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典型问题的调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0 05:03:07

点击下载

作者:张晶

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应用型人才培养典型问题的调查

应用型人才培养典型问题的调查试读:

前言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类型结构从精英教育的一元结构向大众化教育的多元结构发展。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即应用型人才。但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还不能满足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

本书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进行了阐述。微观角度对几个典型问题进行了调研: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情商问题的调查;毕业生所具备能力与实际工作所需能力的相关调查;科研反哺教学的实证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我国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宏观角度介绍了发达国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给出了构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系统的政策建议。

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9章。

第1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2章介绍了应用型人才的相关理论基础,并对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理论进行了梳理,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3章介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分别为高等教育的开端、高等教育的初次发展、停滞期、快速发展期和高速发展期,并指出我国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已经实现了量的转变,但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4章对871名高校在校生的关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的帮助较大,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作用不明显;高校的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完善,但利用率却不够;部分高校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容易造成学生知识掌握的系统性不足;信息技术平台下的师生课堂互动不足,课后互动缺乏。

第5章对468名大学生的情商进行了调查,主要是宿舍同学关系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同学性格开朗,平时较少与舍友产生矛盾,即使产生了矛盾也能够采取适当的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调节。但有少部分同学与舍友经常发生矛盾,矛盾的原因很多,大多都是由生活琐事,说话不注意,开玩笑不注意场合或者作息时间不一致造成的。另外,大学生舍友不够亲密,学生有问题有心事较少找舍友倾诉,难以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还有一些个性孤僻的同学难以融入集体生活。

第6章对775名毕业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毕业生所具备的能力与工作所需要能力之间的差距。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收获颇丰,在专业知识、学习能力、思考力方面有很大进步,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遗憾,主要是在大学期间个人的实践能力、口才、考虑问题全面性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还比较缺乏,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高校普遍重视实践课程的开设,但实践课程锻炼的实践能力与工作所需要的实践能力还有一定的距离。创业创新项目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帮助,但覆盖面不够。

第7章中,选择了一个典型的地方本科院校进行高校科研反哺教学的调查,结果表明,总体来说,教师对教学不论在工作时间上还是对待态度上都要优先于科研。教师们认为没有将科研引入教学的主要原因是内容不相关无法引入以及科研成果少。理科类将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中的均值高于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均值。薪酬制度、职称晋升对科研反哺教学有着显著影响。教学时间投入的多少对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中没有显著影响,而科研时间投入的多少对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中有显著影响,随着教师科研实践的投入时间增加,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中的频率会随着增加。根据调查的结果,从微观角度在各章节给予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第8章从宏观角度介绍了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经验。

第9章结合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了构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系统的对策建议,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编者2017年1月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自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出台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张,由1999年招生108万人,毛入学率9.5%,增加到2002年招生320.5万人,毛入学率15%,2015年招生699.9万人,毛入学率40%。按照美国社会学者马丁特罗的观点,毛入学率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从2002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与此同时,我国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不断改革与完善,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教师队伍层次不断提高,科研与教学条件不断改善,从总体上讲,教学质量与大学毕业生素质都在提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三五”规划》统计显示,到“十三五”期末,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7500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500万人。与专业技术人才数量预期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企业招工遭遇困境,一方面,部分毕业生难以找到适合自身专业的工作;另一方面,一些企业招不到高素质技术技能类型的劳动力。这种现实的矛盾要求高校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适应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这是对经济转型历史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战略部署,也是国家层面第一次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写入正式文件。说明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高度重视,而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我国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如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书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几个典型问题进行研究,如对大学在校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情况、大学生情商如何、大学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与工作所需的能力有何差距等情况进行调查,对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欧美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构建具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在理论上丰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在实践上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从依赖资源、劳动力向依赖创新、人才转型,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本书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目标、人才规格为切入点,对当前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几个典型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我国高校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欧美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及我国区域经济社会以期在理论上丰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提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可操作性的改革措施,以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1.3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典型问题的研究,探讨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特征,提出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

实践意义:通过对人才培养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总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指出存在的问题,对于引导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高校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2.现实意义

本书的现实意义有以下两点。

第一,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够实现大学教育的职能。大学的职能就是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本科教育必须在两个方面同时着力:一要为学生多方面成才奠定基础;二要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就业打好基础。

第二,应用型人才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的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复合型的创新人才,而这正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所欠缺的,也正是本书研究的重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对收集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理论分析研究,主要包括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等具体环节。(2)调查研究法:课题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师生互动情况进行调查。(3)实地调研法:选择典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实地调研,调研教学与科研的关系。(4)综合分析法:本书主要应用于互动教学理论和应用型高校对人才的要求,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

2 相关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1.教育三段论

高等教育发展的三段论是指大众高等教育分别要经历“精英”“大众”和“普通”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由美国社会学者马丁·特罗于1962年、1970年和1973年分别提出的。这三个阶段的标志是毛入学率小于15%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通化阶段。特罗在谈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时说,大众化是揭示变化的一种理论,是揭示变化的一个信号,它具有一种预警功能。当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这个区间的时候,高等学校的活动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不是一个目标理论,它是对已经发生的高等教育现象进行的一种描述,是对历史和现实高等教育现象的一个总结。

在由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的发展过程中,在高等教育系统自身的变化方面,首先是高等教育观和高等教育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在精英阶段,高等教育的目的与功能主要是关注人格的形成和人的社会化,以在社会上形成精英、领导阶层的精神与性格;在大众阶段,高等教育的目的与功能转移到传授知识与技能,为社会培养各专业的精英和社会的指导者。其次是高校的教育计划、课程、教学方法、形式和手段等的改变。在精英阶段,教育计划具体并高度统一,有一系列刚性的硬指标,课程倾向于高度结构化和专门化,以体现学术和专业的要求,教学以个人指导、学徒制和讨论为主;在大众阶段,教育计划由刚性指标向柔性要求转变,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课程模块化、灵活化、实用化。

2.高等学校的定位与分类“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高等学校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其目的是培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型人才;第二类是专业性应用型的多科性或单科性的大学或学院,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的不同层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管理人员,如律师、教师、工程师、医师等“师化”人才;第三类是职业性技能型高等院校,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的技术人才。第二类高校主要指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既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3.本科人才培养的分化

本科人才培养的分化指的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由原来的单一化变为多元化,柏林大学成立后第一次分化开始了,分化为专业型人才和科学研究型人才。柏林大学成立之时,标榜的就是培养科研人员。大学人的眼光从过去转向了未来和知识的未知领域,大学不再是沿袭传统教条的学校,它成了领导整个学术界进行创新研究的基地和真理的拓荒者。柏林大学的办学理论的实施促使现代研究生教育的产生,即对一些具有研能力的优秀毕业生继续培养。这时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开始了分化:一种是以培养高深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另一种是以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核心专业人才教育。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本科人才培养类型的第二次分化,其标志为美国的“赠地学院”。美国赠地学院是于19世纪中叶为了适应美国工农业生产和工农业教育的需要而出现的,它是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为主要取向的一种高等教育,这使得大学教育开始涉足普通人的生活和活动。如1824年的纽约特洛伊工学院主要目标是运用讨论或其他形式使教师胜任教授农民和机械师的子女,或者把实验化学、自然理论应用于农业、艺术和制造中,这就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的雏形,将科学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2.2 应用型人才相关研究综述

2.2.1 应用型人才概念的综述

国内关于应用型人才的概念较多,主要有两种:一是从应用的角度,认为应用型人才是将基础科学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二是从知识结构的角度,认为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更为宽泛,多学科相融合,比技术型人才的理论知识深厚,比研究型人才的实践方面的知识宽泛。

1.应用的角度

从应用角度出发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定义的主要有:潘懋元和石慧霞(2009)认为,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刘迎春(2004)认为,应用型人才属于使研究开发的成果转化为产品,在生产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保证产品质量和性能而必需的人才。宋伯宁和宋旭红(2012)则认为,学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领域,从而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

2.知识结构的角度

顾永安(2012)认为,应用型人才比高等职业教育的技能型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应用型人才比学术型人才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应用型人才在与学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其特殊性。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应用的实践性特征;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性特征。谢世平(2008)指出,目前我国正处于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单一的高职高专层次的应用技术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地方高校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人才成为必然选择,即应用型人才是掌握应用技术的人才。谭璐星(2011)提出,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有行业性、应用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张立群(2009)认为本科应用型人才要具有较宽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能够紧跟社会的发展,了解新技术的发展,并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周惠(2011)归纳出应用型人才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它的长远目标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做贡献。2.2.2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综述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培养的目标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 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2号)中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这样描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龚怡祖(1999)将人才培养模式界定为:“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式样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示范性”。陈杰菁(2013)指出,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目标的确定是以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需要为导向的,其毕业生应更加贴近用工企业的实际需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培养模式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企业需求设置专业;二是突出实践性教学。

2.培养的内容

刁维国(2008)认为“教学模式是具有独特风格和某种功效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范式,是就教学过程的程序、结构、方法而言的多维的、立体的、动态的综合性教学模型。”并认为:“公认的教学模式结构有: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五个方面。”陈小虎(2004)提出,通过“四个突出”的方式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四个突出”:一是突出工程技术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构建品牌专业和优秀课程群;二是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三是突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四是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徐理勤(2007)认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二是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三是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修朋月(2003)提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扩宽专业领域,认真制订专业教学计划;二是改革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三是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霍振霞(2012)提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一是市场需求原则;二是突出应用能力的原则;三是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四是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顾永安(2012)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改革课程结构;二是改革教学内容;三是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四是改革考核方法。2.2.3 研究的述评

国内学者对应用型人才的研究理论成果丰硕,理论体系较为完整,但仍存在不足之处。(1)目前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占主导,而实证研究即通过调查和实地调研数量相对较少。(2)对学生的学习研究较多,而对学生的生活研究不足。应用型人才不只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知识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一定的情商,能和同事和朋友融洽相处,具有一定的领导力和担当能力。但目前关于学生生活中的交往和相处相关的研究较少。(3)研究角度宏观较多,微观不够。多数研究从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但具体到每个教师如何去做,研究较为匮乏。(4)从上向下的研究多,而从下向上的研究存在不足。多数研究是从教师和学校的角度进行的,而从学生的视角来看,目前的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尚需进一步深入。

本书拟从高等学校课堂上教学情况、学生情商、教师科研与教学分配情况微观角度入手,研究我国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践的借鉴。

3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3.1 高等教育的开端

大学出现是于中世纪后伴随着欧洲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发展,在市镇内部,商人和手工业工人组成了行会。后来这样的行会组织逐渐发展成为神学、法律、修辞、文理方面的专门学校,大学就是在这些学校的基础上形成的。大学的主要目的是职业训练,培养专业性应用型人才。所以可以看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一开始就是大学培养人才的目的。

我国的高等学校始于洋务运动时期,其目的是培养国家急需的翻译及军备人才。当时的学校培养翻译人才的有京师同文馆、广州同文馆;培养海军人才的有福建船政学堂和天津水师学堂;培养陆军人才的有天津武备学堂、山西武备学堂和湖北武备学堂。当时的专业体系调协与18—19世纪西欧的高等教育相类似,培养的人才是我国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的初建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

3.2 高等教育初次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通过接收、整顿和合并等方式,接管了私立学校、教会大学。1952年国家通过对高等教育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将中国高等教育纳入统一的计划管理之中,从而完全确立了高等教育由中央调控、国家办理的体制。高校借鉴苏联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确立了以培养符合国家经济建设的专才培养目标。在此时期,高校的分布由不平衡开始趋于合理。基本形成每个省份包括边远地区都有一所综合性大学和工、农、医、师等专门学院,极大改善了我国教育分布不均衡的现状,促进内地经济的发展。此时期的专才培养目标有效满足了社会主义建设各个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此时期基本建成机械、电机、土木、化工、电讯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相当长的时期深刻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数量从1949年的5万增加到1966年的250万,极大缓解和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在苏联专家撤走后,我国依靠这批人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创造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奇迹。

3.3 发展停滞时期

1966—1976年,高等教育由教书育人转变为政治斗争的工具,高校招收的学生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即所谓的“工农兵学员”,学员由各地各单位推选,选择对象主要是家庭背景贫穷、政治思想要求上进的二三十岁青年,与本身的教育水平、文化素质基本无关,很多是初中甚至小学以下文化水平。这一时期培养的大学生实践能力较强,但理论知识缺乏。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地位低下,一些高校教师被迫害致死,还有一些被流放。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停滞阶段。

3.4 快速发展期

1977—1978年高考制度开始恢复,我国高等教育在体系建设、制度构建、办学层次、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和对我国政治、经济的贡献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由弱到强,由封闭走向开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1985年中共中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序幕。《决定》正式提出了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以“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代替了1958年提出并在后来多次重申过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顺应这种转变,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逐步从以高度的政治中心为导向的苏联模式转向强调为社会经济服务。此阶段的在校学生由1977年招生27万人增加到1998年的108万人,形成了五大体制转变:一是办学体制由单一的政府办学体制转向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和多种办学主体并存的格局,这个改革推动了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二是管理体制由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体制,向国家统筹规划、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体制转变;三是经费筹措体制变国家包干为个人和国家分担的经费机制;四是招生就业体制改变过去统一分配的体制,实行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五是学校教学体制改革逐步改变过去过分注重专业训练的倾向,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广泛的文理整合教育,推行学分制。

3.5 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期

为了适应中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一直稳步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迈开了跨越式的发展步伐。1999年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超过2000万人,跃居世界第一。2015年招生人数567万,是1998年扩招前108万的5倍。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更是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史的奇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提高到2015年的40%,中国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翻了4倍。经过短短几年的跨越式发展,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过渡,走完了许多国家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走完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

高等教育的发展本应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但有时在特定的条件下和特殊的历史时期,实现教育的跨跃式发展也是可能的。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方式就是一种跨跃式方式。几年的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大幅度扩大,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美国从1901年开始用了约40年才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日本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完成了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过渡;英国也在这个时期,用了12~13年走完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程;中国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就走完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完成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到大众的转变,是实现高等教育跨跃发展较成功的范例。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量”的增长必然引起“质”的变化。即数量增长必然导致高等教育体制、结构、功能、质量、学术标准、入学条件、教育教学模式等一系列变化。大众化不仅体现在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结构比例的变化上,更体现在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更新上,体现在毛入学率的增长和大众化理论内涵的统一上。我国虽已迈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我们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精英式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现实要求。本书就几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典型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践的借鉴。

4 典型问题之一: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调查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进入了教育领域,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化,如微课、慕课等。但绝大部分学生系统接受理论知识的主要渠道还是传统的课堂教育,我国高等学校对教育信息化十分重视,投入大量资金配备了多媒体教学平台、语音教室、讲课录播室,方便老师使用多媒体上课,给教师上课带来极大方便,但信息技术平台是否能优化老师讲课的内容,提升上课质量,使学生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好,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值得深入研究。本章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指出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4.1 调查问卷结果说明

1.调查问卷的目的及特点

本次调查问卷的调查目的,是针对信息技术平台下,学校现行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调查的对象是在校的学生,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教育信息化对学生成才是否有利,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学生本身最有发言权。

调查问卷设计的特点:问卷以选择题为主,大部分为多选题,有些题目为开放式题目,以便更广泛体现学生的意愿。本次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网站进行,共回收了871份问卷,有效问卷为871份。

2.参加调查问卷人员情况

本次参与调查的共有871名学生,其中60.85%为女生,39.15%为男生,如图4-1所示。(女生的比例较大,原因是曾在某知名经济论坛进行推广调查问卷的填写,而文科生女生较多。)参加调查的学生的年级分布如图4-2所示,其中,大一学生占34.67%,大二学生占19.4%,大三学生占18.25%,大四学生占11.6%,研究生及以上占16.08%。调查的学生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学生年级,并涵盖了社科和理工科(见图4-3)、重点本科、二本和三本的所有学生(见图4-4),所以调研结果覆盖面广,能够代表我国高校的普遍情况。图4-1 参与调查学生的男女比例图4-2 参与调查学生的组成

3.学生希望教师所具有素质的调查

高校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高校教师的素质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调查首先对学生希望高校教师所具备的素质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4-5所示。学生认为教师所具有素质的重要性的排序依次为:尊重学生占22.96%、教学生动占21.93%、对学生一视同仁占20.32%、知识渊博占16.65%、具有创新性占12.97%、善于交际占3.10%、衣着整洁占0.80%。其中选项82是可填写的选择项,供被调查学生填写调查问卷所不具备而他们认为重要的内容,填写这一项的学生认为高校教师素质还应有:对学生讲话和善并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教学具有很高的热情,为人幽默。图4-3 参与调查学生学科分类图4-4 调查学生院校来源

4.多媒体教学的相关调查(1)老师是否使用多媒体上课。

多媒体教学是信息技术平台支持下教学的最主要形式,因此首先对教师是否使用多媒体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4-6所示,选择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占36.05%,选择绝大部分教师使用多媒体的占57.29%,两者加起来已经高达93.34%,从这可以看出,目前高校的老师绝大部分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所以多媒体教学效果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帮助,还存在哪些问题是值得研究的课题。(2)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调查。

关于多媒体上课的优势及存在问题调查为多选题,所以调查结果之和大于100%。图4-5 关于教师素质的调查图4-6 关于教师是否使用多媒体的调查

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课件中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图片和视频,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同学们认为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排序依次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学效率高、容易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和色彩鲜明,如图4-7所示。选项29学生填写的内容为:教师轻松、容易看清和方便等。

利用多媒体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形式,但仍存在一定问题,根据同学们的选择,问题排序调查的结果如图4-8所示。图4-7 多媒体上课的优势图4-8 多媒体上课不足之处

5.教学中互动的调查

互动教学是指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加深对课程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在教育信息化平台下是否对互动教学有所帮助,是本次调查的一个重点内容。(1)课堂的互动调查。

课堂互动教学是互动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针对课堂互动的调查结果如图4-9所示,有32.38%的同学选择大部分老师在上课期间设置了互动环节,这个比例并不高。另外,有25.37%和33.52%的同学则认为大部分老师上课期间没有互动或者互动较少。图4-9 教学中互动环节的设置(2)课后的互动调查。

对课后师生互动的调查如图4-10所示,排在首位的是师生互动仅限于课堂教学,课后很少交流,占42.59%。这也是我国高校大部分存在的现象,因为高校老师对学生的成绩没有强制要求,所以老师缺乏与学生互动的动力。选项75为可填空项,填写的主要内容有:希望能够通过电子邮件或者电话等方式和老师进行预约在办公室见面。

课后互动调查排在第二位的是学生课后可以通过学校的信息技术平台进行师生互动,占33.87%,从这可以看出,目前学校的信息平台建设已经完全可以满足课后师生互动的需求,如超星网络教学平台。老师可以在平台上布置作业和讨论,但利用率并不容乐观。有22.50%的同学选择学校相关课程平台利用率低。

为了进一步研究师生互动在不同类型高校中的区别,图4-11针对课后互动分不同层次的本科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层次较高的师生课后互动的情况相对好些,但从数值来看总体差别并不大,认为课后互动很少的比例分别为:重点本科49.72%、二本54.76%和三本及以下55.56%。从结果可以看出,课后互动在我国高校普遍不尽如人意。图4-10 课后互动调查图4-11 按照学校分类的课后互动调查(3)学生希望与老师互动的意愿调查。

大学教师一般不像高中生有成绩要求,也不像研究生有导师负责制,所以课后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大学老师对学生没有强制性要求,所以教师缺乏和学生进行课后互动的动力。本题调查学生是否有意愿与学生进行互动,为了更能说明问题,将学生所在年级与选项进行交叉分析。以便能够更方便地看出哪一级的学生更愿意与教师进行互动。

结果如表4-1所示,本题为多选题,所以总数会大于100%。每个表格中有两个数字,前面的数字表示的是学生数量,后面的数字表示对互动选项占比。如第二列第一行,18(5.96%)意味着大一的学生有18人不希望有课后互动,占总大一人数的5.96%。

从表4-1总体结果可以看出,对所有年级而言,所有学生不希望与老师有互动的比例小于10%,研究生更小为2.86%。希望能够及时联系到老师并增加课后互动的所有年级的学生都达到50%,这说明学生有与老师互动的强烈要求。选项80是让同学自己填写互动要求的内容,对这一内容填写为:希望教师在对学生的人生前进方向上给予一定的建议等。表4-1 学生对课后互动的要求

6.应用人才培养相关调查

本科生毕业后除一少部分继续读研,大部分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课堂讲授的知识能够对今后的工作提供理论基础,而能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知识的应用性是很重要的一方面。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4-12所示。有47.76%的老师上课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在教学中能结合实践内容,便于学生掌握。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后的突出优势,可以使课上的展示内容更加多样化。但不可忽视的仍有23.88%的同学选择有部分老师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19.29%的同学认为实践环节在课堂体现不出来,9.07%的同学认为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不注重实践环节。图4-12 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查

7.学校信息平台支持教学问题的调查(1)对教学支撑的调查。

本题主要调查学校的信息化平台是否能够支撑日常教学需要,还有什么需要改善的地方,本题为多选题,总和可以大于100%。调查的结果如表4-2所示,现在学校的信息技术平台已经完全能够满足教学日常需要的选项选择为33.29%;有60.16%的人选择学校有很多的信息技术平台没有充分利用,说明我国高校的信息平台基础设施是比较完善的,但利用率还不够高;有24.23%的同学认为多媒体存在机器陈旧、启动和反应较慢的情况;39.27%的同学选择信息技术平台的更新不及时,无法支撑一些新的教学软件;对于设备经常出故障,维修点不及时的学生选择的占比为13.89%。表4-2 学校信息技术平台对教学支撑调查续表(2)教学效果的调查。

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教学是对教学的辅助,其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更快地提高实践能力,以这个问题指导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4-13所示。图4-13 信息平台对教学支撑的调查

有59.13%同学认为目前计算辅助教学的目的达到了,但辅助学习的目的并没有达到;有33.07%的同学认为信息技术平台对学生的能力提高帮助不大;有31.11%的同学认为对学生的能力有很大提高;有49.48%的同学认为信息平台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选项96是供学生填写的,有学生填写希望教师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要传统教学和多媒体相结合。

4.2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可以知道,目前很多学校已经普及了教学的信息技术平台,老师已经能够全部利用多媒体上课。相对传统教学而言,多媒体上课内容更加生动、教学形式更为多样。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1.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学生知识碎片化

教师利用信息平台最多的是多媒体教学,现在有很多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如果停电或者多媒体出了问题,则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上课。

多媒体教学对大多数教师最大的帮助是不需要系统地记忆太多知识。只需要把要讲的列在PPT上,然后再对每张PPT讲解即可。这样就导致学生看到的是一个个的PPT页面,有的PPT上面的字数比较多,学生光顾着看和做笔记,对老师所讲的知识没有听进去,有的听进去了也难以完全理解。教师在讲课中多媒体翻页过快,学生刚才看到的转眼被新页面所替代,前后的章节与知识很难联系在一起,导致许多知识是碎片化的。还有不少学生上课容易开小差,看PPT断断续续,知识更加零乱。

2.辅助教的功能完善,辅助学的功能有待加强

信息技术平台的利用对教师讲课而言是一个有利的辅助工具,可以增加很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案例。但信息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而对学生的调查发现,信息技术平台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功能有待加强。

3.部分教师不重视教学,课件质量较差

有不少老师为了省事,将书本配套的PPT直接拿到课堂进行使用,这样的PPT一般只是列了书本的大纲的内容,PPT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这样的PPT一方面没有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另一方面又摒弃了传统教学的优势。如图4-8所示,调查结果表明有50.75%的同学认为老师的PPT做得过于简单,类似于教学大纲,还有25.03%的同学认为教师PPT更新不及时,内容比较陈旧。究其原因:其一,目前高校老师评职称评定中看重的是科研成绩,而对教学方面的成绩要求不高,一般只要求一篇教学论文,能够完成课时量就行。其二,学校对教学质量的考评流于形式。这导致教师平时注重的是多搞科研,多写论文,而在教学方面花费的时间不多,对教学重视度不够。

4.互动教学不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多媒体教学导致老师在课下的工作大大增加,很多案例需要更多的材料和图片来支撑,教师多在课外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课件的整理,而上课期间为了能够将课件讲完,所以不得不加快进度,而学生注意力全部在课件上,忙着接受更多的知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多媒体课件上,导致师生交流过少。教师不注意学生上课对教学的反映,就不能及时抓住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讲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5.信息技术平台基础设施完善,但利用率不高

国家对高等教育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各高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得到完善,很多高校配备了完善的现代化设备,如多媒体教学平台、语音室、录播室、超星教学平台、教学实验室,而有些设备利用率很低,导致资源浪费。如超星教学平台很多学生都有相应的服务,但由于没有强制教师使用,对教师而言没有动力去使用,虽然平台很好,但教师不用,等于没有。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现在一些系统操作软件更新较快,而高校教室里的系统更新却跟不上,导致很多老师精心准备的一些课件无法使用,或者部分功能受到限制,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4.3 对策建议

1.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重视教学成绩

目前高校老师评职称看重的是发了多少篇论文,主持了多少课题,获得了多少科研奖励,而对教学方面的成绩要求不高,一般只要求一篇教学论文,基本能够完成课时量就行。这导致教师平时注重的是多搞科研,多写论文,而在教学方面花费的时间不多。另外,大部分高校为了提高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的排名,对教师的考核也以科研为主,教学质量的考核放在次要地位。因此,教学主管部门应该在职称评定中适当加大教学成绩和奖励所占权重,鼓励教师多写教学论文、多申请教研课题。高校应该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奖励讲课优秀和学生评价高的教师,并不断增加高校教学改革课题的资金投入。

2.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平台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仅是经济改革需要培养工匠精神,作为人类灵魂的工作师的教师教也要重拾工匠精神。(1)精心准备课件。

信息技术平台是教学的辅助而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运用多媒体时应该摆正相应的位置,一切以学生掌握知识、掌握技能为主要目的。

精心准备PPT内容。PPT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简洁明快。精心准备多媒体内容并不意味着将所讲的内容全部列入PPT,对重点的章节要利用案例来讲解,如图4-14所示。案例讲解的时候注意不要将内容全部用文字表示,学生来不及看,能够用图形的尽量用图形表示,为了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应该每个案例讲解前先提出一个思考题。选项68为可填写项,填写内容为希望老师多用一些新的、典型的案例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图4-14 关于对教学中实践环节调查结果(2)防止教学中学生知识碎片化。

与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写板书,重点都显示在黑板上不同,利用多媒体教学,同学们看PPT学习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看了后面几张,忘记了前面所讲的内容,不能理解所讲PPT在全书中的位置和作用。针对此问题可以采取的方法如下。

①做PPT时把每章所有节的内容都显示出来,然后在每节设置链接,点击节的名字链接可以直接到所在节的PPT,每节结束时再设置一个返回章节首页。这样能够使同学把学习的内容串联起来,明白每章节所在的位置。

②在每节的第一张PPT中都复习所有章节的内容,然后把这节要讲解的内容进行重点标出,让同学比较直观地了解章节的位置。

③每张PPT上面都显示出所讲的内容为第几章或者第几节,这样的做法虽然直观,但PPT内容显得繁杂,容易分散注意力,重点不容易突出。

④板书与PPT相结合,将每节课所在章节中所在的位置写在黑板上,节的重点内容写在黑板上,这样学生比较容易看出来,每页PPT所在章节的位置。

为了让学生的知识更系统,教师每次上课前先复习上次课主要内容,也可以以提问的方式来进行。然后介绍下本次课程与上次课程之间的联系。每次下课前对本次课程进行回顾总结,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学生所学知识的碎片化。

3.突出互动教学

随着新的教学模式慕课、微课的兴起,许多人认为学校教育已经没有前途。2015年12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指出:学习不应只是个人的事情,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需要与他人共同学习,以及通过与同伴和老师进行讨论及辩论的方式来学习。”因此课堂教学还是不可替代的,而课堂教育与新兴的在线教育模式的最大不同在于互动教育,所以教师要重视课堂的互动教育。

互动教学方式调查结果如图4-15、图4-16所示。(1)课堂上互动环节的设置。

根据图4-15的调查结果,学生选择互动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图4-15 课堂互动教学方式的调查结果图4-16 课后互动教学方式的调查结果

①问题导向教学。

针对互动教学本书就各种方法进行了调查,设置一些实现互动的方法,如在课件中多设置一些思考题,同学们对各种方法的认可度分别为: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向,先提出问题,然后再进行教学内容。

②鼓励学生提问。

排在第二位的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参与到教学中来,本来设计这一问题预期选这项的同学不会很多,可是调查的结果却出人意料。选此项的同学高达50.29%,说明同学们具有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所以教师上课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调动同学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③多设置思考题。

课件中多设置思考题,由于教学内容一般较多,所以很多老师会想着把所有内容讲完,而对同学是否理解不能掌握,在课件内容讲完后设计思考题,通过提问可以巩固刚才所讲的知识,同时将重点不突出的部分进行重点强化,可以巩固同学所学知识。

④鼓励学生自己对知识点进行讲解。

大学生培养的应该是独立思考能力,老师应该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书本上许多内容是很容易理解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来学习,所以可以选取某一章节内容,让学生自己在课堂进行讲解,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方便学生找出知识的难点。(2)课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互动。

调查表明,学校的信息平台足够实现教学的支撑,但与此同时60.16%的同学选择了学校仍然有好多信息平台没有充分利用(见表4-2),这说明很多高校的信息平台有些是过度建设,很多资源是浪费的,许多学校的语音室、机房只在上课期间开放,其他时间是空闲的,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晚上或课余时间开放,欢迎学生有偿使用。另外,有许多高校建设有网络教学平台,例如空中教室、超星网络教学平台、重点课程建设平台等,看起来资源丰富,但大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利用率偏低,一方面师生课后互动少,而学生又希望实现与老师的互动,现在的资源又可以实现,所以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课后互动。如图4-16所示,有52.47%的同学希望通过网络与教师实现互动。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的课后大作业可以进行网络提交和批改。这样无形中增加了老师的负担,所以对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课堂的老师应该给予课时奖励。(3)建立本科生教师互动日和导师制的互动机制。

每位教师除上课外,每周要安排半天时间在办公室坐班,并将坐班时间及时通知学生,便于学生进行联系。坐班最好有一间专门的办公室,这样更利于师生交流。对导师坐班要给予一定课时的奖励。鼓励实行导师制,可以让想考研究生的学生选择指导老师,一方面可以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习,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老师搞科研,从而实现双赢。

4.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模式指的是老师上课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来指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关于实践教学环节的相关调查如图4-17所示,学生们喜欢的实践教学形式依次为:案例教学、学生参与教学、增加实践课时和布置相关知识点的作业。案例教学是目前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案例的时效性,案例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更新。学生参与教学形式可以多样,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或者学生收集最新的案例等。目前国内很多高校注意实践课,但实践课有很多是对一些理论的验证,这样重复做的意义不大,应该与企业相联合,就具体的项目进行实践,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5.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1)鼓励学生自己做PPT讲课。

鼓励学生自己学习,就某一问题课堂进行讲解。这一方式对学生要求更高,不仅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锻炼其胆量。由于课时有限不可能让每位同学进行讲解,但可以结合所学内容分小组进行讲解,为了防止“搭便车”行为,每个人的具体分工应该在课件中标明。为了防止走过场的现象出现,老师应该事先看一下每组讲评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然后要求每组PPT中设置思考题,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同学的分组有针对性地提问,每次学生做课件,除老师打分外,还可以随机抽取几名学生进行打分,并设置专门的评分表,学生的最终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考察的主要部分。老师的点评很重要,如果只让学生做课件,而老师不管其质量如何,那么效果会大打折扣,老师指出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修改,上课的时候再进行点评,让同学明白课件的优势和缺陷,从而能够更好地制作课件。图4-17 关于实践教学环节的相关调查(2)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布置开放式大作业。

除课内实践的案例分析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作业机制,布置一些开放式作业,例如:区域经济学中你觉得哪种区域差异学说更适合解释江苏三大区域的经济差异?房地产金融学课程中“2016年我国房地产走势分析”;经济学课程中“供给侧改革与中国采购日本马桶盖的思考”等社会生活的案例,都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这些作业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将社会和所学的知识主动进行融合,比被课堂上教师讲授来得更深刻。

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学生做网络作业会出现复制的现象;学生做作业的时候会效率低下,半路被其他信息所吸引。解决办法:作业对学生的开放时间有限制,一旦开始做,规定在限制时间内完成作业。

6.优化信息教学平台的资源配置(1)每门课程都要在网络平台建立相应的课程。

高等学校目前都有网络课程平台,但利用率并不高,所以应该鼓励老师将所有课程开设在平台上,并且与学生形成平台的课后互动,学生课后可以通过平台提出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老师也可以将一些课堂上无法详细讲述的拓展性的问题在平台上进行讨论。(2)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实训中心。

现在高校每个专业都有相应的实训中心,实训中心应该配备专门的教师,平时不上课时也向学生开放,并配备专职的实训指导教师,方便同学随时进行实训学习。不定期举办各种学生实训的竞赛,竞赛结果作为学生评优的条件。

5 典型问题之二:大学生情商问题的调查

应用型人才的特征是知识基础扎实,并且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但应用型人才同样也应该具有较高的情商,能够处理好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

云南大学2000级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马家爵,曾在高中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可谓高智商人才,但因为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却杀害了四名同学。

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林森浩,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见习期间,为泄私愤在同学的饮水机中下毒,导致研究生黄洋被投毒死亡。2009年10月20日,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成励弑师案;2011年3月23日药家鑫激情杀人案件,说明大学生处理人际和社会关系的情商值得关注。

大学生产生矛盾较多的是在宿舍,因为大学生在宿舍关系的时间较长,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容易产生冲突。本章主要对大学生宿舍同学关系情况进行了调查。

5.1 大学生情商与宿舍同学关系特征

1.情商及人际关系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通常是指情绪商数,简称EQ,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从最简单的层次上下定义,情商是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形成不同的人际网络。大学生人际关系是高校校园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结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2.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界定

宿舍是大学生休息的场所,一般高校4~6人一间宿舍,狭小的空间,多个学生在一起很容易产生矛盾,所以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处理很能够反映一个学生的情商。本书认为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是:在宿舍这一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大学生宿舍成员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结成的以精神关系为主要内容,以语言、思想、知识、情感为媒介的交往中相互结成的关系。它从属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范畴,也是高校校园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特征

大学是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而且在接受多年的学习后,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同辈群体而言的他们头脑聪慧、求知欲强,身心基本成熟,能够完成多种学习和工作任务。基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大学生都有很强烈的交往和沟通的需求,有被人尊重和理解的需求,这使得当代大学生很渴望有一种和谐融洽的宿舍人际关系。大学生宿舍同学关系特征有:

第一,高度集中性。寝室把各地的大学生聚在一个较为狭小的空间内共同生活、学习、交往,人际关系高度集中;

第二,交错复杂性。大学生与宿舍成员成网状结构交往,如果其中某两位成员发生人际冲突,很有可能影响整个宿舍的人际关系格局;

第三,易冲突性。大学生在经济情况、文化背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当他们共处一室时,容易产生矛盾甚至引发宿舍成员之间的人际冲突;

第四,影响的深远性。与其他人际关系相比,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身心方面的影响更为深远。

5.2 调查问卷及调查对象概述

1.调查问卷的设计说明

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调查,目前全国尚无标准统一的问卷进行测定。因此,课题组成员通过以下步骤进行调查。

首先,笔者选取部分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形成原始问卷;其次,通过调查吸取一些修改意见;最后,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反复修改,形成正式的问卷。

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大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性别、专业、年级、经济情况等可能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第二部分是关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方面问题的调查,包括整体情况、品格相容性、世界观差异、人际竞争、生活琐事和通过开放式问题提建议几方面;第三部分是关于大学生遇到问题和矛盾时采取措施方面的调查。

2.调研对象概述

本次调查小组的学生均为徐州工程学院大二在校生,调查时发动同学及同学的同学填写调查问卷,所调查的学生均为在校大学生,且范围较为广泛,有徐州工程学院本校的学生,也有许多其他院校的学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