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世界的100部文学作品(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08:52:49

点击下载

作者:戈丹,千舒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启迪世界的100部文学作品(上)

启迪世界的100部文学作品(上)试读:

前言

人类的历史,犹如一串华美的项链,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事件连接而成的。那一个个辉煌的瞬间,便是历史链条中璀灿的宝石与珍珠,它熠熠生辉,警示着后人。

人类的历史,更像一部恢弘的巨著,是由无数千姿百态的人物呕心谱就的。那一段段精彩的篇章,便是历史天书中闪光的风云与浪花,它浩瀚如烟,启迪着我们。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充分展现了人类杰出的智慧,创造了难以计数的灿烂文明,为今天的我们遗留下了博大精深的精粹学说、文化典籍、伟大发明;遗留下了对世界历史发展所做出的开创性的成就和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遗留下了福泽后人的宝贵遗产与物质财富。即使到了科技飞速发展、信息化高度集中的今天,我们仍然叹服前人的贡献,仍然感恩祖先的施惠,仍然震惊先哲的警示。

往事越千年。虽然几经沧海桑田,但不变的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是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人类沿着历史的足迹再创辉煌的奋斗。当无数充满致命诱惑的新浪潮涌来时,人们更需要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正确抉择;当现代文明在疯狂地毁灭人类生存的家园时,我们更需要一种对人类历史的责任。于温故中知新,在汲古中鉴今,理应成为现代青年理性地认识历史、冷静地思考未来的当然选择。

本书对世界上下数千年重大历史事件做了全景式的扫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政治经济的改良与变革,进步与保守的争斗与冲突,新旧体制的毁灭与诞生,理论学说的创立发展,科学发明的艰难突破等等。几乎涉及到影响世界文明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宗教、经济等各个领域的所有重大事件。本书对世界历史的真实过程做了纵深的透视,对人类文明的伟大成就做了全面的阐述,它从浩瀚的历史文库中,撷取精华、汇聚经典、分门别类地对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分析介绍,向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们打开了一扇历史的窗口,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在历史的天空中遨游、畅想、于探幽寻秘中启迪智慧,启发思考,启示未来。

本书文字简洁,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叙述生动,既富有知识性,又具有趣味性,是一部精彩纷呈、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的缩影。全书一扫传统历史读物的陈旧与沉闷,让读者在阅读中享受知识的乐趣,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真实。同时,其全新的视角和独特的剖析,也给读者以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与想像空间。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21世纪的人类文明将会开出更加灿烂多彩的思想之花,结出更加丰富的文化科学硕果。明天的世界将是崭新的,未来的历史将更加辉煌。当代青年,正处在一个渴望求知、极具探索和勇敢追求的伟大时代。我们应当沿着历史凝结的历程,沿着前人留下的辉煌轨迹,从历史的精彩篇章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获得真理,走向成功的圣殿;以从历史中所启迪的智慧,创造卓越的人生,创造人类历史的崭新未来。

1.《诗经》:中华民族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中国〕民间【作者简介】

诗经并非一人所作,它原是商周时期的民间歌曲,后由人采集和编选而成。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问题,过去有所谓“王官采诗”和“孔子删诗”的传说。前者就是对大量诗歌最初被采集的解释,后者就是对这些诗歌删编成书的解释。目前流行的说法是:《诗经》是周王朝经诸侯各国协助采集,最后命史官和乐师整理编选而成。孔子对它进行过整理研究。【背景介绍】《诗经》是中国商周时期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产生的地域涉及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湖北等省。作者中有贵族、农夫、牧人,也有士兵和奴隶。先秦时代,统称《诗经》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儒家将它奉为经典,才称为“经”。现存的《诗经》,是由西汉时期鲁国人毛亨和赵国人毛苌所传,自东汉末年大行于世,因此也被称为《毛诗》。【内容概述】《诗经》中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它是我们的祖先在两千余年前的黄河两岸用质朴的声音吟唱着的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歌曲。这中间有追求爱情时的欢乐,如:《国风·关睢》、《郑风·出其东门》等;有失恋的痛苦,如《卫风·氓》等;有劳动的愉悦,如《秦风·蒹葭》;有生活的磨难,如《风·七月》、《伐檀》、《硕鼠》等。人们将他们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直诉出来,使我们今天仿佛还能闻到田野中的清香,听到春风拂动的树叶声,看到蓝天绿水之间一派悠闲的农作场面。

有关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中数量很多。这些情诗产生于不同时代、地域,但大致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男女恋爱生活是比较自由的。这些诗大多数是当事者率真大胆的表白,感情真挚、强烈、质朴、健康。虽然同属爱情题材,内容却很少重复,凡属恋爱生活里所有的忧喜得失、离合变化都有所表现。《诗经》中的情诗大多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健康的感情和严肃认真的态度。

除爱情诗外,《诗经》对统治者的压迫与战争徭役所带来的苦难都有所揭露。除直斥统治者的丑恶外,人们还表达了劳动生活中的快乐,表现了热爱和平与坚决抵抗外辱的爱国主义情怀。《诗经》在赞美爱情,歌颂生活,嘲讽黑暗,揭露暴政的同时,大量巧妙地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寄物喻人,咏诗言志,其白描、写实的艺术风格,令人赞不绝口,许多名句千古传唱,今天的少年儿童大多耳熟能详。【欣赏与评析】《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在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具有开创性的价值,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它的内容、手法和形式都为后世之人取用和效法。《诗经》句法多为四言,有规矩,但又灵活多变。它最早运用了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成就巨大,深刻地影响了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它的很多优秀作品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不但描写生动,语言优美,而且富有韵律,思想健康,虽经历千载,仍不可替代。《诗经》最大的成就是在诗歌创作上建立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显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其所采用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代文学影响较大;在形式上,《诗经》多是四言一句的四言体诗,多采用复沓方法,创造出浓郁的诗意。

2.《伊利亚特》:代表古希腊人智慧结晶的文学名著

〔古希腊〕荷马【作者简介】

荷马在古希腊被尊为希腊的民族诗人,当时人们很崇拜荷马,认为“荷马教育了整个希腊”。然而,关于这位远古时代伟大诗人的生平,已无从考证。只能根据普遍流行的说法推测他是公元前9世纪~公元前8世纪的一位上了年纪的盲歌手,过着流浪生活,是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背景介绍】《伊利亚特》是“特洛伊”的音译,这首诗共1.5万多行,描写的是公元前13世纪希腊人远征特洛伊城第10年的故事。

战争的起因是特洛伊国王的儿子帕里斯诱拐了斯巴达国王的妻子、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阿伽门农决定为他的兄弟和家族受到的耻辱报仇,率领军队去特洛伊夺回海伦。双方打了整整10年,但都无法取胜。【内容概述】《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合称荷马史诗。它是以特洛伊战争传说为题材的。由于阿基流斯的父母在婚宴上没有邀请争吵女神厄里斯,于是厄里斯在席间投下了一个“不和的金苹果”,上面写着“给最美的女神”。结果引起赫拉、雅典娜和阿佛洛狄忒的争夺。最后由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来评判。虽然赫拉许他为最伟大的君主,雅典娜许他为最伟大的英雄,但帕里斯最后还是接受了阿佛洛狄忒的许诺:给他一个天下最美的女人。结果金苹果归阿佛洛狄忒所得,这使赫拉和雅典娜极为不满。后来帕里斯又在阿佛洛狄忒帮助下拐走了斯巴达之后海伦,从而导致了长达10年的特洛伊战争。希腊各族推阿伽门农为首领攻打特洛伊。

天神也各助一方,最后奥德修斯巧施木马计攻下了特洛伊。《伊利亚特》就是集中描写了10年战争中的最后51天。史诗一开始就点出“阿基流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阿伽门农和联军中最勇猛的阿基流斯争夺一个女俘。阿基流斯受辱后愤而退出战场,并祈求他的母亲说服宙斯惩罚希腊人,致使希腊军节节失利,一直退到海边。此时,阿伽门农才意识到自己的鲁莽造成的严重后果,他向阿基流斯求和,但遭到拒绝。危机时刻,阿基流斯的好友帕特罗克洛斯借了他的盔甲,杀上战场,他虽然率兵挡住了敌人,自己却被特洛伊主将赫克托耳杀死。阿基流斯见好友战死,悔恨自己的过失,决定重新参战。在战斗中阿基流斯怒不可遏杀死了赫克托耳,并把他的尸体拖在马后奔驰,以示报复。赫克托尔的父亲、特洛伊的老王普里阿摩斯跪求阿基流斯归还儿子的尸体,全诗在赫克托耳的葬礼中结束。【欣赏与评析】

俄国著名批评家别林斯基称《伊利亚特》是一部“神圣的书”,是古代希腊人“宗教和道德的源泉”。这部史诗以战争为中心,广泛地反映了荷马时代(公元前12~前8世纪,氏族社会末期)的希腊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风俗、文化等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认识价值。它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而且也是研究古代希腊历史权威的史学典籍之一。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这部史诗的魅力还在于它那特异的故事和人物。这部史诗因为是产生于史前时期的作品,所以它的很多观念,是在文明时代那种有明确创作意图、有鲜明思想倾向的文学作品中见不到的。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它的特异魅力,来自于它作为“人类童年”的观念和意识,而具有不可重复的特点。

史诗写的是一场神人交混的战争,众神的形象也是应该提到的。战争一开始就似乎是按神的意志,甚至是在神的直接参与下进行的。但史诗中的神,并不具有至高无上的主宰和权威意义。宙斯要用黄金秤来确定双方的胜负和某位英雄的生死,可见最终决定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命运,这反映了古希腊人的命运观念。

从艺术上,这部史诗具有民间说唱文学的特点,经常有程式化的描写和叙述,也有不少的重复。它最值得称到的艺术成就是:其一,结构宏伟,布局合理,剪裁得当。10年的战争,集中写第十年中的51天战况,其中又有详有略。其二,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其三,巧妙地使用了比喻、侧面烘托等艺术手法。如海伦的美,只是从特洛亚长老们的侧面议论(她真像一位女神,怪不得人们为她进行长久而痛苦的战争)见到,比直接描写她的美貌更能让人信服。史诗中的比喻,被称为“荷马式比喻”。

3.《奥德赛》:极具史料与思想价值的悲剧文学

〔古希腊〕荷马【作者简介】

荷马在古希腊被尊为希腊的民族诗人,他的生平简介在《伊利亚特》时已经作了介绍,这里不再重复。【背景介绍】《荷马史诗》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是古希腊人智慧的结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是古代西方最伟大的史诗。

史诗如实反映了当时希腊社会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风俗等社会状况,是希腊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内容概述】《奥德赛》写的是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已近10年后,仍滞留于归家途中。而这一期间,100多个贵族青年向他妻子求婚,每天聚集在他家里摆设宴席,大肆挥霍他的财产。

女神雅典娜鼓励奥德修斯的儿子忒勒马科斯外出寻父。他找到希腊英雄中最后返家的墨涅拉俄斯,得知父亲在女神卡吕浦索的岛上。

卡吕浦索强迫奥德修斯留在海岛上与她结婚,但他时刻思念家乡,最后女神服从宙斯的意旨放了他。于是他启航回家,但途中遇上风暴,又使他漂流到腓尼基人的岛屿。

国王阿尔基诺斯设宴招待他,席间奥德修斯讲述了自己9年间返乡的经历。他曾用计战胜了吃人的海神之子、独目巨人波吕菲摩斯,把人变成猪的神女喀尔刻,以歌声迷人的人首鸟身的女妖塞壬和海中巨怪卡律布狄斯与斯库拉;他还游历了冥土,看到了特洛伊阵亡英雄的鬼魂;同伴都在海难中丧身,他一人漂流到卡吕浦索的岛上,被挽留了7年。国王听完他曲折艰苦的经历后很感动,厚礼相赠并派人送他回家。

奥德修斯化装成乞丐回到家中,与儿子共同谋划杀死了全部求婚者。史诗在夫妻团聚的喜剧气氛中结束。【欣赏与评析】

两部史诗,《伊利亚特》主要表现集体的战争场面,而《奥德赛》则主要表现个人的经历。虽然这部史诗中也提到了许多人和神的名字,但差不多可以说是主人公的陪衬,核心的人物是奥德修斯。在希腊的神话传说中,奥德修斯以机智著称,特洛亚战争的结束,就是因为他献出了木马计,攻下了坚固的特洛亚城。在这部史诗中,奥德修斯的性格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足智多谋,做事深思熟虑。在这部史诗中,虽然也写了奥德修斯过人的勇力,但他一次一次的历险,靠的主要不是勇力,而是他超群的智慧。面对各种艰险情况,他不像其他同伴那样简单从事,而总是分析形势,采取一个最为妥善的办法去应对。回到家中后,他不急于露出真实身份,假扮一个可怜的老乞丐,试探那些求婚者,也包括他分别20年的妻子。

其二,执着的个人意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追求精神。这部史诗的焦点,集中于奥德修斯的还乡。从特洛亚海边出发,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不曾打消他回家的念头。

其三,维护个人财产和个人利益的明确意识。奥德修斯之所以坚持奔向他的故乡,一个本原的动力,是他在家乡的地位和财产。他的全部行动都有和财产有联系——或者为了获得新的财产,或者为了重新掌握原来属于他的财产。

在艺术上,这部史诗除了与《伊利亚特》一样具有民间说唱文学的特点和“荷马式比喻”之外,它在叙事结构上有独到的开创。

它把奥德修斯10年海上漂流的故事压缩在最后一年的四十多天之内讲述,集中紧凑;它用奥德修斯一个人的经历为线索,引出了广泛的空间和情节,内容丰富且线条明晰;并且在对奥德修斯海上历险故事叙述时,让奥德修斯自己在国王阿尔喀诺俄斯的宴会上来讲述,巧妙地使用了倒叙手法,是欧美长篇小说叙事结构的雏形,对后代长篇小说的发展有不小的影响。

4.《论语》:记录先哲智慧的传世语录

〔中国〕孔子【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孔子出生在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曲阜),早年丧父,家境衰落,生活艰苦。但他天资聪颖,“十五志于学”,“好学不厌”,精通礼、乐、御、射、书、数,到30岁左右,他的“博学”已名闻遐迩。

孔子青年时代作过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小吏。三十四岁时,他在曲阜城北设学舍,开始授徒讲学,据说弟子有三千,著名者七十二人。【背景介绍】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代是最动荡也最具特色的一个时期。当时周王朝在各路诸侯眼中已形同虚设,道德政治失去往日的效力,新兴政治势力纷纷崛起,群雄竞出,大国争霸,国体、人性、伦理道德等都急待一种更新的思想体系来解决。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鲁国内乱,孔子离开鲁国去齐国,他希望在齐国实践他的政治理想而未果。孔子在齐不得志,返回鲁国,又开始收徒授业;同时,结合春秋后期的社会现实,系统地总结前人的文化思想遗产,深入地研究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等重大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见解与主张,为后人留下许多精辟的论说。《论语》即是他的语录集。【内容概述】《论语》全书一共有20篇,约11000余字,每一篇都包含有记述一件事或数句话的若干个小章。每篇都以正文第一句取两三字为篇名,如《学而》、《泰伯》、《卫灵公》。《论语》的主要内容由以下几部分所组成:

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理想是纳仁入礼,他讲“礼”,以“仁”为思想基础,所以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讲“仁”,以“礼”为政治原则,所以说:“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提倡“德治”,反对滥用刑罚,反对过分剥削。他主张“仁者爱人”,并对百姓进行“教化”。这些在历史上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并留下了许多到今天依然十分具有启发性的宝贵思想。

孔子提倡在“多见而识”的基础上学思并重,理性自觉,他要求人们做到言行一致,“其身正,不令而行”,主张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还主张学习的态度要求实、要学思结合。学知、求实、慎思、明辨,是孔子对为学的基本要求。

文艺思想。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善和美的统一,即高尚的内容和完美的形式的统一,而又把善放在首位。在他心目中,文学艺术首先应在内容上符合崇高的政治伦理要求,不然形式再好也有欠缺。

孔子对诗歌的社会作用的精辟概括,则在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他认为诗歌具有能使读者精神振奋的强大艺术感染力。一是能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观察政治得失和社会风尚;二是可以发现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倾向。孔子的这些精僻见解,对后世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论语》虽然是语录体,但是其中的某些描写是具有一定情节和波澜的小故事,具有相当的艺术构思成分。【欣赏与评析】《论语》是在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而成的,是集中体现孔子思想的儒家经典,也是世界上完整辑录哲人言行最古老的文献之一。是孔子思想的载体,它从东汉起被列入儒家经典之列,到南宋经理学大师朱熹集注后又被列入《四书》之列,是2000余年来中华读书人必读的典籍,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论语》虽然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但同时却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这首先表现在语言艺术方面。《论语》以当时通俗平易、明白晓畅的口头语言为主,又吸收古代书面语言精粹洗练、雍容和顺、迂徐含蓄、典雅严谨的长处,形成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朗朗上口的独特风格。《论语》词汇丰富、新鲜、生动、活泼,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大量出现。句式灵活多变,舒展自如,长短不拘,有很强的表现力。尤其善于把深邃的哲理凝聚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抽象的说理文字具有某种诗意。《论语》中经常采用“比物连类”的含蓄手法,造成特殊的意蕴和审美效果。如《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师生双方皆用隐语,设喻问答,心照不宣,委婉而富有风趣。又如《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瓠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连用三件具体实物,一层进一层地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把微妙的心理寄寓在浅近的形象之中,再辅以重叠反诘的句式,更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苦衷,耐人寻味。《论语》的许多篇章有很强的现场感,寥寥数语,人物情态,场景气氛活灵活现。

5.《楚辞》:中华文明的艺术奇葩

〔中国〕刘向【作者简介】《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集,是由西汉末年著名文学家、目录学家刘向编纂而成的。

它的主要作者是屈原和宋玉。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7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秭县(今湖北省秭县)人,是楚国的同姓贵族,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为左徒,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后因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进谗,转任三闾大夫,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后来,楚国因接连遭到秦、齐、韩、魏的围攻而陷入困境。屈原眼看曾经兴旺的国家已经衰败腐朽,悲愤交加,怀抱石头自沉于汨罗江,传说那一天正是农历的五月初五。

屈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外交方针上,屈原主张联合齐国与强秦对抗,很有远见;在内政方面,屈原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对政治抱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态度。

同时,屈原还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背景介绍】

楚文化的兴起比中原文化迟,原始宗教——巫教的盛行可以说是楚文化落后的表现。但在其他方面,楚文化有许多地方甚至远远超过中原文化。在楚国,艺术,无论娱神的还是娱人的,都是在审美愉悦的方向上发展,展示的是人的活跃的情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楚地的歌谣演变出了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如《九章》中的《橘颂》全诗都用四言句,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看作是《诗经》体式的渗透。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是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以前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在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成为一种文学样式。

汉代起,“楚辞”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内容概述】《楚辞》是以先秦楚国诗人屈原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收入屈原所作《离骚》、《九歌》(共11篇)、《天问》、《九章》(共9篇)、《远游》、《卜居》、《渔父》,宋玉所作《九辩》、《招魂》,旧题景差所作的《大招》,旧题贾谊所作的《惜誓》,淮南小山所作的《招隐士》,东方朔所作《七谏》,严忌所作《哀时命》,王褒所作《九怀》,刘向所作《九叹》,共16部作品。

下面我们着重介绍一部分重要篇章的内容梗概:(1)《离骚》《离骚》是《楚辞》中最重要的作品,经常被用作《楚辞》的代名词。它集中反映了屈原两个意义上的斗争与挣扎,一则与楚国群小党人激烈的冲突,二则在困境中与自己犹豫一面的冲突,两种冲突激起的感情强烈燃烧,以至于使他的苦闷、哀伤不可遏止的更番迸发,从而形成他诗歌形式上的回旋复沓。长诗的最后一部分记述屈原驱使龙凤,挥斥云霓,遨游于广阔无垠的幻境之中,他的精神超脱了现实的羁绊,离开了人间苦痛的深渊。

他那知识分子的独善情怀、高洁品格,政治家的用世激情,爱国者的依依乡恋与残酷、无奈、失意的现状交织在一起,化作悲剧性诗的火焰,在屈原心中灼烧,诗人快要自焚了,这时的屈原已近乎癫狂状态了,他以峨冠博带、与日月争光的形象自许,但行吟在汨罗江畔的他却是形容枯槁、颜色憔悴了,披头散发落魄已极了,他要以诗人的方式全美自己,他也只能以诗人的方式全美自己!伟大而孤独的诗人在重重困境中以命中注定的悲剧的方式坚守了自己的心灵与理想,汨罗江的浪花永远吟唱着屈大夫最雄伟壮丽的诗篇——《离骚》。(2)《湘君》、《湘夫人》

此二篇出自《九歌》,是主祭湘水男、女二神的。《湘君》是一篇凄婉的悲歌。湘夫人在江边徘徊,若有所待。她看到湘君的身影,便乘着桂舟去迎接,吹着凤箫相召唤。湘君终于驾着飞龙降临了,他向北走,涉洞庭之波,绝大江之口,见湘夫人在为想恋他而叹息,他则欲言而未言。全篇写湘夫人对湘君的追求和渴望,而湘君的态度则较冷淡。《湘夫人》同样是一曲悲歌。湘君在洞庭兴波、木叶凋零的季节迎候湘夫人,但可望而不可即。湘夫人终于降临了,她虽有思念湘君之心,却不敢明言。湘君以水中宫殿等待湘夫人,但湘夫人旋来即返。全篇也都写湘君对湘夫人的追求与爱慕,但结果只能忍恨终生。(3)《山鬼》《山鬼》是《九歌》中最美的一篇。

在朦胧的深山幽曲处,美丽的山鬼闪现了一下,她身披萝带荔、乘豹从狸、含情带笑,以山中女神特有的风韵神采出场了,匆匆赴约的路上她没忘记折一枝香花给自己的情人,还自我埋怨别误了幽会。带着最热切的期待和渴望来到相约的地方,她登山眺望,急切找寻与等待情人,忽然间浓云昼晦、东风飘雨袭来,痴情的山鬼仍苦苦等待。夜雨滂沱,猿猴哀鸣,风声飒飒,木叶萧萧,山鬼一片痴情却未得到应有回报,她陷入了深深的思恋与惆怅中。多么美丽,多么痴情,多么幽怨的山神啊!(4)《橘颂》

这是一篇借咏物以抒情之作,名义是颂橘,实际上是以橘自喻,通过颂橘来述志。橘的纯洁品德,高尚情操恰恰是诗人“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不凡心志的写照。【欣赏与评析】

楚辞原是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种诗歌形式,到西汉前期,已成为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总称。《楚辞》是自《诗经》问世后最优秀的诗作,它标志着作家文学的出现。《诗经》、《楚辞》并称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但是它们又有着质的区别,我们在《楚辞》中可以看到《诗经》中所没有的浪漫主义的特质。

深婉细腻的情致和无处不在的“我”。《诗经》的情大多典雅平和,可到了《楚辞》中,感情则变得炽烈、激越、昂扬或缠绵、细腻、深沉了;同时诗中有了“我”,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有了个性,诗的生命也就充满了内质与魅力,直指向我们的心灵深处,给我们带来感动、眼泪、欢喜、惆怅。屈原的笔有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他将充满原始意味的神巫故事、寓言神话引来了,他将楚人的俗词鄙语、淫祀巫风引来了,它们化作神秘的气氛、浪漫的情调、优雅的韵致、绮丽的色彩、迷狂的激情点染着《楚辞》;他又引来天地万物驱遣比兴,他用兰花香草、荷衣蓉裳来象征自己品格之纯洁高尚,他将群小党人比作萧艾臭草、恶禽秽物。这一切的特色,专家们往往称之为浪漫主义。

6.《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

〔中国〕司马迁【作者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约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县南)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精通百家,有志于论著“天下之史文”,未能如愿。司马迁少年时,随父并师从董仲舒、孔安国学习经史。二十岁时,司马迁开始漫游全国名山大川,探访古迹,考察民俗风情,采集民间传说,不久被擢升为郎中,并常随武帝巡视各地。父亡后继任太史,为完成父亲遗志,广泛搜集资料,于公元前104年开始撰写《史记》。公元前99年,司马迁受李陵案牵连下狱,被施以宫刑,精神上受到强烈打击,但他忍受巨大的痛苦,将全部心血投入到《史记》的著述中。到公元前91年,司马迁终以非凡的毅力、才华完成这部历史上的伟大著作。【背景介绍】《史记》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中国散文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史记》是我国最早的通史巨著,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前后约三千年的历史,包罗万象,融会贯通,脉络清晰,叙事完整,其中对战国、秦、汉的记述尤为详尽。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计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取材广泛,忠于史实,许多对古史的记载已为出土文物史料所证实。它语言生动、文笔简洁、饱含情感,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史学思想方面,《史记》体现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目标。《史记》还综合以往的史学成果,创造了一种比较完备的史学表述形式——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正史的楷模,对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自班固的《汉书》开始近两千年来的史学基本都沿袭《史记》的体例。【内容概述】

司马迁以自己厚重、睿智而又深情的笔触开拓了一个更广大的天地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最光彩夺目的是一批充满豪气的悲剧英雄。他们是英雄,但往往带有悲怆、苍凉、壮烈、激昂的悲剧色彩,当然正是这种悲剧命运使英雄们更加可歌可泣,令人景仰。项羽24岁起事,在7年的时间里睥睨天下,纵横万里,以狂飙巨澜的气魄号令诸侯推翻强秦,自封西楚霸王,真正旷古未有,但就在第八年却演出了一幕垓下悲歌乌江自刎的人生结局;同为将相,伍子胥辅佐两代吴王称雄东南,最后竟死于吴王赐剑之下;信陵君为战国四君子中最贤者,当时公子无忌威震天下,秦兵不敢出攻魏国,但最终因他人谗毁魏王疑忌,忧郁而死;屈原正道直行,滋兰树蕙,追求美政,致力改革以振兴楚国,但同列的贵族诋毁他,两代楚王疏远他,踽踽独行的屈原只能怀沙自沉汩罗;韩信一生破敌立功无数,为汉高祖打下江山,但天下大定后见疑于刘邦,被杀于吕后之手;李广将军一生与匈奴七十余战,最终自刎而死,……他们的成功,荣耀与悲惨结局成为永恒的对照。有的悲剧英雄为了坚守节操或某种信念而从容赴死,义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采野菜充饥终于饿死;为了对于赵氏孤儿的郑重承诺,程婴自杀了。有的悲剧英雄见义勇为打抱不平,为解救国家和朋友的危难而奋不顾身,荆轲感燕太子丹知遇之恩,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写下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永远的悲歌;为了魏信陵夺军救赵的成功,侯赢北向而自刭;也有一生困顿壮志难酬的孔子、孟轲,也有推动历史终遭不测的商鞅、晁错,这一系列的悲剧英雄在《史记》中相遇、交织、碰撞,散射出最眩目最撼人的锋芒。【欣赏与评析】《史记》上起传说中的轩辕氏,下至汉武帝,纵贯三皇五帝至秦皇汉武的历史全程,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叙事完整,作者写这部书的目的是要“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伦理、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医学等都被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作为纪传体,《史记》又不同以前史书所采用过的编年体或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这是史学体例上影响极为深远的创举。此后,从班固的《汉书》到民国初期《清史稿》近两千年来所修正史,基本上都沿袭《史记》体例。《史记》规模宏大,全书共130篇。按编排顺序,包括“本纪”(历代帝王的传)12篇,“表”(用表格的方式,将历代帝王、诸侯之间的大事简明扼要地排记)10篇,“书”(典籍、文献)8篇,“世家”(诸侯、贵戚及有重大贡献的将相名臣的历史,《孔子世家》与《陈涉世家》是例外)30篇,“列传”(各个时代各个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不同民族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其中包括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70篇。《史记》的文学价值也很高。它成功地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它笔下的人物,几乎包括了各阶级、各阶层、各集团、各行业的,大都写得栩栩如生,主要是通过人物的重要活动、事迹,予以表现。《项羽本纪》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郑板桥说:“《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作者正是抓住这三件事,人物活动的三个场面,以同情的笔触,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这个叱咤风云、不可一世,在八年之间骤起骤灭的悲剧性人物,突出了他的主要性格特征。《史记》以其卓越的成就,在史学和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文学上,司马迁把我国的历史散文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唐宋古文家无不标举《史记》为典范,明清古文家无不熟读《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对《史记》的巨大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所给予的高度评价和精辟概括。

7.《源氏物语》:日本平安时代的浮世绘

〔日本〕紫式部【作者简介】

作者紫式部(987~1015年),日本女作家。作品有《源氏物语》、《紫式部日记》、《紫式部集》等。父亲为左大臣藤原冬嗣之后,此家系中不少人为歌坛名人,母系中曾祖父藤原文范亦是敕撰歌人。紫式部幼年丧母,随父学汉诗汉文,她聪颖好学。才华超过其兄,父亲藤原为此时常感叹“式部没有生为男子是我家的不幸”。【背景介绍】

紫式部一方面被作为一流学者的父亲承认自己的才华而产生优越感,另一方面又因父亲叹息自己为女子而深感自卑,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心理促使她深入思索身为女性的自我存在价值。这两种意识的对立常常使她处于极度的矛盾和痛苦之中。紫式部与比她年长20余岁的藤原宣孝成婚,仅仅两年丈夫便与之死别,此后她的歌中多见对世事无常、悲凄命运的感叹。后进宫,出任一条天皇中宫妃彰子的女官。此时她目睹后宫争权夺利和贵族统治者浮华、空虚的宫廷生活和颓废、糜烂的精神世界,这种特殊的经历使她能淋漓尽致地施展艺术才华,创作出举世瞩目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内容概述】

桐壶天皇专宠的一位更衣生于光源氏后,由于备受右大臣之女弘徽殿女御等众嫔妃嫉恨,郁郁寡欢而早亡。光源氏12岁时,娶左大臣之女葵姬为妻,但夫妻感情不和,后与酷似生母的继母藤壶妃子私通,生下一子(即后来继位的冷泉帝)。光源氏生活放荡荒淫,先后与六条妃子、空蝉、夕颜、末摘花、花散里、胧月夜等发生关系。他又收养酷肖藤壶妃子的10岁女孩紫姬,葵姬死后,将其扶为正室。桐壶帝驾崩,弘徽殿女御之子朱雀帝继位,右大臣一族专权;光源失势,被迫到荒僻的滨海须磨闲居,与明石道人之女明石姬同居,并生一女。光源氏后被召回京城,其私生子冷泉帝继位后,他受到太上皇的厚遇。他将昔日相好女性均接入私邸,共享荣华。光源氏40岁时,受隐居事佛的朱雀帝之托,娶其女——年仅14岁的三公主为妻,正妻紫姬为此心情郁闷,重病而亡。三公主后与青年贵族柏木(葵姬外甥)私通,生于薰。三公主内心羞愧,削发为尼,柏木因畏惧光源氏报复而病故。光源氏痛感这一切都是自己早年放荡的报应,心情抑郁,50余岁去世。薰成人后,为其身秘所痛,欲离尘求佛。他拜见隐居宇治山庄,深通佛典的失势贵族八亲王。八亲王临终委托薰照顾遗留的两位女儿。薰专情于大女公子,但此女矢志独身,不久病故。二女公子由于薰的引荐,嫁给源氏之外孙戢皇子。薰后又找到八亲王的私生女浮舟,因其酷似大女公子,而苦苦追求,戢皇子得知后,闯入浮舟私室。浮舟不堪于两个男子的纠缠,欲投江自尽而误入寺院,被救后,出家为尼。【欣赏与评析】《源氏物语》多方面地反映了日本平安朝时代贵族社会的生活。它广泛地描写了宫廷贵族和地方贵族的心理及精神面貌,剖析了他们空虚无聊的灵魂,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客观上展示了封建贵族行将灭亡的历史趋势。小说比较全面地描绘和揭露了宫廷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小说围绕着光源氏,塑造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贵族形象。从天皇到太子,从大臣到一般官吏,无一不是玩弄女性的酒色之徒,灵魂丑恶的花花公子或争权夺利的政客。小说再现了以光源氏为代表的皇族和以弘徽殿女御为代表的外戚力量之间的权力之争。弘徽殿女御为确保自己的地位,排挤桐壶帝宠爱的更衣,迫使桐壶帝将光源氏降为臣籍,立自己的亲生子为太子。朱雀帝在位,弘徽殿女御大权在握,气焰嚣张,排斥异己力量,使光源氏不得不客居他乡。封建贵族为了争宠争利,明争暗斗,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为了给子女争个宫廷肥缺,他们相互拆台,各不相让。头中将因女儿没有当上女御,对光源氏耿耿于怀。小说通过对一系列纷杂矛盾的展示,客观上反映了封建贵族的统治已危机四伏。

8.《一千零一夜》:一部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阿拉伯〕民间【作者简介】《一千零一夜》是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书中有些故事很早就在阿拉伯地区的民间口头流传,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左右。《一千零一夜》约在公元8、9世纪之交出现了早期的手抄本,到了12世纪,埃及人首先使用了《一千零一夜》这个书名,但直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才基本定型。【背景介绍】《一千零一夜》这部鸿篇巨作,故事的最早来源是公元8世纪到9世纪中叶,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建国初期从波斯文翻译过来的一本名叫《赫扎尔·艾福萨那》的故事集。“赫扎尔·艾福萨那”原意就是“一千个故事”。《一千零一夜》有两大组成部分:一是出自阿拔斯王朝的伊拉克,一是出自马木鲁克王朝的埃及。10世纪,伊拉克人哲赫舍雅里收集阿拉伯、波斯、罗马、印度等民族的故事,以夜为单位,试图编一部故事集,但他编写到第480夜时便死去。这便是《一千零一夜》的雏形。13~15世纪,马木鲁克王朝的埃及成为当时阿拉伯经济、文化中心,《一千零一夜》在此时此地注入新血液,经过说书艺人、文人的整理加工,于1517~1535年成型。【内容概述】《一千零一夜》的结构令人叫绝,这是一部将散珠用红线串起来的巧妙艺术构思:让山鲁佐德和山鲁亚尔的故事成为总体框架,然后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办法将二三百个故事嵌入。相传在古代印度和中国之间,有个海岛国家“萨桑国”,由兄弟二人分别统治,在他们的宫廷中,都存在着皇后不贞的情况。哥哥山鲁亚尔国王发觉后,便产生了对女人的报复心理,每天娶一女子,第二天早上便杀掉。国王残暴的行为引起了老百姓的极大恐慌。青年女子不是被他杀死就是逃往他乡,被迫为国王搜寻年轻女子的宰相虽对国王的暴虐行为不满,但也无可奈何。一天,宰相正为没能给国王找来女子而发愁,他的大女儿山鲁佐德对父亲说:“把我嫁绐国王好啦。我要牺牲自己,拯救千千万万的女子。”父亲不允,他给女儿讲了一个“水牛和毛驴的故事”,警告她固执冒险的后果,但女儿认为目前的事情人命攸关,所以她坚持原意,并恳请父亲送她进宫。父亲无奈,只好送女儿进宫。山鲁佐德进宫后,就哀求国王能让她和妹妹见上一面。国王派人接来了山鲁佐德的妹妹。姐妹见面,分外亲热,妹妹就按照姐姐事先的吩咐,要求姐姐给她讲个故事,好让大家快快活活地消遣一夜。姐姐故意说:“只要德高望重的国王许可,我自己是非常乐意讲的。”国王本无睡意,姐妹俩的谈话,也引起了他的兴趣,便欣然应许。于是在这一千零一夜的第一夜,山鲁佐德开始讲《商人和魔鬼的故事》,之后,又讲《第一个老人和羚羊的故事》。当讲到故事关键的时候,天色已亮,不能再讲下去。这时妹妹叹道:“姐姐,你讲的这个故事多么美丽!多么甜蜜!多么有趣啊!”山鲁佐德说:“要是主上开恩,让我活下去,那么来夜我要给你们讲的故事,比这个更有趣呢。”国王想,我暂且不杀她,等讲完下面的故事以后再说。白天,国王忙于处理政务,晚上,山鲁佐德又继续讲老人和羚羊的故事。随后几夜,把三位老人挽救商人的故事也都讲完,但每到故事精彩的时候,也正是天亮的时候,这样,山鲁佐德得以继续在夜晚讲下去。

山鲁佐德夜复一夜,讲啊讲,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当她讲完《补鞋匠马尔鲁夫的故事》后,起身对国王说:“英明的君主,我是你的奴婢,在一千零一个夜晚,我向你讲述了古人的美谈和先贤的教训,现在能让我向您提出一个希望吗?”国王道:“你怎么想就怎么说吧。”山鲁佐德便让人把她为国王所生的三个男孩带来,说道:“国王啊!这是您的亲骨肉。看在他们的份上请您将我赦免。你若杀了我,他们将变成没娘的孩子,也找不到能很好地抚养教育他们的妇人了。”国王听后,激动地哭了,他将孩子们搂在怀里,说道:“山鲁佐德,以安拉发誓,在这些孩子到来之前我已赦免了你,因为我早就看出你是位纯洁无瑕的女子。安拉保佑你,赐福你全家。”

喜讯传遍了京城,山鲁亚尔无比兴奋,他召集文武大臣,赏赐宰相,赞扬他把女儿嫁给自己,从而避免了自己更大的无辜杀戮。【欣赏与评析】《一千零一夜》这部东方巨著,内容丰富,描绘了阿拉伯世界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故事涵盖了各阶层人物,三教九流,应有尽有,对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做了广泛的艺术概括。《一千零一夜》最突出的特点是充分的浪漫主义,这种浪漫主义表现在那种神话的色彩和丰富的想像力上,如著名的《乌木马的故事》、《渔翁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力的认识及人类智慧和美德战胜魔鬼的伟大力量。

在人物的塑造上,《一千零一夜》运用对立与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个性,如《阿拉丁和神灯》中阿拉丁的善良正直,《第二个僧人的故事》中公主的坚贞不屈,都与魔鬼的邪恶和残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内容和形式上,《一千零一夜》具有东方民间口头创作的特色。如框架结构和故事套故事的形式,既给人以宏伟壮丽的气势,又有鲜明的节奏感,曲折多姿,变幻莫测,是一部迷人的故事集。

9.《窦娥冤》:中国古典悲剧文学中的典范

〔中国〕关汉卿【作者简介】

关汉卿(约1230~约1300年)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中国古代戏剧创作的代表人物,生平事迹不详。南宋亡之后,他不愿做官,便出入歌楼、戏场之中,为人倜傥不羁,滑稽多智,具有坚强不屈的性格。在元代杂剧作家中,他的创作活动开始得比较早,是元代杂剧界领袖人物。他擅长歌舞,精通音律,不但创作了大量为人民所喜爱的戏剧,而且能粉墨登场,亲自表演。他一生共创作六十三个剧本,保留至今的只有十五个。

关汉卿的主要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誉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了六十余部杂剧,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背景介绍】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蒙古人用他们的精兵铁骑征服了大半个欧亚大陆,吞并了腐朽的南宋王朝,统一了中国。蒙古人依种族将全国的人民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第三等是汉人,指黄河流域原来受金国统治的人民;第四等是南人,即南宋统治下的人民。当时汉人和南人的地位低下,不能做官,很多事情都受限制。

元代的知识分子境遇更惨,他们与普通民众一样常常被掳掠为奴隶。因元代初年不设科举,士人失去了晋升的机会,又没有谋生的能力,很多人混入勾栏瓦肆,成为戏子。

当时社会的黑暗催生了《窦娥冤》这样描写与抨击社会现实的作品。它是中国古典戏曲悲剧中的典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窦娥短暂而不幸的一生,深刻地揭露了元代社会邪恶势力横行的情况。该剧强烈地表现了受迫害、受压迫阶层的人民对社会恶势力的反抗精神和对正义者取胜的热切渴望,它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所触及的社会内容之广泛,震荡思想感情之强烈,为其他元剧所不可比及。【内容概述】

楚州(今江苏淮安)穷苦书生窦天章借了蔡婆婆二十两纹银,第二年连本带息合为四十两,经蔡婆婆几次催要,窦天章仍无力偿还。窦天章有一女儿,名叫端云,三岁丧母,这时正值七岁,生得可喜可爱,为蔡婆婆所喜欢。窦天章为了还债和筹措上京应试的旅费,只好同意将女儿端云送给蔡婆婆做童养媳。

窦天章走后,蔡婆婆待端云也如亲生女儿一般,并改了小名,起名为窦娥。窦娥十七岁时与蔡婆婆的儿子结婚,可惜不到两年,丈夫得病去世,窦娥成了寡妇。婆媳俩从此相依为命。窦娥把孝顺侍候婆婆作为自己的惟一职责。

一日,蔡婆婆向城南开药店的赛卢医要债。这赛卢医乃江湖庸医,一直靠行骗为生。他谎称钱在庄上,叫蔡婆婆一道去取。在无人处,赛卢医企图用备好的绳索将蔡婆婆勒死。正要动手时,被路过的张驴儿父子撞见。蔡婆婆被救下,赛卢医逃走。

这张驴儿乃楚州的流氓,当他得知蔡婆婆家只有婆媳两人时,便要她们婆媳配与他们父子。蔡婆婆起先觉得这样做不合适,没有同意。张驴儿便也要用绳索勒死蔡婆婆,以示威胁。为了保全性命,蔡婆婆只得暂且答应,将张驴儿父子带回了家。窦娥得知情况后,反对婆婆的承诺,坚决不同意嫁给张驴儿。而张驴儿见窦娥貌美如此,便更下了决心要得到窦娥。

一日,蔡婆婆生病,张驴儿以把柄在手威胁卖药的赛卢医,强迫赛卢医卖给他毒药,企图用毒药毒死蔡婆婆,使窦娥失去了依靠,就会答应嫁给他。他故意叫窦娥去拿盐醋,支开窦娥,偷偷地将毒药放进窦娥为婆婆煮好的羊肚汤里。这时恰好蔡婆婆作呕难受,让张驴儿的父亲吃。那老头儿吃了一口,便一命呜呼。张驴儿当即诬赖是窦娥毒死其父,并以窦娥答应嫁给他作为不告官的条件。窦娥认为自己清白,宁愿见官,也不屈服张驴儿的要挟。

没有想到的是,楚州太守桃杌竟是个昏官,他只听张驴儿巧辩之词,认定窦娥有谋害之罪,对窦娥实行严刑逼供。即便如此,窦娥仍旧矢口否认,表现了刚烈不屈的性格。太守见窦娥不招,又下令拷打蔡婆婆。窦娥因为不忍婆婆受皮肉之苦,只好屈招,因而被定为死罪,第二天斩首。

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痛感满腹冤屈,她指天骂地,控诉自己深重的冤情和世道的不公正。她请求监斩官带她走后街,怕前街的婆婆见了伤心。见到婆婆后,她又再三叮嘱婆婆多保重。临刑时她对天发誓:死后,一、血溅白练;二、六月降雪;三、三年大旱。果然,刑后这三桩誓愿一一应验,证明了窦娥的冤屈。

不久,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做了官,到处寻窦娥不着。窦娥托梦给父亲,痛诉冤情。在窦天章的主持下,此案得到复审,由于窦娥的冤魂参审和赛卢医的供认不讳,张驴儿巧言难辩,作恶者最终归案伏法。窦娥的沉冤大白于天下。【欣赏与评析】《窦娥冤》剧作之所以富有强大的生命力,主要是因为作者把现实主义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结合在一起,强有力地突出了被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作者不仅让窦娥不畏强暴痛骂官府和鬼神,而且还让窦娥的反抗精神成为支配天地的强大力量,提高到感天动地的高度。《窦娥冤》虽被列为世界悲剧,但它毫不令人感到压抑和悲观,而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在人物刻画与情节的安排上,作者也揉进了自己的大胆的想像、夸张,如窦娥在法场上临危不惧的三桩誓愿,都是作者对浪漫主义的积极运用。卓越的艺术手法,不但使得结构严谨,而且使得戏剧冲突十分尖锐、鲜明。它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去描写主人公窦娥,而是把她放在尖锐的戏剧冲突中加以塑造,并且通过戏剧冲突的展开,揭示她的深邃复杂的内心世界。如窦娥被押送法场时所喷发出的对封建官府的满腔怒火,使她的反抗性格发生了飞跃,从而把全剧推向感天动地的高潮。作者不愧为戏剧能手,在他的笔下,每一个情节都充满戏剧性,如窦娥悲愤激昂的痛骂后,作者笔锋一转,自然而然地刻画了窦娥深恐婆婆看到自己披枷带锁绑赴法场受刑的场面,和希望婆婆能为自己祭奠的心理活动。这些浪漫手法的运用,在古典戏剧中可谓成功的典范。

在关汉卿笔下,窦娥的形象有血有肉,个性十分突出。她心地善良,具有舍己为人的品格。她为免使婆婆遭受拷打,不惜在公堂上承担“药死公公”的罪名。在绑赴法场的途中,她还嘱咐刽子手不要从前街走,不愿意让婆婆看见她无辜被斩而痛心。她秉性正直刚强,一口拒绝了张驴儿的逼婚,还嘲讽了蔡婆婆让张驴儿父子进门的糊涂行为。这是她反抗性格的初次流露。她的头脑里本来充满了孝顺、贞节等等封建伦理观念,对封建官府的清明也抱有幻想,但在实际生活中却被一步一步地推向刽子手的刀下。

蔡婆婆懦弱怕事,甘心忍辱受屈。这个孤苦老妇人的形象,正好成为不向暴力屈服的窦娥形象的陪衬。她还兼有高利贷者的身份。关汉卿对她既有同情,又有批判。两个主要的反面人物,欺压良善的地痞张驴儿和见钱眼开、草菅人命的赃官桃杌,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邪恶的黑暗势力对人民群众的迫害。关汉卿揭露了他们的丑恶面目,对他们所代表的封建统治集团进行了鞭挞。

10.《西厢记》:开创中国戏曲史的传世之作

〔中国〕王实甫【作者简介】

王实甫(生卒年代不详),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活动的年代大约与关汉卿相距不远。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1295~1307年)前后,至少活了六十岁。早年做过官,后来隐退,经常出入于勾栏瓦舍之中。他创作的杂剧计有十四种,其中完整地保存下来的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仅存一折曲文有《饭茶船》、《芙蓉亭》;他也作散曲,但流传下来的极少。王实甫的杂剧多写反封建礼教的爱情题材,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善于提炼文句,长于细腻多致的描绘,所写曲文典雅清丽,有诗一般的意境。故能在杂剧中自成一家,与关汉卿分别开创了中国戏曲史上文采和本色两个重要流派。【背景介绍】

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时代,原始歌舞就是戏曲的萌芽状态。元杂剧的直接源头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一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和金院本。

元杂剧是直接继承金院本,又糅合了诸宫调的多种特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表现手法。元杂剧已经成为具有完备的文学剧本、严格的表演形式、完整而丰富的内容的成熟戏剧。在体制方面,元杂剧有如下基本特点:结构方面,一般是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来表演一种剧目;少数剧目是多本的,楔子可以没有,也可以用到两三个;唱词和演唱方面,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四折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内容概述】

唐德宗元年,崔相国死后,其夫人郑夫人携女儿崔莺莺和丫鬟红娘护送崔相国的灵柩回家乡安葬,到了河中府的时候,因为道路受阻,只好暂住在普救寺的西厢房内。这时书生张生赴京赶考,也途经普救寺,在佛殿上窥见到了美丽的莺莺,顿生爱慕之情,便打消了赶考的打算,也在寺中住了下来,所住之处与西厢房后花园仅一墙之隔。从此,张生和莺莺两人暗中往来,互表倾慕。就在这个时候,叛军头目孙飞虎用重兵包围了普救寺,扬言要抢夺崔莺莺为妻。郑夫人便许下诺言,谁若能解普救寺之围,就将莺莺许配谁为妻。恰巧,张生的故交白马将军的军队就驻扎在附近,张生便写信请其前来解围。白马将军果然顺利地解了普救寺之围。按理,张生和莺莺可以结成秦晋之好了。可是,郑夫人又临时悔婚,只允许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一气之下病倒不起。莺莺焦急万分,在红娘的热情相助之下,几经周折,两人私订了终身。但此事很快就被郑夫人知晓。郑夫人拷问了红娘,红娘机智灵活,沉着应对,把郑夫人驳得无言以对。不得已,郑夫人只得同意了这门亲事。但是,她又提出“相门不招白衣女婿”,命张生上京应考,考上之后方可娶莺莺。张生答应了郑夫人的要求。后来,张生果然考中,此时,郑夫人的侄子郑恒来骗娶莺莺。他编造谎言,说张生在京做了卫尚书的女婿。莺莺听后也悲痛欲绝。正在这时,张生回来了,在红娘和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最后郑恒因羞愧撞树而死,崔莺莺和张生终于结成美满姻缘。【欣赏与评析】

围绕着《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而展开的有三对戏剧矛盾。首先是老夫人和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老夫人要把莺莺许配当朝尚书之子郑恒为妻,不许外人窥视;而莺莺、张生不仅一见钟情,还在此后一连串或明或暗的交往中加深了解,互相爱慕,不顾封建家长的反对,坚持自愿结合的婚姻;红娘则是积极帮助他们结合的人物。这就在封建家长所极力维护的礼教与青年一代所全力追求的爱情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构成一条贯穿全剧的主线。

老夫人作为相国遗孀、封建家长,在家庭内部有支配一切的权力。她在跟莺莺、张生、红娘的矛盾冲突中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她道貌岸然、背信弃义、口不应心,为了维护封建礼教,不惜牺牲爱女纯洁的爱情和终身的幸福,严酷地设置了几乎难于跨越的障碍,从而激起了莺莺强烈的反感,和张生、红娘联成一气,一步步走向背叛她的道路。

其次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他们都是剧中的正面人物,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但由于各自的身份、教养、处境、性格的不同,随着剧情的发展,也不时引起矛盾冲突。

最后是孙飞虎的叛军跟崔莺莺一家、张生以及普救寺僧人之间的矛盾。它爆发为十万贼兵跟白马将军之间的一场战斗。在这一戏剧矛盾中,显示了张生的才能,满足了莺莺的心愿,也转变了红娘的态度。孙飞虎的兵围普救寺,恰好对崔张的月下私会从反面起到了促进作用。由《寺警》到《赖婚》,既直接刻画了老夫人,又把莺莺对张生的爱慕由一见钟情向心心相印发展,大大加快了剧情的内在节奏。《西厢记》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典型人物的塑造。张生、莺莺都出身于贵族,又有着父死家破的共同经历和文艺素养。张生怀才不遇,湖海飘零;莺莺闲愁万种,无可倾诉。正是这些思想上、感情上的共同基础,使他们一见倾心,彼此情意缠绵,难分难解。但莺莺早已许配郑恒。她要违背母命,撇开郑恒,另择佳偶,就困难重重,在小心谨慎,处处提防老夫人严酷的家法和小红娘随身的监视中,莺莺的性格表现为聪明机警和深沉不露两方面,它跟张生的憨厚、红娘的心直口快,形成鲜明的对照。

11.《水浒传》:歌颂农民起义的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

〔中国〕施耐庵【作者简介】

施耐庵(约1296~1370年),名彦瑞,字子安,江苏文化人。元末中进士,曾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后弃官归乡,从事写作,曾参加《三国演义》、《隋唐志传》的传创。他目睹元未政治腐败,朝廷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胸中充满激愤,相传他曾参加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宋金元明期,有关宋江起义的故事通过话本讲述和杂剧演唱,广为流传,施耐庵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综合性的艺术再创造,写出了中国第一本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

1370年,施耐庵卒于江苏淮安。【背景介绍】

长篇章回小说《水浒传》产生于元末明初,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与作家创作相结合的产物。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在我国北方地区爆发了以宋江为首领的农民起义,这是《水浒传》创作的最早依据。关于宋江起义,在《宋史》、《三朝北盟会编》等书中均有记载。尽管这些记载比较简略,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出这场起义声势浩大,起义军曾多次打败宋军,对宋王朝造成一定威胁。关于起义的结局,说法不一。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起义军英勇斗争的事迹却被染上浓厚的传奇色彩而在民间广泛流传。南宋时,水浒故事已成为说书艺人们讲述、演唱的重要内容。罗烨《醉翁谈录》中就记载有“石头孙立”、“青面兽”、“武行者”等话本的名目。到宋末元初出现的《大宋宣和遗事》,就有了梁山泊聚义,以及“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九天玄女授天书”等故事和“受招安征方腊”的故事梗概,并提出“助行忠义、护卫国家”的口号。《水浒传》正是在民间长期流传和艺人们讲述、演唱基础上,经过文人加工、再创造而成。【内容概述】《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小说开头带有几分魔幻色彩。宋仁宗嘉三年春,天下瘟疫流行。殿前太尉洪信奉旨请张天师消灾。洪信无意中打开了伏魔殿,放走了关在其中的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地煞星,共一百零八个妖魔。这就是后来梁山泊一百零八位好汉。

哲宗时,东京开封府有一个破落子弟高俅,不务正业,被父亲告发成罪犯。遇赦回东京,因踢得一脚好毽,受端王赏识。端王即位称徽宗,高俅被封为殿帅府太尉。高俅上任即挟隙报复,逼得教头王进携母弃家,投奔延安府经略相公。王进路过史家村,收九纹龙史进为徒,传授半年武艺,王进母子辞行。少华山有三条好汉,因去华阴县借粮,与史家村冲突,史进生擒陈达、朱武、杨春。义气相求,史进义释陈达等并与三人成为知友。

史进往关西寻师父王进,至渭州结识提辖鲁达,又遇师父李忠。鲁达仗义救金老汉父女,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为安身避难,鲁达在五台山文殊院出家,法名智深。鲁智深不守清规,醉打山门,长老命他往东京大相国寺去做职事僧。智深至大相国寺,智清长老见其凶悍,便令其看守酸枣门外菜园。在菜园,他力伏众泼皮,倒拔垂杨柳,艺惊豹子头林冲,二人义结金兰。高俅干儿子高衙内欲夺林冲之妻。高俅于是设计陷害林冲。林冲带刀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其妻不屈,被高衙内逼死。林冲在充军途中,被两公差百般折磨,至野猪林公差又奉高俅之意要下毒手,幸鲁智深赶来救护。林冲至沧州后,高俅又派人来追杀,林冲忍无可忍,火烧草料场,杀死陆虞候,雪夜上梁山。

梁山大头目王伦,心胸狭窄,见林冲武艺远胜自己,故意刁难,令他在三日内杀人做“投名状”,林冲截住丢官的杨志拼杀。王伦出面劝止,收下林冲,并劝杨志入伙。而杨志却不愿入伙,前往东京,因贫困所逼卖刀,杀泼皮牛二,充军大名府。梁中书见杨志武艺高强,提拔他入班为提辖,并护送给丈人蔡京的生辰纲。山东郓城县有一好汉叫托塔天王晁盖,他与吴用、公孙胜、阮氏三雄等人,在黄泥冈智取生辰纲。不料,消息走漏,白胜被捕,情况危急,多亏及时雨宋江冒死送信,朱仝、雷横等捕头仗义放行,才脱虎口。晁盖等人至梁山入伙,林冲火并王伦,众人推举晁盖为山寨的大头领。

晁盖等人感念宋江昔日救命之恩,派刘唐赍书一封,并黄金一百两,此事被宋江侍妾阎婆惜发现并以此相威逼,宋江怒而杀之,至沧州柴进处避难,结识武松。武松回清河县,路过景阳岗打虎,被阳谷县县令委任步兵都头,并遇见兄长武大。武大之妻潘金莲,被恶霸西门庆勾引成奸,二人合谋毒杀武大。武松为兄报仇,杀了西门庆、潘金莲、王婆,自首后被刺配孟州。武松在十字坡遇张青、孙二娘,至孟州结识施恩,醉打蒋门神复夺快活林,蒋门神与张都监等人勾结,计陷武松,刺配恩州,并欲中途下毒手。武松在飞云浦断锁开枷,杀了公差,又至鸳鸯楼杀了蒋门神等仇人。武松持张青夫妻信,又化装成行者模样,往二龙山落草,在白虎山再遇宋江。

宋江成为梁山泊之主,就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请公孙胜主持罗天大醮,天降火块入正南地下,深掘出一石碣,上写蝌蚪文,何道士识得译出,乃是梁山一百零八将座次表。故事至此,《水浒传》最精彩的部分也就结束了。后面的情节是宋江一心想求得朝廷招安,为国效力。几经波折,梁山好汉在宋江的意志之下同意接受招安。此后,朝廷便以梁山泊众英雄为工具,先抗拒辽兵,后镇压方腊起义。破辽国徒劳无功,征方腊损兵折将,梁山泊众多英雄好汉或战死,或归隐。宋江、卢俊义等人虽受朝廷加封,仍遭逼迫。不久,宋江、卢俊义等即被奸臣毒害;宋江恐李逵再叛朝廷,坏了他声名,在临死前亦将其毒死。吴用、花荣闻讯后,赶到蓼儿洼哭祭宋江,然后双双自缢而亡。一场轰轰烈烈的水浒英雄事业,就此烟消云散。【欣赏与评析】《水浒传》在我国小说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在于它深刻的思想价值。作者以梁山一百零八将为重点,以梁山起义的发生、发展、高潮、衰落、失败为核心,上至昏君佞臣,下至村野佃民,从城市到农村,触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了社会现实的黑暗,反映了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尖锐激烈的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水浒传》的成就还在于在写人艺术的重大突破等多方面。全书有名有姓的人物约有八百多个,作者运用对比、行动表现、细节刻画等方法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如鲁智深、武松、林冲、李逵等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很丰富,既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刻,也有浪漫主义的想像和夸张。在结构上是竹节蛇式的连环结构,全书既是统一的整体,各个局部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小说的人物语言“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鲁迅语),叙述语言、描写语言都绘声绘色、朴素简洁。《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史诗,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一枝独放异彩的艺术奇葩。

12.《神曲》:西方文艺复兴先驱的重要代表作

〔意大利〕但丁【作者简介】

意大利诗人但丁(1265~1321年)是欧洲由中世纪过渡到近代资本主义时期的文学巨匠、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1265年5月,但丁诞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贵族家庭里。他从小喜欢读诗,曾经拜著名学者为师,学过拉丁文和古代文学。青年时期的但丁还积极参加佛罗伦萨的政治活动,还曾经参加过粉碎基白林党的冈巴地战役。1302年,他因为反对教皇及其在佛罗伦萨的追随者干涉城邦内政,被判没收全部家产,终生放逐。在此后的近二十年里,但丁虽然也作过多次努力想重返故里,但都没有成功,最后客死他乡。【背景介绍】

但丁青年时期与邻家少女贝雅特丽齐的爱情,对其影响颇深。死后的贝雅特丽齐甚至成为但丁的精神向导,以大使的面孔再次出现在《神曲》中。1300年,但丁一度担任佛罗伦萨城的执政官,对抗罗马教廷,但不久即被反对党击败遭受终身流放。但丁的《论俗语》、《神曲》即作于流放时期。

但丁创作《神曲》的时期,意大利还处于分裂状态。但丁自己说过他写《神曲》的目的是“要使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遭遇,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显然,但丁是想从这里寻找意大利民族的出路,渴求祖国和平统一,人民安家乐业。这种理想和愿望在作品中还是可以见到的。【内容概述】《神曲》采用中世纪文学特有的幻游形式,但丁以自己为主人公,假想他作为一名活人对冥府——死人的王国进行了一次游历。全诗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诗中叙述但丁在“人生旅程的中途”,即1300年4月7日——但丁35岁那年的复活节时,偶然迷失于一个黑暗的森林。他竭力寻找走出迷津的道路,黎明时分来到一座洒满阳光的小山脚下。他正一步步朝山顶攀登,忽然三只猛兽(分别象征淫欲、强暴、贪婪的豹、狮、狼)迎面扑来。但丁高声呼救。这时,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突然出现了,他受贝阿德丽采的嘱托前来帮助但丁走出迷途,并引导他游历地狱和炼狱。

地狱共分9层,形似一个上宽下窄的漏斗直达地心。罪人的灵魂按生前罪恶的大小被发配到不同的狱层,接受不同的刑罚,罪行愈大者愈居于下层。其中第一层是候判所,那些生于基督之前,未能接受洗礼的古代异教徒,在这里等候上帝的审判。在其余8层,罪人的灵魂按生前所犯的罪孽(贪色、饕餮、贪婪、愤怒、信奉邪教、强暴、欺诈、背叛),分别接受不同的严酷刑罚。但丁按照基督教的观点,把贪色、贪吃、易怒和邪教徒看作是严重的罪犯,让他们在地狱中受苦,但他更把那些社会上各种作恶的人放在地狱的下层,如第八层里受罪的是淫媒和诱奸者、阿谀者、贪官污吏、买卖圣职者、占卜者、高利贷者、伪君子、盗贼、诱人作恶者、挑拨离间者、诬告害人者、伪造者以及罗马教皇,在第九层受罪的则是叛国卖主的人,他们是但丁最痛恨的人。

游完地狱,维吉尔带着但丁通过地心,顺着盘旋曲折的岩洞小径,走出地球,到了净界山下。这座高山直矗在海面上,是炼狱所在。炼狱(又称净界)共7级,加上净界山和地上乐园,共9层。生前犯有罪过,但程度较轻,已经悔悟的灵魂,按人类7大罪过(傲慢、忌妒、忿怒、怠惰、贪财、贪食、贪色),分别在这里修炼洗过,而后一层层升向光明和天堂。途中,但丁看到各种罪恶一一被净化,例如在第二层犯了羡慕他人之罪者,被用铁线缝上双眼。第六层犯了口腹之欲的罪犯,他们眼前会出现许多美食、水果之幻影然后又趋于消失。在净界山顶的地上乐园,维吉尔隐退,圣女贝阿德丽采出现。

贝阿德丽采责备但丁迷误在罪恶的森林,希望他忏悔,并让他观看表示教堂种种腐败的幻景,饮用忘川水,以遗忘过去的过失,获取新生。随后,贝阿德丽采引导但丁游历天堂九重天。这里是幸福的灵魂的归宿,他们是行善者、虔诚的教士、立功德者、哲学家和神学家、殉教者、正直的君主、修道者、基督和众天使。在九重天之上的天府居住着上帝和在天国享福的灵魂,但丁得见上帝之面,但上帝的形象如电光之一闪,迅即消失,于是幻象和《神曲》也戛然而止。【欣赏与评析】《神曲》是一部充满隐喻性、象征性,同时又洋溢着鲜明的现实性、倾向性的作品。说它是一部隐喻性、象征性的作品,是因为《神曲》全诗中包含了很多神学和烦琐哲学的知识,有很多难解的象征和隐喻,神秘色彩浓厚。作品中幻游三界的构思,处处烙有中世纪宗教神学、伦理学的痕迹。作者构思这个幻游三界的故事,其目的也是为了给人们指明一条符合宗教哲学的由黑暗走向光明的道路。但同时,《神曲》中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这部长诗触及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极广泛地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情况,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神曲》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神曲》的结构巧妙而严整:全诗共分三部,各部的诗行也大致相等,看起来匀称、工整,一直为文学史家所称道。《神曲》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显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而《神曲》的创作不是用当时意大利作家们常用的拉丁语、法语或普罗旺斯语,而是用意大利人民常用的意大利俗语写成,这对于意大利文学语言以及民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过重大的作用,并使得但丁超越了在他之前的一切意大利作家,成为第一位意大利民族的诗人。《神曲》自完成之日起就一直备受人们的推崇,无数作家都或多或少地从《神曲》当中汲取过艺术的养料,使其无愧于世界文学名著之誉。

13.《十日谈》:引发欧洲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杰作

〔意大利〕薄伽丘【作者简介】

该书成书于1348年~1353年。作者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年)和但丁双峰并峙,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学的最高成就。私生子出身的薄伽丘从小在商人和小市民圈子里长大,喜爱文艺、多才多能,《十日谈》实际上是薄伽丘搜集加工当时民间故事的结晶。100篇故事大都以14世纪的佛罗伦萨为背景,是当时市民社会众生相的生动写照。由于鲜明的反教会倡人本的市民意识倾向,《十日谈》自诞生之日就深受民众欢迎。至16世纪,已刊行87版。天主教会却大为光火,对作者进行了百般侮辱和谩骂威胁,在他死后还掘了他的坟墓。【背景介绍】

1348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瘟疫。每天,甚至每小时,都有大批大批的尸体运到城外。从3月~7月,病死的人达10万以上,昔日美丽繁华的佛罗伦萨城,变得尸骨满野、惨不忍睹。这件事给当时意大利一位伟大作家薄伽丘以深刻影响。为了记下人类这场灾难,他以这场瘟疫为背景,写下了一部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之所以将这部短篇小说集取名为《十日谈》,是因为书中主要描写了七个美丽年轻而富有教养的小姐和三个英俊而富有激情的青年男子结伴到郊外的一座小山上的别墅里去躲避瘟疫的故事,他们在这十天的避难时间中商定每人每天必须讲一个优美动听的故事,以此来愉快地度过一天中最难熬的时光,最后这一百个故事结成的集子就叫《十日谈》。《十日谈》将矛头公然直指神圣的教会,猛烈地抨击和无情地揭露了教会僧侣的种种丑陋恶行。作品还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勇敢地提出了挑战,因此在《十日谈》全书中,可以说是处处闪耀着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光芒。

1353年该书出版后,立即风靡西欧各国。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来的文艺复兴乃至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作者也因此被公认为是人文主义的先驱,文艺复兴运动最早的代表人物。凡此种种,都使这部著作在西方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内容概述】《十日谈》内容十分丰富,由众多故事所构成,以下是几则故事的概述:“天主不怕人糟践”(第1天第2则):

一个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在好友劝说下到罗马考察神的力量。看到罗马教廷教会的肮脏腐败,他大为震惊。但回来后,他却马上改信了天主教。他告诉朋友:你们天主教的神法力无边、坚不可摧,无论信徒、僧侣怎样糟践他,他都丝毫没有反应,天主教的神太厉害了!“哑巴和修女”(第3天第1则):

健壮俊美的玛塞托假装是哑巴,做了一个女修道院的园丁。院中的修女们忍不住寂寞,就拉他睡觉,品尝男人的滋味。后来,院长也参加了进来。由于夜间性事太累,园丁招架不住,开口讲话求饶。院长于是向外界宣布:本院发生了奇迹!“花盆中的头颅”(第4天第5则):

伊莎贝塔的情人被她哥哥杀死后,托梦给她,告诉她被葬的地点。她偷偷挖出情人的尸体,将头颅埋在一个花盆里终日守着花盆哭泣。哥哥又把花盆抢走。不久,她悲痛而亡。“爱到最后一只鹰”(第5天第9则):

费德里科爱上一位夫人,为她倾尽所有,却一无所获。后来夫人去看他,他一贫如洗,只好把自己最心爱的鹰杀了招待她。夫人被感动了,带着丰厚的陪嫁嫁给了他。“爱情能力剩余”(第6天第7则):

菲莉帕同情人幽会被丈夫发现,诉诸法庭。菲莉帕在法庭上慷慨陈词:我对丈夫的求欢有求必应,但能力还有剩余,还能让另一个爱我的绅士心满意足,发挥余力,何错之有?“内裤头巾”(第9天第二则):

半夜里女修道院院长被匆匆唤醒,去惩治一个犯奸的修女。院长本来正同一个教士寻欢,慌忙中把教士的内裤当做头巾跑了出来。犯奸的修女当众指出了院长的奇怪打扮,院长遂宽恕了她,继续回去寻欢作乐,其他修女很是艳羡。“国王骑士”(第10天第7则):

国王彼得得知少女莉莎因爱他而病,便去看望她,答应把她许配给一个高贵的青年,而自己只在她的额头上吻了一下,并发誓要终生做她的骑士。【欣赏与评析】

在历史上的一段时期,《十日谈》曾被视为是诲淫诲盗的书籍,而在各个不同的国家屡遭查禁。客观上说,这并非毫无根据。在《十日谈》的百篇故事中,的确有相当部分透露着明明白白的肉体享乐主义倾向。这不仅为宗教教会所不容,也常常为保守、谨严、庄重的社会意识形态所诟病和否定。

不过,《十日谈》的产生自有其特殊的时代、民族文化背景。在“序言”中,薄伽丘指出:因为姑娘们自小被封闭在闺房里,深受男权和宗教礼仪的压抑之苦,所以,应该把《十日谈》这样的书献给她们(而不是他们),以开启女智。这样看来,《十日谈》就更像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性解放的“女性启蒙读本”。它批判的是宗教的禁欲主义的荒唐和罪恶,弘扬的是新兴市民阶级勃发的人本主义精神。尽管有矫枉过正的弊端,其积极意义仍然是相当重要的。

对反动教会的揭露和批判,是《十日谈》的另一锋芒所指。教会的黑暗,教义的荒唐,教士的愚蠢、虚伪、荒淫,无不在小小故事的嬉笑怒骂中瞬时剥除伪装露出鬼相。无怪乎天主教会对薄伽丘恨之入骨,在他死后还要掘他的坟墓了。《十日谈》的艺术成就也相当高。在时代的主流文化仍然以拉丁文为书面语言的时候,薄伽丘大胆采用佛罗伦萨方言写作《十日谈》,为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为紧扣社会现实,贴近市民生活,《十日谈》甚至被看作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十日谈》独特的连缀短篇故事而为鸿篇巨著的结构,对后来的民间故事体裁的写作影响深远。《七日谈》、《五日谈》之类即是这种结构的模仿。最后,《十日谈》通俗幽默的故事讲述技巧,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这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永远的。

14.《三国演义》:重现乱世征战的通俗历史名著

〔中国〕罗贯中【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罗贯中曾参加过反元斗争,“有志图王”。他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时期,是一个积极投入革命的人物。后来,朱元璋统一中国,罗贯中遂“传神稗史”,专心创作,“不知所终”。

罗贯中著作甚丰,相传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其代表作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编撰的小说尚有《三遂平妖传》,此外,他还可能参与过《水浒传》的创作或加工。【背景介绍】

东汉末年,各路诸侯争霸,军阀混战。这时,刘备、曹操、孙权自乱世中崛起,并最终消灭其他割据诸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关于三国的故事,早在三国后期就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在宋元时期,民间艺术家们又在传说与史实的基础上创作了评话和戏曲,元末明初,罗贯中根据民间传说、宋元话本戏曲和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等大量材料,结合他本人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创作了这部“七实三虚”的长篇巨著《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朝末年,蒙古族统治的种族压迫激起了红巾大起义,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之后又出现了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等几大势力为夺取全国的统治权而引起的长时间战乱,因此,罗贯中创作这样一部小说,与其说是对历史的通俗化,倒不如说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内容概述】

东汉灵帝时,时常侍专权,朝政腐败,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参与镇压黄巾军。

灵帝死,大将军何进扶立少帝,诏外兵入京,谋诛宦官。宦官杀死何进,袁绍等尽灭宦官。董卓趁机拥兵入京,废少帝,立献帝,把持朝政。曹操谋刺董卓不成,联合诸侯共讨董卓。刘、关、张加入联军。董卓逼献帝迁都长安,火焚洛阳。

董卓在长安愈益骄横暴虐,司徒王允巧设连环计,吕布与王允合谋杀死董卓,但被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等击败;王允被杀,李、郭执掌大权。

曹操占据兖州。因徐州刺史陶谦部下杀死曹操之父曹嵩,曹操兴兵攻打徐州。刘备救援陶谦,陶谦死。刘备领徐州牧。

孙策欲继其父孙坚之业,称霸江东。

袁术遣大将纪灵攻刘备,吕布辕门射戟,劝双方罢兵。后因张飞抢夺吕布所买马匹,吕布围攻小沛,刘备投奔曹操,被举为豫州牧。

袁术在淮南称帝,分兵七路进攻徐州。吕布用陈登之谋,击败袁军;刘备亦派关羽截击。曹操会合孙策、刘备、吕布,大破袁术。不久,曹操约刘备同攻吕布,吕布被擒杀。

曹操班师,引刘备见献帝。献帝认刘备为皇叔,献帝因曹操擅作威福,密赐衣带诏与国舅董承。董承暗结王子服、马腾、刘备等,谋诛曹操。刘备恐曹操疑忌,每日种菜消遣。曹操邀刘备煮酒论英雄,欲加试探,刘备假作畏惧雷声,使曹操对其放松戒备。刘备趁机以截击袁术为名,率兵离开许都,重新占据徐州。

董承与太医吉平合谋,欲毒杀曹操;因家奴告密,董承等皆遭满门抄斩。曹操亲征徐州,刘备大败,投奔袁绍。关羽被困,约三事而暂归曹操。后因得知刘备在袁绍处,便挂印封金,保护二嫂,过五关,斩六将,终于与刘备、张飞重聚于古城。

孙策破黄祖,后遇刺,重伤致死,传业于弟孙权。周瑜推荐鲁肃,鲁肃为孙权提出鼎足江东大计。袁绍起兵七十五万攻曹操。曹操领七万兵拒绍于官渡。曹操用许攸谋,烧袁绍乌巢粮草,又得袁绍将张命、高览来降,乃大败袁绍。第二年,袁绍又被曹操打败,吐血而死。曹操又击破袁绍诸子,北方大定。

刘备依刘表,屯新野。表后妻蔡夫人弟蔡瑁谋杀刘备,刘备乘的卢马跃檀溪而逃。刘备回新野,徐庶来投。曹操闻庶之才,囚其母以召之。刘备与徐庶哭别,庶临去荐贤。刘备三顾茅庐,始见诸葛亮,备乃苦请亮同归新野。曹操起兵五十万南下,诸葛亮伺曹军入新野,纵火烧之,退守樊城。刘备走江陵,十几万百姓相随,刘备不忍抛弃他们,日行仅数十里,至当阳长坂坡为曹军追及,惨败。赵云孤身于万军中救出备子阿斗。曹兵追来,被张飞吓退。曹操一面传檄孙权共擒刘备,一面起八十三万人马沿江而来。

赤壁一战,曹操惨败。

孙权、刘备争荆州。周瑜与曹仁战,右肋中箭,诸葛亮乘机巧取荆州,周瑜气得箭疮迸裂。刘备丧妻,周瑜献计孙权,假装以孙权妹许嫁刘备,赚刘备而囚之,强索荆州。诸葛亮识破其计,使赵云带三条锦囊妙计随刘备前往东吴成婚。赵云依计而行,刘备娶孙权妹而归。周瑜追击遭到埋伏,箭疮再裂。周瑜假称代刘备取川,谋袭夺荆州。诸葛亮又破其计。周瑜疮三裂而死。庞统投刘备,刘备用为副军师。

刘备入成都,迁刘璋于公安,自领益州牧。孙权使诸葛瑾索荆州,刘备伪许三郡,关羽不肯交割。鲁肃宴请关羽,谋逼关羽归还荆州。关羽单刀赴会,劫鲁肃,肃谋遂败。刘备进为汉中王,后称帝,国号大蜀,以孔明为丞相。刘备因二弟关羽被吴人杀害而起兵伐吴。大败,病死。刘禅继位。曹操死后子曹丕继位,国号大魏。孔明率兵伐魏,派马谡守街亭,马谡违令于山上下寨,遂失街亭。孔明于西城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大军,连夜退兵汉中,挥泪斩马谡。孙权称帝,孔明遣使作和,吴蜀同盟。孔明六出祁山,伐魏,病死于五丈原。魏司马昭率军取川,刘禅出降。司马昭死,子司马炎逼魏主曹奂禅位,国号大晋。晋伐吴,吴主孙皓降。至此,全国重归一统。【欣赏与评析】

阅读《三国志演义》时,最重要的是弄清楚全书的五条线:汉朝灭亡是引线,晋国一统天下是终局,中间则贯穿着魏、蜀、吴三方兴衰的主线。这几条线,交互联络、交叉,建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三国演义》成功地把历史因素与艺术因素结合起来,把历史人物和艺术典型统一起来,使这部“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小说,在艺术上成为不朽杰作。《三国演义》塑造了大量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形象。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作者喜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即从人物的各种复杂性格中,舍弃次要方面,而集中笔墨突出、渲染其某一个方面的特点,把这一特点发展到极端。比如,作者把曹操塑造为奸雄的代表,把刘备塑造为仁君的代表,诸葛亮是理想的谋士、政治家,关羽则是典型的武将。《三国演义》的叙事相当的成功。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几百位人物,尽管头绪纷繁,但作者依然能组织得法,详略得当,做到脉络清楚,主次分明。小说以魏、蜀、吴三国矛盾为主要内容,精心结构无数故事,使全书成为一个波澜壮阔、结构宏伟而又严密精巧的艺术整体。作者既善于把一些简单的小事件写得波澜起伏、错落有致,也善于把一些错综复杂的大事件写得脉络分明、有条不紊。

15.《西游记》: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神话小说

〔中国〕吴承恩【作者简介】

吴承恩(约1500-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他出生在一个由“两世学官”没落为商人的家庭。吴承恩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尤其喜爱神话故事。但仕途不顺,直到四十多岁方补为贡生。以后又担任过浙江长兴县丞。但由于他恶逢迎、耻折腰,在宦途上处处受到挤压,为官不到两年,耿直的他终于挂冠而去。正因宦途困顿,吴承恩晚年绝意仕途,彻底断了通过官场为民造福的念头,而是专心著述诗文。【背景介绍】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僧人玄奘(姓陈)为了弄清佛经教义,孤身一人,穿越戈壁雪山,跋涉万里。前往天竺(古印度)求经问法。玄奘千辛万苦的经历和异域的见闻,激发了人们的想像。唐僧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播,不但内容被丰富,而且情节也愈加神化,宋元以来,更是产生了取材于此的平话和戏曲。到了明代,唐僧取经的故事更加丰富生动。

而当时的社会现实却是:政治腐败,皇帝昏庸,宰相严嵩及其子,结党营私,贪污纳贿,专权二十多年。吴承恩曾在诗中对这样黑暗的现实表示过强烈的不满。他终生贫困,受到冷落,正因为处于这种悲凉的境遇,吴承恩才能够比较清醒地观察到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写出了长篇小说《西游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内容概述】

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产下一石猴。石猴四海求师,在西牛贺洲得到菩提祖师指授,得名孙悟空,学会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可行十万八千里,自号“美猴王”。他去龙宫借兵器,得大禹定海神铁,化做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又去阴曹地府,把猴属名字从生死簿上勾销。龙王、地藏王去天庭告状,玉帝用太白金星建议,授孙悟空弼马温一职,监管御马。猴王知道实情后,打出天门。

玉皇大帝派天兵捉拿孙悟空,美猴王连败巨灵神、哪吒二将。太白金星二次到花果山,请孙悟空上天做“齐天大圣”,管理蟠桃园。悟空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盗食了太上老君的金丹,逃离天宫。玉帝再派天兵捉拿,二郎神擒住美猴王,然而刀砍斧剁、火烧雷击,不能损伤悟空毫毛。太上老君又把悟空置于丹炉中锻炼,孙悟空依然无伤,打出天宫。佛祖如来出面,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如来因见南赡部洲贪淫乐祸,遂派观音菩萨去东土寻一取经人,来西天取经劝化众生。菩萨在流沙河、云栈洞、五行山分别度化沙悟净、猪悟能、孙悟空三人,以便将来做东土取经人的徒弟,又度化白龙给取经人做脚力。

观音菩萨欲试唐僧师徒道心,和黎山老母、普贤、文殊化成美女,招四人为婿。只有八戒迷恋女色,被菩萨吊在树上。在万寿山五庄观,悟空等偷吃人参果,推倒仙树,被镇元仙子拿获。悟空请来观音救活仙树。白骨精三次变化,欲取唐僧,都被悟空识破,将妖怪打死。八戒趁机进谗言,唐僧不辨真伪,逐走悟空,自己却被黄袍怪拿住。被黄袍怪摄入洞内的百花公主放了唐僧,并央他到宝象国给她父王送信,以便前来搭救。八戒、沙僧斗不过黄袍怪,沙僧被擒,唐僧被变做老虎。八戒欲回高老庄,经白龙马苦劝,到花果山请回孙悟空,降伏妖魔,师徒四人继续西行。

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据守火云洞,欲食唐僧肉。悟空敌不过红孩儿的三昧真火,请来菩萨降妖。菩萨降伏红孩儿,让他做了善财童子。黑水河鼍龙变作艄公,诱唐僧、八戒上船,沉入水府。孙悟空请来西海龙王太子摩昂将它擒获并押回西海。车迟国虎力、鹿力、羊力三位大仙乞雨救旱有功,做了国师,国王敬道灭僧。悟空一一挫败他们。

观音座前莲花池内金鱼修炼成精,在通天河岁食童男童女。悟空和八戒变做童子,打退妖怪。妖怪作法把唐僧摄入水府,菩萨把金鱼收回南海。太上老君坐骑青牛偷了老君的金刚琢下界作怪,在金兜洞把唐僧捉去。悟空请来诸神相助,均不奏效,后来找到太上老君处,方把青牛收伏。

师徒继续西行。唐僧、八戒饮子母河水受孕,悟空取来解阳山落胎泉水,解了二人胎气。西梁国女王欲招唐僧做夫婿,悟空等智赚关文,坚意西行,唐僧却被琵琶洞蝎子变化的女妖摄去。悟空请来昴日星官,星官化做双冠子大公鸡,灭此妖怪。六耳猕猴精趁机变做悟空模样,又把小妖变做唐僧、八戒、沙僧模样,欲上西天骗取真经。真假二悟空从天上杀到地下,菩萨、玉帝、地藏等均不能辨认真假,最后在佛祖如来处辨明真假,猕猴精被悟空打死。

师徒四人赶奔西天,在火焰山欲求铁扇公主芭蕉扇灭火。铁扇公主恼恨悟空把其子红孩儿送往观音处做善财童子,不肯相借,悟空与铁扇公主、牛魔王几次斗智斗勇,借天兵神力,降伏二怪,扇灭了大火,师徒四人得以继续西去。

师徒四人终于来到了灵山圣地,拜见佛祖,取得真经,返回东土。不想九九八十一难还缺一难未满,在通天河又被老鼋把四人翻落河中。唐三藏等把佛经送回首都长安,真身又返回灵山,四人和白龙马都受封号,共享西天极乐。【欣赏与评析】《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最优秀的长篇神魔小说,与《金瓶梅》、《水浒传》、《三国演义》合称为四大奇书。《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与《水浒传》、《三国演义》类似,都是在一定史实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民间流传和曲艺、戏曲、话本等的创作,最后由一位作者做总结性的再创作而后写定。《西游记》最显著的特色是从情节构想、人物塑造以至艺术手法上都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如动物性、魔性与人性的统一;以神奇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突出人物形象的怪诞美;以幽默诙谐的艺术描写,渲染人物的个性特点,使人物性格带有喜剧色彩等。

16.《金瓶梅》:被封建统治者列为禁书的世情小说

〔中国〕兰陵笑笑生【作者简介】《金瓶梅》号称明代第一奇书。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兰陵今属山东峄县,从书中的大量山东方言看,作者大约是山东人。笑笑生的真实姓名并不清楚。明代沈德符《野获编》说“闻此为嘉靖大名士手笔”。有人推测是王世贞、徐渭、李开先、冯惟敏或赵南量等,但都缺乏确凿的证据。关于《金瓶梅》的作者还是一个有待学术界继续探讨的问题。书名为小说中人物潘金莲、李瓶儿、春梅的合称。【背景介绍】

明代从正德年间开始,整个社会即呈现出末世的征兆。嘉靖、隆庆之际,整个社会奢靡淫纵,拟饰娼妓之风气更为猖獗。宪宗成化年间,大臣竟献“秋石方”以媚上。上行下效,举世若狂,纵谈服食采战,闱帏亵事,全无羞耻感。街市上公然出售春宫画和淫具。“男风”时尚亦于此时兴盛。

晚明及清初的文献史料记载,文人士大夫的“名士风流”俯拾皆是诸多对妓女浓情赞颂的书籍,都传达了一个普遍的价值虚无主义的信念。

然而,众所周知,晚明文人对自身放任自流,浪荡于风月场,表现的只是表面的颓废和玩世不恭,掩饰不住其内心的苦闷。传统的价值观念已经幻灭,他们把人生的寄寓从原先的仕途转向了市井曲巷的声色犬马,于是,他们的作品在涉及两性关系时,便展现出了旷古未有的自主意识和开放意识。历代人做得而说不得的事,晚明文人做了也说了,而且表现得更为狂放。正是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中,产生了《金瓶梅》等一系列世情小说。【内容概述】

宋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山东东平府清河县有一破落户子弟名叫西门庆,与武大郎之妻潘金莲私通,并毒杀武大郎。武大郎弟弟武松出公差回来后,得知哥哥被西门庆所害,遂找西门庆算账,却误打了皂隶李外传,于是被发配孟州。

西门庆家中此时已有四房妻妾,正房为吴月娘,妾依次是李娇儿、孟玉楼、孙雪娥,潘金莲被娶进门成为第五房。西门庆“十兄弟会”,因卜志道死了,遂邀约了花子虚。西门庆由此勾搭上花子虚的老婆李瓶儿,并骗取花家钱财,花子虚气愤至极身亡。西门庆定下婚娶李瓶儿,但因事误了婚期,蒋竹山娶走李瓶儿。西门庆寻衅殴打蒋竹山,李瓶儿复又改嫁给西门庆,做了西门庆的第六房妾。

西门庆连得外财,妻妾成群且家道兴盛,除原有生药铺外,又新开了当铺和绒线铺。在妓院有妓女李桂姐,在家里霸占了仆妇宋惠莲。潘金莲过门后不断从中挑拨是非,她纵容西门庆收用丫鬟春梅,并与大家打成一伙;和女婿陈经济打情骂俏,无所顾及;从中挑拨西门庆与吴月娘等人的关系。

李瓶儿自怀孕后,潘金莲旁敲侧击,冷嘲热讽。西门庆通过蔡京举荐,做了金吾卫山东提刑所的理刑副千户。喜讯传来时,正值李瓶儿生子,于是给孩子取名官哥儿,真是双喜临门。西门庆打手本,做官衣,拜上司,会同僚,开宴庆欢,全府上下热闹非常,一片喜庆。西门庆还为官哥儿在玉皇庙寄名大做法事。

看到李瓶儿喜得贵子,西门庆对其宠爱有加,潘金莲一直怀恨在心。吴月娘祈天求子,吃了符药,有了胎儿,喜气自不必说。潘金莲得知此事,如法炮制。

为了夺回西门庆的宠爱,潘金莲使计使白狮子猫扑抓官哥儿,官哥儿因受惊吓不治身亡。李瓶儿本因受潘金莲的暗气,得了重病,又痛失亲子,不久也离开人世。西门庆为李瓶儿大办丧事,守灵时又和官哥儿的奶妈如意儿发生了关系。

西门庆又通过牵头勾搭上林太太,又设计使与李桂姐来往的招宣府王三官认其做义父。年终考选时,西门庆果被举掌刑名。潘金莲因吴月娘严谨门户,不得和女婿陈经济私通,便伙同春梅寻衅殴打奶妈如意儿,毁骂卖唱女申二姐,甚至顶撞吴月娘,此后来反抗吴月娘的管制。

西门庆则愈加放纵情欲,同潘金莲淫欲无度,又暗交管家老婆,明访妓女郑爱月,再会林太太、王六儿,弄得身体虚弱、精疲力竭,最后因吃壮阳药,精泄不止而一命呜呼,亡年仅三十三岁。

西门庆死亡的同时,正房吴月娘得子,取名孝哥儿。西门庆死后,李娇儿改嫁张二官,孟玉楼改嫁李衙内。此时武松被赦回家,杀死毒害哥哥的王婆和潘金莲,为兄长报仇雪恨。春梅被卖到守备府做了二房妾,孙雪娥被春梅买去做了婢女。西门庆六房妻妾,除正房吴月娘外妻妾全都纷纷改嫁、离去。孝哥儿被点化出家。吴月娘返归故里,善始善终。【欣赏与评析】《金瓶梅》近百万字,自面世起就被称为奇书。书中写的是宋代的人物和故事,实际却反映了作者所处的明中叶的社会现实。《金瓶梅》描绘了一个上自朝廷中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上官僚恶霸乃至市井间的地痞流氓、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作品刻画了西门庆这个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封建时代市侩势力的代表人物,以他为中心,通过他的种种活动及其家庭罪恶生活,暴露了明代中叶以来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

小说成功地描绘了一大批市井人物,其中有泼皮无赖、帮闲篾片、娼妓优伶、男奴女婢、和尚道士以及三姑六婆之类。几个主要人物都富于典型意义,如西门庆的贪婪狠毒,潘金莲的泼辣、淫荡、嫉妒,应伯爵的趋炎附势等。作者也很重视细节描写,语言泼辣而酣畅,绘声绘色,十分传神。《金瓶梅》在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史上有它不可忽视的意义。《金瓶梅》之前的长篇小说,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经过后世文人艺术加工而成。而《金瓶梅》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创的长篇小说。从此,文人创作成了小说创作的主流。《金瓶梅》发扬了宋元话本和《水浒传》描述家庭生活方面的优点,以现实社会及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着重写市井间世俗情态,为小说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子。作为“人情小说”的先河,它对后来《红楼梦》一类小说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7.《三言二拍》:警醒世人的明代通俗小说

〔中国〕冯梦龙凌濛初【作者简介】

三言的编者是冯梦龙(1574~1646年),字犹龙,号姑苏词奴、龙子犹、墨憨斋主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崇祯三年(1630年)被推举为贡土,后来逐渐升迁为福建寿宁知县,明朝灭亡时,相传他殉节而死。他以明末通俗文坛第一人而著称于世。三言中有的是他自己的创作,有的是改写而成。二拍的编者是凌濛初(1580~1644年),字玄房,号初成,亦称为空观主人,浙江乌成人,历任上海县尉,代理知县等职,最后升任为征川通判。据传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军逼近时,他吐血而亡,他也是明朝通俗文坛的创作大家。【背景介绍】“三言二拍”是宋元明三代汇编而成的白话小说总集。“三言”是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分别各四十卷,后经加工整理而成短篇小说一百二十篇。“二拍”是指《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共计七十八篇短篇小说,“三言”与“二拍”总称为三言二拍。【内容概述】

该书《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该书所收话本多数为宋、元旧作,少数为明人所创新作。如:《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等是宋、元旧作,《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等是明人所创新作。还有一部分作品是经明人改编旧作而来,如《新桥市韩五卖春情》、《闹阴司司·马貌断狱》等。这些小说中,以描写市井民众的作品最引人注目,比如《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写东京开当铺的张富爱财如命,欺凌一个乞讨为生的穷苦人,引起“小番子闲汉”宋四公的不平,夜晚偷取张富的财宝,终致张富破产自杀。《沈小官一鸟害七命》写一个机户的儿子爱鸟被杀的“公案”故事。这些故事与市井民众的生活极其贴近。《警世通言》:共收作品四十篇,其中宋、元旧作占了近一半,如《陈可常端阳仙化》、《崔待诏生死冤家》等,但它们也都经过冯梦龙的整理、加工;其中《老门生三世报恩》、《宋小官团圆破毡笠》、《玉堂春落难逢夫》、《唐解元一笑姻缘》、《赵春儿重旺曹家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王娇鸾百年长恨》等篇,大概是冯梦龙本人所作。《警世通言》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的题材主要是爱情题材,比如,《小夫人金钱赠年少》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都是通过爱情悲剧表现妇女不顾礼教,对于自由幸福的大胆追求,摆脱世俗。《警世通言》中描写的妓女命运往往很悲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见李布政公子李甲忠厚老诚,本想以身相许,但是她的妓女身份却不能被官宦人家理解并接受,她终于被李甲出卖,于是愤而投江自杀。《醒世恒言》:《醒世恒言》的纂辑时间晚于《喻世明言》与《警世通言》,其中所收的宋、元旧作也比前“二言”少一些,只占六分之一左右。可以确定为宋、元旧作的有《小水湾天狐贻书》、《勘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