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养猪实用新技术——新农村书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11:17:32

点击下载

作者:熊远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快速养猪实用新技术——新农村书屋

快速养猪实用新技术——新农村书屋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快速养猪实用新技术——新农村书屋作者:熊远排版:KingStar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12-01ISBN:9787535223395本书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一商品瘦肉猪生产的品种与杂交组合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从热带到寒温带,地形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低于海平面的吐鲁番盆地,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为各种类型猪种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与社会需求,特别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猪的饲养管理、选种选配和杂交改良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培育了许多优良猪种,形成了许多猪种类型,筛选出了许多优良的杂交组合。

现重点介绍猪的经济类型与各类品种,杂种优势利用的原理、方法及优良的杂交组合。(一)猪的类型与品种1.猪的品种与类型(1)猪的品种。猪的品种是根据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在一定的社会和自然条件下,通过长期定向选择、选种选配培育而成的、具有某种经济特点、有一定数量和结构的动物类群。这类猪群必须具有共同的来源,相似的经济特性、外形特征、生理特点以及相对稳定的遗传性。作为一个品种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①来源相同,外形特征相似,遗传上具有相似性,个体间的形态特征和主要性状上基本相似。②遗传性稳定,有种用价值。品种必须有稳定的遗传性,每代保持着遗传结构上基本相似的特性,即能将主要的优良特征特性巩固地遗传给下一代,这样才具有种用价值。③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品种必须能够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以满足人们某种生产和生活的需要。④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群体数量。所谓一定的结构,是指一个品种是由若干各具特点的类群所构成,而不是由一些家畜简单地汇集而成。品种内存在这些各具特点的类群,就是品种的异质性。正是由于有这种异质性,才能使一个品种在纯种繁育条件下仍能继续得到改进提高。品种必须有一定的群体数量,一般来说,一个猪的品种必须具有1 000头以上鉴定合格的种母猪,100头以上鉴定合格的种公猪。(2)猪的经济类型。猪的经济类型是人们根据不同的经济目的,为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而进行选育的,它实际上是品种向专门化方向发展的产物。若干个品种可能具有相同的经济类型;而不同经济类型的猪,对体格大小、体型结构、成熟早晚、培育方法以及选育的重点性状的要求都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猪种肉脂生产的能力和外形特点,按胴体的经济用途、猪的经济类型可分为瘦肉型(腌肉型)、脂肪型和兼用型。

瘦肉型(腌肉型)。这种类型猪的产品方向以腌肉为主。其外形特点:头颈轻而肥、腮小,中躯较长,腿臀丰满,背线微弓,腹线平直,体长大于胸围15~20厘米以上。一般体型较大而晚熟,对饲料蛋白质利用率较高。背膘薄且全身分布较均匀,一般厚度为1.0~3.0厘米。全身肌肉发达,皮下脂肪为硬质或半硬质。以胴体为基础的瘦肉比率较高,胴体瘦肉率达55%以上。如丹麦长白猪、英国大白猪和我国的湖北白猪属此类型。

脂肪型。这种类型的猪以产脂肪为主,其外形特点:头颈粗重,体躯宽广,深而不长,猪体肥满,四肢较短,体长与胸围几乎相等,一般为中小体型,早熟易肥,产仔数较少,胴体背膘厚达5厘米以上。过去常以巴克夏、波中猪为这种类型的代表,我国的大多数地方猪也属此类型。随着国内外市场对动物脂肪的需求量急骤减少,对瘦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而对原有脂肪型猪进行了杂交改良,使之逐步向兼用型和腌肉型过渡。

兼用型。这种类型的猪以用鲜肉为主,是介于腌肉型和脂肪型二者之间。如英国的中约克夏和我国的大部分培育猪种均属此类型。

经济类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猪肉产品的需求、猪种所在地区饲料种类和品质以及育种者的选育方向这3个因素。现代养猪业以生产动物蛋白为主要目的,猪的品种由脂肪型向瘦肉型方向转化已成为必然趋势。(3)地方猪种类型的划分。根据地区分布,我国地方猪种大致可分为以下六大类型。

华北型。主要分布在东北、黄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新疆、青海东部、甘肃等地。猪的躯体高大,背腰狭窄,四肢粗壮,头嘴长直,耳较大下垂,额部多纵行皱纹,皮厚,被毛多为黑色,鬃毛粗长,冬季生有一层棕红色的绒毛。抗寒力强,耐粗饲,板油较多,膘不厚,瘦肉量大,肉味香浓。产仔数每窝12头左右,乳头数8对左右,护仔性较强。如东北民猪、八眉猪、河套大耳猪均属此型。

华南型。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广东偏南的大部分地区及福建、台湾省山区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于这些地区夏季较长,雨量充沛,青绿饲料特别丰富,猪体新陈代谢旺盛,逐步形成早熟、体质疏松、易蓄积脂肪的特点,加之当地居民需要周转快的猪种,且他们喜食肥嫩乳猪,因而偏重选育成熟早、脂肪型的小型猪种。此类猪个体较小,体型短、矮、宽、圆,背多凹陷,腹大下垂,臀腿较丰圆,毛色多为黑色或黑白花,皮薄毛疏,头小,额部多横行皱纹,耳小竖立或向两侧平伸。其特点为骨骼纤细,易肥育,膘厚,腹油多,肉质细嫩,屠宰率较高。产仔每窝8头或9头,乳头5对或6对,性成熟较早。如广东小耳猪、广西陆川猪、台湾桃园猪等均属此型。

华中型。主要分布于长江和珠江之间的广大地区。体型基本与华南型相似,但较华南型猪大,背腰较宽,多下凹,腹大下垂,额部多有横行皱纹,耳中等大下垂,被毛稀疏,毛色多为黑白花。生长较快,成熟较早,肉质细嫩,一般产仔为10~12头,乳头6对或7对。如浙江金华猪、湖南宁乡猪、湖北监利猪属此型。

江海型。主要分布于汉水、长江中下游和沿海平原地区、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中盆地。由于地处华北型猪种和华中型猪种的交错地带,猪种间相互混杂。因此,此类型猪的外形和生产性能因类别不同差异较大,毛黑色或有少量白斑,头中等大小,皮多皱褶,额部皱纹深,多呈菱形,耳大下垂,背腰宽、平直或稍凹陷。此类型猪以繁殖力高著称,经产母猪产仔数13头以上,乳头8对以上,性成熟早,积累脂肪能力较强,增重亦较快。太湖流域的太湖猪、浙江的虹桥猪和江苏的姜曲海猪均属此类型。

西南型。西南型猪分布在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其特点为头大,腿较粗短,额部多有旋毛或横行皱纹,毛以全黑和“六端白”较多,也有黑白花和红毛猪。产仔数一般为8~10头。四川的内江猪和荣昌猪等均属此类型。

高原型。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气候干寒、饲料较缺乏,故多以放牧为主。高原猪属小型晚熟种,长期放牧奔走,因而体型紧凑,四肢发达,蹄小结实,嘴尖长而直,耳小而直立,背窄微弓,腹紧,臀倾斜。皮厚毛密长,鬃毛发达。产仔数多为5头或6头,乳头一般5对,青藏高原的藏猪、甘肃的合作猪属此类型。2.我国优良地方猪种(1)东北民猪。【产地及分布】 产于东北三省,据文献记载,300多年前,移民由关内将华北黑猪带入东北境内,逐渐扩展遍布东北全区,经长期选育形成本品种。【品种特征】 民猪按体型大小及外貌结构可分为大民猪、二民猪、荷包猪(小型)3种类型,目前以二民猪数量较多。东北民猪头中等,面直长,耳小下垂,背腰较平,腹大下垂,四肢粗壮,体质强健,后躯斜窄,乳头7对以上,全身被毛黑色,冬季密生绒毛,猪鬃良好。成年公猪体重约200千克,母猪150千克。【生产性能】 后备公母猪8日龄体重分别为77.8千克和84.8千克,经产母猪平均产仔数15.3头,仔猪成活率94.5%,初生个体重0.98千克,30日龄窝重6.78千克,双月断奶个体重12.33千克。90千克时,屠宰率71.53%,平均背膘厚3.18厘米,内脂率7.24%,蓄脂力极强。【杂交利用效果】 现育成的新金猪、吉林花猪、哈白猪、三江白猪都是通过民猪和其他猪种杂交培育而成的。以民猪为母本,哈白猪为父本进行杂交,后代日增重提高7%~15%,若与长白猪杂交,可提高14%~17%。【品种评价】 该品种繁殖力高,发情明显,适应性强,能耐受严寒气候,具有较强的耐粗饲性能,肉质优良,但饲料利用率不高,后腿弯曲,皮过厚。(2)太湖猪。【产地及分布】 太湖猪产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主要产区在上海市的嘉定、金山、松江和崇明等县,以及浙江的嘉兴、平湖县,江苏的武进、江阴、靖江和太仓等地。产于嘉定和太仓一带的猪称梅山猪,产于金山和松江一带的称枫泾猪,产于嘉兴和平湖一带的称嘉兴黑猪,产于武进的称二花脸猪,产于靖江的称孔士桥猪,产于崇明和启东一带的称沙头乌猪。以上地区都位于太湖流域范围,其自然条件和饲养管理条件相似,猪的特征特性也基本相同。因此统称太湖猪。目前分布地区已扩大到上海市10个郊县、浙江的嘉兴地区、江苏的苏州地区、镇江地区东部和扬州、南通地区的南部等。【品种特性】 毛色全黑或青灰色,但有的鼻端、尾尖和四肢末端为白色。头大额宽,面微凹,皱纹多,耳大下垂并超过嘴角,背腰微凹,皮厚。成年公猪体重160千克,母猪127千克。【生产性能】 太湖猪以繁殖力高著称,平均每窝产仔数15.3头,是世界上产仔数最多的猪种。日增重380克,胴体瘦肉率42%,肉质优良。【杂交利用效果】 以太湖猪为母本,以大白猪为父本的杂交一代生长较快。华中农业大学1988年测定大大梅日增重650克;江苏省苏州育种中心1985年测定杜长太三元杂种日增重572克,瘦肉率55%;浙江省畜牧所测定杜长嘉三元杂交猪日增重746克,瘦肉率56%。【品种评价】 太湖猪产仔数多、泌乳力强,性情温顺,母性好,肉色鲜红,味美可口,但腿臀欠丰满,增重较慢,对气温变化敏感,易患喘气病。目前国内新培育品种系较多利用太湖猪作杂交亲本,在国外也有广泛应用。(3)华中两头乌猪。【产地及分布】 原产于湖北、湖南、江西、广西等省区和沿江滨湖平原以及江南丘陵地区。1982年中国猪种志编写组将原来湖北省的通城猪和监利猪、湖南的沙子岭猪、江西的赣西两头乌猪和广西的东山猪,统一命名为华中两头乌猪。【品种特性】 头、臀部为黑色,四肢、躯干为白色,黑白毛交界处有2~3厘米宽的黑皮上着生白毛,称为“晕带”。头颈轻小,耳中等大,下垂,背腰微凹,腹大下垂(个别腹部拖地),四肢结实,体型中等偏小,成年公猪体重100千克左右。成年母猪90千克左右。【生产性能】 肥猪早熟易肥,生长较快,在农村饲养条件下,8月龄体重达80千克左右,瘦肉率41%~43%,且以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而著称。【杂交利用效果】 以该品种作母本,与大白、长白等外来公猪杂交的后代,在主要性状上表现出理想的杂种优势。如通城猪与大白、长白二元杂交后代的日增重分别为512克和462克(在农村饲养条件下);三元杂交的日增重长大通为569克,大长通为534克。我国著名的瘦肉型培育品种湖北白猪Ⅲ、Ⅳ系就是利用大白、长白和通城猪杂交育成的。【品种评价】 该猪扩仔性强,仔猪育成率高,性情温顺,适于农村圈养;对南方夏季酷热、潮湿气候有较强的耐受力。缺点是腹大拖地,后躯发育欠佳。(4)荣昌猪。【产地及分布】 主产于四川省荣昌和隆昌两县及沪县、永川、大足、合江和富顺等县的部分地区。【品种特征】 体格中等,除两眼四周及头部有大小不等的黑斑外,其余部分均为白色。头大小适中,面微凹,耳中等大小的而下垂,背腰微凹,腹大而深,臀部稍倾斜,鬃毛洁白粗长,奶头一般6对,成年公猪体重160千克左右,母猪145千克左右。【生产性能】 后备公、母猪6月龄体重分别为42千克和44千克,经产母猪产仔数12头左右;100千克时屠宰率71.76%,背膘厚5.3厘米,板油率4.9%。【杂交利用效果】 用大白猪和长白猪分别与荣昌猪杂交,仔猪初生重分别提高15.5%和26.28%,断奶体重分别提高20.20%和25.7%,日增重分别提高41.18%和11.4%;每千克增重的饲料消耗降低10%。与其他地方猪杂交,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品种评价】 该猪具有早熟、生长快、耐粗饲、繁殖力高、肉质细嫩、鬃毛品质优良等特点,但前胸狭窄,后腿欠丰满,卧系。(5)香猪。【产地及分布】 产于贵州苗族地区和广西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品种特征】 全身黑毛,皮色浅红,耳小下垂,腹大,背凹,嘴尖细,乳头5~6对,成年体重30~35千克。【生产性能及评价】 其产仔数5~6头,个体较少,肉质香嫩,特别适合制作烤乳猪,亦是开发实验动物的好材料。3.国内培育品种(1)湖北白猪。【产地与分布】 湖北白猪原产于湖北省武汉市,由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北省农科院采用地方良种通城猪和荣昌猪,与外来良种长白猪和大白猪进行三元杂交组建基础群,并开展多世代闭锁繁育而成的我国第二个瘦肉型品种,现在湖北省大部分县市均有分布,并已推广至海南、广东、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品种特征】 湖北白猪全身被毛白色,头稍轻直长,两耳前倾或稍下垂,背腰平直,中躯较长,腹较小,腿臀丰满,肢蹄结实,有效奶头12个以上。成年公猪体重250千克,母猪200~250千克。

湖北白猪属瘦肉型品种,具有瘦肉率高,肉质好,生长发育快,繁殖性能优良,能耐受长江中游夏季高温和冬季湿冷气候条件等优良特性,是开展杂交利用的优良母本。湖北白猪包括5个彼此间无亲缘关系、既具有品种共性又各具特点的品系,其中Ⅰ、Ⅱ、Ⅲ系繁殖力高,适应性强;Ⅳ、Ⅴ系生长发育快,瘦肉率高。【生产性能】 后备公猪6月龄体重90~100千克,母猪82~85千克,饲料利用率3.4%以下,达90千克为180天;90千克屠宰,平均背腰厚2.5~2.8厘米,眼肌面积30~34平方厘米,腿臀比率33%,瘦肉率Ⅰ、Ⅱ、Ⅲ系为58%, Ⅳ、Ⅴ系60%以上;肉质良好,肉色鲜红,肉色反射值18~21, pH(酸碱度)值6.1~6.4,系水力85%~90%,肌内脂肪2%~3%;初产母猪平均产仔9.5~10.5头,经产母猪12~13头。【杂交利用效果】 以湖北白猪为母本,与杜洛克和汉普夏猪杂交均具有较好的配合力,特别是与杜洛克猪杂交效果明显,肥育猪日增重650~750克,杂种优势10%左右,饲料利用率3.1%~3.3%,胴体瘦肉率62%~64%。(2)三江白猪。【产地与分布】 原产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地区,由东北农学院和黑龙江省红兴隆农管局采用东北民猪与英、法长白猪杂交选育而成的我国第一个瘦肉型猪种。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东部的三江平原地区,在广东深圳和山东潍坊等地也有少量分布。【品种特征】 全身被毛白色,头稍轻鼻直,两耳下垂或稍前倾,背腰平直,中躯较长,腹围较小,后躯丰满,四肢健壮,体质结实,乳头7对以上,成年公猪体重250~300千克,母猪200~250千克。【生产性能】 后备公猪6月龄体重80~85千克,后备母猪75~80千克;肥猪日增重600克,达90千克体重185天;90千克屠宰,平均背膘厚3.2~3.4厘米,眼肌面积26~28平方厘米,腿臀比率28%~30%,胴体瘦肉率57%~58%,肉质良好;初产母猪平均产仔9~10头,经产母猪11~13头。【杂交利用效果】 三江白猪与杜洛克猪杂交效果明显,杂优猪日增重650克,瘦肉率62%。4.引进品种(1)大约克夏猪(大白猪)。【产地与分布】 原产英国约克郡及邻近地区。它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一个品种,世界各国先后引入,我国从1900年开始从德国引入大白猪,建国以来,先后引进了英、美、法、瑞系及加系大白猪,并开展了系统的选育,用以对我国猪种进行杂交改良,培育出了哈白猪、新疆猪、上海白猪、湖北白猪等优良品种。【品种特征】 大白猪是瘦肉型猪的代表品种,体型高大,被毛全白;头长脸宽面微凹,耳大稍向前竖立,背部平直稍呈弓形,体躯长,胸深广、肋骨张,腹充实而紧凑,后躯丰满。成年公猪体重350~380千克,母猪250~300千克。本品种以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瘦肉量多,肉色好,适应性强而著称。【生产性能】 后备公猪6月龄体重90~100千克,母猪85~95千克;生长猪日增重700~800克,饲料利用率2.8%~3.0%,达90千克日龄155~170天;90千克屠宰,屠宰率73%,腿臀比率32%,平均背腰厚2.0~2.5厘米,眼肌面积32~36平方厘米,瘦肉率64%~68%,肉质优良。初产母猪窝产仔数9.5~10.5头,经产母猪11.5~12.5头。【杂交利用效果】 大白猪与我国地方猪种和培育猪种杂交,均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日增重快,产仔数多,适应性强,近年来,许多供港活大猪出口基地,用大白猪作第一次轮杂交母本(父本),生产长大(大长)杂种母猪,再与杜洛克公猪杂交,生产杜长大(杜大长)商品猪日增重700克以上,160~170天达90千克,瘦肉率65%以上,产品规格一致,体型好,深受市场欢迎。(2)长白猪(兰德瑞斯)。【产地与分布】 原产丹麦,在世界上养猪较发达的国家均有分布。我国先后从瑞典、荷兰、法国、英国引入,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又分别从丹麦和英国引入。因体躯特长,毛色全白,故称长白猪。【品种特征】 其外型呈流线型,嘴筒直长,耳稍大向前倾,头肩较轻,胸部稍窄,体躯较长,背线微弓,腹线平直,腿臀部肌肉发达,被毛全白。成年公猪体重250~300千克,母猪220~300千克。其特点是体躯长,眼肌大,瘦肉率高,膘薄而匀,繁殖力强。但其四肢较细弱。适应性较差,个别猪肉质欠佳。【生产性能】 后备公猪6月龄体重85~94千克,母猪80~90千克,肥育期日增重600~700克,饲料利用率3.38%~3.5%。90千克屠宰,屠宰率72%~74%,平均背膘厚1.7~2.4厘米,腿臀比率32%~33%,眼肌面积33~34平方厘米,瘦肉率65%~68%。初产母猪产仔数8~9头,经产母猪11~12头。【杂交利用效果】 长白猪与我国地方猪种均具有较好的配合力,在我国猪的品种改良和杂交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我国培育的瘦肉型品种三江白猪和湖北白猪,均含有较高的长白猪血液。(3)杜洛克猪。【产地与分布】 原产于美国东北部,原名杜洛克泽西。杜洛克猪在世界各国均有分布,我国建国前已有少量引进,1978年开始从美国批量引进,以后相继从日本、匈牙利、美国、丹麦和台湾引入,在我国各地均有饲养。【品种特征】 全身被毛棕红色,有少数为棕黄和浅棕色,个别皮肤上有小的黑色斑点,头中等大小,耳根稍立,中部下垂而略向前倾。嘴稍短,颜面微凹;体高且腰身长,体躯深广,肌肉丰满,胸宽而深,背呈弓形。后躯肌肉发达,四肢粗壮结实,蹄壳黑色。成年公猪体重340~450千克,母猪300~390千克。主要优点是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肉质较好,适应性强,母猪繁殖性能较好。【生产性能】 后备公猪6月龄体重95~105千克,母猪90~100千克,肥育期日增重700~800克,饲料利用率2.8%~3.2%,达90千克170天以内。90千克屠宰,屠宰率72%,平均背膘厚2.1~2.7厘米,眼肌面积28~35平方厘米,胴体瘦肉率61%~64%;肌肉pH值6.2~6.3,系水力90%~92%,肌内脂肪3%以上,肉质优良。【杂交利用效果】 杜洛克猪与我国猪种均具有较好的配合力,特别适合作终端父本。如我国“六五”期间筛选出的“杜湖”、“杜三”、“杜长北”、“杜上”、“杜浙”等优良组合,肥育性状和繁殖性状的杂种优势明显,胴体品质好,胴体瘦肉率达60%~62%以上,取得了良好的杂交效果。与外来品种杂交生产的“杜长大”也深受市场欢迎。(二)杂种优势的利用1.杂种优势的概念与度量方法(1)杂交和杂种优势。在养猪生产中,已越来越多地利用杂交繁育的方法,它不仅用于品种之间,也用于同一品种的品系之间。近20多年来,一些畜牧业发达国家80%~90%的商品猪肉产自杂种猪。杂交之所以应用如此广泛,是因为正确的杂交方式可获得杂种优势,使杂交后代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较强的生活力,较高的繁殖力,较快的生长速度以及较佳的胴体品质。所谓杂交,是指不同品种或不同品系间的公、母猪相互交配。杂交所生的后代称杂种。所谓杂种优势,是指不同品种或品系间杂交所产生的后代的性能水平超过亲本均值的现象。(2)杂种优势利用的意义。现代杂交生产的特点是在纯种(纯系)纯育的基础上,通过配合力测定和杂交组合试验,筛选出最优的杂交组合和杂交方式,高产、优质、高效地生产商品瘦肉猪。因此,杂种优势利用在养猪生产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把杂种优势利用作为多快好省地生产商品瘦肉猪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高养猪生产经济效益的一种有效手段,有人称之为“经济杂交”。经济杂交这个术语的涵义似乎窄一些,要更好地利用杂种优势不仅仅是一个杂交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杂交亲本的选纯与杂交模式的选择问题。杂交是否有优势,有多大的优势,在哪些方面表现优势,所有这些问题,主要取决于杂交亲本的性能水平及其相互间的配合力。也就是一般杂种基因型的高度杂合性是形成杂种优势的主要原因。如果亲本群体缺乏优良的基因或亲本的纯度很差或两个亲本在来源上很近或杂种缺乏充分发挥杂种优势的饲养管理条件等等,都不能表现出理想的杂种优势。由此可见,要利用杂种优势应该搞好杂交亲本的选优提纯,又要搞好杂交组合的选择及杂交工作的组织;既包括纯繁,又包括杂交,它是一整套的综合措施。因此,我们不能把纯繁和杂交孤交地对立起来,它们在育种工作中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互相补充,而又不能互相取代的。生产实践证明,纯繁和杂交的交互运用是提高生产的有效方法。培育纯种是为了生产高产的杂种,而杂交主要是利用非加性基因效应以获得杂种优势。不同经济性状受不同基因类型制约,因而有些性状可在纯繁中选育提高,有些性状则可通过杂交方式提高,通常是通过选择来提高遗传力高的性状以形成纯种或纯系,然后通过品种或品系间杂交再提高那些遗传力低、容易获得杂种优势的性状。

在养猪生产中,我们希望多个猪群都具有优良的性状,例如要求肉猪生长发育快和饲料利用率高,母猪要具有较高的繁殖力和哺乳力,仔猪则希望有较大的初生重和断奶重。这样就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但上述要求在纯种繁育中难以完全达到,如某些品种,特别是地方品种繁殖力很高,母性也好,但生长缓慢;而另一些品种虽然生长快、胴体品质好,但其繁殖力又较低,肉质较差。通过应用现代遗传学理论,对猪的各种经济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相关进行深入研究发现,要将许多优良性状固定在一个品种或品系内是不容易的;还有部分性状之间呈负遗传相关,即提高了这个性状的同时又降低了另一个性状,往往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所以近年来养猪发达国家通过培育专门化品系,开展专门化品系杂交来获得杂种优势明显的杂种,以提高养猪生产经济效益。我国“七五”至“八五”期间,也开展了“中国瘦肉猪新品系选育与配套”攻关研究,培育了5个专门化母系和4个专门化父系,通过初步配套杂交研究,已取得了良好的杂交效果。如杜洛克×中国瘦肉猪DⅣ系杂优组合的日增重788克,达90千克155天,饲料利用率3.0%,胴体瘦肉率64.1%,母猪窝产瘦肉量达497千克。(3)杂种优势的度量方法。

①配合力测定。配合力是指种群通过杂交所能获得的杂种优势的程度,亦称杂交效果的好坏。人们在未找到准确预测杂种优势的简捷方法以前,配合力测定仍是研究杂种优势的主要方法。配合力有两种,即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

一般配合力是指一个品种(系)与其他种群杂交所能获得的平均效果。如果一个品种与其他品种杂交经常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则说明它的一般配合力好。如我国内江猪与许多品种杂交都能取得较好的杂交效果。一般配合力的基础是基因的加性效应。

特殊配合力是指两个特定品种之间杂交所能获得的超过一般配合力的杂种优势。它的基础是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即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

为进一步明确理解两种配合力的概念,可用图1示意。图1 两种配合力示意图1

F(A)为A品种与B、C、D、E、F ……各品种杂交产生的各种1一代杂种的某一性状的平均值,F(B)为B品种与A、C、D、E、1F……各品种杂交所产生的各种一代杂种该性状的平均值。F(A)即1A品种的一般配合力;F(B)即B品种的一般配合力;111F(AB)-1/2[F(A)+F (B)]即得A、B两品种的特殊配合力。

②杂种优势的计算方法。特殊配合力一般用杂种优势值表示,杂1种优势值的度量常以杂种平均值(F)超过两个亲本平均值(P)的部分来表示,即:

为了各性状间便于比较,杂种优势值常以相对值表示,即化成杂种优势率。

例如华中农业大学以湖北白猪Ⅳ系为母本,分别用杜洛克、汉普夏和丹麦长白公猪作父本开展杂交组合试验,测得各杂交组合及各亲本肥育期日增重列于表1,试计算各杂交组合日增重性状的杂种优势率。表1 不同杂交组合与亲本的日增量(克)

杜洛克×湖北白猪Ⅳ系组合日增重的杂种优势率:

依照上述方法可同时求出汉普夏×湖北白猪Ⅳ组合日增重的杂优率为23.5%,长白×湖北白猪Ⅳ组合的杂优率为4.95%。可见不同的杂交组合,杂优率有很大的差别。

③杂交组合试验。根据配合力来估测杂种优势是最准确的,但开展配合力测定既要设置亲本对照组,又要设置正反杂交组合,因而一般难以做到,为了测定不同品种(系)间的杂交效果,常先要进行周密的试验设计,包括杂交组合的设置、杂交亲本的选择、试验条件的准备、试验结果的处理等等。然后,每个杂交组合应选择2头或3头公猪(来自2个以上血统)与8~10头母猪交配。母猪产仔和仔猪断奶后,从每个组合中选留10~20头断奶仔猪进行肥育试验,试验猪达90~100千克后每组合选择6~10头进行屠宰测定和肉质分析。同时要求设置亲本对照组,以利计算性状的杂种优势。要做到同期配种、同期断奶、同期试验,以消除环境差异,提高试验的准确性。要严格执行GB8469-87《猪的杂交组合条件》国家标准,对各杂交组合及亲本对照组的各项繁殖性状、肥育性状、胴体性状与肉质性状进行准确的测定,并进行统计分析和杂种优势计算,以确定“最优”杂交组合,从而有效地开展商品瘦肉猪生产。2.获得杂种优势的一般原理与规律(1)产生杂种优势的一般原理。杂种优势现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达尔文认为亲本性细胞的差异是杂种优势形成的原因。以后许多科学家对产生杂种优势的原理又提出了酶学说、显性学说、超显性学说和上位学说理论。(2)获得杂种优势的一般规律。不同的经济性状,杂种优势表现不同。一般遗传力低的性状如繁殖力性状,杂种优势率高,为20%~40%;遗传力中等的性状如肥育性状,杂种优势率较高,为15%~25%;遗传力高的性状如胴体、肉质性状,杂种优势率低,为0~15%。

亲本间的差异程度愈大,杂种优势率愈高,如表1所示,杜洛克、汉普夏与湖北白猪遗传差异大,因而杂种优势明显,长白猪与湖北白猪遗传关系较近(湖北白猪Ⅳ系含长白猪血缘50%),故未显现杂种优势。

亲本越纯(遗传稳定性强),杂种优势率越高。

亲本品质越好,杂交效果越明显。根据杂交效果表现不同,猪的经济性状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第一类为最易获得杂种优势的性状,如肢蹄的结实性、产仔数、泌乳力、断奶重、育成数等;第二类为较易获得杂种优势的性状,如生长性状和饲料利用率;第三类为不易获得杂种优势的性状,如外形结构、胴体长、屠宰率、膘厚及肉的品质等。

由上可知,养猪业中开展杂交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加断奶仔猪数和断奶窝重,增加仔猪和杂交母猪的生活力以及提高增重速度和饲料利用率。3.猪的经济杂交方式(1)两品种杂交。两品种杂交又称二元杂交和单杂交,即两个不同品种的公母猪进行交配,利用杂种一代的杂种优势生产商品猪。采用这种杂交方式一般用当地饲养量比较多、适应性强的纯种母猪与其他良种公猪交配,所得杂种一代全部作为育肥猪。这是养猪生产中应用较多且简单易行的一种杂交方式。一般用地方品种或培育品种作母本,用外来品种如杜洛克、汉普夏、大白猪、长白猪等作父本,我国培育的瘦肉猪新品种(系)也可作为父本使用。(2)三品种杂交。三品种杂交又称三元杂交,是采用两品种杂交的杂种一代作母本,再与第三品种公猪交配,所生的后代全部作为商品猪育肥。采用这种杂交方式,杂交用母本是两品种杂种,可充分利用杂种本身生活力强、繁殖力高、易饲养的特点。二元杂交和三元杂交模式如图2。图2 二元杂交和三元杂交模式A.二元杂交B.三元杂交(3)轮回杂交。轮回杂交分两品种轮回杂交和三品种轮回杂交(多元轮回杂交)。

①两品种轮回杂交。用甲品种母猪与乙品种公猪杂交,产生杂种11一代(F),又从F中选留优秀母猪与甲品种公猪杂交,产生杂种二2代(F)母猪再与乙品种公猪杂交。依此逐代轮流杂交,从而不断地保留子代的杂种优势。杂种公猪一律不留种,全部育肥。采用这种杂交方式可在杂种中综合两个品种的有利性状,并增加杂合性(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②多品种轮回杂交。选用3个以上的优良品种,先用甲品种公猪1与乙品种母猪杂交,从F中选留部分优良母猪再与丙品种公猪杂交,2然后从F中选留母猪再与甲品种公猪杂交,如此轮流进行下去。杂交公猪和部分母猪用作育肥。采用这种轮回杂交的方式,能防止杂种优势退化。这主要是因为充分利用杂种母猪繁殖性状的杂种优势,充分综合了几个品种的优良性状,但存在品种繁多保存不易及杂交繁琐的缺点。轮回杂交模式见图3。图3 轮回杂交模式图(4)级进杂交。级进杂交也可称为良杂交,即选择高产的优良品种公猪,同低产的母本品种交配,所获得的杂交后代连续多代与高产父本品种交配,从而起到改良低产品种的作用。级进杂交用的高产品种称改良品种,低产品种称被改良品种。级进杂交模式见图4。图4 级进杂交模式图(5)专门化品系杂交。通过培育各具特点的专门化品系(父系和母系),通过配合力测定,选择优良的杂交组合和杂交方式,生产高效优质的商品瘦肉猪。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养猪生产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在普遍应用品种间杂交的基础上转向专门化品系间杂交。因为这种杂交能获得高而稳定的杂种优势效应。目前英国、美国、荷兰、意大利、法国、匈牙利、丹麦、德国、日本等国家已培育出很多专门化品系。其培育过程多采用中亲和远亲的繁育方法,亦有采用近交法的。且多数是由两个以上的品种杂交合成的,一般分为父系和母系。父系主要选择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产肉率和胴体品质等性状,母系则注重产仔数、泌乳力、生活力和母性品质等性状,如(杜洛克×汉普夏)×(大白×长白)等。4.提高杂种优势的途径

杂种优势利用在养猪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杂种优势的表现及其利用受许多因素的制约,欲提高杂种优势利用效果,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和努力。(1)正确选择杂交亲本。上已叙及杂种优势的表现与亲本的品质、纯度及相互间的遗传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杂交亲本的选择至关重要。

①母本品种的选择。应选择分布广,适应性强的本地品种或培育品种作杂交母本。因为猪源易解决,适应当地条件,容易推广。选择繁殖力强、母性好、泌乳力高的猪种作杂交母本。这对于提高产仔数和存活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猪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选择胴体品质中等、肉质优良的猪作杂交母本。由于猪的胴体品质呈中间遗传,杂交后代的胴体瘦肉率正好是双亲的均值。因此,要使杂交后代的瘦肉率达55%以上。(瘦肉率55%以上为瘦肉猪),母本的瘦肉率必须在50%以上。为了适应现代养猪生产发展需要,生产瘦肉型商品猪,必须注意杂交母本的选择。

②父本品种的选择。选择生长速度快、胴体品质好的品种作为父本,因这些性状容易遗传给后代。根据类型来选择父本品种,用不同类型的猪杂交,比同类型的猪杂交效果明显。同时还要考虑对商品猪的要求,欲获得瘦肉量较多的杂种猪时,应选择瘦肉型猪如杜洛克、汉普夏、皮特兰作父本。正确选择终端父本。在开展三元杂交或多元杂交时,往往最后一轮父本(终端父本)对杂交效果的影响最大。因此要求终端父本在肥育、胴体性状方面具有突出的特点。(2)选择适宜的杂交方式。不同的杂交方式所获得的杂交效果不同。因此,应根据当地的猪种资源,在总结以往杂交利用效果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杂交方式,如二元杂交、三元杂交、双列杂交等,以充分发挥杂种优势效应。特别要大力推行专门化品系间杂交,随着养猪生产的现代化发展,目前畜牧业发达国家基本采用系间杂交,特别是通过培育出专门化品系后,把杂种优势利用推向更精确、更灵活、更高效的发展阶段。系间杂交的特点是:①品系可在品种内培育,也可通过杂交合成,质量要求不如品种全面,可以突出某个专门特点,头数要求不用很多,分布也不必广泛。因此,培育一个品系要比培育一个品种快得多。这样就可以培育出大量杂交用猪群,随时增加新的杂交组合,为不断选择新的理想型组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②品系的范围较小,整个系群提纯比较容易,亲本群体纯,不仅能提高杂种优势和杂种整齐度,而且能够提高配合力测定的准确性和精确度。这对于养猪业走向现代化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只有这样,杂种优势利用才能真正做到所谓“配方化”(即一定的杂交组合,在一定的饲养管理条件下,经过一定的时间,一定能够生产出合乎一定规格的产品,杂交效果如同配方一样准确)。(3)选择适宜的营养水平。动物遗传学已证明,任何经济性状的表现都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正确选择杂交亲本和杂交方式,为有效开展杂交利用奠定了良好的遗传基础,同时还应采用适宜的营养水平和科学的饲料配方,采取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以充分发挥杂种猪的遗传潜力,产生更明显的杂种优势。(4)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所谓商品瘦肉猪生产繁育体系,即充分利用现有品种(系)资源,深入开展配合力测定和杂交组合试验,筛选出既适合当地生产条件又符合市场需要的优选组合,并通过建立核心育种群,纯种繁殖群和商品生产群,严格按照固定的杂交模式和规范化生产技术,系统进行商品瘦肉猪生产。

宝塔式的良种繁育体系包括核心群、纯繁群和生产群3个层次,缺一不可,整个繁育体系包括核心群选育→原种生产→扩大繁殖→生产杂交母猪→经济杂交→商品猪肥育→上市,层次从高到低,数量从小到大,逐步扩展,从而保证优良基因的顺向流动,并最大限度地缩小遗传改良时距。如湖北白猪的杂交繁育体系包括:核心群母猪1 000头,纯繁群母猪6 000头,生产群母猪5万头,年生产杜洛克×湖北白猪杂优商品猪(简称杜湖猪)80万头。再如我国前些年开展的公猪外来良种化、母猪地方良种化、肥猪一代杂交化、配种人工授精化为内容的“牲猪四化”,主要就是建立“三群一站”(核心群、繁殖群、生产群和人工授精站)的杂交繁育体系,已取得了较好的杂交利用效果。(5)合理安排猪群结构。猪群的合理结构是商品猪场提高生产的重要保证。首先要根据猪场的性质(以纯繁为主还是以肥育为主)和生产任务来考虑各种猪群的配比关系,其次注意种猪的年龄结构和比例关系。

猪群结构是指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用途的猪在猪群中各占的比重。猪群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设备和栏圈的利用率、各类猪生产力的发挥以及劳动生产率,最终直接影响养猪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因此,必须根据各类猪群的生理特点、生长发育、生产繁殖周期以及经济用途和市场需要,建立合理的猪群结构,合理安排养猪生产。首先要根据总的生产规模(商品猪的数量)来确定所需母猪的头数,一般按每头母猪年产16头商品猪计算。然后再按照母猪的头数来确定种公猪的数量,一般按每头公猪年承担30~50头母猪的配种任务计算(在自然交配情况下)。依此即可推算出各类猪群的数量。例如一个年生产5 000头猪的商品猪场,约需生产母猪数320×(5 000÷16)头,约需种公猪11×(320÷30)头。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猪群结构时,要留有10%左右的余地,才能充分保证总体规模的实现,同时还应根据市场行情变化和猪栏情况及时调整猪群结构,使之趋于合理、完善。此外,还应保证猪群合理的年龄结构,应保证青壮年比例占优势,老龄比例小一些,这样才能提高生产率。

商品猪场猪群年龄一般组成为:1~2岁基础母猪40%;2~3岁基础母猪35%; 3~4岁基础母猪20%; 4岁以上基础母猪5%。(6)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杂种优势利用。杂种优势利用是一项技术性强、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耗资大的综合性技术工作,应根据本地的猪种资源、技术力量、饲养管理条件以及过去的杂交经验和配合力测定结果,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杂种优势利用方案,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这项工作,才能取得应有的经济效果。否则,不仅不能有效而稳定地收到杂种优势之利,反而会把纯种搞杂,杂种搞乱,破坏当地的猪种资源,给生产带来不利后果。(三)我国几个优良杂交组合猪1.杜湖猪

杜湖猪是以湖北白猪为母本,与杜洛克公猪杂交所生产的商品瘦肉猪。该杂交组合是华中农业大学与湖北省农科院在“六五”期间承担国家瘦肉猪攻关项目,通过广泛的杂交组合试验所筛选出的优良杂交组合,已成为湖北省外向型猪场生产出口活猪的主要杂交组合之一,并已推广到湖南、广东、海南、江西、安徽、福建、上海、河南、湖北等省市。其肥育期日增重700克,达90千克体重170~180天,饲料利用率3.2%以下,90千克屠宰,平均产瘦肉量40千克以上,胴体瘦肉率62%以上,出口香港市场,每头猪可创外汇120美元左右,生产杜湖猪每头获纯利60~120元。其突出的特点是杂交方式简便,杂种优势率高,母猪繁殖力好。杜湖商品瘦肉猪生产配套技术和繁育体系研究,1987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杜湖猪推广利用被列为国家“八五”、九五”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2.杜浙猪、杜三猪、杜上猪

这3个杂交组合分别以浙江中白猪、三江白猪、上海白猪为母本,以杜洛克为杂交父本所生产的商品瘦肉猪,分别由浙江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黑龙江省红兴隆农场管理局、上海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筛选的杂优组合。其日增重600克以上,饲料利用率3.2%~3.4%,胴体瘦肉率58%~61%。3.杜长太1

以太湖猪为母本,与长白公猪杂交所生F代,从中选留优秀母猪再与杜洛克公猪进行三元杂交所生产的商品瘦肉猪。该组合日增重500~600克,达90千克体重180~200天,胴体瘦肉率58%左右。其突出的特点是充分利用杂交母猪繁殖性能好的优势,适合当前我国饲料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饲养和推广。4.杜长大(或杜大长)

该组合是以长白猪与大白猪的杂交一代作母本,再与杜洛克公猪杂交所生产的三元杂种。是我国生产出口活猪的主要组合,也是大中城市菜篮子基地及大型农牧场所使用的组合。其日增重700~800克,饲料利用率3.1%以下,胴体瘦肉率达63%以上,由于利用了3个外来品种的优点,体型好,出肉率高,深受澳门市场欢迎。但其对饲料和饲养管理的要求较高。5.杜新猪 (杜×DⅣ系)

该组合是以中国瘦肉猪新品系DⅣ系为母本,与杜洛克公猪杂交所生产的商品瘦肉猪,是“八五”期间由华中农业大学承担国家攻关项目所筛选出的杂优组合,其日增重780克,饲料利用率3.0%,达90千克体重155天,胴体瘦肉率64.1%,母猪窝产瘦肉重490~497千克。该组合被列为“九五”国家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6.大长本 (或长大本)

用地方良种与长白猪或大白猪的二元杂交后代作母本,再与大白或长白公猪进行三元杂交所生产的商品猪。该组合为我国牲猪“四化”县以及大中城市菜篮子基地和养猪专业户所普遍采用的组合。其日增重600~650克,饲料利用率3.5%左右。达90千克日龄180天,瘦肉率50%~55%。7.长本(或大本)

采用地方良种母猪与大白或长白公猪进行二元杂交所生产的杂交猪。一般适合广大农村饲养,其杂交方式简便,一般日增重500~600克,饲料利用率3.8%~4.1%,达90千克体重210~240天,胴体瘦肉率50%左右。二饲料与营养基础(一)猪的营养基础1.蛋白质与氨基酸

蛋白质是维持猪的生命活动和正常的生长繁殖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在猪体内起着其他营养物质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蛋白质不足时,往往造成猪的生长缓慢、体重减轻、饲料利用率降低。日粮中严重缺乏蛋白质时,还会影响猪的繁殖,使公猪精液品质变差,母猪发情周期异常,胎儿发育不良。而蛋白质过多不仅造成浪费,长期过多时还会引起机体代谢紊乱和蛋白质中毒。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构成的一类大分子化合物。自然界存在的氨基酸有600多种,但动、植物的蛋白质中只有22种氨基酸。氨基酸的数量、种类、排列顺序不同以及其他变化,会形成功能独特的各种蛋白质。但在猪的营养中,我们并不关心饲料中蛋白质本身的作用和功能,而只对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消化利用率感兴趣。因为猪并不直接利用饲料蛋白质,而是利用构成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这是由于猪在利用饲料蛋白质时的消化特点所决定的。(1)猪对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被猪采食的饲料蛋白质进入胃和小肠中,分别被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肠蛋白酶、羧肽酶和氨肽酶等一系列蛋白酶作用,逐步被分解成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然后在小肠被吸收进入血液(其中有一部分是以二肽或三肽形式被吸收后再被消化成氨基酸的),再通过肝脏分布到机体细胞,合成体蛋白。其中,氨基酸需要量最大的部位是生长时的肌肉,或母猪泌乳时合成乳蛋白的需要。不能被消化的蛋白质、部分蛋白质经大肠的微生物发酵后一起从粪中排出。猪不能利用大肠中的微生物蛋白。因此,从粪中排出的氮越多,说明饲料蛋白质的消化率越低。

经消化道进入血液中的氨基酸混合物并不一定具有符合机体需要的适合比例。猪的肝脏能自行合成一些机体所需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不必从饲料中直接供应,称为非必需氨基酸。但对生长猪来说,有10种氨基酸是猪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有限,不能满足猪的需要,必须从饲料中供应的。这些氨基酸是必需氨基酸。它们是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和精氨酸。由于蛋氨酸在体内可部分转化为胱氨酸,且两者分子中都含有硫,所以常常合在一起,表示为蛋氨酸+胱氨酸,并称为含硫氨基酸。

从日粮中供应的必需氨基酸,不仅要求总量上应满足猪的需要,而且在相互比例中,也应适当、平衡。当血液中的必需氨基酸不符合机体需要的适宜比例时,那些过量的氨基酸,或者用于合成非必需氨基酸,或被分解最终以尿素形式从尿中排除。从尿中排除的部分越大,说明这种饲料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猪的需要间的差异越大,即蛋白质品质越差,猪对这种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就越差。

猪对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利用过程见图5。图5 猪对饲料蛋白质消化利用示意图

从图5中可以看出,饲料蛋白质被猪采食后,若按双线方向代谢越多,则猪对这种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利用率越高,其品质越好。(2)猪的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原理。

①粗蛋白质和可消化粗蛋白质:粗蛋白质是指饲料含氮物的总称,即饲料含氮量×6.25。以占饲料或日粮的百分数表示。粗蛋白质只能反映饲料或日粮中蛋白质含量的多少,不能反映蛋白质品质的差异。饲料的粗蛋白含量是反映猪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最基本和最常用指标。

可消化粗蛋白质含量=饲料的粗蛋白含量×消化率。如前所述,蛋白质的消化是代谢利用的初步过程和首要阶段。因此,可消化蛋白含量不仅可以表示某种饲料蛋白质含量的多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示饲料蛋白质的品质或反映饲料加工效果的好坏。

②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前面我们已经谈到。被消化吸收的氨基酸,若组成和数量与猪的需要不相符合,就不能被猪全部利用。因此,仅用可消化蛋白质不能反映蛋白质利用率的情况,若反映利用率,则须测定饲料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是被吸收后进入血液中的氮占被消化的氮的比例。其实质是反映饲料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情况,此值越高,蛋白质的品质越好。

③必需氨基酸与限制性氨基酸:如前所述,猪并不直接利用饲料中的蛋白质,而是利用饲料中的必需氨基酸。因此,猪的蛋白质需要的实质,就是提供适当数量和正确平衡的必需氨基酸。饲料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比例是决定饲料蛋白质的重要因素。

由于猪在利用饲料蛋白质中的各种氨基酸时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某种必需氨基酸缺乏时就会影响其他氨基酸的利用。这种限制其他氨基酸利用的必需氨基酸就称为限制性氨基酸。对每种饲料蛋白质,都可以用其中所含的各种必需氨基酸含量(或称供给量)与猪的需要量之比(供给量/需要量)来表示各种必需氨基酸缺乏或限制程度。这个比值越小,则表示缺乏程度越大,限制作用越强。其中,每种饲料蛋白质中比值最小的即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以此类推,分别称为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三限制性氨基酸……

由此可知,不同饲料中限制性氨基酸的种类和顺序是不同的。常用猪饲料中的限制性氨基酸的顺序见表2。表2 常用饲料的限制性氨基酸

从表2可以看出,在玉米、高粱、小麦、大麦等谷物(以及它们的加工副产品,如麸皮、米糠等)和玉米-豆饼日粮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都是赖氨酸,除玉米外,其他谷物的第二限制性氨基酸都是苏氨酸(玉米是色氨酸)。在蛋白质饲料中,豆饼和鱼粉一样,赖氨酸含量较为丰富,可以补充谷物饲料中赖氨酸的不足。在猪的常规饲料中最容易缺乏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通常是赖氨酸。在养猪生产中,通过添加合成赖氨酸的方式来满足赖氨酸的需要量,可以降低饲料的粗蛋白水平,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

④理想蛋白质:在满足了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的需要量后,还应考虑其他氨基酸与赖氨酸的相互比例,即考虑到各种必需氨基酸的平衡。因此,提出了“理想蛋白质”的概念。“理想蛋白质”是指各种必需氨基酸以及供给合成非必需氨基酸的氮源之间具有最佳平衡的蛋白质。根据这个概念,在这种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之间具有最佳比例,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之间具有最佳比例。因此,这种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最高;用这种饲料喂猪时,其蛋白质沉积效率最高,肌肉的生长速度最快。表3是英国ARC(1981)推荐的生长猪饲料中氨基酸含量的理想比值。表3 生长猪饲料各种必需氨基酸的理想比值(%)

根据理想蛋白质模式,现可用于评定饲料蛋白质的品质,又可用于指导猪的饲料配方。在进行配方时,只要确定了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的含量,就可根据理想蛋白质模式相应确定其他必需氨基酸的含量。(3)提高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方法。①适当加工调质,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饲料的加工调制是提高蛋白质消化率的重要手段。但加工方式(特别是热处理)不当,常成为影响消化的重要因素。过热处理时,常会使赖氨酸发生“褐变反应”而成为猪不能利用的“无效赖氨酸”。使饲料蛋白质的品质变差。因此,饲料中的“有效赖氨酸”含量可以作为一种反映饲料蛋白质品质的有效指标。②根据猪的氨基酸营养原理来提高饲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在饲料配合时,应有意识地选择多样原料来进行配合,并特别注意满足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的需要量。③满足饲粮的能量水平、矿物质、必需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需要,以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2.能量物质及能量

猪饲粮中能量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和脂肪。(1)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猪饲粮中提供能量的主要物质。在大多数植物中75%的干物质是由碳水化合物构成的。碳水化合物包括易溶性的和难溶性的两大类。其中,易溶性的碳水化合物通常是植物细胞的内容物,包括糖和淀粉。生长猪和成年猪很容易消化糖和淀粉,消化率高达90%以上,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难溶性的碳水化合物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果胶等形成的复杂的混合物,即粗纤维。它们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部分。猪对粗纤维的消化率较低,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猪消化易溶性碳水化合物时的年龄性限制。虽然猪对易溶性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率可高达90%,但幼龄猪利用这些物质时,仍然存在困难,是由于仔猪消化酶系统的发育所决定的。

对1周龄以下的仔猪来说,2~4日龄的仔猪就能很好地利用乳糖和葡萄糖,但不能利用蔗糖和果糖。因此,在配制1周龄以内的仔猪人工乳时,只能以新鲜的牛乳或淡奶粉为原料,加上葡萄糖来配制。而不能用市售的加糖奶粉或在新鲜牛乳中加上蔗糖。否则会导致仔猪严重的腹泻和电解质的大量丢失,造成不可逆转的死亡。

在1~5周龄期间,仔猪对乳糖的利用率最高,同时,对蔗糖的利用能力大大增加。在此期间,已能利用10%~20%的蔗糖,并表现出对蔗糖的嗜好,但直到3~4周龄时,仔猪都不能迅速消化生玉米淀粉。4周龄以后,大多数仔猪可以很好利用含有高比例淀粉的日粮。

对5周龄的仔猪来说,在消化碳水化合物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乳糖的利用能力明显降低。但对其他碳水化合物都能很好利用。

根据仔猪的这些特点,在配制仔猪饲料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原料的选择和使用。4周龄前的仔猪利用淀粉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因此,乳猪料的构成中应使用一些乳制品,如乳清粉和奶粉。乳清粉的成分中,约有70%或70%以上的乳糖、10%~15%的乳清蛋白、10%左右的灰分、5%左右的水分,是一种优质的能量饲料。根据仔猪的特点,乳清粉的使用最好集中在5~6周龄以前,否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②适当加工,提高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率。通过膨化、制粒或炒熟等方式,使一部分淀粉变性成为糊精,提高仔猪的消化率。

粗纤维的合理利用。在猪的饲料中,粗纤维既具有填充作用和营养作用,又具有障碍作用。一方面,它能填充猪的胃肠道,使猪产生饱感。而且通过大肠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还可产生一部分挥发性脂肪酸,这些挥发性脂肪酸可提供生长猪维持能量需要的5%~30%,成年猪更高。饲料中粗纤维水平提高后,饲料中有机物及粗纤维的消化率均降低,即“障碍”了它们的消化。

与其他家畜相比,猪利用粗纤维能力有限,其消化率约为3%~36%。并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如粗纤维素的来源和水平,猪的年龄和体重以及猪的生理状态等。一般随着猪的年龄和体重增加,特别是处于妊娠状态的母猪,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增加。我国地方猪种利用粗纤维的能力也强于国外猪种。但总的来说,应控制猪饲料中粗纤维水平,达到合理利用的目的。

一般认为,仔猪日粮中粗纤维水平过高会影响仔猪的食欲和采食量,因此,仔猪料中粗纤维的含量一般较低,约3%左右。但也有人认为,仔猪料中适当量的粗纤维能抑制胃肠道中的细菌作用,减轻腹泻的严重性,缩短腹泻时间。对生长肥育猪来说,饲粮中所用禾本科植物原料的干物质含粗纤维应低于20%,豆科植物原料的粗纤维应低于25%;饲粮的粗纤维水平,对于35千克以前的生长猪控制在5%以下,35~90千克低于8%。而后备猪和母猪应有适当的粗纤维供应。在母猪日粮中粗纤维水平可达10%~12%时,并不影响母猪的繁殖。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粗纤维不应来自稻壳、统糠、豆荚等原料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