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19:48:38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第1篇 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一、名词解释

1.地轴[中科院2015年研]

答:地轴是为研究地球运动而假想的轴。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始终不停地围绕该轴线运转。地轴通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南北极点,和地球的自转轨道面赤道面垂直,和地球的公转轨道面斜交。地轴空间指向:某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自然环境[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通常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而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自然环境。

3.类地行星[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

答:类地行星是以硅酸盐石作为主要成分的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类地行星的结构大致相同:主要是铁的金属中心,外层则被硅酸盐地幔所包围。表面一般有峡谷、陨石坑、山和火山。

4.大地水准面[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

答:大地水准面是指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面。在测量工作中,均以大地水准面为依据。因地球表面起伏不平和地球内部质量分布不匀,故大地水准面是一个北半球较细长,南半球较粗短的不规则曲面。该面包围的形体近似于一个旋转椭球,称为“大地体”,用来表示地球的物理形状。

5.岁差[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

答:岁差是地球自转轴的进动引起春分点在黄道上反地球公转方向的缓慢运行,使回归年比恒星年略短的现象。在太阳,月亮和其它行星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在空间不断发生变化。其长期变化使地球自转轴绕着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垂直轴旋转,以大约26000年的周期在空间描绘出一个圆锥面,平均半顶角约23.5°。

6.地球自转与公转[聊城大学2012年研]

答:(1)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2)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地球的公转。

7.地冕[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

答:地冕是以氢原子和氦原子为主要成分的地球高层大气。由于氢原子和氦原子发出微弱的辐射而得名。地冕中明亮的新月形区主要是由原子氧和分子氮激发而生的白昼气辉,叫内地冕,灰白色带为漫射辉光氢的激发气体,叫外地冕。

8.部门自然地理学[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研]

答:部门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它们以组成自然环境的某一要素为具体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个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和规律。

9.大陆岛[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研]

答:大陆岛是指位于大陆附近并在地质构造上与相邻大陆有密切联系的岛屿。大陆岛本来是陆地的一部分,由于大陆的某些部分发生破裂或沉陷而被海水所淹没,使之与大陆分离,形成了岛屿。但其基础仍固定在大陆架或大陆坡上。

10.科里奥利力[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研]

答:科里奥利力是指由科里奥利首先发现的地球自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偏转力。科里奥利力D可表示为,式中υ为运动物体的速度;ω为地球自转角速度;φ为运动物体所在纬度。

11.自然地理学[广西师范学院2004年研]

答: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它们包括该系统两级组织水平的研究。

二、简答题

1.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12年研]

答: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地球表层一个是远离平衡状态的有序开发系统。(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各种地貌形态等。(4)相互渗透的地表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并且在交换和循环中伴随着信息的传输。(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分异结果是形成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即自然区域。(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有可能潜入深海或上升至宇宙空间,但地表仍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

答: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光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为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2)地球自转产生地方时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早一点见到太阳。这样不同经度的时刻就有了迟早之分,因而产生了地方时。(3)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

地球自转,产生了地转偏向力,使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

3.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试简述自然地理学的主要任务.[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研]

答:(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①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该“表层”是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在地理文献中称为“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或“地球表层”。

②自然地理学研究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

在人类作用下,现代自然环境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许多地区在天然环境背景下变为人为环境。人类活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就受益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会协调,一些自然资源就可不断更新;相反,资源就会受到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调,人类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2)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①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

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④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

⑤研究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4.试述自然地理学在当前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研][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研]

答: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1)自然地理学在当前社会的地位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广泛,但主要还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各个区域的部门自然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进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受人类干扰、控制的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整治措施。随着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以及与许多自然科学发生联系,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2)自然地理学在当前社会的作用

①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农业生产受自然、技术和经济条件的综合影响和制约,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自然地理学研究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差异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形成条件和发展变化规律,有利于未来中国不同区域的农业转型和升级。

②对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地域组合特征、分布规律,自然资源的合理分配、可持续利用,评估资源最大承载力、潜力和潜能,还研究一些社会问题,包括劳动力、性别(妇女)、种族等。上述研究可对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③对改善环境的作用

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或陆地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动态演变和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环境灾害防治等,是改善环境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5.解释地球公转运动带来的地理效应。[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研]

答:(1)地球公转的概念

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其周期为一年。地球公转也是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高空看来,地球公转和自转都呈反时针方向。(2)地球公转带来的地理效应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移动,因此,除了在赤道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面或得太阳热能的多少。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地面上得热最多。正午时刻,它升的最高,称正午太阳高度。由于地球的公转,在不同的日期内,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是不同的。

③四季变化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

a.夏季

太阳直射的半球是夏季,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热量集中;

b.冬季

非太阳直射的半球是冬季;

c.春秋

春秋二季是夏冬之间的过渡季节。

第2篇 各圈层的组成、结构、运动与特征

一、名词解释

1.等温线[西南大学2015年研]

答:等温线是指同一水平面上气温相同各点的连结。任意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温度都相等。等温线稀疏,则各地气温相差不大;等温线密集,表示各地气温相差悬殊;东西走向的等温线,表示温度主要受纬度因素制约;等温线和海岸线平行,表示气温受距海远近的影响。

2.温带草原[西南大学2015年研]

答:温带草原是主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分布于内陆干旱到半湿润区,主要由欧亚大陆草原、北美洲草原和南美洲草原等,具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暖、冬季严寒,年降水量约250~500mm,多集中于夏季且年际变化较大。

3.大气环流[中科院2015年研]

答:大气环流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行现象,既包括平均状态,也包括瞬时现象。它是完成地球-大气系统角动量、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平衡,以及各种能量间的相互转换的重要机制,又同时是这些物理量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通常包含平均纬向环流、平均水平环流和平均径圈环流三部分。

4.信风带[西南大学2015年研]

答:信风带是指可以预期在一定季节海上盛行的风系。自副热带高压向赤道低压带吹送的气流,因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在南半球为东南风,其位置、范围和强度随副热带高气压作比较规律的季节性变化。

5.海水盐度[西南大学2015年研]

答: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海水盐度因海域所处位置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受气候与大陆的影响。它是研究海水物理、化学性质及其有关过程的一个重要指标。

6.矿物[中科院2015年研][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12年研]

答: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大部分矿物为晶质固体,亦有少数呈液态和气态。自然界中单质矿物极少,而化合物构成的矿物则占绝大多数。

7.矿物的光泽和透明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研]

答:矿物的光泽和透明度是矿物的光学性质的一部分,是矿物的特征,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光泽分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和非金属光泽三类,后者又分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与松脂光泽、丝绢光泽、珍珠光泽、土状光泽等。透明度分透明与不透明两类。

8.滴石和流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研]

答:(1)滴石是由洞中滴水形成的碳酸钙沉积,滴石可形成各种形态,具有代表性的有钟乳石、石笋、石柱等。(2)流石是由洞内流水包括间歇性流水,所形成的方解石以及其他矿物沉积,由于基底形态、水流状态不同,可形成各种形态,具代表性的有边石、石幔、石旗、钙板等。

9.径流系数[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研] [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研]

答:径流系数是一定时期的径流深度y与同期降水量x之比α=y/x。径流系数常用百分比表示,降水量大部分形成径流则α值大,降水量大部分消耗于蒸发和下渗,则α值小。

10.干洁大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5年研][兰州大学2013年研]

答:干洁空气是指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它是地球大气的主体,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此外还有少量氢、氖、氪、氙、臭氧等稀有气体。

11.水位[西南大学2015年研][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12年研]

答:水位是指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水位高低是流量大小的主要标志。流域内的径流补给是影响流量、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也可以影响水位变化,如流水侵蚀或堆积作用造成河床下降或上升。

12.生态因子[西南大学2015年研][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研][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生态因子是在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的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即对生物影响产生强烈显著因素的环境作用。例如太阳辐射、气温、水温、土温。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那些因子称作生存条件。

13.极锋[华南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极锋是指极地气团和热带气团之间的半永久性的锋。锋区内斜压性强,经向温度差大,是大气能量积蓄区。在适宜的天气形势下,常有气旋发生或发展于其上,常伴有暴雨、强风等严重天气,是中高纬最重要的锋系和主要大气系统之一。

14.生态位和生态幅[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1)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2)生态幅是指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根据生态幅可把生物分为广生态幅生物和狭生态幅生物。

15.生态平衡[中科院2015年研][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

答: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出的稳定状态。它们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逐渐趋于相对稳定少变,这种自然现象称为生态平衡或自然平衡。

16.生物群落[中科院2015年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5年研][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其基本特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和结构、优势种、相对丰盛度、营养结构等。

17.温室效应[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研] [西南大学2011年研]

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8.径流模数[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研] [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研]3

答: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产出的水量,称为径流模数[m/(a2·km)]。径流模数与流量之间的关系为式中:F为流域面积。在所有计算径流的常用量中,径流模数最能说明与自然地理条件相联系的径流的特征。

19.断层构造[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断层构造是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断层在地壳中广泛发育,是地壳的最重要构造之一。在地貌上,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裂谷和陡崖,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中国华山北坡大断崖。

20.新构造运动[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新构造运动是指喜马拉雅运动(特别是上新世到更新世喜马拉雅运动的第三幕)中的垂直升降。一般新构造运动隆起区现在是山地或高原,沉降区是盆地或平原。新构造研究的内容广泛,除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及保存在第四系里的构造变动外,还涉及火山,地震,和为构造作用控制外力地质作用。

蒸发系数[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蒸发系数是指流域内年总蒸发量与年降雨量的比值。它与径流系数之和等于1,其综合反映了流域内气候的干湿程度。

21.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净辐射)[华南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地面有效辐射是指地面放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辐射之差。地面有效辐射的强弱随地面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及云况而变化。

22.光合作用[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光合作用是指含有叶绿体绿色植物、动物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旧称暗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的生化过程。

23.气候系统[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24.辐射平衡[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辐射平衡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物体辐射收入与支出的差值。当物体收入的辐射大于支出时,辐射平衡为正;反之,为负。在一天内,辐射平衡在白天为正值,夜间为负值。

25.堰塞湖[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26.整合和假整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研]

答:整合是指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且相互平行,时代连续,没有沉积间断,表明两种地层是在构造运动持续下降或上升而未中断沉积的情况下形成的。

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表明曾发生上升运动致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而后下沉堆积了上覆新地层。

27.潜水[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潜水是指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有一个自由水面。潜水是一种重力水,其流动主要受重力作用而引起的,总是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且沿最大坡度方向流动。

28.变质岩[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该岩石具有特定的比重、孔隙度、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等物理性质,一般分为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两大类。

29.锋面雨[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锋面雨是指冷暖两气团相遇时产生的降水。锋面活动时,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不断降低,水汽便会冷却凝结,成云致雨。

30.生态系统[兰州大学2013年研][中山大学2010年研][聊城大学2012年研][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

答:生态系统是在一个特定环境内,其间的所有生物和此环境的统称。它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31.原生矿物[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原生矿物指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它们是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如岩浆结晶过程中所形成的橄榄岩中的橄榄石;花岗岩中的石英、长石;热液成矿过程中所形成的方铅矿等均是原生矿物。

32.梯度风[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梯度风是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当气压梯度力、科里奥利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达到平衡时的风。

33.平流层[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

答:平流层是指对流层顶以上到50~55km高度的大气层。平流层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影响,随着高度的升高,气温起初不变或微有上升。平流层含有臭氧,具有吸收紫外线功能。

34.副热带高压带[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

答:副热带高压带是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它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系统。

35.生物圈[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

答: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统合整体,是地球的一个外层圈。它包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和由生命过程变化和转变的空气、陆地、岩石圈和水。

36.太阳辐射[中科院2012年研]

答:太阳辐射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是一种短波辐射。太阳辐射所传递的能量,称太阳辐射能。

37.降水强度[中科院2012年研]

答:降水强度是指单位时间或某一时段的降水量。降水强度能够反映一次降水过程的快慢缓急程度。按照降水强度,可将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38.大气逆辐射[聊城大学2012年研]

答:大气逆辐射是指大气辐射中向下归还给地面的部分。大气逆辐射强弱主要取决于大气层的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

39.流域[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流域是指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分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两类。如果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相重合,称为闭合流域;如果不重合,则称非闭合流域。

40.趋异适应[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趋异适应或称辐射适应是指同一种生物的若干个体长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活,形成了不同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如芦苇在浅水、沼泽中茎秆直立,高达2m以上;而在盐碱地上分枝较多,匍匐生长,茎秆长约20~30cm。

41.食物链[聊城大学2012年研][西南大学2012年研]

答: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一类生物被另一类生物所食,另一类生物又被第三类生物所食,各种生物按其食性关系排列建立起的营养联系。

42.生物多样性[中科院2012年研]

答: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43.农业生态系统[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农业生态系统是指由一定农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功能整体,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对于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以及维护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都有重要作用。

44.生物量[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

答:生物量是指某一时间单位面积或体积栖息地内所含一个或一个以上生物种,或所含一个生物群落中所有生物种的总个数或总干重。

45.地理系统[聊城大学2012年研]

答:地理系统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即一个动态的多等级开放系统。

46.承压水[西南大学2012年研]

答:承压水是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它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型,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潜水和埋藏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典型的承压含水层可分为补给区、承压区及排泄区三部分。

47.冷锋[西南大学2012年研]

答:冷锋是指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的锋面。它是影响中国的最常见的天气系统,冬半年尤甚。冷锋过境时,会伴有偏北风加大,气压升高和温度降低等现象,有时会造成雨雪天气,夏季甚至会造成暴雨,一般情况下冷锋过境以后,当地将转受冷高压控制,天气变得晴朗。

48.绝热冷却[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绝热冷却一种大气降温过程。空气上升时,因绝热膨胀而冷却,可使气温迅速降低,在较短时间内引起凝结现象,形成中雨或大雨。空气上升愈快冷却也愈快,凝结过程也愈强烈。大气中很多凝结现象是绝热冷却的产物。

49.绝对湿度[西南大学2012年研]

答:绝对湿度是指在标准状态下每立方米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重量。绝对湿度是指每单位容积的气体所含水分的重量,一般用mg/L作指标。相对湿度是指绝对湿度与该温度饱和状态水蒸气含量之比,用百分数表达。

50.温度递减率和逆温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研]

答:(1)温度递减率是指对流层自由大气里高度每上升100m,气温平均下降0.65℃。海拔愈高下降率愈大;季节上则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高大山体阻碍气流运行,不利于寒潮或热浪推进,使山地两侧温度悬殊。(2)逆温层是指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在特殊情况下,温度随高度而增加的气层。

51.正逆断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研]

答:(1)正断层是地质构造中断层的一种,是根据断层的两盘相对位移划分的。断层形成后,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称正断层。它主要是受到拉张力和重力作用形成的。(2)逆断层是地质构造中断层的一种,为上盘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主要由水平挤压与重力作用而形成。

52.群落演替[西南大学2011年研]

答:群落演替是指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优势群落代替另一个优势群落的演变现象。群落演替指群落的这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根据植物群落演替的起始条件即裸地类型可将植物群落演替分为初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53.种群和群落[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研]

答:(1)种群是指占据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或任一生物种生活在特定范围内的个体总称。种群是由个体组成的,但作为整体的种群出现了许多不为个体所具有的新属性,如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和某些动物种群独有的社群结构。(2)群落是生物经过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间相互适应而形成的比种群更复杂更高一级的生命组建层次。群落由于组成成分中生物类别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型和名称,如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等,它是人们为研究方便而划分的。

54.古生代和古生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研]

答:(1)古生代是地质年代的第3个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45亿年前。古生代共有6个纪,一般分为早、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4.35亿年前);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2)古生界属年代地层单位。即古生代形成的地层,与古生代相同。又分下古生界(对应年代称早古生代)和上古生界(对应年代称晚古生代)。下古生界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上古生界包括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古生界是第一个发现大量化石的地层。

55.沃克环流[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沃克环流是指在赤道太平洋垂直剖面图上,大气低层为偏东风,上层为偏西风的东西向热成闭合环流。位于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侧的南美洲西海岸,强烈的下沉气流受冷海水影响降温后,随偏东信风西流,到达西太平洋赤道受热上升,转向成为高空西风,以补充东部冷海区的下沉气流。

56.上层滞水[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研]

答:上层滞水是指包气带内局部隔水层之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其性质基本与潜水相同,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通过蒸发或向隔水底板的边缘下渗排泄,受水文因素影响强烈,水质极易受到污染。

57.地壳与地幔[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4年研]

答: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

地幔是莫霍面以下,深度为35~2900km的圈层。其体积占地球3的33%,质量占68%,平均密度3.8~5.6g/cm,分为上下两层。

58.流域[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答:流域是指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流域一般包括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等地理单元,涵盖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水是流域不同地理单元与生态系统之间联系的最重要纽带。

二、简答题

1.简述板块边界类型及特征。[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板块边界分类及特征(1)分离型(张性)板块边界

在大洋中为洋中脊。如大西洋海岭中脊、太平洋中隆等;在大陆上为裂谷带,如东非大裂谷等。

两侧板块在分离型(张性)边界受到拉张作用而相背分离运动,随着板块的分离而拉开,地幔物质沿着裂谷上涌,造成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出或形成新洋底。此种板块边界是岩石圈重要的张裂带、岩浆带和地震带。(2)汇聚型(挤压)板块边界

按板块汇聚性质,又可分为俯冲型和碰撞型:

①俯冲型边界:

相当于海沟,相邻板块相互叠置。由于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向下形成深海沟,如环太平洋有许多深海沟,为太平洋板扳块与亚洲板块及美洲板块的边界线。大陆板块由于密度小、位置高,仰冲向上,并被挤压抬升成高峻的山脉,如美洲西岸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亚洲东部的东亚岛弧。俯冲型板块边界为强烈的挤压构造活动带、造山带、强烈的地震带、火山带和变质带。

②碰撞型边界

又称山弧一地缝合线型,为大洋闭合后两个大陆块体聚合碰撞、互相推挤,形成规模巨大的山脉。它处在两个板块缝合之处,故称地缝合线。现代碰撞边界主要见于欧亚板块南缘,如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是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焊接的界线。此类板块边界为世界上强烈的挤压构造活动带、造山带、地震带和变质带。(3)平错型(剪切)板块边界

相当于转换断层,两侧板块相互剪切错动,而不发生褶皱、增生和消亡。

转换断层两侧的相对错动仅发生于中脊轴部之间,错动方向与平推断层错动方向相反。转换断层为重要的剪切构造带和地震带,一般分布在大洋中,也可在大陆上出现,如美国西部的圣安德列斯断层就是一条转换断层。

2.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和板块边界类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研]

答:(1)板块学说的基本思想

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洋脊、海沟、转换断层等)分割成若干块体,每个块体就像板子那样浮在地幔软流圈上做漂移运动,由于这些板块的相互运动而产生的一系列构造现象,称之为板块构造。(2)板块边界分类

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各板块之间的接触处则是活动的,因而板块构造的主要表现是在其边界上,板块的边界是最活动的地带,且不同的边界,有不同性质的相对运动形式。已知板块的边界有三类四型:

①分离型(张性)板块边界

在大洋中为洋中脊。如大西洋海岭中脊、太平洋中隆等;在大陆上为裂谷带,如东非大裂谷等。

两侧板块在分离型(张性)边界受到拉张作用而相背分离运动,随着板块的分离而拉开,地幔物质沿着裂谷上涌,造成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出或形成新洋底。此种板块边界是岩石圈重要的张裂带、岩浆带和地震带。

②汇聚型(挤压)板块边界

按板块汇聚性质,又可分为俯冲型和碰撞型:

a.俯冲型边界

相当于海沟,相邻板块相互叠置。由于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向下形成深海沟,如环太平洋有许多深海沟,为太平洋板扳块与亚洲板块及美洲板块的边界线。大陆板块由于密度小、位置高,仰冲向上,并被挤压抬升成高峻的山脉,如美洲西岸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亚洲东部的东亚岛弧。俯冲型板块边界为强烈的挤压构造活动带、造山带、强烈的地震带、火山带和变质带。

b.碰撞型边界

又称山弧一地缝合线型,为大洋闭合后两个大陆块体聚合碰撞、互相推挤,形成规模巨大的山脉。它处在两个板块缝合之处,故称地缝合线。现代碰撞边界主要见于欧亚板块南缘,如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是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焊接的界线。此类板块边界为世界上强烈的挤压构造活动带、造山带、地震带和变质带。

③平错型(剪切)板块边界

相当于转换断层,两侧板块相互剪切错动,而不发生褶皱、增生和消亡。转换断层两侧的相对错动仅发生于中脊轴部之间,错动方向与平推断层错动方向相反。转换断层为重要的剪切构造带和地震带,一般分布在大洋中,也可在大陆上出现,如美国西部的圣安德列斯断层就是一条转换断层。

3.简述蒸发及其影响因素。[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1)蒸发的概念

蒸发是指水由液态或固态转化为气态的相变过程。(2))蒸发的影响因素

①温度

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因为在任何温度下,分子都在不断地运动,液体中总有一些速度较大的分子能够飞出液面脱离束缚而成为汽分子,所以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液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速度增大,从液面飞出去的分子数量就会增多,所以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得就越快

②液面表面积大小

如果液体表面面积增大,处于液体表面附近的分子数目增加,因而在相同的时间里,从液面飞出的分子数量就增多,所以液面面积越大,蒸发速度越快

③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

当飞入空气里的汽分子和空气分子或其他汽分子发生碰撞时,有可能被碰回到液体中来。如果液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快,通风好,分子重新返回液体的机会越小,蒸发就越快。

4.简述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产生。[西南大学2015年研]

答: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产生分为两个部分:(1)绿色植物的初级生产

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质的生产首先开始于绿色植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质并固定太阳能为系统的其他成分和生产者本身所使用,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绿色植物是有机物质的最初制造者,也是能量的第一个固定着,它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的数量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者。(2)消费者动物的次级生产

动物在取食植物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一部分初级生产物质,吃进体内的植物物质也有一部分以粪便形式排出,另一部分被同化,而被同化的物质中又有一部分用于动物呼吸作用并最终以热的形式散失,剩下的一部分才用于动物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新个体。这也是一个创造有机物质的过程。这只是以一级消费者植食动物为例说明次级生产过程,其他各级消费者的有机物质生产过程与此基本相同,只是食物的性质有所变化。

5.简述水圈的组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5年研]

答:水圈的组成:(1)水圈是地球外部构造圈层之一

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水圈是地球外圈中最活跃的一个圈层,也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相互作用,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演化。(2)水圈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

它指地壳表层、地面和围绕地球的大气层中存在着的各种形态的水,包括液态,气态和固态的水。(3)水圈的主体是世界大洋,其面积占全球面积的约71%

陆地上的湖泊、河流、沼泽、冰川、地下水,甚至矿物中的水都是水圈的组成部分。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泛的物质。同时,水也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水分和能量的不同组合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地带和自然景观类型,水溶解岩石中的营养物质,为满足生物需要创造了前提。水分循环不仅调节气候、净化大气,而且几乎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与演化。

6.简述沼泽水的水文特征。[西南大学2015年研]

答:(1)沼泽的概念

沼泽是指较平坦稍低洼而过度湿润的地面。水分条件是沼泽形成的首要因素。(2)沼泽水文特征

①沼泽一般排水不畅,加以植物丛生,故沼泽水的运动十分缓慢

沼泽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降水、融雪水和地下水。蒸发是沼泽水的主要损耗方式。沼泽中的泥炭层毛管发育良好,可使数米深的地下水上升至地表,而泥炭层吸热能力强,有利于蒸发的进行,所以沼泽的蒸发比较强烈,蒸发量大于自由水面。泥炭中的水流动很缓慢。

②苔藓沼泽中的潜水面多是中间凸起,周围逐渐低落,潜水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春季融雪和秋季气温下降时,形成两个高水位。夏季气温高、蒸发强和冬季缺乏地表水补给,又形成两个最低水位。

③径流极小

因此沼泽对河流的补给作用比较微弱。沼泽对水分的滞蓄可调节径流,缓解洪峰。

7.径流阶段及特征。[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径流阶段及特征:

径流主要由降水、流域蓄渗、坡地汇流和河网汇流等环节组成。(1)降水是大气向流域空间的供水过程

它为径流形成提供主要水源,是流域生成径流的必要条件。降水不仅有雨、雪等形态上的不同,而且时间和空间分布也不均匀。降水的这些特点使径流形成极为复杂。(2)流域蓄渗过程

流域蓄渗指雨水耗于植物截留、下渗和填洼等综合过程。降水之初,除降落在河槽水面和不透水面积上的一小部分雨水直接形成径流外,大部分被植物截留、渗入土壤和充填地面洼地。降落在透水面上的雨水将全部渗入土壤;大于下渗能力时,雨水除按下渗能力入渗外,超出下渗能力的部分便形成地面径流。

下渗的雨水,一部分滞蓄在土壤中,随后经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而损耗;一部分继续向下运行,遇到相对不透水层时,形成表层流;如果此时土壤饱和层接近地面,则可产生饱和坡面流。当下渗水流到达地下水面后,则形成地下径流。(3)坡地汇流

即水流沿坡地向河网的流动和汇集过程,它包括坡面汇流、表层汇流和地下汇流。

①坡面汇流

首先在降雨满足了蓄渗的那部分面积上开始,然后,产生汇流现象的面积逐渐扩大。坡面汇流的流动形式往往是许多时分时合的沟流。当雨强较大时,也可呈现为片流。在流动过程中,坡地汇流一面继续接受降雨补给,一面又继续下渗,直到降雨终止后,地面滞蓄消尽。

②层汇流和地下汇流

水流在有孔介质中在重力作用下的流动。它们的汇流速度比坡面汇流低,其中地下汇流最慢,在降雨终止后它们并不立即停止,而要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在径流形成过程中,坡地汇流实质上是在蓄渗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径流成分,在坡地范围内,在时间上的第一次再分配。(4)河网汇流

即水流沿河网中各级河槽向出口断面的汇集过程。水流注入河槽在重力作用下,向河流下游流动,在运行中不断接纳各级支流的来水和旁侧入流的补给,使水量不断增加,最终在出口断面形成流量变化过程。当一次降雨形成的水流全部流出流域出口断面时,一次径流形成过程即告结束。河网汇流是三种径流成分在时间上的第二次再分配。

8.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组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5年研]

答: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1)生态系统的结构

任一生态系统都必须凭借一定的结构实现其功能,结构影响功能的效果,所以结构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除形态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外,最重要的是由食物或营养关系形成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以生产者植物为起点,一些生物有机体通过食物的关系彼此联结而形成的一个能量与物质流通的系列即为食物链,如草→兔→狐狸。受能量传递效率的限制,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能量大约要损失90%,使食物链不可能太长,一般仅由3~5个环节构成。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更复杂的营养结构的一个组成单元。

②食物网

自然界生物间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并不像食物链所表达的那样简单。实际上一个生态系统中常常生活着许多不同的植物和动物,它们使若干个食物链同时存在,这些食物链上的一些动物常常既吃植物又吃其他几种动物,而它本身又可能被不同的消费者所食。各个食物链彼此交织、错综联结形成复杂的能量与物质流通的网络,即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主要指食物网。

③营养级

为使生物间复杂的营养关系变得更加简明和便于进行定量的能流分析与物质循环研究,生态学家在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营养级概念。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称做一个营养级。换句话说,在食物网中从生产者植物起到顶部肉食动物止,在各食物链上凡属同一级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就是一个营养级。(2)生态系统的组成

一个完全的生态系统由四类成分构成,即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类群。

①非生物成分

包括太阳辐射能、HO、CO、O、各种无机盐类和蛋白质、脂222肪、糖类、腐殖质等有机物质。它们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源泉,并共同组成大气、水和土壤环境,成为生物活动的场所,所以它们是维系生物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分。

②生产者

生产者包括所有的绿色植物、蓝藻、为数不多的光合细菌与化学能合成细菌。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自养成分,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吸收的无机物合成为葡萄糖、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物质,并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质中,为一切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它们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

③消费者

消费者包括各类动物,属于异养生物。它们不能利用太阳能制造食物,只能依靠植物为食物获取所需的能量,维持其生存。消费者根据其食性不同又分为:

a.植食动物。直接以植物为食物资源的动物,如牛、马、羊、食草昆虫和啮齿类等,属于第一级消费者。

b.肉食动物。以捕捉动物为主要食物的动物叫做肉食动物。

④分解者

分解者主要指细菌、真菌和一些原生动物。它们把动植物的排泄物和死亡有机残体等复杂有机物逐渐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被生产者重新吸收利用,所以分解者又称为还原者,它们在有机物的降解过程中获得能量和营养物质。

9.简述气候系统的主要成分和特征。[西南大学2015年研][中科院2012年研]

答:气候系统的主要成分和特征:(1)大气圈

大气圈是气候系统的主体,也是系统最易变化和最敏感的部分。大气的影响多与动力学有关,但大气的动能和气候系统的总能量相比微不足道,所以在气候形成与气候变化中,大气以外的其他成员如海洋,冰雪,路面等的物理状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大气的热惯性小,对外界热量变化的特征响应时间或热力适应时间估计为1个月左右,即大气依靠将热量向垂直和水平方向输送,可在一个月左右调整到一定的温度分布。(2)海洋

海洋是气候系统的热量储存库,穿过大气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约有80%被海洋吸收,然后通过长波辐射,潜热释放及感热输送等形式传输给大气。同时洋流把赤道地区多余的热量输送到极地,对维持地球高低纬度能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海洋热力和动力学惯性使它具有“低通滤波”的作用,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平滑过程”,有利于气候系统中缓慢运动的维持和发展,深层海洋的热力调整时间为世纪尺度。(3)冰冻圈

冰冻圈包括全球的冰层和积雪,计有大陆冰盖,高山冰川,地面雪被,多年冻土,海冰,湖冰和河冰。目前全球约有10.6%被冰覆盖。雪被和海冰季节变化显著,冰原的反应则缓慢的多,冰原的体积和范围要在数百年到数百万年内才有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海平面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地球热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4)陆面

陆面指山脉,地表岩石,沉积物,土壤等。陆地位置,高度和地形发生变化的时间尺度,在气候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中最长,在季节,年际以致10年尺度的气候变化中可以忽略。但是地表土壤作为大气微粒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气候变化中有重要作用,而土壤又会随气候和植物的状况而变化。(5)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生命物质构成的圈层,包括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空气,海洋和陆地生成的动物,以及人类本身,生物圈的各部分变化特征时间显著不同,总的来说比较缓慢,它不仅对气候敏感,也影响气候。

10.河流补给的形式与特点。[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研][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河流补给的形式与特点:(1)降水补给

雨水是全球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补给来源。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的降水量及其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国广大地区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河流,降水补给占绝对优势。我国河流年径流量降水补给约占70%。河流水量与降水量分布一样,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河流多在夏秋两季发生洪水,也与降水集中于夏秋两季有关。(2)融水补给

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的积雪量和气温变化有关。河流在春季气温回升时,因积雪融化而形成春汛。春季气温和太阳辐射水量变化不大,所以春汛出现的时间较为稳定,变化也较有规律。我国东北地区有的河流融水补给占全年水量的20%,松花江、辽河、黄河的融水补给可以形成不太突出的春汛。西北山区中山带的积雪及河冰融水,是山下绿洲春耕用水的主要来源。高山冰川融水补给时间略迟,常和雨水一起形成夏季洪峰。(3)地下水补给

河流从地下所获得的水量补给,称地下水补给。地下水是河流较经常的水源。地下水补给具有稳定和均匀两大特点。深层地下水因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小,其补给通常没有季节变化,浅层地下水补给状况则视地下水与河流之间有无水力联系而定。(4)湖泊与沼泽水补给

湖泊、沼泽水补给量的大小和变化,取决于湖泊和沼泽对水量的调节作用。湖泊面积愈大水量愈多,调节作用愈显著。湖泊沼泽补给的河流水量变化缓慢而且稳定。(5)人工补给

从水量多的河流、湖泊中,把水引入水量缺乏的河流,向河流中排放废水等,都属于人工补给范围。

11.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哪几类?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兰州大学2013年研]

答:地下水分类及特点:(1)上层滞水

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分布范围不广,补给区与分布区基本一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主要耗损形式是蒸发和渗透。上层滞水接近地表,受气候、水文影响较大,故水量不大而季节变化强烈。上层滞水矿化度较低,但最容易受到污染。(2)潜水

埋藏在地表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这个自由表面就是潜水面。潜水面以上通常没有隔水层,大气降水、凝结水或地表水可以通过包气带补给潜水。潜水面的位置随补给来源变化而发生季节性升降,形状可以是倾斜的、水平的或低凹的曲面。绝大多数潜水以降水和地表水为主要补给来源。潜水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带性特征。(3)承压水

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承压水水头高于隔水顶板,在地形条件适宜时,其天然露头或经人工凿井喷出地表称为自流水。隔水顶板妨碍含水层直接从地表得到补给,故自流水的补给区和分布区常不一致。

在适当地质构造条件下,孔隙水、裂隙水和喀斯特水都可以形成自流水。在盆地、洼地或向斜中,出露于地表的含水层,海拔较高部分成为地下水的补给区,海拔较低部分成为排泄区。单斜构造也可以构成自流含水层。当含水层一端出露于地表,另一端在某一深度上尖灭或被断层切割而不导水时,一旦补给量超过含水层容水量,水就从含水层出露带的较低部分外溢,其余部分则成为承压区。

12.生态系统的组分有哪些?[兰州大学2013年研][中科院2012年研][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具有一定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各组分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四类成分构成:(1)非生物成分

包括太阳辐射能、HO、CO、O、各类无机盐和蛋白质、脂肪、222糖类、腐殖质等有机物质。它们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源泉(2)生产者

包括所有的绿色植物、蓝藻、为数不多的光合细菌与化学能合成的细菌,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自养成分,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吸收的无机物合成为葡萄糖、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物质,并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质中,为一切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它们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3)消费者

包括各类动物,属于异养生物。它们不能利用太阳能制造食物,只能依靠植物为食物获取所需的能量,维持其生存。消费者根据其食性不同又分为:

①植食动物,直接以植物为食物资源的动物,属于第一级消费者。②肉食动物,以捕捉动物为主要食物的动物叫做肉食动物。(4)分解者

主要指细菌、真菌和一些原生动物。它们把动植物的排泄物和死亡有机残体等复杂有机物逐渐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被生产者重新吸收利用,所以分解者又称为还原者,它们在有机物的降解过程中获得能量和营养物质。分解者广泛分布于生态系统中,不停地促使自然界的物质发生循环。

13.简述岩石的结构与构造。[兰州大学2013年研]

答:(1)岩石的结构

岩石的结构指组成岩石的物质矿物或玻璃质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态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特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