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学生背诵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03:41:29

点击下载

作者:许文广 过彤主编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经典咏流传.学生背诵版

经典咏流传.学生背诵版试读:

让经典喜闻乐见

温儒敏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总主编

我平时是个不太关注电视的人,但是在看过《经典咏流传》之后,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内心十分感动。据我了解,从节目里走出来的《明日歌》已经成了很多校园的班歌,《苔》《墨梅》《木兰诗》《定风波》等等歌曲都有很高的传唱度。

用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经典,这是值得肯定的尝试。客观来说,传统经典与当代读者存在隔膜,尤其对于尚有理解障碍的孩子们来说,许多经典需要“导读”才能辅助他们进入阅读状态,否则容易形成他们对经典的抵触情绪。从这个层面来说,《经典咏流传》不是一档简单的音乐节目,它创造性地嫁接当下的语言、吻合当下的语境,对古典诗词进行谱曲、传唱,在普及的基础上进行传承,让年轻一代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感,是很有意义的“导读”工作。

现在,整个社会、整个生活都太闹了,许多人完全没有办法静下来,十五分钟阅读的耐性都没有。实话实说,电视节目不能解决教育问题,音乐也替代不了文学,《经典咏流传》的创新普及只是第一步,现代流行音乐的改编有助于他们去接触和感知,但不能仅仅依赖于此,真正的阅读需要更进一步,抛开这种形式自己沉浸到书籍中去。《经典咏流传》现在的传播影响力很大,大量作品被许多孩子哼唱,他们之中或许有百分之五、百分之十乃至更多会因为音乐的牵引去自发寻找原著拜读,而这些孩子又会长成我们未来极具阅读素养的国民。我想,这就是节目最大的意义所在。

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越来越重要了,这不只是学习语文的需要,也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的需要。全新的“统编版”语文教材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传统文化篇目大幅增加。可以说,新编语文教材在激发阅读兴趣和拓展课外阅读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专治“不读书”和“少读书”,以前的课文都是一篇一篇讲,但是到了高中阶段我们设计了很多整本书的阅读,以后都是一组一组来讲,还不光是读,更要求学生参与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年轻一代的书香之气,需要整个社会的氛围营造。如果我们有百分之二十的家庭有些读书的氛围,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就可能大大好转。在我看来,《经典咏流传》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多了一种普及渠道,也让中国音乐多了一份文学底蕴,值得继续做下去。

这些年来,我由衷希望带动大家回到教育的本意上去理解语文教学,把学生被应试式教育“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如果仅仅限于语文教材,不做课外阅读,无论怎么操练都无法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就是培养读书兴趣。我多次表达过,要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学会“连滚带爬”地读。在阅读兴趣的培养上,我提倡语文教学采取“1加X”的思路,教一篇古文连带让学生读四五篇古文,所增加的“X”部分不一定读那么精,有了足够的阅读量,语感才能出来。

为了能让学生亲近文化,领悟经典,只要不恶搞,各种方式都可以尝试。举个例子,《离骚》被很多人称为“最难背的古文”,我注意到《经典咏流传》也将这首古典诗词和编钟之音一起呈现于舞台之上,创作了一首大气磅礴的《上下求索》。通过这样的改编,哪怕多一个人愿意去亲近和了解屈原的心声,它就是积极而有效的。

读经典是“磨性子”,也是思想爬坡,虽然有些难和累,但每上一个高度,都能有所收获。年轻人总是比较喜欢流行文化,这可以理解。但有一条,人不能光是消费,要有积累,要多去获取那些经过时间筛选的精美的东西。读书养性,写作练脑。现在这个社会太浮躁,应该有一个空间让自己沉下来,抚慰自己的心灵,读书就是一种好的方法。2018年4月

小学部分

采薇(节选)

[先秦]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称为《诗》,汉代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朝庙乐章及民歌三百一十一首,其中六篇有目无诗,实际收诗三百零五篇。全书分国风、小雅、大雅、颂四体。十五国风中大部分是民歌。《采薇》中的这几句,写征人出征和返回时的今昔对比。当初出征时,杨柳青青;如今归来,冬雪飘飘。情景如画,征人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也不言而喻。这四句诗从艺术手法上得到后来批评家的高度肯定,尤其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姜斋诗话》评价说它“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是公认的佳评。

江南

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乐府是秦汉时期官方设立的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曾经大规模地扩建乐府,并从全国各地收集民间诗歌,配乐演唱。有许多歌辞一直流传到今天,人们把这些歌辞也称作“乐府”,后来“乐府”就成为一种诗歌体裁名称。这首诗属于汉乐府“相和歌辞”,是一首一人唱、多人和的歌。诗的后面五句每句只改变一个字,正表明了这种唱和的特点。歌中描绘了江南荷花的丰茂盛美、鱼儿在荷花荷叶间自由自在嬉戏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采莲人正在快乐嬉戏,简明欢快,充满江南风情。

长歌行

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属于乐府中的“相和歌辞”。全诗由春日清晨园圃中的葵菜写起,联想到春去秋来,花落叶衰,感慨青春短暂、生命易逝,从而得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结论,劝诫世人惜时发愤。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又称陈思王。据《世说新语》记载,这首诗是曹植所做。当时魏文帝曹丕为了害曹植,限他在七步之内做一首诗,否则就要杀头。于是曹植在七步之内做了这首诗,曹丕听了以后面带愧色,放过了曹植。这首诗后来在《三国演义》中被改成四句,前三句改为一句“煮豆燃豆萁”,后面不变,流传更广。但学者一般持怀疑态度,认为可能是后人附会。全诗明白晓畅,情理兼善,明写煮豆燃萁,暗指兄弟阋墙,形象生动,发人深省。“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两句,更是痛心疾首,规劝世人不要为了功利而不顾亲情互相残杀。可惜深陷名缰利锁的人却未必能因此改变自己的冷酷无情。

敕勒歌

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川,在今山西北部及甘肃、内蒙古南部一带。相传这是北齐武将斛(hú)律金演唱的一首敕勒民歌,原文是鲜卑语,后来才翻译成汉语。它生动地描绘了我国北方草原辽阔壮丽的风景,表达了游牧民族对于家乡的热爱。虽然它是从鲜卑语翻译过来的,但语句自然流畅,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被前人称为“千古绝唱”。

咏鹅

[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相传写这首诗的时候,骆宾王只有七岁。短短十几个字,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儿童眼中的大白鹅形象:开头一连三个“鹅”,是在模仿鹅的欢叫,也表现了儿童看见鹅后的惊喜。后面两句使用一连串颜色词:白,绿,红,清,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整首小诗音韵轻快、画面纯净、

格自然活泼,是一首优秀的儿童诗。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李峤(645?—714?),字巨山,赵州赞皇人。他是唐朝武后、中宗时著名宫廷诗人,与杜审言、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这首小诗实际上是一篇以“风”为描写对象的说明文。什么是风呢?它看不见,摸不着,但你又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它:它在秋天能够吹落树叶,在春天能够催发鲜花。吹过江面时,掀起千尺高的巨浪;吹入竹林时,千竿万竿的竹子纷纷倾斜倒伏。全诗中没有出现一个“风”字,但读后仿佛可以听到满纸都是飒飒的风声。如果把题目盖住,这四句话其实就是一个谜语。把这首诗念给别人听,看他能不能猜出诗人写的是什么。

咏柳

[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晚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生活于盛唐时期。他喜欢饮酒,被杜甫称为“酒中八仙”之一,和李白的关系很好。春天来了,柳树开始发芽变绿。经过了一个漫长灰暗的冬季,诗人看到柳树碧绿柔软的枝条在和煦的春风中摇曳,心中充满喜悦之情。他一连使用好几个比喻,来表达自己对于传递春天消息的柳树的喜爱:树干像碧玉,枝条像丝绦。而二月的春风,正是裁剪出这些纤柔嫩叶的剪刀。碧玉,是美玉的名字,也是美女的名字。所以也可以说,诗人把春天的柳树,比喻成了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小姑娘。这些新颖贴切的比喻是本诗的重要特色。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广为传诵的一首小诗,写出了无数人久别回乡时,胸中的万千感慨。天宝三载(744),贺知章辞官返回越州老家。唐玄宗亲自作诗相送,还把镜湖赐给他养老。回到故乡后,他写了两首《回乡偶书》,这是其中第一首。诗人八十六岁还乡,此时离家已经五十多年。“少小离家”和“老大回”,“乡音无改”和“鬓毛衰”,儿童的嬉笑和老人的感慨,都形成鲜明对比。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太原人,一生中在政治上不太得意。他描写西北边地风光的诗大气磅礴,音韵优美。绝句成就很高,可惜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全唐诗》仅录存其诗六首。鹳雀楼,唐代著名登高胜地,原址在今山西省永济的黄河边上。这首小诗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个字,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极目四望,看到太阳慢慢向西山落去,黄河正奔流不息,由此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

凉州词

[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开头两句写得开阔苍凉:在苍茫的大地上,九曲黄河蜿蜒流淌,仿佛是从天上白云间流来。万仞高山之下,矗立着一座孤城,这就是当时重要的边疆关口玉门关。许多战士戍守在这里,远离家乡和亲人。在这种苍茫荒凉的自然环境中,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当然会更加强烈。有人吹奏起曲调悲伤的《折杨柳》。诗人听着曲子,看到杨柳依然一派枯黄,想到家乡的树木应该早就发芽变绿,更加寂寞悲伤。但是他仍然宽慰自己:早就知道春风从来都不会来到这里,又何必悲伤呢?实际上,这种故意装出来的旷达,透露了战士们更为深刻的孤独和怨愤。

春晓

[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早年隐居在家乡的鹿门山,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进士落第,返回襄阳,终生都没有做官。他擅长写五言诗,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的山水诗清新恬淡,意境高远,颇受世人推崇。

这首小诗写得清新可爱。春天来了,天亮得越来越早,诗人一觉醒来,发现天光早已大亮,天气晴好,满耳朵都是小鸟儿唧唧喳喳的啼鸣。诗人突然想起,好像夜里听到了刮风下雨的声音,心中不由得担忧:那些盛开的鲜花怎么样了?会不会在风吹雨打中纷纷凋落?对落花的担忧,正体现了诗人对于春天的珍爱与怜惜。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孟浩然的名作之一。以日常生活入诗需要很高的艺术才能,孟浩然在此用白话一样的语言叙述了一次和老朋友的约会过程。寥寥八句,农村生活的情趣,田园风光的适意,友情的真挚质朴,都跃然纸上。全诗风格恬静,对仗妥帖,毫无雕琢做作之感,读起来亲切自然。从表面看本诗纯属白描,不动声色,但却自有深情蕴含其中。沈德潜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切中肯綮。其实不只不见句法,也不见字法,只是一片生机,一片化境。

凉州词

[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唐朝诗人,字子羽,生卒年不详,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能文善诗。他善于描写边塞生活,这首《凉州词》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前两句写边疆勇士痛饮美酒、尽情欢乐:精美的夜光杯里斟满了甘醇的葡萄美酒,勇士们在激越的琵琶声的催促下开怀畅饮。后两句是勇士们为自己辩解:即使醉卧沙场您也不应该嘲笑,自古以来出征的战士有几个能活着回来呢?表面的狂欢掩盖不住内心的沉痛:有谁知道自己这一去能不能平安归来?视死如归固然是士兵应该具备的品德,但是那些轻率发动战争、不珍惜士兵生命的统治者就没有责任吗?

出塞

[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一说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他擅长七绝,曾任江宁丞,人称“诗家天子王江宁”。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宫怨诗的成就也很高。这是一首后人推崇备至的边塞诗。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向读者展现了一幅极具历史感、空间感的恢宏画面,“万里长征人未还”,精练地总结了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与悲怆。最后两句点出了全诗的主旨,既歌颂了古代名将,也委婉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感叹国无名将,致使边患不绝。这正是广大人民的心声。在这首诗中,诗人的非战思想和对人民的同情都表现了出来。卢城,一作“龙城”。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在今江苏镇江西北。这首诗作于王昌龄任江宁丞时,大约在开元二十九年(741)以后。他的朋友辛渐要去洛阳,他到江边饯行。王昌龄此时的处境并不顺利,此前曾两次被贬官。但他并没有屈从,在这首诗中表现了自己坚持高贵洁白品德的决心。诗的前两句写雨中送别的情景:满江的寒雨在夜间悄悄地降临,早晨送别友人,心中孤独,甚至觉得连山也孤孤单单的。诗人拜托朋友告慰远方洛阳的亲友: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就说我的心像玉壶中的冰一样洁白无瑕,不沾染污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祁县)。他九岁就开始写作,被人称作神童。后来做官做到尚书右丞,因此人们又叫他“王右丞”。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还擅长书法、绘画、音乐,精通佛理。这是一首怀乡诗,据说王维写作这首诗时只有十七岁。当时他远离家乡独自住在长安,本来就非常想家。又恰逢重阳佳节,看到别人都热热闹闹地出去登高游玩,这种心情就更加强烈。“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后两句笔锋一转,设想留在家乡的兄弟们如何牵挂自己:他们在分插茱萸的时候,一定会意识到今年比往年少了一个人!

鸟鸣涧

[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是大诗人,同时也是大画家。他的作品,正如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首诗写连续变化的夜景,前两句是以静衬动,周围的静衬托桂花的动,但整体氛围是静态。后两句以动衬静,月出之动惊动山鸟之鸣,山鸟的叫声反衬夜山的静,整体氛围又变为动态。这首诗不仅是对外界景物的描写,也是作者心境的呈现。只有极空灵极平和的心态才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会。心静如水,才能闲看桂花飘落;万籁俱寂,愈发凸显春山空旷。虽然全诗的风格清微淡远,但其中却有一种勃然的生意,可见王维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诠释。

鹿柴

[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是王维辋川别墅中的一处风景区,在今陕西省蓝田终南山中。王维晚年住在自己终南山的辋川别墅中,在这里写下了大量山水诗,其中的代表作《辋川集》共二十首,这是第四首,描绘了傍晚时分鹿柴附近宁静幽美的风景。前两句以动写静:空山里看不见一个人,偶尔可以听到有人说话,声音消逝后,山中显得更加宁静。后两句则描写夕照,夕阳的一缕余晖照射到幽深茂密的树林中,又映射到青青的苔藓上。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光与影的这种转瞬即逝的组合,并用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为我们留下了一幅生动清幽的图画。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安西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境内。渭城即秦都咸阳,汉时改名渭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因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这首诗当时就在社会上广为传唱,被称为《阳关三叠》,又叫《渭城曲》。开头两句描写送别的环境和景物:晨雨打湿了地面上的轻尘,客舍的柳树被雨水冲洗过以后,更加青翠,犹如一幅淡水墨画,意境优美。后两句仿佛随口道来:再喝一杯吧,出了阳关就没什么老朋友了。正是这感情自然流露的朴实语言,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古朗月行(节选)

[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想象奇特,豪放天纵,语言清新自然,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在这一段中,诗人首先回忆自己小的时候不认识月亮,一会儿认为它是白玉盘,一会儿认为它是神仙用的镜子。听大人讲月亮里住着神仙,有桂树和捣药的白兔,又渴望进一步了解那些仙人长得是什么样子,桂树下的白兔为什么要捣药,它的药又被谁吃掉了,等等。好奇是儿童的天性,虽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会得到答案,但是无拘无束的幻想与想象却是儿童幼小心灵飞翔的翅膀。这几句诗,把自己儿童时的想象与神话传说故事结合起来,充满了稚气与童趣。

赠汪伦

[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伦是住在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到泾县漫游,受到了汪伦的热情接待,汪伦经常准备美酒来款待他,走时又来送行,李白非常感动,写诗相赠。诗的前两句是叙事,诗人已经登上了小船,就要起身,汪伦却还没有来,诗人稍稍有些失望。突然,岸边传来熟悉的歌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忽闻”二字,刻画出诗人的惊喜。后两句巧妙使用比喻,不说汪伦的情谊像千尺潭水一样深,而是更进一步,说无论潭水如何深,都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深情。这是一曲友谊的赞歌。

静夜思

[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个夜晚,诗人看到地面上如霜的月光,自然而然地抬头去看月亮。月亮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描写对象之一,每个人看见月亮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诗人李白此刻想到了什么呢?身在异地他乡,自然地想到了自己的故乡。故乡的亲人此时此刻大概也在月光下思念着自己吧?被乡愁折磨的诗人再也难以入睡。整首小诗明白如话,仿佛脱口而出,全然没有任何雕饰,但是其感人的力量却是永恒的。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是我国名山之一,在江西省九江市南。香炉峰是庐山西北部的一座高峰,形状尖而圆,峰中烟云聚散缭绕,就像一座香炉,因此得名。这首短诗是歌咏庐山瀑布的千古名篇,是诗人晚年途经庐山时写的。诗人观赏瀑布时并没有走到瀑布跟前,只是远远地观望。他向我们描述的是瀑布的全景:香炉峰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紫气蒸腾,烟云缭绕,宛若仙境,一条瀑布从高高的山上飞流直下,好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人间怎么会有如此气度非凡、雄伟壮丽的河流呢?诗人想,也许是天上的银河泻落到人间了吧?“三千尺”的夸张,“银河落九天”的神奇想象,都使得这首诗非同凡响。

夜宿山寺

[唐]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李白的思想中有浓重的道教成分,加上他自己的浪漫性格,因此,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大胆的想象、任性的夸张。这座寺中的楼很高,在夜里站在楼上眺望星空时,感觉离天很近,仿佛星辰就在身边,伸手就可以摘下来。这种想象力、这种气魄已经很了不起,接下来作者进一步翻空出奇,再次展开想象,觉得天上应该有人居住,如果大声说话,就会惊动到他们吧。寥寥二十字,从视觉到触觉到听觉,想象不断跳跃,展开一幅缥缈神奇的星空图卷,简直就是一篇超短的科幻小说。

望天门山

[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是安徽当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座山分别位于长江的东西两岸,就像一座天然的门户,所以称作“天门”。楚江指安徽当涂一带的长江,这里古代属于楚国。这是一幅壮阔优美的山水风景画,雄伟的天门山拔地而起,夹江对峙,远远望去,像一座天然的大门。江水流到这里变得湍急汹涌,天门山好像就是被这湍急的楚江从中间冲断的。斜阳下驶来的一片孤帆,成为整幅图画的点睛之笔,画面因此变得更加生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在今武汉市内。李白寓居湖北省安陆时期(727—736),与诗人孟浩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一次孟浩然要去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写了这首诗。这首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忧愁苦恨,而是明朗轻快,春意盎然。李白善于写景,末二句情景交融,尤其传神:朋友乘坐的帆船在碧空下渐渐远去,终于消失在天边,只剩下滔滔江水滚滚东流。我们不难想象久久伫立江边目送朋友离去的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李白游历到这里时,写了这首诗。意思是:我独自坐在山前,鸟儿都飞走了,天上一朵白云也悠悠远去,只有敬亭山,我看着它,它看着我,谁也没有厌倦。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江陵即今湖北省江陵。古人认为从白帝城到江陵有一千多里,实际上是六百多里。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因罪被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境内)。走到白帝城时遇上皇帝大赦,他欣喜若狂,立即动身返回,并写了这首诗表达自己喜悦畅快的心情:早晨辞别了朝霞缭绕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由于是顺流而下,一日之间就可以到了。小船的轻快和心情的轻快是互相呼应的,诗人不由得想起当初来的时候,逆流而上,又是戴罪流放,心情当然格外沉重。现在小船在千山万水中轻快地前进,两岸猿声响成一片,走出很远,仿佛还能听见。眼前的一切恍惚如梦,似乎诗人对这个好消息还有些难以置信。整首诗写得轻灵飞动,生动地传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三五七言

[唐]李白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这首诗有三言、五言、七言各两句,所以题名《三五七言》。也有人怀疑不是李白所作,但宋代编纂的李白集里已经收了这首诗,所以姑且存疑。此诗曾被金庸写进小说《神雕侠侣》,作为结尾词,流传就更广了。诗中写月夜相思,词句流丽,情思婉转,非常动人。

别董大

[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702?—765),字达夫,曾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与岑参并称“高岑”,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家。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感情真挚。董大即当时著名的音乐家董庭兰。他是诗人的朋友。这是一首送别诗,在大雪纷扬、日光昏暗的恶劣天气里分别,心情肯定更加郁闷。但是诗人并没有沉溺于悲伤之中,而是豁达地劝慰朋友:放心上路吧,以您的才华和名气,走到哪里都会有朋友的。整首诗不同于普通送别诗的悲切惜别,立意新颖,格调豪爽,语言质朴而真诚。

绝句

[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712—770),字子美,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长期与下层人民生活在一起,“安史之乱”中看到了许多惨象。他的诗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广阔社会面貌,故被称为“诗史”,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他被后人誉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这首诗是杜甫晚年居住在成都草堂时写的。当时诗人生活比较安定,心情比较轻松,所以笔下的景物也清新优美,生机勃勃: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枝头鸣叫,一行白鹭飞过蓝天。凭窗远眺,诗人看见了连绵的雪山,看到了江边的商船。由于连年战乱,交通阻隔。现在距离成都千里迢迢的东吴,也有船只能够到达这里,可见路途已经比较安全。这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句,也透露了诗人对于国事民生的关注。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是一首清丽可喜的小诗。第一句概括地描写春天风景的总貌:春天到来了,江山秀丽如画。第二句着重写春天的味道:春风送来阵阵花草的芳香。第三句写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的燕子,强调“动”;第四句写在暖暖的沙滩上睡觉的鸳鸯,强调“静”。就这样,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再加上令人心旷神怡的颜色和味道,共同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优美图画。

春夜喜雨

[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锦官城即成都。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天,当时杜甫定居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已经两年。这首诗的描写对象是“雨”,是春雨,夜雨,喜雨。诗人敏锐地抓住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刻画。头两句强调“春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在万物复苏的季节,每一场雨都会催发无数生命。这场雨就是这样,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后面六句集中写“夜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现,诗人兴奋地猜测:等到天明,成都城里该是一派万紫千红吧,雨后的鲜花应该更加娇艳。诗句中虽然没有出现“喜”字,但仔细品味,哪句话中不透露着浓浓的喜悦之情呢?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唐]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这首诗写于上元元年(760),当时杜甫居住在成都草堂,生活比较安定,心情也比较好。春暖花开时节,诗人独自沿着江边散步赏花,触景生情,一连写了七首诗,这是其中的第五首。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师塔前(黄师塔指一位姓黄僧人的墓所),这里江水碧绿,春光明媚,微风轻拂。暖洋洋的天气不由得让人有些“懒困”。诗人不说微风吹人,而说人仿佛是“倚”着春风,更加强调了舒服的感受。后两句写花,这里的花并不多,不像“黄四娘家”的“千朵万朵压枝低”,而是“桃花一簇开无主”,深红、浅红相互辉映。诗的最后一句采用疑问语气,显得更加轻松欢快。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首诗和前首属于同一组,是其中的第六首,寻花地点是黄四娘家。这里的花非常多,压弯了枝头。后两句对仗工整,语言优美,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黄四娘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也因为杜甫这首可爱的小诗,流传千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人们公认杜诗的特点是沉郁顿挫。连年战乱给这位悲天悯人的大诗人带来沉重的负担,既有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又有对民众的慨叹,加上自家老小遭受的苦难,让杜甫的心态未老先衰,写下众多饱含艰辛、催人泪下的诗句。但这首却完全不同,风格轻快洒脱,一扫愁苦之态。原来是听到了叛乱平定的好消息。诗人悲喜交加,涕泗横流。家人欢喜,自己也高兴得仿佛要发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两句,分明是“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做派。而尾联两句,以“即”“便”二字领起,极言迫切。用四个连续的地名穿越千里,思绪飞驰,仿佛乘奔御风。浦起龙说这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真可谓老杜的千古知音。

渔歌子

[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子同,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少年有才华,擅长音乐绘画,曾在朝廷做官,后弃官归隐,出家作了和尚。他的作品大多描写自己隐居闲散的生活。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西。青山白鹭,流水游鱼,斜风细雨,以及安然闲适、半钓半隐的渔翁,这是一幅典型的江南山水水墨画。渔翁是中国艺术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通常是自由、适意、知足、悠闲的象征,向往自由闲适人生的艺术家经常在这种形象中寄寓自己的人生追求。在这首词中我们就不难从渔翁身上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

枫桥夜泊

[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字懿孙,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西郊。姑苏是苏州的别称。寒山寺则是苏州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这是一篇描写羁旅情思的传世名作。人在旅途,远离故乡,夜晚停泊在异地他乡的江面上,心中自然充满乡愁。江边的枫树黑黝黝的,江中一点渔火若明若暗,与难以入睡的诗人无言相对。好容易睡去,半夜又被寒山寺中传来的钟声惊醒。全诗弥漫着淡淡的忧郁与感伤。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长安人。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田园隐逸生活著称。这首诗大概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处理完公务之后,他经常到郊外观赏景色,一天在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小诗。诗歌大意为:我最喜爱幽静山涧边,青草悄悄生长,上面有黄鹂在深深的树林中啼鸣。傍晚时分,春潮夹带着雨水,水流湍急,偏僻的渡口没有行人,只有小船随意停靠在岸边。这是一首山水名诗,好在“怜”字。草、涧、鸟、树、潮、雨、舟等几种事物,被诗人用喜爱的情绪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意境幽远的山水画。

塞下曲

[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748?—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多感时伤乱之作,但也有些写得苍劲雄浑,比如这首《塞下曲》。卢纶的《塞下曲》一共六首,这是第三首,描写边疆的将士在一个没有月亮、大雪纷飞的夜晚追击偷偷逃跑的敌人的情景。寒冷的夜晚,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在夜幕和风雪的掩护下,狡猾的敌人打算悄悄逃走。他们的行动惊动了已经栖息的大雁,大雁高高飞起,引起了将士们的警觉。发现了敌人的动向以后,将军当即决定率领轻骑部队追逐。部队整装待发,诗人没有正面描写铺叙将士的精神风貌、神武英姿,而是捕捉了一个不为常人注意的细节:士兵们手中的弓箭大刀上落满了雪花。诗人让镜头离开了勇士的面部,聚焦在落满雪花的武器上。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个画面中,我们虽然看不到英勇守卫边疆的将士,但是在漫天飘飞的雪花和寒光凛凛的兵刃的辉映中,他们的豪迈气概已经跃然纸上。

游子吟

[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这首诗是作者担任溧阳县尉时所作。孟郊当时已经五十岁,把母亲接到任上奉养,并写了这首小诗,表达自己对于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这是一首赞美母爱的脍炙人口的小诗。前四句截取了家庭生活中一个常见的场景——母亲为将要出门的孩子缝制衣裳——进行描写,语言浅显朴素,但浓浓的亲情已经洋溢其中。后两句用小草与阳光比喻孩子与母亲的关系,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这首诗也是孟郊诗中为数不多的亲切自然、浅显流利的作品之一。

秋思

[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766?—830?),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家书是对故乡的牵挂,是对亲人的思念,是情感的寄托。古人交通不便,因此来往的家书就显得弥足珍贵。作者客居洛阳,到了秋天,不由得想起故乡的风物亲人。性情中人往往容易为外物触动,见秋天落叶则引起思乡之情非常自然,却只能将心中的思念写成家书。但重重心事写之不尽,本来寄信人已经要出发了,却还要打开封口再检查一遍。诗中“欲作”“复恐”两词将作者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一个临行开封的细节,读来黯然神伤。

望洞庭

[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与白居易为友,并称“刘白”。他的诗清新通俗,自然沉稳,其中模仿民歌的《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这首诗描写洞庭君山美景。在一个晴明无风、波澜不惊的夜晚,诗人远眺,平静的湖面在皎洁月光的辉映下,明亮而迷蒙,美丽的君山点缀在湖中。诗人使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摹眼前的美景:月光下的湖面仿佛刻镂精美的白银盘,苍黑墨翠的君山则仿佛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摆放其中。

浪淘沙

[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原是唐代教坊曲名,后成为词牌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历代诗人留下了无数歌咏黄河的诗篇,这就是其中的一首。全诗写得非常有气势,前两句居高临下描写黄河的全景:万里河道,九曲回肠,挟泥带沙,奔涌而下。后两句糅入了优美的神话传说:沿着黄河逆流而上,就可以到达天河,拜访善良勤劳的牵牛织女一家。这一方面体现了黄河直通天上的磅礴气势,一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