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断块油藏重构地下认识体系与潜力评价:以大港油田典型区块为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21:48:00

点击下载

作者:刘文岭等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复杂断块油藏重构地下认识体系与潜力评价:以大港油田典型区块为例

复杂断块油藏重构地下认识体系与潜力评价:以大港油田典型区块为例试读:

《复杂断块油藏重构地下认识体系与潜力评价——以大港油田典型区块为例》

编写组

组长:刘文岭

副组长:王大星 萧希航

编写人员:刘文岭 王大星 萧希航 侯伯刚 黄晓娣胡水清 王玉学 王经荣 王继强 马水平段英豪 吴勇 王建柱

主笔:刘文岭

主审:王大星前言 PREFACE

复杂断块油藏与整装油藏相比,具有断层发育、断层搭接关系复杂、断块多而小、构造相对破碎的特点。受构造和沉积因素的综合作用,复杂断块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因断层既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又可以因其封闭性和遮挡作用而形成油气藏,受复杂断裂体系和后期构造运动改造的影响,加之岩性体尖灭或剥蚀等储层条件的影响,复杂断块油藏的油水关系复杂,不同断块可能具有不同的油水界面。

复杂断块油藏因其独特的地质特点,为其有效开发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和难题。特别是对于复杂断块老油田而言,由于复杂的断裂体系、严重的储层非均质性和长期注水开发等因素,因而造成老区剩余油高度零散分布,开发区有利目标挖潜难度不断加大。与此同时,随着勘探程度的深入和储量品位的降低,复杂断块油藏滚动开发难度、深度以及成本也都在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已开发的复杂断块油田,整体处于高含水后期,尽管这类油田在以往已经开展了一定程度的油藏描述,但受油藏复杂性、技术方法和地质认识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制约,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工作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以便为更加深入地老区挖潜和外围滚动目标评价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1)重构地下层位认识体系:正确的地质分层是油田一切地质工作的基础。但是油田具体区块的地质分层数据,通常沿用的是不同历史时期钻井和测井解释的结果,由于各种原因,存在或多或少的错误分层问题,需要重新统层。(2)重构地下断层认识体系:断层对成藏、剩余油聚集和注采关系起分割控制作用。复杂断块油藏断层体系非常复杂,断层解释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小断层的解释难度大、精度低,受地震采集资料解释断层存在多解性问题的影响,井间存在一些尚不被认识的小断层和一些可能误开的小断层,影响注采关系的完善和正确分析。基于老区精细挖潜和外围滚动开发的需求,对断层体系需要重新认识。(3)重构地下构造认识体系:在已开发区块微幅度构造是剩余油的富集区,在外围构造圈闭区往往是滚动开发的有利目标。然而复杂断块油藏断块破碎、断块小,已开发断块内井较多,相对集中,而未开发断块没有井或仅有极少数的井,已知井分布不均,疏密差异大,造成复杂断块油藏整体构造成图精度低,这需要在发展更高精度成图技术的基础上,对开发区微幅度构造和外围构造圈闭重新加以认识。(4)重构地下储层认识体系:复杂断块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随着不断打井加密,发现储层较原本认识的相对连片稳定分布的沉积,呈现出横向变化大、井间连通关系复杂的特点,为提高老区精细挖潜和外围滚动开发钻井成功率,以及合理配置注采井网,完善注采关系,储层分布规律需要再认识。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田开发研究所刘文岭项目组以发展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新技术、重构老区地下认识体系为目标,在国家重大专项、“973”、中国石油科技项目等支持下,长期致力于“井震联合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研究。经过长期持续攻关,研发了断点引导井控断层解释、地震约束分层插值构造成图、薄互层储层精细反演和地震约束储层地质建模等新技术。这些以“井震联合”为特色的技术,在大庆相对整装油田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实效。为满足不同类型油藏应用的生产需求,在国家重大专项课题检查中一些专家,如潘兴国教授、林志芳教授和方宏长教授等,也包括项目组所在的油气田开发所的所长田昌炳教授,都希望“井震联合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研究项目能够在复杂断块油藏选择典型试验区,开展更加复杂条件下的应用研究,以进一步发展这项技术,将其从相对整装油田推广到复杂断块油田,为更多的油藏类型提供技术支持。

针对上述复杂断块油藏4个“重构”的生产需求问题,采纳专家建议,在大港油田第二采油厂所供资料的支持下,选择王徐庄油田作为“井震联合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在复杂断块油藏推广应用研究试验区,开展井震联合重构地下认识体系研究,针对开发区内部和外围开展潜力目标分析与评价,取得了丰富成果,并根据复杂断块油藏复杂的地质特点和井网状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高含水油田井震联合精细油藏描述技术。

本书正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编写的,作者试图通过采取提出问题、论述技术方法、展示典型实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井震联合重构地下认识体系与潜力评价研究,向读者翔实介绍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老油田井震联合精细油藏描述的实用技术和应用案例。

本书共七章。第一章由王大星、萧希航、马水平编写;第二章由刘文岭、黄晓娣、吴勇编写;第三章由刘文岭、王玉学、吴勇、王建柱编写;第四章由刘文岭、王玉学、黄晓娣、萧希航编写;第五章由刘文岭、胡水清、侯伯刚、段英豪编写;第六章由刘文岭、王经荣、王大星、萧希航编写;第七章由刘文岭、王大星、萧希航、王玉学、胡水清、侯伯刚、吴勇、黄晓娣编写。全书由刘文岭统稿、王大星审定。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大港油田第二采油厂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大力协助,吴斐、吴鹏、李东、唐超、匡永钢和左梦璐等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了绘图和文字校对工作,值此本书正式出版之际,谨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受资料、研究时间和研究深度的限制,一个研究区的地质认识不可能通过一次研究“一蹴而就”,加之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第一章 研究区地质与开发概况

我国复杂断块油藏主要分布在渤海湾盆地。复杂断块油藏与“整装”油藏相比,具有断层发育、断层搭接关系复杂、断块多而小、构造相对破碎的特点,尽管以往已开展了一定程度的油藏描述,但层位、断层与构造精细解释仍需深入研究。同时,受复杂的构造与沉积因素的综合作用,复杂断块油藏存在尖灭、剥蚀、角度不整合、岩性不整合和滑塌快速堆积等多种复杂的沉积类型和复杂的岩性特征,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储层预测难度大,储集体空间展布与结构特征也有待开展深入研究。本书以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大港区域的王徐庄油田为例,介绍复杂断块油藏重构地下认识体系技术与应用实效。大港王徐庄油田沙河街油层组是典型的复杂断块油藏,具有古潜山高陡构造、断层体系破碎和复杂沉积的特点。该油田主要分为主体断块和南中段两个开发区,自20世纪70年代陆续投入开发以来,因构造和沉积的复杂性,致使两个主要开发区没有形成统一的地质分层方案,在主体断块因长期以来没有搞清是否存在沙二段沉积,一直采取沙二+三的笼统分层方法。这导致无法在王徐庄油田全区认识和把握构造与储层的整体分布规律,地下断层、构造、储层分布状况不清制约着油田的有效开发,王徐庄油田迫切需要重构地下认识体系。

本章着重介绍王徐庄油田研究区范围与基本情况、地质构造特征、储层物性特征、原油性质、油水界面、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研究区地质与开发概况。第一节 研究区范围与基本情况

王徐庄油田位于黄骅市南大港农场王徐庄北,构造位置位于南大港断裂构造带西端,为拱升作用形成的穹窿构造,东西长10km,南2北宽4.4km,构造面积45km。为寻找滚动有利目标,将研究范围扩大至涵盖王徐庄油田沙二、沙三段出油的所有断块,北起歧85断块和歧26断块,南至扣49断块以南的歧100井,西侧覆盖一断块和二断2块,东到歧110-2井区以东的滨39井。地震工区面积287km,总井数530口,其中浅层或目的层完全断失的井67口,因地质报废等因素不可利用的井9口,可用的井454口。

涉及的断块包括一断块、二断块、三四六断块、五断块、七断块、歧南9X1断块、歧119断块、歧85断块、歧26断块、歧5-5断块、歧41断块、歧50断块、歧55断块、歧56断块、歧110-2断块和扣49断块等(图1-1)。

目的层包括沙一下亚段特殊岩性段和沙二、沙三段砂岩层段。图1-1 王徐庄油田工区范围图第二节 构造特征

王徐庄油田主体构造为一走向北东东的半背斜构造,由于被南大港断层切割,构造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上升盘)为一半背斜,形态较为完整,轴向平行主断层,南大港断层向南西尖灭在背斜翼部,东端向南迁移。

王徐庄油田主体构造共有三组断层:第一组为北东东向断层(如南大港断层、歧616井断层、歧49井北断层、歧5井北断层、歧659井断层等);第二组为北北东向断层(近南北向,如歧661断层);第三组为北西西向断层(如歧93井北断层、歧639井北断层、歧656井北断层等)。南大港断层和歧49井北断层长期活动,落差大,控制地层沉积和油藏分布;次一级的断层,如歧616井断层、歧661井断层和歧93井北断层,虽断距小(一般为50~80m),但发育期长,也影响地层沉积及油藏分布;其他断距较小(小于40m)的三级断层,一般只对油气起控制作用。上述王徐庄油田的断裂体系特征,造成各断块油水关系差异较大。第三节 储层物性特征

王徐庄油田发育有两套油气藏,即沙一下亚段生物灰岩油气藏和沙二、沙三段砂岩油气藏。

沙一下亚段底部生物灰岩油层薄而集中,埋深为2000~2400m,一般单层厚4~6m(歧608井最大厚度为16.4m),分布稳定且面积较大,基本上全区都有分布。沙一下亚段自下而上为生物灰岩段—钙质页岩、白云质灰岩段—油页岩和白云质灰岩段,对应3个小层,其中沙一下亚段3小层生物灰岩最发育,储集空间包括生物体腔孔、体腔溶孔、溶蚀孔(沟、槽)、晶间孔和微裂缝等孔隙类型,孔隙度为D16%~20%,渗透率为100~300mD,孔隙半径中值r=10μm,50r=1.56μm,属中孔隙度、中渗透率储层。

沙二、沙三段砂岩油层按照原分层方案主要分布在沙二、沙三段2小层,该油层的主要特点是岩性和油层厚度变化大,沙二、沙三段油层主要在一断块西、二断块及七断块分布。沙二、沙三段油层的特2点是分布面积小、厚度大,含油面积仅有5.5km,平均厚度为15.1m,储集空间为粒间孔类型,孔隙度为15%~20%,渗透率为100~400mD,属中孔隙度、中渗透率储层。第四节 原油性质

王徐庄油田原油性质较好,沙一下亚段原油相对密度为0.8446,黏度为17.03mPa·s,平均含蜡量为15.31%,平均胶质、沥青质含量为11.09%;沙二、沙三段原油相对密度为0.8848,黏度42.02mPa·s,平均含蜡量为9.53%,平均胶质、沥青质含量为19.87%;王徐庄3油田原始气油比为121m/t,天然气相对密度为0.72,甲烷含量为80%,3地层水为NaHCO型,总矿化度为8350mg/K,氯离子含量为3700mg/K。第五节 油水界面

王徐庄油田主要为断块构造油藏类型,各断块无边水能量,油水界面各断块不一。沙一下亚段3小层生物灰岩油气层的分布,主要受构造和断层因素控制,沙一下亚段有两套油水系统,沙一下亚段1小层、2小层为一套油水系统,沙一下亚段3小层为另一套油水系统。沙二、沙三段油层分布除受构造、断块的影响外,岩性因素在不同断块也不同程度地起着控制作用,因此沙二、沙三段基本上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第六节 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966年,通过钻探歧3井、歧5井发现王徐庄油田。首先在歧3井3的沙二、沙三段采用15mm油嘴试油,日产油181t,日产气215000m;歧5井的沙一下亚段生物灰岩采用6mm油嘴,获得日产油81.5t、日产3气11948m的高产油气流。

王徐庄油田自1970年6月全面投入开发。经过40余年的注水开发,油田现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复杂的断裂体系、严重的储层非均质性和长期注水开发等因素,造成剩余油高度零散分布,预测难度越来越大,剩余可采储量有效开发的难度不断加大,严重制约着油田采收率的进一步提高。

目前王徐庄油田主体断块综合含水率已达93%以上,是典型的高含水后期油藏。尽管该油田开展了三轮油藏描述,通过精细分层、地层对比、地震构造解释和储层特征分析,为老区挖潜和滚动目标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仍存在着一些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不利因素或地质认识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满足油田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的需要。

这些生产需求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因受复杂岩性、复杂构造和复杂地层等因素的影响,该油田自1970年全面投入开发以来,主体断块砂岩油藏一直按沙二+三段笼统分层,没有明确划分沙二、沙三段,地质分层工作制约着构造和储层的全区对比解释与分布规律认识,需要开展重新统层对比。(2)王徐庄油田是典型的复杂断块油藏,断块破碎,断块小,断块内井数少,高精度局部构造圈闭成图精度低;断层体系复杂,特别是井间存在一些尚不被认识的小断层和一些可能误开的小断层,影响注采关系的完善和正确分析;对剩余油分布和注采关系具有重要影响的“微小”构造需要重新认识。(3)随着不断地打井加密,发现扇中水道、沙坝等砂体较原本认识的相对连片稳定分布的沉积,呈现出横向变化大、井间砂体连通关系复杂的特点,油田深度开发亟待开展井间储层预测研究。(4)尽管王徐庄油田开发已有40余年的历史,但仍有大片的尚未开发和低井控的区域。为保障油田稳产和上产目标的实现,需要在重构地下层位、断层、构造和储层认识体系的基础上,加大滚动目标研究,以实现滚动增储。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结合地震采集资料进一步开展储层表征研究,探索解决相应问题的多学科相结合的有效方法,提高井间砂体横向边界刻画、小断层与局部构造圈闭解释的精度,以满足油田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对储层认识的需要。第二章 重构地下层位认识体系

王徐庄油田按照地理位置和开发历程,分为主体断块和南中段两部分:主体断块包括一断块、二断块、三四六断块、五断块、歧南9X1断块和歧119断块等断块;南中段包括七断块、歧41断块、歧50断块、歧55断块、歧56断块和歧85断块等断块。

长期以来,王徐庄油田主体断块一直按沙二+三笼统分层,原地质分层方案在主体断块没有明确划分沙二、沙三段,并且认为主体断块基本没有沙二段,认为主体断块的砂岩地层主要属于沙三段。主体断块沙二+三笼统分层的分层方案,不必说无法和周边油田进行对比分析,即便是和单独划分沙二、沙三段的王徐庄油田南中段也无法进行对比,这造成该油田长期以来,无法对沙二段和沙三段储层的分布规律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即便是对于主力油层的沙一下亚段特殊岩性段,王徐庄油田主体断块和南中段也没有统一的分层。这对深化地质认识、把握油田全区储层分布格局,乃至滚动目标评价具有不利影响,具体断块内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分层对比问题,影响基于小层的注采关系完善。

王徐庄油田存在多套地质分层方案和沙二+三没有单独分层有开发历程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王徐庄油田测井曲线砂泥岩特征不明显,对分层工作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存在地质条件和测井数据方面的客观原因。

油田常规地质工作中,通常采用自然电位(SP)、伽马(GR)和电阻率类曲线(RT,RA25)进行分层。就王徐庄油田的具体情况而言,由于沙二、沙三段砂泥岩并非是纯净的岩性,砂岩含有一定的泥质成分,泥岩中也含有一定的粉砂岩成分,且受到欠压实的影响,砂岩往往相对疏松,这造成反映泥质含量的SP和GR曲线难以很好地刻画岩性,特别是GR曲线对沙二、沙三段砂岩没有很好的反应(图2-1),而RT曲线的起伏受流体的影响较大。沙二段和沙三段的砂岩测井曲线特征相近,且就整体而言,两者顶部均有一段泥岩,俗称泥脖子,这使得两者难以区分。加之断层体系复杂,更增加了细分层、准确分层的难度。

那么在王徐庄油田主体断块到底有没有沙二段,沙二段和沙三段能不能单独分层,沙二段和沙三段在油田区域范围内的各自整体分布规律如何,这需要开展深入的地质研究。

为达到上述目的,首先要打破原来沙二+三笼统分层的地质分层方案,开展沙二段和沙三段精细独立分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沙一下亚段分层方案,实现王徐庄油田全区沙一下亚段、沙二段和沙三段地质小层统一分层与对比,重构地下层位认识体系。图2-1 王徐庄油田测井曲线与岩性关系示意图第一节 以往研究的地质分层方案

王徐庄油田按照地理位置和开发历程,分为主体断块和南中段两部分。以往没有统一的地质小层分层,存在主体断块和南中段两套主要的地质分层方案。1x1x-1

主体断块的地质分层方案为沙一下亚段(Es)分为Es、1x-21x-31x-31x-3-11x-3-21x-3-3Es和Es3个小层,其中Es又分为Es、Es和Es3个砂2+312+322+31层;沙二+三段分为Es和Es2个小层,其中Es小层又分为2+31-12+31-22+31-12+31T2+32Es和Es2个砂层,Es砂层的顶界被命名为Es,Es2+32-12+32-22+32-32+32-42+32-1小层分为Es、Es、Es和Es4个砂层,Es砂层的顶2+32T界被命名为Es(表2-1)。表2-1 主体断块地质分层方案11x-1

南中段的地质分层方案为沙一下亚段(Esx)分为Es、1x-21x-31x-421222324Es、Es和Es4个小层;沙二段分为Es、Es、Es和Es4个3132333232-1小层;沙三段分为Es、Es和Es3个小层,其中Es又分为Es、32-232-332-43333-133-233-3Es、Es和Es4个砂层;Es也被分为Es、Es、Es和33-4Es4个砂层(表2-2)。表2-2 南中段地质分层方案表2-2 南中段地质分层方案(续)-01第二节 井震联合建立新的地质分层方案

通常采用连井剖面对比的方法,建立地质分层方案。通过对以往研究分层方案数据的整理,发现歧681井同时存在主体断块和南中段两套分层方案的分层数据。为此,选用歧681井作为“中介井”,选取AC、SP、GR和RT测井曲线足够长的井,建立骨干连井剖面,将主体断块和南中段的井联系起来,进行地层对比分析。如图2-2和图2-3所示,通过创建7条骨干连井剖面和1条由各断块任意选取3~4口井组成的抽查剖面,共8条连井剖面,建立了新的地质分层方案。

通过骨干连井剖面对比(图2-4至图2-7),发现无论是主体断块2+32T31的Es,还是南中段分层方案中的Es,绝大部分井对应着一套泥岩的底部,在此界面上声波测井曲线(AC)存在较大的回返,数值由大变小,也就是速度由小变大,存在明显的波阻抗界面,在地震上2+32T应该具有明显的地震强反射。如果主体断块的Es界面产生的地震31强反射和南中段分层方案中的Es产生的地震强反射为同一地震同相2+32T31轴,那么Es和Es即为同一界面,也就是说,主体断块和南中段的地层具有可对比性。图2-2 第1至第5条骨干连井剖面位置图图2-3 第6和第7条骨干连井剖面位置图图2-4 第1条骨干连井剖面图图2-5 第2条骨干连井剖面图图2-6 第3条骨干连井剖面图图2-7 第4条骨干连井剖面图

为了验证这一认识,将地质分层数据深时转换后,标到地震剖面上进行对比分析。由地震连井剖面所见,原分层方案主体断块的2+32T31Es对应南中段分层方案中的Es,两者产生的地震强反射轴为同一地震反射同相轴。如图2-8至图2-11所示,这一地震强反射在全区大部分区域存在,可以连续追踪,这说明沙三段在全区是可以对比的,也就是说,对于沙二+三段,可以将沙二段和沙三段单独分开,进行31独立细分层。沙三段的划分依据就是:Es底部声波测井曲线存在较大的回返,在地震表现为强反射。图2-8 第1条骨干连井剖面对应的地震剖面图图2-9 第2条骨干连井剖面对应的地震剖面图图2-10 第3条骨干连井剖面对应的地震剖面图图2-11 第4条骨干连井剖面对应的地震剖面图31

Es为沙三段顶部泥岩段的底部,也就是沙三段砂岩段的顶部。那么当沙一下亚段底部(全区有明显的强地震反射轴)和沙三段砂岩顶部确定后,在两者之间出现的砂岩便是沙二段的砂岩。为此将沙二1x312段的划分依据确定为:在Es底部和Es泥岩之间的砂岩为Es。

通过8条骨干剖面和各断块剖面的对比,以尽可能多地细分为准1x则,生物灰岩地层(Es)沿用主体断块地层划分方案,砂岩地层2+3(Es)采用南中段地层划分方案,在主体断块将沙二段、沙三段单独分开,进行细分层,建立了沙一下亚段、沙二段、沙三段全油田可统层对比的新的地质分层方案(表2-3)。表2-3 地质分层方案对照表1x1x-11x-21x-3

沙一下亚段(Es):划分为Es、Es和Es3个小层,其中1x-31x-3-11x-3-21x-3-3Es又细分为Es,Es和Es3个砂层,也就是整体划分为1x-11x-21x-3-11x-3-21x-3-3Es、Es、Es、Es和Es,共5个细分层。221222324

沙二段(Es):划分为Es,Es,Es和Es4个小层。331323332

沙三段(Es):划分为Es、Es和Es3个小层,其中Es又分32-132-232-332-43333-133-2为Es、Es、Es和Es4个砂层,Es也被分为Es、Es、33-333-43132-132-2Es和Es4个砂层,也就是整体划分为Es、Es、Es、32-332-433-133-233-333-4Es、Es、Es、Es、Es和Es,共9个细分层。1z

共18个小层,加上Es底部,小层界面共计19个。31

如图2-12所示,在新的地质分层方案中,Es对应主体断块的2+32T212+31TEs,Es对应主体断块的Es。图2-12 王徐庄油田地质分层方案示意图第三节 细分层统层对比准则一、沙一下亚段细分层统层对比准则1x1z1x-1

沙一下亚段(Es)以沙一中亚段(Es)底部为顶,分为Es、1x-21x-3-11x-3-21x-3-3Es、Es、Es和Es5个小层进行全区统层。其中顶面测井曲线标志清楚,全区可对比;底部声波测井曲线(AC)通常有一个明显的台阶回返,台阶下方为沙一下亚段生物灰岩主力层,以AC曲线的这一特征进行全区对比。1x

通过8条骨干剖面和各断块剖面的对比,总结了表2-4所列的Es小层曲线形态模式,建立了如下沙一下亚段细分层与测井曲线模式控制统层准则。表2-4 沙一下亚段地质小层测井曲线形态模式表1x-1(1)Es小层:SP无响应,其他曲线呈薄层锯齿状,一般在底部呈现4个或更多个薄层(表2-5)。1x-1表2-5 Es地质小层测井曲线形态模式表1x-2(2)Es小层:SP无响应,其他曲线呈松塔状,底部有一个薄层(钙尖),“松塔”下方通常有另一个薄层(表2-6)。1x-2表2-6 Es地质小层测井曲线形态模式表1x-3-1(3)Es小层:SP无响应,其他曲线多数断块上部一般有两个薄层,其下发育一个相对较厚层或多个薄层(表2-7)。1x-3-1表2-7 Es地质小层测井曲线形态模式表1x-3-21x-3-31x-3-3(4)Es与Es小层:Es小层SP通常有响应,AC和GR1x-3-2降低,有明显台阶,台阶回返处划分为Es界面,下方较厚储层的1x-3-3底部为Es小层(表2-8)。1x-3-21x-3-3表2-8 Es与Es地质小层测井曲线形态模式表二、沙二段细分层统层对比准则21222324

沙二段划分为Es、Es、Es和Es共4个小层。经上述井震对2+32T31比确认,主体断块原分层Es对应的是南中段的Es,地震上全区31可追踪。除古潜山顶外,Es未被剥蚀,一般为较大段泥岩,为此将3131这段泥岩下的储层顶部定为Es界面,即Es底部。既然主体断块原2+32T3分层方案Es界面被确定为Es储层的顶部,那么这之上,沙一下1x亚段(Es)以下的砂层就应为沙二段储层。因此,主体断块原认为2+32T2+31-2不存在沙二段储层,通过上述研究应改变观念,即原Es至Es界面之间的砂层就是沙二段储层。

在部分区域沙二段砂岩之上也存在一套泥岩段,当较难确认泥岩段是沙二段的还是沙三段的时,以地震反射特征为约束,进行井震联合分层。如图2-13所示,原分层方案将沙一下亚段以下的砂岩地层划31为沙三段,经地震标定确认Es界面后,新的分层方案将这套砂岩正确地划归为沙二段。图2-13 井震联合分层示意图2

尽管沙二段整体为干旱时期沉积的地层,但Es后期为水进,为此当沙二段砂层较薄或存在“泥脖子”时,如主体断块部分井原方案2+31T2+31-221Es至Es之间较薄的地层,沙二段应从Es开始分层。

在此基础上,以邻井同层砂岩曲线形态模式进行控制,开展沙二段小层统层对比。三、沙三段细分层统层对比准则31323331

沙三段划分为Es、Es和Es3个层段,Es通常为泥岩沉积,32333232-132-232-332-4Es和Es发育砂岩,Es被细分为Es、Es、Es和Es4个小3333-133-233-333-4层,Es也被细分为Es、Es、Es和Es4个小层。2+32T3131

主体断块原分层Es对应的是南中段的Es,以Es为标志层,注意“泥脖子”,古潜山山顶考虑剥失情况,参考邻井同层砂岩3曲线形态模式,进行Es的分层和区域对比。第四节 声波引导地震约束模式控制等时地层对比技术

在对上述井震联合分层与细分层统层对比准则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建立了声波引导地震约束模式控制等时地层对比技术。该项技术的特色是将声波测井曲线引入到地质分层工作之中。声波测井曲线的引入,对含钙质较高的复杂岩性储层和具有上覆下伏较厚泥岩段储层的地质分层工作有较大的帮助作用。该项技术的建立,为渤海湾地区复杂断块油藏开展沙一下亚段细分层和沙二、沙三段单独分层,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声波引导地震约束模式控制等时地层对比技术内涵:1x31(1)声波引导。以Es底部与Es泥岩段底部AC曲线回返特征、231Es泥岩段与Es泥岩段AC曲线形态特征(图2-14)为引导,进行大套层组统层。图2-14 声波测井曲线在地质分层中的作用示意图23(2)地震约束。以Es段、Es段地震反射特征为约束(图2-13),3区分井资料Es2段和Es段。(3)模式控制。以区域生物灰岩曲线形态模式(表2-4)和邻井同层砂岩曲线形态模式进行控制,开展小层细分与统层对比。(4)等时对比。在渤海湾地区,从沙二、沙三泥岩段到砂岩段,声波测井曲线(AC)数值由大到小,也就是速度由小到大,存在明显的波阻抗界面,在地震上表现为可全区追踪的连续强反射,大的地震同相轴在沉积上具有等时性,因此以声波测井曲线特征控制分层对比具有等时性。

如图2-14所示,两处AC曲线回返对应两个地震同相轴,以这两31处AC曲线的回返特征和Es泥岩段的AC曲线特征为约束,以小层测井曲线模式为控制,避免窜层,体现等时性。1x

骨干剖面和各断块剖面的对比发现,对于沙一下亚段(Es)储层,AC曲线台阶下方的生物灰岩就是位于沙一下亚段底部的主力层。

新的分层方案将具有等时界面意义的AC曲线台阶回返处(对应1x-3-21x-3-2同一地震同相轴)划分为Es界面(Es小层的底部),即从区域1x-3-3上将AC曲线台阶以下分布较为广泛的那套生物灰岩归为Es小层,1x-3-2而不是像原方案没有全区统层时,将这套地层一会儿称为Es(南1x-3-3大港断层上升盘),一会儿又称为Es(南大港断层下降盘和扣村地区)。

沙一下亚段以底部AC曲线台阶回返为标志进行全区统层,将AC1x-3-31x曲线台阶以下生物灰岩统一划分为Es小层,便于在全区把握Es底部主力层的整体分布规律。第五节 重构地下层位认识体系成果

采用上述建立的声波引导地震约束模式控制等时地层对比技术,1x23分Es、Es和Es3套层系,开展了王徐庄和扣村20个断块454口井的地质对比分层工作(表2-9),绘制骨干对比剖面8条、区块对比剖面21条。表2-9 各断块地质分层对比井数表一、地质分层成果统计

新的地质分层方案在沙一下亚段采取主体断块的原分层方案,而沙二+三段则采取南中段的分层方案。为此,在地质分层数据中,主体断块仅沙一下亚段各小层与原方案具有可比性,沙二+三段的各个小层因为重新命名、划分和对比,与原方案各层位的名称和深度值已完全不具有可比性;对于南中段的各个断块,则主要在沙二段和沙三段具有可比性。

以上述可比层位做对比,分主体断块和南中段两个区域,对地质分层成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主体断块参与统计的断块包括一断块、二断块、三四六断块、五断块、歧119断块和歧南9X1断块,共计249口井。其中收集到原方案分层数据的井有184口,其他井为完全重新解释,这里仅对这184口井进行对比统计分析。可对比层7层,可比数据量1077个,其中绝对误差小于1m、变化不大的数据点占43.5%。也就是说,对近60%的层位进行了调整,其中调整幅度大于3m、变化较大的数据点294个,占27.3%(表2-10)。由此可见,重构地下层位认识体系研究对主体断块分层数据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表2-10 主体断块地质分层变动统计表注:a为本次分层与原分层绝对误差。

南中段参与统计的断块包括七断块、歧41断块、歧50断块、歧55断块、歧56断块、歧110-2断块、歧26断块和歧85断块,共计127口井。其中收集到原方案分层数据的井有103口,其他井为完全重新解释,这里仅对这103口井进行对比统计分析。可对比层位17层,可比数据量1148个,其中绝对误差小于1m、变化不大的数据点占58.4%。也就是说,对40%以上的层位进行了调整,其中调整幅度大于3m、变化较大的数据点369个,占32.1%(表2-11)。由此可见,重构地下层位认识体系研究对南中段各断块的分层数据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表2-11 南中段地质分层变动统计表表2-11 南中段地质分层变动统计表(续)-01注:a为本次分层与原分层绝对误差。

主体断块与南中段合计,与原分层方案相对比,地质分层数据进行较大调整(大于3m)的修改比例达到29.8%。二、分层调整实例

大量的地质分层实例表明,将声波测井数据引入地质分层工作之中,采用声波引导地震约束模式控制等时地层对比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地质分层的质量。1.一断块歧616-1井1z1x-3-2

Es较原方案下移大于7m,Es划在声波曲线回返处(图2-15、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