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狂人也寂寞:李白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12:39:09

点击下载

作者:刘敬堂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盛唐,狂人也寂寞:李白传

盛唐,狂人也寂寞:李白传试读:

第一章

十二郎终于有了自己的宝剑!侠客没当成,却成了一名县衙的公务员。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楔子

李白是个谜。

他父亲的真名叫什么?母亲叫什么?他有几个兄弟姐妹?是个谜。

他的先祖是谁?为何去了西域?在西域从事何种职业?又是何时迁徙到四川彰明县青莲乡的?是个谜。

向往执剑任侠的李白,真的杀过人吗?他杀的是谁?是个谜。

还有,李白的祖籍到底在哪里?也是一个谜。

有的说,在四川绵阳,根据是《李翰林传》;

有的说,是广汉,根据是《唐故翰林学士李君墓碣》;

有的说,是巴西,根据是《新唐书·文艺传》;

有的说,是山东,根据是《旧唐书·文苑传》;

有的说,是陇西成纪,根据是《李公新墓碑》;

有的说,是条支,根据是《草堂集序》;

有的说,是西域,根据是《新唐书·文艺传》;

有的说,是碎叶,但唐代有两个碎叶,一个在大唐境内的安西碎叶城,一个是西域的碎叶,即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关于李白的身世,更是一个谜:

有的说,他是凉武昭王的第九代传人,陇西将军李广的后人;

有的说,他是大唐皇室的一支,因避难逃亡去了西域……

有的说,他先后有三任妻子,即湖北安陆的许氏、河南洛阳的宗氏、山东的刘氏,还有的说,他还有一任妻子,是山东的鲁氏。

有的说,他有两个子女,女儿叫平阳,儿子叫伯禽,也叫明月奴;有的说,他还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颇黎,一个叫天然……

总之,李白的祖籍、身世,已成为一个千古之谜。历代的学者、史家对此一直争论不休,但一直也未能揭开李白身上的谜团。

既然谜团未能解开,不妨让谜团继续存在下去。因为这并不影响李白是位伟大诗人,更不影响我们对他的崇拜和对其作品的热爱。

笔者从众多的史料和今人的文献中,依稀找到了一些有关李白家世、籍贯、故乡和出身的碎片。1

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住在中亚碎叶城的华侨李客家中,今天显得格外忙碌。李客的夫人即将分娩,全家人和邻居们都在热切地等待着新生儿的诞生。

昨天天将亮时,李夫人睡得正香,忽然梦见一颗硕大的金星,光芒四射,从天空坠入了腹中!

今天午时,李夫人感到一阵阵腹痛。不一会儿,卧室里传出了一声婴儿的哭声。过了一会儿,接生婆抱着刚刚出生的婴儿,走到站在外边的李客身边,笑着说道:“恭喜李先生,夫人为你生了一位小公子!”

李客接过来一看,婴儿天庭饱满,五官端正,啼声洪亮,十分高兴。

消息传开后,亲友和邻居们纷纷前来贺喜,他们中既有汉人,也有胡人,他们按照各自的风俗,送来了奶酪、酥油、鸡蛋、红糖、羊肉等礼物。大家看了襁褓中的孩子之后,都笑着向他祝福。

因为婴儿在李氏家族中排行十二,乳名便叫十二郎,又因夫人梦见金星入怀,李客认为是太白金星下凡,便为儿子取名李白,字太白。

碎叶城是胡汉客商杂居的地方。李白自小就生活在当地的小伙伴中。在家里,他和家人说的是汉话,与小伙伴们在一起时,说的是胡人语言,渐渐地,他身边就有了一群年龄相仿的异域小朋友。

当他五岁时,便骑着骆驼,随着李氏家族的长长驼队,在大漠和风沙中整整走了五个多月,终于来到了蜀地彰明县的青莲乡。

……

彰明县的青莲乡,有一个青莲湖,湖水不深,但很清澈,湖里长满了莲花。莲花也称荷花,天晴时,莲花亭亭玉立,争相绽放,湖面上像铺上了一片红霞;下雨时,雨点打在碧绿的荷叶上,荷叶上滚动着大大小小的水珠,像滚圆、晶莹的珍珠。

青莲湖畔的这片草地,就是李白和小伙伴们舞剑拼杀的战场。

今天,这群孩子舞动着各自的“宝剑”,正在湖畔的草地上厮杀得难分难解。

他们手中的“宝剑”,有的是用木头刻的,有的是用竹片削的,还有的是用半截树枝代替。唯有林大尉握的是一把真家伙,那是他父亲花了三百钱,在一家铁匠铺里买的。因为剑是铁的,所以每次交手,他不是把对方的“宝剑”击落,就是砍成了两截!“十二郎,快来救我们啊!”申义高声喊着。

十二郎就是李白,他在李家排行十二,所以人们也叫他十二郎。

正在湖畔读《诗经》的李白,连忙放下手中的书,握着自己的“宝剑”一跃而起,冲进了混战的人群。

申义比李白小两岁,读书时的名字叫吴指南,申义是他的乳名。李白虽然只有十三岁,但比同龄的孩子高出半个头!还因他经常向小伙伴们讲《史记》中的故事,又喜爱吟诵古人的诗歌,便渐渐成了他们心目中的“拐子”,也就是“老大”。他手中的宝剑,是杉木刻制的,剑刃上涂上了白石灰水,还用毛笔在上面写了“龙泉”二字,舞动起来,剑身雪白,呼呼生风。当他与林大尉刚一交手,只听“咔嚓”一声,他的“龙泉”便被林大尉的铁剑砍断了!

他有点不服气,但又无可奈何。他把半截木剑向地上一扔,说道:“等我有了真‘龙泉’,跟他再战!”说完,气呼呼地坐在草地上。

李白家中真的有一把“龙泉”宝剑,那是他父亲李客随身佩带的,李白经常用手抚摸剑鞘,但父亲不许他将“龙泉”剑带出家门,怕他惹事。

申义拾起断为两截的“龙泉”,来到李白的身边。接着小伙伴们也都纷纷围拢过去,有的安慰他,有的央求他讲“古”,也就是古籍上记载的故事。

今天,他讲的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晏婴只用了两个桃子,不动刀枪,就杀了本领大功劳也大的三位勇士的故事,也就是《史记》上说的“二桃杀三士”。大家听了,都十分敬佩晏婴。

申义是李白的铁杆粉丝,人长得虎头虎脑,十分憨厚。他问道:“十二郎,你说说看,是西域好,还是咱们的青莲乡好?”

李白:“都好。”

申义:“听说西域人都长着络腮胡子,天天吃羊肉,喝羊奶,浑身都是膻味,你过得惯吗?”

李白:“过得惯。”

申义:“西域人也用宝剑吗?”

李白:“不,他们用的是弯刀。”

申义:“你讲个西域的故事吧!”

李白:“西域没有故事。”

申义再问,他只是摇头,不肯再说了。

其实,西域不是没有故事,他在西域出生,又在西域生活了五个年头,听过不少西域的故事和传说,还结识了不少西域的小伙伴,但他不能讲,因为父亲多次叮嘱过他:“回到中原以后,再也不许提西域的事了,切切记住!”

李白心里一直有个疑问,自己明明是在西域出生,又从西域迁到青莲乡,为什么不能再提西域的事了呢?他知道,李家,包括伯父李源全家,一定有一个天大的秘密!这个秘密一旦泄露,可能会危及全家的安全!

他不敢问,他一生都遵循了父亲的告诫。2

一轮皓月,高高悬挂在天际,它将无边无际的银辉,慷慨而均匀地洒在山川原野上,也洒在了李家的院子里。

不知为什么,李白自小就喜爱月亮,尤其喜爱在有月亮的夜晚读书。每当月光照在书页上的时候,他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夜已深了,他仍坐在书案前读书。《四书》、《五经》他早已读熟了,今晚正在读屈原的《楚辞》。父母都说他的记性特别好,有些篇幅不长的文章,他能过目不忘。这本《楚辞》他已读了两遍,虽然已能背诵出来,但背诵的还不太顺畅,于是,又开始读第三遍。

忽然,一阵“刷刷”之声从窗外传来,他循声望去,见朦胧的月光中有个身影正在院子里舞剑,他忽而出剑如一阵骤起的疾风,忽而收剑如一尊雕像,剑刃在月光下闪烁着寒光。他知道父亲爱剑,也常常舞剑,甚至从西域回四川的路途中,也曾看到父亲在荒原风沙中舞剑的身影,但在月光下看他舞剑,这还是第一次。看到他的剑术如此高超,更是第一次。

父亲是李白剑术的启蒙者。

他悄悄离开座位,走到西墙边,伸手从壁上取下一柄桃木剑,比照父亲的套路,一招一式地跟着比画起来。

在当时,“任侠”十分流行,“任侠”的重要特征就是随身佩带一把宝剑。佩剑之风是当时的一种时尚,不仅朝野士子,就连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也都会在腰间挂着一把宝剑,就像今天的帅哥们,人人手里都拿着一部苹果手机一样,以显示自己是新潮一族。

李白特别酷爱宝剑,更想自己也有一把宝剑。他十分喜爱父亲的那把“龙泉”剑,但“龙泉”剑太重了,他拿在手里,觉得有些吃力,自己的杉木“龙泉”剑被林大尉的铁剑砍断后,父亲又为他用桃木削了一把木剑,剑柄上还缠着一层红丝线,他十分高兴,还用毛笔在桃木剑上写上了三个大字“鬼见愁”,因为他听父亲说过,桃木剑可辟邪驱鬼,妖魔鬼怪见了桃木剑,便会逃之夭夭。“鬼见愁”满足了他的好奇心,平时将它挂在壁上,读书读乏了,便取下来舞上一会儿,舞累了,再接着读书。

其实,他心目中的宝剑,是“莫邪”剑,至于“莫邪”剑是个什么样子,他连见都没见过,更别说能亲手摸一摸“莫邪”剑了。“莫邪”这个名字,他是从东严子那里听来的。

东严子,是岷山的一位修道的隐士,也是李客的一位挚友。有一天,东严子来访时,李白看到他佩带着一把青铜古剑,心中有些好奇,便问他,人世间最锋利的是什么宝剑?

东严子告诉他,人世间有许多珍品宝剑,最有名的宝剑是鱼肠、纯钩、湛卢、豪曹等,其中的“莫邪”剑,就是出自越国的铸剑大师莫邪之手。接着,便向他讲述了莫邪铸剑的传说:

吴王阖闾,最爱天下名剑,更爱收藏天下宝剑。他听说吴越人莫邪和妻子干将,都是技艺卓越的铸剑大师,便派人向他们传达旨意,命二人为他铸造一把宝剑!

干将与莫邪接到吴王之命后,干将采来五山精铁、六合金英,在炉中冶炼了一百天,但炉中的金铁仍然未能销熔!干将十分困惑。

莫邪问她:“你以善于铸剑而名扬天下,如今吴王命你铸剑,却百日未成!不知是什么原因?”

干将说:“我也弄不清其中的奥妙。”

莫邪说:“神化之物,须人而成,你今天作剑不成,莫非须有奇人方能成功?”

干将说:“当年师傅作剑,金铁之英在炉中不熔,夫妻跳入炉中,终于熔化成铁水,作成宝剑。我作剑不成也许与师傅所说有关。”

莫邪听了,说道:“师傅以身熔铁作成宝剑,这有何难?”于是剪下自己的头发和指甲,投入炉中,让童男童女各三百人装炭、鼓风,金铁很快熔化而出。

莫邪和干将终于铸成了一阳一阴两把宝剑,阳剑名干将,剑上纹路像龟壳,阴剑叫莫邪,剑上纹路如鳗鱼。

他们将阳剑藏匿起来,只将阴剑献给了吴王。吴王获得此剑,十分珍爱,轻易不肯示人。后来,他被刺客刺死,这把莫邪剑便随他一起下葬了!

至于那把干将剑,后人也不知藏在了何处……

李白听了,默默地点了点头。

东严子走后,李白刮去了桃木剑上的“鬼见愁”三字,又用毛笔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莫邪”两个大字。3

李客渐渐发现,儿子李白爱剑已到了痴迷的地步。他怕李白入魔中邪而耽误学习,便让他去刀剑店里买一把剑。李白听了,摇了摇头,说买的宝剑没有灵气,他要亲手为自己打磨一把宝剑。于是,从铁匠铺里买回了一根又粗又长的废铁棒,在院子里的磨刀石上磨了起来,一连磨了三天,双手磨出了血泡,但仍然不肯歇息。

李客知道,他的废铁棒磨剑的想法,来自当年“铁棒磨针”的启示。

童年的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除了精读经书和史书之外,也爱读道教的典籍。不过,他和其他少年稚子一样,十分淘气。在读那些深奥的经史书籍时,也会有枯燥乏味的时候。

有一天,他和一帮小伙伴们逃学,去村头游玩时,看到一位老奶奶坐在河边的石头上,正在专心致志地磨一根粗大的铁棒。

李白有些好奇,便问她:“老奶奶,你这是磨的什么呀?”

老奶奶说:“我在磨一根针。”

李白有些吃惊:“你是说,要将这根铁棒磨成缝衣针?”

老奶奶点了点头。

李白望着那根铁棒,说:“这要磨到哪年哪月呀?”

老奶奶望了望李白,没停下手里的活,边磨边说:“孩子,你要记住,只要工夫下得深,铁棒就能磨成针!”

李白听了,感到脸上一阵阵地发烧。于是再也没有玩的兴趣了,转头就朝书房跑,自此以后,他再也没有逃过学。

李客看到儿子认真磨剑的样子,有些心痛,便将自己的那把佩带多年的“龙泉”送给了他,还把家中珍藏的《李氏剑谱》也交给了他。

李白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他除了按照剑谱练习击剑之外,还将“龙泉”时时挂在腰间,就连研习骑术和箭法时,也剑不离身,俨然一个仗剑的小侠客!

自此以后,他每天都闻鸡起舞,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读书和舞剑,成了他少年生活的重要内容。

李客虽然从商,但博学多才,他在西域生活时,念念不忘中原文化,亲自向李白教授诗赋,又常常以汉飞将军李广为荣,用他抗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来激励李白。为了让李白练剑读书两不误,他特意为李白立下了一个规矩,每天上午学《四书》、《五经》,下午读司马迁的《史记》,晚饭后练剑,自己亲自陪他练习击剑,从握剑、出剑、收剑开始,一招一式地教他剑术。李白学得格外认真,他直刺横劈,躲闪腾挪,一招“海底捞月”做到了人剑合一,一式“青蟒探首”,寒气逼人!《李氏剑谱》中的“腾空拜剑”,要求舞剑者原地拔地而起,身子在半空中旋转一周再落地。为了练好这个动作,李白整整练到子夜,仍不肯放手。李客见他累得浑身是汗,手臂都快要抬不起来了,才逼着他回到家里歇息。

谁知睡到半夜,李客被鼓楼传来的更鼓声惊醒了,他朝窗外一看,见李白站在院子里,正在一遍接着一遍地练习“腾空拜剑”。他没有惊动李白,只是站在窗前默默地望着,心里不由涌出了一种慰藉和自豪。4

李白是个善于结交,讲究义气的人,在他身边,聚集着一群和他年龄相仿的少年,他们一起谈论剑术,也崇拜荆轲、聂政等除暴安民,以身取义的游侠刺客。

有一天,李白和小伙伴们舞剑舞累了,坐在青莲湖畔的草地上歇息。申义摸着李白的那把“龙泉”剑,问道:“你的这把‘龙泉’,开‘刃’了吗?”

李白摇了摇头。

申义:“我听一个从东吴来的马贩子说,吴王一生不爱金玉爱宝剑,他被刺客刺死后,他的儿子将他生前最喜爱的三千把宝剑,都随他葬在了城外的虎丘塔下,可是真的?”

其实,李白也听说过这个传说,他不敢确定,只好说道:“我也听人说过。”

申义:“那可是些削铁如泥的好剑啊,不知道什么人,用什么剑刺杀了他?”

李白:“是专诸刺杀了他,用的是一把鱼肠剑,《吴越春秋》上是这么说的。”

申义因家中贫寒,已辍学在家放牛。他十分崇拜李白,也喜爱舞剑,因买不起宝剑,李白便将自己的那把淘汰下来的桃木剑送给了他。他像得了宝贝似的,走到哪里,就把桃木剑带到哪里,晚上睡觉时,还把桃木剑压在枕头下。他央求李白说:“十二郎读书多,天下事也知道得多,就把鱼肠剑刺吴王的事讲给我们听听吧!”

众人也都附和着央求。

李白被伙伴们纠缠不过,便讲述了侠客专诸刺吴王僚的传说。

吴国公子光,为了夺取吴王僚的王位,便对伍子胥物色的侠客专诸说,自己才是吴国国君的继承者,请求专诸去刺杀吴王僚。专诸也认为吴王僚该杀,但自己家中母老子幼,放心不下。公子光便承诺,他家中的一切,都由自己负责,专诸便答应了公子光的请求。

有一天,公子光宴请吴王僚时,在楼下埋伏了甲士。吴王僚赴宴时,为了防备暗杀,则让自己的卫士排列在道路的两边,宴席上也布置了亲兵,手持兵器站在他的身边。

宴席开始后,负责向宴席端盘子送菜的厨师,都要在门口脱衣检查,方可进入。

专诸善制炙鱼。他手里端着鱼盘,经过门口脱衣检查后,在侍卫的夹送下,将一盘香喷喷的炙鱼送到吴王僚跟前时,突然从鱼腹中抽出一把宝剑,猛地刺向了吴王僚!与此同时,夹送专诸的侍卫,也用短剑刺穿了专诸的胸膛,吴王僚和专诸同时倒地身亡!

吴王僚死后,公子光成了吴国的国君,他就是吴王阖闾。他即位后,重用伍子胥参与国政大事。

李白讲完了,暮色也暗了下来,远处的村庄升起了袅袅炊烟,是该回家吃晚饭了。申义回头一看,自己放的那头水牛不见了!他大声喊着:“水牛呢?我的水牛呢?”

众人听了,吓了一大跳,要是水牛丢了,申义家就塌下天了!

李白“呼”地站起来,说道:“走,我们分头去找!”说完,便率先朝山坡的一片林子跑去……5

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星二代”的李白,十六岁就成了吃皇粮的公务员——彰明县的小吏。

有一天,在荆州做生意的伯父李源,路过彰明县时,特意去看望李客一家。他看到已渐渐长高了的李白,慈祥地问他都读了哪些书?李白都一一作了回答。当看了李白写的诗赋文章时,他一边点头,一边说道:“好,好,十二郎才气不凡,文采出众,若走仕途,将来——”刚说到这里,脸上的笑容便慢慢凝固了。

李白有些不解,连忙问道:“伯父,是不是我的诗文写得不好?”

李源:“不,不,你读的那些儒家经典都是治理天下,安抚百姓的大学问,只是——”

李白:“只是什么?”

李客见儿子急了,说道:“十二郎,伯父说得对呀,凭学问致仕这条路,咱们李家走不通!”

李白更糊涂了:“为什么走不通?”

李客低声说道:“咱们李家,按照大唐朝廷的律令,不但既不能参加学馆学生和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的考试,也没有资格参加乡贡考试!”

李白:“为什么没有资格?我不明白。”

李源看到李白迷惑不解的委屈样子,安慰他说:“孩子,朝廷规定,科举考试的生员,出身要清白,怎么才叫清白呢?家中有任官的,就是清白,没人为官,就是务农者也属清白;但犯过法的人,工商从业者、州县衙门里的役吏,不得参加科举考试。还有,科举考试,朝廷更重视大家士族。”

李白听了,半天无语。

在唐代,十分重视士族,也就是朝野所称的望族。魏晋以来,乱世更迭,人事交替,但一些人却可以依靠家族的势力延续为官,并不受改朝换代的影响,因此,社会上都以能与高门大户交往或结亲为荣,借以抬高自家门第的台阶。盛唐时,虽然政局稳定,但几百年来形成的门第观念并未改变,甚至官府还会编订氏族志,给姓氏划分等级。到唐太宗执政时期,全国五大望族,如清河和博陵的崔氏,花阳的卢氏,赵郡和陇西的李氏,河南荥阳的郑氏,以及太原的王氏,这些望族的子弟们不论为官还是科举,都会被人另眼看待。和李白同岁、同时代的王维,二十岁就成了进士!

不仅这样,唐初时还发生一次考生们的“群发事件”。在一次科举考试时,由于主考官不是出自名门望族,考生们认为他没有资格担任主考官,便成群结队围住官衙闹事,以示抗议。

其实,李白为什么不能参加朝廷科举考试的真正原因,伯父和父亲都没敢将真情告诉李白。

李源为了安慰李白,笑着说道:“其实,入仕,也不一定非要走这条路,像管仲、晏婴、李斯、萧何等人,就是从底层从政,慢慢磨炼成名相重臣的。”

李白听了,连连点头。

李源:“昨天,我去拜访本县县令石化金时,他十分欣赏十二郎的才华。他说十二郎的前程无可限量,一定会出类拔萃,大展宏图。”他又转头对李客说:“石县令还托我给你带话,问十二郎愿不愿意去县衙当一名小吏?”

李客:“去县衙当小吏?”他有些吃惊,“十二郎虽然个头不矮,但毕竟年少,能担当起小吏之职?”

李源:“说是小吏,其实是县令喜爱十二郎,让他在衙门里干些抄抄写写的杂事,一来可以增加些官场的见识,一月还有几斗米的俸禄,再说,也能照常读书作文,是一举三得的好事。”

李客:“十二郎,你可愿意去县衙当小吏?”

李白知道自己走科举入仕的道路已被堵死了,那么,去县衙当小吏,今后就有可能踏上仕途,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连忙说道:“伯父所言极是,十二郎愿意去县衙当小吏。”

李源和李客听了,都十分高兴。

当年的彰明县,不像今天这样的“四大家”和数十个科局、上千名公务员,征收皇粮、坐堂审案、筑路建桥、办学修庙、举荐人才、城管税收、治安赈灾等等,都由县令一人说了算,至于县令的政绩如何?只有天才知道!

当了小吏的李白,其工作确实轻松自在。除了抄写文书,研墨洗笔之外,更多的是跟在县令身边,外出巡行或出席各种场合。李白也渐渐明白了县令聘他为县衙小吏的真正意图。

原来,县令石化金特别爱慕虚荣,他常常邀请本县文人墨客和绅士达人聚会,爱在会上吟诗作对,以显示自己的文雅和不俗。他还常常向人夸耀,是他最早发现李白是位可造之才,能出口成章。所以特意将他聘为小吏,加以培养。他的目的很清楚,一可以炫耀自己慧眼识珠,是爱才重才的伯乐,二可以向上推荐,若李白今后受到朝廷重用,身负要职,自己便是李白的恩师,身价自会倍增。

李白虽是年龄最小、俸禄最少的县衙小吏,但他勤勤恳恳,忠于职守。有一天中午,他看见一位老农牵着一头牛,来到了县衙的门口。也许耕牛的腿受了伤,走起来一拐一拐的。老农一边走一边大声喊着:“有人打伤了我家的耕牛,请县令为我做主啊!”

时值午时,县令和师爷都在午睡,衙门里空荡荡的不见人影。李白连忙让老农将牛牵进院子里,又为他端来一碗热水,问他是谁打伤了他家的耕牛?

老农告诉他,他姓陈,家住陈家庄,他有三亩旱地。今天,他正在旱地里犁地种荞麦,谁知耕牛掉头时,踩了何姓人家的芝麻,何姓人家便用锄头打伤了自家的耕牛。荞麦地不犁,就不能播种,不能播种就误了季节,一年的收成就泡汤了。

李白听了,觉得此事关乎农事,不能耽误,他安慰了陈伯几句,便去叩县令卧室的房门。

房门开了,出来的不是石县令,而是石县令的小妾丁燕燕,她一脸怒气,紧锁眉头,问道:“什么事呀?连个午觉也睡得不安宁!”

李白将陈伯的遭遇说了一遍,谁知就在这时,那头受伤的耕牛“哞”地叫了一声。丁燕燕吓了一跳,她朝院子里瞅了一眼,大声吼道:“这可是县署衙门呀!你怎么让他把牛牵到了院子里?”说完,又转身朝卧室里喊道:“快出来看看吧,你的衙门成了牛棚啦!”

石化金闻声匆匆出了卧室,他拉长了脸,向李白横了一眼,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啊?”

李白示意陈伯诉说了事由。

石县令耐着性子听完了陈伯告状的原因后,好像睡意未消,连连打着哈欠,半天不说话。李白看了看那头受了伤的耕牛,又看了看怒气未消的丁燕燕,便出声吟哦起来:

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

若非是织女,何必问耕牛?

丁燕燕听了,悄声问石化金:“李白吟的,是什么意思?”

石化金早已听出了诗中的讥讽,他不敢实说,笑着说道:“李白把夫人比喻为天上的织女了!”

丁燕燕听了,心里美滋滋的,脸色也转阴为晴了。李白趁机问道:“请问县令,要不要升堂审案?”

石化金打了个哈欠,不情愿地点了点头。

紧接着,衙役们大声喊道:“升堂喽——”

第二章

小吏敢炒县太爷的鱿鱼!不知是哪位侠客削去了江二太岁的头颅?

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

羞道易水寒,从令贯长虹。——《结客少年场》1

李白无论如何都不曾想到,自己真的当了一回持剑任侠的刺客!

他的那把“龙泉”,终于派上了用场。

起因是他随县令的一次巡察。

立夏之后,彰明县接连下了几场大雨。湖泊塘堰开始溢水,沱江泛滥,已淹了不少的农田。

防洪救灾是一县之主责无旁贷的责任。见江水继续上涨,已冲毁了一些村庄,还卷走了一些百姓,若县令救灾不力,必定会受到弹劾,轻的丢了头顶上的乌纱,重的,将会按律治罪!

这天清晨,石化金率领县衙的部属们,匆忙赶到沱江边上的渡口,去察看那里的水情。

还好,上涨的江水只淹了渡口旁边几间茅棚,江水离江堤还有半尺。石化金望着滚滚的浪涛,默默地在心中祷告着:神灵保佑,江堤不倒,百姓平安……

这时,一名衙役眼尖,指着江边的芦苇丛喊道:“看,那是什么?”

人们循声望去,见是一具尸体,尸体随着波浪在水面上不断地漂荡着。

有人用竹篙拨开芦苇,将尸体拉到了岸边,众人拥过去一看,死者的年龄不大,二十岁左右,面容姣好,头发散乱,原来是一具女尸!

望着水中的女尸,人们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此女子是沱江的洪水冲下来的;也有的说,是她不慎落水而死的;还有的说,她可能身患绝症,已心灰意懒,投江而死的……

就在人们纷纷议论时,一个撑渡船的艄公,正在向打鱼的男子低声说着什么,李白只听到了几句:“造孽呀,一条活生生的性命,就这么……”“伤天害理的人,不得好死!”

……

李白还想听得仔细些,但江边风大,涛声不绝,把艄公的声音淹没了。

石县令走到岸边,望了望水中的女尸,竟然有了诗兴,他摇头晃脑地吟道:

二八谁家女,漂来倚岸芦。

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朱。

女尸就在眼前,作为一县之主的县令,既不想知道死者是谁,为何溺水而死?也不打发人打捞起来,进行掩埋,而是欣赏死者的“眉上翠”和“口边朱”!

李白不但反感,而且心生愤慨!

这时,石化金转头望着李白,笑着说道:“都知道你文才无双,出口成章,能否也吟哦一首啊?”

李白望着江面上的滚滚波涛,稍作思索,便高声吟道:

绿发随波散,江颜逐浪无。

何因逢伍相?应是怨秋湖!

李白刚刚吟完,石化金的脸就“刷”地变成了猪肝色,俄而又由紫转为苍白。他好像在打摆子,浑身不住地哆嗦起来。哆嗦了半天,才悻悻说道:“回府!”说完,便一头钻进了轿子,率领众人离开了江堤。

李白知道,自己的这四句诗,不但当面讥讽了顶头上司,还暗指他是个冷血的好色之徒!

石化金为何对李白的这首诗如此恼火?原来,李白在诗中用了两个典故:

伍相,说的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宰相伍子胥。

当年楚国国君楚平王,听信了身边奸臣的谗言,不但杀害了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又派人到处追杀伍子胥。于是,伍子胥便逃离了楚国,沿着长江东下,去投奔吴国。在逃亡途中,他经历了种种生死磨难。

有一天,他已数日没吃一粒米了,不但饿得双眼发黑,双腿发软,自己也迷了路途。就在他万分焦急之际,发现一位年轻的女子正在河畔浣纱。他便过去问路,女子告诉了他。他看到女子身边有一只木盆,木盆里盛着半盆米汤,米汤是用来浆纱用的。他央求浣纱女将米汤送给他,浣纱女爽快地答应了。

伍子胥一口气喝光了米汤,临走时,他谢过浣纱女后又央求她,千万不要将自己的行踪告诉别人,浣纱女也答应了。

他离开了浣纱女,继续赶路。但走出不远,又停下脚步,回头久久地望着那位善良的浣纱女。

浣纱女知道,伍子胥对她并不放心,担心她将自己的行踪告诉楚国的追杀者,于是,她对伍子胥说道:“你就放心走吧,你的行踪,我不会告诉任何人的。”

伍子胥听了,又继续赶路,走了一会儿,仍不放心,再回头望了望。忽然,他看到那位浣纱女站起身来,一头扎进河里了!

伍子胥知道,这位浣纱女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实践自己的承诺!

伍子胥十分感激这位素不相识的浣纱女,他朝浣纱女投河的方向深深一拜,便头也不回地朝东奔去了。2

诗中的秋湖,说的是发生在鲁国的故事。秋湖是鲁国人,他新婚不久,便离开都城曲阜,奉命到一个偏远的城邑为官。

三年任期满了之后,他离开任职的城邑,满心欢喜地朝家乡赶去。

当走到曲阜城外的一个桑园时,看见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正在桑园中采摘桑叶。他在路边看了一会儿,忽然想起了《陌上桑》的诗句: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

秋湖下了马,先以溢美之词讨好采桑女,见她并不动心,又从怀里取出黄金,说要赠送给她。采桑女对黄金看也不看,正色说道:“我有夫君,在外地为官,我独自守在家中,等待夫君回来,你的言论行为,是对我人格的玷污!你还是死了心走吧!”说完,继续采摘桑叶。

秋湖碰了一鼻子灰,心中感到羞愧,便匆匆离开了桑园。

当他回到家中时,却不见妻子出来迎接。家人告诉他,夫人在桑园采摘桑叶,还没有回来。

这时他才知道,那位被自己调戏的采桑女原来就是自己的妻子!

那位采桑女指责了秋湖的轻薄行为以后,因感到受了污辱,竟然上吊而死!

秋湖知道后,羞愧不已,悲痛不止……

李白借助这两个故事,说出了自己的判断:这位芦苇中的女尸,生前遇到的,肯定不是伍子胥那样的正人君子,而是一个卑鄙的好色之徒!

李白知道,得罪了顶头上司,是没有好果子吃的。自己在诗中影射他不但漠视生命,而且好色,他岂不恨之入骨?

看来,在县衙里当一名小吏,并不容易。要看上司的眼色行事,要言听计从,还要阿谀奉承,否则,就没有好下场,自己通过科举踏上仕途,此路已经不通,而通过出任小吏入仕,以实现自己的平生抱负,也是举步艰难。

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于是,他毅然脱去了小吏的长衫,摘下了小吏的头巾,朝县衙的大堂里一扔,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彰明县的县衙。

小吏炒了县太爷的鱿鱼!李白的公务员生涯,至此便宣告结束了。3

仗剑行侠,除凶杀恶,是李白自小的梦想,但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自己真的成了一名侠客,也真的干了一件侠客们常干的事,终于过了一回“侠客瘾”!

辞去县衙小吏之职以后,李白再也不用跟着县令鞍前马后地转了,除了读书之外,伙伴们经常看到他在沱江边上仗剑而行。有时,他还跳上渡船,让艄公送他去河边对岸的玄妙庵进香。申义有些好奇,问他:“十二郎,你整天价在渡口转悠什么?”

李白:“我想干一件大事!”

申义:“大事?什么大事?”

李白笑了笑:“你以后就知道了!”

申义听了,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原来,李白虽然不是县衙的小吏了,但总忘不了芦苇丛中的那位溺水的女子。

这天一大早,李白抱着一坛酒,来到了老艄公的摆渡船上。二人一边饮酒,一边闲聊,老艄公终于道出了女子坠江的真相。

唐代,由于道教盛行,各地建起了不少道观,仅彰明县就有九庙七观十二宫,外加三座供女冠们修行的道庵。

县城南郊有座玄妙观,观中有十多位女冠,在这些女冠中,有出家修行的,还有些是为了替父母还愿,住在观中的居士。有一位名叫云中子的年轻道姑,是从襄阳云游来的,暂在观中落脚。

有一天,云中子在县城化缘时,遇上大雨,在江府的屋檐下避雨时,被江家的二少爷江福看到了,他硬拉云中子进府避雨,被云中子拒绝了。云中子看到天色不早了,便冒雨出了城,在江边等待渡船。

玄妙观就在河的对岸,上了渡船,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就能到达。

云中子刚刚上了渡船,老艄公便将渡船撑离了岸。这时,江福和一个家奴匆匆赶来了,他说,渡船上的道姑偷了他家的一只银香炉,逼着艄公停船!

渡船停下后,江福和家奴跳上了渡船,说要搜查银香炉,硬逼着云中子脱下道袍,云中子死也不肯。江福见她不肯就范,便伸手拉她下船。云中子虽然奋力反抗,但毕竟身子单薄,力气小,无法挣脱。尽管云中子是个弱不禁风的女冠,但她性情刚烈。只见她头一低,朝着江福的手背狠狠咬了一口!

江福“哇”地号叫了一声,连忙松开了手。还没等他回过神来,只见云中子纵身一跃,便跳进了滚滚江水中……

李白谢过老艄公以后,便跳下了渡船,仗剑而去。4

彰明县城的双眼井旁边,有一座五进五出的豪宅,飞檐高墙,朱漆大门,气势不凡。门楣上挂着一块匾额,上写有“江府”两个泥金大字。与周围的民宅相比,江府就像鹤立鸡群,这就是江福家的府第。

江福的父亲江大恩在长安为官,官至长安令。长子江禄在太学读书,次子江福因自小不安分,不但狂饮滥赌,又爱寻花问柳,是根扶不起的猪肠子!为了防止他在京城惹是生非,江大恩便打发人将他送回了老家。谁知江福回来以后,因为没有约束了,变得更加无法无天了。他敢抢人家的闺女,霸占人家的妻子!他打架打不过别人,敢放火烧人家的房子!他养了三十多只斗鸡,有一次斗鸡斗输了,他恼羞成怒,一把把斗胜鸡的鸡头拧了下来!他是个十足的恶棍,彰明城的一害!人家当面称他江二少爷,背后叫他“江二太岁”!

三天后,李白在书案上专心致志地写着什么,申义气喘吁吁地闯进了书房。

李白连忙放下了笔,问道:“申义,你不去放牛,来这里干什么?”

申义:“他们都在坝子上等你。”

李白:“等我?谁在等我?”

申义:“有金海,敦忠,法德,玉义,郑为,还有——”

李白,“等我干什么?”

申义:“他们要告诉你个好消息,江二太岁的脑袋,被人——”他用手在自己的脖子上比画了一下:“抹下来了!”

李白笑了:“你是说,江二太岁的脑袋,被人搬了家?”

申义:“对,对,搬了家!”

李白:“是谁干的?”

申义摇了摇头,又说:“肯定是位剑术高超的侠客干的!”

李白:“你见过那位侠客?”

申义又摇了摇头:“有的说,侠客是位身高八尺,力大无穷的汉子,也有的说,他是位路过彰明的游侠,路见不平,才拔剑除害的!”

李白还想说什么,申义拉着他就朝外走。

李白将书案上的一张纸折叠起来,塞在衣袋里,便跟着申义去了城外的坝子上。

坝子上的小伙伴们,仍然在你一句我一句地猜测着,是什么人抹下了江二太岁的脑袋?李白对此事似乎不感兴趣,他从衣袋里拿出纸来,刚刚展开,就被申义抢了过去。纸上有一首诗,题目是《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

大家吟诵着、议论着,都说十二郎有才气,诗写得这么好!他们早已忘了是什么人削下了江二太岁的头颅这件事了……

第三章

无字碑前,窜出了一只赤狐和两只雪白的小狐狸……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长门怨》1

寒食过后,正是犁耙水响的春耕季节。

李客从峨眉山收购了一批木料,打算先运到都江堰,尔后经岷江进入长江,运往李源设在江陵的货栈。

这天晌午刚过,门房来报:门外有客人来访。李客连忙将客人迎进了前厅。

来客是位道人,他虽银须过胸,又经长途跋涉,但双目有神,容光焕发,脸上并无疲倦之意。他掏出了一封信,递给了李客。

信是哥哥李源写的。

李客展开一看,连忙说道:“先生原来是东海子道长,道长光临寒舍,不胜荣幸。”

东海子隐居崂山,在栖霞洞修道多年。他曾云游泰山、衡山、华山、茅山、龙虎山、少华山、终南山等天下道教名山,此次西行,要去拜访道教丛林青城山。他在李源家住了半个多月。二人畅谈天下大势,探讨道教与人的关系。他们认为,葛洪在《至胜简》中的“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的原意,就是天地万物都是由气产生的,人与宇宙可以化而为一。这与孔子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同一个道理。

二人还结伴去了当年诸葛亮的卧龙阁和孙权在鄂城修筑的都城武昌。

李源虽是家产颇丰的商人,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临别时,他特意写了这封信,让东海子路过彰明县时,去胞弟李客家中做客。

二人分宾主坐下后,家人奉上茶盏。

李客问道:“先生的行李存放在何处?”

东海子笑着说:“在我身上啊!”

在他身上?他身上除了一柄马尾巴制作的拂尘之外,并无他物啊!

不等李客再问,他爽朗地说道:“山人以无家为有家,以天下为家。在人间烟火处,可化缘为食,檐下而居。在荒山野岭,可与麋鹿为伴,以露充饥。”说到这里,他从衣袋里取出了一册《道德经》,说道:“有此经相随,就不会迷路失途了!”

李客边听边点头。“山人入川云游,曾听人说过,贵府公子李白才华超常,饱读诗书,又过目不忘,能否一见?”

李客听了,连忙向门外喊道:“十二郎,快来拜见东海子师伯!”

正在书房中读书的李白,连忙放下了书,来到前厅。他施过礼之后,静静地恭候在一边。

东海子向他端详了一会儿,问道:“贤侄读过《子虚赋》吗?”

李白点了点头。《子虚赋》距今已有八百多个春秋了,是汉代的司马相如为迎合汉武帝迷恋神仙方术的心理而作,其文洒脱,辞藻华丽,气势磅礴。李白十分喜爱,十岁之前已能背诵全文。他稍微调整了一下情绪,便背诵起来……

东海子边听边点头。2

当天晚上,一轮皓月当空。

李客命人将矮桌搬到天井里,四周铺上竹席,摆上茶具,冲泡了一壶雨前山茶,特意让李白作陪,三人席地而坐,边品茶,边赏月。

李客从商多年,经商者最关心的是天下大势。若局势不稳,兵火四起,生意就没法做了。他在西域时,是将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换成西域的皮革、麝香、马匹等货物,运进中原。虽然西域地广人稀,满目荒漠,条件艰辛,但还算太平,与西域的胡人相安无事。满载着货物的驼队,就是在荒原上走上半月二十天,也没遇上毛贼土匪,所以,也积攒了一些家产。他说:“大唐开国以来,屡遭磨难。自则天皇帝驾崩后,还权李氏,乃民心所向,只求没有内忧外患,世道安稳,生意也就好做了。”

东海子听了,默默地品了一会儿茶,又轻轻叹了一口气,说道:“山人以为,李唐的天下,劫难尚未过去。”

李客听了,心中一惊,问道:“先生此语——”

东海子:“山人是从乾陵的无字碑上看出来的。”

李客:“乾陵的无字碑?”

东海子点了点头。

东海子的话,勾起了李白心中的好奇,他连忙问道:“师伯,听说武则天墓前的石碑,是一方无字碑,这是真的吗?”

东海子重重地点了点头:“是真的。”

李白:“乾陵是个什么样子?”

东海子:“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大周皇帝武则天的陵墓。”

接着,他讲了乾陵的来历。

李白出生时,当时的国号不是唐,而是周,皇帝的纪年是“则天顺圣皇后长安元年”,皇帝不是姓李而是姓武,都城不在长安而在“神都”洛阳。

唐高宗李治驾崩后,安葬在陕西乾县梁山的山冈上,称为乾陵,大周皇帝武则天驾崩后,新即位的唐中宗李显,将她安葬在了她夫君李治的旁边。

两座皇陵前面各立了一方高大巍峨的石碑,唐高宗的石碑上刻着他的生平,赞颂了他的业绩,而武则天的石碑上,却不见一字!朝野称之为“无字碑”。

东海子说,他曾在无字碑前的草丛中,看到过一赤三白四只狐狸。

武则天陵前的石碑为什么未刻文字呢?

有人说,武则天以为,自己是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位女皇,其贤明、才华和功劳,难以用文字表述,所以才立下遗诏:她的陵前只立碑,不刻字!

有人说,武则天胸怀天下,治国有方,招贤选能,开拓疆土,为大唐的基业立下了辉煌之功,虽然也有过失,但其功大于过!

也有人说,武则天心狠手辣,乱杀无辜。任人唯亲,荒淫无耻,犯下了滔天之罪,其罪大于功!

还有的说,判断武则天的一生,应是功罪各半,才算公平。

由于观点分歧较大,一时难以统一,朝廷只好暂时放下,留待后人去处理此事。

又过了一千多年,出了一位林语堂,他写了一本《武则天正传》,上面开列了武则天杀害李唐皇室成员和文武大臣的长长名单,以及发明的种种酷刑,看了令人心惊胆战。这是后话。

此时,天上的月亮已渐渐西移,树叶上的露水滴落到身上,觉得凉冰冰的。

李白听得如痴如醉,并无半点睡意,心里充满了好奇,问道:“师伯,既然女皇归天已有多年,李唐的江山,再不会有内乱了吧?”

东海子摇了摇头:“武则天虽然已经作古,但她的阴魂并未散去,武则天的儿媳妇,唐中宗李显的韦皇后,又开始专权乱政了。”接着,他详细叙述了韦后乱政的始末。

韦后最早的名字叫韦香儿,是唐中宗李显之妻。李显在唐高宗驾崩后继位,他的哥哥李贤本是皇太子,被武则天废黜后,另立他为太子。当时朝政被武则天把持,由于他重用韦后的亲戚,试图组成自己的势力,为武则天所不容,继位只有两个月,便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软禁于均州、房州十四年,夫妇二人相依为命,患难与共。

武则天八十二岁时,同平章事张柬之和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突率羽林军冲进玄武门,除掉了她的八个宠臣,拥戴李显恢复了帝位,复国号为唐。

李显复位后,当即立韦氏为皇后,允许她参与政事,并追封韦父为王,又将女儿安乐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的儿子,结成死党,左右朝政,架空了李显。而李显又软弱无能,听不进朝臣的忠告,对韦后却言听计从。有一年过元宵节,韦后怂恿中宗下诏,命后宫公主、宫女一律身着民女服装,在长安大街上逛灯市,到了深夜回宫清点人数时,数千宫女逃跑了一大半!

神龙元年七月,太子李重俊联合羽林军首领李多祚,率领三百多名羽林军,冲进武三思府中,杀死了武三思父子,后又冲入宫中,想擒杀武三思的同伙上官婉儿、韦后和安乐公主。中宗连忙领着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等人登上了玄武山。中宗在玄武山上发布诏书,宣布赦免起事人员,羽林军人心动摇,失去斗志。李重俊攻占玄武山的计划失利,李多祚被部下杀死,太子李重俊逃往庐县,也被部下所杀。

平定了李重俊之乱后,韦后和安乐公主更加肆无忌惮,每当中宗临政,韦后都要坐在帘子后边听政,训斥中宗。

韦后一心想学武则天,登上女皇之位;女儿安乐公主想当皇太女,母女二人决定要对中宗李显下手。韦后让自己的情夫马秦客配制毒药,母女二人将毒药掺进面粉中,又亲手制成毒饼,命宫女送入宫中。

李显正在御书房批阅奏章,见送来了面饼,便顺手拿起一个吃了,觉得味道可口,便连着吃了几个,之后,忽然腹痛如绞,倒在地上乱滚。太监报告了韦后之后,韦后以等御医为名故意拖延时间。当她到了御书房时,李显已不能言语,俄而气绝!

中宗死后,韦后秘不发丧,伪造诏书,立自己的儿子李重茂为皇太子,时年十六岁,就是唐殇帝。其朝政大权,掌握在韦后手中。

就在韦后临时执政之初,唐中宗的侄儿、临淄王李隆基突然发动政变,率领羽林军冲进后宫,杀死了安乐公主等人,韦后逃进了飞骑营请求保护,被飞骑营的将士杀死。李隆基挽救了李氏大唐帝国!

也就在那一年,乾陵的禁军们发现,陵园里的一只白狐被一条灰狼咬死了!3

乾陵不但修造得气势不凡,而且富丽堂皇,朝廷还派出宗室官员管理和禁军守卫。在离乾陵百步之遥的牌坊上刻着“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八个大字。没有朝廷的恩准,谁都不许进入陵园,以免惊扰陵墓的主人!

在乾陵旁边的青龙岗上,有一座用青石砌成的三清观。道长陈佳云主持观中事务。东海子云游三清观时,曾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有一天午时,他在观察乾陵的风水时,忽见一只赤色的老狐狸带着两只雪白的小狐狸,从乾陵的御花园中窜出来,在无字碑前转悠了一圈,又悄悄隐进一人多高的荒草之中了。

他想,藏在乾陵里的一老两小这三只狐狸,是些得天独厚的尤物,陵园里殿堂众多,常年无人,可供尤物藏身;祭奠的供品丰盛,尤物不愁食物。还有,这里侍卫森严,不怕猎人捕杀。

想到这里,他的心头一震,这会不会是一种预兆?难道李唐的社稷还会遭受一次劫难?

他没有将心中的忧虑说出来,便转换了话题,说道:“听说李公子自幼崇尚击剑,又学到了李广的《李氏剑谱》,不知能否展示几招,让山人也开开眼界?”

李白听了,说道:“师伯过奖了,我的剑术不精,请师伯指教。”说完,从腰间解下“龙泉”剑,便在月光下舞动起来……

第二天刚刚拂晓,李白便匆匆起了床,前往客房去向东海子请安。谁知推开房门后,却不见东海子的身影。

这时,父亲也来了,他对李白说,师伯去南岗练功去了。

李白见家中做好的饭菜已摆在桌子上,便说:“我去南岗,请师伯回来吃饭。”

李客摆了摆手,说道:“东海子辟谷已有半个多月了,辟谷期间是不进食的。”

李白道:“半个多月不吃饭?”

李客点了点头。

天底下只有神仙才会不需吃饭,凡人要是不吃饭,岂不活活饿死!李白激动起来。“我也要练辟谷之功!”还没等李客说话,他便像一匹脱缰的野马,飞一般地朝南岗奔去。

东海子站在南岗的青石板上,面对着刚刚升起的朝阳,正在全神贯注地练吐纳之功。“辟谷”,也称断谷、绝谷、休粮,也就是不食五谷杂粮。

道教认为,人的体内有“三虫”,上虫居脑宫,中虫居明堂,下虫居腹胃。“三虫”都是危害人体的邪魔,也是人产生俗气邪念的根源。“三虫”的生存,依赖于谷气,人若不食五谷,也就断了谷气,“三虫”就死亡了,人体内的邪恶念头也就根除了。所以,要想长生益寿,就要辟谷。

其实,“辟谷”期间也并非一切食物都不吃,吃些药物和喝些山泉水,再辅以吐纳之功。《抱朴子》上说:“吞气断谷,可得百日以还。”

李白赶到南岗时,见东海子面朝东方,双目微闭,正在一吸一呼地练功。待他练完了,李白问道:“师伯,你练的是——”

东海子说:“吐纳之功。”

见李白有些似懂非懂,东海子告诉他说,吐纳之功是一种养生之术,就是把人体内的浊气尽量排出来,再将清晨的新鲜空气缓缓吸进来,也就是把死气吐出去,再将生气吸进来,这叫吐故纳新。可延年益寿。

李白说:“吐纳之功是什么人创立的?”

东海子笑了笑,说道:“是山人,山人无意间受到一只老龟的启迪,自创了这个功法。”“老龟?”李白十分惊讶。

东海子说:“对,是一只老龟。”接着,他讲述了一段往事……

他第一次出山云游,去的是江南。

有一天,他去太清观参加道场,也就是一次规模较大的诵经礼拜仪式,路过一座废弃的驿站时,看到旁边有一眼古井,井中无水,井底有一只乌龟。大约是乌龟掉进了井里,古井有三尺多深,井壁光滑,乌龟难以爬出古井。他想将乌龟救出来放生,但伸手够不到井底,身边又无可利用之物,心想,等他参加完了道场再来救龟,便匆匆离开了。

道场结束之后,当家的监院宣布,邻县的常寿观设坛祈祷,邀请参加道场的道士前往参加“斋坛”。于是,他便随着众人去了常春观。

离开常春观以后,他又连续参加了几场道家的法事,竟然将救井底乌龟的事忘了。后来偶尔想起时,自己已到了湘江。他以为,等雨天过后,古井有了水,那只乌龟也许就会爬出来,这件事,就渐渐淡忘了。

三年后,他再次路过那眼古井时,顺便向古井看了一眼,发现那只乌龟仍然卧在井底,它不但没有饿死,而且还比原来长大了一些!

他有些好奇,便连续数日蹲在井边,仔细观察着井中的乌龟。

他发现,井底的乌龟除了清晨吸食露水外,身子全天都是一起一伏的,不断地做呼吸之状。原来,它是靠吸日月精华维持生命的!他顿时大悟,便仿效乌龟的动作,每日的晨、午、暮都做吐纳动作,开始少食或不食,后来多日不食,仍神清气爽,不知饥饿。坚持经年,终于练成了吐纳之功,作为自己的修身养性之用。

李白说:“师伯,我想随你学道。”

东海子望了望李白,说道:“容我想想再定。”说完,便随李白离开了南岗。

三天后,李白想去向东海子问安,也顺便问问拜师的事,谁知天尚未亮,东海子已经走了!李客将一封写在麻纸上的短信递给李白。李白展开一看,原来信是写给大匡山道士东严子的,大意是说自己要去峨眉山讲经,李白是位天下少有的奇才,请东严子收李白为徒。

当天中午,母亲为李白准备了一个蓝布包袱,里面包着几件衣物和鞋袜,还特意煮了一些鸡蛋,以备路上错过吃饭的地方临时充饥。父亲亲自将他送出县城南关,他便风风火火地奔大匡山而去了。

第四章

大匡山上,住着两位能指挥百禽的隐士。求仙学道,也不忘投卷干谒。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1

大匡山在四川绵阳境内。那里山高林密,野兽出没,人迹罕至,就连身手不凡的猎人,也只能结伴而行,轻易不敢独身进山。据当地百姓说,大匡山中有白虎,虎啸之声震得树叶纷纷飘落;山涧中藏着一条青龙,身长不见首尾,听了让人背上直冒冷汗!

还有人说,大匡山上有位修道的高人,他住在白云深处的山洞中,在山顶上打坐时,不管遇到多大的狂风暴雨,他都纹丝不动,似乎身子与山石融为了一体。他走起路来,声息轻盈得像一阵清风刮过。他虽然已是满头白发了,但面容却像一个处子,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有多大岁数。

李白风尘仆仆地赶到大匡山脚下时,已是暮色四垂了。他看到驿道旁边有一家车马客栈,便在客栈里住下了。他要了一碗米线和一碟辣椒,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吃完饭,店小二过去收拾碗筷时,李白问道:“请问,进大匡山的路,怎么走?”店小二停下了手中的活,吃惊地望着他:“客人要进大匡山?”

李白点了点头。“就客人一个人?”

李白又点了点头。

店小二朝李白打量了一眼,说道:“我劝客人先找个当地的向导,再邀几位猎人同行。”“为什么?”“因为小路难走,野兽成群。一个人进山,恐怕——”店小二收拾了碗筷,摇着头回灶房去了。

李白不信邪,他觉得自己的那把“龙泉”剑,能横扫一切狼虫虎豹!第二天一大早,他手提“龙泉”剑,斜背蓝布包袱,沿着一条羊肠小路,朝着莽莽的大匡山走去。

他翻山越岭,走了两个多时辰,既没见到砍柴的樵夫和采药的郎中,更没有遇上什么白虎青龙!一路上看到的,是满山遍野的野花芳草,听到的是山顶的松涛和山涧的流水声。

正当他顺着一道山梁向上攀登时,忽然听见一个浑厚的声音:“来人可是李白?”

李白听了,吓了一跳,他连忙停下脚步,朝四周打量一会儿,周围并无任何人影。他以为自己产生了幻觉,并未在意,又继续攀登。

不远处,又传来了声音:“来人可是十二郎李白吗?”

李白这次听清楚了,那个声音分明是在叫自己!他连忙站在那里,朝四周打量着。

忽然,一个人影从山崖上站起来,此刻,李白想起了东海子的信,顿时恍然大悟,连忙双膝跪下,大声说道:“弟子李白拜见师父。”“不必多礼,快快起来吧!”声到人到,说话间,东严子已经走到了李白身边。他双手将李白扶了起来,笑着说道:“山人在此等候多时了。”说完,解下他的包袱,领着他去了山顶上的太极庐。

太极庐是一个宽敞的石洞,石洞上方恰有一块长约五丈宽的青石板,石洞既可遮风挡雨,又可容身修道。因形似房舍,所以取名“太极庐”,庐里十分简陋,除了一些经书之外,就是锅灶草床等物。

东严子看了东海子的信后,对李白说:“只要你吃得了山中之苦,山人巴不得多个伴儿。”

李白见东严子随和可亲,正要行拜师之礼,东严子摇了摇手,笑着说道:“在山人这里,并不讲究那些常规俗律,一心修道,不问世事,才是正道,记住了吗?”

李白边听边点头。

自此之后,李白便开始了隐居修道的生涯。

东严子教徒的办法十分简单,他只要求李白先学教义,再学“三玄”,即《周易》、《老子》和《庄子》。学了“三玄”,还要学“一”。

他认为,把“一”学通了,才算真正明白了道教的真谛:

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淮南子》说:“一也,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一,同等于道。认为道的化身,就是教主太上老君。

在学经修道之余,因山上无马不能练马术,东严子便从山谷中砍来老楠竹,以火烤炙之后,制成弓箭,先让李白在百步之外放箭射树桩,以锻炼臂力,再让他射树上的毛栗,每天射下百粒毛栗才能歇息。2

李白发现,师父东严子每次讲经之后,便让他在太极庐里背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