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考前押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20:58:33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考前押题】

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考前押题】试读: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

2017年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绝密★启用前

2017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社会学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100分。

2.请考生务必将本人考号最后两位数字填写在本页右上角方框内。

3.考试一律用蓝色或黑色墨水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按规定要求作答,未做在指定位置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4.监考员收卷时,考生须配合监考员验收,并请监考员在准考证上签字(作为考生交卷的凭据),否则,若发生答卷遗失,责任由考生自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6分)

1.社区

2.亚文化

3.安全阀(科塞)

4.劳动争议

5.就业政策

6.人口迁移

7.贫困

8.研究单位

9.简单实验设计

10.深度访谈

11.回归系数

12.多偶婚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简述城市化的内涵与动力。

2.简述戈夫曼的“戏剧论”。

3.简述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4.简述概率抽样的主要方法。

5.简述图腾崇拜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试述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基本区别。

2.试述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基本思路。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6分)

1.社区

答: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亚文化

答: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亚文化的主要类型分为:①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②职业亚文化,是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各种专业性较强的职业都有一些专门的训练,有专门的职业术语、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等等,这样,不同职业就形成了不同的职业亚文化。③越轨亚文化,是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反社会集团的行为规范往往偏离主流文化所规定的行为规范,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反社会集团的群体规范是越轨行为。越轨亚文化反过来又成为犯罪行为产生的重要根源,犯罪团伙成员的犯罪行为虽被主流文化视为违法,但在犯罪团伙内的亚文化中却是被肯定的,受到同伙的赞扬。因此,越轨亚文化为犯罪行为提供了容易滋生的环境。

3.安全阀(科塞)

答:安全阀是一种社会安全机制,也是科塞用以证明冲突具有正能力的有力例证。科塞发现敌对情绪和冲突是有区别的,敌对情绪不等于冲突。如果敌对情绪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就不会导致冲突,就像锅炉里过量蒸汽通过安全阀适时排除而不会导致爆炸一样,从而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维持。科塞主张社会应将这种机制制度化,并成为安全阀制度。准确地说,安全阀制度就是在不毁坏结构的前提下使敌对的情绪得以释放出来以维护社会整合的制度。

4.劳动争议

答:劳动争议,是指在各种经济单位中,劳动者与管理者、产权所有者之间因劳动的问题及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存在着矛盾,以至发生对立和冲突。按照我国劳动法及有关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并由当事人(双方之一)提出要求后,按照调解、仲裁、司法三程序解决。在调解之前,还可以有在企业等用人单位内部协商的内容。

5.就业政策

答:劳动就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政府通过实施劳动就业政策,干预劳动力市场,以促进就业发展和保护劳动者权益。包括公平就业、就业扶助、就业服务、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序化等内容。

6.人口迁移

答: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个体或群体)在地理空间上的移动。人口迁移有两个要素,一个是地理距离,一个是停留或居住的时间长度。

7.贫困

答:贫困是指一种人们缺乏满足最起码的生活需求的手段的状况,又指人们缺乏达到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关于贫困的分类,以贫困持续时间的长短变化划分可分为长期性贫困、周期性贫困和暂时性贫困;以人口分布状况划分,可分为群体贫困和个案贫困;从衡量参照系划分,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8.研究单位

答:研究单位又称分析单位,是指研究者所要调查和描述的对象,它是研究的基本单位,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这些分析单位的特征汇集起来以描述由它们组成的较大集合体或解释某种社会现象。研究单位的层次有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产物与社会结构。研究单位是研究者所要了解的一些个案,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抽样方案和调查方案的制订。在选择研究单位时应注意:①依照研究目的来选择研究单位。②在研究中研究单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对某一研究单位进行调查所收集的资料不能圆满地解答所研究的问题时,就要考虑研究单位层次的调整或研究单位的增减。

9.简单实验设计

答:简单实验设计是对单项假设进行验证,即只考察一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此外,它只分为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或仅有一个实验组。简单实验设计的三种模式:单组前后测实验设计,两组前后测实验设计以及两组无前测的实验设计。简单实验设计操作容易、简单易行,可以检验和建立明确的因果关系。但它将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的关系简化为单一的因果关系,这就大大降低了实验结论的概括能力和外在效度。简单实验设计的另一个缺点是:它将所有的其它影响因素都作为无关变量加以控制和排除,忽视了各种因素间交互作用的效应,因而降低了实验的内在效度和降低实验的外在效度。

10.深度访谈

答:深度访谈又称作无结构访谈或者自由访谈,它与结构式访谈相反,并不依据事先设计的问卷和固定的程序,而是只有一个访谈的主题或范围,由访谈员与被访者围绕这个主题或范围进行比较自由的交谈。深度访谈适合于并主要应用于实地研究。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深入细致的访谈,获得丰富生动的定性资料,并通过研究者主观的、洞察性的分析,从中归纳和概括出某种结论。适用于事先对调查主题知之不多,或希望深入了解调查对象的情况。

11.回归系数

答:回归方程式中回归系数值的大小,反映了自变量对因变量有多大的影响以及影响方向,即回归系数值就是当自变量增加一个单位时,因变量值的增量。回归系数值有正负之分,正值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有正向影响,即自变量增加,因变量也增加;负值则是负向影响,即自变量增加,因变量却减少。回归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也越大,回归系数等于零则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回归系数值的大小不限于-1至+1之间,而是取决于自变量的单位。

12.多偶婚

答:多偶婚包括一夫多妻制和一妻多夫制两种婚制。多偶婚多数情况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有相对固定的配偶。一段时期内,一个男子的众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或一个女子在其众多丈夫中有一个主夫。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简述城市化的内涵与动力。

答:(1)城市化的内涵

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城市化。一般说来,它是指农村人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2)城市化的动力

从世界范围的发展来看,大规模的城市化发生于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之后。推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工业化。工业化是指由农业占主导的经济向商品制造业在总产量中的比重日益增长的经济转变的过程。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主要来自于农村。工业化吸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②社会管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复杂化,加强社会管理成为必然的要求。另外,科学、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员加入其中。这也是农村居民进入城市的重要途径。

③城乡差别。城市优于农村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吸引着农村居民,当农村居民具有进入城市的能力时,城市的扩展就是必然的。

④城市的中心作用。近现代以来,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中心,在国家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科学技术的发明和生产与城市的发展有直接的联系。

2.简述戈夫曼的“戏剧论”。

答:戈夫曼将社会机构比作一个舞台,认为人们都在这里登台表演,这种演出是由社会互动所有参加者的活动构成的,它既包括自我的表演、感情的表达、信息的发出,也包括周围人对这些动作、符号的理解。在这种表演中,人们都非常关心和试图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并会通过言语、姿态、手势等表现来使他人形成人们所希望的印象。因此,这是在为别人制造“情境定义”。戈夫曼将这个过程称作“印象管理”。他认为,在互动中,个人的行为由满足自己的需要转变为满足他人的要求。(1)戈夫曼认为,为了实现印象管理,人们就要运用一些手段、工具来装点门面。

①要有外部设施:布景和道具,如经理、律师办公室的房屋、家具、摆设等。

②要有个人的装扮,如衣着、姿态、表情等。戈夫曼将个人的装扮分为两部分:

a.仪表,这是人们身份的外部标志;

b.举止,这是人们扮演角色时表现出来的行为。(2)戈夫曼认为,人们表演的区域有前台和后台之分。前台是人们正在进行表演的地方,后台则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的、不想让观众看到的地方。人们在前台的行为举止与后台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应防止观众进入到后台来,而且,在前台也必须防止那些与演出无关者进入到表演中来。(3)戈夫曼根据表演者目的的不同,将表演区分为“误导的表演”和“神秘的表演”。误导的表演是通过表演给人一种错觉,如一个人很有钱但他却装得很穷。误导的表演有可能是身份高的人装得身份很低,也有可能是身份低的人装得很高。神秘的表演是故意与别人保持一定距离,给人一种神秘的印象,使别人产生崇敬的心理。

戈夫曼指出,成功的印象管理需要整个剧组进行合作。他认为,在演出时,剧组人员是相互依赖的,任何一个人的过失都可能造成整个演出的失败。

3.简述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答:社会态度是人们对社会事物或社会现象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看法和具有内在结构的心理准备状况。从社会态度的内在结构来分析,社会态度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图因素三部分组成。社会态度最重要的特征有三点:社会性、稳定性和内隐性。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如下:(1)社会态度是一种心理倾向,也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准备状态,而社会行为是社会态度的外显,是在社会态度的导引下对对象表现出来的具体反应。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保持一致,另一种是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不相一致。(2)社会心理学家勒温在论述社会行为的形成时曾经指出,社会行为是个人因素与情境因素的函数,其数学表达式为:B=f(P,E),其中B是社会行为;P是个人因素;E是情境因素。

决定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是否一致的因素有两类,一是以社会态度为核心的个人因素,二是具体社会环境的运动变化情况。这两大类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在一般情况下呈现一致,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又不相一致。

4.简述概率抽样的主要方法。

答:概率抽样的方法主要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多阶段抽样,其具体的操作方法是:(1)简单随机抽样

①简单随机抽样就是按照等概率原则从含有N个抽样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个元素(N>n)组成样本的方式。等概率是在总体N中抽取n个元素时,总体中每一个元素被抽中的概率都是相等的,即都是n/N。

②简单随机抽样所采用的办法通常有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方法。

a.抽签法是先将总体中的每个单元都编上号,写在签上。将签充分混合均匀后,每次抽一个签,签上的号码即表示样本中的一个单元。

b.随机数表是随机形成的,表中的数码和排列没有任何规律性,故又称乱数表。一般的统计书籍中所附的随机数表,大致每10列字符组成一个较大的列,较大列之间有个分隔,便于使用。(2)系统抽样

按照某种顺序给总体中的Y个单元排列编号,然后随机地抽取一个编号作为样本的第一个样本,其他样本则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抽取,这种抽样方法称为系统抽样。

等距抽样的步骤包括:

①将总体的N个元素按顺序排列并编号,制作抽样框。

②计算抽样间隔K,K=N/n,N为总体规模,n为样本容量。

③在1~K之间按简单随机抽样的办法选取一个随机数字,称为随机起点r,抽样框中编号为r的元素即为第一个抽取的样本。

④在抽样框中,从r开始,每隔K个元素抽取一个元素,直到从总体中选足n个样本为止。这时每个被抽中的元素的编号就依次为r,r+K,r+2K,...,r+(n-1)K。(3)分层抽样

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或类型抽样。分层抽样可分为按比例分层抽样和非比例分层抽样。按比例分层抽样要求各层的子样本所占比例与本层在总体中所占比例相同。对于非比例分层抽样要求在对总体作统计推断时进行加权处理。(4)整群抽样

整群抽样是先将总体划分成R个子群,然后以子群为初级抽样单元,从中随机地抽取若干个子群(初级单元),然后对抽中的子群内的所有单元(次级单元)都进行调查。(5)多阶段抽样

多阶段抽样又称多级抽样或分段抽样,它是按总体内部元素之间的层次关系,把抽样过程分成若干阶段进行的抽样方式。

多阶段抽样的具体做法是,先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大群(组),然后从抽中的几个大群内抽取若干小群,这样一层层抽下来,直至抽到最基本的抽样元素为止。

5.简述图腾崇拜的主要内容。

答:(1)图腾崇拜的内涵

图腾崇拜是泛灵信仰和泛生信仰的一个变体。泛灵信仰是指原始人对非人格化的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先于万物有灵观念。早期人类学者认为图腾是宗教最早的形式之一,以图腾观念为其标志。“图腾”本是北美印第安人奥季布瓦语“Totem”的音译,意为“他是我的一个亲属”和“他的标记”。一个亲属是指同一个外婚群体或氏族。氏族部落相信他们分别源出于各种特定的物类,因此每一个氏族都以某一物类或图腾命名,通常以动植物或其他非生物的图腾命名为多。比如,在澳大利亚土著人中,图腾还包括自然的现象,诸如彩虹或闪电。(2)图腾崇拜是最初的宗教形式

前文字阶段人类宗教的一般形式是图腾崇拜,即把某种动物(在少数情况下把植物)当作神或祖先来崇拜,那些被称为图腾的圣物在人们的生活共同体中往往占据重要的地位,比如说是食物的来源或者某种比较危险的食肉动物。在宗教仪式之中,人们学习并表演以模仿图腾行为的独特的舞蹈,并且穿戴着特定的服饰或者图腾象征物。所以涂尔干等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图腾崇拜是最初的宗教形式,其他形式的宗教组织都是从它演变而来的。(3)社会学对于图腾崇拜的研究

早期人类学者对图腾崇拜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宗教的起源,以及外婚制群体与图腾物的关系。列维-斯特劳斯则试图从象征分类样本的角度,推翻图腾崇拜是最早的宗教形式的理论。他认为,图腾崇拜是一种分类手段,用来调整人类群体以及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试述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基本区别。

答:根据整体社会结构的差异,社会学家把社会概括为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两个基本类型。(1)传统社会的含义

传统社会基本是社会分工不发达、人际关系比较密切的社会,它指的是工业化之前的社会。(2)现代社会的含义

现代社会是基于高度的社会分工和理性观念的社会,它指的是工业化了的社会。(3)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区别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结构、政治体制、社会的复杂性等诸多重要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一个过程。根据我国社会转型的特点和复杂性,我国社会学家提出了转型社会的概念,认为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有一种社会过渡形态,即转型社会,它兼有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特征。由于这一过渡时期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所以也构成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类型。目前的中国社会,基本上属于转型社会。

2.试述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基本思路。

答:韦伯认为,分析近代资本主义必须把握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形态,二是观念形态。在宗教社会学中,韦伯分析的重点是观念形态即宗教伦理,其分析的经典之作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的研究主题是欧美独具的普遍合理化趋势。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其基本思路如下:(1)从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出发,在社会行动层次上将资本主义定义为:在特定经济伦理驱动下的社会行动的结果、组织方式或社会形成物。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是普遍形式合理化趋势的重要方面。(2)从理解原则出发,韦伯着重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即他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其特征是,理性地追求利润增殖的做法被社会普遍接受,成为指导经济活动的社会经济伦理。(3)韦伯考察了与资本主义精神相对立的传统主义。在经济活动中,传统主义仅仅以满足具体需求为目标。(4)由于两种精神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因而仅仅用经济动机、物质利益、理性自身发展等因素不足以解释资本主义精神取代传统主义的历史过程。韦伯也由此转向对欧洲宗教的考察和比较。通过宗教比较,韦伯认为天主教伦理不仅不支持资本主义精神,而且对资本主义精神加以排斥和否定。天主教拒绝对非人格化的尘世活动给予伦理支持,它倡导修道院式禁欲主义,听任传统主义统治世俗活动领域。新教伦理则给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以伦理支持,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崛起,帮助它战胜了传统主义。(5)韦伯从文化价值体系的角度揭示了欧洲资本主义历史形成的发生学奥秘。《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仅仅是韦伯宗教研究的第一阶段,其主题是:基督教文明圈何以进入了普遍合理化轨迹?此外,韦伯还对世界上其他各种有影响的宗教(印度教、佛教、犹太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等)进行了宏观比较,目的是从反面说明其他宗教文明圈为什么不能在发生学意义上独立进入普遍合理化轨迹。

2014年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绝密★启用前

2014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社会学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100分。

2.请考生务必将本人考号最后两位数字填写在本页右上角方框内。

3.考试一律用蓝色或黑色墨水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按规定要求作答,未做在指定位置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4.监考员收卷时,考生须配合监考员验收,并请监考员在准考证上签字(作为考生交卷的凭据),否则,若发生答卷遗失,责任由考生自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6分)

1.差序格局

2.社会过程

3.镜中我

4.粗死亡率

5.社区工作

6.制度

7.族群(韦伯)

8.阐释研究范式

9.实地观察

10.内容分析方法

11.统计推论

12.跨文化比较法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组织的非正式结构及功能。

2.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

3.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4.纵贯研究的几种类型。

5.应用人类学的两种价值取向。

三、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社会现代化的传统发展战略、基本需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2.试述布劳“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6分)

1.差序格局

答:差序格局是指社区居民之间有无血缘关系、血缘关系之亲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和特征,基于血缘关系之亲疏而形成的、人们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关系有差别的现象。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这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

2.社会过程

答:社会过程是指社会是怎样变动和发展的,其中既包括宏观社会的变迁,也包括微观社会的变动。从动态的角度考察社会,宏观视野关注的是社会过程。社会过程和群体活动是以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

3.镜中我

答:“镜中我”概念的提出是库利对符号互动论的突出贡献,它是指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同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自我认识是交往对象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即人们是通过想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形成自我观念的。在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成为对方的一面镜子。“镜中我”主要包含三重含义:①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②我们所想象的他人对我们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阶段;③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应阶段。

4.粗死亡率

答:粗死亡率,又称总死亡率,简称死亡率,是指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口中的死亡人数。粗死亡率是最简单最普通的死亡指标。它反映了该地区人口的总体死亡水平,以千分数表示。粗死亡率对于深入分析人口的死亡变动显然不够,还要按人口的一系列特征分类计算类别死亡率。

5.社区工作

答:社区工作是指以特定的社区为对象,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干预,解决社区中存在的问题,满足社区居民不同的需求,改善社区生活,促进社区发展的专业活动。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包括:①社区居民的迫切需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②居民参与和自治的原则;③全面规划、多方协调的原则;④与传统文化、习惯及风俗相结合的原则;⑤持续工作与长期坚持的原则。

6.制度

答:制度是指人类设计出来调节人类相互关系的一些约束条件。它包括人类用来决定人们相互关系的任何形式的制约,制度由正规的成文规则和那些作为正规规则的基础与补充的典型的非成文行为准则组成。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构成了行动者进行行动选择的制度环境。

7.族群(韦伯)

答:韦伯给族群下的定义是:族群是指因体质的或者习俗的或者对殖民化以及移民的记忆认同的相似而对共同的血统拥有主观信仰的群体。一般来说,族群是分享共同的历史、文化或祖先的人群。族群具有如下要素:①共同的名称;②共同祖先的神话;③共享的历史记忆;④共同的文化元素;⑤历史家园的联系;⑥团结感。

8.阐释研究范式

答:阐释研究范式是指以人文主义方法论观点为依据,它强调社会人文现象的历史性、独特性和差异性,注重对社会行动的意义进行主观理解和阐释,以便对具体事件和人物的特殊性或典型性做出个性解释。因此,它通常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如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个案研究、民族志、口述历史方法、焦点小组访问法、常人方法学等。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社会学是对社会行为进行阐释性理解,以便客观说明行为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的科学。当代的阐释研究范式是对韦伯的“阐释社会学”的继承和发展。

9.实地观察

答:实地观察又称实地研究或田野调查,是指研究者长期深入到所研究的群体、社区、民族当中,在实地仔细观察、全面深入地描述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的方法。具体可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两种类型。在当代,这种研究方法也广泛运用到现代社会研究中。实地观察在研究之前没有预先的理论假设,它可以直接通过观察获得资料,是一种获得非语言资料的有效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但是实地观察往往受时空条件的限制,也受观察者本人的自身条件的限制,同时观察结果很难推断全局。

10.内容分析方法

答:内容分析方法是指对各种文献资料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和分析。它是一种将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文献研究方法。内容分析的文献资料包括各种书面材料、宣传品和艺术品。进行客观的、系统的描述,意味着内容分析是一种规范的实证方法。内容分析的研究程序与调查研究的程序基本相同。内容分析同样需要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同样需要利用某种工具、按照某种程序来收集资料,最后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内容分析法的优点为:①成本低,省时省钱。②可对一段历史时期内发生的现象进行重复的、定量的研究。内容分析的缺点在于它只能研究现存的文献信息,同时由于内容分析是主观编码,因此常常要面对信度和效度方面的问题。

11.统计推论

答:统计推论是指由样本统计值推算总体参数值。统计推论是随机抽样调查资料分析特有的内容,是以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某一抽样的样本信息,来对样本总体情况做出判断的统计分析方法。统计推论的分析方法可分为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种形式。

12.跨文化比较法

答:跨文化比较法是指在对全世界不同民族获得的经验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如统计分析)基础上,验证假设,研究人类行为的共同性及文化的差异性,从中发现某种规律或通则的研究方法。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组织的非正式结构及功能。

答: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又称非正式群体,是指未经明确规定而从组织成员的活动及互动中自发产生的具有灵活性的关系模式。在组织社会学研究中,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结构成为一个核心问题,因为它们的存在才反映出作为社会缩影的组织的复杂性及其实际特点。(1)非正式结构的产生的原因

①人们具有情感性;

②同一组织中的成员具有相同性和相似性;

③组织成员之间互动的经常性;

④非正式结构具有独特的灵活性。(2)组织中非正式关系的组成部分

①社会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它是社会组织中存在的、并非由组织分工所形成的社会群体。这种群体一般是在血缘关系、地域或故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可能是因共同的兴趣而形成的。

②在正式的工作关系中衍生出来的,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性的联系可能会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情感沟通进而形成非正式关系,在这里,非正式关系可能会与正式的工作关系结为一体。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之间处理工作问题也会采取超出正式规定的方式。(3)组织的非正式结构的功能

①给予认同和情感的支持;

②在工作中提供帮助;

③给组织成员提供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

④非正式结构的存在对于组织活动也有着重要影响。在一定条件下,非正式结构可以弥补正式结构的不足,但有时也会干扰正式结构的运行,这就需要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

2.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

答:社会资本是指当一个人拥有某种持久性的关系网络时,这个由相互熟悉的人组成的关系网络就意味着他实际或潜在所拥有的资源。社会资本赋予关系网络中的每一个人一种集体拥有的资本。原始性社会资本是由家庭、村社提供的,它使个人在遇到困难或需要帮助时可以得到必要的社会支持,包括物质支持和感情支持。(1)社会资本的特征

①社会资本指的是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中,由结构的各个要素所组成,它不依附于独立的个人。

②社会资本只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它具有不可转让性。(2)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

①义务与期望。当某个人为他人做了某些事情,并相信此人日后会报答自己,且为此承担一定的义务时,他就拥有了一种社会资本。

②信息网络。个人可以用自己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各种信息来为自己的行动提供便利,这就构成了信息网络的社会资本。

③社会规范。作为社会资本,社会规范可以通过有效的惩罚措施限制一些社会行动,同时为另外一些行动提供便利。

④权威关系。即以人们控制权的转让为前提形成的社会资本。

⑤社会组织。由于社会资本具有所谓的“公用品”的性质,容易使人们产生的“搭便车”心理,即只想获取,不想付出,所以有时就需要一些社会行动者特意投资和建构,如各类公益事业组织等。(3)社会资本的发展历程

社会资本最初是在初级群体(如家庭、邻里)中形成的,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关系网络。科尔曼认为,在现代社会,由于各种人工创建的社会组织逐渐破坏了初级群体的关系网络,因此原始性社会资本受到严重侵蚀,而且又缺乏可以替代它的新型社会资本,这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

3.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答:环境社会学既是环境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又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在社会学对于环境问题进行回应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它认为环境与社会是相互作用的,并且侧重研究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及社会影响。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发展迅速,并日益受到了社会学者的广泛关注。环境社会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有助于增进人们对于环境与人类社会之复杂关系的全面系统和科学的了解,使人们意识到环境因素对于社会运行与发展的制约以及人类社会对于环境的能动性。(2)有助于拓宽了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视野,增加人们对于当代环境问题的理性认识。(3)有助于探索更为合理、更为全面的环境保护机制,有助于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理论、规范性知识和丰富的信息,从而推动政府和民间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4)有助于丰富和发展社会学的知识体系,推动社会学的理论创新。

4.纵贯研究的几种类型。

答:纵贯研究是在不同时点或较长的时期内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历史研究和人类学研究多采用这一设计,纵贯研究主要包括趋势研究、同期群(或同辈群体)研究和追踪研究三种类型。(1)趋势研究

趋势研究是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进行研究。(2)同期群研究

同期群研究,又称同辈群体研究,是指对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同期群研究注重的是某一类型,而不是某一个体的特征。所以在不同时间可以调查不同的人,只要他们都属于同一类型。但每次调查的抽样都应当是随机的,以保证被调查到的样本可以代表这一类型的人。(3)追踪研究

追踪研究是对同一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如分析同一批人在结婚前和结婚后,或无子女时和有了子女之后的政治态度的变化。追踪研究注重个体特征,因此要求在各次调查中都调查同一对象。

纵贯研究的特点在于,它能了解现象的发展过程,能比较不同时期的变化,此外,由于各种变量的时间顺序清楚,因此容易做出逻辑上的因果判断。

5.应用人类学的两种价值取向。

答:应用人类学是指所有借助人类学的理论、观点、方法和研究成果来探讨、评价并解决社会文化问题的研究和工作。应用人类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应用人类学只是指把人类学的概念、知识和研究方法直接应用于行政管理和各种发展项目,以解决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和技术的问题的活动,当今最突出的应用人类学课题是解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环境、卫生、人口、教育等问题。广义的应用人类学则指人类学者在任何非学术机构,如政府机构、国际发展机构、咨询公司、公共卫生机构、医学院、社区发展机构、基金会,以及营利性机构所从事的工作等。应用人类学的两种价值取向主要包括:(1)价值中立

价值中立是指人类学者在研究和工作过程中不掺杂自己的主观情感和价值判断分析问题,或者在有计划的社区发展项目中,由社区成员自主选择和确定发展项目。这一阶段人类学者的职责只限于为了制定政策及解决问题提供背景资料,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多采取价值中立的态度。(2)价值介入

价值介入是指在实施有计划社会变迁计划的过程中,人类学者采取一种积极参与和介入的态度,推广和普及自决、参与、平等、民主、自由等人文价值观,引导社区的社会文化向预期的方向发生转变,并促成社区发展。以价值介入为策略的人类学家参与社区发展方案的规划、执行、管理过程,以代理人、指导者和决策者的身份引入自己的价值观和新技术,引导和指导社区向人类学家预设的变迁方向发展。

三、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社会现代化的传统发展战略、基本需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1)社会现代化的含义

社会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社会变迁的主要方向。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指的是工业革命以来,从欧洲起源,之后逐渐扩散到全球的一种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它是从“传统社会”向这种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即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社会现代化包括以下基本含义:

①社会现代化是由近代工业革命启动的社会变迁过程;

②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科学技术、社会组织方式、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的社会变迁过程;

③社会现代化是一个从欧洲起源的波及全球的社会变迁过程。(2)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整个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在加速,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在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中都普遍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战略,这些战略主要包括传统发展战略、基本需求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①传统发展战略

20世纪50~60年代,各国普遍实行了传统发展战略。即各国把经济增长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放在首位,将经济发展等同于GDP的增长。采取传统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重视经济的增长而不是发展,这推动了国家或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却造成了环境破坏、收入分配差异拉大和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

②基本需求战略

20世纪70年代,国际劳工署提出基本需求战略,即倡导把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作为发展目标。基本需求包括:

a.每个人在吃、穿、住等方面的最低要求;

b.人们的饮用清洁水、环境卫生、保健和教育状况的改善;

c.每个能够和愿意工作的人都有报酬合理的就业机会;

d.人们有机会参与关系到民生和个人自由的决策。

③可持续发展战略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普遍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即认为当代的发展不能对下一代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不能对其他地区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可持续发展包括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保护,可持续的人口发展和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2.试述布劳“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社会交换理论是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它以人际关系中的交换现象为基本出发点,试图解释竞争、冲突、整合、权力等重大社会现象。它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彼得·布劳。(1)社会交换的含义

布劳把交换理解为特定类型的交往。社会交换具有下述特征:

①参与交往的各方都期待对方的回报,一旦对方停止了所期待的回报,交往关系便会中止。那些不期待他人回报的交往不属于交换。

②社会交换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自愿性行动。

影响社会交换的基本社会规范是互惠规范和公平规范。互惠规范指一旦发生交换关系,受惠一方必须承担和履行回报义务。公平规范是对既定交换关系中报酬与代价的比例所作的社会规定。(2)基本交换过程

对基本交换过程的分析集中于社会交换的发生、发展及其基本形态上。

①吸引与竞争

社会交换始于“社会吸引”。当行动者互相发现对方拥有自己所需的社会资源,且证实对方愿意提供这种社会资源时,他们之间便产生了社会吸引,社会吸引使人们结成互动群体。社会交换是通过竞争实现的。由于人们拥有的资源在种类、稀缺程度、质量及数量上的不均衡,竞争结局是有些人顺利实现了交换,有些人则未能按自己的期望实现交换。

②分化

竞争推动着交换群体内部结构的分化。布劳提出一般性报酬的概念类型,对结构分化趋势进行了深入考察。布劳认为,权力结构是正式组织赖以建立的基础,对权力分化进程的深入分析有助于理解社会结构的整合倾向与冲突倾向。

③整合与冲突

权力结构一经确立,会对进一步交往产生影响,表现为整合与冲突两种倾向。

a.整合

权力结构的整合作用是由权力向权威的转化来阐释的。权威的确立改变了群体成员间的交换模式,减少了分歧、争执、竞争和摩擦,降低了交换成本,从而促进了群体整合。

b.冲突

权力结构既有促进整合的一面,又有引发冲突的一面。如果群体内部的报酬结构或群体成员的报酬期待一方或双方出现了变化,二者不相符合,便会瓦解合法权威赖以存在的集体赞同和共同规范,使权威蜕变为强制性权力,群体内部关系性质就由基本平衡转变为暗中的或公开的冲突。(3)宏观交换观点

①共享价值观

对于维持复杂的宏观交换关系来说,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内化的共享价值观的调节作用明显加大了。共享价值观包括一套由交换各方共同接受的统一的社会标准,它使得各方能以同样的情景定义进入交换关系。

②制度化

制度化的核心是依据共享价值观提出一套涉及各个具体交换情景的稳定和普遍的规范。在制度化过程中,为了排除可能出现的压力和干扰,宏观社会结构中通常会出现以建立、维持制度为使命的权势单位,它们依靠强制力将个人及各类集体纳入制度轨道。

总之,布劳的交换理论从微观到宏观系统阐述了社会交换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形态和影响,试图说明社会交换是如何从个人之间日常相互作用及人际关系中到处存在的、较为简单的过程演变为支配社区与社会宏观结构的过程,从而补充、丰富和发展了霍曼斯的交换理论,把原来只适用于小群体范围的理论推广和应用于复杂的社会结构领域,这对于完善社会交换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绝密★启用前

2013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社会学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100分。

2.请考生务必将本人考号最后两位数字填写在本页右上角方框内。

3.考试一律用蓝色或黑色墨水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按规定要求作答,未做在指定位置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4.监考员收卷时,考生须配合监考员验收,并请监考员在准考证上签字(作为考生交卷的凭据),否则,若发生答卷遗失,责任由考生自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6分)

1.社会结构

2.社会制度

3.理解

4.生命表

5.众数

6.利克特量表

7.两种生产

8.社会政策

9.追踪研究

10.社会态度

11.残疾人

12.核心家庭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简述社会问题及形成。

2.什么是人类社会学。

3.简述定性研究方法的特点。

4.用标签理论解释越轨行为。

5.简述绿色消费。

三、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试述社会初级群体及其功能。

2.试述迪尔凯姆对自杀率变动的解释。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6分)

1.社会结构

答: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的不同类属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一般指社会中各群体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职能部门之间、阶级阶层之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孔德所说的社会整体的构成指的是社会结构问题,马克思从经济基础出发分析社会的结构是对社会结构的宏观分析。在许多情况下,社会结构是从宏观视角着眼的,是通过具体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

2.社会制度

答:社会制度是指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它包含的意义包括:①社会制度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②社会制度实际上是稳定的规范体系,而不是随时变化的个别规则;③社会制度的作用是指导、约束人们的行为。社会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价值系统、规则体系、组织系统和设施系统四个方面。社会制度在三个层次上被使用:社会经济形态层次、社会生活领域层次和具体的社会活动层次,它们分别是宏观的、中观的和微观的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价值系统、规则体系、组织系统和设施系统四个方面。

3.理解

答:理解是指借助直接的内在体验以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及行动动机,即对“手段—目的”关系所做的移情式把握。理解是一种主观投入,是对他人主观意义的体验和了解。韦伯认为,对社会现象,只有在理解其主观意义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因果解释,理解是解释的基础和前提。理解原则要求社会学着重考察社会现象背后的意义、动机、目的等主观意义。

4.生命表

答:生命表是指由一系列相关的指标构成的统计表,是根据一定时期的分年龄死亡率反映出的同期出生的一批人自出生后陆续死亡的全部过程。编制生命表的基础是分年龄死亡概率,它是从实际分年龄死亡率推算出来的。根据生命表可以计算平均预期寿命,摆脱了年龄构成的影响,综合地反映了人口的死亡水平。生命表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尤其在人口推算和人口预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5.众数

答:众数是指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那个数值。众数可适用于任何层次的测量,对于定类和定序测量,可直接通过观察变量取值的频数分布获得。对于定距测量,则用出现频数最多的组的组中值表示。

6.利克特量表

答:利克特量表又称“总加量表”,是指一种根据被调查者的意见来确定问题或语句的量表。利克特量表是心理学家伦西斯·利克特发明的,其设计过程是:①把调查人员拟出大量的问题或语句按从肯定到否定的不同程度分为若干等级,并为每个等级的态度定下一定的分值。②在被调查者中选取一部分人并给每条语句评分,并将评分按高低顺序排列,然后从最高端和最低端分别抽取25%的人所给的分数组成高分组和低分组。③分别求出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平均值,高、低两组平均值的差为“平均值差数”。保留平均值差数较大的语句,去掉平均值差数较小的语句,于是就得到对某个变量或某个问题的量表。

7.两种生产

答:两种生产是指马克思关于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的科学理论,这两种生产以及形成的两种关系共同构成统一的社会生产过程,共同制约着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生产本身主要包括两种:①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②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在两种生产中,物质生产是根本性的,它决定人的生产。

8.社会政策

答: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部分,但又是具有独特性的组成部分。社会政策是指社会福利政策,它是政府为了直接改进人民福利所制订的政策。社会政策更加关注通过资源再分配,帮助穷人及其他弱势人士,提高个人及家庭的福利,促进社会整体的利益和发展。因此,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社会政策比公共政策所涉及的人群范围和生活领域要窄。社会政策直接影响的主要是社会中的贫困群体和脆弱群体,解决的主要是他们的基本生活方面的问题。社会政策的性质:①社会政策是政府行为;②面向民众基本生活;③福利性,是指社会政策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物质方面的支持、精神和生活服务方面的扶助,解决贫弱群体的困难;④再分配性,是指社会政策所处理的是利益调整方面的问题,对贫弱群体进行支持和帮助就是要进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即将政府掌握的公共财富向贫弱群体倾斜;⑤追求社会公平。社会政策的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9.追踪研究

答:追踪研究是指对同一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如分析同一批人在结婚前和结婚后,或无子女时和有了子女之后的政治态度的变化。追踪研究注重个体特征,因此要求在各次调查中都调查同一对象。

10.社会态度

答:社会态度是指人们对社会事物或社会现象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看法和具有内在结构的心理准备状况。从社会态度的内在结构来分析,社会态度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图因素三部分组成。社会态度有三个特征:①社会态度的社会性是指社会态度的形成和发挥作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②社会态度的稳定性是指社会态度一经形成后在一定时间内不易改变,相对比较稳定。③社会态度的内隐性是指社会态度是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准备,它不能被直接观察到,只能从人们的言论、表情和行为中间接地进行分析、推测或判明其社会态度。

11.残疾人

答: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既是一个特殊群体,又是一个困难群体。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具体表现在:①日常生活难;②劳动就业难;③受教育难;④择偶和成家难;⑤康复难;⑥参与社会生活难。

12.核心家庭

答:核心家庭又称小家庭,是由夫妻和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主要包括两种基本的家庭关系:夫妇关系和亲子关系。它具有性的、经济的、生育的、教育的和情感的等基本家庭功能,对亲属网络的依赖性较小,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家庭中人际关系简单化,夫妻关系和系嗣容易倾向平等。然而,家庭中人口和代际关系的简化也给家庭生活的相互支持和扶助带来问题。它是当代绝大多数民族群体中最基本的社会单位。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简述社会问题及形成。

答:(1)社会问题的含义

社会问题有广义、狭义之分。

①广义的社会问题是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

②狭义的社会问题是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即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安全运行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社会学一般从狭义上理解社会问题。(2)社会问题的构成因素

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的情况;这种失调情况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这种失调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3)社会问题的特征

社会问题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普遍性和变异性、复杂性和周期性、破坏性和集群性、客观性和主观性以及时空特征。(4)社会问题的形成过程

社会问题的认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认定的过程通常也是社会问题形成的过程,它通常经历以下五个阶段:

①某一事件对某一群体的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利益受损群体对此表示不满并进行呼吁;

②社会上的敏感群体及有识之士认同了利益受损群体的呼吁,并在更能引起人们关注的范围内进行呼吁;

③社会舆论对此关注并进行宣传、评论,推进广大社会成员对问题严重性的认识;

④公众普遍认识了上述事件并接受了对它的负面评价,认为应该予以解决;

⑤社会中的权力集团对问题予以重视,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了公众和舆论对问题的看法,并予以支持。

经历了这一系列过程之后,这一问题就会被当作一个社会问题来对待。

2.什么是人类社会学。

答:人类社会学,即人类学,它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分支学科:(1)生物或体质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是关注人类作为生物现象的人类学的一个分支。体质人类学试图了解当今和过去人类的体质结构,该体质结构在人类行为中发挥了怎样的功能,以及这些功能和行为如何与人类生存环境相整合等问题。体质人类学关注以下几个领域的问题:人类的多样性、人类的起源、分子生物学证据、行为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等。(2)语言人类学

语言人类学认为,只有联系话语表达所涉及的事件或交际事件,才能领会在有关场景中使用的言语意义。这种言语事件(如布道、法庭诉讼或电话交谈)都有各自文化的印记。特定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模式决定谈话的内容和形式,社会文化知识在交际中表露出来。(3)考古人类学

考古人类学,在美英的学术传统中是人类学的四个分支学科之一,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研究方法是通过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或者与人类社会相关的遗迹、遗物或者遗迹现象进行研究。考古人类学也总是通过研究某一特定时空的社会和文化来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在理论上,跨越时空的文化连续性及其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考古工作的共同旨趣。(4)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

文化人类学的许多重要领域都有应用性的研究工作,比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文化适应性问题、社区发展过程中的地方知识和参与、重大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移民和环境问题等。

3.简述定性研究方法的特点。

答:在广义上,定性研究是收集描述性资料、对资料进行非数量化的特性分析,这些资料包括文献资料、观察、访问记录等。定性分析方法以理解、阐释、诠释方法为基础。定性研究方法的特点主要包括:(1)从认识论角度看,定性研究从最纯粹的意义上说,从属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