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2015年第12期(电子杂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02:52:29

点击下载

作者:科幻世界杂志社

出版社:科幻世界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科幻世界2015年第12期(电子杂志)

科幻世界2015年第12期(电子杂志)试读:

科学

筛选星际文明(一)

文/赵 洋一、十万星系不见生机

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些有着科幻头脑、相信外星人存在的天文学家自发地组织起来,开展了一个名为“搜索地外智慧文明”(简称SETI)的天文观测项目。SETI旨在寻找宇宙中的智慧文明。这些天文学家认为地外智慧文明会利用无线电甚至激光脉冲与外界沟通,它们或许正在尝试与其他星球上的文明取得联系。遗憾的是,迄今SETI项目并未寻获任何来自外星文明的信号。也许银河系中遍布简单生命体,但能与人类聊天的外星邻居却一个也没发现。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不仅是银河系内,在更广大的宇宙空间中,都可能只有人类这孤零零的一个智慧文明。一个由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天文学家詹森·莱特领导的研究团队在观测了银河系附近10万个大质量星系后,得出结论:没有一个星系显现出存在发达科技文明的迹象。研究结果发布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增刊上,这也是迄今为止囊括星系数量最多的一次观测,类似的早期研究只涉及了100个星系。宇宙中充满了行星系统

在行星地球上,生命以微生物的形式诞生。然后,生命攀上演化阶梯,有了更大的身躯,拥有了复杂的神经系统,进而构建社会,最终拥有了前往其他行星甚至其他恒星的技术。既然这个过程能在地球上发生,那为什么不能在充满各个星系的数十亿个宜居行星上发生呢?

智慧生命一旦具备了进入太空的能力,若以每秒60千米的速度飞行,大概在5000万年内就能穿越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直径10万光年)。5000万年对于恒星和星系动辄数十亿年的时间尺度而言,只是短短一瞬。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宇宙诞生后近140亿年的漫长时光中,智慧生命早就把星系踏遍了。也许这些拥有航天能力的文明十分稀有且隔绝,但是只要有一个星际文明有意并且有能力对所在的星系进行改造,人类就有机会看见它们。如果观测的星系足够多,我们理应最终发现智慧加工的痕迹。然而,我们观测的星系越来越多,却只发现一切都是纯天然,这非常让人沮丧。SETI计划

事实上,技术文明是比较容易被发现的。曾有两位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在迪拜旅游时受到城市夜色的启发,提出了一个问题:用人类现有的望远镜,究竟能在多远的另一颗星球上看到地球上的一座大型城市?

他们的计算结果是,以日本东京为例,地球上一个城市夜晚的灯光可以一直传到太阳系的边缘。这个距离大约是从地球到冥王星距离的30倍。二人继而根据这一研究提出通过寻找太阳系内可能存在的其他“人造”灯光来寻找外星文明的设想。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为何我们还没有发现地外智慧文明,特别是星际文明?小词典:什么是星际文明?

实现了跨恒星往返飞行,在不止一个恒星的引力范围内有定居点,并对各个定居点实现有效治理的技术文明。

曾在20世纪90年代采用不同的方法探寻过100个邻近星系地外文明信号的詹姆斯·安尼斯怀疑,被称为“星际生命杀手”的伽马射线暴曾一度在宇宙中随处可见,这些致命射线摧毁并抑制了高级文明的发展。如今宇宙间的伽马射线暴有所平息,于是地球人类恰巧处于了智慧文明发展的“起点”之上。

可以想象,伽马射线暴不过是星际文明漫漫成长历程中要面临的障碍之一,类似的障碍还有许多。换句话说,在宇宙中的无生命物质和可持续扩散的文明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筛选机制,通过这个筛选极其困难。如同武侠小说里描绘的那样,一心向武的少年只是骨骼还不够清奇,还需有诸般奇遇方能成为大侠,一个文明也要克服重重困难、跨越道道阶梯才能成长为纵横星系舞台的角色。星际文明必须经历的种种历练,被科学家总结为“大过滤器”(The Great Filter)。二、大过滤器理论“大过滤器”这一概念,是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助理教授罗宾·汉森为了试图解答“费米-哈特悖论”而提出的。

1998年,罗宾·汉森在一篇文章中,把没有生命的荒芜之地发展到具有扩张性的星际文明的过程划分成9个阶段:

1.合适的行星系统(存在有机物以及生命宜居的行星)

2.可自我复制的分子(比如RNA核糖核酸)

3.简单(原核)单细胞生命

4.复杂(真核)单细胞生命

5.有性生殖

6.多细胞生命

7.脑量较大、使用工具的动物

8.人类目前这个阶段

9.星际殖民扩张寻找地外生命

汉森认为,目力所及的宇宙寂寥无人的这一事实说明,上述9个阶段——或者可能被细分出的更多阶段——中,至少有一个阶段是难以实现的。无论是什么因素在哪个阶段阻止了星际殖民扩张的最终实现,它都被称为“大过滤器”。

根据大过滤器理论,一个物种要成长为星际文明,需要通过多种过滤器的检验。这些过滤器就像“筛子”一样,淘汰不合格的生命形态与社会形式。下面,我们将上述9个阶段划分为“环境”“生命”“文化”“科技”四个“筛子”,逐一进行解读。小词典:费米-哈特悖论

根据人类目前掌握的科技知识以及历史经验推测,银河系应该早已充满了四处殖民的星际文明,然而不仅地球上找不到外星人曾经造访的证据,在望远镜里也瞥不见丝毫外星飞船或工程的影子——甚至连一个来自智慧文明的无线电信号都接收不到。

美国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在1950年的一次非正式讨论中指出了上述矛盾,认为这似乎有些不同寻常。宇宙已经有100多亿岁了,仅仅银河系内便有几千亿颗恒星,而孕育了我们的太阳仅仅是其中较为年轻的一颗。即便考虑了光速的有限性和文明兴衰的生命周期,这么长的时间里,宇宙间也应该有过无数星际文明次第兴灭,人类不该如此寂寞。1975年,美国天体物理学家麦克尔·哈特在论文中详细探讨了可能的解释。之后,这一问题通常被称为“费米-哈特悖论”。三、合适的环境(环境筛)生命宜居带

什么样的行星或卫星上有可能产生类似地球物种的生命呢?科学家提出了恒星周围“生命宜居带”的概念。所谓生命宜居带,就是指位于这个区域内的星球可以产生生命,并且能够长期维持生命的存在。在太阳系中,生命宜居带就位于距离太阳0.99~1.7个天文单位的宇宙空间。

一颗行星位于生命宜居带内,并不表明其上一定就有生命存在,还要满足一系列其他条件才行。首先,这颗行星上一定要有液态水,而且液态水是长时期稳定存在的。以地球为例,行星表面的水存在了数十亿年以上,才能保证生命诞生并演变为高等生命。一颗恒星周围的宜居带有内边界和外边界之分。如果超越内边界,行星过于接近恒星,表面温度就太高了,就像水星那样,不易保持液态水,更不利于生命发展;如果超过外边界,离恒星太远,温度就会太低,水处于冰冻的状态,生命就将无法存在和演化。

另一个要素就是行星本身的质量。如果行星距其太阳恰好是1个天文单位,则要求行星质量为相当于地球的0.5~10倍个地球质量。如果质量太小,行星的引力就不足以保持维系生命存在的大气,也就没有了保护生命免遭致命辐射伤害的保护层;质量太大,又容易吸引氢,从而形成木星、土星那样的气态行星,使生命难以生存。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的生命宜居带行星

广义的生命宜居带还涉及恒星在星系中的位置。比如,这颗恒星不能靠近一些太大的恒星,因为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最后阶段会发生剧烈的爆炸(新星和超新星爆发),产生强烈的辐射,不利于生命生存。因此,恒星在其星系中的位置也要恰到好处,就如我们的太阳在银河系的位置。

过去二十年间,天文学家共发现几千颗太阳系外行星。不过,绝大多数已证实的系外行星都属于木星这样的巨型气态行星,或者是温度极高、轨道距离母星很近的行星。也就是说,在这些星球上发现生命的可能性非常渺茫。

尽管如此,科学家根据观测结果推算,银河系几乎每颗恒星都有一颗行星环绕,所以整个银河系约有1000亿颗行星,其中,大约有17%——多达170亿颗——是大小与地球类似的行星。那么,这些行星中位于生命宜居带的又有多少呢?答案是约10亿颗。绿色区域为恒星周围的生命宜居带

科学家在搜索地外生命时,多以液态水和有机物的存在作为外星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有人批评说,这样以地球生物为蓝本的先入为主的观点阻碍了对外星生命的探索,例如在远离恒星的生命宜居带之外,可能存在通过地热等方式维持地下的生物圈;也有生物能够在高砷低磷的环境下存活,这说明生物组成“必备”的六大基本元素碳、氢、氧、氮、磷、硫,可能不是必需的。除了碳基生命之外,科学家还认为,外星生命也可能以硅基、硫基、氨基等生命形态存在。所以,如果下一部《异形》系列影片中出现了在气态行星的大气层中飞翔的水母状氨基生物,请不要大惊小怪。生命摇篮本身

根据地球的经验外推,生命很有可能出现在围绕恒星运转的行星上。如果行星的卫星条件适宜,卫星也是不错的生命温床。无论是行星还是卫星,下面这些小过滤器决定了生命能否在上面进化为星际文明。

地质活动。生命出现后,星球上不宜再有频繁的地质活动。类似木卫一这样的大卫星,受木星强大引力的牵扯,产生了太阳系最活跃的火山,显然不适合生命的发展。

冰期。对于地球这样表面富含水分的星球,只有融化的水才能成为生命活动的溶质。在40多亿年的地质历史中,曾出现过多次显著降温变冷的时期,也就是冰期。前寒武纪晚期、石炭纪至二叠纪和新生代的冰期,都是持续数百万年的大冰期。冰期改变了全球气候带的分布,导致大量喜暖性动植物种灭绝。对于目前的人类而言,遭遇冰期也是灾难性的,靠天吃饭的农业会被彻底摧毁。太阳系位于在银河系的生命宜居带中

磁极倒转。地磁场包围着整个地球,就像一把巨伞,保护着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宇宙射线的伤害。根据各年代岩石磁化的方向,可以推测出地球曾经多次发生磁极倒转。过去1.6亿年间,每百万年磁极有2至6次的倒转,但间隔不等。如果磁极倒转,地球会有一段时间完全没有磁场,这时的地球将完全暴露在宇宙射线辐射下,这将会对生命产生致命影响。部分动物会失去定向能力导致灭绝,生态系统破坏。而且,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不再有地磁场阻挡,会强烈冲击电离层,引起电离层暴,对无线电通信、卫星、航天设备造成损害。如果在下次磁极倒转前,人类有能力抵御上述不良影响,则有可能成长为星际文明,否则,将被禁锢在地球上。

自然资源。人类使用的所有资源几乎都取自地球本身,即便是太阳能也大量以化石能源和风能等形式存在。所以,一颗星球上的资源如果无法支持文明扩张到另一资源地,那么这个文明自然没有可能进化为星际文明。合适的星球跳板

月球以柔和的引力(大约1.98x1020牛顿)轻轻牵扯着地球。地球上直接朝向或背向月球的区域被这个力拉起来。如果这个区域是海洋,就会形成潮汐。地球每自转一周,都要有两次潮涨潮落。月潮把富含有机物的海水带到陆地边缘。在远古的海陆交界处,一些喜氧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成了最早的陆地生物。四亿年前的一天,一条长相古怪的鱼被潮水留在岸上,它拼命地张着鳃,扭动着身体,终于跳回了海洋。后来,它的后代渐渐能适应了短暂的陆地生活,直到有一天它们深入岸上太远,以致无法返回海洋。这些早期的两栖动物,就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陆生脊椎动物的直系祖先。

可以说,月球直接促成了生命从海洋到陆地的发展。月球还是科学发展的天然实验工具。很早以前,古希腊人就从月球的形状出发推测出脚下的大地是球形的。

1609年12月的一个夜晚,伽利略把自制的望远镜对准月球,惊奇地发现月球的表面凹凸不平,根本不像大家公认的“天体都是完美无缺的”。作为一个坚定的哥白尼学说的信徒,伽利略在不知不觉中从他所观察到的月球阴影区内的亮点和黑斑中,得出了有关月球表面情况的结论。他设想,月球的表面与地球的表面是相似的。因为他通过新发明的望远镜注视月球时,他“看到了”与地球上类似的情况。天和地是统一的,这一发现给了他驳斥旧学说的勇气。磁极倒转时地球将暴露在宇宙射线辐射下

60年后,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时,月球同样帮了大忙,为了验证自己关于“引力随距离的平方而减小”的想法,他只能从天体的运动中寻求支持。无疑,只有月球能担此重任。当地月距离和月球公转周期被精确测定后,万有引力理论被证明是正确的。万一地球没有月球这个邻居,在当时的条件下,牛顿没任何办法验证自己理论的正确性,科学的发展可能会延迟许多年。

又过了两个半世纪,月亮帮忙验证了另一位科学巨人的理论,并使之扬名天下。这个人比牛顿走得更远,他就是爱因斯坦。在1919年5月29日普林西比岛发生的日全食中观测到遥远星光经过太阳时发生了偏转,广义相对论指出的空间弯曲确有其事。全世界为之轰动。要是月球的大小不足以恰好遮住太阳,任何掠过太阳的星光都将不可分辨。从这一点上看,拥有这样的卫星真是科学的福音。宇宙诞生以来,曾有多少文明兴灭?

一颗远近适度的卫星还能召唤文明走出摇篮,迈向星际。中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科学先驱开普勒、伽利略也把月球设想为人类飞天的第一站。月球既不远得难以到达,也不近得一蹴而就,它只等待那些科技水平足够高的智慧生命来触摸自己。就像阿瑟·克拉克在科幻小说《岗哨》中说的那样:“只有当穿越太空,逃离人的摇篮地球,以此证明自己适合于生存下去的时候,星际文明才会对我们的文明感兴趣。”登月的成功使人类对自身的力量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月球不存在,面对茫茫繁星,人类敢于贸然登临遥远的火星或金星吗?也许不会。月球以及火星是地球人迈向星际的跳板,是通向宇宙的桥梁。通过登陆这些星球并尝试在上面生活,文明可以实现星际航行的技术积累。

如果没有月球,地球上不会存在我们熟悉的生命形式。或者,陆地永远是蛮荒之地。受水的粘滞力所限,海洋生物即使有智慧,也无法产生像我们一样的工业文明。他们可能构成有组织的社会,但没有可以建造房屋与工具的肢体。用射电望远镜搜索地外智慧文明

甚至,地球上也许永远进化不出智慧生命:陨星时不时地给地球以致命一击,生命的链条还没延伸到文明阶段就断裂了。或者,随着地轴频繁摆动,大海不时被冻成大冰坨……可能存在着的动物为了适应漆黑的夜晚都长着可以看见红外线的眼睛……

所以,拥有抵御小天体撞击的天然屏障,也是高等生命进化乃至文明延续的合适条件之一。月球一样的卫星(火星的卫星太小了,就没有这个功能)、大行星(如木星)等像太空中的挡箭牌一样庇护着潜在的星际文明,并静待它们有朝一日改造自己。【责任编辑:杨 枫】

本刊2016年第2期将刊载《筛选星际文明(二)》,探讨满足什么条件的生命才有可能成长为星际文明(生命筛)、怎样的社会文化更适于星际移民(文化筛),欢迎关注。

惊奇档案

建筑推演笔记之——狂妄之才高迪

文/汪 隽

图像是属于我们的。幻想来自于鬼魂,那是属于北方的东西。而我们是具象的。地中海才是图像的起点。哈姆雷特多疑而寡断,但俄瑞斯忒斯从不迷茫。—— 高 迪

安东尼·高迪绝不是第一个从体弱多病的幼小躯壳中挣脱出的天才。他在6岁时,被诊断出了当时并无有效疗法的类风湿关节炎。那双胶底帆布鞋里永远套着的两层袜子,是他对付脚踝以下关节疼痛的唯一利器。常人眼中的闲庭信步,是他必须骑着毛驴才能勉强达成的跋山涉水。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才得以进入正常的学校上学。他从不与同龄伙伴一起玩耍,因为那是社交和身体机能的双重煎熬。是否正是在这段身体被迫囚禁于家中的漫长时间里,高迪培养出了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对自然生物的爱好,我们已不得而知,但可以明确知道的是,由于糟糕的身体条件,高迪在1874年-1878年的四年强制兵役期间成了“漏网之鱼”。几乎在第三次卡洛斯战争的同期,他以预备兵的身份在巴塞罗那完成了自己的建筑学业,走上了建筑师的道路。

高迪也不会是第一个如同从俗套剧本中抖落出的苦尽甘来的天才。在1876年至1878年的两年间,他刚刚拿到从医执照的哥哥和身居老家的母亲先后离世;高迪连续考了三次才勉强拿到建筑专业的毕业证书,之后他立即创立了自己的建筑师工作室,却鲜有作为。直到1878年中期,高迪设计的一个展柜参加了同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引起了巴塞罗那大资产家欧赛比·桂尔的注意。几个月后,高迪结识了这位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客户和朋友。

高迪个人的经历和家乡加泰罗尼亚的命运是何其地相似。西班牙动荡而苦难的19世纪似乎终于走到了尽头,相较于此时西班牙这个失去了大量海外殖民地,而又没能彻底进行工业革命的欧洲落后国,巴塞罗那所处的加泰罗尼亚地区却成为全国乃至整个地中海地区的纺织工业中心。很多年以后,高迪将和他同时期的加泰罗尼亚艺术家们一起,被赋予“Modernisme”运动的标签。“Modernisme”在加泰罗尼亚语中是“现代主义”的意思,它代表了一系列本地艺术尝试,旨在复兴加泰罗尼亚语言和文化,反抗中央政府的镇压。高迪本人曾说:“地球上只有在地中海,太阳光才会在一年中的某些时刻以45度角斜射下来,这是诞生伟大绘画和雕塑艺术必需的外部环境。”在这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背后,是高迪作为一个加泰罗尼亚人的自豪。而此时加区手头富裕的资本家们,以艺术收藏品和精心设计的私宅互相攀比,这也为高迪本人,以及Modernisme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温床。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迪度过了自己的早期职业生涯,为桂尔以及其他客户和政府设计了一座又一座私宅和宫殿,开始为人所知。高迪 (后排)和父亲(中间)、侄女罗莎(右)以及医生桑塔罗在一起,1904年

高迪更不会是第一个热衷于逃课的自学天才。与其在课堂忍受教授的“胡言乱语”,不如来到图书馆,阅读威廉·莫里斯(画家和设计师,英国艺术与工艺运动中的重要人物)、维奥拉·勒·杜克( 巴黎圣母院的复原建筑师、自由女神像的结构设计师, 法国哥特复兴运动的重要人物),以及约翰·罗斯金(同时影响艺术与工艺运动以及哥特复兴的重要艺术评论家)的著作,以及有关波斯、印度、穆斯林和日本建筑的文献。于是很自然地,他的早期作品带有明显的哥特元素和大量受自然和传统文化影响的细部装饰,并进行了一定的本地化处理,将英国气息浓厚的维多利亚风格变为更能代表本地文化的相应艺术形象。维桑之家(Casa Vicens)外墙圣马丁教堂塔楼,西班牙阿拉贡自治区,特鲁埃尔市

维桑之家(1883-1888)是高迪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重要项目。此时高迪毕业五年不到,这座看似风格独特的私宅,事实上深受西班牙本土莫德哈尔建筑风格的影响。伊比利亚半岛从公元710年开始,有着将近一千年的穆斯林文化兴衰史,莫德哈尔指的就是在基督教复地运动从穆斯林手中夺回伊比利亚半岛后,仍留在半岛上的穆斯林和他们的文化。而莫德哈尔建筑风格就是在这种基督徒和穆斯林毗邻而居的奇特环境下,诞生出的复合风格。虽然莫德哈尔建筑的中心并不在加泰罗尼亚,却也集中于加区曾经隶属的阿拉贡联合王国,而高迪对此种历史风格的再诠释,有着西班牙版艺术与工艺运动的倾向,又与整体的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步调一致,是重新寻找本土身份认同感的第一步。桂尔酒窖

高迪1900年设计完工的桂尔酒庄,其介于飞扶壁和抛物线之间的结构设置,则带有维奥拉·勒·杜克的影子。维奥拉·勒·杜克除了大量的复原项目之外,在建筑理论上提倡“诚实”地使用材料,认为建筑形态应该诚实地表现其结构本质。很可能是受他的影响,高迪从哥特复兴主义中吸收更多的不是外形,而是其以结构出发的设计构思方法。“但凡人造之物,皆始载于自然之书。”—— 高 迪

故事写到这里,高迪像极了那个遍布于历史残渣中的人类最优秀种族——天才——的一员,其特征包括出身苦、勤读书、喜结大贵人、走上人生巅峰。好在历史的剧作家总是公平的,既然有行云流水,就也有求而不得。高迪的人生,远没有走到尽头。维奥拉·勒·杜克(Viollet-le-Duc)概念手稿

就像他所有天才的和自以为天才的前辈一样,曾经的高迪也是个傲慢的年轻人。“在我之前的所有建筑都不能自圆其说”,高迪曾说,“哥特建筑并非完美,不过是个半成品。它稳固的结构必须依赖于一个又一个向外跳出的飞檐扶壁,就像是一个由拐杖支撑起来的病人。”放下这句话的时候,高迪已无法满足哥特建筑带给他的可能性,于是他不得不将历史书翻到更早的章节。

垂曲线(Catenary Curve)作为受力模型的起源可能已经无法考证了,但距离高迪年代最遥远的一次有记录的建筑运用,来自于提出胡克弹性定律的英国人罗伯特·胡克(RobertHooke)。作为大建筑师克里斯多佛·雷恩(Christopher Wren)爵士的首席助手,胡克在帮助雷恩重建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时,以垂曲线为模型,帮助确立了新拱顶的几何形状。胡克死后解密的手稿里用拉丁文写道:“当你把悬挂的绳索调转过来,你就找到了一座动人的拱顶”。悬挂的垂线可以看作是质量分配均匀而几乎没有厚度的曲线在重力效应下达到的自然平衡状态。由于线本身的性质,此时只存在沿线的内拉力,而几乎没有沿线的内压力或是竖向的剪力。如果把它反过来,则会变得只有内压力而没有竖向剪力,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结构形态,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材料内部的局部不规则受力甚至崩坏。波尼(Poleni)用来检测圣彼得拱顶的悬吊模型,1748年

到了高迪所处的19世纪尾声,使用垂曲线模型来进行结构设计,早已是桥梁结构工程师等职业的一日三餐,但建筑界仍只将其用于拱顶结构形态的最后确认工序,而没有将其作为设计方法。时任苏黎世联邦理工(ETH Zurich)工程系主任的卡尔·库尔曼(Karl Cullmann, 1821-1881)在1866年出版了《图解静力学》(Die Graphisthe Statik),在前人的基础上,第一次完整地给出了一套用绘图方式来求解结构问题的设计工具。从高迪后期的手稿来看,他一定是在学校,或者其他渠道学习到了这套来自德语区的理论,从而极富先驱性地在建筑设计中将结构设计和建筑形态设计结合起来同时进行,而摒弃了常规的先设计,再确认结构可行性的分离式操作模式。用于设计桂尔公园(Parque Guell)挡土墙的图解静力分解手稿,1913年

然而在二维平面上设计三维空间总是有其局限性的。当受力情况趋向复杂的时候,图解静力学的步骤,虽然比代数计算直观得多,仍然免不了陷入繁琐的陷阱。而在更为复杂的三维空间中,像常规模式那样只在空间中切两个互相垂直的横断面来求解,已变得力不从心。在这样的挑战下,高迪具有独创性地使用了三维悬挂模型和配重,来模拟实际建筑在三维空间中的受力和对应的最优形态。可能正是因为这样,相较于主流的平面制图,高迪一生都更倾向于以模型为设计的工具和载体,只有在与政府法规纠缠不休的情况下才会绘制最简单的图纸来敷衍了事。诚然,高迪的大部分作品其实都是在部分建成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或者复原,往往要面对的是已经确立大致体量和平面结构布置,唯一可操作的只剩下Z坐标。很多人都知道,在前任建筑师留下的平面图基础上,高迪为设计圣家大教堂(La Sagrada Familia)制作了悬索拱模型;他通过布袋配重来获得一个大致的拱顶形态,再用模型的照片为底,绘制建筑的效果图。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其中的一版模型,为了让配重在绳索上自然滑动,高迪用猪油浸泡绳索来减少会影响计算结果的摩擦力;没想到猪油引来了阁楼里的老鼠,在模拟结果还没能完整记录下来前吃掉了整个模型。圣家大教堂悬索模型

圣家大教堂大厅的结构柱,总会让人想起那句“树木就是世上最完美的柱子”的名言。除了垂曲线,高迪也在作品中大量使用抛物线、双曲线,以及双曲抛物面同时带有结构性质和数学美感的几何原形。由于这些都是直纹曲面(ruled surface),即可由无数个直线构造出的曲面,无形中减少了生产和结构加固的难度。这其中他使用最多的是双曲抛物面,在能够提供结构拱形态的基础上,由于其不同于常规拱顶的互反曲性质(anticlasticity),能够提供带有结构韧性的天窗开口,还能虚构出一种摇摇欲坠的压迫感,成为用不适感丰富空间体验的早期典范。在生涯中后期,高迪对结构形态的痴迷几乎成了一种对自然之力的信仰,万物不仅仅是装饰图像的灵感来源,也是结构模式的灵感来源。结构求解毕竟不是一个连续的严谨演算过程,当最优解不止一个的时候,高迪默认的信仰之跃总是指向这些完美的几何原形,甚至有时在受力不对称的时候,也固执地用对称结构来回应。在高迪的建筑结构字典里,充满了来自于大自然的物理和数学典范,除了如树木一般生长的长柱,我们还能找到如骨头一般生长的外墙柱和其他很多似曾相识而又如同天外来客的建筑细节。圣家大教堂室外圣家大教堂室内

1883年,才度过自己31岁生日不久的高迪,在他第一个重要项目维桑之家开始动工的同时,从与客户谈崩的前任建筑师手里接过了圣家大教堂的设计工作,这一做就是一辈子。

1884年,高迪履行了一生中唯一一次求婚的尝试,被对方告知已心有所属而委婉拒绝,他决定从爱情的游戏里休息一下,这一歇就是一辈子。

在短暂而顺利的十几年职业生涯之后,从1910年到1918年间,他的亲侄女罗莎、他最亲密的合作伙伴弗朗西斯科·贝伦桂埃尔、他的好友及主顾欧赛比·桂尔先后逝世。也许是心灰意冷,高迪在这期间放弃了所有其他的工作,独自在圣家大教堂的设计工作中寻找慰藉。桂尔地窖(Crypt of the Colònia Güell)“我的好友们已离我而去;我身边没有亲人、没有客户、没有财产,真的一无所有。我终于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会的工作中去。”

日益虔诚的高迪已不再是年少时那个意气风发、着装奢华的少年,变得不修边幅、头鬓斑白。由于关节炎和宗教原因而日益严格的素食生活和苦闷折磨着他的身体。1926年6月7日,在他默默地躺在医院病房的时候,他已不记得,自己是如何在步行去教堂祷告的途中被电车撞晕,又是如何因为衣衫破旧不堪而无人搭理;他也不会知道,等到第二天他被人认出的时候,他的病情已经恶化得无药可救了。高迪的人生,就这样戛然而止了,同样无疾而终的,还有圣家大教堂那漫长而又艰辛的建设过程。“我的这位客户,最不缺的就是时间。”—— 高 迪

尽管高迪的葬礼人山人海,当他的身影从人们眼前消失之后,他的声望和对他作品的关注也销声匿迹,甚至被人攻击了将近三十年。高迪留在工作室的大量草图、手稿和模型都在1936年西班牙内战时,被入室破坏的反教权运动者破坏了。最早站出来捍卫高迪作品的,是他的同乡,画家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1957年,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举办了第一次国际性的高迪作品展。1970年,高迪的同乡以及同行,刚刚卸任哈佛设计学院院长的建筑师何塞普·路易斯·赛特(Josep Lluis Sert)和刚刚卸任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总监的詹姆斯·约翰森·斯威尼(James Johnson Sweeney)联合出版了一本高迪的传记,由高迪的另一个同乡,画家米罗设计封面,并在书中首次高度评价了高迪开创性的建筑结构设计理念。米拉之家(Casa Mila)

时至今日,虽然缺失重要的手稿,但借助高迪合作伙伴的口述和最新的数字建模技术,人们得以继续建设高迪未能完成的圣家大教堂。在高迪逝世以前,他就已经意识到,这不是一个建筑师一辈子能完成的工作。他于是着重于留下最重要的结构逻辑,并希望后人能够在他的基础上投入新的心血和创意,将建设工作接力进行下去。然而可能是由于数字模型的过于完善,或是由于对高迪作品的过于憧憬,以及为了能在高迪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日(2026年)前将建设好的大教堂作为生日礼物献给高迪,教堂新增的部分会让部分人觉得有些机械和缺乏灵魂,而让另外一些人觉得过于完美而不真实。

距今一百多年前,高迪的建筑学院校长签署高迪的毕业证书时写道:“只有时间才能证明,我们到底把这个学位颁给了一个疯子,还是一个天才。”

然而他没能认识到的是,这并不是一道单选题。【责任编辑:杨 枫】

形形色色的奇异生物

文/汤志诚

E.T.,《世界大战》中的火星人,《星河战队》中的虫族,铁血战士与异形,《阿凡达》中的六足动物体系……科幻创作者们竭尽所能,将琳琅满目的假想生物展现于荧幕之上。然而细细辨识,却也不难发现这些意图标新立异的设想依然难以摆脱“已知决定未知”的宿命。

影视作品中,外星生物大多都具备功能完备的头部,眼、耳、口、鼻一应俱全;用节段分明的肢体行走;存在一个形状与布局都与地球脊椎动物相似的大脑。

诚然,眼、耳、口、鼻作为感受电磁波、机械波、化学分子的探测器,为各种宇宙生物体普遍拥有未尝不可;不论水陆,使用杠杆原理行动也普适绝大部分动物;存在一个发达集成化的大脑似乎更是必不可少的趋势。但若就此以为生命存在形式仅限此套路,那也太小看包罗万象的宇宙了。

科幻发展至今,不妨将创作的模板原型从已知而熟悉的地球脊椎动物身上移开一下。1 沼洋领主

黝黑的“海洋”一望无际。腐败植物翻腾着咕噜噜的气泡,掀起浑浊的液体。此地水奇浅,甚至无法覆盖整片洋底。更多的地方是混合着沙壤的裸露淤泥,承载着星罗棋布的死水湾,构成了独特的沼洋地貌。

在这颗星球上,造山运动早已停止。不论高山平原,在长年累月的风化作用下,日益随着流水融入大海。渐渐地,陆地与海洋的边界消失了,绝大部分的星球表面成了混为一体的大沼泽。鱼类放弃了垂直侧扁的体型,转而长出水平宽扁的大脑袋与圆桶状的身躯。无数的甲壳生物攀附于植物的根茎部,警惕地滤食着悬浮于水中的有机碎屑。

一坨庞大肥硕的躯体蠕动而过,惊扰得沼渊居民纷纷四散而逃。泥浆在它的身下搅动着、飞溅着,竟也卷起层层波澜。

沼洋领主,这片沼泽之洋中名副其实的霸主,此刻正如一艘万吨航母,巡视着它的领地。它是如此的巨大,三十公尺的高度,百余米的身长,让它看起来宛如一条横断天际的大毛虫。它周身没有一根骨头,蚯蚓似的环节状身躯里塞满了弹性十足的结实肌肉,因此它可将惊人的体重均匀地分摊于每一个受力面,形同投身于沙发,将自己舒舒服服地半埋于泥沼之中。

八十一对粗短的腕足分布于身体的两侧,末端形似水蛭的口器。这些腕足兼具运动与进食功用。每当沼洋领主向前划动,身下的淤泥因搅动而变得松软,腕足末端的口器趁机吸入大量的泥浆,连同泥沙中的植物、小动物、腐烂的尸骸一起,汇聚进了沼洋领主庞大的消化腔。面对如此巨型的食客,可不要指望它遵循细嚼慢咽的餐桌礼仪。囫囵吞枣地吃尽身边的一切,再将消化不了的残渣从尾部高压水炮般地喷向远方。此般吃相纵然难看,却也高效便捷。

沼洋领主没有眼睛,长年累月将大半身子埋没淤泥中的它并不依赖视觉。腕足的周边分布着敏感的嗅孔,捕捉着弥散在泥浆中的气味。此外,沼洋领主还可如鲨鱼一般感知泥沙之中的电场变化,以便它搜寻底栖生物最为富饶的区域。背上的两排气孔是它的呼吸通道,也可用作与同伴的交流工具。随着不同气孔的张开与闭合,沼洋领主能如汽笛般鸣唱出不同音高交替组合的旋律,成为沼泽之洋中嘹亮的号子。2 荒岩居士

这颗星球很荒凉,狭长的椭圆形公转轨道让其年复一年承受着寒冰与烈焰的交替折磨。放眼望去,尽是茫茫岩漠。嶙峋怪石散布于广袤的沙海平原,潜藏在深邃的峡谷裂沟。荒凉与死寂似乎是这颗星球永恒的主旋律。

这是没有生命的国度。首次探访的高等文明或许会如是说。

但……“咕噜,咕噜……”隐藏于呼啸的荒漠风,并不清晰的滚动声隐约传来。几块颅骨般大小的岩石鬼使神差般地翻滚前进着。坑洼不工的表面让它们滚得并不顺畅,步履蹒跚的石球们在沙地上画出一道道歪歪扭扭的迁徙路线。大石球们身后,陆续追随着大小不一的跟班,从网球尺寸到豌豆体积不尽相同。由于半径差异,滚动速度自然也是天差地别。当大家伙们冲锋带头一路狂滚之时,小身材的石子们只得狼狈地落在了队伍最末尾,由此拉出了一列绵延数十公里的迁徙纵队。

石头无风自动,实乃堪称一奇!但这并非此星球的怪异物理现象所致。若是剖开这些石球,我们便可从其横截面观测到这奇异生物的内部构造。在坚硬厚实的岩壳所保护的核心地带,是几簇鲜嫩多汁肌浆饱满的鳃瓣肉。每当石球内部的肌肉将大量的体液挤压到身体的一侧,改变重心分布,它便会朝着指定方向翻滚。

在这暑寒极端的星球,荒岩居士不得不采取塑造石质外壳的策略,以保护脆弱的有机组织。坚固的外壳保护着它们免受风沙伤害,而蓬松多孔的内壳则阻隔恶劣的极端气温。然而纵使如此,石球们也不会仗着一身的“护甲”,硬扛狂暴的大自然。迁徙是它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行为。伴随星球公转轨道位的变化与自身自转,星球表面适温带的范围也不断游走着。随节气变化选择滚进阴凉的峡谷躲避毒辣的炙烤,迎着晨风追赶雾露,或抱团簇拥在向阳坡熬过凛冽的寒冬,早已是刻录在基因中的本能。

它们一生大部分时间就这样奔走着。“飞沙走石”这个形容狂野沙尘暴的词汇,在这星球上却是生机勃勃的体现。

雨季是短暂的。仅当星球迈入那狭窄的轨道适宜区间之时,液态的水资源才会逐渐形成,凝聚为湖泊池塘,汇聚在低洼处。石球们抓住时机生长繁衍。平日里坚不可破的外壁此时布满了龟裂,软组织放心大胆地填充着这些裂纹,快速将自身体积撑大一圈。待到下个恶劣节气来到,这些新生的组织便已重新覆盖上岩石铠甲。然而,这种并不均匀的生长模式所带来的副作用便是球体的表面长满各色“疤痕”,因而你永远无法寻觅到一个外观圆整的石球生命体。

与此同时,生命的种子顺着裂缝流淌喷射而出。细沙般的原生细胞沉淀在湖泊的底部,开始了新一轮的生命周期。这些“沙粒”生长迅速,偶尔也会选择相互结合,发育成“多核”模式。待到水源干涸,沙粒们成长为小石子,便可以追随它们父辈的轨道,滚上路了。3 星云隐者

飞船穿越星云,在这天体死后的尸骸中打捞尘埃样本。稀薄的区域是冰冷的,虽然远远望去,缥缈的星云是如此梦幻绚丽,可一旦置身其中却也不过是空茫无形,比起漫游真空的孤寂多不了几分充实。

但令人惊喜的是,在这宇宙坟冢之中,依然有着简单结构的生命存在。采集到的星尘样本中,考察队员们惊异地筛分出了数百种星际微生物。在电子显微镜下,它们或如皱了皮的绿西瓜,或像秃圆了刺的金榴莲,抑或形同棱角参差的白杨桃……形形色色的太空菌种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菌落生态。

比起地球微生物,这些星云菌种的体积普遍偏大,好似一个个身形肥硕的大胖子,贮存着更多的养分。饱满的细胞核区,复杂庞大的多重DNA链将小家伙塞得满满当当。它们生长繁衍得无比缓慢,绝大多数时间处于休眠状态。即便偶尔有两个略活泼的,也多半是在进行着自身细胞修复工作。

然而,事情的发展慢慢有些出乎意料。为了节省存放空间,采集到的星云菌种被安置在了浓缩后的星尘样本里。容器中的星尘逐渐液化,形成了一片原始的海洋。微生物们犹如久旱逢甘露,从未接触过如此高密度富饶资源的它们疯狂繁殖起来。短短数日,样本已然成为一罐醇厚的“菌汤”。

接着,不可思议的情况发生了。菌种们开始异变,朝着多细胞生物的模式发育。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分别显示出了另一重面貌。有似大丽菊般延伸多重瓣膜的水母,也有蜿蜒细长、分支无数的“叶海龙”。每种微生物都演化出了特定的高等形态。地球物种动辄百万年的进化史,在短短数小时内便被重现。

但事实上,这些星云菌种并非单纯的原生生物。当初恒星灭亡之际,曾围绕其发展而出的繁盛物种纷纷启动了留种计划。各种高等生命的基因被存储于“巨型微生物”体内,成为多重DNA的携带体。这些背负着重建文明希望的星云隐者飘荡于浩淼星云中,以最简约最低能耗的方式潜伏着,等待着下一次繁盛的机遇。

或许十几亿年之后,某颗掠过星云的彗星会成为这些生命种子重新萌发的温床;或者,来自其他星域的高等文明舰队途经此地,成为它们的诺亚方舟。

待到这些菌种远征他乡,梅开二度,不知它们的子孙是否会意识到——当下文明的演化不过是历史文件的解压,而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却并非孕育源头的故乡。【责任编辑:刘维佳】

银河奖征文

赌徒算法

文/肖也垚 图/不净楔子

天像是漏了,雨下个不停。狭窄的小巷两旁,灰白色的高耸山墙在半空中支起浅灰色的云幕,云幕之外又沉沉实实地压着半片昏暗的天空。雨声淅淅沥沥,偶尔从半空传来一声清越的飞鸟破啼,转头看去,一只麻雀展开翅膀,暗光一般滑进灰暗的檐瓦下,便不见了。

女人停下脚步,将黑色的伞折起来,轻轻地推开了门。

这是一间街角的小咖啡屋,出售西式点心和手磨的热咖啡。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温暖的淡淡苦香,柔黄的灯光温暖沉静。

女人在店里环视了一圈,找个靠窗的位置坐下了。她抬起头,看到小咖啡屋的窗外挂着一盏风灯,一束明黄的灯焰飘如转蓬,在半明半暗的雨幕里沉沉地摇曳着。“中愚,就是这个人。”女人从随身的小挎包里摸出一张照片,径直推到对坐的男人面前,“你如果能的话,就像之前跟我说的那样做。”

照片上的男人身形肥胖、皮肤油腻,圆滚滚的脑门已经微微地秃了,一望便知属于长年耽于酒色的有钱人的形象。

对坐的男人捏着照片沉默了一瞬,说:“我记得你说是让我赢他的钱,可我又不是赌场,怎么从赌客的手上赢钱呢?”“如果这家伙只是和赌场对赌的话,那我也不会来麻烦你了。”女人淡淡地说,“这家伙在赌场里喜欢的玩法叫‘富贵三公’,得靠赌客轮流坐庄的。”“好吧。”男人将那张照片轻轻揣进衣兜,“所以你这七年一直在做这活计——等着向他报复吗?”“我早已经没有想报复了,只是这次联系到我的客户,恰好是他而已。但是既然让我碰到了,也算是天意,总不能什么都不做……”女人幽幽地吐了口气,伸手端起咖啡杯,滚热的咖啡散出的袅袅白烟在面前化开,让她在那一瞬间感到面前的世界颇有些不真实。“七年前,他因生意竞争不过我父亲,他就引诱我父亲上了赌场,然后买通赌场下套,让我父亲在赌场里输掉了全部的身家。如今我虽然不想说要重振家业,但如果能让他失去一些东西,也是好的。”她一边说着,一边掏出手机按了几下,“船票发到你手机里了,下下个月的二十四号,从这里的港口上船。”“麻烦你了,安娜,还要帮我弄船票。”男人无声地笑起来。

女人低头把玩着手里的咖啡勺,并不说话,过了良久,才轻轻地笑起来,“不要这么叫我,你知道沈安娜……其实并不是我的真名。”“哦?”男人微微挑起了眼帘。“嗯……在赌场那样的地方上班,当着客户的面总不好用真名的。我真名叫沈一鸥,‘海鸥’的‘鸥’。”“你有个好听的名字啊。”“哪里好听了,只是比较恰如其分而已。”女人疲倦地笑了笑,“你不是在海边长大的吧?其实海鸥才是最不讲究的动物。耗子还知道挑点儿干净的,海鸥可是真真正正的什么都吃——腐烂的贝壳、海鱼,还有人类不要的食物……总之是见到什么就吃什么。也就跟我一样,看起来表面光鲜,实际上都是由一些下三滥的货喂肥的。”“也别这么说,能挣钱的工作就是好工作。”“龙潭虎穴啊……当初其实只是想快点儿还清我父亲欠下的债,结果没想到踏进这一行,再想出来就难了。”沈一鸥幽幽地感叹着,“赌场都是吃人不眨眼的货色,我做了七年,只看见进去的,没见出来的。你怎么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能出来,还能从那家伙的身上落一块肉?”“到时候我自然会告诉你,何况我的把握也不是百分之百,而是……百分之一千。”男人掏出手机看了看,自信地微微一笑。一

二十六岁的沈一鸥自七年前起就靠吃人为生,虽然这话从她嘴里说出来有一定的自嘲成分,但她却觉得大体上还是准确的。她一边这么想着,一边轻轻地拢拢头发,看了看镜中的自己——镜子里的女人身形修长,黑色的职业装干净合身,明媚小巧的瓜子脸妆容精致,黑色的长发被细细地绾起,在脑后盘成一个精巧的髻。这是她吃人前必须做的仪容准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可怜又自作聪明的人开心,开心到可以轻易地托出数十年的血汗,交给她一口一口、毫无保留地吃下肚去。

沈一鸥对着镜子又细细地看了看,才站起身来,脚下传来熟悉的微微晃动,船靠岸了。很快就会有新的一批旅客开始登船。她的任务很简单,在旅客登船后,在第一时间内找到她的客户,然后带他们进到这艘船的赌场,而剩下的事情,就可以交给命运了。

她是这艘“酒神号”上赌场的掮客,靠介绍客户给赌场,吃赌金的抽头为生。这一行有个专有的称呼,叫作“叠码仔”。不过听人说来,同是叠码仔,在这“酒神号”上工作过的,那便又要比同行们高出一头。这艘“酒神号”是以赌场出名的巨型邮轮,不知是哪位中东石油富豪旗下的大船,光是赌场就占据了整整三层甲板。海上赌博不比陆地,人在海上感觉失去了依凭,便会在牌桌与老虎机里陷得更深。沈一鸥在这海上浮城中工作了七年,见过无数的狂喜,但更多的还是悲痛与麻木,对此她早已心沉如水。何况那些在别人的痛与麻木中流走的血汗,到头来都变成滋养她生长的脂膏。

沈一鸥找到这次的客户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她知道这位客户姓谢,名元康,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总。她听过这家公司的名字,在她父母居住的小城里就有这公司的一处房产,银色的建筑拔地而起,挺秀高耸如翠竹破土,俨然已成为一处地标。可惜这位谢总却丝毫没有他的房产一般的美观,他身材矮胖,油腻的头皮上早已童山濯濯。见到沈一鸥时,他和她握了握手,她感到对方的手心冰凉,隐隐带着一层薄汗。“谢总好,我来帮您提行李吧?”她客气地打着招呼,微微地向男人伸出一只手。“不必,不必。”男人礼节性地推辞着,但也没有拒绝让沈一鸥的手握住了他的行李箱,“今天初次见面,就全仰仗沈小姐的好运了。”

然而我们已经不是初次见面了……沈一鸥想,默默地用眼角余光打量着谢元康。长年耽于酒色的生活让这个男人快速地肥胖而衰老了,但这并不能让她对他有多一分的同情。她专门为他设下的局已经摆开,这个在赌场上浮沉了至少七八年的老赌鬼终于要在今天跌进她的陷阱。想到这里,她突然感到心中一阵莫名的快意,仿佛一颗复仇的种子正在悄悄地探出黑暗曲折的根,预备着抽枝蔓叶地开出一朵有毒的花来。“那么谢总今天想玩什么?”当沈一鸥带着谢元康走进VIP间的时候,她不动声色地问。“今天玩‘富贵三公’吧,博个好口彩。”谢元康说。

沈一鸥恭顺地点头,心里却在微微冷笑。口彩是什么?不过是弱者在面对不可知的命运时为自己编造的安慰而已,真正的命运在发牌洗牌的蜗牛机里。牌插进去,只需要哗哗哗几声响,一切便都注定了,在穷和富之间反复跌宕几次,但最终还是要落入必然的一贫如洗中去,这样重复的戏码她看了七年,而这次要实打实地多出一个谢元康。“Three card poker, please.”她对赌桌前金发碧眼的漂亮女荷官说,一面伸出三根修长纤细的手指。

谢元康轻车熟路地坐下来,把面前的十五万筹码全部推了上去。蜗牛机咔嗒咔嗒地响了一阵,三张牌平平地飞落下来,在他面前摊成一把张开的扇子。

女荷官先翻开了自己的第一张牌,方片K。然后她微微弓腰,伸手向谢元康一比——她不会讲中文,但这个动作传达的意思却是清楚明确的,是在请他阳牌。赌客在赌场上是不需要语言交流的,他们有另一套隐秘的交流方法,足以保证他们心意相通。

谢元康伸手慢慢地揭开了前两张牌,一张红桃Q和一张黑桃K。

双公,好兆头。站在一旁的沈一鸥在心里说,一边瞟了一眼女荷官面前的三张牌。女荷官已经把它们全部翻开了,除了第一张翻出来的方片K之外,还有一张红桃J和梅花6。“双公六”在富贵三公中不算是大牌,何况谢元康还占了半手的优势——翻出来的两张K里,他的黑桃稳稳压着对方的方片,因此他只要至少翻出一张6来,就能轻松吃进赌桌上的另外十五万。绝好的局,但谢元康却并不着急,他用右手盖住扑克,粗短而有力的拇指在牌背上用力地摩挲着,仿佛将军在阵前用力地摩挲剑柄。又过了片刻,他才一把将牌揭了开来。

牌面的亮光在空气中闪烁了一下,仿佛寒光出鞘,然后瞬息之间便隐去了。躺在台面上的是一张梅花K,三公!这一把不仅赢了,而且赢得漂亮,谢元康面前的码山立刻增大了一倍。十五万从天而降,但他看上去却仿佛毫无反应,油腻的胖脸上毫无表情,死寂得如同那张刚刚为他赢下十五万的梅花国王。

你已经输了,沈一鸥却在心里说。尽管谢元康的脸上古井无波,但最后一张牌被阳开的时候,她还是清晰地看见了眼底的光亮,那光亮被深深掩藏在眼睛的云翳里,像两团小小的阴燃的火焰。她知道这是贪欲,身经百战的赌徒可以在赌桌上稳如泰山,输赢皆不形于色,但却藏不住眼底这两团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们很快就会越烧越亮、越烧越大,烧得他们大赢特赢,然后再大输特输,最后将他们自己也化成灰烬……天下赌徒莫不如此。也许只有像盛中愚这样的人才能在赌场上常胜不败吧,因为他的眼底始终是冷的,像冰。

沈一鸥是在两年前偶然认识盛中愚的,那次,她趁着休假去一位熟人的家中拜访,看见一位清秀的男子静静地坐在牌桌后,面前堆着厚厚的一叠小面额钞票,眼神却是冷锐如冰的。这令她感到惊异,因为这并不是属于一个赌徒的眼神。

那天他们玩的是二十一点,他在她的注视下连战连捷。后来,熟人向他介绍了她在邮轮上的赌场做事,想来这令他有些惊异。寒暄的时候,她发现他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一眼,眼神里不只是礼貌或者惊艳,还带上了些探求的神色。

果然,他很快就离开牌局,走到面前找她聊天来了。“算牌的技术不错啊。”东拉西扯了几句过后,她笑着说。“果然逃不过法眼,”他也笑起来,“不过也只能在这里玩玩,要是去你们那里,马上就会被发现的吧?”“那倒也不会,在我们那边,你没法算牌。”“哦?”他明显来了兴趣,“怎么讲?”“如果只有一副牌,然后由荷官来洗牌发牌的话,要算牌是不难的,出多少,剩多少,一双眼睛都数得过来。”她想了想,解释道,“但是发牌和洗牌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用蜗牛机—— 一具牌靴里有八副一模一样的牌,每一轮走完之后都会把牌收回来重洗——也就是说,每一轮能拿到的牌都是完全随机的,不可能有破解的机会。”“不过想破解的人肯定不少。”“那是当然,我自己就接待过好几位数学家呢……”她无声地笑起来,“可惜没有一个能赢钱的,那些连我都看得懂的小伎俩,怎么可能从赌场身上赢到钱呢?他们可比这帮年复一年缩在象牙塔里的老学究精多了。”她用纤长的手指轻轻地叩击着椅子扶手,慢条斯理地说道。“愿闻其详。”盛中愚微微一笑。“想用数学方法在赌场中赢钱,我猜得靠概率论吧——通过已经出现的牌来推测下一张出现的牌是大牌的概率,以此来决定下注与否。但蜗牛机把牌洗了那么多次,难不成你还能算出什么来吗?就算能,一副牌五十四张,八副牌四百多张,又有多少种可能性?”“所以,那些去你们那里赌博的数学家,一个能赢钱的都没有?”盛中愚的笑意突然淡了,他轻声地问。“那当然了,都是一开始就自信满满,结果到后来尽是几万几万的狂输。”“有意思……蜗牛机,这倒是个挺有挑战性的玩意儿。”他微微垂下头,若有所思地说完了这一句,便不再说话。这个男人秀长的凤眼微微眯了起来,仿佛在深思着什么,一点神光在瞳孔深处若隐若现地流转着,仿佛藏身于寒潭深处的遗珠。“怎么,你也想去试试?赌是千万沾不得的,一进去可就拔不出来了。”竟然脱口而出这句话,沈一鸥自己都感到惊奇。作为叠码仔,她的码佣是从赌局的流水钱里抽的,本来按行价只拿百分之一,但海员毕竟工作、生活都艰苦,因此在船上她能抽到百分之五。她知道刚才的话是在断自己的财路,但不知为何,她竟觉得自己必须这么说。“再说吧,我也不清楚……”他含含糊糊地回答道。

一阵嘈杂将她的注意力又重新拉了回来,她抬头看了一眼赌桌。与她期望的相反,谢元康还在赢。她眯起眼睛数了数,谢元康的面前层峦叠嶂,竟已经虎踞龙盘地堆起了整整一百二十万的筹码,谢元康端坐在筹码后面,像极了运筹帷幄的将军。

围观的人群爆发出一阵欢呼,沈一鸥知道谢元康又赢了,他面前的码山立刻又扩大了一倍。他站起来招招手,立刻有一个高挑清丽的女孩子贴了上去。他接过女孩手中的香槟抿了一口,低声地说了句什么,女孩子掩口吃吃地笑着和他贴得更近,恨不得把自己修长的身子蜷起来,像球一样地滚到谢元康的怀里去。

沈一鸥轻轻地眯了下眼睛,久经赌场的她已经不会用皱眉头这样的表情来表达情绪了,它们太张扬、太外露,掩藏不住她敏感丰富的内心。面前的女孩挂着长长的拖尾耳环,细白的手腕上珠光灿然,映照得她整个人明如环佩,沈一鸥立刻明白她是操那种职业的女孩。赌场腐败的肥沃土壤养活了她这样的叠码仔,自然也养活着她们这样的人。尽管工作不同,但沈一鸥清楚地明白她们与她,其实不过是在赌场这个艳丽毒树下方污秽泥土深处的同气连枝的两条暗根。

她突然感到头晕,却并不是因为看见谢元康赢而感到不适。相反,她知道这一次谢元康是必定要输的,就算没有盛中愚,他也会输。现在谢元康离开了那个女孩子,又重新四平八稳地坐了下来,眼里阴燃着的火苗骤然转亮,烧成跃跃欲试的小小太阳。

这便是赌徒的死性,沈一鸥无不鄙夷地想,赢了江山便要赢得更多,输了江山又要赢回江山。她工作七年,倾家荡产的见过,断指明志的见过,结果呢?还不是一样继续地赌,继续地输。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她站起来,远远地朝谢元康打了个手势,说她想离开一下。谢元康想都不想便同意了,丝毫不出乎她的意料——当一个赌徒进入状态之后,他眼里是不会有外人的。于是她站起身,和身边的几个人简单地交代了几句,便转身离开了赌场。

沈一鸥顺着大船的楼梯慢慢走下去,今天的海浪有些高,她感觉得出来脚下在微微地摇晃。她突然想起来,她父亲开始沉溺赌桌的那一天,也是这样的。那时候父亲旅游回来,洋洋得意地从旅行包里取出给母亲买的首饰,珠光宝气的,映得整个房子都水润了起来。没自己掏钱,是用赌场里赢的钱买的。父亲不无得意地说,这是在炫耀战功。

可以啊你,都会进赌场了。毫无担忧之心的母亲沉浸在意外的惊喜之中,丝毫没有预感到这是一个颇为危险的前兆。

哪里哪里,我怎么可能自己去赌场?是这次跟谢元康谈生意,作为地主,他请我去玩玩的。父亲笑眯眯地说,然而远远在一旁观看的少女却感受不到任何喜悦,她只觉得脚下的地面在微微地颤抖,像是一扇正在摇晃着开启的地狱之门。

长年以来,沈一鸥都不在外人面前谈论自己的家庭,是因为她害怕自己控制不住情绪,无比自然地流露出对父亲的鄙薄来。赌徒都说小赌怡情,但在生意场上叱咤风云多年的沈老板自然不是单纯怡情而已,他一怡情就情根深种,导致沈家的状况在那一两年里如过山车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