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孩子一生的200句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09:16:54

点击下载

作者:憨氏

出版社: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改变孩子一生的200句话

改变孩子一生的200句话试读:

内容简介

现代家庭教育工在由传统的经验教育向科学育人转变,而在“育人”过程中,父母的一句话,往往会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固此,父母教育孩子、与孩子交流沟通的言辞语句至关重要,此《改变孩子一生的200句话》一书,即是专门研讨家教的语言艺术。

本书分力两篇,第一篇侧重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阐述儿童性格、爱好、品质、道德观及人生观的形成,着重强调了夸奖教育的重要意义及方法,力父母们从工面激励教育孩子提供了借鉴。第二篇则理论结合实际,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具体事例——父母们在亲历其事、亲临其境时,该用怎样的语言与孩子交流沟通。书中推荐了金句100句,反举禁语200句,井一一加以分析,阐明哪些话是该说的,哪些话是不该说的,从而力父母们工确引导教育孩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应用范例。

序言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力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各种新事物、新观念、新思潮不断涌现的社会,关心孩子的教养间题,培养孩子坚定执着性格和良好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抵制社会、问伴间某些否定性的影响,成了不容回避的间题。而对子女的教育间题,许多父母常常是手足无措,一筹莫展……

本书《改变孩子一生的200句话》力父母们带来了希望,找到了答案。该书首先从儿童心理教育入手,着重强调了夸奖教育对孩子性格、兴趣乃至一生的影响,摸准孩子的心理活动,支持、鼓励孩子的“多间”、“多思”,充分发挥孩子和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对孩子的个性习惯,待人处世、人生价值观的形成等影响,该书都作了详尽的阐述,从“对”与“错”的对立比较中,让父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该做,在教育孩子的问时自己也受到启发。

只有不合格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该书摆事实,讲道理,内容翔实丰富,观点新颖独到,摒弃空洞乏味的说教和大道理,从溺爱纵容型教育,粗暴无礼型教育,到放任自流型教育及身教错误型教育,论述对子女的影响和受害,从而要求父母应重视孩子的人格性情,劳动习惯的培养,向子女灌输平等意识,找出子女的缺点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教给孩子新的知识和技能。

对孩子们好奇的“性”间题,看过这本书的父母也不必羞于出口,皆可从容作答,避免了尴尬与无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家教手册。

第一篇 天才是夸出来的

第一章 给孩子洒满夸奖的阳光

夸奖对于孩子,就像阳光对于小草一样重要。

1.夸奖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常犯的错误就是不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他们的做法刚好相反:总希望孩子成为谦虚谨慎、完美无缺的人,因此就不断地在孩子身上挑缺点、找毛病,以发现孩子的不足,这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应该把夸奖提升为一种观念,因为这是所有教育方法之中最简单、最科学的办法。

我们先来看一下美国心理学家亨利·格达德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他设计了一种测量疲劳程度的能量定仪,他首先用这种仪器对一些感到疲劳的孩子进行了测试。然后对这些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结果发现疲劳程度显著下降。

这说明了夸奖能够产生足够的“能量”,并且引起孩子生理机制发生变化。

对这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科学家得出的科学结论是这样的:“夸奖”激活了情绪中枢的一种叫做杏核激素的物质,由于这种激素的分泌,孩子的生理机制发生了变化,疲劳程度大大减低。因此科学家对“夸奖”在教育中的突出作用深信不疑。

无数事实也证明,“夸奖”在教育过程中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举一个例子:

有一位英国父亲在看到自己两岁的女儿拾起第一个玩具时说:“很好!”当孩子拾起第二个玩具时,他就会说:“非常好!”当孩子拾起第三个玩具时,他会把孩子抛向空中。这是对孩子夸奖的不断升级。

对于同样的情形,东方的父母却可能采取完全不同的方法。

因为东方的父母总希望孩子谦虚谨慎,完美无缺,因此他们就经常不断地在孩子身上挑缺点,找毛病,甚至以发现孩子的不足作为自己的战绩。很多父母认为,优点不说不要紧,缺点不说了不得。我们这种结论可以由下述的事实得到证明:

在东方的家庭教育语言中,挑剔的词语比夸奖性的词语要高出很多倍。有一项调查显示:东方的父母通常一天对孩子讲四百个“不”,如不要碰、不要摸、不要哭、不要闹、不要说话、不要玩泥巴等。虽然这些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接触、探索这个世界,但是如果每天都对孩子说“不不不”,孩子就会失去信心,就会变得迟钝起来,因而切断他与环境的认知。

这样所产生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主张夸奖教育呢?这是从夸奖优于惩罚这个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哥伦比亚大学的盖逆和匹斯兰德两位教授,曾经针对“奖惩在学习上的不同效果”做了一项心理实验。他们两人在某学校挑选了一些学生进行测验。经过随机取样,他们先把这些学生分成A、B、C三组,然后举秆考试,隔了三天之后,再举秆同样的考试。不同的是,在第二次考试之前,先对A组奖励,夸奖他们做得很好;而给于B组惩罚,责怪他们没有考好;至于C组学生,则不给予奖励,也不给予惩罚。实验结果发现,受到奖励的A组,第二次考试的成绩最好,其次是受到惩罚的B组,没有受到奖惩的C组反而考得最糟。

这项心理实验不但证明奖励的效果优于惩罚,而且证明了奖惩对孩子的影响,比起“不闻不问”来要好得太多。

另一个例子:

有这么个实验:先测试孩子的智能,知道了他的智商之后,再给他们一种“挫折实验”——就是故意将测验时间缩短,即使对智商高的孩子,也在他还没有做完的时候,故意使他中断,然后嘲笑他说:“人家说你是天才,我看也不过如此!”

这么一来,大多数的孩子即使不哭也会绷着脸,颓丧地垂下头来,表示反抗。这时候再继续对他说:“既然这么差劲,那我再来考考你别的问题吧!”于是便又给他一份测验卷。其实这份测验卷就是他以前做过的智力测验,题目都是一样的,结果却比以前差得多,令人怀疑是不是同一个孩子做的。

从这个实验,我们不难明白:即使是一时的心境转变,对孩子头脑的影响也非常大。相反地,若时常鼓励孩子,使他有自信,测验的成绩自然会上升。

至于是应该奖赏还是惩罚,则必须视孩子的个别差异而做适度的调配。父母尤须注意的是不论采用奖励或惩罚的方式,都应特别小心,千万不可用成人的尺度去衡量或要求孩子,以免在无意间伤害孩子,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一层无法抹掉的阴影。

美国心理学家德瑞克·赫兹伯提出了一种理论,这种理论与我们经常听到的“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德瑞克·赫兹伯认为,激发人们动机的因素有两类:一类叫做保健因素,它能够防止人们不满的作用;另一类叫做夸奖因素,它能够激发人们做出最好的表现。尊重、信任、关心、肯定,在此基础上进行恰如其分的表扬,实际上属于保健因素。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提出“更上一层楼”的目标,或者批评得当,都可成为一种夸奖因素。

儿童是人类的花朵,是成长中的幼苗,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说来比成年人要脆弱得多,所以对于儿童更应多用保健因素,辅之以夸奖因素,也即“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这种理论也可以看作是我们主张夸奖性教育的科学依据之一。

我们发现:在家庭教育中,采取这种方式屡屡奏效。

当然,夸奖也要在适当的时候、也要掌握“火候”,否则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根据美国的《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一篇研究报告,如果小孩子因在校成绩好或天资聪颖而受到夸奖,这对他们可能有害无益。研究人员说,因为小孩子学习成绩优异就夸奖他们,结果会使他们认为,与学习新东西相比,追求高分更重要。

这篇报告的主要作者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德韦克说:“如果总是夸奖自己的孩子天资聪颖,就会使他们养成患得患失的毛病,比如害怕失败、避免做任何大胆的尝试等。”

他说:“当孩子解决学习困难时,应当教导他们如何集中精力,如何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以及如何努力学习,锲而不舍,这样他们就会保持学习动力和自尊心,并不断取得进步。”

报告还指出:如果孩子在取得好分数后就夸奖他们聪明,这会让他们在往后的学习中经不起失败的挫折。

他们很可能因得了低分就抱怨自己太笨,而这又是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从另一方面看,如果孩子因学习用功而受表扬,当他们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他们就会认为自己还不够努力,并表示往后要改变学习方法。

以上各项研究结果几乎对所有的孩子都适用,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不论来自哪个民族,也不论他们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这篇研究报告说:这些研究结果对于解释这样一种现象可能会有所帮助,那就是为什么一些很聪明的女孩子,在低年级时学习成绩很好,但在升到高年级之后,学习就落后了。报告说,老师在夸奖这些女孩子聪明伶俐的同时,可能也抑制了她们往后的学习动力,因此她们的成功率也相对减小。

当然,这种现象是比较少见的,因此夸奖教育的有效性是不容否认的。

2.使夸奖具有奇效的秘密

父母在夸奖孩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发现他自己没有感觉到的优点,这样更能提高他的自信心。

夸奖也应该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方式进行才能有最佳的效果。给孩子一个意外的惊喜,这是使你的夸奖具有奇效的秘密。也就是说,父母在夸奖孩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发现他自己没有感觉到的优点,这样更能提高他的自信心,使他的内心世界产生推动力。

不论是成人还是孩子,没有人不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受到夸奖,可是研究发现,夸奖的方式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有所不同。比如,如果你夸奖一位司机车开得很好,他不一定会感到高兴,因为这种话他听得太多了。而如果夸奖他高尔夫球打得好,他可能会感到非常高兴。

为什么?就是因为意外!

说他车开很好是在他意料中的事情,不会引起他的兴奋,而夸奖他高尔夫球打得好,会使他感到一种意外的高兴。心理学研究认为,这是一种“自我扩大”的喜悦,因此很容易使人产生自信。这样夸奖某位作家的高尔夫球技更加进步,连对他的小说创作也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有一位很有名的博士生导师谈到他亲身经历的时候说:“在读小学的时候,我是个老师和父母都认为没有救的顽劣孩子,因此经常遭到批评甚至责骂,我觉得非常自卑。一天,在上班会课的时候,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夸奖我,说我的顽皮或恶作剧都有独创之处,能够作出这种恶作剧的孩子,大脑是很聪明的,功课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差。这样的同学不需要老师监督,只需要自己改变一下习惯,马上就会后来居上。老师这么一夸奖,我对自己的头脑有了自信心。从此以后,我便努力用功,成绩一天比一天好,连那夸奖我的老师都感到惊讶不己。”

就是这位调皮的同学在三十多岁就成了博士生导师,并且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既然给别人一个惊喜也是夸奖的一种技巧,父母为什么不将这种技巧用到孩子的身上呢?

也就是说,父母在夸奖孩子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发现他自己没有感觉到的优点,这样更能提高他的自信心,使他的内心世界产生推动力,这样他在各方面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另一方面,对孩子进行夸奖要特别注意时机,这就是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善于抓住机会,千万不要当马后炮。而且研究表明,夸奖所带来的喜悦程度,往往因为层次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下面是一些可以使夸奖发挥最佳效果的夸奖之道:(1)千万不要出言不逊

研究发现,这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应该充分认识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们语言的使用出现错误是难免的,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出言不逊。

遇到这种情况,有的父母经常会说这样的话:“怎么啦,怎么会连这个都不懂?”“简直就是笨蛋嘛!”“多用一下大脑好不好!”父母千万不要随口说这样的话。对成人来说,这可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可是对孩子来说,所引起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

如果父母按照成人的思维习惯和知识水平去否定孩子的想法,那么,由于否定而产生的挫折感,往往会使孩子再也不肯继续想下去,或是再也不肯发言和回答问题。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采用比较婉转的方法,比如说:“你的想法,我还不太明白。你要不再想一想,想清楚一点再告诉我,好吗?”并且还可以为孩子提供思考的角度。经验证明,这种做法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抓住关键之处夸奖孩子

当孩子对“什么是对的”还模糊不清的时候,父母要避免马上使用嘉许和鼓励的词语,应该先对孩子有所了解,仔细留心孩子的发言内容,才有助于了解孩子。因为胡乱地表态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2)用手拍拍他们,以表达一种关爱

对孩子进行鼓励的时间是很多的,除了在知识或行为上的良好表现,孩子可以得到奖励之外,父母还可利用孩子在休息、游戏或出神发呆的时候,走到他们旁边,用手拍拍他们,以表达一种关爱的意思。

每个人都有因为胜利而愉快的心理感受,也有因为遇到困难而不知所措的时候。在活动中也是一样。一般来说,一个人在某个方面有所专长就是不错了,不要希望孩子是全才,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

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在活动方面的长处,在孩子的这方面加以鼓励。

当孩子们对于自己拿手的活动,不但表现好,并且专心投入、全力以赴时,父母应当把握机会,以一种明确清晰的方式给以鼓励。同时,若能对孩子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予以正面的肯定,通常这种鼓励会使孩子在练习过程中努力不懈。(3)不能毫无理由地夸孩子

在家里,一般来说,孩子都会经常帮忙做一些轻松的家事。只要他们卖力、认真,就应该得到父母的夸奖。比如说,当父母走过正在扫地的孩子身旁,尽管慷慨地说:“这么干净,走起来真舒服。”“辛苦你啦!”等。

研究发现,夸奖的词语不管多么简短,孩子们都会感到无比的快乐。特别值得提醒的是,在这种场合,父母的鼓励一定要保持某种程度的理性,千万不要把话说得抑扬顿挫,过于感情化,只要出自内心,孩子就会感觉到。

注意,父母不能毫无理由地夸奖孩子。(4)在众人面前进行鼓励

单独夸奖孩子或在很多人面前夸奖孩子,在一般人面前或在孩子敬仰的人面前,夸奖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孩子所获得的喜悦是随着夸奖层面的扩展而扩大的。

根据这一点,父母要善于利用夸奖,在别人面前多多夸奖孩子。

当然我们要特别提醒读者的是在当众夸奖孩子的时候,父母的情绪不要过于激动,语气也不要太激昂,更不要唠叨个没完或反覆重述。也就是说,要特别避免内容贫乏而夸张的言辞,这样孩子不但没有喜悦的感觉,反而产生厌烦、反抗和逃避的心理。

记住一句话:夸奖也需要真诚,真诚也是一种力量!

3.让孩子快乐起宋

让你的孩子从孩提时代起,就不知不觉地被当成快乐的人,并随之成为成功的人。

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就要学会夸奖孩子,因为没有夸奖就没有教育。作为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都要及时夸奖和鼓励。让你的孩子从孩提时代起,就不知不觉地被当成快乐的人,并随之成为成功的人。其中父母的示范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为什么我们很多成年人都感觉不到人生的快乐?是因为工作不如意?日子过得忙碌?家庭不和睦?其实也许都不是。

下面这个答案也许会让你大吃一惊:

人们不快乐,是因为父母不让他们快乐!

这是澳大利亚著名孩子心理学家史迪夫·比道兼的著作——《培养快乐孩子的秘诀》一书所给的答案。

他在书中揭示这样一个现象:许多人从孩提时代起,就不知不觉地被自己的父母“贬”成了不快乐的人。如果父母无意间说出许多贬低孩子的话,这些话就可以进入孩子的心里并储存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于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甚至在他们成年以后这些贬低性的话仍然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久而久之,这些贬低性的话语就真的把孩子“贬”成了不快乐的人。

这是怎样发生的,又该如何避免呢?相信读者能从下面的讨论中找到答案:

在孩子们需要夸奖的时候,人们听到的却是:“你怎么这么没出息!”“你真笨!这么点儿事都做不好。”“你聋了?听见没有?”“哎,你怎么这么懒呀!”“你跟你爸一个德性!”

这些话不仅在当时令孩子不快,而且在他们潜意识里留下深深的痕迹。各种贬低孩子的话像种子一样洒落在孩子心里,越积越多,越藏越深,逐渐成为他们自我评价的标准,结果自己还真的成了被父母咒骂的那种人。

如果不是贬,而是赞扬,效果又将如何呢?

这里我们引用日本一位儿童教育学家的话来给那些不会赞扬孩子的父母进行“醒脑”:这位专家的研究表明,孩子经常受到父母夸奖和很少受到父母夸奖的,其成才率前者比后者高五倍。其实,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而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就要学会夸奖孩子。

可见夸奖是如此珍贵的黄金啊!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夸奖就没有教育。

下面来看一看这位母亲成功的经验。她是这样说的:我的孩子从上幼儿园起,我就在他身上做试验:号果今天夸奖他会说话,会叫人,明天他会更注重礼貌;号果今天夸奖他小手帕洗得干净,明天他的小手帕会洗得更加干净;号果今天夸奖他的儿歌唱得好,明天他唱儿歌时会更加来劲。孩子上学时,有一段时间成绩不大理想,考试甚至出现数学要补考。但我从不责怪自己的孩子“笨”,而是耐心地帮他分析原因,不失时机鼓励他、夸奖他。孩子最怕做应用题,刚学会做时,6道应用题仅能做对2题,然而我却大声夸奖他:“不简单,这么难的应用题你都会做!妈妈小时候还没有你聪明哩!”当我发现孩子随手写的一首打油诗,我号获至宝,马上向孩子要过来珍藏起来。因为在我心中,这绝不是一句句普通的顺口溜,它更代表了一颗自尊,快乐的童心!在我的夸奖教育中,孩子强烈的自信心被培养起来,学习成绩逐步提高,后来在全国中小学生“给工作的爸爸妈妈写封信”、“微笑天使”征文中,荣获了三等奖。小学毕业时,他以班上排名第三的好成绩考入中学。

由此可见,学会夸奖孩子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关键是父母有没有这种意识,能不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夸奖是成功的催化剂,夸奖比批评和强迫的效果要有效的多。

当然夸奖孩子也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首先要夸奖得准。如果夸奖的不准,孩子就会感到受了欺骗,认为父母在故意夸奖他,也就起不了夸奖的作用。特别要注意不能夸奖错了,因为他心目中的是非标准因为你的错误夸奖而混淆起来。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呢?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复杂的,只要父母平时注意孩子的爱好,为孩子提供多种兴趣的选择,必要的时候给予引导,孩子的兴趣爱好就会很容易培养起来,就很容易拥有快乐的性格。

父母都希望孩子爱好学习,对学习产生兴趣,甚至达到潜心分析和研究,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父母想有就有的,必须透过长期培养、夸奖,并让其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逐步造就。对一个人来说,有不少兴趣爱好是很容易获得的,而学习这方面需要毅力作为支持,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获得。

作为父母,在配合教师、环境等方面,可做以下尝试去激发其孩子的学习兴趣:(1)示范作用

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对知识的足够认识,并坚持时时学习,是带动孩子勤学上进,以致产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有不少父母,成天不是打牌就是下棋,甚至吃喝玩乐,心思根本不在孩子身上。

这样的父母是不可能培养出孩子的学习兴趣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的血统论虽然太绝对了,但是不能说在某种程度上没有意义。(2)抓住时机

培养孩子的学习时机,要善于抓住时机。兴趣不是一天一日可以培养起来的,因此,父母要做有心人,不失时机引导孩子对知识产生兴趣,进而夸奖他的好学精神。无论是陪孩子看电视、画画还是出门游玩,父母都应该有意识地谈论一些与学习、知识紧密相关的内容,有时候还应该共同讨论和解答。(3)感受读书乐趣

在学习中,一般来说,孩子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问题。父母要善于与孩子一起解决遇到的问题,为孩子解除疑惑,孩子一般都会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喜悦。无数实验证明,书读越多,学起来就越有兴趣,特别是长时间没得到解决的疑难在解决之后是令人很振奋的。(4)创造环境

学习应该有一个好的环境。在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中,孩子可以专心致志学习。研究发现,这样的环境最能培养孩子刻苦钻研的精神。(5)制订目标,树立榜样

一般来说,给孩子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和寻找周围的真实榜样,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不断前进。中长期学习的目标很重要,这样可以分解学习的压力,孩子在前进的道路上可以随时发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经常进行必要的反省。这样,孩子就有了一个明确方向。因此,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自己先做优秀的父母。

4.如何培养孩子的快乐性格

培养孩子的快乐性格,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形成快乐性格与父母对孩子的指导有着密切的联系。

父母应该设法给孩子获取快乐的机会,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怎样使用自己的决策权力。这种事情虽然不大,但是对孩子快乐性格的养成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有的人之所以一生快乐,并不是因为他们一帆风顺。他们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是他们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有比较好的心理状态,能够很快从失望中振作起来。

儿童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培养孩子的快乐性格,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这项工作最好从幼儿时期开始。如何培养孩子的快乐性格呢?(1)密切建立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在快乐性格的培养中,与孩子建立“友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还要让孩子经常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让他在愉快的外部环境中接受愉快薰陶。(2)给孩子比较充分的决策权

快乐性格的养成与指导孩子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要设法给孩子获取快乐的机会,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怎样使用自己的决策权力,比如允许六岁的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等。这种事情虽然不大,但是对孩子快乐性格的养成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3)帮助孩子调整心态

父母应该使孩子明白,有的人之所以一生快乐,并不是他们一帆风顺,他们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是他们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有比较好的心理状态,能够很快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父母应该为孩子指出其中的光明之处,并引导孩子调整心理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会得到快乐,心情也就可以得到安宁了。(4)有效的限制孩子的物质占有量

很多实验证明,适当限制孩子对物质的占有数量,不但不会阻碍孩子快乐性格的正常发展,反而可以有推动的作用。专家指出,给孩子东西太多会使得他产生这样的感觉:获取就是得到幸福的源泉,不能让孩子觉得人生的快乐就是树立在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之上的。(5)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

如果幸福只建立在一样东西上,那么幸福的基础就不稳固了。比如一个孩子最喜欢某个电视节目,而且一整个晚上电视机都被别人占了,他就会不高兴了。作为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多样获得快乐的选择,并注意培养、引导,让孩子拥有比较广泛的兴趣。(6)保持家庭的美满和谐

在幸福的家庭成长的孩子,由于具有快乐的性格,成年后能幸福生活的比不幸家庭出来的孩子要多出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

第二章 培养孩子成就感的甘霖雨露

夸奖是培养孩子成就感的甘霖雨露,是他们人生成功的催化剂。

5.是怎样夸成的科学家

在成人世界里,人们经常用“那个人太天真”,来对某个人表示鄙视,天真成了一种缺点。然而心理学和社会学都得出的结论却是:没有一点天真情感以及幻想的人是不会有太大成就的,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所以我们说天真与幻想对于孩子是一种珍贵的财富。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都会出现一些天真的言语或行为,例如孩子经常说:“我要当科学家”、“我要当总统”等等。一般来说,孩子特别珍视他们这些天使的梦想,也许在父母看来,孩子做的很多事情的确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在孩子看来,这是很了不起的,他们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充分肯定。

所以绝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评判说这是异想天开。反之,如果对这些念头和言语给予夸奖,就会使孩子感到自豪、自信,就会产生成功的强烈愿望。因此父母不仅应该在言语上,而且在行动上时刻关注孩子身上的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并且进行及时的夸奖,孩子就会产生成就感,就会不断进步。

如果父母忽视了孩子身上偶尔闪现的成功与自信的火花,那么,他们伤害的不仅是一颗稚嫩的心,也许还埋没了一位未来的天才,一位杰出的领袖。

生活在非洲的一对贫穷而缺少文化的父母,用他们赞许的方式,鼓励了一个科学巨星的成长;他们的儿子离开非洲到了美国以后,成了一个杰出的科学家。

一次记者去采访这位黑人科学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你是如何从如此贫困的国家,经过努力进入美国社会,又是如何在那么多的竞争下拥有现在的职位和荣耀的?”

这位科学家回答:“因为我的爸爸妈妈不认识字。”

记者问:“他们不认识字对你有什么影响?”

他回答说:“我的父母认为,认识字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因为我识字,他们就总是对我带着尊敬的眼光、夸奖的眼神、夸奖的口吻,这给我的生活不断地带来无穷的动力。当我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从来都不当作是挫折,只是当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已。从上幼儿园开始,所有的问题,父母都来问我,他们尊重我的看法,开发出了我最大的内在潜能。我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了不起,而天下的人都应该和我一样受到人们的尊重,这就可以使天下很多人都能成功。”

这里再举个例子:

英国著名科学家、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他小时候就很“天真”,甚至是有点淘气。比如,有一次他得到几块化石,便向别人说自己得到了价值连城的珠宝。他还对同学说,他发明了一种“秘密液体”,可以改变花的颜色。

家里人知道这些后很气愤,连他的姊姊也要求父亲对小达尔文严加管教。然而老达尔文并没有如此做,他观察达尔文平时的爱好,了解到孩子的这些说法是事出有因,是自身的兴趣追求、智慧的萌动与渴望成功的表现。

父子俩的朝夕相处,老达尔文更认识到孩子的许多想法将如同一座要爆发的智慧之山,他相信达尔文将来肯定会有出息。他没有惩罚达尔文,而是给予他巧妙的暗示和鼓励,以便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后来的结果众所周知:达尔文成了英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如果没有他很有眼光的父亲老达尔文的话,进化论可能轮不到达尔文来提出了。

由此可见,孩子身上的闪光之处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被发现并加以培养的,这样做可以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可是很多父母不明白这一点,经常对孩子的天真举动讥笑,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地形成对什么事情都缩手缩脚的不良习惯,产生怯懦心态,最终可能一事无成。因此在培育孩子成就感的过程中,父母应该特别有一种敏锐和耐心。

无论是在哪一个国家,无论是哪一个民族,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各种场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人生的胜利者。这种情况在东方也不例外,东方人“望子成龙”的心是最急迫的。

夸奖孩子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关键是你有没有这种观念,能不能认识到这种方法的重要性,有没有这种心理准备。总之,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而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就要学会夸奖孩子。

虽然夸奖比批评要见效得多,夸奖也是一种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艺术。

对孩子进行鼓励是有一定规矩的,如果方法不对,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夸奖的方法不当,孩子就会产生被欺骗的感觉,认为父母在故意夸奖他,也就起不到夸奖作用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父母不能夸奖错了,否则孩子会把错误的东西看成是正确的,以后改起来就很困难了,因为每个人都有先人之见。资料显示,有些孩子的是非标准就是因为父母的错误夸奖而混淆了。

6.黑人州长是怎样夸成的

聪明的父母应该给孩子自信心,让他们在生活中锻炼自己和表现自己的能力,让他们证明自己的智慧。

孩子需要夸奖,就像植物需要水分。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长成参天大树,就更需要加倍给予这种夸奖的养分。聪明的父母应该给孩子信心,让他们在生活中锻炼自己和表现自己的能力,让他们证明自己的智慧,这就是最有效的夸奖。这种夸奖将使他们成为生活的强者。

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

美国纽约第五十三任州长罗杰·罗尔斯是一个黑人,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

在美国,很多黑人的地位是很低下的,少年时代的罗杰·罗尔斯也是地位低下的黑人之一。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在这儿出生的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逃学、打架、偷窃甚至吸毒等坏事,长大之后,很少有人获得较体面的职业。然而,罗杰·罗尔斯是个例外,他不仅考入了大学,而且最后当上了州长。

他成功的秘密在哪里呢?是什么原因把他推向州长宝座的呢?这是人们最感兴趣的问题。

在罗杰·罗尔斯就任州长的记者招待会上,到会的记者先提到了这个问题。面对300名记者,罗尔斯对自己的奋斗史只字未提,他却说出了一个人们非常陌生的名字——皮尔·保罗。

后来人们才知道,皮尔·保罗是他小学时的一位校长。

在罗杰·罗尔斯读小学的年代,皮尔·保罗被聘为罗杰·罗尔斯就读的诺必塔小学的董事兼校长。当时正值美国嬉皮流行的时代。当这位校长走进诺必塔小学的时候,发现这儿的穷孩子比当时那些“迷惘的一代”还要无所事事,他们根本不想与老师合作,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等是家常便饭。

皮尔·保罗想了很多办法来引导他们,可是没有一个方法是有效的。后来他发现,这些孩子都很迷信,于是他的课多了一项内容——给学生“看手相”。这位校长对那些他已经看过手相的学生说,他们当中很多都可以成为州长、议员或富翁的,都会有非常好的前途。

这位杰出的校长是怎样给学生看手相的,已经没有现成的资料来说明了,但可以相信,这位校长一定是希望透过看手相给学生很多鼓励。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他的夸奖成就了学生的成功,因为这些鼓励给了孩子们自信和勇气。

看相成就人的故事很多,例如:

世界著名围棋高手林海峰说,他很小的时候,母亲请人给他看相,看相的说他是一个大人物。他母亲相信了看相人的话,所以经常对他说:“你将来一定是一个大人物。”因此他在不知不觉中便以“大人物”为他的目标,而终于有了今日的成就。这真是有点“歪打正着”效果。应了东方的一句话:“八字先生进门,一屋子的贵人。”

为什么看手相也能造就一位重要人物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主要是一种心理暗示在起作用。当人们受到暗示认为自己将成一个大人物的时候,就对自己产生了正面的鼓励,形成一种正面的自我意识,最后就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而获得了成功。

当然不一定非要看相才能有这样的效果,只要是真诚的鼓励都会有这样的效果的。

下面就是一个很好例子:

著名的麦克阿瑟将军在小的时候就经常得到母亲的夸奖。因为他的父亲经常在部队,所有培养他的能力和人格的任务都由他的母亲来完成。

这位母亲经常对麦克阿瑟说:“你将来长大要成为一个大人物。”有时候则说:“你能像你的爸爸那样成为一个将军。”在她的儿子上学的时候,母亲为了促进他上学的动力,搬家到学校宿舍附近来居住。而儿子在她的夸奖下非常勤奋,后来这个聪明的孩子果然成了世界有名的将军。**********

有一位朋友小的时候他的父亲不允许他与邻居的孩子一起玩,因为那些孩子非常淘气,不做正经事情。父亲经常对他说:“你不能和他们在一起,你长大以后要成为很有本事的人,不要和没出息的人在一起。”

后来这人的人生之路果然与别的孩子大相径庭。**********

还有一位父亲,一心想叫他的儿子学好外语,他就经常对他的儿子说:“你以后要当外交官。”而且经常带着孩子去外国朋友那里让他演练“外交活动”。他的孩子果然受到这种正面意义的夸奖,学习很努力,两岁多就能讲英语。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正面的暗示使人成功,负面的暗示就会使人走向失败。可惜很多母亲不明白这点。

所以说,父母的“你很聪明”和“你很笨”这两句简简单单的话,往往就能决定孩子的前途。这就是对孩子进行“自我暗示”。然而,世上有那么多母亲,一开口就骂孩子:“你怎么那么笨!”须知孩子一旦接受了这种负面的暗示,就真的会以为自己很傻,本来正在发展的智能,也受到了阻碍,而变成了真正的笨孩子。

自我暗示对孩子具有很好的效果。如果年纪较大的孩子能用这种方法来暗示自己,产生的效果更大,因为人都有一种“以自己说出的话来要求自己”的心理倾向,成人也不例外。

有一位作家在他情绪低潮的时候,大叫一声:“我是天才!”于是他就真的振作起来;拳击选手在比赛前公开地说:“我必定能获胜!”结果他果真就夺得了冠军。

像这样把心理想法用话说出来,的确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自我暗示的效果当然也能应用在孩子们的思考活动中,经常鼓励他们,使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说“我要自己做”,便能藉着这种力量,使他们自动自发地思考,把他们训练成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人。

由此可见,培养成就感是很重要的。成就感就是孩子迫切希望和要求自己通过努力达到预期的目标、做出为人们所注意的成就的心理和品格。可是很多父母对此没有足够重视,他们一般只重视智力和体能,不重视成就感。

因此,这里提醒读者:要抓着机会对孩子说“你很聪明”,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变得聪明起来。很多世界名流对自己幼年时期的回忆可以证明这一点。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他们小的时候经常受到父母夸奖“你很聪明!”“你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等。

7.以朋友的心态接近孩子

引导孩子朝目标努力,并且不让他感到任何爱的压力,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最佳选择。

如果孩子总是被责备,他就会失去耐心;如果他常常被夸奖,那么他会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并且热爱这个世界。引导孩子朝目标努力,并且不让他感到任何爱的压力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最佳选择。怎样夸奖调皮的孩子使之走向成功之路呢?

先来看一位母亲的经历:儿子己经是三年级的孩子了,却依然调皮捣乱,疯疯癫癫的,经常恶作剧。在学校,老师也是三天两头地叫我去,数落他种种顽皮“秆径”。每每遇此,我便忍不住狠狠教训一番,而他当场就表示悔过,言明不再重犯。但第二天又会听到有关他更荒诞的小把戏。对于这位母亲的难题,仍然可以采用夸奖的办法来使孩子转变的。因为孩子很调皮,你越管他他就越是和你过不去。那么何不反其道而秆,不再批评他,而是鼓励他,效果会怎么样呢?事实证明是非常有效的!这位母亲的话可以证明这一点:首先,我当着他的面扔掉了棍棒,以朋友的姿态主动接近他,取得他的信任。开始,儿子愣愣的看着我一改往日冷峻的面孔,以为我是“暗藏杀机”或先“礼”后“兵”,最后要给他一点“颜色”看的。但10天过去了,一个月下来了,我依然号故的善意言秆,使他慢慢地相信我所做的一切是真诚可信的,久而久之,我们成了“朋友”。他放学回家都能把在学校里发生的故事告诉我,有时还让我帮他出谋策划。此时,我抓着他感兴趣的事情因势利导,最后果然有很好的效果。不久,儿子的品性和学习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被评为全市优等生,获得了“少年爱迪生”等荣誉称号。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奇特效果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费理德曼在一项实验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原理:

他将一所小学的两个班级中的学生各随机抽取百分之二十,划分为A、B两个组。他在A组的孩子中放置一些色泽迥异的电动玩具,然后用警告而神秘的口吻对他们说:“谁也不许碰它,否则我将严厉惩罚他!”

他在B组中同样放置这类玩具,然后做出一付漫不经心的样子和蔼地说道:“请你们不要碰它,不然我会生气的。”一周之后,让上述A、B两组的孩子各自写出他所喜欢的东西时,结果,被费理德曼训斥的A组几乎都非常喜爱这些电动玩具,而B组却对此不感兴趣。

这种奇妙的现象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通俗地讲,“罗森塔尔效应”就是一种叛逆心理,当外在理由越充分,刺激越强烈,人的内心需求欲望越强烈、好奇感也就越大;反之,刺激越小,人的内心需求欲望和好奇心也就越小。

因此许多有经验的父母都根据这一效应来改变自己曾经很淘气顽皮的孩子,而且照这心理效应来纠正顽皮孩子则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扔掉棍棒出成果

根据这一原理,可以采用下列办法来达到最佳的效果:(1)暗示

在采用罗森塔尔效应得出的办法时,为避免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恐慌,遇到他说谎时,要婉转而耐心地透过讲述其他有警示意义的事情来提示、暗示、诱导他讲出真话,同时,还可以采取另一种说法,如:“你刚才说的很棒,不过好像还没说完,你再想想,应该会更精彩的。”但切记,千万不要带有“说谎”、“骗人”的字眼,以免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那样会让彼此陷入更尴尬的境地。(2)寓言

孩子虽然感到自己是什么都懂的人了,可这样的年龄仍很幼稚,因此,应该经常选择一些生动诙谐、富有哲学的寓言(成语)故事来启发孩子,像“狼来了”、“国王的新衣”、“小红帽”、“丑小鸭”等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使孩子从中渐渐了解到事物的道理。(3)鼓励

当孩子取得一些成绩时,哪怕有一丁点的进步也要当场用自然而郑重的口吻来表扬、鼓励,让孩子感到温暖和关爱时时刻刻围绕着他。当然这种鼓励不应掺杂着包庇和纵容的成份。恰如其分的鼓励会形成一股克服缺点和错误的无形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鼓励会产生净化的作用,采用奖励一支笔、一次旅游、一场电影的方式,都可能让孩子体验到还有比调皮捣蛋更有趣、更有意义的事。(4)激将

孩子遇事不服输的时候,应该抓住机会进行激将。此举一定要慎重、认真,应该是在孩子有了可喜进步之后实施的。交谈中,应该找出一些典型而比较性强的实例来激发孩子的自尊心,从中使孩子学会宽以待人,在逆境中知难而进,在掌声中保持平常的心态。譬如说:“你们学校有名的调皮大王已成了好学生”,“我想你会做得比他更好!”……等等。

总之,正如费理德曼教授所言:如果孩子总是被责备,他就会失去耐心;如果他常常被夸奖,那么,他会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爱你、爱我、爱整个世界。

8.给他良好的暗示

一个人整个身心都处于振奋状态的时候,个人的潜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拿破仑:“振奋的感情,再加上以往的经验和知识,便可产生彼时彼地通向胜利的战术与战略。”这也说明一个人整个身心都处于振奋状态的时候,个人的潜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激情最能够激励一个人的发展才能。因此夸奖孩子的成功就可以从夸奖孩子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开始。

古代诗人李白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诗句,充分说明了诗人的自信。

虽然人们可能认为这种“自我感觉良好”是一种狂妄,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自信心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直接相关。研究资料也说明:孩子最容易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有“自我感觉良好”、“自尊”等。

事实上,自尊最能够激发孩子充分发挥才能。无数事实证明,培养孩子自尊心越早越好,而且需要耐心,需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与此相反的结论是:如果父母老是对孩子品头论足,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时间久了,就会对孩子的心灵产生很大的危害,孩子就会认为自己什么也不行了,长久下去就会使孩子变成畏缩不前的人,终生一事无成。

下面的例子就能说明问题:

有一次,一位儿童教育专家带孩子上公园去玩,碰上她的朋友带着孩子在看小朋友玩攀登架,那孩子露出很羡慕的神色。

她对这孩子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让孩子去玩呢?”

孩子的母亲说:“他很胆小的,不能玩。”

她说:“一般孩子都有自我保护能力,他能玩,没关系的。”

这位妈妈听了这话,就让孩子去爬攀登架了,孩子很开心,爬得也较熟练。突然,孩子的母亲说她发现一根杆子松动了,可能是坏了,会摔下来的,脸上马上露出担心的神色。孩子得到了母亲的“暗示”,果然犹豫不前,不敢继续玩了。

可见孩子的激情已经被“打击”掉了!

一位在幼儿园工作的朋友说,他经常碰上这样的事:有些幼儿,由于某种原因,在某一方面的能力较别的幼儿差些,教师有意无意地对他说:“你怎么这样笨,这么简单的事也学不会!”那孩子听老师这么一说,犹豫了,结果学得果然比别人慢,而且在进行这方面能力培养时也就心不在焉了,甚至不喜欢任教的老师。

可见,孩子一旦形成某种不健康的心理,就会影响以后的学习,说得严重一点,还会因此影响孩子一生的前途。

孩子就是孩子,父母对孩子不要总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孩子,而不尊重孩子的看法和自我评价。孩子各种能力、行为习惯的好与不好,最容易接受别人的“暗示”,别人越说他在哪方面不行,他在哪方面就真的越不行。因此进行积极肯定的自我评价能让孩子提高自我形象,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如果父母能够夸奖孩子,孩子就会在各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

这是为什么呢?研究发现,当一个人整个身心都处于放松状态的时候,头脑就会更加清醒,个人的潜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可以教孩子放松,比如让孩子学习深呼吸,让孩子体会深呼吸时的感觉,然后让孩子想像一件能使他全身都处于放松状态的事情,一直到孩子心情完全平静为止。这时候鼓励孩子尝试他感兴趣的事情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成功心态”。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使孩子总是处于这种成功状态呢?即不以胜败论孩子。

要允许孩子在学习中发生错误,鼓励孩子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儿童心理学大师皮亚杰曾极力主张让儿童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去主动建构知识。

事实证明:如果成人能够允许和理解孩子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生错误,而不是急切地期待孩子具有永不满足的探索精神,不只是要求孩子去记忆和背诵正确的答案,那么,孩子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可能性就大为增加了。“不以胜败论英雄”,这种环境气氛对于培养孩子以创造性为核心的素质是十分重要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很多生活中的失败,是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当他们放弃努力时,距离成功是多么近。”即使再简单的创造,在被人创造出来之前,都是艰难的,在其被创造的过程中,会孕育许多的失败。有人说:“冰淇淋纸杯和救生圈都是依赖创意、热忱和决心,才能构想出来,失败而又重生。”这些再一次说明了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这需要有一个前提:失败者得到人们的鼓励。

因此,既要给予孩子宽松、和谐的气氛,使其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创意、热忱和决心,还要培养孩子坚韧不拔地克服困难,不断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自信地走向明天。

第三章 让孩子具备创新的能力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可如果没有创新的能力,就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屁股后边爬。

9.你的太阳怎么是蓝色的

好奇心是人类最宝贵的天性之一。许多东方的父母往往把孩子这种宝贵的特质当作不听话的表现,把孩子的寻根究底认为是钻牛角尖。其实好奇心是最值得夸奖的东西。因为如果孩子真正对学习产生兴趣,敲开成功之门就不远了。

有个小学生写了一篇作文,自己还拟了一个标题:《苍蝇是从哪里来的?》。小作者在这篇不足百字短文中说:他有一次摘下一朵花,看见里面有许多小小的苍蝇,所以他认为苍蝇是从花里钻出来的。老师对这篇作文大加赞赏,这个小学生受到了鼓励,在后来的学习中勇于探索,成了一个很优秀的学生。

但是大部分“胡思乱想”的儿童却不能像这个小作者这样幸运了,即使在目前,很多人往往将这种作文视作胡思乱想,因为很多东方的父母不懂得这种“古怪”想法的宝贵之处。

而在西方国家,这却是受到高度重视的。从下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来:

东方的一个教育考察队去美国考察,看到一个幼儿园的孩子正在画画,有个孩子给苹果涂上了蓝色,老师夸奖这个孩子。

我们的专家问:“孩子苹果的颜色涂错了,你不纠正,反而夸奖?”

老师说:“孩子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只要完成任务就是好的。你不觉得孩子的苹果画得不错吗?至于苹果涂成了蓝色,当孩子吃苹果的时候不就知道了吗?何必在这里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这个故事带回东方后,很多人都从中得到这样的认识:西方的教育在鼓励孩子的创造性这方面比东方强,不少东方父母在这一点就不如外国人。

下面是发生在中国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一个五岁的孩子画了个蓝色太阳,他说:“快来看我画的太阳。”父亲说:“你的太阳怎么是蓝色的?”孩子说:“我画的是海里的太阳。”母亲说:“海里的太阳怎么会是蓝色的呢?”这是另一个关于画画的故事:一个小孩画了只唐老鸭,两个头,前面一个头,屁股上一个头,他说:“这个唐老鸭不怕野兽,后面来了野兽也能看到!”

然而这样的创意受到了他父母的批评!

其实,应该容忍孩子这样“异于常规”的思考,因为他有他的道理,更应该保护孩子的想像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允许孩子在思维上的“不听话”,这是合乎孩子独特的思维规律的:给孩子一点“不听话”的空间,就是保护他们的创造思维、创造欲望。

这一点西方的父母是比较重视的:

有几位中国教育家去美国参观考察,还没有走进教室就听到课堂里传出阵阵争辩声,他们感到有些奇怪。

陪同的一位教育家解释道:“在美国,只要学生听不懂老师的讲解,就允许学生接二连三地当场提出问题,并引起争辩,因此课堂气氛有时显得异常热烈。”这与那种学生在上课时只能洗耳恭听、认真作笔记的模式相比较,确实别有一番风光。

这几位教育家回国后曾作过这样的评述:“美国的那套教学方式是否符合中国国情暂且不论,但是至少他们那种积极鼓励学生提问的做法是值得称道的。”

这些专家的观点是很保守的,因为上面所述的这种教学方法正是我们最缺乏的,应该加以引进。

这里提出如下主张:

在学习中,孩子向父母提出各式各样的怪问题,这不仅说明他们在学习中已动了脑筋,而且也反映他们对父母的信任。因此,对子女提出的问题应该加以鼓励,同时对提出的问题冷静地分析,并且认真解答。

对于难度适中的问题,父母应该详细解答,但有些问题不宜由父母包办,而应该启发孩子一步一步地去思考,同时介绍自己的思路,这对技巧性强的问题(如数学题等)更加重要。久而久之,孩子一定受益非浅。

对于难度高的,甚至连专家也难以回答的问题,父母也不必感到难堪,更不能用训斥的方法来掩饰自己的欠缺,相反,大可采取坦率的态度,说声“让我来想一下”或“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之类的话,为孩子树立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的榜样。

对那些好像“似是而非”、“钻牛角尖”的问题,更应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与想像力,千万不能简单地斥之为“胡思乱想”,更须慎诱善导。

对于过于简单的问题,就应分析其原因,是基础差,学习不努力,还是过分依赖父母,并针对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另一方面,孩子向父母提出问题,这是他们求知欲望的表现,也能反映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父母应以此为契机,因势利导,夸奖他们。如果你能善于将孩子心中的“问号”一个一个拉直成为“惊叹号”,孩子就会惊喜地发现,他们在攀登学习高峰的路途上又留下了自己一个闪光的足迹。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父母虽然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创造型的孩子,可是当孩子真的出现一些创造型孩子的特点时,有的父母又害怕、担心了。

这种特点之一就是不听话。其实孩子这样的“不听话”珍贵如金。因为这样的好奇心正是创造的种子,应该倍加珍惜、培育和夸奖。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主任托伦斯研究发现,创造力高的孩子多数具有三个让人“讨厌”的特点:一是顽皮、淘气、荒唐、放荡不羁;二是所做所为经常越轨,不太遵守常规;三是处世不固执,比较幽默,甚至带有嬉戏人生的态度。

当然,对孩子不听话要进行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态度:

如果不听话是道德方面的问题,父母应该高度注意,要设法让孩子回到正轨上;如果属于天真活泼或者是孩子本身很有道理,这种不听话属于思维方面的事情,父母就应支持和鼓励。

父母应该知道,一般来说,“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的说法其实是有一点道理的。听话是好事,但太听话就是坏事,因为这其实是缺乏活力与创造力的表现,更是没有“出息”的前兆!因为如果一个孩子什么都看着父母眼色行事,唯唯诺诺,这种孩子将来一般不会有太大的成就。

这方面的主张:

第一,要求孩子行为上要听话,整天打架、骂人、不听话是不行的。但在思维上可以不太听话,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第二,孩子比较小的时候,以听话为主,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大了,父母要给孩子一点“不听话的空间”,允许孩子在行为上有自己的做法。孩子有不同的想法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科学研究表明,“淘气”的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孩子更有创造力,其原因就是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这样可以激活孩子的智能。因为创造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淘气”一点,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活动、去创造。

顺便指出,人们之所以将知识称之为“学问”,也就是因为要有知识,就应该有学习的过程,而且也应该有寻根究底不断探索的过程。换言之,要获取知识,除了要努力学习以外,还需要勇于提问。可惜有些父母对这一点却忽视了。

既然好奇心对孩子创造才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父母就应该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采的环境,让孩子能从中获得新颖而神奇的感觉,使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向往。孩子总是将好奇的目光投向他所能接触的事物,并努力去探索其中的奥秘。父母要善于将孩子的好奇心引入恰当的轨道。(1)父母可以将孩子的好奇心引向大自然。比方说:

可以带孩子观察春天里各种花鸟虫草的变化。

让孩子去池塘边观察小蝌蚪,看看它们是怎么变成活蹦乱跳的青蛙的。

让孩子养几条蚕宝宝,看看蚕宝宝一生要脱几次皮,每次脱皮后有什么变化,蚕宝宝最后怎样吐丝作茧。也许,孩子会由此开始一个未来生物学家的探索。

可以带孩子观察夏夜的星空,让他对横亘的银河、闪灿的星星以及盈亏交替的月亮产生兴趣。也许,未来天文学家会由此诞生。

可以让孩子注意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变化、阴晴雨雪、电闪雷鸣。

还可以让孩子做些家庭的种植、饲养活动等等。

总之,可以让神奇的大自然来容纳孩子无穷而强烈的好奇心,培养他勇于探索的精神。(2)父母可以将孩子好奇的小船驶入知识的海洋,将孩子的好奇心变成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

父母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做些小手工,小实验,用科学知识来承载孩子的好奇之舟。

对大一些的孩子,父母可以用书籍来激发与满足他的好奇心,鼓励他自己到书籍中探索知识的无穷奥秘。

除了给孩子购买与订阅现有的幼儿、孩童书籍、刊物外,父母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或其他的长辈的藏书来引发幼儿的求知欲望。

英国当代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柏特兰·罗素就是从他祖父的书房里开始他的学术生涯的。罗素四岁失去双亲后,跟随祖父母生活。其祖父曾数次出任英国首相,家有万卷藏书。在祖父家,小罗素最爱去的地方便是祖父的图书室。尤其是他六岁那年祖父去世后,这儿就成了小罗素的书房。他在这里任意浏览各类图书。无论是历史、哲学、文学还是数学,各种知识他都如饥渴似地吸取。

他经常瞒着家人偷偷地学习到深夜,一听到有大人来,就吹灭蜡烛悄悄钻进被窝装睡。他的哲学兴趣正是从童年时代养成和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求开始的。

10.把饼干筒递给孩子

倘若父母能迅速及时地捕捉孩子的“兴趣点”,顺势予以引导,就为孩子成才打开了通道。

曾经有这样一个电视画面:一个三岁的孩子在屋子玩,过了一会儿,孩子可能有些饿了,看见桌上放着饼干筒,于是,他站起来伸出手去取饼干筒。桌子高没有拿着,孩子站在那里左看右看,看见桌子右边有一个塑胶脸盆,孩子把脸盆拿过来放到桌子下,自己站到盆里伸出手去取饼干筒,还是没拿到。他从脸盆里出来,站在那里想了想,用手把脸盆翻过来,使脸盆的底朝上,自己站上去拿饼干筒,一伸手就拿着了,坐在地上吃起来。

这个孩子的行为过程留给我们很多思考。

设想一下:假如父母在孩子的身边,他们会做什么呢?他们可能会把饼干筒递给孩子。父母的这种行为有什么效果呢?其实就是代替了孩子智力的发展过程。

所以,我们不仅提倡让孩子动手做事,还提倡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动脑筋,培养能力。

无论孩子动手做什么事情,第一次的体验可能不是成功,而是失败。这时有的父母就会斥责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还不如我自己做呢!”

而智慧型的父母会鼓励孩子:“找找没有成功的原因,再仔细地想一想。”当孩子想做却又不知从何处下手时,父母给予必要的具体指导。

凡是发育正常的孩子,大多五、六岁时就开始对某一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敏感和强烈的好奇。倘若父母能迅速及时地捕捉孩子的“兴趣点”,顺势予以引导,就为孩子成才打开了通道。因为凡是孩子最敏感的也就是最有兴趣的,而兴趣则是孩子成才的启蒙老师。

不少父母对孩子生活上的照料可谓细心、耐心至极,但在发现孩子的“兴趣点”上却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粗心。

有的孩子多次在父母面前表现了对动物、植物、机械、色彩、音乐、绘画、书法等方面强烈的敏感,做父母的却视而不见,耽误了培养孩子成才的时机。

但是善于学习的父母却能让孩子取得成功:中国有个少年是科技的爱好者,叫张明,十一岁时他就制作了台式收音机,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三等奖。但是他小时候却是“很不听话的”:不肯到幼儿园去,父母只好把他锁在家里。他在家里就浑身弄得脏兮兮的,把买给他的手枪、汽车等玩具拆得七零八落。最初张明的父母都很讨厌他的淘气,后来在一位小学老师的启发下,父母才喜出望外地知道孩子拆卸玩具正是他好奇心强、爱观察、肯粘研的表现。发现了孩子这一“兴趣点”之后,张明的母亲便同孩子一起拆卸玩具,同时迫拆卸迫教授道理,启发他的恩维。终于让他在同年龄中脱颖而出。

在这里要呼吁:细心观察孩子吧!从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言语动作、眼神或所提的问题中去捕捉孩子的“兴趣点”吧,那样,你也许能为孩子的成长找到个突破口,而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得学习更多,因为他需要你有一双智慧的眼睛——能够实事求是地发现、捕捉孩子的“兴趣点”,而不是主观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这样只能造成贻误孩子潜力开发的后果。

11.让孩子收藏自己的“宝贝”

孩子收藏的“宝贝”,不要用父母的标准为标准,而要以孩子的标准为标准。有些父母不明白这一点,经常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于是,在一天之中,父母都在不断地纠正孩子的错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在别人看来,这种孩子简直“一无是处”。其实,这是强加于人,这是在扼杀孩子。因此父母必须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很多父母发现,在父母看来纯粹是“废品”的东西,孩子却认为是“宝贝”。比如一个贝壳、一片硬纸板、一个废电池、一个空药瓶、一块小花布——孩子们常常会当作“宝贝”珍藏起来。观察发现,这些“宝贝”是孩子游戏中不可缺少的玩具。

众所皆知,“玩具是孩子的天使”,可是孩子虽然喜爱玩具,但不是任何玩具都能使他们入迷。有的父母花了不少钱买来的电动火车、小电视等,因为只能由父母开动给孩子看,开始的时候,由于比较新鲜,还是可以吸引孩子的兴趣。可是时间久了,由于不能自己拿着玩,孩子没法参与,就不愿再理睬这些高级玩具了。

因此,父母不要小看孩子搜集的“废品”,这些东西称之为“半成品玩具”或“代用玩具”,这些东西虽然只是“半成品玩具”,但是,比成品玩具的教育价值可能还要高。有了这些东西,孩子的生活就可以更加丰富。

由于“敞帚自珍”的缘故,孩子对这些东西是很喜欢的。因此他们就喜欢动手,喜欢动脑子去玩,这样对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都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也可以给孩子的游戏增添许多情趣。比如,一根木棍,可以当马骑,也可以当枪玩、当老爷爷的拐杖、当民警的指挥棒等。一块小木板,既可当作售票员的垫板,又可当作“娃娃家”的菜板,还可以用来钉钉锤锤,制作各种游戏需要的玩具。

孩子的游戏是丰富多彩的,玩具是孩子的亲密伴侣。父母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大盒子,让他们把自己搜集到的“宝贝”收藏起来。父母也应该随时关心孩子,一有机会就投身到孩子的游戏中去!

12.雪化了之后是春天

父母应善待孩子的“离谱”,合理引导,使孩子敢想敢说,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会产生积极作用。

某电视台的孩子节目主持人问小朋友:“大雁为什么飞成一条线?”

孩子们抢答道:“因为它们怕回家迷路!”

谁能不禁惊讶于孩子们奇特的想像力和超常规的思维方式。

然而主持人的判决是“错!扣掉一百分!”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很多人既感觉到愤怒,又感觉到悲哀:主持人不但对教育没有概念,而且很残酷!因为一棵想像力的幼芽就这样被主持人僵化的思维无情地扼杀了,一个创造性的回答被大人视为“离谱”而“一棍子打死”!

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

有一位从事教育多年的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有一位老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一本练习册上有这样一道动脑筋的题目:“雪化了之后是什么?”

有个看起来很机灵的学生马上回答:“雪化了之后是春天。”

这位老师很生气,认为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了,于是就在黑板上写下了答案:“雪化了之后是水!”

这位老教师很慎重地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再出现这样的笑话!”

不是经常说“冬天的后面是春天,雪花里孕育春天”吗?这个孩子的答案虽然不合乎常识的规定,可是,其中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力,不是让人感到欣慰吗?

这位老师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初中生,平时成绩也就中等偏上,可是他看过很多课外书籍,上到天文地理,下到鸡毛蒜皮,知道的东西很多。在老师的心目中,这是一位很调皮的学生。

有一天上课的时候,课文中有一句优美的句子:“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杜鹃。”

老师讲得津津有味,这位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老师只好停下来让他发言。

这位学生说:“老师,课本上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烈士的鲜血不可能染红了杜鹃。花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是因为……”

他滔滔不绝地讲述各种颜色的光学原理等等,可以说是有理有据,可是老师心中的无名火一冒三丈,把这个学生赶出了教室,晚上还专门去做家访,说这个学生的脑子出了问题。

其实,可爱的老师一点也没有必要如此大动肝火,跟学生讲清楚道理不就行了吗?这个句子使用的是比拟方法,取一种象征意义。并且,这样的学生应该进行表扬,因为他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不惜被老师赶出教室。

有这样的勇气和韧性,还怕做不成一件大事吗?**********

美国有一个小学出现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位三年级的学生给一家炸鸡腿的公司写信,他在信中说:他非常喜欢吃炸鸡腿,希望这家公司为他一辈子提供免费的炸鸡腿。这家公司居然答应了这种“无理要求”。

这件事情是这样来的:这位学生的老师给学生们出了一道题目,要求学生给不同的公司、工厂写信,要求越荒诞越好。这个学生就是在这样背景下想出这点子的。

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鼓励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大脑,发挥自己的想像力。

从上面的故事可以发现,的确,从成人的眼光看,孩子们的结论的确有些让人感到好笑。但是如果从另外角度分析,我们就会感到,孩子的思维不仅不可笑,而且值得喝彩。因为孩子的话打破了我们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思维模式。儿童期作为一个特殊时期,创造性思维异常活跃,往往出现什么都问的现象。他们提出的观点天真单纯、富于幻想、超乎逻辑,在成年人看来似乎“有点离谱”。然而事实证明,正是思维“离谱”和“异想天开”的孩子,才是最有创造潜力和发展前途的。

在人类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或发明都来自科学家“离谱”的思维或“突发奇想”。如小瓦特正是有了“为什么蒸汽能把壶盖顶起来”的思考,才有了后来蒸汽时代的到来;莱特兄弟正是有了“人能否长上翅膀,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的异想,才有了人类遨游天空的实现。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不少父母对怎样培养孩子存在偏见,他们总以为孩子整天就读书呀、写字呀,考个高分才有前途。当孩子提出过于“离谱”的问题时,经常显得不耐烦,甚至责备、嘲笑孩子,殊不知这样一来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孩子遇到迷惑不解的问题时,很可能不敢发问或不愿发问,其智力发展也随之受到影响。

事实证明,按照循规蹈距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往往过于刻版、机械化、缺少创新。因此,父母因善待孩子的“离谱”,合理引导,使孩子敢想敢说,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会产生积极作用。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孩子比大人更好奇。五、六个月大的孩子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看,一看见色彩鲜艳的东西就要伸手去拿。到了三、四岁,孩子的好奇心就更加发展了。汽车、马车从路上开过来,他总要停下脚步看看;外面的锣声鼓响起了,他也要跑出去看看。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男孩,四岁。一天与母亲去他小朋友家玩。小朋友家有许多蜜蜂,嗡嗡地飞来飞去,正忙着采花酿蜜。这个男孩好奇心大发,想看看蜂巢里的蜜蜂到底是怎样酿蜜的。只见他拿着一根竹竿就往蜂巢里捅。蜜蜂一见“敌人”进犯,就飞出来蜇了这个男孩。

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孩子弄坏了新玩具,拆开了新钟表……等等。孩子不仅会这么做,还有很多疑点。在他们的语言中,“为什么”占了很大比例。孩子们常常会问“这是什么?”“那又是什么?”“这是从那里来的?”……等。只要他看见的事物,不懂的要问,懂的有时也要问。这就是孩子的好奇心。

柏拉图说:“好奇者,知识之门。”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孩子没有好奇心,那就不会去接触事物了,不接触事物,那他就不能明白事物的性质和状况了。如果孩子看见雪花不产生好奇心,不去玩弄,那他就不会知道雪花不是面粉了。如果孩子听见外面路上的汽车声不跑出去看看,那他就不知道汽车是什么东西了。所以好奇心是孩子获取知识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当然,孩子的“离谱”也是需要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为基础的。

怎样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呢?这里列举几种最常见的观察方法:(1)对比观察法

只有比较才能培养鉴赏力,只有透过比较才能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让孩子观察其他孩子的绘画作品,并同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肯定好的,并指出不足。(2)反应观察法

对某一事物可以让孩子进行多次观察,这种方法可以强化孩子大脑皮层形成的暂时性联系,并能使各个暂时性联系之间相互贯通,最后逐步形成一致的印象。反覆观察能形成孩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3)顺序观察法

事物的发生一般都有一个先后顺序,如植物的生长。让孩子认识一个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养成按顺序观察的习惯。(4)重点观察法

在事物的发展中,必定有一个环节是主要的。如植物生长是其从生到死过程中最主要的环节,这个环节就选择作为重点观察的对象。这些训练对培养孩子抓住主要问题,抓中心环节,掌握大局都有好处。(5)定位观察法

让孩子透过定位观察来培养兴趣,如引导孩子读书,父母可以给孩子做示范,让孩子从正面反覆观察,还可以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种方法能引导孩子对读书产生更大兴趣。在培养孩子观察方法的同时,还应引导孩子在观察中积极思维,把观察过程和思维结合起来。孩子“离谱”不奇怪

13.别担心孩子“玩物丧志”

其实玩是孩子的天性,而且他们能透过玩这种方式来了解世界,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只能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

孩子对玩这件事很感兴趣,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玩乐持不赞同的态度,害怕他们“玩物丧志”。其实玩是孩子的天性,而且他们能透过玩这种方式来了解世界,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只能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

东方人对儿童的玩往往是不鼓励的,害怕他们“玩物丧志”,连最具有开明思想的鲁迅先生早期的时候也逃不了这种思想的影响。不过鲁迅最终还是后悔他弄坏了弟弟的风筝。在西方,人们的观念是相当开明的。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费曼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费曼在物理界有崇高威望,曾参加著名的曼哈顿计划,并以在量子电动力学理论方面的开拓性研究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奖。

然而,据这位科学家所说,最令他感到得意的并不是这些荣誉,而是他一生中率性而为的那些“恶作剧”和充满孩子气的智慧游戏。

费曼从小对科学很有兴趣,认为探索周围的一切非常好玩。十一岁时,他就拥有自己的“实验室”——地下室里的一个小角落,一个装上间隔的旧木箱,一个电热盘,一个蓄电池,一个自制的灯座等等。就是用这些简单的设备,费曼学会电路的并联和串联,学会了如何让每个灯泡渐次慢慢地亮起来,他后来说:“那情形真是美极了。”

他还经常为邻近的孩子表演魔术,各种利用化学原理的魔术,比如把酒变成水等等。他还经常和小朋友发明各种游戏,玩得非常开心。这与其说是“实验室”不如说是“儿童乐园”,因为实验室对他是一种游戏空间。

谁能说这种玩乐和游戏不正是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温床呢?

再来看一个例子:

著名的物理学家欧许若夫也有一个充满刺激和惊险的童年:六岁时,他就喜欢“肢解”玩具中的电动马达,从生活中填满了各式物理、化学、电子实验;读高中时,他就自己造了一台10万伏特的X光机。

当然并非所有的实验都很顺利。有一次,他自制了一支来福枪,因不小心走火,子弹穿透了家里的两面墙壁;还有一次做实验时,差一点炸伤自己的右眼。当初,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喜欢冒险的家伙后来竟然攀登上科学高峰,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上面这些例子说明:玩是孩子的天性,而且聪明的孩子总有他自己一套特有的玩的方式。

孩子从一生下来,就是透过玩这种活动来了解世界,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常常萌芽于其中。例如,有时候他们会“肢解”玩具甚至“破坏”玩具,其动机是急于了解玩具的“秘密”,寻找问题的答案,其中闪现着探索和创造的宝贵因素。在这方面上,成人反而不及孩子。

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好奇心是人类身上最宝贵的东西,应该加以尊重、理解、鼓励和引导。如果父母对他们加以讥笑、数落、训斥,那无异于压抑了孩子的好奇心,扼杀了孩子的探索兴趣,按掉了他们智慧的幼芽,对他们的成长、成才非常不利。

日本心理学家井深大说:对于孩子来说,拆卸玩具也许正是他们玩的目的——如果大人在孩子正专心致志地拆卸玩具时加以制止,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干涉,反而失去了育人的机会。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母亲刚从商店买回一只表,结果几分钟就被他那五岁的儿子拆开了。这位母亲为此怒气冲天,狠狠地揍了他一顿。后来这位母亲将此事告诉了教育家陶行知,陶行知先生惋惜而又诙谐地说:“东方的一个爱迪生被你打没了。”

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广阔的自由天地,引导孩子进行探索性的玩耍和各种游戏,有意识的训练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以增长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

14.努力对孩子“投其所好”

父母对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理解的如何,是能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的基础。对小孩子的教育方法主要是“投其所好”。

父母不要代替孩子作决定,因为他们与你的爱好不完全一样。很多时候,孩子的心中所期望的与父母完全不同,而父母却强加给他,这样他们当然不会领情。发现孩子的爱好,就是开发孩子的潜能,就是培养孩子的能力,因此,父母要努力对孩子“投其所好”。虽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总体来说是万变不离其宗。

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大体归纳出以下几方面:(1)孩子天生喜欢玩

毫无疑问,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二、三个月的孩子就会在床上不停地伸手踢脚,独自玩耍。到了五、六个月的时候,孩子看见东西就会伸手去抓,抓着了就往嘴里塞。再大一点,孩子就会在这里推推,在那里拉拉,不停地运动了。只见他一会儿爬到这里,一会儿爬到那里,各种动作更加复杂了。孩子一会儿站,一会儿坐,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要是成人像孩子那样折腾两个小时,一定会疲乏不堪的,可是孩子的精力却是那样的充沛。

到了三、四岁,孩子的游戏活动比以前更加多样化,而游戏方式也与以前不同了。三、四岁前,孩子只能把椅子推来推去,而现在他会把椅子抬来抬去,就像抬“花轿”一样;从前孩子只能敲敲棒子,让棒子发出声音取乐,现在他却把棒子当枪“放”了。到了八、九岁,孩子的身体比以前更加强健,精神也非常充足了,知识也渐渐丰富了,因此他的游戏动作也就自然与以前不同。到这个时候,孩子喜欢玩各种竞争游戏:放风筝、踢毽子、斗蟋蟀、拍皮球、打棒球、捉迷藏。

总之,孩子生来就好动,游戏就是他的生命。父母应该知道,孩子多参加运动,体格就会更加强健,孩子多进行游戏,性格就会比较快乐,孩子经验多,学识就广,思想就活跃。因此,作为父母,就不得不注意孩子的动作和游戏。

主要应该做到以下方面:

父母应该准备良好的设备让小孩子进行充分的运动;

父母应该为孩子寻找适合的玩伴,让孩子受到很好的影响。

做到了这两个方面,孩子的身体就会强健起来,心境就会快乐起来,知识就容易增进,思想就容易活跃。(2)孩子喜欢模仿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具备了一些能力,几个月的孩子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了。孩子听见鸡啼鸟鸣,就会跟着模仿。孩子看见父母洗脸刷牙,就会跟着比划。

到了一岁多两岁的时候,孩子就可以模仿比较复杂的动作了。看见父母扫地洗衣,他也要扫扫洗洗;看见父亲吸烟吐痰,他也要拿根筷子比个样子。三、四岁的孩子,模仿能力已经大大地发展了。娶亲、下厨、打仗、野营等都会模仿了。

孩子是喜欢模仿的,父母的一举一动就是孩子模仿的第一对象,如果父母及家人的行为举止优雅大方,孩子的行为举止一般也会不错的;如果父母及左右周围的人言语粗鲁,孩子的言语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因此,作为父母,说话办事不得不句句小心,事事谨慎,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3)孩子都有成就感

成功对任何人都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成功对孩子的吸引更大。孩子只因为渴望成功,所以对很多事情都比大人执着。一个二、三岁的孩子在沙箱里玩沙子,一把一把地将沙装进罐头盒里,罐头盒装满了沙子,又倒出来,又装。在大人看来,这样的行为一点成就感都没有。可是孩子则不一样,装满,倒出来,这就是成就。孩子喜欢捞沙,更喜欢捞沙所获得的成就感。

下面举一个例子:一个五岁的男孩叫明明,一天,他把大块小块的木板搬到公园里去,用了许多力气,费了许多时间,终于搭成一座小小的房子。搭好之后,孩子高兴地跑过来对他爸爸说:“快来看,爸爸,我搭了一座房子。”这座房子虽然似是而非,但是毕竟是孩子的心血,他父亲就极力地称赞他,叫他再去搭。明明搭好了房子,又到书房里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动物。画完之后又对他爸爸说:“这是一只象。这是象的尾巴,这是象的头,这是象的耳朵,这是象的眼睛,这是象的嘴巴,这是象的鼻子。”父亲看到孩子的积极性,就连说“好”。

由此可见,孩子不仅喜欢做事,而且更喜欢成功。这是因为,事情成功了,一方面自己觉得很有趣,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得父母或教师的赞许。

孩子的这种心理状态是很好的,父母应当充分运用孩子这种心理鼓励孩子去做各种有益的事情。鼓励孩子做事,应该注意事情的难度。如果叫孩子做的事情难度太大,孩子就很难完全实现,这样孩子就没有成就感了。没有了成就感,就会灰心丧气。孩子不像成人那样,一次做不成还可以再来第二次,一般来说,下次他就不会再做了。

所以,给孩子安排事情,应该是孩子能力所及的。孩子第一次成功了,就会很高兴,就有了自信心,就想着去做第二次。成功的次数越多,自信心就越大,自信心越大,事情就愈容易成功。

当然,如果叫孩子做的事情每次都太简单了,孩子也可能乏味,还可能助长孩子的骄傲情绪,甚至使孩子承受不了失败的经验。所以,事情的难度应该不断地增加,让孩子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去享受成功的喜悦。

值得特别提醒的是自信心与成功是相互促进的。父母一定要特别注意这一点。(4)孩子喜欢野外生活

观察资料发现,很多孩子都喜欢野外生活。到外面去都很高兴,整天待在家里就不舒服,这就是很多孩子哭闹的原因之一。做父母的不明白这些,只一味地去责骂哭闹的孩子,这是不好的。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在家里又哭又闹,一到外面去就高兴了。外面的世界的确很精彩,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静静的湖水,碧绿的草地,当然会令人心旷神怡。不仅孩子喜欢到户外去,大人也喜欢到户外去。

不过,应该提醒父母的是孩子的野外生活必须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具体行为能力。如果孩子的年龄比较小,就可以叫他采采花呀,看看树呀,短距离的远足等就可以了,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叫他们采集标本,举办旅行等等,这样可以增长孩子们的知识,强健他们的身体,愉悦他们的精神。

可是,很多父母对孩子总是不放心,担心孩子到外面去不安全,所以,一天到晚将他们关在房子里。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身体一般比较脆弱,知识也比较贫乏。因此,不论年纪大小,不论是男是女,孩子一般都比较喜欢野外生活,父母或教师都应该为孩子创造条件,让他们到户外去。

在外面可以获得许许多多书本上和家里得不到的东西。我们特别推荐,父母要多让孩子到户外去活动,让他们接触大自然,投身于大自然之中。大自然是绚丽多姿、五光十色、千变万化的,包括着无穷的神奇和奥秘,吸引着人类去探索。

大自然是孩子活动、生活、学习的最好场所和课堂。让孩子们到户外去,可以促进孩子各种能力的提升,启发孩子的智慧。

大自然的新奇景象对孩子有较强的吸引力。小鸟的歌声、小虫的吟唱、空中的蝴蝶、水中的小鱼及地上的蚯蚓、蚂蚁,都会引起孩子们的极大关注和兴趣,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父母应该坚持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去,这对促进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和想像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都是大有益处的。

让孩子经常到大自然中,能保持孩子充分的户外活动时间,孩子可以吸收新鲜的空气和沐浴温暖的阳光,这样既增强了孩子与大自然的接触,又能提高他们身体的适应力和抵抗力,增强体质。在大自然中活动,给孩子提供自由跑跳的条件,满足他们好动的要求,既能促进机体动作的协调发展,又能刺激大脑健康发育,促进心理健康。(5)孩子喜欢孩子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所以,人都是喜欢群居的。很多资料证明,如果婴儿离群独居,常常会又哭又闹。一、两岁的孩子就应该有固定的玩伴。到了五、六岁,孩子就更喜欢孩子了。如果五、六岁的孩子没有玩伴,就一定会感到孤苦不堪的。有这样的情况报告,这种孩子还会发生想像玩伴的现象。他会和这个想像中的玩伴一同游玩,一同起居,一同饮食,以此来排除孤苦。但是,这种玩伴毕竟是想像的,是孩子觉得寂寞才发生的幻觉。

到了十余岁,孩子就会结队成群的游玩了。如果孩子在这个时候在家中找不到玩伴,就一定会到外面去寻求玩伴。

因此,父母要把孩子物色玩伴作为一个重要的事情来做,不要把这个问题看的可有可无的。(6)孩子也喜欢“听好话”

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听到好话就会感到舒服。孩子到了二、三岁就喜欢“听好话”了,喜欢别人称赞他。孩子穿一件新衣服,就要给父亲看看,穿了一双新鞋,就要给同伴看看。孩子四、五岁的时候,这种喜欢“听好话”的心理就更加浓厚了。如果孩子不愿意刷牙,父母指着一个牙齿洁白而肯刷牙的孩子说:“这孩子的牙齿多好看,多清洁。你如果天天刷牙齿,你的牙齿也会像这样整齐好看呀!”孩子可能因此就去刷牙了。

如果孩子刷了牙之后,父母就称赞他说:“你的牙齿白了一点,好看的多了。”孩子就一定会非常高兴,下次洗脸时就喜欢刷牙了。父母对孩子的赞美,不要吝啬,也不要太泛滥。吝啬了,孩子的积极性鼓动不起来;太泛滥了,孩子就容易产生骄傲情绪,同时还可能受不了挫折。父母有效地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就可能很容易取得教育的效果。(7)孩子最渴望与父母在一起

作为父母,不仅是有了下一代,而且也是人生学习的另一个开端。这种学习与其他的学习不同。其他的学习都是在获得专业知识,获得了各种专业证书,然后再持证工作。而作为父母却是在没有获得任何证书的情况下就被戴上了父母的桂冠而行使父母的权利。因此,“怎样做父母”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第二篇 鼓励孩子的金玉良言

第一章 面对孩子个性习惯的金玉良言

1.当孩子爱扯着父母的衣衫

推荐金句:“我不喜欢袖子被拉着哦。”

嗯,为什么总是会出现这个有趣的场面呢?在孩子跟父母逛街时经常也会见到的啊。父母在看东西,孩子没有兴趣,于是强行想拉走父母。“妈妈,我要走,我要去吃雪糕”。小手扯着妈妈的衣袖,小霸王又来了!孩子以为这样做,便可以令父母听他的,因为父母会怕尴尬而就范,有些父母便上了当,不知道这会害了他,使他养成霸道的性格。

正确的方法是父母直接对孩子表达不满(不喜欢)、不满的地方(袖子被拉)、期望——父母暗示孩子不可再拉着他,要是他们态度严厉一点,孩子是会放手的,他也不想惹怒爸爸妈妈的。然后,父母可以表示知道孩子觉得闷,让孩子知道他们明白他的感受,会体谅他,同样,也希望孩子学习体谅爸妈的感受。那么,孩子应该会乖乖等待一会儿的。接着父母可询问孩子“你想做什么?想去某一处呀?”让孩子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

禁忌用语:“好好,马上就去!”

孩子拉扯衣衫而威胁爸爸妈妈,绝对不该。如果父母因为怕尴尬、怕麻烦而就范,孩子发觉这方法是可行的,他日后便会继续以此要胁父母,因为他尝试过成功把父母拉走呀,而他可能更会变本加厉,大叫啦,踏步啦。日后要纠正便更难。一如我们多次说过的错误亲子沟通方法,没有向孩子解释清楚,他会看轻自己所犯的错悟,也不会学习到正确处理自己意欲的做法。“你很讨厌!”

孩子听了后会感到被抗拒啊。虽然让孩子知道其行为会令人讨厌,但伤害了孩子自尊之余,还会令孩子因为父母厌恶自己而忧虑,他可能会大哭起来呢!孩子亦未必知道父母讨厌自己什么,为什么扯衣衫会惹父母讨厌?也不懂得分析父母只是不喜欢他扯衣衫这个行为,而不是讨厌他整个人。父母说完此话,也可能会本能地扯开孩子拉着衣袖的小手吧,暴力的对待,更吓怕孩子呢。

2.面对老是反驳你的孩子

推荐金句:“我很高兴你有自己的主见,但你这种态度令我很难受。”

如果说父母应该对孩子的反驳而感到高兴,你会觉得奇怪吗?但事实是孩子反驳你,意味着他对你有绝对的信任,才会毫无保留地表白心中的感受。还有一点值得高兴的是孩子之所以向父母反击,显然是害怕自己在父母心目中地位和形象受损,在防卫机能驱使下才会愿意冒险反驳。由此可见,在孩子心里你的位置有多么重要啊!

可别忘了,父母心平气和的态度是成功解决问题关键。开始时,父母可先说句赞赏的话来平伏孩子的焦虑与不安——“我很高兴你有自己的主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肯定和认同,愿意聆听自己的解释。接下来,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抒发自己心中的想法。待孩子说完后,父母才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清楚地让孩子知道他的态度带有攻击性,爸爸妈妈会感到伤心和难过。

禁忌用语:“我不要听。你说什么也没有用!”

当你的配偶这么说时,相信你会有一种被拒绝的感觉,还会感到深深不忿。孩子又何尝不是呢!父母拒绝接受孩子的解释,无疑等同关上沟通的大门,把孩子拒于门外,这样只会令他们感到求助无援。日后即使遇到什么困难,孩子只会设法自行解决问题,也不会选择向父母寻求协助。被拒绝后,孩子便不再喜欢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从此把很多心事藏在心底。久而久之,一旦发生了小问题,便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进一步影响亲子之间的关系。所以,千万别轻看这句话的破坏力!“尊卑不分!”

父母的面子和尊严固然重要,孩子的感受也不容忽视。况且,光是责备孩子,向孩子发脾气,也不见得可以教育孩子懂得尊重的道理。相反,只会令孩子觉得父母滥用权威,惹孩子反感,破坏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好爸爸和好妈妈的形象。所以父母应紧记凡事以身作则,尊重孩子的感受,从而带出尊重的道理。

3.面对不专心听讲的孩子

推荐金句:“我刚才说了什么?……好,你既然明白,我就不再重复。”

要有效地改善孩子不专心的问题,方法其实可以很简单。只要让孩子把父母的吩咐或要求重复说一遁,问题便迎刃而解。这样既能准确地测试孩子是否明白父母的意思,还可以加深孩子的印象。父母可以鼓励孩子说“试试看,我可以帮你补充。”先给予孩子信心,然后引导孩子重复自己的话。

假如孩子重复不了,这表示他正在想别的事情,或给其他事物吸引着。明白到这一点,父母可以好奇的语气问孩子,“你在想(看)什么?”让孩子感到他们不是在责备或质问,只是想关心自己在做什么。然后父母可以请孩子先集中精神,留意他们说什么,然后再想(看)其他事情。

性急的父母要特别注意啊!即使你把要说的话重复一千遍,也不能确保孩子会明白你的意思。可能还会弄巧成拙。滔滔不绝的说教会叫不专心的孩子吃不消,令他们感到父母很厌烦!

禁忌用语:“听到没有?”

孩子本能的回应“是”、“知道了”,带有瞒天过海的能力啊。因为心不在焉的孩子,根本没有把父母的话听进去。孩子只知道父母说了一堆话,但完全没有在意其中的意思。聪明的孩子知道,只要随便回应一下,便可“安抚”爸妈,继而顺利摆脱父母不绝于耳的言论。所以,这句话难以令父母知道孩子是否真正明白自己的话。更糟的是当父母发觉原来孩子只是随便回应时,只会让自己更生气!“专心一点好吗?我快断气了!”

这句话反映着父母心中的无奈。他们不厌其烦地重复自己的要求,孩子却不断的叫父母失望。精神的疲累逼使父母采取哀求的态度,期望孩子体谅自己的处境,乖乖的“就范”。可惜往往事与愿违!孩子不专心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因为孩子知道自己的不专心,不会真的令父母断气,还可能会认为父母在跟自己开玩笑。别忘了孩子不是一个机械人,不可能因为父母一个“专心点”的指令便会专心过来!在沟通中灌输知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