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日子要有技术含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18:12:37

点击下载

作者:果壳,guokr.com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过日子要有技术含量

过日子要有技术含量试读:

序·技术,只为过得更舒服

吴欧果壳网副主编

加入果壳网之前,我因为成为准妈妈而做过一段时间全职主妇。回想起来,那是一段感觉蛮糟糕的时期,倒不是因为天生劳碌爱上班,而是因为从得知你怀孕那一刻起,周围人就全成了孕产专家,你一个不小心就撞上了雷区——一块山楂、一只螃蟹都会吓得你胆战心惊;用不用手机,看不看电视,全不是自己能做主的事。

等到我怀孕20周时血压升高,24周测完血糖被要求住院之后,却发现更为“严谨”的孕期“行为规范”跟之前种种警告完全无关。孕后期,我不得不每天自己注射3次胰岛素来控制血糖的时候,竟多少有了些塞翁失马的感觉:谁说的都别瞎听,一切按照医嘱来!是医嘱让我建立了少食多餐、吃瓜果粗粮、适度运动的孕期好习惯。也让我在生完宝宝之后,有机会争取完全按照产妇培训和护士的教导,摒弃了早已被安排好的“坐月子”。

不用我强调,你也知道,在中国做一个孕妇和新妈妈,原本要遵守多少传统,避讳多少禁忌。我猜那些曾经企图限制我的条条框框和诸多不许,和我们的母亲以及奶奶们年轻时相比,并无任何不同,因为当我想要确知禁忌的理由时,得到的答案正是“都是这样的呀!”“都是这样的呀!”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令我们接受起“传统智慧”来顺理成章,安之若素,以至于很多人即使不处在怀孕这样的特殊时期,也会不知不觉遵循一些所谓的生活常识,并且一有机会也乐此不疲地向他人亲授:山楂引起胎动,容易导致流产;而螃蟹大寒,定是孕妇第一禁忌!一切理直气壮得如同我们天生的直觉。

然而,矛盾的是,这个时代又是如此之反直觉的。先是买来的智能手机挑战了自己的智商,接着是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时督促我们学一点化学知识,而天气糟糕到了我们连PM2.5是什么都要知道。我们已经有心无力了,偏偏生活还日益慷慨。你看,连水都有了那么多分类和产地,大豆油标明了是不是转基因的,化妆品连配方都给你了!你还要怎样?

可是,我知道,你还是不会选!这会儿你得承认,无论是不是怀孕的特殊时期,过日子都是要有技术含量的,对吧?

不瞒你说,大多数人跟你我一样,面对这个时代,出了自己所熟悉的小安乐圈,都是有点手足无措的。

所以不用沮丧,因为补课也不算太难。

在过去两年,果壳网的同仁们,虽怀揣科技梦想,传播文化知识,却也立志要做一些解救“生活小白”的事。你关心的事情我们都关心:食物中的食用胶到底是什么?动车的盒饭半年不坏这正常吗?食用胶、桶装水的水桶都是啥材质的?啤酒喝多了会不会有啤酒肚?拉肚子的时候要不要禁食?失眠这事儿到底咋办?……你看,所谓知识,用到实处,也不过就是吃喝拉撒睡的事儿。

不过,你要是揣着学习生活“小妙招”的心思来看这本书,可能略有失望,因为这不完全是一本生活指南,果壳没有也不能提供每一个问题的答案,你也不必看懂每一篇文章的公式。但是,我们确实提供了日常问题的思考方向、分析逻辑、所涉及的数据,以及我们觉得会对你养成自己的理性判断有帮助的信息。所以,不论你看懂多少,觉得或深或浅,你都会明白,生活并没有简单到可以归纳成10条小秘方,生活也不是非黑即白或只有一个最佳方案,生活也需要你动脑子来判断,需要你的理性思维。

有了这种理性思维和判断能力,你就不仅能在纷繁的生活当下独善其身,也会在你的周围亲友受到广告蒙蔽或者流言侵袭的时候兼济天下。这种技术含量不在于你知道怎么做,而在于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如果你真的对生活有爱,也跟我一样对生活的质量和理性有要求的话,你肯定会在乎“为什么”的。当然,生活原本是不应该这么复杂的。我们的理想国是:生产者生产的都是我需要的,宣传广告都是货真价实的,监管控制都是合理适当的。我们再也无需把自己变成无所不知的专业人士,尽情享受就好。不过在理想实现之前,为了日子过得更舒服,多了解一点“内幕”还是很有必要的。

衣:面子工程

头屑·消除误会,一头清爽

小耿

头皮屑有两个特点:一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调查表明,在进入青春期时,有接近一半人会出现头皮屑增多的状况;二是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只要看看电视广告、超市货架,就会知道“去屑”这个市场有多大。虽然关注者和市场都颇为庞大,但关于头屑,人们仍然有许多误会。

在2011年5月底的第22届世界皮肤科大会上,上海市皮肤科医院副院长王学民教授,宝洁公司科学家、瑞士巴赛尔大学博士雷内·拉斯特(Rene Rust),代表学术界,对流传甚广的头皮屑相关传言给出了更为严谨可信的观点。

误会一:食物中的“发物”会使头皮屑更多

中国民间饮食中向来有“发物”的说法,例如羊肉、葱、韭菜等都被列为“发物”。很多人认为头皮屑会受到“发物”的影响,似乎吃了“发物”,头皮屑就会“发作”、“发展”得更加严重,这还真是让喜欢吃大葱、韭菜的人“发愁”呀。

对这个问题,王教授曾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他发现“发物”这个词是对许多不同机制、不同领域的刺激源的笼统称呼。有一些“发物”是过敏原,会导致皮肤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另一些则可能是通过味觉刺激等(例如一些“辛辣”的食物)让人产生瘙痒感,不断去搔抓,而搔抓的物理刺激才是症状加重的直接原因。显然,把这些刺激源一概论之为“发物”是不合适的。王学民说,像“发物”等中国传统医学的观点,很多属于经验的总结,需要现代医学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可以善加利用。

事实上,目前并没有研究证实食物对头皮屑产生有直接影响。拉斯特认为,从头皮屑的发作机制上来看,真菌才是根源:真菌的过度生长刺激了头皮细胞,产生大量不成熟的角质细胞,聚集脱落成为头皮屑。真菌的生长依赖于头皮细胞分泌的油脂,而非其他养分。从这个原理来看,认为某些特定食物会对头皮屑产生影响,并没有科学依据。

误会二:头皮屑可以用偏方治愈

老人们常说“偏方治大病”,头皮屑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针对它的偏方也是俯拾即是。 “用阿司匹林兑水洗头”、“吃碱性的食物”、“陈醋洗头”等各种“偏方”遍布网络。上海等地民间也曾流传用“刨花水”(用榆木刨花浸泡后的水)涂抹头发,进行头发的养护、去屑。这些方法真的管用吗?

王学民教授认为,尽管有些偏方在某些患者身上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需要具备疗效的稳定性和治疗过程的规范性,而在这两方面,偏方还尚未被透彻地研究和了解。只有经过严格的科学研究,找到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之后,偏方才能得到科学的支持。

在头皮屑问题上,如前面所说,医学界认同“真菌是导致头皮屑的病因”。一种治疗方法如果不是对症地从抗真菌着手,它的效果就很值得怀疑。很多头皮屑偏方都涉及用一些奇怪的东西洗头,而洗头本身就可以洗去一部分真菌和油脂,所以即使可能会短暂地表现出“疗效”,但效果不持久,也比不上具有抗真菌功能的去屑洗发剂。

误会三:体质不同,治疗头皮屑的方法也不同

一些去屑产品的宣传广告,常声称该产品才最适合“中国人的头皮屑”。究竟在头发和头皮屑的问题上,不同人种之间有多大的差别呢?

拉斯特认为,不同人种之间存在发质、卷曲度等方面的差别,在头发保养、护理方面需要适当区别对待。但是,说到头皮屑的产生和治疗,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几乎完全相同。无论对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抗真菌都是治疗头皮屑的根本手段,治疗方法在人种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别。因此并不存在某种去屑产品“只适用于”某一个人种的道理。

不过他同时也提到,不同地区的人在生活习惯,例如洗头的频率、时间等方面是有差别的。一些去屑洗发剂可能会参考这些差别,在配方、含量上做出微调。不过,这并不会从本质上改变去屑洗发剂的作用原理。

误会四:洗头不必频繁,一周一次即可

来自中国和外国的两位专家都一致表示:天天洗头并使用适当的洗发剂才是正确的做法。“每天洗头”也代表了医学界的主流观点。洗头本身就可以起到一定的清除真菌、油脂和多余的角质细胞的作用。如果使用含有抗真菌成分的洗发剂,更能进一步抑制真菌生长,对头皮屑产生治疗效果。而且去屑洗发剂只会特异性地作用于真菌,对人体并无副作用,可以放心使用。

王学民特别指出,洗头时水温要适宜,一般略高于体温、40℃左右为宜。过热的温度会刺激皮脂的分泌,而过冷则影响洗发效果。此外,有头皮屑的人,在洗头时最好不要过于用力,因为搔抓等物理刺激也会促使头皮屑产生。

误会五:人会对去屑洗发水产生耐药性,越用头屑越多

这种说法并无科学依据。在美国皮肤病研究者的一项针对常用去屑成分吡硫嗡锌的科学研究中,两组测试者分别使用了6个月和12个月的ZPT洗发剂。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ZPT洗发剂在整个使用过程中持续产生疗效,两组均没有表现出耐药性。拉斯特说,对于具有头皮屑困扰的人,长期使用具有去屑功能的洗发水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不过,去屑洗发水也要通过正确的使用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除了应每天使用外,还应保证洗发水接触头皮足够的时间,令药物充分起效。如果在洗发中同时使用护发素等产品,应注意选择同样具有去屑功能的护发素。这是因为在洗发后,具有抗真菌功能的去屑成分还需要在头皮上保留一段时间,以发挥作用。而如果紧接着使用了护发素或其他头发、头皮护理产品,这些去屑成分大部分会被洗去,因而严重影响去屑效果。因此需要使用本身也含有去屑成分的护发素,以保证洗发后去屑成分在头皮上的保留量。

脱发·男女大不同

神丙

当我们对英国查尔斯王子的头顶习以为常,再看到27岁的威廉王子已经开始稀疏的后脑勺时,就不会感到太过惊奇,这似乎跟爵位一样被继承了下来。据调查,有1/4男性都会在中年以后变成“秃头”,而只有6%的女性受到类似的困扰,脱发问题还关系到择偶(有人欢喜有人愁)、广告产业(有防脱需求就有产品)等多种问题,所以还是得向皮肤科医师具体了解一下。

男性脱发,要怪遗传

尽管“秃头”总让人感到有损男子气,但其实引起脱发的恰恰是雄性激素。最常见的脱发叫做“雄激素性脱发”,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就是过去所说的“脂溢性脱发”、“男性脱发”,也就是“早秃”。过去大家对脱发的原因不太了解,曾错误地认为是头发出油导致。实际上毛囊和皮脂腺都对雄激素敏感——皮脂腺在雄激素作用下会变得肥大,产生更多的油;而毛囊会在雄激素影响下变小,生出的头发变细变短,还没长到足够长就会掉,这才是脱发的原因。

雄激素性脱发与基因遗传有关已是定论,引起男性脱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遗传因素,加上双氢睾酮 (dihydrotestosterone,DHT) 的作用。青春期以后,睾酮会随着血液循环到达毛囊中的毛球细胞,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而细胞质中的5α-还原酶会和睾酮反应生成DHT,进入细胞核,对细胞的代谢系统产生作用,导致毛发生长期缩短、提前进入休止期。

而带有“脱发”基因的人,头部某些部位毛囊细胞上的DHT受体活性过高,也就极易与DHT结合,受其影响。前额、头顶及枕部上方毛囊中的细胞对DHT更敏感,所以这些部位最容易脱发(图1)。

女性掉发,压力太大

由于女性本身雄激素含量低,且体内的雌激素有对抗雄激素的作用,所以雄激素性脱发很少发生。女性最常见的脱发是斑秃,也是我们常说的“鬼剃头”,不知不觉就发现一个小范围内的头发都掉完了。国内有著名女明星被爆已秃,然后愤然将放出其大幅“斑秃照片”的报纸告上法庭,以求清白,还亲自上电视节目辟谣。即使不是明星,女性也对自己的头发颇为关注,从众多画面精美的广告中可见一斑。斑秃也不只女性才会有,男性甚至儿童也会发生。

据首都医科大学皮肤科的曹医师介绍,“鬼剃头”原因比较复杂,但大多数是跟精神因素有关,特别是一些突发变故引起的紧张焦虑,比如婚姻出现危机、亲友发生危险、情绪极度压抑等。还有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内分泌疾病也可以伴发斑秃。

2003年,英国媒体曾在辣妹维多利亚看曼联队的比赛时,拍到其头发稀疏的照片,且秃发部位清晰可见。据说,在他们的儿子险遭绑架后的一个星期,维多利亚突然发现头上一小块几乎没了头发,后来这个部位还越来越稀疏。英国一位发质专家也表示,这是因她受到极大精神压力而造成的。图1 脱发的Norwoode/Hamilton (1975年)分型,分为7级12型,有顶部模式、典型模式、前部模式

治疗:药物有效,但有副作用

曹医师还强调说,对于雄激素性脱发,目前医学界只发现了两种有效药物,一种是口服药非那雄胺,它是5α-还原酶的特异性抑制剂,对该酶的抑制能阻碍睾酮向DHT转化,所以能促进头发生长并防止继续脱发。

但非那雄胺有不少副作用,包括男性女性化、性功能障碍、阴囊疼痛等,而且它对严重脱发效果并不明显。

另一种是外用药螺内酯(安体舒通),能竞争性地阻碍DHT附着在毛囊受体,因此也能阻止DHT对毛囊的作用,但也只适用于轻度脱发。

所以说,遗传性“秃头”依然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否则也不会连英国皇室都拿它没辙。好在欧洲男性普遍拥有这种基因,所以即使威廉王子大婚时不戴假发,也照样全球直播。

正常掉发,无须担心

美剧《海军罪案调查处》(《NCIS》)里极端注意外表形象的探员Tony在某天早上惊慌失措地向人展示了一块纸巾:上面是他早上掉的头发。他每天都数自己掉的头发,一般不超过5根,而那天早上他发现了12根——这让他痛不欲生。当然电视剧的情节一向夸张,事实上,一个人每天正常的掉发量在30~100根(所以不要惊慌),有研究发现女性在7月和11月掉发最严重,这种季节性脱发,就像宠物掉毛一样,无须担心,只要换季,大量掉发的现象就会消失。一些消耗性疾病,比如发高热、工作紧张、熬夜加班都可能引起短期内的脱发,但是这些诱因去除以后,完全可以自行恢复。

如果大量掉发连续两个月以上,就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比如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肿瘤等,这就需要治疗原发疾病。化疗药物引起的脱发,在停止化疗后3个月到半年内头发也会重新长出。

吸烟和饮酒虽然不是引起脱发的原因,但也会对头发生长产生不良影响;电脑辐射是否会加重脱发没有得到科学证明,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肯定会影响头发的生长,有规律的生活、营养均衡的饮食则会让头发受益良多。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科学研究证明脱发和智商有关,所以说“聪明的脑袋不长毛”大概只是脱发者的一种自我解嘲吧。

化妆品·真能毁容吗?

helixsun

微博虽然提供了丰富的资讯,但有时其中也夹杂了“好心”的谣传。尤其涉及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好多人都秉持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理念。比如,有身份认证的“保养达人”发了条微博,提到化妆品中的7大毁容成分:

1. 酒精:使皮肤干燥失水、破坏角质蛋白、使肌肤敏感。

2. 水杨酸:破坏角质层、降低肌肤防御力、致过敏红斑。

3. 果酸:使皮肤变薄敏感,早上用使皮肤变黑。

4. 汞:伤害肝、肾、脾。

5. 砷:皮炎、色素沉淀、致皮肤癌。

6. 铅:伤害造血、生殖系统。

7. 镉:诱发心脏病、伤害骨组织。

看起来真是可怕,很多姑娘马上开始检讨自己使用的化妆品。但其实这短短130字的微博里省略了许多细节,而这些重要细节的缺失可能会导致大家的误解,所以我们需要深入地了解一下所谓的“毁容成分”。

汞、砷、铅、镉本来就是化妆品禁用成分

这条微博里列出了汞、砷、铅、镉对皮肤的危害,这让许多人误以为这些重金属也是化妆品的组成成分。但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妆品卫生规范》规定,禁止使用汞、砷、铅、镉以及这些物质的化合物作为化妆品组分。也就是说,这些金属是化妆品的禁用成分,它们本来就不应该出现在化妆品的成分列表中。

不过,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化妆品有可能被汞、砷、铅等污染,因此对于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物,《化妆品卫生规范》还规定了总量限值。

化妆品中有毒物质不得超过表1中规定的限量。表1 化妆品中有毒物质限量

可以看到,关于汞还有1条备注。备注中提到的“有机汞防腐剂”(苯汞的盐类、硫柳汞)在化妆品中,只能被用于眼部化妆品和眼部卸妆品中,其浓度限值均为0.007%(以汞计),并且要在化妆品标签上标明。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指出,化妆品中的汞化合物会被皮肤吸收并在人体内蓄积,可能引起过敏、皮肤刺激及神经毒性症状。因此,除眼部化妆品外,严禁在其他化妆品中使用。同时,FDA还规定,只能在没有其他安全有效的眼部化妆品防腐剂可用时才准许使用汞化合物,且浓度不得超过0.0 065%(以汞计)。

我国对眼部化妆品的有机汞防腐剂的使用标准虽没有FDA规定的严格,但只要化妆品厂家遵守国家规定,那么化妆品中微量的有机汞防腐剂对皮肤也应该是安全的。同时,现在已经很少看到眼部产品会用有机汞作为防腐剂了。如果实在不放心,那在标签上看到这两种防腐剂大可以避而远之。

所以说,汞、砷、铅、镉作为化妆品禁用成分,是不应该出现在合格化妆品的成分列表中,也就谈不上是“毁容”的化妆品成分了。

酒精是有争议的成分,但离毁容还很远

酒精的加入可以使化妆品使用起来感觉更为清爽,有较强的渗透感。不少有“导入”概念的化妆品会加入酒精以帮助化妆品中活性成分溶解和透过皮肤。这些都是为了迎合消费者对化妆品功能和使用感的诉求。但酒精的高渗透性和挥发性,使它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有可能引起炎症;挥发时也会带走皮肤表面的水分,造成皮肤干燥。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急性或者慢性的酒精暴露可能增加活性氧自由基,从而造成组织损伤。但是这种损伤主要是酒精代谢过程中引起的自由基问题,对于外用引起皮肤老化则没有较为直接的研究。也有报道称用酒精消毒引起接触性皮炎,只能推测局部使用时,酒精的高渗透性引发刺激和炎症,造成皮肤损伤。

可实际上,化妆品中的酒精浓度通常并不高,如果酒精出现在化妆品成分表的后几位,你就不需要过分担心;只有当它出现在成分表的前几位时,你才可能要担心引起皮肤干燥或者皮炎。当然,对酒精敏感的人还是尽量避免接触酒精才好。(如果过敏肿成“猪头”算毁容的话,酒精还真可能导致“毁容”,不过我们还是不要危言耸听了……)

水杨酸、果酸合理使用对皮肤有益

水杨酸和果酸被广泛应用在化妆品中,在《化妆品卫生规范》里都有明确的使用限制,包括浓度和最低酸碱度(pH)值(表2)。

表2 化妆品组分中限用物质(按INCI名称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国际毒理学杂志》2003年增刊专门对于水杨酸及其衍生物在护肤品中的安全性问题做了评估,结论就是合理使用水杨酸是安全的。水杨酸作为皮肤调理剂可以安全地去除角质,特别是毛孔内壁老化角质,同时其抗炎效果还能被用于治疗寻常痤疮,合理使用也不会引起刺激。《皮肤病学杂志》也有研究表明,它不会带来遗传毒性,同时既不具有光敏性也不具有光毒性,水杨酸衍生物有一定的抗老化作用,只不过效果比较弱。

因此,水杨酸在合适的浓度和pH下可以安全使用,应对多种皮肤问题。

果酸属于α-羟基酸,来自牛奶中的乳酸、苹果里的苹果酸、柠檬中的柠檬酸……都属于果酸。虽然现在大部分用于护肤品的果酸都是化学合成的,以甘醇酸、乳酸为多,但是它们和天然来源的果酸并没有本质区别。果酸具有保湿、去除角质、抗炎的作用。果酸还具有增加表皮厚度,诱导真皮层透明质酸和胶原表达的作用。

但是果酸发挥作用需要合适的pH和适当的浓度。一般护肤品中果酸的含量在10%以内,再高浓度则被外科医生用于化学换肤,来治疗黄褐斑、日光性角质症、脂溢性角质症、毛发角质症等,需要在医院由医生进行专业操作。

化妆品中起着去角质作用的果酸,一般含量要在4%以上,pH值小于4。浓度较低或者pH在中性时,果酸主要起到保湿作用。有研究表明,虽然果酸会增加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但是这种敏感性是可逆的,且可以通过加强防晒来防护。(即使不使用果酸,日常护肤过程中防晒也是必不可少的嘛。)

防晒·是个精细活

lalunasun

晒红、晒伤、光老化,外加皮肤癌,这都是紫外线惹的祸,而且它还无处不在。除非宅在家里拉上遮光窗帘,不然只要出门,不管阴天还是下雨,你总会受到紫外线的威胁。又有多少人记得要小心夜店里的黑光灯与商场里的卤素灯?虽然你可以打伞、戴帽、戴墨镜(有防晒功能的)、穿长袖,外加走在背阴处,可盛夏浑身不透风、阴天撑阳伞、夜店里戴墨镜之类的举动,总会惨遭众人非议吧。所以防护于无形的防晒霜可谓居家必备之良品了。不过,怎么正确使用却更值得注意。

紫外线与防护指数

紫外线按波长可被分为长波紫外线(ultraviolet radiation A, UVA) (320~400nm)、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radiation B, UVB) (280~320nm)、短波紫外线 (ultraviolet radiation C, UVC)(100~280nm)3种类型。由于臭氧层阻碍UVC到达地表,所以日常生活中能够对人体造成影响的是UVA与UVB。这二者对皮肤的伤害包括立刻出现的红热、不知不觉影响你一生的光老化、还有非常严重的皮肤癌。所以一支好的防晒霜,应该对整个UVA与UVB波段都有良好的防护作用。

衡量防晒霜防护能力的指标,最为常用的是阳光防护指数(sun protect factor,SPF), SPF是使用防晒霜之后与之前最小红斑量(minimal erythema dose, MED)的比值。简单地说,最小红斑量是引起皮肤红斑所需的紫外线剂量。日光中UVB和UVA引起红斑的比率分别为80%与20%,所以SPF衡量的基本是产品对UVB的防护能力。

显然,还得再制定评价UVA防护力的方法。但因为各国直到现在也没有将防护UVA的指标统一起来,故而产品上标注也是五花八门。已有的UVA防护指数(UVA protect factor,UVA-PF)包括PA(又称PAF,protection factor of UVA,日本用)、PPD(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法国提出)、星级(star,英国使用)等,经常需要购买进口化妆品的姑娘们可以多留意这些指标。

时间:至少提前10min使用

要记得在提前10~20min擦好防晒再出门哦,千万别临时抱佛脚。防晒霜要在皮肤上形成一层均匀的膜,才能给所有部位同样的防护。不等防晒霜干燥并牢牢附着在皮肤上就着急出门,汗水会轻易把它们冲走,无论你用的产品是否防水抗汗。即使是那些宣称“立即起效”的产品,也最好提前使用。

用量:不足=浪费

据调查,绝大多数人的防晒霜用量都只有标准用量的一半乃至1/4,这可能导致防护能力从标注数值诸如SPF50骤然跌落到2.5。我们可以从防晒指数来理解一下这个“跌落”。防护指数包括SPF与UVA-PF两部分,一项人体实验的结果是,SPF与用量关系符合指数x形式,即y = a。

其中a为与产品标注SPF有关的常数,x为使用量。举例来说,如果你有一支SPF 50的产品,使用标准用量一半时你将只能得到SPF 7;若真的只用到0.5mg/cm2,它的SPF将下滑到2.5。咬牙掏腰包买了支SPF 50的高倍防晒,却被自己用成SPF 2.5,这难道不是浪费吗?

所以用量也是使用效果的决定因素,直观地说,脸部防晒霜用量要达到1枚1元硬币才行,这指的还是欧美那种厚重的产品。如果你的产品是日系需要摇一摇的“涂改液”,则要加量到两个硬币的量。防晒喷雾的用量难以形象化,只能通过经验去控制。

顺序:防晒与隔离,到底先用谁

化妆水、乳液、防晒、隔离、BB霜、粉底,外加眼影、胭脂之类,你有没有纠结过“到底该用哪几个”和“按什么顺序用”?

毋庸置疑,要先用化妆水和乳液。除了基础的保湿作用以外,某些产品还能够提供美白、抗氧化等功能。直接接触皮肤才能让它们功能最大化。

紧接着,要使用防晒霜,而非隔离霜。首先应该明确的是,隔离霜能够“隔离脏空气、防晒霜、彩妆、电磁辐射”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完全不必为了“隔离”而把它用在防晒霜之前。中国消费者协会最新发布的《防晒类护肤品消费指引》中说,“隔离霜除具有防晒功能外,成分中还会添加抗氧化、美白或其他维他命成分”。但这并不全面。隔离霜最大的作用是在化妆前“打底”,使皮肤表面更光滑,让粉底更容易延展开而让底妆显得均匀轻透,往往还修正肤色,其英文名make-up base或日文名“化粧下地”更加直观地描述了这一点。一个底妆辅助产品,为什么要用在防晒霜之前呢?

在隔离之后,可以用BB霜或是粉底,外加其他彩妆品,完成整个化妆过程。由于液体粉底会稀释已经涂好的防晒霜,从而破坏防晒膜,所以若不考虑妆效,粉饼之类质地干燥的产品更为可靠。

涂好防晒霜之后,也不是万事大吉了。比如不能继续涂乳液类特别稀的产品,否则会破坏已经干燥的防晒膜。出于同样原因,也不能在防晒霜未干时就出现各种摩擦,比如擦汗或者用海绵擦粉。

也有人曾说“防晒霜之后不能用粉底”,不过这句话已经过时了,它指的是一种很早以前的防晒剂。多年前的防晒霜(尤其是美国产品)主要靠阿伏苯宗(avobenzone,又名parsol 1789、巴松1789)防护UVA。因为它本身容易在光的作用下分解,二氧化钛又会使其加剧,所以一定要避开含有二氧化钛的粉底才能保证其有效性。幸好,如今日益精细的工艺已经能使二者共处。“防晒霜后不用粉底”只是20年前的明智选择。

还要强调的是,尽量不要用有防晒功能的隔离霜或BB霜、粉底来代替常规防晒霜。这些产品是有颜色的,要是用到足够多,脸色就该惨不忍睹了。但它们可以用在防晒霜之后,稍遮盖一下某些防晒造成的惨白。

副作用:上粉底,搓泥怎么办?

涂完防晒霜涂粉底,一不小心就会发生一件顶顶讨厌的事情——搓泥。怎么弄都有无数脏兮兮小屑屑冒出来,越着急擦掉反而越多。即使能够清理干净,之前防晒霜形成的均匀膜也几乎被破坏殆尽,起不到什么保护作用。这可怎么办?

偷偷告诉你几个小窍门:在用过防晒霜之后留出一段时间等待它干燥,然后再涂粉;时间长短要根据所用产品和个人经验来掌握。在涂粉底时弃用摩擦比较大的海绵,改用粉底刷或者手指轻拍之类更轻柔的方式。在接下来的一整天都尽量避免摩擦有防晒的部位,擦嘴擦汗吸油之类的都要用纸轻压而非蹭来蹭去。当然,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直接换防晒霜。(私人经验:日系产品一般不搓,膏状的有可能搓,凝胶状的比较容易搓。)

周期:及时补擦最保险

所有官方机构的防晒指南上,都指出防晒霜应该每2小时补擦一次。这的确是个不出错的建议。可频繁使用实在让人烦不胜烦,于是长效防晒应运而生,据称有些甚至可以提供长达12小时的保护。在温度不高、没有流汗的情况下,选择这样的产品的确方便。配方师与化妆品专家们对此颇为乐观,但FDA要谨慎得多,表示一定要先看到实验数据才允许产品标注“长效”。截至现在FDA还没有批准过哪款防晒霜标注“长效”。

另外,对于补擦防晒,很多人害怕补上的防晒霜会破坏妆面,所以一般只愿使用有防晒值的粉饼来代替。为此,本人亲自尝试补擦防晒乳,发现脸上原本的粉底并没有花掉。或许你也可以这样试试。

新功能:防水产品=安心游泳?

2011年,FDA明确规定防晒产品不得标注“waterproof(防水)”、“sweatproof(防汗)”,而要标“water resistant(抗水)”,免得消费者误以为它们提供100%保护。同时,商品还应该标注“抗水40min” 或“抗水80min”(分别对应欧洲产品标注的“抗水”或“超级抗水”)。中国消费者见到 “防水防汗”的产品时,一定要记得它们实际是“抗”而不是“防”。

各国对抗水产品防护值的测定大致相同,流程基本如下:

涂抹产品并干燥——入水活动20min——出水干燥(不擦拭)——再次入水20min——出水干燥(不擦拭)——测SPF。以上是“抗水40min”产品的测定,而“抗水80min”产品则要入水4次。所以,想得到抗水产品的保护,要等它们完全干燥再入水,运动一段时间就要补涂一次,擦身后更应当立即重涂。

防晒这件事,虽然看起来程序比较复杂,要求也高,但是只要养成习惯,就只是出门前顺手一涂了。

美白·你想再白一点吗?

恶趣味的明叔

古人云:“一白遮百丑”,对于五官精致柔和的亚洲人来说,白皙通透的肤色确实让人看起来更干净、精神和自信。“美白”在皮肤保养中对于整个亚洲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主流趋势,美白产品不能让你从“黑妹”白到像日光灯一样亮。但只要时刻提防紫外线,防止黑色素生成,选择美白成分丰富的美白产品,足量使用不小气,还是很有希望让你再白一些的。

美白第一步,提防紫外线

紫外线是引发皮肤变黑的主要元凶。当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后,皮肤将启动自我防御系统,这是皮肤对紫外线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位于皮肤中的黑素细胞将大量增殖,通过对紫外线的吸收、散射等来保护皮肤细胞免受紫外线的伤害。当然,猛增的黑素细胞在保护皮肤健康的同时,也致使原本白皙剔透的皮肤变得暗沉无光,各种色素沉着也因此猛扑而来(图2)。图2 紫外线的3种类型(UVA、UVB、UVC)*到达的深度不同(简化图示)

黑色素(melanin)的含量是人肤色的决定因素之一。人体皮肤表皮层一共分为5层,其最底层为基底层,含有大量的可产生黑色素的黑素细胞。

皮肤变黑的过程,简单来说有如下几步:① 紫外线刺激黑素细胞增殖;② 黑色素在黑素细胞内生成;③ 黑色素转移到角质层; ④ 黑色素在角质层形成色斑和色素沉着。

单一成分不给力,全面美白才有效

由于皮肤变黑是一系列过程,据《化妆品皮肤科学》介绍,要想实现全面美白,需要从5个方面着手:影响黑素细胞生存、抑制黑色素生成、淡化已生成的黑色素、阻断黑色素传递与加速代谢、减少外源因素影响。

由于单一的美白成分很难包揽美白的每一个步骤,所以优质的美白产品应该复合不同的美白成分。比如传明酸虽然比较多效,能同时负责“影响黑素细胞生存”、“阻断黑色素传递与加速代谢”这两项工作,但传明酸属于“什么都能,但都不太精”的美白成分,所以日系美白产品常用维他命C复合传明酸携手合作,加强产品的美白效力。(表3)表3 美白成分一览表

为了降低产品的刺激性,很多美白产品都不会添加过高浓度的酸类成分(比如果酸、水杨酸)来加速角质代谢,所以如果你自身的皮肤耐受性较好、不易敏感的话,可以自己在使用美白产品的同时,使用浓度中等的果酸(5%左右)、水杨酸(0.5%~1%)或增加清洁型化妆水(用化妆棉擦拭)的使用频率,加速代谢已传递和分布到角质层表面的黑色素,使美白工作更高效、更快速、更完整地实现。

因为黑色素在生成过程中,需要自由基的参与,所以配合抗氧化产品与美白产品一起使用,也能一定程度上强化综合美白效力。

此外,紫外线的照射会引发炎症伤害,当炎症伤害没有及时得到清除更正并过量积累时,便会诱发黑色素产生,并促使皮肤走向衰老。因此一些具有抗炎功效的植物萃取,比如红没药醇、甘草酸钾,可以通过减轻炎症反应起到辅助美白的作用。

要美白,用对产品,不小气

要想真的变白,只用一瓶洁面霜或一瓶化妆水是绝对不够的,应该选择美白系列中活性成分浓度最高的产品——精华素。有研究表明,基底细胞从分裂、向上移行到最终从角质层脱落需要52~75天,约为2个月,所以使用美白精华需坚持每天早晚使用至少2个月,再评估其效果。

再者,使用美白精华时千万不要抠门,不要一瓶用上半年。美白精华的用量一定要足够多,才能达到预期的美白效果。

防晒永远不可少

最后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想要成功美白并维持漂亮的肤色,防晒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再高科技、再天价的美白产品都抵不住人体皮肤自我保护机制的一系列致黑反应,一切努力也都将功亏一篑。

此外,UVA造成的紫外线伤害是任何晒后修复产品都修复不了的,这些紫外线伤害将会伴随终身,并不可逆地致使皮肤光老化。晒黑了还有白回来的可能,但晒老了可就再也没有挽救的余地了。

皮肤变黑过程进阶知识

人体皮肤表皮层一共分为5层,其最底层为基底层,含有大量的可产生黑色素的黑素细胞。

黑色素具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但在探究表皮黑色素时,一般更侧重于观察真黑素和褐黑素这两种黑色素。真黑素呈褐黑色,是人体中最丰富的黑色素颗粒;褐黑素为黄色或红褐色,与红发有关。

真黑素和褐黑素的合成是在黑素细胞内启动的。黑素体存在于黑素细胞质内,含有酪氨酸酶和结构蛋白——前者是合成黑色素的钥匙,后者是黑色素的组成部分(图3)。图3 黑色素的形成过程

任何美白产品都无力改变人体与生俱来的基因,即使再强、再有效的美白产品,都不可能将黑人漂白成白人。天生肤色深的朋友,不必气馁,健康的小麦色、古铜色也正流行。奥斯卡影后哈利·贝瑞这样健康、均匀、亮泽的肤色,反而更显风韵十足。* UVA 波段,长波黑斑效应紫外线。UVB 波段,中波红斑效应紫外线。UVC 波段,短波灭菌紫外线。

美容·肉毒毒素的两张脸

窗敲雨

药与毒向来都有着不解之缘。毒药有着各种各样独特的生物学效应,如果能加以改造和控制,就可以转变成为人服务的药物。许多药物都是由自然界的毒素演变而来的,但将剧毒物质直接用于临床的例子并不多。

肉毒毒素就是为数不多的拥有药物身份的剧毒药物中最闪耀的明星。肉毒毒素是由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产生的一类蛋白质毒素。它是目前发现的毒性最强的毒物之一,不到1μg就能置人于死地。但肉毒毒素在“定点局部注射”的手段下,不仅用于美容除皱大业,还可治疗因神经异常导致的一些肌肉痉挛。肉毒毒素有7种亚型,只有A型和B型可做药用,其中A型肉毒毒素使用最为广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再精准的定点注射也不能保证毒性100%不扩散。面对FDA的黑框警告,慎做决定才明智。

从孤儿到明星

现在,肉毒毒素是家喻户晓的美容去皱产品,但它“初生”时可不像现在这样万众瞩目。

它最初是一种治疗罕见病的药物。罕见病药物常被比作药物中的孤儿,它们不为普通人所知,而且市场很小难以赢利,依靠政府的扶持政策艰难成长。

那时,肉毒毒素被用来治疗因神经异常导致的眼部、面部和颈部肌肉痉挛。虽然它的毒性为治疗带来了不小的风险,但由于几乎没有其他能持久有效的治疗方法,肉毒毒素还是被奉为这些罕见病患者的福音。

在治疗过程中,人们发现,肉毒毒素不只缓解了病痛,还抚平了注射部位的皱纹。这个意外发现改变了肉毒毒素的命运。1992年,人们第一次进行了注射肉毒毒素进行面部去皱的临床试验。2002年,FDA正式批准肉毒毒素用于去除严重的眉间皱纹。

虽然面临风险,但注射肉毒毒素去皱简单有效,在治疗过后十几天就有明显改善,而且效果可持续数月,因此受到了不少爱美女性追捧。从此,肉毒毒素完成了从孤儿药到明星产品的华丽转身。研发该药的爱力根公司称,自2002年肉毒毒素被批准用于除皱以来,已有约1100万人接受了这种治疗。

精确打击:毒药变良药

肉毒毒素是一种非常高效而持久的肌肉松弛剂,它阻断神经突触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使肌肉松弛麻痹。这种作用正好可以缓解肌肉不正常的痉挛,也使因肌肉紧张造成的皱纹变得平缓。但是,肉毒毒素的毒性实在太强,如果用药时吸收到全身,使维持生命重要的呼吸肌无法收缩,人就会因为呼吸肌麻痹窒息而死。对于这样的一种毒药,如果按常规方式进行全身给药,是绝无成为药物的可能。

但人们最终找到了驯服剧毒的方法——定点局部注射。这种方式与狙击有几分类似,子弹杀伤力虽大,但如果能精确瞄准,只打击需要的目标,就可以避免伤及无辜。

根据治疗部位的不同,肉毒毒素有多种局部注射治疗方案。这些方案的共同特点是需要高度的准确和谨慎。权威机构为肉毒毒素专门编写了注射操作指南,进行注射操作的医师都需要接受专门的注射技术培训,并严格遵循指南进行操作。有时候,为了更准确地注射到需要治疗的部位,还需要借助肌电图(一种通过仪器测量肌肉电活动信号,进而判断神经肌肉功能状态的检查方法)进行定位。除了注射位置的要求外,对于每一位置的注射剂量也有严格限制(图4)。图4 肉毒毒素注射指南®

图片来自BOTOX Prescribing Information网站。单位是指具有一定生物效能的最小效价单元,对于肉毒毒素,1个单位相当于在限定条件下向小鼠腹膜内注射后使半数小鼠死亡的剂量(即半数致死量,LD50)。

肉毒毒素广阔的医疗前景

除了在美容领域大显身手外,肉毒毒素近年来在治疗疾病方面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成就。

就在最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又为肉毒毒素增加了一项全新的适应证——某些神经病变导致的尿失禁。一些神经病变,例如脊髓损伤或多发性硬化症,可引起膀胱张力过高,不能正常地储存尿液,导致尿失禁。对于此类尿失禁患者,通过膀胱镜在膀胱局部注射肉毒毒素可以松弛膀胱,缓解症状,免去导尿给生活带来的不便。

除了上文提到的眼睑和面部肌肉痉挛、尿失禁外,现在上肢痉挛、慢性偏头痛、腋下多汗症等都是肉毒毒素的适应证。

许多与神经异常兴奋、肌肉过度收缩有关的疾病常常难以治疗,给患者带来持续的痛苦和不便。人们尝试用肉毒毒素治疗身体各部位的肌肉痉挛和慢性疼痛,只要临床研究证实了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管理部门就会正式批准它用于这些领域的治疗,造福更多患者。

承担风险的治疗

不过,即使治疗如此谨慎,注射肉毒毒素仍存在相当的风险。虽然我们希望毒素只停留在注射局部,对其他部位的肌肉不要有任何影响,但实际上即使是精准的局部直射,也存在毒素扩散的可能。

肉毒毒素最严重的副作用都与毒素扩散有关。毒素扩散可能导致肌肉无力、眼睑下垂、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症状可持续数周,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因此,FDA要求肉毒毒素说明书上必须用黑框警告(黑框警告是FDA的一种药品安全管理措施,如果药品在某方面存在安全风险,但不至于撤市,就强制要求制药企业在药品说明书的最上方印上警示信息,并加上黑色方框),标出治疗风险,提醒医生和患者充分权衡利弊后再做出选择。

但由于肉毒毒素在美容方面巨大的市场需求,许多没有取得资质的美容机构也暗自提供肉毒毒素注射服务,而且市面上还存在一些未经审批非法制售的肉毒毒素产品。不规范的注射操作、不准确的剂量,以及缺乏必要的抢救准备,这些无疑会大大增加注射治疗的风险。

肉毒毒素是一种前景广阔的神奇药物,缓解病痛,又能带来美丽。但我们始终不能忘记它危险的一面,唯有谨慎地使用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如果需要接受肉毒毒素治疗,一定要充分了解治疗的风险,确定治疗确实有必要,并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注射。

Bra 好胸还需要好Bra

Marquess Rouge

文胸,或叫胸围、胸罩、乳罩、bra,是女性常用的物品,具有保护和美化乳房的效果。它们看上去千“罩”一面,都是两个罩杯几条带子,但实际上在选择和使用中都很有讲究。文胸的构造、质料、色彩和样式中包含的知识绝非看上去那么一目了然——bra这个小东西具有无穷的奥妙,戴好了它能让女人更具魅力、更美丽,戴不好也有可能损伤女性的身体功能。毫不夸张地说,正确认识、选择和使用文胸,将会使女人更健康,男人更有眼福。让我们一起来学几招,认识和选择一副“绝世好bra”。

文胸知多少

1907年,法语词汇brassiere第一次出现在了时装杂志上,从此“文胸”就成了女性时尚的一部分。经过了1914年的专利申请,20世纪20年代文胸的标准化和罩杯划分,30年代起的改良以及60年代性解放运动(那时候女性不愿意佩戴文胸)和70年代之后文胸的卷土重来、改革发展,文胸已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而存在的情趣物品。

一个文胸一般由两个托起乳房的软杯(cups),环绕周身固定软杯的带子和卡扣部分组成。对于一个标准型文胸来说,承载身体某部分重量的主要是“band”也就是围绕身体的带子,而肩带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合理分配肩部和上背部区域的受力,严格来说不能算是文胸的必需组成部分。

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文胸需求和市场,人们提出了五花八门的文胸分类方法。按照罩杯形状分,有1/2杯、3/4杯、全罩杯(图5);按卡扣的位置分,有前扣型、后扣型、侧扣型;按肩带的设计分,有无肩带型、X式背带型、U字背带型等;按功能分,有丰满型、调整型、哺乳型、运动型、隐形文胸等,不一而足。这些不同的款型设计能够让女性朋友根据自己不同的状况和需要选择不同的文胸,起不同程度的塑形美化作用。图5 从左到右依次为1/2杯、3/4杯、全罩杯

成也文胸,败也文胸?

文胸还能更好地为发育期少女胸部塑形,对成年女性来说则能时刻为胸部塑形。有研究表明,在乳房发育成熟后如果不佩戴文胸,可能导致乳腺组织受力不均匀,妨碍乳腺内正常的血液流通,不利哺乳,甚至引起乳房疾病;在进行跑步和跳跃等剧烈运动时,还容易使乳房受到创伤。

然而据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报道,在英国只有20%的女性选对了罩杯和肩带都合适的文胸,剩下的女性则戴着不合适的文胸而不自知。临床发现,长时间佩戴文胸可严重影响部分乳腺部分淋巴液的正常流通而导致乳腺增生等问题,所以佩戴文胸最好不要超过8h。此外,有研究文胸舒适性与材料选择的文章里提到,在少女文胸使用者中常出现不合体、皮肤过敏、皮肤磨损、刺痒感、身体局部疼痛、粘贴皮肤6大问题。

贴心伴侣第一课:教你选bra

其实文胸到底是健康杀手还是爱人温柔的手,与选择合适的文胸以及正确的佩戴是分不开的。好奇的男性朋友想了解关于文胸的更多信息,或者已经在跃跃欲试为爱人选择一个美观又健康的新bra?我们可以先看看以下几点建议。如果你是女孩,可是你觉得你对于文胸选择的了解还不够,也可以趁此机会补补课。

材料:

全棉质地很透气,却并不是舒适的最佳选择,而且也无法提供立体的形状。尼龙、聚酯可以提供良好的支撑度和美丽的编织花纹。现有的文胸常使用氨纶或莱卡来增加贴身部分的舒适度。对于颜色过于鲜艳的文胸则要充分考虑到染料的安全性,吃不准的情况下不妨选择浅色文胸。

尺寸:

文胸太大和太小都不合适。太大容易导致胸部变形,太小则压迫胸部,甚至有报道称会导致胸罩纤维阻塞乳腺。一个尺寸合适的文胸穿在你身上绝不会经常出现肩背部分拱起、肩带滑落等现象,并且能允许你的一根手指轻松从肩带和身体间穿过。如果你的两侧乳房不一样大(正如两只脚会大小不一样,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则应依照较大一侧的乳房尺寸选购文胸,然后在较小一侧的文胸内另衬特制海绵垫,使两乳看上去均衡。另外,因为月经前后会使得胸部的尺码发生变化,所以女人最好能有2种尺寸的文胸(图6、表4)。图6 胸围测量法,罩杯=上胸围(B)-下胸围(A)表4 国际标准文胸尺码对照表

肩带:

选对肩带能让你减少肩背部疼痛的可能性。 厚肩女孩适合宽肩带的文胸。斜肩女孩肩膀弧度较大,最好选肩带居中的文胸,肩带不易滑落。

穿戴:

你的身体散发的热量可能会使弹性纤维更快老化,如果想要用得久一点,就最好不要连续2天穿着同一个bra。

更换:

最好每3个月重新量一下身体,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文胸。当然,每个人的具体使用状况不同,文胸寿命也不见得一样,不过,如果文胸已经发生变形,丧失弹性的话,那么就该换个了。

对女人来说,就算你胸前并非波涛汹涌,穿戴文胸以塑形和保证乳腺组织健康发育也是很必要的。女人对文胸的态度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她”采取科学认真的态度,“她”就会回馈你一对健康漂亮的姐妹花。护胸的确需要费点儿脑子。给心爱的姑娘买内衣是增进感情的好方式,不过买小了不能用,买大了是过错……所以男同胞也应该学习这篇文章啊!

内裤·保护私处,责任重大

Marquess Rouge

无论男女,除了喜爱“下真空”的朋友之外,内裤都是衣柜里不可缺少的内容。这是最贴近私处的衣物,除了作为保护私处的最后一道防线和防止分泌物沾染到外衣之外,也有支撑某些身体零件的作用。或许是因为这些,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穿着内裤的。就连男士内裤也有一大把款式,可见这是个多么有内涵的领域。内裤有哪些分类?你不一定全知道。内裤怎么选择?说不定专家所言出乎你的意料。

内裤的历史

和文胸来自西方不同,说起“内裤”的历史,中西方各有典故。不过我国的史书对内裤的来龙去脉记载较少,有记载可查阅的文献中,《汉书·孝昭上官皇后传》里曾经提过:“光欲皇后擅宠有子,帝时体不安,左右及医皆阿意,言宜禁内,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绔,多其带,后宫莫有进者。”这里的“穷绔”可能指的就是一种有裆的内裤。

西方的内裤在经历了从原始的“缠腰布”到中世纪宽松的“braies”的演变,braies是一种宽松的裤子,类似现在我们所说的非紧身短裤、沙滩裤之类。这些内裤的前辈们经过一些微小改革(这些改革中也有一些我们至今仍然采用的装饰的雏形,比如连衫裤),在工业革命之后,真正迎来了改头换面的时代。

1935年1月19日,第一条三角内裤出现在市场上。记住这个非同寻常的日子吧,因为从那以后,三角形的基本内裤形状风靡全球,并且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并使用至今。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内裤又有了一些变化和改良,比如有了针对不同功能设计的内裤,有了性感的情趣内裤,有了特殊时期使用的内裤……我们可选的品种越来越多了。

选内裤,性感与健康

内裤种类繁多。按照使用人群分,有男士内裤、女士内裤、儿童内裤;按照形状分,自然就是三角内裤、四角内裤(平角内裤)、五角内裤,以及经常作为“性感”的代名词出现的丁字裤、C字裤。还有一些内裤也许大多数人不常用到,它们多是带有一定功能的内裤,比如孕产妇内裤、生理期内裤、调整型内裤等。

内裤保护着我们较为脆弱的阴部,选对内裤是一件受益无穷的好事。而男性女性内裤所保护的东西不同,所以男女内裤在选择时的着眼点是不同的。

女式内裤选择

设计:

很多女性偏爱紧身内裤,因为它们较为性感。然而这种性感却以牺牲了一定的健康为代价。因为缺乏空气循环,紧身内裤上的热量难以被带走,会成为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的温床,而病原微生物和高热量又能直接导致外阴感染。在外阴感染的情况下依然穿着此种内裤,会减慢康复的速度。

宽松的女式内裤能为女性提供更多的舒适和健康保障。不过,宽松的内裤不像紧身的那么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女性认为它们缺乏吸引力。好在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了宽松式的比基尼内裤(类似平角裤),它们的图样大多都很新颖,也能为女性提供一个更为健康的选择。

材料:

在选择制作内裤的材料中,有几个因素是至关重要的,比如说通风面积、是否容易产生静电、是否存在潜在的过敏原等。有时我们发现穿上内裤后会出现皮疹、瘙痒等症状,就是静电在作怪。研究表明,合成纤维内裤对皮肤的刺激远远大于天然纤维,所以天然纤维的内裤往往会更好。丝绸、棉、麻都是常见的天然内衣材料,其中棉麻混纺布料的透气性强,所以很适合做夏天的内衣。腈纶、涤纶等虽然价格低廉,支撑度佳,然而透气性和吸湿性都较差,不适合长期作为内衣穿着。

清洗:

女性内裤应该每天清洗,在通风的位置晾干。因为潮湿的内裤会滋生霉菌和其他微生物,可能导致生殖器感染。

情趣:

丁字裤自出现以来,因为其性感的造型,加上能让爱美的女性穿着更低腰的外裤而不用担心春光乍泄而大受欢迎。截至2002年,丁字裤是销售增长值最快的内衣之一。对于丁字裤是否会对健康带来不好的影响,目前并没有科学的研究结果证明。不过如果穿丁字裤让你觉得瘙痒不适的话,还是早点换回宽松的内裤好。

另外,如果你选择了一条松紧度不合适的内裤,或者你的内裤因为不合身而在走动中变换了位置,也会导致女性们所担心的感染问题。所以,在挑选和穿着内裤时,就得多多注意合体和舒适。

男士内裤选择

什么?兄弟你穿着同一条内裤长达一周?那么我建议你赶快扔掉它,还得仔细地洗个澡。虽然很多人会觉得每天换洗内裤麻烦,但是如果你能每天这么做,内裤将不容易积累细菌,也不至于让私处有不好闻的气味。就健康的角度来说,这么做对你大有好处。想多买几条内裤备着也有些窍门,需要注意下面这些方面:

材料:

柔软的弹力棉——你可以回想一件你觉得舒适的T恤,一条好的内裤正应该是这种手感。需要注意的是尼龙材料,尼龙(也就是锦纶)因为其耐磨、保型程度高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衣物,但是尼龙内衣裤吸湿能力低,透气性差。

虽然男士不必像女士一样担心潮湿高热的环境引发的尿路感染问题,但是如果你容易出汗,穿着尼龙内裤依然可能带来不那么让人愉快的气味。和尼龙不同,莱卡相对来说兼顾弹性和穿着度,如果你一定要选择合成纤维质地的内裤,莱卡会是一个较为不错的选择。含有COOLMAX材料的内裤在运动时则是相当好的选择。

颜色:

深色的内裤能显得身材更苗条。

尺寸:

挑选内裤,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应该是你的腰围。

孕妇内裤选择

在怀孕期间,准妈妈们以前的那些内裤都逐渐不合身了,选择合适的孕妇内裤能让准妈妈们更为舒适。专门的孕妇用品商店都有孕妇内裤出售,而且在材料方面都做得比较出色,在样式风格上也会有多种供选择,而准妈妈们最容易忽视的往往是购买内裤的时间。在怀孕的最初几个月购买孕妇内衣裤是不合适的,因为你的身体变化非常剧烈,无法衡量出正确的尺寸,而在怀孕中期选择内裤就较为合适了。

内裤穿或不穿,穿什么样式的,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需要和想法。但是作为我们的贴身伙伴,内裤的确值得我们付出更多的关注。

PS:看了这篇文章,相信很多人会从此勤洗勤换内裤,避免它们呈现出咖喱的颜色吧。

PPS:世上最痛苦的事,内裤浸汗磨腿根恐怕能算上一号,内裤,尤其是运动内裤,一定得选好啊。

套套·从鱼鳔到橡胶

非处方药 北斗京华 Big.D

避孕套是人类最古老也是使用时期最长的避孕工具之一。现存最古老的避孕套是用鱼鳔、动物小肠等材料做成的,使用前需用温牛奶隔夜浸软(啧啧,又奢侈又麻烦)。热映电影《武侠》中唯一一场略显暧昧的戏,是汤唯一脸贤良淑德地洗着鱼鳔,甄子丹过来说:“别费劲了,你也知道我不喜欢鱼腥味”,汤唯忧心忡忡地问:“那……要是再有了孩子怎么办?”甄子丹立刻十分爷们儿(或不负责任)地回应:“那就生下来呗,顶多就是日子再苦一点。”作为全片唯一的“夫妻激情对白”,激情之余也向我们普及了一个小知识:原来鱼鳔可以做安全套啊。

最早的套套专为皇帝发明

古代的人们曾使用过各种方法来避孕,比如在阴道内涂鳄鱼粪、置入浸了柠檬汁的棉球、体外射精、算安全期等。不过,这些法子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却不那么靠谱。直到中世纪的时候,人类避孕史上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件——据说英国国王查理二世骄奢无度,私生子成群,非常闹心。于是一位叫Condom的内科医生为皇上发明了真正意义上的避孕套,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也有人说Condom这个名字来源其于构词法,大夫只是个传说的,该典故有待考证)。

当然,那个时代并没有现在那么好的橡胶配方和加工技术,那他们拿什么来做套呢?聪明的人们瞄上了一些天然、轻薄又结实的物质——那就是鱼鳔,还有动物的肠子和皮之类的东西。

制作一个“纯天然”套套

这些脏兮兮、滑溜溜、臭烘烘还多少带些腥味的东西,当然不能直接套上就开始办事。要变成套套,还有一堆的工作要做。下面以羊肠为例简单说一下这些“纯天然”避孕套的制作过程。

首先,将绵羊的大肠放在水中泡上好几个小时,然后把泡好的肠子翻个里朝外。接着,用弱碱性的溶液继续浸泡肠子1天,每12小时换一次溶液。这次泡好后,轻轻地把肠黏膜刮掉,只剩下肌肉层。再用燃烧的硫黄熏蒸。处理好后,用肥皂和水洗干净,吹气晾干,切成17~20cm长短的段,再用缎带扎起来就行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流派的套套制作方法,与上述这套流程大同小异。最后再爆个小料,那年头,灌香肠的大师傅,有不少业余都干这个。

那时,肠子制成的避孕套不是一般人能消费得起的,十分宝贵,都得用完洗洗下回再用,直到用坏为止。至于鱼鳔的套,因为原材料非常不好找(哪来那么多合适的鱼鳔),更是物以稀为贵。

橡胶套横空出世

民国以后,避孕套的使用才逐渐在中国受到关注,成为中西器物文化交流的具体表征。在民国时期的相关文献及译著中,对于避孕套的称谓包括肾衣、阳具袋、风流如意袋等,材料也有丝绸、鱼鳔、羊肠、麻布、橡胶等。美国人查理斯·古蒂尔(Charles Goodyear)在19世纪40年代取得了橡胶硫化的专利,橡胶套套终于可以开始大规模工业生产了。现代的避孕套使用起来就方便得多了,即拆即用。而且,现代避孕套除了有避孕功能之外,还有预防某些性病、增加情趣等古代避孕套不具备的功能。不过,这些使用方便的小卫士,制作起来可是一点都不方便。

现代套套的原材料是天然乳胶,想必很多人在媒体上都见过东南亚或我国海南等地割胶的场景,那种从橡胶树上流下的一滴滴牛奶似的白色液体就是天然乳胶啦!

不过,在用于生产之前,需要往天然乳胶中添加一些成分,在恒温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有的生产企业称为“预硫化”过程。这样做主要是调整避孕套弹性和防止老化(不过一些油性润滑剂对乳胶有破坏作用,这可是导致避孕套在使用过程中破裂的原因之一哦)。

套套是怎样长成这副模样的?

现在的避孕套要长成我们现在见到的那副模样,需要一个造型师——模具——来执行此项工作。不同的模具上印有不同的花纹,这样就会打造出螺纹型、浮点型等各式各样的避孕套。

洁净的模具被缓慢浸没在恒温的乳胶液体中,然后被缓慢拉起,在洁净的空气中缓慢旋转,这样可以使乳胶液均匀地覆盖在模具表面。等干燥之后,重复几次前面提到的浸没、旋转干燥的步骤,这样做可以将上一次干燥后乳胶未覆盖的“孔洞地带”填补住,消除避孕套的孔洞。

成型过程对于套套最后的质量非常重要,因此对于模具的洁净度、模具的运转速度、乳胶的温度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与控制。此时的“避孕套”就如同母亲腹中的胎儿一样,正处于重要的“发育阶段”。模具上的橡胶膜厚度达到要求之后,最上方边缘处的橡胶膜会被卷起,于是就出现了我们熟悉的那个小橡胶圆圈。

此时,避孕套已经成型了。不过,要把它们剥离下来可不是一件容易事。首先需要把它们浸泡在膨润水中,一段时间之后,用较高压力的水流对着那个橡胶小圈圈冲,避孕套就被冲下来了。

被剥离下来的套套还要进行硫化处理。首先把套套脱水(还记得它们被剥离下来之前用水泡过吧?),然后放入加硫装置中,并加热。硫化处理的目的是让套套“骨骼更强壮”,让它们更结实,更有弹性!补过“钙”之后,套套需要休息一两天,等它们性质稳定之后,就要进行体检了!

上市前要体检

避孕套的检查包括全部检查、抽样检查、破坏检查、非破坏检查等。为什么这么麻烦?因为一旦质量不合格,那就很可能使避孕“不成功,变成人”。因此,为了能抵抗住将来的剧烈使用,需要在检测时让套套提前经受一番考验!

首先,每一个(注意,是每一个)套套都必须进行电极测试。套套被套在类似模具形状的电极上,然后浸没在装有相反电极的电解质溶液中。将两种电极同时通电后,检查是否有电流产生。如果没有,则表明所有受检的套套都合格。否则,不合格的套套将被分拣处理,甚至这一批次的所有套套可能都会被弃用。

电检合格的套套还需要进行抽样检查。一般而言,套套需要进行两种抽样检测,一种是漏水试验;另一种是空气爆破试验。装满水的套套1min之内如果不漏水的话,那么精液在套套中应该也不会漏出来。另外,如果套套充气膨胀的体积能达到18L,那么就达到了国际乳胶最低标准的要求,否则即为不合格产品。

在包装的时候,套套会被卷成我们熟悉的硬币形状,并且添加润滑剂、香氛物质等材料。最后,经过层层选拔的套套被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装进包装袋密封,一个避孕套就这样长成了。

套套也有性别:男女平等

2011年9月中旬,南非“毙掉”了与中国进行的一项人命关天的大生意:1100万个避孕套,因为南非法庭没有批准这个买卖,理由是材料用得不对,另外这套套的尺寸嫌小,竞争对手说这批货比他们的小了20%!不过咱炎黄子孙先别急着自惭形秽外加感叹非洲兄弟们就是五肢发达——因为这些套套其实是女用套。

女用套的形状有点像软管,不过一头是封口的。开口的一端有个较大的塑料环,封口的一端是个较小橡胶环,套的材料则是透明的薄膜状物(警告,别企图用保鲜膜尝试,强度不行的,另外塑料袋也不行……)。

这种看起来有点奇怪的套套,是20世纪90年代丹麦的一位叫做海塞(Lasse Hessel)的医生发明的。老款的FC1型女用避孕套,用的材料是聚氨酯,到了第二代的FC2型,材料就是丁腈乳胶了。这次南非拒绝采购中国产的女用避孕套,从新闻内容来看,就是因为这批避孕套用的是聚氨酯而不是丁腈乳胶。

女用避孕套,卖点之一是妇女当家做主,二就是男人可以不用自己戴套了。女性避孕套的使用说明上也常常说可以使用润滑剂以增加快感,同男用避孕套类似,使用水性润滑剂比较好。最后特别要强调一点,女用套和男用套绝对不能同时使用,否则会因摩擦力过大导致不适和套套脱落损坏的。

总之,不管男用女用,能保证安全的就是好套!

牛仔裤·越脏越好?

政委祖尔阿巴

自从牛仔裤从美国西部走向广阔世界之后,其身份也越来越多样化。有人穿着它下河蹚水,有人把它放在冰箱里“养护”。

你听过“养牛”吗?这是个“fashion”的名词,意思是通过牛仔裤主人的日常穿着和护理,把原本千篇一律的牛仔裤穿出独一无二的个性来。怎么个养法呢,比如,需要一年半载都穿着同一条牛仔裤不离身,而且“绝对不能洗”,即使洗了也绝对不能拧干,不能烫,如果难闻了就放进冷藏室……这可不是啥恶心玩笑,在著名牛仔品牌Levi's和Nudie官网的牛仔裤护理说明里,真有“连续穿着6个月”、“尽量不要洗”之类的词句。这样真的没问题吗?情况似乎并不那么乐观。

我们并不“孤单”

独自在咖啡馆一角扮清新?虽然那儿只有你一个人,你却并不孤单——空气中漂浮着各种肉眼看不见的尘螨,我们的手指上和肠子里都藏有细菌无数,脚丫子上可能有真菌正逍遥着——无论何时何地,总有不计其数的微生物在与你做伴。

坏消息是,“细菌中的战斗菌”也生活在我们周围,比如曾经在欧洲闹得人心惶惶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就能在食物和人类体表存活一段时间,从而搭着“便车”横扫欧洲。幸好,寄宿于人体的微生物大多数是无害的,健康人的免疫系统有足够能力抵御它们的侵袭(否则我们早就灭绝了),表皮构成的物理屏障能将大批细菌挡在体外,血管中巡弋的免疫细胞也能发现并剿灭渗透者。不过要是免疫系统出现点什么故障,这些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微生物可不会放过乘虚而入的良机——要让正常皮肤化脓,试验结果是至少往皮下注射1 000 000个葡萄球菌,但对受伤破损的皮肤,有100个就可以了。

衣物,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衣物的基本功能之一是保护我们不受外界侵害。比如医院使用的口罩、白大褂、手术衣之类,就是用来隔开外界致病微生物和人体的。在严格的消毒制度下,医用织物能很好地完成它的任务,成为无菌操作的良好保障。

但生活中,一般人不会对自己的衣物采取医院那种视消毒灭菌如性命的做法。由于人体散发的热量、汗液和皮屑能给包括细菌、真菌和螨虫在内的诸多生物提供相对适宜条件,可能会让衣物变成它们的载体,比如,“穿着紧身衣物(包括牛仔裤)”就被认为是女性生殖道白色念珠感染的因素之一。资料显示,用过的衣物上每平方厘米有100~1 000 000cfu(菌落形成单位)的微生物,虽然绝大部分是无害的,却也不乏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杆菌这些致病菌的存在。

脏牛仔,与感染不期而遇?

如前所述,穿过的衣物里含有不少微生物,而影响它们生存的因素很多,诸如衣物纤维种类、温度、湿度等,以及我们有没有洗它。把衣服妥善洗净能够大幅度地削减其中细菌、真菌和螨虫的数量,一直穿着不洗却能为微生物提供丰富的皮屑、皮脂和其他乱七八糟的玩意儿,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它们维持数量,甚至滋生出更多来。

当然,携带微生物的衣物是否一定能让我们得病?其相关因素也有一大堆,从微生物的种类到穿着者的卫生习惯、身体状况等。一条满载致病菌的牛仔裤未必能让健康的宿主感染,但坚持不洗带来的风险却是显而易见的,就好像坚持便后饭前不洗手那样。

另外,不论是牛仔裤官网还是网络交流,都提到了“牛仔裤味儿很重则如何如何”。“味儿”这个东西,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微生物的代谢物,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细菌的 ”。

不少“养牛”指南都提到用拍打、晾挂乃至塞进冰箱冷冻的方式来去除牛仔裤上的异味,这些都能在某种程度上抑制或削减微生物,让它们一时拉不出 。但其消毒灭菌的效果却无法令人期待。“牛仔裤一年不洗会怎样”这种让人无语的问题,除了一个洋学生做过开玩笑性质的实验之外,没发现有正经科学家研究这个(科研经费不是这么用的)。本文的主要信息来自于家庭卫生国际科学论坛(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Forum on Home Hygiene, IFH),有关家庭卫生的报告。这伙人洋洋洒洒写了几十页总结了百八十篇文献,临了写到我们最关心的牛仔裤问题了,来了一个类似“这个问题很复杂”的说法。注:IFH是个1997年成立的NGO,旨在推进家庭卫生和卫生教育。他们在互联网上发布了自己做的文献研究,没有发表在专业期刊上。本文引用的基本都是其中的数据而非观点。

束胸衣·勒出来的美丽

林竹萧萧

还记得电影《乱世佳人》里黑妈妈那句赞叹吗:思嘉小姐你真厉害,苏伦小姐再勒紧一寸就要昏过去啦!或者《泰坦尼克号》里面华丽丽的房间里露丝被拉紧束胸衣时那种悲催的表情?那是一代代的姑娘们为了美丽付出的代价。束胸衣(corset),即使是中国姑娘也不陌生,无论是穿着束胸晚礼服的宫廷贵妇还是穿着束胸泳衣的兔女郎,它总能把S形曲线完美勾勒。只是,为了获得曼妙身段而穿上这一身束胸衣,舒服吗?健康吗?值得吗?

束胸衣,美到无法呼吸?

电影里的美女们为了穿上束胸衣都要深吸气,《加勒比海盗1》里面女主角甚至会呼吸不畅晕厥,还掉下了悬崖蹦极!天妒红颜啊!其实这些女主角们已经非常苗条,为什么穿上束胸衣后还会无法呼吸?

其实束胸衣的设计想法本是很好的——把肉挪到该去的地方。具体说就是将腰腹的赘肉上下推挤,达到丰胸、收腰、提臀之效,这样胸前戴上珠宝、腰下穿上晚礼服十分好看。只是束胸衣是利用机械力生硬排挤腰腹空间,且留下的腰腹围极小,因此对包裹部位压力很大(图7)。图7 女性穿上束胸衣前后正面对比图

压力大小和束胸衣的松紧程度密切相关。100多年前的纽约医学杂志对此已有研究:比较宽松的束胸衣大约会对身体造成156N(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