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专注力的培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10:15:43

点击下载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小学生专注力的培养

中小学生专注力的培养试读:

前言

星期日,家长带着孩子到动物园去玩,孩子对狮子产生了兴趣,一动不动地观察了50分钟,家长终于不耐烦了:“一只狮子你就看这么久,其他动物你还看不看?”

从这个生活细节来说,家长是有些疏忽了,他是用成年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行为。孩子有着多么可贵的专注力,但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知不觉地对孩子产生干扰。其实,孩子来到动物园,长期观察一种动物也许比走马观花看一遍更有价值,孩子的专注力需要保护!

专注力是科学家最主要的特质之一,科学家通常是长期在某个领域专注工作,最后取得巨大成功。推而广之,任何人要取得成功都需要专注,做成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专注。遗憾的是很多人的专注力从小就没有得到保护和培养,不能领悟和发挥出专注力产生的巨大力量。平常,对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我们往往十分专注,而在对我们很重要的事情上,却又漫不经心。一些人做事情不能成功,总是找出很多客观原因,但他是否意识到,缺乏专注力也许是最大的原因?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与其说成功取决于天赋,不如说成功来自专注。一个人拥有了专注力,才能更好地利用本身的积极思维,把精力放在正确的、重要的事情上,一步步走向成功。

今天的家长和教师应该意识到专注力的重要性,从小保护和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对孩子的专注力,首先就要保护,就像文章开头的例子一样,家长要懂得在孩子专注于一件事情时不要去打扰他。每个孩子都有潜在的专注力特质,家长不要破坏它,其次就是培养。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家长和教师也要根据科学的方法,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培养和训练,有助于孩子专注力的发展。

本书重点谈到了中小学生专注力的发展,低年级小学生注意力和集中能力是比较差的,家长对此应该有一定程度理解,但发展很快,到了高年级,注意力和集中能力就有了很大的进步;进入中学阶段,家长对孩子的注意力和集中能力也不能掉以轻心,由于升学压力加大和课程内容枯燥,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也较多,这时家庭和学校也应该关注中学生的专注力问题,特别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发挥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专注力,以坚强的毅力维持专注力,这样的学生,一定能够克服种种学习和生活中的障碍,一步一步走向自己开阔的人生。

本书适合家长、教师和孩子阅读,目的在于让中小学生意识到专注是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让成年人意识到保护下一代的专注力特质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希望您能通过阅读本书了解到日常生活中孩子专注力的特点,培养一种重视孩子专注力的氛围,如果发现孩子有专注力障碍,要及时采取措施,对症下药。书中也介绍了一些专注力训练方法,家长和教师可根据孩子的情况进行培养和训练。

第一章 什么是专注力

从专注到专注力

“专注”是一个人们熟悉的词语。所谓“专注”,就是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也就是说,人们熟悉这个词就像熟悉自己的名字一样。然而,熟悉并不等于理解。从更深刻的含义上讲,专注乃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就是这种精神和境界的反映。

一个专注的人,往往能够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干的事情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专注能产生极大的能量,能够给个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这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逐渐得到的经验,随着人们开始研究“专注”,提出了“专注力”这个概念,在心理学领域上被赋予了更深广的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埃伦·兰格和她的同事们通过长期研究心理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随后把这种力量命名为“专注力”,其同样巨大却为负面效应的则是“缺乏专注力”。兰格所说的专注力,不仅仅是一种持续关注事物的能力,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专注力经她演变为一种奇妙的力量:“由于事事专注,我能够观察到每件事情的微妙之处,同时能够把握全局”。专注力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平静的心态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能带给人们热情和活力,善用专注力能有效控制自己的生活与际遇。

兰格在阐释专注力带给我们生活的改变时,还运用了大量来自养老院和医院的实验作对比,那些能无意识地使用专注力的老人以及病人在抗衰老、产生偏见想法、健康问题等方面都表现得更为正面。缺乏专注力,会使我们失控,而失控则使我们无法做出理智的选择。

从专注到专注力,是一种认识上的提高,有助于我们了解专注的重要性,从小保护和培养专注力。

专注力的两个关键

由于在这个节奏快的社会存在着许多令人分心的事物,很多人发现,他们很难阻止他们的注意力从一件事情游走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在孩子身上,医学和心理学都已经发现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缺失紊乱已经成为父母头痛的一个问题。他们的孩子似乎过于活跃了,这问题有可能是先天性荷尔蒙失调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因为当今的小孩遇到很多像电脑游戏和电视令他们分心的事物引起的。

其实,不仅是孩子,当今的许多成年人,也显示出一种注意力缺失的倾向。以前,我们的父母习惯于一个固定的工作,他们会被期望留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直到他们退休。但是现在,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从一份工作跳到另一份工作,心思常常不能安定下来。每一种关系,每一份承诺,每一个行业都需要去耕耘,才会有收获。完全拥有那种舒适轻松的感觉需要时间,这就意味着要在一个岗位上待上一段更长的时间。为了实现它,下一步就是要求要有专注力了。

根据享誉美国的领导力研究专家和培训大师马克斯韦尔的说法,专注力需要有两个关键——优先次序与集中注意力。马克斯韦尔说:“一个领袖若只知道轻重缓急,却缺乏集中注意的能力,那就如同一个人知道该做什么,却老是一无所成;但如果只是集中注意力,却不知轻重缓急,那么虽可以保有品质,却不会有进展。唯有两者都顾及时,他才有潜力去成就大事。”

这样,一个人应该先要知道轻重缓急——重要的事情要先完成。我们应该知道我们轻重缓急,那些出现的需求应该是其他的。我们不应失去我们的承诺和责任感。我们应该学习怎样去拓展我们的能力,学习怎样才能够适应额外的需求。通过这样做,我们才能够锻炼我们的灵活性,我们的聪明才智和我们的心智而不会失去专注力。

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目标上,考虑它的结果而不是过程。如果你想着过程的话,仅仅想到你需要在上面花的努力和你需要用多久才能完成它的时间,你就筋疲力尽了。但假设你专注于结局或最终结果,你做的每一件事都关联到结局或最终结果;你做的每一件事也和结局或最终结果相配合。然后,当你一步一步完成的时候,你会惊奇地发现你已经实现你的目标了。

当今,很多人已经分散了注意力,他们试图同时干太多的工作。当问到他们擅长哪方面和他们已成就了什么的时候,他们不能明确地指出他们真正的成就了什么,然后他们可能会回答他们对每一项活动的贡献都很少。“如果你想捕捉两只兔子,那么两只都将逃脱。”

所以,培养专注力的要点是优先次序和集中注意力。这意味着,专注力的要素不仅仅是集中注意力,而且要懂得孰轻孰重,把专注用在正确的事物上。

专注力的主要因素:注意力

“专注力”的含义,大概包括两个方面:

1.注意的集中能力

2.注意的持续能力

其中“注意的集中能力”是专注力的主要因素,通常,我们叫做“集中注意力”,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常常会听到老师或家长说道:“集中注意力”或“注意力不集中”这类话。注意力不集中,即所谓的不专心,是一个在学生中十分普遍的现象,也是最困扰家长和老师的重要问题之一。“注意”,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注意的能力称为注意力。

注意从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心理过程,只有先注意到一定事物,才可能进一步去训练、记忆和思考等。

注意包括被动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和主动注意(又称随意注意)。

注意力是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之一,是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的准备状态,所以注意力被人们称为心灵的“门户”。

由于注意,人们才能集中精力去清晰地认知一定的事物,深入地思考一定的问题,而不被其他事物所干扰;没有注意,人们的各种智力因素、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将得不到一定的支持而失去控制。

注意力的五大品质:注意力的稳定性、注意力的集中性、注意力的范围、注意力的分配、注意力的转移。

五个方法练习你的注意力

一、静视——一目了然1.在你的房间里或屋外找一样东西,比如表、自来水笔、台灯、一张椅子或一棵花草,距离约60厘米,平视前方,自然眨眼,集中注意力注视这一件物体,默数60~90下即1~15分钟,在默数的同时,要专心致志地仔细观察。闭上眼睛,努力在脑海中勾画出该物体的形象,应尽可能地加以详细描述,最好用文字将其特征描述出来。然后重复细看一遍,如果有错,加以补充。2.你在训练熟悉后,逐渐转到更复杂的物体上,观察周围事物的特征,然后闭眼回想。重复几次,直到每个细节都看到。可以观察地平线、衣服的颜色、植物的形状、人们的姿势和动作、天空阴云的形状和颜色等。观察的要点是:不断改变目光的焦点,尽可能地多记住完整物体不同部分的特征,记得越多越好。在每一分析练习之后,闭上眼睛,用心灵的眼睛全面地观察,然后睁开眼睛,对照实物,校正你心灵的印象,然后再闭再睁,直到完全相同为止。还可以在某一环境中关注一种形状或颜色,试着在周围其他地方找到它。3.建议你之后再去观察名画。必须把自己的描述与原物加以对照,力求做到描写精微、细致。在用名画做练习时,应通过形象思维激发自己的感情,由感受产生兴致,由兴致上升到心情。这样,不仅可以改善观察力、注意力,而且可以提高记忆力和创造力。因为在你制作新的心中的形象的过程中,你吸收使用了大量清晰的视觉信息,并且把它储藏在你的大脑中。

二、行视——边走边看以中等速度穿过你的房间、教室、办公室,或者绕着房间走一圈,迅速留意尽可能多的物体。再回想,把你所看到的尽可能详细地说出来,把最好写出来,然后对照补充。在日常生活中,眼睛像闪电一样看。可以在眨眼的工夫,即0.1~0.4秒之间,去看眼前的物品,然后回想其种类和位置;看马路上疾驶的汽车牌号,然后回想其字母、号码;看一张陌生的面孔,然后回想其特征;看路边的树、楼,然后回想其棵数、层数;看广告牌,然后回想其画面和文字。所谓“心明眼亮”,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锻炼视觉的灵敏度,训练视觉和大脑在瞬间强烈的注意力,而且可以使你从内到外更加聪慧。

三、抛视——天女散花取25块到30块大小适中的彩色圆球,或积木、或跳棋子,其中红色、黄色、白色或其他颜色的各占1/3。将它们完全混合在一起,放在盆里。用两手迅速抓起两把,然后放手,让它们同时从手中滚落到沙发上,或床上、桌面上、地上,当它们全部落下后,迅速看一眼这些落下的物体,然后转过身去,将每种颜色的数目凭记忆而不是猜测写下来,检查是否正确。重复这一练习10天,在第10天看看你的进步。

四、速视——疏而不漏取50张7厘米见方的纸片,每一张纸片上面都写上一个汉字或字母,字迹应清晰、工整,将有字的一面朝下,或用扑克牌也可。取出10张,闭着眼使它们面朝上,尽量分散放在桌面上。然后睁开眼,用极短的时间仔细看它们一眼。转过身,凭着你的记忆把所看到的字写下来。紧接着,用另10张纸片重复这一练习。每天这样练习3次,重复10天。在第10天注意一下你取得了多大进步。

五、统视——尽收眼底睁大你的眼睛,但不要过分以至于让你觉得不适。注意力完全集中,注视正前方,观察你视野中的所有物体,但眼珠不可以有一点的转动。坚持10秒钟后,回想所看到的东西,凭借你的记忆,将所能想起来的物体的名字写下来,不要凭借你已有的信息和猜测来做记录。重复10天,每天变换观察的位置和视野,在第10天看看你的进步。数秒数的过程一般会比所设想的慢。你可以在练习前先调整一下你数数的速度。一边数一边看着手表的秒针走动,1秒数1下,在1分钟结束的时候刚好数出“60”,也可以1秒数2~3下。

影响注意力的因素

孩子的注意力由注意的集中、注意的速度、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配这几个概念构成。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力的两个特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是所有孩子的共性。年龄越小,控制注意力的时间越短。因此,绝大多数情况,孩子并没有问题,孩子大了会逐步地提高注意力。

对于超出正常范围的注意力不集中,有几种这样可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的因素:一、发育比较迟缓

孩子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每个孩子发育程度不尽相同,有一些孩子快一些,有些孩子慢一些。二、没有养成好的习惯

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应该在学龄前就开始。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就不能没有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写作业的时间就是写作业的时间,不能和看电视并行。一些孩子边写作业边看电视,孩子写作业就顾不上看电视,看电视就顾不上写作业,最终导致孩子在干一件事的时候老想着另外一件事情,注意力永远集中不起来。一些家长对学龄前的孩子,忽视了注意力的培养,致使这些孩子上小学后,很难适应正规学习。表现在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严重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三、对所要精力集中的事情没有兴趣

比如,孩子对老师讲课没有兴趣,脑子里总是在想自己想做作的事情,就会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兴趣的原因:①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②老师经常批评;③一种更为普遍的情况,就是老师讲的内容孩子都已经听懂了,孩子就会分散精力;④老师讲的东西听不懂,无视孩子的喜好,不仅限制、阻止孩子,诸如看课外书、玩游戏、做手工、户外活动,还一味地按照家长的喜好,强迫孩子从事自己不喜欢、没有兴趣做的事情。如果一个小孩子愿意做某一件事情,而家长却禁止他去做,就很可能会使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四、家长不经意的导向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玩具过多容易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英国牛津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凯茜·茜尔娃历时数年,对3000名年龄在3~5岁之间的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那些玩具较少的孩子,由于父母与他们一起阅读、唱歌和游戏的时间更多,要比那些家境优越、玩具成山的同龄小朋友智力水平高。儿童教育工作者的奥汉·伊斯梅尔也发现,他10个月大的儿子卡梅伦在圣诞节收到了大量玩具礼物后,却变得不会玩了。“他不停地拿起一个玩具,摆弄两分钟就放下,再拿起另一个,没过多久又失去了兴趣,最后往往是拿起一只拖鞋之类的东西来玩,而以前他每个玩具能玩上十几分钟。”五、对孩子不切合实际的要求

现在孩子参加的课外训练班过多,其实多数都是家长的意愿,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也恰恰是形成注意力不集中的因素。孩子的天性是玩,您把他课余的时间都占满,他怎么办,只好在训练的课堂上自己想办法玩了。久而久之,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也就形成了。况且当课程太多的时候,孩子都无法保证上课的时间。当一个孩子一周甚至连一次培训时间都无法保证时,即使到了学习班,也难以集中精力,更不要说提高成绩。六、家庭对孩子呵护过度

当家长过度溺爱,任何事情都帮孩子代劳,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什么事也不用自己去做。只要持续用脑的事,他都会懒得做,而逐渐地变成一个懒惰的人。而懒惰的人没有意志力,也就不可能集中精力。而一个注意品质的人,很大的成分是需要意志力的配合才能集中精力。像科学家在做实验、在计算时,就必须要全力集中,还要配合坚强的意志力。所以,过分呵护的孩子没有意志力,也就难以培养出持久的注意力。七、孩子看电视、玩游戏过多

当个体沉溺于某些事情或意识范围狭窄时,注意范围亦会相应缩小,因而引起对其他事物的注意力下降,比如上网、游戏成瘾性等。

电视节目的特点就是画面生动活泼,孩子习惯了热闹,到了幼儿园或者学校就不习惯静静地听老师的话。电视节目虽然也能增进孩子的知识,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完全是被动的学习,没有对答,没有互动,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言也容易发展迟滞。美国的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小时候看电视越多的孩子,到了上学时,注意力不集中的比例越大,甚至感觉是电视的刺激强度过大而重新布局了大脑。所以,美国建议两岁内的婴儿不要看电视。八、某些生理疾病

某些脑区功能的缺陷也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这些脑区活动比较弱,就容易引发问题。其中,以儿童多动症也叫注意力缺陷障碍(ADD)为最典型,它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病。这些孩子几乎片刻不停,忙忙碌碌,被各种事物所吸引,虽然他们也有兴趣爱好,但对感兴趣之事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大约有1/3的儿童多动症患者病情会延续到成年,并且会带来后遗症,如性格问题等,像这类孩子就具有注意力分散度较大的性格特点,应该及早到医院给予治疗。九、环境对孩子的注意力也很重要

家长首先要自己安静,不要做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事,如看电视、大声议论或哈哈大笑等。有的家长总是担心孩子不能自觉,所以他们总喜欢在孩子做功课时对孩子提出问题。“做几道了?还有几道?”看起来似乎是关心了孩子,殊不知这样不时地干扰孩子,弄得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的思路也是总被打断。

此外,当人们心理压力过大、高度紧张、焦虑困倦、睡眠不足、疲乏或抑郁时,注意力往往难于集中。专注力的4种类型因为先天性格有所不同,所以每一个孩子的专注力表现也不一样。总体来看,孩子的专注力大概可分为4种类型。因此,在我们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之前,应该先来观察一下孩子属于哪一种类型,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1.拖拖拉拉型的孩子要这一类型的小孩专心没有问题,但是要他静下来专心做事,却得让家长花费不少力气。他们的性情大多容易紧张、敏感或羞怯,可能每天都需要妈妈唠叨,他才会把该做的事做好。做功课时可能又喜欢东摸西摸,等长大之后,也可能是不拖到最后一刻就不把事情做完的人,他们一直给人一种“不负责任”的印象,属于专注力最低的孩子。

2.复杂型的孩子这一类型孩子的专心情况如何,要看他当天的心情、环境、身体状况而定。如果生理或心理稍有不适,很可能就会对专注力表现产生巨大影响。在未成年以前,大部分的孩子都属于这一类型。不过,复杂型的孩子似乎更不能忍受任何事来影响他们。如果想要让这些孩子专心,除非是活动特别有趣或是他非常喜欢这些伙伴,不然的话,他一定会立刻离开,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3.稳定性极高型的孩子对于这一类型的孩子来说,虽然也会有不专心的时候,但是那样的状况极少出现。相反,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专注于手边正在进行的事情。对于父母而言,他们绝对是好管教的孩子,从来不需要家长过分担心。

4.极端型的孩子专心的时候非常专心,但是当他不想专心的时候,谁也拿他没办法,这就是极端型孩子的专注力特色。只要是有兴趣的事,他就会专心去做,一点也不会被外界干扰,否则就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通常这一类型孩子的性格比较容易紧张,如果事情或环境临时产生变化,或需要暂时放手的时候,他通常不知道该如何妥善处理。

中小学生应该专注读书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要明白现阶段是要专注于学习。

专注地学习课堂知识,学习人类社会的各种知识,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有知识、有信念的人。能做到这一点,他就是一个充满幸福和快乐的人。

北京新东方教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俞敏洪回忆自己的经历时说道:“专注去读书能够给人带来成功和幸福。”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教科书就那么薄薄的几本,其他任何书籍几乎都是被禁止的。图书馆借不到,书店买不到,因此只能把教科书翻来覆去地读,用报纸认真地把书皮包起来,里面的书页都翻烂了,书皮还像新的一样。由于没有别的书看,语文书中的课文背了一遍又一遍,从《小英雄雨来》,背到《谁是最可爱的人》,又背到《阿Q正传》;到现在为止每一篇课文都还像刻在心上一样。现在回想起来,背过的大部分课文是适应政治形势的文章,好像白背了,要是当初就把中国文化中最美好的篇章都编到教科书里面,到今天一定还能用到,并且受益无穷。于是不禁想起了两件事,一是不知道现在的教科书到底编了些什么课文,如果现在的学生还能像我们当初背那些没有用的文章一样背出来这些课文,是不是能够受用终生。第二件事情就是古时候学生从小只背四书五经,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尽管刻板狭隘,但凡是背过的人一辈子都可以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也成就了不少像苏东坡、王安石这样的伟大人物。当然现在的学生除了语文,还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等学科,而且还必须学,不学就会落后于时代,结果是知识面比古人要广得多,但从熟能生巧到终生使用来说,则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考试学习,考试完了就忘了。学习不再是为了终身受益,过完了考试门槛,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像敲门砖一样扔掉了。进了大学之后,我就再也没有体会过小时候一篇篇课文慢慢背,背出无限乐趣来的那种快乐。在大学里发现同学们像百米冲刺一样比赛着读书,读了一本又一本,大家不是比谁把哪本书研究透了,而是比读书的数量,只要能把书名、作者和内容概要记下来,能回到宿舍吹嘘就是胜利。结果在大学读了很多书,几乎没有哪本书中的重要思想能够顺手拈来地引用。现在想来,要是在大学不那么虚荣地去追赶同学的读书数量,而是踏踏实实研究几本书,可能现在学问的境界和思想的深度就不一样了。林肯好像一辈子的床头书就是圣经和莎士比亚,别的书他都不读,结果心智同样伟大而广博。当然我不是说大家一辈子只读几本书就够,而是在广泛读书的同时,确实应该真正精读几本书,甚至背诵,达到心灵的领悟为止。在大学的时候,也曾经拼命学习英语,教科书学了一本又一本,结果学了很多年,英语水平还在洋泾浜的水平上。想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老师那一辈人,进入教会学校后就拿着一本圣经,翻来覆去的念着,抛开宗教意义不说,几年以后一本圣经翻得烂熟,结果英语水平一下子过关。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听到我们那些老师读英文时优雅的发音和充满自信的慢条斯理,打从心眼里惊讶,设想一下当时既没有录音设备也没有复读机,就能把英文讲得如此地道,那是一种何等迷人的状态。我们现在什么学习设备都有了,把英文学好却很难,是什么原因呢?是我们没有把注意力专注到一个点上,一个点都没有抓住,想要抓住全面当然会很难。所以现在有人问我英语怎么学,我常常一句话说完:“把任何一本好点的教科书背得滚瓜烂熟就行,我没法说让大家把圣经背出来,否则大家会以为我是传教的呢。”现在的孩子们选择太多,对于他们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见多识广,机会众多;坏事是不再专心致志,常常三心二意见风使舵,不断改变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方向,结果最后就迷失了方向,也迷失了人生。我的一个朋友做过一个调查,看有多少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不喜欢,结果有一大半是不喜欢的;过去专业是被分配的,不喜欢情有可原,现在专业是学生自己挑的,不喜欢就已经不对头;但更加不对头的还在后面,很多同学因为不喜欢就换了自以为喜欢的专业,结果调查发现,在换过专业的学生中,依然有一半的同学对于自己换过的专业还是不喜欢。可见,现在的大学生在众多的机会面前是多么地不知所措。回想起来,反而觉得我们那时的大学生活更加幸福,国家给你分配一个专业,你学也得学不学也得学,结果是不得不学会喜欢,后来很多人还成了专业领域的杰出人才。正像丘吉尔所说的那样,一个人不在于他喜欢做什么,而在于学会喜欢正在做的事情。任何一件事情获得成就,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有时候很多人喜欢一件事情是表面的喜欢,一旦要付出努力就会望而却步。我有一个朋友喜欢听钢琴曲,对于会弹钢琴的人羡慕得要死,后来终于有了时间有了钱,于是下定决心要学钢琴,请了很好的老师,结果两个月之后就彻底崩溃放弃。我问他为什么放弃,他说听到自己弹出来的刺耳的声音,神经病都快发作,对钢琴再也没有兴趣了,从此把自己对于钢琴曲的喜欢也消灭了。所以,我们喜欢一件事情和要真正做好一件事完全是两回事,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是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心血。我在开始做新东方的时候,是被生活所迫,所以谈不上喜欢做,有几个和我同时创业的人,最后都耐不住寂寞和辛苦,半途而废了。但我没有别的事情好做,人又不够聪明,所以只能坚持下来,最后歪打正着,做成了新东方,也喜欢上了新东方。

俞敏洪的中小学时代和现在有很大不同,但并不妨碍他的专注读书。选择太少,他就把书翻来覆去地读,一篇篇课文慢慢背,也能背出无限乐趣来,这样的乐趣,恐怕今天的学生是很难体会了。今天的社会,学生的选择太多,这时候,更应该强调专注,让学生体会到专注的乐趣。

丘吉尔说:“一个人不在于他喜欢做什么,而在于学会喜欢正在做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不要过多地强调自己喜欢读什么书,不喜欢读什么书;喜欢什么科目,不喜欢什么科目。你只管投入进去,从自己的专注中寻找生活的意义,从你投入的那个状态中寻找幸福的源泉。

让我们以俞敏洪的一段话结束本节:

我们一辈子拥有的时间不是无限的,我们能够做的事情也不是无限的。所以在不断探索世界、扩大眼界、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的同时,能够让自己专注起来,一心一意地熟读几本书、一心一意地学习一个专业、一心一意地做成一个事业、一心一意地爱一个人,未尝不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第二章 从小培养孩子专注力

0~7岁孩子注意力培养

儿童发展的第一要素是专心,这是儿童品格与社会行为的全部基础。儿童必须学会专心,因此他需要能使他专心的物体,这正表明了儿童环境的重要性。专注力对孩子来说,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专注力好的孩子,往往认知能力和精细动作也较好,专注力和秩序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今后孩子的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儿童时期专注力发展分为两个阶段:0~3岁与3~7岁,下面我们分别叙述这两个阶段孩子专注力的发展情况。0~3岁孩子专注力发展

越是发达国家越重视婴幼儿早期教育,0~3岁的早期教育起源于欧美,国内外的婴幼儿教育研究机构的多年研究表明,0~3岁是人的一生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的50%是在生命的头4年中发展起来的,另外的30%是在8岁前发展起来的。“三岁看大”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在2003年被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经过20年的跟踪调查,为“三岁看大”的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这一研究在英伦三岛引起轰动,他在报告中称,三岁幼童的言行就可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

1980年,卡斯比教授跟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三岁的幼儿进行了面试,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五大类型。

2003年,也就是当他们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对他们进行了面试,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当年被称为“充满自信”的幼儿占28%。小时候他们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型。当年他们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型的幼儿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类。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10%的幼儿被列入“坐立不安”型,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容易对小事情作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认识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还有14%的“自我约束”型的幼儿,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侯一样。

卡斯比教授指出,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必须认真对待小孩子的行为。不过,他也承认,一个人的性格到成年后又改变的情况的确存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一个人的性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现在我们来看看0~3岁孩子注意力发展情况:

0~3岁孩子对事物的注意是随意的、被动的、都是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所引起的,缺乏目的性。概括起来有4个特点:

1.注意的目的性

0~3岁的孩子还不能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注意,很容易受到无关事物的干扰,致使原来的任务不能完成。比方说,孩子很可能一会儿玩这个玩具,一会儿又要另一个,将玩具扔得满地都是。

2.注意的稳定性

0~3岁的孩子持续注意的时间很短,很容易转移注意的对象。研究显示,孩子年龄越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短。2岁孩子平均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度为7分钟;3岁为9分钟;4岁为12分钟;5岁为14分钟。

3.注意的细致性

3岁以下的孩子只注意表面的、明显的事物轮廓,不注意事物较隐蔽的、细微的特征,还不太注意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比方说,让3岁的孩子比较两个相似图形区别在哪,他们就不大能说出来。

4.注意的分配性

3岁以下的孩子不可能同时注意很多的事物。如果妈妈指着大楼说:“宝宝,你看!”而爸爸又几乎同时指着小鸟让孩子看,那很可能孩子什么也注意不到。

不要苛求孩子保持很长时间的注意力,父母可以在了解上述注意力特征的基础上,以平和的心态、科学的方法、慢慢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对于0~3岁孩子注意力的培养,家长可参考以下方法:

1.利用孩子的好奇心

新颖、色彩丰富、富于变化的物体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父母可以选择有玩偶跳舞的音乐盒,如会跳的小青蛙、会敲鼓的小木偶等玩具让孩子集中注意力观察、摆弄,以此训练他注意力的集中。另外,还可以带孩子到新的环境中去“看稀奇”,比如逛公园,让他看一些未曾见过的花草、造型各异的建筑;带孩子到动物园去看一些有趣的动物等等,利用孩子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去培养注意力。

2.在游戏中训练专注力

孩子在游戏活动中,注意力集中程度和稳定性会增强。因此,父母可以和孩子开展有趣的互动游戏,这样不仅能强化亲子关系,还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在桌子上摆放一些孩子喜欢的玩具,教他分辨玩具的种类,说出玩具的名称和数清楚玩具的数量。然后,趁孩子不注意的时候,拿走其中的某一样玩具,问孩子:“什么东西不见了?”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去回想、查看、寻找,如果他能很自然地回答出被拿走的玩具的名称,下一次,可以多拿走几种来考察孩子的记忆。这样的训练方式,灵活、实用,能够很好地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逐步养成围绕目标、自觉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3.明确活动目的,自觉集中注意力

注意力目的性不强是孩子注意力的特征之一。所以,如果我们让孩子对活动的目的意义理解得深刻点,那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就会注意力更集中,注意持续时间更长。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就可以训练孩子带着目的去自觉地集中和转移注意力,如问孩子:“妈妈的衣服哪儿去了”、“桌上的玩具少了没有”等等。这样有目的地引导婴幼儿学会刻意注意,可让他逐步养成围绕目标、自觉集中注意力的习惯。3~7岁孩子专注力的发展

3~7岁儿童正处于学前的幼儿园阶段,又称幼儿期。在幼儿期,孩子的无意注意得到了高度发展,在无意注意的情景下,孩子的注意集中能力可以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例如,这时的孩子若是被电视所吸引,那么他可以专心致志地看很长时间的电视,一点也不会感到疲劳。

而幼儿期孩子的有意注意能力却还是在逐步的发展过程中,3岁的孩子一般还不能运用内部语言的控制来选择对象,进行有意识的专注观察。但是到了4~5岁的时候,儿童就可以运用自己的内部语言来维持有意注意力,如他们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过程中,经常会在心里告诉自己:“这个东西真好玩,让我来看看它吧”。到了6~7岁的时候,这种有意注意情况下的专注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也必须承认在整个幼儿期,儿童有意注意力的稳定性总的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这一阶段,家长培养孩子专注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体质的锻炼

体质不好会对专注力的发展造成障碍。因此,鼓励孩子进行适当的体力运动,能增强孩子的体质和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这是专注力发展的生理基础。

2.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

不规律的作息安排不利于孩子专注力的发展。因此,必须让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固定的起居饮食和玩游戏的时间,让孩子愉快专注地去学习和游戏。

3.不作过多过分要求

爸爸妈妈派给孩子的任务一定要指示清晰、要求明确,恰当地符合他的能力。顺利完成之后,要当面表扬他,一个微笑、一个亲吻、一个拥抱,都是很好的奖励方式。不足的地方,要耐心地示范,鼓励他再一次地去完成。

4.不和他人进行比较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性,您的孩子是唯一的。所以,在培养他的专注力时,不要拿别的孩子来做比较,这么做会打击他的自信,家长应该从基础开始,耐心地加以教育和训练。

尊重孩子的自由选择,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孩子体验成功,让他充满成就和充实感,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最佳方式。

医学研究表明,在3~13岁儿童中,有10%~30%的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平衡能力差易摔倒、胆小、内向、手脚笨拙、爱哭等症状。这并不是一般的教育问题,而是儿童大脑发育过程中某些功能不协调所致,在医学上被称为“感觉统合失调”。如果是这样,家长更应引起注意,及早对孩子采取针对性措施。

与其说培养,不如说保护

很多家长在孩子开始上学后,发现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老师也开始向父母传递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影响孩子学习的信息。有的孩子上课走神、发呆,有的孩子对老师讲的课没有兴趣,有的孩子玩衣角或铅笔,有的孩子与别的小朋友讲话……于是父母开始斥责孩子,要求孩子上课或做作业要集中注意力,殊不知,孩子的注意力不是父母和老师要求出来的,而是父母保护和培养出来的。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在儿童对事物主动的探索过程中,他们都是聚精会神的,非常专注。为什么孩子们在慢慢地长大中却会渐渐失去了这样的专注力呢?在一个早教中心的休息大厅,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玩具,其中有两个蓝色的大气球。两个3岁左右的男孩和这两个大气球一样高,他们尝试着将大气球抱起来,然后将气球使劲砸向地板。看到气球在地上滚动,这让孩子兴奋不已,他们不停地尝试这个过程,高兴地跺脚庆祝,在这个实验中他们发现了气球可以在地面弹起,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新鲜。发现自己能够抱起这个庞然大物,自己多么的能干,孩子在这样的发现中获得了快乐。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两个男孩的奶奶不停地干扰男孩对气球的观察和尝试,隔2分钟给孩子喂一口水,不停地打断孩子的实践,奶奶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孩子当时的精神需要——游戏并获得快乐。本来专注的孩子因为不停地被干扰,专注力就慢慢消失了。

成人往往按照成人世界的标准要求儿童,而儿童是不可能按成人的要求去做的。于是斗争就开始了,而专注力就在这场斗争中被毁掉了。从本质上来讲,毁掉的专注力也不是最主要的,而毁掉最重要的东西是儿童的成长本身,是对成长的生命动机,这才是最大的不幸,这就是我们倡导自由的原因所在。我们应该保护儿童自由的天性,保护他们不偏离成长的轨道。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在火车上,一个2岁多的孩子她将手中的饮料瓶不停地从手中砸向地下,然后妈妈又拣起给他,他又砸。持续了半个小时后,周围的成人都感觉心烦和焦虑了起来,妈妈也开始要斥责他了。中铺上一个10岁的男孩,爬在铺上对孩子的妈妈说:“阿姨,他像猴子砸坚果一样,想把瓶盖砸开。”妈妈拣起瓶子问孩子:“你是想把瓶盖打开吗?”小男孩认真地点点头说:“是”。所有的大人都感到释然,释然中又带有惊讶。可能,10岁的大孩子更接近这个两岁的孩子,而30岁的成人已经远远地离开了儿童的世界。

这个2岁的小孩子,如果没有大孩子的提醒可能会这样持续地砸下去,直到他认为这个方法不能解决他的问题时,他才会设想用另外的方法去努力打开这个瓶盖。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眼睛不会去观察这个之外的世界,不会想到他是否打扰了别人,他全部的精力和热情都在高度地专注于打开瓶盖。想出某个方式解决某个问题是儿童本质性的行为,而在这里,专注只不过是一个条件而已。如果没有大男孩诠释这个行为,结果必然是小孩子遭到斥责。因为大家在孩子行动的过程中只是越来越感觉到这个孩子闹,越来越想禁止和斥责他。你看,大人的世界跟儿童的世界有多么的不同。

事实上,没有什么东西能胜过儿童的自我成长的愿望。这一愿望会使儿童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入其中,使孩子将他的精力投入到环境中的某一事物中,这一事物将聚集这种能量,这一能量的聚集也将在漫长的儿童时期的每一天都重复进行。最后,达到了我们所说的高度专注的品质,并长久地固定在了儿童身上。

专注力原本是儿童追求成长的一个与生俱来的天性,成长是最高的法则。问题的关键在于,成人总是横加干扰,这种干扰损失看似是专注力,但本质是人性的丧失。

从这个角度讲,对于儿童的专注力,保护比培养更重要。作为家长,心里应该明白一件事,即孩子是有高度专注的能力,他并不比成人差,甚至强于成人,家长要做的,更多的是一种保护,尤其是在孩子6岁之前。

我们来看看一个母亲对孩子专注力的保护和感受:我的儿子不到一岁的时候,很喜欢汽车。他最喜欢坐在驾驶员位置上玩方向盘,一玩就两小时。我当时凭着本能,顺着孩子的需要,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陪着他两小时,我不打搅他,自己休息着或看书;每天晚上,儿子要观察开灯和关灯的时候灯的变化,一观察就要1~2小时,不停地开关卧室的灯,我想他可能是在观察灯光的变化,于是我们轮流抱着他开关灯,直到他不再要求;儿子两岁左右的时候,他喜欢听英文磁带,我买回家来,他每天坐在地板上专心听,一听就1~2小时,直到他自己离开收录机;上幼儿园后,每天回到家他就直奔房间,开始他自己的“工作”——玩拼图、玩玩具等,做他喜欢的事情,没有人干扰他,一玩就2~3小时;上小学1~2年级时候,他每天放学回家就也是直奔自己的房间里,拆开先生为他买的拼图玩具开始玩,一玩就几个小时,先生每天接他都会满足孩子买一个拼图玩具,儿子特别喜欢拼图,拼出后很有成就感。儿童天生的专注力如果保护得好,就能够专注于一件事情。将来他进入学校以后,就能够专心听讲,专心作业,我们就不用担心孩子学习成绩的问题了。儿子从小学到高中,在小学升初中的时候,因为参加全国小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得一等奖,被知名重点中学提前录取,进入实验班,并获得3.3万元的奖学金。在初中升学高中时,又被知名重点高中提前录取,并获得4.5万元奖学金。取得这些成绩对儿子来说并不困难,从小学到中学,他的周末都是睡觉和玩游戏。我从来没有花钱为儿子补课,按照儿子的说法,吃好、睡好、玩好、上课百分百认真,是他取得这些成绩的法宝。至今,他仍然重视自己的饮食和睡眠,周末仍然玩游戏,没有看到他在家里做作业,但他的成绩还是年级第一。当一岁的儿子坐在汽车座位上玩方向盘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他将来能够在学习上让我如此省心。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在儿子很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要求和安排儿子要做什么,就是顺应着孩子的需求和发展。当时我并不懂得不干涉孩子游戏的重要性,只是想到孩子自己玩我可以做自己的事情,所以也就不管他了。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当时我的“偷懒”是多么的英明和正确!那些6岁前被看护人干涉太多的孩子,进入小学以后,由于出现不能够专注,就会不专心听讲,作业不专心完成等等问题。

孩子的专注力真的很差吗

常常有家长这样说:“宝宝小的时候挺专心的,给他讲故事,他能听完一个故事,教他认图片或做游戏,他可以玩好一阵儿。现在长大了,反而不如原来专心了。无论做什么、玩什么,他都不能坚持,一会儿就分心了,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孩子的专注力是不是真的很差?”

其实不然,自从孩子能够轻松地移动自己的身体开始,孩子就进入了探索的高峰期,这个时期是以孩子会爬行和直立行走作为明显标志。这段时期的孩子,他们会对任何他们可以去的地方或能够摸着的东西进行探索,而这种探索是没有明确目标的,他并不一定是想“得到什么”,也不一定是想“知道为什么”,而是发自体内的探索需求强烈地驱使着孩子“四处乱窜、到处看看”。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表现出来最明显的特征,在成年人看来就是——专注力不集中。

孩子的这种现象是正常的,随着孩子的成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大约两岁半左右的时候,很多孩子对事物的探索开始深入了,这个时候他就会“安静”下来。即使是这样,因为孩子还小,他注意力也最多可以集中7~10分钟。

注意力按照人的年龄发展,其持续时间也不同:

3岁的孩子其有意注意在3~5分钟;

4岁的孩子其有意注意在10分钟;

5~6岁孩子其有意注意在10~15分钟;

7~8岁孩子其有意注意在15~20分钟;

9~10岁的孩子其有意注意在20~25分钟;

11~12岁孩子其有意注意在25~30分钟;

成年后注意力也就在30分钟以上,有意注意是指孩子有目的性持续地注意某个事物需要的时间。

所以,家长大可不必担心。如果您认为孩子的专注力真的很差,那您应该检查一下孩子的生活环境是否太嘈杂,玩具是否太多,然后可以适当地给孩子做一些容易安静的游戏。为了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您可以用以下游戏来尝试训练:(1)坐滑板车让孩子盘腿坐在滑板车上,双手紧紧抓住车的把手,然后家长推、拉滑板车以和孩子身体方向一致或相反的两个方向拉动车子。【讲解】孩子在滑板车上要根据车子的运动方向和速度来调节身体的平衡,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专注力。(2)托物走路给孩子一个塑料托盘,在上面放上几颗大枣或是几个苹果,让孩子从房间的一端走到另一端,转过身子再走回来。【讲解】由于孩子的平衡能力还不是太好,孩子在托物走的时候是很难做到控制好手中的盘子。这个游戏不但训练了孩子的平衡能力,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手眼协调和身体姿势协调,为孩子有很好的控制能力奠定了基础,同时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专注力。(3)钓鱼给孩子玩具渔竿,上面有磁铁,家长帮助孩子把磁铁吸在小鱼的嘴上,然后让孩子拉渔竿把小鱼从盆中钓离,最后把鱼放在一旁的篮子里,家长帮助宝宝把鱼取下来。再反复做,边钓边数数。【讲解】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手眼协调性还没有发育特别好,需要家长帮助把游戏完成。孩子能很好地控制很长的渔竿在一定范围内移动就非常不错了,游戏不但训练了孩子的控制力,同时也提高了孩子的专注力。(4)轨道开车让孩子试着推小车在地上沿某条轨迹走。比如,让孩子推小车沿篮球场的白线走。【讲解】孩子推小车在线上走,需要较好的手眼协调性,同时也需要孩子长时间的专注。(5)里面有什么?老师准备小蜡丸,在小蜡丸内装线,把小蜡丸装入小盒子中,再把小盒子装在拉链袋子里。引导孩子找找里面有什么,打开以后让孩子拉线甩甩蜡丸。【讲解】孩子一层层打开包装物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孩子专注力的过程。1岁半左右的孩子,随着智力和身体活动能力的增强,这个时期是探索欲望最强的时期,对事物的专注力程度不高,这是正常的现象。游戏除了提高孩子的手意识和手技巧,更想通过游戏提高孩子的专注力。专注力不是指让孩子能安静下来听老师讲话,对于孩子来说是指对一个事物的集中的程度和时间。

给孩子一点空间

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专注力,也就是保护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把握住自己的未来,为此,家长应该多给孩子一点空间。

据现代科学研究,爬行不足或不会爬行,会影响前庭神经系统发育,导致儿童感觉统合发展不足,还会直接影响专注力,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很多聪明的孩子感觉统合不足,导致学习不好,这并非孩子故意不好好学习,而是孩子早期动作能力差,家长对孩子保护过多,活动空间狭小,儿童应有的摸、爬、滚、打等自然行为被人为破坏。因此,家长随时控制着孩子的行为,表面上看是一种细心的照顾,实际上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不论多么幼小的孩子,都需要自己的成长空间。

下面是给家长的几点建议:

一、为儿童预备一个不受干扰的家庭环境。

如果您的家庭条件容许的话,请一定要为孩子预备一个房间,这个房间里有专门为儿童设置的玩具架,高低正好能适合孩子自行取用;房间的色调统一、和谐;玩具都需要分类敞开地摆放在玩具架上,孩子可以依靠视觉自己独立的去选择。房间里同时备有给孩子画画的小桌子和凳子,最好还有孩子自己的电视和DVD,这样当孩子选择自己的活动时大人与孩子不会相互打扰。

另外,因为成长的需求孩子会喜欢躺着、坐着,所以地面最好有地毯或地板,或者一个薄的床垫。这样,妈妈在陪伴孩子的同时也有了休息的地方。在某些时候,家里来了客人也不会干扰孩子或者因为逗孩子而对孩子产生一些成长的障碍。这个房间是属于孩子的空间,孩子知道他可以在这儿自由地玩,即使孩子的房间乱一点也没有关系。在监护人情绪烦乱的时候,也可以选择离开这个空间躲到自己的卧室或客厅里,独自处理情绪而不至于影响到孩子。这个空间保护了您,也保护了孩子。实际上,除了这些好处外,不受打扰的空间也能使孩子产生了思考能力。

二、带孩子常去一些不需要遵守很多具体规定的地方玩耍。

如果必须去一些场所,需要遵守很多规则的话,您就要事前告诉孩子并且为孩子预备安静时玩耍的东西。让一个孩子陪伴大人,什么也不做只是等待,那会让孩子发疯,最后也让成人发疯。

三、建立基本的准则。

怎样保证父母不去打扰孩子呢?有三个准则可以保护孩子的自由:①不可以伤害自己;②不可以伤害环境;③不可以伤害他人。比如:瓜瓜的妈妈看到孩子在教室的木地板上来回地跑动,发出很大的声音,影响了旁边午休的孩子,于是她跑过去脱掉了瓜瓜的鞋,让瓜瓜光脚在地板上跑,声音没有了。对于3岁前的儿童一定要这样做,3岁后的儿童您还可以告诉他这样做的理由。

现在我们看看家长该如何来掌握这个问题:四岁的孩子跟妈妈一起到了一个餐厅,餐厅的桌上放了一个装饰物,斜面的玻璃杯里盛着水,水里放着细小的石头,4岁的男孩要用手去抓。他伤害自己了吗?没有,他伤害他人了吗?没有,他伤害环境了吗?没有,那么家长该怎么面对他呢?毫无疑问,他可以去玩这个东西,父母是不可以在旁边啰唆、斥责或者禁止孩子的。在任何情况下,在任何时间里,只要儿童醒着,他都要活动。儿童不可能停止他的活动,只能够以此活动代替彼活动。活动是儿童成长的法则,人不应该也不能够跟自然法则来斗争。

下面是一位母亲的感悟,应该对那些整天和孩子“黏”在一起的父母们有所启发:给孩子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妈妈会怎么做?是给他一个玩具,还是跟他说别浪费时间呢?妈妈不要一看到孩子发呆就一副忍无可忍的样子,至少也应该关心一下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妈妈似乎最看不得自己的孩子待着没事干的样子(即使只是短暂的发呆)。彼得就格外喜欢沉浸在空想之中,特别是什么都不做,自己一个人沉浸在幻想之中。大多数人肯定会认为他不会在想什么重要的事情,而我看到彼得这样,却非常想知道这个孩子到底在想什么。但是我没有干涉彼得。其实,不只是彼得,爱丽丝和南希在做完功课后,我也让她们回到自己的房间做自己的事情。彼得经常发一会儿呆后,就开始捣鼓一些组装品,还会掏出书来,在纸上画着什么。而爱丽丝和南希则喜欢编织一些东西,有时就画画玩。他们有的时候就是呆呆地坐着,但是,不管孩子们做什么我都不会去干涉,只是偶尔我会引导他们做一些事情。在这段时间里无论是画画、看书、还是玩玩具,都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孩子们也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我小的时候,父母除了一些规定的事外,绝对不干涉我们,给我们的时间就彻底由我们自己支配。小时候我不明白父母为什么这么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终于明白了父母的用心良苦,他们这样做对我们的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在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里,没有任何压力,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尽情地展示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只有那时,我们才能体现自己真正的个性。爱丽丝、彼得、南希的思考方式、喜欢做的事情、处理事情的方法各不相同。小时候我就给了他们充分的自由时间,没有别人的干涉,在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里可以自由地思考,这培养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白天大家一起听的音乐,他们回到自己的房间后会自觉地再听一遍,这样他们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画画的时候,他们会用画笔描绘自己的未来。通过涂鸦似的乱画、编织东西,他们对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形象有了更新的认知。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时间也越来越紧张。但是,越是这样的时候,我给孩子们自由的时间就越多。因为孩子需要自己考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妈妈们总津津乐道于那些学习起来废寝忘食的孩子,对这样的孩子总是赞不绝口。真的有这样的孩子吗?大概学习好、听话的孩子会这样。但是将所有时间都花费在课本上的孩子,就失去了在自由时间发挥自我的机会。我相信在给孩子的自由时间里,孩子们会选择自己奋斗的方向。自由时间越多,孩子越能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彼得小时候总喜欢拆东西。上高中时,他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了发明奖,这都是因为我给了他充足的思考时间,让他找到了自己的特长。如果只是一味地督促彼得学习功课,不要浪费时间,恐怕连彼得自己都不会发现自己有那方面的才能吧。韩国的妈妈们都有奇怪的强迫症,他们希望孩子不停地学习,从早到晚跟在孩子们后面,每一件事都要指指点点。为了能超过同龄的孩子,妈妈们把自己的孩子训练像牛一样,在各个培训学校之间穿梭。妈妈无法忍受孩子有空闲的时候,孩子失去了仰望蓝天,享受阳光的快乐。甚至学习的时候,只要笔一停都要招来妈妈的批评。这些妈妈们根本不知道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给他们自己思考的时间是多么重要。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不用说建立自己的个性、培养自己的才能,恐怕连休息的时间都不够吧。处在这种没有喘息空间的生活中,孩子们早就已经疲惫不堪了。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就不会有发展的机会。不只如此,总是处在妈妈的监视之下,孩子会变得做事畏手畏脚,对世界有着极端的看法。孩子需要自己进行思考,塑造自己。只有给了孩子适当自由的时间,孩子才能拥有更大的创造性。父母不能剥夺孩子的自由,更不能去强加管制,无论谁都有决定自己人生的权利。如果真的为孩子的人生着想,就要给他们属于自己的时间。给他们一个没有任何人干涉,可以自己思考、享受、塑造自己的世界。

根据国情培养孩子专注力

给孩子一点空间,并不意味着放任,给孩子一些自由,也不是让孩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孩子的成长通常是在一个既定的环境中,倘若脱离这种环境来培养孩子,往往适得其反。这个既定的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国情。

这些年,形形色色的教育品牌应运而生。特别是0~3岁的亲子教育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得到处都是,大有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之势,让那些没有一点鉴别能力的年轻妈妈们看得眼花缭乱,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个品牌的教育机构才好。

一些家长感到有一个共同的困惑。特别是白领阶层的妈妈,也许她们想得更远更多,她们想如何使自己的孩子能够和世界尽快接轨,所以看的书也多,想的也就多。她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几乎两三岁,就和他们和平共处;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孩子的要求基本都能得到满足;有了错误,家长不厌其烦地和孩子讲道理;完全把孩子当成一个成年人对待。这些妈妈认为,只有这样做,和孩子平等,尊重他们,关爱他们,才能够培养出独立性强的孩子。而且,一旦批评了孩子或者没有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哭闹或有情绪时,妈妈几乎立刻就会想到,这样做会不会伤孩子的感情,会不会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有人问这些家长是从哪里得到这种教育方法的,她们几乎都异口同声地说,是书上介绍西方发达国家就是这样教育儿童的。

有不少贵族幼儿园也在遵循着这种理念教育孩子,孩子在园里很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想做什么,就不做,老师也从不强迫。而且绝对是以赏识教育为主,即使天天迟到,老师也会说:“不错,比昨天早了5分钟到。”不管是不是做得好,“我是最棒的!”都永远挂在孩子的嘴上。这样的幼儿园孩子确实愿意去,因为没有约束,自由自在又天天听到表扬。所以家长也满意,因为多数家长是把孩子喜欢的就认为是符合儿童心理的,并且盲目地认可这样的教育,以为这就是所谓的“西方教育”、所谓的“独立、自由、爱的教育”。

但结果是大量浮躁的、对抗的、没有规矩、注意力涣散的孩子出现。课堂上坐不住,知识学不进去;家长喊做什么,不喜欢做的就不做;自己想做的,想方设法也要做到;只能听表扬,一点不如意就不高兴;不能遵守最起码的规矩;吃不得苦,受不得半点委屈。这样的孩子确实“个性”很强,孩子越大,家长越觉得难以管教。

已经有一些经过这样教育的孩子从幼儿园里毕业,走入小学,但因为不能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自己提出退学;同样,也有一些小学,尤其是有名的重点小学,也拒收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孩子。人不是物品,产品做坏了,可以淘汰重做。但人一旦教育出了问题,那要花费多少精力和心血从新教育,而孩子和家长的心里又要承受多少痛苦。因为被改造是痛苦的,纠正坏习惯要比培养好习惯难得多。尤其是当这些孩子11~12岁,进入少年叛逆期时,再教育就更是难上加难。

美国的教育学家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孩子到了11岁还不能纠正坏习惯的话,那就很难纠正了。因为到了叛逆期,生理的发育造成必然的反抗心理,或者说,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一切几乎都是专门反抗的,你越要我做什么,我就越不做什么,就是要对着干。所以在11岁之前,家长一定要尽快地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而很多的不良习惯,都是在“放任”和“溺爱”中教育出来的。

也许有人会问,难道发达国家的孩子们也都是这样反抗的吗?这样片面的比较没有意义,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并不了解西方发达国家,不了解他们的国情,不了解他们的文化,不了解他们的传统,更不了解他们的教育。我们只看到了一些表面的皮毛,甚至把他们也认为不正确的,也在努力纠正的东西,当作是好的主流在学习着。

有专家认为,对于中国孩子来说,3岁以前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幼儿守规矩和服从的习惯。3岁之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才是教育的重点任务。在3岁前孩子已经习惯于守规矩,知道了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是非观基本形成。这时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行为时,就有了保障的前提,即孩子不会做出格的事情。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国情如此。我国的国情是怎样的呢?我们并没有18岁就一定要离开家庭自立的传统,不但没有,孩子成长中的各个阶段家长都亲自设计,帮助他们度过各种难关;恋爱婚姻要插上一手;成家立业后,还要指挥。近年来,甚至退化为家长要“养孩子一辈子”,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啃老族”。一方面是要“养一辈子”的孩子,一方面又要对孩子实施“民主、自由”的“西方式教育”,百般呵护,万般宠爱下,还要给孩子足够的自主权。可以想象,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子。

在孩子还很幼小的时期就开始这种教育,恰好是在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中,在还根本不可能建立是非观念的时期,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干涉孩子的独立意识”,是很危险的。如果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他们不去工作,要父母供养他们,而且因为孩子太有主见,太有自主权,他们还会提出许多父母不能接受的要求,如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甚至会做出更过火的事情。家长一定要清醒,这种教育方式放在现在的环境下,就成了一种“放任”教育,很可能培养出自私自利的、叛逆的、不负责任的、甚至是暴力的反社会型的人。

孩子品德习惯的养成期是在3岁之前,这时需要在严格要求下,使孩子的规矩意识和行为习惯树立起来,知道该做和不该做的事。到了五六岁时,才可以逐渐和他们讲“民主”、“平等”。这时的自主权,也只是从很小的事情做起,例如,今天出游,去爬山还是到公园?吃快餐是去肯德基还是麦当劳?给孩子一种被尊重的感觉,逐渐培养独立思考的心态和习惯。大胆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思考,但事情的最终决定权依然要掌握在家长手中。同时,自己的事情一定要放手教会他们自己去做。如1岁多自己走路,开始自己吃饭;2~3岁自己洗手、穿衣;4~5岁自己整理内务、开始参加家务劳动等。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才真正是一个做事有计划、有条理的,具有独立能力的人。

另外,虽然我们现在的教学改革、考试改革、课程改革、教材改革都正在大跨步地进行中,但高考制度可能还要延续至少20年甚至30年不变。因为在当前形势下,高考制度还是有着相对的公平性的。那么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依然要孩子们坐在课堂中专注地听课。既然是这样,那我们要培养孩子的一个重要习惯就是:能够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中,专心听讲。而这种习惯的养成一定是要从小养成的,而且是从小养成守规矩的孩子容易做到的。一个从小就可以“不做什么就可以不做”的孩子,是不可能在上学后突然会变得自觉遵守课堂秩序,乖乖地坐上40分钟,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因此“放任”教育是不可能教育出安静的心态和坐得住的习惯,是不可能自觉进行刻苦学习的孩子,往远处看,是不可能成为爱学习、成绩好的、家长所希望的“龙、凤”。所以在孩子幼小时,培养守规矩、服从秩序的好习惯还是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按照中国的国情和我们的文化培养是非常适合中国本土的孩子。家长们,即便您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也请深思。

学习音乐能提高孩子专注力吗

每天学习音乐10分钟帮助孩子提高专注力?

让小学生学拉小提琴,对他学习算术会有帮助吗?学习舞蹈或者绘画的孩子,空间能力或阅读能力会有所改善吗?

很多年来,美国不少中小学校为了保证学生能集中精神,顺利通过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测试,而撤销了艺术类课程的设置。

然而,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最新一系列大脑研究的成果发现,艺术教育能对学生学习其他各种科目起到积极作用。虽然目前还没有任何可以付诸课堂教学的结论性成果,但是专家已经在教育学和神经学之间产生了一个新的跨领域学科。

很多对艺术教育的研究都以音乐对大脑的影响为重点。波士顿大学的艾伦·温娜和哈佛大学的高特菲·施拉格一直在研究的课题是,学习弹钢琴或者拉小提琴的孩子,在学校中学习其他课程的表现。

温娜的研究发现,花少量时间进行音乐培训的孩子,比如一周一次半小时的课程,每天10分钟左右的练习时间,的确能使他们的大脑结构发生变化。

温娜还说,这些学生在其他要求手指灵活度的科目测试中也表现得比未进行过音乐培训的孩子强。“这是第一次有数据和研究证明,学习音乐对孩子大脑可塑性有积极的作用。”施拉格说。不过,此项研究展开15个月后,并没有发现这些学习乐器的学生在算术或语文学习上有什么优越性。

学习乐器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音乐是有力量的,它不但可以影响人的智力发展,还可以影响人的情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能力等多种智能的发展,特别对孩子的专注力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比如,通过体态律动影响孩子注意力的集中;通过欣赏活动,影响孩子的注意力的持久;通过综合音乐活动来影响孩子的注意力的分配等等。

学习乐器是要孩子的音乐能力更上一个层次,并且掌握一种技能,但不是最根本的。由于学音乐、学乐器的过程就是一个设定目标,努力克服困难使之实现的过程,可以说,这正是我们对待人生的最基本的练习题。每天做这样的习题,注意力集中、持久、意志力的坚定,都会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更重要的是,它将使我们慢慢地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有远大抱负,又能锲而不舍地努力进取。

除了学习乐器,其他形式的音乐学习对孩子专注力的发展有影响吗?

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经讲过:“一个深入的音乐文化只能在歌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音乐之根在于歌唱……儿童音乐活动开始阶段最重要的是体验、感受。在匈牙利的幼儿园中,歌唱往往是以歌唱游戏的方式出现,特别是在底领班。”我们也应该充分运用柯达伊的理念,注重儿童的歌唱训练,因为音乐这门艺术是需要参与的。

音乐的奥秘首先在于它有待于人们亲自去“做”,这个“做”有着多方面的含义,绝不是只限于创作。“做”音乐最首先和重要的一点,在于去唱它。人声是天然的、最好的乐器,歌唱也正是人类最自然、最亲切、最直接从事音乐活动形式和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参加的艺术活动。

在歌唱时,孩子不仅是用嗓子在唱,孩子要用耳朵去听,去监控是否唱得准确,这就要求孩子必须专注地唱歌,久而久之专注力自然得到提升。

在对孩子进行音乐能力的发展时,也不能忽略对孩子灌输基本的音乐常识,要重视幼儿音乐学习技能以及一般学习技能的培养,如专注力、记忆力、表达能力、创造力。如果教育只是提供让儿童快乐的内容,忽略学习技能的培养,那么让生命和谐地发展到头来就是一句空话。因为儿童的发展是建立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成功基础上。不但要让孩子从中获得学习的兴趣,获得自信,也由此获得成功的喜悦,他们会对所学习的内容更专注。

饮食和体育活动影响注意力

注意力与饮食也有关系。孩子经常吃甜食或糖,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就可能比较差,因为糖所产生的胰岛素会直接刺激神经的注意力。台湾有个学者专门研究孩子的注意力,几个孩子一起参加他的注意力培训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有两个孩子注意力还是不理想,其原因在哪里呢?通过调查他认为,原因是这两个孩子喜欢喝可乐。夏天孩子们特别喜欢喝可乐,但是那可乐中的兴奋成分就是减低注意力的大敌。所以,家长要注意到这些,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要注意她的饮食。

下面是一些针对专注力不足的孩子在饮食方面的建议:

一、多吃青花菜、高丽菜、葡萄柚、青豆、绿茶、杏仁、红萝卜、地瓜、豆浆和番茄。因为这些蔬菜水果内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可帮助C和E类维生素营养的完全吸收。

二、早餐中一定要有一杯全脂或低脂牛奶,因为有足够的钙质可帮助一整天的学习和情绪反应。将牛奶稍微温热后再饮用,更可稳定孩子的情绪。

三、多吃甘蓝、鲔鱼、沙丁鱼、菠菜。其中也含有丰富的钙质和铁质,帮助补充可能因喝牛奶不够多所缺的钙质。

四、给孩子吃苹果、葡萄柚、葡萄、麦片粥。因为这些水果或食物中所含的完整碳水化合物或维生素B,可舒缓亢奋和精神压力,对过动的孩子很有帮助。

五、多吃带纤维的蔬菜。纤维对稳定血糖有一定程度的帮助,而血糖的变化将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甚至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可在孩子的牛奶或饮料中,加进一小汤匙的纤维。

六、少吃在室温时会凝固的油类奶类制品。因此注意炒菜用的油。不健康的油,在室温时会凝结,会增加过动症状。

七、禁喝可乐、奶茶等含咖啡因或高糖的饮料。因为咖啡因或高糖会让孩子亢奋而过动症状增加。

除了饮食对注意力有影响外,儿童参加体育活动也有助集中注意力。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让儿童参加体育活动能帮助他们在学习时集中注意力。

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神经病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研究中发现,每当参加完体育活动后,儿童学习时会更加集中注意力,而且学习成绩也会更好。这些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课间活动以及放学后的体育运动等。”

为了解参加体育活动与集中注意力的关系,研究人员对21名年龄为9岁的学生进行了测试。第一天,研究人员让学生先休息20分钟,然后对他们进行一系列“刺激辨识”测试;第二天,研究人员让学生先在跑道上步行20分钟,然后再进行这项测试。

结果发现,如果刚参加完体育活动,学生们在回答问题时会更集中注意力,答案也更准确;而且问题越难,答案的准确率就越高。同时,研究也显示,刚参加完体育活动的儿童能更好地分配注意力资源,而不容易受噪音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证实这一发现同样适用于改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研究人员让学生们进行了阅读、单词拼写和解数学题三项测试。结果证明,如果学生在锻炼后进行测试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三章 儿童感觉统合训练

什么是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有些孩子的注意力特别不易集中、记忆力差、做事丢三落四、学习成绩差、做作业拖拉、调皮多动任性、行为冲动、冒险。但精细动作差如系鞋带扣纽扣困难、讲话结巴不流畅、词不达意;有的又易紧张、胆小、退缩、偏执、爱哭、不合群、吃饭挑食或暴饮暴食。

过去,有的人将这些问题诊断为多动症,给孩子吃药、打针等,但收效甚微,而且还可能造成儿童发育不良;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是性格问题,有意不听话,对孩子又打又骂,造成了孩子的身心创伤。

1970年,美国的心理学家爱瑞斯首先发现了在3~13岁儿童中,有10%~30%的儿童出现上述症候群,并且容易出现学习困难,研究发现它并不是智力发育有问题也不是教育上的问题,而是儿童大脑功能发育不协调,与大脑整合功能不完善不健全有关,需要进行心理教育来加以矫正。这是一个“感觉统合”的问题。

什么是“感觉统合”呢?我们通过眼睛、鼻子、耳朵、皮肤等感觉器官所接收的大量信息,必须经过大脑将其统合(分析处理),才能使整个机体和谐有效地运作。当大脑对感觉信息的统合发生问题时,就会使机体不能有效运作,这就是感觉统合功能失调。比如触觉敏感的孩子,对外界刺激的适应性比较弱,大脑前庭不能过滤掉那些不重要的信息,对一切都要忙着处理,这样的孩子就好动,情绪不安。

正常人在清醒时整合功能是正常的,但是某些儿童,因大脑皮层各部分区域兴奋程度不一样,部分区域或细胞核团功能相对活跃,这就造成了大脑皮层的协调性变差,整合功能就紊乱,从而导致上述症状的出现。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那么,儿童出现感觉统合失调会有什么表现呢?(1)前庭平衡功能失常:表现为多动不安,走路易跌倒,原地打圈易眩晕,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调皮任性,兴奋好动,容易违反课堂纪律,容易与人冲突,爱挑剔,很难与他人同乐,也很难与别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虑别人的需要。有些孩子还可能出现语言发展迟缓,说话词不达意,语言表达困难等。(2)视觉感不良:表现为尽管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却无法流利地阅读,经常出现跳读或漏读或多字少字;写字时偏旁部首部颠倒,甚至不认识字,学了就忘,不会做计算题,常抄错题抄漏题等。(3)听觉感不良:表现为对别人的话听而不见,丢三落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4)触觉过分敏感或过分迟钝:表现为害怕陌生的环境、吮手、咬指甲、爱哭、爱玩弄生殖器等。过分依恋父母、容易产生分离焦虑,或过分紧张、爱惹别人、偏食或暴饮暴食、脾气暴躁。(5)痛觉过分敏感或过分迟钝:喜欢冒险行为,自伤自残,不懂总结经验教训。或少动,孤僻,不合群,做事缩手缩脚、缺乏好奇心,缺少探索性行为。(6)本体感失调:方向感差,容易迷路,容易走失,不能玩捉迷藏,闭上眼睛容易摔倒,站无站姿、坐无坐相,容易驼背、近视,过分怕黑。(7)动作协调不良:表现为动作协调能力差,走路容易摔倒,不能像其孩子那样会滚翻、骑车、跳绳和拍球等。(8)精细动作不良:不会系鞋带、扣纽扣、用筷子,手脚笨拙,手工能力差。

这些问题无疑会造成儿童学习和交往的障碍,尽管这样的儿童有正常或超常的智商,但由于大脑的协调性差影响注意力和记忆力、影响言语表达、影响人际交往,因而直接影响了儿童学习、生活、运动,也影响人际关系,妨碍正常的成长发育。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是什么?人类大脑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大脑发育存在幼态延续的现象,出生时人类大脑只发育了23%,剩下的77%在后天发育,这种庞大的可塑性为人类适应环境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天地,当然大脑的发育本身也需要外界刺激源的引导,但当今中国家庭多为独生子女,不但伙伴少了,而且多数家长对他的掌上明珠存在过分保护的问题。儿童应有的摸、爬、滚、打、蹦跳等行为,在发育的自然历程中被人为破坏。

儿童该爬的时候没爬,日后可能出现协调性差、平衡感差、该哭的时候不让哭,口腔肌肉缺乏锻炼,心肺功能弱,甚至语言表达能力差。独生子女出现感觉统合障碍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运动、缺乏游戏、缺乏大自然的熏陶。当然先兆流产、怀孕时用药或情绪处于应激状态、早产、剖宫产等也是导致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原因。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引起家长和老师的关注。这些有问题的孩子在幼儿时也许不会表现出来,到学龄期,就会在学习能力和性格上表现出这样那样的障碍。与其他正常孩子相比,在学习能力方面可能显得十分笨拙、人际关系敏感或社交障碍、心理素质差,让家长和老师非常操心。

家长和老师应及早发现孩子的这些行为问题并及时进行心理治疗辅导,否则,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和学习能力发展。造成孩子学习基础差、心理发育迟缓和人际关系障碍,进而出现厌学、逃学、撒谎等行为问题,甚至会出现品行障碍,长大了就会延续为人格障碍,变成犯罪的易感人群。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社会因素产生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原因大致分为:城市儿童生活都市化、现代家庭小型化,家长过分看重“第二课堂”等。正因为有了这些社会因素,致使学龄儿童的活动空间不断缩小,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应有的各种感觉刺激机会大幅度减少。有一位孩子的父亲在地质勘探队工作,常年不回家,而母亲又在纺织厂上轮班,孩子家住高楼,一个人跟年逾花甲的奶奶生活。因此他的生活十分机械与单调,平时除了上学,就是回家做作业,或看看电视。这种封闭的生活自然会使孩子接受外界感觉信息刺激的机会减少,产生感觉统合的失调也就在所难免。还有不少双职工更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照顾孩子。我们时常可见父母上班后,孩子一个人独守门户的现象。单就一个“独”字,就给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与感觉统合能力的增强带来许多不利的因素。他们大多数被父母过分娇宠,养成孤僻任性的性格,再加上又没有伙伴群的关注,不习惯群体生活,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一旦父母婚姻破裂、家庭解体,孩子的心理失衡要比大家庭中的孩子严重得多。心理失衡是能够严重削弱人的感觉统合能力的。据资料显示,在少儿犯罪中,60%是因为父母离异,家庭不幸、心理失衡所造成的。黑龙江省曾经对7~11岁孩子的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孩子学过钢琴、电子琴以及舞蹈、美术等。同时,调查也显示,60%的儿童不会系鞋带,不会穿衣服,甚至连球也拍不了几下。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总是将成人社会的竞争意识,过早地灌输到了孩子身上,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而孩子自己应有的、感兴趣的东西受到了缺乏理智和无情的压制。在这样环境中学习与生活的孩子感觉统合系统怎么会不失调?

怎样预防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根据2008年一项对南京地区2486名6~11岁的学龄儿童调查显示,34.9%的学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据医学专家表示,从接诊情况看,现在各种行为、感觉异常的孩子明显增多,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孩子在处理各种事情时显得“不协调”,即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就是对外界各种感受刺激信息不能在大脑中枢系统进行和谐有效组合,造成整个身体不能和谐有效地运作。如孩子出现好动不安、丢三落四或动作不灵活、易碰撞跌倒、语言能力发育迟缓、学习障碍等。

专家分析说,导致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不断增多的主要原因在于“都市化”和“小家庭化”。婴幼儿活动空间不足,使得发育期的孩子应有的运动不足;现代化的高层建筑使孩子失去了在庭院玩沙子、玩水的享受;生活方式改变,以学步车代替了强化平衡感的摇篮;都市化的生活,使得孕妇易紧张焦虑,合理运动不够,影响胎位和分娩方式。另外,“小家庭化”使孩子的成长环境圈子越来越小,孩子从幼儿时期就缺少玩伴,失去许多学习等待、分享和磨炼机会。

专家提醒,预防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则应从孕期开始,孕妇要注意适当运动和合理饮食,提高孕期生活质量。在婴幼儿时期,则应让孩子尽可能多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刺激,多一些户外活动等。让宝宝多做左右翻滚、匍行、爬行的练习,等到孩子再大一些可训练走平衡木、荡秋千、做旋转游戏等,并且早期进行精细动作练习,如让孩子自己扣扣子、系鞋带等。平时应鼓励儿童自己动手,包括日常生活、饮食起居,充分的活动锻炼有助于大脑统合能力的提高。

家长还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走出高楼与孤独,给孩子找几个同龄的小伙伴,让孩子在与别人的交流与沟通中,刺激、调整与强化自己的各类感觉统合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要用溺爱或者不信任的目光包办孩子的一切,只要有可能,孩子的事就让孩子自己去做。因为这样,孩子不仅乐意,有积极性,而且也在其中提高了自己的心理素质。比如,孩子遇到一些小小困难向家长求助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想个好办法”,自己动手;孩子在吃零食时,家长就可以通过“零食”向孩子发问,让孩子与外界事物、季节、地理等产生联想;同样,在孩子玩耍时,家长也可以这么做。因为,想象正是孩子的感觉与外部事物进行碰撞的“火花”,其中产生的“火花”就是新的信息,新的刺激,从而使自己的感觉统合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家长还尽可能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如打球、游泳、跑步等,而不是用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剥夺孩子的游戏、填满孩子的生活、增加孩子的压力。适当的体育活动不仅使孩子健康、充满活力,而且能调整、刺激与提高孩子的本体统合能力。更有意义的是,本体统合能力的提高,对纠正孩子其他统合能力的失调起到相当重要的基础作用。

父母还应该认识到,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父亲有饮酒、吸烟嗜好的家庭,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高。这也可能与母亲、胎儿被动吸烟有关,注重母孕期和围产期保健优生,避免各种有害因素。

儿童心理发育及良好的行为模式,需要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不和睦的家庭环境及武打片的血腥场面,会使儿童处于警戒、应激和模仿状态,易导致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家长应选择适合儿童观看的动画片,避免暴力、恐怖的节目,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发育。

对于那些已经出现轻微感觉综合失调的孩子,父母对此不能过于焦虑,要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进行一些体育游戏的训练,坚持不懈。

感觉统合训练原则

所谓感觉统合训练,就是针对纠正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现象而精心设计的运动项目,在运动中大脑得到更多感觉输入。如滑板、平衡木、平衡台可以改善前庭平衡功能,滑板俯卧滑行爬地推球对触觉统合不良有较大改善。而抛接球类、拼插主要促进视觉运动功能的发展,由此提供感觉刺激,以改善孩子对该感觉的加工组织能力,使孩子们很好统合、分析、判断、处理这些感觉,做出适应性反应,大脑功能由此完善,感觉统合失调现象得以纠正。

过去,感觉统合训练只用以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学习、运动、社会适应等方面障碍行为)的矫治,今天,感觉统合训练已被引入课堂,成为提高儿童思考、解释事物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水平,促进儿童行为素质发展的教育手段。

目前,感觉统合教育正逐步为幼儿教师所认识,很多幼儿园也在尝试开展这方面的教育。

感觉统合训练包括提供前庭、本体和触觉刺激的活动。训练中指导儿童参与各种活动,这些活动是对儿童能力的挑战,要求他们对感觉输入作出适当的反应,即成功的、有组织的反应。新设计的活动逐渐增加对儿童的要求,使他们有组织的反应和更成熟的反应。在指导活动目标的过程中,重点应放在自动的感觉过程上,而非指导儿童如何作反应。在一个学习活动中,涉及的感觉系统越多,学习的效果越好。

感觉统合训练过程几乎总是让儿童感到愉快,对儿童来说,治疗就是玩,成人也可以这样认为。但训练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因为训练中有老师或训练人员的指导,儿童不可能在没有指导的游戏中取得效果。设计一个游戏不只是为了愉快,而是让儿童更愿意参与,从而使他们从训练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为儿童获得一个肯定的成长经验而设计这样一个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看起来像是体育训练或是在做游戏,但实际上是训练孩子的手、眼、脑等身体各器官的协调性,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完成一个任务。训练的内容很多,每次让孩子进行八九项训练,其中包括体能训练和脑力训练。每个孩子均由心理医生根据每个人感觉统合失调程度安排不同的训练课程。比如通过滑梯、摇筒、爬行等提高孩子的推理能力;用羊角球、紧抱圆桶转、翻跟头、打滚增加孩子的触觉学习;用拍球、跳绳来锻炼孩子的协调性和集中注意力等等。在体能训练结束后,一般要进行一些特殊的训练,内容包括语言、数学、记忆、图形识别和空间知觉等脑力活动,目的是使孩子的左右脑协调起来。

感觉统合训练的一般目标:(1)提供给儿童感觉信息,帮助开发中枢神经系统;(2)帮助儿童抑制和/或调节感觉信息;(3)帮助儿童对感觉刺激作出比较有结构的反应,最终目标是达到如表所示的最后结果,如组织能力、学习能力、集中注意的能力。

感觉统合训练的原则:(1)训练当中要让儿童感到快乐而不是压力;(2)训练中儿童是主角,要尊重儿童对感觉刺激的需要和选择;(3)通过控制环境给儿童以适当的感觉刺激,从而改善其感觉统合能力,使儿童能作出适应性反应,不要教孩子如何做;(4)训练过程中,给孩子以积极的反馈,并与家长分享孩子成功的喜悦。

感觉统合训练效果

通常,儿童感觉统合训练首先由心理专家测查和诊断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然后制定训练课程,通过一些特殊研制的器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参与。一般经过1~3个月的训练,就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孩子的学习成绩、逻辑推理能力、记忆能力、运动协调能力、人际关系、饮食和睡眠、情绪等方面都会有提高和改善。其中,儿童的智力水平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感觉统合训练的关键是同时给予儿童视、听、嗅、触、关节、肌肉、前庭等多种刺激,并将这些刺激与运动相结合。感觉统合训练对改善儿童注意力集中程度、运动协调能力和提高学习成绩等都具有明显效果。(1)感觉统合训练对脑神经生理抑制具有改善作用。

感觉统合训练主要通过改善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使运动速度和稳定性都得到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协调能力增强。感觉统合训练对提高儿童精细操作能力、视觉辨别能力和反应能力均有明显作用。(2)感觉统合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协调能力。 

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运动平衡能力差及动作不协调效果显著。对那些运动协调能力差的儿童,训练后能得到显著改善。(3)感觉统合训练可提高儿童学习成绩,改善其厌学情绪。 

感觉统合训练不仅是对生理功能的训练,还涉及心理、大脑、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