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一生的旅行计划.中国最美的100个地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08:56:51

点击下载

作者:《知行天下》编委会

出版社:蓝天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影响一生的旅行计划.中国最美的100个地方

影响一生的旅行计划.中国最美的100个地方试读:

梦想没有极限,用心去追逐

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能感受到美好的时刻,可以是喜极而泣的泪水,也可以是发自肺腑的放声大笑,可以是与家人紧紧拥抱,也可以是无拘无束地自由奔跑……

还可以是当你看到九寨沟海子中的一段残木,香格里拉草甸上烂漫的鲜花,黄山上吞吐朝阳的苍松,庐山瀑布四处飞溅的晶莹水珠,布达拉宫前被虔诚洗礼的石子路,龙门石刻中微笑着的大佛,婺源古镇上讲述着往事的马头墙……

我们精心打造了这两册《影响一生的旅行计划》丛书,本册《中国最美的100个地方》专为读者展现中华大地的各色美景。我们特别聘请了多位地理专家、资深的旅游爱好者及相关业内人士组成编撰组,以全新的视角从全国各地选取了100处最富有代表性的景观,它们有或雄奇、或秀美的山川美景,也有充满人文关怀的历史遗迹,饱经沧桑的文化古城……我们希望可以借此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各种臻于极致的“美”一一铺陈在您的面前。书中的图片从上万张摄影作品中披沙拣金、层层汰选而来,配合优美的散文诗式的文字,将带您展开激动人心的神游之旅。

有人说,人生是一出戏,你方唱罢我登场;也有人说,人生是一条漫长的路,要方向明确、直达终点,更要细细欣赏沿途的风景。本书为您介绍的100个地方正是由无数美丽各异的风景组成,必定值得您在匆匆路上驻足欣赏,流连其中。

也许书中的有些地方您曾经到过,有些地方已经在您前往的计划里,有些地方您之前并未曾留意,于是,翻开本书,您或许会与书中的讲述产生共鸣,忆起那一段美好的时光;或许会从书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在脑海中勾画出一次完美的旅行;更或许汲取到新的灵感,激发了心中的梦想,开启那尘封的心灵之门。如此种种取其一,本书制作者的一番苦心便得以报偿,无所他求。珠穆朗玛峰

全称:珠穆朗玛峰全称:

所在地:中国/尼泊尔所在地:

世界屋脊从空中俯视喜马拉雅山脉,但见群峰攒动、雪覆云挡、气势雄浑,不愧于“地球第三级”的美称。

入选理由

威严、雄伟、圣洁、巍峨,当立于雪域高原的世界屋脊,置身在纯净的蓝天白云下,抬头眺望恍若梦幻的女神之峰时,罗列各种词汇,也无法尽述对她庄严华贵的赞美。千百年来,圣山珠穆朗玛赢得数不清的赞叹与崇敬,皑皑白雪,巍峨山峰,成就了一个不朽的地理传说。飘荡在珠峰峰顶的旗云由对流性积云形成,随着高空风上升气流和天气系统的不同,形态会不断变幻,珠峰旗云因此又有“世界最高的风向标”之称。

西方人所称的埃佛勒斯特峰,西藏人叫她珠穆朗玛峰,意为“世界之母神”。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王国的边界上,尼泊尔称之为萨加玛塔峰。其海拔8844.43米,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与洛子峰、马卡鲁峰、卓奥友峰及邻近许多7000米以上的高峰组成世界上最雄伟的高山区。

珠穆朗玛峰大致东西走向,北坡与青藏高原相连,地势比较和缓,南坡和东坡受冰川侵蚀及河流切割,在约53千米的水平距离内,相对高差达6000米以上。其峰体宽大,具有西北、东北和东南3个走向的刃脊,是一座巨型金字塔状的大角峰。

在地质构造上,珠穆朗玛峰主要由古老的变质岩系构成,海拔6400米以上被冰雪掩盖。6400~8200米为北坳组,以含黑云母石英千枚岩和黑云母石英片岩为主的岩石,一般呈黑色,构成金字塔形峰体宽大的下部。8200~8660米的岩层由石英大理岩等组成,一般为黄色。8660米以上全部由结晶岩、灰岩组成,一般为灰色或浅灰色。珠峰下的经幡珠峰冰塔林

珠穆朗玛峰地处低纬高寒环境,现代冰川发育较为完全,冰川作用区总面积约5000平方千米,最大的绒布冰川长约22千米,面积约87平方千米。这里的冰川以大型山谷冰川为主,一般具有大陆性冰川特征,冰川的补给量不大,消融量较小,进退变化较弱。在长期冰川作用的影响下,角峰、刃脊和冰斗等冰蚀地貌明显,珠穆朗玛峰就是一个大角峰,峰顶突出,但不尖锐。其北坡平均坡度为45°,由于冰雪不断下滑,形成了20多条雪崩槽,其中注入中绒布冰川粒雪盆的大雪崩槽,长2500余米,宽百余米,向上延伸几乎达到峰顶。南坡平均坡度为50°~55°,上部冰雪停积较少,均以雪崩、冰崩的形式补给冰川。东坡6500~6900米之间的坡度为20°~25°,这里基岩大量出露;6900米以上平均坡度为40°左右,全为冰雪覆盖。喜马拉雅山脉群峰中的珠穆朗玛

珠穆朗玛峰地区日照充足,峰区气温低,降水量少,属于高寒半干旱地区,基本上全年均属冬季。由于地势较高,气温、降水及其对应关系随高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遂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垂直自然带结构。

南翼湿润半湿润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由上至下依次为:高山冰雪带、高山寒冻冰碛地衣带、高山寒冻草甸垫状植被带、亚高山寒带灌丛草甸带、山地寒温带针叶林带、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山地热带季雨林带。北翼半干旱高原垂直自然带分布由上至下依次为:高山冰雪带、高山寒冻冰碛地衣带、高山寒冻草甸垫状植被带和高原寒冷半干旱草原带。

珠峰为每个走近她的人留下了无尽的叹息、感慨和追忆。人们在歌声中发出询问:“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期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这歌声与其说是歌唱青藏高原的,不如说是献给珠穆朗玛峰的圣歌。贡嘎山

全称:全称:贡嘎山

所在地:所在地:四川

蜀山之王

{雪山脚下,冰川之畔,森林环抱,蓝天白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诗中只顾感慨蜀境高山的险恶峭拔,却忘记了赞颂“蜀山之王”—贡嘎山的奇丽与庄重。

在藏语中,“贡”是雪,“嘎”是白,“贡嘎山”的意思便是“洁白的雪峰”。它位于川藏交界处,主峰海拔7556米,是闻名世界的横断山系第一高峰。贡嘎山主峰周围林立着145座海拔达到五六千米的冰峰,群山连绵起伏、险峰簇拥、白雪皑皑,是雪域高原上著名的神山,被视做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姊妹。

贡嘎山区是现代冰川较为完整的地区,以罕见的冰川奇观闻名于世。这片地区共有现代冰川71条。其中,海螺沟是原始冰川中最奇秀的成员,素有“海螺天下奇”之说。它是亚洲最低海拔的冰川,最低点为海拔2850米。这条冰川旖旎伸入原始森林6千米,形成了冰川与森林共存的奇观。海螺沟营地内的木屋

作为离城市最近的一条现代冰川,海螺沟内的自然风光非入选理由在藏语中,“贡”是雪,“嘎”是白,“贡嘎山”的意思便是“洁白的雪峰”。多年以来,贡嘎山与海螺沟隐居在高原之上,覆盖着神秘面纱,不为世人所熟知。雪山脚下,冰川之畔清澈透明的高原湖水,既展现了地理史上的奇观,又造就了蜀境宛如香格里拉的人间乐园。

但没有受到人为的影响,反而充满了原始与野性的气息。由于冰川运动,这里形成了冰川弧、冰川断层和冰塔、冰桥、冰川石蘑菇、冰城门等许多奇异的造型,或优雅,或怪异,或雄壮,气势磅礴,如同鬼斧神工雕琢而成。沟内有条凌空垂挂的“大冰瀑布”,落差1080米,宽1100米,由无数巨大的冰块组成。这条巨型冰瀑横亘天空,似乎奔腾咆哮的河水在一刹那间被神力冻结,雄伟壮观,气势恢弘,令人望而生畏,堪称举世无双的奇迹。而当冰崩时,冰体间的撞击与摩擦会产生放电现象,蓝光闪烁,山谷轰鸣,令人觉得似乎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冰雪神话世界。贡嘎山山坡上的红叶

在这一片天寒地冻、冰天雪地的世界内,竟然有数十处温泉常年蒸气氤氲,水温介于40~80℃,有的甚至达到90℃以上。其中二营地温泉一昼夜的流量达8900余吨,水温高达90℃,是世界上少有的温泉瀑布。

贡嘎山的一大奇特之处在于它的生态和气候都呈现出极其显著的垂直变化:从南坡大渡河河谷至主峰顶水平距离29千米,而相对高度差却达到了6556米,因此产生了“山顶白雪皑皑,山腰秋木稀疏,山脚鲜花灿烂”的独特景观。在贡嘎山的山脚下,气候温和,植被茂盛;山腰中红叶纷飞,胜于香山;而到了山顶,却是一片银装素裹的严酷景象。各个植物带之间层次如此鲜明,甚至于爬上山峰就能一路感受四季变化,是世界上罕见的生态奇观。而海螺沟中甚至同时具有亚热带到高山寒漠带的完整植物带谱,内有植物4800多种,动物400余种,其中还保存着许多第四纪时期的动植物,可以说是生物史上的活化石区。海螺沟冰川形成于大约1600年前,地质学上称其为现代冰川。在厚达40~150米的冰川舌上,分布有众多的冰面湖、冰川弧拱、冰塔林、冰川石蘑菇、冰川裂缝、冰洞、冰川城门洞等。图为海螺沟冰川上的冰洞。

多年以来,贡嘎山与海螺沟隐居在高原之上,覆盖着神秘面纱,不为世人所熟知。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开发,贡嘎山附近已成为目前中国环境容量最大的风景区,总面积10000余平方千米,景区内还点缀着10个高原湖泊,如明珠般散落在冰川林海之中。雪山脚下,冰川之畔,森林环抱,蓝天白云,加上清澈透明的高原湖水,形成了原始、秀丽的自然风貌,既展现了地理史上的奇观,又造就了蜀境宛如香格里拉的人间乐园。各种野生植物把海螺沟装点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博格达峰

全称:全称:博格达峰

所在地:所在地:新疆

天山明珠

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在东部天山地区,一抬头便能够看到圣洁而雄伟的博格达峰。博格达峰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境内,是东部天山的最高峰,海拔5445米。它的山体仿佛一个巨大的银色金字塔,冲天而立,直入云霄,主峰和左右两峰肩连,三峰并起,形如峰架,巍峨壮观,气势不凡。博格达峰地表多为冰雪覆盖,为东天山最大的现代冰川作用中心。冰光映日,博格达峰于冰雪间显露出的嶙峋山石展现出一种极富力度的美感。

博格达峰的形成也是一番移山倒海的艰苦过程,它最早隆起于晚二叠纪,在中生代和早第三纪遭受剥蚀夷平,在喜马拉雅运动中再次逐渐隆升为雄伟的山峰。峰顶银光闪闪,有万年不化的积雪与冰川,一条巨大的扇形冰川自博格达冰峰倾泻而下,以雷霆万钧之势堆起一个个巨大的冰坝。博格达峰的中山云杉林带群山环抱、碧水蓝天,雪峰雄伟挺拔,倒映在池水中,湖光山色,浑然一体。满山苍松叠嶂,郁郁葱葱,一望无际。峰下群山起伏,资源丰富,动植物与矿产资源的种类繁多。

入选理由

博格达峰是天山山脉东段的最高峰,海拔5445米。博格达蒙语意为“众山之神”,是人们心中的神灵。它是由三个峰尖紧依并立而成,终年冰雪皑皑,世称“雪海”。博格达峰脚下花草丛生、牧群云游的秋天

博格达峰上冰天雪地,狂风呼啸,温度常在冰点以下,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却生长出了驰名天下的天山雪莲。雪莲为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生于新疆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雪线附近的岩缝、石壁和冰磺砾石滩中,千百年来一直被新疆各族牧民看做圣洁的化身、爱情的象征。形态娇艳的雪莲,幼苗能经受住-21℃的严寒,经历5年冰霜才能开花。

当你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置身于博格达峰脚下时,你会欣慰地发现:在人迹罕至的博格达冰峰雪岭之中,人是那样的渺小,而山和自然是那样的博大。在博格达这片净土上,没有世人的瞩目,没有金钱的诱惑,只有你面对巍峨雪山,用心灵去感受她的脉搏,聆听她的呼吸……南迦巴瓦

全称:全称:南迦巴瓦

所在地:所在地:西藏

雷电如火般燃烧云雾中南迦巴瓦的主峰傲然挺立。当地人相传,诸神常在此峰顶聚会,缭绕的旗云便是他们燃起的桑烟。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对兄弟一起学武,弟弟加拉白垒勤奋好学,很快就练得高强武功,哥哥南迦巴瓦十分嫉妒,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将弟弟杀害,并把他的头颅丢到了米林。上天为了惩罚南迦巴瓦的罪过,便罚他驻守在雅鲁藏布江江边,永远陪伴着被他杀害的弟弟。现在我们看到的南迦巴瓦峰常年云雾缭绕,仿佛自知罪孽深重,没有面目再见世人的样子;而与南迦巴瓦峰相距仅20千米、隔江相望的加拉白垒峰顶则是圆圆无尖的形状,恰似一座无头山。

入选理由

南迦巴瓦峰巨大的三角形峰体终年积雪,云遮雾盖,从不轻易露真容。地震、冰塌、雪崩不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曾是人类无法征服的最高一座“处女峰”。“南迦巴瓦”在藏语中意为“雷电如火般燃烧”,又名“那木卓巴尔山”,是“天上掉下来的石头”的意思。它的海拔高度为7756米,是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巨大的三角形峰体终年积雪,云遮雾盖,从不轻易露真容。

极其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强烈的板块构造运动,导致了南迦巴瓦峰地区种种世界罕见的地质构造和气魄非凡的险峻地势。南迦巴瓦峰的三面坡壁大都被冰雪削割成断崖绝壁,峰顶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地震、冰塌、雪崩不断,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南迦巴瓦峰曾是人类无法征服的最高一座“处女峰”。生活在南迦巴瓦山区的门巴族少年

南迦巴瓦峰地区地跨热带和寒带,白雪皑皑的山峰和蕉叶摇曳的热带雨林在直线距离不足200千米的南迦巴瓦南坡顺序排开,呈现出完美的植物垂直分布带。从香蕉、龙脑香、扇尾葵等热带特有的植物,到香樟、楠木、铁杉、报春花、驴蹄草组成的温带针叶林和寒带灌木草甸无所不有。

秋高气爽的时节是欣赏南迦巴瓦峰壮美景色的最佳时机。这个时候,雨云较少,空气明净,温度适宜,比较容易见到南迦巴瓦峰直指蓝天、气势不凡的真面目。那扑面而来的清冷的空气,在阳光下折射出耀眼光芒的雪峰,险峻陡峭的大峡谷,这样的景色是多么令人震撼而终身难忘。南迦巴瓦当地人竖起的经幡乔戈里

全称:全称:乔戈里峰

所在地:所在地:新疆

神秘的野蛮暴峰

入选理由

海拔8611米的乔戈里峰,是世界第二高峰,因地形险恶,气候十分恶劣,而使世界各国的登山爱好者趋之若鹜,并享有“野蛮暴峰”之称。“乔戈里”是塔吉克语“高大雄伟”的意思。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也是喀喇昆仑山脉的主峰,它位于喀喇昆仑山的中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喀喇昆仑山脉绵延数千米,山脉上高峰密集,紧密相连地坐落着包括乔戈里峰在内的4座8000米以上的世界高峰,此外还有20多座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地理资源非常丰富,因此这里成为位居世界第二的登山中心。

乔戈里峰峰顶呈金字塔形,山巅是北低南高的大面积冰坡;山体两侧为44千米长的音苏盖提冰川;北侧是地形复杂、陡如刀削的乔戈里冰川,冰裂、雪崩、滚石发生频繁。在长达半年之久的寒冬时节,峰顶的最低气温可达-50℃;而每年的5~9月,气温回升,冰雪消融,常常造成河谷水位暴涨,山洪泛滥。总之,乔戈里地区地形险恶,气候十分恶劣,其攀登难度远远高于珠穆朗玛峰,于是登山爱好者戏称乔戈里峰为“野蛮暴峰”。从1902年开始的50多年间,各国登山队尝试对乔戈里峰的征服屡屡以失败告终,直到1954年7月31日,意大利登山队历时近100天才终于成功开创登上乔戈里峰顶的世界纪录。乔戈里峰下的樱花在乔戈里山区生活的当地老人

然而乔戈里峰的神秘面纱并没有因为人类的征服而完全揭开。科学家从卫星图发现:乔戈里峰及周围的冰峰与大金字塔及其周围的三座小金字塔形成的布局几乎完全相同;而大金字塔和乔戈里峰本身除了大小之外,形状与山体四面的方位方向也完全相同。金字塔与乔戈里峰有着如此惊人的相似,乔戈里峰对于解开金字塔之谜会有什么样的启示呢?这无疑为乔戈里峰又平添了几许耐人寻味的魅力。梅里雪山

全称:全称:梅里雪山

所在地:所在地:云南

雪山太子

入选理由

梅里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峰藏语为“雪山之神”,是藏传佛教的朝觐圣地,位居藏区的八大神山之首。所以每年的秋末冬初,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的大批香客不惜千里迢迢赶来朝拜,匍匐登山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梅里雪山属横断山脉,位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和西藏的察隅县交界处,距离昆明849千米。梅里雪山属于怒山山脉中段,处于世界闻名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地区,它逶迤北来,连绵十三峰,座座晶莹,峰峰壮丽。

在这一地区有强烈的上升气流与南下的大陆冷空气相遇,变化成浓雾和大雪,并由此形成世界上罕见的低纬度、高海拔、季风海洋性现代冰川。雨季时,冰川向山下延伸,冰舌直探2600米的森林;旱季时,冰川消融强烈,又缩回4000米以上的山腰。由于降水量大、温度高,就使得梅里冰川的运动速度远远超过一般海洋性冰川。剧烈的冰川运动,更加剧了对山体的切割,造就了令所有登山家闻之色变的悬冰川、暗冰缝、冰崩和雪崩。

由于垂直气候明显,梅里的气候变幻无常,雪雨阴晴全在瞬息之间。梅里雪山既有高原的壮丽,又有江南的秀美。蓝天之下,洁白雄壮的雪山和湛蓝柔美的湖泊,莽莽苍苍的林海和广袤无限的草原,无论在感觉上和色彩上,都给人带来强烈的冲击。梅里雪山山脚下的藏传佛教经幡

这里植被茂密,物种丰富。在植被区划上,属于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类型,在有限的区域内,呈现出多个由热带向北寒带过渡的植物分布带谱。海拔2000~4000米,主要是由各种云杉林构成的森林,森林的旁边,有着延绵的高原草甸。夏季的草甸上,无数叫不出名的野花和满山的杜鹃、格桑花争奇斗艳,竞相怒放,犹如一块被打翻了的调色板,在由森林、草原构成的巨大绿色地毯上,留下大片的姹紫嫣红。梅里雪山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3座,称为太子十三峰。十三峰中最高的卡瓦格博峰,为云南第一高峰。

梅里雪山北与西藏阿冬格尼山,南与碧罗雪山相连接,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3座,称为“太子十三峰”。十三峰中最高的卡瓦格博峰,为云南第一高峰,海拔为6740米,是藏传佛教的朝觐圣地,传说为宁玛派分支伽居巴的保护神,位居藏区八大神山之首,故在当地有“巴何洛登地”的尊号。它是康巴藏民顶礼膜拜的“神山”。20世纪30年代探游过世界不少名山大川的美国学者洛克博称卡瓦格博峰是“世界上最美之山”。每年秋末冬初,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的一批批香客,千里迢迢赶来朝拜这座心灵中的自然丰碑。他们围着神山绕匝礼拜,少则7天,多则半月,这在当地被称为“转经”。若逢藏历羊年,转经者更是增至百十倍,匍匐登山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若逢阳光返照,云雾蒸腾,便有彩虹出现,美如天上仙境。}梅里雪山上的寺庙

卡瓦格博峰下,冰斗、冰川连绵。其中“明永”和“斯恰”如两条银鳞玉甲的长龙,从海拔5500米往下绵延至2700米的森林地带,离澜沧江面仅800多米,这是世界上稀有的低纬度、高海拔、季风海洋性的现代冰川。

卡瓦格博峰南侧,有瀑布自千米悬崖倾泻而下,称“雨崩神瀑”。每年夏季冰雪消融,一股股水流沿崖壁飞泻,像千万匹白练飘然而下,飘飘洒洒,十分壮观。若逢阳光返照,云雾蒸腾,便有彩虹出现,美如天上仙境。

卡瓦格博峰迄今为止仍然是无人登顶的处女峰。早在1902年,英国派出一支登山探险队首次向神女峰发动冲刺,结果以失败告终。后来,美国、日本、中日联合等4支登山队,接连4次大规模向神山攀登,均无一次成功。1991年1月,17名中日登山健儿在卡瓦格博峰下不幸遇难。消息传来,震惊世界,被列为当年全国十大体育新闻之一。梅里雪山及雪山脚下的明永冰川

千百年来,梅里的太子十三峰就犹如一位位倚天而立的斗士,孤傲中透出冷峻。它们以强悍有力的臂膀,不分昼夜坚实地捍卫着它们曾赐予魂魄的每一个生命体。梅里雪山脚下蜿蜒湍急的江水阿里

全称:阿里

所在地:西藏

西藏的西藏

{冈仁波齐山形如橄榄,直插云霄,峰顶如七彩圆冠,周围则如八瓣莲花,四面环绕。}

西藏阿里以“世界屋脊的屋脊”著称,地形独特,山水险峻多姿,气势磅礴。

阿里地区位于西藏西部,东与日喀则和那曲地区连接,西南分别与尼泊尔、印度和克什米尔地区为邻,西北与新疆接壤,面积31万平方千米。阿里地区以“世界屋脊的屋脊”著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阿里地区地形独特,山水险峻多姿,气势磅礴。这里有巨大美丽的雪山、湖泊和宽阔的草原,这里亦有各种高原珍稀动物和名贵植物,自然资源丰富而独特。阿里地区的希夏巴玛峰,也是一座海拔在8000米以上的高峰。它海拔8012千米,是世界第十四高峰。

神山—冈仁波齐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海拔6656米,雄伟壮观,在多种宗教中拥有神圣的地位,吸引着无数信教群众和旅行者,虔诚的信徒更是不远万里叩着长头,用长达一年或更长的时间来朝拜它。

入选理由

选择中国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阿里一定会榜上有名,但它却又总能吸引到探奇搜险的人们。巨大美丽的雪山、湖泊和宽阔的草原,各种高原珍稀动物和名贵植物,使这个“西藏中的西藏”散发出无尽的魅力。

冈仁波齐,藏语意为“雪山之宝”。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尚在人间时,守护十方之神、诸菩萨、天神、人、阿修罗(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和天界乐师等都云集在神山周围,时值马年,于是,马年便成为冈仁波齐的本命年。据说朝圣者来此转山一圈,可洗尽一生罪孽;转山十圈,可在五百轮回中免下地狱之苦;转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而在释迦牟尼诞生的马年转山一圈,则可增加一轮十二倍的功德,相当于常年的十三圈。因此,千百年来,来此朝圣者络绎不绝,神山已深深寓于西藏的宗教历史文化之中,成为人与神、人与自然结合的精神之山、文化之山、信仰之山。西藏许多信教者都将冈仁波齐的图片与佛像供奉在一起,冈仁波齐不仅是一种自然美的象征,也成为一种信仰的象征。阿里地区的“神山”冈仁波齐,奇特优美,四面对称,酷似金字塔。

冈仁波齐山形如橄榄,直插云霄,峰顶如七彩圆冠,周围则如八瓣莲花,四面环绕。神山每年的换经幡仪式,是一个盛典,通常在神山西麓举行。这里矗立着一根奇高无比的风马旗柱(藏语叫“达庆”),高24米,直径0.3米多,用带毛的生牛皮裹着柱身。旗杆底部深埋于土中,并有许多大石块堆在底部用以加固,另有几根粗长的绳子将柱身向四方拉紧固定,以防狂风吹倒,绳子上缠满了五彩经幡。旗杆顶部有个黄铜顶子。每年的藏历4月15日,神山都要举行神圣的换经幡仪式。届时,来自印度、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美国、英国、瑞士、奥地利等国的游人、香客和来自中国云南、四川、甘肃、青海及西藏各地的藏族同胞,纷纷来到神山脚下。晌午时分,随着法铃声响起,典礼便开始了。手捧哈达的主持人,缓缓走向大旗柱,人们也一起拥过去,拉着绳子,等待口令。主持人立于大旗柱前,沉默片刻,之后高声喊道:“肖—吉拉!肖—尼拉!肖松巴拉!”(劳动号子),在号令的指挥下,人们将巨大的木杆缓缓放倒在地上,众人便蜂拥般奔向旗柱,顷刻间就将旗柱上的经幡旗抢得精光。“神山”冈仁波齐峰下的圣湖—玛旁雍错

据说,在大旗柱上挂了整整一年的经幡能消灾减难,而法力最大的莫过于柱顶上的哈达、经幡和各种香料。摘下旧经幡后,要将缝好的崭新的经幡、哈达等披挂于旗柱,之后,众人也将各自准备的哈达、敬献给神山的物品等拴挂在旗柱上。当主持人再一次手捧哈达走向焕然一新的旗杆时,先是片刻沉默,继而一声令下,众人齐心合力将旗柱半竖起来,部分人用准备好的木架将其顶住,此时大旗柱头朝曲古寺,据说是为了让它朝拜一夜,第二天早晨它才能重新站起来。

神山周围分布着扎布热寺、曲古寺、哲热寺和祖珠寺4个小寺,亦是朝圣者转山必定拜祭的地方,这也是转山的一部分。转山路上,本教徒沿逆时针方向转山,与藏传佛教徒正好相反。本教,俗称黑教,是西藏古代盛行的一种原始宗教,最初流行于阿里一带,它崇奉天地、山林、水泽的神鬼精灵和自然物,重祭祀、跳神、占卜、禳解等。古格王国遗址在阿里札达县札布让区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遗址由300余座房屋和300余孔窟洞及3座佛塔组成,占地约18万平方米。

距神山不远,是被世人称为“圣湖”的玛旁雍错。它位于普兰县境内的冈仁波齐峰和纳木那尼峰之间,海拔4588米,面积400多平方千米,湖水最深达70米。玛旁雍错藏语意为“永恒不败的玉湖”。据说是为纪念11世纪佛教战胜当地本教所取的名字。唐朝高僧玄奘在其所著《大唐西域记》中,对玛旁雍错也有所描写,将这里称为“西天瑶池”。据经书记载和佛教徒的传说,玛旁雍错是世界上的“圣湖之王”,是胜乐大尊赐给人类的甘露,湖中的圣水能清洗人们心灵上的“五毒”,即贪、嗔、痴、怠、嫉。在湖中沐浴净身,灵魂可得以洗礼,肌肤可得以洁净,并能延年益寿。

玛旁雍错有“四大江水之源”之称—东为马泉河,南为孔雀河,西为象泉河,北为狮泉河,以天国中的马、狮、象、孔雀4种神物命名的这4条河,分别又是南亚著名的恒河、印度河、萨特累季河和雅鲁藏布江的源头,因此,玛旁雍错又有“世界江河之母”的美誉。每年夏秋之间,许多虔诚的佛门子弟,扶老携幼来玛旁雍错沐浴,浴后必取“圣水”。班公湖,一半在中国的阿里境内,另一半则流向印度,是一个狭长的湖。有趣的是,虽然同属一湖,在中国境内的是淡水,而印度境内的是咸水,苦涩,不能饮用,也没有鱼类生长。藏语称此湖为“错木昂拉仁波湖”,意为“长脖子天鹅”。湖中生长着大量的鱼类和水鸟。

阿里不仅有神圣的雪山、圣洁的湖水,这里还是中国一些特有珍稀动物的乐园。长期以来,由于地域特殊和交通不便,这里生态环境保持完好,基本呈原始状态,仅在阿里东北部,就有数十种野生动物,其中藏野驴、金丝野牦牛、藏羚羊、盘羊等为青藏高原所特有。在这座天然动物园中,最集中、最吸引人的当属班公湖鸟岛。专家考证,100多万年前,阿里地区札达到普兰之间是个方圆500多千米的大湖。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湖盆升高,水位线递减,逐渐冲磨出建筑物一般惟妙惟肖的形状与层高。

鸟岛面积不大,长约300米,宽200多米,岛上只有一些低矮的灌木,沿岸还生长着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草科植物。小岛到处是石灰石碎块,遍地是鸟粪,有些地方已经堆积了厚厚的一层,鸟羽毛处处可见。岩石间、草丛中、湖面上、湖岸边,大鸟、小鸟、鸟蛋无处不有,将整个小岛盖得严严实实。这里生态环境良好,栖息在岛上的鸥鸟、灰鸭等鸟禽,以湖中的鱼类、水草等为食。每年春天来临,孟加拉湾的温暖气流吹入阿里高原,头年冬季从高原飞往南亚大陆避寒的鸟群又飞回岛上,在此产卵,繁殖后代。阿里的普兰地区风光

这是一片富饶的土地,它蕴涵着神秘的宗教文化,造就了美丽的神山圣湖,吸取着千百年的日月精华,它是如此纯净、神圣、风姿绰约。贺兰山

全称:全称:贺兰山

所在地:所在地:内蒙古/宁夏

内蒙古的骏马

贺兰山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交界处。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180千米,海拔2000~2500米不等。山体的北部与中部海拔较高,山势陡峭,峡谷险峻;南部地势和缓,蜿蜒而下为黄土高原淹没。

历史上,贺兰山曾先后是羌戎、匈奴、突厥、回纥、吐蕃等少数民族的游牧场所和聚集地。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塞外到中原的重要通道和战时的兵家必争之地,被形容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贺兰山不仅是古代的军事要塞,也是自古以来的绿色屏障。从山顶眺望,可以看到东侧碧绿广阔的大小平原和西侧一望无垠的大漠风光。阿拉善大沙漠的狂风沙砾在贺兰山前戛然止步,不能侵入到绿色的平原,这就是贺兰山的威力,是对人类难以估量的贡献。

入选理由“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岳飞的词中,贺兰山的地理位置和雄伟气势已为人们所了解。被誉为“骏马”的贺兰山是戈壁荒漠的绿色长廊,是古代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那里记载着游牧民族的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里资源丰富,景色壮丽,让无数人为之神往。贺兰山崖壁上自然形成的石佛像“贺兰”是蒙古语中“骏马”的意思,远远望去,起伏连绵的贺兰山就像一群奔腾的骏马,故而得名。山上郁郁葱葱,覆盖着云杉、油松、青杨、山杨、榆树、黄檗、山桃、葡萄、山杏、山梨等多种林木和野生果木。林间还有草雕、秃鹫、百灵、斑鸠和雪豹、猞猁、赤狐、马鹿、盘羊、牦牛等各类飞禽走兽。山上溪水纵流,怪石嶙峋,自然景观独具特色。山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稀有金属铬和镁,以及铁、磷等矿藏。林间生长着珍贵药材和菌类山珍……贺兰山的宝贝多得数不清,是名不虚传的国家宝藏。

贺兰山的山间有很多山谷,其中著名的贺兰口、苏峪口、拜寺口、滚钟口、红旗沟、柳渠口等十几处遍布历史珍宝——岩画。岩画是古代先民们在岩石上绘制和凿刻的图案,它记载了古代人类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贺兰山是中国岩画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北方少数民族把在此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社会习俗和生活向往的方方面面刻在了贺兰山的岩石上。其中以人像和牛、马、驴、鹿、鸟、狼等动物图形以及太阳的画面为主,构图朴实清新,艺术造型粗犷自然,呈现出纯朴、真实、肃穆等特点,堪称珍贵的民族艺术画廊。泰山

全称:全称:泰山

所在地:所在地:山东

天下第一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东岳泰山,拔起于鲁中南群山上,古名岱山,又称为岱宗。它形成于太古代,因受来自西南和东北两方面的挤压力,褶皱隆起;经深度变质而形成中国最古老的地层—泰山群;后因地壳变动,被多组断裂分割,形成块状山体,如今每年还在以0.5毫米的速度慢慢增高。

传说,昔日盘古开天辟地,用自己的身体变化,创造了世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故而泰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为了五岳之首。云萦雾绕的泰山群峰

入选理由

泰山的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传说,昔日盘古开天辟地,用自己的身体变化,创造了世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故而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为了五岳之首。

泰山山势挺拔雄奇,山间飞瀑松涛、景色壮丽。累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岚光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成为中国山水名胜的集大成者。泰山主要风景名胜点有56处,如泉水甘洌的五盘池、古柏参天的柏洞、犹如云梯的十八盘、耸入云端的南天门、白练高悬的黑龙潭瀑布等。而纷至沓来的文人墨客、来此封禅祭天的历朝君主,也使得泰山成为罕见的历史人文荟萃的游览胜地,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如岱庙、王母池、红门宫、斗母宫、五松亭、南天门、碧霞祠等。厚厚的云层就在脚下铺展,初出的朝阳染红眼前天际,泰山日出的浩大气势令目睹者无不动容。岱庙坊为九脊歇山顶、四柱三门式,梁柱上刻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群鹤闹莲”等30多组祥禽瑞兽和各式花卉图案。

岱顶观日历来为游人所向往,也使许多文人墨客为之高歌。日出之时,随着太阳的缓缓升起,旭日发出的第一缕曙光撕破黎明前的黑暗,使东方天幕由漆黑而逐渐泛白、慢慢透出暗红色的光芒,直至最后变成耀眼的金黄,喷射出万道霞光。最后,朝阳如同火球一般跃出水面,腾空而起。整个过程宏伟壮观,在瞬息间变幻出千万种多姿多彩的画面,令人叹为观止。

与旭日东升相对的,晚霞夕照也是泰山一个独特的美景。当雨过天晴,天高气爽,夕阳西下的时候,站立于泰山极顶之上,仰望西天的晚霞,只见朵朵残云如峰似峦,夕阳将柔和的余晖慢慢洒向大地。在夕阳的映照下,云峰之上均镶嵌着一层金灿灿的亮边,闪烁着奇珍异宝般的光辉,山顶的景物在一层一层地着色,云彩的颜色五彩缤纷,奇异莫测。“谁持彩笔染长空,几处深黄几处红。”“清泉泻万仞,落日御千峰。”—古人的诗句将泰山晚霞夕照之美抒写得淋漓尽致。

泰山之上,风景名胜无数。在玉皇顶东侧的日观峰上,有一块巨石向北斜上横出,因其方向而被取名为“拱北石”。拱北石是泰山标志之一,也是登岱观日出的好地方。站在拱北石上,面向东方的无际天空,等待着晨光熹微的那一刹那,真是别有一番豪情在胸中。古人诗云:“才听天鸡报晓声,扶桑旭日已初明。苍茫海气连云动,石上有人别有情。”

说到泰山,便须提到著名的“泰山十八盘”。十八盘位于对松山北,处在高阜之上,双崖夹道,旧称云门,今名开山,为清乾隆末年改建盘道时所辟。十八盘自此而始。开山北为龙门,旧有龙门坊,后毁。坊址东为大龙峪,雨季时众水归峡,飞泉若泻。十八盘岩层陡立,倾角达到70°~80°,在不足1千米的距离内竟升高了400米。泰山又有3个十八盘之说:自开山至龙门前393级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中767级为“不紧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门为后473级“紧十八”,共计1630多个台阶。当地有“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之说。“紧十八”的西崖有巨岩悬空,侧影佛头侧枕,高鼻秃顶,慈颜微笑,被称为迎客佛。十八盘如云梯倒挂山间,让准备登临之人平生几分怯意。

泰山被称为岱宗,山中建有岱庙。岱庙坊便位于岱庙正阳门前,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山东巡抚兵部右侍郎赵祥星与提督布政使施天裔创建。坊系石作,重梁四柱,通体浮雕。造型雄伟,雕工精细,堪称清代石雕建筑的珍品。坊柱上镌有对联:“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意境开阔,才气豪放。前后抱鼓石上各有圆雕蹲狮两对,姿态各异,生动活泼,每每令游人驻足观赏,流连忘返。泰山百年以上的古树共有近两万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树有23株,位于山阴九龙岗西侧南崖的姊妹松便在其中。

在御帐崖之上,五大夫松之下,有一巨石陡立,危如累卵,摇摇欲倾,上刻“飞来石”三字。相传宋真宗来此封禅,却被泰山的景色所迷,只顾游玩,把封禅的正事忘了个一干二净。巡游的山神无意中见到了真宗纵情享乐的丑态,不禁恼其封禅之心不诚,作法飞起一块巨石,向宋真宗砸了过去。这块巨石并未真正砸中人,而是停在了五大夫松下。真宗惊魂之余强作镇定,称这是元君派来接迎他的,后世便将此石称为“接驾石”,民间俗称“飞来石”。群峰隐约于云雾之中,绵延不绝。山体巍峨雄奇,在一片云海中时隐时现,仿佛海洋中的一个个岛屿。

丈人峰位于泰山极顶的西北角,是一座状如佝偻老人的巨大岩石。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驾幸泰山封禅。封禅毕,三公以下按例迁升一级。封禅使燕国公张说利用职权,为其婿郑镒连升四级,自九品官骤至五品。玄宗问及此事,有人对玄宗说“此泰山之功也”,意思是说郑镒升官是泰山封禅之故,实指丈人张说徇私。从此,人们称妻父为“泰山”。至于称妻父为岳父或丈人,据说是因为泰山为五岳之首,而泰山极顶有一丈人峰的缘故。香炉上层层累累的同心锁,寄予了人们各种美好的愿望。

泰山在五岳中名声最著,除了自然景观的丰富多彩之外,其原因也与始于秦汉时期的封禅活动关系密切。历代帝王在此封禅祭天,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其统治,而泰山则因封禅告祭而被抬到与天相齐的神圣高度。一座自然山岳,受到文明大国的历代最高统治者亲临封禅祭祀,并延续数千年之久,的确是堪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现象。华山

全称:全称:华山

所在地:所在地:陕西

秀丽险峻第一峰

华山是古人口中的“奇险天下第一峰”。俗谚云“自古华山一条路”,那刀削斧劈的万丈绝崖,那惊心动魄的长空栈道,那令人胆寒的鹞子翻身,无不彰显出这座天下名山让攀登者心惊胆战的一面。华山,正是因为它令人汗流浃背的险峻卓尔不群。

入选理由

华山之险,冠绝天下;而作为天下道教名山,华山的文化底蕴也是深厚非常,每一山、每一石、每一洞,似乎都有道家的仙踪古迹。或许只有沉下心来,将身心都置于华山的山水之间,才能慢慢体会到它独有的韵味。

西岳华山位于陕西西安以东120千米的华阴市,海拔2200米,古称太华山。华山由于断块上升及花岗岩垂直节理的特性,使其具有“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的险峻形象。在华山五峰中又以东峰(朝阳)、西峰(莲花)、南峰(落雁)三峰较高:东峰是凌晨观日出的佳处,西峰的东西两侧状如莲花,是华山最秀奇的山峰,南峰落雁峰是华山最高峰。三峰以下还有中峰(玉女)和北峰(云台)两峰。玉女峰相传曾有玉女乘白马入山间。云台峰顶平坦如云中之台,著名的“智取华山”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另外,华山的名胜古迹也很多,庙宇道观、亭台楼阁、雕像石刻随处可见。华山北峰经擦耳崖、苍龙岭、金锁关与另外四峰相连。擦耳崖西倚峭崖,傍临深渊。苍龙岭两侧深壑万丈,岭脊陡峭,宽不过1米。

在华山的五峰之中,北峰云台峰是登临其他四峰的要冲,虽然海拔高度不及其他诸峰,但其山势险峻异常,三面绝壁,只有一条山岭通向南面,形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1949年5月,西安解放后,陕西国民党顽敌逃上华山,企图凭借华山天险负隅顽抗。敌军把守要道,我军无路攀登,费尽周折,最终还是请当地谙熟山道的采药人当向导,用竹竿和绳子从绝境处登上北峰,从而全歼华山守敌。北峰顶上还有道观真武宫,倚山而建,造型别致,风景宜人。东峰通往观日台的云梯接近90°,人们需要拉着铁链上行,需要相当的勇气。

西峰是华山五峰之中最秀丽险峻的山峰。华山西峰就是《宝莲灯》中沉香劈山救出三圣母的地方。现在翠云宫边上有一巨石中间裂开,如被斧劈,名“斧劈石”,旁边还树立一柄长把大斧,据说沉香就是在这里力劈华山,救出了被二郎神所拘禁的母亲三圣母。西峰的西北面,崖壁直立,有如刀削,空绝万丈,险峻无比,人称舍身崖。华山因五峰相簇,状如花瓣而得名。其中东南西中四峰如含苞相拥,唯北峰独立于外。

东峰因其峰顶有朝阳台可以观看日出,故而又名朝阳峰。因为此峰此台,华山也成为观赏日出的著名胜地。东峰上有三茅洞,洞内有陈抟老祖像,洞外有甘露池。附近的清虚洞前有一孤峰,峰顶上有铁瓦亭一座,铁棋一枰,这便是传说中的东峰下棋亭。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与道家名士、以长寿著称的陈抟老祖在此处打赌下棋。两人在山中一共下了三盘对局,两盘棋赵匡胤便输光了所带钱物,第三盘又把华山给输了,所以有“自古华山不纳粮,皇帝老子管不住”的说法。华山东峰还有著名的仙掌崖,乃是指东峰的面东崖壁。经历了千万年的自然侵蚀之后,在崖壁上出现了一面手掌形的石纹,高数十米,五指分明,形象生动逼真,恍如仙人的巨大手掌,所以人称华岳仙掌,被列为陕西“关中八景”的第一景。进潼关入陕西后眺望秦岭,首先看到的就是它,每逢晴朗的早晨,掌印在阳光的照射下如镀赤金一般熠熠生辉,巍然矗立。东峰下棋亭

华山号西岳,自然少不得供奉西岳大帝华山神的西岳庙。西岳庙在华山以北5千米的岳镇街上,位于华阴市区东2千米处,距西岳华山玉泉院8千米,被称之为“天下第一庙”。西岳庙坐北朝南,庙门正对华山,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后来成为了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神的场所。西岳庙的建筑气势宏伟,在由北至南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灏灵门、五凤楼、棂星门、金城门、灏灵殿、寝宫、御书楼、万寿阁等建筑,总体呈前低后高的格局。其中正殿灏灵殿是历代帝王祭祀的地点,殿内悬挂有康熙、道光、慈禧所题“金天昭端”、“仙云”等匾额。西峰顶上的斧劈石是传说中的沉香劈山救母处。

华山之险,冠绝天下;而作为天下道教名山,华山的文化底蕴也是深厚非常,每一山、每一石、每一洞,似乎都有道家的仙踪古迹。或许只有沉下心来,将身心都置于华山的山水之间,才能慢慢体会到它独有的韵味。刻有华山弧光出现记录的山中奇石峨眉山

全称:全称:峨眉山

所在地:所在地:四川

银色世界

入选理由

如果以人比山,峨眉应该是秀美端庄的女子。自古以来便有“峨眉天下秀”之说。峨眉山的得名是因为其山形逶迤连绵,好像女子的娥眉,秀美修长,“秀”也就成为峨眉美景的灵魂。千百年来,峨眉山以秀闻名,在中国的名山之中,独有其动人的魅力。

自古以来便有“峨眉天下秀”之说。峨眉山的得名是因为其山形逶迤连绵,好像女子的娥眉,秀美修长,“秀”也就成为峨眉美景的灵魂。千百年来,峨眉山以秀闻名,在中国的名山之中,独有其动人的魅力。

峨眉山又称大光明山,是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和四峨山的总称,位于四川省峨眉山、乐山两市西部。四峨山中以大峨山海拔最高,山势最雄伟,即为通常所指的峨眉山。它的主峰海拔3099米,高出其东麓的峨眉山市2500米,犹如耸立于四川盆地西南部的高墙。峨眉山山体雄峻,峰峦挺秀,胜景无数。除了金顶日出、金顶云海、峨眉佛光、圣灯四大奇观外,峨眉山猴也是这座山中声名远播的“土著居民”。峨眉山雷音寺打破寺庙建筑的正统格局,巧构吊脚楼,建成了一座精巧别致的民间四合院式的庙宇。

全世界出名的日出景观着实不少,但峨眉山的金顶日出却是有其独具一格的魅力。在金顶看日出,因气象条件和季节的不同而千姿百态,差异极大。天气晴朗时,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可观赏到壮丽日出的全过程;或天边有云气,待见日出时,已是脱离地平线的一轮红日;或云层弥漫,则仅能看到朝霞、云海。伴随着旭日东升,朝霞满天,万道金光射向大地,峨眉山从头至脚逐渐变成了灿烂的金色,呈现出它全部的秀美身姿。此时此刻,天上地下变成金色的世界。

在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佛家又把“银色世界”作为峨眉山的代称,这一名称的由来,显然与峨眉山的云海不无关系。峨眉山的金顶云海,苍苍茫茫、无边无涯。金顶云海时开时合,气象雄伟,随着风向与风力的变化,不断地转换着自身的形状,令人难以捉摸。范成大有诗惊叹这幻变的云海:“明朝银界混一白,咫尺眩转寒凌兢。天容野色倏开闭,惨淡变化愁天灵。”

佛光是一种奇特的光学现象,是阳光照在云雾表面所起的衍射作用而形成的。谚云:“朝看西午看东”。在峨眉山看神奇的佛光,最佳的时间是下午2~5时,最佳的地点是在睹光台、摄身岩。午后来到摄身岩下,有时会看到云层中骤然变幻出一个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光环,约一二米大小,中央虚明如镜。而当观者背向偏西的阳光时,有时会突然发现光环中出现自己的身影,犹如面对明镜,更为离奇的是即使成千上万人同时同地观看,观者也只能看见自己的影子。

{伴随着旭日东升,朝霞满天,万道金光射向大地。}

在金顶无月的黑夜,在摄身岩下有时会看见荧荧的亮光,在黑暗的山谷间飘忽不定。佛家称其为“圣灯”,又名“神灯”,说飘浮的神灯是“万盏明灯朝普贤”,历来为峨眉山的四大奇观之一。据科学家初步考察,圣灯是一种物理现象。一说是磷火,是含磷地层的磷化氢和联磷的作用,联磷的自燃,激起磷化氢的它燃;一说是某些树木上有一种叫密环菌的真菌,遇雨后发光。白云峡内,两面险崖绝壁高200余米,如被利斧所劈,透过疏藤密蔓,可见蓝天一线,宽3米,最宽处也不过5米,这就是峨眉山著名的“一线天”。

峨眉山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享有“植物王国”和“天然动物园”之称。在2000多种野生动物中,有珍稀的大熊猫、黑鹳、小熊猫、短尾猴、白鹇鸡等。尤其是见人不惊、与人同乐的峨眉山猴群,早已成为峨眉山中独具一格的“活景观”而闻名中外。只要到过峨眉山的人,都一定不会忘记山中那一只只充满灵气、顽皮淘气又惹人喜爱的猴子。这些猴子世代在峨眉山上与游人为伴,早已消去了畏惧人类的心理。它们三五成群,在长达10多千米的游山道上,沿途围住游人,向游人索要食品。游人要与之嬉戏或者抱住照相,猴子也从不会拒绝。它偶尔还会撒撒野,和游人抢夺食物和包袱。峨眉山中的猴子已经成为特色景观。

作为佛教名山,峨眉山中颇多寺庙。其中报国寺是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庙,也是峨眉山佛教活动的中心。寺周楠树蔽空,红墙围绕,伟殿崇宏,金碧生辉,香烟袅袅,磬声频传。置身“天下秀”的巍巍名山,在报国寺中聆听钟声禅音,不由令人暂时忘却俗事的烦恼,深深地沉浸在这山与寺的禅韵之中。洗象池寺前有一小池,传说普贤菩萨骑象过此,必在这池汲水洗象后才登金顶,故而得名。五台山

全称:全称:五台山

所在地:所在地:山西

佛门圣地

自从佛教在中国植根并传播开来之后,中国的山水之间便渐渐多了佛家的香火之气,无数的名山大川都与“佛”这个字关系密切。出家人远避红尘,与世无争,对于他们而言,深山幽谷之中才是最好的清修之地。因此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作为佛教四大名山,逐渐名扬天下。

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属北岳恒山山脉,其中的北台峰是华北地区最高的山峰,有“华北屋脊”之称。五台山气温偏低,气候特征酷似中国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年平均温度只有-4℃。夏季这里的平均温度比山外要低10℃左右,历来就是避暑胜地,所以又有“清凉山”之称。传说五台山是文殊菩萨传道的场所,历代都在这里广建寺院,传扬佛教文化,是中国古建、雕塑、绘画的艺术宝库。

入选理由

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五台山又以其建寺历史之悠久和规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等国享有盛名。五台山山体由5座高峰环抱而成,峰顶皆宽阔平坦,如垒土之台。台内塔院寺高约50米的藏式白塔已成为五台山的标志和象征。

南山寺是五台山中一座比较著名的大寺,距台怀镇约2千米。南山寺始建于元代,它依山而建,层次分明,各建筑间错落有致,各殿之间的通路迂回曲折,颇有一种神秘莫测的色彩。整个寺院共有7层,分为三大部分,下三层称为极乐寺,中间一层称为善德堂,上三层称为佑国寺。寺内有许多工艺精湛的石雕和泥塑,内容包括佛教传说、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堪称五台山艺术一绝,尤其以佑国寺中的石雕与泥塑最具代表性。五台山龙泉寺山门前的石牌坊,全部用汉白玉镂空雕造而成。坊上雕有蛟龙89条,工艺精巧、玲珑剔透,当年的建造和雕刻前后整整花了10年时间。

显通寺位于五台山中心区、菩萨顶脚下,是五台山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寺内有大雄宝殿、无量殿、铜殿等。大雄宝殿开阔疏朗,古色古香,是举办佛事活动的场所;无量殿是一座砖砌结构建筑,里面供奉有铜铸毗卢佛。该殿在建筑上颇具特色,竟然没有房梁,形制非常独特,艺术价值很高。在显通寺前的钟楼里,有五台山最大的铜钟—长鸣钟,钟的表面还刻有一部万余字的楷书佛经。藏经殿内则陈列有各种书画文物珍品,《华严经字塔》更是无价之宝。五台山庙宇建筑中精美的龙纹石雕

菩萨顶则是五台山最大最完整的一座喇嘛教寺院,也是中国西藏地区之外的重要的藏传佛教寺院。寺内有天王殿、释迦牟尼殿、菩萨殿,因历代皇帝都曾登临菩萨顶,所以寺内还有不少御笔亲题的碑和匾,在东院过厅和后院,有两座汉白玉四棱柱碑,碑身四面分别刻有汉、蒙、满、藏4种文字所书的碑文,均为清代康熙帝手书。

龙泉寺处在中台顶脚下,处于9道山岭的拱抱之中,它始建于北宋,原为杨家将的家庙。明朝时重修,清末、民国初期又得到扩建,成为南山寺的下院。龙泉寺东侧有一眼山泉,泉水清冽甘甜,称为龙泉,寺庙也是因此而得名的。庙宇垂脊上的仙人走兽

行走于五台山的山路,仿佛每一基台阶都能敲出几声梵音清咒。那遍布于山内的佛门之地,千百年来不断地用缭绕的佛香来消解世间的凡俗之气。山不在高,有佛则名,而这座清凉之山中的香烟古刹,将山与佛自然天成地结合为一体。走进五台山,仿佛走进了一片心灵中的净土。居于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也汇集了许多藏传佛教寺院,图为藏传佛教的标志性佛器之一—转经筒。庐山

全称:全称:庐山

所在地:所在地:江西

奇秀甲天下

大自然的神奇伟力,造就了神奇的庐山。几千万年前的地壳运动,造就了庐山叠嶂九层、崇岭万仞的气势,也伴生出诡峰不穷、怪石不绝的阴柔之美。“庐山”始见于史书是在西汉时期,司马迁《史记》中有“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自史载司马迁第一个“南登庐山”以来,庐山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着东西南北、古往今来的游人。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僧人羽士、文臣武士,多有在此驻足建舍,刻石留文,庐山也因此成为了一座文化名山,这也是庐山不同于其他众多名山的一大特点。

庐山方圆250千米,有90余座山峰,山势崔嵬,危崖罗列,所以古人有“庐山诸峰面面奇”之说。庐山最高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由花岗岩构成的山体,高耸峻峭,形如华盖。据说,在月明风清之夜,登上峰顶,可以看到汉阳灯火,故名曰“汉阳峰”。峰顶一处悬崖形同靠椅,相传大禹治水时,就坐在这崖上俯视长江,考虑如何疏导九江,故称“禹王崖”。司马迁曾专程登此崖凭吊大禹。登峰顶,只见黑松遍布,矮小盘结,形状奇异。大汉阳峰下有康王谷,为庐山最大的峡谷,长约1000米。相传秦始皇灭六国时,秦国大将王翦追楚康王至此,为暴风雨所阻,康王脱险并隐居于此,故名“康王谷”。

入选理由

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建筑,代表着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文化景观。庐山气势磅礴的瀑布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对庐山瀑布的描写。水是山之灵,庐山瀑布数量之多,气势之宏伟世间罕见,其中庐山三叠泉可谓“庐山第一奇观”。三叠泉从海拔1453.2米的庐山第二高峰大月山流出,落差达到155米。谷风吹来,流水如冰绢飘洒在空中,好似万斛明珠,晶莹夺目。庐山壮观瑰丽的日出景观

由观瀑亭绕道下行,可临观音崖、观音洞,洞下即绿水潭,潭畔岩石上刻有翰林邓旭书写的“竹影疑踪”四字。元代书画家、诗人赵孟的《水帘泉》诗对三叠泉作了细致的描写:“飞天如玉帘,直下数千尺。新月如帘钩,遥遥挂碧空。”庐山东林寺内的僧人正在进行佛事活动。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建于东晋太元九年(384年),为庐山上历史悠久的寺院之一。

五老峰位于庐山东南侧,海拔1436米,是庐山最有名的高峰之一。山峰在岩层垂直节理的打造下形成彼此相连又各自分离的5个峰岭,从不同角度望去,可见5座高峰如5位慈祥的老人,或在吟诗作赋,或在悠然独酌,或在凝然打坐……故而得名,深得游人喜爱。

庐山还是座天然植物园,享有“绿色宝库”之称。植物种类组成丰富、起源古老、地理成分复杂。庐山区域内植物品种多达3400种以上,植物科的地理分布类型共有7个,其中尤以“中国特有类型”引人注目,它们大多属于第三纪以来的古老孑遗植物,主要有鹅掌楸、香果树、大血藤、青钱柳、血水草、长年兰、杜仲、喜树等。

东晋时期,庐山成为中国南方佛教中心。庙宇巍峨,宝塔峻峭,漫山充溢着宗教色彩。时至今日,东林寺、西林寺、千佛塔、诺娜塔、赐经亭等宗教建筑艺术杰作,仍闪耀着迷人的光彩。朱子白鹿洞书院教条。白鹿洞书院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宋代大儒朱熹曾重修书院,在此授书讲学。

东林寺位于庐山西北麓,因在西林寺之东而得名,是中国佛教净土宗发源地。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名僧慧远在此建寺讲学,并创设莲社(亦称白莲社),倡导弥陀净土法门,后被推为净土宗始祖。唐时极盛,有殿堂建筑310余间,门徒数以千计,藏经及论著数万卷。明、清以来东林寺屡遭兵祸毁坏,现存殿宇基本为清末遗物。

地处五老峰山谷中的白鹿洞书院,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唐代时,李渤、李涉兄弟曾在此隐居读书。李渤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公元825年,李渤在原读书处扩建书堂,名为白鹿洞。宋初扩为白鹿洞书院。宋代大儒朱熹曾在此授书讲学,各地儒生纷纷前来。朱熹之后,在白鹿洞书院讲学的大儒历朝皆有,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中叶。白鹿洞书院因而与云南石鼓、河南睢阳、湖南岳麓并称“四大书院”。庐山三叠泉高百余米,上叠形如飘雪拖练,中叠形如碎玉摧冰,下叠形如玉龙走潭,被誉为“庐山第一奇观”。

庐山的牯岭地区别墅林立,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这里有不同国家建造的别墅1000多栋。这些别墅大部分是西方式建筑风格,但别墅中园林的布置都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手法。西式别墅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庐山独特的人文景观。黄山

全称:全称:黄山

所在地:所在地:安徽

天下第一奇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灵泉”名冠天下。

黄山,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黄山市与歙县、黟县、休宁三县之间,是长江和钱塘江的分水岭。其南北长约60千米,东西宽约30千米,总面积1200多平方千米。

入选理由

常言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如果有一座山峰能集五岳韵味之大成,那便是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的黄山。黄山的松、石、海、泉、峰、溪、瀑、湖,无一不奇,无一不秀,数之不尽的胜景,看之不完的奇观。

黄山风景区内已命名的山峰有72座,其中莲花、天都、光明顶为三主峰,自然风光集泰山之雄、华山之峻,兼衡山的烟云、庐山的飞瀑、峨眉的清凉、雁荡的巧石为一身。黄山有数以百计的景点、丰富的植被及独领风骚的黄山松,因而也被人们称为“华夏之瑰宝,世界之珍奇”。“黄山之奇,信在诸峰;诸峰之奇,信在松石;松石之奇,信在拙古;云雾之奇,信在铺海。”千百年来,黄山以其独特的雄伟、秀美吸引着古今中外游客。唐代诗人李白游历黄山后,曾挥笔写下:“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营升绝顶,下窥天目松。”黄山亭子

俯视黄山峰林全景,瑰奇的莲花峰、平旷的光明顶、险峻的天都峰雄峙景区中心,三足鼎立,向四边延伸发展。大峰石骨铮铮、傲然挺立、直插云霄、卓立天表,小峰错落有致、组合有序、玲珑秀气、千姿百态,共同形成千峰竞列、劈地摩天、危崖突兀、幽壑纵横的峰林壮势。

莲花峰,位于黄山中部、玉屏楼之西、光明顶之南,海拔1873米,为黄山第一高峰。其主峰突起,四周小峰无数,状如莲花瓣,层层环抱,宛若朝天怒放的莲花。峰顶方圆丈余,四周围以护栏,峰上颇多石刻,“壁峭摩天”、“天海奇瀛”、“真好造化”等,都从不同角度概括出山峰的高峻雄伟。迎客松吞吐朝阳。迎客松位于玉屏楼青狮石旁,似一位好客的主人在挥展双臂,欢迎四方宾客。它刚毅挺拔,姿态优美,雍容潇洒,被誉为“国宝”。

光明顶,是黄山第二高峰,海拔1860米,位于黄山中部,因其顶部平坦高旷,日光照射长久,故名。这里是前山和后山的交会点,也是登高远眺黄山全景的好去处。光明顶地势高旷,状若覆钵,旁无依附,秋水银河,长空一色,是看日出、观云海的最佳去处。尤其在光明顶南侧,属断崖通过的地方,壁陡谷深,视野旷宽,更是遥望远景的胜地。由此,东观“东海”奇景,西看“西海”群峰,南眺高插云霄的天都、莲花、炼丹诸峰,北视九华山和若隐若现的长江,特别是黎明在此观日出,景致俱佳,因此民间流传着“不上光明顶,不见黄山景”的说法。

天都峰,海拔1829米,为黄山第三高峰,意为“天上的都会”。前人认为它不仅高度为诸峰之最,而且还是群峰中之最尊者。从峰脚仰视,峭石横空突起,登山阶道如一线天梯,从半空垂下,似实似虚,显得高不可攀。天都峰巅,云天相接,万木竞秀。从远处不同方向、不同角度遥望天都峰,都会显出移步换景之妙。山上,著名景点有“鲫鱼背”、“仙桃石”、“天上玉屏”等,古人有诗赞曰:“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

笔峰,是一座独立的石柱,下圆上尖,耸立在石坡之上。石柱下端极似笔杆,石柱顶端则好似“毛笔尖”,很像一支中国毛笔。有趣的是,在笔尖顶端有一石松生于其上,似“毛笔生花”,故笔峰又称“梦笔生花”。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代诗人李白在梦中曾来到一座大山,见松海里有一巨笔耸立,直插蓝天,笔端有一朵鲜花盛开,深以为奇,因而大声叫道:“梦中之笔花原来在此也!”黄山仙境宛如诗画。

黄山,无峰不险,峰石皆景。有些奇峰、怪石因松而著名,如松林峰苍松遍布,眉毛峰松形如眉;“喜鹊登梅”—“梅”即为松,“仙人绣花”—“花”即为松。黄山少不了松,松美化了黄山;黄山处处有松,松以其优美姿态,点缀了黄山,为黄山的景色增添了无限光彩。

黄山松,是黄山特有的树种,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悬崖上,虬枝盘结,苍劲挺拔,姿态异奇。在千千万万的黄山松中,最著名的有迎客松、送客松、蒲团松等31棵松。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的标志性景观,其树龄已达1300多年。

迎客松,位于玉屏楼青狮石旁,树龄1300多年,高9.91米,胸围2.05米,树干中部伸出长达7.6米的两大侧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伸展双臂欢迎四方来客。迎客松破石而长,枝干苍劲奇秀,形态优美潇洒,仪表雍容华贵。它的形象已被制成铁画,悬挂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内。国家领导人经常在迎客松画前接见各国嘉宾,迎客松也成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美好象征。国画大师黄宾虹亦有《迎客松》诗云:“今古几游客,劳劳管送迎。苍官不知老,披拂自多情。”

送客松,又名鹤顶松,位于玉屏峰象石前,盘虬苍翠,侧伸一枝,似作揖送客状,故名。其树龄450年,高4.8米,胸围0.8米,冠幅直径5米。送客松枝叶盘旋,情意缠绵。清人万斯备在《黄山怪松歌》中有云:“始信峰前手接引,天门路上躬送迎。”指的就是送客松。黄山一年四季均有云海可观,每当云海出现,千万条深谷山梁,都淹没在云涛雪浪中。每逢云海与日出兼有之时,云海之上便淌金流银,一派辉煌的景观。

蒲团松,位于天都、莲花两峰之间,在距玉屏楼约800米处的老鹰石下,树高3米,侧枝密集,盘曲环绕,针叶簇集顶部,铺展平整,状如蒲团。相传,伴随轩辕黄帝到此山炼丹的浮丘公,曾在此松顶静坐练功。黄帝炼丹8个甲子,浮丘公坐了480年,致使树冠变得又圆又平。浮丘公走时,非常留恋这棵古松,便请了一只神鹰日夜守护,这便是“老鹰守蒲团”的来历。清代丁廷楗曾有诗曰:“苍松三尺曲如盘,铁杆栏披半亩宽。疑是浮丘趺坐处,至今留得一蒲团。”黄山上大多是裸露的岩石,崖边修筑的石栏与山岩浑然一色,似成一体。

黄山松长于危岩峭壁之中,由于气候和风力的影响,树枝都向一侧伸长,加之冰雪的压力,松顶经常是平的,而且,树木生于岩隙间,根部不能舒展而变得蜷曲,因此,黄山松之奇,实乃大自然的造化。

黄山另一绝是“怪石”,其形状逼真,像人、像兽、像物,妙趣横生,而且步移景换。有名可数的有120余处,其中“松鼠跳天都”、“猴子观海”、“飞来石”是石中之怪杰,“仙人晒靴”、“仙女操琴”、“青牛汲水”是石中之奇葩。

猴子观海,又名猴子石,位于黄山北海狮子峰前的平顶山上。站在狮子峰头或始信峰顶,均可见此石猴,独蹲山顶,静观云海起伏。云海散去,对面群峦林立,深壑为堑,石猴天真烂漫,状如跳跃。久晴之日,石猴凝望前方,绿野平畴,别呈一番景象。黄山冬景

飞来石,位于黄山西部平天西端的飞来峰上,从光明顶、天海、西海等处都能看到。巨石高12米,长7.5米,宽1.5~2.5米。其下为高崖平台,长12~15米,宽8~10米。两大岩石之间接触面很小,上面的巨石似从天外飞来,故名飞来石。若从北海至西海道中观赏,此石则成桃状,故又名仙桃峰。清代诗人胡蔼芝有《飞来峰》诗一首:“何处飞来不可踪,岩阿面面白云封。想伊也爱黄山好,来为黄山添一峰。”

黄山的奇峰怪石是大自然留下的杰作,黄山的如烟云海亦是大自然留下的佳篇。

大凡著名的高山,一般都可见到云海,但黄山的云海更加有特色,特别是奇峰怪石和虬异古松隐现其中,更增添了美感。“飞来石”位于黄山西部飞来峰上,高12米,长7.5米,重约360吨,孤耸峰头,似天外飞来。因这巨石上尖下圆状似仙桃,又名仙桃峰。

黄山一年之中有云雾的天气达2000多天,云来雾去,变化莫测,时而是风平浪静的汪洋,时而又是波涛汹涌、浊浪排空的怒海。黄山年均有云海的天数,居全国山岳风景区之冠。其云海分为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天海五大海区。白鹅岭以东为东海,飞来石以西为西海,莲花峰以南为南海,狮子峰以北为北海,光明顶地势较高,视野宽广,故为天海。观赏云海奇景的最佳位置是:玉屏楼观前海、清凉台观后海、白鹅岭观东海、排云亭观西海、光明顶观四面八方波起云涌的天海。黄山云海漫漫,日出东方,似从浩浩沧海之中跃出。

东海,虽不如南海、北海宽广,但峰高壑深,山谷风环流大,云雾变幻莫测,甚为壮观。南海,亦叫前海,峰岩陡峭,云海广阔,无数山峰沉入海底,唯有朱砂、老人、紫云等峰尖露出海面。

西海,是黄山区未开发的最广之域,九龙丛峰人烟罕至。这里云海多,积云厚,变幻多,特别是日落时,在晚霞的映衬下,形成“霞海”奇观。云海弥漫时,这里的“仙人晒靴”、“仙女抚琴”、“仙女绣花”、“武松打虎”等景,都被“仙气”迷幻,惟妙惟肖。

北海,亦称后海,所在处峰崖陡峙,前方是黄山区的广阔平地,紧邻有广阔水面的太平湖。在云海漂浮中,“猴子观海”、“梦笔生花”、“天鹅孵蛋”、“十八罗汉朝南海”、“仙人背包”等景,更显得逼真有趣。冬春时节,凌晨日出,霞光万道,色彩绚丽,满天金碧辉煌,云海波浪粼粼,所以古人曾有诗云:“彩云绚烂涌朝墩,捧出红轮到海门。乍起乍觉光煜烁,九龙误作火吞珠。”桃花溪发源于黄山桃花峰北侧,是黄山南部的一条主干水,一溪分为三段,分别为桃花溪、汤泉溪、逍遥溪。旧传古时千树桃花,脂蓄粉凝,谢红满溪,故名。

除了奇幻的云海,黄山还有奇特的温泉。紫云峰下的“朱砂泉”,素有“天下名泉”之称。据说此泉与紫云峰和朱砂峰相通,朱砂峰下的朱砂矿,乃是它的源泉,泉水每隔数年变一次颜色,因呈赤红色,故名“朱砂泉”。正因为黄山温泉之奇特,所以古人才留下了这样的赞美:“五岳若与黄山比,犹欠灵砂一道泉。”

黄山的自然美,吸引了历代的文人墨客、志士名流,领略和歌咏它的雄伟与瑰丽,产生了浩若烟海的诗文。自盛唐至晚清,描绘黄山的散文就有几百篇,诗词两万余首。大量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也是黄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诗的山、画的山。武夷山

全称:全称:武夷山

所在地:所在地:福建

华东大陆屋脊

武夷山的精华在于溪河与山峰之结合,即所谓“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

武夷山,位于福建与江西两省交界处,全长500多千米,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峰在福建省崇安县城(即今武夷市)西北28千米处,叫黄岗山,海拔2118米,是中国东南海大陆上的最高峰。

武夷山的精华在于溪河与山峰之结合,即所谓“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三三秀水”是指萦绕于山中的九曲溪,“六六奇峰”则是指夹岸森列的三十六峰。

九曲溪,发源于武夷山系主峰黄岗山南侧的三保山,经星村入武夷山,至武夷宫前汇于崇阳溪,盘绕山中约7500米,有“三湾九曲”之胜景。“九曲”中的每一曲都有它独特的自然风光,人道“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宋代李纲有诗曰:“一溪贯群山,清浅萦九曲。溪边列岩岫,倒影浸寒绿。”

一曲在九曲溪下游和崇阳溪汇合的地方,水经溪川临近溪口时,水分两支,绕过横亘中流的洲渚,合流出溪口而去。雄踞一曲的大王峰,气势磅礴,素有“仙壑王”之称。此峰仅在南麓壁下有一岩壁陡峭的裂隙蹬道,可登大王峰之巅。峰腰有张仙岩,相传是汉代张垓坐化之处。武夷山的象征—玉女峰耸立于二曲溪南,其形状恰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

大王峰南麓,是武夷山最古老的武夷宫,它是汉武帝遣使节设坛祭祀武夷君的地方,创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6年),初名天宝殿,后经宋、元、明多次更名,清代改冲佑万年宫,一直是著名的道教活动中心之一。宋代学者朱熹、陆游、辛弃疾等人曾先后在此主管观事。宋、明两代,其规模恢弘宽敞,殿宇多达300余间,清代中期则逐渐倾塌,现仅存道院一座,龙井两口,还有两株桂花树,传为宋代所植。轻盈缥缈的云霭,辗转反复的流水,百转千回的丹山,共同构筑了武夷山的山水画卷。

在大王峰北侧的悬崖半壁上,镌有“幔亭”二字,为武夷山最大的摩崖石刻,即使千米之外也清晰可见。

玉女峰矗立在二曲溪南,此峰与大王峰隔岸相峙,峰下“浴香潭”传为玉女沐浴之处,右侧有一圆石,名曰“镜台”,传为玉女梳妆之所。

入选理由“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所谓三三秀水,就是千回百转的九曲溪;所谓六六奇峰,就是围绕在九曲溪中的三十六峰。造化的神奇,塑造了武夷山神秀多姿的美景。

从玉女峰往南过虎啸岩,有一灵岩,灵岩顶端有洞通往胜景“一线天”。这里岩如利剑劈开,宽不及1米,仰望只见天光一线,景象奇特。位于六曲溪北的天游峰,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

峰回溪转至雷磕峰,即为三曲,这里以架壑船最为神奇。1979年9月,考古工作者曾在太庙村悬崖上取下一具“架壑船”,它是一具奇特的棺材,船形木棺是由整段楠木凿成,分底与盖两部分,全长4.89米。棺内有一副男性老人的完整骨骼,经同位素碳-14测定,距今已有3400多年(相当于夏朝晚期的青铜器时代),反映出当时在这一地区生活的古越族人的葬俗。但是,几千年以前,人们是如何把这样重的船棺吊到如此高的绝壁上去的,至今仍是一个谜。

这些架在高崖绝壁之上的“船”,在九曲溪附近相当多,初步调查有16具以上。它们历经风霜雨雪,已有千年以上,不朽不坠,曾有不少人多次攀登,终未成功。

四曲乃溪水流经大藏峰下、向北过古锥滩而成。大藏峰下的深潭叫卧龙潭,潭畔有几个洞穴,深不可测,相传有卧龙藏在其中。

横亘四曲北岸的玉华峰,东与隐屏峰相接,西与仙游峰相连,峰背下的茶洞,又名玉华洞,面积约150平方米,遍值茶树,因岩茶品味极佳,后人遂改名为茶洞,是个奇异幽洞天。洞天深处,隐藏着全国罕见的井谷奇观;洞天中,名泉荟萃,武夷山13处名泉,有5处在茶洞。临九曲溪而立的水光石上,题刻纵横交错,现尚存30余方。

御茶园,位于大藏峰之西,建筑宏伟,设计精巧,被元朝名士誉为“蓬莱宫”。据志书记载,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浙江行省平章高兴路过武夷山时,曾采制数斤“石乳”入献;到十九年(1282年),乃令崇安县官亲临监制,每年贡茶20斤。大德五年(1301年),高兴的儿子久住为邵武路总管,就近到武夷督造贡茶,第二年,就在此地创设“焙局”,称为御茶园。位于六曲溪北天游峰下的晒布岩

御茶园初创时,曾经盛极一时。到明初,茶农因贡额增加苛索不已,被迫砍掉茶树,而后背井离乡,四出逃亡。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御茶园终因“本山茶枯”荒废了,只留下一眼水味清甜的通仙井。武夷茶园多依岩壁蓄土而建,茶树植根岩层,吸收丰富的矿物质,使得武夷岩茶独具岩骨花香。

现在,御茶园遗址右侧已培植了大量的武夷名茶,遗址后面还兴建了别具一格的仿宋建筑,成立了武夷茶叶研究所。

五曲位于云窝的平林洲渡口。云窝是武夷山中的一个小坞谷,处在接笋峰和合掌峰之间,因常有云雾飘浮其间,故名。九曲最下游的一曲旁,大王峰雄踞溪北,摩霄凌云,武夷山人有云:“不登大王峰,有负武夷游。”

五曲溪北岸的隐屏峰,是一壁方正平削的基石。峰下的紫阳书院,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于淳熙十年(1183年)辞官讲学的地方。朱熹曾在此著述和讲学达10年之久,生徒众多,影响深远。原建筑有仁智堂、石门坞、晚对亭等,规模较大,今大部分已毁,仅存一小部分。

接笋峰是武夷山三大险峰之一,倚隐屏峰之西,高约90米,尖锐直上,形如破土而出的春笋,半腰横裂三痕,仿佛折断后又连接生成在一起,故名。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栖息着2000多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短尾猴。

过五曲,转经伏虎岩,沿老雅滩西行,便是六曲。这里有号称“武夷第一胜地”的天游峰,山峰高耸挺拔,在九曲之中,除远峙七曲北侧的三仰峰外,就以天游峰为最高,是唯一能观赏九曲全景的胜地。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评论道:“不临溪不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回应第一。”

在六曲北岸苍屏峰与北廊岩之间,“小桃源”景致宜人,因此地风光颇似陶潜《桃花源记》中描绘的武陵桃源景色,故名。这一带多为悬崖峭壁,有“松鼠涧”急流夺谷而出。沿涧入谷里,巨石相倚成洞,曲而上,可见一石门楹刻:“喜无樵子复观弈,怕有鱼郎来问津。”过石门,豁然开朗,四山环绕中有一片田园,间有庐舍、桃园、竹林、石池、小涧。乍一回首顾盼,仿佛来处并无门径,正是“桃源昔可以,此中疑与同”,宋儒陈石堂等人曾隐居于此。

七曲溪北为三仰峰,海拔754米,依高低次序排列,高者为大仰,次者为中仰,再次者为小仰。

三仰峰上胜景颇多。在小仰半壁有一深十五六米、高八九米的岩洞,名“碧霄洞”,洞的上壁间刻有明万历年间林培所书的“武夷最高处”五字,洞旁有一口井,相传为宋白玉蟾的丹井。在大仰峰腰有一平坦方正的巨石,名“棋盘石”,传说古时有仙人在此对弈。武夷山集儒、释、道于一身,山间修有寺、庙、宫、观及书院近200处。图为武夷山中依岩势雕琢而成、高达19米的弥勒佛像。

以芙蓉滩东西为界,便是八曲。这里滩浅流急,山青石奇。牛角石位于牛牯潭中,两块岩石露出水面,像一头牛在溪中洗浴,只露出尖尖的两角。猫儿石在环佩岩上,向上突起,像一只弯腰发威、缩颈欲跃的猫儿。“水上狮”则如一只逆流而上的雄狮,站立在鼓楼岩下。

九曲川水平缓,流过星村分为两支,在灵峰脚下又合成一支向东流去。九曲北面,有后溪绕紫芝、鼓子诸峰,从灵峰右旁汇注入九曲;九曲南面,有江墩溪经霞斐洲汇注入九曲。在三溪四流的环抱之中,九曲溪北,有灵峰耸峙在山水初接之处;九曲溪南,则有齐云峰、仙岩、嶂岩随溪而转。宽10余米、落差30余米的青龙瀑布,从层层岩石间递次跌落,飞喷冲激,极为壮观。

风光秀美、人文荟萃的武夷山,有着独具特色、罕见奇绝的自然景观,同时它也是多种珍稀动物和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实现了自然环境与人类完美和谐的共生。阿里山

全称:全称:阿里山

所在地:所在地:台湾

清新秀美的姑娘

入选理由“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正是这首传诵广远的台湾高山族民歌让许多人熟知了阿里山这个名字。山区内群峰耸峙,其中尤以神木、樱花、云海、日出四大胜景远近驰名,再加上森林铁路,号称“阿里山五奇”。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正是这首传诵广远的台湾高山族民歌让许多人熟知了阿里山这个名字。唱出了阿里山的秀美,唱出了人们对阿里山的向往。不过,位于祖国宝岛台湾的阿里山,并非仅指一座山,而是由地跨南投、嘉义二县的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组成。

相传200多年前,有一位名叫阿巴里的酋长,只身翻山越岭来到这里打猎,满载而归。后来,他便常常带族人来此打猎,收获颇丰,人们敬仰他,便用他的名字命名此山。

阿里山山区内群峰耸立,壑纵横,既有奇险的悬崖峭壁,又有秀美的幽谷飞瀑,其中尤以神木、樱花、云海、日出四大胜景远近驰名,再加上森林铁路,号称“阿里山五奇”。

阿里山为台湾三大林场之一,在蓊郁俊美的大片森林中,以阿里山神木最负盛名。神木耸立在阿里山主峰的神木车站东侧,树高52米左右,树围约23米,需十几人才能合抱。据推算它已有3000多年树龄,约生于西周初年,故被称为“周公桧”,是亚洲树王,仅次于美国的巨杉“世界爷”。在周公桧的东南方有一棵奇异有趣的“三代木”。三代木同一根株,能枯而后荣,重复长出祖孙三代的树木,令人叹为观止。如今第一、二代的前身均已枯老横颓,第三代却仍然欣欣向荣。阿里山神木是一株树龄达3000多年的老红桧。红桧属柏科常绿乔木,一般生长缓慢,非百年不能成材。

阿里山素以花卉闻名,百花中又以樱花最为著名,到阳春三月,漫山遍野粉红、洁白的樱花,一簇簇,一丛丛,艳丽多姿,与森林的深深浅浅的绿交织成一片锦绣,阿里山群峰像穿上了绿底红花的盛装,景色宛如梦幻。阿里山瑞太地区,大片竹林美不胜收。

日出或薄暮,天气晴朗而有浮云时,阿里山经常出现景色壮丽的云海。登上山顶平台,放眼远眺,白云从山谷涌起,迎风飘荡,瞬息万变,时而如汪洋一片,淹没千山万岭,露在云海上的峰类、树木好像一座座浮屿;时而如浪花翻飞,高潮迭起;时而如大地铺絮,足下一片白茫茫;时而如山谷堆雪,林海中山头若隐若现,颇似海市蜃楼。若是晴天,落日的余晖照射在云海上,闪耀着千万种色彩,杏黄、宝蓝、艳红、碧绿,变化无穷,更显神秘迷人。阿里山的樱花

阿里山观日出的地点以祝山为最佳。祝山山巅建有观日楼,凌晨登临楼台,头上晨星点点,四周林涛声声,初见东方微露一抹红晕,淡若无有,却又似弥漫天空。刹那间红光蓦地大亮,远方玉山黛色的轮廓像镶上耀眼的金边,一瞬间太阳一跃而起地腾空出现在玉山顶上,万丈光芒四射,道道彩霞纷呈。

为世界所称奇的阿里山森林铁路大都穿山越岭、沿着山壁或架空而筑,为世界现今仅存的三大高山铁路之一。火车从山脚登峰,像是沿着“螺旋梯”盘旋而上,绕山跨谷钻隧洞,鸟雀就在火车轮下盘旋飞翔。沿途有82条隧道,最长的达1300米。铁路全长72千米,却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搭乘森林火车,可遍览从高大挺拔的桉树、椰子树、槟榔树等热带古木,到四季常绿的樟、楠、槠、榉等亚热带阔叶树,再到茂密的红桧、扁柏和姬松等温带针叶树,以至以冷极为主的寒带林景观。这些奇树,在阿里山上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山风疾吹时,山林间的风声如惊涛骇浪,发出震天雷鸣,形成阿里山著名的万顷林涛。阿里山森林火车从山脚登峰,似沿“螺旋梯”盘旋而上,在几小时内可穿过热、亚热、温、寒四带迥异的森林区。

在阿里山林区,还有姊妹潭、孔雀溪、慈云寺、树灵塔、受镇官及高山博物馆、高山植物园等名胜。姊妹潭是两个相距百来步、彼此相依偎的明净小湖,犹如阿里山的两只灵秀的翦水双眸。相传有两位山地女孩在此双双殉情,后人因此附会而称其为姊妹潭。姊潭为长形,积水幽深,色作深黛;妹潭呈圆形,积水清浅,明净似镜。潭水中树木倒影如画,有凉亭、小桥点缀其间。阿里山邹族玛雅斯比祭(战祭)中的“送神祭”仪式,勇士们在神树前围着火塘唱神。

去阿里山,寻觅造物之美,回归自然纯真,阿里山纷呈的美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去探访。真所谓“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山之伟大”。长江

全称:全称:长江

发源地:发源地:青海

中华血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古以来,滚滚奔流的长江便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和文化史密不可分。作为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长江以其博大的胸怀与磅礴的气势,与黄河一起,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历史。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长江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上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雪峰西南侧的冰川。各拉丹东位于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境内,是唐古拉山脉的最高峰。藏语“各拉丹东”,就是“高高尖尖的山峰”的意思。约有140条现代冰川覆盖了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高山,其冰川面积达700多平方千米,是可可西里地区最大的冰川发育地。雪峰所积存着的大量冰雪,融化成冰水后汇集于姜根迪雪峰脚下,便形成了滚滚长江的正源—沱沱河。沱沱河是长江上游最长的一条河流,从各拉丹东冰川末端至当曲河口,全长375千米。

入选理由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作为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长江以其博大的胸怀与磅礴的气势,与黄河一起,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历史。1952年建县的曲麻莱有长江源头第一县之称,图为其废弃的老县城。

长江自沱沱河起,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20%。中华文明最早的曙光便在这条大河的沿岸悄然点亮,元谋猿人、巫山猿人、郧县猿人、郧西猿人、和县人以及贵州黔西观音洞文化和湖北大冶县的石龙头文化都是在长江沿岸兴起的。从现有的考古材料看,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是从长江上游云贵高原逐渐向长江下游和黄河流域扩散、迁徙的,长江上游的云贵高原所在的亚洲高原很可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长江源头地区地貌。远处是高达6621米的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雪山。

长江流域面积比黄河流域大2.5倍,幅员辽阔,资源丰富。长江源远流长,奔流不息,养育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长江之水,水量丰富,终年不冻,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水路航道。长江沿岸,气候湿润,土地肥沃,造就了经济的繁荣发展。长江流域生物极其丰富,生存着大量的珍稀物种。长江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水力资源,宏伟的三峡工程,将是全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长江,来自远古,奔向未来,一刻不停地造福着炎黄子孙。

长江之上,美景无数。这其中,最为壮丽的无疑是长江三峡,那是长江上最为壮美奇丽的山水画廊。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到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2千米,即通常所说的“大三峡”。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这九峡组成一派造化天成的瑰丽风景,两岸风光秀美,加以深厚的人文历史古迹,成为一朵中华地理上的奇葩。在云南丽江城西北45千米的石鼓镇,金沙江在这里转向180多度,冲开崇山峻岭的重重阻拦,掉头北上又东去,形成著名的“万里长江第一湾”。

三峡是长江从第二地形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段,巨大的落差,给了它劈山凿石的巨大活力。亿万年来,川鄂交界的褶皱带间歇上升,巨量的江水不断下切,使得形成雄伟险峻的瞿塘峡、幽深秀丽的巫峡和滩多流急的西陵峡。

三峡两岸群山齐立,峭壁危崖,峡谷中断壁千仞,一水中流,水为峡束,面窄水深,最狭处不足百米,最深处可达150米以上,洪枯水位变幅60余米,气势博大,迂回曲折。

瞿塘峡为三峡之首,从奉节白帝城夔门到巫山县大溪镇(黛溪镇),全长8千米,是三峡最险峻的地方。长江到此骤然变窄,江宽仅100~150米,最大流速却达每秒8米。峡口绝壁形如两扇大门,古称夔门,又称瞿塘关,上刻有“夔门天下雄”5个大字。长江从这里喧腾而下,激流汹涌,吼声如雷,景象蔚为壮观。沿江而下有粉壁墙、孟良梯、凤凰饮泉、倒吊和尚、犀牛望月等奇景。长江三峡中段的神农溪,溪水碧绿明净,两岸锦翠掩覆,小舟漂行其间,如入翠宫。

巫峡西起巫山县的大宁河口,东到湖北省的官渡口,全长约40千米。峡中两岸青山连绵起伏,群峰壁立如屏,江流曲折,幽深秀丽,宛如一条天然画廊。峡两岸为巫山十二峰,相传是12位天女为行船导航而化做的突兀山峰。其中,神女峰最为俊美,传为西王母的小女儿瑶姬化成的,令世人神往不已,人们往往把她看做巫山的象征。

西陵峡西起秭归县香溪口,东至宜昌市南津关,全长约76千米,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以险峻闻名于世,两岸有“生长明妃”的昭君故里香溪,屈原故里秭归和以风光绮丽著称又盛产野人故事的神农架。峡中险峰夹江壁立,峻岭悬崖横空,奇石嶙峋,银瀑飞泻,古木森然,水势湍急,浪涛汹涌,景象万千。长江第一湾是进入三江并流景区的咽喉重地。这里江流开阔平缓,江边柳林如带,四周层峦叠嶂的云岭山脉绵延环抱,山坡上层层梯田盘绕,与平畴沃野、村落瓦舍相连,享有“小江南”的美誉。

西陵峡东至之地湖北宜昌,乃是古代巴人的发源之地。其时长江险恶、三峡崎岖,人民生活颇多危险不便。但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环境之下,巴人仍然保持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从他们所流传下来的巴人舞可见一斑。巴人舞的曲调活泼明快,充满了欢乐的气氛,体现了古代巴人战天斗地的积极态度与乐观豁达的精神。

三峡大坝建成后,坝前水位抬高110米,但瞿塘峡和巫峡江段,水位仅抬高38~46米。除屈原祠、张飞庙和一些石刻需要上迁外,其他景点雄姿仍在,有些景观更会因为水位的上涨而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同时,水位的上涨和交通的改善,还为三峡增添了如小三峡、神农架、溶洞群、神农溪、格子河石林等千姿百态的仙境画廊。在飞禽走兽难以栖身的悬崖绝壁上,古人凭着一锤一凿,开凿出三峡地区庞大的栈道网。三峡水库蓄水后,大多古栈道都已淹没水中。

大宁河小三峡南起巫山县,北至大昌古城,包含龙门峡、铁棺峡和滴翠峡,全长约60千米。

龙门峡长约3千米,峡口两岸青山相对,峰峦耸峙,形若铁门,龙门之名便来于此。峡内山峰高耸入云,悬崖上翠竹垂萝。河西绝壁上有一方方的石孔,延伸300余千米直到黑水河,共计6888个,为古栈道的遗迹。

铁棺峡两岸怪石嶙峋,形态各异,在河东岸离水面四五米高的绝壁石缝中有一具黑色的悬棺,俗称“铁棺材”,铁棺峡一名即由此而来。此棺乃是古代巴人的悬棺,并非铁铸,不过颜色近似而已。巴东县官渡口是三峡中巫峡的东部止点,落日的余晖透过重重山峦照射进来,在江面洒下一抹橙黄。

小三峡中最长的滴翠峡长约20千米,峡中遍布钟乳石,苍翠欲滴,故名滴翠峡。峡中有大宁河十二景之一的“赤壁摩天”,通体呈赤黄色的山壁陡立河岸,气势宏伟。还有直立江心的“关门岩”,远看好似铁索横江,阻拦住船行去处,但到了岩前却见大门开启一缝,刚好可以通过。通过之后再回首,大门却已经合上了,令人心惊不已。

三峡之美固然令人流连,但自古以来,长江之险、水患之灾,也曾让弄潮儿舟毁人亡,两岸居民几度背井离乡。“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而今三峡大坝落成,许多古迹原址已埋身碧波之中。但无论如何,长江仍在滚滚奔流,一如既往,赞颂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时也在被历史歌颂。两岸高耸陡立的山崖使得江面难见天日。西陵峡出口南津关河道狭窄,两岸陡壁紧扼滔滔江水,就像一个细颈的瓶口,形势十分险要,有“雄当蜀道,威镇荆门”之称。黄河

全称:全称:黄河

发源地:发源地:青海

龙的传人壶口位于山西吉县县城西南25千米的黄河之中,滚滚黄河水奔流至此,波浪翻滚,倒悬倾注,如奔马直入河沟,震声数里可闻。

{河上的瀑布,羊皮筏子,河畔的纤夫和唢呐声声,都在奏着一曲古老的时光之曲。}“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中国第二大河,带着泥沙,从巴颜喀拉山一路浩瀚东流,缔造了黄河流域的灿烂文化,孕育了华夏文明。时至今日,炎黄子孙,包括世界各地的华人,仍把黄河流域认做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视黄土地为自己的血脉之根。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千米,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千米。流域中既有富饶的河套平原,也有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黄河山西陕西交界段的泥沙沉积

船歌中唱道:“自古黄河九十九道弯,九十九个滩”。黄河携泥裹沙,一路奔波,从山东东营流入大海,造就了一片片退海之地,淤积形成了极适宜耕种的黄河滩区。昔日赤身裸体的黄河纤夫在这些滩涂上曾留下了深邃的印记。

入选理由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从巴颜喀拉山一路浩瀚东流,缔造了黄河流域的灿烂文化,孕育了华夏文明。当人们回顾这些古老的人类文明时,会惊叹于他们的顽强与坚韧,不得不深深地感谢母亲河为他们所创造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上距黄河源头卡日曲190多千米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黄河源头地区众水汇集之所。图为鄂陵湖中的白唇鹿。

黄河因含泥沙多、水浑而色黄得名。干流可分3段:从河源至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河口镇至河南省桃花峪为中游;桃花峪以下为下游。黄河是一条相对年轻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早更新世,黄河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河上的壶口瀑布,羊皮筏子,河畔的纤夫和唢呐声声,都在奏着一曲古老的时光之曲。

壶口是黄河最著名的胜景之一,滔滔河水从千米河床排山倒海似的涌来,骤然归于二三十米的“龙槽”倾注如壶口,形成极为壮观的壶口瀑布。《书·禹贡》曰:“盖河漩涡,如一壶然”,壶口即因此而得名。远闻声音如熊咆龙吟,震耳欲聋,近看万马奔腾的水柱溅起几人高的水汽,令人觉得危险万状。春秋季节水清之时,阳光直射,在瀑布上架起一座五色彩虹,颇为动人。

此外,黄河上游岸边还有地理奇观—石林。黄河石林又叫做黄河土林,它由黄色河湖相砂砾岩经地壳运动、风化、雨蚀而成,色泽金黄,集中国地质地貌之大成,世界罕见,又为黄河地理史添了一笔异彩。甘肃境内的九曲黄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中国文化的发祥地。早在110万年前,蓝田文明便在黄河流域兴起。在此之后,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大量的古文化开始在黄河流域内繁衍生息。这些旧石器时代的古老人类,正是中华民族的远祖。如今的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的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两岸。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历程。水蚀作用形成的一支支黄土柱,高低错落,相连成林,成为黄河上游一道分外壮观的风景。

当人们回顾这些古老的人类文明时,会惊叹于他们的顽强与坚韧,不得不深深地感谢母亲河为他们所创造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非常适宜于原始人类以及动植物生存。而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疏松的土质,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同时,疏松的黄土也很适宜于挖洞聚居,抵御自然的风雨雷电以及猛兽的侵袭。可以说,黄河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独特的条件。没有黄河,也就很难发展起如此繁荣的古文明。水车是黄河上利用黄河水力的古老方式的遗存。

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自称为炎黄子孙。所谓炎黄,指的是中国古代黄河流域内的两位氏族部落领袖:炎帝与黄帝。他们所领导的是当时最强大的两个部落。而最终,黄帝取得了盟主的地位,统一了流域内各部落,逐渐形成了华夏族—这便是中华民族的起源。正因为如此,华夏儿女都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黄河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上艄公的皱纹里藏纳了古老的炎黄性格,羊皮筏子载渡的也不仅仅是千万的乘客,而是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历史。木船、竹篙、号子,一代代的船夫已在黄河上与急流恶浪搏击了几千年。

黄河流域始终都是中华文明的重心所在。约在公元前16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殷商王朝在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两岸建立了。自此以后,在3000多年的时间内,历代王朝都选择了黄河流域作为自己的建都之所,黄河流域也因此一直牢牢把握着中华文明的重心所在,沿河的安阳、西安、洛阳、开封,都在中国七大古都之列。泥沙的大量流失吞噬着黄河岸边的土地。

在5000年的时光内,黄河流域的人民,以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成就,从远古时代的原始冶铜、冶铁之术,到量天测地的浑天仪、地动仪。黄河流域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成就也足以令世界瞩目,秦始皇陵及兵马俑、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这些古代雕塑、建筑艺术的精华都充分显示了古代黄河流域的匠师们高超的技术水平和杰出的艺术成就。

然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黄河既是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也是大自然惩罚人类的龙蛇之鞭。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37.6千克/立方米,年输沙量平均16亿吨,其中4亿吨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内,其余随水入海,在黄河口形成三角洲。黄河流域西北紧临干旱的戈壁荒漠,流域内大部分地区也属干旱、半干旱区,北部有大片沙漠和风沙区,西部是高寒地带,中部是世界著名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每年都有大量的泥沙流入黄河,干旱、风沙、水土流失灾害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历史上曾经多次改道。每一次改道,都会给下游平原地区造成巨大的灾难。黄河由于地处中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河水结冰后,冰块易在较窄的河道上堵塞河道,引发汛情,即通常所说的黄河凌汛。

有谁能想象,在遥远的过去,黄河也曾是一条清澈见底的银龙,人类摧毁环境的结果就是河岸的泥土不断被冲刷进河水中,一天天剥蚀的堤岸并不像沿岸的文化那样坚不可摧。生态恶化在毁坏母亲河清洁的同时,也在恶性循环地腐蚀着两岸的生态环境。

如果沿岸水土保持不当,黄河也有可能会血脉衰竭,变成一条时断时续的小河,不复能奔腾咆哮、一泻千里。作为炎黄子孙,保护黄河生态已经成为与守护母亲一样重要的事情。在黄河滩区,农民以种植农作物和饲养牲畜为生。图为农民在黄河附近放羊。

于1994年全面开工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是治理黄河的战略性宏伟工程。该工程的建成具有防洪、防凌、发电、排沙等多项功能,同时也是体现黄河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风景线。雅鲁藏布江

全称:雅鲁藏布江

发源地:西藏

天河之水雅鲁藏布江河源地区,墨绿的江水在一座座闪烁着耀眼银辉的冷峰间曲折前行。

奔腾翻涌,气势磅礴,仿佛天上的银河落入凡间一般,在世界海拔最高的世界屋脊上奔流,这就是雅鲁藏布江,被西藏人称之为“天河”的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的意思是“从最高山峰上流下来的水”。

雅鲁藏布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也是西藏自治区最大的河流。雅鲁藏布江发源于西藏西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的杰马央宗冰川。它自西向东横贯西藏南部,流经米林后折向北东,之后又急转南流,于巴昔卡出境流入印度后,改称布拉马普特拉河,又流经孟加拉国与恒河相汇,最后由孟加拉湾注入印度洋。

入选理由

藏语中,“雅鲁藏布”是“从最高山峰上流下来的水”的意思。奔腾翻涌,气势磅礴,仿佛天上的银河落入凡间一般,在世界海拔最高的世界屋脊上奔流。这便是“天河”—雅鲁藏布江。

雅鲁藏布江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全流域水能蕴藏量超过1.1亿千瓦,约占全国的1/6;其中干流水能蕴藏量近0.8亿千瓦,居中国第2位。雅鲁藏布江流域面积仅占西藏总面积的1/5,但流域内的人口、耕地面积、工农牧业总产值却均占全西藏的一半以上。拉萨、日喀则、泽当、江孜及林芝等重要的城镇均坐落于流域范围内。可以说,雅鲁藏布江流域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雅鲁藏布江源头杰马央宗

雅鲁藏布江的发源之地杰马央宗冰川是一个带有无限神秘色彩的地方。“杰马央宗”为藏语译音,是“万字形沙石匠或砂石”的意思。它位于西藏阿里地区和日喀则地区接壤处的促巴县境内,“促巴”藏语意为“野牛之地”,相传过去是成群的野牦牛的栖息地。

在杰马央宗曲源地有两条主要冰川,一条是马泉河冰川,另一条称达阿木角冰川。杰马央宗冰川在两座山峰中流淌出来,并慢慢融化,分成了上百条小河往下流,形成网状,并在冰川下面约10多千米的地方汇成了一条大河,再溶入库比曲,就叫做马泉河,是为雅鲁藏布江的上游段。杰马央宗冰川本身并不雄伟,但正是这条不起眼的冰川养育了雅鲁藏布江和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雅鲁藏布江西行往下到帕隆藏布汇入口之间20多千米的河道内,河床平均坡降达到9.6‰。在藏布巴东瀑布群出现的2.9千米河段,河床坡降更是达到75.6‰的极值。

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雅鲁藏布江下游,是一个围绕着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南迦巴瓦峰做了一个马蹄形大拐弯的奇特峡谷。大峡谷长达504.6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最深处为6009米,峡谷底河床宽度仅为35米,其长度超过曾号称世界之最的美国科罗拉多峡谷,深度超过了曾号称世界之最的秘鲁科尔多峡谷,是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怀抱南迦巴瓦峰地区的高山峻岭,冰封雪冻,它劈开青藏高原与印度洋水汽交往的山地屏障,向高原内部源源不断输送水汽,使青藏高原东南部由此成为一片绿色世界。高山峡谷加上水汽通道的作用,造就了完整的垂直自然带。这里具有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雨林带等9个垂直自然带,是世界山地垂直自然带最齐全、最完整的地方。

雅鲁藏布江是属于高原上的藏族、门巴族等各族人民的,他们虔诚地将这条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河流称为“天河”。千百年来,高原人民的生活与雅鲁藏布江密不可分。在自然条件恶劣的世界屋脊,是雅鲁藏布江带来的湿润水汽使藏东南变得适宜居住,而人们也利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为自己的生活争取便利。从日喀则到拉萨之间,雅鲁藏布江或在大山间奔涌,形成长长的峡谷;或在平原上四散流淌,冲刷出宽宽的河谷。

在雅鲁藏布江的下游,江水湍急,江中礁石犬牙交错,江岸又高又陡,高山夹着深谷,地形十分险峻。这一带的江面既不能渡船,也不能架桥。为了在峡谷间来往交通,住在这一带的珞巴族、门巴族和藏族人民充分利用了山上的藤条。山藤十分耐磨、耐拉,当地人们把它用来摆荡,从一个山头摆到另一个山头,从一条河涧荡到另一条河涧。人们还用藤条编成藤网桥,将数股细藤绞成粗藤,再用数根粗藤为径,拴系在河两岸的树上,然后用细藤在粗藤上编织成网架成桥。这样,尽管摇摇晃晃,但人们可以拉着上面的粗藤,脚踩在下面的藤网上,自由地来往。藤网桥已成为雅鲁藏布江上一个奇特的人文景观。杰马央宗冰川海拔5590米,却并非“无人区”,冰川下就有牧民生存。

随着西藏建设的不断发展,雅鲁藏布江的经济意义也更加突出了。雅鲁藏布江有着丰富的水量和丰沛的水能资源,如果能加以充分利用,雅鲁藏布江必将为西藏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的沙化十分严重,与美丽的胡杨树相伴的,是大片的沙丘。塔里木河

全称:全称:塔里木河

所在地:所在地:新疆

无缰的野马鸟瞰塔里木河,曲折的河道与洒落在河道两旁的胡杨林构成一幅气势磅礴的大地图案。

入选理由

塔里木河全长2100多千米,它由叶尔羌河、和田河、阿克苏河等汇合而成,塔里木河自西向东蜿蜒于塔里木盆地北部,上游地区多为起伏不平的沙漠地带,源头来自于冰山融水,含沙量大,河水很不稳定,被称为“无缰的野马”。

塔里木盆地,历史上就是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地方。这里有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的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却也同时拥有新疆地区的生命之源,中国最长的内陆河流—塔里木河。

塔里木河全长2179千米,流域面积达19.8万平方千米。在维吾尔语里,“塔里木”意为“无缰之马”。这个名字对于塔里木河来说,名副其实。它的河道含沙量大,变化频繁,河流经常改道,在中游地区造成广阔的冲积平原,河道曲折,支流众多,芦苇水草丛生,浩浩荡荡地形成一派“水上迷宫”景象。塔里木河两岸胡杨林浓荫蔽日,形成了天然的绿色长廊,是新疆重要的棉、粮、蚕桑和瓜果的生产基地。塔里木河河畔的胡杨林

塔里木河对地处干旱地区的新疆来说是一条至关重要的河流。其宝贵的河水及其所维系的生态环境决定着沙漠的进退和绿洲的存亡,也决定着新疆广大地区的生存条件。古代丝路上许多城邦的兴废,都与塔里木河的变迁关系紧密。

但近年来,由于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3条源流区大规模地开荒造田,筑坝蓄水,引水灌溉,致使塔里木河水量锐减,下游断流,生态恶化,以胡杨林为主的“绿色走廊”告急。目前,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建设水利工程、流域内五地州实行用水限额、退耕还林4项治理措施已经陆续展开。随着各项整治和保护措施的到位,这条新疆各族人民的母亲河终将焕发出勃勃生机。淡水河

全称:全称:淡水河

所在地:所在地:台湾

台湾的威尼斯游览过白天的淡水河,不妨在黄昏时刻再次来到淡水河畔,去体验它另一种安详的风情。

{那一块块整齐的稻田,一条条灌溉引水渠,纵横交错,展示出一幅秀丽恬静的田园画面。}

淡水河是台湾岛上第三长的河流。在它的东北面有大屯火山群;西北面有观音诸山;东南面以阿玉山、塔曼山为界,与兰阳溪水系分水;各分水岭均系海拔1000~3000米的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它们把整个淡水河流域环抱其中。淡水河犹如一条银色飘带,将台北盆地装点得分外妖娆。

淡水河全长159千米,流域面积约2726平方千米。在历史上,它曾是台湾唯一可以通航的河道。当时的淡水河上,帆樯林立,“淡水风帆”是当时台湾北部的一处著名风景。在清朝乾隆初年,乘帆船渡海来台者,多溯淡水河而上,至道光年间,盛极一时,这里成为台湾北部与福建往来帆船荟萃之地。那时帆船可以从淡水上溯至台北市以及台北县的新庄、板桥直至桃园县的大溪镇一带。

入选理由

淡水河可说是台北市的“母亲河”,它是台北早期市街的生命“脐带”,而且是往后整个台北市发展的动脉。淡水,是一个山水秀丽充满历史的小镇。它沿淡水河而建,素有“台湾威尼斯”之美称。

19世纪末期,位于淡水河河口处的淡水镇,已发展成为台湾省北部最繁华的港口,淡水与台北市之间的河道可通小型汽轮,小木船则可溯至大溪,因而也促使大溪镇由一个山区集散地迅速发展成为商港。当地丰富的物产,如稻米、茶叶、樟脑等,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送出去。在19世纪以前,淡水河是台湾省唯一的水运航道,也是台湾全省唯一被称为“河”而不叫“溪”的河流。后来,由于人们在淡水河流域大面积的毁林开荒,以及在淡水河沿岸山坡开辟茶园,引起淡水河流域内土壤被侵蚀和自然环境生态变化,致使淡水河夹带的泥沙冲积物越来越多,堆积在下游和出海口一带,航道逐渐淤塞,淡水港再也不适宜停泊轮船,往昔的舟楫之利,再不复见,“淡水风帆”成为历史。如今,人们在淡水河上看到的,只有打鱼人家的点点渔帆。淡水河经过台北桥后再折向西北,在关渡又接纳了支流基隆河,折向西流出台北盆地,在油车口附近入海。

但是,淡水河对于台湾人的重要性,并未因它的航运能力减退而有所削弱。随着河流两岸肥沃的冲积平原、阶地与丘陵地区的陆续开发,淡水河的地位反而日益提高了。这是因为淡水河上、中游段的河床比较大,水势湍急,蕴藏着用之不竭的巨大能源。其流域内可供修建水库的河段共有8处,已经建成水利工程的有石门、暖暖和双溪等处,在水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上,淡水河还存在着不可低估的潜力。多年的航船记录着淡水河往昔的繁荣。

除了航运价值,淡水河秀美的景色也是它能为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沿着淡水河,从上游到下游,从高山到平原,处处可见到大自然刻画出的地貌景观和丰富的生态资源,这些都是休闲时光中踏青探幽的好去处。

瑞芳以下,基隆河河床上,密布着的“壶穴”地形景观,是淡水河岸的一大奇景,尤其是暖暖地区。壶穴是河床上的坑洞,有的呈现圆形、椭圆形、卵形、葫芦形,或其他奇怪的形状,洞内常可发现圆圆的、光滑的砾石。它们通常出现在质地稍硬的岩石河床上,尤其是急流多、旋涡多的河段。暖暖一带河谷狭窄,流速湍急,河水夹带的石块陷入河床的凹部后,不断地旋转摩擦,河床经过长久的磨蚀,就形成了奇丽多变的壶穴景观。

淡水河两岸山清水秀。下游的台北盆地,人口稠密,物产丰富,是台湾省北部重要的农业区。著名的农业灌溉系统桃园大圳、石门大圳等均取自于大汉溪石门附近的水源,并利用这些水源灌溉着中坜、桃园、新庄一带的农田;瑶公大圳的水源引自新店溪,这座大圳主要负责灌溉台北市、松山一带以及台北县中和、板桥一带的农田。那一块块整齐的稻田,一条条灌溉引水渠道,纵横交错,展示出一幅秀丽恬静的田园画面。淡水河上著名的情人桥,缤纷的焰火照亮了河上的夜空,形成一幅璀璨动人的夜景。

几百年来,淡水河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哺育了千百万人民,使流域内三县一市的城镇得到发展,也使得台湾这美丽的宝岛焕发着勃勃生机。长白山天池

全称:全称:长白山天池

所在地:所在地:吉林

高山天镜天池水在晴空的映衬下,明净如镜,恰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长白山顶。

入选理由

长白山天池及其周围地区,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江之源。天池水面海拔2194米,最深处达373米。天池一带风光奇绝,它那完整的垂直景观和原始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大自然综合体,是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天池周边的白石是火山喷发的产物,石间稀松多孔,质地松软。这种白色浮石遍布主峰山头,与积雪混在一起,给这里带来了“长白山”和“白头峰”的美名。

长白山天池是中国最深的火山口湖,位于长白山脉白头山顶,周围有16座奇峰环抱。其海拔2194米,面积9.8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04米。

天池水,一平如镜,有“处处高山镜里天”之誉。其水色澄澈,呈翠蓝色,冬季结冰,厚度达1米以上。天池内壁为白色浮石和粗面岩组成的悬崖峭壁,有如玉碗,鬼斧神工。其北面有一缺口,池水由此溢出,形成乘槎河(又称天河),在天河尽头,便是长白瀑布。

天池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江之源,多云、多雾、多雨,气象瞬息万变。常有蒸气弥漫,瞬间风雨雾霭,宛若缥缈仙境。它有长达10个月的冬季,湖水冻结的时间亦达6个月之久。当风力为5级时,池中浪高可达1米以上,平静的湖面霎时狂风呼啸、砂石飞腾,甚至暴雨倾盆、冰雪骤落,绰约多姿的奇峰危崖,统统笼罩上一层朦胧的面纱。晴朗时,峰影云朵倒映池中,色彩缤纷,景色诱人。天池水质,无色、无臭、矿化质不高,因而水质清澈,湖水碧透,群峰倒映水中,岚影波光。

虽然气候寒冷,但生长在有限范围内的绿草和鲜花,却依旧显示着蓬勃的生命力。长白杜鹃、高山百合、倒根草、高山菊、长白龙胆以及遍布各个角落的高山桧和第四纪冰川时期由北极推移过来的长白越橘、松毛翠等,共同点缀着天池美丽的风光。皑皑白雪将山中小屋装饰得如同童话国度里人们的住所。

天池周围胜景颇多。天豁峰,呈天然豁口状,传为大禹治水时所劈;青石峰,东麓泻出一水,悬流如线,注入天池;小天池,地处天池之东、白河之北,亦为当年一座火山口,湖水清澈碧蓝,景色绮丽幽静。

{天池内壁为白色浮石和粗面岩组成的悬崖峭壁,有如玉碗,鬼斧神工。}

长白温泉,是一个分布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温泉群,13眼泉水喷涌不息。它由火山地下热源所生,多集中在长白瀑布脚下约900米的地方,泉眼大小不等,终年热气腾腾,平均水温为60~80℃。由于泉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胃病、关节炎、皮肤病等均有疗效,因而又有“神水”之称。温泉附近的岩石、砂砾颜色各异,光怪陆离,别有一番景致。高达60余米的长白山大瀑布声如雷吼,气势非凡,在距离200米远的地方便可以听到它巨大的轰鸣声。

天池北端的龙门峰与天豁峰之间有一缺口,地势低下,名曰闼门,是池水出流的唯一出口,宽约二三十米,天然水道—乘槎河即位于此。“乘槎”乃神话“乘木排上天”之意。乘槎河是一条罕见的河,它是连接天池与长白瀑布的“白色纽带”,但全长却只有1250米,是目前世界上最短的河流。

天池附近出现的“佛光”,更为这里的景致平添了一份绚丽与神奇。1992年6月,佛光出现在长白山,当时,一缕日光破云而射,极其刺目,片刻调适,视觉才得以恢复,只见远处云雾中,一面大而圆的“光盘”悬挂其间,似银币,又如皎月。“光盘”中有一黑影,四周为一圈彩虹,七色斑斓,镶在“盘缘”,放射着异彩。在这以前,人们只知道峨眉山有佛光,因此有人认为,是佛陀把佛光恩赐予了长白山。

长白山不仅有雄伟壮观的景色,还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海拔1200米以下的针阔混交林带有高大挺拔的红松,尖塔形树冠的黄花落叶松、臭松、杉松、云杉以及紫杉、黄菠萝、水曲柳等;在海拔1200~1800米的针叶林带,则是由玄武岩构成的倾斜高原,以红松、云杉、落叶松等针叶树为主;海拔1800~2000米是岳桦林带,有耐寒的、矮小弯曲的岳桦生存;海拔2000米以上直至山顶为高山苔原带的植物都异常矮小,紧贴地面匍匐生长。

专家们认为:长白山是一个休眠的活火山,世界上休眠数百年再次喷发的火山并不少见;天池下方有地壳岩浆囊存在的迹象,因此长白山有再次喷发的危险,其喷发形式可能为爆炸式。由于天池20亿吨水的存在,如果喷发,将具有很大的破坏性。长白山初融的冰雪化作小溪在山间潺潺流过。

目前,从观测结果看,尚未发现火山复苏的征兆,人们可放心地享受大自然赐予长白山天池的丰富资源和优美景观。长白山中有许多稀有的植物资源,如美人松、野蘑菇、金达莱、不老草等,这里还是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的主要产地。天山天池

全称:全称:天山天池

所在地:所在地:新疆

天山明珠天池水平滑如镜,雪峰挺拔的身影倒映水中,湖光山色,浑然一体。

入选理由

天池风景区湖面呈半月形,面积4.9平方千米。湖水清澈,晶莹如玉。四周群山环抱,绿草如茵,野花似锦,有“天山明珠”的盛誉。

在天山的第二高峰博格达雪峰的山腰,有一个天然的高山湖泊,它就是享有“天山明珠”盛誉的天山天池。

天山天池古称“瑶池”,即传说中西王母宴请周穆王之地。西王母与天庭王母娘娘的形象在神话中重合后,瑶池又成为了众仙宴饮的场所。湖边有一株巨大的榆树,相传是王母降伏水怪的碧玉簪“定海神针”。

天池是古代冰川泥石流堵塞河道形成的高山湖泊。这里群山环抱、碧水蓝天,雪峰雄伟挺拔,倒影在池水中,湖光山色,浑然一体。站在池边眺望,眼前满山苍松叠嶂,远处白雪皑皑,山脚下野花遍地,毡房点缀,羊群如珍珠洒落在绿茵上。景色错落有致,如诗如画。这里气候湿润,降水充沛,年降雨量在500毫米左右。盛夏,戈壁酷暑难熬,而天池却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天池湖面海拔1980米,湖面呈半月形,平均水深40米,最深达105米,一泓碧水于群山之中恬然而卧,令人称奇。

天池脚下,还有东西两个小天池。西小天池是天池湖水透过地下湖坝粗大的冰渍物渗漏下来的泉水,在山嘴交汇的低洼处形成的一个积水深潭。东小天池是人工水坝的产物,池上的天池瀑布犹如银链飞泻,颇有几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味。

天池的自然景色,既有峨眉之秀,又有华山之雄。山峰秀丽雄伟,瀑布跌宕多姿,云雾变幻莫测,气候凉爽宜人。站在银波粼粼的天池岸边环顾四周,群峰环抱,云杉参天,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卷。纳木错

全称:全称:纳木错

所在地:所在地:西藏

雪域圣湖纳木错湖水靠念青唐古拉山的冰雪融化后补给,沿湖有不少大小溪流注入。湖水清澈透明,湖面呈天蓝色,水天相融,浑然一体。

{纳木错波光粼粼,雾霭茫茫,自有一份神秘的宁静沉淀于其中。}

苍凉、神秘的雪域高原西藏保留着无数具有原始风貌的自然奇观,同时,古老的藏传佛教也不断地将浓厚的宗教色彩渲染入其中。西藏圣湖—纳木错,便是这样一个将天然美景与人文传奇融为一体的神圣之地。

纳木错位于藏北重镇当雄的西北面,藏语为“天湖”的意思,蒙语称为腾格里海。它与羊卓雍错和玛旁雍错一起,被称为西藏的“三大圣湖”。纳木错湖面海拔4718米,从湖东岸到西岸全长70多千米,由南岸到北岸宽30多千米,总面积为1920多平方千米,素以海拔高、面积大、景色瑰丽而著称,是西藏自治区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咸水湖。纳木错湖里盛产高原细鳞鱼和无鳞鱼,周围广阔的湖滨则生长着多种多样的草本植物和野生动物,形成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纳木错湖边两根巨大的石柱是当地传说中的天门。

入选理由

纳木错湖海拔4718米,总面积约为1920平方千米,最深处约33米。纳木错湖水靠念青唐古拉山的冰雪融化后补给,沿湖有不少大小溪流注入,湖水清澈透明,湖面呈天蓝色,水天相融,浑然一体,闲游湖畔,似有身临仙境之感。

纳木错的东南部是终年积雪、直插云霄的念青唐古拉山,北侧依偎着起伏连绵的高原丘陵,湖四周围绕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天湖就像一面巨大的明镜,镶嵌在草原上。湛蓝的天、碧蓝的湖、白雪、绿草、五颜六色的野花以及牧民的点点毡帐,交相辉映,组成一幅大自然优美动人的画面,身临其境,总让人不由得感到心旷神怡。牦牛头骨在藏民眼中是可以避邪的圣物,玛尼堆上富有灵性的牛头骨历经风雨洗刷,在岁月的打磨中显露出一种摄人心魄的沧桑感。

在纳木错湖中,有5个大小不一的岛屿兀立于万顷碧波之中,佛教徒们传说这是五方佛的化身,凡去神湖朝佛敬香者,莫不虔诚顶礼膜拜。其中伸入湖心的扎西半岛,居5个半岛之冠,半岛上的扎西寺,香火旺盛,是崇佛之人的必到之处。

纳木错是新生代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导致地壳凹陷而形成的巨大的内陆湖泊,后因西藏高原气候逐渐干燥,纳木错面积大为缩减,现存的古湖岩线有3道,最高一道距现在的湖面约80余米。每当夏初,成群的野鸭便飞来湖边繁殖后代。湖泊周围常有狗熊、野牦牛、野驴、岩羊、狐狸、獐子、旱獭等野生动物栖居。

藏历羊年是藏传佛教传统中到纳木错转湖的年头。羊年转湖、马年转山、猴年转森林被认为是佛的旨意。在藏传佛教中,有“上冈底斯为佛之身,中纳木错为佛之语,下杂日山为佛之意”之说,转身之圣地冈底斯定为马年,转语之圣地纳木错列为羊年,转意之圣地杂日山定为猴年。据说如果能绕纳木错而行一周,便能得到渊博的知识和无量功德,并舍去恶习及痛苦,最后获得正果。因此,按照西藏传统的习俗,信徒们每到了羊年都要沿着纳木错顺时针转上一圈,即所谓的羊年大朝圣。每到这时,纳木错湖畔香火旺盛,人山人海,湖边数不清的玛尼堆,堆着数不清的转湖的人们数不清的愿望,湖边的礁石上也刻着“嘛呢叭咪”六子箴。藏历羊年,转湖队伍终年不断。信徒们用信念的步履丈量着脚下神圣的土地,祈祷万物众生。

作为西藏最大的湖泊,想要绕行纳木错一圈也并不太容易。由于湖面太大,湖边地形复杂,绕着纳木错转一圈常要20~30天,最壮的小伙子也得跑10天,所以大家多用转扎西半岛来代替。据说,围着扎西半岛转7圈就等于转湖一周。

纳木错湖畔由玛尼石堆成的玛尼堆,也是圣湖的一大著名景观。所谓玛尼石,是指藏传佛教转经者在转经路上置于路口、山丫口的一种宗教石刻艺术品,上面通常镌刻六字箴言或佛像。年深日久,信徒们堆积的玛尼石像一座座金字塔,连同飘飞的经幡,和雪域高原苍凉的自然融为一体,在青藏高原上随处可见,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这些玛尼石堆,垒得非常齐整,石头上刻的字体五花八门,显然出自千千万万不同信徒的手,体现着他们的虔诚与执著。纳木错湖边的佛塔

纳木错波光粼粼,雾霭茫茫,自有一份神秘的宁静沉淀于其中。而其深厚的宗教韵味,更是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湖水沉默不语,匍匐在圣地的藏族老人用身体证明自己的信念,来到这里的人们,一切的杂念似乎都能被消除,唯有用自己的虔诚,去感受那片静谧与神圣。青海湖

全称:全称:青海湖

所在地:所在地:青海

广袤草原中的仙海青海湖上的沙岛

入选理由

青海湖的面积是太湖的一倍多,平均水深约19米多,最大水深为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为3260米,比两个东岳泰山还要高。即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平均气温也只有15℃左右,是理想的避暑消夏的胜地。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水澄澈碧蓝,湖滨水草丰美,被称为“青色的湖泊”。

青海湖,蒙古语称“库库诺尔”,藏语称“错海波”,意为“青色的海”。它位于青海东北部大通山、日月山和青海南山间。湖面近似菱形,海拔3195米,东西最长处为106千米,南北最宽处为63千米,面积4583平方千米,环湖一周约360千米,平均水深19米以上。

{青海湖周围是茫茫草原,湖滨地势开阔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温和。}

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羌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由于湖中含盐度为6‰,透明度达8~9米,看起来澄澈湛蓝,因而叫青海。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

青海湖的气候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而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青海湖区全年降水量偏少,多年平均降水量在380毫米上下,全年蒸发量为1502毫米,远远超过降水量。湖区降水量季节变化大,降水多集中在5~9月份。青海湖岸边的藏式佛塔

青海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河水,其次是湖底的泉水和降水。青海湖的径流补给主要是靠布哈河、沙柳河、乌哈阿兰河和哈尔盖河,这4条大河的年径流量达16.12亿立方米,占入湖径流量的86%。布哈河是流入湖中的最大一条河,发源于祁连山支脉的阿木尼尼库山,长约300千米,占入湖径流量的60%。青海湖蓝蓝的湖水能分出层次,远观、近看、俯视或平视的景色都展示出不同的美。青海湖畔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优良牧场,早在汉代以前,羌人就在这里游牧。

青海湖的水温随季节而变化。夏季湖水温度有明显的正温层现象,8月份最高达22.3℃,平均为16℃。水的下层温度较低,平均水温为9.5℃,最低为6℃。秋季因湖区多风而湖水搅动,水温分层现象基本消失。冬季湖面结冰,湖水温度出现逆温层现象。1月份,冰下湖水上层温度为-0.9℃,底层水温为3.3℃,待春季解冻后,湖水表层水温又开始上升,逐渐恢复到夏季的水温。

青海湖是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在成湖初期,它属于外流淡水湖,与黄河水系相通。后来,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日月山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

青海湖中有5座小岛—鸟岛、海心山、海西山、沙岛和三块石。

鸟岛位于青海湖中,岛形似鸟,故名。它东头大,西头窄长,全长1500米。鸟岛坡度平缓,地表由沙土、石块覆盖,岛的西南边有几处泉水涌流,主要植物有白藜、冰草、镰形棘豆、西伯利亚蓼、嵩草、早熟禾等。鸟岛是亚洲特有的鸟禽繁殖所,居住着大约10万只以上的鸟。这些鸟种类将近20种,大多数是候鸟,其中有来自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等地的斑头雁、棕头鸥、赤麻鸭、鸬鹚等10多种珍稀候鸟。每年3~4月,从南方迁徙来的候鸟陆续到青海湖营巢;5~6月鸟蛋遍地,幼鸟成群,热闹非凡,声扬数里。此时岛上有30余种鸟,数量达16.5万多只;7~8月,秋高气爽,群鸟翱翔蓝天,游弋湖面;9月底开始南迁。青海湖海西山是斑头雁、鱼鸥、棕头鸥的世袭领地,海西皮则是鸬鹚的王国。

海心山是青海湖的另一胜景。它位于青海湖湖心偏南,长2300米,宽约800米,距鸟岛约25千米,岛形长,中部宽而两端窄,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等凝成。海心山环境幽雅,绿草如茵,景色宜人。山上古刹白塔隐存其间,山南石崖有山洞,洞里有经堂一所,僧房两间,洞外还修造了6间庙宇、两间僧舍,庙里庙外的法器、壁画、白塔、俄博都很可观。走进庙宇,可以欣赏佛家留下的多座彩色佛像和生动的故事壁画,犹如步入仙境一般。岛东缘有一泉眼,可供饮用,南部边缘岩石裸露形成陡崖,东、西、北为平缓滩地。鸟禽多集中在岛崖边及碎石滩地。海心山面积不大,却颇具典故,自古以产“龙驹”而闻名,历史上它曾被称为“龙驹岛”。北朝时,吐谷浑人善于养马,也重视马,盗马与杀人罪相提并论。据说每年冬天湖水结冰时,吐谷浑人都会选择体高膘肥的牝马,从冰上赶入海心山放牧,到次年春天,让海龙与牝马交配,生下“龙驹”,此马能日行千里,被称为“青海骏”。攀上海心山的顶端,可以远眺青海湖的全貌。青海湖鸟岛上,数万只斑头鸭在此觅食、嬉戏,上下翻飞,一片欢腾。

与海心山相比,海西山就显得没有那么神奇了。它位于布哈河口以北6000米处,与鸟岛同处于布哈河冲积滩地的顶端,岛的东北缘有断层陡崖紧靠湖边,陡崖外有一近似圆柱形的岩石屹立湖中,是鸬鹚的繁殖场所,岛上植被覆盖率在90%以上。青海湖东侧日月山上的油菜花地

沙岛位于青海湖东北、海晏县境内,曾是湖中最大的岛屿,长约13千米,最宽处约2800米,是湖中砂垄突出水面受风沙堆积形成的。1980年,沙岛东北端与陆地相连成为半岛,并围成33平方千米的沙岛湖,表面均由沙砾覆盖,无植被,是鱼鸥栖息繁殖的地方。

三块石又名孤插山,位于青海湖西南端,是由7块密集在一起的石灰石、礁石组成的,高约17米,距鸟岛、海心山20千米。岛上仅在碎石块间隙生长有牛尾蒿等,植被覆盖率不到5%。

青海湖尽管景色优美,但近几年也出现了生态危机,这也是不容回避的现实。

20多年前,鸟岛还是一个湖中孤岛,1978年成为三面临水的半岛,而现在,它已成为离湖岸几千米的陆岛了。继鸟岛成为陆岛后,湖滨东缘又出现了两个脱离母体的子湖—尕海和耳海。气象专家的科研成果显示,由于上世纪末气候暖干,湖区周围降水少,注入青海湖的河水水量减少,蒸发量加大,青海湖湖水“收支”不平衡,加上人为活动等因素,青海湖水位下降已成为必然。悠闲踱步的棕头鸥

而且,青海湖区的土地沙化现象也日趋严重。湖的西北角已被10多平方千米的沙丘包围,湖区沙滩盐渍化,鸟岛周围满地黄沙。湖南部黄河段,草场向荒漠化发展的趋势更为明显,退化面积迅速增加。原来,青海湖环湖地区的草地是青海最好的草地,畜牧环境极好。但几十年来湖区人口不断增加,区域内有10万人左右在从事农副业,大量开垦耕地,草地被开垦为农业综合开发用地,也成了环湖生态恶化的原因之一。此外,由于生态恶化,青海湖区受威胁的生物物种已占总数的15%~20%,尤以湟鱼为最,藏野驴、野牦牛等珍稀动物数量也呈减少之势。

青海湖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不争的事实,治理迫在眉睫,但对青海湖的科学认知,才是有效治理的关键。近年来,世界各国专家纷纷来到青海湖,加紧对青海湖的科学研究。因为青海湖地处西部干旱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原区交汇区,对全球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具有“样板”意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青海湖的科学研究,意义十分重大。青海湖沙岛远眺。总面积18平方千米的沙岛,是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喀纳斯湖

全称:全称:喀纳斯湖

所在地:所在地:新疆

美丽神秘的变色湖喀纳斯湖湖水碧绿,景色美如仙境。

中国的湖泊大多数似水墨画,线条曲折多变,美丽重在形态气势,没有哪个湖泊像喀纳斯一样,充满了欧洲油画中的丰富色彩与静谧,完全在简单的几何线条中体现“湖光山色”的真正含义。

喀纳斯是一个位于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脉深处的高山湖泊,“喀纳斯”在蒙古语中意为“美丽而神秘的水”。喀纳斯处于阿尔泰山的最南端,特殊的地理条件,适宜的水热资源,使它成为中国唯一的南西伯利亚区系动植物分布区,生长着落叶松、红松、云杉等珍贵树种和众多的桦树林,许多种类的花木鸟兽在新疆是绝无仅有的。而其中苍劲的五针松、挺拔秀丽的冷杉更是中国独有的品种。

入选理由

喀纳斯湖的湖水随着季节和天气变化改变颜色,或深蓝、或墨绿、或灰白、或橘红,所以有“变色湖”之称。加上近年来“喀纳斯湖怪”的传说,给喀纳斯湖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喀纳斯湖有许多奇丽的自然景观。每当大雨过后的初晴,站在高处观赏日出景色,只见喀纳斯湖上空雾气腾腾,云蒸霞蔚。喀纳斯湖也是有名的变色湖,水色时而碧绿,时而蔚蓝,时而灰青,时而乳白,一日可变数色。在湖四周,枯朽的树木经风吹雨冲后漂入湖中,竟能自动逆流而上,漂至湖的北端,在上游汇聚,年深日久,垒起了一道千米木长堤,是一个罕见的景观。喀纳斯最美的景观是在秋天,黄色的白桦与苍绿的针叶松,配上湖面缭绕的云雾,比阿尔卑斯山下油画一般的景致,更多几分神秘韵味。喀纳斯湖区降水丰富,是新疆最湿润的地方。

在喀纳斯湖的南岸,有一个古老的蒙古民族乡,那里居住着一些信奉喇嘛教的蒙古族居民。他们是中国一个古老而强悍的少数民族—图瓦人的后代,语言是近似于哈萨克语的突厥语,以狩猎、放牧为生,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构成了喀纳斯历史的一部分。自称成吉思汗子孙与和印第安人的亲缘关系,越发将他们的来历渲染得十分神秘。

被称为“天堂”的喀纳斯湖,那一片平静中酝酿的湖光山色,总是令人迷醉不已。那份宁静的美丽,仿佛能深深沁润人的灵魂,寻找一个在别处的天堂。茶卡盐湖

全称:全称:茶卡盐湖

所在地:所在地:青海

盐海之滨

茶卡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部边缘,乌兰县茶卡镇南侧。北依巍峨的完颜通布山,南靠旺秀山,东濒茶塘盆地,是一个富饶而美丽的天然盐湖。经过初步测算,茶卡盐湖的盐矿厚度8米,最厚可达15米以上,可供12亿人食用80年左右。

青藏高原原来是海洋的一部分,经过长期的地壳运动,这块地面抬起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海水留在了一些低洼地带,形成了许多盐湖和池塘,茶卡盐湖就是其中一个。“茶卡”是蒙语,意为“盐海”。茶卡盐湖的湖水面积和水深明显受季节影响,雨季湖水面积可达104平方千米,相当于杭州西湖的十几倍,干季湖水面积明显减少。湖底有石盐层,一般厚5米,最厚处达9.68米。因其盐晶中含有矿物质,使盐晶呈青黑色,故称“青盐”。湖中含有近万种矿物和40余种化学成分的卤水,是中国无机盐工业的重要宝库。茶卡盐为天然结晶盐,晶大质纯,盐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盐。而且极易开采,人们只消揭开十几厘米的盐盖,就可以从下面捞取天然的结晶盐。盐类形状十分奇特,有的像璀璨夺目的珍珠,有的像盛开的花朵,有的像水晶,有的像宝石,因此有珍珠盐、玻璃盐、钟乳盐、珊瑚盐、水晶盐、雪花盐等许多美丽动人的名称。

入选理由

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开发最早的一个,盐湖中景观万千,有采盐风光、盐湖日出、盐花奇观等,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茶卡盐湖湖面海拔3059米,其外围山地海拔超过4000米。

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最小的一个,盐湖中景观万千,采盐风光、盐湖日出、盐花奇观等,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如果你有足够的运气,在白天你可以看到湖面上形成的海市蜃楼,这些由阳光经水汽折射形成的奇观,让你体会到朦胧变幻的美感。

茶卡盐开采历史悠久,最早可推到秦汉时期。古老的茶卡盐湖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实现了采盐机械化,建有茶卡盐厂,已开发出加碘盐、洗涤盐、再生盐、粉干盐等10多个品种,每年生产几十万吨优质原盐,除供应青海各地外,还畅销全国20余个省区,出口日本、尼泊尔、中东等地区,受到人们普遍欢迎。三江并流

全称:全称:三江并流

所在地:所在地:云南

沧海桑田的低诉金沙江峡谷内,热带亚热带生态圈和尚处原始状态的民风民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考察者和旅游者。

入选理由

雪山峡谷、急涧险滩、湖泊森林、草甸冰川、丹霞泉华,将大地的景色汇集在三江并流地区。近百个自然景观气象万千,各有千秋。

在“彩云之南”的云南省西北部,存在着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现象:三条大江与山脉互相夹持,平行地奔流了400千米,相隔最近的地方直线距离只有66千米,堪称举世无双的罕见奇观。这就是美丽而神奇的三江并流。

三江并流指的是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三条大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并行而流的独特地理现象。三江同发源于青藏高原,并肩在云南西北部的崇山峻岭中奔流。三江并行流经云南境内170余千米,整个区域面积达4万平方千米。由于三江并流地区特殊的地质构造,欧亚大陆最集中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人文资源、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使该地区成为一处独特的世界奇观。三江并流地区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云集了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和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和植物群落类型,是北半球生物景观的缩影,名列17个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的第一位,也是世界级物种基因库和中国三大生态物种中心之一。怒江峡谷谷深壁陡,水流湍急,行舟架桥非常困难,当地人便用竹、藤做成“溜索”来过江。

三江并流的形成,几乎可以说是一部地球演化的历史教材。在发生于大约4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造成青藏高原的隆起,构成了在150千米内相间排列的担当力卡山、独龙江、高黎贡山、怒江、澜沧江、云岭、金沙江等巨大山脉和大江形成的横断山脉的主体。“三江并流”就是这次远古陆地漂移碰撞的产物。位于云南省丽江古城以西的玉龙雪山有“世界冰川博物馆”之称。浮于云端的主峰披着坚冰,如闪着寒光的剑刃直插天际。“三江并流”地处中国唯一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是欧亚大陆生物南北交错、东西会合的通道。第四纪冰期曾给欧亚大陆的生物带来灭顶之灾,但“三江并流”地区独特的地形却为生物的存活提供了庇护,并成了这些孑遗生物的主要避难所。在三江并流地区生存着包括孑遗植物领春木、水青树、秃杉、桫椤、长苞冷杉、光叶珙桐、独叶草、红豆杉、云南榧树等在内的34种国家级保护植物,而小熊猫、针尾鼹、林跳鼠等原始孑遗动物也得以躲过冰期,在此处繁衍生息。这里是与大熊猫齐名的国宝滇金丝猴的故乡,还有珍稀濒危动物羚牛、雪豹、黑仰鼻猴、戴帽叶猴、孟加拉虎、藏马鸡、黑颈鹤等栖息。澜沧江峡谷内海拔高差达4734千米以上,从江面到顶峰的坡面距离为14千米,每千米平均上升337米,再加上极大的流水落差,可谓“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险”。

三江中的澜沧江,是中国西南地区大河之一。它的上源扎曲源出青海省杂多县境唐古拉山北麓查加日玛的西侧,南流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县附近与昂曲汇合后称澜沧江,向东南流入云南西部至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南部,流出国境即称湄公河,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在越南南部入南海。澜沧江素来以江流湍急而著称,所形成的澜沧江大峡谷更是险峻非常,充满了“峰峦重叠起伏,峡谷急流纵横”的壮丽景色,是云南省高差最大的地方。怒江发源于青、藏边境的唐古拉山南坡的巴萨通木拉山南麓,上源称桑曲,自西北向东南流,纳素曲以后始称怒江,至门工附近,折向南流,穿行在怒山和高黎贡山之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