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政策研究(十一):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政策新方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20:08:16

点击下载

作者:杨团关信平主编、栾卉副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当代社会政策研究(十一):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政策新方向

当代社会政策研究(十一):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政策新方向试读:

中国社会政策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未来方向(2005~2015年)

[1]关信平 梁土坤

摘要: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过去十年里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本文将总结、归纳、分析这一阶段我国社会政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特点,具体从社会政策实践、社会政策研究、社会政策学科发展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社会政策发展的方向,为我国进一步完善社会政策体系建设、促进社会政策相关研究及社会政策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政策 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

2015年是第一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举办十周年。十年前,当五所社会政策学术机构在南开大学联合举办第一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时,学术界和政府部门还有许多人不知道“社会政策”为何物。当时举办此项活动的目标之一是推动社会政策的知识在中国的普及,让更多的人知道什么是社会政策,认识社会政策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支持和参与推动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

在那以后的十年里,即2005~2015年,我国社会政策领域飞速发展,在社会政策法律体系建设、社会政策相关研究以及社会政策学科建设上取得了长足发展。正如一些学者指出,在过去十年中我国进入“社会政策时代”。在这十年里,社会政策国际论坛一直陪伴着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我们坚持每年召开一次较大规模的国际论坛,全程参与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并为之做出了研究者们的贡献。在社会政策国际论坛十周年之际,我们再次汇聚到其最初的发源地,回顾这十年来中国社会政策实践和学术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政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国际社会政策发展的新方向、新议题,并展望中国社会政策未来的发展。

本文将总结、归纳、分析这一阶段我国社会政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社会政策发展的方向,为我国进一步完善社会政策体系建设、促进社会政策相关研究及社会政策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一 十年间中国社会政策实践的发展

(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2005~2015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各项政策的内容不断具体化,可操作性大为增强,保障水平较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也基本建立。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保险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第一,2010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使我国社会保险相关政策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这对保障人们的各项权利,促进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至此,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为核心,《工伤保险条例》等国务院所颁布的行政法规为主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以及各省市所颁布的相关条例和规章为补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险政策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共十二章九十八条,对社会保险范围、方针、原则、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相关内容做了具体规定,为我国社会保险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例如,该法第三条规定,社会保险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等。

第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建设迈出历史性步伐。一方面,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建立。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等,为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200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201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为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建立统一的职工养老保险体系扫清了障碍。

第三,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例如,200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2009年卫生部、民政部等部门又发布《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等。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等。

第四,完善了工伤保险体系。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在结合实际情况和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对工伤保险相关条款进行了修改,为充分保障职工的权益及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201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事业单位等参加工伤保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015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等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业工伤保险工作的意见》等,这些相关规定为充分保障不同行业的职工工伤保险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2.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首先,在此期间我国进一步完善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例如,200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10年,民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低保对象认定工作的通知》;2011年,民政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等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制定和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等等。这些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促进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并规范了其运行机制等。

其次,这一时期也是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长足发展的时期。在2003年开始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基础上,2005年,国家有关部委再次发出文件,推动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改革和完善了农村五保供养制度;2007年,建设部等部委联合发布了《廉租住房保障办法》,进一步完善了住房救助制度;2010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自然灾害救助条例》;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等等。

最后,2014年国务院颁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将社会救助体系及相关政策上升至国务院行政法规的立法层次,对社会救助的原则、方针、主要领域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为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对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

由此可见,在2006~2015年的十年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重要制度先后建立,实现了由单位和家庭保障向社会保障,由覆盖城镇职工向覆盖城乡居民,由单一保障向多层次保障的根本性转变。(二)针对特殊群体社会政策的发展1.残疾人社会政策

近十年是我国残疾人相关社会政策发展最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残疾人各项社会政策不断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2008年全国人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进行了修订。基本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为核心,《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等国务院所颁布的行政法规为主体,民政部、残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以及各省市所颁布的相关条例和规章为补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政策体系。例如,2007年国务院颁布《残疾人就业条例》、2008年发布《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2012年颁布《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2015年颁布《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再如,2009年,教育部、残联等颁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12年中国残联等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残疾人托养服务的意见》等。这些政策涉及残疾人康复、托养、教育、就业、无障碍等各个方面,对于保障我国残疾人权益、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促进残疾人及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老年人社会政策

在2006~2015年,我国老年人社会政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根据2009年8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行了修正;2012年1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行了修订,完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二是完善了养老服务业相关政策。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这一重要文件,对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政策措施等内容进行了具体规定。三是完善了养老机构管理相关政策。2013年民政部发布《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对养老机构设立的条件和程序、许可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进行了具体规定。同年出台的《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对养老机构的服务内容、内部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这些政策法规完善了我国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和机构管理的相关政策,对促进我国养老机构的规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妇女权益保护及相关社会政策

2005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决定》完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此后,妇女相关政策的内容较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保障农村妇女的相关权益。如2007年,农业部和全国妇联发布《关于进一步动员组织广大农村妇女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实施意见》;200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切实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的通知》;2009年,全国妇联、农业部发布《关于开展百万新型女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2010年,教育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颁布《关于做好农村妇女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2014年,中国科协、全国妇联、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印发《2014年农村妇女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工作实施方案》和《2014年农村妇女科学素质网络竞赛工作方案》等。这些政策对保护我国农村妇女的各项权益以及提高其能力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是出台了一些关于女职工保护的政策。2012年国务院颁布《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明确指出,用人单位应当加强女职工劳动保护,采取措施改善女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对女职工进行劳动安全卫生知识培训,并对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怀孕、哺乳、产假等相关权利进行了明确规定,完善了我国女职工保护政策,这对保障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4.未成年人保护及相关政策

近十年,我国未成年人和儿童相关社会政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2012年10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了修改,完善了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内容和条款。该法分总则、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法律责任、附则7章72条,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二是进一步完善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刑事案件处理的相关政策。2007年和201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先后进行了两次修订;2010年,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等发布《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体系的若干意见》;2012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指出“对于审判的时候被告人不满十八周岁的刑事案件,不公开审理”。2014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的通知》等。

三是完善了儿童保护的相关政策。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印发《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等发布《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等,这些政策对保护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出台《家庭寄养管理办法》等。这些相关政策对保护弱势儿童权益,促进其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加强了对困境儿童的保护和社会福利。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升了对孤儿、流浪未成年人等困境儿童的保护和社会福利救助水平。(三)各专门领域的社会政策发展1.教育政策

一是义务教育相关政策继续完善。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修订(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201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等,进一步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等相关政策。

二是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2013年,教育部发布实施《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财政部、教育部等发布《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这些政策对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普通高等教育政策进一步完善。201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201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颁布《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等。

四是特殊教育政策不断发展。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发布《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2015年,教育部发布《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暂行)》等。这些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特殊教育政策,对充分保障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是进一步加大了对贫困地区和困难学生的教育扶助。一方面是从2005年起,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进一步加大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力度;另一方面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实施了多项学生资助项目,帮助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再一方面,为了缓解贫困地区考生入学难的问题,从2014年开始,教育部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的国家专项计划,以中央部门直属高校和地方“211工程”高校为主的本科一批招生学校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农村考生。2.就业政策

近十年来,我国就业相关政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2007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201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进行了修订(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这对完善我国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完善了就业促进政策。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颁布实施;2010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2014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发布《关于继续实施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关于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有关税收政策具体实施问题的补充公告》;2015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等。这些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了我国就业促进相关政策体系。

第三,使就业服务和管理政策更加规范化。2007年11月5日,劳动保障部公布《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2014年12月23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修改〈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的决定》。该《规定》包括总则、求职与就业、招用人员、公共就业服务、就业援助、职业中介服务、就业与失业管理、罚则、附则等,规范了就业服务和管理等相关内容。2014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办法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失业登记等相关工作。3.住房保障政策

住房政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2007年,建设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等出台《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完善了经济适用房等运用和管理政策。

另一方面,建立廉租房和公租房保障体系。如前所述,2007年,建设部等部门发布了《廉租住房保障办法》,财政部发布《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管理办法》,对廉租房资金管理、准入条件等相关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对公租房相关内容进行了具体规定。201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发布《关于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的通知规定》,至此,我国廉租房和公租房保障体系并轨运行,统称为公共租赁住房,这将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提高保障性住房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住房保障公共服务等。4.医疗卫生政策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相关政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针对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市场化改革而带来的“看病贵、看病难”的严重问题,从2006年以后开始了新一轮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这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指明了原则和方向。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四大体系相辅相成,配套建设,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政策。2009年,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发布《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2010年,《关于做好农村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发布;等等。这些相关政策完善了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其均等化的政策体系,对于保障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享有公共卫生服务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四)社会政策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所谓社会政策总体水平,是指政府在社会政策领域调动资源和提供服务的总体水平,按照各国的管理,一般以政府社会支出占GDP的比例来衡量。我国迄今为止政府财政预算口径和官方统计中还没有“社会支出”的项目,但大致可以将政府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住房保障几方面的支出作为“社会支出”。可以通过对这几类政府财政支出占GDP比例的变化情况来看我国社会政策水平的提高情况,并进行国际比较。根据各个年度财政部公布的《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决算表》提供的数据计算,我国“社会支出”总额占GDP的比例从2005年的5.39%上升到2012年的最高点8.53%,在那以后,[2]这一比例略有下降,2013年和2014年均为8.38%。这些数据说明,这十年中我国社会政策总体水平确实有长足的发展,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总而言之,过去的十年是中国社会政策大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我国社会政策制度的项目和内容不断完善,制度规范不断加强,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有所提高,社会政策的总体水平明显提升,社会政策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社会政策的发展仍然有不足之处,一是社会政策的总体水平虽然有较大的提升,但主要是在过去很低水平基础上的提升,是一种“恢复性提升”。即使这一时期的最高点,政府财政性“社会支出”占GDP的比例也仅为8.53%,即使再加上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我国宽口径的“社会支出”占GDP的比例其最高点(2015年)也才达到13.6%。而在2014年,OECD国家“社会支出”的平均水平是21.6%,而社会政策水平较高的国家(如法国等欧洲国家)“社会支出”占GDP的比例超过了30%。

二 十年间我国社会政策相关研究的发展

2005~2015年也是我国社会政策相关研究取得重大发展的十年。在这十年里,相关研究论文和学术专著不断增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相关研究会议和论坛常规化,为我们深入了解社会政策相关内容,进一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政策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一)期刊论文

从相关社会政策研究论文数量来看,呈现先逐步上升至最大值,尔后略有下降而基本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2006年,相关社会政策论文总数仅为873篇,尔后逐年上升,至2010年达到最大值,为1426篇,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0%。从2011年开始,论文数量略有下降,但是,幅度较小,数量基本保持稳定,每年的论文数均超过1200篇。而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来源期刊的论文数量来看,发展趋势与论文总数基本一致。2006年CSSCI论文数量为223篇,逐年上升,至2010年达到最大值,为508篇。尔后有所下降,每年的数量均超过了350篇。由此可见,总体来看,现阶段社会政策相关研究论文数量呈现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如图1所示)。

具体从各个研究领域的情况来看,其相关研究论文数量的情况与总体状况一致。例如,从社会保险相关研究论文来看,2006年论文总数为276篇,CSSCI论文为116篇,至2010年达到最大值,总数为555篇,CSSCI论文数为384篇,尔后略有下降,每年保持基本稳定(如图1所示)。图1 2005~2015上半年社会政策相关研究论文数量

说明:论文数量指的是社会政策及各项政策的论文数量,主要以社会政策、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就业政策、教育政策、住房政策、反贫困政策等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15年6月14日。

从研究的内容来看,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呈现不断拓展的趋势。关于社会政策议题的研究,有对相关国际经验的总结,如关信平(2008),周云(2008),周超、汪广龙(2014)等。不少专家对中国社会政策发展的历史演进、特点、主要议题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如杨团(2006)、关信平(2008)、岳经纶(2009)等。还有对社会政策公正性(朱文兴,2006)、发展性社会政策(王思斌,2008)、经济发展方式与社会政策议题(关信平,2009;顾昕,2013)、积极社会政策(王思斌,2015)等的研究。

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关于保险政策相关议题的研究几乎涉及所有可能的方面。包括国外社会保险制度和改革经验的总结,如俄罗斯养老保险(雷丽平,2010)、美国养老保险制度(杨斌、丁建定,2015);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演变及政府责任,如生育保险的发展等(覃成菊、张一名,2011);制度整合和运行,如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效率研究(申曙光、易沛,2014);保险制度的再分配问题研究,如养老保险的再分配效应等(张勇,2010);社会保险“五险整合”运作模式研究(杨燕绥、张曼,2010);社会保险的城乡统筹问题和制度,如养老保险统筹(丁建定、张尧,2014);社会保险的政策效应,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效应及影响因素等(封铁英、熊建铭,2014);社会保险制度的公平性问题等(李佳、吕学静,2013);社会保险参与的激励机制(封进,2013);社会保险制度的经济效应(李时宇、冯俊新,2014);社会保险的筹资体系(郭林、丁建定,2013);社会保险个人账户(杨斌、丁建定,2012);现行社会保险法律及制度分析(仇雨临,2011);道德风险(黄枫、甘犁,2012);等等。社会保险相关研究也涉及社会各个不同群体,如农民工(蒋云赟,2013)、流动人口(秦立建、惠云、王震,2015)、非正规就业者(肖金萍、胡培兆,2014)、家政工人(胡大武,2012)等。

这一阶段我国学者关于社会救助政策议题的研究,主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涉及对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历史(谢涛,2006),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定位(洪大用,2007;顾昕、高梦滔,2007),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目标等(关信平,2006),城市社会救助制度建构的原则与途径(丁建定,2009),构建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吴学军,2006;顾昕,2007)等;社会救助立法问题(丁建定、张巍,2011)及对我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分析(唐钧,2014)等;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张浩淼,2011;韩克庆,2015)与创新等(彭华民,2015)等。

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关于社会福利政策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相关内容和领域:社会福利体系结构性变迁及规律(刘继同,2006)、社会福利的目标定位(彭华民,2010)、社会福利体系的构建(周沛,2007;韩克庆,2008)、适度普惠性社会福利制度研究(王思斌,2009;林闽钢,2011;李迎生,2014);中国社会福利的历史演进(成海军,2011),社会福利的发展路径(景天魁,2013)、发展战略(林闽钢,2015)、发展取向(郑功成,2013)以及制度完善(丁建定、何三毛,2015)等。此外,也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归纳和总结了国外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及其经验(杨敏、郑杭生,2013)等。

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关于反贫困政策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相关内容:中国贫困问题的历史分析(王大超、马园园,2008)、中国反贫困政策的回顾(黄英君、苗英振、蒋径舟,2011)、评价和展望(魏后凯、邬晓霞,2009)、中国贫困状况(唐钧,2015)、反贫困(王曙光,2011)、反贫困治理结构(张欣、池忠军,2015)。关于农村贫困和反贫困问题、政策的研究最多,涉及农村反贫困的目标(赵曦、熊理然,2008)、模式(李迎春、龙方、郭时印,2008)、战略(刘艳梅,2006)、治理结构(刘娟,2012)、政策反思(徐月宾、刘凤芹、张秀兰,2007)、制度研究(范永忠、范龙昌,2011)等,以及一些地区的调查研究(贾琼、南平,2009)等。可见,由于贫困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关于农村贫困和反贫困政策相关议题的文章较多。

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关于教育政策的研究既涉及宏观层面,如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黄忠敬,2007)、价值追求(李孔珍、洪成文,2006)、评估体系(范国睿、孙翠香,2012;胡伶,2008)、政府责任(刘复兴,2008)、教育政策执行(庄西真,2009)、教育政策公平与效率问题(石火学,2010)等。也有不少研究从微观层面来研究教育政策及相关问题,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执行(钱再见、耿晓婷,2007);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议题(朱家存、阮成武、刘宝根,2010)等。此外,也有学者对教育政策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如研究的类别和特征等(卢乃桂、柯政,2007)。

近十年来,我国关于特殊群体相关社会政策的研究也涉及教育、就业、反贫困、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各个方面。例如残疾人相关政策的研究也不断拓展和深化,主要涉及残疾人就业(王雪梅,2006;许洁明、刘苏荣,2012)、特殊教育(钱丽霞,2009)、基本公共服务(刘琼莲,2014)、社会福利制度研究(周沛,2014)、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包学雄,2010)、扶贫政策(万海远、李超、倪鹏飞,2011)等。关于老年人的政策研究,其内容也较多,例如退休年龄的决定机制(褚福灵,2013)、高龄津贴制度(王晓晨,2008)、照料体系(桂世勋,2008)、社区养老体系(景天魁,2015)等。而关于妇女相关政策的研究也较为多元,如女性参与政治的政策(刘桂芝,2012)、妇女健康政策(刘春燕,2013)、女性就业保护政策(宁国良、李雪芹,2013)、贫困及相关政策(王爱君,2013)等。而关于儿童和青少年相关政策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流动儿童(何玲、李兵,2007)、留守儿童(李斌强、赵鹏程,2016)、贫困儿童(刘精明、杨江华,2007)等弱势儿童群体,以及青少年犯罪及司法(张鸿巍,2011)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完善(胡曙东,2013)等问题的研究。(二)学术著作

近十年来,我国社会政策研究相关的学术著作层出不穷,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研究的视角也较为多元。从社会政策的主题研究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发展型社会政策论纲(张秀兰,2007),社会政策评论,如社区发展与社区福利(王春光,2013)、社会政策论(张敏杰,2015)、当代社会政策研究(杨团,2007)等。

关于社会保险政策研究的学术著作相当多,主要有以下一些。关于社会保险总体的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研究(杨燕绥,2011)、中国代际核算体系的构建与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研究(蒋云赟,2013)等。关于养老保险等的有,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养老保险卷)(郑功成,2011)、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分析与评估(李珍,2013)、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邓大松,2013)、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接研究(褚福灵,201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研究(华迎放,2014)等。关于医疗保险的有,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赵曼,2007)、进城务工人员就业集中地区医疗保险研究(吴传俭,2014)等。关于工伤保险的有,工伤保险法体系(郑晓珊,2013),工伤保险预防制度研究目标、机制与条件(余飞跃,2014)等。关于失业保险的有,中国失业保险历史回顾及其思考(翟志俊,2009)、中国城镇职工失业保险问题研究(沈水根,2013)等。

关于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著作,在社会救助制度研究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林闽钢,2012)、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姚建平,2007)等。社会福利制度研究的学术著作主要有,转型期中国社会福利研究(韩克庆,2011)、现代西方社会福利思想(林闽钢,2012)、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彭华民,2009)等。

关于反贫困政策的著作有,基于农户行为逻辑的区域反贫困理论与实证研究(颜廷武,2015)、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模式研究(赵曦,2009)、西部农村贫困与反贫困路径选择(韩建民、韩旭峰、朱院利,2012)等。

关于特殊群体相关社会政策研究的著作也较多。近年来关于残疾人政策的研究主要涉及人权视角下的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郭春宁、郑功成,2014)、中国残疾预防对策研究(郑晓瑛、程凯,2015)等。老年人相关政策研究主要有,香港与内地老年社会福利模式比较(田北海,2008)、中国农村老龄政策研究(张恺悌,2009)、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刘苓玲,2009)、老年人监护制度研究(倪娜,2012)、老年福利制度研究(杨立雄,2013)等。妇女相关政策研究的著作有,妇女法研究(李明舜、林建军,2008)、中国妇女问题(郭箴一、许嘉璐,2014)、东西文化经典中的女性与性别研究(贺璋瑢,2013)等。未成年人及儿童相关政策的研究著作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张明红,2008)、未成年人犯罪特别处遇研究(沈玉忠,2010)、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论与司法实践(顾军,2010)、儿童福利论(王雪梅,2014)等。

关于领域社会政策研究的学术专著有以下几个方面。关于教育政策研究的有,基础教育政策与公平问题研究(刘欣,2008)、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与实践(张乐天,2009)、教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范国睿,2011)等。关于就业社会政策研究的有,转型中的中国就业政策(杨伟国,200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业政策与实践研究(陈跃,2011)、中国积极就业政策(莫荣,2015)等。关于住房政策的有,住房制度改革(朱亚鹏,2007)、我国城镇住房保障政策研究(蔡荣生,吴崇宇,2012)、住房保障政策研究(张跃松,2015)、中国城镇公共住房政策研究(邓宏乾,2015)等。关于卫生公共服务政策的研究有,城乡卫生医疗服务均等化研究(解垩,2009)、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理论与实践(樊立华,2014)等。

总体而言,近年来我国关于各项具体政策的研究的学术专著较多,对促进社会政策相关议题的研究和进一步完善相关社会政策等提供了重要参考。(三)社会政策学术会议情况

到目前为止,社会政策的相关学术会议及论坛逐步常态化发展,对于促进社会政策研究学术交流,促进社会政策研究及社会政策学科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2005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的“社会政策国际论坛”,至2016年已经是第十一届。论坛每年围绕不同的主题,对社会政策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极大地增进了中国学者和国际相关专家的交流,它对于倡导社会政策理念、推动中国社会政策实践、促进社会政策学科的成长,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对于促进我国社会政策相关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2014年,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第十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暨系列讲座”的主题为“社会治理现代化与社会政策创新”等。表1 各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主题

同时,中国社会学会每年的年会均设置了社会政策的相关分论坛。例如,2006年设置了“关注社会政策和社会建设”分论坛,2007年设置了“社会工作、社会政策与第三部门建设”分论坛,2013年设置了“人口老龄化阶段中的社会政策与养老服务”分论坛,2014年设置了“社会流动背景下的家庭压力和社会政策”分论坛,等等,对促进国内相关社会政策问题的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些专业领域的社会政策学术会议及论坛也成为每年的固定议程和学者交流的通用模式。例如,自2007年开始,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起主办、各大高校承办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至今已经顺利举办了8届,2014年的主题为“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事业研究”。这对于促进残疾人研究学者交流,推动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及残疾人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如,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6年发起的“中国社会保障论坛”,至2013年已经成功举办了5届。首届的主题为“和谐社会与社会保障”,2007年第二届的主题为“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2008年第三届的主题为“中国社会保障的科学发展”,2010年第四届的主题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可持续发展”,2013年第五届的主题为“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等。这对促进我国社会保障相关研究的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等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2011年开始的“中国社保20人论坛年会”,至2014年已经举办了4届;自2005年开始举办的“社会保障国际论坛”,至2014年已经举办了10届,2014年的主题为“当代社会保障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这些会议和论坛的成功举办,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保障学者的交流及社会保障相关议题的研究,对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2009年开始,由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发起的“中国社会救助研讨会”每两年举办一次。2009年7月23日,由民政部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承办,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协办的首届中国社会救助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该届研讨会的主题为“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回顾与展望”。2015年8月举办的第四届会议由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承办,主题为“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机遇与挑战”。这对于促进我国社会救助相关议题的交流和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在国内,社会政策相关学术会议、研讨会、论坛等的举办已经常态化,定期按时举办研讨会等对于促进社会政策学术交流和社会政策相关议题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 社会政策学科发展概况

2006~2015年,我国社会政策学科建设在不断探索中发展,其发展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社会政策系所

自2003年南开大学建立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后,一些高校也先后以“社会政策”等词为名称建立了相关院系。例如,2005年,复旦大学在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建立了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系,2008年,南京大学在社会学院成立了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等。此外,上海交通大学在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中成立了公共经济与社会政策系、上海财经大学在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建立了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系等。尽管社会政策相关院系数量依然不多,但是呈现增长的趋势。(二)研究机构

2007年,中国社会学会成立了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继续在我国社会政策学术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建立了社会政策研究室。一些著名高校和地方社科院也都建立了相应的社会政策研究机构,如南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社会政策联合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政策研究所、南京大学中日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研究所、中山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研究所、浙江大学劳动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政策研究所、东北财经大学社会政策研究所、江苏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所、广州社科院社会学与社会政策研究所等。(三)专业设置

在这一期间,一些高校自主探索,设立了社会政策及相关专业,促进了社会政策学科的发展。例如华东理工大学自主设立了社会工作(学)、社会管理和社会政策硕士点和博士点,并已经招收相关博士生。复旦大学自主设置了社会管理和社会政策硕士点和博士点。南开大学自主设立了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硕士点和博士点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点下设置了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方向、上海大学社会学博士点设置了公共管理与社会政策方向,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点下面有社会政策方向,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点设置了社会政策方向等。此外,一些高校也自主设立了一些专业的具体领域,例如中国人民大学自主设立了老年学博士点,北京大学人口学博士点下面设置了残疾人口学、社会老年学方向等。(四)专业教材

近年来,社会政策专业教材数量逐渐增加、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扩展。自2004年由南开大学关信平主编的《社会政策概论》(第一版)出版后,分别于2009年和2014年进行了修订,目前第三版也已经和读者见面。一些相关专家也出版了教材,例如,2006年丁建定编写出版了《社会政策概论》;2009年,岳经纶、陈泽群等编写了《中国社会政策》;2010年,杨伟民编写了《社会政策导论》(第二版);2012年,有何子英的《社会政策》,李迎生的《当代中国社会政策》,程胜利的《社会政策概论》,林闽钢的《中国社会政策》,熊跃根的《社会政策:理论与分析方法》等。同时,也有学者将国外社会政策专业教材翻译成中文,以便于我国学者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例如,2009年,岳经纶等翻译《社会政策学十讲》(哈特利·迪安);2011年,江绍康等翻译《蒂特马斯社会政策十讲》等。王宏亮等翻译《社会政策导论》(第二版)(肯·布莱克默)。

四 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方向

尽管近十年来,我国社会政策各个方面均取得了较大发展。然而,也可以看到,我国政府目前仍然没有比较统一的社会政策发展纲领和宏观规划,社会政策各个领域仍然是分门别类独立发展,甚至社会政策仍然没有成为官方正式使用的概念。这种状况会妨碍我国社会政策在未来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保持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也不利于这一领域研究体系的发展。我国目前社会政策许多领域中的制度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关信平,2008),各个具体领域的社会政策还不完善。合理的制度体系是社会政策高效率实施和福利体系高效率运行的保障。更重要的是,虽然在过去十年里我国社会政策的投入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只是在以往很低水平基础上的一种“恢复性的发展”,迄今为止我国的社会支出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是很低的,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因此,在我国快速变化的经济与社会环境下,进一步提升社会支出水平,为社会政策行动设计合理的制度体系是摆在政府和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议题。

在社会政策研究方面,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尚欠缺。一是关于各项社会政策在现实执行中的问题及其原因的研究较少,未能为社会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实践依据。二是对各项社会政策的现实需要及实际需求的调查及研究较少,使得相关政策难以满足相关群体的需要,或者使得政策实施偏离制定政策的初衷等。三是对各项社会政策的实践效果及评估的研究还很薄弱,难以衡量社会政策的实施情况及目标实现情况等,同时,对各社会政策相关作用的机理及社会政策总体效果等的研究也还很不够。为了进一步促进社会政策相关研究,应该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目前学术界对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方向还存在不同的观点,在社会政策合理水平等一些重大问题上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学术界的分歧将会影响到社会政策的发展,导致社会政策发展的波动。为此,我们应该通过更多学术研究和交流而逐步澄清认识,缩小分歧。

到目前为止,我国社会政策学科发展依然有较长的路要走。建设完善的社会政策学科和设立社会政策专业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应该在吸取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推动社会政策专业的建立,倡导有条件的高校首先自主设立社会政策硕士点和博士点等,完善社会政策专业的建设,探索社会政策专业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有条件的高校和专家学者,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社会政策专业教材的开发和编写等工作中,为社会政策专业建设添砖加瓦,促进社会政策专业及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包学雄,2010,《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确定及调整机制探析》,《学术论坛》第2期。

蔡荣生、吴崇宇,2012,《我国城镇住房保障政策研究》,九州出版社。

陈跃,2011,《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就业政策与实践研究》,人民出版社。

成海军,2011,《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福利改革与转型》,《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第1期。

仇雨临,2011,《〈社会保险法〉中医疗保险亮点解析》,《社会科学》第11期。

褚福灵,2013,《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接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褚福灵,2013,《构建基于自我负担系数的退休年龄决定机制》,《经济管理》第7期。

邓大松,2013,《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邓宏乾,2015,《中国城镇公共住房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丁建定,2009,《构建我国新型城市社会救助制度的原则与途径》,《东岳论丛》第2期。

丁建定、何二毛,2015,《论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类型的完善》,《贵州社会科学》第6期。

丁建定、张巍,2011,《关于我国社会救助法几个问题的思考》,《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丁建定、张尧,2014,《养老保险城乡统筹:有利条件、理性原则与完善对策》,《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樊立华,201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理论与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

范国睿,2011,《教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

范国睿、孙翠香,2012,《教育政策执行监测与评估体系的构建》,《教育发展研究》第5期。

范永忠、范龙昌,2011,《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制度研究》,《改革与战略》第1期。

封进,2013,《中国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的参与激励》,《经济研究》第7期。

封铁英、熊建铭,2014,《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人口与经济》第3期。

顾军,2010,《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论与司法实践》,法律出版社。

顾昕,2013,《社会政策变革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第6期。

顾昕、范酉庆、高梦滔,2007,《中国城乡社会救助的横向公平性》,《东岳论丛》第1期。

顾昕、高梦滔,2007,《中国社会救助体系中的目标定位问题》,《学习与实践》第4期。

关信平,2009,《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的社会政策议题》,《探索与争鸣》第4期。

关信平,2008,《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政策的改革与发展》,《甘肃社会科学》第5期。

关信平,2006,《论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原则及模式选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关信平,2008,《社会政策实践中的国际经验与本国创新》,《中国社会导刊》第27期。

桂世勋,2008,《构建广义的老年人照料体系——以上海为例》,《人口与发展》第3期。

郭春宁、郑功成,2014,《人权视角下的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郭林、丁建定,2013,《试论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筹资体系的优化》,《教学与研究》第8期。

郭箴一、许嘉璐,2014,《中国妇女问题》,山西人民出版社。

韩建民、韩旭峰、朱院利,2012,《西部农村贫困与反贫困路径选择》,中国农业出版社。

韩克庆,2008,《市民社会与中国社会福利体制的构建》,《天津社会科学》第1期。

韩克庆,2015,《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教学与研究》第2期。

韩克庆,2011,《转型期中国社会福利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何玲、李兵,2007,《中国流动儿童政策分析》,《人口研究》第2期。

贺璋瑢,2013,《东西文化经典中的女性与性别研究》,上海三联书店。

洪大用,2007,《社会救助的目标与我国现阶段社会救助的评估》,《甘肃社会科学》第4期。

胡大武,2012,《家庭雇佣型家政工人工伤保险制度研究》,《现代法学》第1期。

胡伶,2008,《教育政策评估标准体系的架构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第3期。

胡曙东,2013,《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完善——温岭虐童案引发的思考》,《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华迎放,2014,《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黄枫、甘犁,2012,《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研究——基于微观数据的分析》,《金融研究》第5期。

黄英君、苗英振、蒋径舟,2011,《我国政府反贫困政策回顾、反思与展望——基于社会资本投资的视角》,《探索》第5期。

黄忠敬,2007,《我国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之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第5期。

贾琼、南平,2009,《甘肃省农村反贫困道路与现状调查思考》,《甘肃社会科学》第5期。

蒋云赟,2013,《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方案的再研究——基于财政负担视角的代际核算模拟》,《财经研究》第10期。

蒋云赟,2013,《中国代际核算体系的构建与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解垩,2009,《城乡卫生医疗服务均等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景天魁,2015,《创建和发展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景天魁,2013,《社会福利发展路径:从制度覆盖到体系整合》,《探索与争鸣》第2期。

雷丽平,2010,《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人口学刊》第1期。

李斌强、赵鹏程,2006,《和谐社会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经济体制改革》第1期。

李佳、吕学静,2013,《弱势群体医疗保险参与公平性及影响因素分析》,《华东经济管理》第2期。

李孔珍、洪成文,2006,《教育政策的重要价值追求——教育公平》,《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6期。

李明舜、林建军,2008,《妇女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李时宇、冯俊新,2014,《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效应——基于多阶段世代交叠模型的模拟分析》,《经济评论》第3期。

李迎春、龙方、郭时印,2008,《农村反贫困模式的分析与选择》,《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李迎生,2014,《中国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模式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5期。

李珍,2013,《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分析与评估》,人民出版社。

林闽钢,2012,《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完善与创新》,人民出版社。

林闽钢,2011,《试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的城乡一体化》,《理论月刊》第7期。

林闽钢,2012,《现代西方社会福利思想:流派与名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林闽钢,2015,《中国社会福利发展战略:从消极走向积极》,《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第2期。

刘春燕,2013,《中国妇女健康政策的社会性别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刘复兴,2008,《政府的基本教育责任:供给“公平”的教育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刘桂芝,2012,《女性政治参与的公共政策审视》,《行政论坛》第4期。

刘继同,2006,《国家与社会:社会福利体系结构性变迁规律与制度框架特征》,《社会科学研究》第3期。

刘精明、杨江华,2007,《关注贫困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