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01:39:42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厦门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厦门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试读:

2016年厦门大学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5*8=40)

1.规模经济

2.里昂惕夫悖论

3.水平FDI

4.服务外包

5.浮动汇率制

6.一价定律

7.套期保值

8.大陆法

二、简答题(15*4=60,五选四)

1.比较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2.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和特征。

3.国际商务环境中的政治因素是什么?其类型和防范措施有哪些?

4.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5.简述并购的定义、类型、方式。

三、论述题(25*2=50,三选二)

1.论述IMF的主要职能。

2.论述贸易摩擦的含义、主要表现。减轻贸易摩擦的对策有哪些?

3.论述FDI对母国及东道国的影响,母国会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本国企业。发展中国家会采取何种对策来对待FDI?

2016年厦门大学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5*8=40)

1.规模经济

答: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或者规模报酬是描述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投入与产出关系的一个概念。它建立在两个重要前提之上:一是公司投入要素的比例不变;二是投入品的价格不变。以此为前提生产函数显示规模报酬递增的结果是平均成本下降,从而我们可以认为规模报酬递增着眼于描述公司短期生产成本的变化。

规模经济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含义:静态的规模经济是指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的最佳规模,即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生产规模。动态的规模经济是指收益随规模的扩大呈报酬递增的趋势,也就是产出的增幅大于投入生产要素的增幅。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是:①分摊到每一产品上的固定成本下降;②随着规模的扩大,专业化分工更细,劳动生产率提高。

规模经济又可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两种。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管理、设计、研究与开发成本等)会越来越少,从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由于同行业内企业的增加和相对集中,在信息收集、运输、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成本会降低。

2.里昂惕夫悖论

答: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在国际分工中,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在这样的观点下,一般认为,美国是一个资本充足,但劳动力相对不足(高工资率)的国家,因此,美国在生产、出口机器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品方面应具有相对优势,进口的则应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进行经验检验,得出资本资源充裕的美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多于进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又大于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个结论严重违背了要素禀赋论,因此被称为里昂惕夫悖论,也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3.水平FDI

答: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水平FDI)是指一国的公司或企业作为投资者将生产资本输出到另一国,在投资所在国设立子公司,根据当地情况从事某种产品的设计、规划、生产和销售等全部经营活动。

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避开国际贸易壁垒。贸易壁垒越高,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反之,贸易壁垒越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也就越小。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这类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逐步削弱。各国经济正朝着国际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世界经济的大统一使得国际贸易领域逐步实现自由化,各国纷纷开始降低关税壁垒,从而使跨国直接投资绕开关税壁垒的这一动力下降。

同时随着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跨国公司贸易的运输成本也一路下降,至少运输成本在公司产品总成本中所占的相对比例较小,对跨国公司的生产地选择影响有限。可见,以上两种因素的变化都对水平型直接投资的动因起着相反的解释作用。

4.服务外包

答: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因此,服务外包应该是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其服务性工作(包括业务和业务流程)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并采用现代通信手段进行交付,使企业通过重组价值链、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了成本并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5.浮动汇率制

答:浮动汇率制(Floating Exchange Rate)是指一国官方不规定其本国货币同外国货币之间的固定比率以及该比率波动的上下幅度,其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也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完全听任该国货币汇率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按照供求关系上下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的主要长处是防止国际游资冲击,避免爆发货币危机,缺点是经常导致外汇市场波动。

6.一价定律

答: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价定律体现为用同一货币衡量的不同国家的同质可贸易品价格相同,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ii

式中,e是直接标价法的汇率;P和P是本国和外国的可贸易品idf的标价。一价定律描述的可贸易品价格和汇率的关系是购买力平价说的基础。

7.套期保值

答:套期保值是指在期货市场上买进或卖出与现货商品或资产相同或相关、数量相等或相当、方向相反、月份相同或相近的期货合约,从而在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之间建立盈亏冲抵机制,以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一种交易方式。按买卖期货合约的方向不同,套期保值可分为买入套期保值和卖出套期保值。其中,买入套期保值即买进期货合约,以防止将来购买现货商品时可能出现的价格上涨;卖出套期保值即卖出期货合约,以防止将来卖出现货时因价格下跌而招致的损失。

8.大陆法

答:大陆法(civil law)或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民法法系。大陆法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强调成文法(statute law)的作用,它在结构上强调系统化、条理化、法典化和逻辑性。总之,大陆法体系是以一套十分详尽的法律条文所组成的法典为基础的。法庭在解释大陆法时,所依据的就是这些法律条文。因此,实施大陆法的国家的法律是通过国家的立法机关,按照立法程序,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制定、颁布和实施的。

二、简答题(15*4=60,五选四)

1.比较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答:(1)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含义

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主要内容为: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绝对优势也可间接地由生产成本来衡量: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比别国生产同样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要少,该国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反之则具有劣势。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李嘉图提出来的。李嘉图认为,一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他认为国家间应该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此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比较最有利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等量劳动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2)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比较

①联系

a.绝对优势理论虽然解决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但却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即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还能不能参加国际分工的问题。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总体上处于劣势,也可从诸多劣势中找到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回答了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比较优势理论是对绝对优势理论的一种发展,一种完善。

b.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技术差异论的范畴。技术差异论,是指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分工。

c.两者都是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自然要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如果没有差异,则没有比较,因此差异是基础。

d.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基本假设和分析框架基本相同,均使用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劳动)进行分析,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市场等理想情形,得出的结论都支持自由贸易政策。

②区别

a.比较优势理论比绝对优势理论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说明国际贸易的产生不仅在于绝对成本的差异,而且还在于比较成本的差异,从而阐明了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都可以从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获得利益。

b.比较优势模型的假设与绝对优势模型基本一样,除了强调两国之间生产技术存在相对差别而不是绝对差别之外。产品的比较优势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来确定。

2.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和特征。

答: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一个过程和一种状态。经济全球化是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信的大发展,以及国际间人口的迁移,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空前加速和深化的状态和过程。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和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

贸易自由化和信息网络化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①关贸总协定下的八轮多边贸易谈判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扩展了贸易自由化,规范了世界贸易的规则;②战后运输和交易手段的进步及电子数据交换的应用和贸易信息网络的形成,提高了信息识别和更新的速度,带来了信息网络化。

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贸易在各国经济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高,充分表明了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表明了在各国的生产过程中外国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和市场的作用日益增大,同时也有助于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2)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

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金融市场的全球化;②货币流通的全球化;③投资活动的全球化。(3)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

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世界性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增;②人才跨国培养和流动大幅增加;③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

总的来说,跨国的人才流动和相互人才交流,开辟了各国和各民族人民直接接触的渠道,有助于相互学习和理解,有助于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和普及,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4)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

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全球工业化的展开和世界范围梯次继起的产业链的形成;②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5)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

战后,国际经济协调组织基本上是在区域经济的协调组织和全球性经济协调组织两个层次上发展的。战后逐渐形成和深化的多边国际协调机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为:①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②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③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④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

3.国际商务环境中的政治因素是什么?其类型和防范措施有哪些?

答:(1)国际商务环境中的政治因素

政府是企业活动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各种社会政治集团亦各有其代表的政治力量,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政治环境也是国际经营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主要包括:

①基本政治环境因素。包括政府组织结构及形式、政党体制和国家利益等。

②政治环境和政府政策的稳定性。政治环境的稳定性是指政治活动中,各关键参与者之间现存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有无根本性或实质性变化的趋势。如果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相互作用及关系变化对外国企业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可预知时,政治环境就是不稳定的。

③东道国对国际企业的态度与政策。国际商务活动受东道国的政策影响极大,所以,往往要考虑其态度与政策是否有利。如是否允许外国公司进入工业部门,是否允许外资在合资经营形式中占大多数所有权,是否允许有外国独资企业,对外资公司的扩张有无限制,对外国公司的资金与利润外调有无限制,对外资企业的经营期限有无限制,对外资企业有无优厚待遇等。(2)政治风险的类型

政治风险是指由于各种政治因素使东道国的经营环境发生了超过某种程度的变化,对企业的国际经营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政治风险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没收、征用和国有化

没收是将所有权从公司转移到东道国,并不向公司提供补偿。征用和国有化是指,东道国政府利用政府力量将财产的所有权从国外公司转移至国内实体,并向所有者提供补偿。

②外汇管制

对于缺乏外汇的东道国,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会制定政策对境内所有企业的外汇收支加以控制。

③进口限制

东道国为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通过提高关税来削弱国外产品的竞争能力,或利用进口许可、配额等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资企业的零部件、原材料、设备以及其他物质的进口。

④价格管制

东道国政府使用价格管制手段来改善它们的经济状况。例如,在特殊时期规定基本的民用必需品采用官方价格。(3)政治风险的防范措施

①一体化技术

具体措施包括:战略性合资;控制关键技术的同时提高员工中当地人的比例;提高产品构成的国有化程度;当地融资等。

②保护性和防御性技术

具体措施包括:投资前与东道国政府谈判;控制住关键技术;关键岗位由母公司人员掌握;将海外子公司纳入分工体系等。

4.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答: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一种货币转换成另一种货币的比率。多数有关汇率变动的经济理论都认为对一国货币汇率的未来变化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1)国际收支状况。国际收支是影响汇率变动的一个最直接因素。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就会引起外国对该国货币需求的增长与外国货币供应的增加,因此顺差国的货币汇率上升;反之,一国国际收支若出现逆差,其货币汇率就会下降。在国际收支这一影响因素中,经常项目收支尤其是贸易收支,通常对汇率变化起主要作用,因为贸易收支差额在国际收支差额中占有重要地位。(2)两国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在纸币制度下,两国货币的汇率仍取决于它们各自所代表的价值量的大小。物价水平是一国货币价值在商品上的体现。因此,一国通货膨胀率上升意味着该国单位货币的价值减少,即它所代表的购买力下降。因此通常认为一国通货膨胀率超过另一国通货膨胀率,该国货币的汇率就要下跌;反之则上浮。(3)利率。利率作为一国借贷状况的基本反映,对汇率波动起决定性作用。利率水平直接对国际间的资本流动产生影响,高利率国家发生资本流入,低利率国家则发生资本外流,资本流动会造成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对外汇汇率的波动产生影响。一般而言,一国利率提高,将导致该国货币升值,反之,该国货币贬值。(4)经济增长率差异。国内外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会对一国货币的汇率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首先,一国的经济增长率高意味着国民收入上升快,由此造成进口增加,如果出口不变,则会恶化经常账户,从而使该国货币趋于贬值。但是,如果经济增长率是由生产更多的出口品造成的,则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可增加出口,从而抵消进口的增加。其次,一国经济增长率高于他国意味着经济实力增长较快,这会提高人们对该国货币的信心,从而使人们更愿意持有该国货币,增加对该国货币的需求,这有利于推动该国货币的升值。再次,一国经济增长率高意味着投资收益率高,由此吸引外资流入该国,进行直接投资,从而改善资本账户。总的来说,高增长率在短期内由于贸易收支问题可能会不利于本币的汇率,但从长期看,却是支持本币成为国际货币市场硬通货的有力因素。(5)中央银行干预。各国央行为了避免汇率变动对国内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往往对汇率进行干预,影响外汇的供给,从而使汇率朝着有利的方向变化。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和维持汇率的能力取决于其拥有的外汇储备量。这种干预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汇率的长期趋势,但对汇率的短期走向所起的作用确是不容忽视的。(6)市场心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决定市场交易商对未来汇率的预期时,各种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研究表明,投资者心理和跟风效应在决定短期汇率波动上起主要作用。然而,这些效应很难预测。投资者心理可能受到政治因素及微观经济事件的影响,其中的许多事件与宏观经济基本面(如相对通货膨胀率)仅有微弱的联系。而且,跟风效应会由政界人物的特异行为而引发甚至强化。

除了以上因素外,贸易壁垒、对国内和外国商品的偏好以及生产能力等因素都会影响汇率。

5.简述并购的定义、类型、方式。

答:(1)并购的定义及方式

跨国并购包括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两种。跨国兼并是指原来两个不同国家企业的资产和经营结合成一个新的法人实体。跨国兼并分为跨国合并(A+B=C)和跨国吸收兼并(A+B=A或B)两种。

跨国收购是指东道国当地企业资产和经营的控制权从当地企业转移到外国企业。跨国收购可以是少数股权收购(10%~49%)、多数股权收购(50%~99%)、全资收购(100%)。

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至少有一方的法律实体地位不复存在,后者则都保持原法律实体地位。(2)并购的类型

按并购双方所处的行业关系,并购可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按并购是否在并购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可分为善意收购和恶意收购;按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是否直接接触,分为直接并购和间接并购;按支付手段,可分为现金收购、股票收购和混合证券并购。

大多数交易可以被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使用现有能力,被称为传统型并购,第二种是开发做事的新方式,被称为变革型并购。

①传统型并购

传统型并购又分为联合型并购、资源型并购和扩张型并购3种。

a.联合型并购。这些交易的目的在于合理化、削减过剩能力以及提高竞争力。有许多这类的国际性收购,例如石化行业中的英国石油一阿莫科(BP—Amoco)和航空工业中的宇航一马特拉一达索公司(Aerospatiale-Matra-Dessault)等。

b.资源型并购。在这类案例中,并购的目的通常是获取稀缺资源,包括技术、人才,或接近顾客。例如,恩科公司的大部分收购目标是新技术,而沃尔玛购买德国零售业则是以进入当地市场为目的。

c.扩张型并购。如大众汽车公司或雀巢公司使用国际化收购以加快它们的商标组合的成长或地区延伸,或两者兼而有之。通用电气公司在新兴市场上收购财务公司,是为了借用技术和获得资金。(2)变革型并购

变革型并购也有3种基本类型:

a.新投资组合型并购。目的在于通过收购重新调整公司所从事与经营的投资组合,通常伴随着撤销公司不再感兴趣的经营项目。如ICl公司从一般化工产品到特殊化工产品的转变。

b.新业务型并购。目标是通过捕获规模、范围和资本的收购优势来创造新的经营模式。诸如德国安联集团(Allianz)和花旗集团(Citigroup)合并启动银行保险合作业务。

c.全球跳跃型并购。大部分这类复杂的国际化合并的目标在于实现巨大的区域扩张和(或)产品拓展,常常伴随着文化变革。戴姆勒一克莱斯勒公司以及沃特丰一空中通信公司(Vodafone-Airtouch)是这类并购的例子。

三、论述题(25*2=50,三选二)

1.论述IMF的主要职能。

答:(1)IMF概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一个致力于推动全球货币合作、维护金融稳定、便利国际贸易、促进高度就业与可持续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的国际组织。它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

1944年7月,在美国、英国等大国的推动下,联合国货币与金融会议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来自美、英、中、苏、法等44国代表参加会议。

经过长达20多天的讨论,会议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决定成立IMF。1946年3月,IMF正式成立,1947年3月1日,IMF开始运作,同年11月15日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IMF成立之初,仅有29个成员国,此后成员国数量逐年增加。我国是IMF的创始国之一,并于1980年4月18日正式恢复了在IMF的合法席位。(2)IMF的宗旨和职能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一条,IMF的宗旨是:①通过设置常设机构就国际货币问题进行磋商与协作,从而促进国际货币领域的合作;②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从而有助于提高和保持高水平的就业和实际收入,并增强各成员国生产性资源的开发,并以此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③促进汇率的稳定,保持成员国之间有秩序的汇率安排,避免竞争性通货贬值;④协助在成员国之间建立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体系,取消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外汇限制;⑤在具有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向成员国提供暂时性普通资金以增强其信心,使其能有机会在无需采取有损本国和国际经济繁荣的措施的情况下,纠正国际收支失衡;⑥缩短成员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时间,减轻失衡的程度。

IMF的主要职能是:①为成员国提供国际货币合作与协商的场所;②确立成员国在汇率政策、与经常项目有关的支付以及货币的兑换性方面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并实施监督,从而保证有秩序的汇兑安排和汇率体系的稳定,消除不利于国际贸易发展的外汇管制,避免成员国操纵汇率或采取歧视性的汇率政策以谋求不公平的竞争利益;③向国际收支发生困难的成员国提供必要的临时性资金融通,以使其遵守上述行为准则,并避免采取不利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

2.论述贸易摩擦的含义、主要表现。减轻贸易摩擦的对策有哪些?

答:(1)贸易摩擦的定义

贸易摩擦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国与国之间在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在贸易平衡上所产生的一般是一国的持续顺差,另一国的逆差,或一国的贸易活动触及或伤害另一国的产业。

摩擦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之间,同样存在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摩擦的增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特征。(2)贸易摩擦的主要表现

①有关倾销与反倾销的国际贸易摩擦

GATT第6条将倾销定义为“将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方法进入另一国市场,如因此对某一缔约国领土内已建立的某项工业造成实质性产业损害或产生实质性产业损害威胁或对某一国内产业的兴建产生实质性阻碍,这种倾销应受到谴责”。

②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贸易摩擦

根据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有关规定,WTO成员有权制定和实施旨在保护国家和地区安全利益、保障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出口产品质量等的技术法规、标准以及确定产品是否符合这些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合格评定程序。上述这些措施总称为TBT措施,具体可分为三类,即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广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除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规定之外,还包括国际条约中与贸易有关的内容。

③有关保障措施的国际贸易摩擦

根据《保障措施协议》,保障措施是由于特定产品的进口增加而采取的“紧急”行动,当这些进口品造成了对进口成员方国内产业的严重损害或存在严重损害威胁时实施的措施。

④有关补贴与反补贴的国际贸易摩擦

根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补贴是指一成员方政府或任何公共机构向一个企业或产业或一组企业或产业提供的财政捐助以及对价格或收入的支持以直接或间接增加从其领土输出某种产品或者减少向其领土内输人某种产品或者对其他成员方利益形成损害的政府性措施。(3)减轻贸易摩擦的对策

①加快制度的调整和创新

制度既是引发贸易摩擦的原因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应尽快建立符合WTO规则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协调,争取用磋商的方法解决贸易争端和摩擦。另一方面,我国应该针对主要贸易伙伴新近出现的法律,建立、健全我国的法律防范体系。

②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

过高的外贸依存度极容易引起贸易摩擦。从长远的战略来看,将扩大内需作为确保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战略,既有利于缓解贸易摩擦又有利于避免可能的产业空洞化问题。

③建立、健全和完善贸易救济体系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贸易救济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国实施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技术性壁垒等的法规体系,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救济体系。同时,健全应对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机制和敏感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加强对不公平贸易做法的调查和制裁,保护国内产业和企业应得利益。

④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摩擦、争端解决机制

建立多边救济、区域和双边救济、国内救济等多层次的贸易救济机制,增强适应和应变能力;建立外国贸易政策体系变动预警机制和产业预警机制;建立贸易和投资申诉中心,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⑤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通产业链

我国企业应该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通产业链,实现“中国制造”的升级之路。另外,我国企业还要加强“出口自律”,尽量分散出口目的地,避免一种产品在短时间内在一个进口市场大量增加。将投资政策和贸易政策有机结合,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抵消贸易壁垒的不良影响。

⑥注重政治关系对贸易摩擦的解决

注重政治关系对贸易摩擦的解决,利用西方国家的院外民主争取自身的贸易利益和产业、企业利益。企业在遇到国外起诉时,应该与行业协会、政府合作,积极应对,积极争取自己的合理权益。

⑦建立对话和磋商机制

注重与美国、欧盟及其他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协调,建立制度化的对话和磋商机制,避免单边化和政治化。

⑧加强研究工作

加强对各国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谈判策略及相关案例的研究工作,分析各贸易伙伴间的经贸政策及相互间的矛盾,并为我所用。

⑨建立专业化的人才储备机制

培养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贸易争端解决人才,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储备机制和用人机制。

3.论述FDI对母国及东道国的影响,母国会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本国企业。发展中国家会采取何种对策来对待FDI?

答:(1)FDI对母国及东道国的影响

①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a.大大增加母国资本积累。从短期来看,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初期,如果跨国公司在母国筹措资金则会减少母国的资本存量,如果在国外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则不会影响母国的资本积累。但从长期来看,跨国公司的利润汇回,使投资母国资本积累大大增加。

b.有利于母国进行产业转移。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也是产业转移的过程。但是这种产业转移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投资时,由于发达国家国内技术水平高,迫于竞争的压力,跨国公司将先进技术带入东道国。所以,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跨国公司在相互间的投资,促进相互间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相互间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c.为母国获取廉价和重要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而其分布却是非均衡的,有些发达国家资源十分缺乏,即使资源丰富的美国也有不少原材料依赖进口。所以,为了夺取和控制主要自然资源,跨国公司主要对能源和基本原材料工业部门进行投资。

d.在资金形式上,可以表现为现金,也可以表现为以技术、商标与市场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作价投资。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带动和引发了母国大量商品、技术和劳务的输出,增加了国家财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强了对投资接受国的影响。

e.有利于其母国扩大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将跨国公司体系的生产单位联系在一起,保证每一具体单位能优先获得体系内其他单位的资源和市场。

f.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带来的交易成本的降低能够产生与国际贸易、规模经济相同的效应。

②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母国集中的问题表现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收支和就业效应。

a.母国的国际收支可能会从三方面受到损害:

第一,在最初为国际直接投资提供资金从而导致资本流出时,母国的国际收支会受到损害;

第二,如果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为母国市场寻找一个低成本的生产地点,那么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也会受到损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