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雅君妇科临床证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01:34:09

点击下载

作者:魏雅君、夏梦主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魏雅君妇科临床证治

魏雅君妇科临床证治试读:

序 一

近年,我在中医学术界提倡要努力提升中医药的当代服务能力,得到广泛响应。我认为,中医药的公众声誉、中医药的社会和学术地位、中医药的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中医药的服务能力上。当代服务能力,说到底就是服务水平、诊疗模式的与时俱进。通过对《魏雅君妇科临床证治》的研读,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其一,在病证关系上,首重辨病而继于辨证。如该书崩漏门下青春期无排卵性子宫出血的冲任失调案,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瘀血阻络、迫血妄行案,青春期宫血的肝经郁热、脾不统血案等,中医病名、西医诊断、中医辨证,皆指归甚明。中医疾病史研究表明,中医诊疗始于识病而继有辨证。然而,一个较长时期以来,辨证论治成为中医诊疗特色的代名词,忽略了辨病,使医者难以把握全貌。我历来强调病是第一层次,证是第二层次,病规定证,证从属于病,病是整体,贯穿始终。就中医妇科而言,《内经》就始有“血枯”(闭经)、“肠覃”、“石瘕”等病名;至汉晋唐时期,《金匮要略》《脉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皆列有妇人篇,专门论述妇产科疾病;迨至宋明清时期,论病更具规模,如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载病48种,明代武之望《济阴纲目》载病55种,王肯堂《女科证治准绳》载病61种,清代傅山《傅青主女科》载病36种,沈尧封《沈氏女科辑要》载病46种等。可见,加强对妇科疾病及病名的研究,是临床重要的路径与回归,也是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

其二,医案的书写,符合现代需求。阅读魏教授妇科医案,不仅诊疗过程完整,而且包括随访进行诊疗跟踪,每案释其病机,明其治则,阐其方药,述其医理,并附有现代医学相关认识,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内涵颇丰,使人读一案而得窥全貌,学一病而明其始终。前人医案可学甚多,医家思维之灵巧、感悟之心法、方药之圆通皆可从医案中得之,但有的表达形式已难为现代所应用,如《续名医类案·卷二十三·崩漏》案:

陈良甫治一妇人崩漏暴下。诸医投姜、附、桂等药,服之俞甚。诊之,六脉紧数,遂用金华散兼局方龙脑鸡苏丸,数服即安。《本事》单用黄芩者,亦此意也。

该案患者个人信息、相关诊断及治疗次第,难以尽悉,故难作为临床第一手资料统计分析。综观本书的病历书写,较为符合现代临床需求,颇资参考。

其三,自拟方的配制,体现原创思维。如书中自拟宫血灵方,方中鹿角片、肉苁蓉、炙首乌、山茱萸温肾滋阴,生黄芪、党参、焦白术益气健脾,丹参、鸡血藤、茜草化瘀止血,海螵蛸、生龙牡固冲止血,诸药合用,遂成益肾健脾、化瘀固冲之方,证之临床多获效机。书中治疗虚寒痛经的外敷方药亦多特色。

中医学术的进步,有赖历代医家推演、充实,妇科亦然。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全书24卷,分8门,269论,载1383方,除汇集前人有效方药外,自拟家传方亦多,诚如该书序言中所说“仆三世学医,家藏医书若干卷,既又遍行东南,所至必尽索方书以观,暇时闭关净室,阅涵泳,究其未合,采摭诸家之善,附以家传经验方,秤而成编”,反映了陈氏所编,在采撷众长的基础上,注入了自身的贡献。

享有盛誉的《傅青主女科》,所辑除“当时传验方”外,就有许多是傅氏自创处方,如治疗阴虚血热月经失调的两地汤(生地、玄参、麦冬、白芍、地骨皮、阿胶),治疗脾虚湿盛带下的完带汤(人参、山药、白术、甘草、陈皮、制苍术、车前子、白芍、黑荆芥、柴胡)等,皆是傅氏长期临床实践的结晶。又彭尧封《沈氏女科辑要》所载崩证极验方(地榆、生牡蛎、生地、白芍、黄芩、牡丹皮、川连、甘草、莲须、炒山栀),治疗崩漏“投此即效”。可见,提供作者自拟方是医家实践之精华。

魏雅君教授作为一名中医学家,不仅医术精湛,而且著述颇丰。她是我国第一部《中医男科学》的编委、全国中医药专业系列教材《中医基础》的副主编,参与了《中国病史新义》《百病食疗大全》等书的编著工作。近年来,她潜心中医妇科和男科的深入研究,又先后出版了4卷的《女人一生平安》和全两册的《男性一生健康》及《健康微宝典》系列丛书。《魏雅君医案》是她从医50年临证实践的精华荟萃,也是她仁心仁术的真实写照。魏雅君教授不仅是悬壶济世的良医,还是一位文采飞扬的学者。她的散文风格清新,文笔细腻,读过她的《博雅斋札记》的人,都会被她的至情至性所感动。《魏雅君妇科临床证治》的问世,又以新作贡献医林,故乐为序,荐诸同好。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2015年6月

序 二

《魏雅君妇科临床证治》一书行将付梓,作者盛情邀我为之作序,我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一任务。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一是我多年从事妇产科和妇幼保健管理与研究工作,对这一崇高的事业情有独钟,始终参与并关注着这项工作;二是我与雅君渊源颇深。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就读于白求恩医科大学,担任校学生会主席时,她是长春中医学院的学生会文化部长。工作上的频繁接触、情感上的志同道合,使我们成为挚友。由于我与魏雅君的姐姐同在白求恩医科大学读书,所以我们都亲昵地称呼雅君为小妹。后来,我们的友谊又在同一个城市、同一条战线上延续着,我为她事业上的每一项成就而欣喜。

中医是一门有着5000余年历史的科学。从远古时期的孕育,到春秋战国期间的奠基,再至唐朝时,学科已基本形成。宋代,中医妇科发展为独立专科,并取得长足发展。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虽然对祖国的传统医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此时中医在对妇女生理病理的认识及病证的辨证论治上已经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临床规范。现代的中医妇科学就是在传统的中医妇科实践与理论基础上完善并发展起来的。

古往今来,中医妇科医籍之巨,浩如烟海;妇科医家之盛,群星璀璨。如今,《魏雅君妇科临床证治》一书的面世,必将为博大精深的祖国传统医学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雅君是著名的中医学家,又是著述等身的教授。每有新作问世,她总是在第一时间送给我,请我与她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读她的医学著作,可以感受到她的仁心仁术、大医精诚;读她的散文随笔,更使人了解了她的至情至性、细腻婉约。她不仅是悬壶济世的良医,还是一位文采飞扬的学者。这部新著是在《魏雅君医案》的基础上,专门阐述中医治疗妇科病证的专著。临床证治部分以传统中医对妇科经、带、胎、产的临证分类为纲,以具体病名分目,精选典型案例,阐释病机,统领治则,详列方药,综述医理。这是中医妇科诸病诊治的良方大全,是魏教授多年临床工作的经验总结,更是医学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经典之作。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属于哲学研究的范畴,很简单,也很深奥,这里不想过多地探讨。但雅君一直谦逊地称自己的研究成果仅是“经验之谈”,与成熟的中医理论相距甚远,我对此却不愿苟同。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之瑰宝,但是很多年来,在中医的理论研究是超前还是滞后这个问题上,人们始终没有取得共识。近代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都是人类文化中的早熟品,而且早熟的跨度很大。在对道的追求上,儒、释、道、医是完全一致的。在中医这个体系里,理论一直在指导着临床,同时又不断地接受着临床的验证。理论体系的建立,并不意味着经验医学的终结,实践经验(以下简称经验)始终是第一位的,在医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以不同形式出现。当理论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各种理论还必须接受经验的检验,新的经验积累又将其升华为新的理论。中医学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循环往复中发展完善的。有人说传统文化里没有实验,我觉得事情并非完全如此。诚然,就传统中医而言,运用小白鼠或其他动物所做的实验确实少见,但千百年来的临床实践中难道不存在细微、精深的内证实验吗?天人合一、阴阳和谐的生命健康观,缜密的内证实验和理性思考的结合,才构建了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理论。就如魏雅君教授通过诊治生殖障碍性疾病,探讨并创立了自己的一套医学理论和治疗方略。《家庭医生报》1999年9月20日对此曾有详尽的报道:“……她在继承、发扬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心得体会,独树一帜地提出了女性不孕不育症的主要病机特点是‘肾虚夹湿热瘀毒’的认识理论,即认为女性不孕并非是冲任失调、肾虚、血虚,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感染和内分泌失调是女性不孕的主要病理原因。所以,魏教授对女性不孕的诊治多从益肾活血、清热利湿解毒着手,并指出这种病理特征的形成与现代人体质特征、饮食结构、生存环境有密切关系……”《魏雅君妇科临床证治》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路径和方药,而且树立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楷模。近年来,“治未病”健康工程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治未病”理念在本书中也有论及。“治未病”包含三种含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愈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尤须指出的是,雅君在精研中医典籍、中医传统特色疗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及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创立了一套独特的、体系成熟的、特色鲜明的、疗效显著的魏氏妇科综合治疗大法,对于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及中医妇科学的整体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指导妇科疾病的治疗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中医妇科学在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障妇女生命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继承中医学,发扬光大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妇科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任重而道远。在向这一目标前行的征途上,我期待雅君乃至我们的中医学界有更多的佳作问世。原卫生部妇幼司司长2015年7月8日于上海

自 序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人类的二分之一是女性。无论人类社会形态怎样变换,都不能否认女性对人类文明演变、发展所起到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妇科医学史的长短和发展水平的高度,就成为一个民族医学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学,几乎从发轫至今,始终包含着妇科医学的实践与理论。悠悠数千年,医治女性的病患、保障女性的身心健康,始终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研究命题,也是每一位医生的使命与职责。“中医是经验医学”,这是多年来多人多次重复的一种说法。意在贬斥甚至否定中医药学,却显示了论者的武断,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都失之偏颇。诚然,所有的医药学,起初都建立在对疾病的认知和经验的累积与总结上,在对自然规律和生命体规律认知的基础上,总结出关于人类健康与疾病、死亡和医治的理论。经验是所有医药学(无论各民族、各体系、各分支的医药学)发生发展的基础。漠视这个基础,就使所有医学成为空中楼阁,何谈“科学”?问题在于对经验的总结是否正确。以形而上的思维方式为主的西医药学被公认为“科学”,以可以量化、显微化,“眼见为实”,令人信服。而以形而下的思维方式为主的中医药学的辨证施治、给药,却被指为“经验主义”。其实,比类取象的形而上思维与方式,早已是中医的施诊理论与实践方式之一。中医的“望闻问切”,至少“切脉”就是比类取象的重要部分。

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中,中医药学卫护了中华民族的繁盛。一个手足同胞众多、健壮聪慧、为人类提供优秀文明的民族,主要靠中医药学的滋养。任何不抱偏见的学者,都不会否定中医药学吧!

说起医学中理论与经验的关系,我比较认同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专家廖育群的观点。他认为,就医学发展而言,从原始本能到经验医学的全过程,世界各地区的不同民族基本是一致的。在人类早期,各民族都不乏掌握草药用法之人,也都有心灵手巧的外科医生。在后来社会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医学发展出现较大的分歧,各民族分别建立起属于本民族的“传统医学”,可谓形形色色。但流传至今未见衰亡、尚不能被西方近代医学所取代的只有中医。为什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并非简单的经验医学,它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

我欣赏一位学者的见解。他说:“西医药学建立在解剖学的基础上,中医建立在对生命活体的认知上。所以,西医讲究治病,近来又发展为讲究保健;中医讲究‘精气神’‘治未病’、养生之术。”他的话大而化之,虽不能说全面,却也相当精彩,道出了中西医药学对经验与理论总结的区别。中医药学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廖育群先生在他出版的《岐黄医道》一书中写道:“任何一种划时代的创见,从实践经验向理论的飞跃终究要通过个人来完成,这种工作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办到的。如果说经验医学的发展有赖于人的智慧,那么体系化的形成就非需要‘英雄人物’不可了。”我一直有编写一部《中医妇科学》的冲动,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来总结中医学中妇科分支的发展过程,探索新形势下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的路径。然而,几经思考,最终还是放弃了圆梦的愿望。因为我觉得自己的实践与理论的素养、学养和修养,均不符理想的标尺,的确不是那种能将学科体系化的“英雄人物”。但我有幸在伟大的时代从事了医生这个崇高的职业,在5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我心怀大爱与敬畏之情,日复一日地寻觅着大医大道的精髓和人生的质朴与纯真。这种寻觅常在徜徉书林时进行,也多在三指一心、望闻问切的实践中生发和感悟。把这些只鳞片爪的文字积累结集,便有了《魏雅君医案》《女人一生平安》《博雅斋札记》等一得之作。之所以称作“一得”,非为自谦,实在是杂文里难有新意,医著中又缺乏理论深度,多囿于经验之谈。

如今,将自己50余年来在治疗妇科诸病、审机用方中的心得体会、经验感受加以整理,草成《魏雅君妇科临床证治》一书,奉献给医界同仁和广大女性同胞们,也算了却一桩心事,供有心智与高才者以为参考,则余心也欣欣然矣。

本书之指导原则在于谨遵中医诊治要领,详审病机。《内经》载:“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申明了临证诊治之原则,确立了理法方药之纲纪。妇科病机治则,重在调气血、和脾胃、养肝肾。《圣济总录》载,妇人“以血为本,以气为用”。“病在血,多见虚瘀寒热,治以补消温清;病在气,多见虚陷郁逆,治以补举散降。以血为例,补虚如四物归脾,消瘀如桃红逐瘀,温寒如温经通脉,清热如清经两地……大凡气血和畅,其邪乃去。”

本书由两大部分组成。前者为我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妇科综合精准疗法的简要介绍。后者妇科临床证治又分为月经、带下、胎病、产后、妇人杂病、共5部分。具体到每一病下,首列经典病例,每例病名前示病机,并括西医病名于后。意在突出中医病机,从而统领治则方药。病例之后均予解析,从而说明医理方理。诸例之后尚有临床分析,综述其病之特色及鉴别等,从而使读者对妇科诸病的诊治能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书末还附有妇科临床膏方验案。

本书的编写,有我多位学生的参与和支持,他们为全书完稿做出了重要贡献;承蒙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和原卫生部妇幼司王凤兰司长的厚爱,百忙中为拙著赐序。付梓之际,谨向他们致以衷心的谢意!魏雅君甲午仲秋于弘医堂

魏氏妇科综合精准疗法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独特方法和医疗知识,这些方法的发明和运用,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理论,并为广大患者解除了痛苦,保证了人体功能状态的相对平衡。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医学疗法也异彩纷呈。魏雅君教授根据女性的生理特点和妇科疾病的发病规律,总结出了“魏氏妇科综合精准疗法”,以下主要从“圆、机、活、法”四个方面分述之。

一、圆

(一)圆生

《易经·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与人体发生学的重要价值尤其在于人体发生的过程,竟与太极八卦衍生模式相吻合。即人的受精卵从合子分裂为两个子细胞的裂球,再到四细胞期,八细胞期,十六细胞期,至三十二细胞期而成为一个类似八卦圆形的早期胚泡。人在出生前乾()、坤()卦的阴阳都处于混沌状态,并且是涵藏着的。出生后即开始阴阳互用,形成离卦()、坎卦(),所以人一出生就意味着阴阳开始耗散。因此,必须不断地进行坎离交泰,使水火既济,阴阳回归,这样才能恢复阴阳的涵藏,生命也才能延续。

(二)源流

中医妇科学属内科学范畴,治病必求其本,归其源。《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灵枢·五音五味》指出:“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气血失调是妇女特殊的体质因素,也是妇科疾病的重要病机。《景岳全书·妇人规》云:“经血为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凡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以灌溉一身。在男子则化而为精,妇人则上为乳汁,下归血海而为经脉。”《医学源流论》云:“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冲脉起于气街(在毛际两旁),并少阴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脉起于中极之下(脐旁四寸),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又云:“冲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原洞悉,而后其所生之病,千条万绪,可以知其所从起。”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妇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多是首先造成脏腑生理功能的紊乱和脏腑气血阴阳的失调,进而影响冲任,损伤冲任,导致妇产科疾病。

(三)元气

《医学源流论》云:“(元气)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其成形之时,已有定数。譬如置薪于火,始燃尚微,渐久则烈,薪力既尽,而火熄矣。其有久暂之殊者,则薪之坚脆异质也……至于疾病之人,若元气不伤,虽病甚不死,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而其中又有辨焉。有先伤元气而病者,此不可治者也;有因病而伤元气者,此不可不预防者也。亦有因误治而伤及元气者,亦有元气虽伤未甚,尚可保全之者,其等不一。故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则百不失一矣。”凡人有病,元气不损,虽重可治;若元气既伤,虽轻难愈。病之可以缓和调治者,不宜急切图功,轻投峻厉之药以戕正;病之必须攻泻取效者,亦宜寓补于攻,配合补益之品以扶正;总以不损伤元气为主,维护元气为先。

二、机

(一)病在肝脾肾,肾虚为主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妇人一生在生理、病理方面总以肾为主,又有3个不同的阶段:青春时期,主要在肝;中年时期,主要在脾;暮年时期,主要在肾。女子青春时期,肝气升发,正当肾气旺盛之年,任脉通,太冲脉盛,天癸至,月事以时下,故当青春时期月经之反常为病,关键在肾虚春升之气不足;中年时期,由于家庭、社会环境复杂,忧思伤脾,情志怫郁者多,化源不足,又“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当以肝郁脾虚肾不足为主;而暮年则肾气衰弱,天癸竭,地道不通,气血虚弱,化源虽充,灌溉封藏者少,肾之阴阳两虚为主。

病位在肾,以虚为主,有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肾精虚甚而阴阳两虚的不同;论治以“虚者补之”,治法有补肾益气、温肾助阳、滋肾益阴、滋肾填精、阴阳双补诸法。又如脾虚,常见脾失健运、脾失统摄之病机,脾失健运又可演变为化源不足、水湿内生的不同病理,脾失统摄可致血溢脉外或中气不升下陷;治法又相应划分为健脾养血、健脾除湿、健脾摄血、健脾升阳。再如肝失疏泄的治法,包括疏肝、泻肝、抑肝、柔肝、缓肝、疏木培土、泻肝和胃等。

(二)湿、热、瘀、毒(虫)

湿为阴邪,其性黏腻,易困阻气机,损伤阳气,导致气机升降不利,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变生他病。湿邪致病,也有内湿、外湿之分。外湿多与气候环境有关,如气候潮湿、阴雨连绵,或久居湿地,或经期、产后冒雨涉水。水湿中的致病邪毒、病毒,均可致湿邪伤人。湿留日久,又可随体质的阴阳盛衰寒化或热化,导致带下、阴痒或盆腔炎等内湿。内湿又称湿浊内生,是由脾的运化和输布津液功能下降为主引起的水湿痰浊在体内蓄积停滞的一种病理状态。《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浊既停,又易困阻脾阳,而形成脾生湿、湿困脾的恶性循环。湿为有形之邪,随着湿邪留滞的部位不同、时间不同,分别发生经行浮肿、经行泄泻、经行眩晕、带下病、子肿、子满、产后身痛、癥瘕、不孕症、阴痒等。

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故热邪伤人,多以高热恶寒、出血、扰乱神明等症状为多;热邪易耗气伤津,导致正气损伤,津液亏乏,出现全身性功能减退;热邪易生风动血,所谓“热极生风”,表现为发疼、抽搐;热迫血行,出现月经过多、崩漏、产后恶露不绝;热邪结聚冲、任、胞中,气血壅滞,“热盛则肿”“热盛肉腐”,则发为产褥热、盆腔炎或盆腔脓肿等病症。热邪致病也有外热、内热之异。外热为外感火热之邪,尤其在经、孕、产褥期,邪易乘虚而入,损伤冲任,发生经行发热、经行头痛、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带下、阴痒、子淋、孕痈、产后发热及阴疮、乳痈、盆腔炎等。内热又称“火热内生”,主要是阳盛有余,机能亢奋,或五志过极化火,或六淫郁而化热,或瘀血化热、气郁化热及阴虚生内热。火热内生,损伤冲任,发为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行吐衄、经行头痛、经行情志异常、恶阻、胎漏、产后发热、阴疮等。

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病因和病变有时互为因果、互相转化。瘀血和痰本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使机体功能失调产生的病理产物。但瘀血和痰又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脏腑、经络、气血,引起疾病的发展,并成为新的致病因素。瘀血作为继发性的病因以血液流变性和血液黏稠度的改变,以及由此导致脏腑、组织的病理变化,从而发生经、带、胎、产、杂病。如气滞血瘀,冲任不畅,可致痛经、月经过少、月经过多、崩漏、月经后期、闭经;瘀阻胞脉胞络,可致异位妊娠、妊娠腹痛、流产、不孕等。瘀积日久,渐成癥瘕;瘀阻冲任、血海,可发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产后恶露不绝等。痰饮这一病理产物形成后,又可成为新的病因,导致经、带、胎、产、杂病的发生。如痰滞胞宫、胞脉、胞络,则导致冲任、胞宫、胞脉气血阻滞和功能失调,发生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带下病、不孕等;若痰滞中脘,孕后冲脉气盛,夹痰上逆犯胃,则为恶阻;痰火交炽,肝风内动,则风痰、火痰相煽或痰蒙清窍发为子痫。

古代中医文献记载有“虫兽所伤”“疠气”“疫气”“疳虫”“蛔虫”“寸白虫”“淫毒”“虫邪”等因素致病。这些因素相当于西医的生物因素。导致妇产科疾病的生物因素最主要的是虫邪、淫毒、疳虫等,这类疾病散见于中医古籍或妇产科专著中的带下病、白浊、淋证、阴痒、阴疮等病证中。

三、活

(一)内治

内服药物是在通过四诊(含必要时辅以的妇科检查和各项辅助检查)全面收集病史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妇科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对之进行归纳、分析,获取病因病机病性结论,并以之为纲,根据女性不同年龄阶段治有侧重,以及依据经、孕、产、乳不同生理时期的生理特点或各疾病病理特征而确立的。诸如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所云:“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以及“经前勿犯补,经后无乱攻”,崩漏“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复其旧”,“胎前宜凉,产后宜温”,等等。

内治,当辨气血阴阳之不同。虚者,当补其不足。气虚者,可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随症加减;血虚者,可在四物汤、归脾汤等基础上加减;若气血俱虚,则当气血双补,选方如八珍汤、人参养荣丸之类;津液亏虚者,可选用麦门冬汤等;阴虚者,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左归丸等加减;阳虚者,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加减。实者,应根据其湿、热、瘀、毒、虫的不同,治以利之、清之、化之、解之、杀之各异。只有在明确病名、病因、病性、病位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在剂型的选择上,也应不拘一格,如饮子、汤、丸、散、膏及口服液等,都可酌情选用。

(二)外治

由于女性解剖生理特点所造成的局部易感病邪诱发局部症状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如带下病、阴痒、阴疮等,多配用外治法。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云:“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者,亦从中央出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外治法可发挥局部用药“直达病所”“通贯经络”,对病邪起到“或攻而散之,或提而出之”的治疗优势,如针灸、药熨、割治、外敷、外阴熏洗、阴道冲洗、阴道纳药、肛门导入等,甚或各种物理疗法(电疗、光线疗法、热灼、热熨、激光、冷冻类)一并归属其间,再加以某些妇科疾病在局部所呈现的证候特征,内服与外治相互配用是临床综合疗法中常采用的一种方式。

外治注意事项

(1)外治疗法亦应遵循辨证论治原则拟定治则,遣方用药,必要时需与内治法配合使用。(2)凡直接接触患部的药物,均须正规研制并消毒备用。(3)严格遵守治疗规程,需由患者自行操作治疗的,须经医务人员指导进行。(4)妊娠期慎用或禁用外治法,遵医嘱。(5)凡阴道用药,宜在月经净后3~7天施行,经期或新产后禁用阴道冲冼法、阴道纳药法等。(6)治疗前应排空尿液,治疗部位须先行清洁或消毒;治疗期间或治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禁房事或盆浴。患者自用洗具等均应消毒处理。

四、法

(一)调经法

调经法是在中医学“肾主生殖”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卵巢周期性变化及子宫功能的影响而创立的周期性用药疗法,即把月经周期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选方用药,达到调经种子的目的。根据妇女月经周期中的阴阳消长转化的基本特点,以及在此阴阳消长转化过程中的“心-肾-子宫”生殖轴所表现出的功能特点,在此理论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补肾调经”疗法。此法更适合女性生理期特点,有补偏救弊之功,对诱发排卵和改善黄体功能收效明显。《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根据月经的月节律性及人体阴阳消长变化,可将女性月经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即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并依据其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阴阳转化特点,拟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卵泡期(月经行经算起第1~7天)指月经来潮至经期结束,这既是旧周期的结束,也是新周期的开始。经期须排出子宫即血海内的陈旧性物质,因此经期以调经为要,“心-肾-子宫”生殖轴中子宫上系于心,下系于肾,心主开泻,肾主封藏,寓藏于泻。行经期此为阴长阶段,经血既要排净,但又不能耗伤正气,所以需要补养肾阴以促进卵泡发育,方用补肾促卵泡汤(自拟方:熟地黄、党参、丹参、山药、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紫河车块等)加减,即所谓“月满无补”,泻中寓补,非补其气血,却以活血养血以滋阴。

排卵期(月经行经算起第7~14天)的治疗,首先补气养血促进卵泡的排出,更应注重调燮肾阴肾阳。偏阴虚者,以滋阴为主,兼以通络;偏阳虚者,补肾助阳或脾肾双补。卵泡期服用补肾促卵泡汤后带下量渐增多,B超示有成熟卵子,提示患者进入经间排卵期,即用补肾促排卵汤(自拟方:桃仁、红花、丹参、当归、生黄芪、羌活、仙茅、穿山甲)加减,即所谓“月郭空无治”,非治其气血脏腑冲任,只促排其卵。

黄体期(月经行经算起第14天至下次月经行经前)当调和气血、健脾益肾为主,此期患者BBT线呈高温相状态,已进入经前期,此期对黄体功能不足的患者尤为重要,方用健脾益肾养血汤(自拟方:党参、熟地黄、炒白术、白芍、川断、菟丝子、山茱萸、桑寄生)加减,即所谓“月生无泻”,非泻其阴阳,却补其气血脾肾阴阳,阴中求阳。

(二)其他疗法

1.熏洗法

熏洗法是指以煎取的药液对患部进行熏蒸、洗涤或坐浴,以期达到消肿、止痛、止痒及软化局部组织之目的的方法。此法适用于外阴、阴道及会阴部位的病变,如阴痒、阴疮、阴部胀痛、带下量多及子宫脱垂、小便淋痛、肿瘤等。

使用方法:将药物用纱布包扎,冷水(1000~2000mL)浸泡30分钟,煎煮20分钟后,倒入坐盆中,趁热熏蒸患部,温度适宜后再行洗涤或坐浴。熏洗共30分钟,早、晚各l次。熏洗后,患部无需拭干,待其自然吸收。1包药可用两次,用过的药液不宜再用。

熏洗方:生百部、苦参、蛇床子、黄柏、苍术、土茯苓、鱼腥草、野菊花等。

注意事项:疗程及每次用药量,可依病情酌定。子宫脱垂者需注意坐盆高度,不宜下蹲。正在出血或有出血倾向者及痈肿、溃疡者禁用。妊娠及月经期间慎用。

2.冲洗法

冲洗法是指以药液直接冲洗外阴、阴道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此法适用于阴痒、带下量多等病证。阴道红肿焮热者慎用此法;若有破溃,伴发热、腹痛者,一般禁用此法。冲洗法适用于妇科疾病检查、外阴炎、各种阴道炎、宫颈炎等药物及常规冲洗。

使用方法:将备用药液(药温37℃以下)的1次用量(约500mL),倒入特制的阴道冲洗器内,按常规操作程序冲洗外阴及阴道。

冲洗方: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等。

注意事项:外科创伤愈合期禁止使用。未婚者、产后侧切伤口在24小时内、月经期的患者慎用。

3.纳药法

纳药法是指将药物纳入阴道,使之直接作用于阴道、宫颈外口等部位,以期达到解毒杀虫、除湿止痒、祛腐生肌、收缩子宫等治疗目的的方法。此法适用于阴痒、带下量多、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糜烂、宫颈癌、子宫脱垂等。禁忌同冲洗法。

使用方法:纳药可有栓剂、涂剂、膏剂、粉剂、片剂、丸剂等不同剂型。一般涂剂、粉剂及宫颈上药等,应由医务人员进行操作;若为栓剂、片剂(泡腾片)、胶囊等,可嘱患者于清洁外阴后自行纳入。药物宜置于阴道后穹窿部,以免从阴道脱落。若带下量多,应先行冲洗阴道,清除白带后再行纳药为佳。

纳药方:黄柏、苍术、苦参、五倍子、枯矾等。

注意事项:用药期间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禁房事,禁内部清洗。月经期及有过敏反应时停止治疗。

4.贴敷法

贴敷法是指将药物直接敷贴患处,以达到解毒消肿、散寒止痛、利尿通淋或托毒生肌等治疗作用的方法。此法常用于乳病、外阴炎、外阴白色病变及盆腔包块、痛经、小便淋痛等病证。

使用方法:可按需要将药物制成膏剂、粉剂、糊剂,或取鲜药捣烂如泥敷贴于患部或穴位处。敷贴前宜先用温水将局部清洗并拭干,药物可24小时一换。

贴敷方:苍术、黄柏、白芥子、山柰、冰片等。

5.热熨法

热熨法是指将药物加工并加热后敷贴患部,借助药力及热力的作用,使局部气血流畅,以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或温经通络之目的的方法。此法常用于寒凝气滞所致的妇科痛证、小便癃闭等。

使用方法:将药物粉碎为粗末,以布包扎或置入布袋,封口,隔水蒸热15分钟,敷于患部,冷则易之。每日1~2次,每次30~60分钟,或根据病情反复应用,取效则止。也有于药末中加入致热物质,置袋中密封,应用时抖动药袋,使之发热,敷于患处,可持续发热10~15分钟。另以泥、蜡或盐、砂、葱白、姜(均炒热),以及加热熨器作热熨。也可为应急措施。

热熨方:吴茱萸、小茴香、乌药、川楝子、木香、赤芍、炒槟榔等。

注意事项:使用热熨法应注意勿灼伤皮肤。

6.足浴法

足浴保健疗法是足疗诸法中的一种,是通过水的温热作用、机械作用、化学作用及借助药物蒸汽和药液薰洗的治疗作用,起到疏通腠理、理气和血,从而达到改善睡眠、消除疲劳、消除亚健康状态、增强人体抵抗力等一系列保健功效。《理瀹骈文》曰:“临卧濯足,三阴皆起于足,指寒又从足心入,濯之所以温阴而却寒也。”足浴保健疗法又分为普通热水足浴疗法和足药浴疗法。普通热水足浴疗法是指通过水的温热和机械作用,刺激足部各穴位,促进气血运行、畅通经络、改善新陈代谢,进而起到防病及自我保健的效果。足药浴疗法是指选择适当的药物,水煎后兑入温水,然后进行足药浴,让药液在水的温热作用和机械作用下通过黏膜吸收或皮肤渗透进入到人体血液循环,进而输布到人体的全身脏腑,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使用方法:将足浴方药物加水2500mL,煮沸15分钟后离火,将药物倒入足浴盆中,先以药液蒸汽熏蒸双脚,待温度适宜后将双脚浸泡于药液中,药液应没过足踝。每次浸泡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用2个月经周期。

足浴方:艾叶、红花、鸡血藤、路路通、透骨草等。

注意事项:妊娠及经期慎用。

7.灌肠法

灌肠法是指将中药栓剂纳入肛中,或以浓煎剂保留灌肠,以达到润肠通腑、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目的的方法。此法适用于月经过多、痛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产褥感染之发热腑实证、阴吹症,以及邪毒蕴结下焦、气滞血瘀所致之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瘀血综合征等。

使用方法:患者在晚上大小便排空以后,侧卧位,暴露肛门。用凡士林或香油润滑无球囊导尿管的前端,把无球囊导尿管插入肛管,深度12cm左右。加热浓煎好的中药汁100mL,使药液温度不高于37℃。将加热的药汁抽入100mL的无菌针管中,将针管与无球囊导尿管连接,20分钟灌完。卧床休息30分钟,尽可能使药液长时间保留于直肠内。灌肠隔日1次,灌肠当日禁房事。

灌肠方:当归、赤芍、川芎、木香、川楝子、川椒、苍术、黄柏等。

注意事项:灌肠前排空大、小便。经期停用,妊娠禁用。

8.药物离子导入法

药物离子导入法是根据直流电场内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的原理,运用药液,借用药物离子导入仪的直流电场作用,使药物离子通过完整的皮肤或黏膜导入人体,以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治疗目的。许多实验临床观察证明,在直流电作用下,可将带不同电荷的离子导入人体内。阳离子从阳极导入,而阴离子则从阴极导入体内。直流电常用于乳腺增生、慢性盆腔炎、癥瘕、外阴炎、妇科手术后腹膜粘连及妇科痛症等病。

使用方法:离子导入方浓煎至150mL,分3次导入。将离子导入仪电极置于腹部(阳极)及腰骶部(阴极),每次导入25分钟,电流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离子导入1号方:苍术、黄柏、生薏仁、蒲公英、马齿苋、土茯苓、败酱草等,清热解毒。

离子导入2号方:柴胡、当归、赤芍、川芎、元胡、川楝子、苍术、黄柏等,清热解毒活血。

注意事项:妊娠及经期禁用。

9.物理疗法

腔内热磁探头治疗:根据远红外线的物理学、生物学特性和磁场生物学原理,使热磁探头直接作用于腔内,利用电热原理对探头进行加热,使之达到调控温度,产生磁场与远红外线,改善阴道腔内局部微环境,使血管扩张、血液及淋巴液循环加速、网状内皮细胞及白细胞吞噬能力增强、新陈代谢产物及毒素排泄加快,继而促进炎症的吸收、抑制细菌的生长,从而实现治疗疾病的目的。此法适用于阴道炎、附件炎、盆腔炎、不孕症、子宫内膜炎、宫颈炎、输卵管炎、下腹痛等妇科疾病。

体表温热辐射器治疗:根据神经反射疗法和温热疗法的理论基础,利用电热原理进行加热,使之达到调控温度,通过导热石片作用于体表(下腹部或腰骶部),从而对病变部位起到温疗与热疗的作用。此法适用于阴道炎、附件炎、盆腔炎、不孕症、子宫内膜炎、宫颈炎,输卵管炎、下腹痛等妇科疾病。

使用方法:

腔内热磁探头治疗:患者取平卧位,外阴阴道常规消毒,然后将套好避孕套的探头轻轻地放入阴道内,以不能进入为止,嘱患者双腿并拢,遮盖裸露部位。设定治疗所需时间与温度(40℃~43℃),每次治疗40~5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取出探头,摘下避孕套,用酒精棉球将探头擦拭干净备用。

体表温热辐射器治疗:患者取平卧位(俯卧位),裸露腹部及下腹部(腰骶部),然后放置一外形大于辐射器的无菌纱布,将辐射器置于纱布上,设定治疗所需的时间与温度(45℃~54℃),每次治疗40~5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取下辐射器和纱布,并用无菌纱布将辐射器擦净备用。

注意事项:有出血倾向者,高热患者,传染性疾病,严重的动脉硬化,闭塞性脉管炎,恶性肿瘤,严重的心、肝、肾疾病和体内植有心脏起搏器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均不宜做此治疗。

10.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具有理气通络、祛瘀止血、调理脏腑气血等功效,故针对各种妇科病的不同病因辨证施治、合理用针,再结合药物治疗,常可起到较单一药物治疗更加显著、稳定、长期的疗效。冲、任、督、带四脉的损伤是妇产科疾病最重要的发病机理,调整奇经功能,使冲、任、督、带四脉恢复正常生理状态,是针灸治疗妇产科疾病的重要法则。

正常妇女生长发育及行经胎产等生理功能,主要依靠肾脏产生的肾精、肾气、天癸来完成。调补肾脏是重要的治疗法则之一。肾阳虚,需补养肾阳、益火消阴,可取命门、大赫、气海、关元、足三里诸穴,针刺或艾灸,可收壮阳、补火、温煦全身之效;肾阴虚,取肾俞、关元及足少阴肾经下肢要穴如太溪、三阴交等,针用补法;肾阴阳两虚,需兼以补肾气之法,以关元、气海、肾俞、命门、足三里为主穴,针灸并施。

脾胃失于健运,致气血不足、胃失和降、气机上逆;脾胃虚弱,营血失于统统摄;脾虚中气不足,升提功能减弱。对于气血不足的妇产科疾病,在补益气血的同时,应兼顾补益脾胃,以助生化,常用穴位如脾俞、胃俞、中脘、梁门、足三里,针用补法;经行呕吐、妊娠剧吐,在降气的同时兼以和胃,用膻中、内关、上脘、中脘等穴,针刺用泻法;崩漏、经行量多、经行先期,宜在健脾补气的基础上加入收敛止血效穴,如隐白、独阴、子宫穴等;脾失健运,湿气不能温化下行而形成的肥胖不孕、带下诸症,在健脾补气的同时选阴陵泉、三阴交、丰隆、十七椎、八髎等穴以化痰利湿;此外,在补气健脾的同时选神门、内关、心俞、厥阴俞等,针用补法,可起心脾两补之效。

治疗妇产科各种疾病多以气畅血调为目的,故疏肝养肝也是妇产科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因七情感伤、抑郁恼怒致肝失调达形成的经行先后不定期、痛经、闭经、不孕症等,以足厥阴肝经穴如大敦、行间、太冲、蠡沟、中都为主,配合三阴交、合谷等穴,针用泻法;郁久化热,见眩晕头痛、烦恼易怒,大敦点刺放血,重泻太冲,配合血海、曲池,针用泻法;肝胆湿热取维道、水道、带脉,针用泻法,八髎穴点刺放血;营血亏虚,肝阴不足,取肝俞、蠡沟、三阴交,针用补法以滋养肝阴。

气血充沛则脏腑安和,经络通畅,冲任充盛,妇女的月经、孕产均会正常。反之,气血不足会导致各种虚弱性疾病出现,法当补益气血。血虚证常见于妇科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中,取穴以补血为主,兼以补气,如膈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针用补法并配合灸法;气虚应重在补气,兼滋阴补血,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脾俞,针刺用补法,并需适当延长留针时间,以加强其补气效果。针刺有较好的活血化瘀效果,常用的穴位如三阴交、合谷、血海、太冲、行间等。瘀血属实证者,除针刺合谷穴采用补法,其余各穴均宜采用较强的泻法,另要根据导致瘀血的具体病因、病性、瘀血的部位及临床表现,灵活配合其他穴位,才能取得良好的活血化瘀效果。如气滞血瘀应配合疏肝解郁,气虚血瘀则应兼顾补气,寒凝血瘀应兼取水道、归来、气海、大赫、地机诸穴。

热邪聚于下焦,致生各种妇产科病症。带下赤黄、少腹疼痛、外阴痒痛,可取曲骨、中极、带脉、太冲等穴,针刺用泻法,并用八髎刺络放血,以泻去热邪;热入血分,则迫血妄行,致经行先期、经量过多,崩漏、产后恶露不尽等,急取大赫、隐白二穴,三棱针点刺放血,并取血海、行间、三阴交,针刺用泻法,达到凉血止血的效果。

11.推拿、导引疗法

推拿疗法是指在体表一定部位施以不同手法,具有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作用的治疗方法。其中:

疏肝解郁法的常用手法有摩腹,搓摩胁肋,按揉期门、太冲、日月、章门,一指禅推肝俞、膈俞、胆俞等。

健脾益胃法常用手法有摩腹,揉脐,揉中脘,捏脊,按揉足三里,点按脾俞、胃俞、三焦俞等。

补肾固本法的常用手法有一指禅推或按揉关元、气海、丹田,擦八髎、命门,按揉肾俞、关元俞、气海俞。

理气血法的常用手法有分推并揉膻中,揉内关、曲泽,按揉肺俞、心俞、膈俞、肝俞,捏脊等。

和冲任法的常用手法有掌颤腹、指颤关元、捏脊、叩击八髎等。

温经暖宫法常用手法有揉脐,擦督脉,揉并擦命门、阳关等。

清热化湿法的常用手法有快速摩腹,向下推擦脊柱,捏脊(自上而下),按揉足三里等。

12.饮食疗法

饮食疗法简称“食疗”,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经过特定的烹调,加工成为具有预防、治疗、强身、抗衰老作用的一种疗法。其内容包括:饮疗、粥疗、汤疗、糕疗、羹疗、饼疗、胶疗、粉疗、鸡蛋疗法等。饮食疗法是现代综合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营养的食物其实就有特定的药用价值,经过特殊营养饮食的配合,有的能直接影响疾病的转机,有的为机体进行其他治疗(如手术、大病愈后)创造必要条件;此外,还能增强病人体质,促进疾病的早期治愈,以防复发等。

由于妇女在生理上具有月经、妊娠、分娩、哺乳、带下等特点,在预防保健及临床治疗过程中,辨证施食、合理用膳会对妇女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发挥重要的作用。妇科疾病的食疗必须注重冲任、气血、肝脾肾之间的关系,针对病性寒热虚实的不同予以调理,择食配药。女性“以血为本”“以血为用”,饮食当以补阴、补血为要,应尽量以多汁多液之食物为主。

食疗在中医妇科学中的运用广泛。除遵循因证施食,按照妇女各个时期的不同生理特点用膳外,还必须根据食物本身的特性、食物之间的相须相克及用食者的体质情况等,按照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的原则,平衡膳食,合理配餐。只有这样,食疗的作用才能得以充分体现,人体才会获得全面的营养,水谷精微充足,气血旺盛,脏腑安和,疾病无从发生。对于患者而言,药疗与食疗的同时进行、相互配用,有利于促进疾病的痊愈和病人早日康复。

13.情志疗法

情志疗法就是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七情平衡、五志平和、形神统一的良好精神情志状态,以实现预防疾病、祛病延年的生态养生目的。情志包括七情和五志。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是指人受到外界刺激后产生的正常的七种情绪。七情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不正常的七情会导致疾病,即当怒则怒、当悲则悲,过怒或过悲都会导致疾病。五志是五脏心、肝、脾、肺、肾所藏的5种精神活动,即心主喜、肺主悲、脾主思、肝主怒、肾主恐。这些情志活动反映了五脏功能,五脏功能正常,情志就正常,否则就会患病。如果情志过度,就会伤及五脏,导致疾病的发生。如“喜怒不节……生乃不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摇”(《灵枢·口问》);“大怒则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由于不同的情志变化分别体现着不同脏腑的生理功能,因此,情志过激致人发病也往往通过不同的变化影响到不同的脏腑,出现各脏腑功能失调所特有的症状。如怒则伤肝,由此而出现肝的病变;同样,喜则伤心、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由此也可引发各自脏腑的病变,出现相应的症状。

中医认为,正常的情志活动可使人体气血协调,正气旺盛,有利于机体健康及疾病痊愈;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气血失调,脏腑功能下降,正气衰败,促使疾病恶化。人的情志状态如何,决定着整个机体的平衡或失调,良好的情志状态可以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而不良的精神情志刺激可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

金元医家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提出了“以情制情法”,即“以悲制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以喜治悲,以谑浪戏狎之言娱之;以恐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以怒制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以思治恐,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情志刺激的强度,并尽可能地同时采用其他相应的方法,不可生搬硬套。

14.娱乐疗法

音乐、舞蹈、歌咏法:音乐、舞蹈、歌咏通过艺术感染力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节奏鲜明者能使人振奋,旋律柔和优美者能使人轻松愉快,而深沉哀愁者能使人抑郁忧愁,进而影响肌张力、血液循环及脏腑活动。

本疗法可以起到疏肝解郁、宁心安神等功效。每日2~3次,每次30~60分钟,环境应优雅,没有噪音干扰,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配备相应的灯光、音响、服饰、花卉等,以增强效果。

(三)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

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因此应避免配合应用。主要包括“十八反”和“十九畏”。“十八反”: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川乌、附子、草乌)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南、北)、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由于目前反药是否能同用尚未研究明了,临床用药应慎重,以免发生意外。

2.妊娠用药禁忌

妊娠用药禁忌是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根据药物对胎元损害的程度不同,主要分为慎用与禁用两大类。禁用药绝对不能使用,慎用药可根据病情需要斟酌使用。如《金匮要略》以桂枝茯苓丸治妊娠瘀病,此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的道理。慎用药包括活血化瘀通经、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禁用药是指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雄黄、砒霜等。需强调指出,除非必用时,一般尽量避免使用,谨遵医嘱。

3.服药饮食禁忌

服药饮食禁忌是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简称忌口。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禁忌要求。根据食物和药物的性味不同,一般来说,热性病忌烟、酒、辛辣、香燥、煎炸等食物,因此服用清内热的中药时,不宜食用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的食物;在治疗寒证服用中药时,则应禁食生冷食物。具体饮食宜忌谨遵医嘱。

魏氏妇科临床证治

月经病

月经又称为“月水”“信水”“月汛”“月事”“经水”,是有规律的周期性子宫排血现象。月经之有规律,一是指女性的一生中,在相对的年龄阶段表现为月经应时而来,至时而去,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月经的主要成分是血,而血又赖气之统摄、运行与调节。天癸赖气血运送而发挥其作用,冲任需要气血充盈乃能蓄溢有常,胞宫受气血灌注才能行经。月经的产生须以脏腑功能正常、气血调匀、经脉流通为其生理基础,以肾气-天癸-胞宫为月经产生与调节的轴心,以阴阳消长、气血盈亏的变化为月经节律的体现。

月经病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异常,或伴经色、经质的异常;月经的非生理性停闭;或多次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绝经前后所出现的有关症状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治疗总以以下三法为主:

1.调气血

女性以血为本。汪石山说:“妇人属阴,以血为本。但人肖天地,阴常不足,妇人加乳哺月经之耗,是以妇人血病者多。”但气为血帅。朱丹溪曾说:“血为气之配,气热则热,气寒则寒,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气清则清,气浊则浊。”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主持和推动。唐容川说:“运血者气也,守气者血也,气病则血不能独行,血病则气不能独化。”也就是说,血和气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妇科病虽然以伤血为主,但血病必连及于气。也有一些疾病是气病连及血的,如气滞引起的痛经、经少、经闭等。因此,治疗妇科疾病,首先着重调气血,气血调匀,则诸脏安和,经脉通畅,经带胎产等病就可痊愈。即使需用清凉、攻下诸法,也应注意不要伤及气血,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和脾胃

脾胃是后天之本,生化之源。饮食入胃后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但是,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同样,也有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和布散至全身。如《素问·经脉别论》说的“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和“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