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的运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08:22:08

点击下载

作者:(美)巴奈特·贝恩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灵感的运转

灵感的运转试读:

媒体与名人推荐

巴奈特·贝恩的书文笔流畅、语句优美。它能够引导我们感受创意的激情,并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训练创造力的方法。它会以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来拓展你的能力,开启你的创意之心。—《女人的觉醒》和《失物招领》作者 吉宁·罗斯

在我读过的所有有关“创造力”的书中,这可能是最好的一本。创造的灵感到底存在于什么地方?怎样才能获取这些灵感?对于这些问题,它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理论阐释。除此以外,它还能够激发你的创造潜能,并且帮助你掌控生命的能量,探索生活的方向。听从这本书的指引吧!放弃生活中的“确定无疑”,感受生命中的神秘力量,并依靠这种力量生活。总之,把它当做一个体验“创意奇迹”的课程。—国际畅销书《场》《意念的实验》和《联系》作者林恩·麦克塔加特

贝恩完美地证明了这一点:正确对待自己的“本质”,可以开发自己的天资,并使自己更容易在“行为”上走向成功。—曼德勒娱乐集团董事长,洛杉矶道奇队的共同所有人,《会讲才会赢:如何通过讲故事打动人心,赢得机会》作者 彼得·古伯

这是一本出色的创意指南。在它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深入探索“自我”的种种“可能”,越过“创新之路”上的重重阻碍,最终使我们的“本质”得到真正的解放。巴奈特·贝恩是一个极富创造活力和革新精神的艺术家。他通过不同的训练手段,帮助我们解除了“自我”所受的束缚。他的“创新”理论基于以下前提:在每个人的“自我”深处,都存在着一种独一无二的“激情”;一旦找到了这种“激情”,就能在它的指引下,过上一种符合自己心意的、具有真正价值的生活。贝恩列举了种种论据,使我们能够相信自己。此外,他还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操作步骤—遵循这一指导,我们就能够恢复自己的天性,找到专属于自己的那种“激情”。—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有灵性的孩子》作者 丽莎·米勒博士

在贝恩巧妙的引导下,我们能够培养创造力,触发革新意识,发现自己真正的“激情”和“目标”。不要有所畏惧,大胆地深入书中,想象力才能得到延伸和发展。—《真正的领袖》杂志创始人 马克·范·尼斯

巴奈特·贝恩使用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框架,来阐释“创造力”的机理。这种理论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生活目的”,而且能够给他人的生活带来价值和希望。他通过本书揭示了一个真理:无论我们的年龄状况、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如何,彼此的经历有多么不同,我们都能做相同的事情—富有创造力。简而言之,如果你想拥有理想的生活方式,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本书中吧!®—《纽约时报》畅销书《做关系网的主人》作者,BNI(“国际商业网络”)创始人 伊凡·米斯纳博士

本书思路清晰,观点深刻,语言幽默。在书中,巴奈特·贝恩教会了我们如何开启创造潜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作者 约翰·格雷博士

在本书中,巴奈特·贝恩歌颂了“本质”“创造力”和“心流”的能量,并帮助我们找到被遗忘的“自我”,发掘最深层的潜能。本书思想深刻,感染力强,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纽约时报》畅销书《父母的觉醒》作者沙法丽·萨巴瑞博士

为了捕捉到稀有的“创意”,人们总是在被动地等待着灵感的迸发或者“缪斯”的降临。而本书则改变了这一点。它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展示了许多有效的“创造方法”;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使用这些方法,从而免去了“被动等待”的烦恼。—吉娜吉卜赛茶业公司创始人,《茶杯上的生活》作者吉娜·穆祖卡

本书是你期待已久的“创意方法指南”。巴奈特·贝恩的思想极富启发意义—它能帮助我们点燃创意之火,跨越创意之路上的重重阻碍。—“女性之家”组织创始人 凯利·麦克内尔

本书是一种高效的催化剂,它可以帮助你产出绝妙的创意,启动创新性的项目,并引导你体验一场精彩的生活旅程。每个人都拥有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如果我们想凭借这种力量,做出一件光耀世界、震惊寰宇的事情,就必须唤醒自己的身体,挖掘灵魂深处的“能量”。而巴奈特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最为科学和有效的“唤醒”方法。—《纽约时报》畅销书《无论如何》作者,心灵成长书《秘密》中的导师 丽莎·尼可斯

如果你还没有参加过巴奈特·贝恩的培训班,体验过其中的乐趣,本书会帮你补足这个缺憾。它会引导你发现一种独特的“创造力”—“自我”。不停地去“感受”“自我”,你会发觉,许多新奇的想法会源源不断地从其中冒出来。在此之后,立即把这些想法付诸行动……总之,巴奈特会点燃你的创意之火。—教育学博士,《工作中的龙》作者 斯蒂芬·约瑟夫

无论你对自己评判如何,是富有创造力还是榆木脑袋一个,都改变不了你“极富创造力”的本质。总之,阅读本书就像是经历一场发现之旅,每个人都能获得诸多启迪。这次“旅行”可以帮助你更加充分地“表达自我”,从而引导你进入一种富有“活力”的生活状态。—《成功长青》作者之一 斯图尔特·艾莫力

创意多一点,生活将会变得更美好

我在加拿大长大,父亲是一名屠夫,母亲是一位主妇。全家人经常在吃晚饭的时候谈天说地,话题总是围绕着这个社区里的人:父亲商店的顾客、邻居、朋友……有时候,我们会谈到格里高尔:他是一名出色的画家兼婚礼摄影师,在镇上拥有一间小小的工作室。无论他走到哪里,身上总会散发出冲洗照片的药水气味和浓缩咖啡的醇厚香味。他留着长发,身披围巾,说话时总是带有法国口音—这一切都给他带来一种浪漫的神秘感。我的父母总是称他为“自由职业者”。这个词语意蕴深长,它暗示着格里高尔没有稳定的收入,无法拥有经济上的“安全感”。虽然他极富“创造”的活力,却不能谋得足量的财富,无法得到世俗的“认可”,也没有一个安稳的“未来”。总之,这些五花八门的传闻,既让人有些害怕,又让人兴奋不已。

在我所受的教育中,“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这种不拘世俗、离经叛道的想法是不受认可的;但是,我却最终成了一名“自由职业者”。我的生活轨迹完全不同于最初的规划:我超越了“结构化想象力”的限制,“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在本书中,我将教你如何摆脱“结构化想象力”的限制。)我知道,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就意味着我的未来无法得到保证;也就是说,在职业、财富、健康、情感等方面,我无法确保自己一定会收获颇丰。但是,我已经迈出了这一步,没有办法再回头了。即使我想要回头,我与“安稳”之锚的联系也已被切断;更何况,现在的我离海岸太远,也无法找到一个可供回归的安全港湾。因此,我必须创造“安全感”,并且坚信,这种发源于“自我”的“安全感”,能够帮助我面对和处理一切世事。

就这样,我开始了漫长的旅程。大部分时间里,海上十分平静,但有时也会风雨交加,巨浪滔天。我有时会陷入压力和恐惧中,一度对未来失去了信心。但我还是满怀“热情”地“投入”到了“创造”的过程中—“创新”给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帮助我艰难地生存了下来。

当你按照本书的指导进行练习和实践,进而投入到“创造”的过程中时,你原始的生活规划就会更加“个性化”;换句话说,你的生活规划将不再与他人雷同。这个过程既令人心情愉快,又让人感到不安。实际上,在真正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并不会一昧迎合或者完全抗拒别人的“生活模式”,而是汲取其中的优点,把它们加入到自己的规划和构想中,进而有意识地“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无论你的职业如何,你逐渐会意识到,生活永远都是自由而不稳定的。除此以外,你还会了解到,任何事情—薪水、婚姻、健康、幸福—都不是理所当然、一成不变的。它们当下的状况与你内心的状态息息相关。因为内心的状态活跃多变,它们自然会受到影响,并不时产生波动。因此,你不可能把它们锁进“保险库”,使它们安安稳稳地生出“利息”、安安稳稳地保存到将来。

整个生活都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对于生活的枝枝节节、方方面面,你都会认真负起责来。而一旦有了这种100%的责任心,你就能看透世间万事;你就能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自由职业者”—无论他们的具体工作是什么;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编剧和导演。

如果你有了上面的认识,那就意味着,你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当你真正理解了自己的过去,能够打造出专属于自己的“生活模式”时,这种转变就会发生。这种“生活模式”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你的指纹也是世间仅有的一样。实际上,如果了解自己的内在状态,并以这一状态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你的生活就不会再受许多无谓的束缚,而将走向真正的自由和独立。你将是一个自由的主体。你是自由的。“现在”不是“过去”的结果

所有的行为都是创造性的行为。一段关系、一项事业、一部剧本、一段舞蹈……我们所了解、热爱的东西,都是我们“创造行为”的结晶。

我和朋友芭芭拉经常在一家饭店碰面,并且很喜欢店里的一个角落。有一次,我们俩坐在那里,讨论起了“创意生活”的话题。我们互问彼此,什么是一种富有创意的生活?它是什么样子的?“感觉”起来如何?怎样才能把它“表达”出来?

很多有意思的想法涌现了出来。我们把其中的许多想法记录到了白纸上,形成了一个“思想地图”。这张“地图”面积很大,甚至连整个桌面都盖住了。我很庆幸当时做了这些记录,因为在那之后我曾多次查阅这幅地图,从中汲取了许多灵感。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会经常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每当此时,我就把它们添加到原来的那张“地图”上去。

那次谈话的中心内容是,无论是从总体上讲,还是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人类总是在不停地发展着、进化着。“现在”不一定是“过去”的延续,它有可能超越“过去”而存在。如果我们对“未来”满怀期待,如果我们甘愿被“下一个”事物—下一个灵感、下一个点子、下一段经历—所打动、所震撼、所惊奇……那么,我们就过上了一种富有创意的生活。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这种“创意生活” —无论他是一位全职家长、 CEO、音乐人,还是一位零售商、演员、社交媒体经理、僧侣……

如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重新定义并想象自己的生活?对于我和芭芭拉而言,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而其中的道理我们永远也说不完、道不尽。芭芭拉全名叫芭芭拉 · 马克斯 · 哈伯德,是一位著名的“未来学家”,一直在积极地宣扬着“演化潜能”。我是一名编剧和制片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俩都是讲述故事的人—我们都热衷于记录全人类的“故事”,想要参透这个“故事”未来的情节走向。在这个涉及全人类的“戏剧”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过去的35年中,我的职业生涯一直沿着特定的轨迹行进。在很早的时候,我就已经理解了这条轨迹的“内涵”。一路走来,我制作过许多电影—《梦幻成真》《风雨哈佛路》《圣境预言书》……在制作这些影片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弄清楚创意的运转方式,尤其是厘清创意和“意识”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我们必须“培育”自己的创意,否则我们将无法从生活中发现快乐和惊奇。如果你愿意投身于“创造进程”中,创意就会来到你的面前,并赠予你大量的“奇迹”。

最近几年,我在许多不同的地点—电影片场、“创意研讨会”和许多全国性的活动—都讲到了自己的这些想法。但在那天下午的会面中,芭芭拉对我说:“如果有一些有趣的想法,就和大家分享吧!大多数人和你不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历史舞台上的‘演员’,更不了解关于‘创造’的种种玄机。每个‘演员’都需要一个老师—他们应该得到一些帮助和指导。”

芭芭拉的话提醒了我。是时候写一本关于“创造”的书了。尽管我依然热爱着制片工作,但是在那个时候,我忽然意识到,比起一味地制作电影,我更应当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人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

但是,在那个关于人类、生活的“戏剧”中,没有任何一个“演员”手握“剧本”。我们只能一边前行、一边摸索,才能塑造出自己的“角色”。我们必须更加深入地了解“自我”,才能弄明白自己想要创造什么,以及为什么想要进行那种创造。

创造—一种特殊的大脑状态

当我们说自己“想要创造”的时候,我们真正想表达的是:“我想要改变一些东西,想要让它们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安全、更加高效、更加可持续……)。”换句话说,所有的“创造”都来自于我们的“渴望”—渴望自己能够对世界产生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讲,要想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活动,就必须使大脑处在一种特殊的“渴望状态”中。

有一个小故事讲述了这种“大脑状态”。

在好莱坞的环球影城,一名导游走到了一个露天的片场。在那里,三个工匠正在刷墙。

这名导游问道:“你们在干什么呀?”

第一个人说:“你觉得呢?我当然是在刷墙了。”

第二个人说:“我正在谋生。”

第三个人从头到脚都是涂料。她望向天空,自豪地说道:“我正在制作我们的暑期大片。”

在第三个人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幅更为宏大的“图景”。正是凭着这份对于宏大“图景”的“渴望”,她成了一名真正的“创造者”。

来自“真正事业”的召唤

我曾经有一条养了很多年的狗,它的名字叫西里。当我们一起散步的时候,西里总是拉着我四处乱跑乱嗅,试图发现那些看不见的神秘“痕迹”。而依据这些“痕迹”的指引,它就会在附近发现一些新鲜有趣的事物。在我的眼里,西里的这种行为恰到好处地诠释了“什么是纯粹的创造力”。它把鼻子紧贴地面,热心地追寻着那些神秘的“痕迹”—这种无意识的“追寻”当然是出自它的本能;而这一切和人类的“创造”极为相似。人们要想有所创造,必须主动响应神秘“痕迹”的“召唤”,从而在平凡的生活中,敏锐地发现各种“创造”的“可能”。

总之,这只漂亮的小狗,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在一条伟大的道路上行进。它始终跟随着“痕迹”的“召唤”—尽管它也不能保证,在“痕迹”的指引下,自己最终会到达哪里;但它很明白,只要坚持下去,自己就一定会发生改变。

实际上,我们对于自身的处境,有着强烈的感知能力。当我们投身于创意工作的时候,当我们跟随着那些“踪迹”并响应它们的“召唤”时,我们能意识到,自己正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行进;而当我们和那些“踪迹”失去联系时,我们也能意识到,自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本书的目的,就是帮助你找到专属于自己的“痕迹”,并且听从它们的“召唤”。它们能够引导你进行真正的“创造”。其实,每个人在降临到世界上时,都背负着一个独一无二的目标或使命。这个独一无二的使命就是所谓的“痕迹”,也可以称作“真正的事业”—它是我们生活的核心,也是进行创新的关键所在。苏菲派诗人鲁米就曾经对“真正的事业”做过一番阐述: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情,我们永远不可以忘记。假如你记住了这一件事,即使忘记了其他所有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如果你完成了其他所有的事情,却唯独忘记了这一件事,那么,你就相当于什么都没有做成。

这就好比你受到国王的派遣,到其他国家执行一项任务:如果你到了那里,完成一百件其他的事情,却没有做完那一项任务,那么,就相当于你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成。因此,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为了执行一个特殊的“任务”,这个“任务”就是他们的“目的”。如果他们不能完成那个“目的”,那么,就相当于他们什么事情都没有做。

我们之所以“生活”在世界上,就是为了完成那个“目的”。如果用“生活”去做其他的事情,无异于大材小用。这就好比你得到了一把无价的宝剑,却把它用作切肉的屠刀;或者是拿一个纯金的碗来煮萝卜,尽管一点金子就足够买一百个铁锅;或者是拿着一把珍贵的匕首去剖开葫芦,还要得意扬扬地说:“我很好地利用了这把匕首,我没有把它白白地浪费掉”……—摘自《鲁米的谈话》, A. J.阿伯里译“真正的事业”并不一定就是你所做的工作。它可能包含你的职业,但那份职业既非它的“起点”,也绝非它的“终点”。

如果你并不清楚自己的“真正事业”究竟是什么,或者是你感觉到,那些与创意有关的“痕迹”一片混乱、难以辨认,那么,你就可以阅读本书中的理论部分,并按照书中的指导进行练习。这样的话,你就能从这些迷惑中走出来了。除此以外,当你感到自己的创意受到阻碍,而不得不停靠在创意高速路的紧急车道上时,本书会帮助你重启自己的创造引擎。

你拥有的创造能力远超你的想象。即使你已经非常善于创新,经过系统的训练后,你的创造力还是会有一个相当大的提升。在本书中,你将了解自己的价值取向,探明哪些事情对自己而言最重要;你将树立自己的创造目标;你将发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技巧。除此以外,你还会深入地了解自己的长处、才能和天赋。当你对这些事情有了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后,你就会找到自己“真正的事业”,并鼓起勇气、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去。

情绪能量:创造的助推剂

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才能在面对生活的不同方面时,都能够创造性地处理和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才能找到创意的灵感?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才能使自己的创意打动世界?……如果想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挖掘自己的“热情”,打通“自我”和“热情”的“联系”。正是有了对于某种事物的“热情”,我们才会渴望投身于某项事业中,才会渴望借助自己的力量,使世界发生(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改变。

要想做到这些,你还需要进行深入地思考,探索“创造”的微妙本质。事实上,比起创造出的东西来,(与创意有关的)“能量”更加强大,不管你创造出的东西是什么“神器”。这种特殊的“能量”来自于我们的“思想”“感觉”和“情绪”,并能够在现实中引起“共振”。无论我们创造出了什么东西—一个非营利的组织、一部诗集、一段友谊、一种想法—它们都是这种“共振”的结果而已。

在本书中,你将学会理解自己的情绪,并且按照自己的意愿调节“情绪能量”。这种“调节”并非对于外来因素的“被动”反应,而是由内而外的“主动”调控。

怎样使用本书?

你的灵感越多,创意越多,生活就会更美好。

总的来说,本书是一个关于创造的操作指南。除此以外,它还会提醒你:你的创意目标(或者创意梦想)十分重要—无论这些目标(或者梦想)是什么。如果你知道了自己的创意目标,本书将会帮助你实现它们;如果你还不清楚这些东西,在阅读的过程中,你将会很快明晰自己努力的方向。

本书包含了各种类型的创意练习。每个章节都会自带一些练习,除此之外,我还在某些章节之间加入了“试一试!”的环节,作为常规练习的补充。每一个练习都可以帮助你发现一些新的东西。在它们的影响下,你的创意将蓬勃发展起来。

在练习的时候,要准备一个合适的本子,作为自己的“创意日志”。白纸本、横线本均可—只要你自己喜欢就好。

从第1章开始,你会发现,所有的练习都是通过扰乱“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固有联系”来激活创造力的。它们试图以这种手段,来打破日常的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只有这样,新的东西才会出现。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了直线式的思维模式,想用逻辑梳理事物之间的联系、用理性解释所有事情的缘由。但是,创造力并不会受到逻辑和理性的束缚,它来自一个没有任何约束和限制的“地方”—那也是我们要去的“地方”。

每个人都过着两种生活:“被给予”的生活以及自主创造的“生活”。前一种“生活”是我们的家长和监护人给予我们的。他们以自己为示范,向我们展示了怎样去生存、怎样去爱、怎样在“自我”和世界之间建立起“联系”……在这种生活方式中,“空想”和“实用”之间划着一条清晰的界限—所有的“空想”都毫无意义,只有“实用”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他们并没有把这些东西刻意地教给我们。实际上,经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我们自然而然就学会了这种生活方式,并把它融进了自己的血液中。

事实上,在我们父母的那一代,生活是完全安排好了的。找到一份工作,建立一个家庭,走过中年危机,然后悠然地退休,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历程。然而,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直线式的生活轨迹不再适用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变得复杂起来:在过去,某种“原因”的出现,一定会引发特定的“结果”;现在却不是这样—因果关系不再像过去那么直接。我们的工作不断变换,人际关系也如流水一般……总之,我们陷入了一片无法预知的混乱当中,在兴奋与忧虑的夹缝中不断前行。尽管我们能够随意地改造自己的生活,但还是有许多人艳羡着父母的生活方式,渴望拥有一个稳定的未来。

然而,我们可以鼓起勇气,适当地冒一次险—摆脱“被给予”的生活,然后开始“创造”自己的生活。我们所“创造”的生活不受惯例和习俗的束缚。除此以外,这种生活方式还会使我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我的朋友和同事就按照本书中的要求进行了各种练习,并在此基础上“创造”自己的生活。事实证明,无论他们的实际年龄有多大,他们都开始变得活力满满、身体康健。除此以外,他们不再只是着眼于自己的现状,而是开始关注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而他们的运气也似乎变得很好—尽管运气和“创造生活”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实践的力量

当你坚持不懈地进行这些练习的时候,你就逐渐开始了创意的实践。如果把创造比作一条艰险的路途,实践就是道路两边的护栏,在它的保护和限制下,你才能一直沿着道路行驶,朝着自己渴望的目的地前进,而不至于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歪向中途的荒野里。换句话说,实践能够帮你把注意力集中在目标上。

而这种“专注”恰恰是创意存在于世的关键。如果没有实践,那些创造性的想法就会像风滚草一样被大风吹走;是实践使它们落地生根,并最终长成一株完美的“创意”。

为创造腾出时间

每天预留出一段固定的时间,来实践自己的创意。

你每天早上都要刷牙、梳头,这就是一种固定的实践。如果不那样做的话,你的牙齿会很快坏掉。对待自己的健康和容貌时,我们是如此的勤奋和认真,为什么不以同样的态度,投身于自己的创意实践中呢?总之,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把握好自己的生活节奏,使实践融入每天的生活中。

我们不仅要省出时间,还要学会“创造”时间。如果不去想方设法地“创造”的话,时间是不会存在的。实际上,当我们专注地追逐自己的创造目标时,奇迹就会发生—大量的时间被“创造”了出来。许多老人都清楚这一点。他们经常说:“(假设眼下有一项任务,)如果你想要尽快看到它的结果,就安排那些忙碌的人去做(这个任务)吧。”老人都很清楚,那些忙碌的人都是充满了热情的人。当他们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行动中时,就会忘记时间的流逝。而这就是“创造时间”的真正内涵。从这个角度上讲,时间是创造的“盟友”,它可以根据你的需要,加快或者减缓流逝的速度。

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们才能真正地“忘记”时间呢?举一些例子:你可能热衷于种植郁金香,或者喜欢为自己的网站编写副本,或者沉浸在对于其他事物的“狂热”中。当你从这份“狂热”中回过神来,几个小时早已经悄悄地溜走了。就这样,你暂时中断了自己和时间的“联系”;而“中断联系”的结果就是,你将取得极为丰硕的成果。

我们和时间之间的“联系”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活跃多变:我们可以随时中断“联系”,也可以随时调控时间的流逝速度……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热情”和“专注”,与时间发展出一种全新的“伙伴关系”,以便更好地把握时间、使用时间。

打造自己的“创意工作区”

真正的“创造者”和“伪创造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他们对于“创造”的“投入”程度不同。

因此,我们要打造一个特别的“工作区”,使自己每次踏入其中时,都能快速“投入”到创造中。

其实,只要在自己原有的工作环境中,简单地增加一些“细节”,就可以使自己拥有一种“想要进行创造”的情绪。这里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方案:

■ 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

■ 点燃一支蜡烛。

■ 摆放一些鲜花或者一株植物。

■ 把空间整理得井井有条。

■ 打开窗户,让新鲜空气在室内流动。

■ 增加一盏台灯,提升整个空间的亮度。

■ 在创意空间里摆放一件特殊的物品。这件物品要能代表你对于创意的“投入”。它可以是一块石头、一枚水晶,也可以是一件艺术品,如果有哪个人能够激发你的灵感,也可以摆上他的照片。

你的创意助手

把本书看做你的创意助手(或者一个创意的资源宝库)。你可以从头到尾一页不落地把它读完,也可以随意翻开一页来获得一些灵感和启示。

本书包含了我对于创造的全部想法,并列举了一系列的创造法则和创意技巧。尽管这些技巧对我的创意生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但它们并非都是我的原创。实际上,一部分技巧是我从其他老师那里学来的。有些老师的名字我仍然记得(因而在本书中有所提及),但另外一些老师的名字我记不清了。无论如何,我都很感谢这些技巧,以及提供了这些技巧的老师们。

我衷心地希望,通过阅读本书,你能够意识到,创造过程并非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神秘,而且如果正确地利用这一过程,你也将会得到远超自己想象的丰硕成果。第1章克服惯性思维的制约

创新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创新者既是老师,也是学生。—比阿特丽克斯·波特

创新和每个人都密切相关。但是,传统观念认为,创新只是诗人、画家、雕塑家、音乐家以及其他文化人才能拥有的独特天赋,而创造力也只能在少数几个领域发挥它的效用。

我对此却并不认同。在我看来,一切都是创新。可能你对于设计一个喜剧桥段、创作一部交响乐或者一部实验性的戏剧作品并不感兴趣,但你一定会想要营造一段亲密和谐的关系、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或者是发挥自己的本领,做一件感兴趣的事。其实,在当今的文化语境中,创新就隐藏在这些普通的事务里。也许有时候你会陷入困境、你会情绪低落,但创造力依然在你的身体里涌动、翻腾。我们都是创造者,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创造。如果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一切都将完全改变。我们会发现所有的事物都开始变得重要—我们的想法、感受、信念、言语、选择和行动,都将成为我们开创生活、塑造生活的依靠和凭借。

一切都是创新;我们永远走在创新的路上。

变成一个解决问题的人

重视创新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在日常生活之外,创新仍然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

我们生活的世界正在飞速地变化着—人类好像在打着一场没完没了的比赛,赛程已经进行了四分之三,自家队伍的比分却远远落后,获胜的希望极其渺茫。因此,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为了顺利应对诸多挑战,有效解决棘手问题,我们必须唤醒自己的创造力。我们需要革新应对手段,培养新的技能;我们需要拓宽思维,摆脱过时经验的束缚—不管是在商业、政治领域,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这一切都需要创新教育。创新使我们开始关注新的可能性,从而帮助我们摆脱深受已有经验束缚的思维模式、感知模式和行为模式。而一旦有了创意的引导,所有的人和事就不会再落后,我们自然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幸运的是,我们都可以成为“大规模创新性武器”。因为创新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现在,诸多问题的解决之道正在酝酿,而其中一些必将出自你们之手。

首先,弄清创造力受到束缚的原因,并且了解摆脱束缚的方法,这一点十分重要。

我们都能成为“大规模创新性武器”。

从心理学角度认识创新

关于创新,一个普遍的说法是:心理中或者思想中的“冲突”是创新的源头。我无比认同这一观点,那些在娱乐业工作的朋友和同事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喜剧演员。他们说,“要不是靠着我的大脑活动(来提供‘冲突’),恐怕创意早就枯竭了。”

弗洛伊德在构建“(心理)冲突理论”方面颇有建树,但是这一理论认为“冲突是一切行为产生的内部原因”,因而在这一理论框架下,人类仅仅是(与“冲突”有关的)神经活动的表达载体而已。在弗洛伊德之后,卡尔·荣格认为,创意具有二元性:它既有个人化的特点,又与存在于无意识中的、反映了人类集体经验的“原型”紧密相连。“原型”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模式,超越了时间和地点而存在—它包含了人类集体经验中的原始能量。那些被广泛认可的“原型”包括爱人、英雄、战士、法官、艺术家等。荣格肯定了“艺术家人格”的存在,但他认为“艺术家”更像是一种“工具”—存在着一些更为强大的力量,支配着他进行艺术的表达。

在需求层次理论中,亚伯拉罕·马斯洛将创新的需求放在最顶层,也就是说,创新的需求位于住所、安全、爱与归属感和自我尊重等其他需求之后。在这个理论模型中,创新这一需求处在最高的“自我实现”层次—只有在其他需求得到完全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才能理解这种高级的需求。我当然明白马斯洛为什么要优先考虑狩猎捕食而非围着篝火跳舞;但在我看来,跳舞会使人的创造力迸发,而一次成功的狩猎恰恰需要这些创造力来规划和布局。保持自己对于创意的渴望,才能实现创造力的涌流;而有了足够的创造力,各种目标才能得以实现,那些“低级”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跳舞本身就是一项极富创造力的活动。只有做一些富有创意的事,才能使自己摆脱思维惯性的束缚。

我们确实应该尝试一下。

只有做一些富有创意的事,才能使自己摆脱思维惯性的束缚。

毕加索说,创新是一种毁灭。创新首先会粉碎我们的惯性思维,摧毁我们未经检验的自我信念,消灭我们的主观臆断。而这些被粉碎、被摧毁的东西,本是我们认为理所当然、不证自明的“常识”。

我经常自我反省—我到底把多少事情认为是理所当然,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受惯性思维的制约。我也要求你做同样的事情。

如果你为我画一个来自另一个维度的外星人,你可能会创作出一些很棒的、面目极为怪异的东西;但它身上仍然会有一些人类的影子—像从《星球大战》的酒吧里走出来一样。这是极有可能发生的。这样画当然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为什么不画一些看上去完全不像生物的东西呢?

想象力的结构化

我们往往按规矩办事,是因为那些特定的规矩和思想方法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实际上,家庭、同辈、学校、电视和宗教共同塑造了我们;电影、电视、歌曲、小说—这些由他人提供的艺术作品对我们影响颇深—这些作品表现和定义了幸福和苦难,从而为我们的想象力划定了边界。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想象力的结构化”—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别人的思想、感受、人生信条和价值观念。我们的世界观只是二手的;只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无法意识到这一点。

如果想象力的结构化是进行创新的主要障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克服思维制约并进行创新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思维制约的影响。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此时此刻,无论你坐在什么地方,将你的右脚抬离地面大约几英寸远,然后,让它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与此同时,抬起你的右手,在空中写出数字“6”。

到底会发生什么呢?你的右脚开始按逆时针方向转动了,对吗?

再试一次。每一次会发生同样的情形!

大脑工作模式—新模式和旧模式

上述练习之所以会发生那种情况,与大脑的工作模式息息相关。从本质上讲,我们的思维模式、感觉模式和行为模式都只是一些特定的神经活动;而这些神经活动早已内化为脑化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我们不断地重复这些模式时,相同的神经通路被反复激活。而根植于这些模式中的一些东西—对于“创意”和“自我”的固有见解,就得到了不断固化和加强。

这一道理在商业领域也同样适用;一些公司的“创意模式”就是如此形成的。“创意模式”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尽管许多公司拥有所谓的“企业文化”,并以此为荣,但这些文化实际上也只是体现了这个公司长久信奉的价值观和根深蒂固的应变之道而已。

战后的日本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二战”结束以后,日本的厂家将生产重心由军用物资转向民用物资,他们不仅注重提升产品质量,而且将所有的组织过程都进行了优化。电子和汽车的制造工艺得到有效革新,开启了日本制造走向美国的时代。其中的核心理念—“质量革命”,就是通过提升产品品质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升市场份额的目的。尽管这种理念突破了既往的思维模式和行事方法,但它只是对于过去实践经验的一种提升,在本质上并无巨大飞跃。因为这种理念建立于已有的知识框架之上,而我们既有的知识也仅仅是所有可能性的一小部分而已。

真正完成从旧领域到新领域跨越的,是从邮寄信件到电子邮件的转变,是从利用金属板条进行加工到使用3D打印技术进行生产的转变。它们不仅仅是小小的优化或创造性的改良,而是真正的颠覆性的进步—我们把它称为“革新”。

所谓“革新”,就是发现已有事物之外的东西—也许是一项新发明、一家公司,也有可能是一段婚姻或一个真实的自我。我们受想象力结构化的限制而错失了革新的机会,是因为这种思维模式在头脑中已经深深扎根;但我们仍然能够采取不同举措,改变大脑的化学环境。在处理自己原始的思想、信条、选择、决定、态度、感受和情绪的时候,如何摆脱既有思维模式的制约、如何重新组织和排布自己固有的神经网络以生成新的创意……这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你会以一种极富趣味的方式,通过讨论、练习,对这些原始的神经活动进行处理。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通过练习养成新习惯,新的大脑工作模式就会随之形成,而旧的模式也会逐渐消退。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他的书《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中讲述了“一万小时法则”。格拉德威尔认为,掌握一项技能需要大量的练习:披头士乐队成立之初在德国举行现场演出,在4年的时间内累计演奏时间超过一万小时;少年时代的比尔·盖茨在高中时期接触电脑后,将一万多个小时花在了学习编程技能上。而所有的家长都清楚孩子们对数码产品的热爱—他们花在数码产品上的时间轻轻松松就超过了一万小时,技术水平也因此远超家长。

但是坚持不懈比投入时间更为重要。只有用心练习,才能取得卓越的成就。无论是学习系鞋带、开飞机,还是和别人进行有效交流,在反复练习一定次数之后,新的习惯和新形成的神经通路会帮助你将这些事情做到完美的境地。总之,集中注意力并围绕某个目标进行练习,你就能学会一项新的本领。这就是创新的一大奥秘,也是我们在本书中安排练习环节的主要目的。

揭开想象力结构化的真相—如何进行自我质询

作为创新者,只有深刻地认识到思维固化的危害,才有可能打破这种桎梏,重获新生。正如我们无法卖出不属于自己的房子一样,我们也不可能凭空摆脱想象力结构化的束缚—除非意识到,自己的思维确确实实被禁锢着。

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挖掘出更深层的潜力来。而若想提升这种认识,首先要做的,就是关注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无论什么时候,一旦发现固化的思维抑制了自己创新的想法,就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自我质询:

第一步:想出一个正在进行或者即将启动的创意性项目或目标。

第二步:关于这个项目或目标,你是否有一些个人的想法或感受,而且这些念头不断暗示着你“前路艰险”,并让你觉得痛苦不堪?

这些想法或感受是否会磨灭你的自信,让你对眼前的项目望而却步?

如果有的话,请简要地写下来。

第三步:用10到15分钟的时间思考以下问题,并把答案写到自己的日志里:

■ 这些念头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还是受别人的影响而生成的?

■ 对于自己不再确信的想法、感受或信条,是否仍然会选择坚持?

■ 如果别的想法更有意义,是否愿意放弃已有的认识、

感受或态度?

经过这项训练,你会更加灵活地处理各项工作,而非条件反射式地—被动地—应对各种变局。你会意识到,之前以为不可更改的、思维上或行动上的“惯例”也能够容许其他选择。

不久之前,我接到了一个同事的电话。我们曾经共同参与一个写作项目,其中挑战颇多,而整个项目也多次差点夭折。因此,为免去不必要的麻烦,我下意识地想要挂断电话;但是,在一番自我质询之后,我终于意识到,这些担忧只不过是过去的经历在心里留下的阴影而已。

我愿意放弃这些无聊的忧虑吗?当然,我愿意。

于是,我赶快接了电话,最终结果不错。

如果你想要依照已有的(生活事务上的或个人情绪上的)经验去处理某些事情,也没什么大问题。因为这两种选择—无论依从经验还是进行自主判断—并无好坏之分,我们只要确定最终的选择对自己是否有益就可以了。另外,在以后的章节中,随着事物评价标准(价值判断标准)的逐渐明晰,你会更加深刻地理解什么是更有意义的想法(详见第三步)。

关于创新,有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是成为一名杰出创新者的重要前提。只有持续关注自己的价值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价值判断能力,才能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第2章走进创意思维

不要试图问为什么—在爱情里没有为什么;没有像样的理由,没有准确的诠释,而爱情中的诸多问题,也没有恰当的解决之道。—阿娜伊丝·宁,《亨利和琼》

我到住所附近的一家商店买咖啡。在排队的时候,身旁站了一个男人,他的妻子购买了一些儿童用的沙滩玩具桶。我们闲聊起来。他告诉我,他们都是西雅图人,现在驾车从圣芭芭拉赶往洛杉矶。后来,他提到上周发生的一件惨案:一个年轻人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附近肆意杀戮,造成6人死亡,13人受伤。

我原以为他会说某个朋友的孩子在袭击中不幸遇难。“不,遇难的是我的孩子。”他说。“我们要去迎回她的骨灰,把它洒在太平洋里……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告诉你这些,”他不停地说,“感觉倾诉出来要好受一些。”

我心里很乱。这个悲伤的父亲到底想要表达些什么?我试图用逻辑和理性分析这一切。但在这种机械的理性思维之外,我却感知到了一些其他的东西。

我们的情感已经彼此相连—他的伤痛、他的父爱已将我心中的痛楚和爱唤醒。

在逻辑和理性之外,一些更为真实的东西—一种陌生的智慧—已在我的心底悄然萌发。

这种智慧和理性、逻辑绝无关联。

而我们所谓的创意体验,就存在于这种陌生的智慧和理性的思考之间。

智商!智商!—我们对于理性的眷恋

智商,简称IQ,是经过一系列标准化智力测试后得出的一个分值,反映出人类主要认知能力的水平。这些测试能够评估我们的语言能力和数学能力,却无法涵盖其他形式的智力。因此,智商的分值高低,不能代表个体真实、全面的智力水平。

诗人沃尔特·惠特曼曾经说过:“我宽广无垠,我包罗万象。”

在我看来,惠特曼所说的“万象”便是人类全部的“智力”—我们形形色色的能力,以及我们不同维度的“自我(意识)”。这些“自我”多彩纷繁,有些甚至在本质上互相冲突。

除了传统的逻辑和理性,所谓的“智力”还包括情绪智力、共情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直觉智力和社交智力。而某些智力还和不同维度的意识息息相关,例如,儿童期、少年期和成人期的“自我(意识)”“更高自我(意识)”“未来自我(意识)”“神秘自我(意识)”“潜意识”“无意识”以及“合一意识”,等等。

在大多数情况下,“自我(意识)”受到许多严格的限制—我们总是被各种习惯性的想法束缚着:“这就是我所想的。”“这就是我经常感受到的。”“这就是我一贯的做法。”“这就是我一定要成为的那种人。”……

但是,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除了逻辑和理性,还拥有一些别的“智力”,那么,我们的创造力才有可能在不知不觉间喷涌而出。这是因为,人类绝不只是各种身体构件的简单相加。同样的道理,智慧作为一个整体,是大于各个组成部分—不同类型的“智力”—之和的;实际上,在我们的头脑中,各种各样的“智力”进行组合、升华,最终才产生出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来。

想通这一点可能很困难:理性思维已经把我们的理解力与想象力完全地分离开。因此,这种看上去毫无道理的东西,自然就难以理解了。

从智商到创造商

智商是衡量我们逻辑能力和理性意识的重要指标,除此之外,人类还拥有一些其他的能力或智力,而这些才能与创造力密切相关。我把它们称为“创造商”(简称“CQ”)。无论你是否了解它们,都必须承认一点: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天生的才能,我们才得以广泛地体察世界、深入地思考人生。

创造商永远处于流动变化中。它源自于(精神层面的)“高层意识”,反映了人类与事物“根本原理”的交互作用,是最原始的创造力的体现。

以下测试将会帮助你了解自己的创造商水平。

你会怎么办?—一个关于创造商的小测试

如果遇到以下这些情形,你会做何反应?在最符合自身情况的答案前面打上钩。如果两种反应都有可能发生,请选择那个最本能的反应。

你得知自己有可能会大发横财。

■ A:你会认真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件事情在未来发生;如果这件事情不可能发生,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 B:你惊叹一声:“竟有如此好事从天而降!”

你观看了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 A:你想要解开其中的奥秘。■ B:你沉醉在魔术的魅力中。

你在沙漠里发现一朵小花。

■ A:你很好奇,它为什么能在炎炎烈日下顽强地生存下来。■ B:你静静地品味它的精致之美。

被蒙上了双眼后,你品尝了一种食物,嗅到了一种香味。■ A:你努力去辨别这种食物或香味。

■ B:你细细品味着这种食物或香味。

你的朋友或家人向你讲述他们遇到的个人危机。■ A:你想方设法帮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 B:你认真地倾听他们的遭遇。

你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思考自己5年后将要去向何方。

■ A:你写下自己的目标,并且为此规划每一步的行动。

■ B:你试图幻想未来的情形:自己将和谁在一起、做着些什么事情;自己内心将获得怎样的感受或体验……

你被邀请加入一个合作项目。这个项目能够充分激发你的创造力,但是,你必须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这意味着,你要在工作过程中使用陌生的方法,遵循全新的流程。

■ A:你会仔细权衡利弊,并认真考虑项目一旦失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 B:你会静坐一段时间,并在项目继续之前,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

据《晚间新闻》报道,外国发生了一场暴动。

■ A:你把电视调为静音,然后把冰箱里的食物扫荡精光。■ B:你感到一阵恶心,试图通过深呼吸来缓解这种焦虑。

早上醒来的时候,嗓子疼痛,浑身难受,好像压根没合眼似的。

■ A:你想要弄清楚自己到底接触了哪些人,到底是在哪里被传染了病菌。

■ B:你意识到自己压力太大,应该休息一下了。

你的恋人突然给了你一个温暖的拥抱。

■ A:你会猜想他的目的是什么。

■ B:你明白了他的情意,一颗心也随之柔软起来。

数一数你的答案中A和B各有多少。B的数量体现了你感知能力的高低。B越多,创造商越高。

舍弃“创造智力”的代价

如果我们偏爱逻辑和理性、舍弃“创造智力”(与创造力密切相关的智力种类)的话,事情就会变得一团糟:一方面,个人的想象力将会崩溃;另一方面,我们的目光也会变得短浅,希望也将逐渐消逝。而这两者对于人类来说极为重要:长远的眼光能丰富生命的可能性,而希望则是把我们渡到彼岸的桥梁。

而现在,这种乱象已经初现端倪:我们依赖传统的智慧,恪守社会的规范,追随通俗的文化;我们从不异想天开,不能有所创新—我们只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我们的理想逐渐萎缩,连幻想美梦成真的勇气也一并失去;我们把眼光和期望拉得一低再低……真正的交流不复存在,所谓的对话沦落为各种教条的激烈碰撞。这一点在谈话节目中尤为突出:所有人的发言都极其简单粗暴,没有本质差别,权威们各执一词,观点极端,没有谁能够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在许多类似的情形中,我们失去了同理心,无法真正理解别人、无法和他人产生共鸣。

这种想象力的缺失,是当今世界各种危机频发的根本原因。如果个人的想象力崩溃,“创造智力”过早衰落,革新与发现的空间就会被完全挤压,人类文明就会陷入完全停滞的境地。

要提升逻辑和理性之外的“创造智力”。

踏入全新的天地—发展我们的创造能力

我们正处在人类发展的十字路口,需要从一个过时的体系—一个重视绝对法则、偏爱可控成果的体系—跨入一个全新的、更具活力的动态体系中,并借此持续生存发展下去。这就是我们发展“创造智力”(或者是说,探索逻辑和理性之外的其他“智力”)的原因所在。

我们并没有舍弃逻辑和理性,但在充分发挥这两者的作用时,还要不断超越它们的束缚和限制。这种跨越非同小可,就像从木头做的西洋棋一下子转换到3D象棋一样。

在寻求创意和灵感时,一些公众人物将内心体验视为一种重要的来源。俄亥俄州国会议员蒂姆·瑞恩说过,冥想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冥想看似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却使他真正触摸到了自己的思想。而据演员安吉丽娜·朱莉所言,她在日常生活中也曾有过顿悟的体验。另外,在2012年NBA的总决赛中,勒布朗·詹姆斯在那次著名的暂停后,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外部世界收回,并重新聚焦于自己的内心体验上。比赛重新开始,詹姆斯的状态得到明显提升。

这些公众人物就如何开启“创造智力”,向我们做出了一个完美的示范。

开启你的创造性思维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定之后,进行几次舒缓的深呼吸。想一想自己手头上有哪些事务,或者将来打算实施些什么项目?这个项目既可以是切实可行的目标,也可以是看似不切实际的“梦之项目”,从中选出一个任务来。

闭上眼睛等待一会儿,使脑海中的任务完全进入自己的意识中。接下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利用“感觉”与这个任务进行沟通。具体方法如下:闻一闻

嗅觉可以唤醒人类的记忆,尤其是各种稀奇古怪、充满新意的梦境—其实,这些似乎已被忘却的东西,早就深深扎根在你的意识中。如果你的任务能散发出一种特别的气味,那该是什么气味呢?是野花的气味,还是刚印出来的书页的气味,还是外来香料的奇异气味,还是你配偶身上淡淡的香水味或古龙水味?摸一摸

如果你可以触摸自己的任务,又会有什么样的手感呢?它的质地如何?是光滑平整,还是粗糙不平,还是像丝绸般细腻顺滑?是层层叠叠还是纤薄如纸?是暖暖的,还是凉凉的,还是摸上去潮潮的?尝一尝

如果你可以品尝自己的项目,又会尝到怎样的滋味呢?伸出舌头舔一下。它是辛辣的,还是甘甜的?它会像柠檬汁一样使你神清气爽吗?它只有一种气味,还是由许多不同味道混合而成的产物?听一听

如果你的项目带有声音,又会是什么声响呢?是一段旋律,还是沙沙的微风声,还是惊涛骇浪的声音?是交响乐的高潮部分,还是像蜜蜂一样的嗡嗡声?是震耳欲聋,还是低沉柔和?

在“孵化”自己的项目时,要想充分发挥这些(逻辑和理性以外的)智力的作用,就必须和潜意识进行密切协作。实际上,各种想法和感受一旦被激活,无论它们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对潜意识而言都没有任何区别。在潜意识中,一切都是真的。这是因为,只有意识才会受到逻辑的约束,只有意识才能给经历烙上“背景信息”、做出真实与虚幻的区分。意识能够对现实进行过滤,并将其分割,从而确立各种事物的意义,使人们对自身的经历拥有控制感。而潜意识却与此不同—它包含了乱七八糟的各种事物:它记得你在10岁那年看到的菜单、8岁那年打水漂的石子,以及你一生中看过的所有车牌号—总之,你在潜移默化中吸收了生活的每个细节。如果你能在瞬间想起这些细节,效果将极为震撼—就像达斯汀·霍夫曼在《雨人》中扮演的雷蒙一样,“学者综合征”使得他随时随地都能从潜意识中获取海量信息。

在这项训练中,一定要记住一点:潜意识是我们最亲密的伙伴。它是所有创造力前的守门人,我们必须与它结成同盟。我们要对潜意识进行不断地培养与探索,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和它的交流中……

再次闭上双眼,想象任务已经完成。试着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每个维度的“自我”都会告诉你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关于这项任务,你的“自我”都想让你了解些什么?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得任务顺利完成?让我们看一看“自我”所留下的只言片语吧。

自信的“自我”说:

杰出的“自我”说:(内心)丰富的“自我”说:“精神自我”说:

儿童时期的“自我”说:“理性自我”说:“情感自我”说:

其他维度的“自我”说:

凭你的直觉作答。捕捉那些瞬间涌入大脑的图像、颜色、感觉、情绪、想法、灵感……把它们通通写下来。

采用这种方法,确实能为我们带来丰硕的回报。我曾经参与过一个电影项目;这部电影是由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的小说《秘密花园》改编而成的。我曾和琼·舍克尔商讨过,怎样才能把其中一个人物塑造得更加真实可信。她建议我试着搜罗一下各种音乐作品,看看有没有曲子能够表现出这个角色的特点。这个点子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深入了解这个角色之后,我收集了许多音乐、诗歌、照片和画作,希望通过它们表达出一些与角色相契合的感觉;在天然油脂中,我找到了能够唤起特定情绪的香气;我还发现了一些触感特别的纺织物……总之,我为演员搜罗了一个特别的资源库。

我想要做的,绝不是坐在那里,干巴巴地谈论着自己对于角色的看法,而是创造一个富有“感觉”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我和演员把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去共同发现和塑造一个人物。

这种方法当然没什么道理可言。

在“孵化”项目时,如果仅仅依靠逻辑和理性,原本生机勃勃、充满创造性的任务和目标就会黯然失色。因此,不要选择这种思维方式。

试一试!智商VS创造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第一步:选择一个历史事件,并分别从IQ和CQ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例如,你会怎样解读人类首次登月或者宇航器首次登陆火星的壮举呢?

第二步:利用IQ层面上的逻辑和理性,对这个事件进行解读。换句话说,在结构化的惯性思维模式下,你会领悟到什么?例如,当你了解到登陆月球或者登陆火星的历史事件时,可能会为这些创举感到惊叹,也可能会联想到那些奋斗在一线的研究员们。正是由于他们夜以继日的工作,才有了这些光辉灿烂的成就。

第三步:从CQ的层面上进行解读。例如,对于“宇航器登陆火星”这件事,牧师可能会把它看作神迹;艺术家可能痴迷于星球的颜色和纹理,并把它们看作一种有待描绘的宇宙景观;小孩子可能会把这些星球看作天然的游乐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同一历史事件做出各种精彩的诠释。

走入思想和感觉的河流,用心灵触摸多姿多彩的世界……第3章创新的基础:创意能量

生而为人,则须超越自我,不断前进;存于天地,则须风雨共担,同舟共济。—德日进

你之所以会翻开本书,一定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驱使着你:一个目标、一个梦想,或者一个强烈的愿望。你想要创造出一些东西,并为此一直在寻找灵感、摸索方法。当然,你也时常会发出各种感叹:“要是……就好了!”

要是我有大把的时间就好了。

要是我有充沛的灵感就好了。

要是我的目标始终如一就好了。

要是我的工作环境充满创意的氛围就好了。

要是我有足够的钱去运作自己的项目,或者能够请上几个月的假,好好打理一下这个项目就好了。

要是上天能够降下好运,帮我实现愿望就好了。

如果你想要进行创新,却一直停滞不前,那么,会是什么原因阻碍你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呢?是缺乏目标,还是时间不够?……这些问题当然令人头疼;但实际上,真正的原因往往在于人们对于创意所需能量的误解。这些能量分为“阳性”和“阴性”两种,分别是“行为”和“本质”的源泉。

行为和本质的区别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身上都会同时具有阳性能量和阴性能量。这两种能量共同创造了世间的一切。“行为”和“行动”是阳性能量的主要特征。在通常情况下,这种能量会在各种具体的“行为”中得到直接释放,但有时也会以一种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了解事物、探索内涵以及寻求意义—这些看似与“行动”不搭边,背后却都有阳性能量在起作用。无论是制造铅笔、建起摩天大楼,还是制作电影—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阳性能量推动、促成的。它建构了事物的框架,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它把世界细细雕琢,把一切布置妥当。“本质”则是阴性能量的重要特征。想象能力和感觉能力,以及对于想象内容和身心感受的接纳与包容,都属于阴性能量的范畴。阴性特质包括“感知”和“构想”,它们与阳性特质相伴相生。实际上,“感知”和“构想”能够孕育一切的可能—行动的可能,成功的可能,发展的可能,撰写商业计划、编写书籍的可能,建立友谊的可能,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