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梦想有追求的教育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18:18:29

点击下载

作者:李代文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做有梦想有追求的教育人

做有梦想有追求的教育人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做有梦想有追求的教育人作者:李代文排版:KingStar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5-18ISBN:9787561493571本书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教育是充满理想的事业。教育者首先要有理想,然后才能引导和点燃受教育者——学生的理想。教育者富有理想地对待教育,就会以不一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实际行动对待学生、学科和学校,学生、学科和学校也可能因这个教育者而不同。

做有梦想有追求的教育人,是从外在的“敬业”转变为发自内心的“乐业”,从谋生的“职业”转变为自觉追求的“事业”,从普通型的“教师”转变为研究型的“专家”的重要前提,也是追求最高境界——幸福感、快乐感的内在动力。因此,有梦想有追求的教育人必定会在坚守与改变中不断前行,在追梦和圆梦的路途中坚持不懈,建功立业。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教育发展正处于关键期。“顺境逆境看胸襟,大事难事看担当。”迎接教育改革发展的挑战,我们教育人要多一份责任和担当。既然选择了教育工作,我们就要毫不犹豫、全力以赴地履行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坚定信念,无畏困难,以“坚韧不拔,久久为功”的毅力和信念,以“超越前人,敢走新路”的勇气和魄力,以“发现自我,博采众长”的眼光和境界,多一些豪情,多一些拼劲,坚持专心专注地把一件件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做一位无愧于时代的教育人。《尚书》有云:“功崇惟业,业广惟勤。”无志不足以行远,无勤则难以成事。我们教育人不仅要仰望星空,拥有远大的理想抱负,而且要脚踏实地,秉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勤奋、“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执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实践中走向成功。“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顺木之性,可使其健康成长;顺人之性,可使其快乐学习。我们要善待学生,以致其性,让每一位学生的笑脸像花儿一样。

给理想多一点时间和等待。松因傲然挺立而愈显高大,心因坚守梦想而格外高尚。心若在,梦就在。追梦圆梦之路漫漫,但追梦圆梦之心依然坚挺如山,坚实如磐。梦想火种不灭,执着追求永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每个人都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每个人都享有与祖国共同成长的机会。我们的命运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紧相连,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都能大放光彩。

衷心祝愿所有教育人,怀揣教育梦想,在追求民族之梦和个人理想的旅程中,在教育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大步向前,一路欢歌,走得更远,走得更好,走得更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李代文2016年4月21日第一章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连接了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追求,渊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梦”是有价值追求的社会梦想。从价值追求来讲,“中国梦”就是在中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梦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和思想力量,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在思想文化建设领域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壮丽前景催人奋进。我们要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适应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第一节“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一、“中国梦”的提出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重要讲话《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

2013年3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只有全党本领不断增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

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了简洁、务实的讲话,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是“中国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两个100年”的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中国梦一经提出,立即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共鸣,从报纸、荧屏到街头巷尾,从QQ群到微博,中国梦成为激荡神州大地、承载亿万海内外儿女梦想和重托的热门词汇。同时,中国梦引发了“世界回响”,成为许多国家政要、学者和媒体谈论的焦点。

尼日利亚前总统奥巴桑乔说,中国梦不是政治口号,它勾画出了一个完全可以实现的愿景,很值得非洲学习。

美国未来学家、《中国大趋势》作者约翰·奈斯比特指出,强大的中国领导层,以及受过良好教育的众多党员,正利用千载难逢的机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打造中国梦。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中国政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亚历山大·拉林说,中国梦准确地阐释了当今人类的理想与追求,具有普遍性。

德国汉学家、民族学家南因果博士认为,无论是中国领导人还是普通民众,都对中国梦充满期待。中国梦是属于世界的,也是由亿万个普通中国人的个人梦想汇集而成的。

美国《新闻周刊》载文称,中国梦会产生深远影响,将“重振中国光辉史”。

英国《金融时报》则刊文称,中国的梦想,不仅关乎中国的命运,也关乎世界的命运。二、“中国梦”的本质内涵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宣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反映了近现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路径,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坚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对于团结动员全体人民开辟现代化事业新境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三、“中国梦”的深刻寓意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三大寓意: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我们唯有不忘“中国梦”,我们才能真正站稳脚跟、放眼向前。

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我们唯有追求“中国梦”,我们才能真正扬眉吐气、只争朝夕。

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我们唯有实现“中国梦”,我们才能真正屹立世界、屹立民族之林。

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和中华民族近现代奋斗史的总梳理,是对亿万中国人家国情怀的总回应,是对未来中国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动员。第二节“中国梦”的伟大战略一、深厚的历史渊源

人类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形态:苏美尔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华夏文明和古希腊文明。史籍记载,埃及、西亚、希腊、印度、中国曾经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五大中心区域。

中国梦首先是一个复兴梦。何谓“复兴”?唯有自身文明曾经繁荣昌盛过的民族,才有资格提出复兴的目标;唯有承受过艰难困苦而始终不曾放弃梦想的民族,才有力量提出复兴的目标;唯有真正伟大的民族才不会在苦难中沉沦,反而会从苦难中奋起。中国梦一经提出就引起广泛共鸣,是因为这个梦想根植于深厚的历史土壤。

围绕中国梦的“寻根”“萌芽”“成形”“圆梦”四个环节,可以把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分成四个时期来考察。

寻根——前天的辉煌。从秦汉到明朝后期,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梦的根源就在这个时期。伟大的中华文明在5000多年里一脉相承、生生不息……从伏羲明道到精卫填海,从女娲补天到大禹治水;从始皇一统到汉唐盛世,从富庶大宋到繁华明代;从冶铁铸剑到火药发明,从造纸技术到活字印刷,从指南针的运用到郑和七下西洋……勤劳智慧的华夏子孙向世界奉献的文明成果,以及物华天宝的“天朝上国”,无不让世人钦慕、万国敬仰。

萌芽——昨天的苦难。从明朝后期到20世纪初叶,中华民族的发展落后于西方列强,逐渐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戊戌变法先驱康有为曾在《三月十七日保国会上演讲辞》中痛心疾首:“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多少年来,无数志士仁人舍生取义,无数英雄豪杰奋起抗争,古老中华民族踏上了一条充满悲壮、充满艰辛而又浩气长存的复兴之路。从洋务派“自强求富”,到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再到孙中山“振兴中华”,都体现了中国梦的萌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只有革命才是中国的出路,于是他们发动武昌起义,将腐朽的清王朝掀翻在地,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乃至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然而,胜利果实很快被一些野心家窃取了,中国继续深陷在战乱与贫困之中……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梦想。

成形——今天的奋斗。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实现中国梦找到了领导核心和正确道路。在民族危难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在华夏大地掀起了一场前无古人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大革命失败后的南昌暴动、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到古田会议创立建党建军路线;从开辟井冈山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横空出世;从历经九难十八险的万里长征到高擎起抗日救亡的大旗;从“九一八”民族蒙难到赢得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西柏坡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到天安门城楼上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而战斗,为民族富强而奋斗,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事业,引领中国踏上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重新回到了国际舞台的重要位置。这是中国梦成形的时期。

圆梦——明天的美好。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将实现“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也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四个发展时期,可以概括为中华民族“前天的辉煌”“昨天的苦难”“今天的奋斗”“明天的美好”。而把中华民族的前天、昨天、今天和明天串联在一起的基本线索,就是帝国梦——救国梦——建国梦——富国梦——强国梦。中国和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一梦几千年,是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昭告的:“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百年激荡,百年抗争,百年奋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奏响人类文明中美轮美奂的世纪交响……”二、现实的国情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成功实现由低收入经济体向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历史性跨越。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近10%,由1978年的3645亿元跃升到2014年的636 463亿元。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20%。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3年的6 644美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了从基本消灭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的历史性跨越。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84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89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比1978年增长十几倍,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明显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10年的2688万人,平均每年脱贫544万人。

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和内陆,从制造业到农业和服务业,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大幅提升。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金融时报》为此刊发评论:“过去30年,每隔约4年,中国贸易额就会翻番。”2014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196亿美元,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则达到1160亿美元。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在当今世界经济面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突出的背景下,中国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之一。

特别是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牢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使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令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让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促使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今日之中国,其行进也迅疾,其承载也浩大,但距离两个一百年目标、民族复兴梦想,依然有着“行百里者半九十”的严峻考验。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面临攻坚战,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敢于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战,敢于面对世所罕见的困难。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期、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期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期,社会思想和价值追求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鲜明。

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求共识、在多变中找恒量,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而“中国梦”恰恰就是全体中国人利益的最大交集,是中国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只有“中国梦”能够把全民族的期盼和追求凝聚起来,把十几亿中国人的利益整合起来,因此,它具有强大的力量。三、宏大的国际视野(一)大国崛起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大国崛起的过程无不伴随着全体国民共同的期待与奋斗,无不是以宏大的国家梦想作为精神引领。

近代以来,世界历史上出现了三次大国崛起的浪潮。

第一次是18到19世纪以英国、法国、德国为代表的大国崛起。这次崛起的国家拥有千万级的人口规模。这些国家的崛起,离不开以航海梦、工业梦为象征的“欧洲梦”的支撑。

第二次是20世纪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国崛起。这次崛起的国家拥有上亿级的人口规模。美国的崛起,同样离不开“美国梦”的支撑。2014年5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纽约西点军校声称,美国打算成为未来100年内的世界领袖。

第三次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崛起。这次崛起的国家拥有10多亿级的人口规模,远超历史,因此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这就更加需要用如“中国梦”这样伟大的梦想来打牢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塑造积极健康的大国国民心态,养成昂扬奋进的民族精神特质。(二)“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区别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梦,每个民族的梦想都有自身的时代特质。美国仅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它却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发展神话,其内在驱动力就是由“淘金梦”“移民梦”“自由梦”“成功梦”凝练而成的“美国梦”。

国人也有许多梦:“上学梦”“就业梦”“安居梦”“致富梦”……

先让我们再重温一下“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具体内容。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让我们所有阶层的公民过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的美国梦,这是我们迄今为止,为世界的思想和福利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摘自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James Truslow Adams)的《美国史诗》。“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不同是必然的,这是由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因素决定的。“中国梦”与“美国梦”主要有以下七大区别。

一是“中国梦”是国家的富强,“美国梦”是个人的富裕。较之中国,美国具有巨大的地理优势,其三面环海,易守难攻,建国伊始就是一霸,历史上从未受到其他国家的侵略征服,倒是常常主动出击攫取他国资源。所以他们似乎一直没有国家安全之忧,人民可以专心做自己发财致富的梦。但是,自古以来,中国周边的环境一直极为险恶,历史上与周边国家的征战从没有停止过。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国家的富强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保障,所以“中国梦”必须把“国家富强”放在第一位。

二是“中国梦”的目的是民族振兴,“美国梦”的目的是个人成功。中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统称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生于兹养于兹,患难与共,休戚相关,对这块热土具有十分深厚的感情。大家有一个共识:民族孱弱、任人欺凌,个人的尊严就会丧失,生命财产得不到保护,哪有幸福可言?美国的民族情况远比中国复杂。黑人长期受白人歧视,虽然现在法律上是平等了,但是骨子里的不平等是一时无法消除的,一件小事就可引起内部激烈的民族冲突。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人们没有乡土依恋,缺乏民族观念,自然也就只注重个人的成功。

三是“中国梦”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实现,“美国梦”可以利用其他国家的人才资源达到。历史上,美国多次利用其他民族的人民来发展自己的国家。比如早期从非洲引进大量黑人搞种植,十九世纪利用中国劳力修铁路,现在又大量吸收墨西哥、东欧的人从事各种各样的体力工作。很多白人有了闲暇时间,整日打高尔夫球,享清福。然而,中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的大国,不可能靠大量引进外来人才发展自己,所以习总书记才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四是“中国梦”是群体的和谐幸福,“美国梦”是个人的自由和快乐。有爱才有家,有国才有家,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中国人自古就有一个“家国”的概念,群体意识一直很浓,讲究的是“家和万事兴”。然而欧美文化则强调的是个人主义,追求的是个人的自由和快乐。

五是“中国梦”具有纵深的历史感,“美国梦”只有现实的体验。实现“中国梦”的自信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历史。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上多次强盛,曾是一段时期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然而,美国只有两三百年的历史,自建国起,靠利用其他国家的资源和人才逐渐变成一个超级大国,所以他的梦是把现实延续下去,不让挑战他的力量出现,一直可以做自己的美梦。

六是“中国梦”人人给力,“美国梦”强调个人努力。实现“中国梦”,要凝聚大家的力量,人人给力,踏实勤干,利用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朝一个方向努力。所以,现在要实现梦想,就必须统一大家的意识,明确一个目标,劲往一处使。然而美国自建国起走的就是一条务实的道路,就是简单追求个人富裕幸福,所以个人成功的合力构成了国家的强大。

七是“中国梦”是为了民族光荣,“美国梦”是为了个人荣耀。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部分领土被侵占,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一次次大灾难,都是民族的创伤。近代史上,多少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为了民族有尊严,国家有安全,人民可以安居乐业。美国就没有这种痛,所以它也不会做这种梦,因而,“美国梦”强调的是个人的富裕、成功和社会地位的提高。

总之,“中国梦”始终以中国为出发点,放眼世界、胸怀人类,彰显中国梦造福世界的终极关怀。“中国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未来,连接着国家与个人、中国与世界。第三节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要求一、必须把坚持中国道路作为首要遵循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头等大事。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一个国家走什么道路,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综合决定的。正如有句话所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探索出的一条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不懈探索和艰苦奋斗中一步一个脚印踏出来的,是对中国发展奋斗的历史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人民的意愿和选择,是“中国梦”的主心骨和中轴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它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它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它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正是这条道路,使中国连续30多年保持近10%的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更是增长30倍以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正是这条道路,让我们短短10年间构筑起一些西方国家近百年才完成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不到20年就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正是这条道路,让我们能够接连夺取抗击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芦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胜利,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这一系列“中国奇迹”都显示出中国道路的比较优势和旺盛生命力。

道路连接过去,通向未来,指引方向,更决定命运。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我们的复兴之路,追梦之旅。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连接过去、立足当下、通向未来,才能让我们疾行在追梦圆梦之旅中、振兴复兴之路上。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我们应当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二、必须把弘扬中国精神作为思想支柱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毛泽东同志讲,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更是需要精神支柱。

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骨头、脊梁和魂魄。有精神的国家和民族,才是生生不息、战无不胜的国家和民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雄强伟岸,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命才会雄强伟岸;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枯萎飘零,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命就会枯萎飘零。有了精神,就有了追梦的源泉和动力,就有了圆梦的坐标和斗志。反之,就失去了源泉和动力、坐标和斗志。

鲁迅先生曾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追求的精神结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勤劳朴实、勤俭节约,居安思危、忧国忧民,勇敢正直、善良仁厚,敬老爱幼、尊师重教,精诚团结、诚实守信等中华美德的集合,构成了中国精神的主干。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无不彰显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志,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固发展的丰厚滋养。

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孕育了丰富的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创造了改造自然的奋斗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完整统一的团结精神、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等。

中国近代史上形成了救亡图存、民族振兴的救国精神等。

中国现当代史上形成了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民族复兴的圆梦精神等。

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战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包含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推动了中国人民迅猛觉醒,促进了中国人民空前团结,强化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意志,坚定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念,铸造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

中国精神是中国人灵魂力量的最美体现,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包含着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为中华儿女构建了永久的精神家园,为各族同胞提供了牢固的价值认同,是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书写梦想的有力依托。这些精神既一脉相承,又各有精彩,都是中国精神的绚丽篇章。

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在物质上富裕起来,更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当前,我们离“两个100年”的宏伟目标越来越近。但梦想之路越近,阻力就越大,问题就越多,这时,精神力量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特别是要看到,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日趋激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抬头。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就要靠中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归宗炎黄、溯源华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救国救民、爱国爱乡,恋土归根、报效桑梓等,构成了爱国主义的传统要义。早在先秦时期的《战国策》就提出“爱国”一词,东汉荀悦的《汉纪》中已有“爱国如家”的说法。这种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构成了爱国主义的不竭源泉。屈原、岳飞、辛弃疾、文天祥是如此,郑成功、施琅、林则徐、邓世昌也是如此,他们都是耸立在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座丰碑。

改革创新精神就是推动我国新时期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强大的动力。“敢想,敢闯,敢为天下先”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精神的大写意,是激励我们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生动力。

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实现“中国梦”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是激励我们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朝气蓬勃、精神抖擞地迈向未来。三、必须把凝聚中国力量作为根本依托“民望国强,国强才能民富,民富才能国泰;国望民富,民富才能国泰,国泰才能民安。”国家和人民唇齿相依、血脉相融。国家好,民族好,人民才会好。所以,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是有机统一的。“来之与民,回之与民,与民同乐,与民同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让中国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就是凝聚人民力量的根本前提。“中国梦”的共同旗帜让人人看到希望,让人人都有奋斗舞台,并且能激发起每个人的最大正能量。

积力所举无不胜,众志所为无不成。《尚书》有言:“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团结才有力量,团结是胜利之本。中国力量,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力量,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所迸发出来的巨大能量。

有梦想才有目标,有希望才会奋斗;梦想和希望是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工人与工业的力量、农民与农业的力量、知识与文化的力量、科技与教育的力量、法律与法治的力量、军队与军事的力量、体育与运动的力量、同胞与侨胞的力量,等等,汇聚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力量,为“中国梦”的实现开足了马力,高扬起了风帆。只有这些中国力量的强大集结和爆发,“中国梦”才会是一个让中国幸福、让世界惊羡的梦。由中国力量创造和实现的“中国梦”不仅向世界人民展示和迸发着中国力量,而且尽显了生机与活力。“中国梦”是“国梦”和“家梦”的融合,“国”和“家”是命运共同体。“中国梦”既是民族的,又是国家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年轻一代的。“中国梦”正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夙愿前行,正承载着当代13亿中国人民的希望前行。“中国梦”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的赤子情怀。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国梦”都有发自内心的渴望与热爱。“中国梦”集中体现了中国气派,即是“中国梦”所洋溢的血气、骨气和志气,所展示的生气、豪气和底气。第二章教育梦 完成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复兴梦。“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年轻一代的。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其本质就是人对人的影响,其基本规律是“以人育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既是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又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和教育实现的需要。

教育是一项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事业。“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是我们的“教育梦”。我们要做有梦想有追求的教育人,从而点燃学生的梦想。

教育,为了生命的幸福成长。教育的起点是人,终点是人生的幸福,而过程则是生命的幸福成长。第一节对教育的追问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不乏对教育的论述:

点燃火焰。——苏格拉底

心灵的转向。——柏拉图

人性的改良。——亚里士多德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人类最高境界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列宁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孔子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孟子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许慎

教育的本质就是人对人的影响,“以人育人”是教育的基本规律。其具体表现为:以行为影响行为,以品德培养品德,以能力提高能力,以理想树立理想,以情操陶冶情操,以境界提升境界,以人格塑造人格……所以德国哲学家、精神病理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它事关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发展。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我国教育历来重视做人,有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特别强调人的道德主体精神的弘扬及人的精神境界的追求。《礼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本。持正守中致泰和,立德在先。

立德树人是时代的要求。当前青少年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复杂环境的挑战,同时,教育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说到底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因此,“立德”是前提、基础,“树人”是目标、方向。

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实现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正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在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国的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全国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立德方能树人。立德树人意蕴双重,既有立学生之德促其成长之意,又有立教师之德促其育人之蕴。欲“立德”,先“立师德”。有德之师育有德之生。师之无德,教之无效。因此,教师要把立德作为立职之基、示范之源、育人之本,要做有德之人,弘正道,传善德,做榜样。二、教育,为了生命的幸福成长

十八大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帮助人以一切可能的方式成为实现他自己潜能的主人。

教育,为了生命的幸福成长。教育的起点是人,终点是人生的幸福,而过程则是生命的幸福成长。有幸福的教师,才有幸福的学生;有幸福的学生,才有一个民族幸福的未来。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认为,追求幸福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明确告诫:“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人民教育》2014年第21期刊登了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一篇文章——《用精神的成长创造使命的精彩》,她说:“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教育从来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它永远面向未来,不会结束。因此,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展开生命,不断成长。”她向教师提出了四点要求,即“为师者的思想须有高度,脊梁骨须有硬度”,“教课就是全身心投入,用生命在歌唱”, “真正的教师他有真东西,而且能把真东西教给学生”, “人有了脊梁骨才能直立行走,人有了理想信念,就有了精神支柱,心灵就能辉煌起来”。

快乐幸福的老师能引领学生奔向快乐幸福的终点。

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戴铜认为,幸福,是人类生活、生存、生命状态最终极的追求目标。实践证明,人的幸福与其所受的教育有着非常重大而密切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幸福教育把“促进人的幸福”作为学校的使命,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开发人的发展潜能,完善人的个性品质,成就人的终身幸福。作为一种教育目标,幸福教育把“做幸福的人”作为理想愿景,培育师生幸福人生所需的幸福观念、幸福品质、幸福能力。作为一种教育实践,幸福教育把“做幸福的教育”作为行为方式。作为一种教育生活,幸福教育把“幸福地做教育”作为学校生活的应然状态。

有两个人们熟知的故事,一个故事讲的是某记者采访农村放牛娃。

问:娃,你在干啥?

答:我在放牛。

问:放牛为了什么?

答:放牛挣钱。

问:挣钱为了什么?

答:挣钱娶媳妇。

问:娶媳妇干吗?

答:娶媳妇生娃。

问:生娃干啥?

答:生娃放牛。

这种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枯燥平凡的生活,何时是尽头?幸福的曙光在哪里?

另一则故事讲的是一位富翁看见渔夫在沙滩上晒太阳。

富翁问:“你为什么不去打鱼?”

渔夫反问:“打鱼为了什么?”

富翁说:“为了赚钱。”

渔夫又问:“赚钱为了什么?”

富翁说:“为了更好地生活。”

渔夫说:“更好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富翁说:“那就是能在沙滩上尽情地享受阳光。”

渔夫说:“那我不正在享受阳光吗?”

生命是一段旅程,不是一场比赛。为了自己心目中的幸福,每个人都在苦苦地追求。拥有了精神的高贵和心灵的丰盈,就能走进幸福境界。所以,人不因快乐而幸福,而因幸福而快乐。我们需要的是审视自己怎样才能更好生活,而不是成为生活的奴隶。但我们是否意识到,在追求中,我们正在不知不觉地付出自己的幸福成本,也就是说,我们牺牲着今天的幸福,去换取明天的幸福。

美国思想家梭罗的名著《种子的信仰》是一部关于崇仰自然、敬畏生命的巨著,其对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书中写道:

如果你在地里建一方池塘

很快就会有水鸟

两栖动物及各种鱼类

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

尽管你也许没有看见

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

但自然看着它呢……

种子就开始生长了

教育即生长,万物生长皆有环境,皆有规律;教育即生活,生活是灵动的、多彩的;教育既然是传送生命气息,那就应能自由呼吸,自然舒展。

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而爱就是生长所需的阳光,是生活所需的养分,是生命所需的空气。因此,我们要构造“一方池塘”,服务学生“自然成长”;点燃“一束火焰”,启迪学生“自己成长”;敲打“一块燧石”,引领学生“自由成长”;推开“一扇大门”,促进学生“自觉成长”。三、教育正在接受科技社会发展的挑战

过去,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所以《学习的革命》一书中要求“把整个世界作为你的课堂”。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在改变,教师正逐渐从教学生知识到教学生创生知识。

2013年10月18日,第五届中韩科技创新论坛在重庆召开,会议围绕“科技与创新驱动未来发展”主题进行交流研讨。

我国每年有100万~150万人需要器官移植,但每年能实施手术的仅1.3万例,即只有约1%的患者可获得手术治疗。因为没有器官可以移植。未来,猪器官有望作为供体用于治病救人。人体的器官移植可以解决人体器官损伤、器官自然衰老的问题。用转基因克隆猪的器官,移植到需要救治的病人身体上,让其不再因无器官移植而耽误治疗。

中韩两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5G网络技术研发。5G时代,体检在家就可以做。5G指的是移动电话系统第五代,其最高理论下载速率可达50Gbps,比现行4G网络的传输速度快约500倍。随着5G技术的诞生,用智能终端分享3D电影、游戏以及超高画质(UHD)节目的时代已向我们走来。

重庆造的“铝合金汽车板”重量比钢板轻一半,价格比“洋货”便宜1/3。

2013年10月22日,“2013国际知名研发机构重庆行动”大会在重庆召开。本届“重庆行动”共迎来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家研发机构、500余所知名大学的3000余名专家学者。他们围绕新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创新能力提升、研发平台的建设等问题,展开讨论,相互交流。

会上,北斗通信有限公司董事兼总裁吕瑶琪宣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落地重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服务。其定位可精确到10米以内,比GPS系统目前精确到20米以内的水平高出了一倍。

驻匈牙利大使馆一等秘书陈一斌提出匈牙利将携手重庆成立“两江创新中心”。匈牙利作为中欧内陆国家,虽然国家地域面积只有9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000万人,但却被称为“擅长发明的国家”。在最新一期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匈牙利排在31位,中国排在35位。

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VTT)副总裁马尔库·卫勒大宁宣布将与重庆“牵手”开展低碳绿色建筑研究,以期减小建筑内部的温度波动,起到降低能耗的效果。

美国休斯公司全球运营总裁乌玛尔·贾韦德提出有望在中国建成亚洲第一个“天地一体化”网络平台。“天地一体化”网络平台是由多颗不同轨道、不同种类、不同性能的卫星,将地面和空中的用户、飞行器以及各种通信平台集合,从而形成通过卫星远程连接地面,准确快速获取、交换、处理信息的大容量高速信息网络。“天地一体化”网络平台比传统的光纤宽带快几百倍,并且传输通道不受阻碍。

美国四院院士、长江学者评审委员宋国立提出纳米技术将让人工关节寿命延长至20年。目前,中国关节炎患者约有1亿以上,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不少患者会通过人工关节置换来缓解关节疼痛,但即使是采用进口产品,其平均寿命也只有12年左右。利用纳米技术,有望将使用寿命延长至20年。

国际知名研发机构的这些新产品、新技术、新平台等都是现行的书本知识的空白,对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坚定信心,追逐梦想,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第一个苹果启迪了夏娃,第二个苹果砸醒了牛顿,第三个苹果成就了乔布斯。

或许我们成不了摘“第四个苹果”的人,但我们应尽力,也有可能培养出摘“第四个苹果”的人。第二节培养人对未来充满信心一、胸怀远大理想

梦想的潜力是无穷的。

桥梁学家茅以升11岁时,因家乡秦淮河上的文德桥被拥挤的人压塌,而对造桥产生了兴趣。这个兴趣让他把桥梁建设当成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梦想。著名的钱塘江大桥和亚洲第一座现代化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就是他这个梦想的结晶。

发明家爱迪生15岁学习电报业务时,发现了电的神奇,越琢磨越有趣,从此走上一发而不可收的发明之路。

爱因斯坦12岁对欧几里得几何产生兴趣,13岁对代数产生兴趣,再后来对物理和哲学产生兴趣。他16岁时在作文《我对未来的打算》中表示,数学和理论物理学是他最合适的选择。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高中时就已经迷恋理化学科,在吃饭、上学路上常常入神地解理化题。

华裔物理学家、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18岁上大学时选择了物理学。父亲起初不赞成要他学建筑,但朱棣文坚持自己的选择,并在49岁时获得诺贝尔奖。

奥巴马,父母离异的黑人,当上了美国总统。

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是第三代移民,父母早期在餐馆洗盘子。

以上提到的这些人,他们没有所谓的背景,凭什么成功?——那就是梦想。

微电影《田埂上的梦》讲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卓君出生在广西南宁市的一个小山村,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从一只受人嘲笑的“跳舞的猴子”,成长为一位“秀出精彩的成功舞者”。

在当今社会,拼爹拼娘的成长是不正常的成长、不健康的成长、不道德的成长、不可持续的成长。绝大多数人无爹娘可拼,有的还身处逆境,条件非常艰苦。卓君就是坚信“有梦想就有未来”,立足现实,不懈努力,最终才获得了成功。卓君的故事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它告诉我们:

天生我材必有用。

人只要有梦想,就能创造奇迹。

人才的缺失源于梦想的缺失。

……

著名的哈佛大学曾开展了一次很有意义的调查,足以说明目标的重要性。

25年前,3%的人有自己清晰的长远目标,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60%的人只有一些模糊的目标,27%的人没有目标;25年后,有自己清晰的长远目标的这3%的人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精英、领袖,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目标的这10%的人成为专业领域的成功人士,只有一些模糊目标的60%的人成为社会大众群体平凡地生活着,没有目标的27%的人生活不如意,工作不稳定,抱怨社会不公平,牢骚满腹,愤世嫉俗。

由此可见,有目标和无目标,必然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将目标定得相对高一些,那么即使最后没有达成目标,也会更为接近目标。

一位犹太思想家为自己写了一段令人深省的墓志铭:“当我年轻自由的时候,我的想象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短浅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但是我的国家似乎也是我无法改变的。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努力的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现在在我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也许就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又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能改变。”《老子》里有句经典名句,那就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贴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里跳舞。脚踏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从自身做起,就有可能实现梦想。

2014年6月30日,重庆大学校长周绪红教授在毕业致辞中对即将走出象牙塔、怀揣美好梦想、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进行了“五问”:“老人摔倒扶不扶?路见不平吼不吼?乞丐行讨帮不帮?媒体澄清信不信?爱心捐款捐不捐?”他为的就是告诉这些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要紧密联系现实,有机衔接实现人生价值的美好梦想,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一件一件平凡的事情做起,同样可以创造精彩的人生。二、教育梦想

教育是一项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事业。古今中外无数的仁人志士,一代一代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为追逐教育梦想而殚精竭虑,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在促进教育改革发展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教育部长袁贵仁曾在“两会”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时,阐述了他的“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

有教无类——不分宗教,不分民族,不分性别,不分地域,不分老幼,每个人都能平等接受教育。

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可以选择不同的学校,接受不同的教育。“适合”是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学校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二十一世纪人类最好的教育是让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都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蔡元培先生主张: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他说教育者应“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就像农民对待植物那样,“干则灌溉之,弱则支持之,畏寒则置之温室,斋食则资以肥料”。

终身学习——所有的人都需要一辈子学习。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自己学习,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当今的教育就是着手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学有所教”的目标任务。

人人成才——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教育要为每一个孩子播种梦想,点燃梦想,最终实现梦想,把自己的梦和中国梦有机结合在一起。三、加强社会主义公民教育(一)西方古代公民教育的价值观

古希腊苏格拉底以“使人成为善良的公民为业”,自称以向人们传授一种“政治家的一种预备教育,以便在希腊从事一般职业性政治活动”。柏拉图直言不讳地认为国家要对公民进行知识与道德教育,并视之为“建立邦国者的责任”。亚里士多德强调了公民教育对于良好城邦建设的意义,强调了培养公民政治方面的德性。

16世纪至19世纪末,关于西方近代公民教育的价值观,有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提出的:造就道德公民的目标。(二)现代公民教育

现代公民教育源于近代西方国家。20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提出了“国家公民教育论”,主张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忠于这个国家的公民。许多发达国家重视公民意识教育,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指导公民教育,制订公民教育的规划、纲要、标准,确立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引导理论研究的方向。如美国颁布《公民教育大纲》,注重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社会责任心和个人自由主义精神;法国开设“公民资格教育”课程,塑造对本国社会政治制度认同感的责任公民;澳大利亚将公民教育渗透于社会科学课程中,强化公民责任感培养;日本重视忠君爱国思想教育,把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等列入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新加坡把儒家伦理道德教育与公民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公民的价值认同;英国注重“情感教育”,把塑造公民的完美品格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尽管各国公民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多种多样,但各个国家均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公民教育的基本宗旨。

在1998年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三)中国社会主义公民教育

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理论的提出是与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社会主义关于公民教育的政策导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发展时间段。

1982年,《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中提出“养成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的任务。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决定在初中开设公民课,实施公民教育。

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明确写上了要“在全体人民中坚持不懈地普及法律常识,增强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

2007年10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公民教育的内涵。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明确了培养公民教育的政策导向和育人目标。

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道德追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的公民道德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法治进程。国家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常态化,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道德风尚,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在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在加强社会主义公民教育方面应主要突出三方面的重点。

一是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认知体,更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说到底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适应学生思想和行为特点,遵循学生思想道德形成规律,做到既教育人、引领人、鼓舞人、鞭策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应当在倡导民主平等、心灵沟通、人性化个性化的同时,坚持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统一,坚持尊重个性自由与严肃校规校纪的统一,坚持实现个人理想与追求共同理想的统一。教育要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修订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教育应增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应增强科学性,要客观反映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确保课程内容严谨准确。教育应增强时代性,要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科技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育应增强适宜性,各学科的学习内容要符合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年龄特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教育应增强可操作性,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充实学业质量要求,对教学实施、考试评价提出具体建议。教育应增强整体性,强化各学段、相关学科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协调配合。

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的客观需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要求,是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强大正能量的根本路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理想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追求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道德追求。

教师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核心要素,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此,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做到“四坚持”,不断开阔新视野,拓展和深化教育的内容。其中,“四坚持”是指:第一,坚持“一元”主导“多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铸魂”,用“主流”引导“潮流”,用“一元”主导“多样”,使学生在融入社会的同时始终坚定崇高信念,坚守道德制高点;第二,坚持“知当下”与“知传统”并重,用我们党的辉煌历程“固本”,使学生从情感认同上、从理性自觉上爱党信党,听党话跟党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