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带团队,你就自己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23:37:16

点击下载

作者:丁兴良

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不懂带团队,你就自己累

不懂带团队,你就自己累试读:

第1章 不会带团队,还敢当领导?

团队和团体的区别

我们常常听到领导抱怨自己的部下不团结、不能相互合作,整日斤斤计较、冲突矛盾不断!团队成员把自己的个人利益放在了首位,认为团体内各方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为了极力捍卫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侵犯团体利益。团队成员各执己见,谁都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谁都说服不了谁,并且相互否定,以至于发生争吵,问题却仍然得不到解决。团队成员总是认为这不是我的职责,我没必要去做或者我坚决不去做。这种现象尤其是在分配的工作责任不明确情况下非常常见,在工作中相互推诿、扯皮,这样的结果轻的拖延了工作的进程,重的可能发生重大事故。一旦发生问题,人人都想尽办法掩盖自己的错误,推脱责任,团队各个部门或人员之间相互指责。有些公司领导想通过公开指责或私下搞好关系的方式,带动团队的积极性,但结果团队的积极性怎么也提高不上来,整个团队都没有干劲,工作松散拖沓,只做表面文章应付领导。私下里跟领导关系不错的员工,工作纪律上会大大放松,而其他员工就会觉得受到不公平待遇,团队气氛更加紧张。想要搞一项计划,却没有人响应。公司开会,只有领导夸夸其谈,下边的员工死水一潭,没有一点反应,不提出创新,不提出异议,只等着散会。团队中的员工一听到加班就抱怨,不想在公司里多待一分钟。

这已经不是团队了,它只不过是个工作团体。并且整个工作团体就像是一盘散沙,不能驾驭,没有凝聚力,成员缺乏共同目标,没有积极主动性。这样的团体只能勉强维持现状,并且会逐渐消沉下去,直到以惨败收场。

团体和团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工作团体把目标分配给个人,其本质上是注重个人目标和责任,工作团体的目标只是个人目标的简单总和,工作团体的成员宁愿做超出自己义务范围的事情,也不会尝试那种因为多个成员共同合作而带来的增值效应。并且,工作团体常常无法突破企业层级结构的限制。正是因为工作团体有这些特点,才出现了以上各种问题。当然,优秀的工作团体,能采取各种措施,尽量减少以上这些矛盾冲突发生的概率,但是,这些矛盾依然存在,不能消灭,或多或少会影响整个组织的工作。

而团队则可以避免这些矛盾。首先,团队成员是对其是否完成团队的共同目标一起承担成败责任的,而团体不是;其次,团队的最后成果是经由全体成员共同贡献心力所完成的,而且这个成果绝非个人靠单独力量可以完成的;最后,团队更强调员工的工作标准和团队一样,具有能够一起分享信息、观点和创意,共同决策和帮助每个成员更好工作,然后再强调个人工作标准的特点。团队拥有共同目标,并且有一套严密的实现目标的计划,每个成员都会以大局为重,甚至为顾全大局牺牲自己的利益。所以说,要想让企业蒸蒸日上,创造骄人的成绩,就要把工作团体转变成团队。

人多不一定力量大

“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好办事”,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是,殊不知,团队的力量不在于人的多寡,而在于队员各自的能力高低、相互间协同作战能力以及团队管理构架的完善。有时候人越多,反倒越阻碍事情的发展,成为成功的绊脚石。“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团队就像是一个木桶,木桶能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每个木板的高度和宽度,还在于木板之间的结合是否紧密。如果木板太短,那么,木桶就装不了多少水;如果木桶之间的紧密度不够,也同样装不了多少水。这个道理也适用团队。

1.团队的力量大小受到团队成员能力的影响

现代社会,人们使用的都是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技术胜过人多。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人多但技术素质低,就缺乏竞争力和战斗力,也根本没有优势可言。例如,耕种1 000亩土地,用人力耕作需要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而使用现代农业机械则只需要一两个人。人越多劳动效率越低,人多的优势不但显示不出来,反而会增加消耗和支出。这样看来,3个“臭皮匠”就赛不过1个“诸葛亮”了。可见,在某些情况下,人多了不是好事,反而成了坏事。

2.缺乏凝聚力,没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无法创造强大的团队力量

松散的人越多就会越缺乏凝聚力,造成人心涣散。一个部门或者单位如果人数多而团队成员之间摩擦多,内部钩心斗角,向心力和凝聚力不强,智力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其潜在力量也无法发挥。

3.如果人力资源过多,也会影响团队强大力量的发挥

例如,一个岗位的工作1个人就可以完成,却用了2个人,这就浪费大量办公和管理经费,造成生产效率低下,并且人浮于事,员工在岗位上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长期下去,员工过于清闲就会无事生非,把注意力转移到人际关系上了;人多容易扯皮,结果工作反倒不如一个人干得好,人越多,所考虑的人际关系就越复杂,副作用也就越大。例如,一个负责人如果领导1人,需要沟通的关系数为1,增到5人时,需沟通的各种关系可能是5的N次方。一些单位的忙乱,正是把许多本可用于工作的时间和精力,用到了平衡和协调各种复杂的人际矛盾与纵横交错的关系上。作为领导和管理部门,尤其要尽可能减少冗员,提高工作效率和指挥能力,做到反应迅速,指挥灵便。

总之,一个强大的团队并不一定指它的人员有多少。那么,怎样的团队才是优秀的团队呢?

一个优秀的团队,应该有有能力的队员。队员要有能力且能达到优势互补,例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团队,唐僧知识渊博,精通佛学,通人事,取经途中主要负责与世俗人群交流。悟空武艺高超,降妖除魔,喜欢讽刺挖苦人。八戒武艺不如悟空,但吃苦耐劳,什么脏活、累活都是他干,只是有时会偷点懒,有点小心眼。沙僧能耐不大,但忠厚老实,起到和事佬的作用。4个人性格能力各异,优势互补,为顺利渡过九九八十一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刘备团队的人才也是性格能力各异,刘备忠厚仁德,诸葛亮聪颖过人,关张赵勇猛无比。水泊梁山好汉也是如此,宋江仁,吴用智,其余诸将个个身怀绝技。在当今社会,没有能力是没有办法成就大事的,尤其是运用先进技术的能力。现在企业的生产、开发都需要有高技术高知识的人才,如果一个团队成员没有能力,不会使用这些高新产品,只会做一些体力劳动和简单的脑力劳动,是没有办法使团队更好地发展的,自己也不会有大的发展。

一个优秀的团队中,队员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一个成员如果没有一定的道德水平,就很可能导致整个企业走向灭亡。例如,一个成员不遵守职业道德,把公司核心产品的设计方案偷卖出去,就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危机。还有一些成员爱背地里说人坏话,制造阴谋,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团队其他成员,这就会给团队造成内耗,搅得团队鸡犬不宁。总之,一个团队的成员拥有良好的美德,则整个团队也会受到感染,有助于营造和谐美好的团队氛围。

一个优秀的队员还应该有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精神。团队是全体成员共同的团队,每个团队成员都有义务为了团队贡献自己的力量,甚至是牺牲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人彼此性格不合,经常犯口角。但是,当公司面临重大危机,需要这两个人共同协作的时候,他们就应该团结起来,共同进步,为了团队的发展忘却个人的恩怨。

一个优秀团队还应该相互协作。协作才能共赢,不协作不仅团队成员会受伤,整个企业也会垮台。为了自己的发展,为了企业的发展,团队成员一定要精诚合作。

纷繁世界,团队为赢。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羡慕那些在工作中能够脱颖而出,将潜能发挥到极致的人;同时也十分敬仰那些竞争中能够基业常青、永续发展的企业,希望能够学到它们的成功之处。其实,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真正的赢家,并不是因为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它们有一支不一定人多但一定力量强大的团队。

团队的力量最强大

人类本身的生理能量与其他许多动物比较,是非常弱势的。在大地上,人类凶猛不过狮子、老虎,跑不过马和鹿,力气更比不过大象等动物;在天空中,人类飞不过鹰和各种鸟;在水里,人类游不过所有的鱼类。但是,几千年来,人类成为了地球的主人,为什么?就是因为人类用智慧凝聚了团队的力量来掌控世界。

团队力量是一条灿烂的生命。团队生命体现为汇聚和发散的力量,“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当团队成员聚在一起,犹如熊熊烈火,在浴火重生中百炼成钢,生成无穷的力量;犹如澎湃大潮,在激情奔涌中引领社会,辐射广袤的大地。而当团队成员分开,就像繁星满天熠熠生辉,就像涓涓细流润泽苍生,就像缕缕阳光渗透角落。在团队中我们能获得强大的力量。

狼是最懂得团队重要性的,它们每次狩猎成功都是团结合作的结果。当它们选定目标较大的动物时,它们会几只共同围着一个猎物,死死不放过,前面的狼被猎物摔倒了,另一只狼紧追上去,继续撕咬猎物,就这样直到猎物精疲力竭倒在地上,而狼群通过合作获得了一顿大餐。

正是因为狼群懂得合作,所以它们能捕捉到比自己大很多倍的动物。而如果是一只狼去捕捉,则绝大多数情况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所以,只有团结起来,才能保证强大的战斗力。对于现代这个信息迅速膨胀和全面爆炸的时代,即使一个人的智商再高,能力再强,每时每刻都在更新知识,也不能全面掌握,即使你表现得再出色,也没有办法创造出团队所产生的价值。所以,“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创造更大的成绩。一味强调个人的力量,就很容易造成团队的不和谐,形成内耗,这样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

在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上,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的德国队,是一个优秀的足球团队。这支球队的最大优点是能团结一致,坚不可摧。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不可缺少的,他们各自发挥所长,相互配合,团结协作,一路冲杀,直至把一直被大家看好的阿根廷队打得落花流水。世人因此对德国球队刮目相看,德国球队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团结合作的必然结果。恰恰相反,有些球队来比赛不久就被淘汰了,例如法国队一度是世界杯上夺冠的热门球队,曾在1998年世界杯和2000年欧洲杯夺得冠军,但是,在这届世界杯赛场上,他们的表现真是惨不忍睹,他们没有团结起来打比赛,而是专注于制造骚乱,搞内讧、开除球员、全队罢赛,结果他们连小组都没有出线,早早地回家了。

德国队因为团结,过五关斩六将,勇往直前,战无不胜。而法国队也不乏优秀的人才,他们队在历史上也曾经拿过出色的成绩,但是,他们内部人心涣散,钩心斗角,在赛场上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虽然都竭尽自己的能力踢球,但是因为他们不能很好地配合,致使整体的战斗力下降,这样的分裂导致法国队过早地被打发回家。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团队能够使团队和个人都走得更远,走得更容易。只有个人融入到团队中来,大家团结起来,互相帮助,团结协作,才能成就事业,才能摆脱困境。但是,有的人很自信,总认为自己才能超凡,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这样的人就不适合在团队中工作。

有一个刚毕业的女生参加麦肯锡公司的招聘。她的履历和表现都非常的出色,一路过关斩将,轻而易举地就冲到了最后一关。最后一关的题目是以小组形式集体面试,每当主考官提出问题后,这个女生总是抢先他人,滔滔不绝地回答一番,伶牙俐齿且气势咄咄逼人,根本不给小组其他成员一点发言的机会。考试结束后,她自信满满地走出考场,心里想,录取人员非我莫属了,然而,几天后招聘结果出来了,她落选了。这让她感到非常意外,她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后来从该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的人员口中得知,人力资源经理认为尽管这个女生各方面能力都很突出,但是在最后一轮面试中,很明显可以看出她缺乏团队精神,这样的人在公司中工作,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没有好处。

这名女生之所以没有被录取就在于她缺乏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一个才华卓越的应聘者缺乏它而遭到淘汰。即使你能力再强,但对优秀的团队力量来说,也是微不足道,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成就大事的。

项羽在推翻秦王朝的战争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属于实力派人物,其势力远远超出刘邦,而且他“力拔山兮气盖世”。若论单打独斗,别说他能以一当十,就是以一当百也不为过;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一开始,只要他亲临战斗,则每战必克,刘邦则临战必败,但结果却是刘邦势力越来越大,而他的势力却越来越小,最终落得个被围垓下、自刎乌江的结局。

再看刘邦,不仅本领不如张良、萧何、韩信这“兴汉三杰”,而且还“好酒及色”,早在当亭长时,“廷中吏无所不狎侮”,简直就是地痞流氓。但在与项羽的战争中,却最终打败项羽,夺得天下,胜利还乡,高唱《大风歌》。为什么?刘邦在建国后的一次庆功会上,曾向群臣解释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擒也。”

虽然刘邦把胜利的原因归结为他能识人用人,而项羽则不能识人用人,但从团队的角度看,刘邦的胜利,其实也是团队的胜利。刘邦建立了一个人才各得其所、才能适得其用的团队;而项羽则仅靠匹夫之勇,没有建立起一个人才得其所用的团队,所以失败是情理之中的事。

在现实的企业竞争环境内,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团队力量的发挥已成为赢得竞争胜利的必要条件,竞争的优势就在于你能比别人更能发挥团队的整体力量。一个优秀的团队,可以把企业带到永续经营的高尚境界;一个优秀团队,可以更好地达成企业的经营和质量方针;一个优秀的团队,是企业战无不胜、走向成功的关键。

团队赢则成员赢

小成功靠个人,大成功必须靠团队。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一个人总会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只有融入团队,才能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发展。总之,团队的成与败、荣与辱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也事关我们的荣辱与前程。团队的成功,也就是我们的成功,团队前途黯然,我们的前途也会很渺茫。团队的失败,也就是我们的失败。我们与团队共命运。

NBA球员就是为团队而战。他们明白球队的命运总是和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球队能赢得比赛,那么团队成员也会因此获得很多殊荣。例如,当球队赢得赛季总冠军,那么,球队每名成员都能获得一枚冠军戒指,而冠军戒指是每一个球员毕生的追求,也是他们最大的期望。反过来说,如果他们想要得到冠军戒指,就要寄希望于团队,只有依靠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球员和球队紧紧地捆绑了在一起。正如伟大的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那样:“一个伟大的球星产生于一个优秀的球队,而一个优秀的球队,也是造就伟大的球星的摇篮。”

当然,从古到今,任何时代都有英雄,人们往往崇拜英雄,认为英雄凭借个人的力量创造了伟大的业绩,其实不然,任何一个时代的英雄所创造的业绩都不是仅仅依靠他个人力量完成的。例如,英雄人物岳飞,人们崇拜他的忠肝义胆,有他在,敌人就不敢入侵。但是每一场战役都不是依靠岳飞一个人的力量就能打赢的,它需要各位将领的出谋划策,需要战士们英勇拼杀。否则,岳飞再英勇,也敌不过成千上万的敌人。所以说,英雄有他的过人之处,但是,并非英雄个人能成就伟大。

绝大多数人都必须在社会机构中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每个人都要融入企业这个大团队获得生存和发展,所以,需要团队成员在内心能树立这种和团队共命运的意识。把自己融入团队,让团队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团队成员能够有团队存我存、团队亡我亡的强烈团队意识的时候,那么,这个团队便具有了超强的战斗力,这样的团队才是无敌的。当然我们可以选择团队,我们可以选择更加优秀的团队来提高自己成功的概率。但是,如果成员不能把自己的命运和自己所服务的团队的命运紧密结合,没有强烈的团队意识。那么,成员就永远获得不了成功或者更大的成功。

团队就像是一艘驶往成功彼岸的大轮船,这艘轮船需要有很多人力去操作,很多物力去支持。为了保证这艘船能够正常前行,船长也就是公司的老板需要很多帮手。而这些帮手都只有一个共同的任务和目标:“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到最好、最正确,并且尽力帮助同伴,共同协助管理者,努力将这事业做成功。”这些帮手都要意识到自己身上责任的重大,如果自己没有做好,就可能影响到全局,自己的一个小小失误就可能导致整个团队走向失败。如果船上的帮手也就是每个团队成员都能这么想,每个团队成员都能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那么,这个团队一定能顺利发展,这艘团队大船必然能顺利驶向成功。反之,如果团队成员工作不负责任,团队也许就可能因为其失职而使所有人遭受一定的损失。因此,任何时候,团队成员都应该和团队的每个人同舟共济,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任何一个团队成员都应该负起责任来,和团队共命运,全心全意做好自己的工作。

既然成为团队中的一员,就要时刻和团队共荣辱。每个团队成员都是团队的代表,所以,团队成员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着装礼仪,以免给团队抹黑。例如,当我们代表公司参加一些重要会议的时候,我们就要慎重选择服装,言谈都要有分寸,有礼仪,以便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否则,自己怪话连篇,着装脏乱,那么,就会有人说:“某某公司虽然看起来做得很大,但是,他们的员工素质非常低,这样的公司不会有长远发展的。”我们就是团队的脸面,千万不要因为个人形象问题,使他人对公司判断打折扣。

我们与团队共命运,所以,无论公司发生什么样的变故,我们作为团队成员都应该努力工作,让团队朝好的方向发展,只有团队长久发展,我们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即便这个团队已经濒临灭亡,但是,我们团队成员若团结努力,也能创造奇迹,让企业起死回生。例如,海尔集团曾经就是一个债台高筑,濒临倒闭的工厂,结果在张瑞敏领导下的团队的团结协作、努力奋斗中,逐渐起死回生,并在之后获得辉煌业绩。所以说,任何时候,团队成员都要坚定信心,都要有永不后退的决心,这样团队才拥有顽强的生命力,保持长盛不衰的发展状态。当企业起死回生的时候,这样的团队成员必然是企业的功臣,因而也会获得丰厚的回报。即便是回天乏术,团队真的走向了灭亡,作为团队成员永不后退的优秀品质也会成为他们的巨大财富。

当我们成为团队中的一员时,我们要时刻准备为了“我们”舍弃部分“我”的利益。而当我们放弃小我成就“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帮助了团队茁壮成长,也使自己能在团队中长久发展。同时,这种甘于奉献的精神,也会得到团队赞赏,赢得团队其他成员的尊重,这就为我们取得更大的成功铺就了道路,这个回报会比当初的付出大得多。这就实现了我和团队的双赢。

在工作中,公司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给了我们展示才华的平台,给了我们精神的寄托,给了我们生活的保障。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团队当成自己最重要的一条生命线。没有了团队这个平台,我们就会像断线的风筝,飘浮不定,诚惶诚恐。所以,珍惜我们的团队,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发现它的可贵。

团队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公司越来越重视具有团队精神的员工。团队精神就是欣赏每个人的优点并互相提供帮助,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做此协作,无私奉献,对团队负责同时也对自己负责,只有做到成员间取长补短、互相合作,这样才能达到“1+1>2”的办事效率。

例如,唐僧团队就是一个综合能力极强的成功团队,但从外表上看,它不是一个十分理想的组织。唐僧过于善良,常常认为世间只有好人;孙悟空修行不诚,要不是有紧箍咒戴着,早就溜回花果山做山大王了;猪八戒贪吃又贪色。沙僧勤奋有余,能力很差,每次与妖魔对阵,仅三五个回合就会败下阵来,只会宽慰唐僧说:“师傅别怕,大师兄会来救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诸多不足的团队,却取得了西天取经的重大胜利。这是因为他们都有“西天取经普度众生”这样一个神圣使命的共同愿景,所以能坚忍不拔,排除万难,坚持到底。同时,唐僧的厚道、悟空的本领、八戒的活泼、沙僧的任劳任怨,形成了一个综合能力极强的团队。因而,他们的成功是必然的。

唐僧团队获得的成功,有唐僧的功劳,有悟空的功劳,有八戒的功劳,有沙僧的功劳,缺了他们任何一个成员,整个团队都不是完美的。每一个团队的成功都写满了每个成员的努力,当团队成功时,成员自然是成功的。而成员能够在团队中使自己的努力发挥最大的效果,最终使团队获得成功。这样的好结果也会使团队成员感到自豪,感到骄傲,感到极大的满足。正是因为他们的参与,团队才取得了成功。而这种人类永远追求不竭的价值感,是个人成功永远达不到的。一个人的成功只代表他为自己铸就了又一美丽的高峰。一个成功者虽然会得到他人的羡慕或者赞赏,但是,这种成就感总不是那么强烈。当身处团队中时,团队成功,成员也是成功的。成功的成员心中不仅是因为自己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有帮助他人、帮助团队获得成功的满足,同时还有得到他人、团队帮助而获得成功的幸福感。在团队中成员获得了更多,学到了更多。著名的篮球运动员科比·布莱恩特曾经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冠军戒指的数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和团队一起去赢得戒指。”可见,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真正的成功,一个团队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尤其在当今社会中,团队奋战夺取胜利才是当今市场竞争的主旋律。可以说,任何人的成功,任何企业的成功,任何国家的成功,都集中了集体的智慧,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姚明的成功,除了个人的努力和天赋条件之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和教练多年来的对他的培养和其背后强大的智囊团的成功运作;蒙牛的壮大也不是老板牛根生的个人魅力使然,而是每一个蒙牛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伟大祖国的崛起也是依靠我们13亿中国人民共同贡献的力量。当然一个人可以成功,但是,在这个时代,一个人的成功能持续多久呢?他能成功1年,能成功2年……但是,他永远不如团队走得长久。也许你会举出很多企业家的名字来反驳。企业家成功的背后是所有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只有企业家一个人又怎么能做得了一个企业所做的诸多事情呢?即便他累死累活,也只能是作坊式地发展,稍有闪失,就会走向灭亡。较之团队发展的生命力,个人成功的生命力实在太短了,所以说一个人的成功不能称为真正的成功。

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真正的成功,还在于一个人进步的速度太慢,永远也赶不上团队进步的步伐,也许一个人用1年换得的成功,一个团队只用2个月就能完成。这样看来,在团队面前一个人的成功还是失败的,并且社会在飞速发展,一个人的速度稍一慢下来就必然被社会淘汰。

一个人只有在团队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团队的生命力延长了一个人成功的生命力;团队的发展速度加快了一个人成功的速度,团队的成功使一个人更快地成为成功者。团队不仅为个人提供了大好的发展平台,还为个人学习和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一个团队可以购置价值不菲的先进生产设备;一个团队还能帮助一个人参加各种培训班,帮助个人能力不断增强。而这些都是一个人成功时都无法做到的。所以说,一个人只有在团队中才能得到发展的不竭动力,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既然团队对个人来说如此重要,身为团队成员的我们,就应该维护团队的利益,为团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应该和团队成员亲如兄弟,共同团结在一起,和团队共荣辱、共存亡。但是,现实并非如此,有很多人看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不珍惜团队,无视自己的行为可能给团队带来的损害,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相互明争暗斗,拼得你死我活,在斗争中的赢家会沾沾自喜,输家会沮丧流涕。然而,但凡不顾团队发展,夺取私利的人,都是输家。因为团队成员损害了团队的利益,就是在损害自己的利益。团队走向衰败,自己也发展不好。例如,团队败落了,就没有能力再提供员工去进修的机会,员工能力得不到提升,长期下去,就会在竞争中退败。团队的利益和成员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团队中,作为一名成员,只有将自己融入到整个团队中,凭借集体的力量,才能把自己单独不能完成的棘手问题解决好,从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才能取得成功。

合作才能走向未来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上面这两种说法有截然不同的结果。“三个和尚”是一个团队,可是他们没水喝是因为互相推诿、不讲合作;“三只蚂蚁来搬米”之所以能“轻轻抬着进洞里”,正是合作的结果。

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有这些都需要人们组成团队,并要求组织成员之间进一步相互依赖、优势互补、共同合作,建立合作团队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行动协调,开发团队应变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创造奇迹。

很久以前,在一座山上有一座寺庙,一天住持方丈派两个小和尚分别去管理山下两座已经废弃了的寺庙。第一个小和尚生性敦厚,待人热情,总是笑脸相迎,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是没有认真管理账务,结果入不敷出,虽然寺庙里香火不断,但是寺庙看上却破破烂烂,好长时间不去整理一次,因而,来这座寺庙里烧香的人也逐渐变少了。而第二个小和尚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也很注重寺庙的整洁,但他整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来他这里烧香的人越来越少。一天,住持方丈来到山下检查,发现了他们这个情况,他想了想,于是就把他们俩先放在同一个庙里,由那个爱笑的小和尚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而让那个严肃的小和尚负责财务,严格把关。最后,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香火十分旺盛。

笑脸相迎的和尚不懂得理财,入不敷出,所以,他不能使香火兴旺;严肃的和尚过于严谨,不懂得接待人,所以,他也不能使香火兴旺。而两个人优势互补,则是一个完美的组合,两个人合作才使香火兴旺起来。这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短板,合作可以规避自己的不足,单打独斗终究成不了大事,用团队合作的方式才能把握住成功的希望。

当然,人和人之间因为从小生活环境不同,受到的教育不同,价值观念也有差异。所以,每个人的思考方式,思想观念都或多或少有区别。在团队成员合作过程中就可能产生意见分歧。如果因此产生矛盾斗争,每个人都陷入斗争环境,就没有心思去工作,精力无法集中到工作中,那么,不仅工作上容易出错,工作的效率也会大大降低,这样大大浪费了团队的资源,可能错过发展的大好时机。这样下去,必然被其他企业挤下去。当企业走向终点的时候,斗争中的员工也就失去了工作,重新面临就业,斗争中的人在斗争中根本得不到一点好处。

例如,曾经有一个人任部门销售经理,这个公司有两个销售部,另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姓张。同样是销售部门,但是这两个部门却不能相互配合,相互协作,而是互相拆台。这个人常常向那个张姓部门的员工说那个部门没有前途,还是来我们部门好了的话。同样,那个张姓部门也是猛挖对方部门的人。两个部门的人你争我斗,相互抢客户,最后因为斗争得太厉害,使他失去了一个30万元利润的大订单。工作不顺心,这个人辞去了这份工作。有些员工跟随这个人一起辞职了,张姓部门也失去了多名主力员工,也逐渐垮了下来。

可见斗争只能是两败俱伤,损人不利己,合作才是硬道理,合作才能共赢。

张涛是一家公司8个部门业务经理中一员。当其他几个经理有事外出的时候,他就主动帮助他们培训员工,帮他们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这样,当他出差的时候,其他经理就会主动帮助张涛部门的人员工作。因为经理之间相互合作,其乐融融,结果公司越做越大,他们也从中获得了很丰厚的年终奖金。这就是团队的力量,这就是团队精神的体现。谁都会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想要得到别人的帮助,首先不要吝啬帮助别人,互相帮助,互相配合,才能走向共赢。

团结合作能化绝望境遇为希望,能转变败局。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个学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6只猴子平均分放在3间空房子里,每间2只,房子里分别放着一定数量的食物,但所放的位置和高度不同。第一间房子的食物就放在地上,第二间房子的食物分别从低到高悬挂在不同高度的位置上,第三间房子的食物悬挂在房顶。

几天后,他发现第一间房子的猴子一死一伤,受伤的猴子缺了耳朵断了腿,生命奄奄一息。第三间房子的猴子都死了。只有第二间房子的猴子活得好好的。

原来,被关进第一间房子里的两只猴子发现地上有食物,为了争夺食物而相互争夺,结果一死一伤。第三间房子的猴子虽然做了很多努力,但因为食物挂得太高,难度非常大,总是够不着,结果被活活饿死。而第二间房子的两只猴子先是各自蹦跳取食。后来,随着悬挂食物的高度增加,难度增大,两只猴子就协作起来取得食物。于是,一只猴子托起另一只猴子跳起取食。这样,每天就都能获得食物,他们也生存了下来。

正所谓“同心石成玉,协力土变金”,团队合作能激发团体不可思议的潜力,合作能使个人的力量变得更强。

“一个人是龙,三个人是虫”之怪现状

有人说:“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就成了虫。”在我们身边的确有这样活生生的例子。

一位在美国IT业工作过多年的知名人士,曾描述过他所经历的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如果老板要想解雇一个亚洲人,在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日本人之间做选择,那么,被解雇的一定是那个中国人。为什么呢?因为中国IT业的精英们个个都自信有余而和气不足。

同样是亚洲人,在美国人眼里,日本人做软件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整体把握得非常到位,他们的作品特别的清晰,满足了客户提出的所有要求,实现了全部功能,而且软件运行也非常稳定。但是,如果只看具体的代码,其实日本人的水平并不怎么高。但是,我们中国的软件工程师总是喜欢独自琢磨数据、结构、算法,各干各的。中国软件工程师对某些特定的开发工具可能非常精通,但却不能保证整个软件被稳当、完整地开发出来。中国软件工程师做事情不注重对问题本身进行分析,而往往侧重显示个人的技术。

这位IT行业知名人士又举例说:在招聘的时候,中国应聘者和日本应聘者做同一张试卷。当招聘方审阅试卷的时候,会发现日本人做的编程答案好像是有统一的答案,程序结构、注释、变量命名……就连表达方式都非常相似。而中国应聘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解题方法。而等到他们真正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上时,就会先把前任的程序数落一通,然后自己再开发有更多问题的代码来代替。他们总认为别人做得太差,自己应该再重新做一套,并且自认为自己的非常有创新性。

社会发展到今天,早已经不是靠比拼逞英雄的时候了,在美国,程序员已经被认为是办公室的蓝领了。在美国或一些其他国家,有许多公司的经理根本就不懂技术。他们虽然不懂得软件技术,但是,他们却知道怎样去领导程序员去做好这份工作,并且没有内部不团结的情况。

而中国企业中,这种现象很少存在,领导者往往是业界精英,即便不是精英,最起码也是要懂得每项工作的内容,是个通才。否则,领导者就很难让属下信服,如果属下不信服领导,那么下属就会跟他搞鬼,或者偷工减料或者口是心非,能推的责任尽量推,能揽到的好处从来不推辞,或者在企业内部搞鬼,使企业不团结。甚至有许多技术高手常常会纠结于同管理层作对,忘了自己工作的目标是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或者给自己创造财富。

团队成员在内部不是合作共同进步,而是相互拆台,唯恐哪个比自己升得高,比自己表现得出色。还有些人不愿意跟别人合作,总是防着别人从这里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例如,中国成立的合伙公司常常是刚有点气色,内部就开始争权夺利,闹分家。给老板打工,刚熟悉点业务就要自立门户。这些都是典型的“三人成虫”现象。

但是,独木难成林,靠一个人是无法撑起一个团队的,必须有团队精神,大家一起努力才行。否则相互拆台,只能是给自己设置一道道通往成功的障碍,而且,独撑一片天是不能长久的。

在生物界,聪明的海豚就是靠团队的力量来捕食的!当一只海豚发现鱼群的时候,它会发出一种声音,把附近的海豚全部叫过来,围成很大的一个圈,紧紧包围住鱼群。所有的海豚全部发出一种声音,鱼群听到后便会惊慌失措、横冲直撞,但这时所有的海豚并不急着吃鱼,而是再次发出这种声音,让鱼群更加惊慌。这时,鱼群会聚集成很紧密的一团,然后有一只海豚冲入鱼群,张开嘴满满吃了一口后又迅速退回包围圈外,紧接着另一只海豚采取同样的动作上前进食,直到将鱼群全部吃完。

海豚在海洋里也很强大,但是,如果海豚不协作,而是一只海豚追逐一条鱼,可能既辛苦又吃不饱。聪明的海豚依靠相互配合、团队作战,结果不费多少力气,每一只海豚都能饱餐一顿,这样每只海豚都成为了胜利者。

逞个人英雄使自己迈向成功的道路更加艰难,为了自己利益而舍弃团队的利益,这样的行为是绝对不可取的。因为这样,我们就无法立足团队,就会失去团队给我们的依靠,而随之,我们的力量也会逐渐干涸。总之,团队给了我们很好的发展平台,我们在团队中才能更好地发展。

第2章 建设高效团队的方法

团队需要八种角色

没有一个思维正常的人会把11个足球运动员放到一个板球队里,或者试图用11个拳击手组建一个足球队,道理显而易见。但一些企业仍固执地认为一个由优秀的人组成的团队一定能战无不胜。事实并非如此。一个团队必须拥有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所有不同技能和技巧,或许还需有一系列不同的性格或者具有不同特殊喜好的人。

英国学者贝宾列出了一个流传很广的清单,其中列举了一个优秀团队所必须具有的八种人才:

总裁:与其说他们是专家型或者是具有创造性的人,不如说是纪律严明、轻重分明和能力均衡的人。其职责是挑选人才,凝聚和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

造型师:特征是项目领导,性格外向,能有力地推动任务的进展。他的力量来源于个人动机和对任务的激情。

生产者:是原创思想和建议的源头,团队中最富于创造性和最聪明的成员,但可能不注重细节问题。他们需要激励和引导,其才能才会发挥到极致。

监测评估者:进行检查工作并指出论证中缺陷之处的人。他们擅长分析甚于创造。

资源调查者:让团队与周围世界保持联系的联络人。他们性格趋于外向,有魅力。

公司工作人员:把思想具体转化为行动时间表的实践组织者和管理者。

团队工作人员:受人喜欢和欢迎,他通过鼓励、理解和支持来让每个人保持前进。

猎手:如果没有他的话,团队可能永远都不会按时完成任务。他对任务的严格跟踪是很重要的,但不总受人欢迎。

换句话说,选择技术型人才是重要的,但要保证他们中间有人能担任其他重要的职责。团队是由个体聚集在一起组成的一个集合,在执行任务或者解决问题时需要用到他们的才能。团队赢了,则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赢。如果团队输了,则每个人都输。

每个成员必须首先对团队整体保持忠诚。把这些个体都看成是各方面的代表的话,他们的忠诚就会分散,他们的承诺就会混淆,他们的职责就会不确定。团队会议会倾向于非正式的聚会,而不是严密安排的会议。他们有领导,但没有老板,成员间直呼其名,而不是称呼其职务。

团队就像人一样,也有初生、成长和成熟三个阶段。你可以看着他们形成,创造出自己的形象标志,找到每个成员的定位和他们所能担当的职责。对很多团队来说,青春期之后,是动荡的时期,团队成员开始对最初的组织形式提出挑战。动荡之后是规范期,这个时期团队开始在新的团队结构中稳定下来,总裁、造型师和其他人员开始发挥作用。最后,团队走向真正的成熟,并开始能真正担当重任。

这些成长阶段——形成、动荡、规范,是任何一个团队生命不可缺少的。忽略它们常常导致团队过早地夭折,团队成长的整个过程不得不重新从头开始。

没有一个像在临时家庭一样一起成长的机会,团队就不会形成一个互相信任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大家各司其职,而且任何人都会尽忠职守。

所以,工作的绝佳环境就是处于一个好的团队中——它让人兴奋、富于刺激、充满支持和成功。

从主管向教练转变

“我们马上就可以完成这部分工作,”李说,“我认为我们的工作分配得很好。”“等一等,你们已经把工作分配好了?”经理说。“是啊,你不是要求这么做的吗?”李皱起了眉头。“我是让你们试着做做而已,当然不会让团队在我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自作主张,作出这样的决定。你们为什么不把任务安排表交过来,让我看看是不是有需要改动的地方?”经理说。公司组建团队,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员工自我管理、自主决策的能力。要是你始终以传统主管的方式来进行管理的话,这个目的就无法实现。从短期看,你与团队之间将会发生冲突。从长远看,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的管理方式,整个团队的主动性就会丧失,你们最终还是回到了起点。公司是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的。

你的角色必须要有一个从主管到教练的根本转变。教练做什么呢?他要确保团队培养起必要的技能,获得向上的动力,得到必需的设备,并且能够有效地准备比赛。在实际的比赛中,教练并不上场。而作为教练,他要做到:(1)他要确保为作出有效的决定,团队采取了所有必要的步骤。在团队变得更加成熟之后,他就会越来越少地插手这类事情。(2)他运用提问,而不是陈述,来帮助团队成员分析思考问题。在上面的案例中,假使李说,不,我对自己的任务感到不满。经理就会问,团队是怎样作出决策的,又在多大程度上容许成员表达并维护自己的偏好的。之后,经理会根据回答提出另一些问题,帮助李和他的团队对形势进行更有效的思考,明白下次再有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该如何处理。(3)他决不会对团队或是其中的任何成员指手画脚,除非确知自己拥有团队尚不具备的知识、信息或专长。这时,他会设法帮助团队或其成员培养自己的能力,以后这位经理就不必再亲自作类似的决策了。(4)看着团队日益成长,更多地实现自我管理,李会非常高兴。

团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自我管理呢?这取决于对下面三个问题的答案。它想有多大程度的自治?你想让它有多大程度的自治?公司想让它有多大程度的自治?这些问题并没有简单而直接的答案。一群被称为团队的人,并不一定就组成了一个团队。他们可以仍旧需要别人来告诉自己该做些什么。你可能仍旧想告诉他们该做些什么。例如,星期一早上公司开始把这些人称为自治的团队了,但其实事情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应该这样入手:下定决心,让团队在最大限度上实现自治。不要管这些人有没有“自治”的名义。重要的在于行动!帮助成员学习共事、互助的技巧,帮助他们接受不同的见解,并学会找到解决分歧的办法;帮助他们学会完成工作所需的技能,对自己的工作流程进行管理,或许还可以帮助他们掌握互相进行业绩评估的手段。

团队的成员们可能会喜欢这样的工作方式,你也可能会喜欢这样的工作方式。如果你采用了正确的方式,就能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这意味着公司也可能会非常欣赏这样的工作方式。

团队成功和个人成功是有区别的

要使团队比传统的工作小组运作得更有效,就要让每个成员全身心地投入团队及工作当中。团队成员必须对任务抱有信念,并且能一起努力去完成。他们还必须专注于整个团队及其成功,而不仅仅是某段时间里自己负责的一小部分工作。如果成员们对任务及团队整体并不专注,他们就不可能组成一个真正的团队。这仍旧只是一个工作上多少有些联系的个人的集合而已。

那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

1.确保团队中的每个人都知道整体的任务是什么

在传统的工作群体里,每个员工只被要求做好某一范围内的工作。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在完成整体的任务中有什么作用。团队不能这样运作。每个团队成员都应知道整体的任务。假使你的团队负责为公司编写简报。这些简报,有的是定期发行的,有的则是为满足特定的管理需求而不定期发行的。你的手下有编辑、作者和制图,还有专职发行人员。你可以这样描述基本的任务:“在预算范围内,遵守承诺,把高质量的简报送到客户手中。”即便是在传统的工作群体中,关注整体的任务也会带来巨大的利益。而对于一个团队,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2.确保每个人都致力于完成整体的任务,而不仅仅是自己手头的工作

一旦大家都明确了整体的任务,就应该全神贯注地投入进去。在实际工作中,这意味着有时员工们为整个团队的利益,要对自己的工作作出牺牲。比如,当团队不能及时完成生产时,一个正在写生产报告的员工就得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强调完成整体的任务,能够加强团队的合作精神,增强其协作力。

3.鼓励所有的员工一起工作,并把自己视为团队的一员

员工们常常会觉得做出这样的转变有一定困难。在传统的组织中工作过的人习惯于将个人的工作视做奖惩的依据,把互相帮助看得比完成个人的工作更为重要。让员工出人意料地完成这样的转变,需要一段时间。当员工们表现出团队的合作精神时,一定要对他们付出的努力加以表扬,并让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把他们当做学习的榜样。

可以说如果你想拥有一个高效的团队,就绝不能让团队的成员只关注自己个人的工作。应该帮助他们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团队的整体任务上。

要使团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任务中去,这些任务要具备下面三个特点。(1)任务必须明确。所有的成员都必须理解团队的任务,并且,他们的理解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使顾客满意”相对来说比较明确,而“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就并不那么清楚了。(2)任务必须值得去做。要使团队成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一项工作中去,就必须“有高质量的简报”相对来说值得去做;而“在上级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工作”则有些勉强了。(3)任务必须有挑战性。要让团队有成就感。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从而激发他们的斗志。一个高效的团队,必定是一个敬业的团队,完成任务,为企业创造价值,是他们的天职。

不要孤立地对待每一个团队成员

许多员工习惯于以自己个人的努力程度作为上级管理和评估的依据。即便他们被告知自己是团队的一员,也还是放不下对自己工作表现的关心。这时,经理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这些员工把注意力从个人的工作表现转移到团队的工作表现上来。如果经理不做这个工作,依旧让员工们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个人表现上,就难以在他们中间建立起一个高效的团队。

优先考虑团队的业绩,而不是个人的成绩。当然,个人的成绩也不能忽视。但是团队的表现更为重要,因为如果团队没能取得成功,个人表现再好也于事无补。因此,要关注团队的整体表现,关注每个成员为团队的整体表现作出哪些贡献。这就需要在团队整体中体现这个原则。

1.让团队来纠正个人的工作表现

在过去,经理总是把纠正员工的工作表现作为自己的任务之一。团队如果能够真正建立起来的话,这种情况就会改变。高效的团队在纠正、提高成员工作表现方面的作用,要比大多数经理强得多。因为一位差劲的员工可能会时刻受到团队中其他的压力,而不像以前被经理骂一顿就完事。

2.不要奖励无助于团队成功的个人表现

团队里会有杰出人物,但他们不同于传统工作群体中常见的杰出人物。团队中的杰出人物是那些帮助团队实现整体目标的个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几乎每个团队成员都能成为杰出人物——他们在特定的时间点上都为团队的工作作出了特别重要的贡献。所以,如果有人作出了什么贡献的话,不要把他单列出来。如果团队相信某人作出非常突出的贡献,成员们就会承认这个现实,由他们去处理这些事情吧。

3.如果你采用个人表现评估的方法,就应该把团队的表现作为评估个人表现的主要因素

个人表现评估其实并不能与高效的团队表现相提并论,但大部分团队都要对个人进行评估,至少在开始的时候是这样。但是要保证,至少把个人作为团队成员的表现——合作的意愿,以及将团队的目标置于自己的目标之上的精神——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来考虑。

员工作为一个个人的高效工作表现,与作为一个高效团队的一个员工的工作表现,两者之间有时候会产生矛盾。团队刚开始培养凝聚力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然而,当团队开始从一个工作小组向一个真正的团队转变时,太多的“集体思想”并没有产生真正阻碍,相反团队要懂得怎样才能做到名副其实,怎样才能让每个成员扮演的角色都有意义,同时又使每个人都全身心地为实现团队的目标而努力。

在这一过程中,你应该扮演一个关键角色。高效的团队需要成员之间的密切联系与合作精神,你对此的理解越深刻,就越能把这一理解更好地传达给团队的成员。尤其是在团队形成的初期,十分重要。

应该有团队规则

“我觉得这条规范不难做到,”希尔说,“我们会准时开会,会议开始时,每个人都会到场。这样,我们就不用浪费时间,为迟到的人再复述一遍会议的内容。”“这听起来不错。”麦克蒂格补充道。莱尔摇了摇头:“等一等,我一周得拜访三到四个客户,而且不知道每次得花多长时间。准时开会是个好主意,不过是否考虑为我留点余地。”“这样做行吗?”麦克蒂格问道,“如果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大家碰个头,你等到碰头之后再安排对顾客的访问,怎么样?”“这是个不错的主意,不过这意味着我们得就会议的长度达成一致……”为什么要为行政规范操这么多心呢?因为,如果有团队成员预期自己会遇到其他人不会遇到的事情,即便这都是些琐碎的小事,他们也会成为众矢之的的。团队要想高效运作,就必须树立人际规范。而且,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这些规范,并且愿意加以运用。人际规范是怎样起作用的呢?假设团队达成了一致,认为其成员不可以给别人的观点戴帽子,而只应该讨论观点的内容本身。下面的对话反映了可能发生的情形。“你知道,我们只要同意星期三和星期五下午不接电话就行了。这样顾客们会知道我们在做什么,而至少在这两天,我们可以不必为接电话而中断会议。”“这真是个草率的念头,麦克蒂格!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对顾客这样不敬的想法……”“打住,”瓦埃插了进来,“听起来凯尔像是在给麦克蒂格的观点戴帽子呢。麦克蒂格,你觉得是这样吗?”“当然了。我真的觉得给贬低了。”“好吧,算给你抓到了!”凯尔做了个鬼脸,“我确实在给她的观点戴帽子。那就一种说法吧。麦克蒂格,你真的认为,这样做在顾客当中造成的影响,会是我们想要的吗?”“谢谢,这好多了。”麦克蒂格说,“现在,我来告诉你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的……”

除非保证每个人都能贯彻遵循,否则团队就不应该徒劳地树立什么规范。正如上面的例子说明的那样,在认为别人违背了规范时,每个人都应该能够作出提醒,而不受什么拘束,并且有权让对方当场进行处理。

团队刚开始运用规范时,成员们在提醒别人犯规时会显得迟疑不决。你可能得进行一些干预,直到每个人都能自如地坚持规范。不过,要尽可能快地从其中脱身出来,让团队成员承担起贯彻规范的职责。这也是团队成员的义务之一。

当然,如果你手下的一个团队是由许多有团队工作经验的员工组成的,他们会不自觉地给团队带来有效的规范。但这迟早都会表现出其局限性,除非能对这些规范加以明确,并让每个人都来遵守。

让团队来做“好人”

总是让团队来做“好人”,这应当成为你的一条原则。

一个团队,要么有权作出决策,要么就没有。如果它没有决策权,那就由你来作出决策,别人照章办事。如果它有决策权,而你随后又否决了它的决策,情况就会变得很糟糕。团队对此会十分失望,以后遇到什么棘手的问题,就会消极等待。客户会认为,让团队重新决策的方法就是直接来找你。这样的事情只要发生过这么两三次,你就又会退回到原地,大部分的问题只好由自己来作出决策,而团队也名存实亡了。

举个例子,你和团队一起工作,而且信任他们的决策,支持他们的工作。团队为财务部准备了一份策划书,而财务部对此又不满意,部门经理伯特·弗伦奇打了个电话给你,轻松聊了几句之后,下面的事情就发生了:“我打电话过来是为了昨天你的手下给我们的那份策划书。它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我希望你能做点什么。”“我对你的想法表示理解,伯特,我们也希望能积极地对你们作出回应。你是想在我们这个层面上处理这个问题呢,还是让你我的手下一起来想办法解决?”“要不是想拉上你,我就不会打电话过来了。”伯特听上去有点恼火了。“没问题。后天你如果有空的话,我希望你能抽出时间来和我,还有海迪·斯科尔思见一面。海迪是你们这方面项目的负责人。等我们碰一次头,让她把工作向你说明之后,我们就可以对你希望改动的地方进行讨论了。”“嘿,我以为我们俩就能处理这事了呢。”伯特有点儿纳闷了。“过去可能是这样,可现在不同了。我和手下在一起工作时效率真的很高,在同他们进行讨论之前,我从来不会想到去否决他们的意见。等到你同海迪讨论之后,就会明白我的意思了……”依照客户的要求你该如何同项目经理海迪讨论这个问题呢?请看下面的对话:“海迪,几天前你跟我讲过,财务部对我们会不太满意,看来你没说错。伯特·弗伦奇昨天下午打电话给我,要我去和他谈谈。”海迪试探着问:“你会去吗?”“是的。嗯,实际上,我们俩都要去和他谈。我想今天找个时间听听你的看法。对于你觉得会让他不满的那些东西,以及团队作出这样的决定的理由,你得给我一个解释。这样,明天我们同他讨论的时候,我就能向你提供恰如其分的支持了。”“这很好——不过,这是不是说,你不会作出任何改动?”“我不会的——但是团队应做些调整。我们都要仔细听取,认真对待伯特的反对意见。我希望你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在知道我不会否决你们的情况下应该如此。如果有你我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记录下来,并告诉他什么时候可以得到答复。这样团队就能对这些问题进行考虑了。我可能仍旧会否决一个具体的事项,但在听取你和团队的意见之前我是不会这么做的——这样财务部也不会知道是我作出决策。”

你绝不应该给客户留下哪怕是丝毫这样的印象,即他们可以绕过团队直接来找你。

出头做“好人”是很有诱惑力的。在上级或客户对团队作出的决定不尽满意时,自己插手并“纠正”问题的感觉确实会很不错。就是这么回事:自我感觉良好,上级和客户的感觉可能也不错。但团队肯定会感到很沮丧——这可不见得是个好现象。

总是让团队来做“好人”——这是一条原则,千万不要直接否决他们的决定。一直让团队同客户打道,而且,如果有可能的话,也要让团队与上级打交道。如果不得不插手,那就公开支持自己的团队。如果要作出什么改动,那就同团队私下里解决,并把功劳让给团队。如果客户觉得他们从来都不会在你这儿捞到比在团队那儿更多的好处,他们就再也不会在与团队对话之前就来找你了。到时候,甚至连你的上级也可能会学会直接同团队打交道。这使得你的工作更加轻松,而团队则更有效率——真正的一举两得。

积极暴露冲突是为了解决冲突

团队成员必须能够在一起高效工作。但高效工作就意味着要承认团队里存在冲突,并且能够正视这些冲突,设法解决它们。但是,除非团队成员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其进行辩护——即使这会造成白热化的争论,上面这些才不会是纸上谈兵。试图阻止冲突的产生绝对是错误的策略。如果团队产生这样的想法,认为应该低调处理冲突,甚至对其视而不见,它就会掉进“群体思维”的窠臼,其工作效率将比传统的工作小组还要低许多。

大多数传统的工作小组中的大多数员工都形成这样的思维,即不要互相发生冲突。那些挑起争端的人往往被认为“惹是生非”。但是,当这些员工成为一个紧凑的团队的一部分,尤其是当你希望这个团队能实现自我管理时,情形就完全相反。应该让员工们认识到,冲突是团队工作的一部分,而他们的目标是找出冲突的根源并加以解决。

冲突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冲突只有在转化为个人恩怨时才有害,但它完全有可能超脱于个人恩怨之外。富有成效的冲突是观念上的冲突,而与谁提出这些观念无关。经理应该让团队成员清楚,冲突本身绝不是什么问题。不过,团队确实需要学会并运用最有效地表现和解决冲突的方法。

团队应该接受关于解决冲突的基本培训。如何认识并解决冲突是有明确的原则的,其中的一条就是“将人品问题放在分歧之外”。不过,团队没有必要自己来摸索这些原则,因为几乎在每个城市都能找到解决冲突的能力训练课程。团队应该经常有得到这种培训的机会,而不用自己来应付这方面的工作。只要有可能,团队就要以团队的形式参加培训,即让所有成员同时参加。这使团队成员有机会一起在培训中实践以后工作中需要做的事情。

团队如果能够实现自我管理、紧密合作,其回报将会是丰厚的,但是要学会自我管理、紧密合作却并不容易。你若明确支持团队及其学习进程,就会使学习的难度降低,不仅对团队是如此,对你自己也一样。

作为经理,你必须防止团队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竭力回避冲突,大家“一团和气”;另一个极端是冲突不断,弄得团队员工无心工作。团队越接近其中的一个极端,其工作效率就越低。

如何防止团队走向这两个极端呢?首先,你自己得学会容忍冲突。这听起来似乎很容易,但你在这方面却不一定受到多少训练,或拥有多少经验。如果你曾经在传统的公司里工作过,你学到的处理冲突的方法就是防止它的发生。如果你和上级之间产生严重的分歧,那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他或她是否会让你公开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而后考虑其中的合理因素呢?或许你有一两个最好的经理是这么做的,但这样的人肯定只占少数。相反,一般来说,如果有不同意见,你要么默不作声,要么绕着圈子表达。很有可能,你的员工也在对你做着同样的事情。

遇到冲突的时候,你要学会一套新的处理方法。你是想把冲突压制下去,还是对其抱欢迎的态度,以使团队得到最佳的表现?答案很重要——可以说是极其重要。

改变团队的行为方式

为什么聪明的员工一旦加入团队后,其行为却经常不能体现企业的最高利益?为什么以团队为基础的决策过程有时会变成效率低下、导致错误决策的“集体思想”?如果这种不幸发生在你的团队中,作为团队领导,你要怎样才能扭转这种不利局面?

犹如家庭和其他自古就有的各种群体一样,团队成员之间就是要不断进行互动和交流,这对他们创造业绩的能力的发挥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有些互动交流会提高团队的效率,有些则成为团队发展的阻碍。顽固的低效率行为大多是因为人们的基本思维方式在作祟。

有三种类型的因素会对团队的业绩产生影响,这些因素连同它们互动的方式共同形成团队的架构。

面对面的架构是那些在办公室中运作,可以用心的感官直接感受到并且显而易见的因素。其中包括该团队必须完成的任务、团队的组织方式及完成工作所必需的互动交流。

社会架构是影响团队的更为广泛的企业组织、商业和环境因素。它包括激励系统、权力结构、文化因素、顾客需求及竞争压力。

个体架构是指每个人带到办公室的观念、情感及更为深层的信仰。

团队结构的这些因素密切联系,而且,如果团队结构的每种因素一旦完全被看做团队系统的一部分时,它就成为可以迅速提高团队效率的杠杆。

当我们剖析复杂的互动交流时,通过细致观察就会发现,团队成员表现出如下四种行为方式:发起者发起一连串行动;追随者支持发起者;反对者反对发起者;旁观者在一旁观察并发表推动发展的评论。

通过对团队中这四种行为方式的研究,有助于认清和转变团队行为。

在一个高效团队中,每种行为方式的作用都很重要。高效团队使这四种行为方式皆各得其所,即能够使这四种行为方式成功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发起者提供方向;追随者实施完成;反对者进行纠正;旁观者提出全面看法。

缺乏效率的团队不具备使这四种行为均衡发挥作用的能力。在低效团队中,不能发挥作用的行为方式可能不止一种,也就是说,该团队系统阻碍这些行为公开发挥作用。

上述四种行为不断重复出现的模式,我们称之为基本行为模式。下面是三种较常见的基本行为模式。

1.对抗型

在这种类型的团队中,有人发起提议,接着有人加以反对。团队协作变成双方对抗,各持己见,互不相让,跟随者和旁观者不存在,或者难以提供新的建议或者不能消除分歧。团队因而达不成解决方案,出现问题。

如果你领导的是对抗型团队,你可以扮演旁观者的角色,对双方的观点不予置评,只是向大家提醒团队所处的状态及其影响。你可以进一步帮助团队将这种对抗变成一个学习的机会:“让我们看看从对立的意见中可以学到些什么,然后再看一看有没有达成妥协的可能。”或者你可以鼓动沉默的旁观者:“我相信大家都参与能使我们的讨论取得进展。我很想听听更多人的意见,你们觉得呢?”

建立具体的基本规则可以缓和对抗行为,不过,如果提不出改进或更好的建议,最好不要反对别人的意见。

2.礼貌服从

在这种模式中,某人提出建议,其他人出于责任才去服从。讨论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平和、理智,没有丝毫的火药味。团队成员可能会礼貌地支持讨论的结果,是不是真正认同就难说了。他们不但对决策的质量,而且对大家能否积极支持决策和完全实施的能力心存疑虑。

如果你是礼貌服从式团队的正式领导者,就应本着弄清问题的态度来开始对话,而不是一开始就下结论,或限定一个狭窄的讨论框架。要反映出团队目前的状况及其对团队绩效的潜在影响,并询问团队对此的看法:“不要囿于给定的观念,我们应该更广泛地讨论问题。你们看呢?”

3.隐形反对

它与礼貌服从模式表现上相似,实际上却隐藏着真正的反对。在这一模式中,有人提议后,表面上大家都同意。然而,在公开的服从之下,大家实际上对提议持怀疑态度。因此,团队成员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共识,如果有好的结果也只是运气好。

当你注意到隐形反对现象时,从旁观察并帮助团队认清这种隐形反对的结构及其对团队绩效的影响。“会上每个人都赞同采取下列步骤,但会后却毫无进展。你们对此是否也有同感?你们说这是怎么回事?”

制定鼓励反对者畅所欲言的基本规则。当团队遇到阻碍时,提醒团队成员遵守基本原则:“请不要忘了我们的约定,对每个重大决定,我们都要探索出不止一种的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法。谁能再提出一个?”

对以上的基本行为模式及所建议的相应管理方法,我们只是简单的介绍而已,没有提供详细的指导。一个具体的团队情景可能类似于上述某个基本模式,却永远不会相同。一旦你掌握了上述四种行为的特点,并懂得团队行为如何反映团队结构的其他方面,你就能找出你的团队所特有的模式。此外,你可以学会观察人们的基本思维方式和企业组织中的各种因素是如何强化这些行为的。

要允许、鼓励提出不同意见,帮助团队将提出反对意见作为一种学习的机会,使反对意见成为团队创造力的一个来源。最后,如果你真要发动一场持续的变革,那么至少要在团队结构的三个层面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减少无效的对抗行为,集思广益创造双赢的解决方案,对团队成员工作计划中的目标进行调整,激励团队成员朝着一致的方向努力,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奖励。

用授权团队来取代传统团队

发挥团队的效用需要能够同时处理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模糊问题。

珊瑚营医院通过组建授权团队大大提高了医院的效率。奈思鞋业是英国最老的制鞋企业之一,组建授权团队后,它的退货率从每百万双退5 000双降到250双。这些例子充分证明了组建授权团队所能给公司带来的巨大成效。

有两种授权团队:长期团队,即围绕某种产品或服务建立的组织;临时跨职能团队,即负责解决难题,协调及制定有关较大的组织问题的决策。

自然团队是长期团队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由为同一产品或服务工作的员工组成。比如,8位员工组装同一种产品,而且由同一位主管领导,就形成一个自然团队。授权的自然团队大体上自主负责。他们自己决定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理想的团队应能自主负责整个运作或决定整个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比如,汽车生产线仪表板的安装。

临时跨职能团队,是为某些专门项目而建立的。如产品改型,或改进某个重大组织过程。许多跨职能团队高度自治,离开了正式的团队领导也能正常运转,他们自己定计划,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任。

世界级的大企业大都把自然团队或重组团队与跨职能团队结合起来。把这些不同类型的团队结合起来,既能最大限度地产生授权感,又能增进绩效。珊瑚营医院是个非营利公益单位,拥有1 300名员工。1992年成立以授权团队为基础的经营单位,目标是:重新设计医院工作,做到用80%的资源满足病人的需求,80%的病人在本病区解决(原先是50%)。这一举措可降低成本、减少无效周折,但最重要的是使医护人员把时间花在病人身上,而不是案头工作上。10%的员工编进了团队,每个团队1 5人。这个系统一旦投入运行,各团队之间将进行交叉训练,这样初级医护人员就能学会为病人提供服务。团队方式改变了珊瑚营医院病人服务系统的许多方面,特别是现在为病人提供服务时职能高度划分的情况。把坐轮椅的病人从一个病区推到另外的病区治疗的现象大大减少,因为由来自各部门员工组成的跨部门诊疗团队把多种服务承担起来,在病区就地解决。珊瑚营医院的计划,让高薪员工兼做较多的常规工作从而降低总的护理成本。与大多数组织一样,部门间的推诿和死板的职能划分对医院的经营成本有重大的影响。病人也从中受益。医护人员相互分担了很多责任,病人就能在自己方便的时候接受治疗服务,而不必要等专门工作人员抽出身来。而且,病人见到的面孔少了,整个护理系统就能给人更亲切的感觉。另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有关耐克鞋业。耐克鞋业是英国的一家具有150年历史的鞋业生产和零售企业。它的单位员工产量提高了19%,准时交货率从80%提高到了97%,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它的重组跨职能改良团队。从1990年起这个公司开始组建团队,生产部门的1 100位员工中被编成140余个团队,每个团队有5到8人。20世纪80年代,由于亚洲竞争者的出现,英国的制鞋业面临灭顶之灾。面对危机,耐克鞋业尽一切可能减少浪费。但是生产率的提高却引起了劳资关系日益紧张。为解决这些问题,高层经理说服制鞋工人自愿组成团队。此前,鞋子的制造、包装和发运需要经过150个部门。通过采用丰田的生产模式,耐克鞋业把整个过程削减成了很少几个模块化程序。整个工厂的运作只有两个管理层次:一位工厂经理和几个团队领导。过去的主管有的成了团队领导,有的承担了技术、营销或是零售任务。减少层次的过程开始很慢,随着越来越多的员工加入团队,这个过程就越来越快。在此过程中,在某些环节,变化带来的痛苦比公司担心的要缓和一些。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感到,把权力交给员工的结果是公司获得了员工的忠诚:“人们对工作有了新的热情,也愿意参与进来。”

团队的未来会怎样?首先,团队将迅速普及。2002年,对美国412家公司所做调查发现,75.3%的公司计划更多利用团队。显然服务行业在工作队伍改革方面落后于制造业,但也将扩大团队的使用。其次,将发展一系列支持系统支持团队的协作。我们希望团队训练能从原来40~60小时增加到160~200小时。按员工具备的技能付酬的方式也会迅速推广。

长期团队将被实质团队所取代。实质团队是临时性的工作模块,由跨职能团队的成员组成,共同解决某个特别项目。“老板”的角色将不复存在。明天的领导者必须成为改进流程、通过企业的前景和价值来实施领导、建立互相信任的企业文化、发展强有力的伙伴关系的大师。显而易见,应把团队作为治理企业的一系列济世良方中的最新方法,但发挥团队的效用绝非一日之功。它远不是万灵药方,需要付出勇气、耐力,同时还要能够处理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模糊不清的问题。

对于那些锲而不舍的人,它将回报丰厚。不仅经营效果是这样,而且建立了公司文化,显示了人的价值。团队创造了一种自己是工作及企业主人的感觉。

第3章 避免团队失败的方法

没有培养新人的自我管理技能

“这些日子,我雇用的年轻人全令我不放心。莫西,你也有相同的问题吗?”林娜问。莫西是和林娜平级的一位经理,她深有同感:“我必须时时过问他们的工作。我把项目交给他们中的一个,外出一天回来时,他们却什么都没做。类似的事发生过多少次了,你简直不会相信。”“我们该怎么处理这种事情呢?我想,他们给我完成的工作量,最多只有8~10年前的小组给我完成的工作量的80%左右。”“我也希望知道该怎么处理。我威胁他们,可一点用处也没有。而且,每当我发现一个能干的人,他就跳到别的地方去了。”

例子中的两位经理并不清楚自己的问题。他们的员工可能是缺乏工作动力和责任心,也可能缺乏他们希望获得的良好培训。但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他们的员工缺乏的是自我管理技能。他们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和工作。如果没人教会他们自我管理的技能,其他任何手段都是无效的。

研究表明,现在很多加入工作队伍的人都不愿意被人监管,但他们却缺乏在没有监管的条件下工作的自我管理技能。同时,很多组织都在对自身进行重组,对各个层次的员工的自主性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促成了一种尴尬的困境,对一、二线上的经理而言尤其如此。

如何才能培养新人的自我管理技能?(1)要求员工学会管理自己,并且要向他们明确这一点。你可能会同每个员工进行如下谈话:“我要求这儿的每个人都能管理自己。这是什么意思呢?我要求你能对每一天作出计划,并且在工作中执行这一计划。当交给你一项任务时,我要求你能动手来做,或者向我、向另一位员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要求你能处理好自己的工作,而不需要我常常监督——这也是我希望你要求自己做到的。“我们发现,很多来这儿为我们工作的人都缺少自我管理的经验。我们会送你去参加培训,帮助你把培训中学到的知识用在这儿的工作上。如果你能花上些时间和精力,掌握这方面的技巧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另外还要记住,你掌握得越好,就会拥有越多的独立性,而你的工作也将越有乐趣。”(2)让每个新进员工都参加自我管理的培训。这种培训,尽管不一定被称作“自我管理”培训,但已在很多地方较为普遍地开展起来。寻找这样的培训机会:它教会员工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时间,如何制定务实的计划并予以遵守,如何设定目标并激励自己去达到它们。

如果你目前有一批缺乏自我管理技能的员工,可能就会组团把他们送去培训。他们能够互相帮助,学会运用这些技能,也能够在培训变得艰难时(这经常会发生)风雨同舟。你甚至还可以为这些需要培训的员工找一两位其他部门的经理来上课。但不管你会怎么做,现在就来完成这项工作。(3)把需要马上运用自我管理技能的任务交给员工去做。即便经过最好的培训,如果没有及时实践的机会,学生们会很快把所学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做好培训后的安排,这样当他们回来工作时,就能运用学会的技能了。员工们培训结束后,你可能就已经为每个人准备好了一项任务——做这项任务时,员工们会自觉地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验证。比如你可能会要求一位员工为某个项目制定一个计划,并与你进行讨论。如果你有其他善于自我管理的员工,他们可能会给你一些帮助。你要做的是,让员工运用学到的东西,并且坚持不懈。(4)留意并认可自我管理中的每一个进步,而不管这一进步多么微小。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了。是不是有人以前对从何入手做项目一无所知,而现在却学会了怎样起步?留意这一点并对这位员工的成就表示认可。

接着,每进一步都要予以认可。在员工越来越擅长进行自我管理之后,你对他们的认可可以逐步减少——但必须保证他们能够继续运用这些技能,并在他们成功运用时予以认可。同样,你应该时时提醒每个员工,他们从开始到现在这个阶段,已经取得了多大的进步。(5)当越来越多的员工擅长进行自我管理之后,让他们来帮助训练新进员工。这样做,你能够得到双重的回报。那些员工不仅自己更加擅长自我管理,还能够帮助你对其他人进行自我管理的训练。因为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他们将会懂得如何来帮助那些新进的员工。

此时,有两点要特别注意:

第一,很多员工不对自己进行管理的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如何管理。缺乏自我管理首先是一个能力问题。如果员工们缺乏能力,当他们未能实施自我管理时,对他们大叫大嚷或放任不管都无济于事。

第二,如果没人要求他们这么做的话,他们没有理由进行自我管理,所以他们不必学会如何去做。简而言之,员工未能管理自己的现象也是一个激励问题。

如果你希望员工们学会自我管理,就必须帮助他们培养这种能力,同时要给予他们激励。

要注重让员工从错误中学习

“艾玛,我还以为你很清楚应该怎么做,不会在征得我们同意之前让部门承诺下一个最后期限的。”“我想我们应该积极地对顾客作出反应,何况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这么做……”“你怎么想我不管。你知道,我不希望看到你们未经我的允许就做出什么承诺。明白了吗?”

从这次冲突中,艾玛学会了什么呢?先来征求你的意见,没错。但她也学会了不要独立思考。她并没有了解为什么征求你的意见很重要,为什么自己的行为可能会给工作群体造成损害。同时,你也没能了解在许诺期限时,她是出于什么考虑。简而言之,没有人从中学到多少东西,而艾玛学到的,大部分具有误导性。

有的员工对规章制度漫不经心,常常我行我素。对这些员工,有时确实需要严加管束,甚至可以把他们调到更能发挥独立性的工作岗位上去。但大多数员工并非如此,他们愿意照章办事,也希望有独立进行判断的机会。

怎样才能确保员工们既能按你的吩咐办事,又不变成唯唯诺诺之辈呢?上面的对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下是实践的步骤。

步骤1:要让这位员工明白自己做错了,不要对自己说这只是偶然事件,以后不会再发生。越早处理,问题解决起来也就越容易。上面这位经理就是这样做的:问题在于他只做到这一步,而没有继续下两个步骤。

步骤2:了解这位员工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这位员工思考问题的方式可能是正确的,动机也是好的(艾玛就是这样),但并不全面。他可能注意到了你忽略的一方面问题,可能在进行同样的思考前就作出了冲动的反应,原因多种多样。

步骤3:既然已经知道这位员工行事的原因,你就不仅能把自己的判断和发生的情况联系起来,还能将其与员工所采取的方法联系起来。你能向你的员工指出,想法是好的,但没有得到足够的信息。如果这位员工看到了你忽略的问题,你要就此向他表示谢意,看看该做什么工作。如果这位员工忽视了你的规矩,行事非常冲动,问题可能就比较严重了。但是,如果问题已清楚,处理起来就容易了。

简而言之,如果能遵循上面这三个步骤,你和员工就都能从这个事件中得到学习。这样,下次你们就能做得更好。说这位员工有所心得,是因为他更好地理解了你的规章制度;说你有所心得,是因为你对这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有了更全面的深入了解。

有的员工希望能尽量晚上班,尽量少出力,然后溜之大吉——尤其是当薪水很低、工作很无聊的时候。他们对工作一无所知,应该尽力使他们遵守纪律,至少使他们的工作表现达到你的最低要求。

幸运的是,这样的员工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员工都是真心希望能把工作做好,让自己引以为豪。作为回报,他们希望得到尊重,并能发挥工作主动性。但是,如果像对待上一段里描述的那些员工那样对待他们,他们很快就会堕落为那些员工的同类。换句话说,你既能帮助他们培养其献身工作的精神,也能毁了这种精神。

不能没有了解情况就对员工横加批评

布莱特说:“不完全是这么回事。乔·汤布打电话过来,问我是否可以……”“我不管谁打电话给你。你知道我特意关照过先不要送过去!”“我知道,可乔打电话过来说他真的需要……”“还要我多说吗?我才不管是谁打的电话呢。你这是明知故犯。我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快出去,让我一个人想想。”“可是……”“就这样了。快走——趁我现在还没有真的发火!”

布莱特违背了上司的命令了吗?非但你不知道,他的上司也不知道。因为这位员工没能先说明事实,所以他的上司没有任何理由严厉责骂他。经理的这类行为会对员工的士气造成极大的打击。

那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呢?下面的例子说明应该怎样与布莱特谈话:“布莱特,我听说你把我们草案的一个副本送到总部去了。是这样吗?”“不,至少不是像你所想象的那样。乔·汤布打电话来要。他说他的老板有点紧张,希望能快点得到一个提纲。我告诉他会给他回电话的,然后就来找你。可是我没能找到你。听乔的口气,事情好像很严重,所以我问玛丽亚是否可以快点准备一个提纲——你知道,就是那份列出好处的提纲。她这么做了,于是我就把提纲送到乔那儿,并要求只让他和他的老板使用。说句实话,我不是想做一件错事——我只是觉得我们应该做点什么,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

现在,布莱特的上司至少了解了基本的事实。你觉得他还会像上面那样,把布莱特骂个狗血喷头吗?他当然不会。即使布莱特的决定不怎么恰当——况且现在还看不出来——他也有完全正当的理由。很清楚,讨论进行到这一步,布莱特的上司应该这么说:“我还不能确定这是最好的处理方法,我们得谈谈。不过,你设法处理这件看上去似乎很棘手的事情,我还是非常感激的。谢谢你。”

然后,他们就能对布莱特的处理方法是否得当进行讨论了。

当听到某人显然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或是违反了什么规章制度,或是让你失望了时,你的自然反应就是认为确实做了你所听到的事情,从而立即采取措施。这样的反应是错误的,之前你必须弄清楚事实的真相。

那么你该怎么做呢?请遵循下列步骤。

步骤1,告诉自己,应先弄明白事实的真相,因为有可能你对事情的了解,还不足以使你作出判断。

步骤2,不要让感情占据上风。散一会儿步,完成一份报告,关上办公室的门大叫几声,做你必须做的事情。但在处理事情前要冷静地思考,因为一旦你的决定错误,要想抚慰便成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步骤3,如果不是有特别的原因要相信听说的事情,先从有利于员工的方面提出质疑。这样做,就能为了解事实打好基础,或许还能帮助你更快地平静下来。

步骤4,与那位员工面谈,告诉他你听说的事情,然后给他解释的机会。仔细倾听,积极思考,并向他提出问题。既不要听过算数,简单地接受他说的话——他的理由可能与事实相差甚远,也不要让他觉得你是在逼供。抽出必要的时间,去了解他对形势的看法。

步骤5,有必要的话,获取更多的事实。这样你就能处理面对的情形了。

请认真看待这一点:经理们所犯的一些最严重的错误,往往是因为他们在尚未了解全部有关事实的情况下就作出决定。是的,在质询一位员工时,他说的可能不是事实;是的,员工可能会在你同他谈话前慌忙掩饰自己的过错。但每次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时——至少在一个运作相当不错的组织中,你最初得到的信息往往会欠缺关键的事实。如果依据这种不完整的信息行事,你就会做出错误的举动。

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严格地对待自己的员工。也不是让你忙于分析,在得到必要的事实后仍不停手。这只是说,你应该作出明智的决定——为此就应该了解必要的事实。至少这对员工而言,是公正的。

不要通过批评和威吓来管人

你的管理风格不应基于批评和威吓,而应基于鼓励和支持。下面是上级与员工之间真实的对话:“你真以为我会接受这份报告吗?”“我不这么想……”“算你说对了——你不这么想!你只是毫无计划地把数据塞进报告。我根本读不通。”“或许你可以让我来说明这是怎么组织的……”“如果你一定要向我说明的话,我可以说这份报告并没有组织好。你还想保住这儿的工作吗?”

从上面这段对话中可看到,首先,如果员工们一直受到批评和威胁,他们就会寻找尽量保险的工作方法。上面例子中的员工在报告中可能会有一两处创意;可以相信,修改之后,这些创意肯定就没有了,以后他也不会再在工作中采取主动。他会尽力完全按你的吩咐去做,然后就把你所要的东西交给你——不多,也不少。其次,如果员工只是不断受到批评,就很难知道怎样工作才会更有效。看一看上面的例子。当上司说报告组织得不够好时,那位员工明白了吗?没有。而他懂得如何修改,使之更符合上司的期望了吗?没有。而他只知道自己做了些不同的事情,但丝毫不知道这到底是些什么事情——除了报告要“组织得更好”以外。最后,这也意味着经理必须向每个员工说明自己要求的细节。而且在一开始,这样做是很必要的。如果员工从来没有做过类似的报告,或者没有为客户做过这样的报告,他可能就需要一些非常具体的指导。当他对这种报告比较熟悉之后,他就能独立完成任务。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管理工作中,如果经理们经常会这么认为,要使下属们表现良好,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他们所做的一切吹毛求疵,那么这样做是行不通的,因为它让批评代替了经理的其他三个方面的重要工作。

1.设定标准

批评员工已经完成的事情对获得好的结果毫无关系。要得到好的工作结果,就应该设定明确的标准,让每个员工都了解这些标准,然后参照这些标准对员工的工作结果进行衡量。

2.提供反馈

每当要求一位员工改进自己的表现时,你应该向员工提供反馈。批评不是反馈的主要方面,不能代替反馈。好的反馈是客观的,以经理和员工都清楚的标准为依据。

3.表示认可

如果什么也不对员工说就会使员工安于现状或消极怠事。如果工作确实令人满意,那就向这位员工表达自己的满意之情,并向其表示感谢。如果工作很出色,那么就一定让员工也知道这一点。对不令人满意的工作表现也要承认,但必须加以改进。如果你的员工至少不是很差劲,那每批评一次,就至少应该表扬四次。

运用这些信息有三点非常值得注意。(1)管理风格不应基于批评和威吓,而应基于鼓励和支持。你不能驱使人们尽力而为,但却能成功地鼓励他们这样做。在开头的例子中,那位经理至少可以在员工的报告里找到两到三处值得表扬的地方。不要虚情假意,表扬那些平庸的或者不严谨的工作;也不要泛泛而谈说,“我非常欣赏你的工作方式”,没有说明你到底喜欢什么。对于员工而言,这些话没有丝毫的意义,他们需要的是具体的说法。(2)提高工作的标准。最理想的是,你能为每一种类型的报告都设定一种标准。如果做不到这点,至少也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所有的报告都应该用日常英语写作,避免官僚作风”。和员工一起制定的标准往往是最有效的标准。但不管是否参与了标准的制定,员工对这些标准应该十分熟悉。(3)设法让员工直接得到有关自己工作的反馈。如果你的公司有一大堆报告,就可以制定这样的制度,即每个员工的报告经过另外至少一位员工的检查。

如果把支持员工取得成功看做是自己的工作,那么就可以从团队以及每个员工那里得到最大的收获。员工们是在为整个部门或团队工作,而不是在为你工作。所以,要尽你所能,坚持让他们做好工作、帮助他们做好工作。

达到上面这些要求的最好办法,是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教练。出色的教练并不是没有感情,但也不会感情用事。他们向自己指导的每个运动员,以及整个球队倾注热情,使他们有上佳的表现。这些教练心里都非常明白,他们的成功是建立在整个队伍表现的基础之上。你也应该这样。

处在经理之位,仍以平级身份对待下属

经理与普通员工所扮演的角色是截然不同的。作为一个经理,最不讨巧的事情是时常纠正手下的行为。有时即使工作进展得不错,你也得负责作出一些不受员工欢迎的决定,虽然这些决定对于组织整体而言是最佳的选择。除非工作能由一群“乌合之众”来完成,否则普通员工与经理之间总会存在分歧。如果想同时扮演两种角色,那么到头来只会两头不讨好。下属们会对你的“两面派”行为怀恨在心,而上司则要怪罪你办事不得力。你只好两头受气。你会在大厅里偶然听到下面的对话:“真不知道凯伦这些天是怎么了。星期二下班的时候她还和我们一块儿出去,像以前那样又说又笑。可今天她把我叫到办公室里,为了那项出价太高、进展缓慢的工作把我训了一通。一会儿当朋友,一会儿又要做我的老板。从没想到获得提拔后她会这样对待我们,太令人失望了。”

在一个工作群体中由普通员工提升为经理,你就得管理过去的同事了,这种处境的确让人感觉尴尬。尽管这样的选拔完全是一种正常的管理实践,也给新上任的经理增添了额外的心理负担。比较理想的情况是,你已经有所作为,让员工们意识到你们之间新的一种关系。假如情况没有变化,就应该首要解决这一问题。

召集所有的员工开一次会。会议不需要特定的主题,可以互相讨论会议的部分内容。但在讨论中,应特别提一下你作为经理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自己从这个工作群体中提升为经理的确有一些好处。我对这里的工作——你们的工作以及我以前的工作比较了解,我也认识这儿所有的人,知道大家应该怎样一起工作,知道我们的长处与不足。“但是这也意味着,既然我现在成为经理,我的处事方式将有所改变。也就是说,有时我会不得不作出一些并不受你们欢迎的决定。我还会同你们讨论工作表现、休假申请或是你们不会乐意接受的规定和要求。我可能不得不贯彻上级的决定——即使自己并不同意,因为我是管理集体中的一员。我们一起同事这么长时间,今后必须会有一段大家都不太好过的时间。“我希望自己作为这个群体的一员,会起到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作用。我想开诚布公地谈谈这一变动,这将有助于大家作出适当的调整。”

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应该清楚一旦提升为经理,以前共事的人们将会用不同的眼光来看你。这并不必然意味着你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不复存在。下面是一些“应该与不该”的提示:

不要再介入是非长短的闲聊,因为你现在的任务是支持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

不要再介入大多数办公室中常有的周期性“贬老板”运动,因为现在你也是管理阶层的一员,而且你自己也会成为被贬的人之一。

应该将能与员工继续保持关系视为一个机会,可以开诚布公地向他们转达自己对上级决策的态度——即便你认为这些决策对群体没什么好处。有了对下属的了解,你就能对他们说:“我认为这个决定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大家还要团结起来,把它贯彻好。”

正因为你能和下属打成一片,他们往往比以前更加信任你,从而跟着你做一些勉为其难的工作。

应该以一个能看到日常工作中管理决策的影响的经理的身份,而不是普通雇员的身份,将与群体相处及工作的经验带到经理会议上去交流。

应注意,不应该将自己的新角色扮演得过火,与过去的同事作出没有必要的疏远。不要因为当了经理就一口官腔,摆出一副比以前同事高明的姿态。这样做的话,不仅会使就地提拔的好处丧失殆尽,还会在你与员工之间形成不和,不利于你今后的管理。

与下属打成一片和作为下属的一员,两者之间的界线是很鲜明的。模糊自己与下属之间的角色总归是不恰当的,而体贴、关心下属则永远正确。

作为经理,关键要赢得员工的信任与信心。当从普通员工提拔为经理之后,即使群体因为有共事的经历而对你心存信任,但他们对你的新角色会有一段时间的观察,以决定能给成为经理的你多大的信任度。在新的职位上犯一些错误难免,但处理这些错误的方式是坦率承认,知错就改呢,还是遮遮掩掩,不懂装懂,将会大大影响别人对你的信任水平。

刚开始时难以分清经理与同事之间的角色界限,后果还不是最严重的。无法向自己的群体成功传达角色变更的信息,或是无法恰如其分地扮演新的角色才是最要命的。

不要和其他人谈论员工的私人问题

出于各种原因,员工们总是不愿意自己的私事为外人所知。他们可能觉得这些事会让自己难堪;或是认为自己的事用不着别人来管;也可能是不想让自己疲于应付别人的询问或同情。但不管如何,是不是要为某件私事保密,完全应该让他们自己来决定。

问题在于,尽管不甚情愿,很多员工还是不得不让你知道一些事情。你是上级,他们得让你了解一些个人问题的细节,以便向你解释自己为什么会旷工,为什么要求给予方便等。让你知道这些事情的唯一原因是,在工作与个人要求之间作出平衡——这是他们唯一的办法。

如果某个员工真的乐意告诉你一些私事,完全是因为他相信你判断和处理事情的能力。他希望你不会在得到明确的许可前在办公室里大肆宣扬这些私事。

你辜负了别人对你的信任,尽管是出于好意,可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所正。你搞僵了和员工的关系,因为没有遵守保密的承诺,或者压根儿没认识到他不想把自己的事情搞得满城风雨。这种基于相互信任的关系一旦被破坏,员工就会对你失去最基本的信任。

这类事情真的比较棘手。有的员工可能并不在乎你告诉别人他的私事。实际上,有些人之所以告诉你一些事情,是因为他们觉得其他员工从你嘴里得知这些事,要比他们自己说出来方便。

离婚就是这样一桩常见的棘手事。员工对此事的态度有很多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如果你的员工同她的丈夫离婚了,她可能会不想让办公室里的同事知道。如果别人通过其他渠道得到消息,她自会有一套说法,但她是一个非常注重个人隐私的人,不愿有同事知道任何个人生活的细节。

第二种类型的员工则可能更愿意让同事们知道她离婚的事,尤其是当她需要有一段时间来处理的时候,但她可能并不想自己公布。她认为你是她的上级,如果能做好这个传话人,同事自然会慢慢地知道,用不着她操心。如果有别的员工前来安慰,她会很乐意同他们交谈的,但要自己说出来却会令人难堪。

第三种类型的员工希望别人知道她离婚了,但更愿意自己公布这事,因为她希望别人都能听到自己的陈诉。她会想:偶尔的差旅可以让她从家事的烦恼中抽身出来,喘息一会儿;日常家务则给了她一个在家中照看儿子的机会。

人们对困难的反应是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的。说不上有什么对错,而别人也往往爱莫能助。因此,帮助处于困境的下属的最好方法是:①表示你提供支持的意愿,如果被拒绝,也不要生气;②要尊重员工的意愿,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不要随意指使员工

每一位员工都希望自己的特长以及对工作的专注得到认同。员工们希望得到经理的信赖,但决不愿意自己成为被随意指使的对象。大多数员工都明白,工作中有很多自己职责范围内理应完成的任务。但要是你老让同一个人不断地重复一项工作,却不曾对他这种特别的专长给予认同,员工就会感到十分懊恼。

每一位员工都希望自己的特长以及对工作的专注得到认同。你应该了解员工的这种心理并加以利用。为了不让员工有被随意使唤的感觉,可以做好下列的其中一条(都做当然最好):(1)无论何时,当员工做了一份额外工作,或是为工作付出额外的努力时,都应该及时向他们致谢。(2)在与其他经理或组织打交道时,应维护自己员工的正当权利,没有必要每次都为自己的单位出头争活儿干,特别是当其他单位并不太忙的时候。争取在大组织里与其他部门通力合作的同时,多为自己部下的利益考虑考虑。(3)不要发号施令,多用请求的口吻。宣布让你的员工做质检随访与请他将这项任务安排在工作计划之内是有天壤之别的。如果是请他做这项工作,而你们又相互信任的话,他多数会跟你讲自己的工作量太大了。这样,你就可以和他就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作探讨。(4)尽可能让员工“自告奋勇”。如果有数位员工能胜任某项工作,即使知道他们中间有人难以从别的事项中抽身,也将工作交给整个单位,让员工们自己来作出安排的决策。他们可能会互换工作挤出时间来完成任务;也可能会对工作的期限与进程安排提出建议;他们兴许还能得出与你相同的解决方案——但这可是他们自己的方案。(5)你并不会大权旁落。大家还是把你当成老板,你有最后的决定权。但要是员工在工作安排上有发言权的话,给他们加压时就会少一些怨言,他们也会十分乐意接受你的最后决定。他们提出的方案甚至可能比你的更有效,因为他们才是在第一线工作的人。(6)一成不变地做事会让部下感到单调和枯燥。如果你只是在任务迫在眉睫时偶尔指使一下员工,后果可能不会很严重。

这里说的只是“偶尔为之”,实践中很容易将事事都看得非常紧迫,尤其当公司确实处于紧张环境下时(这是现在常有的现象)。用不了多久,员工们就会因为你对他们的淡漠而横生怨意,怀恨在心。这时,即使是在“正常”的日子里,工作效率也会降低——工作紧迫感随之产生,这就需要及时处理,于是又给你使唤员工制造了借口……这将会是一个恶性循环。

奖励工作出色的员工固然重要,但有效的激励方法除了物质奖励,还应包括对员工的认同。员工们也知道,你不可能总是给他们以物质上的奖励,即使是对他们业绩的正式认同,也不会随时随地都有。在很多组织中,这些正式的奖励机制是由更高层的管理人员掌握的。

但是,对于出色的工作,一句“谢谢”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损失,却能得到丰厚的回报。即使在我们这个并无多少权威主义影响的文化中,很多人喜欢“讨得别人的欢心”。在实现甚或超过你对他们的期望时,下属们会得到最大的满足。当他们真的做到这一点时,用一句简单的“谢谢,我真的非常满意”就足够了。

第4章 团队招聘与选拔的方法

只有找对人才能做对事

你也许已经给了你的员工很优厚的待遇,或是为了培养他们而花费巨大的心血和财力。而他们却弃之不顾,甚至将你的客户、内部资料乃至员工都席卷而去,这不仅对你的企业造成重大损失,还对你本人的自尊造成莫大的伤害。为了尽可能减少这类事的发生,你应该做些什么呢?

在一开始找到优秀的人才,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这显然比以后解雇差的人员要容易一点。但是由于某些原因,一些企业老板在招聘员工组成企业中最重要的第一线服务队伍时,往往忽视一些警示性的迹象。

1994年,在美国发生了一起工作场所恶性暴力案:一家快餐连锁店的老板要求他雇用的一名男子离职,这个男子拒绝了这个要求。最后,这位男子持枪在店里出现。当他发泄完怒气时,6人被击伤。

调查此案的警察和店家管理者发现,该男子曾被同一街区的另外几家快餐店解雇,都是因为他曾经暴露过一些举止上的问题,而且就在这家雇用他的连锁店的人事档案中还有一份“不推荐他重新受雇”的书面材料。由于该店管理不善,他的档案被搁在连锁店总部,于是他设法通过一种不引人怀疑的办法再次被雇用。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是全美八大航空公司中规模最小的一家,但它近30年来连续盈利,这在航空业中是绝无仅有的。它成功的奥秘在于招聘空姐的政策很特别:为保证乘客真的对空姐满意,请了20多位乘客来做评委,给应聘者打分。它认为,如果这些乘客不喜欢应聘者,那么这些小姐长得再漂亮也毫无意义。而且由乘客自己挑选的空姐,至少在培训方面的成本会降低,因为她们本身就是乘客喜欢的空姐。

因此,只有找对人才能做对事。因为一般来说,高素质的人较少犯错误,他可以让你的企业获得更高的生产率,更重要的是这种人能独立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所以你要试着只雇用那些聪明的,并能够了解你的工作系统的人。这种人效率更高,会以自己的方式去提供良好的顾客服务。他们不仅比同业竞争者雇用的员工工作得更出色,还不需耗费太多的精力来指导他们,能节约培训的成本。即使你付出再多的薪资也很值,因为你使自己更有效率了。举一个汽车销售的例子:一位汽车销售商手下的全部雇员每月能为他卖出100辆车,平均每人卖8辆车,就表示他大概需要12位业务员;而另一位经销商的业务员平均销售量是每月12.5辆,如果每月售出也是100辆车,那么他只需雇用8个人,其办公室里减少了4套桌椅、4部电话和4位支薪人员,他将省下4个人的工资做奖励金以吸引更杰出的业务员。如此一来,他这里能赚到高薪的事实就会传遍业内,他就能吸引业内最优秀的业务员来为他工作。这一切都归功于他以较少的业务员就可达成销售目标,使每一辆汽车的销售成本降低,结果大家都是赢家。

招人三步到位

如果一个经理所做的决定中有一半以上是正确的已经算很好了,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经营业绩优异的公司的经理一般能超过平均水平,这大概是他们的公司能够一枝独秀的原因。然而,在选择员工时,很多公司做出正确选择的机会甚至达不到50%。选择员工的程序不完善,往往根据没有事实基础的个人想法来进行,与感情,猜测、臆断及偏见相互纠缠。“三步法”是一套选择员工的正确逻辑程序。掌握它,在选择合格人才以及提高企业绩效方面,你便会胜人一筹。

在运用“三步法”招聘之前,必须做的是归纳填补职位空缺后希望获得的成效,然后分析能够取得这些成效的人选。这一阶段所做的一切对面试和评价至关重要。其结果为要求候选人所具备的素质提供了基本依据。

这个过程使你在招人前就知道什么人最适合填补这个空缺,这是整个选才过程最关键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三步法”的第一步是列出你对这个员工的表现有何期望。

填补这个空缺会给公司带来什么成效?能满足什么需要?希望达到什么结果?

所有工作都可以定量。即使像研究工程师这类看似难以衡量的工作,也可以评定其表现。比如,为工程师确定一个目标:在12个月内设计出3个新方案。如果他干了1年却拿不出一项新产品,你就该质问自己为什么要聘用他。

因此,审查希望实现的结果是得出合理期望的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我们可以假设这样一种情况:如果去年聘了这个人,他应该已经取得了什么成果?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考察。

首先在形成阶段,你会问自己是否真需要人。可能发现你所需要的已经存在于公司内部,在某个人,甚至几个人身上能找到。

有时你也会发现自己的期望不现实。扩张的决定可能与公司的现实能力不相符。

期望一旦形成,就可以准备这一阶段的下一步工作了。此人应具备什么素质才能实现你对他的期望?答案来自两个方面:成功模式和个性特点。

成功模式由经验、成就和技巧组成。它不取决于有多少年的经验,重要的是应聘者在相关经历中取得过什么成就。

只有1年工作经验的人很可能在能力上并不亚于一个把1年经验重复了10遍的人。

其次,在归纳分析阶段,最好把所有经理召集起来,共同商讨加入本公司职员必须具备的个性特点。

每个公司都应该有一个普遍的个性要求,它决定公司的个性。其包括:什么样的个性?展现给外界什么形象?如果你的公司是个充满活力、行动迅速的机构,那么应聘人也要具备这些特质。

研究本公司的成功者是最佳途径。一旦发现本公司最重要、最有成绩、最富效率的人的共同个性特点,你就找到了评估优秀求职者的标准。

面试也很重要。面试的基本假设是求职者将来的工作表现会跟过去相同。通常情况下,这个基本假设是成立的。如果了解了候选人过去取得过什么成绩以及如何取得这些成绩,对他今后的工作表现就会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面试前,应该分析个人简介、申请表以及你听来的信息,深入挖掘被面试人的背景,获得有关他们的成绩、他们对未来的设想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对照自己的需要,准确评估这些资料。

成功完成面试的最好办法是结合归纳分析阶段的结果,即明确对候选人的要求,他们应对公司做出何种贡献以及他们将来如何与公司协调一致。如果没有归纳分析阶段,面试就成了一般对话了。

面试前,要决定你将花多少时间调查候选人哪些方面的经历。对经验丰富的招聘人员来说,跟年轻人谈话时应该更注重他们的教育背景;与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则应深入了解其最近几年取得的成绩。

面试过程中,要让候选人不断说话。因为,你的兴趣在于候选人说什么,以及他们所说的是否符合你所要求的成功模式以及个性特点。

面试的成功建立在“八二原则”上,即80%的时间是候选人在说话,而20%的时间是你在说。遵守这一原则,你就会提出正确的问题,恰到好处地得到对方的回答,了解到所需的关于候选人的情况。

不要问能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问题。开放的、需要展开讨论的问题效果会更好。诸如“你喜欢上一份工作吗?”这类问题是封闭性的。你很可能只会得到一两个字的答案,从中几乎得不到任何有关候选人的有用情况。而这样问就好多了:“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工作?”

面试后是评价。在面试后,就应该对候选人做更为详细的评价。把最后的人选与分析阶段得出的要求进行比较,然后在候选人之中进行选择。

分析在面试阶段得到的信息,确定该人选是否具备你所期望的成功模式和个性特征(是完全具备,或不太具备,还是不能确定)。

在比较两个人谁是最佳候选人时,综合一个候选人的所有评价结果,由此得到这个人的整体印象,与另一个候选人所有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判断其中一位哪些方面比另一位强。

必须服从直觉,直觉在招聘中起非常大的作用。即使整个招聘过程都没有问题,假如直觉中有一个声音在耳边低声说不行的话,也必须把它调查清楚。如果在选择过程中不能消除心中的疑虑,最好不要聘用这个人。

招人要注意的八个问题

选择人才要避免最精明的经理人也会常犯的错误。即使最精明的经理人,也可能落入雇工错误的陷阱。

以下是在招聘中常犯的一些错误。

1.仓促招聘

匆忙地进行招聘,一般容易使标准降低,或者忽略了应聘者的负面因素。由于招聘工作一般需要90~120天,因此,如果一位身处高位的要员突然辞职,招聘他的继任者的工作就应立刻进行;如要增设新职位,更应提前3~4个月进行招聘。

2.依赖面试评价应聘者

常用的面试对于提高招聘的准确率贡献很小,仅仅能增加2%的准确性。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抛硬币,有50%的概率是正面朝上,如果加上面试,这个概率只能变成52%。

为什么面试的效率这么差,却依旧是常用的选拔手段呢?专家们提出了三种解释:第一种是绝大多数管理者在面试前没有规划好面试的结构,也没有确定好何为合格的答案;第二种是应聘者们比绝大多数的管理者要有更多的面试经历,对如何呈现一个好印象也更有技巧;第三种是面试的确能使管理者了解应聘者是否容易相处与合作,这也许是为什么面试对于应聘者未来工作绩效的预测力不高,但管理者依旧采用的重要原因。

3.用最好的人,而不是最适合那份工作的人

不要为了符合应聘者的能力,而把职位提高至超出本来的要求。为了避免聘用资历过高而最终可能厌倦或离开的人才,雇主需研制一份实际的要求细则,并在招聘时以它为范本。

4.用成功员工作榜样

以一个成功员工的特点作为选择的标准,听上去似乎挺有道理,但问题在于区别成功与不成功员工特点常常是不清晰的。比如说,在一个对70多个公司近千名优秀推销员推销技巧的分析中发现,这些优秀推销员都有三个相似的特征:①在遇到拒绝时具备高超的表达技巧;②外表整洁;③穿着相对保守、不新潮,特别爱穿黑色的鞋子。但是,当研究者对这些公司中业绩最差的推销员进行分析时,发现他们也具有上述相同的三个特点。这表明:在对业绩优秀者与业绩不佳者的特点进行区分过程中,必须验证这种区分方法与技术的有效性。否则,管理者们可能会挑选出貌似优秀实际上却很差劲的应聘者。

5.采用归纳法

询问应聘者一些能具体以数据表示的成就,以证实他的自我介绍。采用计分法也可有效地对应聘者作出测试。以10分为满分,看他如何作自我评估。通常而言,如果自己有某方面的弱点,而又不希望被发现,他会给自己打7分;而充满信心的人,则会给自己打8分或9分。但事实上,自己有某方面弱点的应聘者都会给自己打8分或9分。

6.提“无意义”问题

与年龄、性别、婚姻、种族或宗教有关的问题,可被视为对应聘者的歧视。所提问题应与这项工作所需的能力有关,如“你是否可以加班工作和出差?”

7.忽视对应聘者过去经历的查证

对招聘者而言,这会是一个致命的失误。向推荐人查证,可获悉应聘者过去的表现,并发现他潜在的弱点。如果获得的材料对候选人是负面的,便应对提供者作出解释,表示他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评定候选人,使他发挥最大潜力。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秉着对候选人的负责,提供者本人坦诚的态度是最重要的。其中一个提问技巧是:“如果你要向这位应聘者提出忠告,以帮助他在事业上更进一步,你想告诉他什么呢?”

8.评价依据个性

不少人力资源管理者都持有这样一种观点:传统的个性因素对于管理上的成功或其他职业的成就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许多的统计研究发现,个性因素与特定职业绩效间的相关程度很低。个性测验对于我们认识或培训员工可能是有用的,但对于雇用员工来说却可能并不适合。技能测验或职业知识测验已愈来愈多的被证明对于工作绩效有较高的预测力。所以尽管了解应聘营销岗位的人员是否自信或精力充沛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他们是否能保持或扩大消费者的数量,即他们是否具有这些职业技能。

快速主动的招聘模式

公司应该不断进行自我改造,更新招聘策略。美国军方先发制人的招聘策略值得商业界学习。筹资人和体育星探则提供了另外两种招聘模式。

多数公司是这样招聘的:当职位出现空缺之后,部门经理与人力资源部取得联系,希望有人能立刻填补空缺。招聘人员通过媒体发布招聘广告,应聘者的简历被详细审查,召集合格者面试。如果一切顺利,新人可以在一段时间后上班。

公司经理们应该学一学美国军方快速主动的招聘模式。在美国几乎每一个城镇都有军队征募官员,想参军报国的人可以随时登门,招募人员总是在位恭候。如果一个潜在的应征者打电话来,绝对会有一个真人应答,而不是一个语音信箱。

公司在招聘方面能从美国军方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美国军方采取的是积极主动的、持续进行的招聘策略。例如,海军就总是在“寻找一些优秀的人员”。长期以来,美国军方非常重视建立应征人员档案,并在新一轮征兵中充分利用这些信息。

美国军方是创造招聘广告语的领先者,例如那个脍炙人口的“尽你所能”。许多这样的口号今天在许多成功的公司里成为时尚。不过,美国军方可是用了几十年了。美国军方应用高科技招聘技术也是一马当先,它使用的光盘和充满动感与个性化的网站是许多公司望尘莫及的。

公司能从其中汲取哪些经验呢?首先是要认识到公司在哪些方面出了错误,而美国军方又在哪些方面采取了正确的做法。

美国军方邀请经过精心挑选的少数候选人参加面试,并最终确定最佳的人选。对于第二、第三、第四名候选人,他们采取了一种较为特别的做法:他们会与这些候选人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联络。尽管每一个招聘人员的风格总会有差异,但是大多数招聘人员会这样做:确定哪些工作或利益是申请者最感兴趣的,在3个月的联系之后,大多数招聘人员会给面试者寄一份有针对性的后续记录或是适合的手册或是最新信息。只有当对候选人明确拒绝后,这种联系才会结束。包括陆、海、空军和陆战队等在内的美军各军种,其招聘流程都是长期连续和积极主动的。他们在不能达到招聘目标而受到批评时,也绝不放弃这种特点。他们的策略是重新评估是在哪里出现了问题,然后进行彻底的自我改造以适应招聘市场的新变化。他们的效率非常高,常常能争取到那些本来打算进军商业领域的人士。

美国军方并不是先发制人招聘模式的唯一范例。筹资人和体育星探同样提供了公司能够采用或适应的招聘精英职员的指导方针。

以筹资人为例,他们必须十分擅长说服人们掏钱资助某一特定的事业。可以这样认为,资助者就是他们的招聘对象。很多情况下,他们招募的资助人会被别人连珠炮似的加以游说,力劝他们资助另一家而不是这家公司。确保获得资助人的资助往往要花费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但是一个明智的筹资人对其锁定的目标有足够的耐心。

那么,筹资者的座右铭是什么?是发现并说服潜在资助人。筹资者认为,他们的工作就是获悉谁拥有时间、兴趣和资金,有助于成就他们的事业。经常地,发掘一个潜在的资助人耗时甚长。筹资人——这些聪明的人际网络工作者知道,只要保持耐心和持之以恒,艰苦的耕耘终将获得丰厚的回报。因此,他们不断使用各种方法招募资助人,如举办筹资活动和精心设计的公关活动。

招聘者必须像筹资者寻找潜在资助人那样,发掘潜在的员工。公司需要发掘哪些人?答案是:那些最近在报纸和行业杂志上频频露脸的人物;被丰厚条件吸引而离开公司的旧员工;公司上轮招聘中的第二、第三候选人;那些拒绝了公司提供的工作机会的候选人;公司内部员工推荐的人选;先前已经参加了招聘会或者曾经申请过工作职位的人。

此外,很多员工不会满足于最高薪水,而宁愿选择那些为其量身订制的工资、福利、工作灵活性和补贴等组成的薪酬包。薪酬包解决了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这就是“我从中得到什么”。

把员工当明星般对待,可以做到非常节省成本。例如:招聘伊始,就要让应聘者感觉自己像是国王或王后。要确保前台接待员、人力资源部门和招聘经理办公室里负责接待应聘者的员工的态度诚恳、舒适和友好。

可以考虑向应聘者赠送糖果、鲜花、气球、音乐会或戏剧表演的门票。你可能从未听说过有人这样做,然而这样做的理由非常充分,它能够向候选人表示他们与众不同,你的公司也变得与众不同。有哪个公司曾经如此周到地对待他们?又有哪个公司曾经采取过行动,对自己中意的应聘者表示过的确喜欢他们?

在招聘方面,美国军方、筹资者、体育星探与商业性公司面临的问题大同小异。紧随时代的步伐,而不仅是为填补空缺而疲于奔命,公司应该不断进行自我改造,更新他们的招聘策略。

第5章 高效团队的沟通方法

效率来源于信任

速度就是一切。速度是对个人和团体的组织能力和业绩的衡量基准。因此,公司往往要求一个人兼干几项任务,要求团队只管动手做,而忽视了计划或设计项目。导致的结果,是所干的事情会由于计划不周而把人弄得焦头烂额。人们通常只注重眼前结果,而忽视了长期的影响。

其实,一味追求速度,人们反而得不到期望的速度。也就是所说的欲速则不达。速度是通过信任关系达到的,必须让大家相信所采取的行动符合大家的共同利益。

信任是关系的基石。可以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信任:

首先,信任是我们选择生活方式的原则和基础,是我们评价自身和他人行为的标准。它表达了我们对自己和他人最注重的品质所在。

其次,信任是自尊的衡量标准,即自我感觉。没有了信任,我们可能会自暴自弃。如果信任不深,我们可能会对他人过于猜疑。当我们具有高度的自尊时,就会朝气蓬勃,更容易信任他人。有了信任,我们就不会滋长骄傲,而只有谦虚;不会自负,而只会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最后,信任是由内而外产生的。我们首先做到自己值得别人信任。这意味着要认清价值观,学习新技能来支撑这些价值观,然后行动,这称之为信任能力。培养信任能力或许是个人、团体和企业组织面临的最大挑战。

信任通常在工作契约上获得体现。工作契约往往是管理者与员工达成的一种隐性协议,确定双方对风险、技能、劳动和报酬权衡的理解。它还解释了双方的相互对待方式。

在以关系为基础的企业中,契约规定了工作关系的性质、质量及真诚程度。它是我们相互对待和公司管理经营体制的一种具有约束力的义务。

这种新的契约将让每个人获得自尊和尊重,承认员工来自不同背景,具有不同程度的自尊和不同的技能。员工能全面融入公司,与公司共同走向成功。这能增强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并使其个人远景目标与公司的战略方向高度一致。

这种新的契约不仅是关于薪酬福利,而且与关系和贡献紧密联系。因此,业绩可以通过客户和同事来评估,也通过自我评价来评估。

这种新契约的关键在于重新界定管理层和员工之间建立信任工作关系的能力。我们所讲的这种新的信任程度,是要将过去以“我”为中心的公司文化,转变成一种以“我们”为中心的文化。

为了能实现这个目标,应当对契约进行有效管理,以发挥其效能。每个人都有责任确保协议顺利达成。当团队有一个自理结构来确保团队成员各尽其责时,效能就取决于团队所设立的目标。

虽然契约的基本原则是既定的,但随着员工发展和成熟,学会他们应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工作,契约的应用方法在时刻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契约可以由契约订立者灵活解释。

工作关系和客户关系正由害怕竞争逐渐转为以信任为基础的合作。由于文化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因此关系重在诚实可靠的沟通和对话,而绝不是阳奉阴违、虚情假意。

这样,企业创造业绩的效率将大大提高。内部冲突减少了,信任程度提高了,员工就会更注重客户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内部沟通增强了,目标一致了,员工工作起来就更灵活机动。如果大家没有部门保护主义,业务流程就会简化。

我们的目标是要创建一种以关系为基础的公司,以信任和相互尊重为原则的工作场所。

不信任员工是企业最大的成本

如果能使工作场所摆脱不信任,工作的局面会立刻有所改观。

在软件大国爱尔兰,各软件公司都变控制管理为信任管理,公司对员工更多地提供价值观的满足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

要搞好现代企业,就要把信任作为企业最好的投资。信任是未来管理文化的核心,它代表了先进企业未来发展方向。著名的日本松下集团,其商业秘密从来不对员工保密,他们在新员工上班的第一天,就对员工进行毫无保留的技术培训。有人担心,这样可能会泄露商业秘密。松下幸之助却说,如果为了保守商业秘密而对员工进行技术封锁,员工会因为没掌握技术而生产更多的不合格品,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这样的负面影响比泄露商业秘密带来的损失更为严重。而对于以脑力劳动为主要方式的企业(如软件业),其生产根本无法像物质生产那样被控制起来,信任也是唯一的选择。

相反,如果对员工不信任,就会成为管理中最大的成本。人们会为不信任付出很高代价。不信任的直接后果是听不到团体中的创造性意见,甚至可能降低公司的生产能力。一旦消除不信任,工作就会明显改观。

在把不信任转变为信任的过程中,经理人的作用十分关键。请问,谁更有可能说“请认真点好吗?”到底是老板还是下属?在大多数公司里面,老板更有可能说这种话。

下属们通常只是用躲避或抵制作为对不信任的回应。另外一些人则把这种不信任一级一级往下传。由于害怕上司的惩罚,有人就不信任自己的下属人员。许多会议都因不信任而不欢而散。人们相聚时的精力差不多都用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以不信任回报不信任,这对业绩的改进没有任何帮助,谁也不愿意这种情况发生,但总是有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企业推向“不信任”的陷阱。

克服不信任、否定态度和僵局的办法是:承认和尊重员工提出来的每一个想法。不加挑剔地倾听意见,把每个想法都写在图表上。鼓励与会的每个人都提意见——不只是地位较高的人。促使大家敢想敢干,不因某种条件限制而停滞不前。不要因为某种条件的限制而放弃任何可能性,等到开拓出充满希望的方向之后,再考虑这种限制。

克服不信任的关键在于始终抱赞成态度,它能使员工将精力放在问题的解决之上,并使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公司的业绩产生直接影响。只有做到这些,目前花在不信任和回报不信任上的巨大精力,才可能被各方面用来发明新产品、解决新问题和采用新方法,并用以做出周全的决定。如果能使工作场所摆脱不信任,工作的局面会立刻有所改观。

请对我直说

想办法让员工把看法说出来。

员工们常常会有一些上级不会有的见解,对于工作怎样完成,要同谁打交道,自己拿到手要处理的工作会产生什么问题,员工们心里非常清楚。如果忽视他们的见解甚至对这些见解不屑一顾,你就失去了能使组织运做得更好的宝贵信息。忽视员工的想法,这样的做法一旦固化,下属们就不会再提任何建议。

要想成为有效的领导者就必须和大家沟通,明确表示你愿意随时听取他们的意见。

首先,要让人们敞开心扉,告诉你他们对你作为领导是怎么看的。对每一种观点都要加以考虑,并予以认真评述。但不要和他们争论或者试图纠正他们的看法,你应该感谢他们,并从他们的角度来理解这些意见,作为正确的意见接受下来。你要下决心聆听和考虑他们的意见,创造一种多听他人意见的气氛,这样才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明智决定。通过征求并接受反面意见,可以了解下属对你有什么期望,而不必去揣摩他们有什么想法。

好的征求反馈的方法有助于做好这件事。避免使用疏远别人或令人感到是在受责备的言辞。比如可以这样说:“我一直在考虑自己的领导作风。我知道大家觉得我……”后面再补上具体内容。

这句话向听者表明:你知道自己做的某些事不受人欢迎,也表示你对此是负责的。另外,由于你愿意与对方谈论一些个人的事情,听者还会因此而感到自己受到重视。这是使别人站到你这一边的关键一步。他们会帮你实现你所希望的变化。不要讲:“我听说,你说我……”这听起来有指责的味道。不要牵涉到对方,只谈自己。

其次,要让对方告诉你,你做的哪件事让别人对你有那种看法。可以这样问:“据你观察,我的什么做法让别人对我有这种看法?”

这样问就表明:你知道自己做的某些事情使大家产生了看法;你不知道是哪些事;而对方知道;对方可以跟你说。这时应该明确表示你并不希望自己像别人所说的那样,并且说明你打算改变这种情况。可以这么说:“你知道,我不希望别人这样看我,我希望能改变你的看法。”你没承认也没有否认别人的看法,也没有责备谁错了。你只是说不希望别人用目前的这种看法看待自己,而且希望有所改变。仅仅是这种做法,就可以使别人对你有新认识。

最后,征求下属的建议。问他们希望你怎么做。不要问只用“是”或“不是”就能回答的问题。如果问那样的问题,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不快,别人很可能随口附和你,但他们对你的看法却不会有所变化。

如果你让别人有机会告诉你,他们如何看待你和你的所作所为,反过来他们也会给你提供一些信息,帮你更有效地领导他们,更好地与他们共事。最终,他们对你的看法也会改变。要表明自己的诚意,就要用毫无威胁感的方式不断征求反面意见,要明确、不断地向员工们说明。因为,员工通常不愿表示出与上司相左的意见。你欢迎不同的看法,而且会认真对待这些意见还需要你用行动来证明你的诚意。

有时,你是有独到见解的人,因为你更清楚怎样做才能使某项工作符合公司的整体目标;或者,因为你知道改革正在酝酿中,还没有公布,因为你与工作流程中相关的其他部门的人员更为熟悉。但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不征求反对意见,虽然不见得是糟糕的管理方式,但也不会是一种好的管理方式。如果相信上级能够倾听并考虑自己的想法,员工们会更加服从指挥,更加拥护你的决策。如果不鼓励员工进行思考,他们就不愿意开动脑筋,他们会一字一句地按上级旨意办事,直到更高层管理人员发现这样做事行不通为止。

要重视员工会议

员工会议是公司内部员工互相交流的一个场所。事实上,员工很少能有机会在其他场合进行交流。成功的员工会议可以增强交流和认同,解决员工在人际关系上所出现的问题。

必须重视员工会议在公司内部沟通中的作用。成功的员工会议包括三个主要的部分:由下属在会议上汇报其最近的工作状况;鼓励员工提出建设性意见,制定合理的行动计划;讨论你所在部门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有没有好的做法增进公司的整体业绩。

一般来说,员工在人际关系上出现问题,有两种原因:要么是缺乏交流,要么是缺乏认同。

如果处理得当的话,这两类问题均可以通过员工会议加以解决。会上,你可以同下属即时进行交流,可以当着众人的面认可他们的成绩。这样做并不仅仅意味着让你充当拉拉队队长的角色,更大的动机在于,员工们必须承担起责任来进行自我推动。而作为经理所肩负的职责,就是创造一个可促使下属自我推动的环境,计划周密的每周员工例会将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场所,有助于增强员工认同彼此出色的工作。

成功的员工例会所应该有的第一个部分,就是每个下属都要让到会的每个人知道他最近的工作情况。尤其要问到的是:“过去的一周里完成了什么工作,以及所遇到的挑战是什么?”举个例子:一个负责人事招聘的员工可能会提到,这一周通过他们的努力填补了公司的多少个职位空缺,又有哪些职位空缺,是因为某位经理的决定拖延或中介公司提供的人选不适合,而没有得到预期填补。

让每个人谈论自己的境况能让所有的职员了解其他人在做什么。一方面,很多时候,职员们并不清楚别人在干什么,这样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在做所有的工作。而一旦他们听到其他人也在做工作时,才会更正确评价同事的贡献。另一方面,员工可能并不了解自己的工作对其他人的影响。这样,员工之间容易产生抱怨,由于缺乏交流,而无法及时解决。

常规例会让每个人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周围的最新动态。但是,关键在于首先要允许和鼓励下属们分享信息。这种会议不是“从上向下”传达指示,而是“从下向上”反馈情况,收集信息,并让大家彼此了解和尊重各自在工作中所作出的贡献。

员工例会的第二个部分,是要在做决定的过程中引入建设性的意见。尤其要问道:“针对现有状况,我们要怎样做来彻底改造所在部门的工作流程?”通常的结果是最好的想法往往来自那些看上去是冷眼旁观的人。

很多另谋高就的职员在原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提及离职的原因时,理由很多是因为没人在意及理会他们的想法,对此,他们倍感失望。如此一来,每天的工作只是机械地重复着早晨上班,晚上下班,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受到极大的抑制。其实,我们只需简单地征求他们的建议,就能满足他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并产生截然不同的积极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在会议上,员工提出的问题,可能已超出了你力所能及的范围。但你的目的是帮助员工们去关注在现有资源下能做些什么。首先,你应该将建议的所有权赋予提出建议的人,从而真正地鼓励员工着眼于现有的做事方法。接着,你要制定一个很小的、容易执行且适合一周工作量的行动计划,并征求自愿者担当该项计划的先头兵。如此授权不仅给予了员工提出更好建议的充分自由,也树立了你自身的权威,使得修正后的方法上打上了你个人的烙印。

员工例会的第三个部分,是你的部门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比如1周或1个月中,有没有更好的做法增进公司的整体业绩。这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团体意识以及使员工能意识到自己对整个公司的意义。招募员工是为了给公司增加收入、减少费用及节省时间,凡是涉及这三方面中的任何一个今后有可能影响到公司发展的问题,都应该在员工例会上进行讨论、研究甚至一再提及。“我们可以采取什么不同的做法?”这一想法与开始的问题是自然相对应的,因为它反映出特定的时期整个部门的工作将如何进展。它也同样令大家有机会进行案例分析,从而使类似的情形在以后得到更有效的解决。

每周的例会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也是检验员工例会是否有成效的标准之一。首先,当你鼓励员工之间彼此交流、认同及信任时,就意味将强化整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因为当一个人脑子里缺乏周围的信息,脑子形成一种真空时,这部分空间会充斥着胡思乱想,而通过员工例会能增强了解及认同,使无中生有的猜测减少,这样会使每个人活得更轻松些。其次,当你的下属们与你及他们相互之间有更多的面对面的机会时,同事间的友谊将会最终得到发展。

这样非经常性地检验员工的表现,无论对个人还是整个团队来说都是受益匪浅的。这些问题会激发大家讨论一些更深入的,关于本部门所扮演的角色与整个公司其他部门之间关系的话题。

总之,也许你还会有其他的方法来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但无疑,员工会议是一个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方法。事实上,成功的员工会议能解决公司员工内部交流的60%的问题。

不向员工隐瞒坏消息

在危机管理中,最关键在于让员工知道真相。

如果员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企业重大事件的真相,他们在危急时刻就会挺身而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很多公司高层对其员工重视不够。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员工已了解企业实况,应该对企业忠心耿耿,为公司赴汤蹈火。但遗憾的是,多数情况并非如此。

员工是最复杂,最敏感的群体。员工们坚信,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和对企业的耿耿忠心,他们有权了解企业的最新信息。长期工作培养出员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因此,他们相信自己应成为公司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当企业发生危机时,很多公司管理层出于逃避责任的目的,遮遮掩掩,不愿意让员工知道事实的真相。但事实上,管理层越是这样,情况会变得越坏。暴雨滂沱,洪水泛滥。汹涌的湖水迅速逼近一家坐落于湖边拥有50名员工的广告公司。疏散工作势在必行。工作可能因为暴雨而被推迟,但客户的工期逼得正紧,丝毫不能耽误。在这危急关头,公司十分需要员工的支持和配合。作为管理者应该向员工解释公司现在面临的困难,以求得员工的支持。于是,管理层决定让部分在一楼工作的员工搬至二或三楼继续工作,其他员工需要到45分钟行程之外的临时场所办公。为保证按时完成任务,执行董事发了一纸态度强硬的通知,命令每个人坚守岗位。通知写道:“鉴于工期紧张,大家必须坚守岗位,无一例外。”大出意料的是,当天就有5人称病早退。第二天,50名员工只来了15位,剩下的要么打电话请病假,要么干脆不露面,使那位执行董事大为恼火。

人算不如天算,你总有需要员工帮助的危急时候,而那正是员工报复的时机。为了避免这一天的真正降临,从现在开始就要做好员工感情工作。如果案例中的那位公司执行董事了解危机管理三原则的话,结局会大不相同的。

原则一:主动求助。危机来临时,要积极向员工求助,而不是想当然认为他们会主动出手。设身处地地想想,如果在帮助别人之后,对方不是感激你,而是觉得理所当然,久而久之你也会产生反感,拒绝帮忙。主动向员工求助,坦率说明他们的帮助对你有多重要,并及时地对他们的贡献表达谢意。

原则二:不要过河拆桥。“雨过天晴”,一切恢复正常之后,别忘了举办个感谢会,向在困境中支持过公司的员工表达谢意。毕竟很多时候,员工可能在公司最需要他们的时候离去。

原则三:选择沟通的最佳方式。如果那位执行董事换一种方式,使用员工例会或小范围的会议,那么员工可能会更配合些。他还可以郑重地向员工说明,在当前困难时期他们的努力和支持对于公司有多么重要。

在危机管理中,最关键在于让员工知道真相。这样,你才能取得员工的信任,共渡难关。举个例子,由于产品质量问题,公司面临巨额诉讼。作为管理者,你应该向员工隐瞒事情的真相,还是向他们公开这一切?你也许会认为为了稳定人心,最好还是先不要告诉员工为妙。事实上,你大错特错。这是学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以为安全了的愚蠢做法。如果员工从其他途径了解真相,他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们被欺骗了。相反如果管理层能诚实地向员工说明公司面临的困境和员工进行充分交流,取得他们的支持,那局面就不一样了。

实现有效沟通

沟通存在于团队管理的每个环节。有效的沟通能为组织提供工作的方向、了解内部成员的需要、了解管理效能高低等,它是搞好团队科学管理,实现决策科学化、效能化的重要条件。一个团队如果不能有效沟通,那么就不能协调合作,就不利于团队的发展。但是,真正实现有效沟通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个人的想法不同,不同人的价值观不同,以及身处环境不同,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到有效沟通。例如,一个业绩好的销售员为了保住自己的领先地位,就不可能全盘说出自己认为很有效的工作方法;一个员工可能因为害怕惹祸上身,而不愿说出一些事情的真相;一些经理人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可能不会对上级的一些失误提出任何异议。耕柱是一代宗师墨子的得意门生,但他老是挨墨子的责骂。有一次,墨子又责备了耕柱,耕柱觉得自己非常委屈,在许多门生之中,大家都公认耕柱是最优秀的,却偏偏常遭到墨子的指责,这让他很没面子。一天,耕柱终于忍无可忍,便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在这么多学生当中,我竟是差劲到如此地步,以至于要时常遭到您老人家的责骂吗?”墨子听后,不动声色地说:“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应该是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耕柱回答说:“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马拉车。”墨子又问:“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耕柱答道:“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墨子说:“你答得一点也没错,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只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地教导和匡正啊。”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有效沟通的重要性。试想一下,如果耕柱没有和墨子进行有效沟通,那么,耕柱一直以为墨子这样做是有意为难他。那么,他就可能做出违背老师意思的事情,或者不利于团队的事情,还可能产生让人不堪设想的后果。正是因为耕柱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自以为是,能和老师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把心中的谜团倾诉给老师,才使得他最终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没有造成误解。这也告诉我们有效沟通能够使我们揭开事实真相,消除误解。不仅如此,有效沟通还有快速达到沟通目的,让他人迅速了解沟通内容的作用。

那么,团队中又应该怎样进行有效沟通呢?

首先,应该明确沟通目标。对于团队领导来说,目标管理是进行有效沟通的一种解决办法。在目标管理中,团队领导和团队成员讨论目标、计划、对象、问题和解决方案,因为整个团队都着眼于完成任务,这就使沟通有了一个共同的基础,彼此能够更好地了解对方。即便团队领导不能够接受下级成员的意见,但他也能理解其观点,下级对上司的要求也会有进一步的了解,沟通的结果自然能够得到改善。如果绩效评估也采用类似这种办法的话,同样也能改善沟通。

其次,在团队中,作为一个领导者,应善于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沟通,甚至创造出更多的沟通途径。与成员充分交流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创造一种让团队成员在需要时可以无话不谈的环境。

对于个体成员来说,要进行有效沟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知道沟通时要说什么,换句话说就是要明确沟通的目的。如果连沟通的目都不明确,就说明你自己并不知道该说什么,又怎么能把话传递给别人听呢?这样,自然也就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了。

第二,知道自己该什么时候说。沟通不仅要知道自己该说什么,还要掌握好沟通的时间,知道在什么时候沟通更容易成功,什么时候沟通效果适得其反。例如,沟通对象正大汗淋漓地忙于工作时,你在旁边不断地和他商量一些事情该怎么做,那么,显然会招来沟通对象的反感,说得有些不合时宜,结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如果沟通对象心情非常好,正在和大家侃侃而谈,这时候你要称赞他几句,然后适时地谈一下自己的一些要求。那么很可能你的要求会顺利得到沟通对象的应允。所以,要想很好地达到沟通效果,就必须掌握好沟通的时间,把握好沟通的火候。

第三,必须了解说话对象。俗话说:“对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针对不同的沟通对象,说话的方式方法都会有所不同。例如,一个喜欢听赞美的沟通对象,我们可以顺气说好,多多赞美他,他一高兴,我们就可能顺利达到沟通目的。如果沟通对象是一个很务实的人,那么我们就要给他分析利弊,让他知道这样做的好处,然后才能达到沟通的效果;拍他马屁,说奉承话,反倒只会招来他的反感和不信任,起到相反的效果。

第四,要选对沟通对象。如果你想要涨工资,那么,你就要找负责涨工资的老总,而不是副总。否则,你和副总沟通半天,他也不能决定你工资是否能涨,还要去向老总申请,只有找准沟通对象才能使沟通迅速见成效。

第五,知道该怎么沟通,也就是懂得沟通技巧。你知道应该向谁说、说什么,也知道该什么时候说,但你不知道怎么说,仍然难以达到沟通的效果。沟通要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文字、语调或肢体语言等等,而你要学的就是透过对这些沟通语言的观察来有效地使用它们进行沟通。

有效的沟通才能顺利实现沟通目的,才能建立良好畅通的沟通渠道。这样,整个团队才能顺畅地向前发展。

倾听是沟通的桥梁

有人说:“沟通就是,我说的便是我所想的,怎么想便怎么说。如果团队同伴不喜欢,也没办法!”从目的上讲,沟通是磋商的意思,即队员们必须交换和适应相互的思维模式,直到每个人都能对所讨论的意见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只有大家对讨论内容有了共同的认识,才是进行了有效的沟通。在团队中,团队成员越多样化,就越会有差异,也就越需要队员进行有效的沟通。沟通无时不在,怎样使自己的沟通更高效,关键在于学会倾听。倾听是有效沟通的桥梁,倾听不等于简单的听到,而是要做到有效地听取信息,给予倾诉者及时的反馈信息和极大的关怀。

对美国500家大公司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超过50%的公司为员工提供了听力培训。有研究表明:那些很好的倾听者更为成功。在工作中,倾听已被看做是获得初始职位、管理能力、工作成功、事业有成、工作出色的重要必备技能之一。以前美国乡间,有许多地方不愿意使用电器。有一家电器公司想在农村拓展业务,就派了一位代表到乡下去考察,以便借机推销。那位代表到了乡下后,先去询问当地经销处的经理。经理说:“乡下农民不是不愿意买电器,只是因为他们生性俭朴,甚至可以说是一毛不拔,不愿意把钱都花在购买昂贵电器上,并且农民们对我们公司的产品并不是很满意。我已经尝试过了,一点希望也没有。”这位代表听后,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推销电器的确是不合时宜,但是他还是决定先去看一看。有一天,他来到一家农户的门前,敲了敲门,门打开一条缝,一位农妇探出头来。那位妇女一见推销电器的人,便显露出非常令人讨厌的神情,并把门紧紧地关上。他没有放弃,又敲了敲门,那位农妇不得已便打开了一条缝,一股脑地说出她对公司的不满。他一看情形不对,就心生一计,装着很客气的样子,对那位妇女说:“对不起,我打扰了你。我不是推销电器的,我只是想买你家的一些鸡蛋。”妇女听他这么说,就半信半疑地把门打开了一半。他就接着说:“我看你们家养的多明尼克鸡又肥又大,我想生出的鸡蛋一定很好吃。”“你怎么知道我家的鸡是多明尼克鸡?”那位农妇的好奇心被吊起来了,她又把门打开了一些。“我自己也养鸡,但是不如你们家养得好。”那位妇女听到这里,给了他一个美丽的微笑,然后打开大门问他:“那你为什么要买我们家的鸡蛋呢?”他便装作很内行的样子说:“白鸡生白蛋,黄鸡生黄蛋,做蛋糕是用黄蛋做得好吃。我妻子很喜欢吃蛋糕,自己又没有黄蛋,所以特地来向你买。”这位妇女听得津津有味,便热情地迎接他进去。他走进院子里,看见牛栏里养着几只奶牛,便又称赞道:“我想你养的鸡下这么好的蛋,一定比你丈夫卖牛奶挣的钱多吧?”这时,那位妇女很热情地告诉他许多养鸡的方法,并且主动领他去参观她的鸡棚。他们交谈了很长时间,那位农妇越说越起劲。临走的时候,那位妇女忽然主动告诉他:“我们的邻居也养鸡,但他们的生意比我们的好,听说他们家鸡棚中装了电灯,这大概和他们的生意好有关。现在我们也想装,你看怎么样?”他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便竭力劝说她家也装了电灯。

这位代表懂得察言观色,能够从妇女的言谈中倾听出内容,然后随机应变给以有效的回应,使在你来我往中达到有效沟通目的,从而销售出了自己的产品。

仔细观察,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善听者和善说者之间选择,人们更喜欢善听者,因为人们都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希望自己的意见能得到他人的认可。所以,一旦有机会表达,他们就会尽情地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如果你在此时能静静地听他们说,不失时机地点点头,或者说上几句鼓励的话或者问一些问题,那么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想法很有价值,这时候他们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有效沟通。做个倾听者还能给对方留下和蔼可亲、值得信赖的良好印象。反之,一个不善于倾听的人,总是留给人主观武断的印象。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干部,无论在什么场合,总喜欢自己侃侃而谈,从来不在乎别人的感受;也有些领导,下属汇报工作时,刚开了个头就截断人家的话茬,即使是去征求意见,也常常打断人家的话头。还有的人做思想工作,没等人家说明原因,便匆忙截住,开始给大家讲道理。这样会使大家感觉很憋闷,不舒服。这样的领导长期不注意这种不良的习惯,会慢慢变得没有人缘,下边的员工也不愿意向他说心里话,他再也听不到真实的情况。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大铁杆很是纳闷,便问钥匙:“钥匙,你怎么能打开这么大的锁呢?”“因为我了解它的心。”钥匙说。

钥匙了解大锁的心,所以,它能轻而易举地把大锁打开。这也启发我们在沟通的时候一定要多倾听,了解对方是怎么想的,然后告诉他,他该怎么办。否则人就像是这个大铁杆一样,不了解铁锁的心,不论怎么做,都打不开那道心门。

协调使工作更美好

每个成员都希望自己所在的工作环境是和谐、轻松和愉快的,这样的工作氛围不是哪个企业生来就有的,它是每个员工积极主动地创造出来的。这样的环境不仅使员工工作愉快,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也会使团队的发展更加顺畅。要想创造这样的环境不仅需要企业负责人积极地宣传、引导,更需要员工积极地去协调各方面关系,为自己、为企业营造这样的良好氛围。

首先企业员工应该协调好和上司的关系。在与上司交往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尊重上司

作为下属,不管你职位如何高,都不能忘记:你的工作只是协助上司完成经营决策;你不是决策者。即便上司的决定,你不是很满意,甚至和你的意见南辕北辙,你也不要鲁莽地顶撞上司,要相信上司的判断力。当你想要提出自己的意见时,可以寻找一个恰当的机会提出来。如果你的意见没有被上司采纳,并且没有继续提出的必要,你就应该完全放弃自己的意见,全力去执行上司的决策,完成上司的计划。

尊重上司,不仅尊重他的决策,还要尊重他的一些合理习惯。不同的上司有不同的性格,有的健谈,有的不善交际;有的性子慢,有的性子急;有的上司作风专制,有的上司作风民主。无论上司的习惯你是否喜欢,都应该尊重他的习惯。这样上下齐心,才能把工作做好。

2.要服从上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