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典故(第三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13:44:12

点击下载

作者:竭宝峰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典故(第三卷)

中华典故(第三卷)试读:

白面书生

“白面书生”的意思是少年文士,含有年轻见识少的意思。

此典出自南朝《宋书·沈庆之传》:”丹阳尹徐湛之,尚书江湛并在坐,上使湛之等难庆之。庆之曰:‘……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

南朝宋朝时候,吴郡武康地方有一个叫沈庆之的人,很小的时候就胸怀大志,而且也十分强壮,当东晋末年,孙恩作乱,乱兵攻武康这时,沈庆之才十多岁,他跟随族人一起反抗、进行自卫,得胜。从此,沈庆之便以勇敢善战闻名。四十岁时,投在征虏将军赵伦之的儿子伯符(竟陵太守)部下任职。况陵地方常有蛮夷侵扰,由于沈庆之的勇敢善战,最后使竟陵得到安宁,伯符也因而升了将军。在连年征战的生活中,沈庆之积累了不少作战经验,因为他屡建战功,被荐给孝武帝刘裕,从那以后担任了京城防卫的重职。

元嘉(宋文帝刘义隆年号)十九年,沈庆之又因讨伐蛮夷有功,升为建武将军,负责防守边疆。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要向北方扩展,派王玄谟等人督师北伐,沈庆之向文帝劝谏,详细陈述了以前几位北伐将军失败的教训,文帝被缠不过,便叫左右两个文官和他辩论,庆之说:“治理国事,就像治理家事一样;论耕田应该问实际操作的长工,讲织布便要问织布的婢女。现在陛下想攻打人家的国家,却和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白面书生去商量,这件事能成功吗?”可是文帝最终也没有接纳他的意见,后来果然遭到失败。

白云苍狗

“白云苍狗”比喻人生世事变幻无常。

此典出自唐代杜甫《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唐代丰城有个读书人叫王季友,他虽家境贫寒,可是他刻苦攻读,很有志气。可是,妻子瞧不起他,抛弃他了。杜甫听到此事后,写下《可叹》一诗,意在破除众人的愚昧和偏见。

杜甫,不是为王季友夫妇离异而叹息,更不是因为王季友怀才不遇而叹息在诗中,杜甫是在感慨世态炎凉,以及世事的变幻无常。

他写道:“天上的白云宛如圣洁的白衣,可是顷刻间变成毛色青灰的狗的模样。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啊,人生变幻莫测,千奇百怪无奇不有。”

百闻不如一见

后人用“百闻不如一见”说明要注意实地调查这个道理。

此典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西汉时陇西人赵充国,年轻时善于骑马射箭,非常勇敢,他立志要当一员大将。后来汉武帝刘彻派他做假司马,跟随李广利攻打匈奴。没想到在战斗中竟被重重包围,情况非常紧急。关键时刻,赵充国率领一百多壮士杀出重围,使战争的局势发生了逆转。因为这件事,刘彻提拔他为车骑将军长史。赵充国不但善于骑马射箭,喜欢研究兵法,而且十分熟悉邻国的情况,后来成了汉代有名望的将军。

汉宣帝刘询时,当西北羌族的贵族统治者侵扰边境,刘询派兵前往抵抗,失败之后,立即召集群臣一起研究对付的办法。之后又派御史大夫丙吉前去拜访年已七十多岁的老将赵充国,问他谁适合担任统帅带兵前往御敌。赵充国说:“现在还没有比我更适合的人?”于是他自告奋勇地承担率兵任务。丙吉问他需要派多少兵,他说:“不如亲自去看看,用兵,难在远离战场就能作出恰当估计。我要去金城看看,绘好地图,再和你商定作战方案。”赵充国于是就亲往前线了解情况。

半面之识

“半面之识”形容人记忆好;或形容相交不深。

此典出自《后汉书·应奉列传》:“奉年二十时,尝诣彭城相袁贺。贺时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

东汉人应奉,十分聪明,记忆力十分惊人。他二十岁那年,去彭城拜访袁贺。但袁贺不在家。他敲了许久的门,造车的匠人将门打开了一点,露出半张脸,看了应奉一眼,说主人不在。应奉便离去了。

几十年过去了,一天他在路上碰见那个车匠,立刻认出了那人,并向他打招呼。对方表示不认识,应奉说:“你不就是在袁家门口露出半张脸的那个人吗?”

半途而废

“半途而废”比喻做事不坚持到底。

此典出自《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战国时代,河南(古时泛称黄河之南)人乐羊。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拿回家去。他妻子说:“这金子来路不明,你怎么可以拿回来呢?”于是乐羊就把金子放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后来,乐羊到别国去访师求学,一年后,回来了。他的妻子正在织布,见他突然回来了,便问他:“你的学业完成了吗?”乐羊答道:“还没有,我因为很想念你,所以就先回来一趟。”他妻子听完,立即拿起一把剪刀把机上的丝线剪断,说:“这布的原料产自蚕茧,而由布机织成;一丝一丝的累织成寸、成丈、成匹。现在把它剪断了,前功尽弃,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你在外求学,也是要日积月累地学习钻研,若中途而废,这不是与剪断织机上的丝线一样吗?”

乐羊被他妻子的话所感动,就又回去继续求学,一去七年,学成才回来。后来得到魏文侯重用,做出了一番事业。

豹死留皮

“豹死留皮”比喻留声名于后世。

此典出自《新五代史·王彦章传》:“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失败以后,封建割据势力到处横行,纷纷占领土地,在中原形成了梁、唐、晋、汉、周割据的小朝廷。(后)梁太祖(朱温)手下有一个大将,叫王彦章,字子明,为人骁勇有力,能光脚踏着荆棘行走百步,手使一杆铁枪,骑马冲突,迅疾如飞,没有人敢与他对敌,军中称之为王铁枪。王彦章与(后)唐军队争战,由于兵力单薄,被(后)唐军队打败,他身负重伤,当了俘虏。(后)唐庄宗(李存勖)嘲弄地说:“过去你把我当做小孩子看待,耍弄,今天被我抓住,你服不服?”王彦章回答说:“大势已去,不是人力可以挽回的,我有什么服不服的!”(后)唐庄宗顿起怜悯之心,赐给王彦章药品,叫他医治创伤。王彦章是个武人,不懂得诗书,常常采用民间流传的谚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他曾经对人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意思是说,生前建立功业,要留名于后世,绝不能干投降变节的事。他的忠义之心,是不可改变的。(后)唐庄宗怜惜他是勇武之才,想保留他的性命,派人劝他投降。王彦章谢绝了,说:“我与你(后)唐庄宗血战十多年,今天兵败力尽,被你俘虏,必须要死呢?况且我深受(后)梁朝廷之恩,非死不能报答,岂有早晨效忠于(后)梁朝、晚上又效忠于(后)唐朝的道理呢?这样的话,我还有脸见天下人么!”(后)唐庄宗又派李嗣源(明宗)去劝降,王彦章重伤在身,起不了床,仰视着李嗣源,大声叫着他的小名,说:“你不是邈佶烈吗?我怎能在你面前屈辱地活着呢?”李嗣源出身沙陀平民,没有姓氏,只有一个小名叫邈佶烈。王彦章这样的不给他面子,李嗣源怎么会不愤怒呢?王彦章被杀了,时年六十一岁。

杯弓蛇影

“杯弓蛇影”指因错觉而产生疑惧,形容疑虑多端,自相惊扰。

此典出自汉代应劭《风俗通义怪神》:“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请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中,其行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赢露,攻治万端,不为愈。后郴因事过至宣家,窥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还厅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事也。则使门下史将铃下侍徐扶辇载宣于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曰:‘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意遂解,甚夷怿,由是瘳平’。”

晋代人,乐广,字彦辅。有一天,他想起一位亲戚,已经很久没有往来了,于是叫人去问候。那位亲友回话:前一次他到乐广家里去拜访,在坐中乐广赐一杯酒给他喝,当他正要喝酒的时候,忽然看见酒杯里头有一条小蛇,当时引起他的不安,他十分勉强把酒喝下,没想到身体便生了毛病,一直没有痊愈。当时乐广家中厅堂的墙壁上面,悬挂着一具角弓,弓的上面,用漆油绘画成一条蛇的形状,乐广听过了那亲戚的回话之后,立刻想起所谓酒杯里的小蛇必然是因为那一具角弓,倒影映现在酒杯里,引起了那亲友的误会,竟把它当做是一条活蛇。于是他从此心里很不安,精神上受了威胁,便无病也生出病来。直到最后他再次邀请那亲戚,详细把这真相告诉他,他才恍然大悟,心中如释重负,那搁在他心里很久,仍然没法治得好的顽病,也当场一下子好了。

比肩接踵

“比肩接踵”意思是说肩膀连肩膀,脚跟挨脚跟。后人常用这句成语形容人多,拥挤。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杂下》:“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春秋时,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自己大国雄师,因此十分看不起齐国,他又看到晏子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于是就便十分傲慢地问道:你们齐国难道没有别人了吗,怎么派了你这么个小矮子来?晏子回答说:“我们齐国到处都是人才啊,可谓是比肩继踵,大家扬起衣袖就能遮云蔽日,一齐挥洒汗水如同下雨,怎么能说没有人呢?不过我们齐国有个规矩:体面能干的使臣,出访上国,去拜望才高德重的君王,而像我这样的人,只好派到这里来见您了。”楚王本想讥笑晏子,结果反而被晏子一顿奚落,自讨没趣。

变本加厉

“变本加厉”原意为比原来更加发展。今用以比喻情况比原来更加严重。多用于贬义。

此典出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序》:“增冰为积水所为,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南北朝时,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萧统编撰了一部文学总集《文选》。它是我国现存的编撰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共收录了周代至六朝七八百年间一百三十位知名作者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余篇(首),各种文体的主要代表作基本上都有。由于《文选》是一部选取前人文学著作的总集,阅读各家代表作品比较方便,因此受到封建知识分子的重视。到了后世,几乎成了他们必看的著作,甚至出现了“《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

萧统在《文选》的序文中,对选编此书的重要意义以及选择标准作了介绍。他说: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又是社会生活的升华,就像冰是由水凝成的一样,但它又“变本加厉”,比水冷得多一样。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意指疾病是由于饮食不慎引起的,灾祸是因为语言不妥招来的。

此典出自《太平御览·人事·口》:“福生有兆,祸来有端。情莫多妄,口莫多言。蚁孔溃河,溜沉倾山。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宋代太平兴国二年,宋太宗(赵炅)命李昉等十四人编撰《太平御览》一书,历时七年而成,共一千卷,分五十五门。这本书引用的材料非常丰富,保存了许多原始资料。其中有一处写到:“福气的到来是有征兆的,祸害的到来也有其原因的。不要放纵情感多做不适当之事,也不要放松自己的嘴巴而多说话。蚁穴的孔隙能使河堤崩溃,小股的水流能够冲倒高山。疾病是由于饮食不慎引起的,灾祸是因为语言不妥招来的。”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用以比喻作为一家之主,对子侄辈的一些小过失,要装痴假聋,不必追究,否则大家庭就难以维系。

此典出自《北史·长孙平传》:“平进谏曰:‘谚云:不痴不聋,不做大家翁。此言虽小,可以喻大。邴绍之言,不应闻奏。’又见《资治通鉴·卷二二四·唐代宗大历二年》:子仪闻之,囚暖入待罪,上曰:‘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为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

唐代,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又接连发生了回纥、突厥等少数民族入侵,唐皇被逼得几次逃难,郭子仪,多次打败乱军,使唐王朝转危为安。唐代宗李豫为了酬劳郭子仪,除了给他高官厚禄外,还把自己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他的儿子郭暧为妻。小夫妻吵架的时候,升平公主摆起了公主架子。郭暧气愤地说:“你是公主又有什么了不起!皇帝不是全靠我爸爸出力才能坐稳皇位的吗?我爸爸还不稀罕做皇帝呢,要不然早就做了!”升平公主气得立刻跑回皇宫去向皇帝哭诉。郭子仪恐慌不已,郭暧的话如果被追究起来,是要满门抄斩的啊!于是他连忙把郭暧捆绑起来,并向皇帝李豫请罪。谁知李豫却不以为然地笑道:“俗谚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儿子、媳妇吵嘴说的话,大人何必计较呢?”一场天大的风波就这样平息了。

不近人情

“不近人情”表示不合人之常情。

此典出自《庄子·逍遥游》:“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春秋时代,楚国有个狂士名叫接舆,他给肩吾讲了一个故事。

在遥远的北海中,有一座名叫姑射的仙山,山上住着神仙。那些神仙,皮肤像冰雪一样的洁白,容貌如处女一样的端庄。他们不吃五谷杂粮,只需吸风饮露即可生活。他们驾驭飞龙腾跃于云气之中,巡游于四海之外。当那些神仙精神专一时,就能使宇宙间的一切正常发展,万物不病,五谷丰登。

肩吾听了这个故事,无法理解,就去对连叔说:“我听了接舆的故事,觉得无稽之谈,愈说愈离奇,无法反复印证。他所讲的好像天上的银河一样,没有边际,不切实际,太使人惊诧了;真是怪诞荒谬,太不近乎人情。”连叔沉思片刻,然后对肩吾说:“是这样。瞎子对于有文采的东西无法鉴赏,聋子对钟鼓之声无法判断。在智慧上也是这样,因为你不知道接舆所说的是高妙的至理,所以你认为他的话是荒诞的。听了你说的这番话,我感觉你和从前一样,没有任何进步。”肩吾听了连叔的话,默不作声。

不胫而走

“不胫而走”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迅速地传播流行开了。

此典出自《昭明文选·孔文举〈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

三国时期,孔融的好朋友盛孝章住在东吴。吴国的孙策对有名望的人都很妒忌,常常找借口把一些有名望的人杀掉。盛孝章是一个有名望的人,于是孔融就非常担心他,害怕他被孙策杀害,于是写信给曹操,劝他招纳盛孝章。他在信中写道:“如果您要匡复汉室,首先就要求贤;而要求得贤人,就要尊贤,这样有才德的人,就会自然来到。这就像‘珠和玉本来没有脚,因为人们喜欢它的缘故,才落到喜欢它的人手中’。”“无胫而自至”后被说成“不胫而走”。

不拘小节

“不拘小节”原指不为小事所限制的意思,现在则指人不注意生活小事。

此典出自《后汉书·虞延列传》:“性敦朴,不拘小节,又无乡曲之誉。”

东汉人虞延生得虎背熊腰,身材魁梧,力大无比,能举起做饭的大锅。虞延性情直爽、豪放,不太注意生活小事,但是却敢主持公道,敢作敢为,不怕有权有势的人。虞延年轻时在家乡当亭长,王莽的贵妃魏氏亲戚,倚仗权势在乡里横行霸道。老百姓虽然都非常痛恨他们,但不敢得罪他们。虞延却不畏惧,带着吏卒把他们抓了起来。老百姓人人称快,可是虞延因此而得罪了朝廷。

王莽垮台之后,虞延得到升迁,后来他在太守富宗家做功曹。富宗这个人生活极为奢侈,衣服、车马、器物都违反朝廷规定。

有一次虞延劝他说:“听说春秋时候,齐国的相国晏婴,做那么大的官都不穿皮衣;季文子在鲁国做相国,他的妻子也不穿丝帛做的衣服,可您却这样奢侈,可能不太合适吧。”

富宗听了他的劝告,不但不改掉这个恶习,反倒对他冷淡起来,于是虞延就离开他,回家去了。

没过几天,富宗果然因为奢侈过度而被朝廷捕获诛杀。他临近伏法的时候,痛哭流涕地喊道:“虞延呀虞延呀,你说的非常正确呀,我后悔没听你的劝告呀……”

虞延的名声逐渐传到皇帝耳中,皇帝封他为公车令,第二年又让他做洛阳令。当时皇帝的亲属阴氏有一位宾客,名叫马成,因奸盗罪被虞延逮捕入狱。阴氏便向皇帝告状,说虞延捕获的罪犯都是冤枉的。皇帝便亲自去狱中盘查囚犯。

虞延向皇帝报告说:“这里的囚犯有理可论的在东边,确实必须判罪的全在西边。”

这时马成连忙从西边跑到东边,口中在喊:“冤枉!”

虞延拉住他,怒斥道:“你是惯犯,因为有靠山不敢动你,就像庙堂里的耗子因为怕薰了神像,所以没有处置它。今天抓到你,定当法办!”

皇帝信任虞延,知道他不会徇情枉法,便斥责马成:“你犯了王法,这是咎由自取!”可是许多年后,虞延还是被阴氏逼得自杀了。

不可胜数

“不可胜数”形容为数极多,数也数不清。

此典出自《墨子·非攻中》:“百姓之道(由)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又见《汉书·伍被传》:死者不可胜数,僵尸遍野。”

淮南王刘安手下郎中伍被学问渊博。刘安喜欢学者,而伍被又是刘安所喜欢的几个学者中最受赏识的。因此,一些重大政治问题,刘安常常征求伍被的意见。

刘安想起兵谋反,多次与伍被商量,伍被都认为不可轻举妄动。后来刘安认为可以起兵了,又去找伍被商量。他对伍被说:“如今起兵的时机已经成熟,因为天下的百姓对皇上不满,诸侯行为失检的也很多,并且他们对皇上也怀有疑惧。我想,我们在西乡起兵,一定会有人响应。”伍被还是不同意刘安的看法。他告诉刘安说:“汉高祖之所以得天下,是因为秦王残害百姓,杀术士,任刑法。当时男人辛勤耕种还吃不饱饭,女的勤于纺织还衣不蔽体。秦始皇修筑长城,军队没有住处,都在露天宿营,‘死者不可胜数,僵尸遍野’。当时百姓想谋反的,十家当中就有五家,而今不是这种情况。”刘安虽然觉得伍被的话有道理,但他造反之心还是没有变。后来伍被另给刘安想了一条起兵的计策,但事情很快被朝廷知道,于是伍被被杀掉。

不伦不类

“不伦不类”是指把不能相比的东西相提并论,意即不三不四或不像样。

此典出自明·吴炳《疗妬羹记·卷上·絮影》:“眼中人不伦不类,阱中人不伶不俐。又见《红楼梦》第六十七回:王夫人听了,早知道来意了。又见他说的不伦不类,也不便理他。”

薛蟠从江南贩卖货物归来,给他妈妈、妹妹各买了一箱东西。给他妈妈的是绸缎、绫锦、洋货等家常应用之物。给他妹妹的是笔、墨、纸、砚,各色笺纸,香袋、香珠、扇子、扇坠、花粉、胭脂以及自行人,水银灌的打金斗小小子,沙子灯……宝钗将那些玩意儿一件一件地整理了,除了自己留用的之外,一份一份配合妥当,叫莺儿和一个老婆子送往贾府各处。

赵姨娘见宝钗送给贾环一些东西,心中非常高兴,心想宝钗是夫人的亲戚,为什么不到王夫人那里去感谢感谢,以获取王夫人的欢心呢?主意一定,她便拿着宝钗送的东西,到王夫人房中,赔笑说道:“这是宝姑娘刚才送给环哥儿的。难为宝姑娘这么年轻的人,想的如此周到,真是大户人家的姑娘,又展样,又大方,怎么叫人不敬奉呢!怪不得老太太和太太整天都夸他疼他。我也不敢自专就收起来,特拿来给太太瞧瞧,太太也喜欢喜欢。”

王夫人一听,便知道她的来意。又见她说的不伦不类,也不能不理她。便说道:“你只管收了去给环哥儿玩罢。”赵姨娘来时兴兴头头,谁知抹了一鼻子灰,满心生气,又不敢露出来,只得讪讪地出来了。

不识时务

“不识时务”意指认不清当前形势与时代潮流,有时也指不知趣。

此典出自《后汉书·张霸传》:“霸名行,欲与为交,霸道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东汉献帝时,大臣掌握着大权,汉室已面临危险的地步。刘备是皇室的子孙,就想找机会挽救汉朝的危机,但是东奔西走,总是没有好的根据地。有一天,他特地去拜访隐士司马徽,司马徽是当时才能优异的人,他对刘备说:“我早就听说你的大名了,你为什么总是东奔西走的没有一个好的根据地呢?”刘备说:“这也许是我的运气不好,八字生得不巧呀!”司马徽道:“不是这样的,是因为你的身边没有优秀的人才。”刘备说:“我自己虽然没有才能,但是我的身边都是能干的人,如文有糜竺和简雍,武有关羽和张飞,不能说没有人才。”司马徽说:“糜、简二人只能说是普通的文人,对你没有多大帮助。关羽和张飞虽有万夫不当之勇,但他们毕竟只是武将,不是通权达变的人才;至于糜竺、简雍二人,我刚才说过,他们对你没有多大帮助,因为他们都是白面书生,是不识时务的人;只有识时务的人,才可以称得起是俊杰,你要找到识时务的人来辅助你,才能成就大业。”

不死之道

“不死之道”说明大凡迷信什么“长生之术”一类异端邪说,都是很愚蠢的。

此典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王使人学之。所使学者未及学而客死;王大怒,诛之。王不知客之欺己,而诛学者之晚也。”

有人要教给燕王长生不死的,燕王于是派人跟他学。派去学习的人还未来不及学,这个人就死掉了;燕王大发雷霆,下令把派去学习的人也给杀了。燕王不知自己上了骗子的当,反倒认为学的人学得迟而杀死他。

不死之药

说明中射之士,以其自身行动揭穿了“不死之药”的诬妄。

此典出自《韩非子·说林上》。

有人把不死之药献给楚王,谒者便捧着它送进宫去。中射之士问谒者说:“这东西能吃吗?”

谒者回答说:“可以吃。”

于是,中射之士便把不死之药夺过去吃了。楚王派人去杀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托人对楚王说:“我询问谒者,谒者说‘可以吃’,我就把不死之药吃了。说明我并没有罪,而罪是在谒者身上。而且,客人献的是不死之药,说明这是一种死药,是客人在欺骗君王。因此,把没有罪的人杀死了,从而说明客人是欺骗君王的,倒不如把我放了。”

于是楚王便决定不杀中射之士。

不知所终

“不知所终”说明不知下落或下落不明。

此典出自《后汉书·逸民列传》:“于是遂肆意,与同好北海禽庆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终。”

东汉时,河南穷苦的读书人名向长。他家境贫寒,经常上顿不接下顿。好心的乡亲们经常接济他。

一天,邻居送给向长一斗米,向长只留下两升,其余的又还给了邻居。邻居问他说:“向长呀,这米是送给你家的,为什么不全部收下呢?”

向长回答说:“够吃几天就行了,我觉得一个人还是穷一些好,穷比富好啊!”

邻居不明白他的意思,只好摇头。

向长对《老子》和《易经》这两部书,读得非常透彻,能够成章成节地背诵下来。乡里人都觉得他有很大的学问,就劝他去做官,然而向长总是微笑着说:“我这个人是做不得官的呀,我是一个山野中的人!”

有一次,王莽的大司马王邑向朝廷推荐向长,他对王莽说:“河南的隐士向长精通周易,学问不浅,能够为您效力呀!”“好吧!快派人把他请来吧!”

但是向长却婉言拒绝了。

乡里人对他的行为很不理解,就问他:“到朝廷做大官,有权有势,金银满车,你怎么不去呢?你难道是傻子吗?”

向长含笑不语,老半天才吐出一句话:“我认为,人的地位显贵还不如地位低贱的好!”

乡亲们都笑他说:“你一定是学问太深了,越学越糊涂了……”“不,不,”向长一本正经地说,“我的学问还不够,到如今我还弄不清楚,是死了好呢,还是活着好些……”

从那以后,乡里人都把他当成一个怪人,没有人再与他来往了。

后来乡里人听说,向长的儿女们长大成家立业后,向长就和他的几个老朋友,去泰山、衡山、恒山、嵩山、华山旅行,几年之后就没人知道他的下落了。

沧海桑田

“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

此典出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浅,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

传说从前有一位仙女,名字叫做麻姑,她这次到蓬莱去,她看见那里的海水又比从前她见到的减少了一半,她就疑惑不解,难道这里要变成陆地吗?她正在疑虑之时遇见了另一位仙人王方平。她对王仙人说:“我已经三次看见过东海变为桑田。”“沧海桑田”原来的意思是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也会变为海洋。这种“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的变化。气温降低,由海洋蒸发出来的水,在陆地上结成冰川,不能回到海中去,所以海水减少,浅海就变成陆地;反之,气温升高,因而能使近海的陆地或低洼地区,变成海洋。据科学家测算,假如地球大陆上的冰川全部融化,流入海洋的水可以使海面平均升高七八十米,那样将有许多陆地变成海洋。另外,河流每时每刻都在把泥沙带入海中,天长日久也会将一部分海滨冲积成陆地。所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在地球上是普遍进行着的一种自然过程。

藏舟藏山

“藏舟藏山”形容天地自然运行,其势不可遏止。

此典出自《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把船藏在海边岩壑里,把山藏在大泽中,自以为非常牢固了。但是在夜半之时,大地的造化仍在默默地运行变迁。如同一个强有力者把船移走,把山运走,只不过愚昧的人不知道罢了。无论是藏小的东西,还是藏大的东西,大小虽异而藏皆得宜,无法制止它的变化,想躲避这个变化是不可能的。当然,如果说把天下藏在天下,不会发生变化,那是自然的。因为把天下藏在天下,就谈不上藏了。而这种不藏,正是万事万物常存的大情理啊。”

曹商得车

“曹商得车”讽刺那种为了牟取私利,便不择手段,什么卑鄙下流的勾当都能使出来的人。

此典出自《庄子·列御寇》。

有一个宋国人,名叫曹商。

一次,他受宋王派遣,出使秦国。临行前,宋王赐他几乘车马。到了秦国,他深受秦王喜欢,于是秦王又赠他百乘车马。

曹商返回宋国,见到庄子,得意洋洋地说:“当年住在穷街陋巷,穷困潦倒,编鞋度日,面黄肌瘦,这是我的短处。如今一旦凭三寸不烂之舌,打动万乘之主,受赠车马百乘,这是我的长处。”

庄子听了,讥讽道:“我听说秦王生了病,让医生诊治,论功行赏:吸脓吃疮的,可得车马一乘;舌舐痔疮的,得车马五乘。以此类推,治的病越肮脏,得车马越多。可能您是为秦王舐过痔疮吧,不然的话,您为什么得到那么多车马呢?您还是走开吧。”

草书大王

“草书大王”这个故事讽刺了自以为是、文过饰非的人。

此典出自《冷斋夜话》。

张丞相喜欢写草体字,但功夫不到家,乱写一通。人们都讥笑他。他却不以为然。有一天,他得到佳句,便要来纸笔,急忙写出,满纸龙飞蛇舞。写后,叫他的侄子誊写。誊到笔画乖僻的地方,侄子迷惑地停下笔来,拿着草稿去问他说:“这是什么字?”张丞相认真地辨认了很长时间,自己也不认识,反而责怪他的侄子说:“你为什么不早些来问?我都忘记了。”

差强人意

“差强人意”原指还算能振奋人心,后用来表示尚能让人满意。

此典出自《后汉书·吴汉传》:“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外乱为患,汉兵讨伐,也是屡屡失败。当时许多将官见到这种情形,都惊慌失措;光武帝看见他们这么慌张,心里有点动摇。沉思良久,忽然想起了名将吴汉,觉得他还挺有胆略的,于是派人去看看吴汉的情况如何。不久,那人回来向光武帝回报道:“大司马吴汉,现在正在那里督率部下修理战具武器!”光武帝考虑了一会,觉得吴汉比那些酒囊饭袋毕竟还是强一些的,不由得赞叹着说:“吴公还是可以振奋人心的。”

柴车夺牛

“柴车夺牛”形容隐士的生活与情怀。

此典出自《后汉书·韩康传》。

东汉的韩康(字伯休,又名恬休)隐居在霸陵山中。朝廷屡次征召他,韩康都不答应。

汉桓帝准备了黑色币帛做礼物,备下可以安坐的小车,派使者去聘请韩康。使者奉诏前来,韩康迫不得已,只好同意去做官。但是,他不坐使者带来的安车,单独乘坐一辆柴车,清晨早起,比使者早一点出发。到达郊亭时,亭长因为韩征君要路过这里,正派人驱牛赶修道桥。见到韩康乘柴车戴幅巾,以为他是个乡下的老头,就要夺他的牛。韩康立即把牛解下来交给他。过了一会儿,使者到了,亭长才知道被夺牛的乡下老头就是韩征君。使者要禀报皇上杀死亭长,韩康说:“这牛是我送给他的,亭长能有什么罪!”使者才没有上奏杀死亭长。韩康在半路上又逃遁了。后来,他在家中寿终正寝。

长袖善舞

“长袖善舞”比喻有所凭借,事情容易成功,现在多用它形容有钱财、有手腕的人善于钻营。

此典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太史公曰:“韩子称‘称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范雎、蔡泽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二人羁旅入秦,继踵取卿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

范雎和蔡泽是战国时期两个著名的人物,他们都非常有辨才,先后做过秦国的宰相,一时成为众人仰慕的名士。

范雎原是魏国人,在中大夫顺贾家里做宾客,因受到顺贾的猜忌,差一点被他处死。范雎化名张禄逃到秦国,靠着一张能言善辩的嘴巴,得到秦昭王赏识,竟然做了秦国的宰相,掌握了秦国大权,秦王封他为应侯。

蔡泽是燕国人,曾经游说赵国、韩国、魏国,但这些国家都不肯任用他。于是,他找人给自己相面,相面的人嘲弄说:“看你的鼻头像蝎子,肩膀盖过脖子,两条腿弯曲得中间能爬过一条狗,从模样上看你一定是圣人呀,圣人总是和常人模样不一样啊!”蔡泽毫不在意,很自信地说:“你看吧,将来我会怀抱黄金之印,腰系紫绶玉带,受任于君主之前……”

蔡泽想去秦国,欲能先见到范雎,因为范雎此时正是秦国的宰相。为了让范雎接见他,他提前托人去报告范雎:“燕国客卿蔡泽,乃当今天才智士,雄奇善辩,如果一旦拜见秦王,恐怕就会替代你的位置当上宰相。”

范雎也是自命不凡的人物,怎么会相信蔡泽的妄言?就决定见他一面。

蔡泽见到范雎后,大谈天下兴亡之变,君臣依附之状,有根有据,有情有理,范雎非常佩服。蔡泽又诚恳地对范雎说:“请允许我说一句不敬的话,您现在为秦国已经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官位极尊,又得到秦王宠信,如今正是退隐的好时机。这时退下来,保住了一生的荣耀信誉,不然的话恐怕会遭到灾祸呢!历史上的教训不能不吸取呀,商鞅为秦孝公制定刑法,赏功罚罪,劝民农耕,使秦国无敌于天下。他的功劳是很大的了,可是却遭受车裂而死;白起将军率领几万兵马与邻国交战,先攻楚,后攻赵,长平之战杀敌四十余万,为秦立下了汗马功劳,最终还是被迫自杀;吴起为楚悼王立法,定楚国之政,兵震天下,成服诸侯。后来却被楚王肢解丧命;文种为越王深谋远虑,救活越国,垦荒种地,扶植农桑,使越国强盛起来,终于报仇雪恨了,可是最终还是被越王所杀……这四个人都是因为大功告成之后没有及时告退,才遭到祸患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成功之下,不可久处’。所以我劝您及早交回相印,退而隐归山川,好好地享享清福。如果你舍不得离开,犹豫下不了决心,往而不能自返,其结果恐怕就与那四个人一样,不堪设想啦……”

蔡泽的一席肺腑之言,让范雎感动万分。范雎回想近几年来,秦昭王总是对自己有不满意的地方,不如早点离开他为好。于是范雎盛情款待了蔡泽,第二天便亲自去拜见秦昭王,对他说:“刚刚从燕国来了一位能人,智谋超人,本事出众,古今王业、世俗之变,了如指掌,完全可以辅佐君王处理朝政。我见到的人很多,却没有超过他的。我的能力也不如他了,请君王见他一面就知道了。”

秦昭王见到蔡泽,果然非常喜欢他,立即拜他为客卿。范雎又以自己生病为理由,辞去宰相的职务,于是秦昭王就让蔡泽当了宰相。

范雎和蔡泽为什么能赢得秦王的信任,做了秦国的卿相呢?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他们写传记时说:“他们像跳舞的人有美丽的舞衣、商人有更多的本钱一样,因为他们有一张能言善辩、与众不同的嘴巴!”

成败萧何

“成败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与失败都是一个人造成的。

此典出自宋代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做刘邦的大将时,有人揭发他与陈豨勾结谋反。吕后知道这件事情后,想叫韩信进宫受审,但又怕他不肯就范,于是找萧何来商议。商议的结果是:用欺诈的办法让韩信入宫。他们叫手下的人通知韩信:陈豨已被平定,立刻进宫共同庆祝刘邦平定陈豨的胜利。韩信本来想称病不去,但迫于形势,只得勉强入朝。入朝后,韩信当即被吕后处死了。

以前韩信被任命为大将是萧何举荐的,如今处死韩信又是萧何出的主意,因而俗语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后来被简缩成“成败萧何”。

齿亡舌存

“齿亡舌存”比喻刚强的不能立足、柔和的能够存在;也可以借用来说明有道的能够永存,无道的终遭灭亡。

此典出自《说苑·敬慎》。

春秋时著名的大学问家老子(又称老聃),本名李耳,字伯阳,楚国人,是著名的《道德经》的作者。他在周朝做官时,孔子也曾去向他请教实践的方法。

有一次,老子的老师常纵生病了,他前去探望。常纵倚在床上,张开嘴让老子看,问他道:“我的舌头还在里面吗?”老子答道:“在里面呀。”常纵又问他道:“我的牙齿也还有吗?”老子摇摇头说:“牙齿是没有了!”常纵接着又问道:“你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吗?”老子回答道:“舌头之所以还存在,我想那是因为它很柔软的缘故吧!牙齿之所以脱落,可能是因为它太刚强的原因吧?”常纵听了,高兴地点头说:“你说得没错,世界上的事情、道理都是这样的。”

常纵是主张仁义而鄙弃强暴的,所以他借用舌头和牙齿来说明:舌头因其柔(仁义)而存在,牙齿因其刚(强暴)而覆亡(脱落)。仁义必定战胜强暴,这是坚定不移的道理。做人如此,国家亦如此。

宠辱不惊

“宠辱不惊”就是被宠不骄,被辱不急,对得宠和受辱都无动于衷。人们常用来形容把得失置之度外。

此典出自《新唐书·卢承庆传》:“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唐代时,有一位吏部民员叫卢承庆,字子余,幽州汲县(今属河北)人。唐太宗时,他担任对官吏的考绩评功工作。他作风正派,公道负责。

有一次,有一个负责运粮的官吏在运粮途中把粮船沉没了。卢承庆以他沉船失粮,在对他考绩时给他评了个“中下”。这个运粮官知道后,既没有异议,也没表现出任何的疑惧不安。可卢承庆转而一想,粮船沉没,不能全怪他一人,如遇大风浪,也不是他一个人能挽救得了的,评为“中下”有失公平,于是改评“中中”并告知本人。谁知这个运粮官听了以后,既没有说感谢的话语,又没有流露出激动欣喜之情。卢承庆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非常佩服这个人的风度,夸奖说:“真是宠辱不惊,难得难得!”最后,又把“中中”改为“中上”。

初出茅庐

“初出茅庐”比喻才进入社会,缺乏经验。现在也用来比喻刚出来做工作。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三国时期,刘备为了争夺天下,他三次去请隐居在南阳的诸葛亮,后来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开始的时候关羽、张飞等人很不服气,他们对刘备说:“诸葛亮年纪轻轻,能有多大本事!您过分敬重他了!到现在没看见他起多大作用!”刘备回答说:“我有了诸葛亮,就好像鱼得到水一样。两位兄弟不要再多说了。”

不久,曹操派夏侯惇带领十万大军,杀奔新野,攻打刘备,曹军已逼近博望城。当时刘备兵力很少,情况非常危急。他召集关羽、张飞等将领,商量迎战的对策。张飞发牢骚说:“哥哥为什么不让诸葛亮去对付?”刘备请来诸葛亮,诸葛亮说:“让我调兵遣将,恐怕关、张二人不服。”于是刘备就把宝剑和帅印交给了诸葛亮,一切由他指挥。

诸葛亮有了指挥作战的军权,便召集众将听令。诸葛亮命令关羽带兵一千人,埋伏在博望城左边的豫山上,敌军来时可放过不打,望见南面起火时,就出兵截杀,烧毁曹军后队粮草。命令张飞领一千士兵,去博望城右边山谷中埋伏,望见南面起火,就向博望城方向进攻,把曹军囤积的粮草烧掉。命令关平、刘封带领五百士兵,准备好放火用的东西,在博望坡后两边等候,曹军一到,立即放火。命令赵云做前锋,边战边退,引诱敌人。最后让刘备亲自带领一支军队,驻扎在博望山下,敌军到时就弃营退走,看见火起,回军冲杀。诸葛亮分派完以后,众将都疑惑不解。关羽说:“咱们先按他的计策去办,打不赢再跟他算账!”于是,众将都按令行动。

夏侯惇带领曹军扑向博望,他分派一半精兵做前锋,剩下的在后面押运粮草。这天晚上,夏侯惇借着月光看见赵云的兵马,哈哈大笑说:“有人说诸葛亮会用兵,如今他让赵云这点人马作前锋,就好像让羔羊和虎豹争斗。今天我一定能够活捉刘备、诸葛亮!”于是他亲自与赵云交战,赵云假装败走,夏侯惇率军紧追。曹将韩浩对夏侯惇说:“赵云是诱敌之计,可能会有伏兵。”夏侯惇回答说:“敌军这点兵马,即使是有十面埋伏,我也不怕!”他不听劝告,一直追到博望坡。突然一声炮响,刘备领兵迎战,夏侯惇笑着对韩浩说:“这就是他们的伏兵,有什么可怕的呢!今晚不打到新野,决不收兵!”战了几个回合,刘备和赵云一起退走。

到了深夜,天空浓云密布,没有月色,又刮起大风来。夏侯惇只顾催军追赶,不觉追到一条狭窄的小路上,路边都是芦苇。曹将于禁对夏侯惇说:“这里道路狭窄,两旁草木丛生,我们要防备敌人火攻。”夏侯惇猛然醒悟,忙下令立即后撤,可是已经来不及了,话音未落,背后喊声震天,火光四起,道路两旁的芦苇即刻燃烧起来,风大火猛,曹军乱成一团,烧死的、自相践踏死的,不计其数。赵云回兵冲杀,夏侯惇冒着烟火逃走。曹将李典收兵后退,被关羽截住冲杀,只好夺路而逃。于禁见后路粮草被烧,就投小路奔逃。曹将夏侯兰、韩浩来救粮草,正遇张飞。张飞一枪刺死夏侯兰,韩浩夺路而逃。天亮以后,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诸葛亮得胜收兵回营,关羽、张飞二人叹服地说:“诸葛亮真是英杰呀!”

楚人养狙

“楚人养狙”比喻群起反抗,往往会使不劳而获者活活饿死。

此典出自《郁离子》。

楚国有个靠养猴子过日子的人,人们都称他为“狙公”。每天早晨,他必须在院子里组织分派群猴服劳役,让老猴子率领着它们到山里去采摘野生的果实,他收取十分之一给自己吃。有的猴子交不足数,他就用鞭子抽打它。群猴都怕吃苦挨打而恼恨,但是谁也不敢违抗命令。

有一天,一个小猴子对大家说:“山上的野果是主人栽种的吗?”

众猴回答说:“不是的,那是天生的呀!”

小猴又问:“不通过他就不能去采摘吗?”

众猴说:“不是的,谁都可以去采摘。”

小猴说:“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受他的奴役呢?”

小猴的话音未落,众猴便都醒悟了。那天晚上,众猴看到狙公睡着了,就砸破栅栏,捣毁木笼,拿走狙公积蓄下来的果实,手拉手地跑到树林中去,再也没有回来。

狙公最终被饿死了。

处之泰然

后人用“处之泰然”形容对待困难或紧急情况毫不在意,沉着镇定。

此典出自《论语·雍也》朱熹注:“颜子之贫如此,而处之泰然。”

春秋时,在孔子的学生中,有一个叫颜回的人,被孔子称为是品格高尚的君子。有一天,孔子对其他学生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呀!他用一个竹筐子吃饭,一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面,别人都无法忍受这种困苦,但颜回却依然快快乐乐。他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呀!”

南宋时,著名学者朱熹曾注释过《论语》。在颜回的这段记载后面,朱熹感慨地写道:“颜回的家境贫困到这种程度,他却处之泰然。”

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个典故比喻某种思想、影响传播(多指好的方面)到不了某一地区或团体。现在引用时,有时一反原意,把“不”字换成“已”字,比喻好思想已深入人心。

此典出自《凉州词》中的一句话:“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朝时候,有一个叫王之涣的人第一次去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当时内地已经是春暖花开,杨柳青青,但凉州一带还非常寒冷,杨柳刚刚吐绿,而凉州西北面的玉门关外更是寒冷,杨柳还没有发青。王之涣初入凉州,看到当地景色,听到羌笛吹奏的《折杨柳(古代曲名)调》,写出了这首诗。意思是说:遥望黄河上游,像是一直伸到白云上空,一片孤城坐落在耸入云霄的高山之中。羌笛呀,你奏乐曲为何埋怨杨柳刚刚发青,孰不知玉门关外还见不到一丝的春风呢!

大吹大擂

“大吹大擂”原指大奏礼乐,大吹管乐,大擂金鼓。比喻大肆宣扬,过分地夸张或显示自己。

此典出自《元曲选·王实甫〈丽春堂〉四》赐你黄金千两,香酒百瓶,就在丽春堂大吹大擂,做一个庆喜的筵席。又见《水浒传》十九回:“山寨里宰了两头黄牛,十个羊,五个猪,大吹大擂筵席。”

何观察何涛奉了济州府的命令,带领五百官兵和众多做公的,气势汹汹地到石碣村捉拿智取生辰纲的晁盖等七人。何观察等人来到石碣村后,晁盖、公孙胜、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等以过人的智谋、出奇的计策、非凡的勇猛,在芦荡中歼灭了官兵,活捉了何涛。阮小二将捆成粽子似的何涛提上岸来,指着骂道:“你这家伙是济州一个诈害百姓的蠢虫!我本想把你碎尸万段,却还要放你回去对那济州府当官的贼驴说,咱们是不好欺负的!何况你一个小小州尹,就是蔡京亲自来,我也要搠他三二十个透明的窟窿。我们放你回去,告诉你那个鸟官人,教他不要讨死!”阮小七喝道:“众兵卒都完蛋了,留下你的两个耳朵做证明!”阮小七于是拔出尖刀,把何观察的两个耳朵割下来,鲜血淋漓,然后就放何涛回去了。于是何涛立刻如丧家之犬,夹着尾巴溜跑了。

好汉们打了胜仗,离开石碣村,直奔梁山泊而来。来到李家道口朱贵酒店,吴用将投梁山泊之事与朱贵说了,朱贵大喜。朱贵一面叫酒保安排酒食,招待众人;一面用响箭射向对岸,通报寨里。

第二天,晁盖、公孙胜等上山去,王伦领着一班头领出关迎接。晁盖、公孙胜等入寨之后,“山寨里宰了两头黄牛,十只羊,五头猪,大吹大擂筵席”,以示欢迎。

大谬不然

“大谬不然”比喻原来没料到的荒谬,也指大错特错,事情完全不是这样。

此典出自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是我国著名史学家,著有《史记》。汉武帝时接替他的父亲司马谈的职位任太史令。公元前99年,司马迁由于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被处腐刑。因而,司马迁非常苦恼和愤恨,在《报任少卿书》里,他发泄了这种情绪。他说:自己因为恩蒙汉武帝重用,本来准备鞠躬尽瘁报答知遇之恩,但万万没有想到,由于自己过分的忠心,反而受到了摧残,天下的事情真是太荒谬、太离奇了,大大地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比喻正直灵巧的人,不自我炫耀,表面上好像很笨拙。

此典出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姓李名耳(也有人认为姓老名聃),是和孔丘生于同一时代即春秋末期的一位思想家。著有《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关于老子的姓名及《老子》一书是不是老子所著,历来有争议,本书《老子》为老子所著)。此书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过程,包括某些朴素的辩证法,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和日常生活。《老子》第四十五章是老子人生论的一部分。在这一章里,老子运用朴素的辩证观点指出:有道德修养的人,其言行的实质和表现出的现象未必都是一致的。他说:大的成就好像亏缺,但它的用处是不会失败的。大的充实好像空虚,但它的用处是不会穷尽的。大的正直好像弯曲。大的灵巧好像笨拙。大的辩才好像语言迟钝。大的得利好像亏本。在生活方面,活动可以战胜寒冷,静止能够战胜炎热。在政治方面,清而无欲,静而无为,可以做天下的君长。

大庭广众

“大庭广众”指人很多的公众场所。

此典出自《孔丛子·公孙龙》:“使此人于大庭广众之中,见侮而不敢斗,王将以为臣乎?”

战国时,齐国国君齐湣王自称很喜欢结交士人(当时对知识分子的统称)。有一天,他对当时著名的人物尹文说:“我非常喜欢士人,可齐国没有这样的人才,这是为什么呢?”尹文说:“大王所指的士人,是指什么样的人呢?”齐湣王回答不出来。尹文说:“有这样一种人,他讲忠、孝、信、义,这能算士人吗?您能任用他为臣吗?”齐湣王认为这就是他心目中的士人,是自己求之不得的。尹文说:“如果这种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欺侮却不敢争斗,您也任用他做臣子吗?”齐湣王说:“这算什么士人啊!受欺侮却不敢争斗,这是一种耻辱,我是不会让他做臣子的。”

大冶铸金

“大冶铸金”的意思是,从洪炉中跃出来的金属。人们用它比喻自命不凡,自行炫耀,以求有所表现。

此典出自《庄子·大宗师》。

子犁与子来都是达观生死的高士,二人是好朋友。子来生病了,奄奄一息,妻子、儿子环绕在他身旁哭泣。子犁前去问候,把子来的妻子、儿女都赶开了,以免她(他)们惊动了正在变化中的人。子犁倚着门,对子来说:“大自然的造化又要把你变成什么,变到哪里去呢?是让你变成鼠肝呢,还是变成虫臂呢?”

子来回答说:“父母对于儿子来说,是至高无上的。无论儿子走到哪里,也要遵从父母的命令。而阴阳造化,比父母之命更不可违抗。自古以来,不孝之子违抗父母之命的事情有时会出现过,而能够抗拒阴阳变化的事,却从来没有发生过。造化让我快要死了,如果我不听从,那就是我抗拒阴阳变化,造化本身有什么过错呢!大自然赋予我以形体,让我活着操劳,让我年老得到安乐,让我以死得到休息。它能让我很好地活着,也能让我很好地死去。举例说吧,名匠冶炼金属铸剑时,忽然有一块金属从洪炉中跳出来,请求名匠说:“你用我铸剑,我一定成为有名的莫邪宝剑”。这时,名匠必然大吃一惊,认为这块金属是不祥之物。今一遇人的形体,就说‘我只愿当人,我只愿当人’,造化者一定认为你是不祥之人。同样的道理,如今天地就像大洪炉,造化就像铸剑的名匠,它可以随意变化你,能像那块金属一样跳出洪炉,提出自己的要求吗!”生与死的关系,就像睡与醒的关系。应当安闲地入睡,惊喜地醒来。睡与醒虽有区别,但为什么不能从容乐观地对待它呢?同样,生与死也有一定的差别,但是,也应像对睡与醒那样,从容乐观地对待它。

党同伐异

“党同伐异”的意思是,论点相同的人成为一个派别,以攻击论点不同的人。后来,人们用它表示纠合同党,攻击异己。

此典出自《后汉书·党锢传》:“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守文之徒,盛于时矣。”

西汉前期,指导政治的学说是黄老刑名之学,其次是阴阳五行之学,儒学不被朝廷重视,道家骂儒家是罪徒,儒道两大学派的冲突很大,对政治统一产生了很大的阻碍。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的学说抬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从此以后,人们开始崇尚儒学,儒生们怀藏经书,谋求学术的统一,经常在一起展开讨论。公元前51年,汉宣帝把儒生们召集到皇家藏书楼——石渠阁,对五经进行讨论。宣帝令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人评论《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的异同。把和自己观点相同的人归为同一派别,对持有不同观点的派别进行反驳、攻击。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很多拘泥于文字、引经据典的人。

盗刖相夸

“盗刖相夸”辛辣地讽刺了那种干了坏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人。

此典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有狗盗之子与刖危子戏而相夸。”

齐国有两个小孩经常在一起玩耍。其中一个小孩的父亲是个盗贼,在夜晚的时候披着狗皮,把自己装扮成狗,潜入别人家偷窃。另一个小孩的父亲,因为犯过罪,受到断腿的刑罚。

这一天,两个小孩玩着玩着,便吹嘘起各自的父亲来。

其中一个小孩说:“我的父亲与众不同。他穿的皮衣有条尾巴,别人谁有?”

另一个小孩说:“那有什么稀奇!到了冬天,人人都得添衣御寒,唯有我的父亲,一年四季都不用穿套裤。”

道不拾遗

“道不拾遗”形容民风淳厚,现在多用来形容社会风气和道德良好。

此典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齐景公患之。

春秋时代,鲁定公时,孔子曾在鲁国做过几任官。起初仅做了中都宰,后来升为大司寇(系掌理一国刑罚的官职)摄行鲁国宰相的职务。孔子在当时被认为是最有学问、最有道德的一个人,他在职不过三个月,鲁国的政治便得到了很大的改良;民间的风气,也有了极大的转变;连市上售卖猪羊肉的贩子,也自动地取消了讨价还价的恶习,全部统一了价格;路上行人都各自谨守秩序,毫不混乱。在路途上,如果遗失了贵重的物品,不必用严厉的法律制裁,老百姓也知道各自尊重自己的人格,不会据为己有。所以四方的游客都不必惊动到官府,自然就可以取回。这种大家严守纪律的廉洁风气,当时称为“道不拾遗”。

道见桑妇

“道见桑妇”说明自己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将怎样对待自己。俗话说得好,“欺人者必受人欺”,就是这个道理。

此典出自《列子·说符》:“晋文公出会,欲伐卫。公子锄仰天而笑。

公问何笑。

曰:“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回娘家,道见桑妇,悦而与言。然顾视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窃笑此也。”

公寤其言,乃止,引师而还。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

晋文公出会诸侯,想顺路攻打卫国。公子锄仰头大笑。

晋文公便问他笑什么。

他说:“有一个邻居,送他妻子回娘家,在路上遇到一个采桑的妇女,便微笑着前去和她搭话。但回头一看,却看见有人也正向他的妻子招手哩。我为此而暗笑呵!”

晋文公立刻领悟了公子锄这番话的意思,就停止了进兵,带领人马回国。还没到国内,就发现有敌人正在侵犯他的北部边疆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