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穴手纹诊治秘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17:18:10

点击下载

作者:鲍景隆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手穴手纹诊治秘诀

手穴手纹诊治秘诀试读:

前言

手穴手纹诊治疾病,有其应用方便、效果灵验、经济安全等特点。它依传统的中医学理论作指导,不仅可以诊病、治病,而且在预防、保健上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手,作为,人体的劳作器官,受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支配;有双重的血液供应,神经、血管丰富。手为四末,是经络衔接,气血流注的部位。五俞穴大都分布于此,与五脏六腑相关联。因此,通过针灸、按摩、推拿、点压、穴位注射、割治埋线、光电治疗等手穴治疗方法,可达到调理气血、平衡阴阳、驱病祛邪、强身保健之目的。

手穴可以治疗全身性疾病,在临床上已被充分证实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手穴治疗腰痛、牙痛、头痛、肢体疼痛等痛证效果灵验,有的一次即愈。小儿推拿手穴治疗呼吸、消化、神经等系统疾病疗效甚佳。有的坚持手穴按摩、点压,使多年顽疾根除……。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诸多师友、同学的指导、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我们水平所限,书中可能存在不少缺点和错误,恳切地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一九九四年二月第一章手穴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手”作为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怎样强调它的作用都不会过份。人类正是靠手改造了自身,发展了自身。用手创造了今天这样辉煌的世界。

手不仅通过皮、脉、肉、筋、骨与肢体连接,更重要的是通过经络和五脏六腑相关联。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内联脏腑,外通四肢百骸,周流全身无处不到。因此,身体的局部可以反映整体,手的气、色、形态可以反应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与此对应,治手可以通过腧穴经络反馈到五脏六腑及身体的各个部位,起到调整气血,平衡阴阳,驱病祛邪,强身保健等作用。

中医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手诊,更强调手穴的治疗。因为有传统的坚实理论基础作指导。二千多年以前,我国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非常注重天人合一,内外相因。指出“有诸内,必形于诸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病所矣。”这种内外相应的论点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手穴诊治疾病有其特点。其一,操作简便、易学易用。所谓操作简便,就是说不用特殊复杂的医疗器械,只需医生的手、眼和简单的医疗工具即可。所谓易学易用,指手部的经脉、腧穴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手指末端的穴位大都可治疗急症,热病,有救急醒神的作用。在诊治过程中,患者不受体位的限制,不受场所的约束,可以在田间地头,车间厂房,车船飞机等处随地随时诊治。其二,便于治疗,节省时间,经济安全。手穴治病,患者采取自主体位,不需宽衣解带,还可解除一些女性患者害羞忌医的心理。医者应用方便,节省时间。因操作省事,设备简便,所以也很经济,花小钱可治病,不花钱也能治病。且手穴应用安全,一般治疗不会出现医疗事故,无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其三,治病广泛,见效迅速,便于推广。手穴可治疗内、外、妇、儿、神经、五官、皮肤等多种疾病。有些穴位疗效非常显著,比如牙痛,可取手穴牙痛点,合谷。左边牙痛取右手穴位,右边牙痛取左边穴位。边针刺边令患者做吸气(俗语抽牙花)动作,效果更佳。小儿百日咳,吃药打针均无效,用三棱针点刺“四缝”穴,挤出少许澄明色液体或血液,一二次痉咳痊愈。支气管哮喘发作令患者非常痛苦,一些支气管解痉药可控制发作,但有一定的副作用,且疗效短暂,有的采取针刺鱼际穴,或割治埋线疗法,长期随访,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且显效率在90%以上。另外,对于一些急性扭伤,按压腰腿点、后溪、威灵、精灵穴,可有明显的止痛作用。诸如此类,不一一枚举(详见第四章:手穴的常用治疗方法)。因见效快,经济安全,很适合患者的心理愿望,因而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便于推广,便于普及应用。第一节 手的解剖

手是由手骨、手肌、手的深浅筋膜、韧带以及手的血管、淋巴、神经和皮肤等组成。即皮、脉、肉、筋、骨。手的营养靠动、静脉的血液循环。手有意识的活动是受大脑皮层和神经系统的支配。手的各个部份有机的结合,共同完成手的协调动作,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1.手骨:手骨体形小,数量多,连接复杂,由腕骨、掌骨、指骨所组成,计有大小不同的骨27块。腕骨于手腕部排列成近侧和远侧两列,每列4块,计8块。根据不同形状,分别称之为舟、月、三角、豌豆、大多角、小多角、头状骨及勾骨。8块腕骨互相连接成为一体,前侧隆突,而掌侧面凹陷;掌骨为小型长骨,共5块,掌骨上端为底,下端为小头,中间部是体,第一掌骨最粗短,它的底有鞍状关节面,与大多角骨的对应关节面构成拇指腕掌关节。其它四个掌骨的底与腕骨相关节,组成掌腕关节,掌骨之间也彼此相互连接,组成掌骨间关节;指骨也是小形长骨,除拇指2节外,其它4指都是3节,共14块。第一节指骨的底以卵圆形凹的关节面与掌骨组成掌指关节。第二节指骨底有两侧凹,中间凸的关节面接第一节指骨下端的滑车,形成近侧指间关节。第三指骨下端无关节面,掌侧有粗糙隆起之甲粗隆。见图1—1。

2.手关节:手的关节包括桡腕关节、腕横关节、腕掌关节、掌指关节及指关节。这些关节有的能作屈、伸、收、展以及环转运动。中医认为,关节多为气血流注处,经脉气血运行的一些停顿点——腧穴多在此处。

3.手肌:手的固有肌肉全部位于手的掌面,分外、内,中间肌群。外侧群形成手掌拇指侧的隆起,称之为鱼际;内侧群形成小指侧的隆起,称为小鱼际;中间群位于手掌的中间部,包括蚓状肌和骨间肌。

4.手的筋膜和腱鞘:手的筋膜分深、浅筋膜,手的掌浅筋膜的结构特点是有许多纤维形成的小隔,连接皮肤和深筋膜。手掌深筋膜的表层分三部分,两侧较薄弱,分别覆盖鱼际和小鱼际肌,中间部分坚韧,称为掌腱膜,与掌长肌腱相连。手掌深筋膜在深部盖掌骨和骨间肌。手背浅筋膜盖手背各肌腱浅面,深层盖骨间背侧肌和掌骨背面。手的腱鞘主要分为手指屈肌的腱滑液鞘和手背伸肌的腱滑液鞘。它们起着约束肌腱、便于肌腱在鞘内滑动减少摩擦。(图1—2,图1—3)图1—1 手骨

5.手的血液循环:手的动脉分布非常丰富,它们且构成互相交通的两个动脉弓——掌浅弓和掌深弓,掌浅弓是由尺动脉的未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位置较浅;掌深弓是由桡动脉的末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组成,位置较深。此二弓有保证血液均分布至手指的作用,以适应作为劳动器官——手的机能需要。例如手在劳动时,在手掌或手指掌侧遭到压迫的情况下,由于掌深弓和掌浅弓借掌心动脉相互交通,并借穿支连接掌背动脉,仍可保证手指的血液循环不受影响。手的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每条动脉均有两条并行静脉,两条并行静脉之间均有许多吻合支,因此,结扎一支静脉,血液循环不受影响。见图1—4。图1—2 手指屈肌的腱滑液鞘

6.手的神经支配:支配手的神经主要有尺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尺神经穿行于尺侧腕屈肌两头之间,复转至前图1—3 手背伸肌的腱滑液鞘

臂前面,在尺动脉的内侧降达腕部。在腕部,尺神经在豌豆骨的外侧,经腕横韧带的浅表和掌腱膜的深面进入手掌。尺神经是手肌和前臂尺侧半屈肌的主要运动神经,也是手尺侧半皮肤的感觉神经。桡神经分为桡神经深支和桡神经浅支,桡神经是上肢后群肌的运动神经,也是上肢后面皮肤的主要感觉神经。桡神经穿行外侧肌间隔时,被其固定于肱骨骨表,活动性小。因此,当肱骨于中、下1/3交界处骨折时,易伤及桡神经。表现为:①不能伸腕和伸指,②前壁背面及手背面桡侧尤其是虎口皮肤感觉异常。正中神经在腕上方位于桡侧图1—4 手部的动脉(掌侧面深层)

腕屈肌和掌长肌腱之深方,位置浅表,正中神经穿过腕管在掌腱膜深面到达手掌,在手掌的近侧部发出正中神经返支,进入鱼际并分支支配除拇状肌以外的三块鱼际肌和第一、二蚓状肌。正中神经关系手的主要运动功能,也是手掌面的主要图1—4 手部的动脉(背侧面)

感觉神经。正中神经主干损伤后,主要表现屈腕及外展弱、拇、食指不能曲屈,拇指不能对掌。由于鱼际萎缩手掌平坦,称“猿手”。手部皮肤神经的分布(图1—5,图1—6)。这种情况在掌面正中神经分布于桡侧1/2指,尺侧尺神经为主;手背以桡神经和尺神经为主,个体之间有变异。图1—5 手掌面的神经图1—6 手皮肤的神经分布及变异U.尺神经:R.桡神经;M.正中神经;L.前臂外侧皮神经;A占2%;B占4.5%;C占12.5%;D占67.0%第二节 手与经络的关系

经络在人手有六条经脉循行贯穿。即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当手臂下垂,手心向内的方位时,它们依次分布在手背的前、中、后。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它们也依次分布在手掌部的前、中、后。至于奇经八脉、十五别络的组成与走向与手的关联不在其内。

经络是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的总称,它是人体沟通上下内外,联络脏腑、肢节,运行气血,抗御外邪,调节体内功能的一个密闭的功能系统。手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全身通过经络相联。手为四末,是气血输注、交汇的地方,阴阳的交汇,表里的沟通,经脉的聚集,五腧的分布,大都在四末,手作为人的一个重部位,靠经脉的流畅,气血的充盈,才能强劲有力。

腧穴是腑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聚集点,是转输、运送气血的孔隙。手部六条经脉的腧穴有24个。本书还记载了经外奇穴51个,新针穴位15个,感应点34个。

经脉腧穴分布在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上,它与经络同属于一个系统。经外奇穴与经络也同样密切相联系,新针穴位和感应点也是人们通过临床实践和经络的感传现象发现并确定的,它们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等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因而经络与腧穴的作用密切相联。

当人体受到外邪侵袭或饮食起居失节,生理的相对平衡被打破而处于病态时,经络与腧穴有传递病邪和病证的作用。临床上有些病证可以通过手部腧穴出现的压痛或知觉异常反映以及手表的气、色、形态,可辨别疾病之所在。然后通过针灸、按摩、推拿、割治、埋线、穴位注射药物等疗法治病祛邪。另外,手部腧穴有的通过气功修炼、自我按摩达到健身防病、益寿延年的作用。总之,内脏的变化通过六经的经络反映到手上,这就是验手可诊病的道理,也是手穴可治疗全身疾病的依据。

从治疗的角度看,手的经络和“心”主的神志有着密切的联系。手少阳经的关冲、治头痛、心烦、舌强;中诸治头痛、眩晕;手厥阴心包经的中冲治中风昏迷、舌强不语,昏厥;手太阳小肠经的前谷、后溪治惊风、抽搐;少泽治头痛、昏迷;手少阴心经的少冲治癫狂;少府治悲恐善惊;神门治精神恍惚、痴呆、健忘;手阳明大肠经的商阳主治中风昏迷、不能言;手太阳肺经的少商治疗昏厥、精神分裂症;鱼际主治咳嗽、喘息、咯血、肺炎、咽喉炎、扁桃体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等等。第三节 手与脏腑的关系

手通过经络和内脏相关联。于此对应,内脏的生理状态、病理变化也可以从手部表现出来。历代医家非常重视手诊(气、色、形态),诊脉观手是中医诊断中的一大特色。中医脏学理论中关于手与脏腑间的联系论述甚丰,现综合整理如下:

心与手:中医把大脑皮层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归属于心。《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明即是人的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灵枢·本神篇》亦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俗语说:“心灵手巧”,手巧首先要心灵,手要受“心”的支配。另外,心主血脉,心血充足,经脉流畅,手也和面部一样红润,光泽。

肺与手:肺主一身之气,这里的气(营气、卫气、宗气)是指人体内的精微物质,这些营养物质靠肺的输布布散周身,使手得以维持正常的活动。正如张景岳所说:“经脉流动,必由于气,气主于肺,故为百脉之朝会。”足之所以能步,手之所以能摄,除靠肝血的濡养,心气的推动,还要靠肺的输布才能完成。

脾胃与手:《内经》说:“脾生肉”,“脾主四肢”“四肢皆禀气于胃”。脾有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脾气健旺,化源充足,则肌肉丰满,四肢强劲,手灵活有力。反之,若脾失健运,化源不足,肌肉四末失养,以致肌肉消瘦,四肢倦怠无力,手软下垂不能握。又有人以脾主肌肉、四肢的理论为指导,对周期性麻痹,发病时四肢完全不能自主随意活动的患者,采用健脾、和胃、补气、利湿、化痰的方法,获得满意疗效。

肝与手:肝主筋,其华在爪。筋,包括肌腱、韧带等纤维结缔组织,它的主要功能联络骨节,主司运动。《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之合筋也”。《素问·痿论》也说:“肝主身之筋膜。”爪的营养来源与筋相同,故称“爪为筋之余。”爪是手的异称,肝之盛衰可影响到爪甲荣枯的变化。如肝血充盈则爪甲就坚韧、光泽、红润。肝血不足,则爪甲多薄而软,甚则苍白、干枯、变形而易脆裂。小儿高热可见指甲发青,多为惊厥动风的先兆。肝血不足,筋失濡养,筋脉拘挛,手足曲伸无力,热病耗伤肝血,血不养筋,出现手足震颤、抽搐。故望手、诊手对判断“肝”的生理病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代医学诊断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把反映在手掌部的“肝掌”作为一个条件,对“肝”与手的关系也是一个佐证。

肾与手: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主骨、生髓,通于脑。《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其充在骨。”肾气充足,骨质坚硬,手足强劲。反之,肾气不充,骨质不坚,腰脊酸软,手摄无力。脊髓上通于脑,脑为髓海,肾精充足;髓海满盈,“脑”的功能就健旺,思考敏捷,反应灵敏,故被称为“元神之府”的脑,又有主持人的精神思维活动的一面,(与现代医学相一致)。所以人的思维活动,除了心主神明外,也受肾精是否充足所支配。故又有“肾出伎巧”之说。反之,髓海空虚,精神萎糜,反应迟钝,智力低下。另外,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肾气不纳,喘息疲惫,手握无力,久之可见手指肿大如鼓捶,手不能握。(肺心病,风心病心衰出现中医肾阳虚衰的症候)。第四节 手的生物全息律

生物全息理论有人称之为全息胚理论,这种理论目前尚处于一种科学假说阶段。那么,什么是生物全息胚理论呢?譬如说,在自然界中每一个小的局部都有包含它在内的整体的全部信息。大到宇宙,小到人体都是如此。人体的每一个局部都有全身的信息。一个受精卵,它的细胞核内包含了父母所赋予的全部信息,在发育中细胞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每一个细胞内都含有与卵母细胞相同的生物信息。胚胎发育成一个复杂的多器官组成的机体。每一个局部也仍然包含着整个机体的全部信息。眼、耳、鼻、舌、手、脚、头等器官的形成,都带着父母遗传密码的信息。而每一个器官又是全身的缩影,这些局部器官反应了机体的整体形状和功能状态。这些形状和状态就像在受精卵时早已画好了蓝图一样。随着胎儿的呱呱坠地,这种蓝图就变成了现实。手,也和全身其它器官一样,带着机体的信息。有人发现,手的局部——第二掌骨也有全息胚特征。

生物全息有其内在的规律,它揭示了生物体中部分与整个之间存在着的对应性,这个规律叫做生物全息律。生物体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这就是生物全息学所要揭示的规律,配属于相应的脏腑身形。如:人为什么有五个手指,因为整个人体有五个分支——四肢和头。耳的外形似胎儿在母腹中之状,可视为缩小的人形,耳同样也反应全身的信息。

生物全息律符合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人是1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在生理上互相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人体的某一部分发生病变,就可以导致整个机体的阴阳平衡失调。同理,任何一个组织器官,或某一部分发生变异,由于相关性就必然引起对应脏腑身形的变异。身体的每一个局部都包涵着整体的全部信息,手,作为一个局部器官,有诸多的反射区和反应点来传布全身的信息。(见图1—7)。这些,可从手的皮肤色泽和手纹的气、色、形态上反应出来。人体反应在手上的区域与耳穴的分布有相似之处,靠近手指,指掌关节的大都是人体的上部,心肺居于手掌的中间部分,肾、膀胱、生殖器官居于手掌的下部,肝胆靠于手掌的尺侧,基本上是以上应上,以下应下。因而,亦可通过手穴的压痛点来推测身体其它部位的疾病。

不仅可以依据生物全息律观察病情,而且还可通过局部和整体的对应关系来治疗疾病。手针,足针,耳针,鼻针,手足反射区按摩等治疗方法,为生物全息理论学说提供了有力武器,进而生物全息理论又为上述诸法提供了理论指导,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会不断充实,不断发展,结出丰硕的果实。

这里仅举1例:封进启氏在《足部反射区保健与按摩》一书中记载了按揉心悸点和心经区成功地治好10余例胸闷、心悸、心前区隐痛、烦躁、肩背酸痛的病人,其中两例治疗后图1—7 中医手部信息图

心律不齐随之消失,诸症解除,说明此法可试用于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患者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是胸闷、心悸,劳累后加重,并伴有心律不齐。根据封氏报道可以推测,按摩手掌反射区和按揉反应点,有强心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其机理可能是复杂的,但这一点可以说明,手的生物全息理论有着实际的意义,值得人们去挖掘研究,整理提高。第五节 手纹与遗传疾病

目前病因不明的许多疾病和综合症,从遗传学中找到了答案。医学遗传学是遗传学和医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人类性状和遗传规律及物质基础。阐明人类疾病发生的遗传因素。对遗传性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从近些年来的统计资料看,由于传染病得到或基本得到控制后,遗传病的相对发病率正在增加。据国外一所儿童医院统计,30年代该院住院病例死因中,遗传病和先天畸形仅占5.5%,60年代上升到41.5%。北京市1974—1976年对1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调查表明。遗传性疾病已占首位(23.44%)。遗传病的病种,据国外1968年至1981年的统计,每年均在以3位数增加。Mckusick所著《人类的孟德尔式遗传》,1968年版对单基因病种的统计为1487种,到1981年第六版已列出3303种。新增病种的速度是惊人的。业已证明,许多危害人类较大的常见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如恶性肿瘤、冠心病、糖尿病、精神分裂症、某些先天畸形等。

遗传性疾症的诊断亦和普通疾病一样,靠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但遗传性疾病有其特殊的先天性致病原因,尚需辅以遗传学的特殊诊断。手纹检查就是其中之一。

手纹包括指纹、掌纹和掌褶纹组成。细小的掌褶纹又称做散纹。这些纹理从妊娠14周已形成,出生后虽年龄增长,但纹理不再改变。

指纹可分弓型、箕型和斗型三大类。弓型纹的纹线从一侧发出到另一侧,弓型纹无三叉点;箕型纹从一侧发出中途转回。箕型纹有一个三叉点;斗型纹呈同心圆,螺纹和各种旋转花纹,有两个三叉点。弓型纹又分帐型弓型纹和一般弓型纹两个亚型。箕型纹根据其开口方向而分为尺箕和桡箕二个亚型。斗型纹则除典型者外,还有由两个箕纹互相缠绕而成的双箕斗型纹。在食、中、无名、小指基底部有指三角,即三个方向的纹线汇合点。在第四掌骨基底部的掌面也有一个三角,称轴三角,角的顶点与食指、小指根部的连线组成角。正常人应小于40度,如大于50度以上,多为先天愚型(21三体型)。如从指纹上看,先天愚则多为尺箕纹(纹口开向手指的尺侧),一般超过80%以上,且大多数患者在拇趾球部为胫侧弓型纹。

在手掌和手指屈曲部位,都有明确的褶纹,褶纹与指纹不同,它们的形状线路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因某些疾病会有所变异。在手诊中,应用较多的褶纹有4条。分别是:①生命线,又叫地纹,也叫鱼际横曲纹。②智慧线,又叫头脑线、人纹、近心横曲纹。③感情纹,又叫天纹、远心横曲纹。④健康线。见图1—8。

生命线是诊断遗传性疾病的一条重要纹线。它的状态、走向和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一条健康美好的生命线,应长、粗、深,纹路不乱,起点、终点正确适中,弧度较大,纹线清晰、颜色呈现淡淡的粉红色,反映了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脏腑气血调和。若颜色、形态异常,生命线纤细、短浅、纹路散乱,反映体质比较柔弱,缺少活力。生命线包绕的大鱼际多,多身体健康,充满活力,为高寿之征;包绕面积小,提示体质虚弱,缺乏魄力,且易患不育症。图1—8

智慧线表示人的才能、性格的特征,故与大脑皮层和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如果智慧线不是起于食指根下与拇指根线中点,斜向下,成小鱼际的抛物线,而是横贯整个手掌(又称猿线、通贯手),多为智能低下、反应迟钝的先天愚型。正常的智慧线纹粗、深,线条清晰,无毛边,前端略微下垂,颜色红润。近掌心处可有分支,其分支线会随着年龄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变化。智慧线过长过短均不好,如智慧线太短,仅从起点行至中指下方即突然消失,提示脑部出现障碍,或可能出现脑部占位性病变。如智慧线过长,提示可能患有五官科疾病。例如:结膜炎、色盲、中耳炎、鼻炎等。(刘剑锋著《手诊》指出:头脑线短者、易患五官疾病)

感情线是小指下的横曲线,主要反应心脏、呼吸及五官科的情况。感情线和生命线、智慧线一样,也以纹路清晰深刻,头尾连带无间断为佳,一般起于食指中指之间,微微地弯向近端,终于手掌的尺侧缘。刘剑锋在《手诊》中指出:“感情线寸断,或纹线零乱,或呈链状和波浪状者,易患心脑血管疾病。感情线末端出现箭羽状线,这种人体质不足,性格软弱而消沉。如果支线只在上方,而下方则没有,提示精力充沛,且心灵手巧。……感情线在无名指下方有岛,是眼疾的征兆。感情线有2条,且出现晦暗色者须注意耳病和肾脏病。”

健康线是褶纹中的辅助线,并非人人都有。健康线是名不副实的,它的存在恰恰说明人体不健康,因此手掌中无健康线并非坏事。健康线起于大鱼际(但以不接触大鱼际曲线为好)斜行向小指方向延伸一直到小指根部的感情线上。健康线和生命线、智慧线、感情线相反,前三大线越清晰越好,后者却应细浅。当然,有了健康线,也不意味着疾病已发生。一般说来,在身体状况较差时,健康线会加深,待身体恢复健康,又变浅了。它可以给人们提示疾病可能发生的预兆,做到早期预防。第二章手部腧穴

手部腧穴分布广泛,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发现出来的。手部腧穴分为经穴、经外奇穴和近些年来人们发现的某些以病证命名的感应点、反应区和新针穴位等。见图2—1,2—2。图2—1 手针穴位图(背面)图2—2 手针穴位图(掌面)第一节 经穴太渊(手太阳之腧、肺之原穴)

定位:仰掌,腕横纹之桡侧凹陷处。

主治病症:支气管炎、百日咳、流感、哮喘、肺结核、多种原因所致的胸痛。桡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备考:八会穴之一,脉会太渊。别名太泉、大泉、鬼心。太,大也;渊,深也。位于寸口为诸脉之汇,通达诸经。《针灸甲乙经》:“咳逆烦闷不得卧,胸中满,喘不得息,背痛,太渊主之。”鱼际(手太阴之荥穴)

定位:仰掌,当第一掌骨中点之桡侧,赤白肉际之间。

主治病症:咽喉痛,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腮腺炎,感冒发热,咳嗽,咯血,肺炎,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小儿消化不良,小儿疳积,自汗,岔气,屈拇指长肌腱鞘炎等。

备考:《类经图翼》:“鱼际,在手腕之前,其肥肉隆起形如鱼者,统称之鱼。寸之前,鱼之后,曰鱼际穴。”少商(手太阴之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距指甲角约0.1寸。

主治病症:上呼吸道疾病如:扁桃体炎,急、慢性咽喉咽,支气管炎,腮腺炎,感冒,鼻衄,中风昏迷,肢端麻木等。

备考:《针灸大成》:“少商,别名鬼信。”《会元针灸学》:“少商者,阳中生阳,从少。五音六律,分宫商角徵羽,从商,属肺,肺经之根,故名少商。”商阳(手阳明大肠经之井穴)

定位:食指桡侧,距指甲角约0.1寸处。

主治病症:中风昏迷,高热不退,咽喉肿痛,痄腮,耳鸣,耳聋,青光眼,牙痛,肺心病心衰,癔病,肢端麻木等。

备考:《针灸大辞典》:“商阳,别名绝阳,本穴为手阳明之始穴,承受手太阴之经气,由阴转阳,肺合大肠皆属金,金在音为商,故称商阳。”二间(手阳明之荥穴)

定位:“食指桡侧,指掌关节前凹陷处。

主治病症:头痛,牙痛,鼻衄,目昏,咽喉肿痛,颌肿,热痛,肩背痛,面瘫,三叉神经痛。

备考:《针灸大辞典》:“二间,别名间谷、周谷。间,隙也,有空陷之义。本穴在手阳明经顺序第二,居食指桡侧掌指关节前凹陷中,故称二间。”三间

定位:食指桡侧第二掌骨小头后方凹陷处。

主治病症:牙痛,咽喉痛,结膜炎,三叉神经痛,手背红肿,便秘,唇口干。

备考:《针灸大辞典》:“三间,别名少谷、小谷。本穴在手阳明经顺序第三,故名三间。合谷(手阳明之原穴)

定位:位于手虎口,拇、食指甲伸张时,当第一、二掌骨之中间,稍偏食指处。

主治病症:为四大要穴之一。主治头痛,牙痛,鼻出血,晕厥,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神经衰弱,高血压,小儿惊风,感冒等。

备考:《针灸大辞典》:“别名虎口、含口、合骨。”《会元针灸学》云:“合谷者,手大指次指开阖之处,两手歧骨谷空,故名合谷。又名虎口者,手张之状,其形大如虎口之状也。”阳溪(手阳明之经穴)

定位:位于腕关节桡侧两筋间。拇指上翘时,在伸拇长、短肌腱之间凹陷中。

主治病症: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腰背扭伤,瘾疹,小儿消化不良,目赤肿痛。

备考:《针灸大辞典》:“阳溪,别名中魁。”《会元针灸学》云:“阳者,阳经之阳,溪者水之。小水沟而伏阳气,故名阳溪。”神门(手少阴之腧,心之原穴)

定位:仰掌,腕横纹尺侧端凹陷处。

主治病症:神经衰弱引起的心悸、失眠、健忘、多梦、易惊、精神疲惫等。癔病、妇科疾病、外阴瘙痒。冠心病心绞痛。

备考:本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兑厉、兑冲、中都、锐中。此穴为二心气出入之门户”故名神门。少府(手少阴之荥穴)

定位:以手指曲向掌中,手小指指掌关节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与劳宫穴相平。

主治病症:有强心作用,对风心病、心肌病、肺心病及其它原因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心律不齐、心房纤颤等有效。亦可用冠心病心绞痛及泌尿系某些疾病。

备考:《会元针灸学》:“少府者,手少阴心脉,出腑走手小指,交少府而通心之府小肠也,故名少府。”少冲(手少阳之井穴)

定位:小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处。

主治病症:高热,中风昏迷,小儿惊厥,癔症,精神病,胸胁痛。

备考:少冲出自《甲乙经》。《针灸大辞典》云:“别名经始,少,小也,又指少阴;冲即通达。本穴为手少阴之井穴,经气所出犹之水源,自手小指冲出,但很微小之象,故名。”少泽(手太阳之井穴)

定位:小指尺侧,距指甲角0.1寸处。

主治病症: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头痛,语言不利,黄疸,指挛臂痛。

备考:出《灵枢·本输》。别名小吉、小结。少者小也,泽者润也;心之热出火府于小肠,故名少泽。前谷

定位:手掌尺侧缘,第五指掌关节前,当节前横纹端。

主治病症:手指麻痒或痛,乳腺炎,头痛,目痛,耳鸣,咽肿,咳嗽。

备考:出自《灵枢·本输》。《会元针灸学》:“前谷者,前是手小指本节之前也。谷者谷之空洞也。为手小指本节前骨之空处,通于经孔与分泌之孔窍,故名前谷。”养老

定位:屈肘,掌心对胸,转向外侧当尺骨小头上出现缝隙处。

主治病症:上肢关节痛,肩背痛,偏瘫,落枕,腰扭伤,疝痛,目不明。

备考:《针灸甲乙经》。为手太阳经郄穴。针此穴能促使小肠功能吸收水谷所化之精微,以供养全身。后溪

定位:轻握拳,在手掌尺侧缘,第五指掌关节后,掌横纹尽头。

主治病症:头、项、肩背、肘臂疼痛。落枕,癔病,肩关节周围炎,麦粒肿,小儿高热惊厥,疟疾,癫痫,腰痛。

备考:本穴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会元针灸学》云:“后溪者,后是手小指本节后也,溪者小沟也。手小指外侧握拳,肉起如山峰,按之似小豁之曲,故名后溪。”腕骨

定位:轻握拳。手背尺侧缘、第五掌骨与钩骨、碗豆骨之间凹陷处。

主治病症:腕关节疼痛,头痛,项强,耳鸣。阳谷(手太阳之经穴)

定位:在腕关节尺侧凹陷处,尺骨茎突.实与三角骨之间。

主治病症:腮腺炎,热病.耳鸣耳聋,臂外侧痛。

备考:出《灵枢·本输》。《会元针灸学》:“阳谷者,手太阳经锐骨下空处如洞,故名阳谷。”大陵

定位:仰掌,腕关节横纹正中,两筋之间。

主治病症:心肌炎,心悸,胃炎,扁桃体炎,失眠,肋间神经痛,精神病,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备考:出《灵枢·九针十二原》。属手厥阴心包经,为手厥阴之经输穴,原穴。别名心主、太陵、鬼心。本穴位于掌根阜起处,犹如陵立之象,故名。劳宫

定位:掌中央,第二,三掌骨之间,当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指点处稍外。接近中指与无名指之间。

主治病症:手颤,中风昏迷,中暑,晕厥,心绞痛,口腔炎,小儿惊厥,肺癌,手掌多汗。

备考:出自《灵枢·本输》。别名五里、掌中、鬼路、营宫。《针灸大辞典》指出:“劳指劳作;宫即中宫。”《会元针灸学》云:“劳宫者,手掌四周位列八卦、穴居中宫,手十四节仗中宫之真空神力,任劳而不倦,勤劳而功成,故名劳宫。”中冲(手厥阴之井穴)

定位:在中指端,距指甲角0.1寸处。

主治病症:中风急救,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中暑,高热,小儿夜啼,心绞痛。

备考:出自《灵枢·本输》。《针灸大辞典》:“本穴乃手厥阴经气中道而行,直达手中指尖端的冲要部位,故名。”关冲(手少阳之井穴)

定位:无名指外侧,距指甲角0.1寸处。

主治病症: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咽喉炎,结膜炎,外感热痛,多种原因引起的头痛。

备考:出《灵枢·本输》。《针灸大辞典》:“手少阳经承接手厥阴之经气,失会于无名指外侧端,即本穴所居处,故本穴可谓手少阳经之关界,要冲,故名。”液门(手少阳之荥穴)

定位:位于手背第四、五指缝间,握拳取之。

主治病症:手臂痛,手指不能伸,咽喉炎,耳聋,耳鸣,目赤。

备考:出《灵枢·本输》。别名掖门、腑门、太阳阴。中渚(手少阳之腧穴)

定位:握拳,在手背第四、五掌骨间、掌指关节凹陷处。

主治病症:肩周炎,手握不能伸,肋间神经痛,腰扭伤,急性扁桃体炎,牙痛,头痛,胃脘痛,耳鸣,耳聋。

备考:出《灵枢·本输》。别名下诸。《子午流注说难》云:“中渚乃三焦所注之俞穴,若江之有渚,而居其中,故名中渚。”阳池(手少阳之原穴)

定位:位于手背第三、四掌骨间,腕横纹凹陷处。伸指总肌腱与伸小指固有肌腱之间。

主治病症:肩臂痛,手腕痛,胃痛,胃溃疡,糖尿病,感冒,疟疾。

备考:出《灵枢·本输》。又名别阳。第二节 经外奇穴

手部的经外奇穴较多,这是由于手部分布的经脉流注点聚集和治疗方便所决定的。手部的经外奇穴散见于历代各类医著中。本书收录了51个。这些穴位,有定名,有定位,在临床应用中用之有效。有的穴位,虽居正经之外,但与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小儿推拿中,应用手部经外奇穴较多,疗效亦佳,运用得当,每获奇效。现将小儿手穴经外奇穴附图于下。图2—3十王

定位:位于手十指背侧,距爪甲后中点一分之皮肤处。

主治病症:卒死,中暑,霍乱。

备考:《外台秘要》:“备急疗卒死而张目反折者方:灸手足两爪甲后各十四壮。”《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十王,奇穴……用三棱针或粗针刺出血,针头微向指关节方向刺入约一分。主治痧症、中暑、霍乱。”十宣(又名鬼城手十指头手十指端)

定位:两手十指头尖端,距指甲约1分许。左右手各5穴。

主治病症:中风,昏厥,中暑,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小儿惊厥,扁桃体炎,咽喉肿痛指端麻木。

备考:《备急千金要方》:“邪病大唤骂詈走,灸手指端去爪甲一分,一名鬼城。短气不得语,灸手十指头各十壮。”

〔按〕《小儿推拿》:“十宣为奇穴,十王有为十宣之说。”地神

定位:位于手拇指与掌交界之横纹中点,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自缢死,休克。

备考:《备急千金要方》:“自缢死,灸四肢大节,掐大指本文名曰地神各七壮。”端正

定位:位于手中指掌侧,第一二节指骨横纹之中点。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小儿疳积(消化不良)

备考:《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端正,奇穴。中指第一、二节关节横纹中央(掌侧)。针一至二分。主治小儿疳积。”二人上马

定位:位于手背,第五掌骨小头后方,或对远侧掌横纹,直对小指。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泌尿系感染(小便赤涩)

备考:《针灸腧穴索引》:“二人上马,小指下里,侧对兑边。灸七壮,治小便赤涩,清补肾水,奇穴。”四缝

定位:位于手掌部,第二、三、四、五,近侧指节横纹中点,左右手各4穴。

主治病症:小儿疳积,腹胀,腹泻,丹毒,小儿百日咳,遗尿。

备考:《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四缝,奇穴,……主治小儿消耗症,轻症点刺挤出血液,重症挤出黄色透明粘液,据称针后二、三天即有显著效果。”八关

定位:位于手背,相邻两指之指蹼缘。左右手各4穴。

主治病症:疟疾,大热,睛痛,指痛。

备考:《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目疾,眼痛欲出,赤,大刺八关。”《景岳全书》:“八关大刺,治眼痛欲出不可忍者。”《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八关,奇穴。……刺出血。主治疟疾。”八会

定位:手背侧,拇指根部,合谷穴下后方,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癫狂,白内障,眩晕(高血压),中风,卵巢疾患。

备考①《备急千金要方》:“狂走易骂,灸八会,随年壮。”②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八个穴位。板门

定位:位于手掌部,第一掌骨基底桡侧缘内一寸处(即位于鱼际穴内一寸)。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气促,气攻,咽喉肿痛,齿痛,扁桃体炎。

备考:《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板门,在指节下五分……。板门推向横纹主吐。横纹推向板门,主泻。”大骨空

定位:位于手拇指背侧中节关节中央。曲指当骨尖陷中。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目疾,吐泄。

备考:《类经图翼》:“大骨空主治内障久痛及泄泻。灸二七壮,禁针。”大指甲根

定位:位于大指甲后1分许,赤白肉际处,左右手各3穴。

主治病症:扁桃体炎,咽喉肿痛,口颊生疮等。

备考:《针灸集成》:“大指甲根排刺三针,治双蛾。重者1日再刺。”小骨空

定位:位于手小指背侧第一、二关节中央屈指取之。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眼病,耳聋,手节痛。

备考:《针灸大成》:“小骨穴,……治手节痛、目痛。”《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小骨空,奇穴……灸三至五壮。主治一切目疾,耳聋。常配用大骨空穴。”五虎

定位:位于手背二、四掌骨小头高点。左右手各2穴,计4穴。

主治病症:五指拘挛。

备考:《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五虎,奇穴。位于食指及无名指的第一节与第二关节部中央,握拳取之。灸3壮。主治手指痉挛。”《类经图翼》:“五虎,在手食指无名指背间,本节前骨尖上各1穴……。主治手指痉挛。”五经纹

定位:位于手五指掌侧,近侧指节横纹中点,左右手各5穴,计10穴(其中8穴同四缝)。

主治病症:五脏六腑气不和。

备考:《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运五经文,治五脏六腑气不和。”小天心

定位:位于大小鱼际交接点之中点处。左右计2穴。

主治病症:惊风、抽搐、高热昏迷。

备考:《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小天心,位于手掌侧,大小鱼际交接处之中点……主治惊风握拳、抽搐、目视不正、高热神昏。用中指尖端揉,掐三至五次。”指根

定位:位于手指二、三、四、五,近指掌关节处,手横纹前方,左右手各4穴。

主治病症:手生痈疔。

备考:《治疗汇要》:“凡手指生疔,无论何指,刺第三节近掌处指根,初起刺之,不独疔可消散,且可免毒窜旁指。”一扇门

定位:位于手背,食指下夹缝中,威灵穴上三寸。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皮肤丘疹,结膜炎。

备考:《针灸腧穴索引》:“一扇门……主治疥疮、目疾。奇穴。灸五至七壮。”二扇门

定位:位于手背四,五指关节前缘,指蹼缘稍后,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疥疮,目疾。

备考:《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二扇门,位于无名指与小指下夹缝中,精灵穴上三寸,主治疥疮、目疾,灸五壮至七壮。凤眼

定位:位于大指中节内侧横纹头处。少商穴后方。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小儿雀目,一切目疾(白内障、结膜炎),五指不能屈伸。

备考:《针灸集成》:“手大指内侧横纹屈,治目生白翳,兼小指本节尖务灸三壮。手五指不能屈伸,灸一壮,神效。”高骨

定位:指手腕部近拇指一侧显著隆起的部分、今称桡骨茎突,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手病。

备考:《针灸大成》:“高骨……针一寸半,灸七壮,主治手痛。”灸癜风

定位:位于手中指掌侧,第三节指缝之中点稍前方(中冲穴后方)。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白癜风。

备考:“白癜风灸左右手中指节去延外宛中三壮,未差报之。”引《备急千金要方》。旁虎

定位: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小头高点间稍后方。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咽喉炎,手背肿痛。

备考:《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旁虎,奇穴。中指与食指歧骨间,上都穴稍后方。针二至三分。灸三至七壮。主治咽喉发炎疼痛;亦治手背肿痛。”拳尖

定位:位于手第三掌骨小头高点处。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癜风,赘疣,结膜炎。

备考:《太平圣惠方》:“小儿热毒风盛眼睛痛,灸手中指本节头三壮,名拳头也。”三门(又名少骨)

定位:位于食指掌指关节桡侧凹陷处,左右手指各1穴

主治病症:蜂窝组织炎。

备考:《外科大成》:“三门穴,治蜂窝疽,穴在手次指本节后内侧陷中,又名少骨穴。”四开

定位:四开穴由于阳明经合谷穴与足厥阴经的行间穴所组成。左右手各2穴。

主治病症:喑哑,眩晕,头胀,烦躁不宁。(高血压病)

备考:《奇效良方》:“四开四穴,合谷并行间是穴,手足共四穴。”四横纹

定位:位于手掌侧,第二、三、四、五指指根与掌相结之横纹中央。两手计八穴。

主治病症:手生痛疔,五指尽痛,发热,腹痛呕吐。

备考:《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四横纹,奇穴。手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节接连手掌之横纹中央,一手计四穴。针刺出血。灸三至七壮,主治手生痈疔、五指尽痛;亦可解热(刺出血)。”四前

定位:位于手掌侧,五指远测指节横纹之两端(每指两穴),左右手各10穴。

主治病症:大骨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

备考:《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四前,位于手指之掌侧,远侧指节横纹之两端,每指二穴。主治大骨节病,指关节未节疼痛。”外劳宫

定位:位于手背正中央,即腕背横纹至第三掌骨小头联线之中央。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急、慢性胃肠炎,掌指麻痹,五指不能曲伸,小儿脐风,手背红肿疼痛。

备考:《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外劳宫在指下,正对掌心是穴。治粪白不变,五谷不消,肚腹泄泻。”注夏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中点之桡侧缘(即与手背“合谷”穴相对)。左右手各2穴。

主治病症:虚损羸瘦,一法取手掌中大指根稍前鱼肉间近内侧大纹半指许,外与手阳明合谷穴相对处,按之极酸者是穴,此同长强,各灸七壮,甚妙。”中指节于(中指之节)

定位:位于手中指背部,第三节前,爪甲后陷中。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齿神经痛。

备考:《针灸腧穴索引》:“中指之节,中指之节之前,爪甲后陷中。灸三壮。主治齿神经痛。奇穴。”脾经(脾穴,脾土)

定位:拇指螺蚊面(按:另有在大指第二节之说)

主治病症:消化不良,泄泻,呕吐,疳积。

备考:《按摩经》:“脾土,曲指左转为补,直推之为泻。饮食不进人瘦弱,肚起青筋面黄,四肢无力用之。”

〔按〕该穴为小儿推拿最常用穴,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凡推必用补脾经、或清后加补。胃经(胃穴)

定位:大指掌面第二节(按:一说在大鱼际外侧缘;又说在板门穴上)

主治病症:胃炎,胃溃疡,急慢性胃肠炎,妊娠呕吐等。

备考:《推拿三字经》:“胃穴,自古无论之也,殊不知其治病甚良,在板门外侧黄白皮相毗乃真穴也,向外推治呕吐呃逆昀哣气噎等症甚速。”肝经(肝穴)

定位:位于手无名指掌侧,近侧指节横纹之中央点。左右手各1穴。(按:另说食指螺纹面)

主治病症:头痛,胸胁痛,胆道蛔虫症,胰腺炎,小儿惊风,烦躁不安。

备考:《推拿三字经》:“肝穴在食指端,为将军之官,可平不可补,补肾即补肝。”另据《按摩经》男子左手正面之图所示:肝在无名指第三节。女子右手正面之图所示:肝在无名指第三节。胆穴

按:据考《推拿三字经》:“胆在掌面食指第二节。皮罢(肝记)

定位:大指甲外侧端爪甲内,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小儿惊风,痰喘。

备考:《秘传推拿妙决》:“……皮罢穴,属肝经,能清神。”《推拿指南》:“此法治哮喘神迷,皮罢穴一名肝记,在大指端爪甲内,用右大指甲重掐之,男左女右。”母腮

定位:距大指甲跟正中,约0.1寸许,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吐血。

备考:《小儿推拿广意》:“吐血,两大指甲后一韭叶,即母腮穴,须平掐。”《推拿指南》:“母腮穴在大指甲后一韭叶,同右大指甲掐之。男左女右。”老龙

定位:距中指甲根正中,约0.1寸处。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小儿惊风。

备考:《保赤推拿法》:“掐老龙穴法:此穴在中指背靠指甲处,相离如韭叶许。若小儿急惊暴死,对拿精灵、威灵二穴,不醒,即于此穴掐之,不知疼痛难救。”靠山

定位:位于腕横纹掌面桡侧端,拇指下掌根尽处,腕横纹稍前方(即“太渊”穴稍下方),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疟疾,痰壅。

备考:《小儿推拿方脉话婴秘旨全书》:“靠山穴,在大指下掌根尽处腕中。能治疟疾,痰壅。”《小儿推拿》:“靠山,相当于‘阳溪’穴,‘阳溪’穴属于阳明大肠经。”《针灸大辞典》:“靠山,奇穴名。”内阳池

定位:位于手掌部,腕横纹中点前1寸处。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口腔炎,鹅掌风。

备考:《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内阳池,奇穴。大陵穴上1寸。针5分,灸3~7壮。主治鹅掌风,口腔炎。”《针灸大辞典》:“内阳池,奇穴名。……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内阳池……针3~5分、针感麻、酸至指头。灸5—7壮。”阴池

定位:位于手掌腕横纹中点前1寸,再向拇指侧横量1寸处。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咳血,喉炎。

备考:《针灸穴位小词典》:“阴池,属经外奇穴。在拇指侧内阳池穴外1寸是穴。……主治咳血。针五分。”鱼腹

定位:手掌鱼际部,第一掌骨掌侧之中点。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肠结核。

备考:《针灸大辞典》:“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循经考穴编》作鱼肠,即承山。”《针灸经外奇穴图谱》:“鱼腹。与经穴关系:位于肺经‘鱼际’穴内前方。针3~5分,针感麻、酸、胀至指尖,灸3~7壮。……适应症:支气管喘息(发作期效效果更好),肺结核,肠结核。”精灵、威灵

定位:精灵穴位于手背第四、五掌骨间隙后缘(“中渚”穴直后方);威灵位于第二、三掌骨间隙后缘(即“合谷”穴之尺侧),左右手各2穴。

主治病症:卒死,痰壅,气促,气攻,耳鸣,目眩,头痛,小儿急慢惊风,手背红肿疼痛,腕关节炎。

备考:《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精灵、威灵,奇穴。外劳宫穴(手背中央)两骨缝处,左名精灵,右名威灵。针3~5分。主治耳鸣,目眩,头痛,小儿急慢惊风;亦治手背红肿疼痛,腕关节炎。”上都

定位: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小头高点之间。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手背红肿。

备考:《针灸大成》:“上都穴。在食指中指本节歧骨间,握拳取之。治手臂红肿。针入1分,可灸5壮。”项强

定位: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小头后方之凹陷处。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项强。

备考:《经外奇穴汇编》:“项强,食指中指本节间稍后处(有凹陷),约当一扇门穴后1寸。针5分。治疗项强。”鬼当(大指甲后)

定位:位于手拇指外侧第二关节横纹之头。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雀目,小儿胃肠病,角膜白翳水肿,咽喉肿痛。

备考:《针灸集成》:“手大指甲后,第一节横纹头白肉际,兼肝俞各灸1壮,治大人小儿雀目。”《中国针灸学》:“鬼当,拇指外侧第二关节横纹之头。针2分,灸五壮。主治小儿肠胃病、结膜炎,角膜白翳,肾炎,水肿。”鬼信(一说别名少商)

定位:位于手拇指尖端、距爪甲3分。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水肿。

备考:《备急千金要方》:“手大指爪甲下,名鬼信,入肉3分。……水通身肿,灸足第二指上1寸,随年壮。又灸两手大指缝头七壮。为鬼穴之一。”“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第二针手大指爪甲下,名鬼信。”《针灸大成》指为少商穴。鬼哭(鬼眼四穴)

定位:位于两手拇指桡侧爪甲角各1穴,及爪甲角处皮肤部各1穴。(也有认为本穴位于两手、足大拇指(趾)相并,于爪甲角根处,双手、足共4穴)

主治病症:癫狂,胎痫,惊痫。

备考:《太平圣惠方》:“秦丞祖灸狐魅神邪及癫狂病,……以并两手大拇指,用软丝绳子急缚之,灸三壮,艾炷著四处,半在甲上,半在肉上,四处尽烧,一处不烧,其疾不愈。…小儿胎痫、惊痫,一依此灸1壮。”《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鬼哭,奇穴。两手、足大指(趾)相并,于爪甲根角上取之。灸3~7壮。主治癫痫,发病时灸之甚效。”肺经(肺穴)(肺金)

定位:位于手无名指掌侧,远侧指节横纹之中点。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胸闷,咳喘,慢性鼻炎,荨麻疹,呕吐。

备考:《小儿推拿方脉话婴秘旨全书》:“肺受风寒咳嗽多,可把肺经久按摩”。《针灸经外奇穴图谱》载年老体弱、孕妇、心衰禁针。心经(心穴)

定位:位于手中指掌侧,远侧指节横纹之中点,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发烧,神经衰弱,哮喘,荨麻疹。

备考:《新医疗法汇编》云:“心穴,中指掌面第二指关节横纹上。主治:发烧、神经衰弱、哮喘、肺心病、荨麻疹。”虎边

定位:位于合谷穴与三间穴之间,即第二掌骨中点稍前桡侧缘。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病。

备考:据《新医疗法汇编》载:“虎边针刺可放射至头部。”本穴可透后溪,针感极度酸麻后肌肉松弛。虎金寸

定位:位于拇指背侧,掌指关节中点,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扭伤,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第三节 新针手穴

新针穴位是近些年来新发现的针灸穴位。这些穴位有其独特功能,在临床实践中被证实有效,它既不是经穴,又不是经外奇穴,但有些穴位和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止咳(手)

定位:位于手掌桡侧缘,第一掌骨基底凹陷处。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风湿性心脏病,气短,咳嗽。

备考:《针灸经外奇穴图谱》:“止咳,……位于肺经‘鱼际’穴上5分。针法:2~3分、针感麻、酸至指尖。”《陕西新医药》(4).28.1972:“止咳穴,肺经,大鱼际处,鱼际穴上5分。”新2号(手)

定位:位于手掌尺侧,第五掌骨基底处。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手针麻醉。

备考:《针灸经外奇穴图谱》:“新2号。为手针麻醉穴,针3~5分,针感麻、酸至指尖。新1号(手)

定位:位于手掌部,第二掌骨桡侧,掌横纹前约2公分处。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手针麻醉。

备考:《针灸经外奇穴图谱》:“新1号。……为手针麻酸穴。针3~5分,针感麻,酸至指尖。”健理三针

定位:位于手掌中央,第三、四掌骨间隙中点后1寸处,即“劳宫”穴后1寸处1穴,旁开5分处2穴。左右手各3穴。

主治病症:胃炎,溃疡病,肝炎,气管炎,心功能不全,肾炎,头痛,眼病。

备考:《红医针疗法》载:“健理三针,针法:劳宫穴后1寸,左右旁开5分各1穴分别取之,直刺或向上斜刺1寸。主治肝、脾、胃病、头痛、眼病、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悸、心力衰竭、肾炎。”《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健理三针,直刺或向上斜刺、针感手指麻、胀。”无名(手)

定位:位于手腕横纹桡侧端,伸拇短肌腱尺侧缘,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喘息。

备考:《河北省民间灵验便方》:“无名穴,在太渊、阳溪两穴之间,与太渊穴只隔一条大筋。”新阳溪

定位:位于大肠经“阳溪”穴外后侧。手腕侧背桡侧缘。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拔牙针麻穴。

备考:《针灸经外奇穴图谱》:“新阳溪……为拔牙的针麻穴,有针感后,通脉冲电针机,诱导15~20分钟,即可手术。”止泻三穴

定位:止泻一穴在大拇指桡侧第一、二指骨弯指横纹头处;止泻二、三穴分别在食指第一、二和二、三指骨弯指横纹头处。针时屈指。

主治病症:小儿腹泻。

备考:据河北省保定第二医院李玉环等报导:止泻三穴治疗小儿腹泻效果良好。见新中医1991:23(3)—36胃舒

定位:位于手小指第1节指骨外侧中间处。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胃痛。

备考:《浙江中医杂志》:灸治胃痛有新穴。向伯茂(浙江中医杂志—1993,28(8)—374)下魁

定位:位于手背,第一指关节与第二指关节的中点。“中魁”穴稍下方。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呕吐,呃逆。

备考:王红芳 针下魁以和降胃气。(浙江中医杂志1993—28(8)—374)内中魁

定位:位于手中指掌侧正中线,近侧指节横纹中点1穴,前、后1分处各1穴。左右手各3穴。

主治病症:牛皮癣。

备考:点刺耳部、中指穴治疗顽癣的经验。(《浙江中医杂志》,1966,(5)—28。)上后溪

定位:位于手背尺侧缘,第五掌骨小头后方掌横纹头,与手尺侧第五掌骨基底钩骨之间凹陷联线的中点。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聋哑。

备考:《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上后溪,取法:后溪与腕骨穴之间。主治聋哑。直刺1~1.5寸。上合谷

定位: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基底前方凹陷处。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牙痛。

参考:《新医疗法汇编》:“上合谷穴,在‘合谷’穴上1寸……,用3寸毫针垂直刺入,得气后将针退至皮下,再沿第二掌骨掌侧向中指掌指关节方向,斜刺1.5~2寸。得气后即可出针。得气时手掌及上肢有酸、麻、胀感,甚至可波及到面部。”新都穴

定位:在第三、四指间,指蹼背面赤白色交接之中点。

主治病症:眼疾患:急性球后视神经炎、视网膜脉络膜炎,泡性眼炎,原发性青光眼。耳疾患:神经性耳鸣、美尼尔氏综合证、倾听功能紊乱症,特发性暴聋。鼻部疾患:鼻腔变态反应,卡他性副鼻窦炎、原因不明的突发性嗅觉障碍。咽喉神经痛、咽喉异感症、功能性咽失音。

备考:针刺新都穴治验介绍。《北京中医》1992—(3)—13。上都(扭伤1号)

定位:位于食指与中指指蹼缘,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肩、背、腰扭伤。

备考:据杂志报道,上都穴治疗急性腰扭伤400例,效果良好。/中国针灸—1986.—(2)—24。症门

定位:位于手背,第三、四掌指关节前缘。左右手各1穴。

备考:据《江苏中医》介绍本穴可防治疟疾。第四节 手穴感应点

某些疾病可以通过经络的感传现象反映到手上,当感传行进时,不是匀速行走,而是一个个的停顿点,这些停顿点多在穴位(感应点)处。本节专门介绍手感传停顿点——感应点感冒点

定位:位于手掌近桡侧缘,第一掌骨基底内侧后方1寸处。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感冒,扁桃体炎,牙痛。

备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医院内部资料1968》:“感冒点,鱼际穴内上1寸处。主治感冒、扁挑体炎、牙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