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镇游6四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00:02:36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古镇游》编辑部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古镇游6四川

中国古镇游6四川试读:

引言

这是每个中国人理想中的家园

也是我们祖辈们实实在在的生活空间

与风一起穿过竹林和茶园

回到久违的家乡

挂满辣椒的阳台 还高高在上

那一挂火红的岁月

与我血脉里的颜色 一样

寻访手记

走进天府之国

人间四月天,天府踏青时。怀揣《古镇书》的编辑采访计划书,心存寻访“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镇梦前往四川。除了行囊里装满了临行前收集的大量关于四川古镇的资料,一路上更是逢人就问,不断地修订计划,不停地往资料夹里记东西,一条以成都为中心出发点,遍访蜀中古镇的线路在这样的千锤百炼中出炉。

四川古镇的分布较为集中,结合当地实际情形,参考了古镇旅游爱好者提供的资讯,并请教了相关的专家,我们选取了以川西、川南为重点,辐射川北的方案,寻访了足以代表四川古镇文化现状及发展的32个古镇,以全景式的角度将这些独具魅力的人情社会单元一一收录,呈现给所有关注蜀中古镇的人们。

喧闹的都市,钢筋水泥的丛林带给人太多倦怠,古镇正在慢慢成为我们心中的“世外桃源”,走近它,但不要惊扰了它,让我们记住:守卫共同的精神家园不只是古镇人的事!

我的寻访线路

从成都出发,第一站选择了川西坝子周边的古镇,沿成温路(成都—温江)往祟州方向走,沿途一派川西平原风情。在祟州县城坐班车前往街子镇,小镇不大,半天可走完,拎了一袋汤麻饼返祟州,再坐车去大邑安仁镇。刘氏地主庄园内除了特色建筑,还有闻名已久、有“红色美术经典”之称的大型泥塑“收租院”。晚上返回大邑县城住宿。次日早起,向邛崃进发。邛崃境内一改川西坝子的平坦,开始有了起伏,远有高大的天台山,近看成片的油菜花黄得灿烂。平乐和火井是相距很近的两个古镇,但又各具特色,一个是“天府南来第一州”,一个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气的地方”,很具观赏价值。晚宿平乐仁和栈,田园的清幽引人好梦无数。在邛崃县城坐小巴往蒲江西来,西来的保存状况较差,古街已不足200米,当地政府已引起重视,正在制定保护性开发规划。游罢西来,经蒲江返成都,结束第一站。

接下来的两个镇亦在成都周边,一个居南,一个居东,交通很方便,一天寻访一个足矣。南边的黄龙溪值得品味的是正街,这条街不长,却集中了黄龙溪的精华。东边的洛带镇独具西部客家风情,其会馆建筑群更是一定要看的。

从本书“四川古镇寻访路线示意图”中可以看出,除了川西坝子,四川南部也是一个古镇集中的地区,所以,这里成为我们此次寻访的第二条重要线路。从成都出发,沿高速公路先到乐山,乐山境内公路与水路相结合,交通网十分完善,几乎可以以这里为出发点,沿线将川南古镇一一走完。

靠乐山市区最近的是罗城和龙华两个古镇,罗城古镇的名声很大,远播至澳洲,但古镇的保存状况不容乐观。前往龙华的路况不是很好,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跟罗城比,在龙华的感觉要好许多。龙华虽说离乐山近,但它实质上属宜宾管辖,宜宾境内还有一个闻名遐迩的古镇,那就是李庄。从龙华到宜宾市,再从宜宾转车去李庄,这个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川南古镇可圈可点的东西委实太多,风貌、建筑、人文,无一不令人流连忘返。坐船溯江而上可至江安县,城南的夕佳山民居集川南明清建筑之大成,令人叹为观止。

继续深入,可抵泸州合江,合江福宝古镇是西南古村落群的代表,依山傍水的建筑,加上浪漫的人文气息,展现了博大精深的四川文化。从合江折回泸州,转车向盐都自贡方向行走,与仙市古镇邂逅在中途。仙市的美,美在灵性,美在淳朴。

过自贡上成渝高速路,从内江往西一点是资中。资中是个不大的县级市,却有着两个很著名的古镇——罗泉和铁佛。与福宝、仙市比,罗泉和铁佛在开发性保护方面相对要差一些,很多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群落和街巷都在逐渐消失,让人惋惜。回内江,还是沿成渝线坐前往重庆方向的班车,在隆昌城下车,转至云顶寨的公共汽车。川南古镇的神奇就在于其形态的各异上,既有依傍江水的温婉小镇,也有居隅浅丘的山寨,云顶是后者。

返回成都后,稍事休整,沿成雅高速公路,抵达雅安,这里是我们川西北古镇行的中心出发点,去往洪雅、汉源、石棉、康定等区县都要在这里转车。雅安周边的上里和望鱼各具风情,前者很有些江南古镇的风韵,水好桥多,有阴柔之美;后者则与山融为一体,具阳刚之风。回雅安城,次日搭上去洪雅的汽车,寻访柳江和高庙,在这两个古镇都可以看到具川北建筑风情的吊脚楼。返雅安,转车去汉源清溪,可以领略到南方丝绸路上的小镇风韵。汉源有直接到石棉县的汽车,从石棉再转车去安顺场。安顺场的古镇建筑可观赏性不高,它的吸引力在于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位置。从石棉再返雅安,一心想着即将要去的康定丹巴。想不出川就欣赏到浓郁的藏族风情,丹巴之行会让你收获满怀。带一身藏族气息从丹巴回到成都,又踏上去桃坪的路程。一路上几乎是与建筑工地为伴,原因是四川正在修建与都江堰有着相同功效的又一大型水利工程紫坪埔。进桃坪后,满眼都是羌族风情,与川西、川南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三天的桃坪经历就个人感想,完全可以另编成书,但这一次的主要任务是古镇,所以还是继续沿着古镇的路线行走。德阳孝泉是这条线的第一站,接着是三台的江古镇。孝泉交通顺畅,江的路况就有些困难了,但后者在古镇建筑、古迹资源方面的可观赏性更强。从三台到青林口,需要转两次车。青林口很破旧了,如今只是江油的一个乡,但风景尚好。游罢青林口,需返回绵阳才有到阆中的车。阆中城四面环山,三面临水,有“阆水中央”之称,秀美异常。从阆中再往东,巴中、达州、广安是这条线的最后三个地方,也是我们四川古镇行的最后一站。无论是恩阳、石桥,还是沿口、肖溪,其建筑与风情更多了些许大巴山的味道,交通还算方便,吃住比起川西、川南略要简陋一些,民风却更为淳朴。

亲历四川古镇的感受及给您的建议

此次蜀中古镇行,前前后后共计50多天,四川古镇东南西北均有分布,以川西、川南为集中地。

如果是看风景,3-5月是寻访四川古镇的最佳时节,有阳光,有春雨,有野花;如果想热闹,可选择春节期间前往,蜀中古镇的节日盛典多集中于此间。

四川古时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但现在交通建设发展较好,没有通车的乡镇几乎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往来于四川古镇间,交通不是大问题,但行前还是需要作好计划,可以在路线上合理安排,以免走绕路,耽误时间。古镇大多民风淳朴,古镇人热情好客,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会是你寻访古镇时最好的解说员。四川的美食多从民间而来,古镇上好吃的东西很多,一定要寻味而去,不可凭相追逐。

四川的古镇目前都面临开发与保护的矛盾,这一点也是我们在寻访中深受困扰的一件事。作为古镇的游者,我们希望它可以尽可能地保有原貌;而作为古镇的居民,都会希望生活得更好,希望可以推倒旧房住新房。二者之间的矛盾看似不可调和,但细想应该会有更好的办法来处理。如果,当地政府可以合理规划,取之于古镇用之于古镇;如果,外来游客可以视爱护古镇为己任,轻轻来,轻轻去,不留下对古镇的环境破坏。那么,这一方土地才可保有它们的宁静,还我们一片人生的乐土!

中国古镇游编辑部特约记者

李云、刘乾坤、黄红、牟立志、沈秀涛

四川古镇概况

作为古巴蜀的领地,四川幅员辽阔,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它也一直是自然经济和小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传统的集市贸易促成了场镇的兴盛发展。据史料记载,大约在殷商时期,四川境内就已有规模较大的集镇建造活动,数千年的历史跨度,在四川的古镇遗留下了无数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四川古镇大多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现存可见的古镇风貌却多为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后逐渐形成的。一座座的场镇是川人生息繁衍的空间,其建设格局亦完完全全地体现出原始的蜀地生存状态。

四川古镇的建筑特色有四:

第一,四川境内地形复杂,场镇的建造多与环境紧密结合,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宛若天成。如犍为罗城镇,雄踞山脊,形似旱船;资中铁佛镇倚坡而建,古朴典雅;双流黄龙溪沿两江汇流布局,古朴秀丽。黄龙溪 两江汇流处

第二,因四川地貌多变,平原多竹木、浅丘多页岩、河滩多砂石,其建筑所用材质也是就地取材。如川东北部临嘉陵江,多见统砂墙;川西南一些地区靠长江,就以卵石累砌墙;川南多竹,竹子成为常见的建筑材料被用到民居的修建上。中间蕴含了能工巧匠的奇思妙想。安顺场 石砌民居

第三,四川集镇的形成,最初多为自发,形成规模后,当地的富绅、财主会出面统一修建,形成了较为浓郁的宗法、宗教气息,很多的场镇都有三宫八庙,兴盛的大镇如李庄、黄龙溪等,还曾有过九宫八庙的宏伟布局。黄龙溪古镇,远景为古龙寺大殿。

第四,据史料载,四川几乎没有原住民,多为外籍移民进入,比较典型的是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多会选一个地方作为聚居地,保留故乡习俗和乡音,修建各具特色的地方会馆,如洛带古镇即为此类的代表。洛带 广东会馆

最能体现古镇风貌的是其民居建筑,四川古镇的民居受地理环境、气候和民间礼俗的影响呈多样化形态。平原河谷的建筑趋于轻盈雅致,斗拱飞檐,雕梁画栋,以街为市,山环水绕,既有市井的氛围,又不失田园韵味。山地浅丘则起伏有度,鳞次栉比,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在民居的建筑格局上更有干栏式(如黄龙溪镇)、碉楼式(如桃坪)和碉房式(如丹巴)等各种类型。

历史悠久、风格各异的古镇是四川乡土文化最典型、最生动、最直观的写照,具有厚重的文化、旅游、经济价值。但因地处西部,相对闭塞,其建筑所取材质多为土质、木质,能经得住百年岁月侵蚀和风雨摧残的古镇少之又少。加之后代居民在保护方面的不力,人为的破坏和天灾,使四川古镇急剧败落和消亡。所谓的现代文明步步威胁着古镇的传统文化,某些古镇上越来越多的钢筋水泥房让那些雕梁画栋渐渐地成为尘封的历史,让人颇为遗憾,扼腕叹息!

四川古镇的民居风格

四川之地,民族众多,各地居民由于所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气候条件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差异,反映在建筑形式上的风格也就各不相同。藏族、羌族、土家族、苗族等建筑都各具特色,即使是汉族地区,由于四川地域广大,清初“湖广填四川”以来,移民较多的地域,部分民居或兼有北方民居矮檐厚墙的特色,或兼有云贵高原的建筑特点,纷繁多样,不一而足。四川省典型的四合院民居群

因地制宜的独特家园

在四川漫长的历史中,吸收了全国各地的文化艺术的精华,结合自身的发展演变,衍生出与各地不同的人文内涵,民居建筑表现得尤为突出。四川民居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地理环境和气候,二是民间礼俗。经过历代经验和技艺的积累,反映在民居建筑上的,是浓郁的四川特色。民居也相应分为:干栏式、碉楼式、碉房式等。

干栏式木结构建筑

干栏式建筑形式历史悠久,在古代是指以树干为栏的木阁楼。“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古代的干栏建筑是下层用许多木料搭成一个平台,然后在其上建筑房屋。现在常见的干栏式建筑实际上是穿斗式结构,只是把底层架空而已。此建筑形式四川各地均有分布,多见于四川和重庆的山区场镇。柳江吊脚楼

碉楼式建筑

碉楼主要分布在岷江流域的羌族聚居地区,是羌族人民利用岷山多石的条件,因地制宜创造出来的。今天阿坝州羌族和部分藏族还保留着这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桃坪羌寨碉楼民居

碉房式建筑

碉房式建筑是藏族传统的住宅建筑,是藏族人普遍采用的建筑形式,多为独户使用,房高三至四层,碉房平面方正,用乱石砌墙或土筑墙,外墙实多虚少,形似碉楼,故名碉房。丹巴 千碉之国丹巴 碉房民居

四川古镇主要建筑类型

今天保存下来的古镇,星罗棋布地散落在四川山川的各个地区,其建筑通常被称为乡土建筑,这不仅包括常见的民居,而且还包括独有四川特色、种类繁杂的民间公共建筑,如寺庙、塔、桥、戏台、半边街等。

四川古镇所建石塔多是用来调节风水的“风水塔”,或者是用来祈祷文运的“文风塔”,还有一些是单纯的风景塔和名人纪念塔。上里 文峰塔

牌坊

也叫牌楼。在四川古镇中牌坊一般放在村口或渡口,或场镇中心地带。牌坊主要是为了表彰某人某事而修建的褒奖性建筑,材质一般以石料为主,规模和大小都以牌坊的间数和屋顶楼数的多少为标志。上里 双节孝牌坊

寺庙

四川古镇所建的寺庙不仅有佛寺、道观,还包括大量崇拜各路神仙的庙堂和神龛。古镇一般都建有川主庙,有的则拜佛祖,也有祭拜行业宗神的寺庙。李庄 慧光寺

民居

四川民居依山伴水而建,多为干栏式的吊脚楼,而且各地区结合实际情况兴建,不拘泥形式。主要结构是以石为基,木构为主,一楼一底,不破坏环境,同时又隔绝潮湿,保证居室的私密性。福宝 民居

四合院

一正两厢或四栋房屋围合成院的“四合院”是民居最常见的构成形式。虽然在不同地域房屋的配置比例有所不同,但基本结构仍是四合院。在四合院的基础上,进行合纵联横,变成院落和建筑群。阆中 四合院

四川境内河道众多,古镇多有溪水纵横其间,有些多雨地区的古镇修有廊桥,起到遮风避雨的作用。桥不仅是联系两岸的通道,有时它还是调节风水的重要建筑。青林口 风雨廊桥

戏台

戏台是四川古镇主要的文艺活动中心,也是多数街道支路的交汇点,大多造型精美,建筑华丽,下层一般还建有过道或大块场地以供行走或进行其他的表演活动。罗泉 古戏台

半边街

四川古镇独特的街道建设,一般一面为民居住宅,另一面或为绿水环绕,或为山路岩崖,路宽不过三四米,此乃四川建筑布局不与环境争夺空间,顺应自然的特殊做法。仙市 半边街

枕山、环水、面屏

古村落的选址都极为考究,大多傍河而建,背靠大山,完全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古代风水理论。土地、水源、山林,不仅有良好的小气候,而且有消防、排水、泄洪、灌溉等功能。以山为本,以水为魂的山水田园特色显著,创造了奇异优美的自然美与精心设计的人工美和谐统一的山村环境,是一种非常完善的人居环境。

古镇布局的鉴赏

古镇鉴赏

古镇大多是由集市发展而成,在一定区域中的经济与贸易的功能最为显著。相对于古城而言,一般的古镇在规模上要小得多,政治与军事方面的意义也不十分显著。

总体而言,不论何种地形,古镇在选址与布局上多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最佳选择。所谓负阴抱阳,即古镇基址后面有主峰“来龙山”,左右有次峰或岗阜的“左辅右弼山”,山上要保持植被丰茂;前面有月牙形的池塘(宅、村的情况下)或弯曲的水流(村寨、城镇的情况下);水的对面还应有一个对景山——“案山”;轴线方向最好是坐北朝南,但有时也不作严格要求。古镇基址应正好处于这个山环水抱的中央,地势平坦而具有一定的坡度。这就是中国风水术中所指“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格局。

由于地形多样,各地古镇的布局也因地形地貌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四川幅员辽阔,地处高原及盆地地区,古镇多依山势而建,或在建筑类型及用料取材上有所变化。

下面,我们将从古镇的布局和古村落的布局两个方面为您讲解不同类型的古村镇的鉴赏重点。

古村落鉴赏

中国古代传统的家族制度与文化理念,主要根植于广大乡村之中。以宗族聚居为特色的村落,均呈现出井然的秩序感与等级特征,并使围绕血脉的人缘居住方式一脉相承。农耕文化与落叶归根的传统,也使得乡村成为古代中国的财富聚集地,数代人苦心经营的村落往往都有着精心的选址布局,以及美观实用的公共建筑和民居。典型的古村,往往能体现中国人的居住理想和生活的态度。

仙市 天上的街市

仙市是那种隐藏在地图深处的古老街市,在川南深绿的大山大水中独自存在,民风淳朴,建筑老旧。那些众多默然不语的寺庙、祠堂、馆阁,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却风韵犹存。

盐道明珠

从自贡到仙市只有约20分钟车程。已经有1400多年历史的仙市,静静地依偎在釜溪河畔。这里曾是自贡井盐出川的必经之地,因盐设镇,整个仙市古镇的兴起和它所有的记忆几乎都与盐相关。从自贡沿釜溪河而下的盐船,经过仙市,再到重庆,差不多要十来天时间,遇到水浅滩露,众多盐船就在仙市古镇的码头歇脚,一时帆桨如织,挑夫盈途,一派繁华景象。仙市 老街 从这条老街仍可以看得出半个世纪前的繁华,而这繁华以及仙市所有的记忆几乎都与盐相关。当年的盐就是从自贡沿釜溪河而下,经过仙市,再到重庆的。

古镇之名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玉皇大帝的女儿被人间美景吸引,下凡畅游,至釜溪河畔,稍有困意,遂侧卧岸边,逍遥酣睡。待人们发现赶去时,见仙踪已无,只留下满岸异香,遂将此地名之为仙滩。年月渐久,口耳相传,就演变成今天的仙市镇。仙市 牌坊 这座石牌坊一看便知是新修的。上面的长短两联却很有意思。短联是“五庙香风绕绣户,百舸樯影动汀鸥”;长联为“狮峰朝阁右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釜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柱杖僧归苍茫外”。

佛韵满街

整个古镇不大,一条长长的正街,不出半小时就可以走上三遍,但满街的明末清初的古建筑群让人叹为观止。其中的“四街、四栈、五庙三码头、一鲤三牌坊、九碑、十土地”,至今仍然鲜活灵动。加之与神话传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充满佛教文化韵味的古代建筑艺术也布满了这个古镇。

建于1692年的南华宫和建于1850年的天上宫是这类建筑的代表,红墙黛瓦、众鳌高翘、雕梁画栋、木雕飞禽走兽、花草虫鱼,造型各异,栩栩如生。这里的佛教文化也很兴盛,佛像雕塑林立,长年香火缭绕,古刹钟声回荡古镇,还有那“仙女峪”,曾有“瑶池”之称,内有摩崖石刻、石窟观音、月亮井等名胜古迹。

古镇民生

在镇口下车,一眼就看到书写着“仙市古镇”四个大字的牌坊,这里也是古镇的街口。过牌坊,沿着石板铺就的下坡路往镇里走,两边都是木头的两层楼,上面都插着蓝色白边的号旗,支撑屋檐的木挑上悬挂着红灯笼,令古镇平添了些许喜庆。仙市 老街 老街上的店铺热热闹闹地开着,屋檐下的红灯笼给这里增添了许多喜庆的气氛。

仙市古镇是四川境内保存最好,风韵十足的小镇,但毕竟岁月风雨无情,古镇老街上的有些木楼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尤其是街口的山西庙已经只能看见房顶了。从中正街向右转,进入半边街,这条街相对安静一些,没有那么多铺面,蜿蜒的街道两边也是相同的木楼,过街门洞下,立着三三两两用竹竿架起的晒衣杆。细看之下,竟也品出点悠然的滋味来。

半边街的尽头有一个打铁的铺子,整个铺面用木头做的栅栏围住,由一根根竖着的木板相隔开,可以完全看见里面的劳作。5个小伙子围着两个火炉忙碌着,丁丁当当的敲铁声此起彼伏,仿佛回到古代的铁铺。

正街的茶馆特别多,里面坐着的多是老人。他们大多不是坐着,而是蹲在长条的凳子上,安详地吸着旱烟,在方桌上玩着麻将或者长牌。街的拐角时而有简陋的剃头摊子和牙医摊子,古镇的民生因为这一切而生动起来。

金桥寺仙市 金桥寺 这座著名的金桥寺,占地面积3233平方米,内设大雄宝殿、观音殿等。

来仙市一定要去的地方是金桥寺。在这儿,不光会看到佛光闪耀的塔身,冥冥中的幽谷梵音更会像阵阵清风拂过心灵。“金桥寺”的地理位置很独特,一条小街穿寺而过,令人分不清是街市,还是佛寺,使得这座寺庙有了极其罕见的时代气息,也使得仙市的街市生活多了几分幽淡、超凡之气。

在通往寺庙的瘦长瘦长的街上,有座戏楼,每逢放生会或赶集,一些善男信女围着红色的围裙,抬着大桶的清油匆匆走过。祈福迎祥,带福还家,永远是古镇人的美好愿望。

金桥寺的寺名是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题,寺内飞檐挑角,木雕精致,各殿佛像伫立,香火甚旺,俨然是川南旅游线上的佛教文化亮点。仙市 中码头栅门 釜溪河畔的仙市码头,曾经帆桨如织,挑夫盈途,一派繁华景象。仙市 釜溪河 如今的釜溪河上浮着点点绿藻,已经略有污染了。

水边的仙市

从金桥寺后门穿堂而过,就是河边了。河边修了石台、石凳,总有些老人坐在河边闲聊乘凉。河面上漂浮着连片的浮萍,放眼望去一片碧绿。河边停着几艘乌篷船,静静的,正所谓“野渡无人舟自横”。幻想一下渔歌唱晚,长河落日的画面,也竟有点诗意。釜溪河水经年地流着,古码头上斑驳的石板,街面独具特色的宫祠、佛寺中弥漫着的袅袅烟火,还有河边的流水人家……所有的这一切,构成了仙市的灵性,回荡在每个走过它的人的心间。

福宝 宝地生在青山中

进入福宝,车在山区的泥巴碎石机耕道上颠簸向前,这样的路况对初来乍到的人无疑是一种折磨,而满车背筐挑担的当地人却怡然自得,聊着收成,说着所得。车窗之外,远处是大娄山脉的千仞高峰,白云缈缈间视线开阔。眼前万顷良田,梯梯叠绿,偶有几只白鹭翩翩飞起。心随景迁,情随画移,尚未进入古镇景区,人自醉了一半。

福宝今昔

踏上开往天堂坝的公交车,从合江县城出发,过繁华的榕山镇,再翻过云遮雾绕的大丫山口,40公里的路程在路面的颠簸与窗外的风景交织下被抛到了身后。福宝镇到了。福宝 民居 远眺福宝,这层层叠叠的悬山屋顶,如一群展开“人”字形双翼的大鹏,正凌空而起。

福宝古镇始建于元末明初,到明末清初已“积众数百家,可为巨镇”,成为川南大漕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福宝建镇时,因地处山区,交通极不方便,镇上居民谋生艰难,于是把希望寄托在神佛身上,建庙宇以兴场,将镇名取之为“佛保”。明末,佛保场遭遇一场大火,镇上民居建筑几乎尽焚,重建时,在正街上挖到一个直径7尺的鹅卵石,谓之为宝,遂改名为佛宝新场。解放后,更名为福宝场。福宝 回龙街 每转过一条小街小巷,都会出现一个古朴的景色,构成一幅幅风情画。

要观古镇全貌,镇外北面的山腰是一处绝佳地方。人在山上,远远望去,莽莽大山背下是依山而建的古镇民居,高低错落、鳞次栉比。排排吊脚木楼随山势起伏,缕缕炊烟缓缓生出,淡淡地飘散在周围山中。从密密的青瓦屋顶中透出一些细细的缝,是隐约可见的街道,三两个路人静静地行走其间,那古朴典雅、天人合一的氛围,让古镇的古风古韵就这么跃然眼前。

回龙河上回龙桥

下了山,步入古镇,穿镇而过的蒲江河河面窄窄的,竟还有船行于其上。古镇入口处的回龙桥据说是清道光年间建造的单曲石拱桥,全长25米,桥面宽4米,拱高6米。桥的中央部位镌雕有一条龙,桥中挂有剑,雄跨于白色溪上,桥街全部用大青石铺就,栏杆是大青石雕刻而成的歇山式房顶式样,是当时福宝大漕河惟一的一座石拱桥。

可惜的是,这座桥正在变为天天走可却看不见的桥,除了桥头拐角处摆着的那张收费的方桌,还能证明它作为桥存在,其余的桥面都盖上了房子,开成了店铺,桥面宛然已成街面,“龙”、“剑”更是早就无处可觅,倒是桥下的回龙河让人有了一丝惊喜。

碧绿的水波在船桨的拨动下,绽开一圈一圈美丽的波纹。偶尔有鱼的影子,但只是一晃,又沉入河底,怕是被贸然闯入的游人惊吓到了吧。船驶向河中央时,河底冒出很多小泡泡,不知道是否是鱼儿在嬉戏?河两岸是绿的草,倒映在同样绿的河中,安宁而恬静。

回龙街上老民居

跟蜀中的小镇异曲同工,福宝的老街依山而建,参差错落,青石板铺就的小街宽处七八米,窄处仅一米多,路面斑痕累累,深浅不匀、凸凹不平,行人在起起落落、蜿蜒上升的石阶间上上下下,朦胧中呈现出小镇国画般的画面。

过回龙桥右拐,是镇上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回龙街,自然也就成为古镇最热闹繁华之所在了。这是一条依山势而起的街道,山墙黑瓦层层叠叠。墙多用麻黄色的泥砌成,里面和着砻糠,再在外面刷上白灰,被木框切得整整齐齐。有的日久白灰剥落,露出里面的砻糠,远远看去,感觉到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街道两旁是典型的明清风格川南民居,由于风雨的侵蚀,木柱、木墙、木门槛已经有些深黄而微带黑色,木质也粗糙而疏松,走在其中,有一种淡淡的、陈旧的味道扑鼻而至,沉醉而令人恍惚。

三宫八庙有名气

在福宝不可错过的古迹就数三宫八庙了。三宫是清源宫、万寿宫、天后宫;八庙是五祖庙、土地庙、张爷庙、禹王庙、火神庙、灯棚、王爷庙、观音庙,大多分布在回龙街上,各有神韵。随便走进一处,旧时格局犹存,大都设有戏楼、厢楼、天井,板壁、框架穿榫,雕梁画栋,技法拙朴,却透着生动。

回龙街上最大的寺庙有两处,一是五祖庙,位于回龙桥的东头;一是清源宫,也称川祖庙,位于回龙街南面快下坡的地方,它也是三宫八庙中最有名气的,由一个偌大的四合院组成,四周都是木结构房舍。大门向西,高高耸立,雕龙画凤,白底黑线,对比鲜明,庄重威严。

院内整个建筑设置随地形而定,南头低,北头高,东西对称。南头有一个大戏台,专供开会和演出用。台下,自南向北,由低到高,有一个青石板镶嵌的近五六十平方米的广场,天然形成了一个露天大戏园子,是古镇人集会和看戏的好地方。

再往北,就是一个约有10多个台阶的梯坎,是天然的“观礼台”。梯坎上去,就是川祖庙的庙宇了。旧时的川祖庙香火旺盛,除了镇中居民,三乡五地的香客逢赶场日也会专程到川祖庙,叩拜川祖菩萨、烧钱化纸、作揖磕头、祈福免灾。

惜字亭

在天后宫旁的黄桷树下,是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惜字亭”,高约8米,共八方六层,每层每方都刻有浮雕图案,是“天后宫”烧纸化钱的地方,又叫“字库”,俗称“化钱炉”。相传镇上的文人尊圣贤惜字画,凡有不中意之作,绝不随地乱抛乱弃,集中起来,选良辰吉日,放到“字库”中予以焚化,以示对祖上传统的尊敬。镇上的乡民亦就视福宝古镇上的“字库”为神圣之地,建亭保护,故称“惜字亭”。福宝 回龙街 回龙街的街巷和阶梯仍用青石板铺成,街巷宽不过两三米,窄巷仅容一人通行。

站在树下,仰望着遒劲枝条拥着的惜字亭,顿然萌生思古之悠情。辨读着风化后仍依稀可见的铭文“千画归字库,一字人曹仓”,历史上佛宝镇的鼎盛文风顿时在脑海中勾勒出来。

夕阳下的小镇居民

回龙街上,沿街小巷蜿蜒,爬坡上坎,就可以看到榕树下坐着的品茶人、街边摆摊的生意人、坐在门口竹椅上晒太阳的老人、相互逗弄怀中小孩的年轻女子、还有那骑在四脚朝天的长条木凳上刚刚学会走路的顽童,当然更少不了倚在门口抽叶子烟的老者、坐在街边缝针线活的老婆婆,他们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一边闲聊,偶尔还会抬头打量过往的行人和前来采风的游客。福宝 这条长约两公里的街道,尽管窄窄的、冷冷清清的,可是街上店面却式样各异,如小卖部、小饭馆、小旅店、理发店、供销社等,甚至连卫生院、银行都有。福宝 在镇里,常见到这样背着背篓的行人爬坡上坎、悄无声息地走着,背篓里盛满了希望。

所有的人皆是神情自然,不管走到谁家的小院,都可以随意参观。淳朴的山里人还会随和地配合摄影师,乐于满足远方来客猎奇、探幽的愿望。

也难怪,早在多年前福宝古镇就已成为电影电视的外景基地,诸如《死水微澜》、《傻儿司令》、《董竹君》、《大鸿米店》等许多剧目都在这里取过景,居民中的男女老少还常常“客串”一把,过过戏瘾。夕阳西下,回龙老街在残阳余晖的笼罩下显得格外生动。背着沉沉背篼的乡民匆匆行走着,想来应该是贩卖完山货后,又装上了更多的生活日用品往家里赶吧。有马蹄声隐隐传来,一个带白帽子的中年男子牵着一匹小马经过。马背上驮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红的、绿的……他不时地扭头看,露出憨厚的笑。福宝 远处青山叠翠,眼前绿竹摇风,粉墙青瓦的吊脚木楼依山势错落,福宝人在自家的菜地前,悠然自得。

福宝的水

从回龙街踱至福华街,路过一个酿酒作坊,在街的尽头是一个渡口。小小的石阶码头,泊着几艘扁舟,船头挂着“过河”的老幡。懒懒散散拉开的河滩,平平整整,光洁如玉;一沟清明澄澈的流水,轻柔地漫过戏水游人的脚背,温柔多情,令人心旷神怡。在黄昏的光影下,满滩碎金浮动,静听流水与蟋蟀的和弦,平添了几分神秘的意境。

沿着河一路下去,两边长满了竹子,自然地形成一道竹林小径,行走其上,可以感觉到路与竹的浑然默契。

与现在高速发展的道路交通相比,福宝一带是不算很便利的,但在古代,这里却是川南盐道的必经之地。历史上,四川自贡的盐便是经古镇的水陆码头往南,再经天堂坝一带的山路运到贵州省的赤水等地。福宝 民居 在小镇,不论跨入谁家,都可随意参观,淳朴的山里人还会随和地配合摄影师,乐于满足远方来客探幽的欲望。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福宝的魂灵,它养育着古镇,滋润着民生,令这一方土地更显出它的柔美。

云顶寨600年前的古城堡

当有机会走近一座封闭的城或寨子时,除了引发人们对城市初期防御与交易功能的联想,还可能唤起种种有关家族聚落和延续方面合情合理的思索。走进云顶寨,面对零星的小院落和山间不时可见的人文遗存—庭院、廊榭、桥道等残垣颓壁,情不自禁地兴起对这“城”里几百年间豪门巨族的兴衰之叹。

郭氏家族创家园

云顶寨位于隆昌县城南14公里处,是一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古寨,寨墙原高7.2米,宽4.7米,周长1640米,有6处圆拱形寨门,寨内原有48座庄园以及炮台、哨楼,就像一座有建制的城镇。当年,这里曾被川南部分地区称作“云顶国”,其影响由此可见一斑。云顶寨 云顶寨所在的山脉,为泸县与隆昌的分界岭。而云顶寨就建在这山脉的一个山峰—云峰顶上。

了解云顶寨,得从郭氏家族说起。郭氏家族祖籍湖北麻城,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来此地。当时此地狼虫虎豹肆掠,人烟稀少,低矮但绵延无尽的浅丘之上是葱茏的各种树木,要生存,就得开荒种地。郭氏宗祖郭孟四等人便在今云顶镇一带开始了艰辛的家园建设工程,这一工程子孙相继,竟然耗去了600余年,最终形成了今日云顶寨和云顶场这一庞大的家族建筑群落。云顶寨 老屋前的小狗

古寨概览

云顶寨内房屋无一不是雕梁画栋,斗拱飞檐。历经数百年风雨,今日见到,仍不由自主地感叹建筑装饰的华美。整个建筑群落依山势走向而建,井然有序,蔚为壮观。信步于高大的寨墙之上,眺望东面的泸州,难免生发些思古之幽情,似乎看到了那些古老的寨墙之上扛枪的寨丁在执行防务。一阵疾风拂过,林涛之声布满天宇,摇曳的树阴,演幻出一个个奇怪、美丽的图案,溢美之词马上在脑海之中跳跃开来。

寨墙下的云顶场是为了郭氏家族的生活起居所兴建的,三条主街呈丁字形。一条连着泸县,叫水巷子;一条连着隆昌,是以前主要的农副产品交易地点,叫做猪市坝;一条则是去往云顶寨的石板路,这条路比较宽,以前是郭氏子弟用以跑马的地方,因而叫做马道子。

三条街的街口都有栅子门,栅子门上有哨棚。今天还能清楚地看到栅子门的门槛。这个建在山顶的场镇在当年连着两州三县,两州是指内江地区和泸州地区,三县是指富顺县、隆昌县和泸县。

金柜儿和老井云顶寨 老街 在老街上还有老式的中药铺,柜台里坐着安详的老者。

现在的云顶寨里建有民俗文物陈列馆,馆址所在地是当时寨主的房屋。馆内藏有众多的木雕、瓷器,许多物件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最让人称奇的当数明代制作的六柱床。床沿下有一平台,上面放有桌椅,椅子分别置于床头床尾,中间放一圆桌。圆桌可拆分,分开后又成为单独的半圆形桌子,可分别放在椅子的旁边,吃饭、喝茶、看书,都可在这个床上完成。

椅子又被称作金柜儿、银柜儿,因为椅子上有抽屉,是存放金银珠宝的地方,相当于今天的保险柜。最大的床为十柱床,带有卫生间,完全是一间由上等楠木打造的卧室,这种床可能不会比今日故宫里存放的皇帝老儿的龙床逊色。

在云顶寨,除了电视、电话以外,几乎找不到任何工业文明的痕迹。人们在讲述历史和小生意的经营中,打发着每一个清晨黄昏,依然住在几十上百年前盖的青瓦木屋中,踏着灰暗的青石板走亲访友,在古老的井边汲水传播新闻。云顶寨 做辣椒酱是云顶寨人的一项重要工作。

那些在都市中几乎绝迹的川牌,是这里的娱乐主流。仅有一家卡拉OK在此地不和谐的存在着,但那噪声在这清新的空气中每天绝不会超过两小时,今天的小镇,大部分的生活犹如昨天。云顶寨 场口

梁家小店

云顶场和云顶寨上面有大大小小十余家小餐馆和农家乐,云顶场上的梁家小店是开得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家。小店厨房临街,进去依次是用餐、品茗和玩牌的地方。小店的窗下是一大片草地,后面是葱茏的树木竹林,抬眼望去是满目的苍翠和含黛的远山,四野里充满着鸟虫的欢歌。鸟儿在屋脊和天线架子上四处张望,在春天和煦的风雨里唱着它们的爱情。

小店里的露天场地上栽种有各色花木,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木质廊桥连接着餐厅和厨房,也连接着饭菜的香味。在如此清静的环境里就餐,真是一种绝妙的享受。主人梁三哥是当地人,整日里笑呵呵地迎送四方来客,让人有宾至如归之感。其实古镇上的人都很淳朴好客,堪称现代桃花源。

在云顶寨,摸摸城墙砖与寨里残留的建筑,看看草深掩蔽的石径与荒废了的军事、生活设施,不由得对一个家族经过多少代人艰辛奋斗,达到辉煌再走向衰落的过往今昔,发出深深的叹息!云顶寨 梁家小店的天井云顶寨 通永门 云顶寨的通永门上已是杂草丛生,在这附近有几家专供游人休闲的农家乐。

夕佳山 竹海中的明清庄园

等了一个晚上,听尽了同行游客对夕佳山的种种见闻,索性早早地起床,四处看看。已经听不见鸡叫的声音了,街上依稀可见人影。东方微亮,便知道今天是出游的好天气。

从宜宾坐渡船到江安县城,按照旅行线路,在县城等到了从江安到夕佳山的公共汽车。20分钟左右,便可见远山苍翠如画的平坝丘陵,视野还算开阔。田野宁静地铺展在道路两旁,渐渐地有了些村舍模样的房屋稀稀散散地排列在路的两侧,古朴的味道一点点近了。

百年民居群落

坐落在江安县江安镇东南20公里处坝上村的夕佳山,从严格意义上说不是古镇,只能说是古民居。史料记载,最初在这里建园的是明代一锡姓富户,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由江夏入川的黄氏家族接手这里进行扩建。夕佳山 文明门 这是夕佳山古民居所在的江安城的古城楼—文明门。

自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形成了今日所见之规模。现存房舍108间,建筑面积5146平方米,分为4个院落,每个院落均以大门、前厅、后厅为中轴线,向左右两边展开,主次分明,开合有序,是典型的四川“天井式”传统民居。夕佳山 观鱼池

幽深的三进院

穿过石狮把守的大门,进入民居的第一进院落,建筑是很典型的悬山穿斗式木结构,高墙大院、翘角飞檐、黛瓦粉墙、参天古木,更有修竹掩映,景色秀美。沿九级石阶登堂入室,便是主人会见宾朋的前厅。

前厅之后是第二进院落,一眼可见悬挂在后厅正门之上的“三凤联飞”横匾。据说,黄氏家族在清代有3名子弟同时中举,地方贤达为表祝贺,镌刻此匾赠予黄家。同时,民居大门前竖着的双斗桅杆也正是为此而立。

进到后厅,可以看见左边依次展开的工字厅、经堂、戏台、中客厅、书房、琴房、学馆及后花园、西花园(沁园)。各个厅堂依次级级上升,暗寓“步步高升”之意。右边的院落,则是下客厅、小姐楼、餐厅、厨房、仓库、工房等,是庄园的晚辈、佣人、佃户等居住的地方,格调也要低些,封建等级的观念从这里可见一斑。

戏台花园悠闲之地

穿过工字厅,转过一道屏风,便是古戏台,戏台前的宽阔长廊,即是观看席。上戏台须先登七级台阶,台阶左右两边的木栏上,有两幅取自戏剧故事的木刻图画,都是些大家熟悉的内容,一为《西厢记》,一为《白蛇传》。夕佳山 民居内院 据史料记载,明代锡姓富户在此建园,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进行扩建,是典型的传统民居。

戏台通过一道圆拱门与后花园相通,在圆门的右边是一处观鱼池。在此处稍作停留,赏鱼之时,跟同来此处的游人相视微笑,仿佛置身于百年前黄氏和各地贤才论诗谈画的情景之中。

寓意深刻的建筑装饰

仔细观看民居的建筑,会发现在这里,除了院落的独具风格,每一样物件的制作也都是极具匠心、手法细腻。门窗木壁、挂匾悬对上的雕刻雕塑,描金绘彩,十分精美;柱础、驼峰多绘有云水、莲花、几何图形等吉祥图案,寓意深刻,又有着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院落堂屋脊顶上塑有“山谷提留”、“西游记”、“八仙过海”、“黄鹤楼”等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正厅前面有28扇木制的棱花格窗门,正中4扇是“渔”、“樵”、“耕”、“读”四幅镂空雕的图画,下面配“福”、“禄”、“寿”、“喜”4个木刻篆字,暗示子孙后代要以耕读为本,才会年年有余。

小桥石栏上的石刻图画,是《薛平贵征西》、《赵元求寿》等取自二十四孝图中的故事。后厅院墙上的雕塑和镶嵌画,中间为蝙蝠、铜钱图案,左右为龙凤,四周饰以祥云,意为眼中有福,龙凤呈祥。

院落的西面有园中园小景,园中有一株200多年的古黄桷兰,另有一株参天古榕树与一株高约10米的古棕树相缠相抱,树根相连,有“中(棕)庸(榕)之道”之意,显现着民居主人对儒家思想的认同,所以黄氏后人至今仍多为教师,散居在新疆、成都、西安等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