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无限潜能——哈佛教育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23:49:54

点击下载

作者:卢琼

出版社: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激发无限潜能——哈佛教育法

激发无限潜能——哈佛教育法试读:

前言

哈佛大学成立于1636年,是一所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剑桥城的私立大学,同时也是常青藤盟校的成员。

迄今已近400年的历史的哈佛大学培养出了8位美国总统、44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30名普利策奖获得者。除此之外,哈佛大学还培养出了一大批知名的学术创始人、世界级学术带头人、文学家和思想家以及数以百计的世界级财富精英。这些杰出的人物,曾经对美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还将继续影响世界的发展。为此,哈佛大学被称为“精英的摇篮”。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哈佛大学打造了这么多的“巨人”呢?是何种精神与理念支配着哈佛的学子呢?这些问题吸引了万万千千的人去探知其中奥秘。

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说:“哈佛的环境不只允许、而且鼓励人们从自己的特立独行中寻求乐趣。相反的,如果有朝一日哈佛想把她的孩子塑造成单一固定的性格,那将是哈佛的末日。”哈佛大学教授乔治·桑塔耶那说:“爱是终生受用的财富,是世间最美的东西,我们的人生因为爱而丰富和生动,我们永远不能放弃。”哈佛校训中有这样一句话: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哈佛的教学理念认为,培养人才最重要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品质与性情、自由博爱等理性主义和生活的基本能力的培养。

本书以哈佛的这种教育精神为依托,精选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和寓意深刻的寓言作品,据此讲述了怎样开发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快乐的生活趣味、充满本真的个性,教会孩子珍惜最珍贵的自由,让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进而直面真实的自己,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成长,以及怎样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经济能力等影响孩子一生的基本能力,让他们展翅翱翔在自由的天空。

书中每个故事都具有丰富的启迪意义,每个故事最后都有精辟的“哈佛的家教精髓”,让父母们了解系统而又科学的家庭教育的方法。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相信阅读后都会深受感动。

这是一本可以让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的书,是送给孩子们最好的爱的礼物。您每天只需花费15分钟的时间陪孩子一起阅读这些故事,就一定会让您和您的孩子深深受益。

小引 精英摇篮——哈佛大学的传奇

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哈佛大学校训

一、哈佛的成长历程

哈佛大学成立于1636年,是一所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剑桥城的私立大学,同时也是常青藤盟校的成员,迄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从此以后,欧洲人纷纷远涉重洋来到美洲。17世纪初,首批英国移民到达北美,在那里开拓自己的“伊甸园”——新英格兰。在这些移民中有100多名清教徒,曾经在英国古典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接受过古典式的高等教育,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在美洲这个新的家园也能够受到这种教育,他们于1636年在马萨诸塞州的查尔斯河畔建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学府——新市民学院。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决定筹建一所像英国剑桥大学那样的高等学府,每年拨款400英镑(对应于当时的经济情况)。由于创始人中不少人出身于英国剑桥大学,他们就把哈佛大学所在的新镇命名为剑桥。1638年学院正式开学,第一届学生共9名。1638年9月14日,牧师兼伊曼纽尔学院院长的J.哈佛病逝,他把毕生一半的积蓄720英镑和400余册图书捐赠给这所学校。而这些财产按每年6%、每12年翻1倍的增长率计算,到2011年为止,就一共翻番31次,相当于至少增长11亿倍!

1639年3月13日,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把这所学校命名为哈佛学院。在建校的最初一个半世纪中,学校体制主要仿照欧洲大学。1721年正式设立神学教授职位,1727年设立数学和自然科学教授职位,1780年设立医学教授职位,同年扩建成哈佛大学。1816年成立神学院,1817年成立法学院,以后各学院相继在19世纪后成立。教育学院成立于1920年,1936年又成立了政治学院(1966年命名为肯尼迪政治学院)。1966年以来,哈佛大学共设10个研究生院,即文理、商业管理、设计、牙科医学、神学、教育、法学、医学、公共卫生和肯尼迪政治学院;2个招收大学本科生的学院,即哈佛学院和拉德克利夫学院;并设继续教育办公室,专门负责暑期学校、附设课程和终身学习中心。牙科医学、医学、公共卫生等3个研究生院设立在波士顿,其余各学院均集中于剑桥。各学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哈佛历任校长坚持3A原则,即学术自由(academic freedom)、学术自治(academic autonomy)和学术中立(academic neutrality)的原则。

哈佛大学建校于1636年,而美国建国于1776年,哈佛大学建校比美国建国还要早140年左右。哈佛大学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同时也是北美第一所和最古老的法人机构。在剑桥城,与哈佛大学相邻的是美国另一所鼎鼎大名的高等学府——麻省理工学院(MIT),这也是一所在世界上享有一流大学的声誉的学校,以理工科著称于世。而哈佛大学则在英语语种授课的大学排名中尤其突出。哈佛大学是世界上拥有最多有“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之称的罗德奖学金得主的大学。

在建校最初的200多年间,哈佛的教学主要参照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这些古典大学的课程设置,以宗教研究为主。直到1869年,40岁的查尔斯·威廉·艾略特担任了哈佛大学的校长,他在职期间的一系列改革,从根本上使哈佛蜕变为现代美国的研究型大学。艾略特的改革措施包括课程选修制、小班授课以及入学考试等。艾略特的“哈佛模式”影响了美国国家的高等和中等教育政策。

艾略特185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之后他去了欧洲进行考察和学习,并对法国和德国的高等教育进行了详细的研究。1869年,艾略特担任了哈佛大学的校长一职。在当时,美国的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西部大开发、淘金热潮、横贯美洲大陆的东西铁路的修建等,需要大批的科学技术人才。而当时的耶鲁大学已经设立了科学学院和研究生院,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也在改革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而当时的哈佛大学仍以教授古典课程为主,这根本不符合美国的国情需要。当时,哈佛大学的教授们都充满了危机感。艾略特的课程改革扭转了这一局面,使这所最古老的美国大学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此外,艾略特还向各学科的教育名流发出邀请,从多个学科收集“伟大的书”。之后他还编辑出版了著名的《哈佛经典》。艾略特在1926年逝世后,他的名字已经和“哈佛”共同成为代表美国高等教育普遍愿景的同义词。

哈佛大学图书馆的藏书量超过1 500万册,这是美国最大的学术型图书馆,总藏书规模仅次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为全球第五。另外,它拥有非营利组织以外最大的财政捐赠,到2008年时已经达到378亿美元。如今,哈佛大学已发展为拥有10个研究生院、40多个系科、100多个专业的大型院校。正式注册有18 000名学位候选人,以研究生为主,也包括本科生。另外还有13 000名非学位学生在其扩展学院学习一门或更多的课程。在哈佛大学工作的教职员工超过14 000人,包括超过2 000名的教授和讲师。还有7 000多名教员在哈佛所属的各个教学医院工作。多年来,哈佛大学除了培养大量的美国学生外,还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大批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哈佛的家教精髓:求知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对真理的追求,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以优秀的人为榜样,可以激励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再迷惘和孤单!

二、哈佛校训:以真理为友

从哈佛学院时代沿用至今的哈佛大学校徽上面,有用拉丁文写着“VERITAS”的字样,意为“真理”。哈佛校徽的图案展示着三本翻开的书本,其中两本书向上翻开,而另外一本书则向下扣着,象征着理性(reason)与启示(revelation)之间的动力关系。哈佛大学早期的校训是“察验真理”[Veritas(1643年)]、“荣耀归于基督”[In Christ Gloriam(1650年)],以及“为基督·为教会”[Christo et Ecclesiae(1692年)]。哈佛大学的一份最早期文献——1642年的《学院法例》——如此写道:“让每一位学生都认真考虑并以认识神耶稣·基督为永生之源,作为个人生活与学习的主要目标,以基督作为一切正统知识和学习的唯一基础。所有人既看见主赐下智慧,便当在隐秘处认真借着祷告寻求他的智慧。”这表明在哈佛建校的初期,宗教教学活动是学校的主要内容。直到美国建国后,哈佛大学校训才恢复为最早确立的“真理”(Veritas)。

哈佛大学校训的原文,也是用拉丁文写的,意为“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校徽和校训的文字,都昭示着哈佛大学立校兴学的宗旨:求是崇真。

1903年,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之父、美国本土哲学的创始人威廉·詹姆斯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真正的哈佛》的演讲。在演讲中,威廉·詹姆斯用充满激情的语调说道:“真正的哈佛是看不见的哈佛,在于她富于真理追求的灵魂之中,在于她无数独立而又孤独异常的孩子们身上。思想才是我们大学这座植物园中最宝贵的种子!”

哈佛校训中的“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其实是源于西方名哲的一些真实事件。

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雅典,城邦兴旺,百姓安居乐业。这里的社会风气很好,人们都非常崇敬那些有智慧的人,很多智者在这里开办学校,向人们传授辩论、修辞等智慧。有一位额头宽阔的老人闲来无事喜欢在人多的地方和人辩论,他的名字叫苏格拉底。他经常和人辩论,在辩论中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对方树立新的思想。传说,曾经有好事者到德尔菲神庙去请求神谕,请神回答谁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结果神谕显示,苏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听到后,感到很困惑,觉得自己一无所知,为什么还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呢?于是苏格拉底去询问那些饱有智慧的人。他问将军什么是勇敢,问政治家什么是正义,问诗人什么是美。结果通过苏格拉底的询问,这些各行各业的精英都承认自己并不知道勇敢、正义、美的真正含义。苏格拉底恍然大悟,自己之所以比别人有智慧,是因为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而其他人则连这个都不知道。就像苏格拉底的名言“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抱着这种追求真理的心态,苏格拉底启发了学生柏拉图对真理的追求,柏拉图又启发了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研究。在德尔菲神庙的石柱上刻着“认识你自己”,柏拉图也把这句话刻在了自己所办学校阿卡德米的入口处,用来激励自己的学生对真理的追求。后来,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举世闻名的言论:“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哈佛的家教精髓:哈佛校训确立了自己办学的理念:追求真理。这是哈佛大学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决定了哈佛办学的宗旨和目标。由于这种定位,哈佛大学尽管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始终走在世界大学的前列。

三、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精英摇篮”

哈佛大学培养出了非常多的业界精英。比如在政界,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中迄今为止共有8位曾当选为美国总统。他们分别是第2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第6任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第19任总统拉瑟福德·海斯、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第43任总统乔治·布什以及现任美国总统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第44任总统)。在学术领域,到目前为止哈佛大学有44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30名普利策奖获得者。

除此之外,哈佛大学还培养出了一大批知名的学术创始人、世界级学术带头人、文学家和思想家,如诺伯特·德纳、拉尔夫·爱默生、亨利·梭罗、亨利·詹姆斯、查尔斯·皮尔士、罗伯特·弗罗斯特、威廉·詹姆斯、杰罗姆·布鲁纳、乔治·梅奥等各界精英,还有著名外交家、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也出自哈佛。我国近代的许多科学家、作家和学者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如胡刚复、竺可桢、杨杏佛、赵元任、陈寅恪、林语堂、梁实秋、梁思成、江泽涵等,这些学成归来的大师为我国近代学术与国际接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哈佛大学成为“精英的摇篮”呢?哈佛的学子接受了何种精神与理念呢?这些问题吸引了万万千千的人去探知其中奥秘。

哈佛老师经常这样告诫学生:如果你想在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能得心应手并且得到应有的评价,那么你在哈佛的学习期间,就没有晒太阳的时间。在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墙上的训示似乎已经给出了人们答案。简短几句话,足以引人深思,让人深受启迪:

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没有艰辛,便无所获。

……

在哈佛的校园里,看不见华丽的服饰,也看不见浓妆异彩,更看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的脚步,坚实地写下人生的篇章。哈佛不是神话,哈佛只是一个证明,是人的意志、精神、抱负和理想的证明。哈佛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名字,更是一种精神与智慧的象征,因为它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哈佛的家教精髓:在人生路上,只有永不停歇,努力奋斗的人才能走得更远,看到更多的风景,倘若你停止不前,那后人就会赶超你,对于前面的人来说你的停止不前就是在后退。

第一章 天才源于后天的培养

不用说生下来就具备很高天赋的孩子,就是那些天赋一般的孩子,只要给予合理的教育,也都能成为优秀的人。——【早期教育倡导者】吉西·威

第一节 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在教育史上,关于天赋和后天教育哪个更重要的问题,引起了教育家们的广泛争论。

17世纪,英国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名叫约翰·洛克。他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开创人,同时也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人,在哲学以及政治领域都有重要影响,也是他第一次提出了“天赋人权”的思想。在流亡荷兰期间,他写出了教育名著《教育漫话》。他在这本书里写到:人的心灵就像一个白板,每个人生下来时都一样,之所以千差万别,形成不同的观念和知识,是因为后天接受不同的教育所致。并且,他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这就是教育史上有名的“白板说”。

到了20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美国诞生,并很快风靡全球。它的创始人约翰·华生宣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行为,而非看不见的意识,其目标就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在教育问题上,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先天因素是没有任何影响的,接受的教育才决定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华生曾经发表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言论:“给我12个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因为华生的这番言论过于极端,后来有些教育学家讽刺他为“育儿机器”。

洛克的“白板说”和华生的“育儿机器论”非常相似,他们都不承认“天赋”在人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而强调后天教育的影响。虽然这两个说法都过于极端,然而这两位思想巨人从哲学和心理学的不同角度,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这足以说明后天的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很多学习不好的孩子的父母,往往认为孩子天生头脑愚笨,再努力也没用,于是就放弃了对孩子的继续教育。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一方面,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孩子的学习天赋关系不大,而与后天的[1]努力程度有关;另一方面,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学习成绩不好,只是表明了孩子的学习智能不突出,而在其他方面一定有自己的长处。[2]

爱尔维修曾经说过:“人刚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环境的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变成凡夫俗子。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有人说,教育孩子是成年人的义务和责任。孩子一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先接触到的就是自己的父母,每一个孩子的培养都离不开父母,父母对孩子最基本的教育是首先要保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而要造就孩子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性格,要从父母为孩子的成长所创造的环境中开始。

不要过于在意自己前方的目标,要更加在乎追寻的历程,这样你才会更快乐。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我们所提供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优越的物质环境,而且还要包括快乐的精神环境。要让孩子欣赏到更多的优美风景,得到更多的快乐。

那么,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需要哪些必备的条件呢?

首先,需要和谐的家庭环境。良好的环境应该是有作息规律、有秩序的。学会遵守家庭里的规律和秩序,也就学会了遵守社会上的规律和秩序。

其次,需要实用的生活用品。孩子需要独立的房间,学习用的书桌,学习写字的小黑板等,父母要保证给孩子提供这些日常的生活用品。并且,摆放这些实用生活用品的房间一定要洒满新鲜空气和阳光,窗户一定要明亮,便于孩子观察外面的世界。

第三,需要足够的书籍。书籍是陪伴孩子一生的精神食粮,读书能让孩子学会美好的品德,学会坚强的信念,也可以让孩子学会爱的感觉和追求梦想的勇气。此外,与书籍同等重要的是孩子的学习工具,它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最后,需要自由的空间。如果家里没有花园,那就一定要带孩子到楼下的花园里去散步,无论如何,都需要给孩子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父母可以在这个花园里和孩子一起驯养小狗,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栽种下代表希望的花草树木,甚至可以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教孩子学做喜欢的玩具。

此外,大自然也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的环境。父母要经常带着孩子去大自然中散步和游玩,这样既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还可以让孩子认识到很多感兴趣的事物,一棵小草、一块石头都能让好奇的孩子兴致勃勃地观察半天。哈佛的家教精髓:良好的环境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生活得舒适,重要的是良好的环境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必要因素。良好的环境可以使孩子身心健康,孩子就如一张白纸,最终会有怎样的人生,主要靠后天的培养,而在后天培养的过程中,环境的影响也是极为关键的。注释[1]霍华德·加德纳(1943— ),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最为人知的成就是“多元智能理论”,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现任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心理学、教育学教授,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2]克洛德·阿德里安·爱尔维修(1715—1771),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功利主义与唯物主义者,主要著作有《论精神》和《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

第二节 正确引导,你也可以培养出天才

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班级,班里有20多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有极不光彩的历史,父母管不住他们,学校和老师也拿他们没办法,这个班级的学生几乎都被大家放弃了,他们被安排在一个灰暗的教室里,老师换了一个又一个,都无法教育好这个班级的孩子。

这年春天,这个班级又来了一位年轻的辅导老师,这位老师善良而美丽,名叫辛拉。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辛拉没像其他老师一样训斥和打骂孩子,也没像各个前任老师那样新官上任三把火。辛拉微笑着面对孩子们,让孩子们首先来做一道选择题:“题目中的三个人,其中有一位会成为大家敬佩的人,孩子们,大家猜想一下,是A,是B,还是C,会成为大家敬仰的人?”辛拉向孩子们说出题目的要求。

在辛拉公布题目的同时,A、B、C三人的命运也盘旋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题目如下:

A:笃信巫医,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

B: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每晚都要喝大约1升的白兰地,而且曾经有过吸食鸦片的记录。

C: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习惯,热爱艺术,偶尔喝点酒,年轻时从未做过违法的事。

孩子们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C,他们认为,前两个人肯定不会受到大家的尊敬,因为他们有多么不光彩的历史呀!A和B要么成为罪犯,要么堕落成大家都唾弃的道德败坏者,总之肯定不会受到大家景仰。品德高尚的C肯定会拥有最美好的命运,受到人们的尊重。

辛拉微笑地看着孩子们,说出了孩子们大吃一惊的答案:“孩子们,你们的答案都符合常规的判断,但是你们都错了。这三个人都是你们很熟悉的人,A是富兰克林·罗斯福,他身残志坚,连任四届美国总统;B是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C的名字大家也很熟悉,他叫阿道夫·希特勒,一个夺去了几千万无辜生命的法西斯元首。他们都是二战时期最著名的三个人。”

孩子们安静地看着辛拉,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他们看来,A与B有那么不光彩历史的人,却成为受人们尊敬的人。

辛拉继续说道:“孩子们,你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过去的一切都已经过去了,真正能让一个人成功的机会就是把握现在和未来。就连伟人也犯过错,也有阴影,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人,从现在开始,从阴影里走出来吧,你们都是很棒的!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们也会拥有和伟人一样的人生。”

就这样,这个被大家视为最垃圾的班级,却以无比巨大的力量成长着,这些孩子在心灵的感召下,勇往直前,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的做了技术高超的飞机驾驶员,有的做了伸张正义的法官,还有的人做了帮人解惑的心理医生。当年班级里那个最爱捣蛋的罗伯特·哈里森,成为华尔街上最年轻的基金经理人。他们说:“我们以为我们都无可救药了,是辛拉老师让我们醒悟,我们才能忘记过去,把握现在,努力寻找未来。”

在这个故事中,辛拉老师把握孩子的天性,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才使孩子们走上了积极的人生道路。辛拉老师改变了20多个“垃圾学生”的一生,相信许多父母读后也会深受启发。

孩子的命运掌握在父母手里,禀赋再好的孩子若是错过良好的教育和培养,那么即使有天才的潜质,也会被浪费掉。所以父母必须抓住黄金时机,对孩子进行后天的培养,为孩子铺就好天才的成长之路。

德国天才少年卡尔·威特就是一个典型的通过后天教育成为天才的例子。卡尔出生的时候,就被脐带缠住了脖子,差点窒息而死。在医生的抢救下,虽然卡尔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他连呼吸都困难,明显先天不足。小卡尔迟钝的本能反应,让父亲老卡尔看不到他有任何的天赋迹象。因为小卡尔不能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主动地寻找母亲的乳头,母亲只能把奶挤出来一点一点地喂他。

在孩子本身禀赋并不好的情况下,老卡尔抓住孩子潜能发展的最佳时期,用心培养孩子,最后让小卡尔走上了天才少年的道路。由此可以看出,天才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通过后天培养的。哈佛的家教精髓:天才=99%的后天教育+1%的先天禀赋。最美的花是用最多的汗水、泪水浇灌出来的。机会总是稍纵即逝的,真正抓住孩子学习的最佳时期,黄金时机一旦错过,就不再有了。对于孩子的教育,若是能把握住这一段黄金施教时期,那么孩子的整个人生就会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倘若错过此最佳时期,则会贻误孩子的一生。

第三节 正确认识早教

“妈妈,小孩是从哪里来的?”一天,4岁的小男孩皮特从托儿所回家,歪着脑袋问母亲。“小孩是从路边捡来的。”皮特的母亲骗他说。“不对,老师说小孩是妈妈生的!”皮特嚷道。“小孩子问这些事干什么,等你长大了自然明白了。”皮特的母亲不耐烦地说。上小学一年级后,皮特又一次问母亲:“男孩和女孩拉手会怀孕吗?”“你这孩子,小小的年纪怎么整天胡思乱想!”

从此,皮特再也不敢向母亲问这问那了,不过他的内心还是强烈地想弄懂这些事情。

而4岁的比尔问了母亲同样的问题。比尔的母亲耐心地告诉比尔:“妈妈肚子里有一个器官叫子宫,子宫只有女人才有。它的形状就像一个小房子,小孩子就是从里边来的。”母亲耐心地给比尔讲道。“妈妈,我明白了,女人有子宫,所以就能生孩子。”“傻孩子,女人光有子宫还不能生孩子,还要和男人结婚,才能生孩子呢!”“这是为什么?”比尔眨巴眨巴眼问。“因为爸爸身体里有精子,形状像小蝌蚪,它们要和妈妈身体里的卵子结合,然后在子宫中安家,10个月后,才能生出小宝宝呢!”“妈妈,我明白了,孩子是这么出来的。”比尔拍着小手高兴地说。

研究证明,接受过早期教育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智力都要高出15~30分。

不仅仅正常的孩子是这样,先天不足的孩子和孤儿院的孩子也是这样的。因此孩子出生之后,父母为他们实施早期教育是很必要的,这关系到孩子的将来是不是可以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父母在早期教育中,要仔细观察孩子的性格特征,发掘孩子的兴趣爱好,对孩子进行适合其天性的教育。早期教育应本着兴趣出发,以锻炼孩子健康体格、开发孩子多元智能、培养孩子良好品质等为目的。早期教育激活孩子的脑神经细胞,开发他们的大脑潜能,旨在引导孩子学会捕捉美的感觉,学会陶冶情操。

每个人的潜能发展期是固定不变的,它在一定的时期内是可以发挥最大潜能的,而错过了发展的时期,则会慢慢削减其潜能的作用。如果不让这种潜能在发展时期快速被挖掘和开发,错过了就永远不能再发展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后天培养需要掌握最佳时期的原因。对孩子的教育开始得越晚,孩子的潜能被开发得就越少。

哪个时期该对孩子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父母必须先搞清楚。因为孩子的各项能力在发展过程中不是同步的,有些能力发展得早些、快些,有些能力则迟些、慢些,有些能力发展还呈快慢交替状态。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

父母必须抓住良好的时机对孩子进行最早教育,才能使孩子的潜能被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否则,孩子天生的潜能会越来越少,教育效果也越来越差。

综上所述,通过早期教育对孩子培养起来的良好品德将影响孩子的一生,最关键之点在于:要不失时机地为孩子的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抓紧施教的最佳时期对孩子进行教育。同样,那些在童年时期未经过正确引导而形成的不良品行,也将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早期教育不需要父母一味地向孩子灌输各种知识,强制地让孩子记忆、背诵、绘画、学习、听说,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如果采取这种填鸭式的强制灌输教学法,不仅不能保留孩子的天赋,反而会阻碍孩子智力的发展速度,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丝毫的帮助。

早期教育是根据孩子感兴趣的是什么,我们就教孩子这个领域的各种知识,在游戏中开心施教,才能点滴浸透到孩子脑海中,从而形成既定的模式。因此,早期教育需要父母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础上,采取鼓励、引导和奖励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掌握学习的方法,并且带领和培养孩子一起寻找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这才是早期教育的意义所在。

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很小就开始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锻炼身体的素质和意志力,开拓孩子无比美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孩子乐观的人生态度、坚强的勇气以及面对梦想和人生的坚定信念。而这些,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必备条件。并且,采用正确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会让孩子们快乐学习,拥有完整而幸福的童年。哈佛的家教精髓:早期教育并不是利用孩子的童年时光来完成沉重的学业任务,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是建立在自由、快乐、自愿、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在保持儿童天性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为孩子的将来做好准备。

第四节 抓住早教的时机

在昆虫中,跳蚤可能是最善于跳跃的了,它可以跳到相当于自己身高的几万倍的高度。为什么会这样呢?带着这个问题,一个大学教授开始了他的研究。可是他研究了一整天,都没有找到答案。

为了防止它逃跑,教授用一个高1米的玻璃罩罩着这只跳蚤。第一天,跳蚤就跳啊跳啊,为了能跳出玻璃罩,却都在跳到1米高的时候,就被玻璃罩挡了下来。

第二天,教授惊奇地发现,取下玻璃罩,这只跳蚤只能跳1米高了。教授于是用50厘米高的玻璃罩罩着跳蚤。

第三天,教授发现,跳蚤只能跳到50厘米高。晚上,教授又用20厘米的玻璃罩罩着跳蚤。

第四天,跳蚤跳的高度又降为20厘米。到了第四天下班时,教授干脆用一块玻璃板压着跳蚤,只让跳蚤能在玻璃板下面爬行。

不出所料,第五天,跳蚤再也不能跳了,只能在桌面上爬行。

教授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酒精灯,酒精洒在了桌上,火也慢慢地向跳蚤爬的地方蔓延。就在火快要烧着跳蚤的一瞬间,跳蚤猛地一跳,又跳到了它最开始能跳到的高度。

人的潜力就像跳蚤的弹跳力一样,发挥出来时也是惊人的。

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有意识地、有目的地教育、引导、开发、强化孩子的潜能发展。每个人一出生就被赋予了这样天生的潜能条件,父母要让这种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才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人生。如果父母忽略了孩子的这一潜能,不对其进行好好把握,让孩子按照理想常态进行成长,本身具备100分潜能的孩子,可能到最后只能达到60~90分的效果。而若在这个时期,好好开发孩子的潜能,那么收到的效果很有可能是理想中的100分。

开发孩子的潜能,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孩子最佳受教育的时期,对其施教正确的教育方法,进行各种能力的锻炼,开始得越早,取得的效果就越显著,也能更大限度、更早地开发孩子的潜力。如果实施了错误的教育法,即使是天生就拥有高超禀赋的孩子,这种潜能也会被扼杀,就更不用说天生禀赋并不好的孩子了。

大多数情况下,适当的、及时的教育总是会让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的。如果这种潜能被开发,则有可能使孩子走上天才的道路。那么为什么我们身边的天才却不多呢?这是因为即使是禀赋很高的孩子也没得到正确的教育,他们的潜能就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天才的命运,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掌握在父母的手里,挖掘适合开发孩子潜能的教育,是父母的职责所在。

德国教育学家、天才少年卡尔·威特之父——老卡尔·威特先生认为,孩子智力开发从0岁开始,如果你从孩子出生后第三天开始教育,那么就已经迟了2天。但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不明白事理,要等到孩子七八岁时再开始对其教育。甚至还有一部分父母认为,过早对孩子进行教育则会丧失孩子原有的天性,不但不会帮助他们成长,还会阻碍孩子的正常发展。历来很多教育学家纷纷证实了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他们一致认为,孩子一出生,父母最重要的就是及早挖掘、诱导孩子自由地发挥出这种潜在的能力,这对孩子的成长只会有百利而无一害。

一个婴儿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都将决定他的一生。婴儿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虽然在父母看来,新生儿和婴儿是非常弱小和幼稚可笑的。孩子们大脑犹如一张白纸一样,他们无法辨识任何事物,根本无法进行分析和判断,因此,幼年时期,孩子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长身体。但一两个月之后,孩子就会慢慢地认识这个陌生的世界,他们反复观察,通过反复的记忆来保存所获取的信息,因此他们认得自己的父母,他们会辨别陌生的面孔,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认生的原因,如不让陌生人抱。而在这个时期,就可以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并不需要理解能力,你只需要充分利用孩子的这种能力,让孩子接触不同的事物,并且多次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那叫什么,父母反复用清晰的、标准的、温和的语气重复,孩子并不会感觉到厌烦,因为他们的大脑处于白纸状态。相反,他们通过直觉,在一瞬间就可以掌握整体的模式识别能力,不需要像大人一样进行分析判断。他们完全不需要理解即会吸收他们所获取到的信息,他们会储存这些记忆,久而久之,孩子很自然地就能认识这些事物。而这种能力是大人远远所不能及的。

这种教育被教育学家称之为“模式教育”。在孩子3岁以前,都可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在这种教育方式下进行的教育,父母所选取的信息必须是正确的,经常性地、反复地灌输给孩子的东西若是错误的,则容易被孩子消磨掉,因为孩子不具备自主分辨好坏的能力,因此需要父母先将好坏信息帮孩子筛选好,再将其灌输给孩子,否则,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

有研究证明,如果6岁以前,孩子的潜能被发现并得到培养,那么,他的未来更容易突破平庸,也能产生更多的自我满足感。发现孩子的潜能,并不意味着父母要花巨资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带孩子奔走于各种各样的比赛,收获奖杯和奖章。开发孩子潜能的终极意义在于清楚孩子擅长的是什么,以及引导孩子尽最大努力发挥这种特长。如果孩子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意识到自己的能力,那么,未来在他实现理想和抱负的过程中,即使遇到困难和挑战,也会保持强烈的自信和进取心。

让孩子尽可能多接触艺术、文学、体育等领域,有机会就让他试试。一定的兴趣模式将会慢慢出现,孩子的特长也会逐渐表现出来。仔细观察自己的孩子,或者借助专业人士的评估,了解孩子实际的发展水平,找到他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创造条件并加以鼓励。对于孩子的弱项,则用优势来带动。比如孩子不善言谈,可以让孩子叙述当天经历的趣事,由妈妈帮他记录下来;家人过生日时,鼓励每个人表演一个节目;每周日的晚上大家朗读短文并发表心得,等等,都可开发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每个孩子都具备巨大的潜能以待开发,这些能力在没有显现出来前谁也不知道,一些父母会按着自己的意愿“强行开发”,但往往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其实,孩子会在一定的条件下流露出才能,关键在于父母是否能为他们制造机会。在发现了孩子的潜能后,就要创造条件,保持这些特长的发展。有特长的孩子会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就感,无论滑冰还是画画,音乐还是运动,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进步,或在竞赛中取得了成绩,他就有了更多的机会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自信,也就有了更强的动力继续发展。哈佛的家教精髓:从孩子一出生就应该开始进行正确的教育,模式时期的教育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开发孩子潜能的秘密就在于,及时、正确地对孩子进行教育。这个过程虽然艰苦而漫长,倘若父母能全心努力,定会收获到不一样的效果。

第五节 学会发现孩子的强项

有一天,一位父亲带着自认为是无可救药的孩子去看心理医生。那个孩子已经被严重灌输了自己没有用的观念。刚开始,他一语不发,任凭医生怎样询问、启发,他也绝不开口。心理医生一时间也无从着手。后来心理医生从他父亲所介绍的情况和所说的话里找到了医治的线索。他的父亲坚持说:“这个孩子一点长处也没有,我看他是没有指望,无可救药了!”

心理医生就开始找出他的长处——孩子不可能没有任何长处。他最终找到了,这个孩子喜欢雕刻,甚至可以说在这方面具有很高的天赋,还颇有成为高手的潜质。他家的家具也被他刻“伤”,到处是刀痕,因而他常常受到惩罚。心理医生买了一套雕刻工具送给他,还送他一块上等的木料,然后教给他正确的雕刻方法,不断地鼓励他:“孩子,你是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最会雕刻的一位。”

从此以后,孩子渐渐变得开朗了,改掉了不爱讲话的毛病,后来竟然成了一位擅长唇枪舌剑的律师。

这个故事说明,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对孩子教育和培养的高度。父母对孩子教育和培养的破坏性行为不问究竟,只是责罚,结果孩子有了自闭倾向。但如果从孩子的破坏性行为中发现其强项后,就能够将孩子的坏习惯去除,自闭倾向也随之消失。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和调查,已经证明了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多项技能,所不同的只是技能的拥有程度及组合不同。20世纪80年代,美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不仅仅指人们通常所认为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它还包括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至少7种以上智能,所有的智能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特殊孩子更要发现他的强项。作为父母,在发现自己孩子是特殊孩子时,不要先给他贴上标签,而要去观察孩子的举动,去发现他每天花最多时间做的事,去发掘他的优点。从正面的角度来看待特殊孩子,他们其实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能力。举例来说,一个坐轮椅的孩子往往手力特强,不会讲话的孩子往往手的精细能力强,耳聋的孩子往往触觉很敏感。特殊孩子是用不同的角度和世界共存。他们总会给人许多的惊喜,父母无法预测他们的发展极限。父母要看孩子的特殊性在哪里,就会发现他们更多的优点。

要想多方面发现孩子的强项,父母可以从智力的八个层面发掘特殊孩子的优点,即音乐天分、体能、数学、语言、方向空间、社交、感性以及灵性。通常学校只提供数学、语言等方面的智力学习,其他的都得靠自己去学习。因此做父母的要发掘特殊儿童的其他强项,并帮助他们,把他们学习的技能分成多个阶段,让他们一步一步去做,且要用耐心去教导。因为人的大脑是有可塑性的,需要的只是磨练。

培养天才最重要的是如何发现,如何引导,以及如何对待。哈佛的家教精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一些孩子的强项之所以后来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来自幼时父母的态度,即同情、内疚、冷漠或急切,家庭成员的关系,外界的态度等。因此父母不仅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强项,更要用欣赏、宽容的心态正确对待孩子的强项,使孩子的强项成为其一生的特长。

第六节 赞美的力量是巨大的

天气预报说最近将有台风侵袭一座海滨小城。城里的人惊慌起来,母亲边忙碌着积极预防,边诅咒这该死的台风。站在旁边的小女儿说:“我喜欢台风!”

台风破坏力极强,毁坏庄稼、吹倒房屋、阻塞交通,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并造成损失,母亲很诧异女儿为什么说她喜欢台风。

母亲小心翼翼地问女儿为什么喜欢台风。小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上次台风来了,就停电了,晚上点起蜡烛,你就会说我像小天使。”

母亲随即放下手中的事情,抱起小女孩,亲吻着她的小脸蛋,凑近她的小耳朵并说了一句话——孩子,你永远是天使!

培养和教育孩子时要知道,赞美的力量是巨大的,会让一个孩子从内心珍惜父母的教诲。

在表扬孩子时父母要重视感情的作用,掌握好尺度,尽量做到浓淡适度。有时对孩子的一个微笑,也会起到许多赞美之词难以起到的作用。

赞美需要采取合理的方法,否则将起不到赞美的作用。赞美还要掌握时机,坚持原则,但不要重复赞美。

首先,赞美要掌握时机,坚持原则。对孩子的鼓励和表扬必须要有却不能过多,建议父母的夸奖要更重视孩子后天的努力。夸奖孩子也是有时机的,要准确地抓住时机,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其次,赞美不要过度。过度的赞美会让孩子产生骄傲的情绪,孩子可能仅仅因为这样就丧失掉本身的才能,变成一个碌碌无为的人。

第三,当孩子正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时就应当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也能增强孩子良好行为发生的自觉性;如果一时忘记了,也要设法补上。

最后,父母在对孩子进行表扬时,也要让孩子明白:永远保持着一颗谦虚的心,只有谦虚人才能不断地进步。

总之,当孩子有一点点进步的时候,不要吝惜赞美他们,要给予孩子一些肯定,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进步,这同时也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哈佛的家教精髓:一句赞美让他人心情愉悦,经常赏识他人,夸奖、赞美他人的人往往处事积极乐观,受人欢迎,受人尊敬。培养孩子,父母应该学会赞美他,努力去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赞美。但是赞美要采取合理的方式,适度赞美,适可而止,并且坚持原则,不重复赞美。

第二章 开发孩子走向成功的潜能

一个成功者并不只体现在知识和经验,还在于思维的方式。——【哈佛大学教授】西奥多·莱维特

第一节 好成绩不等于成功

1973年,一个18岁的少年考入了哈佛大学,就读于有“美国律师摇篮”之称的法律系。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前途无量的专业。律师在美国是一个受人尊敬而又赚钱的行业,同时法学专业也可以作为走向仕途的踏板。可以说,这是千千万万的人梦寐以求的学业。然而,让人感到无法理解的是,这个少年喜欢一门新的学科:计算机科学。在那个年代,计算机还拥有着笨拙的外形,极少的功能和昂贵的价格。在哈佛就读期间,这个少年已经预见到了这个新兴产业的光明未来。他说在未来的世界,每个人桌上都应该有一台电脑,这个想法引来了很多人的嘲笑。为了能够更好地参与这门新兴产业的发展,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哈佛退学。

这个少年的名字叫比尔·盖茨。从哈佛退学之后,他和朋友一起创办了微软公司。从创办至今,微软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提供商,一直引领着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趋势。而“每人桌前一台电脑”的想法,也早已成为现实。在1995年到2007年的《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中,比尔·盖茨连续13年蝉联世界首富。2008年比尔·盖茨正式退出微软公司,将自己的560亿美元个人资产悉数捐给了社会慈善机构,世界各地的很多贫困地区和受灾地区都收到了他的捐助。

通过这段传奇般的经历,比尔·盖茨向世人阐述了另一种对成功的解读方式。或许他可以在哈佛读完学业,获得法学学士学位,成为律师或者政界人士,从而过上一种富足的中产阶级生活。在一般人看来,这才是一个成功的人生。然而,如果这样,或许就没有微软,计算机的面貌也会变成另一个样子,世界也会因此而大大不同。

成功的含义是相对的,在有的人看来这是一种成功,而另外一些人却对之不以为然。那么成功是否有路可循呢?有的,纵观各种成功的事例,这些成功者都有一些相似之处。

1. 始终快乐的心态

快乐是孩子的天性,心理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一个孩子假如从小就被剥夺了享受生活的权利,就会过早失去快乐的心灵,那么这个孩子的人格也就不健全。没有完整的人格,就体会不到人生的乐趣、生活的真谛,就算这个人取得多么优秀的成绩,也谈不上成功。

2. 足够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个成功者最重要的心理素质之一,足够的信心是一个人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武器。要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得到幸福的生活,自信心是必备的。孩子的自信心,大半由做事成功而来;让孩子做太难的事,可能摧残孩子的自信心。与此同时,父母一定不要吝惜你的赞美和鼓励,经常鼓励孩子,使其获得自信。

3. 精益求精的态度

喜欢精益求精的孩子获得成功的机会更大,精益求精是成功的必备基础,精益求精不仅仅是一个好习惯,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态度。

什么样的想法决定什么样的成就。精益求精的态度会使人健康而有活力,能积极面对人生。一个人若能始终保持乐观的、积极的、进取的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就能心态平和,就会自觉地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不越轨、不违规、不气馁,干事情就容易成功,所做的事情就不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4. 勇于探索的精神

探索精神是孩子学习各方面知识、发展各项能力从而取得成功的必经途径,是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发展孩子的潜力和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只有具备了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敢于充当探索者的角色,才能够敲响成功的大门。

5. 强大的心理承受力

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的孩子,稍微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可能情绪化,甚至会想到逃避和放弃。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勇敢、坚强、自信的品格,采用理解、信任、鼓励、谈心的方式帮助他们,使他们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

6. 坚持不懈的品质

坚持不懈是成功道路上的马拉松,在这场马拉松中是否可以成功胜出,要看这个孩子坚持能力的强度有多大。要取得成功,是一个极其辛苦和漫长的过程,父母要教育孩子,要想成功,首先要具有坚持不懈的品质。

7. 可畏的勇气

一个人的勇气是他最大、最强的武器。只有具备了足够多的勇气来面对这个世界的孩子,才能叩开成功的大门。当我们要面临突如其来的灾难、疾病、危险、忧伤、打击、竞争等情况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坚持下去的勇气。

8. 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会让一个人变得乐观,即使遇上困难,都可以靠自己的乐观精神战胜挫折。想象美好的未来可以给人以希望,当一个人有了希望的时候就会很快忘记忧伤、忘记沮丧,重新振作起来。那些没有想象能力的人,没有乐观向上的精神,就很难在困境找到希望,他们一遇上困难,就会一直处于忧伤沮丧状态,无法尽快从痛苦中走出来,而沮丧的心情又会使人遭受更大的失败。“要达成伟大的成果,先得要有远大的计划。你可以想象到的,你就可以创造。”只有敢于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有远大的抱负,才能给自己以压力和动力,才能有较大的作为。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其思想上是不可能有太大压力的,也不可能是个头脑非常灵活和敏锐的人。

9. 对幸福的渴望

幸福很简单,幸福让孩子感觉到自信、乐观和积极,幸福带给孩子满足感和财富,幸福也让孩子获得成功。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个大口袋,装进去的是满足感,拿出来的是幸福感。让孩子感到幸福,这才是父母每天都应该送给孩子的礼物。

10. 充沛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成功的核心,创造力包括智力、敏锐力、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精进力。父母要抓住孩子的兴趣,设置适合开发这些能力的游戏和学习氛围,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多渠道锻炼孩子的创造力。

没有任何人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在培养孩子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父母更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可以让孩子通过以上10点来加强自身能力。谁都希望做任何事都向着成功出发,但往往却不能如愿以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会遇到很多失败,这也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没有人能一帆风顺。所以,鼓励孩子在成功的路上慢慢探索,即使失败也不可怕。哈佛的家教精髓:要想让孩子在未来的道路上获得成功,就必须让孩子同时拥有快乐、信心、勇气、想象力、创造力等品质。因此,孩子仅仅能考高分是不够的,好成绩不一定能带来成功。

第二节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

孩子和母亲走在街上,突然孩子停下脚步,盯着正在执行浇树作业的汽车。他想汽车为什么会流出这么多的水?水从什么地方来的?所有的汽车都能流出那么多的水吗?是不是树也口渴了,需要喝水了?树也把水喝到肚子里去吗?树的肚子在哪里?

母亲没有生拉硬扯地要孩子离开,也没有因为孩子耽误了时间去批评他,母亲知道这正是孩子的天性使然。母亲耐心地给孩子讲解了浇水车的用途和树成长所必需的养分。

一天,孩子掏出口袋里的几颗小石子、几张揉皱了的画片对母亲说:“这个石子像小猫,这个石子多像娃娃呀。这些带花纹的石子一定是雨花石。”聪明的母亲就为孩子找到了真正的雨花石,让孩子与一般石子进行比较。

这个好奇的孩子放学后带回来一棵小草,他学着大人的样子把小草种在了花盆里,并且给它浇水,弄得满手满身的泥,甚至把屋子也弄脏了。孩子的母亲与孩子一同观看种在花盆里的草,并没有责备孩子弄脏了屋子,而是与孩子一起参与其中。母亲找些石子,将这些石子拼成新的小房子或者公园的图案,并用这些图形和孩子一起编了很多童话故事,分享由此带来的快乐。

孩子往往对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甚至是非常可笑的事情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是因为孩子的思维主要是单向思维占优势,而正是单向思维使得孩子不断地丰富认识,积累经验,产生智慧,进而走向成功。这为孩子日后的认知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对孩子采取不当的教育方法,会在浑然不觉中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对孩子进行成功教育的秘诀就是保护好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有的父母极力想把孩子教育成规规矩矩、老实听话的人,希望孩子长大后过上宁静的生活。但这种教育方法会束缚孩子的自由天性和创造力,孩子很多有趣的想法和创意会被父母的教育方式扼杀;孩子们一旦习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就会变得毫无生气,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最终可能会成为碌碌无为的庸人。

当父母出于种种顾虑压制或扼杀孩子的天性时,孩子的成长将是不幸的。父母要让孩子不断地增加成长的动力,要发现他们成长的问题,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有些父母会将自己曾经没有实现的愿望与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是有的愿望并不是孩子所想的。为了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目标与理想,一些父母强迫孩子放弃自己喜欢的,扼杀孩子的天性,殊不知这是最错误的教育方式。聪明的父母不会扼杀孩子的天性,更不会左右孩子的兴趣爱好。他们会放手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只要是正确的事情父母都会支持孩子去做,这才是最巧妙的育儿智慧。

对待学习也一样,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强制孩子学习更有效得多,让孩子自己爱上学习他才会自发地去学习。

赵元任1892年出生于天津,父亲是前清举人,母亲擅长诗词和昆曲。少年时的赵元任在江苏老家接受了系统的新式教育。1909年赵元任考取了留学美国的官费生,在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选修物理、音乐。1915年进入哈佛大学主修哲学并继续选修音乐,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从他的求学经历可以看出,赵元任在数学、物理、音乐、语言学以及哲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但赵元任最大的贡献还是在语言学领域。少年时的赵元任即展现出了非凡的语言天赋,15岁时,他就会用8种方言与人交谈。赵元任曾经开玩笑地说,一生中最快乐的事就是到了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会被当地人认作老乡。

1920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赵元任担任了罗素在华期间的全程翻译。期间每到一个地方,赵元任都会用当地方言把罗素的话翻译过来。当时的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新旧冲突的变革,一方面遭受着西方列强的压迫,另一方面清朝也结束了自己几百年的封建统治。罗素访华之后写了一本著作《中国问题》,其中提到中国变革所遭受到的重大阻力,有一个就是汉字的问题。因为汉字字符繁难,数量众多,识读、书写都很困难,不像西文20几个字母那样容易掌握;字典、案卷、目录等不易排序,更无法使用新式的印刷机进行规模印刷,不利于文化的迅速传播;无法准确记音,不便表达外来词,特别是专名和科技术语,不利于对西方先进文明的吸收和利用。罗素的观点受到了当时很多先进知识分子的赞同,“汉字字母化”也成为当时文化界的呼声。

敏感的赵元任认识到,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民族凝聚力的象征。用拼音字母代替汉字的做法,最终将使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被子孙遗忘。对此赵元任创作了一个绕口令《施氏食狮史》,以此来说明汉字字母化的弊端。“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这个92个字的绕口令,只有一个“shi”音的四声。稍懂文言文的人都能看懂,但如果把它读给旁人听,则会一头雾水。以此来说明汉字表意的优势,用字母来代替是绝不可行的。因为赵元任对中国现代语言学有着突出的贡献,他被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朱德熙、吕叔湘等都是他的学生。

赵元任曾告诉女儿,自己研究语言学纯粹是因为“好玩儿”。在我们看来,淡淡的一句“好玩儿”背后藏着赵先生对语言学的热爱和执著,也蕴含着赵先生教育子女在学习时所应抱有的正确态度。世界上有很多在某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学者,也常常宣称自己研究某种现象或理论时,只是因为好玩儿。好玩儿,不是为了某种利益而去做某事,也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名誉,更不是哗众取宠,为了获得别人的注意,而只是为了一种兴趣去做某事。

对成功的理解,不应该以外界物质为标准,而是以自己内心的感受来评价。学习是通往成功道路上的必要之源,而兴趣则是学习路上的必要之源。大师的成功秘诀启发我们,在对待孩子的学习问题上,父母也应该培养孩子一种对学习的兴趣,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好玩儿的事。

高尔基说:“谁最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每个父母都怀着最真挚的心来爱自己的孩子。关于学习的目的,有父母认为,孩子学习、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也有父母认为,让孩子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生活;还有父母认为让孩子学习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当然,父母的愿望都是无可厚非的,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拥有健康快乐和幸福的人生。

从这个意义上讲,严厉要求孩子必须要考第一名的父母,孩子一旦学习不好就大加批评的父母,则需要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否则孩子不仅会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还会对整个人生产生消极的态度。

父母要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件有趣的事,孩子才会乐于去学习。就像玩游戏一样,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喜欢玩游戏,就是因为他们觉得游戏好玩儿,能吸引他们。父母的强加干涉不仅不会得到良好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所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比给他们巨大的学习压力要有实际意义得多。

让孩子把学习当成游戏,父母可采取活泼而多变的教学方式对其施教,一定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学习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要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去学习,在学习中寻找乐趣,而不是枯燥乏味,这样学习就变成了有趣的事情。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对学习的兴趣需要一点一点地培养,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如何让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呢?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需要克服自己的惰性,以身作则,让孩子在学习的环境中成长。再忙的父母每天都应该保证和孩子共度至少2个小时,和孩子一起阅读,给孩子讲故事、朗诵诗歌,长期坚持,和孩子一起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和孩子一起培养学习兴趣。假期或周末,父母可以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让孩子从心底里喜欢大自然,进而从体验生活开始自发地去学习。

每个孩子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是不同的,孩子的可塑性很强,父母要发现孩子的特长和兴趣,从特长和兴趣方面对其进行引导和培养;若父母采取的方法让孩子感觉到枯燥和厌倦,说明此方法则不适合孩子,需要立即更换新的方法,挖掘和开拓孩子根据兴趣去自发学习的基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孩子又怎么会不愿意去学呢?

物质奖励是督促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方式之一,但不一定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父母在采取此方法时需谨慎,用物质的手段来鼓励孩子取得好成绩可能会带来负面效应。高压政策、怀柔政策、软硬兼施的政策、物质的鼓励、金钱的奖赏等方法均有利有弊,父母在选用时要根据孩子的特质进行甄别,否则不但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反而造成不好的后果。

很多孩子厌学都是因为在父母的逼迫下过早学习了入学后应该学习的课业。因此,在早期教育中,父母应对孩子进行合理的早教,避免让孩子过早学习学校教育的内容,因为有些父母教育不当会让孩子在还没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时就对学校教育内容产生反感。父母错误的早教方法不仅没有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相反却让孩子失去了对学校教育内容的兴趣。

父母们,一起加油吧,培养孩子学习的积极兴趣,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美妙的体验吧。哈佛的家教精髓:学习是需要兴趣的,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对学习的兴趣需要一点一点地培养。当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并领悟了学习的真谛后,他们就会自发地去完成,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乐趣。

第三节 让孩子见多识广

卡尔·威特从他的儿子小卡尔两岁的时候开始,就经常带他外出,让他多感受周围的人和事。通过这样的方法锻炼孩子,让他从小不怕生人,并具有很好的社交能力。他常常抽出时间,带孩子去参观工厂、矿山、动植物园、博物馆、美术馆、保育院等地方,以此来开阔孩子的眼界,增长他的见识。在参观前,他还会让孩子阅读大量的书籍来做简单的了解。然后再通过孩子自己实地的接触来获得跟感知中一样的信息和知识。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他从来都认真回答,即使当时无法给予准确的答案,事后他也会跟孩子一起寻求正确的答案。在卡尔·威特这种开放式的教育下,小卡尔很快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全方位发展的天才儿童。

作为父母,要开阔孩子的眼界,让孩子见识各种事物,通过学习知识去开发他们的各种能力,培养孩子的兴趣、习惯和各种能力。

要让孩子见识各种事物,父母就要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与外界接触,不能把孩子像小鸟一样关在笼子里。给孩子大量的外界刺激,让他们尽量地接触、了解外界事物,接收外界信息,对其发展尤其是智力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条件,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自然难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孩子们缺少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过程是形象思维,是借助事物的实际样子、形象来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的。没有见过、观察过事物的特征,很难对此类事物进行正确的、迅速的思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反应慢、脑袋笨。让孩子走出居室,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周围的世界,接受各种信息,丰富他们的视野,这才是促进孩子独立发展的有效途径。

有的孩子只对某一件事物感兴趣,这时就需要父母去引导,提供给孩子接触其他事物的机会,并获得对这些事物的成功体验,使孩子兴趣更广泛,这也能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

父母还应该多带孩子去观察大自然的风光,开阔孩子的视野。大自然能教给人无穷无尽的知识。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它让孩子健康和快乐,大自然的万物教给孩子各个领域的知识,丰富孩子的成长。

让孩子见识各种事物,可以发现孩子的兴趣,而兴趣可以成就一个人的事业。孩子的潜能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关键在于父母而不在孩子。孩子的天赋是方方面面的,父母要善于发现并为之提供良好环境。只要父母给孩子扩展视野,认识更多事物的机会,通过观察发现孩子的潜能并及时加以夸奖,孩子都是大有可为的。哈佛的家教精髓:把孩子引向大自然,让他去观察花鸟草虫,去遥望满天星星;电闪雷鸣、阴晴雪雨,他会感兴趣;日升月没,昼夜交替,去见识各种事物,把孩子带进知识的海洋,读书籍、做手工、搞实验,在见识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四节 赏识教育

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道路的戴尔·卡耐基被公认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但和许多孩子一样,幼时的他也是个顽皮的孩子,是被大家公认的坏男孩。

卡耐基小时候,母亲去世,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又给他娶了一个继母。富有的继母愿意来与贫穷的父亲一起生活,这让卡耐基很疑惑。继母第一天出现在卡耐基面前的时候,父亲这样告诉她:“亲爱的,这是大家公认的坏男孩,我的儿子卡耐基。他已经坏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了,让我毫无办法,总之,你要小心,说不定他明天早上就会做出向你扔石头诸如此类意想不到的事情。”

继母微笑着走到卡耐基面前,托起他的头认真地看着他,然后回头对丈夫说:“这个孩子不是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和最有创造力的孩子。只是,他还没找到释放热情的地方,我们不能否定他,要给他机会,让他顺着自己的天性成长。”继母的回答出乎卡耐基意料,这一番话让卡耐基很感动,继母的赏识让卡耐基信心满满也激发了卡耐基的想象力、创造力。

就是凭着这句话,卡耐基与继母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卡耐基14岁的时候,继母给他买了一台二手打字机,并对他说,相信你会成为一名作家。在继母的赏识和鼓舞下,卡耐基开始向当地的一家报纸投稿,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最终成为了美国的富豪和著名作家。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因此教育学家们提出了赏识教育的观点,并认为赏识教育是通往成功之路的“捷径”之一。

什么是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实现自身和谐、家庭和谐、亲子和谐、团队和谐的教育方法;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赏识教育是人性化、人文化的素质教育理念。

赏识教育是发展潜能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肯定孩子、鼓励孩子的一种教育方式,孩子需要别人的肯定与赏识来战胜自己的恐惧与自卑,从而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过赏识教育的孩子,能够从失误中总结自己的教训,积累成功的经验。懂得赏识教育的父母不要求孩子考取满分,也不期望孩子必须完成什么目标,他们承认孩子有个性差异,允许孩子失败。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不害怕失败,愈挫愈勇。

赏识教育注重的是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通过赏识教育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好,逐步由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赏识教育不是虚伪地夸奖孩子,而是能正确看待孩子身上的优点,让孩子能够找到释放热情的地方。父母对孩子的赏识,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在父母眼里是很有价值的。哈佛的家教精髓:赏识教育是要求你避开家教的误区,塑造你的孩子,构建与孩子心灵沟通的桥梁,调整你的心态,与孩子一起快乐成长。对孩子来说欣赏他就代表对他的肯定,会让他觉得自己并不像别人说的那么糟糕,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父母都应该欣赏孩子、拥抱孩子、赞美孩子。

第五节 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很重要

日本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音乐指挥家大赛中,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时,发现有几处不和谐的地方。

开始,他以为乐队演奏错了,便停下来重奏,结果依然如故。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郑重申明:乐谱没有问题。面对几百位权威人士,小泽征尔思考片刻,坚定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判席上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原来,这是评委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前两名参赛者就是因为盲从权威而被淘汰了。

小泽征尔终于获得大赛的桂冠。他的成功,既是艺术造诣上的成功,更是自尊自信的人格上的成功。

信心是使人上进的源泉,树立信心的方法有很多,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足轻重,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没人过问,要让他感觉自己是重要的。孩子随时都需要父母的鼓励和支持,父母的一言一行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很重要,孩子就会努力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善待孩子、重视孩子,并不是很多父母认为的让孩子吃饱穿暖,而是真正给孩子尊重和平等交流的地位。

让孩子感觉自己很重要,父母首先得重视孩子、尊重孩子,这并不是要求父母要把孩子当做弱者来保护,而是把他们当做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来进行平等的对话。

如果有一天,父母真的能做到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认真倾听他说的每个字,与孩子平等地交流,那么孩子的教育问题肯定就不那么棘手了。如果有一天,我们关心的不再是孩子考了多少分,而是我们的孩子受了什么委屈,那我们的孩子也会把知心话都告诉父母的。

对于孩子的各种尝试都应该给予最耐心、最温柔的指导。因为孩子在刚开始接触这个社会时都是幼稚而弱小的,父母应该正确地看待孩子所犯的错误。经常给孩子一些夸奖和表扬让孩子树立自信心,孩子有信心就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父母应该懂得恰当、及时地鼓励孩子,父母的鼓励能使孩子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习和生活。父母都应该知道,孩子一旦经常得到大人的鼓励,做起事情来就会劲头十足,精神抖擞而且不怕困难,还会感觉到自己是很有价值的,自己是很重要的。

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肯定要经受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竭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只有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让他有勇气去面对生活,创造美好的未来。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是很重要的,但是严格要求并不是让父母保持严肃,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板着脸,即使孩子表现很好,也不会对孩子夸奖一声,从来不对孩子作出肯定。如果是这样的严格要求,会让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之下,变成让父母头疼的问题儿童,久而久之,孩子在内心上也会认为自己在父母心中没有任何价值,不论自己表现如何都得不到父母的爱。

每一个人(包括成年人)在受到责备之后都会心情沮丧,情绪低落甚至会愤怒,带着这样的情绪怎么可能做好一件事情呢?由于家庭的地位决定孩子只能听从父母的建议,但是很多孩子都表现出对父母的权威和严厉的反感和对抗。这样的教育肯定得不到我们乐于见到的结果。

如果父母总是命令孩子做事,孩子就会认为这是在要求他,相应的就产生反感和排斥的情绪;相反的,如果父母采取鼓励的方式则会让孩子的情绪变得高昂起来,对解决所有的困难都充满了自信和热情。

让孩子感觉自己是重要的,是受到父母重视的这点非常重要。父母的重视不仅会给孩子极大的信心,还会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对孩子未来人格的形成和性格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意义。哈佛的家教精髓: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这样的话:你对孩子怎样描述,他们就怎样以你描述的样子成长。你说他是个无赖,他就会慢慢变得像个无赖;你说他聪明,他就可能真的变得十分聪明。

第三章 优秀品质是人生的强大基石

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德国音乐家】贝多芬

第一节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在众人六神无主之时,你能镇定自若而不是人云亦云;

被众人猜忌怀疑时,你能自信如常而不去妄加辩论;

你有梦想,但不迷失自我;

你有神思,但不至于走火入魔;

在成功之时你能不喜形于色,而在灾难之后也勇于咀嚼苦果;

看到自己追求的美好破灭为一堆零碎的瓦砾,也不说放弃;

辛苦劳作已是功成名就,为了新目标依然冒险一搏,哪怕功名化为乌有;

你跟农夫交谈而不变谦恭之态,和王侯散步而不露谄媚之颜;

他人的意志左右不了你;

与任何人为伍你都能卓然独立;

如果昏惑的骚扰动摇不了你的信念,你能等自己平心静气,再作应对;

那么,你的修养就会如天地般博大,而你,就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了,我的儿子!

这首诗是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吉卜林写给他12岁儿子的一首诗,代表了所有父母的心愿。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如何使孩子成才呢?或者谁对孩子最有影响力呢?自然是父母了。父母是最早培养孩子的人,是孩子人生中最亲爱的人,因此父母是孩子最容易模仿的对象。孩子的心灵就是一张白纸。这张白纸上,究竟能画出什么样的图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自己。因此,父母是孩子的参照物。

身教胜于言传,如果你在工作中积极学习,不断钻研,那么你的孩子也会是爱学习、肯钻研的人;如果你待人如己,你的孩子也会对朋友忠诚守信;你孝敬老人,孩子才可能孝敬你;你下岗择业时充满自信,孩子才可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但是如果你不严格要求自己,你的行为也会成为孩子不良习性的“榜样”。比如,当你带着孩子一起闯过了红灯时,孩子下次也会单独闯红灯;当你在禁止吸烟的场所吸烟,你的孩子成年以后也会在同样的地方吸烟;当你随地吐了口痰,孩子也会随地吐口痰;当你在酒桌上推杯换盏之际,你的孩子也会模仿你喝酒;当你收到别人的礼品甚至是贿赂让孩子去享用时,你的孩子也会用同样的方法去贿赂别人。

心理学家发现:父母的养育风格,不仅会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关系,而且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生活品质和工作质量。托尔斯泰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能自己教育自己时,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亲的先锋榜样,一切与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相关谈话都将变成空谈。”

孩子学习,你也学习,孩子不学习,你要带动孩子来学习。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交流,引导孩子从小就养成读书的习惯。与孩子一起亲近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中汲取营养,学习知识,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哈佛的家教精髓:为人父母,不仅要将身体健康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更要将心理健康的孩子送入社会,而要做到这些,父母首先要身心健康。因为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教育孩子的前提是教育自己。

第二节 教育孩子守信用

墨西哥第72任总统福克斯以诚实守信而闻名于世,他在一个大学演讲时,有学生问他,政界尔虞我诈,你是怎么做到不撒谎的呢?

福克斯坦诚地说:“尽管这个社会谎言无处不在,可我还是依然相信有真诚存在,只要你是一个诚信的人,那么你周围的人们也会对你诚信。我说我从没撒过谎,也许大家会不相信,因为很多人都会告诉别人自己从没撒过谎。我给大家讲一个对我极具启发意义的故事,这样你们就会明白诚信有多么宝贵了。”

作为农场主的父亲告诉儿子,花园里的房子已经很破旧了,最近要准备拆除这座房子。儿子听了很是兴致勃勃,就对父亲说:“爸爸,我想看看工人们是怎么拆除房子的,但是我马上要准备回学校上学了,可以等到我放假了再拆除吗?”父亲看儿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于是答应了他的要求。

但是没过多久,就在他儿子还在校园里上学的时候,这位父亲就雇请了工人,把破旧的房子拆除了。因此,儿子放假回来就看不见房子了,他闷闷不乐地埋怨父亲:“爸爸你怎么不讲信用呢?我在学校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正准备好好学习实践呢!”

没等父亲开口说话,儿子继续说:“你可是答应过我,要等我放假回来再拆除那座房子的。”父亲见孩子认真的样子,很真诚地对儿子说:“儿子,我应该兑现自己的诺言,请你原谅我,好吗?我错了。”

父亲为了重建诚信,重新雇请工人在花园里原来旧房子的地方重新造了一座新的房子,当房子建好的时候,他当着儿子和工人的面说:“我们一起拆掉这个房子吧!”

这位父亲并不富有,但为了在孩子面前实现自己的承诺,还是重建了已经拆除的房子。他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对儿子的许诺,更是为了对自身的道德标准进行完善。父亲用这样的方法,告诉孩子诚信的重要意义和不讲诚信的严重后果。

总统福克斯说,我认识这位父亲,他现在已经去世了,可是他的儿子还活着。前来听演讲的学生问道:“这位伟大的父亲叫什么名字,他的儿子叫什么名字,在哪儿?他的儿子应该是一位守信的人,我们希望认识他。”福克斯平静地告诉大家:“他的孩子现在就在这里,就是我,福克斯。”

教室里顷刻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总统福克斯继续说:“我想告诉大家,我愿意像父亲对我一样对待这个国家,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墨西哥总统福克斯,从一个普通的推销员逐步成为国家的总统。你想知道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这个普通人一举成为国家总统的吗?福克斯做人处事的原则就是他的人格品质——诚信,这为他荣登总统宝座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守信就是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守信的孩子善良乐观,交际能力强,朋友圈子广,从而成长更为顺利。

守信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长时间坚持修炼养成的良好习惯,守信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和必备基石,可以促进孩子智力和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守信是做人的道德根本,也是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负责的一种人生态度,而这种态度在孩子智力发育的最佳时期就应该形成。

哈佛大学从学生踏入学校的大门,就要求学生首先成为守信的人,这也是哈佛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

不信守诺言,将会失去自己在他人心目中拥有的力量和地位,希望得到社会尊重和支持的人,肯定是不愿意牺牲守信原则的。在园子里拆除房子的父亲,也在孩子的心里重建了一座房子,这座房子的名字就是——守信。

承诺是一种责任,是一种积极做事的态度。唯有信守承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一个人能被他人相信也是一种幸福。但是如果要别人相信自己,首先自己就要守信用。在教育孩子守信时,必须做出良好的榜样。父母的影响在孩子品德的形成期具有明显的榜样作用。父母在为人处事方面是否以守信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孩子是看在眼里的。父母以身作则,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也会懂得守信的重要性,并且事事也会以守信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同样的道理,父母要取得孩子的信任,那么首先父母得相信孩子,相信孩子能够做好每件事情,相信孩子能明白事理,相信孩子坚持他们自己判断事物的标准。如此,孩子就会逐渐养成守信的理念和品质。哈佛的家教精髓: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在教育孩子守信用的同时,要对孩子言而有信,诚实无诈。首先父母不要随意地哄骗孩子,答应了孩子的事情,哪怕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小事,也要践行诺言。其次,父母一定要三思而后说,不应随意对孩子承诺,答应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因为种种原因兑现不了,也应及时向孩子解释、道歉,得到孩子的理解和原谅。此外,父母平时应多观察孩子的行为,一旦发现孩子做到了守信,就应该加以肯定和表扬。如此,并持之以恒,孩子也就会逐步养成守信的好习惯。

第三节 教育孩子勤劳节俭

从前,有一个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临终前,他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字去做。”

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没有一点余粮。

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做“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也难以维持生活。

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破碎的字匾里掉出来,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挨饿受穷!”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

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知道勤劳与节俭是不可分的,光勤劳不节俭或光节俭不勤劳都是不可取的。要培养孩子俭朴的好习惯,父母应该遵循以下步骤。

首先,父母应该让孩子多尝尝苦头。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任何东西都来之不易,会自觉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第二,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只有让孩子认识到节俭的重要性,孩子才能下意识地将此种精神运用于日常生活和接下来的成长过程中。第三,让孩子学会合理支配金钱。只有合理支配金钱,才能养成储蓄的习惯,为孩子富有的将来打下基础。第四,教会孩子精打细算。这样才能节省开支,也才能节俭。最后,让孩子学会节俭的同时也要让孩子学会勤奋。只有这样孩子成人以后的生活才能越过越好。

当然,让孩子尝尝苦头并不是让孩子去过苦行僧的生活,而是为孩子创造俭朴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继承中华民族的俭朴美德。许多以俭养德的事例告诉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有志向、有追求、有出息的人,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这是父母能够给孩子的永久财富。要想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就要让他们多尝尝苦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蜜罐里泡大没有吃过苦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财富来之不易,也根本不知道珍惜自己拥有的幸福。

据国际儿童机构的统计,美国儿童干家务活最多,时间也最长,平均每天1.2小时以上,父母从小培养他们勤劳和节俭的意识和品行。在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和课程中,很重视“勤劳与奉献,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爱国心”等的教育。德国也有让孩子参观工厂的教育,父母们在带孩子外出旅游时,喜欢同孩子一起到工厂去,了解生产的过程,资源的开发与节约,特别是了解生活用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既能让孩子开阔视野,又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意识和品德。美国的幼儿园都设有美工角、木工角等,老师经常对孩子们讲述节约和保护森林、海洋等资源的重要性。

如果孩子从小就勤俭节约,不仅能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也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品质将使孩子的一生受益匪浅。对孩子的节俭教育要从让孩子节约一粒米、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张纸、节约一支笔开始,以这样的方式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节俭品德。对孩子的节约教育,还要从父母抓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孩子那充满好奇的眼睛,他们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节约,孩子自然也不会浪费。

不管社会怎么发展,优良的传统依然不能丢弃,比如节约这种优良的传统代代传承是必须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地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一家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着实令人赞叹。“节约便士,英镑自来”,这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室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因此,节俭素来是任何国家和民族成功的法宝。当然,对于个人来说节俭是个人修养的表现,也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宴。

培养孩子养成艰苦朴素的习惯,是每个父母的迫切任务。俭朴不仅仅是为了整个社会,更是为了孩子自己。不知道节俭、只知道攀比的孩子很难在将来有所成就。只有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才能使其终身受益。哈佛的家教精髓:早期教育并不是利用孩子的童年时光来完成沉重的学业任务,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是建立在自由、快乐、自愿、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在保持儿童天性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为孩子的将来做好准备。

第四节 让孩子学会宽容

约翰是一个脾气很坏的小男孩,他经常跟别的孩子打架。在家里时,约翰也总是不服父母的管教,有时甚至还和父母顶嘴吵架。

因为自己的坏脾气,几乎没有人愿意和约翰一起玩耍。约翰很伤心,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发脾气的情绪。一次,父亲给了约翰一袋钉子。对他说,每次发脾气或者吵架之后,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颗钉子。

一个月下来,约翰已经在篱笆上钉下了54颗钉子。每钉一颗钉子,约翰都有一种深深的悔意。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下次一定要控制好自己,善待他人。后来他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对别人宽容。在此后的日子里,约翰每月钉的钉子越来越少了。

直到有一天,约翰在这个月里一颗钉子也没有钉,他高兴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亲,父亲对他说,那么以后的每一天,如果没有发脾气,就在篱笆上拔下一颗钉子。

就这样,当篱笆上的钉子都被拔下来时,约翰又把这个消息告诉给父亲。父亲领着约翰,来到篱笆前,指着钉子留下来的洞说:“孩子,你做得很好。但你看到这些篱笆上的洞了吗?这些洞永远留在了篱笆身上。当你在和人发生争执时,对对方的侮辱就会像这些钉子一样,在对方的心上留下了一个洞!而这些心灵上的伤痕和篱笆上的洞一样,是难以复原的!”

在这个故事中,约翰的父亲用一种巧妙的方式,向孩子表达了一个道理: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只有怀着一颗宽容的心,我们才能活得自由。

宽容是人的一种美德,是做人的一种风度和境界。宽容能使人性情和善,能使人消除许多无谓的矛盾,化干戈为玉帛。宽容的人,处处都会受到人们的爱戴,因此他们能够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够很快地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能够与人融洽地合作,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

父母既可以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胸怀广阔的人,同样也可以将孩子培养成心胸狭窄的人。孩子的宽容之心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父母宽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计较,与邻里、同事之间融洽相处,孩子就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宽容、好善、乐于与人相处。要培养孩子拥有一颗宽容心,父母自己首先必须要有一颗宽容心,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挖掘出积极的因素,孩子在父母细心的教育下,肯定会有一颗宽容心。

宽容之心是在交往中慢慢培养起来的。孩子只有与人交往,才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都要犯或大或小的错误,而只有学会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才能与人正常交往,友好相处。也只有通过交往,孩子才能体会到宽容的意义,体验宽容带来的快乐。在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父母要特别注意引导孩子宽容比自己强的同伴、比自己“差”的同伴和自己的竞争对手。

独生子女是父母手心里的宝,父母过度的溺爱和保护让孩子不仅在学校里不会处理与好同学之间的关系,而且还会影响孩子以后人际关系的处理,甚至还会影响到孩子结婚后的夫妻关系。因此,教会孩子学会宽容,不仅是为了孩子今天能处理好同学关系,而且也是为孩子将来的幸福打基础。

简单来讲,宽容就是原谅别人的过错。现实生活中,对别人的过错不要耿耿于怀,不要过分计较,能够笑一笑就过去,这就是宽容。拥有宽容心的孩子会成就大的事业,拥有美好的人生。宽容心对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情感的健康发展,以及对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宽容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温和,惹人喜爱,受人拥护,而缺乏宽容心的孩子往往性情怪诞,易走极端,不易与人亲近。

宽容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必须具备的一种道德品质。宽容就是你把紫罗兰踩扁了,它还留有香味在你脚下。宽容是明辨是非之后对同学、朋友的退让,而不是对坏人、坏事的妥协。对坏人和得寸进尺的人是没有必要宽容的。宽容不是怕人,不是懦弱,不是盲从,不是人云亦云,宽容不是软弱,而是良好涵养的无言表达,只有你在宽容别人的时候,别人才能包容你。哈佛的家教精髓:“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事实上只有胸襟开阔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多原谅一个人,多给人一次宽容和理解,同时也就为自己多找了一份好心境,也会使自己在完善个性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

第五节 培养孩子的善心

在一个小山村里,史蒂芬太太和先生及两个孩子一起快乐地生活着。史蒂芬常年外出打工,只剩史蒂芬太太和孩子们相依为命。这年圣诞节,史蒂芬从外地为家里带回来两条活泼可爱的金鱼和一个有着水草和石头的鱼缸。史蒂芬太太细心地照料着两只金鱼,她给它们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波妞姐妹。

不久,战争爆发了。史蒂芬离开了家,离开了孩子们,也离开了波妞姐妹,去了前线。战火纷飞的年月,要想活着回来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情,史蒂芬在这场战役中失去了生命。因此,史蒂芬太太失去了心爱的丈夫,孩子们失去了父亲,波妞姐妹也失去了带他们回家的人。乱世使史蒂芬太太失去了家园,她不得不带着孩子们离开家乡,走上逃难的道路。

仓促逃难的时候,史蒂芬太太仍没忘记波妞姐妹,那是丈夫带给自己的爱意,更是活生生的生命。所以临走之际,史蒂芬太太想了想,既然不能带它们一起上路,那就放波妞姐妹回到湖泊里去,这样它们兴许还有生还的机会。于是,史蒂芬太太捧着金鱼缸,小心翼翼地将波妞姐妹放进了蓝幽幽的湖水里。

战火平息数年后,史蒂芬太太带着孩子们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重新回到昔日的家乡。一片废墟的村庄,满眼荒凉。史蒂芬太太和孩子们心情万分悲伤,好不容易才在废墟里找到以前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时,孩子们突然叫了起来:“妈妈,你看,那是波妞姐妹!”

史蒂芬太太顺着孩子们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就在那片湖泊中,泛起了点点的金光,仔细看过去,那是像波妞姐妹一样的金鱼带着一群群可爱美丽的金鱼雀跃着向史蒂芬太太和孩子们呼唤呢!

孩子们高兴极了,在废墟中找到波妞姐妹的鱼缸。这是父亲当年送给他们的礼物,也是波妞姐妹的家。

当这个故事传遍大街小巷后,人们纷纷前来观看,同时也买回一两条金鱼喂养,希望自己的善良能带来好运气。好心的史蒂芬太太以出售金鱼的方式摆脱了贫穷,从此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1]

加里宁在谈到做人的品质时说:“第一是善良的情感。”雨果也曾说过:“善良是生命的黄金,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优于伟大的人。”培养孩子的善行,要从保护小动物和自然环境开始,同情弱小事物,拥有宽容之心,远离暴力行为。

孩子本性是善良的,但如果对孩子的教育不得法,往往会事与愿违。家庭生活中的善良教育无处不在,比如父母帮助受伤的动物包扎伤口,那么孩子也会以这样的行为对待小动物;父母尊重家里的老人,孩子也会效仿,以同样的方式对待长辈。当孩子帮了别人一些小忙,或者替别人着想时,父母要告诉孩子缘由,鼓励他为别人多做一些令人愉快的事情。让他知道你希望他这样做,是希望从他的举动中看到善意。

善良是奠定孩子美好人生的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品质,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用真、善、美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善良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和前提条件,拥有善良品质的孩子,是健康的孩子,也是优秀的孩子。哈佛的家教精髓:人以善为本,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她可以使盲人看到,让聋子听到。让孩子有善意,做善行,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能使其情操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心胸变得更加宽阔。注释[1]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1875—1946),苏联政治家、革命家、早期的国家领导人。自从十月革命后到去世之前,一直担任苏俄和苏联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第六节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7岁的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间下起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件雨披,父亲将雨披给了母亲,母亲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汉克。

汉克问道:“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

父亲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

汉克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披撑开来挡在了一朵风雨中飘摇的娇弱的矢车菊上面。

母亲随即放下手中的事情,抱起汉克,亲吻着他的小脸蛋,凑近他的小耳朵并说了一句话——孩子,你永远是天使!

汉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举动,是因为他在家人的关怀中学会了如何对比自己更弱小的人负责任。所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应该要孩子亲自参与实践体验。参与到整个家庭活动中,可以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辛劳,懂得生活的不易,同时也因此明白任何事情都是需要努力才能得到回报的,从而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并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对人生充满责任感。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应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赞美、期望,通过批评、奖惩等方式带领和引导孩子建立责任心,督促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从而培养孩子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心。一旦孩子明确了他的责任心,他的整个人生都会闪光。

所谓责任心,就是人们对所做的事情所抱有的认真负责的态度。丘吉尔曾经说过,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责任心也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

责任心是自发养成的,需要通过与有责任感的人相处,并通过对各种人品质的模仿来形成。在对孩子进行责任心教育与培养时,父母越俎代庖是无济于事的。父母不应该代替孩子收拾课本,帮助孩子削铅笔,应该让孩子自己承担失责的后果,让孩子懂得责任心不仅是自己作为现代人的必备素质,更是对家庭和社会的一种责任。哈佛的家教精髓:美国得克萨斯州有一条法律:凡年满14岁的孩子,必须身体力行为父母分担家务,诸如洗碗、擦地、剪草坪等。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首先要求父母放弃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会自我服务,去为自己多承担一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责任。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宜早不宜迟,孩子在幼儿时期所表现出的一些自主的意愿,如自己吃饭、自己穿鞋子等都是责任心的萌芽,父母要及时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要随意剥夺了孩子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

第四章 独立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哈佛的环境不只允许、而且鼓励人们从自己的特立独行中寻求乐趣。相反的,如果有朝一日哈佛想把她的孩子塑造成单一固定的性格,那将是哈佛的末日。——【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

第一节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从前有个懒孩子,什么都要母亲帮着干,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天,母亲有事,必须得出去十天,母亲发愁:“我走的这些天,孩子饿了怎么办啊?”母亲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一个办法。

母亲连夜烙了几张圆饼,够吃十多天的,套在儿子的脖子上,儿子一低头就能咬到饼了。母亲满意地离开家。

十天后母亲回来发现儿子还是饿死了。因为他太懒了,吃完胸前的饼,懒得把脖子后边的饼转过来吃,就这么饿死了。

我国有句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这句话的意思是:“送给别人一条鱼可以缓解他一时的饥饿,却不能解长久之饥。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方法,这样他就永远都不再忍受饥饿之苦了。”有鱼吃是结果,而会捕鱼则是技能。这句话告诫我们:替别人解决问题,不如教给他解决问题的方法。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事情一手包办,他们认为孩子是弱小者,还不具备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殊不知父母的这种想法往往会限制孩子能力的发展。孩子在小时候是可以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会慢慢学会一些基本技能,掌握生存之道。所以为了孩子的将来,父母也必须锻炼孩子独立能力。

父母的责任不仅仅是照顾孩子,更重要的是教育孩子。作为家长,你有责任教孩子:怎样过马路;怎样去超市买东西;怎样识别欺诈;怎样保护自己;怎样辨认好人与坏人;怎样与同伴交往;怎样处理危机事件……这些都是生存必需的技能。子不教,父之过,如果你的孩子这也不会,那也不会,需要当父母的深刻反思:这么多年,你教给了孩子什么?

父母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然而父母对孩子期望值与孩子自身发展程度往往不成正比。父母们按照自己理想中的模式为孩子设计了美好的未来,并以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扶助孩子,手把手地教孩子,不厌其烦地陪着孩子,使出了浑身解数却未必达到预期的目的。问题的关键是,只有父母一方面的积极性,而孩子成了被控制、被指使的对象。在一些孩子看来,学习是为了满足老师、父母的要求,生活上的事是父母的事,自己没有必要去做,结果自己成了自己的事情的局外人,这样的孩子在成人后,很难把握自己。所以,一些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会让孩子形成不正确的思想观念。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父母无疑是孩子成长中的好舵手,会掌握好孩子成长的方向,能带领孩子顺利绕过急流、暗礁、险滩,驶向成功的彼岸。哈佛的家教精髓:帮孩子不如教孩子,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尊重孩子,让孩子顺着自身的天性成长。父母要尊重孩子,要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和自己决定和实践的权利。孩子迟早都要自己单独去面对生活,让他们从小就学会独立自主,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节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宇宙中有一颗星,叫南瓜星。南瓜星上的孩子们舒适极了,他们一丁点儿活都不用干。父母们都说:“你们只要好好学习就行!”

为了不耽误儿子看书,儿子的鞋带总是由父亲来系。为了让女儿多练一会儿钢琴,母亲拿着小勺给女儿喂饭。

南瓜星上的孩子们真有出息:2岁的小孩儿会书法,会画画,会打算盘;3岁的小孩儿会唱歌,会跳舞,还会下围棋;4岁的小孩儿能演奏99种乐器……

地球上的小孩儿到6岁半才上学。可是,在南瓜星上,6岁半的孩子都已经大学毕业了。这些大学生们学到了许多知识,偏偏没有学会干活。

日子一年一年过去了。终于有一天,南瓜星上的父母们都老了,都去世了。从此,这个星球上再也没人会系鞋带,会用小勺了……

不会系鞋带怎么走路呀?不会使小勺怎么吃饭呀?没办法,总统只好派飞碟去地球上请老师。

飞碟飞得真快,没过几天,地球上的老师请来了。这些老师是谁?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有大班的、中班的,也有小班的。

幼儿园的小朋友开始给他们上课了。小班的孩子教南瓜星上的人用小勺吃饭;中班的孩子教他们系鞋带、扣纽扣;大班的孩子教他们叠被子、扫地、洗碗……

南瓜星上的人跟地球上的小朋友学会了本领,也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孩子们从小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很多父母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天才,为了这个目标,每一个父母都会不遗余力地用各种方式来教育孩子。那些既为孩子制定目标,又鼓励他们独立自主、既严格要求孩子,又能够宽容孩子的错误的方法,是最值得父母借鉴的教育方式。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需要到达一个阶段才可以学习一种本领的,他们把孩子学习的进程都安排好了,却并不懂得很多事情是要让孩子自己去尝试的,只有让孩子尝试过了才能判断他的接受能力。

培养孩子自己事自己做,可以从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入手。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会越帮越忙,自己5分钟能做好的事情孩子半个小时都做不好,所以不让孩子动手做事,这是不对的。开始时,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孩子一时做不到、做不好也没有关系,父母可在一旁演示并指导孩子完成,当孩子完成后,父母千万别忘记鼓励一下孩子。从小开始,父母千万不要万事包办,可以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自己穿衣服、收拾书本、洗袜子等。

让孩子适当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独立意识,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同时还能培养孩子爱劳动的良好的品质,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十分有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的第一步工作,只有具备责任心的孩子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足。

居里夫人在给她的女儿的心中这样写道:

一个人不仅要自信,更重要的是要自立。

成功者认为,只有丢开拐杖,破釜沉舟,依靠自己,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自立是成功之门的钥匙,自立也是力量的源泉。

自立,是每一个志存高远者必备的品质,而模仿和依靠他人只会导致懦弱。力量是自发的,不依赖他人。坐在健身房里让别人替我们练习,我们是无法增强自己肌肉的力量的,没有什么比依靠他人的习惯更能破坏独立自主能力的了。如果你依靠他人,你将永远坚强不起来,也不会有独创力。要么独立自主,要么埋葬雄心壮志,一辈子做个仰人鼻息的人。

只有抛弃每一根拐杖、破釜沉舟,依靠自己,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自立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自立也是力量的源泉。

孩子,一旦你不再需要别人的援助,自强自立起来,你就踏上了成功之路。一旦你抛弃所有外来的帮助,你就会发挥出过去从未意识到的力量。

世上没有比自尊更有价值的东西了,如果你谋划不断从别人那里获得帮助,你就难保有自尊;如果你决定依靠自己,独立自主,你就会变得日益坚强。

所谓独立,就是一个个体区别于其他的个体而存在,他有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处世方式。每个人都渴望独立自由,从古至今无数人为了自由艰苦奋斗。不能自主的人是可悲的,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更不要说取得成功了。

父母能替代孩子一时,却无法替代一世,早日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脚走路是正确的选择。由于孩子生活在一个被赋予一切的时代,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爱要深沉、高尚、科学、艺术。优秀的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东西就是教会他们生存和生活的能力,而不是满足、娇惯、溺爱或放纵,这样才能给予他们一个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才是真正地爱他们。

孩子不可能一辈子在父母的翅膀下生活,也不可能一辈子拄着拐杖行走,他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走向自主的生活。父母为孩子提供的不应该只是盘中的美食、身上的衣服、温暖的房间,而是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应付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能力——学会自己去生活,这是“开启世界之门的钥匙”。

要想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父母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父母应该舍得对孩子放手,给孩子走到外边、走出父母掌心的机会;其次,父母应该让孩子学着自己去生活,让他们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找到自我;第三,应该让孩子学会自主,在有困难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才干和能力妥善解决问题;第四,要培养孩子自控的能力,因为控制不了自我的人,总会因一些小事而失去很多;第五,培养孩子思考的能力,思考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途径;第六,培养孩子自我安排时间的能力,如果孩子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就会为自己的日常活动提出自己的规则或标准,这样的孩子就是一个自主的孩子了。

孩子玩耍时,只在远处注视,孩子跌倒了就叫孩子自己爬起来继续玩。但有些父母,孩子玩时常常死盯在孩子后面,大声地喊叫:“别跑,当心摔着!”“别摸,那儿脏!”“别走远了,危险!”等。当孩子不小心被绊倒时,他们赶快上去抱起来,又拍又哄,孩子本来并没有哭,见有父母在身边反倒大哭起来。

许多情况下,父母的过分照顾、担心和保护,会成为孩子的沉重负担。特别是许多母亲,孩子一离开自己的视线就会想象出各种危险可怕的情景:在路上让汽车撞了,游泳给水呛了……世上不会有因为怕孩子摔跟头,而不让孩子学走路的母亲,但是有的父母因为怕孩子碰着、撞着,给孩子设置了许多禁区。这种寸步不离的看管会阻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其各方面的能力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使他们内心产生自卑、抑郁的情绪。在过度保护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优柔寡断、胆小怕事,缺乏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也缺乏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怜子之心人人都有,但是爱怜不能缺乏理智,不能爱得太盲目,不能对孩子的一切要求都无条件地满足,更不能剥夺孩子生活的权利。刚刚学步的孩子面对着陌生的环境会一时感到束手无策,但初生牛犊不畏虎,他们有勇气去尝试,尽管他们的尝试很少成功。面对孩子的失败,父母不要冷言冷语,这样会使孩子失去信心。明智的父母会及时鼓励孩子,让他们在失败中成长起来,并最终走向生活之路。

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教导孩子自己做主、自理、自律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履行这一责任时,无为而治不愧是一种好方法。对孩子实行无为而治,才使得孩子有了许多自由,也使孩子产生了许多自己的兴趣与爱好。

为了培养孩子自己生活的能力,父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自己动手的习惯

家庭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孩子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而且要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所以父母要转变观念,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们自立、自主的精神,孩子的生活起居,能放手的就不要包办。

第二,提出的要求应该与实际情况相符

在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时候,要按孩子的年龄、能力的发展程度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如果要求过高、难度过大,会使孩子产生畏难情绪、自卑心理;要求过低又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事实上伴随着孩子生理的发展,他们的肢体活动能力增强,相应的自主性也开始发展,这时是父母帮助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适当时期。父母要坚持给孩子提出一些要求,让他们自己完成,当孩子看到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完成了许多事时,自信心和责任感便会增强,从而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心理。

培养孩子自主的习惯,父母仅仅转变观念还不够,还要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掌握培养的具体方法。以下是几种让孩子学会自主的方法,父母可以借鉴一下。

儿歌法

父母把生活中的技能为内容编成儿歌,一边说一边让孩子操作。比如,穿裤子可编成儿歌“两座山洞前边站,两列火车向里钻,呜的一声开过去,两个车头又见面。”孩子不喜欢穿衣服时,父母说了有趣的儿歌后,孩子会很高兴地自己去穿衣。另外,洗手、刷牙、吃饭等都可以编个儿歌,这样孩子比较喜欢接受。

游戏法

孩子的特点决定了他对枯燥无味的事情毫无兴趣,也不会坚持去做,因此,父母可以利用游戏方法使他产生兴趣。比如,孩子玩完玩具后,父母可以和他玩“把玩具送回家”的游戏,在玩具架上贴上各种玩具摆放的标记,请孩子把每种玩具送到相应的位置上。孩子会将这种劳动看成是游戏的一部分,每次玩完都将玩具归位。再比如,为了让孩子学会用勺子吃饭的技能,父母可以在大可乐瓶子上挖一个小嘴,再用纸贴出娃娃的眼睛,然后准备一些豆子、纸球等物,让孩子用勺子喂“娃娃”吃饭,这样,孩子既从游戏中得到快乐,也学会了自主吃饭的能力。

观察法

父母要传授给孩子一些生活技能,为他们的自主打下基础。比如,可以让孩子观察妈妈是怎样刷牙或洗袜子的,爸爸是怎样整理书柜的。如果家中有摄像机的话,还可以将大人做事的过程摄下来给孩子看,这样会提高他的兴趣。当孩子知道父母如何做某件事情时,就会照着做,并会为自己能够完成某些事情而骄傲。

竞赛法

父母可以与孩子比赛,比一比谁做得好、做得快。比如,比比看谁吃饭的碗干净、不剩饭,谁床铺整理得好,谁的衣服穿得快等。这样可以激发孩子做事的兴趣以及要把事情做好的愿望。当孩子把事情做好时,父母应该适当地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赞扬。

奖励法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自理习惯,能够让孩子坚持经常去做。比如,让孩子每天自己穿脱衣服、叠被子。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表现给他插一面小红旗,等孩子坚持到插满十面小红旗时,可以奖励一些小礼物,如图书、画笔、零食等。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也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认真做事的态度。哈佛的家教精髓:富兰克林说:“人类一生的工作,无论精巧还是粗劣,都由他的每一个习惯所决定。”孩子总有一天要自立于社会,自立于人生的,如果能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习惯,就能增强孩子的行动性、自主性、目的性和计划性,这对于孩子今后生活的幸福和成功无疑是有巨大帮助的。孩子的天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的能力。自主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有主见的、可以自我调节的人。努力培养孩子具有自主能力,并给孩子自主的机会,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第三节 让孩子独立思考

卡文养了100只鹅。有一天,死了20只。于是,他跑到牧师那里,请教怎样养鹅。那位牧师专注地听完卡文的叙述,问道:“你是什么时候放牧的?”“上午。”“哎呀,纯粹是个不吉利的时辰!要下午放牧!”

卡文感谢牧师的劝告,高兴地回了家。3天后,他跑到牧师那里。“牧师,又死了20只鹅。”“你是在哪里放牧的?”“小河的右岸。”“哎呀,错了!要在左岸放牧。”

过了3天,卡文再次来到牧师那里。“牧师,昨天又死了20只鹅。”“不会吧,你给它们吃了什么?”“喂了苞谷粒。”牧师坐着深思良久,开始发表见解:“你做错了,应该把苞谷磨碎喂给鹅吃。”

第3天,卡文有点不快,但又充满希望地敲开了牧师的房门。“唔,又碰到什么新问题啦?”牧师得意地问道。“昨晚又死了20只鹅。”“没关系,你要充满信心,常到我这儿来。告诉我,你的鹅在哪里饮水?”“当然是在那条小河里。”“真是大错特错,错上加错!不能让它们饮河水,要给它们喝井水,这样才有效。”

卡文再次敲开牧师的门进来时,牧师正埋头读着一部厚厚的古书。“牧师,您好。”卡文尊敬地说道,“又死了20只鹅,牧师。现在已经没有鹅了。”牧师长时间地沉默不语。深思许久后,他叹息道:“我还有几个忠告没对你说呢,多可惜啊!”

过于听从别人的“忠告”往往会裹足不前,没有自己的主意,从而一事无成。独立思考、富有主见,而非事事听从别人的意见,犯了错误、付出代价也是值得的。

巴金曾经说过:“有些人自己不习惯独立思考,也不习惯别人独立思考,他们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思考者,首先必须是一个独立的人,进而必须拥有独立思考的权利,才可以展开独立的思考。

歌德曾经说过:“谁不能主宰自己,就永远是一个奴隶。”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既需要家长耐心地教育和思索,更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特点扬长避短,使孩子的心智得到和谐发展。

孩子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既有独立意识又有依赖感。要想让孩子能够学会主宰自己,家长首先就要注重引导孩子思想独立。

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从来没有想到什么是需要孩子自己去考虑、去想办法、去解决、去处理的,长此以往会扼杀孩子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需注意以下问题:

一、为孩子创造一个思考的氛围

这对孩子形成独特的个性,拥有独立的思维非常重要。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太小、需要成人照顾而把他看成是成人的附属品,要受成人支配。孩子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应该允许他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比如允许孩子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存在,给孩子一块由他自主摆摊的地盘,接受孩子对成人的合理建议,相信孩子们的每一次保证等。父母不妨与孩子一起逛博物馆、动物园、科技馆,和孩子一起阅读或看电视,然后问孩子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只有保持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平等的生活,遇事互相探讨,共同商量,让孩子在平等的气氛中长大,没有拘束和压力,才能有开放的思维、愉悦的心境,才会不时闪烁出创造的思维之光。

二、让孩子学会思考

父母在与孩子相处与交谈中,要经常以商量的口气,进行讨论式的协商,留给孩子自己思考的余地,要给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父母可根据交谈内容经常发问,如“这两者有什么关系?”“你觉得怎么做会更好?”“你的想法有什么根据?”等问题,以引起孩子的思考。对于已上学的孩子,可采用启发式,诱导孩子逐步展开思考。当孩子在想问题时,父母不要太心急,应该留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尤其不要轻易把答案告诉他们。如果孩子答错了,可用提示性的问题帮助他们思考,启发他们自己去发现和纠正错误。

三、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翻开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有超出常人的好奇心,如居里夫人、爱迪生、达尔文等,他们都是从幼年时期即有相当强烈的好奇心。当孩子头脑中有疑问时,他们便开始一连串地问:“为什么?”父母亲如果正确引导,不压抑他的好奇心,孩子的求知欲必定会越来越旺,因为孩子的好奇正是探究新奇事物的开始。

四、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引导孩子独立学习是孩子终身受用的学习习惯。当孩子遇到困惑和问题时,家长不必直接告诉他要怎样做,而是间接地引导孩子从内心去体验,引导他独立思考,启发他思索,让他自己作出选择。当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时,父母不要急于告诉他答案,而要引导孩子查阅工具书或资料寻找答案。父母也可以故意不告诉他答案,和孩子一起查找资料。这样做既激发了孩子在学习上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教给了孩子学习方法,使他终身受益。

独立思考需要孩子善于观察,对所见到的事物首先尽量去多想,多问几个为什么。独立思考也需要孩子多读书,做到博学多才。不多多阅读,就不知道许多事物最基本的原理,从而也不会对所看到的事物感兴趣。

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一定要学会专注,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一件件地去做,不要同时去做许多事,否则不仅什么事情都无法做好,也无益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不要养成每一件事都依赖他人的习惯,先自己解决,不明白再问他人。在和他人分析问题时,想想有没有更加完美的答案。哈佛的家教精髓: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孩子经常问个不停,那么父母就要适时地训练孩子的思考能力。针对孩子的提问,教他一些常识,从日常生活中搜集教材,通过巧妙安排,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通常孩子有疑问时,父母先要他自己想一想,而不是马上给他答案。偶尔遇到难解决的问题,稍一提示,孩子便想通了;如果真没办法,父母再告诉他答案。父母不妨经常提出些问题让孩子去解决,让他们从中多方思考、探索,寻求多种途径和方法开拓思路,由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中,找出最好的答案来。父母切记,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引导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

第四节 溺爱不是爱

一只鸟为避免灾祸,开始把窝筑在树的高处。孵出小鸟以后,它很喜爱,生怕小鸟从高处的窝里掉下来摔死,于是把窝向下移了移。等小鸟身上长出了羽毛,非常漂亮,它更是加倍喜爱,越发害怕小鸟摔下来,又一次向下移动鸟窝,移到离地面很近的树杈上。这样,鸟妈妈放心了,然而当路过树下的行人发现小鸟时,稍一举手便把小鸟掏走了。

像寓言中的鸟妈妈一样,天下没有哪一个父母会不爱自己的孩子,父母恨不得把所有的爱都给孩子。但没有原则的爱则是溺爱,溺爱不仅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会对孩子的品行、性格和成长等各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父母一定要知道,溺爱虽然会让孩子“快乐”一段时期,但是不会让孩子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甚至等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反而会不快乐。溺爱并不能真正买断孩子的人生。

但是很多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给予孩子的爱代表着什么,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爱才能真正快乐健康成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