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比尔·盖茨学赚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02:52:56

点击下载

作者:慕小刚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跟比尔·盖茨学赚钱

跟比尔·盖茨学赚钱试读:

前言

冠在比尔·盖茨头上的名号太多太多了——电脑神童、全球首富、微软帝国的创建者、计算机行业的“撒旦”……

他用智慧和行动颠覆了整个计算机行业,改变了整个世界。

他的成功,他的财富,成为无数人追逐崇拜的对象。比尔·盖茨就像一个神话。众多的人们都想要揭开比尔·盖茨与微软神秘的面纱,仔细探个究竟,他拥有什么过人的才能?他赚取财富的秘密武器是什么?《跟比尔·盖茨学赚钱》这本书就是讲述他从成长到成功的历程。 

在介绍比尔·盖茨成功史的过程中,本书也总结了比尔·盖茨赚钱的十条必胜的经验:

1、机遇:擦亮双眼,重视商机,特别是把握住时代赋予的难得的机遇;

2、敢想敢做:对于自己的梦想,要脚踏实地,大刀阔斧地付诸行动;

3、借助他人力量: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中,只凭借自己的力量是绝对不够的,需要学会借助他人的智慧和才干来赚钱;

4、创新:让创新的思想深植于每一位员工的意识中,带动起活跃的企业氛围,保持企业永远走在行业领先位置;

5、营销策略:高效科学的营销策略是保持公司生命力的关键,它可以帮助公司迅速打开市场,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6、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永远是成功企业需要关注和重视的一门“课程”,有效的管理模式、独特的企业文化,都能有效调动起职员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发展服务;

7、管理:企业的管理,说到底是对人才的管理,所以,通过严格的标准选拔出适合公司的人才很重要,而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则更为重要;

8、信息:信息作为资源已经成为财富的源泉之一,跟比尔·盖茨学赚钱,就要学会像他一样重视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9、理财之道:让有限的资金变成更多的钱,是比尔·盖茨的理财之道,学会赚钱更要学会管钱和用钱,才能从一个成功走向更高的成功;

10、忧患意识:不管自己获得了多么大的成功,不管赚得了多少财富,始终保持一种危机感,保持一种忧患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时刻给人以警醒,让自己保持积极奋进的工作状态。第一章抓住商机创造无限

擦亮双眼,重视商机,特别是需要我们有能力把握住时代赋予我们的千载难逢的机遇。1商业意识与生俱来“即使你们把我身上的衣服剥光,一个子儿也不剩,然后把我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带,但只要有两个条件——给我一点时间,并且让一支商队从我身边路过,那要不了多久,我就会成为一个新的亿万富翁……”

法国政治家、前国防部长阿兰·佩特菲特曾经写过一本名叫《法兰西病》的书。盖茨最欣赏的是书中作者引述的美国亿万富翁洛克菲勒所说的这句名言。

盖茨平时读书不爱做笔记,但这次例外,他把这句话工工整整地抄在了笔记本上。

在湖滨中学读书时,盖茨曾经认真地对同学哈克斯说过这样的话:“我要在25岁的时候赚到我一生中的第一个一百万美元。”哈克斯回忆说,“我听了这话,心里非常震惊,因为他说的是第一个一百万美元。这意味着他把一百万美元看成一个很小的数目。那么,他到底准备一生赚多少钱呢?”

然而,现在看来,这话如果是从别人口中说出来的,也许是吹牛皮和大话,而对于比尔·盖茨来说,这已经被证明是准确无误的,如果非要挑错误的话,那就是盖茨后来挣到了比一百万多很多倍的美元。

卡尔·爱德蒙德从6年级开始就成为盖茨的好友了。他俩在整个高中阶段形影不离,他们一起看电影、郊游、驾车兜风,没完没了的玩弹子游戏。夏季的周末,他们还常常一起去胡德运河滑水橇,并一起练习跨越障碍的水上滑翔。

高中时,爱德蒙德在西雅图一家银行找到了一份零工。有一天,一位中年妇女走进银行,在她的账号上存了几张1000元面值的美元。在那时候,1000元面值的美元还极少,爱德蒙德从来没有见过。晚上,他跟盖茨说起这件事,盖茨也觉得很惊奇。那时的他们多么也想拥自己的有一张千元大钞啊!第二天,盖茨从父母那里要了一沓20美元钞票,央求爱德蒙德从银行换到了一张面值1000美元的钞票。他俩别提有多神气了,甚至为此想到了一个鬼点子。

那天晚上,盖茨和爱德蒙德去了一家快餐店,每人要了一份快餐。当快餐端上来时,盖茨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夹子,把那张崭新的1000元现钞递到女侍者手中。女侍者看见这样大面额的现钞,惊讶的眼睛都瞪大了,她认真地翻看了一会儿钱,不时地抬头打量了盖茨,欲言又止。最后,无奈的她只能向值班经理求助。过了一会儿,值班经理走过来,板着一副生硬的面孔问他们:“有小钱吗?”“不,没有任何小钱。”盖茨一本正经地摇头回答。“好吧,等用餐后,我们也许能把它找开,但现在不能。”经理十分尴尬地解释。盖茨和爱德蒙德得意地忍不住笑了起来。当然,最后他们还是用身上仅有的两美元零钱支付了餐费。然后他们驱车离开了快餐店。尽管这件事更多的是一种孩子式的恶作剧,连盖茨自己也不知道这一切将会意味着什么,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觉得自己肯定有本领挣到许许多多的钱。由此可以看出比尔·盖茨的亿万富翁之梦并不只是空想,他从少年时期就开始了自己的赚钱生涯。

1970年底,当盖茨再次对计算机产生兴趣时,他就开始探索生财之道了。他参加湖滨中学的学生程序编制小组的时候,因为对商业之道及法律程序十分清楚,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这个小组的法律顾问和中心人物。

1971年初,湖滨中学程序编制小组得到了一笔重要的业务: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信息科学公司与计算机中心公司,想请盖茨他们来为它的客户编写一份工资表程序。而这套程序相当复杂。

在程序完成的时候,提到报酬的问题。盖茨和艾伦等都不希望公司按时付费,他们提出以项目产品或版权协议的规定来支付酬金。因为他们知道,版税的金额是非常巨大的。这样,大家得到了信息科学公司所获利润的10%;而且在该公司长期的经销中,他们将会获得更大的收获。因为协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信息科学公司无权占用任何属于程序编制小组的那部分收益。他们得到的这笔钱究竟有多少,大家都说不清楚。但只要有销售活动,程序小组就能从他们的工资单项目中抽取版权费。

因此,其中一位同学的父亲评价盖茨说:“如果有人想知道为何盖茨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他早期经商所积累起来的经验。”事实确实如此,当时的盖茨还是个中学生,就懂得按版权抽取利润,这种经商意识实在令人惊叹。

1971年,艾伦从湖滨中学毕业,进了华盛顿大学主攻计算机。这时他与盖茨合作创办了一个他们自己的公司,名字叫“交通数据公司”,开始开发另一个可以赚钱的软件项目。

其实,他们创办公司的动机十分单纯。当时,为了统计汽车流量,几乎所有的市政当局都用与一根横穿马路的橡皮管相连的金属盒子。这些金属盒子系统配有一种16个打孔的纸带,功能是原来用于电传打字机8孔纸带宽度的两倍。每次汽车通过橡皮管,机器就以二进制的两个数字“0”和“车次”的记录打在纸带上,这些数字反映了时间和流量。市政当局雇佣了一些私人公司来把收集到的这些原始的数据变为有用的资料,以方便市政工程师们利用。比如,为了达到最佳的交通管理方法,用这些数据决定交通红绿灯的长短时间。

但是,市政当局雇佣的这些私人公司提供的服务,不仅时间拖得长,而且费用相当昂贵。盖茨和艾伦正是发现了这个缺点,所以他们用360美元买了一台通过经销商销售的8008处理机,这台机器虽然不能和后来生产的微型电脑相比,但这台机器还是在很长时间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盖茨和艾伦用它分析那些交通计数纸带,然后以更快、更低廉的形式把资料卖给市政当局。这笔业务使盖茨他们赚到了2万美元。

1972年,正值美国总统大选,白宫因此成了政坛风云人物和新闻记者们不时穿梭流连之所。白宫接待人员忙不过来,就在童子军机构中请了一批学生做临时接待员。盖茨也得到了这份差事。他见到那些来回穿梭的人物的和眼花缭乱的竞选宣传品,就产生一个念头: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机会赚一笔钱?他考虑到,当竞选大局定了之后,那些竞选落败者就成了一个历史人物,而为他拉选票的宣传品这时便成了文物,将来也许会有买卖价值。

经过认真分析论证,盖茨认为在乔治·麦戈文和尼克松两个总统候选人中,麦戈文落选的可能性较大。于是,他以每个50美分的价格一口气买了5000个麦戈文的纪念徽章。事实真的如盖茨所料,麦戈文落选了,一转眼纪念徽章竟然成了有收藏价值的奇缺货。盖茨以每个价值25美元的价格把5000个纪念徽章全部出手,着实地赚了一大笔。

在国会暑期例行休会时,盖茨返回了西雅图,和艾伦一起开始进行计算机管理课程工作。他们利用从信息科学公司得到的自由使用计算机的机会,编制安排课程的计算机管理程序。学校在编制程序上的花费用达几千美元,同时还担负了盖茨和艾伦使用计算机的费用。不过事实证明,这笔钱花得十分合算,学生们非常喜欢新课程安排。至今,湖滨中学还在使用盖茨他们编制的程序,虽然这其中也做过几次修改和调整。

在课程安排上获得了成功,极大地鼓励了盖茨,使他更加自信。于是他继续寻找挣钱的机会。他给湖滨中学周围的其他学校写信,提出可以为他们编制计算机程序来管理课程安排计划。他说他有一套程序,可以使课程安排的正确率在95%以上。“我们使用一套由湖滨中学开发的课程安排计划,”他在信中说,“我们也乐意为您开发一套类似的课程计划,质量绝对可靠,价钱也很合理——每个学生收费2~25美元。如果来信洽谈,万分感谢!”于是,还在中学时候,盖茨的生意就已经接连不断了。这些早期积累下来的经验为他后来挣大钱、干大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商机是夺来的,不是等来的当人们在渴望成功的时候,是否会意识到成功不是光靠等待就能得到的。成功人士大部分都是创造机会、利用机会的高手。比尔·盖茨也是如此,当其他人还在原地等待机遇时,比尔·盖茨早乘着机遇的船只,抢先占领了电脑市场。

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人认为,只有完全具备了高深的专业知识才能开始创业,然而,在世界创业史上先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再从事发明创造的人却很少。比尔·盖茨就是这样的人。他的身上有一种大企业家的魄力,他无论做什么事,都会从大局出发,而且他有敏锐的眼光,有认准了就毫不犹豫地去做的风格。无论在他创业之初还是在后来,这种风格都是他积累财富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一般人遇到状况,犹豫不决的时候,创造财富的机会同时也就在这迟疑和等待中错过了。

1973年6月,哈佛大学迎来了新的学期。这个学期对于哈佛大学来说,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也许在当时所有人都不会知道,这一届的学生里将会出现世界的首富,电脑软件的领头羊——比尔·盖茨。

新生入学,坐在科莱特旁边的是一位沙栗色头发的18岁的美国小伙子,长着一幅娃娃脸。然而,就是这个小伙子,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他邀请科莱特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财务应用软件。科莱特觉得此举十分不妥。对于Bit系统,他们才刚刚学到点皮毛,学不完大学知识,没有丰富的理论作基础,他是无法去开发32Bit财务应用软件的。于是,科莱特委婉地拒绝了那位小伙子真诚的邀请。而那个沙栗色头发的小伙子尽管当时没有真正退学,但他已经开始专心投入电脑事业。直到大四,他正式办理退学手续,对于他来说,这所名牌大学已经不是助跑器,只是一个负担。

十年后,科莱特成为哈佛大学计算机Bit方面的博士;而那位退学的沙栗色头发的小伙子在这一年,进入了美国《福布斯》杂志亿万富豪排行榜。科莱特继续攻读,拿到博士后学位;那位美国沙栗色头发小伙子的个人财产在1992年则达到65亿美元,仅次于华尔街股市大亨沃伦·巴菲特,成为全美第二富豪。

1995年,当科莱特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条件,可以研究和开发32Bit财务软件的时候,那位沙色头发的小伙子则已经开发出Eip财务软件,在半个月内占领了全球市场,Eip财务软件的性能比Bit软件快将近1500倍,在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这个名字也随之成为世界财富的代名词。这就是盖茨的魄力,一种见到机会毫不犹豫就要抓住的魄力。

1974年12月的一天,比尔·盖茨的朋友保罗·艾伦在路上看到了一份《大众电子学》。(这份杂志后来成了这两个好朋友发迹的先锋平台)杂志封面上面十分醒目地写着:“世界上第一部微型电脑,堪与商用电脑匹敌。”艾伦见了,急忙买了一本,翻了几页之后,便跑去找比尔·盖茨。他一见到盖茨就说:“我们现在终于有机会动用BASIC做点事情了。”盖茨看了一眼杂志,他非常清楚地明白,个人电脑必将会创造一个世纪性的神话!一旦等到电脑像电视机一样普及,那么对软件的需要将会无穷无尽。而那时,对软件设计有十分天赋的他们的前途将不可估量。

当时的电脑运用领域非常狭窄,只有少数政府部门、学校、大企业及个别富豪拥有。电脑没有普及,所以他们研究的软件所面对的市场非常小,因此,英雄无用武之地,盖茨和艾伦只能白费力气。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电脑高贵而神秘,对普通老百姓来说,那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

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这种情况得到了改观。1971年,伟大的“电脑解放”革命在美国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在这年,英特尔公司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微型信息处理器。这个芯片只有指甲盖大小,但却石破天惊地开创了电脑发展史的新纪元。

这时,在电脑领域里,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微处理器的发明使制造微型电脑变得简单起来。人人拥有自己的电脑已变得非常可能。于是,艾德·罗伯茨——一个业余电脑爱好者,率先揭开了革命序幕。他利用刚刚发明的微型信息处理器,制造出了第一台个人电脑。而且,罗伯茨知道,英特尔公司正在生产的8008集成块速度太慢。于是,他组织公司技术人员组装了新一代的集成电路,命名为8080。8080在1974年底被组装出来。它不仅计算速度比英特尔公司的8008快,而且性能也比8008更加优越,同时,储存的信息量也更多。罗伯茨就用新集成块8080生产出了一种小型个人电脑。而且这种电脑的定价仅为397美元。这个价格相当实惠,几乎每个美国家庭都能消费得起《大众电子学》刊登的正是罗伯茨生产的世界上的第一台小型个人电脑,保罗·艾伦正巧看到了这期杂志。盖茨和艾伦都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定要争取到手,并决定立即采取行动。于是,他们给罗伯茨打电话,称自己是西雅图交通数据公司的代表,说他们读了《大众电子学》杂志上那篇介绍阿尔塔家用电脑的文章,他们觉得十分激动,还说他们正好开发了一种BASIC语言,只需要做一点轻微的改动,就可以用到阿尔塔8080上,想问罗伯茨是否有兴趣试用一下。

罗伯茨听声音知道是两个乳臭未干的孩子,他根本不相信他们所说的一切。于是,罗伯茨毫无兴趣地告诉他们,已经至少有50个人对他说过这样的话了,而他只看谁最先向他提供成熟的语言,他就跟谁做生意。

盖茨和艾伦都相当肯定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们不能让机会就这样从身边溜走。于是,他们立刻给罗伯茨写了一封信,说他们已经研制成了一种可以在所有8080微处理器上使用的BASIC语言翻译器,他们愿意通过罗伯茨的公司,出售拷有这个软件的磁带或磁盘,而每套仅收05美元。

罗伯茨看见信上说的有条不紊,像非常专业人士的分析,于是他按信封上所写的电话号码给他们打了一个电话。但电话却没有打到哈佛大学而是打到了湖滨中学,接电话的人觉得很莫名其妙,根本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罗伯茨觉得被人戏弄了,心中十分不高兴。因此,比尔他们因为年龄原因而受到拒绝,但他们并未放弃。

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明白,光靠嘴说是没有用的,关键的问题是赶快拿出实际的东西来。他们必须抢在和他们有一样想法的人们的前面。这时的他们并不知道罗伯茨因为那封信而对他们产生了误会,他们只是埋头设计程序。连着8个星期,比尔·盖茨没有去上课,连玩的时间都没有。他和保罗·艾伦废寝忘食地在机房里面工作。要为阿尔塔8080电脑编写程序,首先应该有这样的一台机器。但是,他们只在《大众电子学》的封面上见过一台这种机器,从来就没有尝试着操作过。他们只能在PDP—10型电脑上模拟阿尔塔的微处理器,好在他们已经十分熟悉PDP—10型电脑,而PDP—10型电脑在哈佛大学是不难找到的。

在这之前,保罗·艾伦已读过关于8080芯片和阿尔塔电脑的各种文章,他在PDP—10型电脑上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做出了阿尔塔处理器的模拟器,而比尔·盖茨则为该安装了阿尔塔处理器的模拟器的PDP—10型电脑的BASIC语言编制了设计思路。

他们在机房中夜以继日,埋头苦干。当他们累到不能坚持的时候,就躺在工作台后打个盹。醒过来,又继续干。

这天,他们在柯里尔屋公寓吃快餐时,谈起了有关数学模块的问题,这个所谓的“浮点路径”,是BASIC程序的一个子程序。是用来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的,比如加、减、乘、除。虽然这对他们来说并不算什么难题,但毕竟要为此耗费不少时间。

他们的对话引起了同桌就餐的一位同学的注意,他名叫蒙特·达维多夫,他曾经编过类似的程序。于是,他说:“我知道该怎么做。”

盖茨发现达维多夫在此方面非常有创意。于是盖茨决定邀请他加入他们,一起参加这次设计工作。维多夫听了为阿尔塔编程的计划非常感兴趣,愿意参与他们的设计。盖茨和艾伦尽管答应他的加入,但没和他谈报酬。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这次设计能否成功。不过,他们答应如果成功挣了钱,一定给他报酬。达维多夫也是个电脑迷非常喜欢这项工作并且相信他们。盖茨从此暂时中止了学业,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编程工作当中。编程期间,他们曾多次与罗伯茨交涉,希望能多得到一些有关阿尔塔电脑的资料。罗伯茨问他们何时能到阿尔伯克基演示他们的BASIC语言。开始,盖茨说只需三个星期到四个星期。而他的确只用了三个星期时间就编完了程序,但是,他们接下来却耗费了四个星期时间对程序进行修改,直至他们认为满意为止。这个用八个星期而完成的这个BASIC程序后来成为了盖茨的骄傲,他曾经说:“这是我写的最棒的一个。”

盖茨和艾伦他们尽管在行动之前没有得到过对方肯定答复,但他们非常明白个人电脑未来的发展潜力及应用,这里蕴含着的巨大的财富。这种敏锐捕捉商机和雷厉风行的风格,无论是在他们创业之初还是在后来,一直是他们获取财富的一个重要因素。3“这个机会可能一个世纪只出现一次”盖茨从不放过任何可以创造财富的机会,所以,他也就成了“抓住了一个世纪只出现一次的机会的幸运儿”,从而使微软帝国有了里程碑式的发展。

美国数字研究软件公司的格里·基德尔就是那个“让一个世纪可能只会出现一次的机会溜走的人”。机会对所有的人都是均等的。就是要看当所有人面对机会的时候是否有本事去把握住。盖茨牢牢把握住了一个又一个机会,甚至连“一个世纪可能出现一次的机会”都被他抓住了,而对于格里·基德尔来说,则成了遗憾。他将几百亿生意拱手让给了盖茨,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盖茨的财富望洋兴叹,甚至因追悔莫而在1985年英年早逝。

1977年初,苹果公司推出风靡世界的微型个人电脑。因而开创了电脑的新时代。而一直对微型电脑不屑的电脑巨人IBM终于觉悟,并准备以最快的速度进军个人电脑市场。可是,多年来IBM在对微型电脑的研究方面一直没有重视,短时间内无法研制出操作系统和微处理器这两项核心技术,而且这时的他们被美国联邦法院没完没了的反垄断官司缠身,于是,IBM公司决定向技术领先的小公司购买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应急。

经过一系列市场调研,IBM决定采用英特尔公司的8088微处理器。而在操作系统领域,当时处于领先地位的是美国数字研究软件公司的CP/M操作系统。为了尽快推出产品,电脑业巨头IBM屈尊俯就,专门登门商讨合作计划。但是,美国数字研究软件公司年轻老板格里·基德尔博士恃才傲物没有看到这里面所蕴藏的巨大商机,心急如焚的IBM公司工作人员在格里·基德尔那儿毫无所获后,把合作的对象转移到了曾经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开发过BASIC程序的微软公司。

这个机会对盖茨他们来说很突然。盖茨曾在他的回忆录里这样写道:“当时有一位黑衣男子到来,我正好在公司,亲自接待,并进行了实质性会谈;而这个时间,不巧基德尔正搭乘私人飞机出外游玩,他的妻子礼仪性接待了来客。”

盖茨经过认真地研究与分析,他认为在市场开拓之初,重要的是抢占市场份额,而技术水平暂时的高低并不很重要,如果能借电脑巨人IBM便可以抢先占领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的制高点。IBM公司要微软为即将开发的新型个人电脑提交一份操作系统方案。但是,微软当时的研究重心并不是微型电脑的操作系统,所以理论上说微软是没有时间去研究的。但是盖茨非常清楚IBM强大的研究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并立刻意识到,IBM微型电脑很有可能击败苹果电脑,市场的潜力是相当巨大的。于是,被格里·基德尔漏掉的机会,让盖茨抓住了。现在说来,如果不是盖茨抓住了格里·基德尔因失误留下的偶然机会,盖茨的财富不会积累的那么迅速,也就不会成为传奇性的世界富翁。

盖茨为了牢牢把握住这次巨大的商机,经过六个月的艰苦研究,终于使微软的MS—DOS乘上了IBM的巨型战车。MS—DOS完全配合IBM和英特尔公司的硬件标准和规格,特别为微型电脑设计了DOS操作系统,而每台电脑的授权费还不到50美元,不到数字研究软件公司的1/4。这次合作中盖茨保留了PC-DOS的拥有权,可以授权给其他硬件厂商使用微软开发出来的这款PC-DOS软件。

IBM个人电脑凭借公司的威名和相当成熟的营销网络,一经上市便畅销全世界,全球电脑生产厂商争相为IBM电脑开发应用软件,这样就使与应用软件紧紧相连的微软DOS毫不费力地成为软件产业的行业标准。于是,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全世界80%以上的电脑使用的都是微软生产的软件,甚至,有的新出厂的个人电脑绝大部分已经预装了微软的软件。因此,在软件市场的争夺中,盖茨刚刚起跑就领先了竞争对手一大截。

每一次商机的到来就会意味财富的再次积累,而当我们在对格里·基德尔的行为表示惋惜的同时,又不得不对比尔·盖茨善于抓住商机而感慨。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比尔·盖茨从不放弃任何可以创造财富的机会。4挖掘商机,把握软件发展方向当大部分的电脑公司认为软件是必须的但又是十分烦人的附加品的时候,盖茨却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商机。盖茨在这个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其实十分简单,但是他却创造出了令人瞠目的杰作。

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和它的前身MS-DOS操作系统就像是高科技领域的T型汽车,可以说,和亨利·福特一样,盖茨给大众带来了复杂的技术产品。他们生产的软件或许不是最成熟最标准的软件,但是盖茨却有办法使他们被广泛使用,并成为整个行业的标准。他改变了整个IT产业。

在盖茨和艾伦建立微软之前,并不存在单纯生产软件的公司,因为大多数电脑公司认为,软件是必要的但是开发起来又十分麻烦的附加品。但盖茨不这么认为,他认定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商机。后来他做的工作其实也相当简单,他和他的微软把所有的应用软件的优点集合起来,使之成为微软所开发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特点。于是,微软成功了,同时盖茨在软件市场中也站稳了脚跟。

正如连接互联网这样的功能,只要在Windows操作系统里集成一个相关的软件,这样每个操作者就不用自己去做这样的工作了。因此在微软挖掘软件市场的商机时,先做的就是把原来的DOS界面升级成现在的图形用户界面,后来就是把支持硬盘、支持网络,然后是支持因特网等功能的软件都包含在了自己的Windows操作系统里。当然,这里面集成的许多软件也许大部分是抄袭了别人的创意。

其实在这之前,苹果公司比微软更加成功,它拥有尚未发布的面向图形的“双子星”Lisa和Macintosh。而Lotus正在准备借助其用于IBM PC的热门电子表格软件Lotus1-2-3成为最大的软件公司。康柏则刚刚把一个100%兼容的克隆品推向市场,而且这一复制品将有希望拓展已经发展迅猛的个人电脑行业。在所有参与这场争夺的公司中,微软也许是最迟钝的一个。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盖茨凭借与IBM的纽带,凭借简单而又被市场证实的速成秘诀——“模仿”,终于坚持到了最后,并且成了这场争夺战胜利的佼佼者。微软模仿苹果的Macintosh,开发出了Windows,并最终抢占了苹果机的大部分市场;模仿Lotus 1-2-3,微软开发出了Excel,并最终使Lotus 1-2-3连生存的机会和空间都没有了。

这同时也证明了一个事实,绝大多数的软件生产商被自身实力和层次束缚住,他们往往缺乏某项或某几项能力。如果只是依靠自身进行积累的话,这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一过程中,生产商就很可能因为业务范围狭窄,缺乏抵抗风险的能力而被市场淘汰。所以,生产商不能被动地靠自身积累,他必须依靠外部智囊的扶持。这个发掘商机的外部智囊最初就是各行业软件的先驱者,微软的实力雄厚之后,他们自己的研究院所便取代了这个智囊的位置。

微软这种挖掘市场商机的方法当然也是在发展中慢慢形成的。1982年,在刚刚与IBM联合的时候,27岁的盖茨还有点胆怯,他担心在赛场上一开始起跑就要被落在后面,当时微软在软件推进的进度上根本比不上其他厂商。但是,正是凭借挖掘市场商机这种简洁直接的编程思路,微软逐渐跟上了软件研发市场奔跑的脚步。

为了抢占市场,盖茨不惜冒着亏损的风险,大跨步的追逐着市场的脚步。比如当互联网渐渐发展起来的时候,网景公司的浏览器软件在市场上占了相当的份额。为了与网景抢占浏览器市场,盖茨免费赠送客户大量的软件、使用手册与免费的电话服务。相比而言,网景的销售方式则显得很保守。尽管这些造成微软一时的亏损,但是却因此而占领了大份额的市场。

在追逐商业利润时候,盖茨的最大的举动就是对微软的软件功能进行改进。从微软开发人员的角度看来,这样的“开发方案”不仅仅包括实现某一特性或功能的实际背景,更包括了所开发的产品将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微软所有产品都是出自这种具有革新意义的“开发方案”。由此可以看出,盖茨在经营过程中注重的是软件为顾客服务的理念,他深知,把握住顾客的同时就把握住了市场。

盖茨通常是以用户提问题的形式来开发新的方案,而且其所提问题十分简单直接。比如微软准备开发新一代操作系统Longhorn方案,就被分别冠以“人”、“注解”、“实时通信”、“存储”、“身份认证及安全”以及“新外形”等,将这些方案下分给来自不同产品部的开发人员及管理人员。

这些方案的内容包括:

1为什么我的文档文件以一种形式保存,而联系人却用另一种方式接收电子邮件或我的伙伴用的又是另外一种方式?为什么他们不能与我的日历相关联或彼此关联以便于一起搜索?

2为什么我的计算机不能使我免受可视电话和电子邮件的干扰?为什么在我离开办公室之时不能追踪我的状态或者自动向我转发信息?

3为什么我们的计算机无法为我们安排电话会议和在线会议?

4为什么有闲情雅致的球迷不能建立一个简单的网站和电子邮件群,以告诉人们何处正在上演精彩赛事?

5为什么计算机不能判断出我的身份,允许我使用自己的任何设备获取家中或办公室中的所有信息?

6为什么我不能在我的手提电脑上读取杂志的电子版本?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盖茨所关心的是如何将他的理念转变为供其他开发人员参考的“开发方案”。

对于微软而言,最初的商机发掘在于盖茨敏锐的洞察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但在后来的商机发掘中,盖茨已经学会了“偷懒”,微软研究院成了盖茨发掘商机的最佳工具,他利用研究院拥有的雄厚的研发实力,再加上微软在PC操作系统市场的统治地位,尽管微软一再地在市场竞争开始时稍显落后,但却照样能在最佳的时机中独占市场鳌头。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企业能够看到的商业机会与企业自身的层次和综合实力密切相关。企业所处的层次高度和搜寻商机的视野宽度是成正比的。当微软成为软件行业里的龙头老大时,即使不去主动寻求商机,商机往往也会找上门来。

2004年,在“IT春天即将来临”的呼声中,微软公司与迪斯尼公司合作来挖掘IT业的商机,迪斯尼公司凭借创造了“米老鼠”等卡通形象而家喻户晓。两家大公司将向手机、个人电脑以及数字电视用户提供娱乐服务。这个举动必将是一场抢占家庭娱乐市场的新战役的开始。以“视窗操作系统”独霸个人电脑市场的微软公司,近年来一直试图通过一种可将传统节目转换为数字形式、在互联网上传播的软件来占领媒体娱乐市场。尽管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做法,但是凭借自身在软件行业的绝对优势,与其他行业的领军人物合作,通过他们的眼睛来发现商机,这是盖茨发掘商机的又一条捷径。

当人们在总结微软成功的奥秘的时候,被客户和增值合作伙伴最关注的,是其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对市场、技术发展方向的把握能力。微软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市场和行业经验,善于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常常能从表面的项目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商机。站在市场与技术发展的前沿这一高度,盖茨和微软就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发现并牢牢把握住商业机会。5微软无处不在微软一贯秉承的理念就是:只要有人烟的地方,就有商机。不平凡的成功者能从大海中淘到金子,而失败者却只能望洋兴叹。比尔·盖茨就是这样一个从软件的大海中成功淘到金子的人。

1982年初,微软公司派鲍勃·奥里尔去欧洲。鲍勃第一站到了英国,发现英国最畅销的计算机是辛克莱计算机。这是一种由皇家爵士大卫·辛克莱设计的计算机,它在英国的销售量是著名的苹果机或坦迪机的9倍。不仅如此,他还发现,占领欧洲市场的是苹果机和科莫多机,而IBM公司生产的计算机几乎见不到。

鲍勃首先是设法使英国的维克多公司由生产CP/M-86操作系统转而生产微软公司的MS—DOS。然后,他又到了法国,说服R2E公司、布尔公司和雷诺公司支持MS—DOS,并主持监督把BASIC作业手册翻译成法文和德文。

当年八月份,微软派出赴欧洲的杰夫·雷克斯在路上出了车祸,比尔·盖茨只能和鲍勃一起亲自前往巴黎。在巴黎,他们竟然幸运地遇到了苹果公司的驻法代表乔软·坎宾。他们进行了会谈,顺利达成一项协议:坎宾同意在苹果二号计算机上搭售微软的多计划软件。这样就给微软带来了一笔不小的生意,真的是意外之喜。

由此,微软公司渐渐打开了欧洲的局面。为了更好的适应欧洲市场,他们开始把软件改成各种欧洲语言。比尔·盖茨经过研究欧洲的状况,决定不把欧洲作为一个单独的整体看待,而是把整个欧洲分为三个主要市场。于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他决定分别在英国、德国和法国设立三个分公司。

法国分公司在1983年5月正式成立。分公司的职员们除了每天辛勤工作忙于公司正常业务外,还要利用休息的空档帮助微软公司校正多计划软件法文版中的错误。

1983年9月,多计划软件法文版正式推出。苹果公司、IBM公司销售的个人计算机都搭配有这个软件。同时,微软公司还为当时法国第二大计算机公司——费克多公司编制了特定版本的多计划软件,而这个软件不久便成了法国最畅销的程序软件。

1986年,当Lotus1—2—3软件法文版进入法国市场的时候,微软的多计划软件早就一统天下了,它的销售额已经占了法国市场总销售额的90%。如此迅速的占领了市场,使得美国许多软件公司不知究竟,纳闷不已。

1992年以后,随着微软市场开拓的越来越大,公司每年分红与派股使得盖茨的股票越来越多,而微软股票的市面价值的越来越高,盖茨的腰包自然也就越来越鼓。但是,比尔·盖茨没有心满意足。了解比尔·盖茨的人都明白,他有着更大的胃口。他将跨过今天的成绩去开拓未来的梦想。

2005年11月在新加坡的一次媒体会议上,盖茨说:“我们在今年进行的收购比以往任何一年进行的收购都要多。在最近的几个月里,我们已经收购了四到五家公司。”

曾经,他对马来西亚的新闻记者说:“马来西亚计划成为全球软件、服务和因特网技术业界领袖,而微软公司计划保持其在永恒发展的信息技术业界的统治地位。微软公司各项计划的重点将集中在创新、合作和收购上。”

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文·鲍尔默去几个亚洲国家考查,他的第一站选在马来西亚。因为在2005年17所国家公立大学巡回访问过程中,他曾经到过吉隆坡推行微软公司认证计划。

他宣布微软公司将为马来西亚推出第一款四语言版的Windows操作系统。鲍尔默十分有自信地说:“计算机普及率大概在18%,我们希望新款多语言版Windows XP Starter Edition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使用计算机,特别是使用他们自己的本族语来使用计算机。”

因此,微软帝国在2005年庆祝成立30周年时,鲍尔默对微软的未来相当有自信,他说微软公司仍有机会改变世界。

鲍尔默说:“虽然微软公司在东南亚地区的业务成长和发展已经令人非常惊奇,但是它还将继续加强在这片地区的发展。而且,微软公司还可以进军之前从未涉及的领域。”“例如,马来西亚政府的目标是到2008年的时候让280万的非城镇人口进入IT时代,微软公司将与马来西亚政府密切合作,在该计划中提供培训和认证服务。”

微软公司与菲律宾政府也开始合作,他们向海外的菲律宾人提供IT技能培训,以提高他们在微软的就业机会。

但是在东南亚,软件盗版问题仍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盖茨说:“我们将继续证明我们是可以应付各种挑战的。如今,在开源、网络服务和软件盗版方面的竞争比以前更激烈。盗版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但是我们认为情况已经有了改善。我们将继续增加产品的价值,我们将围绕产品提供更多的服务或者更多的功能以帮助客户降低成本。而且,某些软件产品将打折销售。”

因为东南亚市场已成为亚洲发展最快的区域,盖茨如此有远见的人,是绝不会放弃这块大蛋糕的。

有钱赚的地方,就有盖茨的身影。6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财富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财富,这是比尔·盖茨跟其他商业巨子最大的差别。整个世界都知道,比尔·盖茨不是专业技术的领先者,但是最终成为世界首富的人是他。因为盖茨从来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利用的商机。比尔·盖茨之前的富豪们的威力通常仅仅局限在某一领域里,但是盖茨却不同,他借助软件,把影响扩展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尔·盖茨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财富,这是风险投资家所具备的良好的素质,同时,这也是他能从电脑软件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他以高人一筹的市场远见与不凡的经营策略,成功地占领了信息产业的最高点。

在由微软编写出版的百科全书《英卡塔》中,对盖茨有这样的描述:“盖茨的大部分成就,在于他有能力将科技的远景转化为市场策略,把对科技的敏锐和创造性融合在一起。”这决不是对盖茨的夸张和恭维。盖茨之所以成为世界信息产业的先锋,既不是因为他的创新能力,也不是因为他的知识占有量丰富,而是因为他有着超出凡人的经营远见和敏锐的商业眼光,以及不放弃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并将它们转化成财富的能力。

微软现有的财富是多年的经营策略积累的结果。将微软的成功归于搭上了蓝色巨人IBM的巨大战车可以说毫不为过。这不仅仅是幸运,更是盖茨以其敏锐的商业眼光,看出与IBM的交易背后潜藏着的巨大财富。他知道如果有操作系统就可以建立起通用的平台,而这将改变个人电脑的历史走向。因此,在最初的商业运作中,盖茨首先考虑的不是暴利,而是就此建立起了新的行业标准。他的这个决定迫使许多在技术上更加完善的操作系统来不及上市就淡出了历史舞台。盖茨后来这样描述自己最初创业的经历:“我们疯狂地编写程序、销售软件,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做其他的事。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客户都是狂热的计算机爱好者,不会被功能的弱小、手册的简单和先进的用户界面所影响。这就是计算机软件当时的状况。”“一些公司把它们的软件装在一个塑料袋中销售,带有一张复印的使用说明和一个电话号码(你可以拨打这个电话寻求‘技术支持’)。对微软公司来说,当有用户打电话要求定购一些软件时,谁接到电话谁就是‘送货部’。他们要跑到办公室的后面拷贝一张磁盘,把它放在邮件中,随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继续编写代码。”

也许,当我们回顾个人计算机发展历史的时候会觉得微软公司现在的统领地位是理所当然的,但这样对于个人计算机革命只是狭隘的理解。如果没有比尔·盖茨,个人计算机市场仍会自动发展,这样的假设同样也是没有根据的。另一种解释是微软公司利用他人的失误从而顺利地占据了主导地位——主要是IBM公司与苹果计算机公司的失误。但是,这种解释同时也严重低估了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的能力。

自微软创办以来,比尔·盖茨不断地巩固微软公司统治地位。他牢牢抓住新兴电脑软件应用市场。有人说比尔·盖茨是在垄断中生存的。他利用了他对个人电脑软件市场的垄断来把微软公司的产品推销给顾客。实际上,比尔·盖茨不过是把极其精明的经营之道充分发挥优势罢了。

盖茨的这种盈利模式,在探索的同时也造就了微软的强势,微软在强大的过程中也是一直官司不断。一位风险投资家迈克尔·莫里茨这样评论微软:“像微软公司这样能够在20世纪末影响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的公司,在世界历史上很少见。也许你得追溯到罗马帝国时代,才能找出具有微软公司目前这种影响的组织。”

盖茨聚财从不忽视微小的商机,从不轻言放弃,这让盖茨和微软公司的财富与知名度一样节节攀升。善于发现商机,并以最快的速度利用这些商机,抢占市场,把对手挤得无处容身,这就是盖茨最隐秘的聚财之道。业内人士只能无奈地面对这一切:“市场里的财富都被比尔·盖茨占去了。”“最好的市场就是没有比尔·盖茨的市场。可惜,在信息产业界,他的阴影无处不在。”

如今,微软在软件行业的龙头地位已经无人可以动摇。盖茨的这顶世界首富的帽子就是一戴十几年,无人可以取而代之。7微软的机遇公司决策者的一念之差,往往决定着企业界势力的均衡此消彼长。

IBM PC取得辉煌胜利的同时也暴露了它致命的弱点。当IBM PC铺天盖地地出现在电脑市场上时,它确实成为一时的霸主。从此IBM PC成了个人电脑的标准。但与此同时,暴露出的问题是:人们要仿制它。这个问题是无可避免的。IBM PC是否容易被仿制呢?答案是肯定的。

IBM在个人电脑上没有开发自己的硬件技术,他们采用的是其他厂商生产出来的现成的元件,所以其他的新兴厂商轻而易举地可以仿制IBM的产品。此前,IBM公司从来没有生产过任何一种易于仿制的电脑。因为这次想在一年之内推出自己的个人电脑,准备时间短,而且要迅速占领市场,打“闪电战”,所以他们已经来不及设计只供IBM产品的专用部件。因此,IBM听从了比尔·盖茨的建议,采取了开放式结构,采用了超过80%的外厂部件。但是在当时,IBM怎么也想不到,他这个“蓝色巨人”会有人同他竞争。谁料,一个名叫康柏的不知名的小公司却首先挑衅,推出了对IBM PC兼容的个人电脑。

兼容,就是指一台电脑的程序、设备能被其他电脑接受的可能性。如果在某一电脑上编制的程序能够不加修改地用于其他电脑,就称为软件兼容;如果一台电脑的部分外部设备不需要调整就能够到其他电脑上使用,这就是硬件兼容。具有软件兼容的电脑,一般称为兼容机。兼容机又有两种情况:向上兼容和向下兼容。在同系列中在较低档次电脑上编制的程序,如能在较高档次电脑上运行,同时,在较高档电脑上编制的程序,却不一定能在低档电脑上运行,这种单向的兼容性,称为向上兼容;反之,在较高档电脑上编制的程序可以在较低档电脑上运行,称为向下兼容。

随着电脑业的飞速发展,某些大型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工作量极大,相当于几百个人工作一年。但如果这些软件能做到兼容,不需要在其他电脑上再重新开发,就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走一条捷径,因此电脑的兼容性显得相当重要。

由于IBM公司推出的个人电脑易于模仿,因此使电脑业的发展迅速地进入了兼容机的时代。所有厂商都有机会加入生产电脑硬件和软件的行列中,保留个性与IBM对抗显然是不明智的举动,于是,各大电脑公司纷纷走上了兼容的道路。

康柏电脑是IBM早期模仿者中最成功的,它在1983年推出的个人电脑,当年销售额就达到了1亿美元。起初用户对康柏等公司生产的兼容机还将信将疑。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兼容机一般都比IBM PC的功能更强,可以说是后来者居上。而且,兼容机物美价廉,价格只是IBM PC原型机的1/2,有的甚至是1/3。这样的性价比当然对用户有很大的吸引力。于是,用户纷纷购买兼容机,一个强大的兼容机市场形成了。而这又反过来刺激了兼容机的生产。如此的相互作用,使兼容机的产量一增再增,而价格却一跌再跌。康柏显示了兼容机的威力。

这些相容产品虽然不利于IBM,但对微软却是绝佳的机会。因为这些电脑必须与IBM产品相容,而使用MS-DOS能够帮助他们达到目的。比尔·盖茨一直认为,微软做的只是电脑语言和应用软件,而不是操作系统。但自从IBM相容电脑推出后,制造厂商纷纷与微软协商,请微软在他们的机器上安装MS-DOS操作系统。

在这场兼容机大战中,微软公司迎来了飞速发展的契机,因为无论哪家公司生产的兼容机,都得使用MS-DOS系统软件,而这种软件的所有权属于微软公司。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比尔·盖茨迅速调整战略:

1、建立全球销售网,使MS-DOS成为全球产业标准。这一策略相当容易实现,因为几乎所有的兼容机生产商都来找微软公司要求安装MS-DOS,无形中MS-DOS已经成了产业标准。

2、MS-DOS的价格较低,这样就降低了厂家的安装成本。

3、继续改良MS-DOS。

在产品几乎是推出便过时的电脑市场里,比尔·盖茨没有停止步伐来感受MS-DOS第一版的成功。事实上,当IBM推出个人电脑时,微软已经开始进行MS-DOS第二版的工作了。于是,微软发现了一个完全属于MS-DOS操作系统的市场。微软的操作系统成为产业标准后,市场占有率保持在80%,销售额直线上升,由1981年的1600万美元,一直上涨到1984年的9700万美元。

MS-DOS操作系统从此成为了微软公司的摇钱树,微软公司依靠它给公司带来巨额的垄断利润,而且它还成了迫使兼容机生产商就范的有力武器。过去,微软总是要看着IBM的脸色行事,而现在,微软也有了扬眉吐气的机会,成了电脑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8个人电脑飞速发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个人电脑没有普及的时候,它所发挥的作用还不明显。但是在现在,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可以通过一种被称作计算机语言的东西让计算机来做。这些发展都要归功于数不清的电脑天才们的不懈努力和远见卓识。当然,这其中少不了电脑奇才比尔·盖茨所做出的足以改变计算机发展进程的卓越贡献。

1742年,法国数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尔发明了计算机,这个在当时也只能称之为计算机,因为制造它的最终目的是用于计算。这个庞然大物是实验室里的宝贝疙瘩,普通人几乎没有机会和它接近。十九世纪中叶,查尔斯·巴比奇对这种机器的功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加以改进和扩展。一八二三年,他研制出一台能够“编制程序”的庞大的“分析机”。因此,巴比奇被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

然而,直到一百多年后,也就是1948年第一台真正的计算机才问世。但是这些机器不仅体形臃肿,而且操作起来十分复杂,不仅需要不停地扳动它的上千个开关,而且需要操作它的人们把一串串简单的指令翻译成繁琐而又冗长的机器代码,通过纸带传送给机器。因此,操作人与机器之间的界面十分不友好。

这种状况十分需要改观,而且事实上改观这种情况的人有许多,但盖茨做得最好。盖茨一直在做的唯一工作就是在机器与人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使机器操作者和机器之间变得和谐。当他创建微软公司开始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创业历程时,盖茨曾经这样说过:“做生意,要想赚大钱,关键在于把握趋势……”“我想编写计算机软件,这是件非常专业的事。我知道它会成为一个很大的行业。我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功,但我预感到计算机将会成为每一张办公桌上很有价值的工具,而且最终会成为每个家庭有价值的工具。”

盖茨的创业之路之所以如此成功,就是因为紧紧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率先掌握了市场的发展潮流。迅速掌握并合理利用信息是盖茨成功的法宝。

13岁时盖茨就开始编写计算机程序。从中学8年级起,他便利用闲暇时间从事电脑程序设计的工作,并且从中得到了报酬。他对计算机十分痴迷,而且目光长远的他时刻不放过观察这个领域里所发生和变化中的细枝末节。

1975年,当盖茨成立微软公司开始创业的时候,当时世界上最顶尖的公司是汤姆·斯沃森领导的IBM。那时,一台电脑足有现在我们整个摄影棚这么大。但是,比尔·盖茨却已经看到25年之后,个人的桌上会摆上一台小型的电脑。而IBM不是这样认为,这可以从它的名字看出来:I代表International即国际,B代表Business即商务,M代表Machine即机器。因此,可以说IBM所面对的是商务用机也就是公司,而不是个人。

同样是在这年,美国的史蒂夫·乔布斯在车库里创办了苹果电脑公司。虽然盖茨和乔布斯同年出生,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被认定为数字化企业家的象征的是乔布斯而不是盖茨,相比而言,乔布斯更具有60年代的反叛色彩。他为自己产品起的名字叫做Apple PC,PC代表的真正含义就是个人电脑。他也瞄准了个人电脑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乔布斯曾在24岁的时候资产高达5亿美元,也因为如此。他也一度成为全美年轻人推崇的偶像。他跟盖茨也一直在争夺个人电脑市场的主导权。

但是25年之后,盖茨却凭借着DOS、Windows等操作系统牢牢占据了软件市场,身价超过600亿美元,足足超过乔布斯60多倍。当时的他们几乎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为什么25年后,他们的身价会有如此大的差距?是盖茨比乔布斯聪明65倍吗?不是。其实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盖茨对信息资讯整理和把握的能力比乔布斯更好。乔布斯虽然掌握了个人电脑的趋势,但盖茨觉得软件是控制电脑的主要部分,所以软件应该是一个更大的趋势,也正因为如此盖茨才会在25年后成为世界首富。

微软在1975年诞生的时候,仅有一种产品和3名员工,年收入仅16000美元。然而谁会想到在20年后这样一家毫不起眼的小公司一跃成为能影响全世界的巨型高科技公司,拥有产品200多种,雇员17800多名,年收入达130亿美元之多,直至今天,在电脑软件业界仍然稳坐第一把交椅,这在商界不能不算是个奇迹。

现代经济社会,商场就是战场。谁能把握信息优势,提前占领了市场谁就能生存和发展。谁失去了市场,谁就意味着衰落甚至灭亡。微软的生存和发展的每一个步,都在向世界演示着商场上这一血淋淋的规律。

盖茨创业的开始,仅仅是因为艾伦在《大众电子》杂志上,看到“世界上第一部微型计算机,堪与商用型号相匹敌”的“牛郎星8080”已经研制成功的消息。他们对这些消息十分敏感,因为他们一直关注电脑芯片及微电脑的开发工作,并且曾经试图制作过自己的计算机。从这个消息开始,盖茨和艾伦知道,像PDP8型那样的小型机的末日即将来临了。

那时,较有规模的公司开始使用大型电脑进行现代化办公,精明的盖茨则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已经摆在面前,他预感到家庭电脑时代即将来临,将来的世界必将是电脑化的世界。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就等于错过了一个时代,于是他并没有停留在新产品诞生的喜悦之中,而是在这个信念的指引下,和好友保罗·艾伦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

他们设法了解到这种新型计算机在支持计算机运行的语言方面十分缺乏。于是,盖茨和艾伦在哈佛阿肯计算机中心没日没夜地努力,终于在8周之后,为8080配上了BASIC语言。由于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为微型计算机编过BASIC程序,因此盖茨和艾伦不仅开辟了PC软件业的新路,而且也从此奠定了软件标准化生产的基础。

紧接着,盖茨和艾伦创办的微软公司了解到当时的计算机业的巨头IBM公司也在寻求操作系统的软件支持。于是,他们通过另外的一家公司获得了一种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许可证,随后他们将其改进后以MS-DOS(“微软磁盘操作系统”)为名在1981年推向市场。这个举动使微软的操作系统软件借助IBM这股飓风,平步青云,销售量迅猛增加。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而言,微软的操作系统软件最早进入市场,因此它最先赢得了用户,而在今后的竞争中,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轻而易举的得到了未来的市场。

善于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审时度势,牢牢抓住机遇,是微软成功的法宝。这必然与公司创办者比尔·盖茨的精明能干、高瞻远瞩是分不开的。

MS-DOS操作系统是通过计算机操作者输入命令,使电脑执行各种工作程序的。几年后,盖茨得知竞争对手苹果公司正在研制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便也加快脚步紧紧跟随,在1985年,微软推出了“Windows”操作系统——用一种“友好的、卓越的”图形用户界面来为计算机用户服务。

1987年,在电脑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个人电脑飞速发展,而相对于市场发展,微软的“Windows”10明显滞后。OS/2等操作系统蓄势待发。盖茨在充分调查市场信息之后,发现软件市场争夺战最终的裁决权并不在商家自己的手上,而是取决于市场。这样,盖茨从不利于自己的信息中,发掘出了对自己十分有利的商机。于是盖茨继续Windows操作系统的研制工作,到1990年推出Windows 30,市场中滞后的情形便得到了有效改观。微软公司凭着一股韧劲,终于发展成为年利润额达250亿美元的大企业,同时也赢得了软件市场的霸主地位。

盖茨对计算机发展的远见和洞察力一直是微软公司在软件业成功的关键。即使已经过了30岁,他仍然亲自参加程序设计和开发,参与公司的关键管理和战略性决策,并在新产品的技术开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他把相当一部分时间用于会见客户和通过电子邮件与微软公司的全球雇员保持接触。剩下的时间,他会在办公室两台电脑的不同窗口中工作,其中的一台从互联网络中连续不断地获取数据;另一台则处理着上百封电子邮件和备忘录,他的大脑可以说通过这两台电脑与网络联成了一体。他加工提炼信息的能力相当惊人,或许他的思维就是数字化的:没有含糊和脆弱,只有数十亿的二进位脉冲,冷静地将输入的指令转化为正确的答案。

目前,微软的分支机构分布在全球80多个国家,员工多达4万名。微软另一个成功的奥秘就是对于公司内部信息的有效收集。微软团队产品经理杰夫·斯密斯说:“微软必须知道今天谁在干什么,我们还希望他们知道,明天微软希望他们干什么。我们需要实时的信息以保证为大量的团队改组或者其他改变提供指示。作为智力产业,了解员工在哪儿,在干什么,他们擅长什么,他们需要怎样的培训等等,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微软作为互联网的积极倡导者,知道要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就需要迅速的改变自己、抢占商机。微软的基业也就在这无穷无尽的信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