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浴治百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0 23:36:42

点击下载

作者:常宇,郑杨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足浴治百病

足浴治百病试读:

前言

足浴是中医外治法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方法。它是根据中医学理论,选择适当的中药水煎后,将双足浸泡、洗浴,通过中药的药物治疗作用和对足部穴位的刺激作用,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法。

足浴主要通过药物吸收和经络的联络作用,使药力直达脏腑,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因此,足浴方法简便,副作用小,且行之有效。

足浴历史悠久,中医最早的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足与脏腑经络关系的论述,为足浴奠定了理论基础。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他常年坚持每晚用花椒水足浴养生。

近年来,足浴的发展较快,各种期刊杂志上不断刊登足浴的经验和方药。但是直到今日,足浴的一些理论和经验仍散于民间和基层,关于足浴系统整理的专著很少。为了便于足浴的发展和推广,利于民众对足浴的了解和应用,我们对相关内容加以广泛收集、系统整理,将足浴验方精心编排,撰成此书。

本书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足浴的基本知识,包括足浴的方法、作用、治病原理和注意事项等等;下篇主要介绍内科、皮肤科和外科、骨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常见疾病的足浴验方。

考虑到足浴遵循着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所以在整理足浴验方时,按照中医的病证来分类介绍,一些现代医学疾病按其所属的中医病证范畴纳入其内,分列其后,力求简明、清晰,利于应用。在编写的过程中,参考了相关的书籍和期刊,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难免有错误疏漏之处,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上篇 足浴基本知识

第一节 足浴简介

一、什么是足浴

足浴是中医外治法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根据中医学理论,选择适当的中药水煎后,将双足浸泡、洗浴,通过中药的治疗作用和对足部穴位的刺激作用,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中药外治法。足浴主要通过药物作用和经络的联络作用,使药力直达脏腑,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双足处于人体的最低位置,是末梢血液循环比较差、血液容易滞留的部位,所以在日常保健中,经常保持足部的血液循环畅通,对保证全身的血运正常非常重要。因此,足部洗浴配合足部的按摩是一种最佳的畅通足部血液循环的方法。二、足浴的历史

足浴对人体的养生保健作用,很早就引起古人的重视和研究。中医最早的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足与脏腑经络关系的论述,为足浴奠定了理论基础。

吴师机云:“外治之理,亦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其中,足浴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法之一。足浴更以其简便、灵验的特点,在中医外治法中发挥重要作用,盛行千载而不衰。古书《琐碎录》中称:“足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文坛巨匠苏东坡、陆游等留有“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烧汤”的诗句。

贵为天子的乾隆皇帝,也信奉“晨起三百步,晚间一盆汤”的养生之道。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认为“外治可补内服汤药之不足”,提倡内病外治。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常年坚持每晚用花椒水足浴养生。

近年来,足浴治病范围很广泛。经多数学者应用证明确实治疗有效的病种主要有:感冒、咳嗽、失眠、头痛、腹泻、小儿遗尿、妇女痛经、荨麻疹等内、外、妇、儿诸科多疾病。曾有学者报道采用足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总有效率达70.3%;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总有效率达97.22%;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总有效率达75%,治疗手术后肠胀气也有较好的疗效。三、足浴的作用

足浴的功用及适应证非常广泛,对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神经、心血管系统均有作用,并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可广泛用于内、外、妇、男、儿、骨、皮肤、五官科等疾病,并可延年益寿。具体来讲,足浴的作用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温阳益气,养生延年

足为人体精气之根。足不仅为足三阴经的起始点,还是足三阳经的终止之处。足浴可温补人体之阳气,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具有补肝脾肾、益精气之功。用于虚劳诸疾、神经衰弱等,并可延年益寿。

2.健脾和胃,升清降浊

足为足太阴脾经的起始点,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足浴可增强脾胃机能,使脾之阳气得升,浊阴下降,以达到健脾止泻,和胃降逆的作用。用于胃痛、呕吐、泄泻、痢疾等疾病。

3.温补下元

足为足三阴经(肝、脾、肾)的起始点,女子以肝为先天,肾又为先天之本,足与生殖机能密切相关,故药物温足可调理冲任,固经安胎。临床用于阳痿、遗精、早泄及妇女痛经、带下、不孕等病证。

4.通调三焦,利水消肿

足浴能激发三焦的气化功能,使气机通畅,经脉疏通,调节机体津液代谢。可治疗小便不利、水肿、黄疸等病证。

5.敛汗固表,涩精止带

用一些收敛、涩精、固脱的药物足浴,能收敛人体的精、气、神、津,调整脏腑阴阳平衡,使气血调畅,营卫通利。临床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梦遗、带下、失眠等病证。

6.通经活络,行气止痛

足通百脉,温热药浴足,能够通经活络,理气和血,以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作用。适用痹证、手足麻木及诸痛等病证。四、足浴的优点

1.适应证广,奏效快,疗效高

足浴的适应证很广,可用于内、妇、男、儿、五官、皮肤及其他各科,使用灵活,奏效快捷,疗效显著,不仅一方治多病,而且一病可用多方。

2.方法简便,易于操作

足浴的操作方法非常简便,不需服药、注射。足浴方法无痛苦,能免去患者的精神负担,对那些怕打针吃药及不能服药的患者尤其适宜;且一看便懂,一学就会,医者可用,患者也可自疗,故易于被患者接受。

3.价格低廉,节省药材

足浴每次用量较小,且都为普通药材,药费低廉,患者能够承受,并能节省药材。

4.药源广泛,取材方便

足浴所用药物大都是普通中草药(如醋、盐、姜、花椒等),易于采集和制备。

5.贮存方便,随取随用

足浴常用方药可备好贮存,一旦需要,随时可用,对危急重病证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6.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小

足浴属外治法,一般无毒副作用,即使发生一些皮肤出现过敏或发生水疱等反应,也可随时去掉或更换药物,症状就会自行消失,所以安全、可靠。

第二节 足浴的治疗原理

一、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足通过经络与人体的脏腑组织相连。足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冲脉、阴跷脉、阳跷脉、阳维脉、阴维脉等经脉关系密切,为这些经脉所过之处。

1.足阳明胃经(1)经脉循行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复向后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循颊车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额前。

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过膈,属胃,络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

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至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于大腿前外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分支: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

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2)主要病候

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3)主治病证

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2.足太阴脾经(1)经脉循行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入腹中,属脾,络胃。复向上行过膈,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2)主要病候

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3)主治病证

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足太阳膀胱经(1)经脉循行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晴明穴),向上到达额部,直至巅顶,左右交会于百会穴。

分支:从头顶部分出,至耳上角部。

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距背部中线一寸五分),下行至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膂),深入腹腔,络肾,属膀胱。

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窝中(委中穴)。

分支:从项部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沿背中线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再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昆仑穴,向前折返,沿足背外侧缘至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2)主要病候

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见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项、背、臀部及下肢循行部位痛麻等。(3)主治病证

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症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4.足少阴肾经(1)经脉循行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于舟骨粗隆之下的然谷穴,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内侧,直上股内侧后缘,至尾骨部长强穴后,贯穿脊柱,入属肾,络膀胱。

直行者:从肾上行,入肝过膈,上进入于肺,沿喉咙上达舌根两旁。

分支:从左右股内侧大腿根部分出,向前行挟阴部两侧,至下腹部,沿腹中线两侧(距腹正中线半寸)上行,夹脐,抵胸前,直到锁骨下(俞府穴)。

分支:从肺中分出,络于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2)主要病候

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证。(3)主治病证

主治妇科,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5.足少阳胆经(1)经脉循行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穴),上至头角(颔厌穴),再下行到耳后(完骨穴),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又向后折行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前行入缺盆。

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于耳前,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大迎穴,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行至目眶下,再向下经下颌角部颊车穴下行至颈部,与前脉会合于缺盆后,进入胸腔,过膈,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环跳穴处。

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肋,下行至环跳穴处于前脉会合,再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至腓骨下端,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

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2)主要病候

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颌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腋下、胸胁、股及下肢外侧、足外侧痛等。(3)主治病证

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6.足厥阴肝经(1)经脉循行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侧前缘,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抵小腹,上行至章门穴后经期门穴进入腹中,挟胃两旁,属肝,络胆,上过膈肌,布于胁肋,沿喉咙后边,上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于头顶部(百会穴)交会于督脉。

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唇内。

分支:从肝分出,过膈,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2)主要病候

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小腹肿等。(3)主治病证

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7.冲脉(1)经脉循行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在气街部与足少阴肾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胸中,再向上,经咽喉,环绕口唇,到目眶下。

分支:从气街下浅出体表,沿大腿内侧进入窝,再沿胫骨内缘,下行至足底;又有支脉从内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足背,进入足大趾。

分支:从胞中出,向后与督脉相通,上行脊柱内。(2)主要病候

腹部气逆而拘急。

8.阴跷脉(1)经脉循行

阴跷脉,起于内踝下照海穴,沿内踝后直上下肢内侧,经前阴,沿腹、胸进入缺盆,出行于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2)主要病候

多眠、癃闭。

9.阳跷脉(1)经脉循行

阳跷脉,起于外踝下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复向上行,入发际,折向下到达耳后,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项后。(2)主要病候

目痛、不眠。

10.阴维脉(1)经脉循行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与任脉相会。(2)主要病候

心痛、忧郁。

11.阳维脉(1)经脉循行

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向上,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行到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2)主要病候

恶寒发热、腰痛。二、足浴的特点和功能

足,虽然位于人体的下部,但人体五脏六腑的经络循行于足,足上遍布脏腑的穴位,且在五脏六腑上都有相应的投影。双足具有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功能。足浴之所以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并有预防和保健养生的作用,主要在于其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相连。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内外紧密联系的整体,足部是人体整体的一个缩小投影。当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发生病理改变的时候,就会在双足出现改变,如红、肿、酸、胀、压痛等局部表现。所以,人体出现病理变化反射到足部,是局部反映整体的一种表现。

足为人体十二经脉中足三阴经(脾、肝、肾)之始,又系足三阳经(胃、胆、膀胱)之终,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密切。人体五脏六腑的精气通过经络汇聚于足,所以,中医学认为“足为精气之根”。

经络是人体特有的结构和组成部分之一,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沟通内外、上下,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统一体,并借以行气血、阴阳,使人体的功能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足是人体经络循环的关键部位,足是11条经脉、气、血出入的门户,在足踝以下就有33个穴位,双脚穴位达66个,占全身穴位的1/10,足是人体中腧穴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经,挟足上行,至胸中而散。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其脉气在头部灌注诸阳,在下肢渗入三阴,并与肾、胃经相并上行,故足可通过冲脉与十二经脉相通。

足大拇趾是肝、脾两经的通路,足第四趾是胆经的通路,足小趾是膀胱经的通路,足底为肾经的通路。足大拇趾可舒肝健脾,增进食欲,促进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同时,对肝脾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和预防作用。第四趾属胆经,可防治消化系统的疾病。小趾属膀胱经,对泌尿系统的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足底为肾经的通路,与生殖系统的病变密切相关。

所以,足浴能通过经络中气血运行作用,影响其他经脉,以达到健脾温肾、调胃理肠、行气利水、散结通滞,主疗百病的作用。故当冲脉等人体经脉出现病理改变时,如腹痛、泄泻、咳嗽、小便不利、呃逆、呕吐、腰痛、水肿等内脏机能失调、元气虚弱等病症都可以通过足浴得到解决。

有的学者形象地比喻经络如一棵大树,足就是经络的根。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足浴,使足部的涌泉、太冲、隐白、昆仑等诸多穴位都受到药物作用和热力刺激,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血脉,进而达到调理脏腑,平衡阴阳,舒通经脉的治理作用。同时,还可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现代医学通过生物全息论、血微循环学说、生物信息论、神经精神调节学说、免疫调节学说、内分泌调节学说、抗自由基学说、体液排毒学说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证明了中药足浴对人体有保健、防病、治病的良好作用。

由于足部是一些特定的脏腑经气输注和聚集之处,在足部特定部位给予一定的按摩刺激,可治疗相应的内脏疾患,尤其对急性疼痛性疾病疗效显著,如胃痛、头痛、腹痛、痛经等。三、现代医学对足的认识

足由26块骨、33个关节、20多条肌腱和100多条韧带组成,足上有数百条神经末梢与大脑相连,同时又密布众多的血管。人体共有206块骨,双脚就占了52块,足为全身的支柱。因此,足被比作“人体之根”、“第二心脏”。可见,养足、护足的重要性。

菲特兹·格拉德提出人体区带反射理论和人体区带反射图,创立足反射疗法。他认为足与人体脏腑之间有着特定的联系,这与中医五脏六腑在足部的投影的理论不谋而合。可见,中西医对足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足对人体作用是非常重要。

足部密布众多的血管,因此,足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足浴可扩张毛细血管,加快血液循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现代研究表明,药物施加足部时,刺激足部的局部神经末梢,神经末梢由静止状态进入活动状态,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与传导,促进人体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能,同时改善内脏、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足部有丰富的神经末梢、神经丛和神经束,与大脑紧密相连,热水和药物可刺激足部的神经末梢,对大脑皮层产生抑制,使人感到脑部舒适轻松,益于改善人体大脑细胞功能,增强人的记忆力。

足位于人体的末端,远离心脏,循环较弱,血液供应较少。另外,足表面脂肪薄,保温力差,趾尖的温度比正常体温低。足部受寒,可引起局部体温下降和抵抗力减弱,导致感冒等多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足浴可扩张毛细血管,加快血液循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可预防感冒等多种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1)足部给药不经过消化系统,较少通过肝脏,避免了对消化道的刺激以及肝脏代谢对药物成分的破坏,从而能更好地发挥疗效。(2)足部有丰富血管和良好的感受功能及传导功能,可调整机体植物神经的机能,改善内脏及组织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的。(3)足部的皮肤较薄嫩,表面脂肪薄,血管丰富,这些都有利于药物的直接吸收。四、足浴的作用原理

1.杀菌消炎、除臭止痒

足浴可直接清除足部的细菌和异味,药物可从皮肤上的毛细血管、汗腺、皮脂腺渗透吸收,发挥治疗作用,从而达到对一些足部疾病有直接的治疗作用,如踝关节扭挫伤、脚癣、灰指甲等。

2.促进血液循环

足浴通过液体的温热作用可以直接改善足部血液循环,通过扩张足部血管,增加皮肤温度,间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3.改善睡眠

足部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末梢,足浴通过刺激神经和毛细血管有反射到大脑皮层,对大脑皮层起到抑制作用,使大脑细胞的兴奋性降低,从而改善睡眠。

4.调整血压

足浴的温热作用可扩张局部和全身血管,加快血液循环,使机体自主神经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从而双向调节血压。

5.促进新陈代谢

足浴配合足部穴位按摩,在促进足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环的同时,机体还可反射性调节腺体分泌各种激素,从而促进机体新陈代谢。

6.消除疲劳

人体疲劳时会产生代谢产物、乳酸微晶体等物质沉积。通过足浴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血中乳酸代谢,从而消除疲劳。

7.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足浴使足部的涌泉、太冲、隐白、昆仑等诸多穴位都受到热力刺激,通过扩张人体毛细血管网,加快血液循环,平衡阴阳,强身健体,祛病延年。

第三节 足浴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足浴的方法

足浴的主要方法有足部药浴法、足部熏蒸法等。本书主要介绍足部药浴法。足浴一般分为两类:热水足浴及冷水足浴。足浴方式一般有两种:高位足浴和低位足浴。将药液浸至膝关节以下的为高位足浴;药液浸至踝关节附近的为低位足浴。

1.容器

低位足浴最好选用木制足浴盆,浴盆底部的直径以纳入双脚为宜,高度在15厘米左右。高位足浴最好选用木制浴桶,浴桶应最好高至膝盖处。

2.时间

足浴一般每日2次,首次足浴应于晚上进行,第二次早晨进行。每次足浴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如有需要可延长时间至30分钟左右。

3.水温

冷水足浴的水温多在2~4℃。热水足浴的水温多在36~43℃,但一般不应超过45℃,最低不低于36℃。水温主要由个体差异来决定,初次足浴者,水温要偏低,以免烫伤皮肤。足浴时,应备1只水温计,随时测量水温,水温低时应随时添加热水或加热。

4.热水足浴

可用40℃左右的水浸泡双脚(以浸泡至踝关节为度),浸泡时间每次约20分钟。

5.冷水足浴

一般水温从20℃慢慢降至4℃左右。足浴前先用手摩擦双足,使足部变得温热,然后将双足浸入冷水中,再用两足相互不断摩擦,直到足部潮红。每次约5分钟,可每日早、晚各进行1次。足浴后足立即擦干、保暖。

冷水足浴可以使足部血管强烈收缩,而且全身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也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冷水足浴还能促使鼻黏膜的温度升高,增强呼吸道的抵抗力,冬季可预防感冒。

6.高位足浴

用高至膝盖的木制浴桶,将药液倒入桶内,加水至膝关节以下浸泡、擦洗下肢小腿等处。高位足浴适用于下肢的疾病,如风湿病、湿疹等。

7.低位足浴

将药液倒入木制浴盆内,加水至踝关节以下浸泡、擦洗足部。低位足浴适用于足部的疾病,如足癣、冻疮、骨刺等。

8.配合按摩

将双脚在盆水中浸泡5~10分钟后,可用手或毛巾反复搓揉足背、足心、足趾。为加强治疗效果,还可按摩一些穴位,如涌泉穴、隐白穴、太冲穴、昆仑穴等;进行高位足浴时,还可用手或毛巾反复搓揉小腿和腿部的一些穴位,直到腿上皮肤发红发热,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三阴交等。二、足浴的使用原则

足浴疗法主要用于防病治病,通过药物作用、温水作用、按摩作用等共同作用于人体足部穴位,使人体经脉气血流畅,五脏六腑气血充养,达到祛病健身的治疗与保健作用。

1.足浴前仔细询问患者病史,有皮肤过敏者,不宜采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足浴验方中有一些有毒、峻烈的药物,如巴豆、甘遂等应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3.久病体弱及有严重心脏病患者,用药量不宜过大,用药时间不宜过长,病愈即止,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4.孕妇宜慎用或忌用足浴,有堕胎或副作用的药物更应慎用或禁用,以免发生堕胎流产。

5.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证用药方能提高疗效。

6.通常用药剂量不宜过大,根据病证的需要灵活确定用药疗程。治疗轻证,病愈则去药;慢性病或预防保健宜间断用药。

7.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者,如疼痛、过敏反应、病情加重等,应立即停药。三、足浴的注意事项

1.足浴的药液需要保持适宜的温度,稍冷即应调换药液。

2.足浴前用清水洗脚,清除足部的汗液、污垢等,足部清洁后再进行足浴。

3.饭前、饭后60分钟,或过饥、过饱,或极度疲劳、酒醉后不宜足浴。

4.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欲进行足浴,请咨询医生的意见。

5.足浴时患者若出现头晕的表现,可暂停足浴,或冷水洗脚,使足部血管收缩,缓解症状。

6.足浴或足浴按摩时忌用力搓擦皮肤。

7.如果足浴中使用的药物引起了皮肤过敏,应该立即停止足浴。

8.足浴后立即擦干脚部药液,穿上暖和衣服,防止感冒。四、足浴的禁忌证

1.各种出血患者,如吐血、呕血、便血等。

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3.脑血管病患者。

4.急性肝坏死患者。

5.严重肾功能衰竭患者。

6.活动性肺结核。

7.经期及妊娠期。五、足浴后的调养

1.足浴后,应立即擦干足部的药液,穿上暖和衣服,以免受凉感冒。

2.足浴后,由于足部血管受热扩张,使头部血液供应量减少,患者如马上起立,可能会出现头晕的症状。应静坐片刻后起立,防止头晕。

3.足浴使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加,造成胃肠及内脏血液减少,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所以,足浴后不能立即进食。

第四节 足浴常用腧穴

一、足阳明胃经

1.足三里【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羸瘦。

2.上巨虚【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主治】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脚气。

3.条口【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主治】脘腹疼痛,下肢痿痹,转筋,跗肿,肩臂痛。

4.下巨虚【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主治】小腹痛,泄泻,痢疾,乳痈,下肢痿痹。

5.丰隆【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主治】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水肿,癫狂痛,下肢痿痹。

6.解溪【定位】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主治】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7.冲阳【定位】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主治】口眼歪斜,面肿,齿痛,癫狂痫,胃病,足痿无力。

8.陷谷【定位】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主治】面目浮肿,水肿,肠鸣腹痛,足背肿痛。

9.内庭【定位】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主治】齿痛,咽喉肿病,口歪,鼻衄,胃病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热病,足背肿痛。

10.厉兑【定位】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主治】鼻衄,齿痛,咽喉肿痛,腹胀,热病,多梦,癫狂。

11.解溪【定位】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主治】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二、足太阴脾经

1.隐白【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2.大都【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主治】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3.太白【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主治】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

4.公孙【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主治】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心烦失眠,狂证,逆气里急,气上攻心。

5.商丘【定位】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主治】腹胀,泄泻,便秘,黄疸,足踝痛。

6.三阴交【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7.漏谷【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主治】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

8.地机【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主治】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9.阴陵泉【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主治】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三、足太阳膀胱经

1.合阳【定位】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主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疝气,崩漏。

2.承筋【定位】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主治】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3.承山【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主治】痔疾,脚气,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4.飞扬【定位】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主治】头痛,目眩,腰腿疼痛,痔疾。

5.跗阳【定位】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主治】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6.昆仑【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主治】头痛,项强,目眩,癫□,难产,腰骶疼痛,脚跟肿痛。

7.仆参【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主治】下肢痿痹,足跟痛,癫□。

8.申脉【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酸痛,目赤痛,失眠。

9.金门【定位】在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主治】头痛,癫□,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10.京骨【定位】在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痛,项强,目翳,癫□,腰痛。

11.束骨【定位】在足外侧部,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痛,项强,目眩,癫狂,腰腿痛。

12.足通谷【定位】在足外侧部,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

13.至阴【定位】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主治】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难产。四、足少阴肾经

1.涌泉【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主治】头顶痛,头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难,小儿惊风,足心热,癫疾,霍乱转筋,昏厥。

2.然谷【定位】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主治】月经不调,阴挺,阴痒,白浊,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泄泻,胸胁胀痛,咳血,小儿脐风,口噤不开,消渴,黄疸,下肢痿痹,足跗痛。

3.太溪【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4.大钟【定位】在足内侧,内踝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主治】咯血,气喘,腰脊强痛,痴呆,嗜卧,足跟痛,二便不利,月经不调。

5.水泉【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阴挺,小便不利,目昏花,腹痛。

6.照海【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尖正下缘凹陷处。【主治】咽喉干燥,痫证,失眠,嗜卧,惊恐不宁,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频数,不寐,脚气。

7.复溜【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缘。【主治】泄泻,肠鸣,水肿,腹胀,腿肿,足痿,盗汗,脉微细时无,身热无汗,腰脊强痛。

8.交信【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直上2寸,复溜前0.5寸,胫骨内侧面后缘。【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阴挺,泄泻,大便难,睾丸肿痛,五淋,疝气,阴痒,泻痢赤白,膝、股、内廉痛。

9.筑宾【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太溪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主治】癫狂,痫证,呕吐涎沫,疝痛,小儿脐疝,小腿内侧痛。五、足少阳胆经

1.阳陵泉【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2.阳交【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主治】胸胁胀满疼痛,面肿,惊狂,癫疾,膝股痛,下肢痿痹。

3.外丘【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主治】颈项强痛,胸胁痛,疯犬伤毒不出,下肢痿痹,癫疾,小儿龟胸。

4.光明【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主治】目痛,夜盲,乳胀痛,膝痛,下肢痿痹,颊肿。

5.阳辅【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疬,胸、胁、下肢外侧痛,疟疾,半身不遂。

6.悬钟【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膝腿痛,脚气,腋下肿。

7.丘墟【定位】在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

8.足临泣【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跖趾关节的后方,足小趾伸肌腱的外侧。【主治】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疬,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

9.地五会【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跖趾关节稍后方,第4、5跖骨之间,当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处。【主治】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胸满,胁痛,腋肿,乳痈,跗肿。

10.侠溪【定位】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主治】头痛,眩晕,惊悸,耳鸣,耳聋,目外眦赤痛,颊肿,胸胁痛,膝股痛,足跗肿痛,疟疾。

11.足窍阴【定位】在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主治】偏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喉痹,胸胁痛,足跗肿痛,多梦,热病。六、足厥阴肝经

1.大敦【定位】在足大指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主治】疝气,阴缩,阴中痛,月经不调,血崩,尿血,癃闭,遗尿,淋疾,癫狂,痫证,少腹痛。

2.行间【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主治】月经过多,闭经,痛经,白带,阴中痛,遗尿,淋疾,疝气,胸胁满痛,呃逆,咳嗽,洞泻,头痛,眩晕,目赤痛,青盲,中风,癫□,瘛,失眠,口?,膝肿,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

3.太冲【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主治】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

4.中封【定位】在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主治】疝气,阴茎痛,遗精,小便不利,黄疸,胸腹胀满,腰痛,足冷,内踝肿痛。

5.蠡沟【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不利,睾丸肿痛,少腹痛,腰背拘急不可俯仰,胫部酸痛。

6.中都【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主治】胁痛,腹胀,泄泻,疝气,小腹痛,崩漏,恶露不尽。

7.膝关【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上髁的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主治】膝膑肿痛,寒湿走注,历节风痛,下肢痿痹。图1 足阳明胃经腧穴总图图2 足太阴脾经腧穴总图图3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总图图3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总图(续)图4 足少阴肾经腧穴总图图5 足少阳胆经图图6 足厥阴肝经腧穴总图七、奇穴

1.胆囊【定位】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直下2寸。【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下肢痿痹。

2.阑尾【定位】在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主治】急慢性阑尾炎,消化不良,下肢痿痹。

3.内踝尖【定位】在足内侧面,内踝凸起处。【主治】牙痛,乳蛾,小儿不语,霍乱,转筋。

4.外踝尖【定位】在足外侧面,外踝凸起处。【主治】脚趾拘急,踝关节肿痛,脚气,牙痛。

5.八风【定位】在足背侧,第1至第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一足4穴,左右共8穴。【主治】足跗肿痛,趾痛,毒蛇咬伤,脚气。

下篇 常见疾病的足浴治疗

第一节 内科疾病

1.感冒

感冒,俗称伤风、冒风、伤寒、冒寒、重伤风等。多为感受风邪所致,是常见外感疾病之一。临床以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咽痛,喷嚏,咳嗽,头痛,全身不适等为其主要临床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多。

本病起病较急,骤然发病,无潜伏期(或潜伏期极短)。病程短,少者3~5天,多者7~8天。一般以风寒、风热两者为多见,二者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症;但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证发热重恶寒轻,有汗,鼻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感冒有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之分,中医感冒与西医学感冒基本相同,普通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时行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感冒,西医感冒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感冒由外邪客于肌表引起,临床采用辛散解表的法则,祛除外邪,邪祛则正安,感冒亦愈。解表之法应根据所感外邪寒、热、暑的不同,而分别选用辛温、辛凉、清暑解表法。中药足浴可使全身气血流通,改善血液循环,使全身腠理疏通,毛窍开放,有发汗退热之功,对感冒起到很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处方1 生姜适量。【主治】风寒感冒。症见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或微有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制法】将上药水煎,取汁,备用。【用法】将药汁放在盆内,浸泡双足,每日2次,每次15分钟。【来源】王云祥 家庭医生 足浴与养生 2006年1期【体会】生姜,性辛温,有发汗解表散寒的功效。用本法浴足,可使全身气血流通,改善血液循环,使全身腠理疏通,毛窍开放,有发汗退热之功。此外,本法还可预防感冒。

处方2 麻黄10克,羌活15克,细辛3克,葱白30克,生姜10克。【主治】风寒感冒。症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头痛,无汗,身痛,全身不适,舌苔薄白,脉浮紧。【制法】将上药水煎,滤液,备用。【用法】将药液浸泡双足,每日2次,每次15分钟。【来源】杜晶国 春季足浴保健方 农村百事通 2004年8期【体会】麻黄、细辛解表散寒,羌活散寒除湿,为治肢体疼痛之要药,葱白、生姜,性辛温,有发汗解表散寒的功效。全方共奏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之效。

处方3 速效感冒伤风胶囊10粒。【主治】感冒。症见恶寒,发热,鼻塞,咳嗽,无汗,全身不适,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制法】将药物溶于热水中,备用。【用法】趁热洗足,每次20~30分钟,至涌泉穴发热。【来源】肖军 足浴治病偶举 家庭中医药 1999年5期

处方4 橘皮60克,生姜20克,葱白15克,白酒30毫升,食盐20克。【主治】风寒感冒。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制法】将橘皮、生姜、葱白用清水煮沸15分钟,连汁带渣倒入盆中,再加白酒30毫升,食盐20克,备用。【用法】将药汁放在盆内,浸泡双足。每日1次,连续3日可愈。【来源】任彩元 自我保健法——足浴 华夏文化 1994年1期

处方5 麻黄10克,桂枝10克,荆芥10克,羌活15克,细辛3克,葱白30克,生姜10克。【主治】风寒感冒。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舌苔薄白,脉浮紧。【制法】将上药水煎,取药液,备用。【用法】将药汁放在盆内,浸泡双足,每日2次,每次15分钟。【来源】魏永泉 浴足疗疾验方 家庭医学 1998年7期【体会】本方麻黄、桂枝性辛温,发汗解表散寒;荆芥解表疏风;羌活散寒除湿,为治肢体疼痛之要药;细辛、葱白、生姜有解表之效。全方共奏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之效。

处方6 荆芥、防风、独活、羌活、生姜各9克,白芷、前胡各12克。【主治】风寒感冒。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痰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脉浮紧。【制法】将上药水煎,取药液,备用。【用法】将药汁放在盆内,浸泡双足,先熏后洗,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来源】刘健英 药液浴足 祛病疗疾 家庭医学 2001年9期【体会】本方以荆芥、防风解表散寒;羌活、独活散寒除湿,为治肢体疼痛之要药;川芎活血散风止头痛;生姜、前胡宣肺利气;白芷散寒止痛。共奏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之效。

处方7 麻黄9克,桂枝6克,生姜5克,紫苏5克,甘草3克。【主治】风寒感冒。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咳嗽,痰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制法】将上药水煎,取药液,备用。【用法】将药汁放在盆内,浸泡双足(先熏后洗),每次15~20分钟,得汗而解。【来源】刘健英 药液浴足 祛病疗疾 家庭医学 2001年9期

处方8 蒲公英100克。【主治】流行性感冒。症见全身症状较重,壮热,嗜睡,汗出热不解,目赤,咽红,肌肉酸痛,舌红,苔黄,脉数。【制法】将上药水煎,取药液,备用。【用法】将药汁放在盆内,浸泡双足,每次20~30分钟,至涌泉穴发热。【来源】董伟 洗足疗法 中国气功科学 2000年6期【体会】蒲公英,性味苦寒,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病,多人同时发病,迅速蔓延。起病急,全身症状显著,以高热,头痛,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等为主要特点,本法对流行性感冒有防治作用。

处方9 老茅草叶、石菖蒲、陈艾各适量。【主治】产后发热。【制法】上方加水煎,取汁,备用。【用法】将药汁放在盆内,足浴,每日2~3次,每次1剂。【来源】钟仲义 卢荫昌 黄春祥 陈兰英 中药足浴保健疗法 双足与保健 2002年4期【体会】产后体弱,气虚阴亏,卫外不固,容易反复感冒,本法具有祛风湿止痛之效,适用产后发热。此外,风湿痹痛等疼痛疾病也可用此法。

处方10 温水。【主治】感冒。症见恶寒,发热,鼻塞,咳嗽,无汗,头痛,全身不适,舌苔薄白,脉浮紧。【制法】水加温44℃左右,备用。【用法】每天泡脚3次,上午、下午和睡前各1次,每次40分钟左右。【来源】家庭泡脚 妙治感冒 农村百事通 2003年7期

处方11 紫苏60克,鸡蛋2个。【主治】风寒感冒。症见恶寒重,发热轻,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咳嗽,无汗,头痛,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制法】紫苏与鸡蛋加水煎煮,取药液,备用。【用法】浸泡双脚,服食鸡蛋,每日1剂。【来源】家庭泡脚 妙治感冒 农村百事通 2003年7期

处方12 金银花、连翘各50克,桔梗、薄荷各30克,牛蒡子、豆豉各20克,甘草10克。【主治】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有汗,鼻塞喷嚏,流稠涕,头痛,咽喉疼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制法】将上药水煎,取汁,备用。【用法】泡脚,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每日1剂。【来源】家庭泡脚 妙治感冒 农村百事通 2003年7期【体会】本方以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兼以清热解毒;薄荷、淡豆豉疏风解表,透热外出;桔梗、牛蒡子、甘草宣肺祛痰,利咽散结。全方共奏辛凉解表,宣肺清热之效。

处方13 生姜、陈皮、苍耳、薄荷各30克。【主治】风寒感冒。症见恶寒重,发热轻,咳嗽,无汗,头痛,全身不适,舌苔薄白,脉浮紧。【制法】将上药水煎,取汁,备用。【用法】泡脚,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每日1剂。【来源】家庭泡脚 妙治感冒 农村百事通 2003年7期【体会】在足浴的同时,可根据病情服用不同的药物。风寒感冒可用成药如午时茶、通宣理肺丸等,轻证亦可用生姜10克,红糖适量,煎水服用。风热感冒可用成药银翘解毒片(丸)、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等。时行感冒用板蓝根冲剂等。

处方14 荆芥、防风、羌活、川芎、独活各9克,前胡、柴胡、白芷、生姜各12克。【主治】风寒湿感冒。症见恶寒重,发热轻,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咳嗽,无汗,头痛,全身不适,舌苔薄白,脉浮紧。【制法】将上药水煎,取汁,备用。【用法】泡脚,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每日1剂。【来源】家庭泡脚 妙治感冒 农村百事通 2003年7期【体会】本方以荆芥、防风解表散寒;柴胡、薄荷解表疏风;羌活、独活散寒除湿,为治肢体疼痛之要药;川芎活血散风止头痛;枳壳、前胡、桔梗宣肺利气。

处方15 贯众叶、防风各30克。【主治】风寒感冒。症见恶寒重,发热轻,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咳嗽,无汗,头痛,全身不适,舌苔薄白,脉浮紧。【制法】将上药水煎,取汁,备用。【用法】泡脚,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每日1剂。【来源】家庭泡脚 妙治感冒 农村百事通 2003年7期【体会】预防感冒有重要作用。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适应气候变化的调节能力,在气候变化时适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慎接触感冒患者以免时邪入侵等,对感冒的预防有重要作用。

处方16 香附、紫苏各120克,陈皮60克,豆豉、甘草各30克。【主治】外感风寒感冒。症见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时流清涕,咳嗽,无汗,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制法】将上药水煎,取汁,备用。【用法】泡脚,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每日1剂。【来源】家庭泡脚 妙治感冒 农村百事通 2003年7期【体会】随着季节的变化,预防感冒的药物亦有所区别。如冬、春季用贯众、紫苏、荆芥;夏季用藿香、佩兰、薄荷;时邪毒盛,流行广泛用板蓝根、大青叶、菊花、金银花等。常用食品如葱、大蒜、食醋亦有预防作用。

处方17 芥末适量。【主治】风寒感冒。症见恶寒重,发热轻,鼻塞,咳嗽,无汗,头痛,全身不适,舌苔薄白,脉浮紧。【制法】将上药置于温水中,备用。【用法】泡脚,每次15~30分钟,每日2~3次,每日1剂。【来源】家庭泡脚 妙治感冒 农村百事通 2003年7期【体会】感冒患者在足浴的同时,应适当休息,多饮水,饮食以素食流质为宜,慎食油腻难消化之物;卧室空气应流通,但不可直接吹风。无汗者宜服药后进热粥或覆被以促汗解表,汗后及时换干燥洁净衣服,以免再次受邪。

2.咳嗽

咳嗽是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咳嗽是内科中最为常见的病证之一。

咳嗽病位在肺,但与肝、脾、肾脏腑有关。咳嗽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病因为外感六淫之邪;内伤咳嗽病因为饮食、情志等内伤因素致脏腑功能失调。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见证。

本节讨论是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证进行辨证论治,其他疾病兼见咳嗽者,可与本病证联系互参。

处方1 艾叶50克。【主治】咳嗽。症见咳声重浊,气急,喉痒,鼻塞,流清涕,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制法】将上药放入1500毫升左右的沸水中,煎约15分钟,备用。【用法】药液稍温时,将双脚置于药液内浸泡,每晚睡前1次,每次15~20分钟,一般连续3~5次即可治愈。【来源】沈海英 艾叶泡脚治咳嗽 中国民间疗法 2004年9期【体会】本法适用于外感风寒之咳嗽。脚底经脉丰富,肝、脾、肾及相应之腑经络均循经此处。外感寒邪侵袭,沿经上传,肺失宣肃,咳嗽乃生。艾叶性温,归肝、脾、肾经,能温祛寒邪,使肺气得宣,故能很快治愈咳嗽。

处方2 艾叶90克,麻黄、杏仁、诃子、乌梅、百部、紫菀、款冬花各15克,细辛、荆芥、五味子各10克,生姜、葱各适量(12岁以下儿童量减半,高血压或心房纤颤者以苏叶易麻黄)。【主治】风寒咳嗽。症见咳声重浊,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等,舌苔薄白,脉浮紧。【制法】将上药水煎2次,取汁1000~1500毫升,备用。【用法】趁热先熏双足,待药液温度适可时浸泡至足踝以上,对肺及气管在足部的投影区可反复搓洗,药液凉后再加温,每次足浴30分钟,每日2次,每日1剂,用3日为1个疗程,2~3个疗程停药观察。配合穴位贴敷:每天晚上浴足后用吴茱萸粉6克,陈醋调膏,分别贴于双足涌泉穴,塑料薄膜盖贴,胶布固定,次晨去药,疗程同前。【来源】韩海珍 刘天骥 艾叶止嗽汤浴足配贴敷治疗风寒咳嗽96例 四川中医 2004年8期【体会】风寒咳嗽为风寒犯肺,郁于气道,肺气不宣所致。本方艾叶温中散寒,止咳祛痰,《木草纲目》言其“温中、逐冷、除湿”,盖肺气得温则宣通,寒气除则清肃之令得行,湿邪祛则痰自化,故用为主药,且量大力专;麻黄、杏仁、荆芥、细辛、生姜等宣发肺气,助主药祛寒邪;百部、紫菀、款冬花止嗽化痰,适用于新久咳嗽;又风寒咳嗽拖延日久,则肺气耗散,故用五味子补肺气兼以收敛,乌梅、诃子敛肺气而止久咳,三药合用既可补已耗之肺气,又能防宣散太过而敛肺止咳。吴茱萸粉贴敷涌泉穴起到温中散寒、调补脾肾之作用。

足浴疗法可发挥温热蒸汽的温热刺激和气压作用,能改善局部及全身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起到舒通经络和调节神经的功能,促进代谢,并避免其他给药途径所引起的毒副作用。

处方3 大蒜若干,伤湿止痛膏2片。【主治】咳嗽。症见咳声重浊,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无汗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制法】将大蒜捣烂如泥,置于伤湿止痛膏中心。【用法】每晚让患者用热水泡足,将准备好的膏药贴于双足涌泉穴,每晚1次,连续敷贴3~5次。【来源】兰婷 刘宁 姜爱武 咳嗽的足疗法 中国民间疗法 2005年1期【体会】此法不仅治疗风寒咳嗽,对小儿百日咳,成人因燥邪所致的咳嗽及夜间剧烈咳嗽都有明显疗效。

处方4 用麻黄、桂枝、红花、艾叶和川椒各等量。【主治】慢性支气管炎。症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胸闷气憋,痰出则咳缓、憋闷减轻。【制法】将上药水煎,取汁,备用。【用法】泡足,每次30分钟。并配合穴位贴敷法:用白芥子、玄胡、甘遂、细辛,前两味比后两味多用1倍量,共为细末,用鲜姜汁和蜂蜜调和,取直径为3厘米药饼置于6厘米方块胶布中央,分别贴敷于天突、大椎、肺俞(双)和膈俞(双)6个穴位上,6~10小时后取下,每年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1天各贴敷1次,连续贴敷3年为1个疗程。【来源】暴宏伶 任立娟 邢淑芳 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足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246例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3年4期【体会】足底为肾经所行之处,与肺经有母子关系,用麻黄、桂枝、红花、艾叶、川椒泡足,可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控制和减少慢性支气管炎的复发。风寒湿邪客肺,久之损伤阳气,阳气受损,则阴气愈盛,故久咳气喘迁延难愈。而三伏天是一年阳气最盛之时,此时用温热辛散之药,一能养阳;二能制阴,使肺气得以肃降,咳喘不复发作。

处方5 前胡10克,柴胡12克,杏仁15克,枇杷叶25克,白芥子12克,百部20克,黄芩15克,陈皮12克。

随证加减:咳吐黄稠黏痰加鱼腥草、川贝、栝楼皮;气短汗出者加黄芪、白术、山药、麻黄根;喉痒加桔梗、射干;肾虚者加仙灵脾、熟地黄。【主治】慢性支气管炎。症见咳嗽气息急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咳吐不爽,痰色白或带灰色。【制法】将上药加水2000毫升,煎取药汁1000毫升;再加水2000毫升,煎取药汁1000毫升,将2次药汁放在盆内,备用。【用法】浸泡双足,药液一般以淹过足面为度,温度以能耐受为宜,若药液冷却可放置火上加热继续使用。每次浸泡30~40分钟,每日2~3次,10日为1个疗程。【来源】王秀华 中药足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62例 中医研究 1997年5期【体会】慢性支气管炎病程长,缠绵难愈,一般均长期服药,易损伤脾胃。足浴方法给药可避免对脾胃的损害,中药浸足使药物经足部皮肤穴位吸收,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改善内脏产生的病理变化,调理肺之功能,达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处方6 半夏、杏仁、艾叶、桂枝、花椒各等量。【主治】重症肺部感染。症见发热,咳嗽气息急促,痰多咳吐不爽,痰色白或黄。【制法】将上药研粗末,取40克加黄酒中,备用。【用法】将药汁放在盆内,足浴,药液至足背,每次30分钟,每日2次。【来源】倪方平 曹磊磊 杨剑兵 中药足浴佐治重症肺部感染临床研究 辽宁中医杂志 1999年10期【体会】方中半夏、杏仁镇咳化痰平喘为君药;艾叶、桂枝温经通脉为臣药,现代药理证明,艾叶、桂枝对多种细菌有较强的杀灭或抑制作用;花椒性味辛温,治咳嗽气逆之症,且属芳香性中药;半夏具有透皮促渗作用,在方中兼作促渗剂;黄酒通血脉为使药,药理表明,能扩张血管,促进药液皮肤吸收。中药足浴有明显控制改善肺系疾患合并重症感染的临床症状,对痰菌有一定抑制、杀灭作用,对肺部炎症的吸收有一定促进作用,能明显缩短病程,减轻痛苦,且具有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复发之保健作用。

处方7 柴胡15克,杏仁15克,枇杷叶25克,黄芩15克,陈皮15克,百部20克,胡椒15克,木鳖子10克,桃仁10克,细辛20克,白芥子25克,明矾15克。【主治】慢性支气管炎。症见久病咳嗽,痰多咳吐不爽,痰色白清稀或带灰色。【制法】将上药加水3000毫升,煎煮取药液1000~2000毫升,再加水2000毫升,煎煮取药液1000毫升,备用。【用法】将2次药液倒入足浴盆,趁热濯洗、浸泡双足,药液温度以能耐受为度,稍偏热,药液一般以淹过足踝关节为好,一副汤药液可连续使用3~5次。每次浸泡双足30~40分钟,每日2~3次,7~10日为1个疗程。【来源】钟仲义 陈凤香 谢秋莲 足反射法结合中药足浴疗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8例 双足与保健 1999年4期【体会】药物可随证加减。气短患者加生麻黄、白术、山药等,咳嗽、黄稠痰者加鱼腥草、川贝、艾叶等。

处方8 薄荷、金银花各30克,杏仁50克,甘草15克。【主治】风热咳嗽。症见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稠黏,喉燥咽痛,常伴恶风身热,鼻流黄涕,口渴等表热证,舌苔薄黄,脉浮数。【制法】将上药加清水2000毫升,煮沸5分钟,取药液倒入盆内,备用。【用法】待温度在40~50℃左右,浸泡双足半小时,每日1次。【来源】胡献国 家庭足浴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年【体会】方中金银花、薄荷疏风清热,杏仁、甘草宣降肺气,止咳化痰,共奏有清热止咳的功效。

3.哮喘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哮是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喘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哮喘病位在肺,但与脾、肾脏腑有关。中药足浴对本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西医的喘息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支气管哮喘或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所致的哮喘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处方1 鱼腥草60克,五味子20克,地龙、苏子各30克,沉香10克(后下),鸡蛋2个。【主治】哮喘。发作前或有鼻痒,咽痒,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发作时患者突感胸闷窒息,咳嗽,迅速即呼吸气促困难,呼气延长,伴有哮鸣,患者被迫坐位,双手前撑,张口抬肩。【制法】将上药和鸡蛋2个同煎30分钟,去渣,备用。【用法】食蛋,以汤浸泡双脚,每晚1次,8日为1个疗程。【来源】家庭泡脚治哮喘、滴虫性阴道炎 农村百事通

2004年1期【体会】哮喘呈发作性,发无定时,以夜间为多,发作与缓解均迅速,多为突然而起,或发作前有鼻塞、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白芥子敷贴法对减少和控制本病的发作也有一定疗效。其方法是将白芥子、延胡索各20克,甘遂、细辛各10克,共为末,加麝香0.6克,和匀,在夏季三伏天中,分3次用姜汁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约1~2小时即去之,每10日敷1次。

处方2 桃仁、红花各10克,川芎、地龙各15克,炙麻黄、牛膝各10克。【主治】哮喘。症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白色黏痰,天冷或遇寒而发。【制法】将上药加水煎熬,取汁,备用。【用法】每晚睡前用温药汁泡脚,每次20分钟。【来源】家庭泡脚治哮喘、滴虫性阴道炎 农村百事通 2004年1期【体会】哮喘发病多与气候、花粉、食物、药物有关,应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有助于本病的预防。哮病发作时,尚应密切观察哮鸣、喘息、咳嗽、咯痰等病情的变化,哮鸣咳嗽痰多、痰声辘辘或痰黏难咯者,用拍背、雾化吸入等法,助痰排出。另外,宜戒烟、酒,忌生冷、肥甘、辛辣、海膻发物等,饮食宜清淡而富营养,防止过度疲劳和情志刺激。

处方3 鱼腥草60克,苏子30克,白芥子、莱菔子、五味子各20克,地龙30克,沉香10克,鸡蛋2个。【主治】支气管哮喘。症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制法】以上7味药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加入鸡蛋煮熟,取蛋食用。取药液,备用。【用法】温洗双足,每晚1次,8日为1个疗程。【来源】王颖 董宝强 白渡森 泡脚搓足 洗出健康精神爽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体会】本法有止咳定喘的功效。还可配合中药外敷。取生南星、白芥子各等份,共研细末,储瓶备用。每次取药末5克,用生姜汁适量调匀,外涂足心(涌泉穴),干则再涂之,并用生姜汁保持药层湿润。注意:生南星有毒,且勿入口。

4.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病证之一。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胸痹心痛多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因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有密切的关系。

胸痹心痛病相当于西医的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胸痹心痛重症即真心痛,相当于西医学的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西医学其他疾病表现为膻中及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症时也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胸痹心痛属内科急症,其发病急、变化快,易恶化为真心痛,在急性发作期应以消除疼痛为首要任务,病情严重者,应积极配合西医救治。“上病下治”、“内病外治”,足浴可促使全身气旺血行,血脉流畅,协调脏腑机能,达到营卫调和、心脉通畅的作用,对心血管疾病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因此,足浴法可以作为养心护心的辅助疗法,值得推广。

处方1 川芎30克,香附15克,丹参50克,檀香10克,冰片5克。【主治】胸痹心痛(冠心病)。症见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脉涩或结、代、促。【制法】将川芎、香附、丹参、檀香水煎滤液,将冰片溶于药液,备用。【用法】将药液浸泡双足,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来源】杜晶国 春季足浴保健方 农村百事通 2004年8期【体会】本法有活血化瘀、疏调气机之效,方中以丹参、川芎活血祛瘀而通血脉;香附为气中血药,故能调畅气机且可活血;檀香、冰片芳香理气,三药调气疏肝。全方共奏活血化瘀、疏调气机之功效。

处方2 党参15克,丹参15克,制黄精30克,肥玉竹12克,广郁金10克,当归10克,赤芍药15克,川芎9克,生地黄15克,桃仁9克,红花9克,黄芪30克,枸杞子15克。

加减:心神不宁,心率偏快者加柏子仁、酸枣仁、灵磁石、生龙骨、煅牡蛎;胸脘痞满,舌苔白腻者加瓜蒌、薤白、半夏、陈皮;形寒怕冷,寒痛甚者加川桂枝、仙灵脾;高血脂症者加茺蔚子、生山楂。【主治】胸痹心痛(冠心病)。症见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舌质淡,苔白,脉细缓或结代。【制法】上药先水煎内服;剩余药渣加水,煮沸,备用。【用法】中药内服:水煎,早、晚2次分服,每日1剂。足浴法:药渣带水倒入盆中,每晚临睡前泡脚,水量以完全浸没双足为准,先熏后洗,待水温下降后再加热水,直到头部微微汗出或周身微汗出为止,时间大约30分钟,足浴后再交替按摩双足底部各5~10分钟。【来源】陶颖 益气养心活血方合足浴法治疗冠心病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0年11期【体会】方中党参、黄精、当归、黄芪、枸杞子益气养血,丹参、郁金及当归、赤芍药、川芎、生地黄、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络,玉竹滋养心阴,与黄精配合有降血脂及防止冠状动脉硬化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益心气,通心脉之效。另外,情志异常可导致脏腑失调,气血紊乱,尤其与心痛关系较为密切。因此,调情志,慎起居,适寒温,饮食调治是本病预防与调摄的重点。

处方3 红花、麻黄、桂枝、泽兰各等量。【主治】胸痹心痛(冠心病)。症见心胸刺痛,动则益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舌质淡紫或瘀斑、瘀点,苔白,脉结代。【制法】将诸药择净,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备用。【用法】待药液温时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每日1剂,连续3~5日。【来源】胡献国 家庭足浴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年【体会】本法有活血止痛,温阳通络的功效。

处方4 白芥子适量。【主治】胸痹心痛(冠心病)。症见心胸痛,动则益甚,倦怠乏力,舌质淡紫,苔白,脉结代。【制法】将白芥子研为细末,每取200~500克。将芥子末先以少量水调成糊状,直至出现芥子油气味,倒入浴盆中,备用。【用法】冲入温热水适量,足浴,每次10~30分钟,每日1次。【来源】胡献国 家庭足浴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年【体会】芥子末浸浴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使皮肤血管扩张充血,有增强新陈代谢和减轻疼痛的作用。本法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

5.失眠

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久病或年迈、禀赋不足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或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由于睡眠时间及深度质量的不够,多伴有头晕、头痛、神疲、乏力、心悸、健忘,甚至心神不宁等临床表现。

失眠的主要病位在心,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神不守舍而失眠,但与肝、胆、脾、胃、肾的阴阳气血失调相关。如急躁易怒而失眠,多为肝火内扰;遇事易惊,多梦易醒,多为心胆气虚;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失眠,多为脾虚不运,心神失养;嗳腐吞酸,脘腹胀满而失眠,多为胃腑宿食,心神被扰;胸闷,头重目眩,多为痰热内扰心神而失眠;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而失眠,多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心神不安等。

西医学中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由于其他疾病而影响睡眠者,不属本篇讨论范围。

处方1 磁石30克,菊花15克,黄芩15克,夜交藤15克。【主治】失眠。症见心烦,不寐,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制法】将上药水煎,取汁1000毫升,备用。【用法】将药液趁热浴足,每次5~10分钟,并揉搓脚心涌泉穴,每晚睡前1次,每剂可用3日。【来源】刘彦骅 中药洗足治疗五法 中国气功科学 2000年10期【体会】本法适用于心火偏亢之失眠。黄芩可泻火除烦,夜交藤有安神之效。本病属心神病变,应注意精神调摄,做到喜恶有节,解除忧思焦虑,保持精神舒畅。

处方2 磁石50克,酸枣仁、柏子仁各20克,当归20克,夜交藤15克。【主治】失眠。症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无力。【制法】将上药水煎,滤液取汁,备用。【用法】每晚睡前浸泡双足,泡后入睡,保持室内安静。【来源】杜晶国 春季足浴保健方 农村百事通 2004年8期【体会】方用当归补血,酸枣仁、柏子仁补心益脾,安神定志;夜交藤、磁石镇静安神。失眠在治疗的同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按时睡觉,不熬夜,睡前不饮浓茶、咖啡和抽烟等,保持心情愉快及加强体质锻炼等,对失眠的防治有重要作用。

处方3 丹参、香附、酸枣仁各40克,益母草、川芎各30克,桂枝、桑枝、丝瓜络各20克。【主治】失眠。【制法】将中药煎成100毫升浓缩药液,冷却后备用。【用法】先倒入2500~3000毫升温水,再倒入100毫升中药,水温以40~50℃为宜,稍冷后及时添加热水,边泡边两脚对搓脚心,至下肢及背部微微汗出,每次20~30分钟,每日早、晚2次。结束后及时擦干双脚,注意保暖。【来源】陈素娟 中药足浴助睡眠观察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年9期【体会】中药热水泡脚再揉搓足部可通过神经反射,起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中药香附疏肝理气,丹参、川芎、桑枝、桂枝、丝瓜络、益母草活血通络、行气利水;酸枣仁安神镇静。通过疏通经络、疏肝理气、镇静安神等中药进行足浴,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睡眠,值得推广应用。

处方4 黄芪50克,远志20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川芎20克,合欢皮20克,菖蒲20克,栀子20克,香豉10克。【主治】心胆气虚型失眠。症见失眠多梦,惊悸,怔忡,心虚胆怯,精力不集中,眼神焦虑,烦躁,舌质淡红,脉弦细。【制法】将上药碾末,每晚睡前用40克药末,浸泡20分钟,对入4~5升水中,煎10分钟,取汁,备用。【用法】将双足浸泡在盆里,温度保持50℃左右,每日1剂,7日为1个疗程。【来源】郭润英 浴足辨证治疗失眠36例 中医外治杂志 2005年6期

处方5 桂皮30克,麻黄30克,肉豆蔻30克,高良姜20克,丁香15克,干姜15克。【主治】失眠。【制法】将上药加3000毫升水浸泡2小时,用文火煮沸30分钟后取渣;其次,准备直径2~4毫米的石子洗净放入药水中,煮沸30分钟。备用。【用法】足浴时将石子和药水倒入木材制作的足浴器内,避免足部烫伤放入小木架子踩到上面,用布料裹在膝关节以下部位熏蒸,将药水温度降到足部适应时把布料去掉,拿取小木架子后,洗足部并站起来用自己的重量刺激足底部,每日可用1次。【来源】库尔班·艾力 足疗在维吾尔医应用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6年4期

处方6 盐30克(最好用粗制盐)。【主治】失眠。【制法】在40~50℃的热水中放入30克食盐,溶解,备用。【用法】将药液趁热浴足,每次5~10分钟,并揉搓脚心涌泉穴,每晚睡前1次,每剂可用3日。【来源】马辉甫 泡脚疗法五则 农村新技术 2006年4期

处方7 水。【主治】失眠。【制法】将水加热,备用。【用法】泡脚,水温可略高一点,以自身感觉到烫为妥。【来源】作者经验方【体会】还可用吴茱萸9克,研末,米醋调,敷足心。朱砂3~6克,睡前敷足心。

处方8 红花、花椒、荷叶心各3~5克。【主治】失眠。症见失眠,多梦易醒,心悸不宁。【制法】将上药择净,置温热浴水中浸泡10~15分钟后,备用。【用法】将药汁放在盆内,足浴,冷后可再续热水足浴,每次10~15分钟,每晚1次,每次1剂,连续5~7日。【来源】胡献国 家庭足浴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年【体会】本法有宁心安神的功效。

处方9 黄连15克,肉桂5克。【主治】失眠。症见多梦,心烦不寐,头晕,耳鸣,健忘,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制法】将诸药择净,同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用法】药液温时足浴,每晚1次,每次15~30分钟,2日1剂,浴后即可上床睡觉,连续3~5日。【来源】胡献国 家庭足浴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年【体会】本法有清心安神的功效。

6.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病证。胃痛多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

胃痛的病因主要为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胃痛当辨寒热,寒证胃痛多见胃脘冷痛,因饮冷、受寒而发作或加重,得热则痛减,遇寒则痛增,伴有面色白,口不渴,舌淡,苔白等症;热证胃痛多见胃脘灼热疼痛,进食辛辣燥热食物易于诱发或加重,喜冷恶热,胃脘得凉则舒,伴有口干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少津,脉数等症。

本病证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当以其上腹部胃脘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足浴对寒证胃痛的治疗效果较好。在足浴的同时,可配合局部温熨、按摩、针灸、外敷法等多种外治法。

处方1 干姜、肉桂各10克,香附、高良姜各5克。【主治】脾胃虚寒性胃痛。症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舌淡苔白,脉虚弱。【制法】将上药水煎,取药液,备用。【用法】将药汁放在盆内,浸泡双足,每次20分钟,每日3次。【来源】刘健英 药液浴足 祛病疗疾 家庭医学 2001年9期【体会】胃脘痛患者,要重视生活调摄,尤其是饮食与精神方面的调摄。不宜饮酒及过食生冷、辛辣食物,切忌粗硬饮食,应保持精神愉快,避免忧思恼怒及情绪紧张,进而达到预防胃痛的目的。

处方2 干姜、肉桂各30克,香附子、高良姜各50克。【主治】胃寒痛。症见胃痛暴作,甚则拘急作痛,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制法】将上药加清水适量,浸泡半小时后,火上煎煮2次,分别取2次药液混匀,备用。【用法】待药液温度适宜时,将双脚浸入药液中,热浴浸泡,每次约30分钟,冷后再加热,如此每日3次。1剂药可连续使用2日。【来源】严艳 中药泡脚可疗胃寒痛 中华养生保健 2004年9期【体会】坚持此方法半个月左右,寒性胃痛即可得到明显的缓解或痊愈。本法有温胃散寒、理气止痛之效,是治疗寒邪客胃、寒凝气滞的有效方法。方中高良姜温胃散寒,香附行气止痛,干姜、肉桂散寒止痛。若胃脘突然拘急掣痛拒按,甚则隆起如拳状者,可加吴茱萸、干姜、丁香、桂枝散寒止痛。若胃寒较轻者,可局部温熨,或服生姜红糖汤,即可散寒止痛。

处方3 水。【主治】胃寒痛。症见胃痛暴作,甚则拘急作痛,或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制法】水加热至沸腾,备用。【用法】先用沸水熏足,待水温适宜时,将双脚浸入热水中浸泡,每次约15~20分钟,冷后再加热。【来源】作者经验方

处方4 花椒适量。【主治】胃寒痛。症见胃痛暴作,甚则拘急作痛,得热痛减,遇寒痛增,或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制法】将药加清水适量浸泡,火上煎煮2次,分别取2次药液混匀,备用。【用法】水温适宜时,将双脚浸入热水中浸泡,每次约15~20分钟,冷后再加热。【来源】作者经验方

7.呕吐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的以饮食、痰涎等胃内之物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有声无物曰呕,有物无声曰吐,有声有物曰呕吐。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并称为呕吐。

呕吐物常能直接反映病因,病变的脏腑,以及寒热虚实。若呕吐物酸腐难闻,多为食积化热;吐黄水苦水,多为胆热犯胃;吐酸水绿水,多为肝气犯胃;吐痰浊涎沫,多为痰饮停胃;泛吐清水,多为胃中虚寒;只呕吐少量黏沫,多属胃阴不足。

西医学中急性胃炎、贲门痉挛、胆囊炎等疾病引起的呕吐,可参考本节辅助治疗。

处方1 胡椒20克,绿豆1把,黄连、干姜各10克。【主治】小儿暴饮暴食后引起的呕吐。症见呕吐物酸腐,脘腹胀满拒按,嗳气厌食,得食更甚,吐后反快,大便或溏或结,气味臭秽,苔厚腻,脉滑实。【制法】将上药加水煎煮20分钟,煎取药液3000毫升,备用。【用法】药液晾至40℃左右,先洗浴胸腹部,冷后需加温再浴,并浸双足,每次30~60分钟,每日1~3次。【来源】刘健英 药液浴足 祛病疗疾 家庭医学 1994年1期【体会】误食不洁、酸腐食物,而见腹中疼痛,胀满欲吐而不得者,可因势利导,用压舌板探吐祛邪。呕吐剧烈者,应卧床休息。呕吐者避免进食腥秽之物,不可暴饮暴食,忌食生冷辛辣香燥之品。

处方2 干姜、川黄连各20克,附子30克,胡椒、生姜、吴茱萸各20克。【主治】呕吐。【制法】将上药用开水煎20~25分钟,取药液3000毫升,备用。【用法】对水至药液温度为40℃左右,沐浴胸腹部,冷者加温再洗,并浸泡双足,每日1~2次,每次30~60分钟。【来源】王颖 董宝强 白渡森 泡脚搓足 洗出健康精神爽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体会】本法有温胃、止呕、散寒的功效。

处方3 吴茱萸20克,建曲30克。【主治】寒性呕吐。症见呕吐物多为清水痰涎,胸脘满闷,不思饮食,头眩心悸,或肠鸣,苔白腻,脉滑。【制法】将上药煎汤,取液,备用。【用法】将药汁放在盆内,足浴,每次30分钟,每日1次。【来源】王颖 董宝强 白渡森 泡脚搓足 洗出健康精神爽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体会】本法有祛寒止呕的功效。

8.便秘

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的以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时间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大肠病证。常伴有腹胀,腹痛,头晕,头胀,嗳气食少,心烦失眠,肛裂、出血、痔疮,以及汗出,气短乏力,心悸,头晕等症状。

便秘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有外感寒热之邪,内伤饮食情志,病后体虚,阴阳气血不足等。本病病位在大肠,但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密切相关。

本病临床当辨寒热虚实,粪质干结,排出艰难,舌淡,苔白滑,多属寒;粪质干燥坚硬,便下困难,肛门灼热,舌苔黄燥或垢腻,则属热;年高体弱,久病新产,粪质不干,欲便不出,便下无力,心悸气短,腰膝酸软,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或大便干结,潮热盗汗,舌红无苔,脉细数,多属虚;年轻气盛,腹胀腹痛,嗳气频作,面赤口臭,舌苔厚,多属实。

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便秘,即属本病范畴,肠易激综合征,肠炎恢复期、直肠及肛门疾病所致之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所致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便秘等,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处方1 水3000~4000毫升。【主治】便秘。症见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畅。【制法】将水加热至39~42℃,备用。【用法】将双足平放于热水中,水须过脚面。若不能耐受此温度,可将双足置盆沿,等待片刻。若水温下降,要及时添加热水,调节水温至合适温度,双足浸泡时间为5~10分钟。【来源】张艳艳 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便秘的综合护理 护理学报 2006年4期【体会】温水足浴可使得足部脏腑反射区的穴位接受温热刺激,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可使堆积物得以排出,从而使得脏腑功能改善,促进肠腔内积气排出,肠道功能恢复正常。

处方2 大黄12克,麻仁8克,枳实6克,芒硝8克。【主治】便秘。症见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制法】将上药煎汤,取液,备用。【用法】将药汁放在盆内,足浴,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来源】王颖 董宝强 白渡森 泡脚搓足 洗出健康精神爽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体会】本法有泻热、润肠、通便的功效。足浴对便秘有辅助治疗的作用,但应注意饮食调节,适当多食富含纤维素的粗粮、蔬菜、水果,避免辛辣燥火之食。增加体力活动,加强腹肌锻炼,避免久坐少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9.泄泻

泄泻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泄与泻在病情上有一定区别,粪出少而势缓,若漏泄之状者为泄;粪大出而势直无阻,若倾泻之状者为泻,二者多同时出现,并称为泄泻。

泄泻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一般而言,粪质清稀如水,或稀薄清冷,完谷不化,腹中冷痛,肠鸣,畏寒喜温,常因饮食生冷而诱发者,多属寒证;粪便黄褐,臭味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常因进食辛辣燥热食物而诱发者,多属热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稍进油腻或饮食稍多即泻者,多属虚证;起病急,病程短,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泻下物臭秽者,多属实证。

本病可见于西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当这些疾病出现泄泻的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中药足浴治泄泻,一是通过药液的温热和摩擦作用,刺激足部穴位,从而疏畅经气运行,增强脾、胃、肾等脏腑的调节能力;二是通过药物吸收,发挥药效,调节脏腑。二者配合,可起到良好的止泻效果。此外,在浴足治疗泄泻的同时,还可采用按摩、外敷、艾灸等方法配合治疗。

处方1 白扁豆100克,葛根50克,车前草50克。【主治】腹泻。症见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制法】将上药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将药液倒入盆内,备用。【用法】待药液转温,浸泡双足。治疗中药液的温度应保持在30℃左右,温度下降时可加热水,每日浸洗2~3次。【来源】闫绍明 腹泻的足疗法 中国民间疗法 2004年8期【体会】泄泻的治疗还可配合下列疗法。中药敷脚心:苦参、苍术研末,热重者以3:1的比例配药;湿重者以13的比例配药,用陈醋调敷双足心涌泉穴,外用纱布包扎,每4~12小时换药1次,慢性腹泻者换药时间需适当延长。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为生殖发育之源,主纳气,调节全身气机。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刺激涌泉穴,可以改善机体循环、消化功能。此法治腹泻,既简便,又无副作用。艾灸止泻穴:止泻穴在足外踝下1寸赤白肉际处。采用温和灸法,手持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灸至患者感到温热而又能忍受为度,左右2穴,每次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2~3次。一般1~3日均能治愈。花椒籽(椒目)揉按法:将花椒籽置于双侧止泻穴上揉按,每次揉按15~30分钟,然后用橡皮膏将花椒籽固定于局部,每日加压揉按3次。

处方2 桂枝30克,白术50克,草200克,无花果叶100克,桔梗30克。【主治】腹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症见腹痛,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制法】将上药加水2500~3500毫升,浸泡30分钟,然后煮沸约20分钟,取汁,备用。【用法】待药液温度降至30~45℃,将双足放入药液中浸洗,注意药液不要过膝,每次30~40分钟,每日1剂,每日3次。配合穴位按摩:取涌泉穴(双)、公孙(双)、三阴交(双)、足三里(双)。在浴足的同时,按涌泉、公孙、三阴交、足三里顺序先左后右,点压按摩,每穴5~10分钟,每日3次。【来源】张兴业 张凤云 韩敦香 浴足愈汤并穴位按摩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36例 中医外治杂志 2004年6期【体会】方中草、无花果叶可止泄,桂枝温通经脉,白术健脾燥湿,桔梗为舟楫,载药上行。涌泉位于足底部,直接与地气相接,其气通于脾;涌泉穴为肾经要穴,能益肾健脾、宁心安神;公孙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具有理脾健胃之功,为治疗胃痛、呕吐、腹痛、泄泻之要穴;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有调节足三阴经经气、健脾化湿、疏肝益肾之功;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具有理脾胃、调中气、和胃消积、疏风化滞、通调气血的功效,为世人公认之强壮穴,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要穴,点压按摩上述诸穴,通过经络的调节作用可疏通经气、调和气血、健脾和胃、化湿行滞、疏肝益肾而发挥治疗泄泻的作用。

处方3 鲜草500克,苦参50克。【主治】慢性结肠炎。症见腹痛,大便次数增多,或粪质稀薄。【制法】将两药加水2000毫升,煎取药液,备用。【用法】待温度降至45℃左右时,将药汁放在盆内,浸泡双足,每日早、晚各浴足10~20分钟。每日1剂,连续治疗10~15日。【来源】周启荣 足反射法结合中药外治法治疗老年性疾病(一)双足与保健 2001年2期【体会】本法有健脾化滞、清热利湿的功能。另外,可配合足反射法全足性按摩。重点反射区取大肠、小肠、腹腔神经丛、胃、脾、下腹部、下身淋巴腺;基本反射区取肾、肾上腺、输尿管、膀胱。

处方4 肉桂、黄连各15克,丁香3克。【主治】泄泻。症见大便溏稀,或大便次数增多,小腹冷痛,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弱。【制法】将上药加水煎煮2次,药液混合在一起,备用。【用法】待温,足浴30~60分钟,每日1次,每日1剂。【来源】王颖 董宝强 白渡森 泡脚搓足洗出健康精神爽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体会】本方有温阳利湿的功效。

处方5 无花果叶60克。【主治】湿热腹泻。症见泄泻腹痛,泻下急迫,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制法】将上药加水2000毫升,煎至500毫升,去渣取液,备用。【用法】将药汁放在盆内,足浴,每日2次,每次30分钟,15日为1个疗程。【来源】王颖 董宝强 白渡森 泡脚搓足 洗出健康精神爽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体会】本法有清热、散瘀、消肿、止泻的功效。处方6 高粱壳90克。【主治】泄泻。症见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稀。【制法】将上药加水2000毫升,煎取500毫升,备用。【用法】将药汁放在盆内,足浴,每次30分钟,每日2次。【来源】王颖 董宝强 白渡森 泡脚搓足 洗出健康精神爽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体会】本法有健脾利湿的功效,还适用于小儿消化不良。

处方7 梧桐树叶数片。【主治】泄泻。【制法】将上药水煎2000毫升,备用。【用法】将药汁放在盆内,足浴,每次30分钟,每日2次。【来源】作者经验方【体会】此外,还可采用敷脐法配合治疗。五倍子,研末,醋调敷脐;苍术,研末,温水调糊状敷脐;盐制附子,研末敷脐,纱布固定,一般2~5小时即停止腹泻。

处方8 萝卜缨适量。【主治】泄泻。【制法】将上药水煎2000毫升,备用。【用法】将药汁放在盆内,足浴,每次30分钟,每日2次。【来源】作者经验方

10.痢疾

痢疾为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节为最多,可散在发生,也可形成流行。痢疾多因外感时行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而发病。

痢疾病位在肠,与脾胃有密切关系;临床最当察虚实、寒热。一般说来,起病急骤,病程短者属实;起病缓慢,病程长者多虚。形体强壮,脉滑实有力者属实;形体薄弱,脉虚弱无力者属虚。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暂时减轻者为实;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者为虚。下脓血鲜红,或赤多白少者属热;痢下白色黏冻涕状,或赤少白多者属寒。痢下黏稠臭秽者属热;痢下清稀而不甚臭秽者属寒。身热面赤,口渴喜饮者属热;面白肢冷形寒,口淡不渴者属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属热;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属寒。

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以及似痢非痢的疾病,如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结肠直肠恶性肿瘤等,均可参照本节辨证处理。采用内服中药、灌肠疗法、外敷疗法、足浴疗法等,常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处方1 鲜草500克,苦参50克。【主治】痢疾。症见腹痛阵阵,痛而拒按,便后腹痛暂缓,痢下赤白脓血,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制法】将上药加水2000毫升,煎至1500毫升,备用。【用法】待温,足浴,每日早、晚各1次,每日1剂,连用7~15日。【来源】钟仲义 卢荫昌 黄春祥 陈兰英 中药足浴保健疗法 双足与保健 2003年2期【体会】本方有清热利湿,解毒化滞之效。鲜草有止泻之功,苦参可清热利湿、解毒。此外,还可配合其他外治疗法。吴茱萸18克,醋调,敷双足心,2小时取下,适用于细菌性痢疾,不思饮食四肢发凉者。吴茱萸6克,研末,敷脐和两足心,每日1~2次。蒜头,去皮捣烂,敷足心,2小时取下,每日1次。苦参10克,研末,水调糊,敷脐;肉桂,研末,敷脐;吴茱萸6克,研末,黄酒调,敷脐。

处方2 梧桐叶1500~2000克。【主治】痢疾。症见腹痛阵阵,痛而拒按,便后腹痛暂缓,痢下赤白脓血,腥臭,肛门灼热,舌苔黄腻,脉滑数。【制法】将上方水煎,取汁,备用。【用法】将药汁放在盆内,足浴,每日2~3次,每次10~30分钟,连续2~3日。【来源】钟仲义 卢荫昌 黄春祥 陈兰英 中药足浴保健疗法 双足与保健 2003年2期【体会】痢疾应做好床旁隔离,视病情适当休息;饮食宜忌很重要,一般宜食清淡易消化之食品,忌食荤腥油腻难消化之物。

处方3 茜草20克,大蒜20克。【主治】细菌性痢疾。症见腹痛阵阵,痛而拒按痢下赤白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制法】将上方水煎,取汁,备用。【用法】足浴及洗浴,每次20分钟,每日2次。【来源】钟仲义 卢荫昌 黄春祥 陈兰英 中药足浴保健疗法 双足与保健 2003年2期【体会】痢疾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夏、秋季节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控制痢疾的传播和流行,是十分重要的。有效的方法是做好水、粪的管理,饮食的管理,消灭苍蝇等。另外,药物预防也很有必要。在流行季节,可适当食用生蒜瓣,每次1~3瓣,每日2~3次,或将大蒜瓣放入菜食之中食用。亦可用马齿苋、绿豆适量,煎汤饮用,或马齿苋、陈茶叶共研细末,大蒜瓣捣泥拌和,入糊为丸,如龙眼大小,每次1丸,每日2次,连服1周。

11.汗证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一般而言,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

西医学中的甲状腺机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所致的自汗、盗汗,亦参考本节辅助治疗。

处方1 伸筋草、麦秆各适量。【主治】盗汗。症见寐中汗出,醒来自止,夜寐不安,五心烦热,或干咳,少痰,身体消瘦,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制法】将上方加水煎,取汁,备用。【用法】足浴及洗浴,每日2次,每次1剂。【来源】钟仲义 卢荫昌 黄春祥 陈兰英 中药足浴保健疗法 双足与保健 2003年2期【体会】本方有收敛止汗之功效,适用于结核病盗汗的辅助治疗。

处方2 黄芪30克,防风20克,浮小麦、麻黄根各15克。【主治】自汗。症见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制法】将诸药择净,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每日1剂,连续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备用。【用法】药液温时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每日1剂,连续5~7日。【来源】胡献国 家庭足浴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年【体会】本方有固表止汗的功效。此外,还可用郁金,研末,

卧时贴乳上;或生牡砺,研细末,掺有汗处,3次即止;或何首乌20克,研细,本人唾液调糊状,敷脐;或五倍子20克,研细末,水调糊状,敷脐。

处方3 桃树叶200克。【主治】盗汗。症见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身体消瘦,午后潮热,两颧色红,舌红少苔,脉细数。【制法】将桃树叶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备用。【用法】药液温时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每日1剂,连续3~5日。【来源】胡献国 家庭足浴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年【体会】本法有收剑止汗的功效。此外,还可用五倍子,研末,稀米汤调和,敷脐,2次愈。或黄柏,研末,水调,敷脐。

处方4 甘蔗叶适量。【主治】汗证。症见蒸蒸汗出,面赤,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数。【制法】将甘蔗叶择净,切段,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备用。【用法】药液温时足浴,每日1~2次,每日1剂,连续2~3日。【来源】胡献国 家庭足浴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年【体会】本法有清热止汗的功效。

12.头痛(附:高血压)

头痛既是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头痛病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等因素,致使脉络拘急,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

头痛有外感、内伤之别。外感头痛,一般发病较急,病势较剧,多表现掣痛、跳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每因外邪所致。内伤头痛,一般起病缓慢,痛势较缓,多表现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则剧,时作时止。头痛掣痛、跳痛多为阳亢、火热所致;重痛多为痰湿;刺痛固定,常为瘀血;痛而胀者,多为阳亢;隐痛绵绵或空痛者,多精血亏虚;痛而昏晕者,多为气血不足。

西医学中的偏头痛、周期性偏头痛、紧张性头痛、慢性阵发性偏头痛等,凡符合头痛证候特征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根据“上病下治、内病外治”原则,采用足浴的方法内病外治、上病下治,促进全身血脉流畅,协调脏腑机能,对头痛病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除足浴外,还可配合针灸、按摩等外治法等,可提高疗效。

处方1 川芎20克,红花30克,五灵脂20克,赤芍30克,桃仁50克。【主治】头痛。症见头痛经久不愈,其痛如刺,入夜尤甚,固定不移,或头部有外伤史,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细或细涩。【制法】将上药水煎,取汁,备用。【用法】泡脚,一般的头痛,每日泡脚1次,每次40分钟,晚间睡前进行;症状重者,每日泡脚2次,每次30分钟,上午、晚上各泡1次。【来源】家庭泡脚治头痛 农村百事通 2002年6期【体会】本方适用于头部痛如锥刺、固定不移者。方中川芎、红花、五灵脂、赤芍、桃仁等有活血化瘀之效。

处方2 白矾9克,空青6克。【主治】偏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症见其病暴发,痛势甚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痛止如常人,不定期地反复发作。【制法】将上药水煎,取药液,备用。【用法】将药汁放在盆内,浸泡双足,每次30分钟,每日1次。【来源】张世红 药物足浴 养生祛病 家庭医学 1998年7期【体会】偏头痛,其病多为暴发,痛势甚剧,或不定期地反复发作,此多肝经风火所致,治宜平肝熄风为主,可用中药天麻钩藤饮或羚角钩藤汤治之。偏头痛发作期,应适当休息,不宜食用炸烤辛辣的厚味食品。另外,稳定情绪,环境安静,有助缓解头痛。头痛的预防在于针对病因,如避免感受外邪,勿情志过激,慎劳倦、过食肥甘等以免引发头痛。

处方3 水。【主治】头痛。【制法】水加热,备用【用法】水温以42℃为宜,每日泡脚1次,每次40分钟,晚间睡前进行;症状重者,每日泡脚2次,每次30分钟,上午、晚上各泡1次。【来源】家庭泡脚治头痛 农村百事通 2002年6期

处方4 山栀25克,红花20克,钩藤50克,桑寄生25克,黄芩50克,赤芍50克,牛膝50克,石决明100克。【主治】头痛。症见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或耳鸣,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黄,脉弦有力。【制法】将上药水煎,取汁,备用。【用法】一般的头痛,每日泡脚1次,每次40分钟,晚间睡前进行;症状重者,每日泡脚2次,每次30分钟,上午、晚上各泡1次。【来源】家庭泡脚治头痛 农村百事通 2002年6期【体会】本方有平肝潜阳之效。对肝阳上亢,甚至肝风内动所致的头痛证均可获效。方用钩藤、石决明以平肝潜阳;黄芩、山栀清肝火;桑寄生补肝肾;红花、赤芍有活血化瘀之效。

处方5 白术40克,赤芍30克,党参50克,当归30克,枸杞子50克,山茱萸40克,熟地黄30克。【主治】头痛。症见头痛如有细丝牵引,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少寐,健忘,乏力,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制法】将上药水煎,取汁,备用。【用法】一般的头痛,每日泡脚1次,每次40分钟,晚间睡前进行;症状重者,每日泡脚2次,每次30分钟,上午、晚上各泡1次。【来源】家庭泡脚治头痛 农村百事通 2002年6期【体会】本方适用于头痛如有细丝牵引之气血不足的患者。方中枸杞子、山茱萸、熟地黄补肾填精;白术、党参、当归补养气血。处方6 陈皮25克,白蒺藜30克,蔓荆子20克,法半夏、生姜、白术各50克。【主治】头痛。症见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或舌胖大有齿痕,脉滑或弦滑。【制法】将上药水煎,取汁,备用。【用法】一般的头痛,每日泡脚1次,每次40分钟,晚间睡前进行;症状重者,每日泡脚2次,每次30分钟,上午、晚上各泡1次。【来源】家庭泡脚治头痛 农村百事通 2002年6期【体会】本方适用于头昏痛的患者。具有健脾化痰,降逆止呕之功。方中以半夏、生白术、生姜、陈皮健脾化痰,降逆止呕,令痰浊祛,则清阳升而头痛减;蔓荆子、白蒺藜运脾燥湿,蔓荆子为治头痛、眩晕之要药。

处方7 生姜适量。【主治】外感风寒头痛。症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痛连项背,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制法】将上药水煎,取汁,备用。【用法】先用沸水熏足,待水温适宜时,将双脚浸入热水中浸泡,每次约15~20分钟,冷后再加热。【来源】作者经验方【体会】生姜,性温,有疏风散寒的功效。足浴可促进全身血液运行,调节经络运行,起到发汗解表,疏风通络止痛的作用。另外,还可配合针灸、按摩等外治法等。

处方8 吴茱萸50克,醋100毫升。【主治】肝阳头痛。症见头痛,目眩、心烦易怒、夜眠不宁,舌红,苔黄,脉数。【制法】将吴茱萸煎汤,取汁,放入盆中,再加醋100毫升,备用。【用法】浸泡双足,每次20分钟,每日2次。【来源】王颖 董宝强 白渡森 泡脚搓足 洗出健康精神爽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体会】本法有清肝解郁的功效。

处方9 白芥子、川芎、南星各10克,细辛2.5克,冰片1克。【主治】头痛。症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痛连项背,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制法】将白芥子、川芎、南星、细辛加清水1000毫升,煎煮5分钟,取药液倒入盆中,将冰片溶于药液中,备用。【用法】药液温度能耐受时,将双足浸泡在药液中半小时,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来源】王颖 董宝强 白渡森 泡脚搓足 洗出健康精神爽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体会】本法有散寒止痛的功效。

处方10 薄荷、桑叶、生南星、吴茱萸各15克,冰片1克。【主治】风热头痛。症见头痛起病急,头呈胀痛,甚则头痛如裂,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制法】将薄荷、桑叶、生南星、吴茱萸加清水1000毫升,煎煮10分钟,取药液倒入盆中,将冰片溶于药液中,备用。【用法】药液温度能耐受时,将双足浸泡在药液中半小时,每日1次,5日为1个疗程。【来源】王颖 董宝强 白渡森 泡脚搓足 洗出健康精神爽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体会】本法有疏风清热的功效。

附:高血压

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血压高于19/12 kPa,是一个常见的临床表现。高血压病是指以动脉血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属中医“眩晕”、“头痛”等疾病范畴。

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主要是忧思恼怒过度,使精神紧张,或嗜食肥甘厚味及烟酒,阴虚阳亢而发病。中药足浴对高血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和预防作用。

处方1 钩藤20克,冰片3克。【主治】高血压。【制法】将钩藤捣碎,冰片用布包好,用热水泡10分钟,备用。【用法】每日晨起与晚睡前洗脚,每次洗30分钟,每日1包,10日为1个疗程。【来源】刘彦骅 中药洗足治疗五法 中国气功科学 2000年10期

处方2 夏枯草30克,钩藤、菊花各20克,桑叶15克。【主治】高血压。症见头痛头晕,少寐,舌红,脉弦。【制法】将上药水煎,取汁,备用。【用法】浸泡双足,每次10~15分钟,每日1~2次。【来源】谭家峰 中药浴足疗法验方五则 农村百事通 2005年22期【体会】还可用吴茱萸20~30克,研末,醋调,每晚敷足心。

处方3 当归、丹皮、丹参、茯苓、牛膝、独活、乌药、磁石、石决明、生牡砺、枳壳、白芷,除独活用20克外,其余为常量。【主治】原发性高血压。症见头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少寐,舌红,脉弦。【制法】将上药共为粗末,用纱布包煎30分钟,取药液1000毫升左右,备用。【用法】将药汁放在盆内,浸泡双足。凉时可加温水使之保持一定的温度,每次浸泡0.5~1小时,每日1~2次,每剂药可连用2日。【来源】赵文霞 张宝玉 丛雅勤 外用浸足降压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中医函授通讯 1995年3期

处方4 炮附子15克,吴茱萸15克,透骨草15克,罗布麻15克,青葙子15克,茺蔚子15克。【主治】高血压。症见头痛,头晕,耳鸣,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制法】将上药水煎,取汁2500毫升,备用。【用法】药液温时,浸泡两足,晨起浸泡20分钟,晚睡前浸泡30分钟。【来源】王颖 童延清 刘舒音 降压汤泡脚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机理探讨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6年1期【体会】本方用附子、吴茱萸以引火归元,导龙入窟使之安其位。茺蔚子,清肝散热和血,重坠下降,故能平逆;罗布麻可降血压。凡药中用透骨草少许,即能深入骨髓,故方中用透骨草引诸药以达病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附子有明显扩张血管作用,对血压有调节作用,其中降压的有效成分主要是去甲乌药碱;吴茱萸煎剂有降压作用;夏枯草的茎叶、花穗及全草均有降压作用,对肾性高血压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茺蔚子(益母草的果实),其提取物对麻醉动物静脉注射有降低血压的作用。青葙子、罗布麻亦均有降低血压作用。方中诸药合用,调畅气机,安全平稳降压。

处方5 白矾9克,空青6克。【主治】高血压。症见头痛,头晕,少寐,舌红,脉弦。【制法】将上药水煎,取药液,备用。【用法】将药汁放在盆内,浸泡双足,每次30~40分钟。【来源】张世红 药物足浴 养生祛病 家庭医学 1998年7期

处方6 桂枝15克,桑枝30克,桑叶15克。【主治】高血压。症见头痛,头晕,少寐,舌红,脉弦。【制法】将上药水煎,取药液,备用。【用法】将药汁放在盆内,浸泡双足,10~15分钟。【来源】周启荣 足反射法结合中药外治法治疗老年性疾病(一)双足与保健 2001年2期【体会】本法有清热平肝、活血通脉功能。另外,可配合足反射法和中药贴敷。足反射法重点反射区取大脑、脑垂体、小脑及脑干、三叉神经、心、血压点、肝;基本反射区取肾上腺、输尿管、膀胱、肾。中药贴敷:取吴茱萸20~30克,米醋适量。将茱萸研末,用醋调为膏状,贴敷于双足底涌泉穴,纱布包扎,内衬一层塑料纸。24小时换药1次,5次为1个疗程,续治3~4个疗程。

处方7 吴茱萸30克,刺蒺藜20克,夏枯草15克,茺蔚子15克。【主治】Ⅰ、Ⅱ期原发性高血压。症见头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少寐,舌红,脉弦。【制法】将上药水煎,取药液,备用。【用法】取汁200毫升,以1:10的比例对入温水中,浸泡双足,每日2次,早、晚各30分钟。【来源】童延清 童世清 王洪峰 中药泡脚治疗轻中度高血压35例临床观察 中医研究 2001年6期【体会】方中吴茱萸可润肝燥脾,治厥阴痰涎头痛。现代药理证实,其降压机制主要是使外周血管扩张,从而降低了外周血管的阻力,并与组胺释放有关。刺蒺藜入肝经,镇肝风、泻肝火;夏枯草归肝经,祛肝风、行肝气、开肝郁;茺蔚子滋阴活血。诸药合用煎汤泡脚,滋阴柔肝、平肝降逆,眩晕、头痛平矣。

处方8 罗布麻叶、牡蛎各15克,莶草、夜交藤、吴茱萸各10克。【主治】高血压。症见头痛,头晕,耳鸣,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制法】将上药水煎,取药液,备用。【用法】浸泡双足,每次10~25分钟,每日1次。【来源】王颖 董宝强 白渡森 泡脚搓足 洗出健康精神爽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体会】本法有镇肝息风,滋阴潜阳,补脑安神的功效。

处方9 桑叶、桑枝各30克,芹菜50克【主治】高血压。症见头痛,头晕,耳鸣,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制法】将上药水煎,取药液4000毫升,备用。【用法】先熏足后浸足,每日1次。发作时每日2次,每次10~25分钟。1剂可用2~3次,10日为1个疗程。【来源】舒娴 降血压中医保健多法 中国健康月刊 2006年2期【体会】本法有清肝降压功效,适用于各类高血压病患者。处方10 桑叶、桑枝各20克,茺蔚子15克。【主治】高血压。症见头痛,目赤,心烦,舌红苔黄。【制法】将上药水煎,取药液4000毫升,备用。【用法】熏脚后温洗双足,每日1次,发作时每日2次,每次10~25分钟,1剂可用2~3次,10日为1个疗程。【来源】舒娴 降血压中医保健多法 中国健康月刊 2006年2期【体会】本法有利尿降压的功效。

处方11 桑寄生、怀牛膝茺蔚子、桑叶、菊花各10克,钩藤、明矾各30克,桑枝20克。【主治】高血压。症见头痛,头晕,耳鸣,急躁易怒,腰膝酸软,舌红,苔黄,脉弦数。【制法】将上药水煎,取药液4000毫升,备用。【用法】先熏脚,后温洗双足。每日1次,1剂可用2~3次,1周为1个疗程,连续使用4个疗程。血压稳定后,可改为2~3日熏泡脚1次。10日为1个疗程。【来源】舒娴 降血压中医保健多法 中国健康月刊 2006年2期

处方12 芥末100克。【主治】高血压。症见头痛,头晕,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制法】将上药捣碎,置塑料盆中,用滚开水约1000毫升将其冲开,备用。【用法】将双脚放于盆上,热汽熏蒸脚心,水变温时再泡脚,每次浸泡双足半小时,每日1次。【来源】作者经验方

13.眩晕(附:低血压)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本病多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所致。本病病位虽在清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本病当辨虚实,一般新病多实,久病多虚;体壮者多实,体弱者多虚;呕恶、面赤、头胀痛者多实,体倦乏力、耳鸣如蝉者多虚;发作期多实,缓解期多虚。眩晕以虚证居多,足浴对眩晕有辅助治疗作用。

西医学中的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梅尼埃病、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等病,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可参照本病进行治疗。

处方1 红花椒10克,荷叶心15克。【主治】眩晕。症见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制法】将上药水煎,取汁,备用。【用法】将药汁放在盆内,浸泡双足,每日1次,每次20分钟。【来源】任彩元 自我保健法足浴 医药养生 1994年1期【体会】花椒,性温热,通过足浴可改善血液循环,调节脏腑机能,进而对本病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少作或不作旋转、弯腰等动作,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重症患者要密切注意血压、呼吸、神志、脉搏等情况,以便及时处理。患者的病室应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噪声,光线柔和。另外,保持心情开朗愉悦,饮食有节,注意养生保护阴精,有助于预防本病。

处方2 生地黄、桑寄生各200克。【主治】气血亏虚型眩晕。症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制法】将上药装入纱布包内,放入沸水盆中泡10分钟后,取出药包,备用。【用法】将药汁放在盆内,足浴,每日1次,每次20分钟。【来源】王颖 董宝强 白渡森 泡脚搓足 洗出健康精神爽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体会】本法有益气养血的功效。

附:低血压

低血压,是指血压低于90/60 mmHg。低血压患者没有症状,不需治疗。但如有头晕、耳鸣、目眩、疲倦、四肢酸软无力、食欲不振、足发冷、自汗、盗汗等,或者当体位变动,特别是突然起立时眼前发黑、头晕欲倒时,则必须进行治疗。老年性低血压不仅可引起心脑灌注不足,严重者还可能引起心绞痛、脑中风。中医认为,本病多为心气不足,心阳不振所致,或脾肾两亏、气血不足、血不上荣、髓海空虚所致。

处方1 党参、黄芪、桂枝各30克,茯苓、白术、当归、炙甘草各15克,升麻10克。【主治】脾胃气虚型低血压。症见头晕,纳食减少,神疲乏力,动则尤甚,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细弱。【制法】将上药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备用。【用法】先熏双足,待温度适可时足浴,每日1次,每次10~30分钟,每日1剂,连续10~15日。【来源】胡献国 黄成汉 如何辨证足浴治疗老年性低血压 中医杂志 2006年10期【体会】本法适用于脾胃气虚型低血压,治疗以补中益气,升阳健脾。此外,还可用党参、黄芪各10克;或者黄芪30克。将上药水煎取汁,倒入浴盆中,先熏双足,待温度适可时足浴,每日1次,每次10~30分钟,每日1剂,连续10~15日。

处方2 升麻10克,葛根30克。【主治】脾胃气虚型低血压。症见头晕,纳食减少,神疲乏力,动则尤甚,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细弱。【制法】将上药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备用。【用法】先熏双足,待温度适可时足浴,每日1次,每次10~30分钟,每日1剂,连续10~15日。【来源】胡献国 黄成汉 如何辨证足浴治疗老年性低血压 中医杂志 2006年10期

处方3 麻黄、桂枝、附子各10克。【主治】脾肾阳虚型低血压。症见面浮肢肿,畏寒尿少,脘痞纳呆,面唇青紫,舌淡胖质暗,苔白腻或水滑,脉沉细。【制法】将上药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备用。【用法】先熏双足,待温度适可时足浴,每日1次,每次10~30分钟,每日1剂,连续10~15日。【来源】胡献国 黄成汉 如何辨证足浴治疗老年性低血压 中医杂志 2006年10期【体会】本法适用于脾肾阳虚型低血压,故当以温阳健脾,益气升阳为治。还可选用附子、桂枝各10克;或者党参、附子、黄芪各30克;或者党参、附子各30克。将上药水煎取汁,倒入浴盆中,待温时足浴,每日2次,每次30分钟,2日1剂,30日为1个疗程,连续3~5个疗程。

处方4 附子、肉桂、黄芪各10克。【主治】脾肾阳虚型低血压。症见腰痛,浮肿,畏寒,尿少,纳呆,面唇青紫,舌淡胖质暗,苔白腻或水滑脉沉细。【制法】将上药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备用。【用法】先熏双足,待温度适可时足浴,每日1次,每次10~30分钟,每日1剂,连续10~15日。【来源】胡献国 黄成汉 如何辨证足浴治疗老年性低血压 中医杂志 2006年10期【体会】还可以配合足部按摩。拇指轻揉两足头(脑)、颈、心脏、生殖腺反射区,并对在按摩中疼痛明显的每一个反射区继续按揉5分钟。接着揉压腹腔神经丛、淋巴(上身及腹部)反射区各3~5分钟。再揉压膀胱、肾脏、输尿管反射区各5分钟。每日3~4次。

14.厥证

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不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病情轻者,一般在短时间内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及口眼斜等后遗症;但病情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厥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多以精神情志因素为明显诱因而发作者,如情绪紧张、恐惧、疼痛等,以气机逆乱,升降失调,气血阴阳不相接续为基本病机。本病的特点有急骤性、突发性和一时性。急骤发病,突然昏倒,移时苏醒。往往在发病前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如情绪紧张、恐惧、惊吓、疼痛等,发作前有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汗等先期症状。发作时昏仆,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

厥证患者,应采取综合应急措施,运用多途径、多渠道的救治手段,足浴对本证有辅助预防作用。

西医学中各种原因所致之晕厥、虚脱、中暑等,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处方1 威灵仙、伸筋草各20克,当归15克,青盐25克。【主治】厥证。症见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自汗,肢冷,呼吸微弱,舌质淡,脉细数无力。【制法】将上药水煎,取汁,备用。【用法】泡脚,每次10~30分钟,每晚1次。【来源】家庭泡脚治厥证 农村百事通 读者服务部培训教材《家庭泡脚治百病》2002年8期

处方2 生姜、酒糟各适量。【主治】厥证。发病前有明显的情绪紧张、疼痛或站立过久等诱发因素,发作时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微。【制法】将上药水煎,取汁,备用。【用法】泡脚,每晚1次,每次10~20分钟。【来源】家庭泡脚治厥证 农村百事通 读者服务部培训教材《家庭泡脚治百病》2002年8期【体会】厥证乃危急之候,当及时救治为要,醒神回厥是主要的治疗原则。开窍法系急救治标之法,也是救治急症的独特疗法之一,在剂型上应选择丸、散、气雾、含化以及注射之类药物,宜吞服、鼻饲、注射。患者苏醒后,密切观察病情的发展、变化,要消除其紧张情绪,避免恶性的精神和环境刺激,根据病情辨证治疗。

15.中风

中风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半身不遂轻者仅见偏身肢体力弱或活动不利,重者则完全瘫痪。有单个肢体力弱或瘫痪者,也有一侧肢体瘫痪不遂者;患者起病可仅为偏身力弱,而进行性加重,直至瘫痪不遂,或起病即见偏身瘫痪。急性期,患者半身不遂多见患肢松懈瘫软,少数为肢体强痉拘急。后遗症期,多遗有患肢强痉挛缩,尤以四肢关节僵硬、屈伸不利最为严重。

西医学出血性脑血管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中风病的治疗,宜采用综合疗法,注意康复训练。足浴对中风后遗症期肢体麻木、肢体浮肿、手足挛缩等有辅助治疗作用。

处方1 黄芪60克,当归30克,甲珠15克,地龙30克,柴胡30克,秦艽20克,桂枝20克,熟地黄30克,牛膝30克,红花20克,木瓜20克,桃仁20克。【主治】中风后肢体麻木。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斜,肢体麻木,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制法】将上药水煎,煎成约400毫升汤剂,对水于药浴器中约2000~4000毫升,备用。【用法】根据患者适应程度,定温度约40℃,将患者双足置药液下,浸泡约4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来源】李海萍 针刺配合足浴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45例 针灸临床杂志 2004年9期【体会】方中黄芪、当归补益气血,熟地黄、牛膝补肾,红花、桃仁、甲珠、地龙等活血化瘀,柴胡理气以促血行,秦艽、桂枝、木瓜祛风通络,适用于中风后遗症期后肢体麻木。此外,还可配合针刺取穴,取患侧上肢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取3~7寸毫针针刺,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处方2 槐枝、柳枝、楮枝、茄枝、白艾各50克。【主治】中风后手足挛缩。症见偏身麻木,手足挛缩,手足肿胀,舌质暗淡,白腻,脉沉细。【制法】将上药水煎,煎水3桶,备用。【用法】根据患者适应程度,定温度约40℃,将患者手足置药液中,浸泡手足至踝以上,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来源】王永炎 中医内科学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5年【体会】还可配合外敷法。药方:穿山甲、大川乌头、红海蛤各100克,捣为末,每周用15~20克,另将葱白捣汁和上药成饼,直径5厘米,外敷左右脚心,再令其坐于密室,两脚置于热水盆中,使其出汗,见下肢发麻停用,每周2次。

处方3 艾叶30克,大青盐30克,川椒30克,桂枝15克,川芎15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