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11:55:01

点击下载

作者:赵作华,董春艳,杨晓莹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急诊护理

急诊护理试读:

前言

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护理工作也更趋多元化,护理模式、护理观念不断更新,“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深入人心。随着人们健康观念与健康需求不断增加,护理工作者被赋予了更艰巨的任务。为了培养更多的合格护理人员,提高现有护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我们特组织各科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一线人员编写了这套“临床疾病护理丛书”。本丛书从临床实用的角度出发,给临床护理医师提供了一套清晰明了的护理指导,使其能更好地掌握各科疾病的护理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在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中架设了一座桥梁。

本套丛书共十册,即《内科疾病护理》《外科疾病护理》《妇产科疾病护理》《儿科疾病护理》《骨科疾病护理》《精神科疾病护理》《急诊护理》《临床基础护理》《介入治疗与护理》《手术室护理》。各册不仅阐述了各科的基础护理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科多种常见疾病做了护理论述。针对各常见疾病的护理其先略述疾病病因、病理及临床特点,然后列举常见护理问题,再针对各护理问题列出相关护理目标,最后做出相应护理措施。全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简洁实用。本套丛书旨在提高临床护理医师的护理水平和能力,是住院护理医师、基层医护工作者、高等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常备的参考书。第一章 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是一门新兴医疗学科。目前我国中等以上城市普遍建立了不同规模的院前急救医疗中心,随着城市现代化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正日益被社会所重视。急救医疗已成为我国医疗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院前急救功能已成为增强城市功能的迫切任务。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及文明程度日益提高,人民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需求不断提高,很重要的方面表现为对生命质量和生命保障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危重患者的抢救,最宝贵的时机是在院前。处于危重状态的患者,几分钟、十几分钟的延误,可能就丧失了挽回生命的时机。

院前急救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急救服务与人民健康、生命保障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随着人类寿命的增长,老年社会出现,心脑血管疾病骤增,且往往以急症的形式出现,危及生命。同时随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各种意外伤害包括交通事故、航空意外明显增多,加以火灾、地震、洪水等灾害,造成群伤群亡,凡此种种,都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今后的院前急救将面对社会各个层面,涉及社会各个角落,已不再是医院围墙内医护人员的专利,也不是昔日所谓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简单的四大技术,而是院外急救医疗,立足于现场,以心肺复苏(CPR)和伤残抢救等危急情况为主的紧急救护。现代院前急救要求建立高效的医疗急救指挥系统、完善的急救医疗网络系统以及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反应迅速的院前急救专业队伍。第一节 院前急救体制

一、概念

院前急救是急、危、重伤(病)员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也称现场急救和途中急救,不论在厂矿、农村、事故现场或在家庭等,包括在所有出事地点对患者进行的初步急救。首先在建立有效的循环和呼吸的基础上,视病(伤)情和条件采取输液、止痛、包扎、固定、解毒等救治措施,然后通过各种通讯联络工具向救护站或医院呼救。院前急救工作要与院内急求相结合,院前急救是前提和基础。在患者转运途中应连续监护并做必要的治疗、护理,为患者争取最初的抢救时机。

二、任务

确定院前急救任务的目的在于明确院前急救在整个急救过程中的工作范围,主要有4个方面。

1.平时对呼救患者的院前急救 这是经常性和主要任务。呼救患者一般分2种类型:一种为短时间内有生命危险的患者,称为危重患者或急救患者,如心肌梗死、窒息等;另一种为病情紧急、短时间内尚无生命危险者,称为急诊患者,如急腹症、重症哮喘等。现场处理的目的在于稳定病情、减轻患者在运送过程中的痛苦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灾害或战争时对遇难者的院前急救 对遇难者除应做到平时急救的要求外,还要注意在现场与其他救灾专业队伍的密切配合以及自身的安全。

3.执行救护值班的特殊任务 指当地的大型集会、重要会议等的救护值班。执行此项任务要求加强责任心,严禁擅离职守。

4.普及急救知识 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可提高急救服务的成功率。国外如新加坡等国家由医院定期对公众进行CPR、呼吸道异物现场急救等全民教育。

三、院前通讯与急救

1.院前通讯 通讯是院前急救三大要素(通讯、运输、医疗)之一。灵敏的通讯网络是急救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常院前医疗急救和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反应的中枢。现代化急救通讯系统,应集有线、无线、计算机网络通讯为一体,具有高度的自动化。所有救护车都安装最先进的卫星定位系统和无线对讲。当有线求救电话进入120后,在计算机屏幕上可立即显示主要信息:求救号码、装机地址和在大屏幕上显示呼救电话号码的地理位置。卫星定位系统同时显示救护车所在的方位,并能自动检索最近路线。急救指挥人员可根据这些科学、直观、可靠的急救信息对救护车进行快速地指挥调度,有效地缩短了院前急救反应时间。

2.急救运输 急救运输是院前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输工具的先进程度是一个地区经济和科技发达与否,政府和社会对医疗卫生事业重视与否的标志。承担院前急救的主要力量是救护车,急救中心每台救护车上都应配备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器、除颤器、心电图机、吸引器、血糖仪、产式担架、氧气及急救药品、器材等,就像一个小型的抢救室,为抢救各种急、危、重患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急救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存及预后。第二节 院前急救的内容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内容有所不同,它强调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其特点是在紧急情况下,急救现场条件差,病史不详,缺乏客观资料,病变程度各异,环境较恶劣,抢救人员体力消耗较大,设备条件差,故抢救措施应以生命器官的维持与对症治疗为主。院前急救是在现场和途中进行,因此难以适用医院各种抢救常规。尽管院前急救是暂时的、应急的,但对于一些特重患者来说,如果没有在院前急救过程中争取到的分分秒秒,院内设备再好,医护人员技术再高也难以起死回生,因此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前沿阵地。

一、现场急救

目的在于挽救和维持基本生命,减轻转运途中的痛苦和避免并发症,不一定要针对病因给予确定性治疗,而是强调对症治疗。(一)现场急救的组织协调

1.应急急救组织 在全国各地都设有的急救中心是管理院前急救医疗的主要机构,我国统一呼救电话号码为120。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急救机构,平时要熟悉意外事故发生时的处理原则和程序,从而具备快速反应和较强的应变指挥能力。如有重大意外发生时,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组织灾害现场就近的各方面医疗力量,全力奔赴现场抢救。同时,要依靠社会支持以协同抢救、转送和疏散伤员,并按下列程序向有关领导报告:①事故发生地点、类别、性质;②伤员人数和伤情;③简要抢救动态。

2.现场急救人员的调集与物资供应 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原则上要求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应急及独立工作能力。院前急救护士应选择受过正规护理教育、具有2年以上临床实践工作经验的年轻护士,同时应接受过专门的急救培训。医务人员在院前急救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携带急救药品和设备赶赴现场,对患者进行询问、检查、诊断(灾害事故发生时的检伤、分类),进行现场抢救、搬运、转送和途中的监护、救治,直到把患者运抵能够进一步进行救治的医院。

院前急救的药品、器械、仪器设备和救护车等,均应准备完善,固定放置,专人保管,定期检查更新,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3.院前急救护理基本程序 急救现场处理目的是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和痛苦,为进一步救治奠定基础。

急救现场处理的主要任务是抢救生命、减少伤员痛苦、减少和预防加重伤情和并发症,正确而迅速地把伤病员转送到医院。①镇定有序的指挥:一旦灾祸突然降临,不要惊慌失措,如果现场伤员较多,要一面马上分派人员迅速呼叫医务人员前来现场,一面对伤病员进行必要的处理;②检查伤员的生命体征与意识状态:检查伤病员呼吸道是否通畅,有无呼吸异常,注意心跳、脉搏、血压等基本情况,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是否正常,如有呼吸心脏停搏,应就地立刻进行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③对伤员进行全身检查:主要根据病情对患者头颈部、胸部、腹部、骨盆、脊柱及四肢进行检查,在检查中要充分暴露伤病员身体各部位,迅速检查,以利于发现是否有直接危及患者生命的症状和体征。(二)实施初步救护措施

1.迅速排除致命和致伤因素 如搬开压在身上的重物;撤离中毒现场;如是触电意外,应立即切断电源;清除伤病员口鼻内的泥沙、呕吐物、血块或其他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2.维持呼吸系统功能 包括吸氧、吸痰,口对口人工呼吸,呼吸兴奋剂,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等。

3.维持循环系统功能 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心电监护、除颤、体外起搏器的使用,严重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等。

4.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如急性脑血管病的处理,预防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和控制癫痫等。

5.急性中毒、意外事故处理。

6.其他对症处理 有创伤出血者,应迅速就地取材,包扎止血,可用加压包扎、上止血带或指压止血等,同时尽快送往医院;如有腹腔脏器脱出或颅脑组织膨出,可用无菌敷料、干净毛巾、软布料或搪瓷碗等加以保护;有骨折者用木板等临时固定;神志昏迷者,未明确病因前,注意心跳、呼吸、两侧瞳孔大小;有舌后坠者,用舌钳将舌头拉出,紧急情况下可用别针穿刺固定在口外,防止窒息。

二、转运与途中急救

途中转运救治是院前急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患者在发病之初或在现场进行了有效的初步救治之后,用配备急救器材的运输工具,把伤病员护送到医院急诊科前的途中救治。(一)转运前的准备

1.急、快、准 要有时间和效率就是生命的概念,特别是意外事故中成批伤员的抢救尤为重要。

2.建立健全途中救治的规章制度 对急救设备、仪器和各种急救药品做到配套备齐、专人保管、定期消毒、确保备用状态。

3.严格救护车管理制度 要求在接到呼救电话后3~5分钟出车,救护车要做到定人、定位、定职、专车使用,24小时出车。(二)注意事项

1.转运前再次测量患者生命体征。

2.搬运技术 安全轻巧的搬运不仅可快速地将患者脱离险境或搬上救护车、飞机、船等,还可以减轻患者因搬动造成的痛苦,避免并发症。所以救护人员应因患者病情、条件、环境而异,采用恰当的方式或手段进行搬运。搬运时随时观察病情,一旦发现患者呼吸、心脏停搏应立即就地复苏。

3.运输安全与转运途中监护 根据病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协助患者采取舒适、安全的体位。上车时,患者头部应向车头的方向,担架车应固定,并使用保护带,以防患者从担架上翻落等意外。利用车上的设备,通过心电监护、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机械通气、保持静脉通道、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等不间断的有效救护措施,给患者以持续生命支持,并做好抢救、观察、监护记录。

4.做好伤病员的交接 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将患者送到医院后,要与急诊科医务人员进行病史、病情和治疗护理等的交接,以保证患者救治工作的连续性。第二章 急诊科的设施与管理第一节 急诊科的任务、特点和范围

一、急诊科的任务

1.急诊 对来院的急诊患者进行迅速的诊断和处理。

2.急救 制定各种急诊抢救的实施预案。对生命受到威胁的急、危、重患者或伤员,要立即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在保障急诊工作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做好充分的人力、物力准备,以便随时有能力承担意外灾害性事故的抢救工作。

3.培训 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急诊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培训急诊医学专业医生和护士,加速急诊人才的培训。

4.科研 开展有关急症病因、病程、机制、诊断与治疗、护理质量和护理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寻找规律,提高急救工作水平。

二、急诊科的工作特点

1.急 就诊患者病情危重,甚至危及生命,所以一切工作都要突出一个“急”字,分秒必争,迅速处理。

2.忙 患者病情变化快,就诊人数多,尤其在发生意外灾害时,要承担大批伤员的抢救工作,所以工作十分繁忙,要做到紧张有序。

3.多学科性 就诊患者病种复杂,常需要多专科人员协作治疗,因而要有高效能的组织指挥系统和协作制度。另外,多数患者是初次就诊,常患有传染病,易造成交叉感染,因此要特别注意无菌操作和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三、急诊范围

1.呼吸、心跳骤停。

2.各种危象。

3.突发高热,体温超过38.5℃。

4.急性创伤,如脑、胸、腹、脊柱、四肢等部位的创伤、烧伤、骨折等,在24小时内未经处理者。

5.急性大出血,如创伤性出血、咯血、呕血、便血、鼻出血、妇科出血、可疑内出血等。

6.急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肌梗死、高血压。

7.昏迷、晕厥、抽搐、休克、急性肢体运动障碍及瘫痪等。

8.呼吸困难、窒息、中暑、溺水、触电。

9.急性腹痛。

10.急性感染。

11.耳道、鼻道、咽部、眼内、气管、支气管及食管异物。

12.急性过敏性疾病、严重哮喘、急性喉炎。

13.各种急性中毒。

14.急性尿潴留、肉眼或镜检血尿。

15.眼急性红肿、疼痛、突发视力障碍,急性青光眼、电光性眼炎,眼外伤等。

16.烈性传染病可疑者。

17.其他经预检医护人员认为符合急诊条件者。第二节 急诊科的设置、布局、要求

一、急诊科的设置与布局

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多是突发性的急、危、重患者,一切都应以“急”字出发,急诊科位置的选择首先要以方便患者就诊为原则,急诊科应有直接通道与住院部和门诊部相连,有单独的出入口,门口有宽敞的停车场,急诊科及各诊疗室和辅助部门的标志必须醒目、突出,急诊大厅应宽广,分诊台应设在大厅明显位置,走廊应宽敞,室内采光明亮,空气流通,通讯设施保证,备有平车、轮椅供患者使用。设有“绿色通道”,对于急危重患者,直接进入抢救室先行急救处理再补办手续。

二、急诊科的结构

1.分诊台 设在大厅入口醒目位置,有足够的使用面积,就诊记录实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备有对讲机、电话,各种检查用品如血压计、听诊器、手电筒、体温表、压舌板等,患者就诊登记本,常用化验单,候诊椅。

2.各科诊室 设立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眼科、口腔科、耳鼻咽喉科、皮肤科等诊室,并配置相应的器械,位置最好在分诊台周围,便于患者就诊,外科附近设立清创室。

3.抢救室 设立抢救复苏室,室内备齐各种抢救设备,能够适应紧急手术,大型抢救室单间面积不应小于50m2,应有足够的空间、充足的照明;多功能抢救床旁备有墙式氧气、负压吸引器、血压心电监护仪、轨道输液架;备齐全套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用物、洗胃用物、各种无菌用品、吸氧管、导尿管、胃管、三腔管、吸痰管等;备齐常用液体及常用抢救药品。

4.治疗室 位于抢救室边上,室内有配液操作台和无菌物品柜,安装紫外线灯,有效距离为2m,每日消毒一次,备齐各种消毒物品。

5.急诊输液室 设立输液床,执行常规消毒隔离制度,备有氧气及常用急救药物及物品。

6.急诊监护室(EICU)EICU应选在急诊楼的较中心位置或相对独立的单元,邻近急诊抢救室与急诊手术室。EICU的床位数一般占总床位数的1%~2%,常见圆形、长方形或U形布局。基本要求:①从中央监护台能观察到所有患者,病床排列宽敞,便于抢救;②内分清洁区和非清洁区;③有固定放置药物、仪器及其他医疗用品的场所。设施:①地面及墙体应用液体消毒剂清洁消毒;②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室内应有恒温、恒湿装置;③备有多套电源系统;④专用设施:中心供氧系统、中心吸引管道、传呼器等;⑤安全设施;⑥医疗器材、仪器的配备。

7.观察室 原则上按医院内正规病房设置及管理,设置正规床位,床号固定,有单独的医护办公室、治疗室、换药室、库房、配餐间等。护理工作程序基本同院内普通病房。

8.急诊手术室 位置应与抢救室相邻,重危创伤患者经过抢救和初步处理后情况不稳定者,需在急诊手术室手术。常规设立无菌手术间和清洁手术间各一个,并有配套的更衣室、器械准备室、洗手间等。

三、急诊科工作要求

1.医护人员应有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有良好的医德和献身精神,工作主动、热情、周到,急患者所急。

2.所有抢救工作都要有相应的时间要求。时间就是生命,急诊科要有严格的时间观念,如医护人员的接诊时间、医生到达时间、抢救开始时间、治疗处理时间等。时间长短是评价工作效率、医护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3.强调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可根据医院的技术水平拟定常见急诊病种的抢救成功指标。

4.急诊用医疗仪器、药品要时刻保持性能良好、齐全,有固定的存放位置,处于应急状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有专人负责。

5.各种抢救记录、表格、病历等应清楚完整、真实。

6.建立常见急症的抢救程序。医护人员有过硬的基本功,能熟练操作抢救仪器和排除一般故障。

7.抢救工作组织要严密,进行要井然有序,真正做到人在其位、各尽其责。

8.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各种医护差错的发生。第三节 急诊科的护理管理

一、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要求

1.急诊科设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2名,指导和监督日常护理工作,每5名护士中设护师1名,担任急诊护理组长工作。

2.从事急诊工作的护士,必须接受过正规护理专业教育。护士学校毕业后需在院内主要科室轮转学习,使对各专科危重患者有一定的专业护理观察能力和知识结构,并接受重症监护技术及急救技能培训。在急诊科,经具有护师职称以上人员带教12个月,取得护士执照方可独立承担急诊护理工作。

3.急诊护士应工作主动、反应敏捷,熟练掌握基本的生命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术、异常心电图识别与处理、心脏起搏器和人工呼吸器的使用等。

4.护士应与医生密切配合,服从指挥,以尽快挽救患者的生命为首要工作原则。

二、急诊科护士的组织管理

1.严格执行各项护理规章制度(1)各种制度、抢救常规健全,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2)护士有高度的责任心,工作主动、认真、细致。(3)护士仪表端庄,待人礼貌。

2.值班人员必须守岗尽责,严密观察病情,发现病情突变能及时处理。

3.急诊科应配备1名技术熟练、知识面广的护士长全面负责管理工作,并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护理骨干担任日、夜、主班工作。

4.遇有大批创伤、中毒或意外事故的患者要立即组织抢救,并向领导汇报。

三、业务管理

1.熟练掌握各种抢救程序,技术操作熟练,具备各专科急救基本知识,抢救过程中动作迅速、及时、正确。

2.健全的抢救组织分工,组织指挥得力。护理人员明确职责,工作要求制度化、程序化,有各岗位工作程序、工作质量的监控方法。

3.熟悉各分诊程序,分诊要准确,发现传染患者及时隔离,做好消毒与疫情报告。

4.药品器材要备全,并随时处于应急状态,抢救药品与器材一律不得外借。

5.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操作步骤、性能,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6.注意安全护理,在应急抢救中更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7.根据科室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护士制定学习和培训计划,如专题讲座、护理查房、模拟急救的配合演习等,定期组织操作与理论考核,及时了解护理急救的最新动态,更新知识,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

8.急诊护理教学要统筹安排,制定教学计划,并指定专人带教,选拔护师以上职称人员承担护理实习生的临床教学工作,对护理学生严格要求、严格培训,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9.定期组织病案讨论和工作讨论,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四、环境管理

急诊环境管理做到各诊室、抢救室、辅助间及走廊清洁、整齐、安静。室内布局合理,物品陈设规范。厕所无污垢,无尿碱,无臭味,便器整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院内感染。

五、各室管理

1.抢救室(1)急诊科护士应各守其职,正确、熟练、有条不紊地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抢救工作。(2)抢救室内应挂有抢救程序,张贴醒目(包括急性左心衰竭、心肌梗死、心搏骤停、休克、心律失常、有机磷农药中毒、上消化道出血、咯血、呼吸衰竭、昏迷、脑血管意外等)。有成套的抢救器械与药品。值班人员应熟悉各类器械、药品性能及使用方法,定期检查,及时补充,随时处于应急状态。熟练掌握各种抢救程序,在医生到达之前,护士应做好相应的处理。(3)认真执行医嘱,严格执行查对制度。(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做出处理,详细做好各项抢救记录。(5)抢救工作结束后,应彻底清扫、消毒抢救室。(6)遇有大批创伤或中毒患者,应立即向领导汇报并积极组织抢救。(7)做好抢救患者的登记,遇疑难病例及时组织讨论,逐步提高急救护理水平。

2.诊察室(1)诊察室24小时开放,备有诊察床,并根据不同专科的特点配置不同的诊疗器械。如内、外科应配置看片灯、听诊器、血压计等;骨科应配置整复室,内设整复床、看片灯、X线透视机等;耳鼻咽喉科配置相应的检查器械,如鼻镜、咽喉镜、异物钳等。(2)各诊察室应做好登记工作,记录急诊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详细地址、医疗诊断、诊疗处理及转归。(3)专人负责诊察室的清洁、消毒与物品供应。

3.分诊室(1)设置:分诊室是急诊患者就诊的第一站,必须做到快速疏通患者,立即呼叫医生就诊,应配备对讲机、信号灯、呼叫器、电视监控图像装置、血压计、听诊器、电筒、体温表等各种常用检查用品,各种护理文件记录表格,诊察床和候诊椅等。(2)分诊要求:

①分诊是急诊科重要的工作环节,必须由富有经验的护士承担,以便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②所有急诊患者要进行详细的登记,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科别、初步诊断、转归、就诊日期等。

③对急诊患者立即询问病史,做好诊前处理,如测生命体征、包扎止血等,分诊后迅速通知有关科室医生及时救治。

④分清就诊患者的轻、重、缓、急,对急重症患者应首先送入抢救室,并通知有关医生、护士进行抢救,对交通伤、事故伤等涉及法律纠纷的,应及时通知保卫部门。

⑤分诊要求迅速准确,分诊正确率>90%。

⑥遇有传染病或怀疑传染病者,应隔离就诊,挂号、收费、配药等由医护人员或陪送人代办。

⑦掌握急救绿色通道的适应证,保证绿色通道畅通。

4.急诊监护室(1)EICU患者收治指征与转出标准:EICU收治对象原则上为各种危重、急性可逆性疾病,对于已明确诊断脑死亡、急性传染病、晚期癌肿等患者不应收入EICU。患者在EICU治疗主要是度过危重阶段。无意外事故的大手术后,经监护未发现异常生理功能改变者,一般在24~72小时转出ICU;监护中发现生理指标改变,经处理72小时仍无明显改善者,可延长3~7日;生理功能严重紊乱,生命体征不稳定,需靠氧气、药物维持,甚至人工呼吸机支持者,要长达4~8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转出EICU;生命体征正常,但留有某些后遗症需康复医疗的患者,也应转出EICU。(2)监护室监护指标

①循环功能监护:连续床旁和中央心电监测、有创和无创血压监测、中心静脉压(CVP)监测、血流动力学主要指标监测、出入量监测、临时性心脏起搏术后监护、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监护。

②呼吸功能监护:机械通气患者监护、血气分析标本采集。

③肾功能监护:尿量与尿比重监测、尿色、实验室有关指标监测。

④脑功能监护:颅内压监护、脑电图监护。

⑤体温监护。

5.观察室(1)急诊观察室原则上应按医院正规病房设置,也可按医院实际需要简化。(2)观察患者留观时间一般不超过3日,主要留治病情较重、一时不能确诊、需要短期治疗和观察以及等待住院的患者。(3)观察室管理要求参见病房管理。第四节 急诊医嘱处理与护理书写要求

一、医嘱处理程序

1.一般医嘱处理程序 常规急诊医嘱处理需医生填写医嘱单,护士按照医嘱执行治疗,执行医嘱后双签名。在药品使用前要检查药品质量,有无变质、混浊、沉淀、絮状物等。查看药物名称、批号及有效期,不符合要求者不得使用。如对医嘱有疑问,应问清后再执行。交接班时要交代清楚,以免延误治疗。

2.抢救时医嘱处理 抢救患者时,以医生下达口头医嘱为主,医生可暂时不开书面医嘱,但应在空闲时或抢救后及时补记,护士听到口头医嘱时,应复述一遍,准备的药品应由2人核对后方可执行,并保留药瓶以便核对。致敏药物使用前应严格询问过敏史,做好药物过敏试验,使用毒麻药品时应反复核对,严格按医嘱执行。所有抢救用药都要详细记录。

二、护理书写要求

急诊护理书写要求迅速、准确、完整。

1.急诊登记本 内容为患者姓名、年龄、性别、职业、初诊、复诊、科别、就诊日期、转归等。通过计算机程序登记,即可统计、分析每日平均急诊工作量;还可以从中分析某年、某月急诊量、各专科所占比例,从护理质量管理角度判断分诊合格率的多少,从而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护理分诊水平。

2.护理评估和抢救记录 是急诊科护理文件中的重要项目,抢救记录详细记录了患者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检查、诊断、治疗、抢救护理的全过程和转归,为今后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是检查急救工作、总结经验、为处理法律纠纷问题的重要依据,是急诊医疗、科研、护理、教学的宝贵资料。填写抢救护理记录时,必须对病情进行细致的观察,对治疗护理的内容有足够的了解,时间必须及时、准确,文字通顺、简练,用词准确,字迹清晰,内容完整。

3.护理评估和抢救记录形式 最好使用表格化急诊护理病历,以打“勾”的形式,既方便又全面,防止遗漏,以适合急诊特点。

4.急诊交班报告 急诊交班分为晨会集体交班和床边交班二种形式。交班前护士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和治疗现状,填写好交班报告,交班内容为全天急诊患者总数、危重患者数、抢救患者数、死亡数、患者诊断、生命体征、病情变化、治疗观察要点等。接班护士要认真听取报告内容,对其中不清楚的问题要当时核实,交班后护士长要及时提出有关护理问题。第三章 急诊常用护理技术第一节 静脉输液技术

一、适应证

1.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2.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3.增加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

4.输入脱水剂,提高血浆渗透压,以达到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目的。

5.补充营养物质,维持热量。

二、操作前准备

1.操作者自身准备 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2.核对医嘱、输液卡、患者姓名及床号。

3.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准备用物 治疗盘内盛无菌持物钳、无菌纱布缸、止血带、皮肤消毒剂、弯盘2个、小枕、一次性手套、输液胶贴(胶布)、输液器、一次性注射器、输液溶液、药物、砂轮、无菌棉签、剪刀、笔、输液卡、输液架,必要时备夹板和绷带。

三、操作步骤

1.再次核对输液卡及药物,检查药物质量,打开铝盖中心部分,套上瓶套。

2.消毒瓶塞,核对并消毒药物及砂轮,安瓿锯痕再拭去玻璃碎屑,用无菌纱布包好打开安瓿,取注射器吸取药物,将药液加入瓶内,将输液管和通气管的针头同时插入瓶内,并关闭输液器开关。

3.将用物带至患者床旁,对床号、姓名,解释目的和意义,按需要协助患者大小便,备好胶布,将输液瓶挂于输液架上并固定通气管,操作者戴手套。

4.选择穿刺血管,系上止血带,消毒皮肤。

5.取下输液管排气,关上开关,嘱患者握拳,穿刺,见回血后,再将针头平行推进少许。

6.松止血带,同时嘱患者松拳,打开开关,见液体点滴通畅,用胶布固定,必要时备夹板固定。

7.根据病情调节输液速度。

8.脱去手套,再次核对无误后,在输液卡上记录时间、滴速并签名,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注意事项。

9.助患者于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四、护理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

2.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刺激性强的药物应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再加入药物。

3.根据病情或医嘱有计划地安排输液顺序。如需加入药物,应合理安排,使其尽快达到治疗效果。

4.药液滴尽前要及时更换输液瓶或拔针,严防造成空气栓塞。

5.输液中应加强巡视,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严密观察,及时处理输液故障或输液反应。

6.持续输液24小时以上者,需每日更换输液瓶和输液管。需长期输液者应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从远端小静脉开始。昏迷、小儿及不合作者输液时可选择头皮静脉,如四肢静脉输液时需用夹板固定。第二节 静脉输血术

静脉输血是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功能,增加血液携带氧的能力,提高血浆蛋白,增强免疫力和凝血功能的常用方法。

一、适应证

1.急性大量失血 成年人一次失血量超过1000ml者应及时输血,补充血容量。

2.贫血、低蛋白血症。

3.严重感染 严重烧伤、感染性休克者,通过输血可以补充抗体、补体,增强抗感染能力;通过中和、吸附和吞噬等作用可降低毒素的浓度,具有解毒作用。

4.凝血异常 有凝血功能障碍者手术时常易渗血,输入新鲜血液可以补充各种凝血因子,有助于止血。

二、操作前准备

同静脉输液。

三、操作步骤

1.用生理盐水连接输血管路,排尽空气后,挂在输液架上,操作者戴手套。

2.选好血管,铺治疗巾,将止血带放于穿刺点上方5~6cm处,用2.5%碘酒局部消毒,消毒面积为5cm2。系好止血带,嘱患者握紧拳,使静脉充盈显露,再以75%乙醇脱碘待干。

3.绷紧皮肤,固定静脉,右手持留置针,以食指固定针栓,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成15℃~20℃角,迅速穿过皮肤后向血管方向穿刺,见回血后把软管平行顺血管方向轻稳推入,左手中指压迫针尖前端血管后,拔出针芯,迅速与输血器连接。

4.松止血带,松拳,用无菌透明膜固定覆盖针栓连接口,以防感染。

5.两人共同核对输血单和储血袋上的各项内容,如姓名、性别、患者和供血者血型、交叉配血结果、采血日期、血液质量等。

6.必要时遵医嘱给抗过敏药。

7.调节输血速度。输血开始时宜慢,20滴/min,观察数分钟,根据病情和年龄再调至所需滴数。成人一般为40~60滴/min,小儿10~20滴/min,婴儿5~10滴/min。

四、护理注意事项

1.输血前必须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以确保正确无误;对既往有输血史者应和患者核对血型。

2.输血前应了解患者有无过敏史,必要时给抗过敏药。

3.冷藏血不可加温,放置室温下20~30分钟,并轻轻顺一个方向旋转血袋,使血浆和血细胞混匀方可输入。

4.严格掌握输血速度,输血量按病情、输血目的、心肺功能而定。

5.凡输两个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两者间应输入少量的生理盐水。

6.在输血过程中,不可随意地向血液内加入其他药物,以防血液凝集和溶血。

7.严密观察输血患者,输后至少观察5分钟以上,以便及时发现输血反应。

8.如发生输血反应,即减慢输血速度并对症处理,如无好转应立即停止输血并保留剩余血液,及时与血库联系将剩余血送交血库检验。第三节 输液泵的使用

输液泵因其具有体积小,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节省人力,且给药剂量准确、微量、持续、定量控制给药用量、给药均匀等特点而广泛用于临床。适用于进行点滴肠道外营养、升压药物、降压药物、化疗药物、抗癌药、催产药、抗凝药、麻醉药及输血等。

一、适应证

凡要求定剂量、定时间进入患者体内的药物、液体、血液等治疗。

二、操作前准备

注射泵或输液泵、特制注射器或输液管、常规静脉输液所需用物。

三、操作步骤

1.护士衣着整齐,操作前洗手。

2.备齐用物,带至患者床前,对床号、姓名,解释目的,按需要协助患者大小便。

3.再次查对输液卡及药物,检查药物质量,按常规静脉输液备好液体。

4.用特制的输液管连接到所需液体上,并排尽管内空气。

5.将输液管安装到泵上,将红外线感光器连接到输液器上。

6.将输液管安装到泵上的特定位置上,注意不要压迫管道。

7.将泵放置在床旁安稳的位置,接好电源。

8.开电源开关,待机器自检完毕,设置输液速度和输液总量。

9.连接输液针头,进行静脉穿刺。

10.接“开始”键,开始输液。

11.协助患者取舒适的体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12.加强巡视,观察输液后反应。

四、护理注意事项

输液泵流量精确、均匀,简便可靠。尤其在抢救危急患者中,为更准确地使用抢救药物带来便利。此外,微量输液泵还有报警系统,常见的报警原因如下:

1.设置了输液总量而接下组液体时,未消除或增加总量的设定。

2.电源接触不好,而充电电池已用完。

3.红外线感光器安反了。

4.输液管内有空气,输液管扭曲或针头堵塞。

5.茂菲管内液面过高或过低,或管内表面被汽化的水滴充满而致感光器失灵。

6.药液已输完。

7.输液泵的阀门没有关紧。第四章 急诊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配合第一节 实验室检查及护理配合

一、血标本采集

采集血液测定血液中某些化学成分的含量和做血清学检验及细菌培养,以协助诊断和治疗。临床收集的血标本分3类:全血标本、血清标本、血培养标本。(一)用物准备

静脉采血法常用用物有:2%碘酊、75%乙醇、消毒镊子、棉签、止血带,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标本容器(干燥试管、抗凝管或血培养瓶),写有患者科室、床位、姓名和检查名称的化验单、酒精灯和火柴。(二)操作步骤

1.查对医嘱,贴化验单附联于标本容器上。

2.携用物至床旁。

3.向患者解释抽血目的及配合方法。

4.全血及血清标本的采集(1)选择合适静脉穿刺点,在穿刺点上方约6cm处系止血带,用2%碘酊消毒皮肤,再用75%乙醇脱碘。(2)嘱患者握拳使静脉充盈,按静脉穿刺法穿刺血管,见回血后抽取所需血量,松止血带,嘱患者松拳,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穿刺针,按压穿刺点1~2分钟。(3)将血液顺管壁注入已选好的标本容器。

5.血细菌培养标本的采集(1)在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前,且于发热高峰时采取血液细菌培养标本为宜。(2)若所用的培养瓶瓶口是以橡胶塞外加铝盖密封的,可将铝盖中心剔除,并用2%碘酊及70%乙醇消毒瓶盖。如瓶口是以棉花塞及玻璃纸严密封包的,则先将封瓶纸松开。(3)血培养通常从肘正中静脉等部位采血(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则从股动脉取血为宜),严格消毒后,穿刺取血5ml,迅速插入橡皮塞内,将血液注入瓶中轻轻摇匀。或取血后,将培养瓶上棉塞取出,迅速在酒精灯火上消毒瓶口,然后将血注入瓶中,再将棉塞经火焰消毒后盖好,并扎紧封瓶纸送检。

6.洗手,记录,送检。(三)护理注意事项

1.采血前向患者耐心解释,以消除不必要的疑虑和恐惧心理。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3.防止标本溶血。造成溶血的原因:有注射器和标本容器不干燥、不清洁;止血带捆扎时间太长,淤血过久;穿刺不顺利损伤组织过多;抽血速度太快,血液注入容器时未取下针头或用力推出产生大量气泡;抗凝血用力振荡等。溶血后的标本,不仅使红细胞计数和血细胞比容降低,还使血清(浆)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因此必须避免。

4.为了避免淤血和浓缩,止血带压迫时间不可过长,最好不超过半分钟。

5.抽血时,只能向外抽,不能向静脉内推,以免空气注入形成气栓,造成严重后果。

6.采集血标本后应将注射器活塞略后抽,以免血液凝固使注射器粘连和针头阻塞。

7.采血用的注射器应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后,再销毁处理。

8.严禁在输液、输血的针头或皮管处取血标本,最好在对侧肢体采集。

二、尿标本采集

采集尿液标本用于检查尿液的色泽、透明度、相对密度、蛋白、糖、细胞和管型、尿液细胞计数、细菌培养等,以了解病情,协助诊断和治疗。临床尿标本分3种:常规标本、12小时或24小时标本以及培养标本。(一)用物准备

1.尿常规采集所需用物 容量为100ml的清洁尿杯及写有患者科别、床号、姓名、检查名称的化验单。

2.尿培养标本采集所需用物 导尿用物、屏风,无菌有盖标本瓶,写好患者科别、床号、姓名、检查名称的化验单、酒精灯、试管夹。

3.12 小时或24小时尿标本采集所需用物 容量为3000~5000ml清洁带盖容器、防腐剂及患者科别、床号、姓名、检查名称的化验单。(二)操作步骤

1.常规尿标本的采集(1)查对医嘱,贴化验单附联于尿杯上。(2)携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并向其解释留尿的目的及方法。(3)给予尿杯,留取尿液1/3杯。(4)洗手、记录、送检。

2.尿培养标本采集 一般可采集中段尿做细菌培养。女患者留取中段尿,可由护士协助。(1)查对医嘱。(2)操作者用0.25%络合碘消毒液初步消毒外阴部,应由里向外,从上到下擦洗前庭、大小阴唇及周围皮肤。然后再用温开水依上法冲洗,并戴无菌手套,用拇指、食指将大小阴唇分开后,用消毒液冲洗外阴部,自尿道口向下冲洗。(3)点燃酒精灯,烧灼无菌试管口,在距离尿道口5~10cm处接中段尿约10ml后,将试管口和棉塞一起烧灼后送检。男患者可嘱其用消毒液等清洗消毒尿道口,直接留取中段尿于无菌试管中即可,但均应留取清晨第1次尿。

3.12 小时或24小时尿标本采集(1)查对医嘱,贴化验单附联于尿杯上。(2)携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并向其解释留尿的目的和方法。(3)可下床活动的患者,给予带盖容器,请其至厕所排尿,根据需要留取12小时或24小时的全部尿液。行动不便者,协助在床上使用便盆或尿壶,收取足量尿液于容器中。留置导尿的患者,于尿袋下方引流处打开活塞收集尿液。(4)洗手,记录,送检。(三)护理注意事项

1.容器要清洁干燥,最好是一次性使用的纸制或薄型塑料容器。

2.女性患者要避免阴道分泌物或月经血混入尿内,男性则要避免前列腺液或精液混入。小孩或尿失禁患者可用尿套或尿袋协助收集。会阴部分泌物过多时,应先清洁或冲洗,再收集尿液。

3.尿液标本收集后应立即送检,夏季1小时内,冬季2小时内完成检验,以免细菌污染,尿内化学物质及有形成分发生改变。

三、粪标本采集

临床上通过检查粪便判断消化道有无炎症、出血和寄生虫或感染,并根据粪便的性状和组成了解消化道的功能及消化道疾病。(一)用物准备

清洁便盆,检便盒(内附检便匙或棉签),写有患者科室、床号、姓名和检查名称的化验单。(二)操作步骤

1.粪常规标本的采集(1)查对医嘱,贴化验单附联于检便盒上,携用物至床旁。(2)核对患者并向其解释目的和收集大便的方法。(3)请患者排空膀胱,解便于清洁便盆内,用检便匙或棉签取中央部分或黏液脓血部分少许,置于检便盒内。(4)清洁便盆,置消毒液中浸泡。(5)洗手,记录,送检。

2.粪细菌培养标本的采集(1)一般取约拇指头大的粪便,置于无菌容器内立即送检即可。(2)应取粪便中脓液或黏液部分送检,才能有较高的病原菌检出率。(3)无法获得粪便时,可采用直肠拭子,即用无菌棉拭子经生理盐水或甘油缓冲盐水湿润后,插入肛门内4~5cm处,轻轻转动一圈后取出,放入含少量甘油缓冲盐水的灭菌试管中送检,或用采便管取粪便后,置试管中送检。但不适用于霍乱弧菌,拟培养霍乱弧菌时,可取标本1ml直接种入碱性胨水中送检。(三)护理注意事项

1.一般检验应留取新鲜粪便5g左右(指头大小)或稀便2ml,以防止粪便迅速干燥。

2.粪便标本应选择脓血、黏液等病理成分,若无病理成分则可多部位取材。粪便标本应收集于清洁干燥、内层涂蜡的有盖硬纸盒内送检,便于检验后焚烧消毒。

3.粪便标本中不得混入尿液、消毒剂及污水。标本应在采取后1小时内进行检查。

4.检查粪便隐血试验,患者应于试验前3日禁食肉类及动物血,同时禁服铁剂及维生素C。

5.通常采取自然排出的粪便,但在无粪便排出而又必须检查时,可经肛门指诊或采便管拭取标本。

四、动脉血气标本采集

重危患者常出现酸碱平衡与呼吸功能紊乱,故需经常用血气分析进行监护,血气分析是诊断与处理呼吸衰竭患者最重要的检测内容。(一)用物准备

皮肤消毒剂、5ml无菌注射器、肝素液、橡皮塞或软木塞、无菌棉签。(二)操作步骤

1.穿刺部位 一般穿刺时可选用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

2.穿刺方法 抽血用物准备后,选用5ml无菌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配制的1000U/ml肝素液约1ml,推拉针栓使肝素液湿润针管内壁,然后将肝素液全部推出,备好封闭针头的橡皮塞。在动脉穿刺部位消毒皮肤,术者左手中指与食指亦要消毒后再触摸动脉搏动,并用左手的中指与食指纵行将动脉固定于两指之间,以右手持针垂直将针头穿刺于动脉内,即见有动脉血自动的压回于注射器内(玻璃注射器密封效果最好,塑料空针需用力回吸),取1~2ml即可。抽出穿刺针后立即刺入橡皮塞内封闭针头使之与空气隔绝,同时用无菌棉签压迫穿刺点5分钟止血,以避免发生出血。血标本应立即送检。(三)护理注意事项

1.术前向患者说明此项检查的意义和注意事项,使其密切配合,保持情绪平稳,以便取得实际的血气结果。

2.常规血气分析最好在早晨与生化检查同步进行,将两者的结果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则更有利于正确结果的判断。

3.血标本取出后争取在20分钟内测定。如果不能立即测定,应放在4℃以下冰箱内保存,否则引起血细胞代谢会使PaO与pH降低,2PaCO升高。2

4.血标本取出后要立即密封,以防止针尖处气体交换,一般将针尖刺入橡皮塞内即可达到密封目的。

5.血取出后应摇动注射器使其与管壁肝素混匀,以防凝固。五、毒物分析标本采集不明原因的各种急性中毒,为了协助临床诊断和治疗必须要做毒物的实验室检查进行标本分析。(一)操作步骤

毒物分析的标本可以从容器、剩余毒物、可疑食物和水、染毒空气和中毒患者的呕吐物、第一次洗胃液、血、尿中检查毒物或其分解产物中取得。(二)护理注意事项

1.了解中毒史。生产性中毒,应询问职业史、工种、生产过程,接触的毒物种类和数量,中毒途径,同伴发病情况;非生产性中毒,要了解患者的生活、精神状态,本人或家人经常服用药物的情况。

2.注意调查了解中毒环境,收集患者身边可能盛放的毒物的容器、食物纸袋和剩余毒物。

3.群体发生中毒时,了解现场情况,进一步核实毒物的种类,中毒途径。

4.呼吸道中毒时,应了解发生中毒时空气中毒物的浓度、风向、风速,患者的位置及与毒源的距离。第二节 急诊技术及护理配合氧气疗法

一、概念

氧气疗法是针对缺氧的一种治疗手段,它通过增加肺泡氧分压,加强氧的运转,以达到纠正低氧血症、改善心肌代谢、降低肺动脉压、增加肾血流量的目的,对挽救生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不恰当的甚至错误的氧疗非但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有时反而使病情恶化,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氧疗的适应证

1.低氧血症 在成人及儿童(新生儿除外),血氧分压低于10.6kPa为低氧血症。大部分危重患者及严重创伤一般都有低氧血症,因此一旦发现他们有呼吸困难应立即给氧治疗。

2.组织缺氧、休克、严重贫血、一氧化碳中毒、高代谢状态。

3.预防性给氧。

三、给氧器具

临床上使用的给氧器具需具备三个条件:①能提供比较稳定的FiO;②患者用后无不适感觉,易于接受,并能坚持长时间应用;③2不存在或很少重复呼吸,以防加重体内CO潴留(见表4-1)。2

1.鼻咽管法 多用单鼻导管,将导管插入软腭后的鼻咽部,它能提供较高的氧浓度,但高流量的氧通过鼻腔时会使患者极不舒服,而且氧浓度不易控制,因此目前已渐少用。

2.双鼻导管法 将两个有短插头的导管分别插入两侧鼻前庭,此法患者较为舒适,但同样不易控制氧浓度,因此只适用于慢性患者或急性患者恢复期。

3.面罩法(1)简易面罩:简易面罩是一个开放系统,氧气通过导管供给患者,患者呼出的气体则由侧孔排出,这样,在低流量时会吸入很大一部分空气。估计在氧流量5L/min时氧浓度可达30%,氧流量10L/min时氧浓度可达50%,但如果氧流量低于5L/min时,可能会有过多的CO重新吸入,可导致PaCO增高。而且即使氧浓度大于10L/22min,亦不能使氧浓度大于50%,故此法只适用于中度缺氧的患者。(2)简易有袋面罩:简易有袋面罩是在简单面罩的基础上加储氧袋,它可在同样的氧流量下增加氧浓度。例如在氧流量5~10L/min时,吸氧浓度为50%左右,在氧流量为15L/min时氧浓度可达80%~100%。(3)活瓣有袋面罩:活瓣有袋面罩是在简易有袋面罩的基础上加两个单向活瓣制成。每次吸气时一个活瓣打开,另一个活瓣关闭。氧及空气可同时进入面罩,改变氧气流量可调节吸入氧浓度,当氧气流量为10~15L/min时,吸入氧浓度可达100%,呼气时二氧化碳可经面罩上的另一单向活瓣排出,高流速的氧流量可将二氧化碳经面罩冲出,而不致潴留在面罩内。(4)简易呼吸器给氧法:简易呼吸器由面罩、加压球囊、出气阀、氧及空气入口构成,惟一可加压、有活瓣的吸氧罩。使用时以面罩罩住患者的口及鼻部,术者手捏球囊,呼吸器可向患者呼吸道送气,简易呼吸器的单向活瓣使气体单向流动,加压时入气口活瓣打开,出气口关闭,气体进入患者气管;不加压时入气口活瓣关闭,出气口打开,气体从患者呼吸道经出气阀流出。

4.高压氧舱 是向舱内输入压缩氧气,使舱内形成高压环境,患者在舱内高压环境下吸入氧气,达到治疗目的。

5.呼吸机给氧。

四、氧疗方式和选择

1.低浓度氧疗 氧流量为1~3L/min,有鼻导管和鼻塞法,适用于缺氧伴CO潴留者,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性脑病、胸部手术2后轻度缺氧者。

2.中浓度氧疗 氧流量为4~6L/min,有鼻导管或鼻塞法、简易面罩法,适用于中度缺氧无CO潴留者。2

3.高浓度氧疗 氧流量为10~15L/min,有活瓣面罩、简易呼吸器、呼吸机给氧,适用于中度缺氧未能纠正的低氧血症、严重缺氧、自主呼吸微弱或停止、心源性休克、CO中毒等。

4.高压给氧 2~3个大气压,吸氧浓度为100%,适用于减压病、CO中毒及其他中毒、复苏后急性脑缺氧等。

五、氧疗注意事项

1.氧疗效果的估计(1)监测全身状况:如吸氧后患者由烦躁变为安静,心率变慢,血压上升且能维持平稳,呼吸转为平稳,皮肤红润、干燥、变暖,发绀消失,表明效果良好;反之,血压降低说明氧疗未起到作用。(2)脉搏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气分析:这是估计氧疗效果最客观的方法。一般于吸氧后氧饱和度立即上升,可定期监测血气分析的变化,合理调节氧流量。

2.吸入氧气的情况 鼻导管给氧或通过气管造口、气管内插管给氧,干燥气体未经过上呼吸道生理湿化区直接进入下呼吸道,可使分泌物黏稠、干结,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

3.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注意患者应有足够的通气量,防止CO2蓄积。

4.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应予持续低流量给氧治疗,以免呼吸进一步衰竭或停止,此时发绀的消失并不意味着通气满意。

5.在较高浓度给氧时,应注意防止氧中毒的发生。

6.加压辅助给氧,压力不应过高,以防止肺压伤。

7.防止交叉感染,有关器具应定时更换消毒。

8.氧治疗的同时应及时找出缺氧的原因,及时予以排除。胸腔穿刺术

一、适应证

1.大量胸腔积液或积气压迫,导致呼吸循环障碍者 如气胸或胸腔积液导致肺部压缩出现胸闷、气促等压迫症状,需及时排气、排液减压。

2.抽取液体明确诊断 胸腔脏器损伤导致胸腔积血可穿刺出不凝血液。脓胸患者抽取液体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

3.注射治疗性药物 如某些化疗患者,需配合全身性治疗。

二、操作前准备

1.用物准备 无菌胸腔穿刺包(内有12号或16号胸腔穿刺针、注射器及针头、小药杯、药碗、玻璃接头、血管钳、巾钳、纱布等)、酒精灯、无菌手套、无菌试管、1%~2%普鲁卡因溶液(或2%利多卡因溶液)及所需治疗性药物、靠背椅、1%肾上腺素针。

2.操作前应向患者说明穿刺目的,解释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消除顾虑;精神紧张者可于手术前予以镇静止痛。

三、操作步骤

1.体位(1)骑跨坐位:病情较轻或能下床活动者骑跨于椅上,面对椅背,两前臂置于椅背上,前额伏于前臂上,暴露穿刺部位。(2)端坐卧位:适用于不能下床者,可将一矮桌置于床上,桌上置一薄枕,患者双前臂放于桌面枕上,头伏于双前臂,暴露穿刺部位。(3)半坐卧位:适用于不能坐起的患者,患侧前臂上举抱于枕部。

2.选择穿刺部位(1)排气:患侧锁骨中线第2~3肋间。(2)排液:穿刺选在胸前叩诊实音最明显部位进行,一般常取肩胛线或腋后线第7~8肋间或腋中线第6~7肋间或腋前线第5肋间肋骨上缘为穿刺点,如包裹性积液可结合X线或B超检查确定,可用甲紫棉签在皮肤上做标记。

3.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

4.1 %~2%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5.术者以左手手指与中指绷紧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右手将穿刺针三通活栓转到与胸腔关闭处,持穿刺针在麻醉处缓缓刺入,当阻力感突然消失后,打开三通活栓,抽吸注射器,若有气体或液体抽出,证明穿刺成功。

6.助手用血管钳协助固定穿刺针,以防针刺过深损伤肺组织,注射器抽满后,转动三通活栓使注射器与外界相通,将液体或气体排出。

7.抽吸完毕,拔出穿刺针,盖以无菌纱布,稍用力压迫穿刺部位片刻,用胶布固定后嘱患者卧床休息。

四、护理注意事项

1.如使用普鲁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应先做皮肤过敏试验。

2.对患者解释争取配合,局部浸润麻醉应充分,避免穿刺过程中因转动、咳嗽等所引起的意外,躁动患者可给予镇静。

3.穿刺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出汗、胸部压迫感甚至晕厥等胸膜过敏反应,或出现连续性咳嗽,咯泡沫痰等现象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mg,吸氧、平卧及抗过敏处理。

4.抽吸过程中应观察液体的色泽、性质,记录抽吸量,必要时用无菌试管留取标本,以备实验室检查。

5.一次抽液不宜过多、过快。诊断性抽液50~100ml即可;减压抽液,首次不超过6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000ml;脓胸抽液应每次尽量抽净。

6.穿刺部位应正确,应避免在第9肋间以下穿刺,以免穿透膈肌损伤腹腔脏器。注射治疗性药物之前应确保穿刺在胸腔内。

7.气胸抽吸不完时,应做胸腔闭式引流。

8.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继发感染。

9.操作过程中要防止空气进入胸腔,始终保持胸腔负压。腹腔穿刺术

一、适应证

1.腹腔脏器损伤导致腹腔内积血 经腹膜腔穿刺后可抽出不凝血液以协助诊断。

2.腹部感染性疾病 如结核性腹膜炎导致腹水者、化脓性腹部感染等,抽取腹腔积液;肝脓肿患者进行脓肿穿刺抽取液体以便实验室检查,查找病原菌或药敏实验等。

3.各种疾患导致大量腹水引起腹部胀痛或呼吸困难者 抽取腹水以减轻压迫症状,如肝腹水或肿瘤患者所致大量腹水等。

4.某些化疗患者或其他 需往腹腔内注射药物的疾病以联合全身治疗。

二、操作前准备

1.用物准备 无菌腹腔穿刺包(其中物品同胸腔穿刺包)、无菌手套、清毒盘、酒精灯、无菌试管、1%~2%普鲁卡因溶液(或2%利多卡因溶液)及所需治疗性药物,0.1%肾上腺素针,20~40cm长胶管及可夹于胶管上的调节夹。

2.操作前向患者说明穿刺目的,解释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消除顾虑;精神紧张者可手术前予镇静或止痛,嘱患者排尿以防穿刺损伤膀胱。

三、操作步骤

1.体位 神志清者取坐位,衰弱者可取半卧位、平卧位或侧卧位等舒适体位。

2.选择穿刺点(1)左下腹脐与左髂前上棘联线中、外1/3交点,此处不易损伤腹壁动脉。(2)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上方1cm,偏左或偏右1.5cm处,此处无重要器官且易愈合。(3)侧卧位时,在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相交处,此处常用于诊断性穿刺。(4)少量积液,尤其有包裹性分隔时,必须在B超指导下定位穿刺。

3.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盖消毒洞巾,自皮肤至腹膜壁层以1%~2%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做局部麻醉。

4.术者左手固定穿刺部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垂直刺入腹壁,待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说明针尖已穿过腹膜壁层,即可抽取腹水,并抽样送检,诊断性穿刺可直接用20ml或50ml注射器及适当针头进行;大量放液时,可用8号或9号针头,并与针栓接一橡皮管,助手用消毒血管钳固定针头,并用夹子夹住胶管,调整速度,将腹水引入容器中记量并送检。

5.放液后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以手指压迫数分钟,用胶布固定。大量放液后,需要以多头腹带固定,以防因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而引起血压下降或休克。

四、护理注意事项

1.手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悸、气短、脉搏增快及面色苍白等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做适当处理。

2.一次放液不宜过快、过多,肝硬化患者一次放液一般不超过3000ml,过多的放液可诱发肝性脑病和电解质紊乱,或腹压骤然下降而引起血压下降或休克。

3.放液前、后均应测量腹围、脉搏、血压,检查腹部体征,以观察病情变化。

4.放腹水时若流出不畅,可将穿刺针稍做移动或稍变化体位。

5.术后嘱患者平卧,使穿刺孔位于上方,以防腹水漏出。对腹水较多者,穿刺时应注意勿使自皮肤至腹膜壁层的针眼位于同一直线上,以防腹水漏出。

6.注意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继发感染。后穹窿穿刺术

一、适应证

1.盆腔积液、积脓经后穹窿穿刺取液送检。

2.异位妊娠或盆腔脏器损伤,可经后穹窿穿刺出不凝血液。

二、操作前准备

1.用物 无菌垫巾、扩阴器、络合碘、长短棉签、无菌棉球、持物钳、无菌扩阴器、10ml或20ml注射器及适当针头,无菌试管。

2.操作前向患者解释手术穿刺目的、过程及手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消除顾虑及取得配合。

三、操作步骤

1.将床头摇高20℃~30℃或使用专用的妇科诊断床,铺无菌垫巾于患者臀部。

2.取截石位 患者褪去一侧裤腿仰卧于床上,将双脚分开撑起或将双腿置于妇科诊断床尾的脚托上,暴露会阴部。

3.用持物钳夹沾有消毒液的棉球清洗消毒外阴。

4.术者戴无菌手套后,用扩阴器缓慢插入阴道口,然后撑开暴露宫颈。

5.用络合碘长棉签消毒后穹窿。

6.取无菌注射器及针头从后穹窿最薄处刺入,突感阻力消失后抽取液体,置于无菌试管送检。

四、护理注意事项

1.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神志、面色,如出现头昏、心悸、面色苍白等现象后立即停止操作,并做相应处理。

2.注意穿刺方向应稍向上,防止损伤直肠。

3.要认真追问婚史。确认已婚者,才予后穹窿穿刺术。

4.注意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继发感染。溶栓与护理

纤维蛋白是血栓的主要成分,目前各种溶栓方法都是通过药物把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溶解。心肌梗死血栓阻塞冠状动脉后超过20~30分钟,心肌细胞开始发生坏死,随着时间的延长,坏死由心内膜向心外膜扩展,因此溶栓治疗越早越好。

常用的溶栓方法有静脉内溶栓和冠状动脉内溶栓。冠状动脉内给药的疗效高于静脉内给药,但静脉内给药可在发病后较早给药,且方法简便,更易于被接受。目前使用的溶栓剂分两大类:一类为“纤维蛋白选择性”溶栓剂,包括rtPA和proUK;另一类为“非纤维蛋白选择性”溶栓剂,包括SK、UK。

一、适应证

1.持续性胸痛超过半小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

2.相邻两个或更多导联ST段抬高,在肢体导联>0.1mV,胸导联>0.2mV。

3.发病6小时内。

4.若患者来院时已是发病后6~12小时,心电图ST段明显抬高,伴有或不伴有严重胸痛者。

5.年龄小于70岁。70岁以上的高龄AMI患者,因人而异慎重选择。

二、操作步骤与护理配合

1.溶栓前物品准备 准备的物品有:心电监护仪、除颤器、临时起搏器、输液泵、主动脉气囊反搏装置、急救药品等。

2.患者准备(1)做好患者和家属的解释工作。(2)溶栓前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及血型。(3)嘱患者嚼服阿司匹林。(4)建立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以便术中用药。

三、用药方法及护理

1.尿激酶 150万U或2.2万U/kg用生理盐水10ml溶解,再加入5%~10%葡萄糖100ml中,30分钟内静脉滴入。

2.链激酶 150万U用生理盐水100ml溶解,再加入5%~10%葡萄糖100ml中,60分钟内静脉滴入。

3.心电监护,注意心律、心率的变化。

4.溶栓开始后每10分钟测血压1次,连续3小时,血压平稳后可延长时间。

5.观察药物反应及患者主诉,了解疼痛缓解情况。

6.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四、护理注意事项

1.持续心电监测及血压的观察,全程心电图记录。

2.经常询问患者疼痛缓解的程度。

3.注意有无出血倾向。

4.监测心肌酶的变化,监测凝血时间及肝素的应用。射频消融与护理

射频消融术(RFCA)是一种新兴的介入性治疗措施,是利用射频电流的电脱水作用全部或部分地阻断心肌传导系统,从而达到治疗各种顽固性心动过速的新技术。射频电流是许多电流形式中的一种,可因输出方式、输出能量和输出波形的不同,而对机体组织产生电切割、电凝固、电脱水三种生物物理效应。通过经皮穿刺送入电极心导管,将射频电能输送至心内拟治疗的靶点并将其损毁,以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一、适应证

1.预激综合征。

2.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3.某些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如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维拉帕米敏感性间隔性室性心动过速。

4.顽固性快速心房扑动或颤动。

5.异位房性心动过速。

以上患者接受射频消融的条件是:严重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药物治疗不能耐受或为禁忌证;曾发生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不愿终生药物治疗而要求根治的年轻人。

二、操作步骤与护理配合

1.物品准备 射频消融治疗所需的仪器、心脏复苏设备、急救药品、氧气等。

2.患者术前准备(1)术前征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做好解释工作。(2)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停用时间为所用药物的5个半衰期以上。(3)检查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心肌酶谱。(4)常规心电图记录。(5)作抗生素及普鲁卡因皮试。(6)双侧腹股沟、前胸、颈部、肩及上臂部清洁备皮。(7)手术当日晨禁食,术前肌内注射地西泮,使患者镇静。(8)排空大小便。

三、操作方法

1.建立静脉通道,配制肝素盐水供冲洗导管用。

2.静脉插入标测导管。

3.进行标测定位 体表心电图I、aVF及V1导联和心内电图同步记录于多导生理仪上。分别在窦性心律或心房、心室连续递增和程序期前刺激作标测定位。

4.射频电消融 成功电生理标测后释放射频电流。

四、护理要点

1.拔管后按压血管穿刺部位,局部加压12~24小时,注意肢端供血及脉搏情况。

2.心电监护,观察有无心律失常的发生,同时监测生命体征,每日描记12导联心电图。

3.常规应用抗生素3~5日,注意药物反应。

4.监测心肌酶谱的变化。

5.因患者曾肝素化,术后24小时内尽量避免肌肉或静脉注射。注意有无出血现象。

6.并发症的观察 并发症很少,少数患者可有心肌酶谱升高。偶见并发症有周围血管损伤或出血、心包填塞、主动脉瓣损伤等。动静脉置管术与护理

一、外周静脉留置与护理

1.外周静脉留置的目的 减少患者的痛苦,保持静脉通畅,以便于抢救。

2.外周静脉留置的步骤(1)用物准备:静脉留置针、肝素帽、透明敷料,余同静脉输液。(2)选择血管:选择柔软富有弹性且行走较直的静脉。(3)扎止血带、消毒。(4)准备肝素帽、透明敷料,选择套管针(成人输液22~20G,成人输血20~18G,儿童输液、输血24~22G)。(5)旋转松动外套管,以消除套管与针芯的粘连。(6)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拇指与食指握住套管针针尾,以15℃~30℃角进针。(7)进针速度要缓慢,见回血后压低角度再进0.2cm。(8)送管方法一:左手固定针芯,以针芯为支撑,右手将外套管送入静脉内;送管方法二:将针尖部退入导管内,借助针芯导管与针芯一起送入静脉。(9)松止血带,以左手无名指按压导管尖端处静脉,抽针芯,连接肝素帽,再连接输液器。(10)固定透明敷料,注明穿刺时间。(11)调节滴速,安置患者,整理用物。

若为封闭式套管针应先将输液器和套管针连接,然后排气,再进行穿刺。

3.外周静脉留置期间的护理(1)严格无菌操作。(2)严密观察,及时发现早期静脉炎的征象,并及时处理。(3)保护穿刺点无菌,3~5日更换透明敷料1次。(4)留置针保留时间最好不超过1周。(5)封管时注意将软管充满封管液,以防止堵管或血栓性静脉炎。

二、中心静脉置管与护理

1.适应证(1)需长期输液、化疗、频繁留取血标本者。(2)周围循环衰竭的危重患者。(3)各种休克患者。(4)心肺功能不全、需监测中心静脉压者。(5)静脉内高营养治疗,需快速输血、输液,输注刺激性溶液者。(6)置入肺动脉导管,安装心脏起搏器等患者。

2.用物(1)输液盘,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包1套。(2)5ml无菌注射器,2%利多卡因、生理盐水各1支。

3.穿刺途径(1)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颈内静脉位置固定,在休克的情况下不易塌陷。右侧颈内静脉与右心房几乎成一直线。

1)颈内静脉的解剖位置:颈内静脉起自颅后窝后部,最初在颈内动脉外侧行走,然后转至前外侧,在胸锁乳突肌下段位于其两脚间,在胸锁关节后方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无名静脉,全长几乎均为胸锁乳突肌覆盖。右侧颈内静脉较左侧粗而直,故为中心静脉置管首选的穿刺部位。

2)操作方法

①平卧,头低20℃~30℃或肩项下垫一薄枕以暴露颈部。头转向穿刺对侧(一般多取右侧穿刺)。

②确定穿刺点,进针方法有两种:

a.低位进针法:进针点在胸锁乳突肌的两脚之间或其后脚的前缘,即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胸骨头和锁骨三者所组成三角区的顶点为穿刺点,方向指向剑突(胸锁关节)。

b.高位进针法:进针点在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之中点或稍上方,方向指向同侧乳头。

③消毒皮肤,戴手套,铺无菌方巾。

④检查中心静脉导管是否完好。

⑤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麻。

⑥先探针,右手持穿刺针与皮肤呈30℃~40℃,向下向后及稍向外进针,边进针边抽吸,见有明显的静脉回血表明进入颈内静脉。

⑦根据探针方向和角度,再用中心静脉套管针,以相同的方法静脉抽出回血后,一手固定穿刺金属针,另一手轻轻地将外套管沿金属针头向前推进,取下注射器,左手拇指堵住针柄,以防空气进入静脉,右手插入导引钢丝,退出穿刺针,使用扩张器扩张皮肤,在导引钢丝引导下插入中心静脉导管,取出导引钢丝,抽回血并连接液体,用透明薄膜固定,对固定困难者可进行缝合固定。(2)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

1)锁骨下静脉的解剖位置:锁骨下静脉位于锁骨中段后方,其自腋静脉跨第1肋骨上方,经锁骨中段的后方,在胸锁关节后与颈内静脉汇合形成无名静脉进入胸腔。锁骨下静脉位于肋骨-锁骨-斜方肌三角内,其前方为锁骨,后方隔前角肌与锁骨下动脉相伴行,锁骨下静脉在前而锁骨下动脉在后。

2)操作方法

①经锁骨上穿刺法

a.定位:采用头低肩高位,一般选右侧进针,因左侧易损伤胸导管(或床脚抬高15℃~25℃),使静脉充盈,提高静脉内压力,不易发生空气栓塞。头转向对侧,显露胸锁乳突肌外形,用1%甲紫划出胸锁乳突肌锁骨端外侧缘与锁骨上缘所形成的夹角,该角平分线之顶端或其后0.5cm左右处为穿刺点。

b.常规消毒皮肤,铺消毒洞巾。

c.检查中心静脉导管是否完好,用生理盐水冲洗,排出空气。

d.用2ml注射器抽吸利多卡因,对穿刺点部位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e.术者右手持穿刺针进行穿刺,针点指向胸锁关节,进针角度30℃~40℃,边进针边回抽血,一般进针2.5~4cm即达锁骨下静脉。

f.见静脉回血后,用左手固定穿刺针,右手插入导引钢丝,退出穿刺针,使用扩张管扩张,在导引钢丝引导下插入中心静脉导管,取出导引钢丝,抽回血并连接液体,用透明薄固定,对固定困难者可进行缝合固定。

②经锁骨下穿刺法

a.体位:两肩胛间及穿刺侧垫一薄枕。

b.其余准备同上。

c.锁骨下静脉的定位:标志取锁骨中点内侧1~2cm处(或锁骨中点与内1/3之间),锁骨下缘下方1~2cm;锁骨中1/3段范围的下方也可为穿刺点,一般多选用右侧(如选左侧穿刺点应稍偏内侧),沿锁骨下缘进行。

d.局部用利多卡因浸润麻醉,在选定穿刺点处进针,做试探性穿刺,针尖指向锁骨内侧头上缘,穿刺针与胸壁成约30℃角,不超过45℃,以免刺伤胸膜。进针时使注射器内保持轻度负压,一般进针4cm左右可见回血,记下进针的深度与方向。

e.插入导管的方法有两种:无鞘(有导丝)和有鞘。(3)股静脉穿刺置管术

1)股静脉的解剖位置:在腹股沟韧带的下方,紧贴腹股沟韧带,髂前上棘和耻骨联合连线的中点是股动脉,其内侧是股静脉。

2)操作方法

①患者仰卧,将大腿外展与身体长轴成45℃。

②定位:

方法一: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的内侧。

方法二: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连线中点即是股动脉,其内侧为股静脉。

③局部常规消毒,待干,戴手套,铺无菌方巾。

④检查中心静脉导管及套管针是否完好。

⑤术者立于穿刺侧,以左手食指在腹股沟韧带下方中部扪清动脉搏动最明显部位。

⑥右手持穿刺针,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2~3cm、股动脉内侧,与皮肤成30℃~45℃角刺入,抽得静脉大量回血后其余操作同颈内静脉置管。

4.护理要点(1)局部必须严格消毒,不要选择有感染的部位做穿刺。气胸患者避免行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穿刺,腹内出血患者避免行股静脉穿刺。同时,置管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如技术操作不当,可发生气胸、血肿、血胸、气栓、感染等并发症,故不应视作普通静脉穿刺,应从严掌握适应证。

②躁动不安而无法约束者、不能取肩高头低位的呼吸急促患者、胸膜顶上升的肺气肿患者,均不宜施行此术。

③避免反复多次穿刺,以免形成血肿,如抽出鲜红血液即示穿入动脉,应拔出,紧压穿刺处数分钟至无出血为止。(2)每周更换肝素帽1次,每3~5日更换透明敷料1次,注意严格无菌操作。(3)由于置管入上腔静脉,故常为负压,输液时注意输液瓶绝对不应输空,更换接头时应先夹住导管,以防空气进入,发生气栓。(4)10~100U/ml稀释肝素液正压封管,每次2~5ml,每12小时1次,防止血液在导管内凝固。(5)疑有导管源性感染,需做导管头培养。(6)如为颈内静脉穿刺,拔管时嘱患者屏气,轻缓地将导管拔出,注意按压。拔管后24小时内用无菌敷料覆盖。

5.并发症及处理(1)血气胸:由于操作者对解剖部位不熟、操作不仔细、患者躁动、进针过长所引起,可按肺压缩情况处理,抽气或胸腔闭锁引流,必要时摄胸片。(2)局部血肿:误伤动脉或刺穿静脉按压不够,应迅速拔针,局部压迫5~10分钟。(3)气栓:由于气体进入静脉而引起。置管时应嘱患者屏气,脱开注射器时拇指加纱布压住针尾;输液时及时更换液体,保持管道密封;拔管时迅速用无菌敷料压迫穿刺处,同时嘱患者屏气;更换肝素帽、加用三通,应夹住导管。(4)血栓:以长期置管、高营养疗法、高凝状态常见,尤以股动脉为甚。穿刺时不要将针筒里已凝固的血注入静脉;封管时应推2~5ml肝素稀释液;输液不畅时不可用力推注。(5)感染:由于无菌操作不严格而引起。应严格无菌操作;24小时更换输液器;3~5日更换透气薄膜,注意消毒;如疑有导管源性感染,应做导管前端培养和血培养。(6)导管阻塞:应防止导管扭曲、受压。输血前后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用稀释肝素液封管,尽量选用内径较粗的导管。(7)导管脱出的预防:用缝针固定,经常观察,及时更换已失去黏性的薄膜。(8)误伤神经、动脉、胸导管可出现动静脉瘘、乳糜胸。应停止输液,置管于心脏平面下,应熟悉解剖部位,注意操作手法。(9)导管断裂:穿刺遇到阻力时,应及时找原因并退出重新置管,置管时用扩张器松解皮肤,如用手术刀应谨慎。(10)心脏穿孔:少见,但极为严重。穿刺时为了预防心脏穿孔,置管不宜过深,一般在上腔静脉与右心房入口处最合适;导管应妥善固定,尽量不使其移位;选用的导管质量应优良。

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

经外周静脉留置套管针,操作容易,但保留时间短。经中心静脉置导管能确保静脉通路长时间开放,但操作复杂,易出现并发症。临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上不足,是一种有效的建立长期静脉通路的方法。

1.适应证(1)需长期输液、化疗、频繁留取标本的患者。(2)输液困难,如严重烧伤患者。(3)输刺激性或高浓度药物,如完全胃肠外营养。

2.操作步骤(带有外套管的导管作插管)(1)穿刺点:一般选择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2)用物:输液盘、深静脉穿刺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的导管(PICC)1根、穿刺套管针、生理盐水250ml、5ml无菌针筒1副。

①患者仰卧,右臂外展与身体呈90℃。

②测量穿刺点一般为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至右锁骨头,再往下至第3肋间隙的距离,此为导管插入的长度。若为左侧穿刺,置管长度需另加两乳头间距。

③根据患者的年龄及体重,选择适当型号的导管。

④穿刺部位局部常规消毒,扎止血带,铺消毒洞巾。

⑤冲洗并检查导管及套管针是否完好。

⑥术者戴无菌手套,持套管针行静脉穿刺,穿刺时针的斜面应朝下,以免刺破血管壁,见回血后低角度略向前进,以确保导管尖端进入血管后松开止血带,然后撤离针芯,左手固定外套管,右手退出穿刺针芯。

⑦用镊子夹住导管前端向心性送入导管,要注意轻夹,以防损伤导管,当导管进入10~15cm时退出外套管,并撕开外套管。

⑧插入导管至右肩处,嘱患者头部转向术者,下颏抵住右肩,以免导管误入颈静脉。继续插导管直至预定的位置,并适当固定。

⑨必要时行X线摄片确定导管位置。

3.并发症(1)导管错位、导管阻塞、导管折断、意外脱出。(2)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败血症。

4.护理(1)换药:穿刺后第一个24小时更换敷料1次,以后每周常规更换敷料3次。操作时应注意沿导管的方向向上揭去敷料,以防导管拔出。(2)更换肝素帽:每周1次。(3)封管:用10~100U/ml稀释肝素液正压封管,每次2~5ml,每12小时1次。(4)记录:进行动态观察与记录。(5)拔管:轻缓地将导管拔出,注意按压。拔管后24小时内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

四、中心静脉压的监测与临床意义

1.概念与正常值 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是指血液流经右心房及上下腔静脉胸段时产生的压力。正常值为5~12cmHO。2

2.目的(1)评价右心功能。(2)评价全身循环血量的多少。(3)观察心功能不全或休克过程,决定治疗方案。(4)输液或静脉全营养。(5)插入漂浮导管及心脏起搏器。

3.方法 主要反映右心室前负荷,CVP值的高低与血管内容量、静脉壁张力和右心功能有关,是评价重危患者血流动力学的重要指征之一。(1)测压用物:标有cmHO的CVP尺、CVP尺固定架、三通、2测压管、生理盐水、输液器。(2)测CVP简易装置。(3)生理盐水插入输液器,排气备用。(4)确定零点位置,零点位置在患者仰卧位时第4肋间腋中线处(相当于右心房水平)。(5)固定好CVP木尺,木尺成直角,尺尖与患者第4肋间腋中线平齐(即右心房水平)。(6)用三通连接CVP导管、输液器和测压管。(7)测压时,先将三通转向生理盐水和测压管(阻断CVP导管),待测压管内液体流至高于预计的CVP之上时,阻断生理盐水并放松CVP导管,使测压管内液体下降,到降至一定水平不再下降时,测压管液面在CVP尺上的刻度数即CVP值(中心静脉压或右心房压)。(8)停止测压时,在测压软管末端盖上盖子(可用三通上的小盖)。

4.CVP和血压关系的临床意义(见表4-2)

5.影响CVP的因素(1)病理因素:可使CVP升高的因素有右心及全心衰竭、心房颤动、心包填塞、缩窄性心包炎、张力性气胸及血胸、肺动脉高压及肺水肿、缺氧性肺血管收缩、支气管痉挛、肺梗死、纵隔压迫、腹内高压、输血或输液过量等;使CVP下降的病因有失血引起的低血容量、脱水、周围血管张力下降等。(2)神经体液因素:交感神经兴奋导致静脉张力升高,体内儿茶酚胺、抗利尿激素、肾素、醛固酮分泌升高可使CVP上升。(3)药物因素:应用血管收缩药使CVP升高,而血管扩张药或强心药的应用可使CVP下降,用高渗液测压可使CVP下降,因此一般应用等渗盐水测压。(4)其他因素:零点位置不正确、体位的改变、插管的深浅都会影响CVP的结果;若患者正在使用IPPV(间歇正压通气)或PEEP(呼气末正压通气),则可使CVP升高2~5cmHO。2

6.监测注意要点 监测中心静脉压时,要做到“三防三注意”。“三防”:(1)防栓塞。(2)防感染。(3)防心力衰竭。“三注意”:(1)心血管手术后,应每半小时或每小时测量1次并及时记录,病情不稳定时随时测量并记录。(2)当患者体位改变时,测压前应重新定零点。(3)若发生异常,应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五、动脉穿刺置管术与护理

1.适应证(1)重度休克需经动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液及输血等,以提高冠状动脉灌注量及增加有效血容量。(2)施行某些特殊检查,如选择性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等。(3)对重危及大手术后患者进行有创血压监测。(4)施行某些治疗,如经动脉注射抗癌药物、行区域性化疗、静脉给予血管活性药。(5)需动脉采血检验,如血气分析、血氨及乳酸盐浓度监测。

2.用物 输液盘、无菌注射器及针头、肝素注射液。动脉穿刺插管包:弯盘1个、洞巾1块、纱布4块、2ml注射器1支、动脉穿刺套管针1根,另加无菌三通开关及相关导管、无菌手套、2%利多卡因溶液(或1%普鲁卡因溶液)、动脉压监测仪、持续冲洗装置、输液袋(含500ml生理盐水)、压力袋、输液器、瓶装500ml生理盐水。

3.操作方法(1)动脉穿刺部位的选择: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等,以左手桡动脉为首选,新生儿常用脐动脉。(2)桡动脉侧支循环试验(Allen's test):先将患者手臂抬高,术者双手拇指分别摸到桡、尺动脉搏动后,嘱患者做3次握拳和放松动作,接着压迫阻断桡、尺动脉血流至手部发白,然后放低手臂,解除对尺动脉的压迫,观察手部转红时间:0~7秒表示血循环良好,8~15秒属可疑,>15秒属供血不足,>15秒称为Allen's试验阳性,不宜选用桡动脉作穿刺插管。(3)桡动脉穿刺置管的步骤

①固定手和前臂,腕下放一小垫子,背曲抬高60℃。局部皮肤常规消毒。

②术者戴无菌手套,铺洞巾。

③于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用消毒后的两手指上下固定欲穿刺的动脉,两指间相隔0.5~1cm以供进针。

④右手持注射器或动脉插管套针(事先用肝素冲洗)。凡用插管套针者,应先用2%利多卡因1~2ml于进针处皮肤做局麻。将穿刺针与皮肤呈15℃~30℃角朝近心方向斜刺,将针稳稳地刺向动脉搏动点,如针尖部传来搏动感,则表示已触及动脉,再快速推入少许,即可刺入动脉,此时可见鲜红动脉血回流,退出针芯少许,将外套管继续推进,使之深入动脉腔内以免脱出,然后拔出外套管。如拔出针芯后无回血,则可将套管退至皮下插入针芯,重新穿刺。

⑤排尽测压管道通路的空气,边冲洗边接上连接管,装上压力换能器(调整好零点)和测压仪,加压袋压力保持为约200mmHg。

⑥用薄膜固定套管针,除去垫子,立即用肝素盐水冲洗,保持通畅,即可测压。

⑦观察压力值:关闭肝素液通道,使传感器和桡动脉相通,测压开始,此时监护仪上可连续显示动脉血压的数据和波形。

⑧动脉冲洗系统:为保证测压准确,连接管和动脉导管内应充满肝素生理盐水,对动脉导管的冲洗可以是持续的也可以是间断定时的,其目的都是为了保持导管通畅,防止动脉内血栓形成,维持动脉测压的有效性。

4.注意事项(1)Allen's试验阳性者避免行桡动脉穿刺置管。(2)局部严格消毒,操作应保持无菌,以防感染。(3)穿刺点应选择动脉明显处。如行注射,则头面部疾病注入颈总动脉,上肢疾病注入锁骨下动脉或肱动脉,下肢疾病注入股动脉。(4)置管时间原则上不超过4日,以预防导管源性感染。(5)发现血块应抽出,不可注入。(6)固定好导管位置,防止移动。(7)留置的导管用加压袋将肝素液以3ml/h持续输入动脉内,肝素液浓度为2U/ml,避免导管内血液凝固,保证管道通畅。心肺复苏术

一、概念

心跳呼吸骤停和意识丧失是临床最紧急的危险情况。针对这一情况采用一系列人工急救措施,使患者迅速建立有效的循环和呼吸,恢复全身血氧供应,促进脑功能的恢复,称为心肺复苏。

二、适应证

复苏的最终目的是脑功能的恢复,故心肺复苏(CPR)又发展成心肺脑复苏(cardiac 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

心脏呼吸骤停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心音、脉搏突然消失,呼吸停止,意识丧失,瞳孔散大和发绀。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动或心室停顿,有时呈慢而无效的室性自主心律(电-机械分离)。但是,心脏呼吸骤停的诊断关键在于快速和果断,切忌为了确诊而反复听心音、扪脉搏、量血压或做心电图等。临床上,清醒患者一旦突然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就应诊断并立即开始复苏。

三、操作前准备

徒手,有条件时准备纱布或薄手帕1副,床上置硬板1块,踏脚凳1条。

四、操作步骤

1.心跳呼吸骤停的确诊。(1)意识突然丧失,患者昏倒于各种场合。(2)面色紫绀。(3)瞳孔散大。(4)颈动脉搏动消失。(5)呼吸停止。(6)大小便失禁。

2.呼救 高声呼叫其他人前来协助抢救。

3.放置体位 迅速使患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使头、颈、躯干处于同一直线上。

4.开放气道,畅通呼吸道。(1)颈部无创伤时,用仰头抬颈法,一手托起患者颈部,另一手置于患者前额,使头后仰。(2)颈部有创伤时,用托下颌法。避免进一步损伤脊髓,可使用口咽通气管。

5.确定呼吸是否存在 耳朵贴近患者口鼻,面侧向患者胸部,听患者呼吸道有无气流通过的声音;观察患者胸部起伏情况;用面颊感觉呼吸道有无气体呼出。

6.人工呼吸 一旦呼吸停止,立即畅通呼吸道,随即口对口人工呼吸。具体方法为:(1)必须在患者口腔张开的情况下进行。(2)用置于患者前额的手的拇指、食指捏闭鼻孔。(3)抢救者深吸一口气后,张开口紧贴患者的嘴(要求把患者的口角完全包住)。(4)用力向患者口内吹气,要求深而快,直至患者胸部上抬。(5)一次吹气完毕,立即与患者口部脱离,轻轻抬起头,放松捏鼻的手,使患者从鼻孔呼气,同时视患者胸部。再次吸入新鲜空气,以便作下一次人工呼吸。(6)每次吹入气量800~1200ml。吹气频率,成人:14~16次/min;儿童18~20次/min;婴幼儿:30~40次/min。

7.检查循环 颈动脉搏动消失是判断心脏停搏的最佳方法。(1)颈动脉是最易触摸的中心动脉,位置靠近心脏,容易反映心脏功能。(2)周围动脉可因休克而不能触及搏动消失如桡动脉。(3)颈部暴露,便于迅速触摸且不影响人工呼吸。检查颈动脉时,用力不易过大,以免颈动脉受压妨碍头部供血,检查时间不超过几秒钟。

8.胸外按压(1)确定按压部位:首先触及患者上腹部,用一手的食指、中指沿患者肋弓处向中间滑移,在两侧肋弓交点处寻找胸骨下切迹,以切迹作为定位标志(不要以剑突下定位)。将食指、中指横放于胸骨下切迹上方,食指上方的胸骨正中部为按压区。(2)按压方法:按压者应双臂垂直,双手指交叉、重叠,以掌根部接触患者胸壁,垂直按压,有规律进行。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下压深度:成人4~5cm;5~13岁儿童3cm;婴幼儿2cm。单人复苏每分钟按压80~100次,每按压15次吹气2次。双人复苏每按压5次,吹1次气。(3)术者替换,双人复苏时,按压者要报数:“1、2、3、4、5”,应在第5次按压后进行,为同步交换,必须在通气后交换。

9.评价心肺复苏的效果 检查心搏呼吸是否复苏,出现下列情况说明复苏有效。(1)颈动脉出现搏动。(2)瞳孔由大缩小。(3)皮肤颜色改善,发绀减退,自主呼吸恢复。(4)收缩压在60mmHg(8kPa)以上。

五、护理注意事项

1.胸外心脏按压的注意事项 心脏按压部位、姿势和手法要正确,按压时用力均匀,不宜过轻过猛,以免造成无效按压或发生骨折、气胸、内脏损伤、胃内容物反流等。心脏按压时间与放松时间为1:1。心脏按压频率成人为100次/min,婴幼儿为100~120次/min,新生儿为140次/min。

2.婴幼儿心脏按压的特点 婴儿按压部位是两乳头连线与胸骨正中线交点下1横指处,可用单手按压。新生儿可用一手的食指与中指进行按压。

3.人工呼吸的注意事项 呼吸复苏时,注意充分开放呼吸道。吹气时注意口对口接触严密。口对口人工呼吸只是暂时性紧急措施,应马上争取气管内插管,进行机械通气。心肺复苏操作重复4轮后,需检查其结果,但停止操作时间不能超过5秒。气管内插管术

一、概念

气管内插管术是通过人工建立应急性人工呼吸道,以有效地保持呼吸道通畅,便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或异物,增加肺泡有效通气量,减少呼吸道阻力及死腔,提高呼吸道气体交换效率,便于应用机械通气或加压给氧,利于呼吸道雾化及呼吸道内给药等。

二、适应证

1.呼吸、心跳骤停行心肺脑复苏者。

2.各种全麻或静脉复合麻醉手术者。

3.呼吸功能不全或呼吸困难综合征,需行人工加压给氧或辅助呼吸者,如顽固性支气管痉挛或肺水肿。

4.颌面部、颈部等部位大手术,呼吸道难以保持通畅者。

5.新生儿窒息的复苏。

6.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行咳出,影响通气、需行气管内吸引者。

7.重症患者处于半昏迷、昏迷状态,PaO持续低于70~280mmHg,PaCO高于40~50mmHg。2

三、操作前准备

1.喉镜 包括镜柄及镜片两部分。镜片又分为直形及弯形两种,每种又有大、中、小3号可供选用。一般用弯形镜片,它在暴露声门时不必挑起会厌,可减少对迷走神经的刺激。

2.导管选择 成人经口插入男性8~9号,女性7~8号。经鼻插入相应小1号。14岁以下儿童:导管号数=(年龄+18)÷4。

3.管芯 可用铜丝,长度要适当,以插入导管后其无端距离导管开口0.5~1cm为宜。

4.气管插管管盘内另备牙垫、一次性10ml注射器、一次性吸痰管、宽胶布、张口器、压舌板、止血钳、麻醉药喷壶。

5.气管插管盘外,还需备好听诊器、简易呼吸囊、肿引顺、氧气筒、呼吸机、必要时备心电监护仪。

四、操作步骤

1.经口明视插管术(1)患者取仰卧位,肩部垫高,头向后仰,使口、咽、气管基本处于一条线上。(2)操作者站于患者头侧,用右手食指推开下唇和下颌,拇指抵住上门齿,使嘴张开,必要时使用张口器。(3)左手持喉镜从口腔右侧进入,将舌体推向左侧。暴露悬雍垂。然后沿舌背弯度插入,使镜片前端置于会厌与舌根交界处,上提喉镜即可看到声门。注意此时以左手腕为支撑点,千万不能以牙齿为支撑点。弯型镜片不需直接挑起会厌,直型镜片的前端应放在会厌喉面后壁,需挑起会厌才能暴露声门。(4)右手持气管导管中段,将导管以旋转的方式轻轻插入声门少许,拔除管芯,再继续插入2~3cm,安放牙垫,拔出喉镜。(5)用面部感觉导管内有无气体随呼吸进出;或连接简易呼吸囊挤压入气体,观察胸廓声无起伏;或听诊两肺呼吸音是否对称,以确定导管是否在气管内。(6)用宽胶布将气管导管与牙垫一起妥善固定于口角的皮肤上。(7)向导管前端的气囊内注入空气5~8ml,使气管导管与气管壁密闭,以免机械呼吸器在向肺内送气时漏气,也可防止呕吐物、分泌物等倒流至气管内。(8)接机械呼吸机或简易呼吸器。

2.经鼻明视插管术 当启口困难(如颞颌关节强直)或口腔内插管妨碍手术进行时,采用此法。(1)术前仔细检查患者鼻腔有无鼻中隔歪曲、息肉及纤维瘤等异常现象。选择好合适的鼻孔,必要时滴入少量麻黄碱呋喃西林滴鼻液(简称呋麻液)。(2)挑选好合适的导管(不带气囊),头端涂抹凡士林油,也可向插管侧鼻孔滴入少量石蜡油。(3)患者体位同上,将导管与面部呈垂直方向插入鼻孔,沿下鼻道经鼻底部,出鼻后孔,至咽喉腔。插入导管深度相当于鼻翼至耳垂长度时,使用咽喉镜暴露声门,右手继续将导管深入,使其进入声门。如有困难,可用插管钳夹持导管前端并挑起,然后由助手将导管送入声门。其他步骤基本同经口插管。

3.经鼻盲探插管术 适用于启口困难或喉镜无法全部置入口腔的患者。(1)右手持导管经鼻腔插入,出鼻后孔后,需依靠导管内呼吸气流声音的强弱、有无来判断导管口与声门之间的距离,导管口越正对声门,声音越响。操作要点为:用左手调整头位,右手调整导管口的位置,同时将耳凑近导管口,倾听气流声响。(2)用左手托住患者枕部并将头稍稍抬起前屈。当患者呼气时,左手推动患者的枕部,在导管内便可听到最清晰的管状呼吸音,此时右手将导管推入。进入气管后导管推进时的阻力减弱,管内有气体呼出。(3)如果导管阻力减退后呼吸气流声中断,为导管误入食管,可能为头部前屈过度所致,应将头向后稍仰,退出导管少许,使导管尖上翘以对准声门,继续插入。(4)如导管推进有阻力,为导管端抵触到会厌与舌根之间或真假声带之间,可能因为头后仰过度、导管弯度太大或导管方向偏斜所致,应根据几种可能原因进行调整。(5)如果一侧鼻孔屡试无效,可换一鼻孔,也可让患者张口,用插管钳或弹性带子套住导管前部(带子两头均露出口外),将导管提起,使导管弯度加大,缓慢插入。

五、护理注意事项

1.选用刺激性小、大小合适的导管,妥善固定,防止气管插管滑出或扭曲。导管过细,容易增加呼吸道阻力;导管过粗,易使呼吸道黏膜受压而发生缺血性坏死,形成溃疡。

2.气管插管及吸痰用具应保证清洁无菌,避免呼吸道感染。定期吸痰,每次吸痰前及吸痰间歇适当做过度通气,每次吸痰时间成人不超过15秒,儿童不超过10秒。

3.普通气管插管保留一般不超过72小时,经鼻插管可保留1周或更长时间。小儿及经鼻插管者导管不带气囊,成人经口插管者气囊注气不可过多,留置期间应每6小时放气15分钟。环甲膜穿刺术及Heimlich手法

一、适应证

1.在咽喉部梗阻时,无经口气管插管设备或插管困难的紧急情况下采用环甲膜穿刺术,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赢得时间。

2.采集未被咽部细菌污染的痰标本。

3.患者痰咯不出,通过穿刺吸痰。

4.注射治疗药物。

5.Heimlich手法应用于成人、婴幼儿被食物和异物卡喉。

二、操作前准备

用物准备:皮肤消毒剂、孔巾、手套、16号粗针头、10ml注射器。

三、操作步骤(一)环甲膜穿刺术

1.向患者说明目的,消除患者的顾虑。

2.患者取仰卧位,尽可能使颈部后仰。

3.术者用左手食指摸清甲状软骨与环状软骨间的环甲膜,消毒皮肤。

4.术者右手将16号粗针头在环甲膜上垂直刺入,通过皮肤、筋膜及环甲膜,进入呼吸道,此时术者可感觉到落空感,患者有反射性咳嗽。

5.挤压双侧胸部,发现有气体自针头逸出或用空针抽吸时很容易抽出气体,即穿刺成功。(二)手法

1.应用于成人 急救者站在患者的背后,用两手臂环绕患者的腰部;一手握拳,将拳的拇指一侧放在患者胸廓下和脐上的腹部;用另一手掌压住拳头,快速向上冲击压迫患者的腹部,不能用拳击和挤压,不要挤压胸廓,冲击力限于手上,不能用双臂加压;重复之,直到异物排出。

2.应用于婴儿 使患儿平卧、脸向上,躺在坚硬的地平面或床板上,抢救者跪下或立在其足侧,取坐位并使患儿骑坐在两大腿上,抢救者两手的中指和食指放在患儿胸廓下和脐上的腹部,快速向上冲击压迫,但动作要轻柔,重复之,直到异物排出。

3.自救 可采用上述用于成人的四个步骤中2、3、4三点,或稍稍弯下腰去,靠在一固定的水平物上(如桌子边缘、椅背、扶手栏杆等),对着边缘压迫上腹部,快速向上冲击,重复之,直至于异物排出。当异物卡喉时,若有人在场,可用手势表示Heimlich征象,以示救援。

4.应用于无意识患者 使患者仰卧,抢救者面对患者,骑跨在患者的髋部,用一手置于另一手上,将下面一手的掌根放在胸廓下和脐上的腹部,重复之,直到异物排出。

四、护理注意事项

1.环甲膜穿刺仅仅是呼吸复苏的一种急救措施,不能作为确定性处理。因此,在初期复苏成功后应改做正规气管切开或做异物摘除等处理。

2.个别情况下环甲膜穿刺部位有较明显的出血时应注意止血,以免血液反流入气管内。

3.在清除呼吸道异物、解除呼吸道梗阻过程中,如果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及搬运

止血

一、适应证

凡是出血的伤口都需止血。根据损伤血管不同,外伤出血大致可分为:

1.动脉出血 出血压力高,可随心脏搏动从伤口向外喷射,呈鲜红色,如在短时间内出血量大,可危及生命。

2.静脉出血 血液缓慢持续从伤口流出,暗红色,一般可找到出血点。

3.毛细血管出血 多看不清明显伤口,量较少。

二、操作前准备

根据出血性质不同,就地取材,采用不同止血措施。止血可用的器材很多,现场抢救中可用消毒敷料、绷带,甚至干净布料、毛巾等进行加压止血;充气止血带、止血钳等专用止血器械是较可靠的止血方法。

三、操作步骤

1.加压包扎法 适用于创口小、毛细血管或较小静脉的出血。局部可用生理盐水冲洗,然后消毒盖上无菌纱布,再用绷带、三角巾或布带加压扎紧,包扎范围应该比伤口稍大。

2.指压止血法 适用于动脉位置表浅且靠近骨骼处的出血。止血方法为用拇指压住出血的血管上端(近心端),血流被阻断。(1)面部出血:在下颌角前约1.5cm处压迫颌下动脉,大出血时往往同时压住两侧颌下与颞动脉。(2)颞部出血:对着下颌关节压住颞动脉。(3)上肢出血:根据上肢不同部位的出血实行按压,如手指大出血,用拇指和食指分别压迫手指两侧的指动脉,阻断血流;一侧肘关节以下部位的外伤大出血,用一只手的拇指压迫上臂中段内侧,阻断肱动脉血流,另一只手固定伤员手臂;手部大出血,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压迫伤侧手腕两侧的桡动脉和尺动脉。(4)下肢出血:一侧下肢的大出血,用两手的拇指用力压迫伤肢腹股沟中点稍下方的股动脉,阻断股动脉血流,伤员应该处于坐位或卧位;一侧足部的大出血,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压迫伤侧足背中部搏动的胫前动脉及足跟与内踝之间的胫后动脉。

3.填塞止血法 适用于伤口较深的出血,可用消毒的棉垫、纱布填塞伤口,再用绷带、三角巾等包扎。

4.抬高肢体法 适用于临时应急措施,不适用于动脉出血。

5.屈肢法 适用于肘或膝关节以下,在肘窝、胭窝处放上纱布卷、棉垫卷,然后用绷带把肢体弯曲,使用环形或8字形包扎,但方法复杂,一般不采用。

6.止血带法 只适用于四肢大出血而其他止血法不能止血时。(1)橡皮止血带法:左手在离带端约10cm处由拇指、食指和中指紧握,使手背向下放在扎止血带的部位,右手持带中段绕伤肢一圈半,然后把带塞入左手的食指与中指之间,左手的食指与中指紧夹一段止血带向下牵拉,使之成为一个活结,外观呈A字形。(2)气囊止血带法:适用于肘或膝关节以下,常用血压计袖带,把袖带绕在扎止血带的部位,然后打气至伤口停止出血。(3)应用止血带注意事项

①位置要适宜:离出血点不能太远,有衬垫,以防产生多部位的组织缺血,上臂宜在上1/3处,大腿宜在上2/3处,寒冷季节不超过半小时。

②时间要恰当:护士在医生协助下扎止血带,原则上要尽量缩短时间,每30分钟至1小时放松1次,每次2~3分钟,在放松时改用其他止血措施,常用手指按压止血法。

③止血带松紧要合适:以出血停止、远端摸不到脉搏为合适。

④掌握禁忌证:前臂及小腿双骨部分不可扎止血带,对伤口远端肢体明显缺血或肢体严重挤压伤者禁用。

⑤密切观察肢体运动和末梢血液循环情况,尽快送医院行彻底止血。

⑥在转送的途中要做好心理指导,清醒患者往往会非常恐惧,旁人情绪紧张也会影响急救工作的进行。

四、护理注意事项

1.止血带止血是抢救大血管损伤的重要手段,但使用不当也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肢体坏死、急性肾衰竭,因此使用时必须注意。(1)部位:止血带要缠在伤口的上方,尽量靠近伤口处,止血带不能直接缠在皮肤上,必须用三角巾、毛巾、衣物等垫在皮肤上,上臂避免扎在中1/3处,以免损伤神经。上肢应扎在上1/3处,下肢应扎在大腿中部。(2)止血带的选择:气性止血带最好,因其压迫面积大,可以控制压力,定时放松也方便,对组织损伤小。另外,常用的还有橡皮管、带类,严禁使用电线、铁丝、绳索等止血。(3)标准:止血带的标准压力,上肢为250~300mmHg(33.3~40.0kPa),下肢为400~500mmHg(53.3~66.7kPa),无压力表时以刚好止住动脉出血为宜。不要过紧,以免压迫神经、血管、肌肉和皮肤;过松则不能阻断动脉,静脉又不能回流,反而加重出血,并可造成骨筋膜间隙综合征。(4)使用时间:为防止远端肢端缺血坏死,一般使用止血带时间不超过3小时,每30~60分钟缓慢放松1次,时间为1~2分钟。如若需要再止血,必须在另一稍高平面绑扎,在放松止血带期间需用其他止血方法止血。(5)做好标记:使用止血带的患者应佩戴使用止血带卡,注明开始时间、部位、放松时间,便于照护者或转运时了解情况。(6)保暖:使用止血带的患者,要注意肢体保暖,冬季更应该防寒。因肢体阻断血流后,抗寒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冻伤。扎止血带处不可覆盖,便于随时观察出血的情况。(7)止血带的停用:停用止血带时应缓慢松开,防止肢体突然增加血流,伤及毛细血管及影响全身血液的重新分布,甚至使血压下降。取下止血带后应轻轻抚摩伤肢,缓解冰冷、麻木等不适的感觉。在松解止血带前,要先输液或输血,补充有效血容量,准备好抗休克及止血器材。如肢体严重损伤,应在伤口上方绑扎,不必放松,直至手术截肢。(8)伤肢远端明显缺血或有严重挤压伤时禁用此法。

2.使用加垫屈肢止血法应注意(1)有骨折和骨折可疑或关节损伤的肢体,不能用加垫屈肢止血以免引起骨折端错位和剧痛。(2)使用此法时,要经常观察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如血液循环完全被阻断,要每隔小时左右慢慢松开1次,观察1~2分钟,防止肢体坏死。

3.抬高肢体止血法 四肢有骨折时禁忌抬高;脊髓损伤时严禁抬高。

4.加压包扎止血 对于伤口有碎骨时,禁止用此法。

包扎

一、概念

包扎是创伤急救技术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用于各种创伤术后伤口的绷扎、固定敷料、引流、固定及制动骨折部位,避免进一步损伤神经、血管及组织。此法可保护伤口,减少污染,减轻疼痛,提高舒适度。

二、适应证

体表各部位的伤口。

三、操作前准备

包扎材料有多种,常用的有绷带、纱布、多头带、棉垫等,也可利用现场的毛巾、布类等。

四、操作步骤

1.环形包扎法是绷带包扎的基础,最简单,最常用,用于各种包扎的起始和结束处,常用部位为额、腕、指、踝等处。具体操作步骤:(1)右手握绷带卷,将起始端留出10cm左右,由左手拇指及其余指牵拉,平放于包扎部位。(2)滚动绷带卷,环形缠绕包扎部位,每1周完全覆盖前1周。包绕层数根据需要,但不少于2层。(3)将绷带末段毛边折下,用胶布或安全别针固定,注意避开损伤区域。

2.斜形包扎法用于临时性包扎或固定夹板时使用。操作程序:(1)环形包扎2周。(2)右手将绷带斜形约30℃向上缠绕,每周互不重叠,中间留有空隙。(3)环形包扎2周。(4)将末端毛边反折,用胶布固定,或将绷带尾端纵形撕开(长度视包扎部位而定)分别包绕肢体后打一活结。(5)螺旋包扎法用于直径大小差异不大的部位,如上臂、手指、大腿、躯干等。(6)螺旋反折法是先由细处向粗处缠绕,每缠1周反折1次,并覆盖前周的1/3,多用于肢体粗细不均匀的部位,如小腿等。(7)“8”字形包扎法是用绷带重复以8字形来回缠绕,常用于固定肩、肘、膝关节等处。(8)蛇形包扎法与螺旋法相似,但每周相互不覆盖,常用于简单夹板固定。

五、护理注意事项

1.根据受伤部位选择合适的包扎用物和包扎方法,包扎前注意创面清理、消毒。

2.包扎时要使患者处于舒适体位,四肢包扎注意保持功能位置。

3.包扎顺序原则上为从下向上、从左向右、从远心端到近心端。

4.包扎四肢时,应将指(趾)端外露,以便观察血液循环。

5.对于外露骨折或内脏器官,不可随便回纳。包扎出血伤口,应用较多无菌敷料覆盖伤口,再加适当压力包扎,以达到止血目的。

固定

一、适应证

所有的四肢骨折、脊柱骨折等。

二、操作前准备

木制夹板、钢丝夹板、充气夹板、负压气垫、塑料夹板、绷带、棉垫,其他材料如特制的颈部固定器、股骨骨折的固定架、紧急时就地取材的竹棒、木棍、树枝等。

三、操作步骤

1.上肢固定法 固定前包扎伤口,临时固定用的夹板要超过断骨两端的关节。

2.下肢固定法 自体固定法是将伤肢固定于健肢。夹板固定法同上肢固定法,但要求有足够长度,并应注意伤肢的骨隆突处加厚垫,以防止摩擦和压疮。

3.颈部固定法 颈椎骨折患者取仰卧位,枕后垫一小软枕,头的两侧各垫一软枕(或沙袋、衣物等)固定,限制头部前后或左右晃动。

4.胸腰椎固定法 患者平卧于硬木板或硬质担架上,伤处垫软枕,另用布带等将患者固定于担架或木板上,以防患者躯体晃动。

四、护理注意事项

1.应先处理危及生命的伤情、病情,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然后才是固定。

2.固定的目的是防止骨折断端移位,而不是复位。不要尝试矫正拉直畸形的受伤部位。

3.固定肢体时应做到固定牢靠,松紧适当。一般可用预制的夹板固定伤肢的上下关节,现场急救可就地取材,如木板、树枝等,上肢可贴胸固定,下肢可采用健侧下肢固定患侧下肢等。

4.固定应包括骨折处上下关节,固定作用可靠,利于搬运和转送伤员。在运送途中,如条件允许可适当定时抬高患肢,以利于肢体血液回流,减轻疼痛与肿胀。

搬运

一、适应证

1.交通意外事故现场人多,不利于急救,必须马上把受伤者转移到安全地方处理。

2.火灾和煤气中毒现场,温度高和温度低,对受伤者影响较大,易使病情恶化,也必须马上转移到能进行急救处理的地方。

3.紧急转送医院手术或抢救治疗。1小时内需施行手术抢救的危重患者,如严重的胸部损伤、严重出血、严重烧伤、伴有昏迷的颅脑损伤等,以及可暂缓数小时手术的紧急病例,如不严重的烧伤、不伴有昏迷的颅脑损伤。

二、操作前准备

救护人员进入灾害性现场发现伤者后,应迅速携带伤者脱离充满毒气的房间、失火的楼房或即将倒塌的建筑物等危险现场。

三、操作步骤

在搬运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救护方法既可保证救护人员的生命安全,也可避免因搬运造成伤者更大的损伤。下面介绍几种搬运伤者的方法:

1.徒手搬运 救护人员不使用工具,只运用技巧徒手搬运伤病员,包括背负法、抱持法、拖拉法、双人搬运椅托法、双人拉车法等。

2.脊柱损伤搬运法 对于损伤严重的患者,如头颈部骨折、脊柱骨折、大腿骨折、开放性胸腹外伤等,必须有多名救护人员协同参加并应用器械,才能防止因搬运不当而造成的伤残或死亡。对疑有脊柱骨折的伤者,均应按脊柱骨折处理。脊柱受伤后,不要随意翻身、扭曲。正确的搬运方法是:先将伤者双下肢伸直,上肢也要伸直放在身旁,硬木板放在伤者一侧(用于搬运伤者的必须为硬木板)。至少3名救护人员水平托起伤者躯干,由一人指挥整体运动,平起平放地将伤者移至木板上。在搬运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协调以防止躯干扭转。对颈椎损伤的患者,搬运时要有专人扶住伤者头部,使其与躯干轴线一致,防止摆动和扭转。伤者放在硬木板上后,可将衣裤装上沙土固定住伤者的颈部及躯干部,以防止前往医院转运过程中发生摆动,造成再次损伤。对有大腿骨折的伤者,要先将伤肢用木板固定后再行担架搬运,以防止骨折断端刺破大血管加重损伤。其他一些较严重的损伤也要使用担架搬运,以减轻伤者的痛苦。

3.火灾现场的搬运法 在浓烟密布的火灾现场,或充满一氧化碳的房间内,救护人员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进入,发现被浓烟毒气熏倒的伤者后,应迅速将伤者的前臂重叠捆绑套在救护者的颈部迅速将伤者拖出危险之地。

四、护理注意事项

1.搬运时注意患者的安全,动作要轻稳,不可触及患部;伤(病)员抬上担架后必须扣好安全带,以防止坠落;上、下楼梯时应保持头高位,尽量保持水平状态;担架上车后应予固定,伤(病)员保持头朝前脚向后的体位;对不同病情的伤(病)员要用不同的体位,使其舒适。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保持各种管道通畅,较长时间和远距离的运送应定翻身,调整体位,协助大小便、饮食等。

3.受伤者及正在使用的抢救仪器、设备必须与担架固定牢固,必要时行心肺复苏术。在转运过程中,无论用汽车、船还是飞机,应防止途中颠簸、摆动造成的损害。同时密切注意伤者的面色、呼吸、心搏,出现异常立即抢救。对扎止血带的伤者,每隔30~60分钟放松1次,每次1~2分钟。抽搐的伤者上、下牙齿间垫多层纱布防止咬伤舌部。危重伤者要做好明显的伤情标志,以便入院后尽快抢救。在等待转运的过程中,原则上不要给予伤者任何饮料和食物,最好经过详细检查后再做决定。特别是神志不清的重伤者,如果强行给予饮料,可能会因吞咽困难,呛入气管而发生窒息。头、胸、腹或四肢受到严重创伤需要手术治疗的伤者,也不要给予饮料和食物。三腔两囊管的使用

一、概念

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适用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通过气囊压迫胃底部黏膜下静脉而达到止血目的,是一项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

二、操作前准备

弯盘,开口器,压舌板,三腔两囊管,石蜡油,棉签,胶布,听诊器,20ml注射器,止血钳,纱布,绷带,手套,0.5kg重的沙袋,牵引架。

三、操作步骤

1.先用注射器分别向食管囊和胃囊注气,检查是否漏气,充气后是否均匀。抽尽气囊内的气体,食管囊及胃囊的管口做好标记,三腔管前端涂以液体石蜡备用。操作者戴手套。

2.患者取斜坡卧位,自鼻腔插入三腔管,插到咽喉部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以利插入。

3.当插入65cm处时抽出胃液,提示管端已达胃窦部。

4.向胃囊内注气150~200ml后,将开口部反折并用止血钳夹住,然后缓慢向外牵拉三腔管,如遇阻力则表示胃囊已达胃底部,此时牵拉三腔管的手不要放松,用宽胶布固定三腔管。

5.再向食管囊内注气100~150ml,同样用止血钳夹住管端。

6.测量并记录囊内压力,一般胃囊内压为50mmHg,食管囊压内为30~40mmHg。测压后再分别向囊内注气5ml,以补充测压时外逸的气体。

7.将胃管连接胃肠减压器,脱去手套。

8.三腔管外端结一绷带,坠以0.5kg重的沙袋,用牵引架持续牵引三腔管,牵引与患者身体成30℃~40℃。

9.一般出血停止24小时后可先放去食管囊内气体,移去牵引架,如无继续出血再放去胃囊内的气体。24小时后仍无出血者,可拔除三腔管。

四、护理注意事项

1.观察胃肠减压引流袋中引流物,判断止血是否有效。若2~3小时后引流袋内仍有鲜血,应及时检查气囊内压力。如有漏气而致压力下降,应补充注气。

2.每2~3小时检查气囊内压力1次,如压力不足应及时注气增压,每8~12小时放松牵引和放气1次,半小时后重复充气及牵引。

3.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胃内容物及大便次数、色、量并记录,如见胃肠减压器内有新鲜血,立即做必要的处理并记录出血量。

4.置管期间禁止饮水,每日口腔护理2~4次;保持鼻腔黏膜清洁湿润,及时清除分泌物。用石蜡油滴入插管的鼻腔内,每日3次,减少管道对黏膜的刺激。

5.放置48~72小时后,如胃内无血性胃内容物吸出,则可放气12小时观察,确认无继续出血则可拔管。拔管前吞服石蜡油20~30ml并抽尽气囊内空气,拔管时不宜用力过猛。通常置管3~5日,一般最长不超过10日。心脏电复律与心脏起搏术

电复律

一、概念

心脏电复律是用电来治疗异位快速心律失常,使之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迅速和高效的优点。所用的仪器称为电除颤器。

二、适应证

异步电除颤绝对适应证是心室颤动(简称室颤)。室颤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在呼吸和循环功能尚正常的情况下对原发室颤及时处理,除颤成功率较高。同步电除颤适用于快速型心律失常,尤其是心房颤动。

三、操作前准备

心脏电复律器、盐水纱布或导电糊。

四、操作步骤

1.首先通过心电监护或心电图确认患者存在心室扑动或颤动。

2.打开电复律器电源开关,选择按钮置于“异步”。

3.电极板上涂上导电糊或裹上4层盐水纱布。

4.连接电极板与电复律器。

5.按下“充电”按钮,将电复器充电到所需水平。

6.安放电极板(1)经胸壁电复律,可采用下述两种电极安放法。

①心尖心底位:两个电极分别放在胸骨右缘第2肋间和左侧腋前线第5肋间。

②前后位:电极分别放在胸骨左缘3~4肋间和左背肩胛下角处。(2)直接行胸内电复律时,将用温盐水纱布包好的电极板轻压于心脏的两侧。

7.按紧“放电”按钮,当观察到电复律器放电后再放开按钮。

8.放电后立即通过电复律上的示波器观察电复律是否成功并决定是否需要再次进行电复律。

9.记录电复律前后的心电图,以供日后参考。

10.电复律完毕,关闭电复律器电源,擦干电极板备用。

五、护理注意事项

1.在行电复律治疗时任何人不能接触患者及床沿,施术者不要接触盐水纱布或将导电糊涂在电极板以外的区域,以免遭电击。

2.术后心电监护,密切观察血压、心律、心率、呼吸及神志改变,随时了解有无心律失常的发生,以便及时处理。

3.患者绝对卧床休息2~3日,做好生活护理。

4.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避免便秘。

5.电复律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停止者应持续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必须中断时,时间不应超过5秒钟。

6.胸外电复律需要电能较高,可自150~200J开始,一次未成功可加大能量再次电复律或用肾上腺素0.5~1mg静脉推注后使室颤由细颤变为粗颤再次电复律,电复律最大能量可用至360J。

7.胸内电复律时,可自10~20J开始,若未成功每次再增加10J,但不能超过60J。

8.电复律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1)低血压:多见于电复律能量较高者(>300J),如患者情况良好,可不必处理,多数在4小时内恢复。在护理观察中加强血压、心电监护监测。(2)心律失常:电击后常有短暂心律失常,个别室颤复律后出现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者,有再发室颤的可能,应提高警惕,加强监护。(3)肺水肿:及早给予强心利尿剂治疗。(4)心肌损伤:多见于高能量电击,可监测心肌酶谱、心电图。多为一过性,亦可持续数月。(5)皮肤灼伤:见于电极板与皮肤接触不良及电极板间产生弧光,或反复电复律者,一般不需处理。

心脏起搏

一、概念

人工心脏起搏器由脉冲发生器、导线和电极组成。它是利用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以替代心脏起搏点引起心脏搏动的治疗方法。

二、适应证(一)临时心脏起搏器的适应证

1.急性心肌梗死,并伴有以下情况之一。(1)心脏骤停。(2)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右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或左后分支阻滞。(4)左束支传导阻滞。(5)Ⅱ度 Ⅱ型房室传导阻滞。(6)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小于40次/min),阿托品治疗无效,且有临床症状者。

2.急性心肌炎,主要为暴发型病毒性心肌炎。

3.严重电解质失衡。

4.药物过量中毒。

5.外科手术前后的“保护性”应用。(二)永久性心脏起搏的适应证

适用于严重的缓慢心律失常且内科治疗无效者。

三、操作前准备

抢救设备,如抢救车、人工呼吸机、除颤器、心电示波记录仪、氧气等。备齐抢救药品,包括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

四、操作步骤

1.术前准备(1)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操作过程及预后和危险,取得理解和同意。(2)术前通知导管室做好器械准备。(3)术前1日做青霉素、普鲁卡因皮试,并做好记录。(4)复查血象、电解质、血清肌酐、凝血试验、胸片以及心电图。(5)术前备皮,安装永久起搏器患者的备皮范围上及下颌、下及肋缘,内至胸部正中线、外至腋中线及双侧腹股沟、会阴部。(6)术前禁食6~8小时。

2.术中配合(1)术前半小时注射地西泮。(2)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以保证术中给药。(3)常规给予吸氧。(4)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技术,专人进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血压及心电图波形的变化,如有异常情况立即通知手术者,积极配合抢救。(5)患者仰卧,皮肤消毒,局麻,插管处静脉切开或穿刺。

①临时起搏用双极导管经周围静脉(常用股静脉或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送至右心室,心尖部电极接触心内膜,起搏器置于体外而起搏,但放置时间不能太久,一般2~3周。

②永久性起搏用单极导管从头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送到右心室或右心房,接触心内膜,起搏器埋藏于胸大肌皮下。(6)手术结束时,切口处用乙醇消毒,圈垫或纱布覆盖,护送回病房详细交班。

3.体表起搏注意事项(1)起搏功能不良可能与电极的位置、电极与患者的接触、干扰或患者自身等有关。(2)大量心包积液或心包填塞,需增加起搏能量输出以带动心脏。(3)桶状胸和大量气胸患者,因空气导电性差可能会导致不获得。(4)当胸壁上贴有起搏电极而患者需除颤时,除颤电极板应离开起搏电极2~3cm,以防止电弧形成。

五、护理注意事项

1.术后将患者安置在监护室,连续心电监护,值班者需了解术中情况,了解起搏器的类型和起搏阈值,以便于观察和护理。

2.切口处用砂袋压迫24小时,以防血肿形成,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3.术后取平卧位,绝对卧床休息3~5日,防止经常翻身和安装起搏导线的肢体活动,以避免电极脱位使起搏失灵。

4.根据医嘱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5.严密观察心律、心率变化,并描记心电图,了解起搏器的工作情况。

6.每日查血象,定时测体温、心率、脉搏、血压并记录,连续3日。

7.密切观察有无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并发症,如感染、心肌穿孔、导管电极脱位、起搏阈值增高、起搏器综合征等。

8.注意周围环境对起搏器可能造成的危险。

9.出院指导(1)安装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要填好起搏器卡片,并随身携带,以备必要时使用。(2)教会患者如何数脉搏,以便在家中监测起搏器的功能。(3)不要过度抬高上肢,以免牵拉起搏导线,使其脱位导致起搏失灵。(4)嘱患者勿做理疗或接近强的电磁场,如电吹风、手持电话等,可能会抑制起搏器发放电脉冲,干扰起搏器的工作。(5)定期门诊复查。心电监护

一、概念

心电监护是长时间显示和(或)记录患者的心电变化,及时发现和诊断临床心律的一种方法。它是临床危重症监护的主要监测内容之一,与临床上检测和诊断心律失常的其他方法相比,心电监测具有实时性、长时间性、可干预性、自动性与适应性等特点。

二、适应证

1.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肌病等。

2.其他脏器疾病导致急性循环衰竭者,如严重创伤、感染、大量失血、电解质紊乱引起的急性脏器衰竭。

三、操作前准备

心电监护仪、一次性贴付电极,必要时备乙醇棉球。

四、操作步骤

1.选择模拟导联 一般选用胸前综合导联,该导联记录的心电图图形比较清晰,受肢体活动干扰少。临床上心电监护仪的导联装置有3导联装置和5导联装置两种。

2.清洁局部皮肤 为了保证心电图的记录质量,必须尽可能地减少皮肤阻力,最好用丙酮或乙醚-乙醇混合液轻擦皮肤。胸壁长毛者应尽量剃毛,然后用乙醇脱脂。

3.放置电极 日常用一次性使用的电极,使用时揭去后盖,直接粘贴于局部皮肤,接上导联线即可。

4.固定导线 电极导线应妥善放置,以防拉脱、折断等情况的发生。

5.观察心电图,选择合适的导联。①心脏无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应选择显示明显P波的导联;②心脏有器质性损害的患者,应以全导心电图为基础,选择最佳监护导联;③任何监护导联的PRS波振幅足以触发心率计数。

6.设置报警范围。

五、护理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接好地线。

2.胸前综合导联所描记的心电图不能按常规心电图的标准去分析ST-T改变和QRS波形形态。

3.安装电极时要使皮肤脱脂干净,尽可能降低皮肤电阻,避免QRS波振幅过低或干扰变形。电极应与皮肤紧密接触,出汗时随时更换。为使在需要时便于除颤,必须留出并暴露患者的心前区。

4.一旦仪器出现故障,必须与专职维修人员取得联系,切勿擅自打开机盖或机壳。洗胃术

一、概念

洗胃术是指将一次性洗胃管经口腔插入胃内,反复注入和吸出一定量的溶液,冲洗并排出胃内容物,以减轻或避免吸收中毒。急性中毒患者常因毒物毒性较剧或大量地迅速进入体内,出现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二、适应证

1.口服毒物后6小时以内洗胃有效,超过6小时胃已排空,洗胃效果已不佳。但如服毒量大或毒物吸收后再从胃排出者,24~48小时内都应洗胃。

2.幽门梗阻性病变、胃潴留、胃黏膜水肿者。

3.某些手术或检查前的准备。如胃癌手术前洗胃,以防止手术中胃内容物流入腹腔引起感染;胃镜检查前洗胃,防止胃内容物影响检查效果。

三、操作前准备

1.洗胃用物 全自动洗胃机,塑料桶2个(其中一个装冷开水),橡皮单,治疗巾,弯盘,开口器,压舌板,胃管,石蜡油,棉签、胶布,听诊器,20ml注射器,钳子1把,纱布1块,手套,消毒液,小杯内盛冷开水。

2.常用的洗胃溶液 有温开水、温盐水、2%碳酸氢钠溶液,0.01%~0.02%高锰酸钾溶液等。

四、操作步骤

1.正确连接洗胃机上各管道,并将导管末端分别置于各桶内。接通电源,选按手冲键,再按手吸键,检查各管道是否通畅,按自控键检查出入液量情况。

2.备齐用物,推至病员床旁,向病员解释,以取得合作。协助病员取左侧卧位,如昏迷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

3.用正确的方法下胃管 找剑突定位铺好橡胶单及治疗巾,用张口器、压舌板使患者口腔张开(合作患者不必使用张口器);右手持镊子夹住胃管前端,左手捏后端测量从患者前额发际至剑突的距离并做标记。用石蜡油棉球润滑胃管前端15cm,自患者口腔缓慢插入,至10~15cm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同时继续插入胃管至所需长度。将胃管与洗胃机导管连接。

4.开机后先将功能选择“手吸”键按下,吸出胃内容物,再按手冲键冲洗或按“自控”键反复冲洗,直至流出的液体澄清无味为止,必要时留取胃内容物送检。在洗胃过程中出入液量相差较多时,可用“手吸”、“手冲”键调整。

5.每次灌洗量成人为300~500ml,小儿为100~200ml。

6.洗毕,用正确的方法拔出胃管。关闭电源前按“自控”键反复冲洗洗胃机各管道2次,消毒后备用。

7.关闭电源,将过滤器,污水桶清洗消毒后备用。

8.做好洗胃记录,包括灌洗液的种类,胃内容物性状、量。

五、护理注意事项

1.洗胃机工作时应水平放置,必须妥善接地,以防电击伤。

2.每次洗胃后应及时进行清洗工作,避免机内油污沉淀,影响机器性能,同时杜绝交叉感染。

3.各接头部位连接应牢固,不得松动、漏气。

4.中毒物质不明时,抽出胃内容物应立即送检,送检的胃内容物应为第1次抽出或洗出物。

5.如患者呼吸停止、心搏尚存或呼吸困难、发绀者应先行气管插管,保证有效的呼吸支持后再行洗胃。在洗胃过程中,如呼吸道分泌物多应及时吸出。

6.洗胃过程中,应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正确判断,及时处理。如出现腹痛、洗出液呈血性等应立即停止洗胃。

7.洗胃必须彻底,在病情允许条件下,更换体位,反复灌洗,直至洗出的液体澄清、无味为止。第三节 急救仪器的使用与保养

除颤仪的使用与保养

一、除颤仪的使用与保养

除颤仪发出高能量、短时限脉冲电流通过心肌,使所有的心肌纤维瞬间同时除极,因而消除折返激动,抑制异位心律。心脏复律术是心肺复苏的关键技术,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方法。

二、除颤仪的使用步骤

1.配备 救护车内配备有心电监测和除颤器。一旦明确为室颤,应快速用除颤器除颤,它是治疗室颤的有效方法。室颤发生的早期一般为粗颤,此时除颤易于成功,故应争取在2分钟内进行,否则心肌因缺氧由粗颤转为细颤,则除颤不易成功。在准备好除颤器之前,应持续心脏按压。一次除颤未成,应当创造条件重复除颤。

2.方法(1)在准备电击除颤的同时,做好心电监护以确诊除颤。(2)有交流电源(220V,50Hz)时,接上电源线和电线。(3)按下胸外除颤按钮和非同步按钮,准备除颤。(4)电功率成人首次电击可选择200W/s,若失败可重复电击,可提高电击量,但最大不超过360W/s。(5)将电极板涂好导电膏或包上浇有生理盐水的纱布。将一电极板放于左乳头下(腋前线,心尖部),另一电极板放于胸骨右缘第2肋间(心底部);或者将一电极板放于胸骨右缘第2肋间,另一电极板放于背部左肩胛下。电极板需全部与皮肤紧贴,按充电按钮充电。(6)嘱其他人离开患者床边,操作者两臂伸直固定电极,使自己的身体离开床缘,然后双手同时按下放电按钮,进行除颤。(7)放电后立即观察心电示波,了解除颤效果。如除颤未成功,可加大“W/s”数值,再次除颤。

三、注意事项

1.除颤前应详细检查器械和设备,做好一切抢救准备。

2.电极板放的位置要准确,并应与患者皮肤密切接触,保证导电良好。

3.电击时任何人不得接触患者的皮肤及床,以免触电。

4.对于细颤型者,应先进行心脏按压、氧疗及药物等处理后,使之变为粗颤,再进行电击,以提高成功率。

5.电击部位的皮肤可有轻度红斑、疼痛,也可出现肌肉痛,3~5日后自行缓解。

6.开胸除颤时电极直接放在心脏前后壁,除颤能量一般为5~10W/s。简易急救呼吸囊的使用与保养

一、基本结构及功能

典型的人工复苏囊结构包括:可压缩的自膨性呼吸囊、自膨性呼吸囊再充气活瓣供氧装置和无重复呼吸活瓣、衔接管、PEEP活瓣、面罩等。

1.自膨性呼吸囊 又称呼吸囊,处于静息状态时其可自行膨起,呈圆形或球形。呼气中自膨性呼吸囊能自行膨起,如果从气源输送的氧容量不足以将呼吸囊充满,则其靠摄入空气来补充剩余的呼吸囊容量。最高通气频率取决于呼吸囊的再充起速率。

2.无重复呼吸活瓣 由主体和单向活瓣构成,大部分主体为T形,呼气口呈开放状,呼出气体通过此开口排向大气,可将PEEP活瓣连接在呼气口处。

3.自膨性呼吸囊再充气活瓣 此为一单向活瓣,可被呼吸囊内的负压所开启,挤压呼吸囊时此活瓣关闭,以防止气体通过入口溢出。

4.供氧装置 一些人工复苏囊安装有贮氧装置或气体收集器,在呼吸囊的非充气期,氧气流入贮气装置,当呼吸囊再充气活瓣开放时,氧从贮气装置流入呼吸囊,贮气囊的大小可限制输出的氧浓度。

5.PEEP活瓣 多位于呼气口,用于进行PEEP通气。

二、使用步骤

1.应用前检查 检查呼吸囊的外观、气密性、充气阀和贮气装置的功能,及呼气排出通道的功能。

2.应用方法 在现场复苏或患者转运期间人工复苏囊相当常用,可以按面罩应用,也可与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连接应用。

如果在没有气管插管及气管套管的情况下应用人工复苏囊,应该让患者仰卧位,头后仰,以开放呼吸道。操作者一手将面罩罩住患者的口鼻,并与面部紧密接触以防漏气,同时将下颌向上开放气管,另一手挤压呼吸囊。呼吸囊与氧气连接,氧流量的大小与呼吸囊的体积及患者的年龄有关。成年人氧流量10~15L/min,频率10~12次/min,潮气量800ml,吸呼比1:2~1:1。呼气时面罩不需离开患者,在条件允许时,应由一人固定面罩和开放患者气道,另一人挤压呼吸囊,可提供足够的潮气量。如果通气效果满意,操作者可观察到患者的胸部上抬。

三、操作注意事项

1.挤压频率不要太快,尽可能让吸气时间少于呼气时间,以避免导致呼气不全和过高的内源性PEEP。

2.有些呼吸囊的自动充气功能差,应用过高的氧流量可使其内部压力过高,加之呼吸囊活瓣的阻力较高,如果操作者过于着急,有挤不出气体的感觉,通常减慢挤压频率、降低氧流量即可奏效。微量注射泵的使用与保养

微量注射泵是一种定容型输液泵,其优点是定时精确度高、流速稳定且用液量少,特别适合输注硝普钠、多巴胺及抗生素之类的药物。微量注射泵可选用20ml或50ml两种规格的一次性注射器。

一、临床用途

1.在CCU及ICU作心血管功能药物的连续微量注射。

2.早产儿、新生儿的生理维持量输液、输血等。

3.注射激素。

4.持续注射麻醉药。

5.在血液透析和体外循环时注射抗凝剂。

6.注射化疗药物。

7.注射缩宫素。

二、用法

使用微量注射泵时可将抽满药液的注射器连上输液管,排去空气后放入针筒座的半圆槽中,针筒凸边应紧贴针筒座,然后移动顶块,使针筒柱塞尾部卡入顶块的槽内,压上针筒座上的压块。然后打开电源开关,调节所需的流量,按启动键START。在工作中需调整输液速率,应按STOP键,然后调整数字,再按START键,泵即以调整后的速率继续工作。一旦按下START键后,速率调整键即全部锁定,以保证输液安全运行。

三、微量注射泵报警系统

1.残留报警。

2.注射完报警。

3.阻塞报警。

4.电池欠足报警。

四、注意事项

1.在泵上装夹注射器时注意针筒凸边应紧贴针筒座,不然开机后药液无法及时输出。

2.当低电压报警时,应及时将泵接上交流电源进行充电或开机,不然电池中电耗尽就无法再重复充电。

3.内置电池在使用时最好用完后充电。

4.使用本泵必须接地良好。

五、维护保养

1.该泵不用时应擦净外壳,并放置在干燥的架子上。

2.电池长期不用时应定期检查充放电是否完好,以防在紧急情况下不能启动。血氧饱和度仪的使用与保养

一、结构与原理

血氧饱和度监护仪根据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对光的吸收特性不同的特点,将红外线探头放置于患者指(趾)端,用可以穿透血液的红光(波长660nm)和红外光(940nm)分别照射组织(指或趾),并以光敏二极管接受照射后的光信号,为了排除动脉血以外其他组织的影响,只取搏动的信号,经计算机采样分析处理氧合血红蛋白占总血红蛋白的百分数,同时还可测出脉率。

二、应用范围及影响因素

1.应用范围 适用于需要测定血氧饱和度的患者,如新生儿、婴幼儿、高危患者、麻醉患者、气管内插管患者及手术中需监测血氧饱和度的患者。

2.影响因素(1)使用时应固定好探头,尽量使患者安静,以免报警及不显示结果。(2)传感器的位置应安放正确、固定良好,如寒战、躁动和传感器移位等均会影响结果。(3)指(趾)脉搏波幅显示良好,若波幅低说明传感器的位置不好,应予调整。(4)低温(小于35℃)、低血压(小于50mmHg)、心排出量减少和贫血,以及使用血管收缩剂等均可影响结果。(5)肠原性发绀、高铁血红蛋白等情况不能正确地反映SaO。2(6)长期吸烟、皮肤变厚变黄者的监测结果低于实际水平。(7)需定时(6~8小时)更换探测部位。

三、保养

保持仪器清洁、干燥,定期检查、更换电池、探头等零备件。第五章 急性中毒患者的急救护理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某些物质进入人体后,在一定的条件下与体液、组织相互作用,进而损害组织、破坏神经及体液的调节功能,使正常的生理功能发生严重障碍,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及一系列代谢紊乱,称为中毒。中毒可分为有机磷类化学物中毒、硝基化合物中毒、阿片类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类型。

二、病情判断

不同毒物有不同的靶系统或器官,有的作用于单一靶器官,有的作用于若干靶器官。故不同的毒物急性中毒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常以某一系统或器官的病变较为突出。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毒物对局部或某一系统的作用,必然会引起全身效应。急性中毒可致严重的发绀、昏迷惊厥、呼吸困难、休克、少尿等。

1.评估毒物接触史(1)现场情况:对任何中毒患者,向家属、邻居、陪同人员了解现场情况,如身边是否有药瓶或其他有毒物品,门窗是否紧闭。(2)病前心理状态:向家属、陪同者了解近来情绪是否有变化,周围人际关系是否融洽。(3)既往病史及用药情况:患者曾患过什么病,服用何种药物,常用药物是否有明显减少。(4)职业史:询问患者从事何种职业,平时防护情况,如制鞋业工人容易苯中毒。(5)居住环境:冬季取暖、洗澡是否用煤炉或液化气,门窗是否紧闭。

2.评估生命体征(1)呼吸系统

①呼吸加快:呼吸兴奋药、甲醇等中毒。

②呼吸减慢:鸦片类、有机磷农药、蛇毒等中毒。

③哮喘:刺激性气体、有机磷农药等中毒。

④肺水肿:有机磷农药、百草枯等中毒。

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氨、氯气、硫酸二甲酯等刺激性气体中毒。(2)循环系统

①心动过速:抗胆碱药、拟肾上腺素药等中毒。

②心动过缓:洋地黄类药、有机磷农药、β受体阻断药等中毒。

③心律失常:附子、雷公藤、三环类抗抑郁药等中毒。

④心脏骤停:洋地黄、奎尼丁、窒息性毒物等中毒。

⑤血压升高:拟肾上腺素药中毒。

⑥血压下降:强酸、强碱中毒,各种降压药,氯丙嗪类等中毒。(3)体温:体温升高常见于抗胆碱药等中毒。

3.评估意识状态及全身情况(1)中枢神经系统

①猝死:短时间接触高浓度毒物,如硫化氢可直接抑制中枢,出现昏迷、呼吸停止、突然致死,称为闪电式死亡。

②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如氟乙酰胺、毒鼠强、巴比妥类等所致中毒。

③抽搐惊厥:如毒鼠强、有机磷农药、氰化物、窒息性毒物中毒等。

④瘫痪:蛇毒、肉毒、箭毒等中毒。

⑤精神失常:如甲苯、乙醇、四乙基铅等中毒。

⑥迟发性脑病:如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意识恢复后,经2~60日“假愈期”后出现一系列精神神经症状。(2)周围神经系统

①感觉障碍:如砷、铊中毒。

②运动障碍:如某些有机磷中毒在急性中毒后4~45日出现与胆碱酯酶抑制无关的另一种毒性反应,表现为四肢远程对称性肌无力。

③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如丙烯酰胺中毒。

④脑神经障碍或以脑神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周围神经病变:如急性甲醇中毒时视神经受损害而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3)眼

①瞳孔缩小:如有机磷农药、鸦片类中毒。

②瞳孔扩大:如阿托品类、可卡因等中毒。

③视神经炎:如甲醇、肉毒杆菌等中毒。(4)皮肤黏膜

①多汗:有机磷农药类、毒蕈、毛果芸香碱等中毒。

②紫癜:毒蛇咬伤、苯类、敌鼠等中毒。

③樱桃红:氰化物、一氧化碳等中毒。

④发绀:亚硝酸盐、海洛因等中毒。

⑤黄疸:毒蕈、鱼胆、毒蛇、磺胺类药物等中毒。(5)血液系统和造血系统

①异常血红蛋白血症:如亚硝酸盐类、阿司匹林、非那西丁等中毒。

②溶血:如硫酸铜、毒蜂、四氯化碳等中毒。

③粒细胞减少症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如苯、抗癌药、吩噻嗪类药中毒,尤其是氯丙嗪常见。

④凝血机制障碍:如敌鼠、肝素、双香豆素、毒蕈等中毒。(6)消化系统

①呕吐:如毒蕈、毒鼠强、毒扁豆碱等中毒。

②腹痛:如腐蚀性毒物、附子、毒蕈等中毒。

③腹泻:如有机磷、砷、蓖麻子等中毒。

④肝功能衰竭:如毒蕈、异烟肼、黄磷等中毒。(7)急性肾衰竭:如鱼胆、毒蕈等中毒。

4.实验室检查(1)毒物分析:提供可疑的剩余食品、药品、呕吐物、血、尿、粪等进行毒物鉴定。(2)检测某些特异性生化指标或细胞形态:如亚硝酸盐中毒时,测定高铁血红蛋白;一氧化碳中毒时,测定碳氧血红蛋白;有机磷中毒时,测定胆碱酯酶活性等。(3)常规检查:根据病情,检查血常规、电解质、动脉血气分析等,以了解各器官功能情况。

三、救治原则

1.现场抢救 迅速将患者救出现场,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抢救措施。(1)立即停止毒物接触:若空气被有毒气体或蒸气污染,任何原因致现场空气中氧浓度低于14%,患者已昏迷或不能自行脱离,首要任务是将患者迅速救出现场。在上述情况下,切忌在毫无防护措施下进入现场抢救,因为现场可使更多人中毒。(2)抢救出现场后紧急处理

①如心脏骤停,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术。

②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鼻分泌物,取出义齿等,若呼吸停止,需行人工呼吸。

③检查有无创伤,并决定转送医院。(3)初步清除毒物:强酸、强碱中毒致眼、皮肤灼伤,可立即用大量流动水彻底冲洗;如被有毒动物咬伤,则应清除创口中的毒物。

2.阻止毒物吸收 根据毒物进入途径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排毒方法。(1)吸入性中毒:立即脱离现场,解开衣领,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昏迷者防止舌后坠。(2)接触性中毒:将患者移离存在毒物的现场,脱去被污染的衣物。用清水清洗皮肤、毛发、甲缝内毒物。皮肤接触腐蚀性毒物者,冲洗时间要5~30分钟,并选择适当的中和液和解毒液冲洗。(3)口服中毒:采用催吐、洗胃、导泻法以排除毒物。

①催吐:大多数毒物本身可引起呕吐,如不发生自发性呕吐,可用压舌板刺激舌根或咽后壁催吐,或根据中毒性质选择催吐液,一般选用温水、生理盐水、1:(10000~15000)高锰酸钾溶液等。

以下情况禁止催吐:昏迷、内服腐蚀性毒物、石油蒸馏物如汽油、煤油等中毒、惊厥、休克、肺水肿、心脏病、妊娠、门脉高压。

②洗胃:一般服毒物6小时内洗胃最有效,如毒量大、毒物多、尽管服毒大于6小时以上仍需洗胃,通常洗胃不应过分受时间限制,并根据毒物选择合适的洗胃液(见表5-1)。

③排除肠内毒素:用导泻剂25%硫酸镁30~60ml或50%硫酸镁40~50ml洗胃后向胃管内注入,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时忌用硫酸镁,可用高压盐水或温水灌肠。

3.促进已吸收的毒物排泄(1)大量饮水、静滴液体。(2)利尿排毒:大多数毒物可由肾脏排泄,因此迅速利尿是加速毒物排泄的重要方法。

①利尿药:可用呋塞米、20%甘露醇,最好将尿量控制在200~300ml/h,既可利尿、冲淡毒物、保护肾功能,又可预防某些毒物引起的肺水肿,脑水肿。

②碱化尿液:改变尿pH值可促使毒物由尿排出,常用药物为5%碳酸氢钠。(3)吸氧:主要用于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其中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效果更好。(4)透析疗法:少数严重中毒患者需经腹膜或血液透析,指征如下:

①毒物属于可被透析出体外者(如巴比妥类、异烟肼、磺胺类等)。

②估计中毒剂量大、预后严重者。

③中毒后发生肾衰竭者。

透析一般在中毒12小时内进行效果较好。

4.拮抗解毒 应积极设法采用有效拮抗剂和特异解毒剂进行全身解毒治疗,以消除毒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促使其迅速排出(见表5-2)。

5.对症、支持治疗 许多急性中毒无特效解毒剂,常并发一些急症危及患者生命,因此积极对症支持治疗特别重要,以保护重要脏器,恢复其功能。如昏迷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呼吸循环功能;若有呼吸停止,立即人工呼吸或气管内插管进行机械辅助呼吸;心脏骤停时则行胸外心脏按压。抢救过程中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瞳孔及病情。第二节 一氧化碳中毒

一、概念

一氧化碳俗称煤气,为无色、无臭、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全的产物。一氧化碳中毒最常见的原因是生活用煤气外漏或用煤炉取暖时空气不流通,其他如炼钢、化学工业及采矿等生产过程中操作不慎或发生意外事故等均可引起煤气中毒。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氧化碳经呼吸道吸入后,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失去携氧能力。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较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50~300倍,且解离速度为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1/3600,因而可使组织缺氧,使氧离曲线左移。组织缺氧严重,中枢神经首先受累,严重者出现脑水肿、继发性脑血管病变、缺氧性脑病及形成后遗症或迟发性脑病、心肌损害和各类心律失常。

三、临床特点

头晕、头痛、无力、恶心、呕吐、心慌、站立不稳。中度中毒患者出现意识模糊或谵妄、浅昏迷,重者抽搐、大小便失禁、昏迷,呈去大脑皮质状态(可睁眼,但无意识,不语、不动),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口唇及两颊呈樱桃红色。

四、护理问题

1.舒适的改变。

2.感知改变。

3.知识缺乏。

五、护理目标

脱离中毒现场,高压氧纠正缺氧。防治脑水肿,促进脑细胞代谢。对症支持疗法,防止感染、缺氧性脑病等并发症。

六、急救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措施 一旦怀疑患者为一氧化碳中毒,迅速将患者抬离现场,移至新鲜空气处,解开领口,清除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或高压氧治疗。昏迷患者定时翻身,预防压疮、肺炎及泌尿系感染。

2.严密观察病情和生命体征 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面色和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抽血查碳氧血红蛋白宜尽早进行。注意神经系统表现及皮肤、肢体受压部位的损害情况,如急性痴呆性木僵、癫痫、失语、肢体瘫痪、惊厥、皮肤水疱等,观察有无ATP过敏等药物反应。

3.对症处理 昏迷伴高热、抽搐者应给予头部降温为主的冬眠疗法,降温和解痉的同时要注意保暖,防止自伤和坠伤。

4.健康教育 加强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宣传,居室需通风良好,家庭用火炉要用烟囱,有煤炉生火或使用液化气时门窗不能紧闭,严防煤气管泄露。厂矿应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第三节 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一、概念

巴比妥类为应用较普遍的催眠药物,按其作用时间可分为长效、中效、短效三大类。一般口服2~5倍催眠剂量的巴比妥类药物即可发生轻度中毒;口服用药为催眠剂量的5~9倍可引起中度中毒;15~20倍则可引起重度中毒,甚至有生命危险。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类药物抑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阻断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传导,抑制大脑皮层及丘脑,使反射功能消失,影响呼吸系统功能及呼吸运动的节律性,对心肌及血管床有直接抑制作用,可导致休克、心电图异常等,并使胃肠道张力及运动降低。

三、临床特点

初期可出现兴奋症状,如躁狂、惊厥,随后转为嗜睡、昏迷,出现呼吸浅慢、脉搏微弱、血压下降、瞳孔缩小、肌肉松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重度中毒早期可有四肢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后期全身肌肉弛缓,各种反射消失,呼吸及循环衰竭而死亡。

四、护理问题

1.知识缺乏。

2.操作中没有彻底阻止中毒药物进一步吸收。

3.清除吸收药物不彻底。

4.感知改变。

五、护理目标

1.纠正致死性的症状。

2.防止中毒药物的进一步吸收。

3.加速已吸收药物的清除。

4.做好心理指导,树立生活信心。

六、急救护理措施(一)迅速消除毒物

1.口服中毒者,以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清水洗胃,对于昏迷者,应先证实胃管在胃内再行洗胃,以免灌洗液误入气管。

2.洗胃后灌入硫酸镁30g导泻,并用碳酸氢钠溶液加速药物排泄。(二)保持呼吸道通畅

1.及时给予吸氧。

2.及时清除口腔及气管内分泌物,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3.呼吸中枢抑制者可给予呼吸中枢兴奋剂。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防止坠积性肺炎发生。(三)促进药物排泄

1.静脉补液,每日3000~4000ml(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密切观察尿量。

2.碱化尿液,促进药物由肾脏排出。

3.静注呋塞米,每次40~80mg,每小时要求尿量在250ml以上。准确记录出入量,防止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4.血压降低者可给予升压治疗。

5.对于严重中效类药物中毒所致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考虑(血液或腹膜)透析疗法。

6.密切观察病情,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早发现呼吸衰竭和休克征兆,准确记录病情变化。

7.病情缓解后,对于企图自杀的患者做好思想开导工作,树立生活的信心。

8.躁动患者做好安全护理,防止坠床和外伤。(四)预防

1.严格按医嘱正确服用巴比妥类药物。

2.加强巴比妥类药物的管理。

3.对有精神障碍、自杀倾向的患者做好心理工作,正视困难与不幸,树立生活信心。第四节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一、概念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cute organic phosphorus poisoning)在临床上时有发生,有机磷农药如对硫磷(1605)、内吸磷(1059)、敌敌畏、乐果等多为油状液体,具有类似大蒜样特殊臭味,较易通过皮肤进入机体,也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这些物质是胆固醇酯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胆碱酯酶,致使乙酰胆碱在神经末梢蓄积、作用于效应器官的胆碱能受体,产生器官功能紊乱。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有机磷杀虫剂经胃肠道和呼吸道吸收迅速而完全,经皮肤吸收较慢。吸收后迅速分布于全身,在体内与胆碱酯酶结合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从而抑制胆碱酯酶活性,致使乙酰胆碱不能被酶所分解而积聚,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和胆碱能神经过度兴奋,继而转为抑制。

三、临床特点

1.急性中毒症状 头痛、头晕、易激动、乏力、出汗、肌肉抽动、中枢性高热、昏迷。

2.慢性中毒 食欲不振、上腹痛、头痛、头晕、乏力、失眠等。

四、护理问题

1.组织灌注量异常。

2.清理呼吸道低效。

3.气体交换功能受损。

4.感知改变。

五、护理目标

1.彻底清除胃内毒物。

2.选择特效解毒剂给出足剂量。

3.维持呼吸功能,预防并抢救呼吸衰竭、休克、肺水肿、水和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六、急救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有机磷中毒时呼吸困难较常见,严重者可呼吸骤停,在抢救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变化。(2)给氧。(3)保持呼吸道通畅。(4)昏迷患者做好昏迷护理常规。(5)实行血液净化术的患者,做好血液净化术的护理。(6)呼吸机支持呼吸患者做好呼吸道管理。

2.密切观察病情 做好胆碱酯酶活性、心肌酶等检查,必要时检测血气分析;做好药物不良反应和迟发毒作用的观察;根据心率及病情调整阿托品用量,防止病情反跳。

3.用药护理 胆碱酯酶复活剂应用时应注意:静脉给药时必须稀释后缓慢推注,静脉推注过快可有眩晕、头痛、恶心、视物模糊,严重者可发生阵发性抽搐,抑制呼吸引起呼吸衰竭;剂量不宜过大;忌与碱性药物合用;对胆碱酯酶复活剂疗效不好者,应以阿托品治疗为主或两药合用。使用阿托品时应注意是否到达阿托品化,即瞳孔较前扩大、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口干,皮肤干燥,肺部湿啰音显著减少或消失,心率加快及轻度躁动不安。

4.加强基础护理,做好心理护理 尤其是对服毒自杀患者,要针对原因耐心做好开导工作,教导其以开朗客观心态对待生活。

5.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恢复初期避免高脂饮食,进食时宜少量开始。普及防毒知识,生产和喷洒有机磷毒物时应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裤,戴口罩及手套,宜站在上风处喷洒;收工后用碱水或肥皂水洗净手和脸,污染衣服及时洗净。农药盛具需专用,严禁装食品或牲口饲料。生产和加工有机磷化合物的工厂,生产设备应密闭,经常进行检修,防止设备外溢有机磷化合物,生产者应定期体检并测定胆碱酯酶活性。第五节 强酸中毒

一、概念

强酸类主要指硫酸、硝酸、盐酸三种无机酸,三者均有腐蚀作用,中毒原因有经口误服、呼吸道吸入大量酸雾、皮肤接触而致腐蚀性灼伤。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强酸可经皮肤、消化道、呼吸道进入体内,经血循环分布到全身,造成中毒性损害,尤以肝、肾损害明显。强酸的主要毒害作用使蛋白质凝固,造成凝固性坏死,接触局部可发生充血、水肿、坏死和溃疡,肝、肾常有脂肪变性和坏死。

三、临床特点

1.皮肤接触后可灼伤、腐蚀、坏死和溃疡形成,不同酸引起的损害程度不一,可见痂皮、红斑及水疱。

2.眼部接触后可发生眼睑水肿、结膜炎症和水肿、角膜混浊甚至穿孔,严重者可发生全眼炎而导致失明。

3.口服中毒患者口腔黏膜糜烂,局部形成不同色泽的痂皮,患者口腔、咽喉、食管、胃等均有剧烈灼痛,反复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发生穿孔、酸中毒和肝、肾损害,后期可有食管、幽门和肠狭窄性梗阻。

4.吸入强烟雾后,患者发生呛咳、胸闷、呼吸加快、鼻腔、咽喉黏膜严重充血、水肿,有浆液分泌,如短时吸入高浓度烟雾可引起肺水肿和喉头痉挛,可迅速因呼吸困难和窒息而死亡。

四、护理问题

1.舒适的改变。

2.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3.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接触强酸有关。

4.呼吸低效性 与吸入强酸类酸雾有关。

5.知识缺乏。

五、护理目标

1.患者躯体不适症状消失。

2.及时发现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常。

3.呼吸道通畅,呼吸功能正常。

4.皮肤受损恢复及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5.了解相关知识预防再发生。

六、急救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

1.口腔护理 吞服强酸、强碱类毒物,易致口腔黏膜糜烂、出血、坏死,即刻需用清水、中和剂冲洗。已引起口腔黏膜灼伤者,口腔分泌物增加,再加上食管痉挛易致吸入性肺炎,因此要加强口腔护理,可用1%~4%过氧化氢溶液擦洗口腔,防止厌氧菌感染,动作宜轻柔,尽量避免新鲜创面。急性期宜少漱口,以减少疼痛,避免再出血。

2.营养支持 中毒早期严格禁食,经中心静脉胃肠外营养,中毒恢复期宜改为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逐渐过渡到半流质、普食,避免干、硬、刺激性、不易消化食物的摄入。吞咽障碍者可考虑鼻饲供给营养,应注意过早插入胃管有引起食管狭窄延长的可能,应慎用。

3.心理护理 由于此类患者极度痛苦,尤其出现食管狭窄不能进食者,再加上经济的负担,极易产生悲观绝望情绪。因此,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取得患者的信赖,及时给予疏导和心理支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实行24小时监控,防止患者的过激行为。(二)临床观察内容

严密观察病情,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神志变化;应用止痛药物应慎重;注意观察有无纵隔炎、腹膜炎的表现,宜用4~6L/min吸氧。(三)药物观察内容

1.对强酸、强碱类毒物接触皮肤的患者 清洗毒物首选以清水为宜,并要求冲洗时间在15~30分钟或稍长一些,然后选用合适的中和剂,如酸灼伤,局部用2%~5%碳酸氢钠或1%肥皂水中和,碱灼伤用1%醋酸或4%硼酸中和。

2.口服强酸、强碱的患者 禁止洗胃,可给予胃黏膜保护剂如牛奶、蛋清、米汤、植物油等经胃管缓慢注入胃内,注意用力不要过大,速度不宜过快,防止造成穿孔。(四)预防

1.加强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应穿戴防护服、手套、防护靴及防护面具。

2.采用密闭式生产设备,以减少酸雾产生。第六节 强碱中毒

一、概念

强碱类化学物中以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氧化钠和氧化钾等腐蚀作用最强,中毒原因主要是误服、接触皮肤及眼部,可发生灼伤。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强碱可接触皮肤或通过消化道进入,与组织蛋白结合形成可溶性、胶样的碱性蛋白盐,皂化脂肪,使组织脱水,碱吸收后可引起碱中毒和肝、肾脂肪变性与坏死,并出现周身症状。

三、临床特点

1.皮肤、黏膜受毒物质损伤后发生充血、水肿、糜烂,局部先为白色,后变为红色和棕色,并形成溃疡,严重者可因体液丢失而引起休克。

2.眼部接触后,可发生严重的角膜炎和角膜溃疡。

3.口服后也发生口腔、咽喉、食管、胃的严重烧伤,有强烈灼痛、腹绞痛、反复呕吐,呕吐物中有血性液体,常有腹泻和血便,严重者可发生食管及胃穿孔,肝、肾损害,甚至急性肾衰竭。

4.氢氧化氨可释放出氨,吸入氨后可引起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咳嗽,并可发生肺水肿,少数可因反射性声门痉挛而致呼吸骤停。

四、护理问题

1.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常。

2.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接触强碱有关。

3.舒适的改变。

4.知识缺乏。

五、护理目标

1.及时发现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2.皮肤受损恢复及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3.患者躯体不适感得到缓解或消失。

4.了解该病相关知识,预防再发生。

六、急救护理措施

1.皮肤灼伤 立即用大量流动水冲洗,然后用弱酸中和,中和剂切勿在冲洗前使用,否则产生中和热,加重烧伤。

2.眼部灼伤 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20分钟,再用3%硼酸溶液冲洗,然后用抗细菌及抗病毒的眼药水滴眼。

3.消化道灼伤 严禁洗胃和催吐,可给予蛋清,牛奶等口服保护胃黏膜。

4.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尿量、大便及全身情况,做好抢救治疗护理记录。

5.吸入性氨中毒应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切开。

6.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防止休克及肾衰竭。第七节 食物中毒

一、概念

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被细菌或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临床上可分为胃肠型与神经型肉毒中毒两大类。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后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物摄入后所出现的而非传染性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属于食源性疾病的范畴。食物中毒既不包括因暴饮暴食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如伤寒)和寄生虫病(如囊虫病),也不包括因一次大量或者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毒性为主要特征(如致畸、致癌、致突变)的疾病。

含生物性、化学性有害物质引起的食物中毒的食物包括以下几类:致病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已达急性中毒剂量的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的食物;外形与食物相似而本身含有毒素的物质,如毒蕈;本身含有毒物质,而加工、烹调方法不当未能将其除去的食物,如河豚鱼、木薯;由于贮存条件不当,在贮存过程中产生有毒物质的食物,如发芽土豆。

三、临床特点

潜伏期6~72小时。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大便多为水样便,少数为黏液血便。严重可出现烦躁、抽搐、血压下降、缺氧等中毒性休克表现。肉毒杆菌中毒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软弱无力,视物模糊,眼肌瘫痪,共济失调,吞咽困难等,可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

四、护理问题

1.舒适的改变。

2.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常。

3.体液减少。

4.焦虑。

5.知识缺乏。

五、护理目标

1.患者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

2.补充足量液体,预防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常。

3.了解本病相关知识,预防再次发生。

六、急救护理措施

1.首先确保生命体征,肉毒中毒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危及生命,因此,对肉毒中毒者应加强呼吸道管理,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

2.胃肠型食物中毒,脱水严重者应积极补充液体、电解质,进行抗休克治疗。

3.抗生素的应用。

4.肉毒中毒者早期给予多价抗毒血清,在起病24小时内或肌肉瘫痪前使用效果最佳。

5.补充足够营养及水分,必要时可鼻饲。第八节 毒蕈中毒

一、概念

毒蕈为有毒的野生蘑菇,形状与食用菌相似,常被误食导致中毒。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毒蕈所含毒素随品种不同而异,其发病机制亦不同。如含毒蕈碱,主要是刺激兴奋神经节后胆碱能神经;含溶血毒素(如马鞍蕈酸等),作用于红细胞使之溶解;含肝毒素(如毒肽和毒伞肽等)则作用于肝细胞,引起肝坏死;而含神经毒素(如异嗯唑类衍生物、蟾蜍素等)会作用于神经系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含有吲哚的毒蕈,可致振荡和幻觉,系由于致幻素所致。

三、临床特点

1.胃肠炎型 潜伏期10分钟至6小时,表现为剧烈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经治疗后可迅速恢复。

2.神经型 潜伏期1~6小时,除胃肠炎症状外尚有副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如流涎、流泪、多汗、瞳孔缩小、脉搏缓慢等,严重者可出现肺水肿、呼吸抑制、谵妄、昏迷甚至死亡。早期应用阿托品类药物治疗效果较好。

3.溶血型 除胃肠炎外能引起溶血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等,积极治疗后可恢复。

4.精神异常型 除胃肠炎症状外以精神异常为主,多有幻觉,部分有迫害妄想,类似精神分裂症,也可出现头晕、精神错乱、神志不清、昏睡等,经治疗可恢复,死亡率低。

5.肝坏死型 此型中毒病情凶险,变化较多,一般食后15~30小时突然出现吐泻等胃肠炎表现,常在1日内自愈,进入“假愈期”。然后1~2日内出现肝损害,可累及肝、脑、肾、心脏等,可有肝肿大、黄疸、出血、烦躁不安或淡漠、嗜睡,甚至惊厥,昏迷,常因神经中枢抑制或肝性脑病而死亡。

四、护理问题

1.舒适的改变。

2.恐惧、焦虑。

3.精神异常 出现相应症状。

4.潜在并发症 肝性脑病。

5.知识缺乏。

五、护理目标

1.患者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

2.保持胃肠道功能正常,躯体症状消失。

3.发现并经治疗后,精神异常得以恢复。

4.发现并预防并发症发生。

5.了解相关知识,并预防其再次发生。

六、急救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立即用1:(10000~15000)高锰酸钾或0.5%鞣酸反复洗胃,再灌注特效解毒剂或活性炭,以清除和沉淀毒物,最后灌入硫酸镁导泻,也可甘草绿豆汤口服或灌肠帮助解毒。详细做好各项记录,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

2.临床观察内容(1)密切观察各种中毒症状,采取相应的措施,观察药物反应。(2)清除毒物洗胃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3.药物观察内容(1)二巯基丁二酸钠可有口臭、头痛、恶心、乏力、胸闷等不适,应缓慢注射并现配现用,肾功能不良者应慎用或禁用。(2)应用阿托品、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注意事项同前。第九节 鱼胆中毒

一、概念

进食生、熟鱼胆中毒(poisoning by fish gall bladder)是我国特有疾病,以南方地区多见,是一种严重的临床急症。鱼胆中毒可致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严重时发生多器官衰竭,以急性肾衰竭较常见,其发生率为55%~100%。重度肾衰竭致死率占鱼胆中毒死因的91.7%。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 主要由于应用鱼胆“清热”、“明目”、“止咳平喘”,一般均为生食鱼胆后引起,个别熟食者症状较轻。引起中毒的鱼种有白鲫鱼、鲩(草)鱼、鲤鱼、青鱼、鲳鱼、包头鱼等,鱼的重量一般在2~3斤以上,食用鱼胆数目自1/2~10数个不等,中毒的轻重虽有个体差异,但主要与用量多少有关。按南京中医学院编著的中药学规定,青鱼胆用量为1~2.5g,但一般大鱼胆即使半个也远远超过此量。小儿服2个,大人服8~13个可致死亡。

2.发病机制(1)胆汁毒素直接作用:胆汁毒素直接作用于胃肠、肝、肾,造成这些器官的损害,引起功能障碍。(2)类似原浆毒素成分对细胞生物酶的抑制:鱼胆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降低。(3)氧自由基增多和抗氧化物质减少。(4)胆盐作用:鱼胆中含有胆酸、鹅去氧胆酸、鹅牛黄胆酸,它们与钾离子结合形成胆盐,破坏细胞膜。(5)组胺类物质致敏作用:鱼胆汁具有组胺的致敏作用,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器官的出血、水肿、炎性改变。(6)氢氰酸物质的毒性作用:鱼胆中含有氢氰酸,能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阻断生物氧化过程中的电子传递,使组织细胞不能利用氧。

三、临床特点

患者有进食生、熟鱼胆的病史,潜伏期一般为12~30小时。轻症患者可有恶心、频繁呕吐、上腹痛、腹泻(呈水样便或蛋花样便),类似急性胃肠炎症状,应予以注意。重症患者可有不同程度肝肾功能、心脑损害。肝脏损害表现为肝脏肿大、有触痛,并有黄疸、肝功能异常、腹水,损害多在食后1~3日发生。肾脏损害为鱼胆中毒的主要表现之一,轻者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重者表现为全身水肿、少尿、氮质血症,严重者可发生尿闭、抽搐,甚至急性肾衰竭、昏迷,一般在食后3日发生。其他可见便血、皮肤出血点、头痛、低热、嗜睡、四肢发麻等。

四、护理问题

1.体液减少。

2.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常。

3.舒适的改变。

4.知识缺乏。

五、护理目标

维持正常胃肠道功能、发现和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常。

六、急救护理措施

1.清除毒物 采取催吐、洗胃、导泻、静脉输液及血液透析等办法排除体内毒物。

2.严密观察病情 定时监测生命体征,注意测量尿量、肝肾功能,有急性肾衰竭时按急性肾衰竭进行护理,行血液净化术患者做好血液净化术的护理。

3.一般护理及基础护理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吸痰,做好口腔、皮肤护理及各项记录,防止并发症。

4.健康教育 预防鱼胆中毒,应针对人们误认为吃鱼胆能清肝明目的错误观点,教育人们吃鱼胆不但不会清肝明目,反而会导致生命危险。如不慎吞吃了鱼胆,要及时就医进行治疗。第十节 杀鼠剂中毒

一、概念

灭鼠剂种类很多,常用有敌鼠及其钠盐,近年来出现已禁止使用的有机氟制剂及毒性极大的毒鼠强。

敌鼠又名双苯杀鼠酮,在体内竞争性抑制维生素K,从而影响凝血因子和凝血酶原的合成,使出凝血时间延长,并可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壁,使血管壁通透性和脆性增加而致出血。

氟乙酰胺可经消化道、皮肤、呼吸道吸收,进入体内后形成氟乙酸,阻断三羧酸循环,妨碍正常氧化磷酸代谢。

毒鼠强又名四二四,四次甲基二砜四胺,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具有强烈的脑干刺激作用。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常用的杀鼠剂有磷化锌、敌鼠及华法林等。杀鼠剂可分为四类:有机氟类、磷化锌类、毒鼠磷类和氰化物类。杀鼠剂中毒主要是见于幼儿误食或自杀口服等情况。磷化锌对消化道有很强的腐蚀性,敌鼠和华法林主要是影响血液系统。本病病因主要是由于幼儿误食或自杀口服等导致。敌鼠和华法林中毒,可出现恶心、呕吐、鼻出血、紫癜、呕血、便血、咯血等。磷化锌中毒,可出现恶心、呕吐、呕血、休克、昏迷等。

三、临床特点

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出血在前述症状约3日开始,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咯血、便血、尿血、阴道出血、皮下出血等,并有关节痛、腰痛、腹痛等,多为敌鼠中毒;上腹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痉挛、抽搐,继而呼吸抑制、昏迷者多为氟乙酰胺中毒;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阵发性惊厥、抽搐、意识丧失、呼吸骤停则可能为毒鼠强中毒。

四、护理问题

1.舒适的改变。

2.潜在循环灌注量不足。

3.感知改变。

4.焦虑。

五、护理目标

消除患者紧张情绪,使之积极配合治疗,无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常发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六、急救护理措施

1.清除毒物 采取催吐、洗胃、导泻、静脉输液及血液灌流等方法排出体内毒物。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 严密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以及疼痛、抽搐等,及时发现与处理脏器出血及呼吸改变引起的症状,严防病情突变,保持呼吸道通畅,抽搐时放置压舌板,防止舌咬伤,做好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准备及护理。昏迷及行血液净化术患者分别按昏迷与血液净化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3.一般护理及基础护理 加强皮肤、口腔护理,防止并发症,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安抚工作。

4.健康教育 教育人们不要食用不明原因突然死亡的家禽家畜,严禁生产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剧毒鼠药。第六章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的急救护理第一节 中暑

一、概念

中暑是指高温或烈日曝晒引起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以高热、皮肤干燥、无汗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重症中暑依主要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常分为三型: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凡可致机体热负荷增加和(或)散热功能障碍的因素,均可引起中暑,分气象因素与非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包括高气温、高湿度、高辐射强度、低气压、低风速。非气象因素包括:①劳动强度越大,劳动时间越长,代谢热越多,又无足够的防暑降温措施;②老年、体弱、疲劳、肥胖、饮酒、饥饿、脱水、失盐者;③穿不透风或紧身衣裤伴发热者;④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糖尿病、甲亢、先天性汗腺缺乏,或广泛皮肤烧伤或损伤者;⑤服用阿托品等抗胆碱能药物影响汗腺分泌者,均可成为中暑的基础因素或诱因。

正常体温恒定在37℃左右,是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取得平衡的结果。下列原因可引起体温升高:①体内产热过多,当体内体温调节不当时,体温升高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使代谢增强,导致产热量增加;②散热障碍,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损;③散热时大汗后引起水代谢失调;④出汗时盐的丢失致电解质紊乱。

三、临床特点

1.热痉挛 主要表现有严重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肌痉挛以四肢肌、咀嚼肌及腹肌等经常活动的肌肉为多见,痉挛呈对称性,时发时愈,轻者不影响工作,重者疼痛急剧,体温多正常。

2.热衰竭 常发生在老年人及对高热不适应者。

3.热射病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高热、无汗和意识障碍。体温可升高至41℃以上。皮肤干热,无汗,呈现潮红和苍白,周围循环衰竭时出现发绀。脉搏加快,脉压增宽,休克时血压下降,可有心律失常。出现嗜睡、谵妄和昏迷。呼吸快而浅,后期呈潮式呼吸,四肢和全身肌肉可有抽搐,瞳孔缩小、后期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严重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肝肾功能衰竭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4.伴随症状(1)伴头晕、胸闷、口渴、大汗 见于先兆中暑。(2)伴发热(38℃以上)、皮肤湿冷、血压下降 见于轻症中暑。(3)伴高热(40℃以上)、皮肤干燥、无汗、抽搐 见于重症中暑。(4)伴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昏迷 见于热射病。(5)伴肌肉疼痛、腹绞痛、呃逆 见于热痉挛。

四、护理问题

1.高热。

2.体液不足。

3.潜在并发症 休克。

4.潜在并发症 昏迷。

5.潜在并发症 出血。

6.恐惧。

7.知识缺乏。

五、护理目标

控制体温,补充体液,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注意观察。防止严重的并发症,做好患者心理辅导,积极治疗。

六、急救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措施 卧床休息,保持环境通风凉爽,保持呼吸道通畅。

2.病情观察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心律、血压、尿量、神志;重症进行心电监护,注意防止DIC,此为中暑最严重的并发症,通常在第2~3日出现,表现为高热、休克、出血;密切观察有无皮肤黏膜出血、注射部位流血不止、尿血、便血、咯血、呕血以及内脏出血。

3.体温监护及降温(1)冰生理盐水(4℃):静脉滴注时,开始宜慢,30~40滴/min缓慢滴注5~10分钟,以逐步适应低温,再稍加快,以防产生较大温差而诱发心律失常。(2)连续监测体温:最好用肛表测量直肠温度,当肛温降至38~38.5℃时,可考虑暂停降体温,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如体温有再度上升趋势,继续采取降温措施。

4.导尿管护理 留置导尿管,观察尿量、尿相对密度和性质,以监测肾功能,防止肾衰竭。如治疗时间超过4小时,血压升至正常水平但尿少,应用甘露醇或呋塞米(速尿)。

5.输液护理(1)输注甘露醇、含钾溶液、葡萄糖酸钙、碳酸氢钠时,防止外渗外漏,以避免引起组织坏死。使用氯丙嗪时应注意,面色苍白、四肢发冷者忌用,老年患者慎用。在滴注过程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2)静脉液体输入不宜过快,防止发生肺水肿,宜在中心静脉压监测下补液,重症患者尽快建立两条有效静脉通路,一条用于降温,防止抽搐和纠正酸中毒,另一条用于补充血容量。

6.做好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 安抚患者和家属,确保患者和家属配合治疗和护理。

7.健康教育(1)高温环境下,加强自我保健意识,注意防暑降温。(2)了解有关中暑的基本知识,做好自我防护。一旦出现中暑先兆症状,能采取有效措施自救,并注意在中暑恢复期避免再度在高温下剧烈活动和暴露在阳光下。(3)加强年老体弱者、慢性疾病患者、孕产妇的生活保健,注意营养,补充水分,注意生活环境的通风和清洁,注意衣着宽松、厚薄适度。适当散步、做力所能及的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4)高温工作者注意防暑降温,合理调节生活,注意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戒除烟酒,衣着宽松,注意饮食含丰富维生素,易消化,特别重要的是加强耐热锻炼。(5)有关高温作业部门,要实施劳动安全保护,改善工作劳动环境,做好防暑降温措施。第二节 电击伤

一、概念

电击伤俗称触电,是物理因素引起一种损伤性疾病。一定量的电流通过人体后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重者可致呼吸、心跳骤停而死亡。高电压还可引起电热灼伤。闪电(雷击)伤属于电击伤的一种。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触电的原因常见为:①主观因素:不重视安全用电,自行检修电线、电器,用湿手接触电器,在大树下躲避雷雨等;②客观因素:电器漏电,电线破损,高湿、化学腐蚀剂使电器的绝缘性能降低;③意外事故:地震、火灾、大风雪、严寒等使电线断裂下落。

1.电流强度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损伤的程度。现已证明,多数人能忍受1mA的电流,接触5mA电流时有刺痛感,15mA电流则刺激神经和肌肉,引起肌肉强直性收缩,呼吸困难;若60mA电流从一上肢传向另一上肢,则心脏内的电流量足以导致心室颤动;100mA电流经过脑组织时,触电者立即失去知觉。

2.电流类型 电流分直流和交流两种类型,人体对它们的耐受力各不相同。对交流电的耐受程度要差得多,其中以低频(15~150Hz)的危险性较大,低频中又以50~60Hz的交流电危险性最大,由于它易落在心脏的易损期,而致心室颤动或心脏骤停。

3.电压 电压越高,电能越大,致伤的机会也越大。一般认为,12V以下为绝对安全电压,36V以下为安全电压。曾有60~65V交流电致人死亡的报道。高压交流电引起呼吸骤停较多,但易于恢复;而高压直流电引起心室颤动、心搏骤停者居多,常致人死亡。

4.电阻 人体可以看作是一个由各种电阻不同的组织组成的导体,外面是一层导电能力很差的皮肤,皮肤里面有导电能力很强的体液。皮肤的湿度和清洁度也影响电阻,潮湿或油腻的皮肤比干燥清洁的皮肤导电能力强1000倍。电阻的大小决定了通过人体的电流强度。当电流刚接触皮肤时,皮肤的电阻阻碍了电流进入体内,部分电流在此处转化为热能,使该处皮肤凝固炭化。皮肤凝固炭化后电阻减少,于是电流进入人体,并沿体内电阻最小的组织血液和神经组织行进,造成血管壁和神经组织变性坏死,血管内血栓形成。

5.接触电流的时间 电压为50~80V时,20秒内接触电流的皮肤可发生水疱;接触200V电流时,电流在体内达最大值只需1秒左右;而接触500V电流时,1~2秒内皮肤即可发生 Ⅲ度烧伤。实际上人体触电受伤时真正触电时间均以秒计算,遭雷击者触电时间甚至只有几十毫秒。

6.电流在人体中的通路 电流进入及流出的部位以及在体内流经的途径,都与机体损伤的程度有关。同样强度的电流只流过肌肉、肌腱等组织时,即使造成重度电灼伤甚至局部炭化,也不致影响生命,但若电流经心脏、延髓、脊髓等重要组织和脏器时危险极大,常为致命性电损伤。

三、临床特点

1.局部表现 接触性灼伤,呈炭化和被挖除状。低电压电流所致者伤面小,呈焦黄色,边缘规则整齐,与周围正常组织界线清楚。高压或雷击者则伤面大、伤口深,伤口深处可见深层组织的解剖结构,有的可焦化或炭化,甚至可损伤血管,引起大出血。电击肢体出现肿胀、功能障碍。

2.全身表现 轻型表现为惊慌、面色苍白、头晕、心悸、全身乏力、呼吸心跳加快,敏感者可晕厥、休克。重型可有内脏损伤、呼吸浅快、心律不齐、心室纤颤导致心跳呼吸停止而死亡。少尿或无尿,血尿,亦可出现骨折、瘫痪、偏瘫或相关的综合征。

四、护理问题

1.补液不足。

2.注意密切观察并发症。

3.知识缺乏。

五、护理目标

1.进一步生命支持 室颤立即除颤,及时处理常见的心律失常,维持生命体征平稳。

2.控制感染。

3.维持血压,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

六、急救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

1.清醒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昏迷者给予鼻饲流质1500~2000ml/d。

2.观察伤口渗血、渗液及局部血循环情况,并准确记录在重病护理单上。(二)临床观察内容

1.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呼吸、脉搏、血压变化。

2.保持呼吸道通畅,面罩或鼻塞吸氧,用呼吸机者保证气道湿化,给予血气动态监测。

3.给予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变化。

4.对于轻型触电者,神志仍清醒仅感心慌乏力、四肢麻木者,也应该在心电监护下观察1~2日。

5.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量。(三)药物观察内容

1.电击伤常常是深部组织破坏严重,因此补液量需较同等面积火烧伤者为多。可根据患者的全身状况、末梢循环、心率、中心静脉压、尿的颜色和尿比重、血细胞比容、血气分析和每小时尿量来调整补液的质、量和速度。肢体部分严重电击烧伤时应考虑输血。然而,对严重电烧伤合并有严重心肌损害或心搏骤停复苏后或伴有颅脑损伤时,应适当限制输液量,以防止心力衰竭或肺水肿、脑水肿的发生。

2.按时准确地使用强心药、升血压药、利尿药、抗生素,用后观察药物有无不良反应,特殊用药最好用微量泵进入,算好每小时进入的用量。注意用药的配伍禁忌,输入多种药物最好不要在一条通路上进入,以防止出现局部配伍禁忌。

3.电击伤患者一旦发现有血红蛋白尿,应及时用呋塞米、甘露醇等利尿剂,使尿色变清,并且同时碱化尿液。对严重酸中毒者,可应用5%碳酸氢钠溶液静滴(2~4mg/kg)。对已发生急性肾衰竭者,血尿素氮超过58mg/dl时即采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四)预见性观察

1.电击伤时心肌遭到强大电流刺激,心肌有严重损害,护士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是心率、心律的变化。复苏后有可能再发生或持续存在心律失常,要立即给予电击除颤与药物除颤,并转入ICU监护与治疗,监测心率、心律的动态变化;每日做标准的12导联心电图,观察ST-T的变化,以了解心肌缺血的情况;监测心肌酶谱变化,了解心肌受损害的程度并采用保护心肌等药物。

2.伴有高处坠落伤者、伴有昏迷者需严密监测意识、瞳孔的变化,防止脑水肿加重发生脑疝,并且做好昏迷患者的护理,防止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3.电击伤后,在复苏治疗不充分、通气不足的情况下,深部受损组织特别是坏死肌肉可释出大量毒性物质和异性蛋白(肌红蛋白、血红蛋白),在酸血症情况下更易沉积和堵塞肾小管,极易造成急性肾衰竭,必须早期应用利尿剂。在护理上必须重点观察尿量、尿色、性状与尿比重以及肌酐、尿素氮变化,了解肾功能变化。

4.个别患者会出现电击后综合征,表现为轻度胸部及手臂不适等症状,系肌肉极度收缩后所致;个别患者有脱发或毛发过多,女性有月经紊乱;个别患者还会有历时数月的轻度性格改变。碰到这些问题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以减轻或消除电击后综合征的发生。第三节 溺水

一、概念

溺水是指人体淹没在水中,由于呼吸系统被堵塞,或喉头、气管反射性痉挛而引起窒息与缺氧,严重者造成呼吸及心跳停止而死亡。水大量进入血液循环中可引起血浆渗透压改变、电解质紊乱和组织损伤。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

1.意外事故 如失足落水、游泳不慎、潜水员潜水时发生意外等。

2.灾难性 如翻船、洪水、断桥等。

3.自杀或谋杀事件。(二)发病机制

类似淹溺事故使呼吸道吸入的液体,可见污水、酒、油类、尿、羊水、血液等。

人淹没于水中,在短时间内均有大量水及其所含物质进入呼吸道以及肺内,阻碍气体交换,引起全身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缺氧首先导致脑血管渗透性增加,使脑细胞变性、肿胀,即发生脑水肿。溺淡水时,大量低渗淡水经肺毛细血管很快进入血液循环,稀释血液,引起低钠、低氯和低蛋白血症;血循环的红细胞破坏、溶血,引起高钾血症,产生室颤及心搏骤停;大量游离血红蛋白堵塞肾小管,引起急性肾衰竭。溺海水时,由于海水含3.5%氯化钠及大量钙盐、镁盐,属于高渗性液体,海水进入肺内,致使血液中大量水分及蛋白质渗入肺间质及肺泡内,引起急性肺水肿;由于血液浓缩,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使血压下降,血钠、血钙因血液浓缩而成倍增加,血中电解质严重紊乱,一般血钾浓度变化不大。

三、临床特点

1.全身症状 寒战、体温降低、双眼充血、面部肿胀、面色发绀或苍白、四肢厥冷、全身水肿。

2.神经系统 头痛、狂躁、谵妄、惊厥、记忆力减退或消失、视觉障碍、牙关紧闭、肌张力增加。

3.循环系统 脉细速或不能触及,心率、血压变化及心律失常。

4.呼吸系统 发绀、喉痉挛、病理性呼吸、呛咳、血性泡沫痰、肺部湿性啰音。

5.消化系统 胃扩张、腹部膨胀、口鼻内充满泥沙和泡沫、呕吐、口渴。

6.血液系统 出现溶血、血红蛋白血症、高钾血症。

7.泌尿系统 少尿甚至无尿、血红蛋白尿。

8.并发症 可有肺炎、肺脓肿、脑功能不全、骨折、颈椎脱位等。

四、护理问题

1.清理呼吸道低效。

2.气体交换功能受损。

3.感知改变。

五、护理目标

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六、急救护理措施(一)现场急救

1.立即清除口鼻中的污泥、杂草、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将患者横置于救护者屈曲膝部或将腹部垫高,头部向下,按压背部迫使呼吸道和胃内的水倒出。

2.心肺复苏(二)医院进一步救治

1.迅速脱去浸湿的衣服,擦干身体,注意保暖。

2.继续胸外按压或电击除颤。

3.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有肺水肿的患者氧气湿化瓶中加入50%乙醇,减少肺泡张力,改善气体交换。4.建立静脉通路,输入血浆、甘露醇、高渗糖等。5.早期应用抗生素,预防肺部感染。

6.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严格控制液体滴速,做好抢救治疗护理记录。

7.关心体贴患者,尤其对有溺水者要掌握其情绪,心理变化,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取得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配合。第四节 冻伤

一、概念

冻伤是指由于受冻引起的组织损伤。全身性冻伤称“冻僵”;局部性冻伤,轻度仅有皮肤及皮下组织受累,深度冻伤累及较深组织,出现感觉异常及僵直。分为全身性冷损伤和局部性冷损伤。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在寒冷的环境中、长时间在户外时,因环境条件限制,被迫保持一定的体位,或因受冷、醉酒、患病、年老、体弱等原因,加之疲劳与饥饿,遇意外低温、风和潮湿的作用,在既无御寒条件又无防冻常识的情况下发生。主要发病机制是血液循环障碍和细胞代谢不良。

三、临床特点

1.全身性冷损伤 开始时表现为头痛、头昏、四肢肌肉关节僵硬、皮肤苍白冰冷、心搏呼吸加快、血压升高。体温<33℃时,有嗜睡、健忘、心搏呼吸减慢、脉搏细弱、感觉和反应迟钝。

2.局部性冷损伤(1)冻结性冷损伤(冻伤)。常发生在手指、足趾、耳廓和鼻,亦可发生在腕、前臂、足、面、肘、踝等部位。根据损害程度临床分为四度,第一、二度主要为组织血液循环障碍,第三、四度有不同深度的组织坏死。

一度:皮肤浅层冻伤。初起皮肤苍白,继为蓝紫色,以后有红肿、发痒、刺痛和感觉异常。

二度:皮肤全层冻伤。除红肿外,出现水疱,疱破后易感染。如无感染、经2~3周后水疱干枯成痂愈合,一般不留瘢痕。

三度:冻伤累及皮肤全层和皮下组织。

四度: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骨骼均被冻伤。(2)非冻结性冷损伤。冻疮,为受冻处暗紫红色隆起的水肿性红斑,边缘呈鲜红色,界限不清,痒感明显,受热后更甚。

四、护理问题

1.舒适的改变。

2.皮肤完整性受损。

3.体温过低。

4.潜在并发症 感染。

5.潜在并发症 坏死。

6.焦虑、恐惧。

五、护理目标

1.消除患者消极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2.保暖,使体温恢复正常范围。

3.尽量减少并治疗皮肤完整性受损。

4.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发生。

六、急救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

1.将患者安置在温暖的环境里,平卧位,脱掉湿衣服,动作轻柔、缓慢,避免粗暴移动和过度活动引起软组织损伤与骨折。

2.对神志清醒的患者,给热饮料及高营养、高热量饮食,做好心理护理,并消除紧张情绪。

3.观察全身皮肤及肢体的血运情况,抬高患肢并适当制动,加强护理,注意防止再冻伤。(二)临床观察内容

1.持续监测肛温和水温变化,严格掌握复温速度,避免因周围血管迅速扩张导致内脏缺血,或较冷的外周血流入内脏造成内脏进一步降温而致死。保持水温在38~43℃。

2.严格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瞳孔、尿量等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并详细记录,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配合医生处理。(三)药物观察内容

1.保持静脉通道畅通,及时给予抢救药物如强心剂、呼吸兴奋剂、升压药等,观察药物疗效,并做好气管插管、除颤的准备。

2.温水浸泡疗法适用于冻肢融化后,将冻肢浸泡于40℃的0.1%氯己定溶液中,每日1~2次,每次20分钟,连续浸泡5~6日,用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达到清洁杀菌目的,从而可减轻组织损伤,增加组织保持率。

3.改善局部微循环,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分子量7000~10000为宜)静脉滴注,用以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栓形成,给药时间越早越好,每日500~1000ml,持续7~10日。用药前必须作过敏试验,阴性者方可用药。必要时也可采用血管扩张剂(如罂粟碱30mg肌内注射,每6小时1次或静脉滴注)。

4.局部处理,外用冻伤膏,局部用药应涂厚1cm左右,指(趾)间均需涂药。根据创面情况每日换药1~2次,并以无菌纱布包扎至肿胀消退、创面愈合,注意伤部保暖。(四)预防

1.避免在寒冷环境中逗留和工作时间过久。

2.避免穿着过紧或潮湿的鞋靴。

3.冬天注意保暖。第五节 运动病

一、概念

运动病又称晕运病,是晕车、晕船、晕机和由摇摆、颠簸、旋转、加速运动等各种原因所致疾病的统称。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感觉冲突学说 人的三维空间定向建立在四种感觉输入的基础上:①感受重力和直线加速度的耳石信息;②感受角加速度的半规管信息;③视觉信息;④本体感受信息。在静止环境中和在地面自然运动环境中,四种感觉器官存在协同作用,即对身体所处在的状态它们都向大脑传递一致的信息。但当身体处于某些运动环境中,它们传入中枢的信息有某些是畸变的空间定向信息,与原有的模式不同,各感觉器官传入的信息发生矛盾而产生冲突,致使协同作用受破坏,引起机体平衡系统功能紊乱而发生运动病。例如人坐在旋转的视动椅中,视觉传入的是运动的信息,但前庭传入的是静止的信息,视觉与前庭感觉冲突而发生运动病。这种冲突可发生在上述四种感受器所感知的定向信息之间。有些学者认为不同平面的前庭中枢之间不协调也可以引起运动病。目前许多学者同意此学说。

2.神经不匹配学说 视觉、前庭、本体感觉系统的输入信息与中枢储存的经验信息不匹配。在中枢系统内有某种形式的储存记忆,同时对上述三个系统输入的信息进行互相对照比较。在地面自然运动环境中,从各感受器来的输入信息与储存的“期望”信息一致,则反应正常。但如在新的或不熟悉的运动环境中,输入信息与“期望”信息不一致,即发生不匹配而引起运动病。同时这种不匹配作用可改变储存的信息,成为一种新的信息联合,即储存信息重新排列。宇航员在进入宇宙空间初期,宇宙运动病发病率高达40%~70%,这是由于进入宇宙后所感受到的信息与储存的信息不匹配,经数日适应后建立了新的信息联合,但当他们经长期航天飞行环境回到地面环境时,由于过去在地面环境中建立的储存信息在宇宙航行环境中已重新编排,变为一种新的储存信息,与回到地面环境所感受的信息不匹配而发生运动病。近年来许多学者认识到行为感觉经验与长期记忆中的不匹配比来自视觉或前庭部分的感觉冲突更重要,因此神经不匹配学说已逐渐替代感觉冲突学说而被人们所接受。

3.前庭器官敏感性过高学说 前庭末梢感受器由三个半规管和球囊、椭圆囊构成,半规管感受角加速度,球囊和椭圆囊统称耳石器,感受重力和直线加速度。当人体在地面行走、跑步或跳跃时,由于这些运动产生的角加速度或直线加速度均在人体生理阈限内,因此不会发生运动病。当乘汽车、飞机或轮船等交通工具时,人处于快速运动环境中,这些交通工具有时产生的加速度超过人体生理阈限,当达到一定的时间积累,就可发生运动病。

4.血液动力学改变学说 前庭器官受刺激后,自主神经中枢发生失调引起脑血管紧张度改变,进而导致大脑各中枢的血液及氧的供应发生改变,当供应颞、顶叶等部位的血管收缩时,这些部位的血液及氧供应出现短缺,使位于这些区域的神经中枢功能发生紊乱,引起运动病。有学者提出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蛛网膜和皮质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大,造成颅内平衡失调,颅内压上升,迷路水肿,导致运动病。

5.神经递质假说 该学说认为运动病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应激反应,一些神经递质的平衡失调参与这一应激反应,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乙酰胆碱等。当晕船时肾上腺素水平愈高者抵抗强烈运动刺激的能力也愈强。运动病的发生取决于中枢胆碱能系统与去肾上腺素能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当受运动刺激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内乙酰胆碱(Ach)系统激活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NE)受抑制,导致Ach、NE系统的平衡失调,抗运动刺激能力下降,出现运动病。

6.耳石失重假说 此学说认为有的人双侧耳石膜重量不等,相等的力将引起双侧耳石器输入中枢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人长期生活在地球引力下,对双侧耳石器的不对称刺激已适应,不会发生异常的前庭反应。进入失重状态时,耳石失去重量,失去重力条件下的刺激,从而解除了对半规管的正常抑制作用,半规管的兴奋性增强,中枢不能适应,此时轻微头部运动都可能成为阈上刺激而引起运动病。

三、临床特点

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及眩晕。有血压下降,呼吸深慢,眼球震颤等。症状在停止运行后减轻或消失。

四、护理问题

1.体液不足。

2.潜在并发症 休克。

3.舒适的改变。

4.知识缺乏。

五、护理目标

1.躯体不适症状缓解或消失。

2.补充丢失的体液,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对运动病知识有初步了解,能预防其发生。

六、急救护理措施

1.患者应闭目仰卧或坐位时头有支靠,闭目或水平远视。

2.环境要安静和通风良好。

3.用抗组胺及镇静药物。

4.在旅行前1小时服抗运动病药物。

5.乘车时保持镇静,头有支靠,闭目或水平远视。第六节 化学毒气损伤

一、概念

化学毒气损伤多数在工业生产中,对某些原料、中间产物或废物处理不当或防护不当而发生,也可因自杀或谋害而造成。各种毒气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并发生损害,引起一系列症状甚至致死,称为急性中毒。最常见的化学毒气是一氧化碳,另外还有铅烟或铅尘、锰蒸气、汞蒸气、砷化氢、硫化氢、氰化氢和一些刺激性气体如氯气、氨气、硝烟等。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主要发生在工业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化学原料燃烧不完全、设备和管道不严密、操作者自我防护不足,或发生意外事故造成大量化学毒气外溢,毒气经呼吸道、皮肤黏膜进入人体引起中毒。主要通过五个方面导致机体有关器官组织发生器质性损害及功能障碍。①造成组织或器官缺氧;②可抑制神经细胞的生理功能;③缺某些蛋白酶的活性,使这些酶推动正常的生理作用;④干扰某些细胞的亚微结构,破坏细胞膜或细胞器的生理功能;⑤变态反应和易感性,某些金属毒气、烟尘作为变应原在体内发生特异性反应。

三、临床特点(一)主要症状

1.轻度中毒 有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耳鸣眼花、心悸,部分毒气由于对呼吸道及消化道的刺激作用,可发生咽喉部烧灼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