本位币的一个可分部分,如果辅币按其包含金属的价值流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主币和辅币两种不同金属的价值发生变化,主币和辅币的固定兑换比例就不能保证,辅币就会失去其作为辅助货币的作用。另外,若辅币铸成足值货币,当辅币币材价格上升时,大量辅币就会被私自熔化,将造成辅币数量不足。因此,辅币按面额流通时,只能依靠法律规定的与主币的固定兑换比率,不能依据其所含金属的价值。由于辅币为不足值货币,名义价值高于实际价值,故铸造辅币可得到一部分收入,即铸造利差,因此辅币的铸造权由国家垄断,不实行自由铸造制度。当然限制铸造还可防止辅币充斥市场,排挤主币。

在信用货币流通时期,贵金属铸币退出流通,自由铸造制度自然也就不存在了,但辅币的铸造流通制度仍保留下来。纸币由政府或中央银行印制,通过银行贷款程序进入流通。基本程序一般是中央银行贷款给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银行等金融机构再贷款给企业和个人。企业和个人从银行得到贷款后,首先是在其账户上增加同样数额的存款。有了存款,就可以开出现金支票提取现金,这样铸币、纸币通过贷款投入流通;有了存款,还可以开出转账支票,由银行将一个存款账户上的存款转账到另一个存款账户上,这样就出现了支票存款通货的流通。由此可见,无论是现金通货还是存款通货,都是通过银行贷款程序投入流通的,这与过去的金属铸币通过自由铸造投入流通有着根本区别。

5.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为了稳定货币,各国货币制度中都包含有发行准备制度的内容。在金属货币流通时期,国家利用准备金扩大或收缩金属货币的流通,以保证国内货币流通的稳定,同时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和支付存款及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在当前世界各国不兑换的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准备金不再作为国内金属货币的准备金以及支付存款和兑付银行券的准备金,而只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尽管目前各国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不再兑换黄金,但许多国家仍然保留着发行准备制度,规定银行发行货币要有十足的准备金。如日本规定日本银行发行货币时,要有同等的资产作为保证,可充当保证的资产有公债、3个月到期的商业票据、外汇、生金银等。瑞士规定,瑞士国家银行在发行货币时,至少要有40%的黄金准备,而且要存在国外,其余准备可以用短期公债、国库券及商业票据等。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目的主要是:(1)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2)调节外汇市场;(3)应付急需。

二、货币制度的演变

由于货币材料的确定在货币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某种或某几种商品一旦被规定为币材,即称该货币制度为该种或该几种商品的本位制。通过货币本位制的演变分析,即可认识货币制度的演变发展过程。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世界各国先后采用过以下四种货币本位制: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信用本位制(参见图1-1)。图1-1 货币本位制度的演变

1.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的一种货币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1)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银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2)银币是足值货币,其价值与其所含白银的价值相等;(3)银币可自由铸造,银币代表物可自由兑换银币;(4)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在中世纪的相当长时期里,由于当时商品经济不发达,商品交易主要是小额交易,白银价值较黄金低,适合这种交易的需要,许多国家都实行银本位制。但银本位制在世界各国实行时间不长,主要原因在于:(1)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大宗交易不断增加,而白银价值较小且体积大,在大宗交易中使用银币,给计量、运输等带来诸多不便。(2)随着勘探、冶炼等技术的发展,白银供应量大幅增加,导致白银的价值发生了很大变动,白银价格波动加剧。因此,白银已难以符合“货币单位价值相对固定”这一货币制度稳定性要求。在20世纪初,除印度、中国、墨西哥等少数落后国家外,许多国家相继放弃银本位制,转而实行金银复本位制或金本位制。

2.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是指金和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一国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1)以金和银同时作为本位币币材,金币和银币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2)金币和银币均可自由熔毁、自由铸造;(3)两种本位币均可自由兑换;(4)黄金和白银都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在16世纪至18世纪,金银复本位制是被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用的较为典型的货币制度。这种货币本位制,由于黄金与白银并用,货币材料充足,不至于出现通货不足的现象;金币和银币在交易中可以相互补充,大宗交易使用金币,小额交易则可使用银币,大大便利了商品流通。因此这种货币本位制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货币本位制存在着重大的缺陷。这种缺陷可通过对金银复本位制具体运行过程的分析得到认识。

金银复本位制曾有三种类型: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平行本位制是银币和金币均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和相互兑换的一种复本位制。即,金币与银币的价值由市场上生金银的价值决定;金币与银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国家不加规定,而是由市场上生金银的比价自由确定。如1663年英国铸造“基尼”金币,与原先的“先令”银币同时使用,两者的兑换比率随金银市价的变动而变动。在平行本位制下,市场商品出现了两种价格,由于市场上金银比价频繁变动,金币银币的兑换比率也不断变动,用金币银币表示的商品价格自然也随市场金银比价的波动而波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价格紊乱,金币银币难以有效发挥价值尺度职能,因而它是一种不稳定的、不能持久的货币制度。为克服这一局限性,双本位制便应运而生。

所谓双本位制,是指国家依据市场金银比价为金币与银币规定固定的兑换比率,金银币按法定比率流通。如1803年法国规定金银法定比价为1:18.5,1792年美国规定金银法定比价为1:15。双本位制是复本位制的主要形式。双本位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平行本位制所造成的价格混乱问题,但又产生了新的矛盾。在双本位制下,当金银法定比价同市场比价不一致时,金属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就会被熔化或输出国外而退出流通,金属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则会充斥市场,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种现象由16世纪的英国铸造局长格雷欣最早发现,故又称“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因此,在复本位制下,虽然法律规定金币银币可同时流通,但在某一时期,市场上实际流通的主要是一种铸币,两种货币很难同时流通。

在复本位制末期,英、美等国家为继续维持银币的本位币地位以及金银币之间的法定比价,停止银币的自由铸造,以消除劣币驱逐良币所造成的货币流通混乱。这时,金币和银币都规定为本位币并有法定兑换比率,但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而银币则不能自由铸造,这就是所谓的跛行本位制。在跛行本位制下,由于银币限制铸造,银币的币值实际上不再取决于其本身的白银市场价值,而取决于银币与金币的法定比率,银币实际上已演变为金币的符号,起着辅币的作用。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跛行本位制已经不是金银复本位制,而是由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过渡的一种货币制度。

3.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金本位制在其发展过程中采取了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具体形式。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而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则是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是指法律确定金铸币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其特点有:(1)以黄金为币材,金币为本位币;(2)金币可自由铸造和熔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3)代用货币可以自由兑换金币,准备金全部是黄金;(4)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由于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金币的面值与其所含黄金的价值就可保持一致,可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金币可以自由兑换,各种代用货币能稳定地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从而保证币值的稳定;黄金可在各国之间自由转移,这就保证了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兑换比价的相对稳定。因此,金币本位制是一种比较稳定、健全的货币制度,它促进了信用制度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和资本输出,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金币本位制也存在缺点:(1)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随经济运行的需要而变动,但金币受黄金数量的严格约束,缺乏弹性,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货币需要;(2)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使世界黄金存量分配极不均衡。到1913年末,英、美、法、德、俄5国拥有世界黄金存量的2/3,绝大部分黄金为少数强国占有,削弱了其他国家金币本位制的基础;(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少国家为了应付战争的需要,政府支出急剧增长,大量发行银行券,从而逐渐破坏了银行券自由兑换的条件。欧洲各参战国首先停止了银行券的可兑换性,以便于将黄金集中于国库用来向国外购买军火,并且依靠发行不兑换的银行券弥补军费开支的不足;(4)到帝国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为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往往限制外国商品进口,被限国出口商品受阻,只得以黄金进行贸易,但黄金大量外流又会影响本国代用货币的兑换,因此许多国家宣布禁止黄金自由输出。这样,金币本位制到1914年就崩溃了。

1918年战争结束后,由于恢复经济和支付战争赔款等原因,形成巨额财政赤字,各国未能恢复金币本位制。1924~1928年期间,西方各国经济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各国的货币流通也先后恢复了相对稳定。但因发展不平衡及各国黄金存量分配不平衡,各国未能恢复战前那种典型的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它们或是建立金块本位制,或是建立金汇兑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是国内不铸造、不流通金币,只是发行代表一定重量黄金的银行券来流通,银行券又不能自由兑换黄金,只能按一定条件向发行银行兑换金块。这种有限制兑换性有效地节省了国内黄金的使用,大大节约了纯粹的货币流通费用,使货币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黄金数量的约束,满足经济发展对货币量的需要。1925年后,实行金块本位制的国家主要有英国、美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但由于1930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黄金减产,这些国家又先后被迫放弃此制。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其主要内容是:(1)货币单位规定有含金量,但国内不铸造、不流通金币,而是以发行的银行券作为本位币进入流通;(2)规定本国货币同另一实行金币(块)本位制国家的主币的兑换比率,并在该国存放黄金或外汇作为平准基金,以便随时用来稳定法定的兑换比率;(3)银行券在国内不能兑换黄金,只能按法定比率用本国银行券兑换实行金币(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再向该国兑换黄金。这是一种间接使货币与黄金相联系的本位制度,它既节省了一国国内的黄金,也节省了国际间的黄金,从而大大缓解了黄金量对货币量的制约。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都是削弱了的、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这是因为:(1)这两种货币本位制都没有金币流通,货币作为价值储藏的职能丧失,金币本位制中金币自由铸造所形成的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并保持币值相对稳定的机制不复存在。(2)银行券虽然仍规定有含金量,但其兑换能力大为下降。在金块本位制下银行券兑换黄金有一定限制;在金汇兑本位制下银行券的兑换要通过先兑换外汇才能进行,银行券兑换黄金的能力大为下降,从而动摇了银行券稳定的基础。(3)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一般将本国货币依附于它国货币,并把黄金或外汇存储于它国,一旦它国经济动荡不定,依附国的货币也将发生波动。这就使得金汇兑本位制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这种脆弱的本位制,经1929年~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很快就瓦解了。德国于1931年7月首先放弃金汇兑本位制。同年9月,英国放弃金块本位制,接着一系列与英镑有联系的国家与地区相继放弃金汇兑本位制。1933年4月美国放弃金块本位制,于是其他各国也纷纷放弃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代之而起的则是信用本位制。

4.信用本位制

信用本位制是一种以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的不兑现黄金的信用货币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推行的一种货币制度。信用本位制有如下几个特点:(1)流通的是信用货币,它一般由中央银行发行,并由国家法律规定赋予无限法偿能力;(2)信用货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不能兑换金属;(3)货币发行不受黄金数量限制,而是视本国经济发展需要而定,其流通基础是人们对政府维持币值相对稳定的信心;(4)国家对货币流通的管理和调节日益增强,各国都把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信用本位制的这些特点使得政府一方面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调节货币供应量,不受贵金属对货币发行的约束;另一方面由于信用货币不受准备金的约束,不存在黄金对货币流通量的自动调节机制,极易导致通货膨胀。因此在这种货币制度下,政府必须严格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否则将导致货币信用基础的动摇。专栏1-2我国的货币制度我国的人民币制度是从人民币的统一发行开始的。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成立,统一发行在我国流通的人民币。从发行程序看,它是通过收购金银、外汇或分散发行的货币而成为我国境内统一流通的货币,其流通数量随着生产和流通规模而伸缩;从信用关系看,人民币的发行是中国人民银行的负债,社会公众得到人民币也就是得到了索取价值物的凭证,人民币持有者是债权人,这种信用关系的消除是通过人民币持有人以稳定的价格得到相应价格的商品和劳务而得以“兑现”。人民币的统一发行与流通,标志着我国人民币货币制度的建立。人民币的发行原则是:(1)集中统一发行原则。人民币发行权高度集中统一,由国家授权于中国人民银行发行货币。(2)经济发行原则。人民币的发行必须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发行。(3)计划发行原则。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家批准的货币发行量,制订人民币发行计划,调节货币流通。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国家规定人民币是我国唯一的合法通货,禁止金银和外币在国内市场计价流通。人民币是以现金和存款货币两种形式存在,现金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存款货币由银行体系通过业务活动投入流通。人民币本位币是无限法偿货币。以人民币支付我国境内的一切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同时人民币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没有规定法定含金量,也不能自由兑换黄金,是代表一定价值的货币符号。人民币发行的准备是商品保证。国家所掌握的能按照稳定价格投入市场的商品是人民币发行的准备资产。人民币发行量增加,意味着国家掌握的商品物资增加;人民币回笼增加,意味着国家掌握的商品物资相应减少,中国人民银行的负债减少。同时,国家掌握的大量的黄金、外汇储备也是人民币发行的准备。我国现阶段具有“一国多币”的特殊性。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出现了人民币、港币、澳元“一国多币”的特有的历史现象(我国台湾地区使用新台币)。由于这些货币是在不同的地区流通,所以不会产生“格雷欣法则”效应。一旦人民币实现了资本项目的完全可兑换,“一国多币”的现象就会逐步消失。——摘编自:裴少峰.货币银行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10;年志远,王晓光.货币银行学.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1

第三节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信用和货币一样,既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又是金融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信用制度的产生和深入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并使现代商品经济进入到以多种信用参与者、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为纽带而联接在一起的信用经济阶段。

一、信用的含义和特征

信用(Credit)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几乎人人都使用过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信用这个词也有多种含义,有的是从道德规范角度使用,如某人讲不讲信用,遵不遵守诺言等;有的是从心理现象的角度使用,如某人可不可信任,可不可靠等。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信用是一种体现特定经济关系的经济行为,并有其作为经济范畴的特征。(一)信用的含义

在西方各国文字中,信用一词均源于拉丁文Credo,意为相信、信任、声誉等。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信用指不同所有者之间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所谓借贷行为,是指商品或货币的所有者,把商品或货币暂时让渡出去,根据约定的时间,到期由商品或货币的借入者如数归还并附带一定数额的利息的行为。

信用是借贷活动的两个方面,与债权债务是同时发生的。在借贷活动中当事人一方是货币或商品的多余方,将商品或货币贷出,称为“授信”,是债权人;另一方是货币或商品的短缺方,接受债权人的商品或货币,称为“受信”,是债务人。(二)信用的基本特征

信用作为商品货币经济的范畴,不论其形式如何,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信用是以相互信任为基础

信用作为一种交易行为和交易方式,必须以交易双方相互信任为条件,如果交易双方相互不信任或出现信任危机,信用关系是不可能发生的,即使发生了,也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

2.信用是有条件的: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借贷行为受等价交换原则的约束,借贷必须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无利息一般不是信用关系(如一些互助友爱、互通有无的社会关系的无利息的借贷行为),但并不是所有无利息的借贷都不是信用行为,如政府为某些目的的借贷或银行活期存款,可以视为利息为零。

3.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价值运动的一般形式是通过商品的直接买卖关系来实现的。在买卖过程中,一般卖者让渡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取得货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而买者刚好相反。信用关系所引起的价值运动是通过一系列借贷、偿还、支付过程来实现的,信用关系存续期间,信用标的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分离的。贷出方只暂时转移或让渡商品或货币的使用权,所有权仍掌握在信用提供者手里;相应地,借入者只有暂时使用商品或货币的权利,并不能取得商品或货币的所有权。同时,从当期看,信用是价值单方面的转移,且偿还时是非等额回流,即超值归还。当信用关系结束时,信用标的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才统一在原信用提供者手里。

4.信用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

信用关系赖以存在的借贷行为是借贷双方追求收益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结果。从借贷关系双方来看,授信人将闲置资金或商品贷出,是为了获取闲置资金或商品的最大收益,避免资本的闲置所造成的浪费;受信人借入所需资金或商品同样是为了扩大经营或避免资金不足所带来的经营中断,从而获取最大收益。【背景知识】信用在现代经济中含义的延伸及其重要性现代信用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意义上来理解:首先,它是指一种遵守诺言,实践成约的道德品质;其次,它是一种约束人们在权益交换中,必须遵守诺言,实践成约的规范;第三,它是一种以交易主体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为基础,以偿还为条件的特殊的价值运动方式。与传统信用观相比,现代信用观不仅注重从道德的角度来理解信用,更强调从法律和经济的角度对信用进行解读。从道德的角度来看信用,即是守信承诺的一种道德品质,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信誉和信任。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信用的内容远超出了道德伦理的范畴。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信用,是指民事主体所具有的偿还债务的能力,从而获得相应的评价和信任。当信用危机迫使融资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严重影响到经济的秩序和稳定发展时,信用就不仅仅是一个道德原则或简单的借贷活动了,它同时成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经济学概念。它的含义也就进一步地转化和延伸,而且被赋予了更多的经济内涵。首先,信用是可以创造财富的无形资本。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信任与偿付能力;二是借贷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而且,信用美德也是一种商品,可与劳动力、生产工具等结合在一起,投入再生产过程。其次,信用是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双赢。交易双方秉承信用原则,形成规范化的交易关系,有助于彼此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信用既是对交易对手合法权利的维护和尊重,也是对自身合法权利的维护和尊重。也只有在使他人充分受益中才能使个体利益最大化。最后,信用是基于人们理性算计的功利选择。为了保证交易安全,任何交易主体总愿意与有良好信用记录的企业或个人发生交往。在现代经济中,信用已经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由于信用能够加快资金的流通,从而能够保证现代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在利率引导下,通过信用实现资本转移,可以自发调节各部门的发展比例。同时,信用还可以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也为股份公司的建立与发展创造条件。但是也应该看到信用不利的一面,在信用膨胀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泡沫经济,从而对经济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因而,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首先,要在全国范围内宣传信用理念;其次,要规范并维护信用关系;最后,要建立并完善企业和个人的征信体制。只有加快信用建设,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使信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出最大可能的作用。——摘编自:翟相娟.中国现代信用观的诠释及其构建.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第10卷第1期,2008.12

二、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信用作为一种借贷行为,它的产生、发展同商品货币经济紧密相连。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货币支付手段职能发展是信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实的基础。(一)信用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信用最早产生于商品交换之中,如果没有商品买卖,就不会有赊欠,没有赊欠就谈不上信用。

1.信用产生的一个前提条件是私有制的出现

人类社会最早的信用活动起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两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与原始农业的分工;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这两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加速了原始社会公有制的瓦解和私有制的产生。私有制的出现,造成了财富占有的不均和分化,从而出现了贫富差别。这样,贫穷而缺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家庭,为了维持生活和继续从事生产,不得不告贷于富裕家庭,通过借贷调剂余缺,信用就随之产生了。

2.实物借贷与货币借贷

人类最早的信用是实物借贷。实物借贷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像物物交换时所遇到的重重困难,而使信用关系难以获得广泛的发展。货币的产生与发展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并逐渐在信用领域里成为主要的借贷工具。但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资本主义社会里,货币借贷一直未能全然排除实物借贷,因此,信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以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两种形式存在。只有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并不断渗透到城乡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时候,实物借贷才被货币借贷取代。

货币借贷有一个量的界定,其规模大小,最终不取决于有多少可供借贷的货币,而是取决于有多少可供借贷的资源。从一个社会来考察,不是有了货币就一定能够借贷。货币借贷只是整个信用活动的表现形式,有没有可供借贷的资源才是整个信用活动的结果或内容。人们取得货币,不外是取得“索取资源的权力”。如果取得的货币不能获得所需的资源——生产要素或生活要素,即有钱买不到东西,那就意味着货币借贷超过了信用对资源的需求。因此,欲保持合理的信用关系,还需掌握好信用的数量界限,避免信用的“强制性”发生,使货币借贷与资源借贷趋于统一。这是整个金融理论自始至终都必须关注的课题。

3.金融范畴的形成

信用和货币在很古老的时候就有密切的关系,但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以前,两者还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一方面,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为信用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货币的余缺需要信用进行调节,单一的货币作为借贷的对象使约束信用关系的规则易于形成;而信用关系的发展促进了货币的发展,信用使债权人手中的闲置货币流动起来,使金属货币的不足可由信用货币的创造得到补充,促进了信用货币的出现;另一方面,通过金属货币制度长期独立于信用关系之外可以看出来,金属货币制度的发展,不同本位制的更替主要原因在于制度本身的缺陷,而非不适应信用的发展。因此,信用的发展对货币的运动是独立的。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确立,信用货币的普遍使用,由于信用货币本身就是以信用为基础的,货币借贷又独占了信用领域,这就使信用和货币不可分割地连在了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独立于信用活动之外的货币制度已不复存在。相应地,任何信用活动也同时都是货币的运动。信用的扩张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增加,信用的紧缩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减少。当货币和信用两者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时,则产生了一个由原来独立的范畴相互渗透所形成的新范畴——金融。当然,金融范畴的形成并不意味着货币和信用两者已不复存在。所以说,现代金融业就是信用关系发展的产物。信用交易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扩大了市场规模。现代市场经济乃是一种建立在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之上的经济。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二)信用关系产生的三要素

信用关系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构成要素:

1.债权债务关系双方

任何信用的发生,必须至少有两方当事人:债权人与债务人。债权人为授信人,债务人为受信人。债务是将来偿还价值的义务,债权则是将来收回价值的权利。债权和债务是构成信用关系,组成信用这一经济现象的第一要素。离开了债权债务关系,就无所谓信用。

2.一定的时间间隔

信用关系不是买卖关系。买卖关系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钱货两清,不存在时间间隔。信用关系则是一方提供一定的价值物或价值符号,另一方只能在一定的时期内归还价值物或价值符号,并加付一定的利息。因此,信用是价值在不同时间的相向运动,价值转移的时间间隔,是构成货币单方面让渡与还本付息的基本条件,若无授受信用在时间上的适当配合,信用活动难以正常进行。

3.信用工具

无信用工具即无凭证,口头协议尽管有简便、灵活的特点,但容易引起争端,安全性较差,难以维护债权人应有的权利。因此,信用关系应以正式的书面凭证即信用工具为依据。此外,信用工具还可在市场上转让,有较大的流通范围,有利于扩大信用规模,促进信用经济的发展。

第四节 现代信用形式

现代信用的形式繁多,可以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对信用形式进行分类。这些标准包括期限、地域、信用主体以及是否有信用中介参与等。以期限为标准可分为中长期信用与短期信用;以地域为标准可分为国内信用和国际信用;以参与信用的主体为标准可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消费信用、国家信用等等,其中,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直接联系的最主要的两种形式。根据是否有信用中介参与可分为直接信用和间接信用。信用还有许多特殊形式,如高利贷信用、资本信用、保险信用、合作信用等等。信用形式还在不断发展中。本节重点介绍几种主要的信用形式。

一、商业信用

1.商业信用的概念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它可以直接用商品提供,也可以用货币提供,但它必须与商品交易直接联系在一起,这是它与银行信用的主要区别。实际上典型的商业信用包括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即一方面是信用双方的商品交易;另一方面是信用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形成。就买卖行为而言,在发生商业信用之际就已完成;而在此之后,他们之间只存在一定货币金额的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关系不会因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经营状况而发生改变。

2.商业信用的提供方式

商业信用的提供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企业之间以赊销、分期付款、委托代销等方式提供的信用,以及在商品交易的基础上以预付货款(或定金)等方式提供的信用,还包括工程类项目中的按工程进度预付工程款等方式提供的信用。典型的商业信用是赊销。

3.商业信用的自然基础——社会化大生产

商业信用的自然基础是指只要某种基础条件存在,不需要任何人为因素的作用,更不需要政府管理者的干预和要求,商业信用就会以不同的形式自发地表现出来。马克思认为,商业信用的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只要存在着社会化大生产,商业信用就一定存在。这是因为,社会化大生产使各个生产者或企业形成了彼此依赖、共求生存的发展关系,共同构成一个社会经济整体,不论是哪个环节的生产要素或消费资料,都要求能保质、保量、准时得到供应;自己的产品也要求及时推销出去,以实现价值的补偿,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但另一方面,商品生产者的产销条件各不相同,商品生产的时间有长有短,销售地点的距离有远有近,不同商品的产销还具有季节性因素,这就必然出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买和卖在时间上不一致,从而出现商品实体的转移与现实货币清算相分离的情况。这样以延期付款、分期付款、预付货款(或定金)等方式出现的商品交易,便构成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信用制度。因此,商业信用成为结合社会生产的纽带。在钱、货不能两清的情况下,能保证买主顺利进行资本周转。

4.商业信用的特点

商业信用的特点大致可以概括如下:(1)必须以商品交易结合在一起。是信用的借贷,同时也是商品的买卖。没有商品交易为基础的信用不是商业信用,企业之间的货币借贷也不属商业信用的范畴。(2)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企业与个人间的赊销预付不是商业信用,企业与银行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都不存在商业信用。(3)商业信用直接受实际商品供求状况的影响。一般来讲,当实际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供应者为了产品能及时销售出去,会更多地以赊销、分期付款等相对优惠的销售方式卖出产品,或者寻求更多的代理销售商委托代销;当实际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生产者可能会为自己的产品销售提出更有利于自己的条件,如要求预付货款(或定金)。(4)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分散性的特点。商业信用的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只要存在着社会化大生产,商业信用就会以不同的形式自发地表现出来。商业信用的这种自发性必然导致它的盲目性、分散性的特点。

5.商业信用的作用(1)对经济的润滑和增长作用。商业信用直接为商品生产和流通服务,保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连续顺畅,加速了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供求双方直接见面,有利于加强企业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协调企业间的关系,促进产需平衡。(2)调剂企业之间的资金余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节约交易费用;也是创造信用流通工具的最简单的方式,因而是企业解决流通手段不足的首选方式。因此,就企业间的信用活动而言,商业信用是基础。(3)商业信用的合同化(或票据化),使自发的、分散的商业信用有序可循,有利于银行信用参与和支持商业信用,强化市场经济秩序。

6.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虽然商业信用在调节企业之间的资金余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节约交易费用、加速商品流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它存在着以下五个方面的局限性:(1)严格的方向性。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发生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它严格受商品流向的限制。比如说,织染厂可向服装厂提供商业信用,而服装厂就无法向织染厂大量提供商业信用,因为织染厂的生产不是以服装为材料的。(2)产业规模的约束性。商业信用所能提供的商品或资金是以产业资本的规模为基础的。一般来说,产业资本的规模越大,商业信用的规模也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商业信用的最大作用不外乎产业资本的充分利用,因此它最终无法摆脱产业资本的规模限制。(3)融资期限的短期性。商业信用提供的主体是工商企业,工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要循环往复地进行下去,其资金就不能长期被他人占用,否则,就有可能使生产中断。(4)信用链条的不稳定性。商业信用是由工商企业相互提供的,可以说,一个经济社会有多少工商企业就可能有多少个信用关系环节。如果某一环节因债务人经营不善而中断,就有可能导致整个债务链条的中断,引起债务危机的发生,甚至会冲击银行信用。(5)增加了政府宏观调控的难度。商业信用是企业间自发分散地进行的,国家难以直接控制和掌握它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当货币政策当局估计不足时,易造成过多的货币投放,引起信用膨胀;而当货币政策当局估计过高时,易造成货币投放不足,引起通货紧缩。

由于上述局限及商业信用的自发性、分散性、盲目性的特点,所以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资金和资源的配置与布局,从而广泛满足经济资源的市场配置和合理布局的需求。因此它虽然是商品经济社会的信用基础,但它终究不能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信用的中心和主导。通常使用商业票据贴现的方式,将它转化为银行信用以克服其局限性。

二、银行信用

1.银行信用的概念

银行信用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通过货币形式,以存放款、贴现等多种业务形式与国民经济各部门所进行的借贷行为。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信用,它和商业信用一起构成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主体。

2.银行信用的特点

与其他形式的信用相比,银行信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广泛性。一般来说,银行是信誉相对最好的信用机构,它的债务凭证具有广泛的接受性,被视为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因此,银行信用不仅因数量相当大而成为主要的信用形式,而且是其他信用得以正常运行的支柱。同时,银行提供信用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以存款、放款、贴现、有价证券投资等多种业务形式提供,被国民经济各部门广泛接受。(2)间接性。银行信用的发生是以金融机构为媒介的。金融机构可以运用的资金并不是他的自有资金,而是他的债务,是银行吸收的存款,银行信用表面上是发生在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实际上是银行把资金盈余方的资金贷给资金短缺方,银行在此仅充当资金融通的中介,因而其信用具有间接性。(3)综合性。银行通过业务的开展,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广泛联系,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业务都记录在账册上,可综合反映国民经济的情况。(4)创造性。银行信用具有最强的创造性。其他经济实体要进行货币借贷,必须一方先获得货币才能提供信用,唯有银行能创造货币提供信用。银行信用的这一特点,使银行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创造货币的成本极微,通过创造货币提供信用无异是“无本经营”,使银行有可能以较低的利息提供信用。(5)稳定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信息的规模投资,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从而有效地改善信用过程的信息条件,减少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其结果是降低了信用风险,增加了信用过程的稳定性。

此外,由于银行信用的客体是游离于再生产过程之外的货币资金。它可以不受个别企业资金数量的限制,聚集小额的可贷资金满足大额资金借贷的需求。同时可把短期的借贷资本转换为长期的借贷资本,满足对较长时期的货币需求,而不再受资金流转方向的约束。可见,银行信用在规模、范围、期限和资金使用的方向上都大大优越于商业信用。因此,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在银行信用里是不存在的,银行可以吸收短期资金用于长期贷放,可以聚集小额资金用于大额贷放,下游企业的资金可以贷给上游企业使用。

银行信用的上述特点,使它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商业信用也越来越依赖银行信用,银行的票据贴现、抵押等业务将分散的商业信用集中统一为银行信用,为商业信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银行在商业票据贴现过程中发行了稳定性强、信誉高、流通性强的银行券,创造了适应全社会经济发展的流通工具。专栏1-3银行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现金流顺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拥有充足的资金流量,企业才能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雇佣高水平的专业人士,实施有效的管理程序,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继而有助于实现宏观经济的增长。通常企业是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得到资金的,前者主要是通过发行债券或股票,后者主要是通过银行信用借贷资金。大多数国家的企业融资都是通过银行信用来实现的。我国正处于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阶段,市场机制不健全,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还不发达,货币金融资产与非货币金融资产的关系不紧密,并且,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利率调控的不完善,利率水平还不能完全及时反应资金供需情况,从而,通过银行信用发挥作用的间接融资在我国现代经济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在2007年第三届“中国金融年会”上,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发言表示,2006年我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是18:82,即企业的资金来源里,以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仅占18%,而以银行信用为主的间接融资占到了82%。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2002年、2003年金融市场融资总量分别为16555亿元、23976亿元、35177亿元,其中银行信贷所占的比重分别为75.9%、80.2%和85.1%;而股票、债券等的比重分别为24.1%、19.8%、14.9%。就2004年、2005年一季度而言,国内非金融部门贷款、国债、企业债和股票融资之比分别为93.8:3.6:0.6:2.0和98.8:0.2:0.2:0.8。可见,银行信用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其他的融资方式。对于这种银行信用占主导、股票债券等融资比例低状况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原因,主要概括为:市场机制不完善;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经济受政府主导;储蓄率过高。但这种现实状况并非是我们所想要的理想状况,从国外成熟的市场经济看,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资金量基本持平。银行信用所主导的金融市场结构会使得融资效率低下,银行盈利能力差,并积聚较高的金融风险。而股票、债券等的直接融资方式具有促进资源的配置,改善企业治理结构等优点。因而在完善间接融资的同时,不可忽视直接融资的重要作用,二者应该平衡发展,相互促进,共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摘编自:张艾莲.商业银行信用的经济学分析.企业研究,2009.01;孟慧,秋玲.浅析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的失衡问题.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08

三、国家信用1.国家信用概念

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国外政府举债或向债务国放债的一种形式。国家通常以债务人的身份出现。国家信用又称公共信用制度,是一种古老的信用形式,伴随着政府财政赤字的发生而产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的财政支出不断扩大,财政赤字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和暂时性的资金不足,向社会公众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举债成为各国政府的必然选择。目前世界各国几乎都采用发行政府债券的形式来筹措资金,形成国家信用的内债。

2.国家信用的工具——国债

国债有国库券和公债的区别。国库券是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通常用于解决财政年度内先支后收的暂时困难的一种信用工具。公债是期限在一年以上的用于弥补财政赤字的信用工具。两者的区别表现在:(1)期限不同。国库券期限短,一年以内;公债期限长,一年以上。(2)用途不同。国库券是用于解决财政先支后收困难的;公债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进行大型项目建设的。(3)担保不同。国库券的偿还以税收为担保;公债的偿还,如果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就无担保,如果用于进行大型项目建设的以建成后的收益为担保。(4)审批不同。国库券的发行由财政部审批;公债由国会决定。

3.国家信用的作用(1)弥补财政赤字、平衡预算解决财政困难。财政弥补赤字的办法有:动用历年结余、增发货币、向央行透支、增税、发行债券。其中,发行债券是最好的选择。(2)是筹集经济建设资金的工具。政府以信用的方式筹集资金,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和承担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3)是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经济杠杆。调节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国债资金的再分配将消费资金转化为积累资金;调节投资结构,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为经济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调节金融市场,维护经济金融的稳定。政府债券也成为经济发达国家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调节货币供给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4)政府债券是金融资产的一种形式,为社会创造投资生息的机会。由于政府债券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因而成为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各阶层和经济实体普遍喜爱的投资工具。因此,政府债券被称为金边债券。

四、消费信用

1.消费信用的概念

消费信用是指企业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一种信用形式。现代市场经济的消费信用是与商品和劳务,特别是住房和耐用消费品的销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实质是通过赊销或消费贷款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提前消费的条件,促进商品的销售和刺激人们的消费。这种信用形式在西方国家已非常普遍,如美国的商品销售额中有一半以上都是通过消费信用方式来完成的。

2.消费信用的种类或提供方式

现代市场经济的消费信用方式多种多样,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1)赊销。直接以延期付款的销售方式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与商业信用的赊销类似,是向消费者提供的短期的一种消费信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个人提供信用卡,消费者以信用卡透支,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赊销方式。一般来说,赊销是一种短期消费信用形式。(2)分期付款。即消费者与企业签订分期付款合同,消费者先付一部分货款,剩下的部分按合同规定分期加息偿还,在货款付清之前,商品所有权属于企业。这种付款方式在购买耐用消费品中广泛使用。是一种中期消费信用形式。(3)消费贷款。即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直接贷款给消费者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住房以及支付旅游费用等。按贷款发放对象的不同,它可以分为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前者是对消费者发放贷款,后者是对商品销售企业发放贷款。消费贷款属于中长期信用。

3.消费信用的作用

消费信用的作用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点:(1)促进经济增长。消费信用实际上是向那些目前并不具备消费条件的个人提供信用,使其消费愿望提前实现。这种提前了的消费,扩大了当前社会总需求,促进了消费品的生产和销售,因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据估计,在经济发达的国家,特别是美国,其消费信用占全社会销售总额的1/3至1/2。另据估计,若不采用分期付款这一消费信用方式,西方国家的汽车销售量将会减少1/3。(2)对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销及产品更新换代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和推广过程中,采取赊销、分期付款、消费贷款等消费信用这种优惠的促销形式会更有利于推销。(3)信用卡的创造和使用,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与安全感。这也是信用卡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但是,若消费需求过高,生产能力有限,消费信用会加剧市场供求紧张状态,使物价上涨。专栏1-4中国的汽车消费信贷汽车消费信贷兴起于二战后的西方国家,目前在全球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亚洲金融危机后国家为拉动内需,1998年9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允许农工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1999年3月进一步放宽限制,允许更多的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汽车消费信贷已被看作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之一。但经过多年发展,汽车消费信贷在国内汽车消费中的比例并不高。根据央行数据显示,2007年当年用于购车的个人消费贷款仅占整个市场销售的6%—7%,而同期发达国家则有70%的汽车销售是通过信贷实现的。到了2008年,先是奥运车的概念,再是年底出台的《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和宣布油价下降以及2009年起不收养路费等六项费用,使12月份的国产乘用车国内市场的销量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根据全国乘用车联合会的统计数据,2008年全年乘用车累计销量为6432 804辆,同比增长7.4%。进入2009年由于各种政策的刺激,汽车行业仍将保持比较好的增长势头,这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但是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市场正处于调整发展阶段,不成熟也不完善。首先,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我国银行消费信贷缺乏对个人资信情况进行评估的专业机构,银行为防范风险只得提高门槛和增加繁琐手续,而这样却把许多消费者排除在了汽车消费贷款的大门之外。其次,提供汽车贷款的机构比较少。在我国提供汽车消费贷款的机构只有商业银行,其他的金融机构没有参与,这样就不利于汽车消费信贷规模的扩大。第三,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的相关法律有待完善。我国目前的法律和政策,如《汽车金融管理办法》、《汽车贷款管理办法》为其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政策框架,但是由于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完备性和针对性不强,反而会使汽车消费信贷缺乏法律保障。最后,汽车消费信贷在担保问题上仍有难度。据《汽车消费信贷管理办法》中规定的担保方式:房产物业抵押、有价证券质押和第三方担保。而通常以物业和有价证券做担保的为少数;有能力提供担保的企业又不愿提供担保,致使想进行贷款的个人无法申请贷款。以上这些都限制了银行的贷款提供热情,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总之,发展汽车消费信贷不只涉及政府,同时也关系到银行、企业等多个部门,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协调,通力配合,共同努力。——罗曼姿.我国银行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一些建议.现代商业化.第572期,2009.4;王颖.消费信贷新亮点——汽车消费信贷.华南金融研究.第16卷第3期,2001.6

五、国际信用

1.国际信用的概念

国际信用是指国与国之间的企业、经济组织、金融机构及国际经济组织相互提供的与国际贸易密切联系的信用形式。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使国际信用成为进行国际结算、扩大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手段之一。

2.国际信用的种类

国际信用的种类繁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1)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中长期贷款形式,是一国政府为了促进本国出口,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而对本国出口企业给予利息补贴和提供信用担保的信用形式。根据补贴和贷款的对象不同,又可分为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两种。卖方信贷是出口方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对出口商提供的信贷。买方信贷是由出口方的银行或金融机构直接向进口商或进口方银行或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方式。(2)国际银行信贷。国际间的银行信贷是进口企业或进口方银行直接从外国金融机构借入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这种信用形式一般采用货币贷款方式,并事先指定了贷款货币的用途。它不享受出口信贷优惠,所以贷款利率要比出口信贷高。在遇到大宗贷款时,国际金融市场往往采取银团贷款方式以分散风险。(3)国际市场信贷。国际市场信贷是由国外的一家银行或几家银行组成的银团帮助进口国企业或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通过发行中长期债券或大额定期存单来筹措资金的信用方式。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这种方式愈来愈普遍。(4)国际租赁。国际租赁是国际间以实物租赁方式提供信用的新型融资形式。根据租赁的目的和投资回收方式,可将其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两种形式。(5)补偿贸易。补偿贸易是指外国企业向进口企业提供机器设备、专利技术、员工培训等,待项目投产后进口企业以该项目的产品或按合同规定的收入分配比例清偿债务的信用方式。它实质上是一种国际间的商业信用,在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使用。(6)国际金融机构贷款。这主要是指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在内的国际性金融机构向其成员国提供的贷款。【能力训练】

一、辨析题

1.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发展史上第一次标志性的变革。

2.信用的本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3.纸币之所以能成为流通手段,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价值。

4.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

5.信用活动中,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利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6.信用活动中货币发挥的是流通手段的职能。

二、案例分析题

1.中国人民银行向来鼓励和支持个人使用支票存款,1986年即下发通知,指示有条件的储蓄所试办个人活期储蓄支票结算;1995年公布的《票据法》规定的申请开立支票存款账户的条件也并不苛刻;2003年颁布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个人可以在银行开立结算账户。尽管如此,现阶段我国居民的个人消费仍然以现金支付为主,许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个人支票存款为何物,人们想象中的争相办理该业务的火热场面并未出现。那么,为什么支票这种便捷的支付方式不能走入我国寻常百姓家呢?

2.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并已形成相当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但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矛盾也不断暴露,其中资金紧张、融资困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银行贷款仍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因此可以说,中小企业融资难在一定程度上主要表现为贷款难。其原因可以从企业和银行两方面来分析。从企业方面看,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大,发展前景不明,贷款抵押担保难;基层银行授权有限,贷款程度复杂繁琐;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手续烦琐,且银行考察评估时间长,即使费尽周折贷款到手,商机可能早错过。从银行方面看,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上重点转移,使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贷款支持;信贷管理上的重约束、轻激励的理念,使基层行、社存在“惧贷、慎贷”心理;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大,银行、信用社维护金融债权也比较难。另外,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窄。由于证券市场门槛高,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公开市场筹集资金。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的98.7%来自银行贷款,直接融资仅占1.3%;而美国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中股权融资占到18%。试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角度论述信用形式多样化的重要性。

三、思考题

结合实际谈谈目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信用现状和问题。

第二章 利息与利息率

【学习要点】本章首先阐述利息的来源、本质及其计量,利息率的概念、种类以及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由于利率变动对现代经济的重大作用,本章还分别介绍了马克思的利率理论及西方利率理论中有代表性的古典利率理论、流动偏好利率理论、可贷资金利率理论和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等。【重点难点】本章的学习重点在于正确把握利息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利率的构成要素及决定利率水平的一般因素以及各种利率决定理论;学习的难点在于如何正确把握及灵活运用各种利率决定理论,以充分发挥利率杠杆应有的调节经济的重要作用。【基本概念】利息 利率 单利 复利 连续复利 终值 现值 市场利率 官定利率 名义利率 实际利率 固定利率 浮动利率 利率的期限结构

利息和利息率是货币金融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利息是伴随着信用活动而产生的经济范畴,但在现代经济中,利息率既是连接货币因素与实际经济因素的中介变量,也是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从而有着比利息更为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利息及其计量

在商品经济中,利息既是在信用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经济范畴,同时又构成了信用关系成立的前提条件,利息的存在使信用关系得以产生、发展和壮大。由于借贷行为的出现,不从事经营活动的资本所有者可以通过在一段时间让渡资本的使用权取得一定的报酬,而资本需求者则可以通过支付一定的报酬来借入资本。这种报酬就是利息。因此,所谓利息是借者支付给贷者的使用其资金的代价。简单地说,利息是债权人的报酬,也是债务人的成本。在现代社会中,贷出款项收取利息已成为很自然的事情,利息被人们看作收益的一般形态,无论贷出与否,利息都被资金所有者视为理所当然的收入。然而,利息来源于何处?其本质是什么?这些是争论已久的问题。由于关于利率的决定和利率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往往基于一定的利息本质观,因此,有必要先来分析一下利息的本质。关于利息的学说很多,我们仅仅简要介绍西方经济学者和马克思的利息学说。

一、利息的来源(一)西方经济学者关于利息来源的学说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对利息本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答案。

威廉·配第认为,利息是因暂时放弃货币的使用权而获得的报酬。因为当贷者贷出货币后,在约定的时期内,不论自己怎样迫切需要货币,也不能使用他自己的货币,这就会给他带来某种损失,因而需要补偿。约翰·洛克认为,利息是因为贷款人承担了风险而获得的报酬。达德利·诺思则说,利息不过是资本的租金。约瑟夫·马西认为,贷款人所贷出的只是货币资本的使用价值。因此,利息就是借者为获得这种使用价值而付出的代价,它来源于货币或资本在适当使用时能够生产的利润。纳骚·西尼尔认为,利息是借贷资本家节欲的报酬。阿弗里德·马歇尔认为,利息从贷者来看是等待的报酬,从借者来看是使用资本的代价。约翰·克拉克认为,利息来源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庞巴维克认为,利息是未来财富对现在财富的时间贴水。欧文·费雪认为,利息是由供给方自愿延迟消费的倾向和投资机会或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两因素共同决定的。凯恩斯对利息的解释则是人们在一特定时期以内,放弃货币的周转灵活性的报酬,即利息是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二)马克思的利息本质观

马克思对利息有着深刻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一切价值都是劳动创造的,节欲、等待、对财货时间价值的主观评价,以及资本本身,都不会使价值增大。货币如果不是参加资本的运动,而是被贮藏或购买生活消费品就不可能有货币的增殖。针对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利息,马克思指出:“贷出者和借入者双方都是把同一货币额作为资本支出的。但只有在后者手中才执行资本的职能。同一货币作为资本对两个人来说取得了双重的存在,这并不会使利润增加一倍。它所以能被双方都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只是由于利润的分割。其中贷出者的部分叫做利息。”由于利润是剩余产品的价值形态,因此,利息来源于剩余产品。需要指出的是,利息直接以利润为前提,是指以平均利润为前提,而不是以个别企业的利润为前提。可见,利息的实质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把利息确定为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其意义在于:(1)说明了利息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价值;(2)指出了利息与利润之间的量的关系。利息既然是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利润本身就成为利息的最高界限。

二、利息的计量

由利息的概念可知,利息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借款数量的多少,借款期限的长短,而且还取决于利息率的高低和计算方法。因此,要进行利息的计量,首先应当正确把握利息率的含义。(一)利息率的含义

利息率,简称利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它是计量借贷资本增值程度的数量指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利率通常可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年利率,简称年率,是以年为单位计算利息,一般以本金的百分之几表示,通常称为年息几厘,例如,年息4厘,就是指本金100元,每年利息4元。月利率,简称月率,是以月为单位计算利息,一般以本金的千分之几表示,通常称为月息几厘,如月息4厘,即指本金1000元,每月利息4元。日利率,简称日率,又习惯叫做“拆息”,是以日为单位计算利息,一般以本金的万分之几表示,通常称为日息几厘,如日息1厘,就是指本金10000元,每日利息1元。(二)利息的计算方法

计算利息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单利;二是复利。

1.单利法

单利法,是指仅对本金计算利息的方法。这就是说,在计算利息时,上期利息不计入本金之内,仅按本金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I=P×r×nS=P(1+r×n)

式中,I为利息额;P为本金;r为利率,即利息对本金的百分率,按年计算,称为年利率;n为借贷期限,按年计息,n即是年份数;S为本金和利息之和,简称本利和。

例如,本金为100000元,现在银行存款年利率为3.33%,期限3年,到期单利利息为:I=100000元×3.33%×3=9990(元)

这种计算方法比较简单,债务人利息负担较少,一般用于短期信贷。2.复利法

复利法,俗称“利滚利”、“驴打滚”,是指将本金每期所得到的利息加入本金,在下期一起再计利息,即利息本金化。由于企业投资一般涉及固定资产的购置与扩大,要经过许多年才能回收贷款,所以复利的使用十分普遍。复利的计算公式为:I=P×[(1+r)n-1]S=P×(1+r)n

式中,符号含义同上。

上例本金为100000元,年利率为3.33%,期限为3年,到期复利利息为:I=100000×[(1+3.33%)3-1]=10326.36(元)S=100000×(1+3.33%)3=110326.36(元)

用复利的方法按照一定的利率,可计算出一笔本金在若干年以后的本利和(终值)。显然,用单利法计算的利息少于用复利法计算的利息。从理论上讲,复利法克服了单利法的缺点,反映了货币运动的客观规律,可以完全体现货币的时间价值。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主要采用复利法计算货币的时间价值。

3.连续复利法

连续复利是在借贷期内,每时每刻都在计算利息,并且把现在时刻上产生的利息马上加到本金中,计算下一时刻的利息,一直到借贷期结束的一种特殊的复利法。连续复利在金融理论研究中有相当广泛的应用。

假设本金数额为P,以利率r投资了n年。如果利息按每一年计一次复利,则上述投资的终值S为:

S=P(1+r)n

如果每年计m次复利,则终值S为:

当m趋于无穷大时,就称为连续复利,此时的终值S为:

表2-1表示了年利率为12%,本金数额为100元时,提高复利频率所带来的效果。从表2-1可以看出,连续复利(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与每天计复利得到的效果一样。因此,在实践中,通常可以认为连续复利与每天计复利等价。表2-1 复利频率与终值 单位:元(三)终值与现值计算

终值计算是把任何较早时间的价值换算成以后某一时间相当值(一笔总的或一系列的)。即将借贷期限中较早年份发生的货币金额换算成将来某一年份的等值的货币。现值计算是把将来的货币值(一笔总的或一系列的)换算成现在值。即将借贷期限中以后年份发生的货币换算成现在值,即本金。

在进行上述换算中,现在值和将来值之间的差额即为利息。因此,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简单地用下列两个公式来表示:现在值+利息=将来值将来值-利息=现在值

把现在值(又称现值)加上利息就可以转换成将来值(又称终值)。所以,现值和终值的换算,实质上就是对利息的计算。而且,一般用普通复利方法来计算。

1.终值

终值又称复利值,就是若干期(一期一般指1年)后包括本金和利息在内的未来价值,也称本利和。终值的计算公式为:FV=P(1+r)n

式中,FV为终值;其他符号含义同上。

例如,将100元存入银行,利息率为3.6%,求5年后的本利和。5FV=100×(1+3.6%)=100×1.193=119.3(元)

2.现值

复利现值就是按复利方式计算以后若干时期一定数量资金现在的价值。现值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PV为现值,其他符号含义同上。

例:若要在两年后得到800元,假设年利率为10%,现在应存入现金多少?

3.银行贴现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仅简单比较银行贴现同现值计算的差异,至于银行贴现业务可详见第四章第二节的相关内容。

在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业务中,贴现的计算和上述现值计算有着很大不同。

银行贴现是用单利法以期满偿还金额计算利息。其计算方法如下:

现值(实付贴现额,即实贷金额)=汇票面额(终值,期满应还金额)-贴现利息

其中,贴现利息=终值×利率×时间=FV×r×n=汇票面额×贴现天数×(月贴现率÷30)

我们同样用单利法进行现值计算,则真实的现值计算是以期初实贷金额计算利息。其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符号含义同上。

例如,一张6个月到期的票据,面额10万元,年利率为10%。分别以银行贴现和真实单利贴现方法计算现值和利息。(1)银行贴现现值(实贷金额)=FV-FV×r×n=10-10×10%/12×6=9.5(万元)扣除利息=FV×r×n=10×10%/12×6=0.5(万元)(2)真实单利贴现

扣除利息=PV×r×n=9.5238×10%/12×6=0.4762万元(四)两个有广泛用途的算式

在储蓄存款业务中,有一种零存整取,还有一种整存零取。

1.零存整取

零存整取是每月(每周、每年)按同一金额存入,到约定的期限本利和一次取出。零存整取实际是一种期初年金现象。如果一个系列现金流量的每期收入相等,则称其为年金。其中,每期期末获得收入的为普通年金(期末年金),每期期初获得收入的为即时年金(期初年金)。

设每年发生的等额款项为A,F为期初年金终值,利率为r,期数为n,则公式推导如下:

F=A(1+r)+A(1+r)2+……+A(1+r)n

根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可得期初年金终值计算公式为:

例如,某厂决定每年年初为每个职工存入银行养老保险金1200元,年利率为10%,问第10年年末共可得到多少钱?

解:A=1200,r=10%,n=10,

2.整存零取

整存零取是一次存入若干金额的货币,在而后预定的期限内,每月(每周、每年)提取等一金额的货币,当达到最后期限的一次提取时,本利全部取清。整存零取同样是一种年金现象,可按普通年金现值计算。

下面,我们来推导年金现值公式。设P代表第n年的年金现值之和,年金为A,贴现率为r,则:-1

第一次年金的现值=A(1+r)-2

第二次年金的现值=A(1+r)

……-n

第n次年金的现值=A(1+r)

将各期年金现值相加,即得年金现值之和:-1-2-

P=A(1+r)+A(1+r)+……+A(1+r)n--2-n=A[(1+r)1+(1+r)+……+(1+r)]

根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可得年金现值计算公式:

例如,假定某人欲在以后三年的每年末从自己的银行账户上取1000元,最后一次取钱后账上无余额。如年利率为8%,按复利计息,那么该人现在应存多少钱?

这是一个典型的整存零取问题,可通过普通年金现值方法进行计算,即(五)收益的本金化

任何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可称之为收益的本金化。这就好比资本可以给资本的所有者永远带来收益一样,又称之为收益资本化。

收益的本金化实质是一种永续年金现象。绝大多数年金是在特定的期间内付款的,但有些年金是无限期付款,比如股票投资,只要发行股票的企业不倒闭,则股东的红利是无限期支付的,假设每年所支付的红利是等额的,这就是一种永续年金。它构成数学意义上的无穷数列。

永续年金现值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A为每年支付的年金额;i为贴现率;P为永续年金现值。

例如,1814年拿破仑战争后,英国政府为清偿战争期间发生的债务而发行一种债券,每张债券每年支付利息90英镑,无到期期限,债券利息率为9%,问每张债券的现值为多少?

分析:A=90英镑,i=9%,n=+∞

第二节 利息率及其决定因素

一、利率的种类

随着金融活动的迅速发展,金融活动方式日益多样化,利率的种类也日趋繁多,按不同标准可以进行多种划分。

1.市场利率、官定利率与公定利率

依据利率是否按市场规律自由变动,可将利率分为市场利率、官定利率与公定利率。(1)市场利率是指随市场规律而自由变动的利率。它是在借贷市场上,通过借贷双方竞争而形成的。市场利率随着借贷供求状况而变化,是借贷资金供求状况变化的指示器。(2)官定利率,又叫法定利率,是指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实行官定利率是国家为了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政策手段。官定利率水平不完全随资金市场供求变化而变化。(3)公定利率是指由非政府部门的民间金融组织,如银行工会等所确定的利率。这种利率对其会员银行有约束性。官方利率和公定利率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非市场的强制力量对利率形成的干预。

官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官定利率的变化代表了货币当局货币政策的意向,对市场利率会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市场利率又要受借贷货币资金供求状况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并不一定与官定利率的变化保持绝对一致。反过来,由于市场利率的变化非常灵敏地反映借贷货币资金的供求状况,因此,官定利率的确定一般也要以市场利率为依据。货币当局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和市场利率的变化趋势,调整官方利率水平,影响资金供求状况,以实现调节经济的目标。我国目前以官定利率为主,市场利率范围有限,如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等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报经国务院批准后执行的官定利率。随着我国利率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率机制将日趋市场化。

2.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

以利率是否带有优惠性质为标准划分,可将利率分为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1)一般利率是指不具有优惠性质的利率,也就是市场利率。(2)优惠利率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向某些客户或某些行业所索取的利率比别的客户更优惠的一种利率。

实际上,优惠利率是差别利率中的一种。差别利率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不同部门、不同期限、不同种类、不同用途和不同借贷能力的客户的存贷款规定不同的利率。优惠利率一般是提供给信誉好、经营业绩佳且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借款人。此外,优惠利率的授予也同国家的产业政策相联系,一般提供给国家认为有必要重点扶持的行业、部门及企业,对于实现国家的产业政策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很多工业化的国家有采用这种手段的经验。近年来,在发展中国家也得到广泛的运用。但是,滥用优惠利率往往在实际中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反而会造成很多消极后果。

3.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根据债权人获得的资金贷放的报酬是否包含通货膨胀风险补偿,可以把利率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1)名义利率是指不考虑物价上涨对利息收入影响时的利率。名义利率通俗的说法即是票面利率、银行挂牌利率。名义利率与物价水平的关系十分密切。从长远的趋势来看,物价上涨率越高,名义利率也就越高;但从近期来看,两者的增长幅度不完全一致。(2)实际利率是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或是指在物价有变化时,扣除通货膨胀补偿之后的利率。在信用活动中,债权人不仅要承担到期无法收回本金的风险,而且要承担由于通货膨胀而使债权人的真实收益下降的风险。实际利率或真实利率就是从这一角度而产生的。因此,判断利率水平的高低,不能只看名义利率,必须以实际利率为依据。当物价上涨率高于名义利率时,实际利率就成为负数,称为负利率。负利率对经济起逆调节作用。

由于物价上涨是一种普遍的趋势,因此,名义利率一般都高于实际利率,两者的关系可以以下式简单的表示: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在经济生活中,区别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极其重要。在进行经济决策时,重要的是对实际利率的预期与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4.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根据在借贷期内是否调整,可把利率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1)固定利率是指利息率不随借贷货币资金的供求状况而调整,在整个借款期间都固定不变。固定利率的最大特点是利率不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对借贷双方具有简便易行、易于确定成本和收益等优点,是传统上采用的利率确定方式。在借款期限较短或市场利率变化不大的条件下,一般采用固定利率。但是,由于近几十年来通货膨胀日益普遍且越来越严重,采用固定利率,对借贷双方,尤其是对进行长期放款的债权人更容易遭受市场利率变化的风险。因此,对于中长期贷款,借贷双方都不愿采用固定利率,而乐于选用浮动利率。(2)浮动利率又称可变利率,指一种在借贷期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可定期调整的利率。根据借贷双方的协定,由一方在规定的时间依据约定的某种市场利率对其借贷利率进行调整,一般调整期为半年。例如,欧洲货币市场上的浮动利率,调整期限一般为三个月或半年,调整依据为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同期利率。根据不同借款种类和对象实行的利率在一定范围内上浮或下浮是浮动利率的变形,实际上是差别利率的一种形式。

实行浮动利率,尽管可以为借贷双方减少损失,但也因手续繁杂、计算依据多样而增加费用开支。因此,浮动利率方式一般多用于3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及国际金融市场。

5.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

按信用行为期限的长短为标准,可将利率划分为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1)短期利率一般指融资时间在一年以内的利息率,包括存款期在一年以内的各种存款利率,贷款期在一年以内的贷款利率和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各种有价证券利率。(2)长期利率一般指融资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利息率,包括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存款、贷款和各种有价证券的利息率。

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之中又各有长短不同期限之分。总的来说,较长期的利率一般高于较短期的利率。这主要是由于时间越长,不确定性因素越多,债权人遭受损失的风险越大,再加上通货膨胀的持续发生,只有利率较高才能使贷者避免贷款期间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而招致的损失,所以债权人要求的报酬要高,利率随之增大。但在不同种类的信用行为之间,由于有种种不同的信用条件,也不能简单对比。至于同一类信用行为之间,较短期的利率则总是低于较长期的利率。

6.基准利率与套算利率

按照利率之间的变动关系及在利率体系中的地位,可把利率分为基准利率与套算利率。(1)基准利率是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利率。在金融市场中,由于利率的多样性与利率体系的复杂性,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和参与者不可能对每种利率都给予高度关注。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情况下,由于基准利率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它变动时,其他利率也随之发生变动,因而把握了这种关键性利率水平的变动趋势,就可以了解整个利率体系的变化趋势。(2)套算利率是指在基准利率确定之后,各金融机构根据基准利率和借贷业务的特点而换算出的利率。如某金融机构规定,给信用等级分别为AAA级、AA级和A级的企业发放贷款,其贷款利率应分别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加1.0%、1.5%和2.0%。这样,根据基准利率的水平就可随之确定相应的贷款利率。

可见,基准利率在金融市场上和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基准利率的变化构成了其他利率变化的基础。

7.即期利率与远期利率

按照利率被使用借贷期的起始时间不同,利率可以分为即期利率与远期利率。(1)即期利率是指借贷期的起始时间是现在时刻,这类借贷活动使用的利率被称为即期利率。(2)远期利率是指借贷期的起始时间是从未来某一时刻开始,这类借贷活动使用的利率被称为远期利率。远期利率是对应借贷期的远期利率协议确定合同利率的理论参考。

我们可以运用即期利率和远期利率的原理来讨论利率的期限结构问题;在实际的金融市场上,也可以利用即期利率和远期利率进行套期保值和投机活动。

上面从不同角度对利率的种类进行了介绍。在实践中,各个国家则需要根据各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相应确定其利率体系。专栏2-1反映了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率体系的基本差异。专栏2-1中外利率体系比较2008年9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数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目前,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2.25%,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5.31%。有观点将美国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与我国存贷款基准利率相比较,认为美国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已降至0~0.25%,相形之下,我国利率仍有大幅下调的空间。实际上,各国利率体系因中央银行调控方式、金融制度及金融市场状况不同而存在差异。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仍在进行中,市场利率与管制利率并存,利率体系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按资金借贷性质划分,我国的利率体系可分为中央银行利率、金融市场利率与存贷款利率三类。中央银行利率指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借贷的利率,包括法定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中央银行设定或以市场方式确定上述利率(如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以此影响基础货币总量或市场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图。金融市场利率主要是机构之间资金借贷的利率,已经完全实现市场化,包括货币市场的拆借、回购交易利率,基于报价产生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等,资本市场的国债、金融债以及企业债等的收益率。存贷款利率是金融机构对客户的零售利率,目前正处于市场化进程中。存贷款基准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是重要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金融机构以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为贷款利率下限(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以存款基准利率为存款利率上限,自主确定存贷款利率。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已经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政策利率引导市场利率变动,从而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一般说来,发达国家中央银行政策利率均为短期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本身具有较强的市场化特征,但中央银行对其具有很强的操控能力。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利率亦包括机构之间的批发利率和对客户的零售利率,两者之间具有较强联动关系,这也是利率调控和传导的基础。以美国为例,美联储公布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将联邦基金利率,即机构间的隔夜拆借利率引导至目标值左右。市场批发利率,如国债利率、商业票据利率、衍生产品隐含利率、报价制的Libor等,以及对客户的零售利率,如CD(大额存单)利率、商业银行最优贷款利率等均由市场决定,中央银行不直接干预,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对其有很强的影响力。(资料来源: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二、利率的构成要素及决定利率水平的一般因素

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是有效发挥利率杠杆调控经济作用的关键。要合理确定利率水平,就必须首先了解利率由哪些要素构成?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利率水平的变动?在此基础上,才能根据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灵活调整、合理确定利率水平。(一)市场利率的构成要素

一般而言,金融市场上资金的购买价格——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可用下式表示:

K=K∗+IP+DP+LP+MP

式中:K——名义利率;K∗——纯粹利率;IP——通货膨胀溢酬;DP——违约风险溢酬;LP——变现力溢酬;MP——到期风险溢酬。(1)纯粹利率(The Pure Rate of Interest, PI)。纯粹利率也叫实际无风险利率(Real Risk⁃free Rate of Interest),是指在无通货膨胀、无风险情况下的均衡利率。因此,纯粹利率代表真实的无风险报酬率。在无通货膨胀时,国库券的利率通常被认为是无风险报酬率,其利率就是纯粹利率。但是,纯粹利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受资金供求关系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而变动。(2)通货膨胀溢酬(Inflation Premium, IP)。由于通货膨胀会使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投资者的真实报酬率会随之下降。为了弥补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投资者要求在纯粹利率的基础上附加一个风险补偿率,这就是通货膨胀溢酬。此时,“K∗+IP”被称为名义无风险利率。需要注意的是,计算名义无风险利率所用的通货膨胀率是预期平均通货膨胀率而不是过去已发生的通货膨胀率。而且反映到任何债券利率上的通货膨胀是指债券在整个存续期间的平均预期值。(3)违约风险溢酬(Default Risk Premium, DP)。违约是指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本息,而投资者将资金贷给借款人所需承担的这种风险就称为违约风险。违约风险越大,投资者要求的利率报酬就越高。一般认为国库券没有违约风险。对于一般的公司债券,信用等级越高,违约风险就越小;反之就越高。国库券与期限相同、其他特性也相同的债券之间存在的利率之差就是违约风险溢酬。(4)变现力溢酬(Liquidity Premium, LP)。任何资产若能在短期内转化为现金,那么,我们就说该资产具有高度的变现力或流动性。例如,政府的债券、大公司的股票或债券、某些金融机构的债券等具有高度的变现力。对于那些变现力不强的债券,投资者要求借款人附加一个报酬率作为补偿。这个附加的报酬率就是变现力溢酬。(5)到期风险溢酬(Maturity Risk Premium, MP)。长期债券的价格随利率的上升而下降,如此一来,任何债券或多或少地具有利率风险。所谓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上升而使长期债券的购买者遭受的损失的风险。债券的期限越长,利率风险越大。到期风险溢酬就是对投资者承担的利率风险的一种补偿。这样,债券的期限越长,到期风险溢酬就越大。由于到期风险溢酬的存在,长期债券的利率通常高于短期债券的利率。(二)影响利率水平的一般因素

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很多,影响的机理非常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供求状况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在完全的金融市场上,利率的高低是由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就某个金融市场而言,资金的供给随利率的提高而增加,随利率的下降而减少;资金的需求却随利率的提高而减少,随利率的下降而增加。资金供需交互影响,利率达到均衡状态。

同时,金融市场具有相互依存性。当某个金融市场的利率偏高,另一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就会随之转移到利率较高的金融市场,从而利率较高的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增加,利率随之下降;而另一个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减少,利率随之提高,反过来又吸引资金流向该市场。如此反复,利率在各个金融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2.经济发展状况

经济越发展,资金的需求量就越大,对利率上升有正面影响。经济衰退,资金的需求量下降,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以刺激经济的发展,如此一来,利率便下降。但短期利率下降的幅度大于长期利率的下降幅度。这是由于中央银行的政策性干预主要是针对货币市场,因而短期的效果较明显。长期利率反应的是未来十年或二十年的平均预期通货膨胀率,所以受短期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

3.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对利率的影响,主要通过货币的增值或贬值来产生影响。一旦发生通货膨胀,对于资金的贷出者来说,会造成借贷资金本息的贬值,而借者却从借款中获益。通货膨胀越严重,对借贷双方利益的影响就越大。当物价上涨率高于名义利率时就出现了负利率,这样,存款者所取得的利息还不能弥补本金的贬值,他们的货币不仅没有增值反而遭受了损失。并且,人们经常以上一时期的通货膨胀率作为本期通货膨胀的预期。因此,在确定利率水平时,必须考虑通货膨胀及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情况。通常的情况是,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利率也就越高;反之,则相反。同样,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期间,利率水平有很强的上升趋势;反之,利率水平也趋于下降。

4.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货币供给的增加将对经济活动及通货膨胀产生重大的影响,而货币的供给控制权掌握在中央银行的手中。货币扩张时期,资金供应宽松,利率在短期内就会下降,但就长期而言,货币的供给量增加却导致通货膨胀,利率上升。货币紧缩时期,社会资金供应紧张,利率升高。

5.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对利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来产生影响。政府支出的增加会提高投资的乘数效应,引起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的上升。而政府税收政策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进而对社会的储蓄和投资行为乃至货币需求产生影响。在货币供应量既定的情况下,最终导致利率水平产生变动。通常,税收增减往往与国民收入水平成反方向变化,进而和利率水平也呈现反方向变化。

6.国际利率水平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动对一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也日趋增大,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势必通过国际资本的流动对一国利率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国内利率水平高于国际利率水平,出于追逐利益的动机,国际货币资本必然会向国内流动,这将极大地缓解国内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矛盾,导致国内利率水平趋于下降。反之,当国内利率水平低于国际水平时,随着外国资本和国内资本的流出,国内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会趋于紧张,利率水平随之上升。因此,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国内外利率水平的差异都会引起货币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的变化,进而引起国内利率的变动。

第三节 利率决定理论

利率是货币对实际经济发生影响的重要渠道,它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储蓄和投资,并对宏观经济活动产生广泛而深远的作用。因此,利率水平是怎样决定的,有哪些因素会使它发生变化,是金融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一、马克思的利率理论

在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体系中,利息与利率理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马克思的利率理论,是从利息的本质及其来源展开的。虽然西方经济学家对于利息本质提出了各种学说,但他们都没有深入分析利息产生的真正原因,没有把利息和利润均分开来。只有马克思才真正揭示了利息的本质,指出利息不是产生于货币的自行增值,而是产生于它作为资本的使用。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是以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割作为起点的。马克思认为,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息的这种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它的量的规定性,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这里所说的利润不是个别企业或个别行业的利润,而是全社会的平均利润,所以利率的高低也取决于社会的平均利润率。由于利息只是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利润就成为利息的最高界限,而社会平均利润率也构成利率的最高界限,利率只是平均利润率的一部分。一般地,利率不能高于或等于平均利润率,否则,借贷资本的需求者就无利可图而不愿借款了。至于利率的最低界限,从理论上讲,是难以确定的,它取决于职能资本家与借贷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但不管怎样总不会等于零,否则借贷资本家就不会把资本贷出。因此,利息率的变化范围在零与社会平均利润率之间。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利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率;二是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进行分配的比例。当平均利润率已定时,利率的变动就取决于平均利润率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的比例。至于分割的大小,就由借贷双方通过竞争确定。如果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分割的比例是固定的,则利率随着利润率的变化而成同方向变化。

由于利润率决定利率,从而使利率的变动呈现以下特点:(1)平均利率随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随着技术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趋势,从而影响平均利率出现同方向变化的趋势。(2)平均利率的下降趋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就一个阶段考察,每个国家的平均利润率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量。相应地,平均利率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3)利率的水平决定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由于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类资本家对利润分割的结果,因而使利息率的决定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无法由任何规律决定。相反,传统习惯、法律规定、竞争等因素,在利息率的确定上都可以直接或间接起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的是市场利率,而非平均利率。平均利率是一个理论概念,在一定阶段内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而市场利率则是多变的,但不论它的变化如何频繁,在任一时点上都总表现为一个确定的量。

二、古典利率理论

古典利率理论流行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中,其基本观点认为利率是由储蓄和投资所决定的。代表人物有庞巴维克、费雪和马歇尔。

以庞巴维克、费雪、马歇尔等人为代表的西方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利率决定于资本的供给和需求,这两种力量的均衡就决定了利率水平。资本的供给来源于储蓄,储蓄取决于“时间偏好”、“节欲”、“等待”等因素。在这些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利率愈高,储蓄的报酬愈多,结果储蓄量会增加,反之则减少。因此,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资本的需求取决于资本边际生产力与利率的比较。只有当前者大于后者时,才能导致净投资。在资本边际生产力一定的条件下,利率愈高,投资愈少,利率愈低,投资愈多,即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用公式表示则为:

投资函数:I=I(r)dI/dr<0

储蓄函数:S=S(r)dS/dr>0

式中,I代表投资,S代表储蓄,r代表利率。

当投资等于储蓄时,即I(r)=S(r)时,就决定了社会上的一般利率水平以及储蓄和投资的数量。古典理论的利率决定过程可用图2-1表示。图2-1 古典利率理论

图2-1就是古典利率理论的基本模型,图中,I(r)曲线为投资曲线,投资曲线向下倾斜,表示投资与利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S(r)曲线为储蓄曲线,该曲线向上倾斜,表示储蓄与利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储蓄函数S(r)与投资函数I(r)的交点所决定的利率re为均衡利率。同时,由于投资边际收益率和储蓄边际趋向的变化,会导致投资曲线和储蓄曲线位置的移动。在利率既定时,如果投资边际收益上升,单位投资可以承担较高的利息成本,从而投资量将增加,投资曲线将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当投资边际收益下降而利率一定时,投资量将减少,投资曲线将向左下方移动,否则,增加的投资将产生亏损。至于储蓄曲线的移动,按照古典利率理论的解释,则是由于边际储蓄趋向发生变动造成的。如果边际储蓄趋向提高,在收入与利率一定时,储蓄总量增加,储蓄曲线随之向右下方移动;相反,若边际储蓄趋向下降,在收入与利率一定时,储蓄总量减少,储蓄曲线随之向左上方移动。

根据古典利率理论,利率具有使储蓄和投资达到均衡状态的功能。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利率是自由波动的,当储蓄供给大于投资需求时,利率将下降,较低的利率会自动刺激人们减少储蓄,扩大投资;反之,若储蓄供给小于投资需求时,利率将上升,而较高的利率又促使人们增加储蓄,减少投资。因此,利率的变动总能使储蓄量与投资量达到相等的均衡状态。

可见,古典利率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利率由投资需求和储蓄意愿的均衡所决定;当储蓄与投资发生短期失衡时,利率的变动会自动调节储蓄和投资,使之趋于均衡,储蓄会最终全部转化为投资,从而使社会生产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储蓄由“时间偏好”、“忍欲”、“等待”等实际因素决定,投资则由资本边际生产力等实际因素决定,而不受货币因素的影响,货币就像覆盖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与利率的决定全然无关。因此,古典利率理论又可称为“真实的利率理论”或“非货币性的利率理论”。

三、“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危机,撼动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石,同时也摧毁了以利率自动调节为核心的古典利率理论。凯恩斯在批判古典利率理论的基础上,完全抛弃实际因素的影响,只强调货币因素的作用,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凯恩斯认为,储蓄主要取决于收入,而收入又取决于投资。所以,储蓄与投资是两个相互依赖的变量,而不是两个独立的变量。储蓄和投资两者之中只要有一个因素变动,收入必定会变动。因此,古典利率理论将储蓄和投资看作是两个独立的因素,这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利率。这种理论不但在实际上难以论证,并且在逻辑上也不能成立。此外,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储蓄和投资是由两种不同的群体(储蓄者和投资者)根据不同的动机决定的。储蓄是由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决定的,投资则随企业家利润预期的变动而变动。因此,储蓄并非必然转化为投资,投资不完全受储蓄支配,利率也并不能自动调节储蓄和投资的均衡。对储蓄和投资的均衡起作用的,是收入或产量水平与利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凯恩斯在利率决定问题上的观点与古典学派相反,认为利率不是决定于储蓄和投资的相互作用,而是由货币量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其利率决定理论是一种货币理论。这是因为,货币最富于流动性,在任何时间都能转化为其他财产,利息是在一定时期内放弃货币、牺牲流动性所得的报酬,而不是“节欲”或“等待”的报酬。利率水平主要取决于货币数量和人们对货币的偏好程度。货币供应由中央银行控制,是一外生变量,故没有利率弹性。货币需求则取决于人们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即由于货币具有完全的流动性而引起的人们对货币的偏好。人们流动性偏好的动机有三个,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与利率没有直接关系,而与收入成正比。用L表示为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而保有1的货币需求,Y代表总收入,则L(Y)是收入Y的增函数,即1L=L(Y)dL/dY>0111

投机动机则与利率成反比关系,而与收入无关。用L表示投机动1机的货币需求,r代表利率,则L(r)是利率r的减函数,即1L=L(r)dL/dr<0111

由此,凯恩斯提出了他的货币需求函数,即:L=L(Y)+L(r)11

凯恩斯认为,利率决定于货币供应和货币需求的均衡点。设货币供应为M,货币需求为L,则利率的决定由下式表示:M=L=L(Y)+L(r)11

如图2-2所示,已知货币需求曲线L=L(Y)+L(r)和货币供应11曲线M=M(由中央银行所决定的外生变数)后,利率也就随之决定于L和M的均衡货币供应点:图2-2“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根据图2-2,当货币供应量固定时,利率高低就取决于货币需求。如果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强,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就增加,当货币的需求大于货币的供给时,货币需求曲线向上移动,则利率上升;反之,人们的流动性偏好转弱时,便有对货币的需求下降,利率下降;而当货币需求不变时,利率高低就取决于货币供应量,如果货币供应增加,利率会下降,货币供应减少,利率则上升。因此利率高低就由货币需求和货币供应所决定。由于货币需求曲线是一条由上而下、由左到右的曲线,越向右,越与横轴平行。当货币供给线与货币需求线的平行部分相交时,利率将不再变动,即无论怎样增加货币供给,货币均会被储存起来,不会对利率产生任何影响。这便是凯恩斯利率理论中著名的“流动性陷阱”说。

通过以上分析,凯恩斯认为高利率是资本主义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因素,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在长期内呈递减的趋势,一方面高利率阻碍投资,造成投资需求不足;另一方面高利率通过使投资减少,导致收入下降,从而减低储蓄能力,抵消高利率对储蓄意愿的刺激,实际总储蓄量反而下降。不仅如此,收入减少的结果还将造成消费水平的下降,这也是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由于有效需求是由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构成,因此降低利率是提高有效需求的措施之一。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强调货币因素,对古典利率理论忽视货币因素偏颇的纠正是合理的、正确的,然而同时它也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将储蓄、投资等实际因素完全不予考虑,这显然也是不合适的,应将两者结合起来。

四、可贷资金利率理论(Loanable⁃funds Theory of Interest)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是新古典学派的利率理论,是古典利率理论的逻辑延伸和理论发展,是为修正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而提出的。此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首倡此说的是凯恩斯早年在剑桥大学任教时的学生罗伯逊(D.H.Robertson),后来得到瑞典学派经济学家俄林(Ohlin)和米尔达尔(Myrdal)的支持,以后由英国经济学家勒纳(A.P.Lerner)将其公式化而成为现代流行的一种利率决定理论。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一方面批评古典利率理论完全忽视货币因素和存量分析,开始注意货币因素的短期作用,认为将利率的决定局限于商品市场上的储蓄和投资两个因素过于片面;另一方面,又继承了古典利率理论基于长期实际经济因素分析的理论传统,反对凯恩斯完全否定实际因素的错误和忽视流量分析。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利率决定于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因此,要探究利率的决定问题,就必须首先分析构成可贷资金的供应和需求的各种因素。

从现实来看,由于货币不只是交易媒介,也是贮藏手段,储蓄者有可能窖藏一部分货币而不借出,借款者也可能窖藏一部分资金而不用于投资。因此,可贷资金的需求主要有两个构成要素:一是投资需求I,它与利率成反比关系;二是新增加的窖藏现金,即货币窖藏需求ΔH。这里影响市场利率的货币需求不是货币窖藏的总额,而是当年货币窖藏的增加额。因为窖藏货币会牺牲利息收入,所牺牲的利息收入则为窖藏货币的机会成本。故货币窖藏的增加额与利率成反比关系,即利率愈高,窖藏货币的机会成本就愈大,因而窖藏的货币数量就愈少;反之亦然。如果用DL表示可贷资金的需求,则有D=I(r)+ΔH(r)dI/dr<0,dΔH/dr<0L

另一方面由于中央银行可通过增加货币来提供可贷资金,商业银行可以不依靠储蓄的增加而通过创造信用来提供可贷资金。因此,可贷资金的供给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各经济主体未用于消费支出的部分,即当前储蓄S,它与利率成正比关系;二是银行体系新创造的货币ΔM,包括中央银行增发的货币以及商业银行所创造的信用。由于ΔM是货币当局调节货币流通的工具,是一个外生变量,故ΔM与利率无关。如果用SL表示可贷资金的供给,则有S=S(r)+ΔM dS/dr>0L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认为,储蓄与投资决定自然利率r,即r决定00于I=S;而市场利率则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如果用r代表e市场利率,则r决定于D=S,即S(r)+ΔM=I(r)+ΔH(r)。eLL

均衡利率由I=S,ΔM=ΔH(r)同时成立来决定,此时S(r)+ΔM=I(r)+ΔH(r),自然利率与市场利率相等,即r=re。0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利率决定机制可用图2-3表示。

在图2-3中,可贷资金的供应曲线S(r)+ΔM为S(r)曲线与ΔM曲线的水平距离之和,而可贷资金的需求曲线I(r)+ΔH(r)则为I(r)曲线与ΔH(r)曲线的水平距离之和。由可贷资金的供应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E所决定的利率r,即为均衡利率。从图2-3中可看出,可贷资金供应与需求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动均会导致利率的变动。如储蓄或货币供应量增加,而其他因素不变,利率会下跌;若投资或窖藏增加则导致利率上升。图2-3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但当自然利率与市场利率不均衡时,二者又通过什么机制达到均衡呢?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如果自然利率大于市场利率,由于市场利率决定了储蓄与投资,因此有I>S,这说明市场存在着超额投资。而超额投资在非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会带动产量及收入的增加,而收入增加将使储蓄和窖藏货币都增加,推动储蓄曲线和货币窖藏曲线的右移。其结果,储蓄曲线的右移会推动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而货币窖藏曲线的右移会推动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直到有I=S,ΔM=ΔH(r)同时成立时,自然利率与市场利率相等;反之,若由储蓄和投资所决定的自然利率低于市场利率,则发生超额储蓄,使投资减少,产量和收入下降,结果使储蓄和窖藏货币减少,S曲线和ΔH向左移动,而使自然利率上升,最终与市场利率达到均衡。

这样,利率的决定便建立在可贷资金供求均衡的基础之上。不过,这里可以指出一点:如果投资与储蓄这一对实际因素的力量对比不变,按照这一理论,则货币供需力量对比的变化即足以改变利率,因此,利率在一定程度上是货币现象。

可见,可贷资金理论是从流量的角度研究借贷资金的供求和利率的决定,可以直接用于金融市场的利率分析。特别是资金流量分析方法及资金流量统计建立之后,用可贷资金理论对利率决定做实证研究和预测分析,有其实用价值。与前两个理论相比,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突破了局部的均衡分析,是一般均衡分析,其宗旨是将货币因素与实际因素,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综合为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其特点就是综合了古典利率理论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尽管这一理论克服了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缺点,但它的缺点是忽视了收入和利率的相互作用,不能同时兼顾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因而该理论仍是不完善的。

五、IS-LM模型分析法

古典学派利率理论和凯恩斯利率理论分别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来说明利率的决定,可贷资金利率理论则试图把两者结合起来。但是,在上述三种理论中都没有考虑收入的因素,因而无法确定利率水平。为了建立一个比较完整、比较接近实际的利率理论,西方学者便把货币因素与实际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同时,又把收入作为与利率相关的变数加以考虑,从而创立了IS-LM分析方法。这一分析方法由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首创,之后,又经美国经济学家汉森补充和发展。

希克斯认为,储蓄和投资都是收入的函数,收入增加导致储蓄增加,若事先不知道收入水平,就无法知道储蓄,从而利率也不可能确定;投资引起收入变动,同时投资又受到利率的制约,若事先不知道利率水平,收入水平就不可能确定,因此,古典利率理论并不能确定利率水平。同样,收入的变动必然引起交易需求和谨慎需求的变动,在货币供给一定的情况下,必然导致投机需求的变动,而后者的变动与利率变动直接相关。所以要知道货币需求,也必须知道收入,否则,仍然不能确定利率。因此,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也不能确定利率水平。而可贷资金供给中的储蓄以及可贷资金需求中的投资和窖藏等变量并不仅仅是利率的函数,它们都与收入有关,所以可贷资金利率理论撇开收入也同样不能确定利率。由此可见,若不把收入因素考虑进来,任何理论都不能确定利率水平。因此,希克斯认为,在现实社会中,利率与收入之间存在着相互决定的关系,利率与收入只能是同时决定的。这就意味着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必须同时达到均衡,从而收入与利率在投资、储蓄、流动性偏好、货币供给四个因素影响下同时决定。

从商品市场看,投资I是利率r的减函数,储蓄S是收入Y的增函数。投资等于储蓄是商品市场均衡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在这一条件下,才能使总支出等于总收入,即实现商品市场的供求平衡。用公式表示,则有I=I(r)dI/dr<0S=S(Y)dS/dY>0

从而商品市场实现均衡的条件为I(r)=S(Y)

如图2-4所示,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是由于投资与利率逆相关,较低的利率将产生较多的投资,于是得到较高的收入水平和与此收入水平相对应的较多的储蓄。

从货币市场看,由货币市场的供求均衡也可求出收入与利率之间的关系。按照凯恩斯的观点,货币需求可分为满足交易和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L和为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需求L。其中,L为收入Y的111同向函数,L为利率r的反向函数。货币供给可看成是由货币当局所1决定的外生变量,设为M。故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M=L=L(Y)+L(r)L(Y)/dY>0,L(r)/dr<01111

如图2-4所示,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这是由于收入增加时,为满足交易和谨慎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也就增加。若货币供给为一定,则增加的货币须由为满足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中获得,这样,当减少为投机而持有货币时,利率就必须相应提高。图2-4 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决定

以上的IS曲线和LM曲线分别表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供求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的不同组合。但是,无论是IS曲线还是LM曲线,任何一条都不能单独决定全面均衡状态下的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只有使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即储蓄等于投资、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同时成立时,才能确定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均衡的市场利率。如图2-4所示,把IS曲线与LM曲线同时并入同一个直角坐标系内,就可表示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的决定。图中,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E就是同时使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相均衡时的利率与收入的组合。在这一点所决定的利率称为均衡利率re,所决定收入叫做均衡收入Y。在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支配下,整个国民经济实现了均衡。e此时,任何偏离E点的情况都会导致经济的自发调整,从理论上讲,将产生向E点逼近的压力,促使利率和收入在相互决定的过程中达到均衡。

由图2-4可知,投资需求、储蓄供给、流动性偏好和货币供给四个变量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通过影响商品市场或货币市场的均衡,而导致均衡的利率水平的变化。当投资的边际效率提高,IS曲线将向右上方移动,利率将上升;当边际储蓄趋向提高,IS曲线将向左下方移动,利率将下降;当交易与谨慎的货币需求增强时,LM曲线将向上移动,利率将随之上升;当货币供给增加时,LM曲线将向下移动,利率将降低。

综上所述,IS-LM模型既克服了古典学派的利率理论只考虑商品市场均衡的缺陷,又克服了凯恩斯学派的利率理论只考虑货币市场均衡的缺陷,同时还克服了可贷资金利率理论在兼顾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时忽视两个市场各自的均衡的缺陷,因而该模型被认为是解释名义利率决定过程的最成功的理论。

第四节 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

在此之前对利率决定进行的分析主要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展开的,它们都把市场利率看成是一个单一的利率,是一种抽象化的,具有便于分析性质的利率。但事实上,市场利率是多种多样的,上述利率决定理论不能够说明和解释这一问题。由于不同的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不同,因此,就有必要从理论上进一步分析利率的结构问题。通常,利率结构可以分为利率的风险结构和利率的期限结构。限于篇幅,这里仅仅简要介绍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

一、利率期限结构的含义

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在违约风险、流动性及税收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利率的大小与其到期日的时间长短之间的关系。利率的期限结构可以用利率曲线(或称收益率曲线)表示。

收益率曲线是在假定证券市场上证券价格、证券面值及各期收益等已知的条件下,反映证券的收益率随证券期限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若以P代表证券的市场价格,以F表示证券面值(即到期偿还的本金),以Rn代表证券每期固定的利息收益,以r代表收益率,n代表证券期限,则收益率曲线可用以下函数表示:

在上式中,P、R、F三个变量均为确定已知的量,r代表证券的利率,是未知的。如果根据上式测算出对应不同期限n的不同利率r,就可得到各种不同的期限与利率的组合(n,r),并将之标绘在坐标图上连接就可画出一条曲线。这条曲线被称为利率曲线,表示利率怎样随证券期限的变动而变动。根据收益率曲线函数的表达式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在P、R、F确定的条件下,利率r和证券期限n呈同向变动关系。因此,收益率曲线一般具有向右上方倾斜的特征,如图2-5中(a)所示。向右上方倾斜的形状表明,期限越长,利率越高。这种形状的曲线被称为“正常的”或“正的”收益曲线。除此之外,还有两种其他类型的曲线:呈水平形状、向右下方倾斜等,如图2-5中(b)、(c)所示。图中,水平形状的曲线表明利率与期限无关系,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相等。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明期限越长,利率越低。图2-5 收益率曲线

利率的大小是否同证券的期限有关系?为什么利率曲线呈现出这几种形状?是什么因素决定着利率曲线的形状?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解释就形成了不同的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二、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

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包括预期理论、偏好理论和市场分割理论等。

1.预期理论(Expectation Theory)

预期理论是利率期限结构理论中最主要的一种,也是最古老和最易应用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J.希克斯。该理论认为,金融市场上实际存在的利率取决于人们对本来利率的预期,长期证券的利率同预期的短期证券利率有关,长期利率是该期间内即期利率与所有的短期远期利率的平均数。

预期理论建立在以下假设之上:(1)持有债券和从事债券交易时没有税收和成本的影响,因而从债券上获得的收入仅包括利息收入、资本收益和赎回债券时的面值偿还金额。(2)没有违约风险。(3)具有完善的货币市场,资金的借贷双方能正确合理地预期短期利率的未来值,且预期是合理和确定的。(4)投资者追求利润最大化,货币市场可以自由套利。他们购入具有较高预期收益率的债券,卖出预期收益率较低的债券。因此,不同期限债券的预期收益率必须相等。(5)投资者对证券不存在期限偏好。

按照以上假设,任何证券的利率都同短期利率的预期有关,即长期利率等于长期债券到期前人们对短期利率预期的几何平均值。例如,有两种证券,面额都是100元,1年期债券的利率为8%,第二年的1年期远期利率为10%,则两年期债券的利率应为:

否则,如果市场上长期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不等于短期证券收益率的几何平均数,那么,套利行为的存在,会使之相等。若实际两年期债券的利率低于9%,则长期债券的需求减少,短期债券的需求增加,随之则长期债券价格下降,长期利率上升,直至长期利率升至9%;反之,若长期债券利率高于9%,则短期债券的需求减少,长期债券的需求增加,随之则长期债券价格上升,长期利率下降,直至长期利率降至9%。

总之,预期理论认为,即期长期利率是预期未来短期利率的函数,即期长期利率等于即期短期利率与未来短期远期利率的几何平均值,而收益率曲线的形状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短期利率变动的预期。如果人们预期短期远期利率不发生变化,则形成水平状的收益率曲线;如果人们预期未来短期远期利率上升,则形成向上倾斜形状的收益率曲线;如果人们预期未来短期远期利率下降,则形成向下倾斜形状的收益率曲线。因此,预期理论可以完整地解释利率与期限之间三种关系的成因。

当然,也可以运用连续复利,证明即期长期利率等于即期短期利率与未来短期远期利率的算术平均数,进而解释收益率曲线的形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试证明。

尽管预期理论解释了利率曲线所呈现的三种情况,但它也面临着一个重要的经验事实的挑战,那就是市场上长期利率一般要高于短期利率,这是否意味着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未来的利率会高于现在呢?这显然没有道理,原因是人们预期的利率水平的变化方向不可能是不变的。针对这一问题,人们提出了市场分割假说。

2.市场分割理论(Segmented Market Theory)

市场分割理论认为,期限不同的债券市场是完全分离的或独立的,每一种债券的利率水平在各自的市场上,由对该债券的供给和需求所决定,不受其他不同期限债券预期收益变动的影响。因此,不同期限证券的市场是互相分割开来的,不同期限的证券难以相互替代。

该理论认为市场分割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法律上的限制;(2)缺少易于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统一的债务工具;(3)缺少足够的能够提供给未来购买者和出售者的连续的现期价格的自由市场;(4)风险的不确定性;(5)不同的证券投资者往往只偏好某种期限的证券,且缺乏足够的证券信息。就现实社会而言,有些投资者宁愿持有短期债券,有的可能倾向于持有长期债券。前者可能较注重流动性,后者则更看重收入的稳定性。例如,收入水平较低的投资人可能宁愿持有短期债券,而收入水平较高或相对富裕的投资人选择的平均期限可能会长一些。而资金的借入者通常在需要资金的期限内到适当的资金市场去寻找所需资金。这样,资金借贷双方都会在运用或需要资金的期限内借贷资金,从而使得长短期资金市场各有其独立性,各个资金市场决定各自的利率水平。

按照市场分割假说的解释,收益率曲线形式之所以不同,是由于对不同期限债券的供给和需求不同。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表明,对短期债券的需求相对高于对长期债券的需求,结果是短期债券具有较高的价格和较低的利率水平,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收益率曲线向下倾斜表明,对长期债券的需求相对高于对短期债券的需求,结果是长期债券有较高的价格和较低的利率水平,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由于平均看来,大多数人通常宁愿持有短期债券而非长期债券,因而收益率曲线通常向上倾斜。

该理论考虑了借贷双方的偏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预期理论的不足,但由于这种理论将不同期限的债券市场看成是分割的,所以它无法解释不同期限的债券利率往往是同向变动的这一经济现象。

3.偏好理论(Preferred Habitat Theory)

偏好理论在接受预期理论关于未来收益的预期对收益率有很大影响的观点的同时,还认为不同期限的债券收益和风险程度也是影响收益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偏好理论提出的基本命题是:长期债券的利率水平等于在整个期限内预计出现的所有短期利率的几何平均数,再加上由债券供给与需求决定的时间溢价。

偏好理论认为,不同期限证券的利率风险是不同的,短期债券的利率风险较低,长期债券的利率风险较大;同时,投资者也不完全是风险中立者,有些是风险厌恶者,有些是风险偏好者。为鼓励投资者购买长期债券,必须给投资者以风险溢价,以补偿投资者所承担的流动性和再投资收益率的双重风险。债券的期限越长,风险越大,补偿就越多。考虑风险溢价后,长期债券利率应等于未来预期所有短期利率的几何平均数加上风险溢价。

由于有一个正的时间溢价作为补偿,即使短期利率在未来的平均水平保持不变,长期利率仍然会高于短期利率,从而收益率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当短期利率预期未来会下降的情况下,预期的短期利率的几何平均数加上一个正的时间溢价,长期利率可能会等于现行的短期利率水平,从而收益率曲线呈现水平形状。如果短期利率预期未来会大幅度下降,预期的短期利率的平均数即使再加上一个正的时间溢价,长期利率仍然会低于现行的短期利率水平,从而收益率曲线将向右下方倾斜。在时间溢价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短期利率的上升意味着预期短期利率水平的几何平均数将来会更高,从而长期利率也会随之上升,这解释了不同期限债券的利率总是共同变动的原因。

由上可见,偏好理论在充分借鉴预期理论和市场分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假说,从而较为圆满地解释了收益率曲线呈现不同形状的原因,较好地说明了不同期限债券的利率为什么往往总是同向变动。所以说,偏好理论是对预期理论和市场分割理论的折衷和发展。【能力训练】

一、问答思考题

1.试述马克思对利息本质的论述。

2.什么是利率?如何对它分类?

3.简要评述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古典学派与新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以及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4.如何理解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

5.预期理论认为,当收益率曲线斜率为正时,表示市场预期短期利率会上升。对吗?

二、计算分析题

1.假定现在是年初,在利率分别为20%和10%时,对我们来说,年末的1元钱哪种情况下在现在值得多,哪种情况下在现在值得少?

2.你刚刚中了2000万元的彩票,该彩票承诺,在以后20年内该彩票将每年向你支付100万元(不考虑税收)。请问,你真的赢得了2000万元吗?

3.假设小王要将1000元存入银行,定期1年。若当前的实际利率水平为2%,预计下一年通货膨胀率为6%。这样,小王会要求银行在下一年为他提供的名义利率是多少?在年底他将得到的本利和是多少?如果他存钱是为了购买一台当前价格为1050元的立体音响,到年末他是否有足够的钱来购买呢?

4.假设抵押贷款利率从5%升到10%,同时住房价格预期增长率从2%升到9%,人们是否更愿意购买住房呢?为什么?

三、选择辨析题

下列有关利率期限结构的说法哪个是对的:

1.预期理论认为,如果预期将来短期利率高于目前的短期利率,收益率曲线就是平的。

2.预期理论认为,长期利率等于预期短期利率。

3.偏好理论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期限越长,收益率越低。

4.市场分割理论认为,不同的借款人和贷款人对收益率曲线的不同区段有不同的偏好。

第三章 金融工具

【学习要点】本章主要介绍金融活动中的客体——金融工具,要求把握金融工具的概念、特征,了解金融工具的类型。【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基础性的金融工具,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基础性金融工具,掌握各种基础性金融工具的一般概念、特征。本章的难点在于对衍生性金融工具的理解。【基本概念】资产 金融资产 金融工具 直接融资工具 间接融资工具 衍生性金融工具 国库券 大额可转让存单 商业票据 银行承兑汇票 回购协议股票债券公债 公司债券 金融债券 抵押贷款 金融远期 金融期货股票指数期货 期权 看涨期权看跌期权互换

各种形式的信用活动都需要借助一定的金融工具(Financial Instruments)进行。与实物资产相比,金融工具有着流动性方面的较大优势,能够降低交易成本,而且更具有可分性,有利于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随着金融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范围的不断扩展,金融市场也日益发达。同时,信息科技的突飞猛进极大地加快了金融创新的进程,导致金融工具层出不穷,又有力地推动了现代金融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金融工具概述

一、金融工具的概念

在了解金融工具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什么是金融资产。(一)资产与金融资产

资产是指在交易中有价值的任何所有权。金融资产是指金融机构经营的,在未来任何时候可以变现的所有权。我们这里所讲的各种金融工具或金融证券就是金融资产。(二)金融工具的含义

准确地讲,金融工具是反映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合约证明文件。由于合约证明文件以书面形式存在,所以又称为金融票据。金融工具采用书面形式可以避免口头协议容易引起争端的弊病。

广义上金融工具可以包括所有形式的借贷证明文件,即使普通人之间的借据,也可以归入金融工具之列。这样定义显得过于空泛。因此,严格意义上的金融工具并非指所有的借贷合约,而是专门指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的借贷合约:第一,合约条文标准化。即借贷证明文件的格式、内容都是规范的、统一的。第二,借贷证明文件市场化。即借贷证明文件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被普遍接受,可以便捷地转让、变现。(三)金融工具当事人及价格

1.金融工具当事人

金融工具的交易通常包括两方当事人,即发行者和认购者。

发行者既是发行金融工具取得现金收入者,也是债务人。债务人负有到期偿还债务的义务。

认购者是金融工具的购买者,也是投资者,他们拥有在金融工具到期时收取该债项的权力。

2.金融工具的价格

金融工具的价格应该区分理论价格和实际价格。理论价格是金融工具未来预期收益的现值。金融工具的实际价格往往与其理论价格不相等。因为金融工具的实际价格不仅受理论价格的指导,而且在短期市场上更多地取决于金融工具的供求状况。与普通商品市场相比,影响金融工具供求状况的因素更为复杂,包括认购者对金融工具未来价格走势的心理预期、个人偏好以及金融工具本身及相互之间的风险程度的比较等因素。

二、金融工具的特征

一般将金融工具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偿还期

偿还期是指借款人从拿到借款开始,不论是一笔借入,还是分笔借入,到借款全部偿还清为止所经历的时间。由于金融工具在实践中是不断通过转让而流通的,因此,偿还期的计算只有对于目前考虑才有实际意义。

偿还期对于借款人和贷款人的意义是不同的。对于贷款人而言,选择贷款偿还期限的长短主要决定于他对现时消费与未来消费的估计,同时,还取决于贷款人将能够得到的收益率对于未来货币价值涨落的预期。在收益率一定的情况下,贷款人倾向于持有期限比较短的金融工具。对于借款人而言,则希望偿还期越长越好,这样更有利于借款人利用更多的时间来安排其债务的偿还。(二)流动性

这是指金融工具在即刻转换为现金时,其价值不会蒙受损失的能力。如果金融工具在变现时蒙受的损失越大,则其流动性越小。除现金以外,各种金融工具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完全流动性,其他的金融工具在没有到期之前要想变现的话,或者打一定的折扣,或者是支付一定的交易费。这种折扣与费用的支付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发行金融工具的债务人的信誉高低;一是金融工具承载的债务期限的长短。概括地讲,流动性与偿还期成反比,即偿还期越长,流动性越小;而流动性与债务人的信用成正比,即债务人信誉越高,流动性越大。当然,这种关系只是近似地反映它们之间关系的大致趋势。(三)安全性

这是指投资于金融工具的本金是否会遭受损失的风险。风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债务人不履约的风险,债务人不能够按约定的数额偿还债务,或不能够及时偿还债务。对债权人来说这是最致命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取决于债务人的信誉以及债务人的社会地位。另一类风险是市场风险,这是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随利率上升而跌落时的风险。当利率上升时,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就下跌,当利率下跌时,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就上升。金融工具的偿还期越长,则其价格受利率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因此,本金安全性与偿还期成反比,即偿还期越长,其风险越大,安全性越小。本金安全性与流动性成正比,与债务人的信誉也成正比。(四)收益性

这是指金融工具能够定期或不定期地给其持有人带来收益的特性。金融工具收益性的大小是通过收益率来衡量的。

金融工具的收益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债息或股息收入,如持有债券可以获得债券利息,持有股票可以获得股息收益,这是固定收益;另一部分为资本利得,即买卖金融工具的差价收益。收益率是指持有金融工具取得的收益与本金之比。收益率通常有三种表示方法:(1)名义收益率,是指金融工具的票面收益与本金的比率。例如,对于面值为100元、年利息为7元、偿还期限为10年的国库券,则其名义收益率为7%(7÷100×100%)。(2)即期收益率,是指金融工具按当时的市场价格出售时所获得的收益率,即为票面收益与市场价格之比。如上述国库券转让时的市场价格为95元,则即期收益率为7.37%(7÷95×100%)。(3)实际收益率,是指金融工具的实际收益与市场价格的比率,反映的是持有人从购入证券到偿付时为止的实际收益情况。如上例,投资者在第一年末以95元买入该国库券,持有到期满,则他的实际收益包括每年的利息7元和平均到每年的差价收入,即资本利得0.56元[(100-95)÷9],则收益率为7.96%[(7+0.56)÷95×100%]。

显然,实际收益率更能够准确地反映投资收益水平。因此,对于金融工具的认购者而言,实际收益率才是影响其作出投资决策的关键性要素之一。

三、金融工具的分类

随着金融深化与发展,金融工具创新不断,金融工具的种类日益繁杂。我们可将金融工具按照不同分类标准进行划分,以适应不同的研究目的。(一)按照发行机构的性质,将金融工具区分为直接融资工具与间接融资工具

直接融资工具是指资金短缺的单位直接在金融市场上向资金盈余单位或个人发行的某种筹资凭证。这些资金短缺的单位往往包括作为债务人的工商业企业、各级政府,它们发行的金融工具主要是股票、债券等。

间接融资工具是由金融机构发行的,主要是现钞、可转让存单、人寿保险单和单位基金等。在间接融资中,首先由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发行金融工具吸收资金盈余单位的资金,然后再由这些机构以贷款或证券投资的方式将资金转移到资金短缺的单位中。这种间接融资工具的存在,通过金融中介机构直接承担融资风险,可以减少信息成本和合约成本,降低资金盈余与短缺双方直接交易的成本与风险,提高效率。(二)按金融工具发行时的偿还期长短,可以划分为货币市场工具与资本市场工具

货币市场工具是指偿还期一般为一年或一年以内的短期金融工具。其特点是:期限短,债权一般在一年以内,通常是90天,有的只有几天或1天;安全性高,发行者的信誉能够保障持有人的本金不受损失;流动性高,这些工具往往能够迅速转换为现金而其本金不受损失。

资本市场工具是指偿还期为一年以上的中长期金融工具。与货币市场工具相比,资本市场工具具有期限长、风险高和流动性小的特征。(三)按金融工具价格确定方式,可以区分为基础性金融工具和衍生性金融工具

基础性金融工具又叫原生性金融工具,它是指货币、存单、债券、股票等传统的金融工具。衍生性金融工具是指在货币、存单、债券、股票等原生性金融工具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新型投资和风险管理工具。它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席卷全球的金融创新浪潮中,从原生金融工具派生出来的金融创新工具。

下面将按此种分类对金融工具进行详细介绍。

第二节 基础性金融工具

按金融工具发行时偿还期的长短,可以将基础性金融工具划分为货币市场基础性金融工具与资本市场基础性金融工具。

一、货币市场基础性金融工具

货币市场基础性金融工具主要有短期国债、可转让定期存单、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回购协议等。(一)短期国债(Treasury Bills,简称T⁃bills)

短期国债,又称国库券,是指由中央政府发行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政府债券。货币市场上交易的国库券在发行时通常采用折扣发行,到期按面额兑现。国库券的期限通常为3个月、6个月或12个月。短期国债是西方国家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给的物质基础。

短期国债的发行者主要是中央政府,由于它凭借的是中央政府的信用,几乎不存在违约风险,故其安全性很高。与其他货币市场工具相比,短期债券的利率是货币市场工具中最低的一个,起购点比较低,面额种类齐全,适合一般投资者购买。再加上在西方国家国库券期限短、流动性强以及地方政府免收所得税等优点,使其成为普及率很高的货币市场工具,尤其是在美国的货币市场中占重要地位。

国库券是美国市场货币市场上的主要交易工具,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国库券在美国的整个国债市场总额中要占一半以上。此后,由于美国政府调整政府债券结构,有意识地压缩国库券的比例,增加中长期国债的发行,才使国库券的比例有所缩减。1994年,我国首次发行了期限为半年的短期国债,丰富了我国的国债品种。(二)可转让定期存单(Negotiable Certificates of Deposits)

可转让定期存单,准确地讲,是指大额可转让存单,是银行发行的有固定面额、可转让流通的存款凭证。它首创于美国,是美国银行业为逃避法律管制而推出的一种金融工具。由于20世纪60年代市场利率上升而美国的商业银行受Q条例的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不能支付较高的市场利率,大公司的财务主管为了增加临时闲置资金的利息收益,纷纷将资金投资于安全性较好,又具有收益的货币市场工具,如国库券、商业票据等等。这样,以企业为主要客户的银行存款急剧下降。为了阻止存款外流,银行设计了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这种短期的有收益票据来吸收企业的短期资金。

最初的大额存单可以以任何额度发行,但在美国,为了避开法规限制,最小额度为USD10万,但也有USD1000万或更多的。一般讲,大银行与大公司之间发行的存单的数额往往巨大,而中小银行的客户实力相对比较弱,因此中小银行发行的存单数额往往较小。由于二级市场不断发展,要求存单数额的标准化,因此,大多数存单为USD10万、USD50万和USD100万等。1982年,美林公司开拓大额存单的零售业务,开辟了小额(USD10万以下)的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同传统的定期存款相比,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具有以下几点不同:(1)定期存款记名、不可流通转让;而大额定期存单则是不记名的、可以流通转让。(2)定期存款金额不固定,可大可小;而可转让定期存单金额较大,在美国最少为10万美元,二级市场上的交易单位为100万美元。在香港最少面额为10万港元。(3)定期存款利率固定;可转让定期存单利率既有固定的,也有浮动的,且一般来说比同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高。(4)定期存款可以提前支取,提前支取时要损失一部分利息;可转让存单不能提前支取,但可在二级市场流通转让。(三)商业票据(Commercial Paper)

商业票据是货币市场上最古老的工具之一。现在最活跃的商业票据市场在美国。

商业票据是信誉较高的工商企业发行的,承诺在指定日期按票面金额向持票人付现的一种短期无担保票据。商业票据的面额较大,一般为100000美元的倍数。商业票据的期限可以从3天(周末票据)到9个月。大多数商业票据的原始期限在60天以下(包括60天),实际平均期限为20~45天,典型的期限为15~35天。美国的《1933年证券法》规定,美国票据的期限不超过270天,所以商业票据最长为270天。这是因为:(1)避免注册。美国市场上出售的任何中长期证券必须在证券交易委员会登记,而商业票据的这一期限可以避免在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减少发行成本。(2)低于90天期的票据更易于出手。银行要向联邦储备的贴现窗口借款,90天以下的商业票据是合格的抵押品,或合格的票据,而超过90天的商业票据贴现时成本将大大增加。

商业票据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美国。最初,一笔交易达成后,卖方没有在货物运出(或劳务提供)后立即向买方收取货款,买方按照协定规定的时间、地点、金额,开出一张远期付款的票据给卖方,卖方持有票据,直到到期日再向买方收取货款。在早期,由于票据既列明出票人(买方),又列明持票人(卖方),同时,票据依据每笔交易额度的大小开具,没有标准数量,而且有零数余额,不便于流通,于是商业票据发展缓慢。20世纪20年代,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和其他高档耐用消费品的兴盛,为刺激消费,一些大公司对这类商品实行赊销、分期付款,于是公司出现了资金周转不足的情况。而当时大公司向银行借款有着种种限制,包括单一借款人的贷款不得超过一定的比例,银行要求借款人在银行保留一定的存款金额等等,这些要求都增加了借款人筹资的难度和成本。为了避开这种限制,减少筹资成本,它们选择了发行商业票据的方式。

公司之所以发行商业票据,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出于短期融资的需要。公司发行商业票据最初的目的就是筹集资金以满足季节性运行的资本需求。当然这种需要也可以通过借款得到满足,但是商业票据的成本——利率要低得多。过低的利率使得一些信用等级不高的公司也可以发行商业票据。另外,银行对公司的贷款额要受到其资本额的限制,而且组织银团贷款的交易成本较高。相比之下,发行商业票据更方便。但是,公司选择商业票据的代价就是难于与银行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公司经营出现问题,急需资金,它既难于在票据市场筹集资金,也不能奢望银行的帮助。而且,如果公司借债之后一段时间资金变得充裕了,它可以提前偿还银行贷款,却不能提前赎回商业票据。

从积极的意义上看,票据在市场上是一种标志信誉的工具,公司发行商业票据的行为本身也是对公司信用和形象的一种免费宣传,它有助于提高公司的声誉。

其二,出于桥梁融资的考虑。对于需要长期资金修建工厂或增加设备的企业,为了等待更好的筹集资金的机会,并不立即发行长期信用工具,而是先发行商业票据,直到时机成熟后才发行长期工具。这时商业票据就成为“桥梁融资”(Bridge Financing)。如,在公司并购重组中,并购方可以通过发行商业票据筹集资金,待并购成功后再予以归还。(四)银行承兑汇票(Banker.s Acceptance,简称BA)

在商业交易活动中,售货人为了向购货人索取货款而签发的汇票,经付款人在票面上承诺到期付款的“承兑”字样并签章后,就成为承兑汇票。经购货人承兑的汇票称商业承兑汇票,经银行承兑的汇票即为银行承兑汇票。由于银行承兑汇票由银行承诺承担最后付款责任,实际上是银行将其出借给企业,因此,企业必须交纳一定的手续费。这里,银行是第一责任人,而出票人则只负第二手责任。以银行承兑汇票作为交易对象的市场即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

银行承兑汇票是为方便商业交易活动而创造出的一种工具,在对外贸易中运用较多。当一笔国际贸易发生时,由于出口商对进口商的信用不了解,加之没有其他的信用协议,出口方担心对方不付款或不按时付款,进口方担心对方不发货或不能按时发货,交易就很难进行。这时,便需要银行信用从中作保证。一般地,进口商首先要求本国银行开立信用证,作为向国外出口商的保证。信用证授权国外出口商开出以开证行为付款人的汇票,可以是即期的也可是远期的。若是即期的,付款银行(开证行)见票付款。若是远期汇票,付款银行(开证行)在汇票正面签上“承兑”字样,填上到期日,并盖章为凭。这样,银行承兑汇票就产生了。

银行承兑汇票的期限一般为30天、60天、90天,长的有180天或270天,交易规模一般为10万和50万美元。由于有银行承兑,银行与进口商均会承担责任,所以风险较小。但其流动性较国库券差,所以银行承兑汇票的收益率要高于无风险流动性的国库券。另外,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的银行的信誉不同,票据的风险也就不同。

银行承兑汇票的信用风险非常低,因为银行承兑汇票有银行作保证,还有要求融资的商品做抵押。由于银行承兑汇票具有双重保证,所以有极高的安全性,使之成为货币市场上一种重要的交易工具。持票人可以通过贴现方式获得现款,贴现金融机构若自身急需资金,则可以凭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其他金融机构转贴现,或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五)回购协议(Repurchase Agreement,简称Repo)

回购协议是以出售政府证券或其他证券的方式暂时性地从购买者处获得闲置资金,同时订立协议承诺在将来某一日再购回同样证券的一种交易形式。当约定回购的时间为一天时,这个协议就叫做隔夜回购(Overnight Repo),超过一天的叫做隔期回购(Term Repo)。在协议中应该规定卖价和回购价格,二者的价差就是借款的成本。

回购协议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短期资金融通方式。它实际上是一种以证券为抵押的短期贷款。回购协议的内容不仅是国库券,也可以是其他政府债券或抵押债券等金融工具。回购协议一般在相互信任的经济单位之间进行。期限短,交易证券多是政府发行的证券,因而是安全可靠的短期融资。回购交易的资金大多在100万美元以上,因此是大额资金批发市场。回购协议的利率由双方商定,与作为抵押的证券利率无关。在美国,其利率与联邦基金利率相近但略低于后者。

回购协议是一种极其短期的贷款方式,它的主要功能有:第一,为证券交易商调整证券存货提供短期资金;第二,为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筹措短期资金的方式;第三,在准备金不足时,可以以这种方式来筹措不足部分。其中第一种功能是最主要的。它也为各个金融机构和工商业大公司的短期剩余资金提供了一种投资机会。一般说来,短期剩余资金的出路有短期国库券、商业票据和定期存单,但是这几种方式的最短日期都长于一日,而回购协议可以提供最短为一日的投资机会。概言之,回购协议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为资金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提供一个配合其融资或筹资日期的方便工具。

二、资本市场基础性金融工具

资本市场基础性金融工具主要有股票、债券、抵押贷款等。(一)股票(Stock)

股票是指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作为入股凭证,股东凭此可以取得股息收益的一种有价证券。作为股份公司的股份证书,股票主要是证明持有者在股份公司拥有的权益。如果谁拥有某公司一定比例的股票,谁就在公司拥有一定比例的资本所有权,并凭此所有权定期分得股息收入。

股票所有者对公司的所有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权按公司章程的规定,选举公司董事,对公司重大决策如合并和开发新产品等进行表决;第二,公司以股息或红利形式分给股东纯利润;第三,有权在公司发行新股票时,优先认购新股;第四,有权在公司停止营业或破产时,分享公司的剩余财产。可见,买股票实质上是一种期限为无穷远的不还本的投资行为,股票投资者无权向公司要求退股;但当持有人想卖掉手中的股票时,他可以通过股票交易所把股票转让给他人或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股票买卖,获得买卖差价的好处或支付其损失。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股票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股东权利划分,可以将股票分为普通股、优先股和后配股(1)普通股。普通股股票是股份公司发行的无特别权利的股票。股份公司可发行多种股票,其中最基本的和最先发行的股票都是普通股股票。如果公司只发行一种股票,则该公司所有股票都是普通股股票。可见,普通股是每个股份公司都要发行的股票,它具有一切股票的基本性质,也是最常见的资本市场投资工具。

概言之,普通股是股份公司依法最先发行的股票,是对公司财产享有平等权利的股份,是公司资本构成中最基本的股份,也是公司中风险最大的股份。普通股的股东具有相同的权利,即具有均等的利益分配权、对企业经营的参与权、均等的公司财产分配权、优先认购新股权,还具有对董事的诉讼权。(2)优先股。优先股是指在利润分配和财产分配上优先于普通股的股票。优先股的股息是固定不变的,即股份公司向普通股持有者派发红利前,要先按固定股息派发给优先股的持有者。不仅如此,当股份公司因解散、改组或破产清算时,优先股具有先于普通股的求偿权。所以,优先股比普通股风险小,对既想投资于股票,又想获得固定收益者具有吸引力。

但是,不要以为优先股就一定要比普通股更优越,实际上它有一个极大的缺陷,即优先股的持有人没有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权,在公司董事会选举中,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只有涉及优先股的权利保障时,才能就所涉及问题发表意见。此外,也应该看到,固定的股息使持有者可以旱涝保收的同时,也存在另一缺陷,即在公司经营繁荣而利润增长时,也不能像普通股那样获得高额股利。(3)后配股。后配股是指在规定的日期和规定的事件发生后,才能够分享股息的股票,后配股一般规定利润分配在普通股之后。公司的税后利润,首先分配给优先股,然后再分配给普通股,最后分配给后配股。后配股的权利与普通股相同,在公司利润提高时,后配股股东也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

2.按投资主体的不同,我国的股票可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和个人股(1)国家股。国家股是指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政府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产投入公司形成的股份。(2)法人股。法人股是指企业法人或具有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其依法可支配的资金投资入股所形成的股份。(3)个人股。个人股是指社会个人或本公司内部职工以个人合法财产投入公司形成的股份。

3.按持有人的国别和身份不同,可分为A股、B股和H股等(1)A股。A股股票是指股份公司经过特定程序发行的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以人民币认购和交易,由中国人(境内)买卖的记名普通股股票。(2)B股。B股股票是指中国境内股份有限公司经过特定程序发行的,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以外币认购和交易,在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专供外国和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投资者买卖的股票。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的B股以美元交易,深圳证券交易所的B股以港币交易。自2001年3月份开始,B股市场向国内投资者开放,国内自然人可以其持有的外币购买B股。(3)H股、N股。H股股票和N股股票是指我国在内地注册的企业,分别在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和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的港元股票和美元股票。(二)债券(Bond)

债券是一种有价证券,是筹资者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通过券面载明的财产内容,表明财产权;二是权利义务的变更和债券的转让同时发生。权利的享有和转移,以出示和转让证券为前提。

债券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的后期。在意大利的热那亚和威尼斯等城市,政府为筹集军饷,利用发行军事公债的方式筹集资金。此后,荷兰、法国等都曾在战争期间发行政府债券,不过直到19世纪以前,发行次数及发行数量均很有限。19世纪以后,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政府和企业都需要大量资本,债券才真正成为资本主义筹集资本的重要方式。

债券具有面值、利率和偿还期限等基本要素。债券一般具有下列特点:第一,债券表示一种债权,因此可以据以收回债权本息。第二,债券的期限已经约定,只有到期才能够办理清偿。第三,债券虽然没有到期,却可以在市场上交易转让。第四,债券因交易而具有了市场价格。由于市场供求的影响,债券的市场价格往往与其面值偏离,引起投资者对于额外收益的追求而增强了债券的流动性。

债券的种类很多。通常,根据债券的发行主体不同,可将其划分为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和金融债券。

1.政府债券

政府债券是以政府为债务人,向社会公开发行的债券。政府债券因发行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中央政府债券和地方政府债券。中央政府债券简称国债,是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的债券,一般由财政部发行。由于它是直接以中央政府的信用为担保,所以通常被认为是没有风险的。地方政府债券(包含各州政府发行的债券)又被称为市政债券,它主要用于为某些大型基础设施和市政工程筹集资金。购买市政债券的一个好处是他们大多可以享有一定的税收优惠,例如,在美国,州和地方政府债券的利息收入可以免交联邦所得税。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券过去不能发行,但在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内需保增长,增强地方安排配套资金和扩大政府投资的能力,中国政府在全国“两会”上正式宣布,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国务院明确规定,地方债券主要安排用于中央投资地方配套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及其他难以吸引社会投资的公益性建设项目。

中长期政府债券是资本市场颇受欢迎的交易工具。在许多国家,中央政府债券占资本市场交易量的比例稳步上升。在金融市场上,人们通常把价格稳定、信誉优良的证券称为金边债券,英国的中长期国债就被称为金边国债。

同中央政府债券相比,地方政府债券的风险相对大一些,比如美国纽约市政府就曾因财政困难而将到期债务以较低利率推迟偿还。当然这仅是个例,不具有普遍性。其实,地方政府债券风险更多地来自通货膨胀和难以预料的利率升降对债券市场价格的影响。而投机性的增强,通常也是增强债券风险性的因素。

2.公司债券

公司债券是企业为筹集长期资本,以债务人身份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利息,偿还本金而发行的债券。公司债券作为一种承诺偿还的债券,具有两种特征。一是承诺偿还本金。公司发行时都要注明到期日、期限,以便到时由发行公司按票面金额偿还所借款项。公司债券多为中长期债券,有的竟长达100年,但由于持有者在债券到期前可以在市场出售,因而对投资者来说,可以灵活地决定其投资期限的长短。二是承诺支付利息。公司债券的券面上都要标明固定的利息率,发行企业按固定的利息率向持有者支付利息。公司债券的付息时间一般在券面上约定,通常每年两次。如果发行者不能按时履约支付利息的承诺,持有者有权诉诸法律解决。如发行者因故破产,公司债券的持有者有优先于股票的债务请求权。

公司债券的发行必须经过信用评级机构评级,级别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才有资格发行债券。企业发行债券筹资有诸多好处:第一,可以降低资金成本。债券收益较稳定,市场价格波动平缓,风险较小,较受投资者欢迎。公司可以较低价格筹资,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第二,根据美国税法规定,债券的利息可以作为一种企业开支,从公司毛利中扣减,不必纳税,这大大降低了债务成本;第三,发行债券的手续较简便;第四,可以保持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债券持有者不是股东,不拥有股东权利,随着公司债券发行的增长,债券所有者增加,但不会改变股东结构,不会对公司控制权产生影响。正因为如此,企业发行债券的数量往往是其发行股票的好几倍,债券市场也大于股票市场。

公司债券的种类很多,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类:(1)按抵押担保状况可分为信用债券和抵押债券。信用债券(Debenture Bonds)是完全凭公司信誉,不提供任何抵押品而发行的债券。抵押债券(Mortgage Bonds)是以土地、房屋等不动产为抵押品而发行的一种公司债,也称固定抵押公司债。(2)按利率可分为固定利率债券、浮动利率债券、指数债券和零息债券。固定利率债券是指事先确定利率,每半年或一年付息一次,或一次还本付息的公司债券。这种公司债券最为常见。浮动利率债券是在某一基础利率(例如同期限的政府债券收益率、LIBOR等)之上增加一个固定的溢价。对某些中小型公司或财务状况不太稳定的大公司来说,发行固定利率债券困难或成本过高时,可考虑选择浮动利率债券。指数债券(Indexed Bonds)是通过将利率与通货膨胀率挂钩来保证债权人不致因物价上涨而遭受损失的公司债券,挂钩办法通常为:债券利率=固定利率+通胀率+固定利率×通胀率。有时,用来计算利息的指数并不与通胀率相联系,而与某一特定的商品价格(油价、金价等)挂钩,这种债券又称为商品相关债券(Commodity⁃Linked Bonds)。零息债券(Zero⁃Coupon Bonds)即以低于面值的贴现方式发行,到期按面值兑现,不再另付利息的债券。(3)按内涵选择权可分成可赎回债券、偿还基金债券、可转换债券和带认股权证的债券。可赎回债券(Redemption Bonds)是指公司债券附加早赎和以新偿旧条款(Call and Refund Provisions),允许发行公司选择于到期日之前购回全部或部分债券。偿还基金债券(Sinking Fund Bonds)是要求发行公司每年从盈利中提存一定比例存入信托基金,定期偿还本金,即从债券持有人手中购回一定量的债券。这种债券与可赎回债券相反,其选择权在债权持有人一方。可转换债券(Convertible Bonds)是指公司债券附加可转换条款,赋予债券持有人按预先确定的比例(转换比例)转换为该公司普通股的选择权。带认股权证的债券是指公司债券可把认股证作为合同的一部分附带发行,与可转换债券一样,认股证允许债券持有人购买发行人的普通股,但对于公司来说,认股证是不能赎回的。

3.金融债券

金融债券是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金融债券是金融机构一种比较理想的筹集长期资金的工具。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发行金融债券,吸收相对稳定的中长期资金,以满足其流动性需求。同公司债券相比,金融债券的发行条件较为宽松,金融债券的发行额一般可以达到资本金和准备金的二三十倍,而公司债券的发行额通常有一定的限制。因为金融机构的社会资信度高,所以金融债券容易为社会所接受,不仅具有较高安全性和收益性,而且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是很受公众青睐的资本市场工具。

我国从1985年开始发行金融债券。我国发行的金融债券多为5年期限的,分为累进利率债券和贴现债券。累进利率债券是指随着债券期限的延长,利率逐步累计上升的债券。贴现债券是指按照债券发行章程扣除贴现额后,以低于票面的金额发行,到期后以票面金额偿付的金融债券。

第三节 衍生性金融工具

衍生性金融工具,又称为金融衍生品或衍生性金融商品。它是在基础性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货币甚至利率和股票价格指数等金融商品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或金融商品。衍生性金融工具通常以双边合约的形式出现,合约的价值取决于或派生于基础性金融工具的价格及其变化。合约规定持有人的权利和义务,并依照既定义务或权利在日后进行交易,为交易者套期保值奠定了基础。

衍生性金融工具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际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产物。随着西方各国纷纷放松金融管制,各类衍生性金融工具如雨后春笋般产生,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及其交易技术、交易策略层出不穷,使金融工具的品种日益繁多。

一、金融远期合约

远期合约是在未来某个确定的时间,按照某个特定的价格,出售或购买某种资产的一种协议。交易双方在合约中规定未来某一确定时间以约定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某种资产。该种资产就是基础资产。在合约到期时,交易双方必须进行交割,即卖出方付给买入方合约规定数量的基础资产,买入方支付给卖出方按约定价格计算出来的现金。当然,还有其他交割方式,如双方可以就交割价格和到期时的市场价格相比较,进行净额交易。

远期合约可以说是最简单的一种金融衍生产品。它通常发生在两个金融机构和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是一种场外交易产品。

以外汇远期为例,我国某进口商将于3个月后付款100万美元,当前的汇率为6.9;在这3个月内,如果汇率每上升0.01,进口商将多付出人民币1万元。为了防止这样的汇率风险,该进口商就可以在当时购买一份远期美元合约,标的为100万美元,协议交割汇率为6.9。这样,无论市场汇率如何变化,该进口商已经把成本锁定在690万元人民币。

远期合约的交割日,合约购买方必须以价格S购买基础资产,而此时基础资产的市场价格为X,这样购买方就有了盈亏,即表现为到t期时购买方远期合约的价值,用公式可以表述为:FV=N·(X-S)ht

式中,FVh为购买方远期合约的价值;N为合约基础资产的交易单位。

同样,同一远期合约的卖出方的盈亏就可以用公式表示为:FV=N·(S-X)wt

式中,FVw为出卖方远期合约的价值。

上述两个盈亏可正可负,购买方的盈余(亏损)一定就是卖出方的亏损(盈余),二者之和为0,如图3-1所示。图3-1 远期交易的盈亏状况图

金融远期合约主要是用来在即期交易中确定将来交割的实际价格,从而锁定成本和收益,达到保值的目的。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在探讨衍生金融工具时根本不把金融远期列入讨论之列,因为它没有其他衍生金融工具的虚拟交易、风险巨大的特点。但是,金融远期是其他衍生工具的基础。

二、金融期货(一)金融期货的概念与特征

金融期货是以金融工具为标的资产的期货。从具体形态上看,金融期货是一种法律上有约束力的交易合约。它规定所买卖标的资产的品种、数量,并承诺在将来协定的时间,以确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金融资产或金融工具。

金融期货交易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金融期货交易一般是在有组织的市场如交易所进行,而且有严密的规章和程序。金融期货交易是在期货交易所制定的规则下,以一种标准化的契约进行。交易实际上是在交易所的“清算中心”进行。

第二,金融期货交易的商品的价格、收益率和数量都具有均质性、不变性和标准性。期货交易的买卖价格的形成是公开化的,是在交易所内采取公开拍卖的方式决定成交价格。

第三,金融期货交易是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金融期货交易都采用较大的整数,不能有余数,交易单位是标准化的。

第四,金融期货交易的成交者要支付保证金。(二)金融期货的分类

金融期货有很多种类,一般根据标的资产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外汇期货、利率期货、指数期货等。

1.外汇期货

外汇期货是指交易双方按照合同规定,在将来某一指定月份买进或卖出一定金额外汇的金融期货交易。目前,外汇期货商品主要包括美元、日元、英镑、欧元、瑞士法郎、澳大利亚元、加拿大元、墨西哥比索等。上述货币作为外汇期货交易的主要对象,是因为它们具有一个最基本的特性,即都属于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是国际上接受程度较高的货币,具有国际货币的声誉。

2.利率期货

利率期货是指买卖双方按事先约定的价格,在期货交易所买进或卖出某种价格的有息资产,并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进行价格交割的一种金融业务。

利率期货是专门为转移利率变动所引起的证券价格变动的风险而创新的金融工具。

根据交易对象的不同,利率期货交易又可分为国库券期货交易、商业票据期货交易、定期存单期货交易、政府住宅抵押债券期货交易、市政债券期货交易以及欧洲美元期货交易等。

3.股票指数期货

股票指数期货是以股票指数作为交易基础,交易双方按事先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某种股票的指数,并在未来一定时间交割的一种金融业务。

目前,作为期货交易对象的股票价格指数主要包括:美国的道·琼斯股价指数和标准普尔500种股价指数、英国的金融时报工业普通股指数和金融时报证券指数、香港的恒生股价指数和香港股价指数、日本的日经股票指数、澳大利亚的悉尼股价指数以及菲律宾的工商股价指数等。股票价格指数之所以能够成为金融期货市场上进行交易的主要对象,是因为股票价格大幅度波动,给股票持有者带来巨大的风险,同时也给投机者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为了转移股票价格波动的风险和实现投资收益,就自然产生了股价指数期货交易。

三、期权(一)期权的定义

期权(Option),又称选择权,按照国际清算银行的定义,期权是指合同买入方获得在未来某个确定的日子(或之前)以固定的价格(即约定价格)买入或卖出一份特定的金融工具的权利(而不是义务)。

期权是一种合约,合约规定期权的出售者同意其购买者有权而不是有义务在一定时间内(或某一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向期权的出售者购买或销售某种资产、商品合约或金融合约。期权购买者的这种权力是花费一定的费用换来的,这个费用可以被称为期权价格(Option Price)、期权升水(Premium)、期权费、保险费等。

由此可见,期权交易最大的特征是:一份期权合同使买入方得到做某事的权力(Right),而不是责任(Obligation)。换言之,期权合约的买入方可以在合约有效期内他所愿意的任何时候履行这种权力。显然,这一点与远期合同相反。在使用远期合同的情况下,即使市场条件变化了,合同的一方也不能在合同有效期内按照自己的愿望利用这种变化。如果不能马上履行合同,那也只有等到合同到期时履约。

期权交易与期货的最主要的区别是:期权的购买者在市场上遭到损失或潜在损失的机会是有限的。其原因在于,一般来说,一份期权合约的买方并不会面临每天发生的现金流动情况。在任何情况下,即使价格走势与买方所预测的完全不同,这种差异并不会给期权买方造成太大损失。在合约到期时若合约价格对买方有利,期权买方则执行合约;若合约价格对买方不利,买方则不执行合约,让合约自然过期失效,损失的仅是签订合同时付出的期权价格,因此,购买期权合同很像为自己持有的金融资产保险。若没有发生意外,损失的仅是付出的期权价格而已。

对于期权的卖方而言,由于收取了期权保险费,则承担了到期或到期前由买方所选择的交割履约的义务和责任。(二)期权的产生与发展

早先真正意义上的期权交易产生于17世纪初荷兰的郁金香球茎交易。当时,由于荷兰的郁金香花价格非常昂贵,种植人则与那些投机商做期权交易,但郁金香花市场的崩溃却使许多投机商无力履约,巨大的债务危机使荷兰经济受到了严重损坏,因此,1733年颁布的巴纳德法案中期权被定为非法交易。

在美国历史上,期权又是从期货交易逐渐演变过来的。19世纪时,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的会员偶然使用了期权的办法来对谷物交易中期货头寸敞口进行保护并取得了成效。但由于制度不健全,加上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这种做法没有得到普及,一些人就指责期权交易加剧了期货市场的波动。因此,当谷物市场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中崩溃后,美国于1936年颁布商品交易法明令禁止商品期权交易。然而,非正式的期权场外交易却一直不断,主要是在商品交易法没有作规定的商品范围内,如金属和股票。在1910年前后,期权交易出现在股票市场上。而后在18和19世纪,欧美各种期权交易逐渐增加,但期权的载体仍然以农产品为主,交易缺少规则和组织。

1973年2月,一家专门从事期权交易的期权交易所——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hicago Board of Options Exchange, CBOE)正式开业,进行统一化和标准化的期权合约的买卖。该交易所最初只推出了股票期权交易。尽管股票期权获得了成功,但有形商品和期货合约的期权交易却一直受到严格的限制。1974年,经过广泛调解,商品期货委员会作出规定,仅允许在指定的交易市场进行期权交易。

20世纪80年代,因为金融期权交易的产生,期权交易才得到迅猛发展。1983年1月,芝加哥商人交易所推出了标准普尔500(S&P 500)股票指数期货期权,纽约期货交易所也推出了纽约股票交易所股票指数期货期权交易,随后各交易所将期权交易扩大到其他金融期货上。

由于外汇期权的复杂性,直到1983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才第一次把外汇期权作为交易品种在国际货币市场(International Money Market, IMM)分部挂牌上市。外汇期权的产生归因于两个重要因素:国际金融市场上日益剧烈的汇率波动;国际贸易的发展。随着国际间商品与劳务贸易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交易商为了应对汇率波动剧烈的市场,就转而进行外汇期权交易,以寻求更为有效地避免外汇风险的途径。(三)期权合约的构成要素

期权合约是期权交易双方确定交易关系的正式法律文件,它一般应包括以下要素:(1)卖方,指卖出期权,收取保险费,并承担由买方选择决定所发生的执行合约交割的责任方。(2)买方,指买进期权,付出保险费者,他买进的是一种权利,不承担任何义务和责任。

每个期权合约都具有两方当事人,即期权买入方和期权卖出方。其中,期权买入方拥有到期按合约价格买入或卖出合约中规定商品或资产的权利,而期权卖出方相应有按合约价格卖出或买入期权合约中规定商品或资产的义务。(3)期权费,是指买方为取得履约选择权而付给期权出售者的费用。该笔费用通常在交易后两个营业日交付。这是代表期权买方可能遭受的最大金额损失,也代表了卖方的最大利润额。也称为期权成交价、期权费、期权升水、保险费、权利金等。(4)交割价,是期权买卖双方在期权合约中确定的未来某种商品或资产的交易执行价格。交割价也称作期权履约价格,或协定价格(Contract/Strike Price),是买入期权购买者依照期权合约的规定买进有关商品或资产时必须支付的价格;也是卖出期权购买者依照期权合约的规定卖出有关商品或资产时应收取的价格。(5)通知日,是期权买方在决定履行期权合约所规定的某项商品或资产的买卖时,应在合约规定的到期日前的某一天预先通知卖方,以便卖方有充足的时间作好履约准备。(6)到期日,是一份期权合约的最终有效日期。超过这一天,期权合约自动作废,在此之前已经作好通知的合约,应在这一天进行交割。(7)履约保证金,为了确保期权的卖者有能力履约,就要求期权卖者必须先在指定的账户上存入一笔保证金。(四)期权基本合约

期权持有方获得的未来购买一定数量商品的权利,被称为买权,也即看涨期权合同。而期权持有方获得的未来出售一定数量商品的权利,被称为卖权,也即看跌期权合同。订立期权合同的双方分别为期权出售者、期权购买者。合同买入者为获得这种权利,必须给出售者一定的期权费。期权合约因规定的买入还是卖出的权利不同,可将期权合约分为以下四种基本合同:(1)买入看涨期权,指买入者或称期权持有者,获得在到期日以前,按协定价格购买合同规定的某种金融工具的权利,价格上升时,购买者的收益是无限的,而价格下跌时,其损失仅为期权费。(2)卖出看涨期权,指买入看涨期权者执行合同,出售者有责任在到期日之前执行合同规定的某种金融工具。(3)买入看跌期权,指合同买入者获得了在到期日前,按协定价格出售某种金融工具的权利。(4)卖出看跌期权,指买入看跌期权者若行使权利,出售者有责任在到期日以前按协定价格出售某种金融工具。(五)期权交易和期货交易的区别

金融期权与金融期货都属于延期交付合约,但两者存在着如下诸多差异:(1)风险与收益。期权交易中,买卖双方的风险与收益不对称。对买方而言,收益无限而风险仅限于保险费。对卖方而言,风险无限而收益有限。期货交易中,买卖双方的收益与风险均无限制。(2)权利与义务。期权交易中,只有卖方有履行合同的义务,而买方有履约与否的权利。期货交易中,买卖双方都有履约的义务。(3)价格波动。期权价格的波动在一定的范围内与现货价格的波动有关,超出一定范围则与现货价格无关。而期货价格的波动直接与现货价格有关。(4)保证金。期权交易中,仅卖方支付保证金,而期货交易中,双方都支付保证金。(5)结算方式。期权交易中有三种结算方式,即反向买卖,行使权利,放弃权利;而期货交易中只有前两种方式。

四、互换(一)互换的定义

互换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按共同商定的条件,在约定的时间内交换一系列的支付款项的金融交易。互换有商品互换和金融互换。金融互换种类繁多,这里着重介绍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二)利率互换

利率互换是指交易双方在约定的一段时间内,根据双方签订的合同,在一笔象征性的本金数额的基础上,互相交换具有不同性质的利率款项的支付。利率互换交易中交易双方不交换本金,只交换利率款项,交换的结果是改变资产或负债的利率。利率互换包括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的互换。

利率互换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通过利率互换降低成本,有利于对债务进行管理。(2)利率互换属于表外业务,对资产负债表没有影响,没有额外的税务负担。(三)货币互换

货币互换是指按固定汇率交换两种不同货币的本金,然后按预先规定的日期进行利息和本金分期互换。

货币互换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降低筹资成本。(2)有利于企业和金融机构避免汇率风险,从而降低筹资成本。(3)调整资产和负债的货币结构。(4)借款人可以间接进入某些优惠市场。专栏3-1简要介绍了美国次贷危机中的各种金融工具的基本情况。专栏3-1美国次贷危机中的金融工具一些复杂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在美国次贷危机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次级贷款、剥离式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担保债务凭证、信用违约掉期等等。1.次级贷款(Sub⁃Prime Mortgage)在盈利动力的驱使下,房地产金融机构开发了次级贷款,来服务于原本无法申请抵押贷款的群体。一般而言,申请次级贷款的购房者属于低收入阶层,他们的抗风险能力往往不高。如果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那么发放次级贷款对于房地产金融机构而言是绝佳选择,可以赚取更高的贷款收益。因此在经济繁荣时期,美国次级债市场飞速发展。2001年美国次级债总规模占抵押贷款市场总规模的比率仅为5.6%,到2006年该比率已上升到20%。然而,一旦市场利率上升和房地产价格下跌同时发生,次级贷款市场就面临灭顶之灾。借款者和贷款者都将受到市场的惩罚,这正是2006年之后美国房地产市场发生的故事。2.剥离式抵押贷款支持证券(Stripped Mortgage⁃Backed Security,简称SMBS)SMBS又称“本息切块抵押贷款证券”,是将资产池现金流中的利息与本金进行分割与组合并由此衍生出的金融产品。它是1986年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推出的一种金融工具。剥离式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基本做法,是将抵押贷款组合中的收入流拆细,并分别以贷款本金收入流和贷款利息收入流为基础发行证券。剥离式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特点是将同一贷款组合收到的本金和利息在投资者间进行不均衡的分配。剥离证券的极端形式是仅付本金证券(Principal⁃only Securities,简称PO)和仅付利息证券(Interest⁃only Securities,简称IO)。PO债券以低于面值的价格出售,投资者收益率大小取决于贷款提前偿付速度,速度越快,本金现金流的净现值越大,收益率越高。IO债券没有面值,与PO相反,其投资者不希望发生提前偿付,因为这样会使未清偿本金下降,利息收益就会降低。由于借款人的提前偿付速度与抵押贷款市场利率呈负相关,因此,PO证券和IO证券的收益率对市场利率变化的反应方向相反,二者都可作为套期工具。3.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简称CDO)CDO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美国,随后在美国、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资产支持证券市场上发展最快的品种之一。CDO是以抵押债务信用为基础,基于各种资产证券化技术,对债券、资款等资产进行结构重组,重新分割投资回报和风险,以满足不同投资者需要的创新性衍生证券产品。具体地说,CDO是一组固定收益资产组成的投资组合,有一个由一系列信贷资产构成的资产池,并以该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为基础,向投资者发行不同系列的证券。CDO因结构和资产而异,但基本原理是一样的。通常创始机构将拥有现金流量的资产汇集,然后转给特殊目的公司(SPE),进行资产包装及分割,经评级公司评级后以私募或公开发行方式卖出固定收益证券或受益凭证。CDO的发行者通常是投资银行,在CDO发行时赚取佣金,在CDO存续期间赚取管理费。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按照优先级、中间级和股权级顺序分配。优先级产品的偿付有中间级和股权级产品作为保障,因此往往能够获得AAA评级。而中间级产品的信用评级在AA到BE之间,股权级产品一般没有信用评级。证券的受偿顺序由级别自高而下,而收益率则是自下而上。4.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s,简称CDs)CDs是一种合约,1995年由摩根大通首创,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金融资产的违约保险。债权人通过该合约将债务风险出售,合约价格可以视作保费。双方约定如果标的金融资产没有出现违约情况,则买家向卖家定期支付“保险费”,而一旦发生违约,则卖方承担买方的资产损失。一般而言,买信用违约保险的主要是大量持有金融资产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而卖信用违约保险的是保险公司、对冲基金,也包括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CDs交易在交易对手之间进行,属于柜台交易(Over⁃the⁃counter, OTC),没有统一的交易所,价格不透明,完全由双方议定。监管机构无从知道。也就是说,在最初成交CDs时,并没有任何机制检查来保证卖家有足够的储备资本承担风险,CDs交易不受任何证券交易所监管。根据国际掉期和衍生品协会(International Swaps&Deriva⁃tives Association, ISDA)的调查,CDs市场的规模从2000年的300亿美元到2007年底达到顶峰62万亿美元。7年间增长了近100倍。据统计,仅对冲基金就发行了31%的信用违约掉期合约。由于CDs保费的高低反映了CDs标的资产的违约风险程度,因此市场认为CDs保费比股价更能先反映出公司基本面的信息。为此,对冲基金、投机客便对CDs保费上涨的公司进行绞杀,卖空这些公司的股票,同时大量散布谣言说公司无力偿贷,将无以为继,CDs市场和股市卖空交易的联手日益猖獗。至此,CDs早已不再是金融资产持有方为违约风险购买保险的保守范畴,它实际上已经异化成为信用保险合约买卖双方的对赌行为。——《金融知识》2009年第1期【能力训练】

一、判断分析题

1.相对普通股而言,优先股的“优先”体现在具有优先认购新股权上。

2.由于商业票据的风险性比国库券大,流动性比国库券差,因此,商业票据的利率低于国库券利率。

3.国库券之所以受欢迎,主要原因是盈利高、流动性强。

4.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高投机性和高风险性。

5.互换交易的主要用途是改变交易者资产或负债的风险结构(比如利率或汇率结构),从而规避相应的风险。

二、简答题

1.金融工具的特征是什么?

2.简述金融工具的种类。

3.对比分析货币市场各种金融工具的优缺点。

4.简述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期货的作用?试评述股指期货的开展对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作用。2.公司为什么发行商业票据?请结合实际,分析我国商业票据的发行情况。

四、计算题

我国某金融机构在日本筹集一笔金额JPY100亿的资金,以此向国内某企业发放10年期美元固定利率贷款,贷款利率为8%。当时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为USD1=JPY200,该金融机构用100亿日元兑换USD5000万。但10年后美元与日元的汇率为:USD1=JPY110,届时应偿还100亿日元。

问题一:该金融机构需用多少美元才能偿还100亿日元的借款?

问题二:该金融机构在筹资过程中承担的风险金额是多少?

第四章 金融市场

【学习要点】金融市场是连接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的场所。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金融市场交易的主体和交易的主要产品;信贷市场中银行信贷市场、回购市场和商业票据市场的交易的产品特征和交易机制的设计;资本市场的不同层级市场的功能与股票、债券和基金的发行及交易;保险市场的构成要素、类别及其运行的原则。【重点难点】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是金融市场构成的主体,通过学习,重点要掌握三个市场的交易主体、交易产品和市场的功能,而三个市场的交易原理、交易机制设计以及三个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将是本章学习的难点。【基本概念】金融市场 同业拆借 回购市场 银行承兑汇票 商业票据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银行信贷 股票市场 普通股 优先股 债券市场 政府债券 企业债券 基金市场 证券投资基金 一级市场 二级市场 保险市场 保险人 人身保险 财产保险 保险原则

在现代经济市场体系中,金融市场作为其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仅充当着经济运行的润滑剂,而且还日益成为控制、调节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机制。金融市场是由参与的主体和交易的客体构成。按照交易客体的特征,金融市场分为信贷市场、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每个市场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了解金融市场构成的基础上,有必要更进一步了解每个金融市场的交易原理和交易机制。

第一节 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金融市场是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它包括以下三层含义:(1)它是金融资产进行交易的一个有形和无形的场所;(2)它反映了金融资产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所形成的供求关系;(3)它包含了金融资产交易过程中所形成的运行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价格机制。同任何市场一样,金融市场也主要由交易主体和交易客体构成。

一、金融市场的主体

从交易动机看,金融市场的主体主要有投资者(包括投机者)、筹资者、套期保值者、套利者、调控和监督者五大类。金融市场的投资者是指为了赚取差价收入或者股利、利息收入而购买各种金融工具的主体,它是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者。筹资者则是金融市场上的资金需求者。套期保值者是指利用金融市场转嫁自己所承担风险的主体。套利者则是利用市场定价的低效率来赚取无风险利润的主体。调控和监督者是指对金融市场实施宏观调控和监管的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这五类主体的具体构成如下:(一)政府部门

在各国的金融市场上,通常该国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都是资金的需求者,他们主要通过发行国家债券或地方政府债券来筹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弥补财政赤字等。(二)企业

企业既通过市场筹集短期资金从事经营,以提高企业财务杠杆比例和增加赢利;又通过发行股票或中长期债券等方式筹措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和经营规模。另外,企业也是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应者之一,他们把生产经营过程中暂时闲置的资金,为了使其保值或获得赢利,将其暂时让渡出去,以使资金的运用发挥更大的效益。此外,企业还是套期保值的主体。(三)个人投资者

个人投资者一般是金融市场上的主要资金供应者。个人除了日常消费后,自己的收入还有富余,富余的资金可以用来购买大件商品如住房、汽车等,或是留存资金以备急需、养老等,所以有将资金投资以使其保值增值的要求。因此,个人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合理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进行组合投资,既满足日常流动性需求,又能获得资金的增值。个人的投资可以是直接购买债券或者股票,也可以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进行间接投资,如购买共同基金份额、投入保险等,最终都是向金融市场提供资金。个人有时也有资金需求,但数量一般较小,常常是用于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及住房消费等。(四)金融机构

1.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既是资金的供应者,又是资金的需求者,几乎参与了金融市场的全部活动。作为资金的需求者,商业银行利用其可开支票转账的特殊性,大量吸收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暂时闲置不用的资金,还可以发行金融债券、参与同业拆借等。作为资金的供应者,商业银行主要通过贷款和投资来提供资金。此外,商业银行还能通过派生存款的方式创造和收缩货币,对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供应和需求产生巨大影响。

2.证券公司

证券公司在金融市场上,一方面,它为需要资金的单位,包括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筹集资金的服务,另一方面,它充当投资者买卖证券的经纪人和交易商。证券公司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又以其长期在资本市场上运作而形成的丰富市场经验及专长为资金的供应者和需求者提供优质服务,从而促进资金的流动和市场的发展。在当今世界上,证券公司已成为资本市场上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无论是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3.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于按一定标准收取的保险费,然而,保险公司在损失补偿和保险金给付之间存在时间差,这导致保险公司在业务经营过程中沉淀了大量的资金。为了拓展保险公司的利润,一般来说,保险企业会加大资金的运用,投资于金融市场的金融工具,在保障其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同时,以获得更多的收益。这样,保险公司成为金融市场上的主要资金供应者之一。

4.政策性银行

我国的政策性银行主要是指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家,他们主要经办国家的政策性贷款业务。他们在办理信贷业务的同时,还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的形式从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所以政策性银行既是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者,也是需求者。

5.信用合作社

信用合作社是由某些具有共同利益的人们组织起来的、互助性质的会员组织。其资金来源主要是会员的存款,也可以来自于非会员。其资金运用则是对会员提供短期贷款、消费信贷、票据贴现及从事证券投资,也有部分资金用于同业拆借和转存款等。信用合作社在经济生活中起着广泛动员社会资金的作用,它们遍布大银行难以顾及的每一个角落,进一步促进了社会闲散资金的汇聚和利用。由于金融竞争的影响及金融创新的发展,信用合作社的业务有拓宽的趋势。其资金来源及运用都从原有的以会员为主逐渐转向多元化,因而其在金融市场上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五)中央银行及其他金融监管机构

中央银行及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在金融市场上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它既是金融市场的行为主体,又是金融市场上的监管者。在参与金融市场过程中,首先,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它充当着最后的贷款人角色,从而成为金融市场资金的提供者;其次,中央银行为了执行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通常采取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证券的做法,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会影响到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及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此外,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还接受政府委托,代理政府债券的还本付息;接受外国中央银行的委托,在金融市场买卖证券参与金融市场的活动。

二、金融市场的客体

金融市场的客体就是指金融市场交易的各种金融工具。若以期限长短为分类标准,可以将金融工具分为货币市场的金融工具和资本市场的金融工具。前者主要有商业票据、短期国债、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回购协议等。这类金融工具期限短、风险小、流动性强,一般被看做准货币。资本市场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股票、债券等。它们期限长,因而风险较大,流动性较弱。

若以投资人是否掌握所投资产的所有权为标准划分,则有债务性证券与权益性证券两类。债务性证券(Debt Securities),代表持有者对发行者的债权,其发行者在某一特定时期中要按约定条件支付一定的回报给持有人的承诺,如债券、存款单等。权益性证券(Equity Securities),代表持有者拥有证券标的物的财产所有权,对其资产具有收益要求权和处置权,其中最典型的是普通股。债务性证券表明投入的资金取得了债权,所以到期有权据以索要本金;而权益性证券表明资金的投入并不是取得债权而是所有权,因而无权据以索要本金,只可以在必要时通过转让所有权,即以出售证券的方式收回本金。

在现代社会,金融市场已经成为由许多子市场组成的庞大的市场体系,而每个子市场都各有其自身的特点。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金融市场进行不同的分类,如按照交易客体的特征,金融市场可分为信贷市场、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按照金融工具的交易顺序,可将金融市场划分为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按照交易的区域,可将金融市场划分为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等等。专栏4-1简要介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专栏4-1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经过改革开放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银行信贷市场一直是我国金融市场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截至2008年底,我国拥有3家政策性银行、5家国有控股银行、12家全国股份制银行、91家地方性商业银行和一家邮政储蓄银行。众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信贷市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数据统计表明,我国银行存款额和贷款额分别由改革开放开始时1978年的1150亿元和1890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将近47万亿元和31万亿元,这些存款和贷款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大量的血液。自从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由于受到国家和民众的重视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8年底,我国股票市场拥有上市公司1623家,上市公司市值达到14.8万亿元;证券市场自从成立以来,通过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累计募集资金达到22468亿元,股票市场交易金额也逐步上升,在2007年达到创纪录的45万亿元。证券市场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建设、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居民财富的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保险业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发展很不充分,导致了在金融领域内的影响力很小,以致人们开始都不认为保险是金融领域内的一个分支。然而,随着1995年我国实施的寿险与产险的分业经营,保险经营市场理念的深入和保险主体的增加,保险业务出现了井喷似的增长,保险资产也随之大幅增长,对金融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保险公司数由1995年前的不到10家,增长到现在2009年6月份的160多家。保险机构的增长也带来保险企业的保费收入大幅增长。保费收入由1999年的1400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9783亿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22.8%。银行、证券、保险市场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的供给和需求方提供了最有效的交易场所,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面,将按照信贷市场、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划分,进一步介绍每个金融市场的交易原理和交易机制。

第二节 信贷市场

信贷市场是指具有信贷特征的金融品种发行和交易的场所。主要包括银行信贷市场、回购市场和商业票据市场。

一、银行信贷市场

银行信贷市场是整个信贷市场的主体。商业银行在整个信贷市场体系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与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频繁地进行交易,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金融产品交易的场所。按交易的对象和交易的品种,可将银行信贷市场分为商业银行贷款市场、同业拆借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一)商业银行贷款市场

商业银行信贷市场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客户办理信贷业务的场所,一般包括短期信贷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

1.商业银行贷款市场的形成机理

分析商业银行信贷市场的形成机理,必须同时考察信贷资金的需求方和供给方。(1)资金需求方。工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存货、应收账款和季节性因素以及满足财务上的流动性需要等,发生了临时性的短期资金需求;再有,企业在构建生产能力,即购进机器设备、兴建厂房等,产生了长期性资金需求。政府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的短缺,也产生了信贷资金的长期需求。居民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当没有足够的现有资金购买固定消费资产(如汽车和住房等),以自身未来的收入为偿还基金来源而形成了对银行的长期个人消费信贷的需求。金融机构在投资过程中,由于自有资金的不足,也产生了对银行资金的需求。(2)资金供给方。就商业银行而言,资金的供给主要来源于各种存款。其中绝大部分来源于各种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和短期待用资金。这些存款主要是由于企业和个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富余的资金存入银行所致。

2.商业银行贷款市场的分类(1)银行短期贷款市场。银行短期信贷市场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客户办理短期信贷业务的场所。银行对工商企业的短期贷款主要解决企业季节性、临时性的短期流动资金需要,因此银行在提供短期信贷时,比较注意资金的安全从而减少风险。为了保证贷款能按时收回,发放贷款前特别注重了解客户的资信、财务状况、款项用途,根据这些情况控制贷款的数量。银行短期信贷主要凭借信用发放。借款人无需交纳抵押品,借贷双方一般也不签订贷款协议,通过电话或电传就能达成交易,手续十分简便。短期信贷的利率,按借贷期限的不同而变动。在国际货币市场上,欧洲美元短期信贷的利息支付采取的是贴现法,即在借款时,银行已经将利息从贷出款项中扣除,然后将扣除利息以后的余额付给借款人,在贷款到期的时候,借款人按贷款额偿还。这种利息先付的方法增加了借款人的成本,因而使贷款的实际利率高于名义利率。(2)银行长期贷款市场。银行长期信贷市场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客户办理长期信贷业务的场所。银行针对企业购建固定资产和居民消费的需要,提供长期银行贷款。由于还款期限比较长,风险比较大,银行在了解资金用途、客户的资信和财务状况的同时,一般要求有一定的资产作为抵押,或者通过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风险转移。同时,长期贷款的利率一般比短期贷款利率要高。银行长期信用贷款的偿还既可以按期等额偿还本金及利息,还可以定期偿还利息而最后一次还本。

居民住房信贷是一种银行长期信贷,银行以居民的一定财产做抵押,或者对居民的资信情况进行调查,再发放贷款给居民用于购买房屋的一种贷款,这对刺激消费,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而2008年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次级贷款就是一种长期住房贷款,美国房地产贷款系统里面分为三类:优质贷款市场、次优级的贷款市场、次级贷款市场。优质、次优级的贷款市场面向信用额度等级较高、收入稳定可靠的优质客户。次级贷款是为信用评级较差、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无法从正常渠道借贷的人所提供的贷款,次级贷款的利率一般较正常贷款为高,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出2%~3%,而且常常是可以随时间推移而大幅上调的浮动利率,因而对借款人有较大风险。次级房屋贷款经过贷款机构及华尔街以财务工程的技术评估风险利率等合并多笔贷款制作出债券,组合包装之后以债券或证券等金融产品形式在按揭二级市场上出卖给投资者,这些债券产品被称为次级债券。(二)同业拆借市场

同业拆借市场,也可以称为同业拆放市场,是指金融机构之间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的市场。同业拆借的资金主要用于弥补短期资金的不足、票据清算的差额以及解决临时性的资金短缺需要。

1.同业拆借市场的交易原理

同业拆借市场主要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借贷在中央银行存款账户上的准备金余额,用以调剂准备金头寸的市场。一般来说,任何银行可用于贷款和投资的资金数额只能小于或等于负债额减法定存款准备金余额。然而,在银行的实际经营活动中,资金的流入和流出是经常的和不确定的,银行时时要保持在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账户上的资金恰好等于法定准备金是不可能的。如果准备金存款账户上的资金大于法定准备金,即拥有超额准备金,那么就意味着银行有资金闲置,也就产生了相应的利息收入的损失;如果银行在准备金存款账户上的资金小于法定准备金,就要受到中央银行的经济处罚。因此,有多余准备金的银行和存在准备金缺口的银行中间就出现了准备金的借贷。这种准备金余额的买卖活动就构成了传统的银行同业拆借市场。

2.同业拆借市场的参与者

同业拆借市场的主要参与者首推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商等也参与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拆借。此外,外国银行的代理机构和分支机构也是同业拆借市场的参与者之一。市场参与者的多样化,使商业银行走出了过去仅仅重新分配准备金的圈子,同业拆借市场的功能范围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并促进了各种金融机构之间的亲密联系。

随着市场的发展,同业拆借市场的参与者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交易对象也不仅限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了。它还包括商业银行相互间的存款以及证券交易商和政府拥有的活期存款。拆借的目的除满足准备金要求外,还包括轧平票据交换的差额,解决临时性、季节性的资金要求等。但它们的交易过程都是相同的。

随着同业拆借业务的扩展,又出现了经纪商行业,从事于收集掌握有关资金供求情况的信息,充当拆借双方的中介人,为之牵线搭桥,促成交易,从中赚取佣金,从而更推动了同业拆借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3.同业拆借市场的交易

同业拆借市场资金借贷程序简单快捷,借贷双方可以通过电话直接联系,或与市场中介人联系,在借贷双方就贷款条件达成协议后,贷款方可直接或通过代理行经中央银行的电子资金转账系统将资金转入借款方的资金账户上,数秒钟即可完成转账程序。当贷款归还时,可用同样的方式划转本金和利息,有时利息的支付也可通过向贷款行开出支票进行支付。同业拆借市场的交易主要有以下两种:(1)头寸拆借。头寸拆借是指金融同业之间为了轧平头寸,补足存款准备金或减少超额准备进行的短期资金融通活动,一般为日拆,即今借明还,拆借一天。头寸拆借多是在票据交换清算时进行的。银行在轧平当日票据交换差额时,有的收大于付,有的是付大于收,于是,出现“多头寸”,即头寸多余或轧进头寸,或“少头寸”,即头寸缺少或轧出头寸的情况。多头寸的银行要借出多余资金生息,少头寸的银行则要拆入资金补足差额或轧平差额。对少头寸的银行来讲,虽然也可以用现金抵补差额,或向中央银行请求再贴现或再贷款,但均不如向同业拆入资金更为方便。(2)同业借贷。金融同业间因为临时性或季节性的资金余缺而相互融通调剂,以利业务经营,这就产生了同业借贷。对借入银行来说,同业借贷是其扩大资金来源,增加贷款能力以取得更多收益的又一资金来源。对贷出银行来讲,同业借贷是其投放部分闲散资金的手段,以增强其资产的流动性和收益。同业借贷因其借贷金额较大,属于金融机构之间的批发业务。

4.同业拆借市场的拆借期限和利率。

同业拆借的期限由于拆借的目的不同,拆借期限也有不同。头寸拆借因为是各金融机构为轧平当日头寸,补足存款准备金而进行的活动,因此,拆借期限一般为1~2天最为常见,最短的是隔夜拆借。同业借贷因为是金融机构平衡临时性、季节性资金余缺而开展的借贷活动,其期限一般比头寸拆借时间长,最长可达一年。

同业拆借按日计息,拆息占拆借本金的利率称为同业拆借利率。同业拆借利率每天不同,甚至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其高低灵敏地反映着货币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在国际货币市场上,比较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同业拆借利率有三种:即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新加坡银行同业拆借利率(SIBOR)和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HIBOR)。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是伦敦金融市场上银行之间相互拆借英镑、欧洲美元及其他欧洲货币时的利率。它由报价银行在每个营业日上午11时对外报出,分为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两种,资金拆借的期限为1、3、6个月和1年等几个档次。自20世纪60年代初,该利率已成为伦敦金融市场借贷活动中计算借贷利率的基本依据。后来,随着欧洲货币市场的建立,国际银团贷款业务及各种票据市场的发展,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在国际信贷业务中广泛使用,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关键利率。目前,世界上一些重要的金融市场及许多国家均以该利率为基础,确定自己的资金借贷利率。有些浮动利率的融资工具在发行时,也以该利率作为浮动的依据和“参照物”。新加坡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和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生成和作用范围主要是在亚洲货币市场,其报价方法与拆借期限与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并无差别。不过,其在国际货币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较之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要大为逊色。(三)银行承兑汇票市场

以银行承兑汇票作为交易对象的市场即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由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组成,其中,一级市场主要是出票和承兑,二级市场主要是贴现业务。

1.银行承兑汇票的市场交易

银行承兑汇票不仅在国际贸易中运用,也在国内贸易中运用。在有些货币为国际硬通货的国家,如美国,银行承兑汇票还因其他国家周期性或季节性的美元外汇短缺而创造,这种承兑汇票称外汇承兑汇票。但总的来说,为国际贸易创造的银行承兑汇票占着绝大部分。国际贸易承兑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为本国出口商融资的承兑、为本国进口商融资的承兑及为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提供融资的第三国承兑。为国内贸易融资创造的银行承兑汇票,主要是银行应国内购货人的要求,对国内售货人签发的向购货人索取货款的汇票承兑,从而承担付款责任而产生的汇票。外汇承兑汇票是指由乙国季节性外汇短缺而引起的承兑汇票。它只是单纯的银行承兑汇票,不以指定的交易或库存为基础。这种承兑汇票只在中央银行指定的国外有效,数量非常少。银行承兑汇票最常见的期限有30天、60天和90天等几种。另外,也有期限为180天和270天的。交易规模一般为10万美元和50万美元。银行承兑汇票的违约风险较小,但有利率风险。

银行承兑汇票被创造后,银行既可以自己持有当作一种投资,也可以拿到二级市场出售。如果出售,银行通过两个渠道:一是利用自己的渠道直接销售给投资者;二是利用货币市场交易商销售给投资者。因此,银行承兑汇票二级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创造承兑汇票的承兑银行、市场交易商及投资者。

2.银行承兑汇票的一级市场

银行承兑汇票的一级市场就是指银行承兑汇票的发行市场,它由出票和承兑两个环节构成,二者缺一不可。(1)出票。出票是指出票人签发票据并将其交付给收款人的票据行为。出票行为由两个步骤组成,一是按照法定格式做成票据,二是将票据交付给收款人。汇票作成后,必须经过交付才能完成出票行为。票据设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因出票行为而发生。其他各种票据行为都必须以此为基础。所以,出票是基本的票据行为。(2)承兑。承兑是指汇票付款人(一般指承兑银行)承诺在汇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票据行为。汇票承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汇票的付款人并不因出票人的付款委托,而成为当然的汇票债务人,在汇票承兑以前,付款人只处于被提示承兑,或被提示付款的地位,只有经过承兑,才对汇票的付款承担法律上的责任。付款人一经承兑,就叫做承兑人,是汇票的主债务人。因此,承兑虽然是在汇票签发的基础上所作的一种附属票据行为,但它是确定票据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重要步骤。

汇票的承兑一般分为三个步骤:提示承兑、承兑及交还票据。提示承兑是指汇票的持票人在应进行承兑的期限内,向付款人出示汇票,请求付款人予以承诺付款的行为。汇票的付款人对向其提示承兑的汇票,应当自收到提示承兑的汇票之日起的一定期间内(我国《票据法》规定的期限为3天)承兑或者拒绝承兑。付款人如欲承兑,则必须做出承兑的意思表示。由于承兑属要式行为,所以各国法律均规定付款人的承兑意思表示必须在汇票上做出,一般来说,应当在汇票正面记载“承兑”字样和承兑日期并签章。付款人于有关事项记载完后应将汇票交还持票人。持票人接到付款人归还的汇票或接到了付款人的书面承兑通知后,承兑的程序即告完成。

3.银行承兑汇票的二级市场

经过出票、承兑环节之后,银行承兑汇票作为商业信用的产物形成了。汇票持有人为了避免资金积压,一般不会将银行承兑汇票持有至到期日再收款,大多数情况下会立即将银行承兑汇票予以转让,以融通短期资金。而经过银行承兑的汇票,其信用程度显著提高,从而可作为市场交易对象进入流通。银行承兑汇票的二级市场,就是一个银行承兑汇票不断流通转让的市场。它由票据交易商、商业银行、中央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等一系列的参与者和贴现、转贴现与再贴现等一系列的交易行为组成。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转贴现与再贴现等票据转让行为都必须以背书为前提。(1)背书。背书是以将票据权利转让给他人为目的的票据行为。经过背书,汇票权利即由背书人转移到被背书人。背书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在汇票背面或在粘附于汇票背面的粘单上签章,第二步是将汇票交付给被背书人。背书人是汇票的债务人,他要承担保证其后手所持汇票承兑和付款的责任,并证明前手签字的真实性和背书的连续性,以证明票据权利的正当。如果汇票遭到拒绝付款,其后手有权向背书人追索账款。背书的次数愈多,汇票负责人也众多,汇票的担保性也愈强,持票人权利就愈有保障。(2)贴现。贴现就是汇票持有人将未到期的承兑汇票转让给银行,银行按贴现率扣除自贴现日起至汇票到期日止的利息后付给持票人现款的一种行为。通过贴现,急需资金的持票人以其持有的未到期票据,经过背书转让给银行,向银行兑取现款,票据到期时,由银行向票据付款人按票面额索回款项。所以,票据贴现实际上就是汇票持有人以所持票据为抵押,向银行借用资金的行为。

在票据贴现过程中,贴现人把票据转让给银行,贴现银行则把从贴现额中扣除贴现利息后的余额(即实付贴现金额)付结申请贴现人。实付贴现金额是由贴现额、贴现期和贴现率三个因素决定。

贴现额是指贴现银行核定的凭以计算实付贴现金额的基数,一般均按票据的票面金额来核定。贴现期是贴现银行向申请贴现人支付贴现票款之日起至该贴现票据到期日为止的期限。汇票贴现时扣除的自贴现日起至汇票到期日止的利息,又称贴息,它与汇票票面金额的比率称为贴现率。

实付贴现金额的计算公式是:贴现利息=贴现额×贴现期(天数)×(月贴现率/30)实付贴现金额=贴现额-贴现利息(3)转贴现。转贴现就是办理贴现业务的银行将其贴现收进的未到期票据,再向其他银行或贴现机构进行贴现的票据转让行为,是金融机构之间相互融通资金的一种形式。对申请转贴现的银行来说,通过转贴现可提前收回垫付于贴现票据的资金,解决临时资金需要;对接受转贴现的银行而言,又是运用闲置资金的有利途径。在西方国家发达的票据市场上,转贴现行为十分普遍,银行和市场上的其他投资者往往利用银行承兑汇票进行多次转贴现,以灵活运用资金并获取收益。(4)再贴现。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汇票向中央银行再次贴现的票据转让行为。在一般情况下,再贴现就是最终贴现,票据即退出流通转让过程。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时,同样要先计算出贴现日到汇票到期日应计收的利息,把票面金额扣除利息后的金额支付给贴现银行。为了保证商业银行办理贴现业务有一定的利润,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一般低于商业银行的贴现率。(四)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构成,属一种无形市场,主要在店头市场进行交易。

1.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的供给者

大额定期存单一般由较大的商业银行发行,主要是由于这些机构信誉较高,可以相对降低筹资成本,且发信规模大,容易在二级市场流通。

2.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需求者

大企业是存单的最大买主。对于企业来说,在保证资金流动性和安全性的情况下,其现金管理目标就是寻求剩余资金收益的最大化。企业剩余资金一般用途有两种:一种用于应付各种固定的预付支出如纳税、分红及发放工资等;一种用于意想不到的应急。企业可将剩余资金投资于存单,并将存单的到期日同各种固定的预期支出的支付日期联系起来,到期以存单的本息支付。至于一些意外的资金需要,则可在企业急需资金时在二级市场上出售存单来获取资金。

金融机构也是存单的积极投资者。货币市场基金在存单的投资上占据着很大的份额。其次是商业银行和银行信托部门。此外,政府机构、外国政府、外国中央银行及个人也是存单的投资者。

3.发行市场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发行可采用批发或零售方式,前者把发行的总额、利率、期限、每张存单的面额以及发行日期预先公布于众,由包销团认购后向投资者销售;后者由银行作为发行人将存单直接在银行市场零售或采用电函、电传销售。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发行价格的确定有两种:一种是采用按票面价格出售,到期支付本息;另一种是以低于票面价格出售的贴现发行,到期按票面兑付。

4.流通市场

在流通市场上买卖存单的主要是一些证券经营机构和大银行,它们不仅为自己买卖,也充当中介人,是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主要交易商。

存单转让方式主要由存单是否记名决定。不记名存单在市场上转让时,交给相当的购买人即可,不需要背书,绝大多数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属于此类。记名存单的转让需要背书。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利率有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两种。在20世纪60年代,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主要是固定利率的,存单上注明利率,并在指定到期日支付,这在利率稳定时深受投资者欢迎。但是到了60年代后期,利率波动频繁,并急剧上升,投资者希望寻求短期的信用工具,于是,可转让定期存单的期限大大缩短。根据联邦管理规则,最低不得少于7天。并适应市场利率的波动,推出了浮动利率CDs。期限一般为5年,利率以30天、90天和180天为基础进行调整。

固定利率存单的转让价格计算公式:

式中,X——二级市场上出售存单的价格;P——存单本金;R1——存单原定利率;T——存单原定期限;T——由出售日起到存12单期满日止的天数;R——出售存单时的市场利率。2

例如,某人持有一大额可转让存单,本金为100万元,存单原定利率为10%,原定期限为180天,投资人持有60天后出售,距到期日还有120天,出售时的市场利率为11%,则其转让价格可计算如下:

浮动利率存单的付息,要视浮动利率的浮动幅度而定。

二、回购市场

回购市场是指通过回购协议进行短期资金融通交易的市场。(一)回购协议交易原理

回购协议的期限从一日至数月不等。当回购协议签订后,资金获得者同意向资金供给者出售政府债券和政府代理机构债券以及其他债券以换取即时可用的资金。一般地,回购协议中所交易的证券主要是债券。回购协议期满时,再用即时可用资金作相反的交易。从表面上看,资金需求者通过出售债券获得了资金,而实际上,资金需求者是从短期金融市场上借入一笔资金。对于资金借出者来说,它获得了一笔短期内有权支配的债券,但这笔债券到时候要按约定的数量如数交回。所以,出售债券的人实际上是借入资金的,购入债券的人实际上是借出资金的人。出售一方允许在约定的日期,以原来买卖的价格再加若干利息购回该证券。这时,不论该证券的价格是升还是降,均要按约定价格购回。

金融机构之间短期资金融通,一般可以通过同业拆借的形式解决,不一定要用回购协议的办法。有一些资金盈余部门不是金融机构,而是非金融行业、政府机构和证券公司等,他们采用回购协议的办法可以避免对放款的管制。此外,回购协议的期限可长可短,比较灵活,也满足了部分市场参与者的需要。期限较长的回购协议还可以套利,即在分别得到资金和证券后,利用再一次换回之间的间隔期进行借出或投资,以获取短期利润。

还有一个逆回购协议(Reverse Repurchase Agreement),实际上与回购协议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是从资金供应者的角度出发相对于回购协议而言的。回购协议中,卖出证券取得资金的一方同意按约定期限以及约定价格购回所卖出证券。在逆回购协议中,买入证券的一方同意按约定期限以及约定价格出售其所买入证券。在资金供应者的角度看,逆回购协议是回购协议的逆进行。(二)回购业务的交易机构与交易形式

一般来说,参与回购协议的交易机构既包括金融机构,也包括非金融机构。根据我国目前的规定,回购业务的市场参与者主要包括:在中国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商业银行及其授权的分支机构;在中国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国银行分行。

回购业务主要采用询价方式,自主谈判,逐笔成交;一般需要订立书面合同。(三)债券回购价格的计算

1.债券回购交易中可拆入资金的计算

由于现实中存在的单个债券品种在规模上不足以满足回购交易的数量要求,为了增强回购市场的流动性,证券交易所一般会人为地规定具有某些性质的债券为标准券,根据一定的计算公式计算,并随时公布现实中各种债券与标准券之间的折算系数(或称标准券折算率)。回购交易中资金拆借量的计算用下式反映:资金拆借量=持有的现券手数×标准券折算率×每手标准券的价值

2.回购报价与购回价格的计算

回购报价一般用拆借资金的年利息率表示。购回价格(或返售价格)为每百元标准券的购回价,其计算采用下式:购回价格=100+回购报价×(回购期限/全年天数)×100

例如,某机构以持有的某种债券现券100手(每手债券为1000元面值)做3天债券回购交易,该债券的折算率为1.20,3天回购报价为2.5%。则初始交易时,该机构可借入的资金=100×1.20×1000=120000元;3天到期后,该机构需支付的金额=120000×[1+

0.025×3/360]=120025元,其中,120000元为本金,25元为回购利息。(四)我国的回购市场

1991年我国开始建立国债回购市场,2000年4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对国债回购、现券买卖等国债交易活动等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债券回购交易一般在证券交易所进行,目前我国不仅在上海、深圳两个交易所开展了回购交易,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也开展该项业务。我国已经推出的债券回购交易品种包括3天、4天、7天、14天、28天、63天、91天、182天和273天债券回购交易,共9种。近年来,回购业务成为我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工具,在公开市场上广泛使用。2002年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一直通过短期逆回购和现券买卖方式投放基础货币,到2002年6月下旬,根据我国经济与金融形势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在公开市场进行正回购操作,以实现货币政策意图。

三、商业票据市场

商业票据市场就是商业票据交易的市场。(一)商业票据市场的供给者

商业票据的供给者包括金融性和非金融性公司。金融性公司主要有三种:附属性公司、与银行有关的公司及独立的金融公司。第一类公司一般是附属于某些大的制造公司如通用汽车承兑公司;第二类是银行持股公司的下属子公司;其他则为独立的金融公司。非金融性公司发行商业票据的频次较金融公司少,发行所得主要解决企业的短期资金需求及季节性开支如应付工资及交纳税收等。商业票据的发行视经济及市场状况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高利率时期发行数量较少,资金来源稳定时期、市场利率较低时,发行数量较多。(二)商业票据市场的需求者

在美国,商业票据的需求者包括中央银行、非金融性企业、投资公司、政府部门、私人抚恤基金、基金组织及个人。另外,储蓄贷款协会及互助储蓄银行也获准以其资金的20%投资于商业票据。(三)商业票据的发行与流通

1.商业票据的发行

商业票据的发行一般采用折扣发行。投资者到期得到面值,买卖价差额为利息,1年以360天计算。商业票据发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发行,是指由发行公司直接卖给投资者的票据。采用这种方式的公司多为金融公司。对这些公司而言,商业票据是重要的资金来源,需要经常发行,因而,直接发行的成本较低。这种公司一般每月至少要借入USD10亿;另一种是交易商代销,指不是由公司直接发行,而是由交易商代销。这种交易商以前主要由证券机构担任。美国有12家商业票据交易商。经销商在销售活动中一般收取0.125%~0.25%的手续费。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商业银行也进入商业票据的承销市场。由于进入的发行机构的增加,竞争加剧了,竞争的压力迫使各机构的收费在减少。

在实践中,究竟采用哪种方式,主要取决于发行者使用这两种方式的成本高低。早期为了应付季节性资金需求而发行票据的非金融性公司,如果建立自己的永久性商业票据销售公司并不合算,所以主要是第二种方式占主导。而现在则是一些规模非常大的公司自己直接发行的票据占据了大多数的市场。

2.商业票据的流通

商业票据可以通过背书方式进行流通转让。背书是指在票据背面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的票据行为。票据可以多次转让,但每个转让人(背书人)和出票人同样要对票据的付款负责。商业票据的持票人需要资金时,可以持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银行申请贴现(Discount),银行扣除一定的贴现利息,将票面余额支付给贴现申请人。和贴现相关的还有转贴现和再贴现。转贴现是指银行以贴现购得的没有到期的票据向其他商业银行所作的票据转让。再贴现则是商业银行持未到期的已贴现汇票向中央银行进行贴现,以筹措资金的行为。

在商业票据贴现业务中,贴现申请人获得的资金额及贴现利息的计算方法同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完全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第三节 证券市场

证券市场是证券发行和流通的活动场所,它是包括证券投资活动全过程在内的证券供求交易的网络和体系,有着广泛的外部联系和复杂的内部结构,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基金市场。

一、股票市场

股票市场,就是买卖股票进行交易的场所。股票市场按其组织结构可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股票的一级市场

一级市场(Primary Market)也称为发行市场(Issuance Market),它是指公司直接或通过中介机构向投资者出售新发行的股票。所谓新发行的股票包括初次发行和再发行的股票,前者是公司第一次向投资者出售的原始股,后者是在原始股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份额。

一级市场的整个运作过程通常由咨询与管理、认购与销售两个阶段构成。

1.咨询与管理

这是股票发行的前期准备阶段,发行人(公司)须听取投资银行的咨询意见并对一些主要问题做出决策,主要包括发行方式的选择、选定作为发行商的投资银行和股票定价等。

股票发行的方式一般可分为公募(Public Placement)和私募(Private Placement)两类。

公募是指面向市场上大量的非特定的投资者公开发行股票。其优点是可以扩大股票的发行量,筹资潜力大;无须提供特殊优厚的条件,发行者具有较大的经营管理独立性;股票可在二级市场上流通,从而提高发行者的知名度和股票的流动性。其缺点则表现为工作量大,难度也大,通常需要承销者的协助;发行者必须向证券管理机关办理注册手续;必须在招股说明书中如实公布有关情况以供投资者做出正确决策。

私募是指只向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发行股票,其对象主要有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两类,前者如使用发行公司产品的用户或本公司的职工,后者如大的金融机构或与发行者有密切业务往来关系的公司。在私募的情况下,发行条件通常由发行公司和投资者直接商定,从而绕过了承销环节。因此,私募具有节省发行费、通常不必向证券管理机关办理注册手续、有确定的投资者从而不必担心发行失败等优点,但也有需向投资者提供高于市场平均条件的特殊优厚条件、发行者的经营管理易受干预、股票难以转让等缺点。

对于再发行的股票可以采取优先认股权(Preemptive Right),即配股方式,也可以通过增加发行新股,即增发方式。配股给予现有股东以低于市场价值的价格优先购买一部分新发行的股票,其优点是发行费用低并可维持现有股东在公司的权益比例不变,在认股权发行期间,公司设置一个除权日(Ex⁃Rights Date),在这一天之前,股票带权交易,即购得股票的同时也取得认股权;而除权日之后,股票不再附有认股权。增发就是在原有股份的基础上,向原有投资者或新的投资者发售新增部分的股票。

公开发行股票一般都通过投资银行来进行,投资银行的这一角色称为承销商(Under⁃writer)。许多公司都与某一特定承销商建立起牢固的关系,承销商为这些公司发行股票而且提供其他必要的金融服务。但在某些场合,公司通过竞争招标的方式来选择承销商。这种方式有利于降低发行费用,但不利于与承销商建立持久牢固的关系。承销商的作用除了销售股票外,事实上还为股票的信誉作担保,这是公司试图与承销商建立良好关系的基本原因。当发行数量很大时,常由多家投资银行组成承销辛迪加(Syndicate)或承销银团(Banking Group)来处理整个发行,其中一家投资银行作为牵头承销商(Lead Underwriter)起主导作用。投资银行等中介通常是寻找可能的投资者,帮助发行公司准备各项文件,进行尽责调查和制定发行日程表等活动实施的最佳机构。

发行定价是一级市场的关键环节。如果定价过高,会使股票的发行数量减少,进而使发行公司不能筹集到所需资金,股票承销商也会遭受损失;如果定价过低,则股票承销商的工作容易,但发行公司却会遭受损失,对于再发行的股票,价格过低还会使老股东受损。公司新发行股票,一般有一个向广大投资者推荐的过程,就是我们经常所讲到的路演,这样,投资者就能更好地了解公司,合理定价,以便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公司股票发行价格主要有平价、溢价和折价三种。平价发行就是以股票票面所标明的价格发行;溢价就是按超过票面金额的价格发行;折价发行就是按低于票面金额的价格发行。

2.认购与销售

发行公司着手完成准备工作之后即可按照预定的方案发售股票。对于承销商来说,就是执行承销合同批发价认购股票,然后售给投资者。具体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包销(Firm Underwriting)和代销(Best⁃Effort Underwriting)。

包销是指承销商以低于发行定价的价格把公司发行的股票全部买进,再转卖给投资者,这样承销商就承担了在销售过程中股票价格下跌的全部风险。承销商所得到的买卖差价(Spread)是对承销商所提供的咨询服务以及承担包销风险的补偿,也称为承销折扣(Underwriting Discount)。在包销发行时,发行公司与承销商正式签订合同,规定承销的期限和到期承销商应支付的款项,如到截止期股票销售任务尚未完成,承销商必须按合同规定如数付清合同确定的价款,若财力不足又不能申请延期,就须向银行借款支付。为了增加潜在投资者的基础以便在较短时间内把股票销售出去,牵头承销商往往会组织销售集团(Selling Group),这个集团包括承销银团成员和不属银团的金融机构,其作用相当于零售商。

代销是指承销商许诺尽可能多地代替股票发行公司销售股票,但不能保证能够完成预定销售额,任何没有出售的股票可退还给发行公司。这样,承销商不承担风险。(二)股票的二级市场

二级市场(Secondary Market)也称为交易市场,是投资者之间买卖已发行股票的场所。这一市场为股票创造流动性,即随时根据自身需要,将股票变为现金资产。在交易过程中,投资者将自己获得的有关信息反映在交易价格中,而一旦形成公认的价格,投资者凭此价格就能了解公司的经营概况,公司则知道投资者对其股票价值即经营业绩的判断,这样一个“价格发现过程”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交易也意味着控制权的重新分配,当公司经营状况不佳时大股东通过卖出股票放弃其控制权,这实质上是一个“用脚投票”的机制,它使股票价格下跌以暴露公司的有关信息并改变控制权分布状况,进而导致股东大会的直接干预或外部接管,而这两者都是“用手投票”行使控制权。由此可见,二级市场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优化控制权的配置从而保证权益合同的有效性。

二级市场通常可分为有组织的证券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但也出现了具有混合特性的第三市场(The Third Market)和第四市场(The Fourth Market)。

1.证券交易所市场

证券交易所是由证券管理部门批准的,为证券的集中交易提供固定场所和有关设施,并指定各项规则以形成公正合理的价格和有条不紊的秩序的正式组织。在证券交易所内进行股票交易的市场就是证券交易所市场。

证券交易所主要提供以下交易设施和规则:(1)提供买卖证券的交易席位和有关交易设施;(2)制定有关场内买卖证券的上市、交易、清算、交割、过户等各项规则;(3)管理交易所的成员,执行场内交易的各项规则,对违纪现象做出相应的处理等;(4)编制和公布有关证券交易的资料。

在我国,证券交易所市场主要指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