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是学出来的(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02:03:25

点击下载

作者:戴奇林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好父母是学出来的

好父母是学出来的试读:

前言 兑现清华之约

我与儿子有一个清华之约。

在高考前我半开玩笑地与儿子有个约定:如果你考上清华,我会将你的成长过程写成一本书。2004年儿子经过努力拼搏真的考上了清华大学,于是我开始考虑怎样来兑现这个承诺!

那年市里组织一个规模很大的“首届优秀学子成才”报告会,请了三个考上北大的学生和一名老师介绍经验,要我以家长的身份谈谈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望着近千名家长,我知道他们几乎都是冲着清华、北大这几个字来的,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你是怎样培养出一个清华学生的?”但我只有20分钟的发言时间,只能简单地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17年来教育孩子的一点体会。

没想到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兴趣,会后他们和我谈家庭教育的感想和困惑,很多单位邀请我去做家庭教育的报告。常德市委的领导和很多家长鼓励我把自己十多年的家庭教育体会写出来,让更多的家长受益,这些都更坚定了我写作本书的决心。

怎么来写这本书呢?从我17年家庭教育的实践中,能总结出什么对广大父母有借鉴意义的体会呢?

其实,现在教育孩子的理论和方法都已经比较成熟,父母的任务主要是学习和运用。我比一些父母幸运的是,在做父亲之前,我在大学系统地学习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当了6年教师,为当好父亲做了必要的知识上的储备。

我想用回放电影的方式来重温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介绍我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知,讲述17年来我是怎样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教子经历,来总结我是怎样用一颗爱心、用科学的教育原理、高度的责任心来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就是一个:与更多的父母一起来探讨和交流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有效方法。因为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每个父母都需要认真学习、不断实践才能掌握,没有人天生就会教育孩子的。

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总结我的家庭教育体会,我概括出了这个书名:好父母是学出来的。

本书我不想炒作儿子考清华的故事。一个孩子考上清华在一个普通家庭里的确是一件大事,但进入清华大学后就是极普通的一名大学生。全国每年有几千个孩子考上清华,没有半点宣传的必要;前车可鉴,炒作更无益于孩子的成长。所以,我决定在本书里连孩子的真实名字都不写,而用他的笔名艾米,他在清华所学的专业也模糊处理,就是不想让本书给儿子带来负面的影响。书中要讲一些孩子的成长故事,但讲这些故事的目的是想让父母明白,教育孩子也很简单,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么你的孩子也会健康快乐成长,有所成就。

从某种意义上讲,当父母比当老师难,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难。因为父母没有选择性,不能因为你的孩子成绩不好你就不抓家庭教育。不管老天给予你的是一个天才儿童还是一个低智商儿童,你都要尽全力教育孩子。

我只是想从孩子考上清华这个特例,来与大家分享家庭教育的一般规律。绝不是因为要孩子考清华、北大才抓家庭教育,而是因为教育好孩子是每个父母应尽的责任。

我知道,为了这个美丽的清华之约,我又必须有很多个夜晚只能坐在电脑面前与键盘为伴了,为了能与更多的父母一起来分享家庭教育的快乐,我愿意!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告诉我,当她面对刚出生的孩子时,扪心自问:我凭什么来教育孩子?发现自己心里发慌。我告诉她,让这颗发慌的心平静下来的唯一办法就是:学习。

第一章:早期教育,扩大了孩子的智慧空间

1.一句名言改变了我的家庭教育观念

如果以17岁智力成熟作为100%的话,50%的智力是在4岁以前获得的。“人的智力在4岁时可以发展到成人的一半!”没错,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我大吃一惊。我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是从这句话开始的,那时我刚结婚,还没有孩子。这是我在湖南教育学院听老师讲《心理学》课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没想到正是这一句让我大吃一惊的名言,改变了我的家庭教育观念,在我今后对孩子的教育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给我们上《心理学》的老师是当时湖南师范大学的一名年轻讲师,课讲得极好,引人入胜。我们是在职教育,班上都是成年人,年龄大的快50岁了,大多都有孩子。老师是在讲人的智力时讲这句话的,很多同学不信,对这句话也没在意,但我信!课后我立即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我才知道这不是老师在课堂上信口开河,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鲁姆在总结追踪1523名婴幼儿长达20年后得出的国际公认的结论:如果以17岁智力成熟作为100%的话,50%的智力是在4岁以前获得的。

真是隔行如隔山,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我打开了一个知识的宝库:儿童的早期教育太重要了!

小儿刚出生时,脑的重量仅有350~400克,大约是成人脑重的25%。到了1岁时,脑的重量为出生时的两倍,达成人脑重的50%,两岁时为成人脑重的75%。显然在最初的两年内脑发育是最快的。1925年,美国儿科医生格塞尔指出,在学龄前阶段,大脑发育速度快,儿童6岁前大脑的大部分几乎成熟。此后的大脑、性格和心灵将不会再像学前教育阶段那样迅速地发展。我们永远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去奠定智力健康的基础。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更形象:“教育的基础主要是5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在这以后,教育还要继续进行,人进一步成长、开花、结果,而您精心培植的花朵在5岁以前就已经绽蕾。”

所以,学龄前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受到的教育可能影响终生。这样的时期一生只有一个,一旦错过不可重复,不可弥补!

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些观点。在我5岁那年,我家邻居来了一位阿姨,她讲的方言很难听懂,她努力想改变自己的语言,直到40年后我再次回到故乡,她还是乡音难改。其实,世界上有很多人在5岁前跟父母学说了一口难懂的方言后,长大了走南闯北一辈子也改不了这方言,可以看出5岁前受到的教育影响有多大。

我庆幸自己在孩子出生之前读到了这些学者的忠告,认真学习了一些教育孩子的基本知识。否则我可能会与有些父母一样,沿袭过去父母如何教育我们,我们就如何教育孩子这种传统的方法。

当时我的想法非常简单:既然孩子有50%的智力是在4岁以前获得的,那么孩子4岁前这50%的智力空间越大,17岁以后的100%的智力空间就会越大,为什么我不尽力帮助孩子来扩大这4岁前的50%呢?我要用高度的责任心来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关键期,并且是一旦错过就无法弥补的。

我认真学习早期教育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学习婴幼儿的感觉、知觉是如何发展的,学习和运用发展学龄前儿童智力的基本方法,艾米的智力得到了较好的开发,艾米4岁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5岁开始自己阅读中学生的科普读物,从小就培养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幼儿园的老师和很多父母感到惊奇,纷纷问我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我把自己的做法告诉他们,很多父母不相信,他们宁愿相信自己的判断:孩子聪明是天生的。

很多父母就这样错过了孩子早期教育这个关键期。

之所以我把这句话放在本书的第一节,就是想让更多的父母受这句话的影响,来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从这句话我体会到,关键是在思想上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重视。不重视懂了也不会去做,重视了不懂可以学懂,没有老师可以找到老师,没有教材可以找到好的教材,可以细心地观察孩子的成长,这时你会发现,教育培养孩子确实是天下最有价值的事情。

2.一个原理深化了我的家庭教育认识

先天遗传是心理发展的前提条件,后天教育和环境才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在艾米读高三时,在一次家长会上我听到一位母亲叹气:“唉,为什么有的孩子智力那么好,学得轻松却成绩很好,有的孩子智力就一般,花的工夫不比别人少,为什么成绩就是上不去?这是为什么?”另一位母亲说:“这是没办法的事,智力好是天生的,你急有什么用?”持这种观点的父母还真不少,有些父母一听说要重视早期教育就摇头,说孩子智力靠遗传,不愿花那工夫,还不如趁孩子小自己多玩玩。

人的智力到底是先天遗传的还是后天培养的?父母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将直接影响他对家庭教育的看法。

我非常赞同教材上的主流观点:心理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这种观点既承认先天的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前提条件,又肯定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1920年,印度一位牧师救下了两个由狼抚养长大的女孩。这两个女孩,大的约七八岁,起名为卡玛拉,活到了17岁;小的不到两岁,不到一年后就死了。因为她接受的是狼的教育,所以她已经养成了狼的习性。科学家想努力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她恢复“人性”,但收效甚微,她4年才学会6个单词,直到17岁生命结束时,她的智力才达到二三岁正常孩子的水平。

这就证明,一个健全的儿童,如果出生后不与人类社会接触,不但不可能学会说话,而且也不可能发展正常人的智力和个性品质。一旦脑组织呆傻结构形成,再努力教育开发也无济于事。

为了加深对这一原理的理解,我在体育运动中寻找到了答案。我觉得这个原理在运动员身上最能说明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凡是能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的选手,都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具备从事该项运动的最好的先天素质。如跳高选手都长得高,而且弹跳力非常好;乒乓球运动员都反应灵敏、动作非常协调;推铅球的运动员都肌肉发达,身材高大结实等等。不具备这些优良的先天素质的人无论如何训练都不可能夺得金牌。不能想象一个身高在1.6米以下的人能夺得奥运会跳高金牌;也不能想象一个身体瘦弱的人能夺得铅球冠军。因此,具备良好的先天素质是夺得金牌的前提条件。

二是要接受最好的专门训练。仅具备这些先天素质是不够的,每一个夺得金牌的选手都是后天在优秀教练科学训练下取得成功的。没有经过后天训练的人是不可能夺得金牌的,因此,后天的训练才是决定性因素。现实生活中身高超过2米的人也很多,但能在奥运会上参加跳高比赛的是那些经过专门训练的运动员。我国具备打乒乓球的先天素质的人很多,但能在奥运会上拿金牌的都是受过极好的专门训练的优秀运动员。

有的父母会问:懂得这个原理对父母教育孩子有什么作用呢?我从中得到以下启发:

一是高度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和成长环境。我就是学习这个原理之后,因为坚信后天的成长环境和教育对孩子成长具有决定性作用,才对早期教育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才会持之以恒地认真地抓好家庭教育。再说我觉得先天的遗传有一定的偶然性,除了在找对象时考虑一下,谁也不能控制先天的遗传,不一定父母双方都是高学历他们的孩子就一定是高智商的遗传。当孩子生下来,这遗传的先天因素也就确定了,只有后天的教育是实实在在地掌握在父母的手中,你完全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科学的家庭教育,这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二是要善于发现和尊重孩子的先天素质。在艾米早期教育中,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艾米在哪些方面的先天素质比较好,以便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只要父母耐心观察,是能够发现孩子在哪些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的。艾米4岁以前,我注意观察他,在运动和音乐方面他不是很喜欢,他不会主动去玩乐器,也不会与小朋友比赛,他最大的特点是爱看书,特别是对自然知识入迷。对天文地理知识一定要问个为什么,墙上挂的地图,他经常一人在那看,没过多久,问他全国主要的铁路和河流他都知道了。既然他这么爱读书,我就为他提供大量的有趣的图书。为什么要强迫他去学他不喜欢的乐器呢?

我的同事带她女儿去看人家弹钢琴,没想到这个偶然的机会发现孩子对弹钢琴非常入迷,很快就显示这方面的优势,她因势利导,坚决支持孩子学钢琴,而没有要孩子去学她不喜欢的书法,也没有要孩子去背古诗,更没有指责孩子数学成绩不好。发现了孩子一方面天赋就足够了,各方面都具备天赋的人很少。在她的鼓励下孩子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后来成为中央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学生。这得益于她及时地发现了孩子弹钢琴的天赋并尊重孩子的天赋。不尊重孩子的先天优势的做法是错误的。

三是注意让后天的教育与先天的优势有机的结合。当我发现艾米的先天优势后,我充分尊重他的学习兴趣,我的教育与他的先天优势结合,努力去发展他的优势,而不是努力去发展他的弱项,这样才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现实生活中的父母最容易犯两个错误:第一是父母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安排孩子的教育计划,想让孩子实现自己没实现的理想。却不注意孩子的先天优势,明明孩子有运动天赋,却逼着对钢琴一点也不感兴趣的孩子天天痛苦地弹奏。明明孩子对自然知识感兴趣,却逼着孩子天天背不感兴趣的古诗。第二是父母要孩子成为全才式的人物。有些父母每天给孩子安排得满满的,今天要学书法,明天要学舞蹈,后天要学画画,周末还要学小提琴。弄得孩子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什么都喜欢不起来,越学不好,父母越要求严,孩子越反感,最后搞成恶性循环,凡是父母要孩子学的,孩子都不愿学。这样做的效果是先天遗传优势没有得到发展,后天的学习兴趣受到抑制。孩子对学习再也没兴趣了,这是最可怕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不重视孩子的后天环境和教育更是错误的。

四是用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来检验后天的教育效果。我对艾米的先天优势的判断也不是一两天完成的,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的判断准不准,主要是通过观察他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来确定的。在艾米3岁时,我给他买了一个玩具电子琴,能弹奏简单的音乐,我陪他一起玩时,发现他对玩具发出的音乐不感兴趣,却对玩具的结构感兴趣,对电子琴为什么能发出声来感兴趣,不到三天他就把它拆得七零八落了。再长大一点,他就拆小闹钟,拆各种玩具,我就耐心地和他一起来拆,拆完了再一起组装,他对这个非常喜欢。在艾米读小学时,我看他学习不紧张,空余时间较多,想让他学一样特长,就利用周末带他到乒乓球馆学打乒乓球,没打几天他就不感兴趣了。后来他对唱歌感兴趣,送他参加学校合唱队,跟老师学唱歌,他坚持下来,一直到初中他都是学校合唱队的,在省合唱比赛中还拿过几次一等奖。如果发现孩子在接受教育时并不感兴趣,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效果也不佳,就要及时调整后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回过头来看艾米的成长,更使我坚信:人的智力是在先天的基础上,经后天的教育开发发展起来的。不可否认人的智力有先天遗传的差别,但同样的先天遗传基础,在不同的后天教育开发下,结果是不同的。再好的先天遗传,如果不让孩子接受任何教育,其智力是发展不起来的。

3.一条经验增强了我的家庭教育责任

把正常儿童当做超常儿童来培养,是一个负责任家长应该做的。

一天,我与一个年轻的父亲谈起孩子的早期教育,他说孩子还小呢,才半岁,没有打算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上花工夫,孩子放在奶奶家,请了个保姆带着。我问他为什么?他答得很简单:“还早呢,谁知他是个铜匠还是个铁匠?等看出他很聪明再教也不迟。如果不聪明工夫不是白费了吗?”我和他开玩笑:“假若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告诉你,你的孩子是个超常儿童你会不会这样带他?”他笑道:“当然不会,我不仅会亲自带他,还会请教育专家指导。”我问他:“你怎么就知道你的孩子不是一个超常儿童呢?说不定他就是一个超常儿童。”我的一句玩笑引起了他的重视,他真的把孩子接到身边和奶奶一起带,并且到书店里买了《教育心理学》认真学起来。我觉得他是对的,不管他遇到的是不是一个超常儿童,把每一个正常儿童当做超常儿童来培养是一个负责任的父亲应该做的。

我就是受这句话的启发把艾米从小当超常儿童来培养的,至于他是不是超常儿童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这样做了没有。

艾米是1986年12月11日在湖南澧县出生的。当我接到电报时,立即从株洲赶往澧县,直接到医院产科,看到了睡在妈妈身边的小宝宝。妈妈轻轻地幸福地对他说:“宝宝,爸爸来看你了。”他似乎像听懂了妈妈的话,睁开眼睛看了看,一会儿又睡了。小小的一个人儿,小脸盘圆圆的,五官长得清秀,这就是我们的孩子!要把他从这样一个小小的人儿抚养成人,培养成一个有用之人!从看到他的第一眼,做父亲的喜悦和责任同时产生。

当艾米来到我们这个家时,我没有去想他是不是一个超常儿童,但我知道我只有这么一个孩子,把他当做超常儿童来培养是我这个做父亲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超常儿童数量太少。我知道,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大体上可分为超常、正常、低常三种类型。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曾对20多万人进行调查,发现智力特别高的约占3‰,智力特别低的也约占3‰,是两头少中间多。

超常儿童一般具有如下外在特征,有较旺盛的求知欲和广泛而强烈的认识兴趣,有较敏锐的观察力和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有较强的记忆力,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顽强意志,具有独特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这样就有一个矛盾摆在父母面前:一方面是超常儿童在3岁前较难判断。因为智力要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3岁前的儿童的实践活动是有限的。所以,不具备较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的父母,要判断一个3岁以下的儿童是不是超常儿童是很难的。我们这些普通父母很难做到。

另一方面0—3岁的早期教育又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非常关键的时期,错过了是不可弥补的。所以,我认为绝不是发现孩子是超常儿童就重视抓早期教育,如果不是就不重视早期教育,而是要极其负责地把每一个孩子都看成是超常儿童,尽可能地用良好的早期教育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我们会发现,认真抓了早期教育,无论孩子是不是超常儿童,效果都是很明显的。

其实,要求父母把每一个正常儿童当做超常儿童来培养,只是一种家庭教育的理念,以此来增强父母的爱心和责任。并不是要求父母在孩子很小就强行地向孩子灌输很多的知识,提前进行各种技能的强化训练,以期望孩子很小就显示出强大的能力和超强的智力。而是要求父母按科学的教育原理和方法,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从孩子出生起就重视教育问题。不要在孩子出生后只管他生理上的成长问题,不重视他的心理发展问题。现在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对孩子生理上的成长关心有余,比如孩子每天喝什么奶、喝多少奶、穿什么、长了多重这些问题都非常关心;但对心理上的发展重视不够。

在这第一章的前三节,重点介绍了我对儿童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知过程。之所以要把这一问题放在最前面来写,是因为有了这个认知过程,才有我后面一系列的学习实践过程,没有这个认知过程,我就不会高度重视艾米的早期智力开发。所以,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父母尽早完成这个认知过程,都来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用辛勤的劳动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教育,亲手为孩子开启一扇智慧的大门,我认为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4.感觉学习是婴儿学习的第一步

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

人的心理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学习是婴儿学习的第一步!在孩子心理发展的过程中,父母给孩子的第一个帮助应是帮助发展感觉和知觉。因此,我把发展感觉和知觉作为艾米早期教育的第一步,也是发展智力的第一步!

为什么帮助孩子发展感觉和知觉这么重要,要作为早期教育的第一步呢?

列宁说:“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物质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

其实孩子一生下来,所有的感觉器官就开始工作了:

孩子的眼睛像摄像机一样开始观察世界,为大脑摄取最初的图像。

我们总是想办法多吸引艾米的目光。我们和艾米说话时总是尽量看着他的眼睛,让他感觉是在与他交流。当父母慈爱的面容出现在孩子的眼前,孩子是能看到的。新生儿的最佳视距是20厘米,孩子最喜欢看的是父母慈爱的笑容。当母亲给孩子哺乳时,母子对视时的视距正好是20厘米左右,孩子会紧盯着母亲的脸,特别是眼睛,好像打开了孩子心灵的窗口。我们还注意用不同颜色的玩具来逗他,让他感觉不同的颜色。我们在客厅的顶上用线高高低低地吊了很多的乒乓球,这些小球上分别涂了不同的颜色,他睡在摇篮里也能看到。天气暖和了,我们就抱他到外面走,奶奶用小拖车拉他到花园去玩,让他看到更多的东西,发展他的视觉。

孩子的耳朵像录音机一样,开始为大脑录制声音的信息。

我们尽量多与艾米说话。只要艾米醒着,我们就用亲切的声音和他说话,为他做每一件事时,都和他说话。妈妈给他喂奶时会对他说:“哦,宝宝饿了,来,妈妈喂宝宝”。我在为他换尿片时也会对他说:“宝宝不哭,爸爸为你换干爽的尿片,换了就舒服了”。他睡觉醒来,我们会一边摸着他的手或是脚一边逗他:“宝宝睡好了,宝宝醒了”。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让他更多地感觉声音。

当妈妈轻轻地叫孩子的小名,孩子是能听到声音的,父母对孩子说的话,孩子都能听到。只是孩子还不懂语言,但这声音一定是在他大脑中留下印迹的,就像录音机一样录下了,等到孩子开口说话时,这录音机就打开了。当妈妈千万次地面对面叫孩子时,孩子会露出欢乐的笑容,会高兴得手舞足蹈。而且这时的孩子对语言特别敏感,为什么小孩子会在1岁左右突然有一天开口说话?是因为孩子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听到了很多的语言。为什么同一个孩子出生在中国就能说汉语,出生在英国就能说英语,出生在法国能说法语,这取决于他开口说之前听到的是什么语言。为什么生在北京的孩子能说一口标准的北京话,而在一些方言很难懂的地方的孩子却说一口难懂的方言,这取决于孩子早期听到的是哪里的方言。你能说这种早期的语言影响不重要吗?

孩子的舌头、鼻子、皮肤开始把味觉、嗅觉、触觉的信息传向大脑。

我们经常抚摸孩子。在艾米醒时我们总要摸他的手和脚,洗澡时帮他擦身、打粉,多在他的皮肤上抚摸,让他更多地感受到这些轻轻地抚摸。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的触觉更快的发展起来。在给艾米洗澡时,我们让他在桶里自由地活动双脚,特别是在床上,每次都要活动他的双腿和双手。让他在床上爬,用玩具逗他玩,在前面引导鼓励他爬。从满月时的只能在床上动手动脚,到慢慢地努力向前爬、抬头、能坐稳,我们一步步地积极地帮助他在动作上的发展,快到1岁时,奶奶把他放在一个专门给婴儿站的圆木桶里,他可以手扶一边、脚顶一边把身体横在木桶上,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刚满1岁他就能走路了。

正常的孩子,一般都能按时学会走路和开口说话。但是有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意义,所以做的不经常,不主动。没有把它看做是培养孩子的第一步骤,更没有把它看成是智力开发的一部分,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兴趣时就逗孩子,没兴趣就不管了。这些帮助孩子发展感觉、知觉和动作的做法,在生理上看不出太大的区别,有的父母说我没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就随便交给老人或小保姆带,孩子也没什么问题。但这样做在孩子的心理发展上却会起到巨大作用的。

孩子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把这些丰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的信息及时传入大脑,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大脑的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些初步的感觉和知觉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步。父母如果重视,在0~1岁时为孩子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感觉刺激,特别是视、听、触觉和运动觉,将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身适当的视听刺激就能吸引婴儿注意和观察,而注意力和观察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孩子在这段时间听到了大量丰富而准确的语言,就为孩子及时学会语言做好了准备,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有了语言孩子的智力才能迅速发展,所以,及时学会语言是开发智力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其次,这些感觉和知觉的发展能较好的促进大脑的发育和心理发展。任何幼儿都必须经由感觉学习,大脑才能有效地发展出完整的思考能力。人的大脑有140亿个神经细胞,分为100多万个感觉区,因此感觉学习的过程相当复杂而细腻。感觉始于感觉器官,终于大脑皮质,从感受器经脑的各个部位最后到达大脑皮质是由一系列神经元连接起来的。这种神经的联系非常重要,在婴儿1岁前大脑发育很快,大量的感觉发展,会在婴儿的感觉器官和脑之间建立大量的神经联系,这对大脑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条件反射是婴儿的重要学习手段,其形成过程就是在大脑皮层上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如每次在为婴儿端尿时母亲发出“嘘嘘”的声音,过不了多久,母亲再为婴儿端尿时就很方便,听到“嘘嘘”声婴儿就排尿了。

科学家巴甫洛夫在大量实验基础上提出的条件反射学说,对于婴儿的早期教育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每次妈妈出现婴儿的面前时都说“妈妈”,经千万次的重复,孩子就知道了,眼前这个对自己最亲最爱的人就叫“妈妈”,孩子开始牙牙学语,第一个字往往最先是叫“妈妈”,因为这两个字听得最多,而每叫一次都能得到妈妈的鼓励,慢慢地孩子学会了语言,能在语言的刺激下建立各种全新的更复杂的条件反射,这时孩子就开始有思维了,孩子的智力发展将产生质的飞跃。

动作的发展对婴儿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随着婴儿的活动能力进一步加强,婴儿的活动空间加大,特别是手的活动和行走,对婴儿影响很大,那些本来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现在就近在咫尺,伸手就能抓到;与自己玩藏猫猫游戏的“妈妈”躲在桌子后面,可以走过去找到;那些图片上的小鸡小狗,现在可以去追它们,这就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家发现:正是运动本身,才刺激了大脑相应中枢区域的生长,促进了脑的成熟。动作发展正是在运动经验与大脑生长的互动过程中完成的。

帮助婴儿发展感觉的做法很简单,父母都会做。之所以很多父母没有亲自做,而是交给老人或小保姆来做,是因为不懂得以上这些道理。只要懂得这些道理,父母就知道怎样做。而且一些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这个时期婴儿很容易和照看的成人产生母婴依恋,如果长期是保姆或奶奶照看孩子,孩子就和保姆或奶奶产生母婴依恋。有的父母因工作关系,在孩子幼小时长期不能和孩子相处,到孩子上初中后才接到一起,与孩子的关系很难亲密起来,与孩子的沟通十分困难,教育也就很难见效。我在资料上看到德国规定幼儿上幼儿园只能是半天时间,理由是不能把孩子和母亲分开太久。这是很有道理的,保育员再好,她看孩子的眼神和母亲是不同的,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上,父母的作用是不能代替的。

我在报上看到一位在公司当白领的母亲,她是总经理助理,是总经理最得力的助手。但是,这位母亲懂得孩子前三年教育的重要性,她在孩子出生后,向总经理提出,给她3年时间,这3年不能要求她加班,不能给她太重的工作压力,她要集中精力抓孩子的早期教育。3年后她再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很快又成为总经理的得力助手。我觉得她的选择是明智的。

一次在报告会上,我认识一位年轻的母亲,她做“学习改变命运”的报告。她通过努力学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她是一个大山里的农家孩子,考上了大学,又当上了国家公务员。待她听完我的报告后,她告诉我,听了我的报告她吓了一跳,以前她从不知道孩子的早期教育这么重要,她到外面学习,孩子交给老人带,1岁多的孩子快不认识她了,她说再难也要把孩子接到身边。

婴儿的感觉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细腻的,需要父母全身心投入,精心呵护,这个过程是建立亲子关系最重要的过程,世界上绝大多数成功的家庭教育都是建立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上的。而专家在一些出问题的少年中调查发现,从小有寄养史的孩子占的比例较大,这些孩子从小与父母隔离,没有建立这种亲子关系,为后来父母的教育增加了难度。

5.从兴趣入手是智力开发的有效方法

从兴趣入手发展孩子的智力五要素,是早期教育中开发智力的有效方法。

有一位很认真的父亲在听了我的报告后专门找上门来问我:“你说早期教育的重点是智力开发,我抓孩子的智力开发下的工夫够大的了,怎么就没效果呢?”“能说说你是怎样开发的吗?”我劝他别急,要他慢慢说。“我每天都教孩子背古诗,开始几首还可以,后来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他还是背不来。”他显得很无奈。“你是怎么理解孩子的智力?”我估计他对智力的理解上有偏差。“不就是记忆力好吗?”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笑着告诉他:“在学习《教育心理学》之前,我对智力的理解也是模糊的,像很多父母一样只知道记忆力好是智力好的表现。所以,有很多父母理解的早期智力开发其实就是记忆力开发,让孩子强行记大量的东西来培养记忆力。这种方法是片面的,处理不当会给孩子造成伤害。”“到底什么是智力呢?”“要从理论上说清楚什么是智力是很难的,长期以来,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对智力问题做了大量研究,但是,由于智力问题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对智力还没有得出一个公认的标准定义。”“那你说的早期智力开发还有什么意义呢?”“你别急,研究这些抽象和深奥的定义是学者专家们的事,我们这些普通父母有更简单的方法来认识智力。”我找出一张智力结构模式图给他。“你看,不管心理学家给智力下多么复杂的定义,但大多能认同智力是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五个基本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这智力五要素和智力结构模式图既好理解又直观,又好记,很容易被普通父母认识,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也很容易运用,我就是用智力五要素和智力结构模式图的基本原理来指导自己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开发和早期教育的。”

一说智力开发,很多父母把这看得很神秘:智力啊,这个深藏在每个人大脑深处的神秘力量,难道不复杂吗?我们这些普通父母能开发吗?只有专家才做得到啊。现在回想起来,我在学习《教育心理学》时,智力五要素和智力结构模式图原理对我的启发很大,在艾米的早期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最大。这里,我愿意和更多的父母来分享这个学习体会过程。主要有两点收获:

第一个收获是知道了智力是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五个基本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智力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独特的心理结构。这个收获让我明白了一个简单又实用的道理:什么是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只要是能有效地促进这五个要素健康发展就是智力开发!其实,早期智力开发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学习,几乎所有父母都能掌握。

第二个收获是从智力五个要素在智力结构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来看,知道了智力是一种综合的心理能量!关于智力构成的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模式图表示。(见附图)

从这张智力结构模式图上我理解了,智力是密切联系、彼此制约、相互影响的五个构成因素的综合体,其中每个构成因素的水平,不仅影响其他四个因素的水平,同时还影响整个智力的水平;但每个因素都在发挥自己相对独立的作用。

这个收获也让我弄懂了一个道理:我们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就要围绕全面发展孩子的这五个要素来进行,而不是单独发展某一个要素。

让我更加兴奋不已的是,《教育心理学》中对智力五个要素在智力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用了五句非常形象的话做了很好的说明。从这五句话中我悟出了一个更重要的开发儿童智力的方法。

第一句: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警卫,又是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持者。

当我读到这句话时会心一笑:警卫这个比喻太贴切了。为什么美国总统到哪里都需要众多的警卫?因为有警卫才能有效地把与总统活动无关的人员隔开,确保总统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活动。同样道理,之所以把注意力称作智力活动的警卫,只有集中注意力,才能有效地把那些与智力活动无关的事情隔开,人的智力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智力再好的人,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其智力活动是发散的,这时人的智力活动缺少明确的指向,无法有效地组织和维持智力活动。从“警卫、组织者、维持者”我们很容易理解人的智力活动是从注意力开始的,所以要把注意力摆在智力五要素的第一位,可见注意力的培养有多重要。从人的实际活动来看,注意也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当人在注意着什么的时候,同时也就在感知着什么、观察着什么、记忆着什么、思考着什么、想象着什么。因此,注意力和其他智力因素是紧密相连的。

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一再提醒那些走神的学生要集中注意力,否则老师讲什么他根本听不进去。注意力容易集中并持久是智力良好的一个重要表现,现实生活中那些智力很好的学生往往注意力很容易集中,能很专注地做一件事。而一些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效率非常低。我亲眼见到一个小学生在做作业时,写两个字就与旁人谈笑风生,在父母的督促下写两个字后,又玩书桌上的玩具,结果两个小时没把一道习题做完。因此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非常注意对注意力的培养和训练。

人的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如孩子正在玩耍,突然一个碗从你手上掉在地上打破了,孩子会突然停下手中的活,注意你和打破的碗,看看发生了什么事,这就是无意注意,无需意志力努力来维持,这种注意常常是短暂的。一个蹲在地上看蚂蚁的孩子,他看到一只蚂蚁发现了食物,回去报信了,他要继续观看大批的蚂蚁怎样列队出来,怎样齐心协力把食物抬到洞口,整个过程孩子都在专心地注意看着,这就是有意注意,需要一定意志力来维持。

那么,什么样的事物更容易吸引人的有意注意呢?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生动的比呆板的容易引起注意,形象的比抽象容易引起注意,有声的比无声容易引起注意,对比度强的比对比度不强的容易引起注意,感兴趣的比不感兴趣的容易引起注意。我就是用这些原理来帮助艾米发展注意力:一方面用艾米感兴趣的事物来培养他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从艾米经常注意的事物来发现他的兴趣所在,这对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注意力是非常有益的。注意力好的孩子表现为注意力很容易集中,而且集中的时间较为长久。艾米从小就爱看书,但他也像其他孩子一样爱玩,在外面玩累了跑回家,一拿起书他的注意力很快又能集中到书上去了,有时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有时他跟我们到朋友家玩,大家都知道他很好招呼,只要找几本好看的书给他,他可以一个人安静地看半天。

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从兴趣入手才能更好地发展孩子的注意力。

第二句话: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又是智力活动的源泉。

太妙了!不经过观察这个门户,我们不能进入智力活动的世界!没有观察这个源泉,我们智力的河流将会枯竭!我们通过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有关事物的鲜明且具体的印象,经过思维活动的加工、提炼,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观察力是形成智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也是其他几种因素健康发展的基础。

翻开名人传记,不难发现,人类历史上,尤其是科学发展史上的成功人物大都具备良好的观察力。

俄国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他的实验室里刻着:“观察、观察、再观察。”伟大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从小热衷于观察动物、植物,坚持20年记观察日记,写出《物种起源》。他自己曾说:“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很多孩子观察事物非常仔细,父母要积极地引导和启发孩子对他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察。

艾米小时候最喜欢看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每次他看这部片子时,给他最喜欢吃的东西,他都放在旁边,要等看完后才吃。他对自然知识非常感兴趣,每次我带他上屋后的小山,给他讲各种植物时他听得非常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我们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他才会仔细观察,不感兴趣的事物他很快就转移了视线。孩子的观察与注意是紧密相连的,注意才能观察,观察需要注意。因此,容易引起孩子注意的事物一般也容易引发孩子仔细观察。这就告诉我们:一方面要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来引导孩子的观察,另一方面要从小培养孩子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我又得出一个结论:从兴趣入手才能更好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第三句话: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又是智力活动的方法。

从思维力处在智力结构模式图的中心位置,我们很容易理解思维力在智力中的核心作用。思维水平的高低,反映一个人的智力活动水平高低。而且其他四个要素都要与思维力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注意力没有思维力的参与,很难从注意上升到观察,观察不与思维力相结合很难发现事物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性,因而也难以持久和深入。记忆力不与思维力结合,它记住的只是原始的东西,很难创新。想象力不与思维力结合则难以展开飞翔的翅膀。总之,思维力居于智力的核心地位,一个失去思维力的人,其注意、观察、记忆、想象很难具有什么实际意义。

艾米与每一个儿童一样最喜欢问: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儿童强烈求知欲望的表现,也是儿童积极思考的表现。每次我都耐心地解答,从不会回避孩子的提问。但是,很快我就发现,艾米问得最多的是有关自然知识、军事知识和历史方面的问题,他从没有问音乐方面的,也很少问体育方面的。而我邻居家的一个女孩子却对花花草草、小动物和舞蹈、唱歌有问不完的问题。从这些孩子自然流露出来的表现,我们也很容易推断:容易吸引孩子注意、引发孩子观察的事物容易激发孩子积极思考,因为注意、观察、思维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同样可以推出这样的结论: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容易激发孩子积极思维。

第四句话: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又是智力活动的仓库。

记住学过的东西,人们才会积累知识,离开知识学习,智慧将成为无源之水。所以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在希腊神话中,九位文艺与科学女神的通称叫缪斯。缪斯之母———谟涅摩,是古希腊人尊崇的记忆女神。在他们心目中,没有记忆女神的孕育,不会有文艺、科学的茁壮成长。

人类没有记忆,就没有智慧活动可言。所以,古希腊戏剧家阿斯基洛斯说:“记忆是智慧之母。”

这些名家名言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了一个道理:没有记忆这个基础,我们无法进行智力活动,离开记忆这个仓库,我们的大脑无法储存智慧。我们在一些电影中也看到这样的案例:一个曾经很聪明的人因遭遇特殊打击丧失了记忆,就是说他“仓库”里的智慧丢失了,他一下成为一个智力低下的人。

记忆力好也是我们最容易理解的智力好的重要标志。这一点一般的父母都知道,很多父母是从这一点来检验和判断孩子的智力。所以一些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不顾孩子的兴趣,强迫孩子死记硬背孩子不感兴趣的知识,破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艾米从小记忆力就很好,很多知识给他讲了他就记住了。但是,他和其他孩子一样,也有经常忘记事情的时候。仔细观察后我发现,他很快就能记住的都是他感兴趣的,而经常忘记都是他不感兴趣的。其实,不仅孩子是这样,成人也一样。为什么一些记忆力很好的科学家老是记不住做红烧鱼要放的作料是什么呢?不是他记忆力不好,而是他兴趣不在此。为什么有的孩子对复杂的电脑游戏程序很快就记下来了,而对简单的数学公式却老是记不住呢?因为他兴趣不在数学上。

懂了这些道理后,我从不把学习记忆的一些技巧和方法运用到还处在学龄前的艾米身上,来帮助他进行所谓的记忆力的强化训练,以便孩子记住一些他们这个年龄不必记住的东西,来显示孩子良好的记忆力。我从不逼迫艾米去背他完全不能理解的古诗,不会强迫他去背棋谱或乐谱,更不会鼓励他去背枯燥的圆周率的多少位。我觉得那是孩子上学以后的事,因为那时孩子才有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而学龄前的早期教育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正规教育,这时的孩子没有规定的学习任务和考试指标。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记忆内容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因为对天文感兴趣记下了一些天文知识和因为对体育感兴趣记下了一些体育知识,在发展孩子的记忆力上的作用完全是一样的,因为热爱体育发展起来的记忆力在孩子上学后的学习中同样会发挥作用。

细心的父母会发现,我又在强调一个结论:要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来发展孩子的记忆力。

第五句话: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又是智力活动富有创造性的条件。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创造力强的人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想象力丰富。最能体现儿童想象力是儿童自己编的故事和他们自己画的画。在孩子的故事中,一切都是可能的,在孩子的画中还有什么不能实现?为什么童话故事那么吸引孩子?就是因为童话故事比成人故事更具有想象力。为什么还不会写字的孩子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涂鸦,因为那是他们想象的天空。

什么样的事会引发孩子美好的想象呢?打开我收集的艾米5岁前画的儿童画,都是飞机、大炮、坦克,有各种打仗的故事,有各种星座图,有小动物的故事,因为这是他最感兴趣的;却没有一幅是画弹钢琴的,没有一幅是画下象棋的,因为这不是他兴趣所在。

我们还是可以得出一个同样的结论: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容易引发孩子的想象!

这一节里,我专门介绍了自己对智力五要素和智力结构图原理的认识过程。主要是为了引出我对早期教育感受最深的一条体会: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来发展孩子的智力五要素,是早期教育中开发智力的最佳途径。

6.引导孩子观察是开发智力的重要手段

吸引注意能促进孩子的好奇心,引导观察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这话是大文豪郭沫若说的,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如果让你给自己还在学龄前的孩子找一位老师,你会找谁呢?“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找到孩子的热爱吧,它真是一位好老师呢!

我把培养艾米的注意力作为开发智力的重要环节。从出生后到学会说话以前,孩子因为没有语言这个思维的工具,所以不具备思维能力。但不等于此时孩子不能发展智力,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在艾米出生之后,我们常用轻柔的动作、和蔼的声音、优美的音乐、适宜的玩具等来吸引他的注意,这样可以发展他的注意力。慢慢地他能对我们的逗引做出一点回应,如刚满月就能逗笑了,说明他已经注意父母了。3个月以后,每天在床上和他玩游戏,他都能有所表示。再大一点对给他的玩具他能拿在手上玩。当他六七个月时,每天与他玩藏猫猫的游戏,他能随着叫他的声音到处找人,一旦找到就开怀大笑。父母都会逗引孩子,但是很多父母不知道这样做其实就在发展孩子的注意力,就是在开发孩子的智力;所以父母要主动吸引孩子注意。

艾米1岁时还没有开口说话,但不管他在玩什么,只要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一响,他立刻停下来,直到音乐完为止,因为他已经熟悉这音乐了。一到播天气预报时,又停下来听熟悉的音乐。虽然不会说话,但要一直注意到熟悉的音乐结束才重新开始他的活动。在固定的电视节目中安排固定的伴奏音乐本身就是利用条件反射原理,只要一听到这音乐就知道这节目开始了。后来我就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的每一句按动画的顺序用手的动作表达出来,只教了几遍他就可以学给别人看,只要你哼着那熟悉的音乐,他就用手把动画顺序学出来,逗得大家哈哈大笑。1岁半能说话后,他可以把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的省会城市按顺序一个不错地背下来。

还有一个最能吸引他注意的是电视中的不断重复的广告。很多不断重复的东西都能吸引婴儿的注意。在我看来,电视中好的广告短片简直就是儿童教育片。因为它不断重复,又短小,生动形象又鲜活艳丽,广告中的人和画面都很漂亮,用的语言简洁易记,朗朗上口,又是标准的普通话。只要广告播过几遍他就记得了,一到播广告时间就是他看电视时间,谁都不能换台,一换台他就用大声的尖叫来抗议,不行就哭,所以全家都知道他爱看广告,也支持他看广告。所以在这里我也要提醒电视广告制作者,广告对儿童的影响是巨大的和直接的,在制作广告时除了考虑企业的需要,一定还要注意到对儿童的影响,千万不要制作对儿童有负面影响的广告。

能吸引孩子注意,说明孩子对此事物感兴趣,所以父母要关注孩子经常注意的事物。

我发现艾米1岁半时对积木很感兴趣,就买了各种各样的积木给他玩,特别是当时刚出来的能组装拆卸的塑料积木,他更是爱不释手,经常一玩就是几个小时,凭自己的想象组成各种东西。一下装成一辆小车,一会儿又做成一辆坦克,玩得非常开心。

艾米还不会说话时就很喜欢看天气预报,我知道他爱看地图,就在家里的客厅里挂了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他常没事就站在沙发上看,会说话以后,很多大城市、大的河流他一下就能在地图上找到并说出来。

我还把引导艾米观察作为开发智力的重要手段,利用各种游戏引导艾米观察。艾米最喜欢的还是图画的游戏。我经常利用图画游戏引导艾米观察两幅画的不同。在艾米会说话以后,我常跟他玩的一个游戏就是找画中的不同。我在一张纸上画两幅看起来一样的画,如两辆汽车,或是两架飞机,但仔细看有很多细微之处是不同的:这辆汽车多画一个轮子,那架飞机少画一个油箱,要他找,这个游戏他最爱玩,每找到一个不同的地方他就很高兴。为了启发和培养他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我还经常和他玩找缺陷的游戏,我把生活中的物体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下来,如一辆大卡车,哪是车头,哪是车厢,四个轮子,车灯,喇叭等,等他记好了,再画一张不全的,要他找缺陷,这个游戏他也很爱玩,既培养了他仔细观察的习惯,又加深了他对这些物体的认识。他学会这些游戏后又和其他的小朋友玩,一笔一画地画这些大卡车和飞机,又锻炼了他的想象能力。

我还注意在生活中指导艾米观察事物的不同。我们的住房后面是一座小山,山上有很多树和野草,不同的季节开着不同的野花,有各种各样的鸟。我经常带他到山上玩,给他讲各种植物和动物的知识,教他区别樟树和松树的树叶,让他看茶花与野菊花有什么不同,告诉他怎样观察各种植物的不同之处。在他3岁多能挥动小竹棍时,就带他到山上打野草,这是他最爱的户外活动了,既锻炼了身体,又增长了知识。他对各种植物很感兴趣,总要我给他讲有的树为什么长那么高,有的为什么长这么矮,每次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我发现,在孩子学会了基本的语言之后,在大自然中通过引导孩子观察各种植物和动物,很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些实物远比书上的图画更直观。艾米每次出门就拉我往山上跑,指着这个问,指着那个说,通过观察,艾米学会了很多知识,从艾米身上我也看到,每一个儿童的好奇心都是很强的,但他们活动的空间和能力有限,自己主动观察的能力有限,需要父母为他们从小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提供一定的环境和条件。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喜欢父母带到公园去玩,而有的父母总以为孩子到公园就只是玩,没想到孩子在玩耍中可以观察到很多在家里看不到的事物。

在艾米4岁半时,我带他到北京,一路上他对着地图看到了哪一座城市,我指导他注意观察北方与南方有哪些不同。到北京后带他参观了故宫、军事博物馆,这下可开眼界了,看到了很多他以前只在书上看到的枪、炮、飞机、坦克,男孩子可能天生都爱武器,要我从头讲到尾。但到了天文馆我才发现,他最感兴趣的是天文知识,他拉着我在一群八九岁的小学生中间挤来挤去,吵着要讲这个讲那个,逗得大家都笑他。特别是天象仪的表演,让他大开眼界,天上美丽的星座深深地吸引了他。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太阳耀斑、日珥这些神奇的天文照片在一个4岁多的孩子心中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北京最后的三天时间里哪也不去了,连去了三次天文馆!买了一本只有四页的四季星空图,那上面有一年四季的星座图,为了给他讲这些他感兴趣的天文知识,我买了一本中学生的科普读物《天地遨游》,在回来的火车上他就开始阅读这本书。在这之前,我只是在给他读故事时让他看到书上的字,还没意识到他有这种阅读能力,他自己也是第一次开始自主阅读这种大本的文字书。回家后只要有时间就捧着这本《天地遨游》阅读,不到一个月,这本书读完了。我为了检验他是否能够阅读这样的科普读物,考他书上的知识,基本上正确。

我又一次为他买了六本中学生的科普读物,像《航空奇观》、《珍稀动物大观》、《珍稀植物大观》、《海洋大观》等等,他很快就阅读完了。我又给他买了全套《十万个为什么》。每到能看到星空的夜晚,他一定要拉我到空旷的地方,教他认星座,当他终于在夜空上认出了书上的星座时非常激动。狮子座、大熊座、小熊座、猎户座、蝎子座、天鹅座这些著名的星座非常好认,这些感兴趣的事物他很快就记得很牢,像天狼星、牛郎星、织女星等一些著名的星,中国古代叫什么名,外国叫什么名,是几等亮度的星,有多重,有多大,记得清清楚楚。九大行星的位置,谁体积最大,谁最重,他弄得一清二楚,木星有几颗卫星等,他都讲得头头是道。

正是从学习天文知识开始,艾米打开了自主阅读的大门,也是阅读使他打开了一扇主动求知的大门。后来他又爱上了军事知识,这大概是男孩子的共同爱好,如果你的家里有一个男孩子,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我发现这个特点之后,给他买了大量的军事方面的书,最吸引他的是古代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故事。艾米5岁时,一些成人津津有味地听他讲英军是怎样四炸德国战列舰皮尔提茨的故事。

这些事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从孩子最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耐心地指导孩子观察,是激发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最有效的方法,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会驱使孩子克服阅读上的困难。孩子有了这样的求知欲望之后,还要父母督促他学习吗?这种学习在孩子心目中是快乐无比的,他每天都要向我们说起他的新发现,每次说起自己从书中学到的新知识是那样自豪。这时我的任务就是根据他的兴趣为他提供好的读物,好在我自己也算是一个读书人,我的满书柜的书全向他开放。等到他上学前班时,我的大学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已被他翻烂了,《世界通史纲要》已悄悄地装进了他的书包。1994年4月转到常德市读小学一年级,我第一次带他到市图书馆借书,在目录中翻了很久,最后借的是两本厚厚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一周就读完了,他还想更详细地了解二战的故事和历史。

吸引注意可以促进孩子的好奇心,引导观察则大大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对一个4岁的孩子,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比向他强行灌输知识好一百倍!如果父母有时间,千万别忘了引导你的孩子观察他感兴趣的事物,你会发现孩子会用惊人的效果来回报你的付出。

7.形象是启迪儿童智慧的法宝

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最大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总的规律是: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即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依次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

我在帮助艾米发展思维力上努力要求自己遵循这些规律,始终没忘记利用形象来引导和启发孩子。

在艾米学会走路但还不会说话时,因为他还不能用语言交流,因此,我首先是注意了在游戏中积极发展他的动作思维。0~3岁的儿童最早的思维活动主要是动作思维,他们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思维。比如,婴幼儿常常边玩边想,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我经常与他玩游戏,如相互拍手的游戏,他要拍到我的手掌,又不让我抓住,他就要注意我的表情和手,这时的游戏主要是动作,因为他还不会语言,这时孩子的动作实际上起到了语言的作用,表达了他对眼前活动的认知。

我教他用简单手语配合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表示一些简单的意思,如“再见”、“欢迎”、“不同意”、“来”、“去”、“好”、“恭喜”、“没有了”、“在这呢”、“还要”、“要这个”等等,虽然这时孩子还说不出这些话,显然已经能表达这些意思了,父母这时能比较顺利地和孩子交流,说明孩子的思维开始萌芽,他的语言就在嘴边上了,一边玩一边嘴里还发出“嗯嗯”的声音,这些游戏对孩子的语言发展也是很有好处的,激发了孩子想尽快说出话的欲望。特别是用手的动作模仿一些电视片头的动画,使孩子的动作有了更丰富的含义。稍大一点就用积木来和他做房子、汽车、飞机等,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好奇心特别强、特别喜欢游戏,这时父母千万别以为与孩子游戏只是和孩子玩耍,孩子在游戏中能促进动作思维积极发展。

我在学习《逻辑学》时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形成逻辑思维,第一是要有概念,头脑中有了基本的概念才能形成判断;第二是要形成基本的判断,有了判断才能形成推理;第三是要学会推理。什么是推理?由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就是推理,有了推理人的思维才会慢慢成熟起来,学习知识也就有了重要的手段。因此,孩子要形成思维能力首先要在头脑中形成第一批概念。

我们最先教艾米学会的也是这些最常见的以图形为主的概念。如:这是树、这是花、这是草;这是桌子、这是椅子、这是杯子;这是小狗、这是小猫、这是小白兔等等。

例如我要教会艾米学会这样的判断:这是一只跑动中的小狗。我必须先让他知道什么是小狗?什么是跑?有了这两个基本的判断之后,他才能得出一个新的判断:哦,这是一只跑动中的小狗。这是红色,这是花,孩子才知道这样的花是红花。只有在孩子头脑中建立了一大批这样简单的图像概念和最直观的简单的判断,孩子的思维才能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

在艾米2岁至3岁之间,我主要是用图画来帮助他建立最基本的概念和判断,来积极发展艾米的形象思维。因为生活中他看到的东西是有限的,而图画可以帮助他认识很多东西。很快艾米就能从具体实物和游戏动作过渡到书上的图画,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当时我买了一本儿童简笔画,上面全是动物典型特征的轮廓画,他很快就能从简笔画认出各种动物。一有空了我们就在画板上画这些小动物。

但是我们知道,概念有形象的、有抽象的、有简单的、有复杂的、有生动的、有呆板的,如小猫小狗等小动物,孩子经常看到,又活泼可爱,孩子很快就能接受这些生动形象的概念,而像“空间”、“时间”、“表示”、“宇宙”这些概念对刚学会说话的孩子来说就很难理解了,这也是为什么儿童都喜欢看动画片和幼儿画报的原因,因为都是一些简单生动形象的图画,孩子很容易理解。

当孩子头脑中的形象信息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不满足于用形象信息来思维了,这时孩子就产生了识字的需求。文字是孩子的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工具,但文字对幼小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太抽象了,明明是可爱的小狗却要用“狗”这样一个符号来代替,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孩子识字是很多父母感到头疼的事。我思考如何将教孩子识字这种抽象的过程形象化,帮助艾米较好地完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在他1岁半时,我主要是用汉字积木,在砌房子的游戏中教他认识了100多个最简单的字,如“大”、“小”、“上”、“下”、“左”、“右”等等。但我也知道,这时孩子识的字只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而已,他认识“大”这个字,只是将“大”这个字的读音和“大”这个字的图形能够联系在一起,并不代表他已经懂了“大”这个字的含义。这个时期孩子认识的文字很难作为思维的工具使用,如孩子能说出这个苹果比那个苹果大,但他在说这句话时头脑中一般只有一大一小两个苹果的形象,而不会用“大”这个文字来帮助思考。

等他到两岁时我就尝试用故事来强化文字的形象。文字是抽象的,但故事是生动的,我开始给艾米读故事,买了当时出版不久的《365夜故事》,每天晚上在床上,让他靠在父母的怀里给他读一个故事。为什么不是讲而是读呢?有两个目的,一是要让艾米知道,这些动听的故事来自书上,艾米慢慢会产生对书的喜爱。二是让他看到书上的文字,让他知道就是这些文字让爸爸妈妈讲出了这么多好听的故事,激发他要识字的欲望。实践证明,我们找到了一条教孩子识字的有效办法:孩子在记住故事的同时认识了文字。要记住一个个抽象的文字很难,但要记住一个有趣的故事就很容易,有的故事讲一两遍孩子就记住了,在重复讲时我们有意讲错几个地方,他马上会说讲错了。有一次奶奶从老家来时,带来了姑姑送的一盒讲故事的录音磁带,配有图书,艾米非常喜欢,每天从幼儿园回来就打开录音机一边听,一边看书上的文字,很快就能把故事完整地背下来,结果故事中的文字全都认识了。所以,我是用故事来促进艾米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动作、游戏、图画、故事看起来是不同的事物,但在孩子的思维发展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生动的形象性,父母很好地运用了这些手段,就能较好地引导和帮助孩子发展思维。如果违背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来抓儿童思维发展,不注意形象性的特点,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把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破坏掉。

8.涂鸦是儿童想象的翅膀

画儿童画是游戏,是玩耍,不应该受任何规矩的约束。

我保存了很多艾米的儿童画资料,时间最早的是1989年10月,那时他还没满3岁。在艾米会说话之后,我就经常在纸上画些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我在画的时候尽量用简笔画,只画东西的轮廓,慢慢地艾米也喜欢在纸上画他喜欢的东西。我在他的桌子上放很多的纸和笔,让他能随时信手涂鸦。

我一个朋友看他能自己一个人在纸上乱写乱画几个小时,就问我:“他对画画这么感兴趣你怎么不教教他画?起码也要让他照着书上的画呀。”我笑着告诉他:“不能从画画的技巧上来评价儿童画的,在儿童掌握文字之前,涂鸦是儿童想象的翅膀,是他们的形象语言。为什么要他照别人的画呢,他画的东西从绘画的角度看没有什么意义,但从表达方式上看,这是他的形象表达,每幅画他都能说出意思来的。”

果然,我的朋友问艾米,他都能讲出他的意思。在他画的一幅画中,一个长方形代表幼儿园的教室,中间画了一张大桌子,我的朋友问他:“艾米,你这桌子旁边画的是小朋友吗?”其实每个小朋友就是两个圆下面画两根线,一个圆代表头,一个圆代表身子,两条线就代表两条腿,手就省了。他说:“是呀。”朋友又问:“这个大的是谁呀?”“是老师在给我们讲故事。这是开水桶,这是吃饭的碗,这是睡觉的床。”看,虽然画得不好看,但每画的一个图形都代表一样东西。

我还保留了很多他3岁至6岁画的枪、飞机、坦克、卡车,他像任何一个小男孩一样,喜欢这些打仗用的武器,一边画嘴里一边开坦克,一边开枪开炮,一个人在那里打仗,玩得很开心。他在那涂鸦时,我从不打扰他,有时就问问他画的什么意思,他就兴致勃勃地给我讲他画的是什么意思,听他讲完了我会及时夸奖他两句。在他4岁时,我就要他在自己满意的画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和画的时间,我说要帮你保留下来,他听后很高兴,就在一些自己觉得很好的画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和时间。看我把他画的画用漂亮的影集保存起来,他画画的兴趣就更大、劲头更足了。他的这种专注和执著令我的朋友赞叹不已,说他长大了一定是个画家。

几年以后,我转到了常德工作,我的这位朋友来看我,当看到读小学的艾米时问他:“艾米,你现在画得怎样了?给叔叔看看你现在画的画。”当听说艾米现在没画画时他很惊讶,埋怨我浪费了艾米的绘画才能。

之所以在艾米2岁至6岁时我支持他信手涂鸦,鼓励他画,哪怕他画的成人看不懂,都要鼓励他画,这是因为那是儿童画。那时的画是他的形象语言,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不需要任何艺术规范和技术标准来约束的,只要有想象力就行。在他掌握了文字后,就有了新的表达方式,他很快就不画了,他发现用文字来表达更方便更准确。我也就没要他进一步学画画,如果这时要学画画,就要像一些小朋友那样,每天背个画夹到画家那里去学了,那是成人画的画,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有很多艺术规范和技术标准,画好了才能成为艺术。那才是绘画意义上的画画,要学素描,要画得像描绘的东西。我小时候学过,是很难的一件事,没有专门的兴趣和一定的天赋是画不好的。所以并不是小时候爱画儿童画的孩子长大了就一定喜欢画画,就一定要当画家,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爱涂鸦,但能当画家的只是少数人。更不能因为长大了不当画家,所以不准孩子涂鸦,说不定你的错误决定会把孩子智力因素中最宝贵的想象力扼杀在萌芽状态。

在智力五要素中,想象力是最具创造性的,一个人要有很好的创造性,没有很好的想象力是做不到的,而当孩子拿起笔开始在纸上涂鸦时,他的想象力就开始萌芽了。

其实我的这位朋友与很多人一样,没有理解儿童画的本质。有一次我在公园里看到一位父亲在教4岁的孩子画画,爸爸很认真地教孩子照着画报上的照片画一只小狗。孩子刚画了一阵,爸爸马上就指出没画好,狗的尾巴不能比狗身子还粗,用橡皮擦掉重画。孩子重画了他又指出狗尾巴不是直的,要孩子擦了重画。等下又吼孩子不仔细看清楚:“明明画报上只画了一只耳朵,你为什么要画两只耳朵?你看看自己画的这是什么玩意儿?你这样还想当画家?不画了!”画了好久,纸擦破了小狗还是没画好。本来开始孩子很高兴的,却被爸爸吼得眼泪汪汪,看得出来,孩子已经很不耐烦了,如果不是爸爸很严厉,他早就不画了。我不忍心看下去了,又不好去破坏他教孩子画画的兴致。这哪是在教孩子画画,这是在摧残孩子的想象力,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是在给孩子想象的翅膀套上枷锁。

为什么狗尾巴就不能画得像身子一样粗呢?在成人那里不行,在儿童画里行!在儿童画里孩子的想象力是长着翅膀的,想飞到哪就飞到哪。不管孩子把狗尾巴画得多大,它都代表狗尾巴。在艾米的画里坦克可以开上山顶,火箭炮弹飞出去以后可以任意拐弯,敌人藏在哪里都能击中。孩子的想象就是这样丰富,理由就是这样简单,父母只有真诚地启发和赞赏,绝不要无理的批评和压制。

为什么狗尾巴不能是直的呢?在成人看来不行,在儿童画里就可以!在儿童画里孩子的思维是有形状的,图画就是孩子的自创文字,是孩子思维的最流畅的形象表达。不管狗尾巴画成直的还是弯的,画在狗身子后面的就是尾巴,就是这么简单,决不会因为是直的孩子就把它看成是一根木棍。在艾米的画中太阳是用手爬上山的,他画的卡车驾驶室里坐了10个人,我问他:“你的卡车驾驶室里怎么能坐这么多人?”他说:“我的车大呀!”是的,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生活经验来指责孩子画的儿童画,在儿童画里什么都能实现。有的画是他创作的故事,那些画上虽然没有文字,但他能把故事完整地说给你听。

为什么要把孩子吼得泪汪汪呢?对一个4岁的孩子来说,画儿童画是游戏,不是上课,是玩耍;不是训练,是想象力的放飞,不应该受任何规矩的约束。很多孩子在没有成人的陪伴下,只要有一支笔和几张纸,他可以高兴地玩得很久。儿童画就是孩子另一种游乐园,艾米可以在一张纸上打一次坦克大战,每画一笔表示打出去一发炮弹,嘴里要“轰”的开一炮,直到把纸划破。信手涂鸦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游戏之一,多自由啊,自己想表现什么就画什么。不需要成人的约束和干涉,也不需要小伙伴帮忙,画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从不用考虑画得好不好,画完了总是欢天喜地。这种游戏安全又简便,只要给孩子一张桌子就行,有时没有纸张和笔,孩子用小棍在沙地上画一样能兴高采烈。还能找到比这更适合儿童的室内低成本的益智单人游戏吗?我看没有,你只要看到孩子画完之后那种愉快的满足感,你就知道孩子有多喜欢它。

为什么要说孩子画的不是玩意儿呢?儿童画的价值不在技术上,在艺术上;儿童画是孩子心灵的窗口,孩子怎么想就怎么画,是孩子情感的直接流露,是童心的形象表达。在艺术创作上要永保一颗童心是多少艺术家梦想的事情。1984年,我还在湖南教育学院读书,那时四个班合一起上大课,我坐在最后。有个同学的4岁女儿非常可爱,她叫群子,为了不影响上课,她妈妈让她和我坐在一起。那时我还没有孩子,为了让她保持安静,我一边给她画儿童画,一边悄悄地给她讲故事,她玩得非常开心,我根据故事随意画的一些简笔画能引起她丰富的联想,群子天真可爱的童心深深地震撼了我,当天晚上我就写成了一首诗《永恒的孩子》,这首诗发表后收入了著名诗评家朱先树老师编的《当代中青年诗人抒情诗选》。这首诗就是得益于童心给我带来的灵感。“我花费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这是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说过的话。有时孩子直接流露的艺术情感让成人自愧不如,我就曾经从一个小女孩的儿童画中得到过人生的深刻启迪。

那是1987冬天,我第一次过琼州海峡,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大海。我把这次经历写成了一篇散文,这里不妨引用一下,来说明儿童画的艺术价值。

过琼州海峡第一次看到海是过琼州海峡。快到海边时,在汽车上我已感觉到潮湿的海风,感觉到了海的气息。我是在山区长大的,没见过巨大的水面,虽然在电视上看过海,但那与亲临其境有本质的区别。下车后我直奔海边,大海就蓝蓝地躺在那里,用不紧不慢的涛声欢迎我这个远道而来的崇拜者。大渡船缓缓离开了海岸,坐在船舱里,我意识到这是离开大陆了。在外跑了多年,第一次有了漂泊的感觉,心里觉得有点不踏实。我旁边坐着一个小姑娘,她也许多次过海峡,窗外的景色已不能吸引她,她一边哼着《种太阳》这首歌,一边拿彩色笔在一块画板上画画。窗外海水的变化立刻吸引了我,海水由浅蓝变成了深蓝,蓝得刻骨铭心,蓝得可怕。我想如果在街上看见一个人穿这样深蓝色的衣服会觉得十分刺眼。但这宽广无垠的海水蓝得让人信服,相信海的深度和分量与这蓝色相配。海风一吹,那蓝色波涛上翻起白色的浪花,觉得十分和谐,就像蓝天配上白云一样,美丽动人。我觉得这小小的窗口局限了我对大海的欣赏,我来到甲板上,一些头一次来到海上的人与我一样激动,拿出相机来照相留念。不一会,渡船已到海峡中间,此刻艳阳高照,晴空万里,深蓝色的海水平整整地伸出去,浅蓝色的天空圆溜溜地盖下来,海与天交汇处形成明显的交际线。我举目四望,看不到一点海岸,那交际线是一个完整的圆圈,我这是身置一片汪洋之中了。这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最大的空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我也算是征服过海的人了,胸中立刻涌起万丈豪情,随视线射向天边。不知天边有什么神奇的力量,我刚产生豪情立刻被挡了回来,跑得无影无踪,一种我从未体验过的恐惧感袭上心头:小小的琼州海峡就让我觉得如此巨大,那么大东海呢?太平洋呢?我不敢想下去,相比之下人太渺小,真是沧海一粟。我本是想在大海中寻找自信的,没想到仅仅瞬间便失去了自我。这下我理解了海的前面为什么要加个大字。我不敢再面对浩瀚的大海,背负这沉重的压抑感,我懊丧地回到船舱,不看窗外的大海,看身旁的小姑娘画画。小姑娘天真可爱,她已画了好几张画了。突然她眨着闪亮的眼睛问她妈妈:妈妈,太阳比地球大,怎么种啊?她妈妈晕船,正难受地闭着眼睛睡觉,就随便答了一句:太阳的种子比地球小。小姑娘觉得有道理,就自己画了起来。她画了一个大地球,在南北两极各种了一个太阳,那太阳的种子虽小,但也是光芒四射,把南北两极的冰都融化了。我觉得她画得挺有意思,便想考考她。我问她:小姑娘,琼州海峡应画在哪里?小姑娘头也没抬便答:琼州海峡太小了,画不出来。我听了不禁哑然一笑,刚才我还恐其巨大的琼州海峡,在小姑娘的画里还不够画一条线!看来大小真是相对的,人虽小,但心胸大,再大的东西也能装在心里。想到这里,刚才那份恐惧感一扫而光。这时渡船响起了浑厚的汽笛,我抬头一看,海南岛就在眼前了。

说来我也是有近20年文学创作经历的人,但有时面对孩子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得不感到惭愧:一些我们成人冥思苦想的问题,在孩子那里直接就能给出答案。

转弯抹角说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当孩子拿起笔来涂鸦时,父母要从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这个角度,发自内心地向孩子说一句:孩子,你画得真好!

9.故事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

小时候多给孩子讲一个故事,长大了孩子就会多还给你一份惊喜。

故事是一把开启儿童智慧大门的金钥匙,这是我自己的切身体会,也是很多教育专家的经验之谈。

现在回想起来,在我对艾米的早期教育经历中,给艾米讲故事和念书是最快乐的事情之一,很多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做父母的乐趣是孩子带来的。这种亲子情趣是任何其他乐趣所无法代替的,讲故事和听故事,会给父母和孩子双方都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把刚刚会说话的艾米抱在怀里,拿着一本故事画册或是一本小人书给他读故事。孩子闪着好奇的眼睛望着你,不时用小手指着图画问些有趣的问题,特别是当故事讲到关键处,孩子那种期待的眼神和听到结果那种满足的微笑,足以让父母的身心得到极大的满足。教育孩子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但绝对又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

1990年7月,艾米3岁半了,这个暑假我们是在奶奶家过的。江永县是湘南的一个小山城,县城群山环绕,一条清亮的消江河穿城而过,奶奶家就住在河边。每当夜幕降临,弯月低垂,星空灿烂,银河亮晶晶地挂在天空。河边凉风习习,河水潺潺低吟,小虫轻轻鸣唱,格外凉爽。搬几把竹椅,摇一把蒲扇,一家人坐在河边,艾米靠在我的怀里,听我讲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嫦娥奔月的传说,他听得津津有味。当他看清挂在南天巨大的蝎子星座时无比激动,我给他讲大熊小熊的故事。月亮阴晴圆缺的原理,斗转星移、昼夜交替、四季变更,太阳系九大行星,银河系的巨大无比和宇宙的无边无际。这些知识强烈地吸引着艾米,天天盼着早些天黑,好认天上的星座,听这些奇妙的故事。

这次我充分体会到城里的孩子对星空的陌生,那时我们居住在株洲市的铁路旁边,电力机车工厂的车间、京广线上最大的编组车站,到处是彻夜通明的灯光,城区的光线太强了,形成了光污染,孩子们看不到如此美妙的星空,找不到如此寂静的夜晚。这个假期他对天文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识了银河,知道了牛郎、织女星,认识了北斗七星,每天都要讲到很晚才睡觉。是这些天文故事把艾米引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后来在北京他连去了三次天文馆,为了进一步学习天文知识,他开始自己阅读中学生的科普读物。是故事引导艾米一步步推开智慧的大门。

有哪一个孩子不爱听故事呢?没有。只要是正常的孩子都爱听故事,成人也一样,只不过是成人听的故事更复杂一些而已。在我们阅读的图书中,还有什么内容比故事更有吸引力呢?

故事之所以对人有巨大的吸引力,是因为故事有一种独特的东西:悬念!没有人不对悬念感兴趣的,每一个人都想知道藏在悬念后面的结果。高明的小说家正是利用了人的这一天性,在一个接一个的悬念中层层展开他的故事,像一块神秘的磁铁深深地吸引着读者。长篇小说、电视连续剧,都会在一章或一集的结尾处,用一个悬念把读者和观众吊在半空中,这时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不怕你不看下一章或下一集。每一个流传下来的好故事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悬念。

每次看见艾米听故事那全神贯注的眼睛,我就知道给孩子讲故事是发展孩子注意力的好办法。

故事为什么能迅速让孩子安静下来,让他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是细节。有细节的故事才精彩,每次给艾米讲故事,一进入细节,他的注意力就高度集中了。随着细节的一层层展开,孩子似乎看到了故事描写的真实情景。没有仔细的观察,故事的作者能写好细节吗?故事听多了,这种观察能力可以通过故事传给孩子;所以,美妙的故事会激发孩子更仔细地观察事物。

如果你有兴趣做一个试验,可以选择字数相等的几种不同类型的文稿读给孩子听,看哪种文稿孩子印象最深、记得最快、记得最牢?毫无疑问,是故事!故事的形象性、生动性最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点,你想要孩子记住一些东西,就给他一个故事吧。孩子会在记住这个故事的同时记住故事中的知识,让孩子记住一个他爱听的故事非常容易,孩子绝对不会感到这是一个学习任务,他会在高高兴兴中记住这个故事。自从艾米能听懂故事后,每天晚上我们坐在床上必做的一件事就是讲故事、读故事,我看他从未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也从未提出换其他的形式,只是在旧故事听厌之后要求听新的。《365夜故事》听多了,绝大多数故事他记得非常准确,如果要他天天背圆周率,结果会怎样?现在看来,艾米的良好的记忆力与故事是分不开的。

给孩子讲故事,最大的享受就是看着孩子的表情随故事的进程产生丰富的变化。故事是幼儿认知世界的一扇窗口,很多道理直接讲给孩子听他们是很难留下印象的,但要孩子记住蕴含这些道理的故事却很容易。世界上的优秀故事绝不是单纯的故事,都是有丰富蕴含的。每个作者编故事都是有目的,我自己也写过小说,在构思故事时我一定要想清楚在这个故事中我要表达什么。印象最深的是我自编的一些长工如何整财主的幽默故事,虽然故事已经是艾米熟知的了,但还是要求我一遍遍地再讲,他则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地等待那个已知的结果,当讲到愚蠢的财主又一次被聪明的长工捉弄时,他又是一次开怀大笑。为什么故事能让孩子如此陶醉呢?因为故事是有思想的,故事能表达善恶倾向,故事能传递喜怒哀乐,很多美好的故事能对孩子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来说,故事教给他们的价值观往往比直接给他们讲道理更深刻。因此,用故事来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陶冶孩子的道德情操是最合适不过的。

儿童故事与成人故事最大的区别,就是儿童故事比成人故事有更多的想象。成人故事往往追求真实,儿童故事则充满想象,在儿童故事里一切都可能发生。艾米小时最爱看的动画片是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两个小家伙什么事都能做出来,一会儿飞上天,一会儿又掉进海里,从天上掉下来也不死,身子被压成一张纸又能很快恢复,又快跑如飞。正是儿童故事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儿童。如果用成人的思维来判断:这怎么可能?不符合生活逻辑呀。这样的人永远不可能成为一名儿童文学的作家。因为他缺乏足够的想象力。还要到哪去找开发孩子想象力的方法呢?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给孩子讲好听的故事。

你看,我不惜花这么多笔墨来写给孩子讲故事的好处,就是想要说明故事是发展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是一把开启孩子智慧大门的金钥匙!

现在书店里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故事书籍,为父母给孩子讲故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我在给艾米选故事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是注意年龄特征。就是给孩子讲的故事必须是孩子能听懂的。如艾米1岁半刚学会说话,这时他的认识水平只是一些生活常识,他所看到的只是花草树木,小狗、小猫、小鸟等小动物,所以这时我给他讲的是一些极其简单的小动物的故事。我画简笔画一边画一边讲,讲这些小动物做的各种不同的事情,如小乌鸦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喝到水的故事、如小燕子秋去春来的故事、小马过河的故事、小猫钓鱼的故事等,这些故事简短形象,只涉及这些小动物的一些动作和行为,还有一些简单和常见的生活知识,孩子能够理解的。艾米1岁9个月上幼儿园,也听老师讲过一些短小的故事。这时的故事不能太长,便于孩子记忆。两岁以后,和小朋友接触多了,就开始给他讲一些小朋友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启发他如何与小朋友相处。艾米3岁以后的故事就很丰富了,《365夜故事》里的故事都爱听,对故事中的一些新知识都爱问为什么,特别是对自然知识感兴趣,我就开始给他讲含有天文知识的故事。3岁半以后他就能自己阅读故事了,4岁后对战争历史故事感兴趣。所以,给学龄前的儿童讲故事一定要结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孩子听不懂就失去意义了。

二是结合孩子兴趣。给孩子讲的故事,首先是孩子爱听的。因此,找到孩子爱听的故事类型是关键。孩子的兴趣有时是变化的,父母要敏锐地发现和掌握孩子不同时期的兴趣特点,及时地讲他感兴趣的故事。总有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要从孩子听故事的表情、有没有提问、还要不要继续讲等方面来判断孩子对故事是否感兴趣。好的故事可以增强孩子听故事的兴趣,孩子感兴趣的故事,他才会更喜欢听。

三是适当重复。孩子喜欢听的故事要适当重复,这样做主要是有利于孩子记忆。我在为艾米重复念故事时有时故意念错,艾米马上纠正,这就说明他记牢了,就再讲新的故事。把新旧故事穿插讲,以保持一定的新鲜感。

四是鼓励孩子讲故事。有的故事孩子听几遍后就有讲的欲望,这时父母要鼓励孩子复述故事,在孩子较小时可以用几个主要的图画来表示故事,帮助孩子记忆故事。艾米就很喜欢讲听过的故事,特别是得到我们的肯定之后,讲故事的积极性就更高了。他还喜欢给幼儿园的小朋友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记的故事又得到了巩固。

五是注意节奏。我们给艾米讲故事不在于一次给他讲很多,而在于天天讲,形成习惯、形成氛围,艾米一到每天讲故事的时间就想听故事了。我们白天要上班,就把晚上作为给艾米讲故事的时间,每天艾米睡觉前都要我们给他念一段故事,一天天积累下来,很快就把《365夜故事》这本书读完了。如果一天讲太多,孩子接受不了。隔好几天不讲,孩子可能又没兴趣了。

每个孩子都应在故事中长大。

10.阅读是孩子自主学习的最佳手段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早期教育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孩子阅读。

在艾米的早期教育中,从他1岁半会说话起我就常把他抱在怀里为他读书,到两岁时他就非常喜欢我们为他读书了,3岁半他开始尝试自己阅读《365夜故事》;4岁10个月后开始阅读科普读物《天地遨游》、《安徒生童话》等;5岁半阅读了《珍稀植物大观》、《珍稀动物大观》、《航天奇观》、《神秘的海洋》、《十万个为什么》;6岁开始阅读我的大学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通史纲要》中的战争历史故事。从6岁起,他感兴趣的书基本上能顺利地阅读了,他读小学期间,我书架上的中外名著他全部读完。非常顺利地实现了由我们为他读书过渡到他自己阅读。

帮助艾米尽早阅读是我在早期教育中最看重的一件事,也是投入精力最多的事。为什么孩子尽早阅读这么重要呢?

世界上有很多教育家、心理学专家对儿童早期阅读的重要性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阅读是发展口语能力和文字能力的极好方式,丰富语言的过程,就是促进思维发展的过程。一些阅读能力差的孩子,在做数学应用题时常发生理解上的错误。中央教科所课程与教学研究部戴汝潜先生在《汉字教与学》这本书中从多方面论述了尽早阅读对儿童的影响,得出结论:尽早阅读是儿童智力开发的关键,也是启迪知识与智慧大门的“金钥匙”,从这个意义上说,“尽早阅读就是一切!”

日本教育专家七田真用40年的时间来研究儿童的早期阅读,他在《零岁教育的奥秘》中指出:3岁就能轻松阅读书本的孩子,终其一生都会有读书欲,而进入小学以后,也会以读书为乐,读书的内容也会越来越深,而且学习能力越来越强。读书与学习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越是喜欢读书的孩子,其学习能力越强。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若把孩子本来所具备的能力放任不管,则其能力就无法被开发出来,这样的孩子非常可怜,而双亲也犯下很大的错误。

我在艾米的身上确实看到了这些事实。在艾米还不会阅读之前,他求知欲望的满足是被动的,问这问那,父母没说之前他就没法知道答案。虽然他像每个孩子一样喜欢听故事,但父母不读给他听,他就没法知道这个故事的结果。各种感兴趣的知识,只有父母教过的知识他才知道,没教的就不知道。但是,艾米有了阅读能力之后,他就拥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了。他就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来阅读,读自己喜欢的书他一点都不觉得累。艾米可以自己来满足求知欲望了,一有时间就读书,他读的书非常广,都是他自己选的书。从这个时期起,他自己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要比我教给他的多得多。从6岁起,我带他到书店,都是他自己选书。所以,在儿童早期教育中,语言、文字、阅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阅读是儿童自主学习的最佳手段。

1993年,当时我们在广州市,我把6岁的艾米接到广州上学前班。我看了芳村区的几所小学后,找到最好的芳村小学,开始校长说学校已经招满,很难安排学生了。我告诉她艾米已经能阅读报纸了,她不信,就随手拿了一张《广州日报》给艾米,艾米张口就把第一版的一篇社论读给校长听,乐得校长连说这样的孩子我们一定收!

艾米每天上学时,他的书包里都有他自己带到学校去读的书。没过多久就发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给他们上音乐课的是一个年轻的女老师,由于老师和同学讲的是粤语,艾米一时很难和同学们交流,就自己看书。老师在教同学们唱歌时,发现艾米没有和同学们一起唱歌,却在下面看书。老师走到艾米的面前他也没有发现,老师收缴了他的书,刚想批评他,却被手上的书惊呆了:艾米读的是我的大学教材《世界通史纲要》。他那时正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历史最感兴趣的时候,被书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故事所吸引。这位老师后来告诉我,她以为艾米是做样子的,就要艾米读一段听听,艾米非常流利地读了一个故事。她是又好笑又好气:不批评他吧,他不和小朋友一起学唱歌;批评他吧,他在读大学教材。我告诉老师主要是他还不懂粤语的原因。

经过一个学期,我发现不懂粤语对艾米学习还是有影响,就把艾米转到湖南江永县奶奶家读小学一年级。在办转学手续时,芳村小学的校长极力挽留,说学校和中山大学有联系,对智力特别好的学生,可以提供特殊教育,她说:像艾米这样的学生完全可以三年把小学读完。我婉言谢绝了校长的好意,还是把艾米送回了湖南。当时我看到6岁的艾米能这样如饥似渴地读书,不得不佩服儿童的学习能力。如果说以前那些科普读物是我主动提供给艾米读的,而这些大学教材却是他自己从我的书柜上拿的,我根本不知道。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经常反思,如果孩子不爱学习,是不是我们限制了他的学习能力?是不是父母不经意扼杀了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

我特别赞同这个观点:不是因为聪明才让他早读书,而是从小就读书才会变得聪明。只有父母懂得这个道理,才会重视儿童的早期阅读。

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喜欢阅读呢?

从方法上看,要坚持亲子阅读。阅读是需要一种氛围的,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阅读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因此,亲子阅读是引导孩子阅读的最佳方法。都说天伦之乐是人间美景,在我做了父亲之后,我深有感受。我觉得和孩子做亲子游戏和亲子阅读是心灵上最大的享受。在游戏中你看到孩子一点点长大,对你每一个手势和眼神做出反应,一眼就能看到孩子的心底,那种快乐还有什么能代替呢?再就是亲子阅读了,无论是客厅的沙发上,还是树下的阴凉处;无论是春阳的草地上,还是夏夜的台灯下,抱着艾米同读一本书,或是我轻轻地读,或是他朗朗地读,一个新奇的问题,一个巧妙的回答,那种惊奇的眼神,那种满足的微笑,是父母与孩子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传递,思想的沟通。这种亲子阅读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不断接触新的世界、不断放飞新的想象的愉快体验。哪一个孩子不渴望这种最温馨愉悦的体验呢?哪一个孩子不期待依偎在母亲的怀中或坐在父亲的膝头接受父母的拥抱、感受亲情的慰藉呢?哪一个孩子不向往父母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给自己读一段好听的故事呢?这种亲子阅读对父母来说,是一种不断增强责任、不断保持童心的快乐体验。

但有很多的孩子就是得不到,如果父母能真正懂得孩子的双眼中有多少渴望,真正理解孩子的内心有多少期待,真正懂得孩子心灵有多少需要,总会找到时间来为孩子进行一段温情的亲子阅读的,每天幼儿一次阅读的时间并不需要很长,但对他的影响却是长久的。在阅读中孩子感到是最安全的,也是最快乐的,这才是阅读的真正目的啊!孩子在阅读中体验到了亲情,享受到了快乐,才会真正喜欢阅读,才会体验到阅读是一件最快乐的事。学龄前的儿童,只要把他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他阅读的时间多着呢,艾米能够自己阅读后,我的任务就是为他提供他喜欢的图书,这时去统计他已经认识多少个汉字已没有意义了,所以在引导孩子阅读上父母一定不要太功利,不要把阅读当做孩子学习的任务,当做识字的任务,这样来催孩子阅读反而会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

从顺序上看,要坚持图画先行。孩子刚刚学会说话,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要探索这个世界,这时的孩子往往在1岁之上,两岁之下。他们还不识字。但对一些简单的图画已经能看懂了,用这些图画组成的故事会强烈地吸引孩子。我就是以图画引导艾米阅读的。有时我也用简笔画画一些简单的故事,从图画书的阅读开始,符合幼儿特点,虽然幼儿画报上图画多文字少,但可以培养孩子对书的兴趣,慢慢从图画过渡到文字。艾米这个过程很短,我试着订过一些幼儿画报,他很少看,很快就进入故事书,这要归功于每天坚持不懈的亲子阅读。

从内容上看,要坚持故事为主。从故事和儿歌开始阅读,一般的儿童都能接受。特别是故事,会强烈地吸引孩子。等孩子爱上故事之后,会激起他主动阅读的兴趣,等四五岁以后再过渡到知识类读物。

从效果上看,要坚持兴趣导向。无论给孩子读什么,都要坚持兴趣导向,给孩子读他感兴趣的读物,才能收到效果。要处理好阅读与识字的关系:识字才能阅读,但识字不等于阅读。阅读肯定能帮助孩子识字,但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孩子识字,阅读的目的是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在我给艾米阅读的过程中他认识了很多字,我认为是故事让他认识了那些字,他在记住故事的同时,记住了这些字,这样认识的字更容易理解。如果把识字当做阅读的目的,总要检查孩子认识多少字,如果认为不认识故事中的字就是阅读不成功,这样就会给孩子压力,久而久之,孩子会对阅读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检验学龄前孩子阅读的效果好不好,不是看孩子认识多少字,懂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孩子从阅读得到快乐没有,孩子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没有。

11.早教不是问题乱教才是问题

内容和方法对了,越早效果越好。内容和方法错了,越早危害越大。

没错,早期教育越早越好!这是我培养孩子最有效的一条切身体会。

一百多年前,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两岁半的孩子来到达尔文的家中。这位伟大的生物学家在幼儿教育方面也颇有研究,他是世界上最早给孩子写成长日记的人。年轻的妈妈问道:“尊敬的先生,我现在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是不是太早了一点?”达尔文答:“不,女士,您已经迟了,整整迟了两年半。”

著名科学家巴甫诺夫曾经说过:“孩子降生后第三天才开始教育就已经晚了两天了。”现在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是早好还是晚好有很多争论,我看了其中一些文章,特别是一些持否定态度的作者还列举了一些典型的事例。从我的实践看,不是该不该早的问题,而是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早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错了,越早对孩子的危害越大;早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路了,越早效果越好,对孩子的成长越有益。

那时书店中买不到早期教育的参考书。我就在教材中寻找答案,一边反复学习教材,一边思考如何对艾米进行早期教育。对艾米的早期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我明确了几个重点问题:

一是明确早期教育的重点是智力开发。因为学龄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这段时间抓智力开发,效果最好。也只有在孩子具备了基本的智力之后,才能判断事物的对与错,才有基本的是非观念。如果没有基本的智力,孩子以后连接受道德教育的能力都没有。明确这一点,避免了只顾向孩子大量灌输知识而不注意其智力发展的错误做法。

二是明确了早期教育要讲究科学性。我要求自己一定要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来抓早期教育,而不是要孩子来适应我的早期教育。这一点做对了,早期教育的大方向才正确,具体的方法才能起作用,否则大方向错了,再好的方法也不灵了。为了做到这一点,我要求自己在科学原理的指导下先学后教,边学边教,不搞自以为是。

三是明确了早期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我要求自己尊重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征来抓早期教育,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超越儿童年龄特征去做拔苗助长的傻事。按照循序渐进原则耐心地抓早期教育。不要自己想当然乱来,不要今天一个点子明天一个主意,抓早期教育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要充分利用前人总结的科学成果和教育经验,避免早期教育的盲目性。如孩子要先学会语言,再学文字。先练习爬行,再练习站立,后练习行走,走稳了才能学习跑。先训练注意和观察,后训练记忆与思考。这些看起来简单的道理,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却往往容易被忽视。有的父母在孩子还不会说话就开始教孩子认字,还没走稳就想教孩子跑,不断地设定新指标让孩子去达标,逼孩子快速发展,这样做是有害的。

四是明确了早期教育要注意孩子的个性差异。我要求自己针对艾米的个别特征来抓早期教育。科学家总结出的儿童心理特征在总体上是带共性的,只要处在这个时期的儿童大体上会出现这些特征,这是早期教育一定要注意的。但具体到每个孩子身上还是有差异的。有的在心理发展和智力发展的品质上有差异,有的在发展的速度上有差异,有的先天天赋上有差异。孩子的早期教育,离开了针对性,就很难有实效性。

五是明确了早期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玩耍是儿童的天性,更是儿童的权利!我时时提醒自己不能违反儿童的天性来抓早期教育,坚持让艾米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所以,娱乐、游戏是我们主要的和最有效的早期教育方式,我注意从艾米最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让艾米在学习中得到快乐,让他感到学习是很有趣的事,有效地培养了艾米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实践证明,艾米对这样的早期教育非常喜欢,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就是在这几个原则指导下抓孩子的早期教育的。早期教育抓得早不是问题,不在科学的原理指导下,按自己想当然的方法乱抓才是问题!

12.学前教育不是提前的小学教育

“对学龄前的儿童,不是看你给他灌输了多少知识,而是你把他将来要装知识的智慧空间撑得有多大。”

有这样一位父亲,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为了让孩子学更多的知识,他给孩子的学习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他亲自教孩子识字、计数、背诗、学外语等文化知识。稍大一点就拿小学的课本向孩子强教硬灌,由于每天要他学的东西太多,孩子几乎没有时间可以自由地玩。他看见别的孩子在玩,羡慕极了,他发誓说:“读书太苦了,我长大了再也不读书了。”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这种大强度的正规的文化知识教育,往往会挫伤孩子的求知兴趣,结果是欲速则不达,效果会适得其反。

以我个人的体会,学龄前的教育主要是促进孩子智力发展,并没有特定的学习文化知识的指标,更不要逼着学龄前儿童去搞什么学习文化知识上的达标。有一位博士说得很好:对学龄前的儿童,不是看你给他灌输了多少知识,而是你把他将来要装知识的智慧空间撑得有多大。

学习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原理对我的启发特别大,通过学习这个原理我得到两点重要启示:

第一,发展智力要通过学习知识来实现。离开学习知识,智力是无源之水。世界上任何一个孩子的智力发展都是通过学习知识来实现的,我们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就一定要教给孩子知识。这一点绝大多数父母都能认识到,不用我多讲。

第二,学习知识不等于开发智力。这一点有些父母不理解:我这样努力地教孩子知识还不是智力开发?并不是只要对儿童进行教育就一定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如果是这样,教育就变得太简单了,还有什么科学和艺术可言。再好的教育和环境只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因,没有儿童主体的积极参与,不适合儿童心理内部矛盾的发展这个内因,不仅起不到开发儿童智力、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像前面提到的孩子,父母可谓用心良苦,把小学要学的知识提前给孩子讲,如果孩子能听懂,又非常乐意,那当然是好事。如果孩子学习的结果是发誓:“长大了再也不读书了。”这样学习知识怎么能起到发展孩子智力的作用呢?

在这个原理的指导下,在艾米的早期教育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首先是慎重选择艾米的学习内容。一个近4岁的孩子,是学地理还是学天文?是学军事还是学音乐?是学诗歌还是学美术?男孩子天生容易被飞机、枪炮等武器和军事知识所吸引,女孩子大多对洋娃娃、小动物、花草等感兴趣。我认为只要孩子感兴趣,学什么都能达到通过学知识来促进智力发展的目的。

按孩子的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是最明智的,有一件事对我启发很大。有一天,我骑自行车送3岁多的艾米上幼儿园,走到大门口时,艾米对贴在大门口的一张小广告一指说:狐臭。原来是那些游医乱贴的治狐臭的广告。当时我大吃一惊,他怎么会认识这两个字呢,我从未给他讲狐臭呀,我问他:你怎么认识这两个字?他答:狐狸的狐,臭虫的臭。是故事中的狐狸和臭虫的形象让他认识了这两个字,让孩子记住一个有趣的故事是很容易的。但是,要是从医学的角度来给他讲狐臭来学会这两个字,可能讲十遍也记不住,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其次是慎重选择艾米的学习强度。我也看过这样的报道,一些年龄很小的孩子经过特殊的训练,在电视上表演记忆数据、背诵很多篇古诗、完成一些高难度的心算任务等,在获得掌声的同时,我发现他们的表情是紧张的,是非常压抑的,我觉得这些拔苗助长的做法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学龄前的孩子每天的学习任务量不能太大,不能让孩子产生学习是个沉重包袱的感觉。

当艾米一本新书快读完了,我就又帮他买另一本新书,当他拿到正是他想要的新书时,很快就被书的内容吸引。但我从不限定他在多少时间把某一本书读完,也不规定他读完必须记得多少内容。这样他才不会觉得读书是一项任务。艾米两岁多时刚开始喜欢画大卡车,也爱画大炮,等他这两样东西都能画好时,我向他提供了坦克的图画,给他讲坦克的功能,既能像车一样快速行驶,又能像大炮一样向敌人发起攻击。这种新异的东西一下就吸引了他的注意,他马上转入画坦克,在他的纸上战争中又多了坦克这种武器。如果这时一下子跟他讲航空母舰,不一定会吸引他注意,因为那时他对小的舰船都还没建立基本的认识。还不能理解这样复杂的大型舰船。

要注意孩子的情绪,人在心情高兴时容易集中注意力,闷闷不乐时容易分神。所以我从不在艾米不高兴时给他讲故事,这时讲了等于白讲。有一次他最喜欢看的《猫和老鼠》动画片看到一半停电了,他吵着要到其他地方看,我告诉他整个学校都停电了,看不成了。他很不高兴,他一下转不过弯来,不知要干什么。我知道这时他要看书也看不进的,玩其他也提不起兴趣。我说:“艾米,这几天后山上长出很多又粗又大的野草,我们打野草去吧?”这下他高兴了,提了竹棍就上山了,在山上玩得很开心,不愉快的心情没有了,回到家里又能集中注意力安静地读书了。

第三是不给艾米规定学习进度。这是学龄前儿童与学龄儿童的学习最大的区别。学龄前的儿童主要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的质和量上并没有统一的刚性进度要求。所以,幼儿园的孩子只是评小红花,不打分。在指导艾米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从未设置进度指标,完全是按他的兴趣来,进度由他自己定,在他具备阅读能力之后,我只提供他喜欢的书,至于他什么时候读,一天读多少,能不能读完,完全由他自己决定。特别是在艾米5岁多时,我们就发现他的阅读能力早已超过一年级的水平之后,只是帮助他解决他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就行了。因为这时艾米的学习兴趣已经发展得很好,在进度上完全由他自己掌握。

有的父母对学龄前的孩子管得非常严格,规定孩子几天必须学会什么知识,没学会就打骂,给孩子在学习上和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规定达标任务更是错误的。这样做虽然能让孩子学到一些知识,但如果把孩子的学习兴趣彻底破坏了,后果就严重了。当孩子受不了压力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

第四是不照搬小学的教学方式。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游戏,让孩子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虽然艾米在学龄前阅读的难度超过了小学一年级,但我仍没采取小学教育那种给学生上课的办法来教育他,更没有用考试来检验学的知识是否巩固,还要不要补学什么知识。

早期教育的核心在于开启幼儿的心智,调动他接受新知识的热情,增强他的求知欲,锻炼他的学习能力。因此,不要把早期教育理解为提前的小学教育,更不是强化教育。不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来抓早期教育,如果实施了错误的教育方法,不要说智力一般的孩子,就是智力超常的孩子也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

13.我的优势是先学后教边学边教

第一任教师,同样需要必要的培训。

在和一些父母谈论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时,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一些父母只关心是如何考上清华这个结果,却不关心以前是如何抓家庭教育这个过程。我反复强调“万丈高楼平地起”,孩子的早期教育最重要!这时就有很多父母问同一个问题:要抓好家庭教育,第一步应从什么做起?我说两个字:培训!当父母可不是天生就会的。

有一位父亲听我这样说,以为我是开玩笑。他笑着说:照你这样说不是要先培训才能当父母?我没有正面回答他,我说:如果我告诉你,给你孩子上课的老师是没有经过师范学校正规培训的,是随便找的一个人,你会怎么样?他说他肯定会找校长提意见,要求换掉这个老师。

关于父母教育孩子要不要学习这个问题,古今中外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一百多年前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他针对当时英国父母不学习教育子女科学知识的情况,严肃地指出:“如果一个商人毫无算术和簿记的知识就开始经商,我们会说那是瞎干,而他要得到惨痛的后果。或者一个人如果没有学过解剖学,就开始进行外科手术,我们也会对他的胆大包天感到惊讶,而可怜他的病人。可是,一般父母从未考虑过那些在身体、道德、智慧方面应该指导他们的原则,就开始从事教养儿童这个艰巨任务,却并没有引起他们的惊讶,也没有引起对受害者的怜悯。”在他看来,父母不学习就开始教育孩子,这个孩子是个受害者。

有的父母也许会说这是外国人的说法,说是的外国人。那我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是地道的中国说法,讲的也是中国人。在他的《怎样做父母》一文中说:“我们知道,栽花的人,先要懂得栽花的方法,花才能栽得好;养蜂的人,先要懂得养蜂的方法,蜂才能养得好;育蚕的人,先要懂得育蚕的方法,蚕才能育得好;甚至养牛、养猪、养羊、养马、养鸟、养鱼,都要先懂得专门的方法,才可以养得好。难道养小孩,不懂得方法,可以养得好吗?可是一般人对于自己的孩子,反不如养蜂、养蚕、养牛、养猪看得重要。对于养孩子的方法,事先既毫无准备,事后又不加研究,好像孩子的价值,不及一只猪,一只羊。这种情形,在我国目前,到处可以看见,真是一件奇怪的事。”他主张,人们在做父母之前,就要学习抚养、教育子女的知识。他说:“做父母的,要想把孩子养得好,在未做父母之前,应该问问自己:是否懂得养孩子的方法?有什么资格做好孩子的父亲或母亲?怎样教育孩子,使得孩子身心两方面都充分而又正常地发育?这些,都该弄明白,才配做孩子的父亲或母亲。”

值得庆幸的是,在艾米出生之前,我已经从湖南教育学院毕业,系统地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已经在学校里当了6年教师,为艾米的早期教育做好了认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

所以,我的优势是做父亲之前接受了正规的培训!我个人的经历,说明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好父母是学出来的。

其实我不是说父母都应到学校去进行专门培训,如果真的有心要把家庭教育搞好,真的在思想上引起了高度重视,只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这种培训完全可以靠自学来完成。而且这种培训不需要在一两天完成的,完全可以边学边实践。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正好也是父母学习的过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父母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这种培训与学校教师的培训也是有区别的,家庭教育并不需要精确到像学校一样,计划到每一天做什么、每节课讲什么,更多的是需要父母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遵循正确的教育原则,学习基本的教育方法,掌握儿童各个时期的心理特征。在一些关键时期做一些父母应做的事情,并不要求父母把学校老师做的工作在家中重复一遍,更不需要父母把本该由学校教师做的工作包下来。

因此,我认为父母的培训完全可以靠自学完成,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些科学的教育常识,加上一颗爱心,完全可以把家庭教育做得更加出色。

第二章:小学辅导,培养了孩子的良好习惯

1.父母从第一任教师转向辅导员

错过辅导的黄金时期,损失同样难以弥补。

从艾米进入小学读一年级起,我从艾米的第一任教师向辅导员转变。在艾米读小学期间,我扮演的就是家庭辅导员的角色。现在回想起来,这种角色转变是非常重要的。

从兴趣学习转向学习兴趣

学龄前,艾米对什么感兴趣我就给他讲什么,就给他提供这方面的书籍。例如他对棋类知识不感兴趣,没问题,我可以给他讲童话故事;他对学乐器不感兴趣,没问题,我可以给他讲天文知识;他对古诗不感兴趣,没问题,我可以给他读世界珍稀动植物大观的书。一切顺着他的兴趣来做,这样做都不影响开发孩子的智力。这样做在学龄前都没问题,但在孩子读小学后这样做就不行了。不能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就可以让孩子不学数学,也不能因为他不喜欢写作文就答应孩子不学写作文,而是要反过来,要想办法让孩子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把孩子的学习兴趣往学习内容上引,因为这是孩子必须学习的知识。

从艾米读小学后可以看出,相对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天文、地理、军事、历史故事等等,数学知识对艾米的吸引力不是很大,虽然他学起来没有什么困难,但他不会在课后主动去读数学方面的书。为了帮助他增强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我给他讲一些科学家的故事,他们是如何喜欢数学的,牛顿就是学了很多的数学知识才能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这些故事吸引着艾米,同时,我给他讲一些生活中因为不懂数学知识闹出的笑话,而且对他的数学作业很关注,每次都要检查。慢慢地艾米就知道,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也开始对学数学感兴趣了。

所以,学前教育是要针对孩子的兴趣来抓早期教育,上小学后就要根据学习的内容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从游戏学习转向课堂学习

艾米在学龄前的学习是非常自由的,我坚持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教育理念,没有给他规定学习任务,没有布置作业,也没安排考试,让他拥有一个游戏的童年,玩耍的童年。他自己读书的时间和内容完全由他自己支配,他就不觉得这是一个学习任务,没有学习的压力感。如他5岁时对我书架上的一本《赤脚医生手册》非常感兴趣,没事也拿来读,人的各大系统他讲得头头是道,人有多少块骨头?心脏有几个心室?他经常用这些问题来考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本《家庭实用手册》被他翻烂了,我们从不说他这些书他不该读,也不会去考他是不是把这些书读懂了?掌握得牢不牢?因为他这种学习是一种近似游戏的学习,一本书可能他只读他最感兴趣的一部分,也许他读这本书的目的可能就是为了考一考小朋友。

小学教育就不同了。老师每堂课讲的内容是小学生必须学习的,不仅要听懂,还要熟记,还要会运用。所以艾米在学校学习能不能遵守学校纪律、是否尊敬老师我们很关注,老师讲的知识听懂没有要过问,做的作业要检查,考试的成绩要关心。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实现从以前那种游戏式的学习向课堂学习的转变。由于我们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从一开始就注意培养艾米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艾米很顺利地完成由学前教育向小学教育过渡。

首先是要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艾米一进入小学,他的教育就是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只能作为补充,这一点我是非常明确的。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帮助艾米适应学校教育,指导艾米学会和老师、同学相处,指导他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和困难。这个主次关系是不能弄错的,如果我们脱离学校教育的实际,在家里对孩子进行与学校教育完全相反的教育,另搞一套,那是不行的。艾米读小学时,由于他学习成绩很好,所以我们的辅导重点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这种学习习惯只能与学校的要求一致,而不能与学校的要求相反。在辅导艾米时,我们也只能是紧紧围绕学校教育的内容来进行,如果离开学校的教育,就不是辅导了,而是另外一种学习。

其次是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艾米读小学时班上达到70人,老师只能根据学校的共同要求、孩子的年龄特征来抓好全班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共性的。老师很难再有精力来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针对性教育。我们却要针对艾米的个性特征开展因材施教,这种教育是个性化教育,父母的个性化教育要与学校的共性教育有机的结合才行。艾米相对班上的同学来说,学习能力较强一些,老师按一般同学的进度来讲课,他会有吃不饱的感觉。但是,面对班上70个学生,老师不可能根据他的情况来给他做一些个性化的辅导。这个工作父母可以做,我根据艾米的情况,适当给他讲一点后面没学过的内容,他很快就听懂了。而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父母就要认真地帮他把没听懂的知识补上来,否则欠账会越来越多。不管父母的水平多高,要是父母的辅导脱离了孩子的实际情况,这种辅导就会成为孩子的包袱。

第三是处理好计划性与针对性的关系。学校教育有很强的计划性,教师每天上什么课、讲什么内容都要事先备好课,严格按计划进行。而家庭辅导则更注重针对性,我们针对艾米学习上的问题来进行辅导,并不需要像教师一样给孩子天天讲课,这种辅导有时是在行为养成上下工夫,有时是在学习兴趣上想办法,有时是在学习效率上抓督促。如在辅导艾米写作文时,我并不需要像老师一样备课,而是针对他写的作文来辅导,就某一篇具体的作文来分析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可以修改。如果我大段的讲写作文的基本知识,那就是代替老师讲课了,孩子是听不进去的。

不当后悔的父母

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于养成,父母的干预非常重要。艾米由于拿笔拿得早,两岁多画画写字握笔的姿势不对,我当时没在意,等到他7岁上小学时握笔的姿势已经定型,握笔姿势很难看,我每次看见都要求他改过来,一直督促到小学六年级才改过来,这件事使我认识到形成习惯后是多么难改。而好的习惯养成之后会一直保持到中学和大学,乃至伴随终生。我们在艾米读小学时很注意他做作业的效率,要求他做作业时集中精力,做完作业再痛痛快快地玩。培养了这种快速完成作业的习惯后,一直到高中他都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

有的父母在小学没有辅导过孩子的学习,等孩子上初中才发现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好。这时才想起要辅导孩子的学习,上初中后课程一下子增加许多,这时父母想辅导孩子已经非常困难了。就算请一个家教,也很难有人全部课程都能辅导孩子学习,就算能辅导,他要花多大的精力才能应付过来呢?而且孩子进入初中后,正是父母步入中年之时,很多父母开始担任重要的工作职务,每天要处理很重的工作任务,要应酬的事开始增多,感到很难再抽时间辅导孩子学习。我们为什么不在自己能辅导孩子的时候尽一点责任呢?千万不要错过小学这个黄金时期,到孩子上初中后再成为后悔的父母。

当然,要当好小学生的辅导员也是需要准备的,这种准备并不难,就是思想上要重视,要当做一件事来认真对待。父母不要小看了小学的知识,自己懂是一回事,要把不懂的孩子讲懂是另一回事,是需要动些脑筋的。

2.好习惯要从上学的第一天抓起

一个好的习惯,等于成功的一半。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的一生都很重要。

艾米读一年级时,我知道他对一年级的课程内容是没有问题的,但小学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最重要的时期,一开始就要抓紧。在培养艾米的学习习惯上,我注意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抓按时完成作业,让艾米学会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虽然艾米学习上没有困难,但他不一定习惯小学学习。每天艾米一回家,他要到妈妈办公室看报纸,还要和小朋友玩,还要看他自己的书,我们就告诉他,先完成作业,其他的时间你自己安排。特别告诉他,作业是每天必须完成的,而一些课外书今天有时间就看,没时间可以明天再看。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艾米很快就形成了主动先完成作业的习惯,做作业从不要我们催促,一回来就做完作业,其他的时间我们让他自己支配,他可以开心地和小朋友玩,晚上的时间可以专心读他自己喜欢读的书。在这一点上,我们是非常讲信誉的,不另外给他安排学习任务。这样做也培养了艾米按时完成作业的责任心。

其次,引导艾米将学习与玩耍分开,让他知道集中注意力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有一段时间,艾米做作业时,电视里放的正是他喜欢看的《猫和老鼠》,他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作业做得不太认真,我当时并没有批评他。有一天,我带他在草地上玩时,我拿了一个放大镜,把太阳光聚焦在一张纸上,一下就把纸点燃了,我问艾米:你知道为什么纸会点燃吗?他说:知道,是因为太阳光被集中到一点后温度很高。我知道他看过了《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一些解释。我及时地启发他:人的注意力就好像这些光线一样,如果是发散的,不集中就很难办成事情,就是办成了效率也不高。只有集中注意力,你办事情的能量就会大大增强,办事的效率也就会提高。我告诉他如果是遇上自己非常喜欢看的电视节目,要么看电视,要么做作业,把学习和玩耍分开。不要两样同时进行,搞得电视也看得不好,作业也做得不认真。经过不断引导,他慢慢地学会了处理学习与玩的关系,学习就专心地学习,玩就痛痛快快地玩。

我告诉他:你学得越快,玩的时间就越多。培养他快速完成作业的习惯。艾米是一个注意力很容易集中的孩子,他在外面和小朋友玩得很尽兴,但一回到自己的书房,他很快就能静下心来读书。正是这一良好习惯,让他在小学期间读了大量的书,由于他阅读时注意力很集中,阅读的速度也很快。小学三年级时就不声不响地把我书柜上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他读完了,后来又阅读唐浩明先生写的曾国藩三部曲。五年级时,我书柜上的世界名著他读得差不多了。读小学时他的兴趣从天文转到了军事,成了班上有名的军事迷,阅读了大量关于二战历史的书籍,对各种兵器都非常喜爱,最喜欢和成人讨论有关二战的历史和武器的知识。很难像他记得那样精确:各种飞机的性能比较,各种枪械的特点,德军一些名将的战术特点,苏军反击的战略战术等等。如果没有学习上的高效率,他很难有这么多时间阅读这么多课外读物。从这一点我体会到:培养孩子养成集中注意力学习的习惯,把玩和学习分开,可以为孩子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孩子才能有时间阅读更多的书籍。

第三,为艾米创造良好的独立的学习环境。从艾米上小学起,我们就专门在他的卧室里为他做了一个大书柜,一张书桌,让他有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我经常教艾米整理自己的书柜,把各种书籍分类摆放,方便阅读时查找。每次到书店他都要买上好几本书,书店里的售货员见他这个小学生买的都是成人阅读的书,就跟他开玩笑:你买这么多书,能不能看懂呀?他说:看不懂我买它干啥?语气常常露出一种自豪感。作为父母,只有经常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才知道什么时候该为孩子买什么书,及时为孩子提供优秀的阅读书籍,尽量满足孩子的阅读需要是父母的重要任务。

我自己算是一个读书人,知道读书要很方便才行,想读哪本书很快就能找到,如果还要到处去翻,就没有读这本书的欲望了。写作过程中要查什么资料,必须很快能找到这本书,如果还要到处去找这本书,也就不想找这些资料了。所以,我非常注意为艾米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小孩子的房间不一定要豪华,但一定要让孩子读书学习很方便。要让孩子学习的环境尽量离成人活动的地方远一些,不受成人活动的影响。但是,我非常遗憾地看到一些父母对此极不重视,孩子读小学了,孩子读书非常不方便。有的家里装修很豪华,却没有孩子独立学习的空间。父母没有书柜,孩子也没有书柜,没有书桌,有的父母认为,读小学只有几本课本,随便放哪都行,小学生的作业又简单又少,随便在餐桌上、茶几上做都一样。孩子在餐桌上做作业或读书,旁边电视在开着,客厅里高朋满座,有的在摸麻将,有的在高谈阔论,这样的环境孩子怎样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呢?当孩子学习想找一本参考书、想查一点资料时,他还要翻箱倒柜去找书,于是他就不找了,随便对付一下就交差了。做完作业后还有大量的时间,他想读一点其他的书,一是没有,二是不知放哪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这样一点点消失了,他的求知欲望就这样一点点被父母亲手破坏掉了。一个小学生他是不会主动要求父母给他买书桌书柜的,父母要主动为他提供。

第四,在家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知道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爱什么、做什么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在教育理论中有身教重于言教之说。所以,我希望孩子喜爱读书,自己先喜爱读书。我的工作虽然很忙,但业余时间我总要抽出时间来读书、写作,我自己做了两个大号的书柜,装满了我喜爱的书。给孩子的印象是这个家是爱学习的,学习是快乐的,家里始终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孩子读书的兴趣才能持久。当艾米阅读新书有了一点体会和心得,也总愿和我们交流,全家都来参与讨论。我也常常关注艾米读的书,有时还要专门抽时间读他读过的书,才能和孩子交流。每当遇到他讲的知识我们都不懂时,这是艾米最高兴的事,他总是兴高采烈地给我们讲解,我们一定会仔细听他讲,夸奖他的知识面广。从没说这些与学习无关的书你不要看了,也不会讽刺他读到这些稀奇古怪的知识。也许这样的氛围对成人可能影响不大,但对一个刚入学的小学生的影响绝不能低估。

如果一个家里成人都在轻轻松松地玩,却要求一个小学生在那里刻苦学习,这孩子会怎么想?有的父母会说:我们在里面的房间里打麻将,没事,孩子听不到的。是的,孩子是听不到,但大人们在玩的氛围孩子是能感觉得到的。我看到这样的报道:一个父亲打麻将输了钱正在心里窝着一团火,孩子来问他问题,他顺手就是一耳光:去去去,自己做去,烦死人。也许这一耳光就把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打掉了。

3.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发挥优势

面对一个孩子,必须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两千多年了,其思想的光芒还能照耀我们,因材施教是家庭教育必须遵循的一条最基本的规律。要做合格的父母,首先要做因材施教的父母。

因材施教容易取得成功

讲到因材施教,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到一个单位去,一位父亲跟我讲了他两次教育孩子的经过。

他的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一个学期两次考试,第一次数学考了100分,他奖了孩子100元;第二次语分考了60分,他把孩子打了一顿。他自己拿不准,问我这两种教育的方法对不对。我没有对他的教育方法进行评论,我只是随意地说:他考100分是你的孩子,他考60分还是你的孩子。

其实,我理解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首先是承认并且尊重人的差异性。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分为本。

在艾米读一年级第二学期时,有一次我去接他,班主任张老师告诉我,艾米这段时间比较调皮,上课时老是和同学讲话。我没太在意,跟艾米说要他上课时遵守纪律,因为我相信艾米会听老师话的。在张老师第二次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时,我引起了高度的重视,艾米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没有直接批评艾米,我拿出他的数学课本,选了最后的一些老师还没讲的难题给他做,他很快就做好了。语文阅读更是没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