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08:17:17

点击下载

作者:姚幸福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宋词的故事

宋词的故事试读:

序言

词是诗歌的一种,因为是合乐的歌词,因此又被称为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及琴趣等。词兴起于唐代,定型于五代时期,到宋代达到繁荣的高峰,因此人们常说“宋词”。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与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人们通常都说唐诗宋词,唐诗和宋词各自代表了一代文学的兴盛与繁荣。

宋词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依调填词叫“依声”。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如《水调歌头》《念奴娇》《如梦令》等等。宋词的创作和内涵往往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它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宋词的内容往往以描写艳情为主,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抒写艳思恋情的专门文体,人们常有“诗言志词言情”“词为艳科”的说法,它们其实都是宋词这种创作主流倾向的高度概括。在题材方面,宋词也往往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它们一般与“艳情”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即便被后人推尊为“豪放词”开山祖的苏轼,其绝大多数词仍属“艳科”范围。按照创作风格的不同,宋词往往被人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另有一个花间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秦观、姜夔、吴文英、李煜、欧阳修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则有:辛弃疾、苏轼、陈亮、陆游、张孝祥、张元干、刘过等;温庭筠则是花间词的最典型代表。

也正是由于宋词无论是题材还是内容大都集中在“言情”的氛围里,其伤春悲秋与风花雪月也就往往透现着作者或者与自我或者与他人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故事,本书则正是力图从繁荣的宋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抓取那些深动感人的故事与情节,来较为具体地展示宋词那婉约与豪放的内涵,使我们在具体可感的流变中去体悟作者或是作品人物的灵魂与人生。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一个一个生动的故事中有所启示,那么它的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当然,如果能够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了解了宋词发展的背景,那么,本书的更为积极的意义也就自不待言了。

一、苏轼游江引虚惊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中国历史上,像大文人苏轼这样经常受到政敌迫害、打击,而始终未能屈服的正人君子真是凤毛麟角。如果光是受到政治迫害,那退出政坛的苏东坡还是可以身居山林,独善其身。但是事情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据说苏轼平时就是写一首普通的词作,都会有小人打小报告,这可真是令人有点哭笑不得。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那著名的“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中。为了能够改善一下生活,他在距离此处不远的一块荒地上开垦出一块他自己命名为“东坡”的闲地,在上面种植庄稼和树木。同时,苏轼也因此给自己取了个号叫“东坡居士”。从此以后,“苏东坡”的大名便响彻了全球。另外,他还在此处建造了一座名为“雪堂”的房子,作为自己暂时的容身之处。【《苏东坡传》图书封面】通过自己的努力,现在的生活总算稳定了下来,但我们可以理解,他内心世界里的苦闷和悲愤如何能够得以释怀!他没有被那些外在的迫害吓倒,即使身处困境依然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和通脱。东坡有时身穿朴素的布衣芒鞋,在阡陌间自由自在地行吟;或者就在月夜跟几位要好的诗友一起泛舟江上。在山水之间任情放浪的诗人,通过纵情使心中的惆怅消弭,同时从中领略到了人生意义的真谛。

苏东坡就这样度过了一段尚算安定的生活。元丰五年(1082年)九月的一个晚上,江面上风清月朗,一弯明月已冉冉升起,挂在天宇中,令人特别体会到了一种澄彻心神的快感。此时,东坡跟几位客人在大江上饮酒赋诗,自得其乐。面对如此佳景,有人提议说:“今天遇见如此清光,人生中又能有幸遇上几回呢?苏学士这诗才原本就极为敏捷的,今晚可更不能没有好诗出来让我们欣赏欣赏呀!”在座的朋友也都附和道:“正是正是,此话真乃妙极,妙极!”

东坡笑了一笑,便端起大酒盅长长地饮了一口,慢慢地站了起来。其实面对如此美景,苏轼早有赋诗一首的兴致了,他不是不想赋诗填词,只是刚才沉浸在跟朋友们的欢声笑语中,并未觉得此事有那么迫切罢了。东坡略微沉吟了一下,即席赋写了一首《临江仙》词,道是: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夜饮东坡醒复醉】景、

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在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105次,这是深可玩味的。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美的历程》)由于其结尾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美的历程》)。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远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大家听了,都不由得大声叫好,并热烈地鼓起掌来!因为在这首词里,东坡不仅写出了当时的情景,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就是其中的深层内涵与哲理,也是极为耐人寻味的。于是大家又举杯向东坡致意;直到月亮都已下山好久了,晚宴方才作罢,并相约着隔几天再来聚会。

然而,就在第二天,当地衙门里却居然出现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有人竟打报告,称看见苏东坡昨晚在江边驾船逃跑了!这可不得了!当时还作为一名“犯人”受到关押的苏东坡,哪能就在自己的管辖下脱逃呢?郡守徐君猷听到这个信息,不觉也大吃了一惊。因为当时皇帝是特意把苏东坡放在他这里管辖的,如果这“钦犯”从他这儿逃跑,那他这官儿也就别想再当了。被吓出了一身冷汗的君猷当即着人去追索,同时他还询问那个前来打小报告的人,苏轼到底是什么时候逃走的,往哪个方向逃走的。

稀里糊涂得到那并不确切消息的君猷,觉得自己还是该亲自去东坡住处看个究竟为好,遂命人跟随他一同去了。等到了苏东坡住处一看,东坡此时还在梦乡中呼呼大睡呢,他所打的鼾声如同雷鸣一般。见是这样的情景,太守原本悬着的心也就放下来了。而此时此刻,这事居然早已经传到神宗皇帝那里了!神宗似乎还不大相信苏轼竟会逃跑的。只是人言汹汹,一时间他却又拿不定主意了。正在此时,有探马紧急报告说:苏轼并没有逃跑!神宗这才松了一口气。

苏东坡这首小词尽管遭受小人的无端报告而引起了一场虚惊,却终因大诗人的光明磊落而匆匆收场。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小人总是喜欢没事找事的,尽管那些事情原本就根本不存在。所谓捕风捉影的勾当,也只有那些小人才会不遗余力地去干。这可真是令人深觉悲哀而且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儿呀!

二、古琴奇恋

刘过(1154—1206年),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著有《龙洲集》、《龙洲词》等。

刘过与辛弃疾交往颇深,后世传为佳话,宋元笔记中就有多段二人交游的逸事。元人蒋正子的《山房随笔》细述了他们相识的过程:辛弃疾在浙东为帅时,刘过慕名而来欲结交,门房见刘过只是一介布衣,势利眼发作,坚决不让其入内。刘过愤然与门房争执,辛弃疾听见声音召门房问话,门房竟说刘过是非。辛弃疾勃然大怒,准备将刘过逐走,但是正巧陆游与陈亮在旁边,二人对刘过大大夸奖,说他是当世豪杰,不妨一见。辛弃疾这才让刘过进来,斜眼看他,冷冷地问:“你有什么文采,难道能写诗吗?”刘过说:“能。”这时席间正上羊腰肾羹,辛弃疾便命他以此为赋,刘过笑道:“天气太冷,我想先喝点酒,可否?”辛弃疾赐酒,刘过接过,大口饮尽,一时手颤,有酒液沥流于怀,辛弃疾就让他以“流”字为韵。刘过随即吟道:“拔毫已付管城子,烂首曾封关内侯。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樽酒伴风流。”辛弃疾闻之大喜,忙请他共尝羊羹,宴罢后还赠他不少财物。

元人郭宵凤《江湖纪闻》中记载的一则他们交往的趣事颇含几分江湖豪情:刘过欲回乡探望母亲,向辛弃疾告假,辛弃疾知其囊中羞涩,有心相助。是夕,二人微服登倡楼饮酒,正好遇上一位都吏在左拥右抱宴客作乐。都吏并不认得自己的上司辛大帅,自恃财大气粗,叫嚣着要包场,命左右随从把辛刘二人赶出去。二人也不与他相争,哈哈大笑着就回去了。辛弃疾随后称有机密文书要处理,点名要这都吏前来领命,而此刻都吏早已醉倒在温柔乡中,哪里还能连夜赶来。辛弃疾遂决定没收其家产并将其流放以示惩戒,都吏醒来吓出一身冷汗,忙四处托人在元帅面前求情。辛弃疾仍不宽恕,病急乱投医的都吏打听到刘过缺钱,便一咬牙,掏出五千缗奉上,说是为刘过母亲祝寿,再请辛弃疾开恩。辛弃疾却还不答应,摇摇头连说不行,命都吏将祝寿钱翻倍。都吏虽然心痛如刀绞,但也不敢不从命,把数额增到万缗,辛弃疾这才放了他一马。宋朝的宰相一月俸禄才三百缗钱而已,可见一万缗在当时是笔巨款,一个小小的都吏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充当罚金,显然来源难保干净,辛弃疾此举是劫富济贫,同时也给了这位贪污腐败的小官一次漂亮的双重警告。

然后,辛弃疾自己出钱为刘过买了回乡的船,把万缗钱交给他,知道刘过用钱向来大大咧咧,还特意嘱咐说不要像平时那样乱用。刘过大为感动,作了一阕《念奴娇》相赠:“知音者少,算乾坤许大,著身何处。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寻归路。多景楼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虚名相误,十年枉费辛苦。不是奏赋明光,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白璧追欢,黄金买笑,付与君为主。莼鲈江上,浩然明日归去。”

刘过尽管还只是一介书生,但他却已拥有一份颇为豪富的产业,而且还经历了许多奇异的情事。

这里就仅仅讲述其中一件事儿。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的一个秋天,由于受到推荐,刘过便准备进京参与省试。但是在临考前,他却因眷恋姬妾而再三拖延着;后来终于动身了,然而在途中还念念不忘地写了首《天仙子》词,每到旅馆住宿休息时,他就命随行人员唱起来:

别酒醺醺容易醉,回过头来三十里。马儿不住去如飞,行一会,牵一会,断送杀人山共水。

是则功名真可喜,不道恩情抛得未?梅村雪店酒旗斜,住底是,去底是,酒满金杯来劝你。

有一天,他路经建昌,就去游览附近的麻姑山。薄暮时吹来的凉风打在他脸上,使已然喝过酒的他越发显得昏昏沉沉,似醉非醉。此时他又想起了那首《天仙子》词,于是一边喝着酒,一边又唱起它来,情到深处以至于当下就流泪了。到了二更天,他朦朦胧胧见到一位绝世美女前来向他问好,还笑着对他说道:“希望能给您唱一首歌。”说罢,她就声容婉转地歌唱起来:

别酒方斟心已醉,忍听阳关辞故里。扬鞭勒马奔皇都,时也会,运也会,稳跳龙门三级水。

天意令吾先送喜,耳畔佳音君醒未?蔡邕博识爨桐声,君负背,只此是,酒满金杯来劝你。

听罢此词,正在赶考的刘过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这可是一个好兆头呀!人们往往用“鲤鱼跃过龙门三级浪”来比拟考取功名,想来自己这回考取进士是不成问题了!但他对该词中的“蔡邕背负”却不大明白。由于两人有着共同语言,这美人当晚便跟他同处了。此时,他才问起她是何方人氏。美人回答说自己是麻姑上仙的妹妹,为了超度汉代仙人王远、蔡经,她才被贬谪到了此山上居住。由于听到他刚才所唱的佳作,所以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这首词作,并希望能够成为他的妾妇。

起初,他还想用言词加以婉辞,但他毕竟是性情中人,也就不再拒绝她的盛情了。于是,不能自制的刘过便携带她一起向东到了京城杭州,住在城中的一个胡同里。

没过多少日子,刘过考取了进士,并被授予金门教授一职。他非常兴奋,于是带着那位美女去游览阁阜山。山上有一位名叫熊若水的道士,前来拜访时就说:“我想跟您说些话,不知是否可以?”刘过说,有话您就尽管说吧。熊若水问他后车里的美人从何处得来—要知道,她可并不是一个常人呀。刘过就实话实说了,熊若水当即拍掌笑道:“是了,是了!这样吧,我现在教授您一个办法,晚上您在跟她同房时,要紧紧拥抱着她不放,我便可以在外施展法术了。”刘过听着这话,点了点头,就按熊若水的指点办了。

当时天色已阴暗下来,熊若水在外头施法。果然不出所料,刘过怀里所抱的只是一把古琴,而不是一个女人!他顿时就想起了她词中“蔡邕”的句意。后来他就把这古琴随身携带着,吃饭睡觉都不离开它一会儿,可见刘过对这位美女真是爱到了深处。在返回并途经麻姑山时,他才听道士说起那个传说:极为爱惜古琴的赵知军携带着它路过此处,在抚奏时因不小心就把它掉在了该地山崖之下。急忙把它拾回来时,它却早已断裂成碎弦,不能再弹了;于是赵知军把它掩埋在官厅西边。等众人去那儿挖琴的时候,打开匣子一看,都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里头竟已空空如也!刘过便把琴用匣子包装好,使道士焚香诵经念咒来祭奠它,然后他就哭泣着把它给烧了。

三、丑侯蒙,大抱负

侯蒙字无功,高密人。生于至和元年(1054年)。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及第。徽宗时,官户部尚书同知枢密院,进尚书左丞、中书侍郎。罢知亳州。旋加资政殿学士。宣和三年(1121年)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谥文穆。从上面的介绍来看,似乎侯蒙是一位官运亨通之人,但事实上正好相反。侯蒙年过三十始登第,在做大官之前,侯蒙还受到过很多侮辱。

侯蒙长得极为难看,我们一般说难看而有大志的,首先就是三国时期的庞统了。侯蒙和庞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其长相都属于那种一时半会儿难以结婚成家的主儿。但是他和庞统一样,都是用功地去钻研学问的人。侯蒙对赋诗填词颇感兴趣,并具有相当深厚的功底。侯蒙少年时便以聪明才智被人赞扬,但很不幸,他一连好几次都没能考取进士。这使得他不但内心受到难以形容的煎熬,而且还遭受到来自外部的各种冷嘲热讽。虽然被人侮辱,但是侯蒙还是挺住了各方面的压力,终于在他31岁那年考取了当时也并不怎么了得的乡贡。

有一年春天,骀荡的江风在轻轻地吹拂着垂柳,又是一个放风筝的大好时光。跟大家一样,因读书有些倦怠了的侯蒙,就出来把自己手中的风筝放飞。而此时,那些原本极其无聊和浅薄的人竟又团团围住侯蒙,故意问他何时才能考取进士。正当侯蒙不知如何作答之际,忽然间,不知是谁大喊了一声:“你们快看,王五的风筝上还画上了侯秀才那靓丽的尊容呢!”原来有几个很会开玩笑、拿人取乐的年轻人,做了一个大风筝,在风筝上画了侯蒙的画像,画得十分可笑,拉上线,就将风筝乘风放到半空中去了。风筝在空中飘舞,侯蒙的画像当然也随风飘动,情景很是好玩。

大家不由哄笑起来,而侯蒙居然并不在乎王五这恶作剧,跟着大家一块儿大笑。同时,他从身边的小伙子手里要来了纸和笔,当场填写了一首《临江仙》词,并把它赠给在场的人,让他们同时与之放飞。

大家近前一看,原来侯秀才即席所写的《临江仙》词是这样的: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这是一首讽喻词,表面上是写风筝,骨子里是讽刺封建社会那些往上爬的势利小人。上片写那些势利小人对他的讥讽。“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做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被人把自己的容貌,画到风筝上,趁着风势,借着风力,与风筝一起,飞上了高高的天空。一方面,写自己无端被人嘲弄,无可奈何;另一方面,又是对那些苦苦钻营,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往上爬的小人们的辛辣讽刺。一旦找到了机会,就会如同这风筝一样,“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一语双关。【放风筝的儿童】

下片写风筝飞入天空之后的情形。“才得吹嘘身渐稳”,刚刚得到风吹,风筝渐渐在天空稳当地飘起来了,比喻某些人在社会上受到吹捧,获得了稳固的社会地位。“只疑远赴蟾宫”,还要打算远远地上天。“雨余时候夕阳红”,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红。这是形容飞黄腾达的景象。“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从平地向上看,能有几个人像我这样上了天呢?进一步描绘了得势小人洋洋得意的神态。名义上是写风筝,实际上是写人,勾勒出一个势利小人得势后自鸣得意的面貌。

这首词,内容深刻,形象鲜明,情趣生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通俗、风趣,寓深刻的哲理于浅显明白的语言之中。也可以认为是侯蒙将计就计,反其意而用之,借以表达自己的抱负。他说,自己以前时机不到,现在被画在风筝上,人家才认识我。画工将我画在风筝上,那么我正好借着风力,乘风直上。在半空中,风慢慢吹来,我觉得身体渐渐平稳了,只觉得要飘到月宫去了。此时正是雨后,夕阳西下之时,又有多少人身在平地,羡慕我登上了碧霄之中啊!词以升入高空借喻自己科考得中,进入仕途,得以高升。在古代,科考高中被人誉为是蟾宫折桂,所以作者说“远赴蟾宫”。最后,作者又反过来讽刺了几个开他玩笑的人:你们最终只是站在平地上,看我升入碧霄吧!这首词,既没有破坏当时开玩笑的欢乐气氛,又将计就计,借题发挥,表达自己的情怀,讽刺了开他玩笑的人,侯蒙手法可谓颇高。

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侯蒙志向高远,结句的含意是: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看到这阕词,大伙不约而同地端详了侯蒙一会儿,霎时间,大家的神情严肃起来,乃至空气都快要凝固了。他们再也不敢随便拿侯蒙逗乐儿了,因为他们知道,眼前这个侯秀才可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

果然,不久之后,侯蒙参加科考,就一举登第了。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官位已做得颇高了。这不是因为放风筝帮了他的忙,而恰是他早就蓄下了一颗抱负之心,非成功不可,这才是他真正的动力。至于放风筝呢,对他来说,丝毫没有刺激他的自卑感,相反,却激发了他积极进取的雄心。

四、王清惠大义凛然

但凡到国家沦亡之际,便极能验证出一个人的坚贞人格。在中国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不惜用热血谱写了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给后人以无限的鼓舞。在众多坚贞不屈的英雄豪杰中,也不乏女豪杰,王清惠就是其中之一。王清惠本是一位从不过问政事,只知整日羞面赧颜地侍奉君王的娇娇女子,过着豪艳悠闲的生活。在社稷危难、山河易主的国难之时,却能满腔充溢着对侵略者的悲仇和对亡国者的怨忿,并用词这样一种形式表露出来,实在是难能可贵。王清惠现存诗四首,词一首,皆表达了个人的遭遇与国破家亡、去国怀乡的情感,格调低回悲壮。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丙子年,即宋端宗景炎丙子年(1276年),元军攻破了南宋王朝的京城杭州。宋理宗谢后、宋度宗全后全然不顾文天祥、张世杰等人的反对,带领年仅六岁的宋恭帝(赵显)出降。三月,王清惠随恭帝及帝宫三千人作俘北上。途经北宋时的都城汴梁夷山驿站,有感于国家的败亡,便在驿站的墙壁上题写了一阕《满江红》词,来作为她对自己悲凉身世以及国家命运的深沉喟叹。这是清惠留下的唯一一首词。据说此词数月后被同样遭胁迫北行的谢后看到,因而传遍中原。是时,文天祥正囚于金陵,见到此词,不仅和了一首,还代作了一首。其他词人,如邓光荐、汪元量等皆有词相和。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辗关山月。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一声长长的叹息:皇宫太液池中的荷花,原来娇艳无比,但今是昨非,已失去往日颜色。这里以花喻人,指自己已失却往日容颜。太液池,指皇宫的池苑,汉唐两代皇家宫苑内都有太液池。白居易《长恨歌》中有“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的诗句。唐玄宗时,杨贵妃常在太液池中洗浴。但经过安史之乱后,明皇回到长安,景物依旧,但故人不在,令明皇无限感伤。王清惠以劫后余生的皇宫里的荷花自比,是很符合她的嫔妃身份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王清惠以此自喻,表明自己立志保全名节。“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今日的凄清飘零,自然使她想起往昔的荣华、欢乐。玉楼金阙,雨露承恩,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春风雨露”,用花承春风雨露,喻指人得浩浩皇恩。“玉楼金阙”,借环境渲染景象,从皇宫的富丽堂皇,渲染繁华生活。“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从写花自然过渡到写人,写自己在皇宫里受宠幸的生活。“莲脸”二字,不仅说自己面容美如荷花,又照应前面的“太液芙蓉”。美好的生活总是令人留恋的,对旧日宫廷无限眷恋之情,却反衬出今日的可悲。通过文势上的跌宕,写出作者感情上的巨变。“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鼙鼓,军中所击的鼓,借以指军事行动。白居易《长恨歌》中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忽然一声鼙鼓惊天动地,元兵汹涌而来,直捣临安。使住在深宫里的高贵妃子,猛然发觉,一朝繁华已烟消云散了。“忽一声”突如其来;“揭天来”,元兵的汹涌气势;“繁华歇”,则高度概括德祐之变。“繁华”二字,既指繁华生活,也指逸乐时代。“龙虎散,风云灭”,由江山巨变,写出胸中的亡国之恨。南宋朝廷已经土崩瓦解,君臣流散,大势已去。《易经》上有“云从龙,风从虎”的说法。“龙虎散”,指南宋君臣溃散,“风云变”,比喻政治上的威势消失。“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山河破碎,人如飘絮。这千古遗恨,凭谁诉?“山河百二”《史记·高祖本纪》中讲关中险要,谓:“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山河百二”喻指宋代江山。虽“山河百二”,亦不足恃。这是偏安于江南一隅的南宋王朝犯下的一个大错。王清惠一个红粉佳人,能有此政治见解,亦属可贵。“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辗关山月。”词人从个人的遭遇写到国家的命运,又回过头来写个人目前的处境。“驿馆”,是古代官办的交通站的旅馆。“尘土梦”,说在旅馆里夜间做梦也是尘土飞扬,一派战乱场景。这两句说明作者是羁旅途中,飞扬的尘土意谓战乱景象。宫妃们饥寒露宿,翻山越岭,驶向关塞,征途之苦可想而知。“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对王清惠来说,一位“晕潮莲脸君王侧”的皇妃,一朝沦为敌俘,是忍辱求荣,还是保持节操?她仰望天空冰冷的月亮,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月中嫦娥呀,您容许我追随您,去过同圆缺、共患难的生活好吗?

古人曾讲:“作诗,不可以无我。”诗乃诗人个性之写照。词亦如此。清惠的词,艺术个性较为突出,将其惋惜、悲痛、惊恐、凄苦的复杂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既可信,又惟妙惟肖。文贵有情,这首词传唱良久之原因,盖由此吧。王清惠此词,又是其身份的反映。王清惠毕竟是一位昔日受宠的嫔妃,一个弱女子,此时捏在敌人的手掌心里,能做什么?委身求荣非其所愿,出世而去过清静寂寞的生活,不也是一种反抗吗?虽然软弱,但这种反抗不更符合王清惠其人的性格吗?后来王清惠去当了尼姑,了结了一生。可见她写这首词时,也就是当她“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时,已经打定主意要脱离尘世。对她而言,这样做实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这词里所记录的,表面上只是她个人的悲哀,但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所有人的悲哀。应该说,这算得上是一首爱国词,但它最后一句却容易使人担忧,有着“昭仪”身份的王清惠似乎有失节的危险。

果然不出所料,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垂名千秋万世的南宋丞相文天祥,在他被押送北上的途中读到王清惠这首感慨深沉的词作时,摇头感叹道:“唉,‘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可惜啊!可惜啊!王昭仪在此情况下怎能说些缺少思考的话头呢?”也就是说,文天祥觉得,作为皇室成员的王清惠应该是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

当然,到了元朝首都北京的宋末昭仪王清惠,表现得非常大义凛然,坚决要求让她去做尼姑,并改名为“冲华”,颇有勘破繁华之意。这跟文天祥一心要做道士也决不投降的正直气节不谋而合。所以,尽管文丞相代写了王昭仪的词作,但两人的高风亮节,都足以同日月争辉,与天地齐寿!

五、一词胜十万雄兵

范仲淹和包拯是同时期北宋名臣,苏州吴县(今苏州市)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对当时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陕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范仲淹的童年并不怎么美好,其祖辈原是陕西邠人,后来迁移到江苏吴县定居。他两岁时,由于父亲过早去世,范母只得带着他改嫁到朱姓人家,他也跟着被改姓名为朱说。等到他稍稍长大,懂事的他很有节操,就向母亲泣别,回到老家的亲戚那里苦读。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6年),他尽管一举考取了进士,却踏上了并不一帆风顺的仕途。即便在他功成名就的当年,范仲淹在一封书启里还极为感叹地连用了两个原本都姓范的先辈先后都曾改过姓氏的典故,来说明他自己这悲凉身世。

仁宗即位后,国家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尽管还是一片歌舞升平之象,但它实际上却危机四伏。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八月,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其州治就在如今的陕西延安,由他来主持军务,以抗击时常进犯中原的西夏国。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他被调任耀州这个当时的边疆地区。作为江南人的范仲淹自然敏感地面对着西北地区那凄厉的节候,因此他便写下了《渔家傲》这阕词作,来反映他既要把国事放在第一位,又不能面对自己惨痛的经历无动于衷。他这首名作很快就传到了朝廷,他的盟友欧阳修便经常开玩笑说他这词为“穷塞主之词”,那意思是说,范公只有在那穷苦蛮荒的边疆才具有这并不寻常的感触,其词曰: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的。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如此耿耿丹心,怎能视而不见?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为何思归,是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吗?不是。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何况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边疆的将军】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为什么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靖乱之功未成,有何颜以上觐朝廷,下见百姓?“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合家团圆。“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的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绝不是令人斗志消沉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欧阳修对这首词的负面评价是很不公平的。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范仲淹就这样在边疆地区经年累月镇守着。他每日练兵,严于防范,建立了非常严密有效的防范措施。比如说,他号令严明,每日操练士卒,严明军纪,这样就使军队战斗力极强。另一方面,范仲淹很关心和爱护士卒,如果谁有病了,或者家里有事了,范仲淹都会亲自前去看望,因此范仲淹在这里颇受爱戴,边疆军民团结一心。在范仲淹的带领下,他们成功阻挡了一次次外族入侵。后来竟然连羌人也都要称呼他为“龙图老子”,可见范仲淹的为人连外族人都敬佩。西夏人也互相告诫他们自己不能侵犯中原边境,并到处传诵着这样一句话:“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再就是他这阕词作还传到了敌方军队,他们也都被感动得热泪横流。因此,在范仲淹镇守边疆的那段时间里,敌军再也没有出现过对中原地区较大的骚扰和侵犯。由此可见,范仲淹这词作的功劳不可小觑,其胜过十万雄兵啊!

六、徽宗的“血书”

赵佶(1082—1135年)即宋徽宗,神宗之子,哲宗时封端王。1100年至1125年在位。任用蔡京、童贯等人主持国政,穷奢极欲,兴建苑囿宫观,滥增捐税,以致国政日堕,河北、两浙等地都爆发了农民起义。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年底,传位给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年)被金兵所俘,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在位时广收古物和书画,扩充翰林图画院,并使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对绘画艺术有很大的推动和倡导作用。吹弹、书画、声歌、词赋无不精深。书法方面自创“瘦金体”。平生著作极多,都散佚无存。存世画迹有《芙蓉锦鸡》《池塘秋晚》《四禽》《雪江归棹》等。有词集《宋徽宗词》。

中国历史上有一桩实在奇特的现象,亦即越是到了更朝换代之际,一些当国者尽管在治国安民方面极为无能,甚至腐败透顶,但他们的艺术细胞却越是发达,以至比平时那些专门从事该项工作的文人学士还要有天赋。比如,早些时候的南唐后主李煜即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李煜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文学艺术方面所达到的成就,居然连正经八百的文人都要自叹不如。

徽宗赵佶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皇帝,但他也像许多昏庸的皇帝一样荒淫无耻、穷奢极欲。在他当政期间,重用蔡京、童贯等六贼,居然要仿照杭州凤凰山形势,在汴京城里硬生生地把全国各地搜刮过来的珍禽异兽和奇花名草,建造起一座艮岳。不难想象,人们因此更加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了。而当时他还要不自量力地去挑衅金国,这最终引起了金国的屡次入侵;徽宗害怕了,遂急忙把皇位传给了儿子赵桓。然而,这依然解决不了问题;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徽、钦父子俩都被掳掠到了金国,北宋王朝就此覆灭。【宋徽宗像 】

面对着他这生命悲惨史的开始,徽宗此时才清醒过来,往日的繁华景象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了。所谓“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的“万里帝王家”生涯,已是不复存在。但刚开始时,他还是希望宋朝臣民能够打败金国统治者来接回自己的。他在词中一再沉吟着所谓的“故国梦重归”,应当说,他对回国还存有一线希望。于是他也就这样自我安慰着。然而,如此冷冷的等待毕竟不能太长,况且,随时都可能发生那受人凌辱的场面,也使他极为难堪;时间一长,他知道这日趋渺茫的期望也不可达到了,并转而为失望。在这越发寒冷的北国里,他居然连做一个好梦的机会也没有了,于是他便感到了深深的绝望!

正在被押北上的徽宗忽然在路旁见到了一簇簇鲜艳夺目的杏花,他感觉自己还不如杏花自由自在呢。想到这里,徽宗便不禁泫然泪下。正在此时,又不知从哪里飞来了一只燕子,扑棱棱地在他眼前拍打着翅膀,他就更是伤感了。于是,他流泪填写了一阕在中国词史上也别有一种令人感叹意味的《燕山亭》词,道是: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词之上片先以细腻的笔触工笔描绘杏花,由外形而及神态,勾勒出一幅绚丽的杏花图。近写、细写杏花,是对一朵朵杏花的形态、色泽的具体形容。杏花的瓣儿好似一叠叠冰清玉洁的缣绸,经过巧手裁剪出重重花瓣,又逐步匀称地晕染上浅淡的胭脂。朵朵花儿都是那样精美绝伦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新样”三句,先以杏花比拟为装束入时而匀施粉黛的美人,她容颜光艳照人,散发出阵阵暖香,胜过天上蕊珠宫里的仙女。“羞杀”两字,是说连天上仙女看见她都要自愧不如,由此进一步衬托出杏花的形态、色泽和芳香均不同于凡俗之花,也充分表现了杏花盛放时的动人景象。

以下笔锋突转,描写杏花遭到风雨摧残后的黯淡场景。春日绚丽非常,正如柳永《木兰花慢》中所云:“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但为时不久就逐渐凋谢,又经受不住料峭春寒和无情风雨的摧残,终于花落枝空;更可叹的是暮春之时,庭院无人,美景已随春光逝去,显得那样凄凉冷寂。这里不仅是在怜惜杏花,而且也兼以自怜。试想作者以帝王之尊,降为阶下之囚,流徙至千里之外,其心情之愁苦非笔墨所能形容,杏花的烂漫和易得凋零引起他的种种感慨和联想,往事和现实交杂在一起,使他感到杏花凋零犹有人怜,而自身沦落,却只空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无穷慨恨。“愁苦”之下接一“问”字,其含意与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亦相仿佛。

词之下片,以杏花的由盛而衰暗示作者自身的境遇,抒写词人对自身遭遇的沉痛哀诉,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无限苦痛。前三句写一路行来,忽见燕儿双双,从南方飞回寻觅旧巢,不禁有所触发,本想托付燕儿寄去重重离恨,再一想它们又怎么能够领会和传达自己的千言万语?但除此以外又将凭谁传递音讯呢?作者在这里借着问燕表露出音讯断绝以后的思念故国之情。“天遥”两句叹息自己父子降为臣虏,与宗室臣僚三千余人被驱赶着向北行去,路途是那样的遥远,艰辛地跋涉了无数山山水水,“天遥地远,万水千山”这八个字,概括出他在被押解途中所受的种种折磨。回首南望,再也见不到汴京故宫,真可以说是“别时容易见时难”了。

以下紧接上句,以反诘说明怀念故国之情,然而,“故宫何处”点出连望见都不可能,只能求之于梦寐之间了。梦中几度重临旧地,带来了片刻的慰安。结尾两句写绝望之情。晏几道《阮郎归》末两句“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秦观《阮郎归》结尾“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都是同样的意思。梦中的一切,本来是虚无空幻的,但近来连梦都不做,真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反映出内心百折千回,可说是哀痛至极,肝肠断绝之音。

这首词曾被王国维称为“血书”,相思极苦,哀情哽咽,令人不忍卒读。这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南唐后主李煜。徽宗和李煜在艺术上都颇有成就,擅长书法、绘画、诗词,在政治上都是昏聩之君、亡国之君,连最后结局也大致一样,李煜被宋太宗毒死于开封,徽宗在囚禁中病死五国城。徽宗与李后主两人的个性、经历,可谓相似至极,也令后人生出无限感慨。事实上,这无疑就是徽宗当时人生遭遇的悲惨实录了。之所以造成使他这一不堪回首的后果,却正是由于他的荒淫败国。而这,其实也就是一切亡国之君几乎“不谋而合”的结局。此后,徽宗在北方五国城中被囚禁着,直至结束他那曾经奢侈而又悲惨的一生。

七、真情不抵功名

贺铸(1052—1125年),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汉族,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贺铸年少读书,博学强记。任侠喜武,喜谈当世事。17岁时离家(辉县)赴汴京,曾任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出监临城县酒税。元丰元年(1078年)改官滏阳都作院。元丰五年赴徐州领宝丰监钱官。由于所任皆冷职闲差,抑郁不得志,自称“四年冷笑老东徐”。

唐诗是一座令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此后的诗词作者就几乎没有不从中汲取那无穷的养料,来给自己的作品增添魅力的。贺铸从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两首诗中就汲取了很多有益的内容。李商隐其诗第一首云: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而其第二首诗说的是:

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

这绝妙好诗到了北宋著名词人贺铸手里,却具有别一样的风景了。

有一年,贺铸到了苏州,在那里,他和一名歌妓的关系亲密无间。两人相约只要贺铸的官运较为亨通,生活也较为安定时,他就去接这美人过来成亲。但贺铸却为他那艰苦的生活一再奔波着,所以他俩的情缘也就一时难得有着落了,而贺铸居然也没有能力携带她远走高飞。况且时光不待人,这样很快便过去了若干年。这多情重义的美女很想念贺铸,于是她便写了一首七言绝句邮寄出去:

独倚危阑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美人歌姬】

接到这首诗的贺铸,不由得一读再读,真是百感交集。他当然知道这美人的诗作正是用了李商隐这两首赠别诗的意象和词句,显得颇有风致和韵味。而且更为难得的,美人因思念他竟把一切游玩都看淡了,而他当时的深恩现在都化成了她难以言状的苦痛。但他也不是不想跟她相亲相爱地度过一生,只是他现在官做得并不顺心,而且他一直仅是一个小官,还时不时地受到上级的无端刁难和同僚的死力排挤,那心情真可谓压抑至极。读罢这首诗的贺铸自然更觉得辜负了她当年对自己的深切期望,并深为不安起来。而此时,深谙词曲格律的贺铸遂照着美人这份好意,以及她诗作中的语词,填写了一阕词牌名为《石州引》的词,然后含着热泪寄予她,以作为自己近年来无奈心意的表白:

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还记出关来,恰而今时节。

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都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

此词抒写离别相思之情。作品内容上虽无新意,但炼字的精工方面却向为世人称道。关于这一点,王灼《碧鸡漫志》中,介绍得颇为具体:“贺方回《石州慢》予见其旧稿。‘风色收寒,云影弄晴’,改作‘薄雨收寒,斜照弄晴’;又‘冰垂玉箸,向午滴沥檐楹,泥融消尽墙阴雪’改作‘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

起首两句写由雨而晴。初春天气阴冷,细雨绵绵,午后云开雾散,雨止天晴,“弄晴”二字写出了雨后斜阳照射下万物焕然一新的景象。“春意空阔”一句,便是这种景象的概括。接着就由近而远地渲染,近处写得具体、细致——“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远景则阔大、苍茫——“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龙沙,沙漠地带的通称)层次井然,笔势酣畅多姿。贺铸是善于炼字的,“薄雨”与“斜照”对比鲜明,于变化之中烘托出雨后斜阳的光彩和温暖,显出春意的盎然,空气的清新,景色的明静,以至“才黄”的柳色也引人注目。“烟横”几句,写得境界开阔,画面丰富,景中含情。这样“春意空阔”也就有了更形象的依托。上片歇拍两句,收束前文写景之句,使景语化为情语,使上面所写景物与词人的生活经历相联系,使之具有特定的内涵,例如:“空阔”,是雨止天晴、四宇寥廓之景,然而此时此刻愈是空阔,则愈觉孤寂,愈能触发思亲怀人的感情:“长亭柳色”是景,然亦含有别情;“烟横”三句,也暗写了雁归人不归、春归人未归的感慨。这两句,实为全词意脉的枢纽。

过片沿着“还记”追思当年的分别。“将发”二字,写自己即将辞别登程,极其干净利落。“画楼”二句写酒楼宴别,“红泪”,指佳人胭脂沾满了离别的泪水。“顿成轻别”,追忆以往,透露出无限悔恨之情。“回首经年,杳杳音尘都绝”,音尘,即信息。这两句语浅情深。年年盼相见,盼音信,然而却是“音尘都绝”,表现出别后之思和思而不见之苦。由“轻别”而思,而悔,而愁。思与悔已融合于上面的写景叙事之中。作者先以一问句引出“愁”字,“共有”二字又逗出了两地同愁。“芭蕉不展丁香结”,芭蕉叶卷而不舒,丁香花蕾丛生,芭蕉、丁香两个形象都是用来形容愁心不解的。这一句化用唐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诗句。同时,也是化用了那女子诗中的两句,这样既回答了愁之深,又表达了理解和怜惜之意。

结句“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两”字与“共有”相呼应,厌厌,愁苦的样子。这两句写得空灵蕴藉,既总括了回首经年,天各一方,两心相念,音信杳然,只有“玉楼明月长相忆”;也说出了关山渺邈,天涯之思,对景难排,心底总隐藏着不灭的思念和期望。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转入叙事,整首词熔写景、抒情与叙事于一炉,写得委婉曲折,意味深长。

这美人一再吟诵着贺铸这首绝妙好词,顿时惆怅不已。因为她越是往下读,便越是禁不住泪流满面了;她明知挚爱自己的心上人贺铸,现在却分明承受着凄凉岁月的煎熬。既然如此,那他们当时的计划还有什么希望呢?

八、孙洙身不由己

孙洙(1032—1082年),字巨源,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北宋时期官吏、词人,曾经进策50篇评论时政,被韩琦称赞为“今之贾谊”。他博学多才,词作文风典雅,有西汉之风。孙洙19岁就考取了进士,补秀州法曹。复举制科,迁集贤校理。

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孙洙在翰林院任职时,神宗曾命令他速回翰林院来草拟诏命,而他那时正在太尉李端愿的家里听歌观舞。在那欢闹着的宴席上,李端愿把刚刚娶到的美貌而又能歌善舞的姬妾,也叫出来陪酒助兴,这自然更引得众多宾客手舞足蹈起来。

时间到了二更,街上的行人早已稀稀落落了,而宴会厅里的空气却仍是暖洋洋的,正在兴头上的李端愿面对这一干宾客,却不愿就此罢席。而作为李端愿家座上宾的翰林学士孙洙,一边高兴地饮着好酒,一边欣赏着眼前美女那曼妙多姿的歌舞艺术,尤其是那婉转多情的琵琶技艺时,更是整个身心都陶醉了。不难想象,他固然也是意犹未尽的。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大太监却手捧着皇帝的诏命来催促他进宫去起草一些重要诏令了。

真是太烦了,孙洙心里暗暗叫苦,但他又不敢当着太监的面说出这番很可能使他遭到满门抄斩的抱怨。他懒洋洋地起来劝慰着太监也坐下来喝杯酒暖暖身子,然而他那渐已迷离的眼睛却始终未曾离开过李端愿太尉这新娶姬妾的歌舞。太监把那杯暖身子的酒喝完,便不敢再留恋下去了,于是就站起来催促着孙洙和他一同回去。实在没有办法的孙洙,只得慢慢站起身来,告别了李端愿等一干主宾,随着太监回到翰林院。【孙洙《菩萨蛮》意境图】

此时距离天亮还有三更的时间,作为翰林学士,孙洙自然不敢不听命于皇帝,但他实在太重视感情方面的享受了,况且那美人的琵琶还没有弹奏完毕呢。此时,正骑着高头大马的他猛一回头,发现天空已下起了濛濛细雨,他这才明白自己由于注意力并不在夜色中,居然连天空中已下起雨来还都丝毫不觉呢。

想着想着,不知不觉地就到了翰林院里。对于写作诏令,早已驾轻就熟了的孙洙很快便写了三道。完成了任务,他的心情就又飞奔到李端愿太尉家的宴席上去了。只是可惜,好筵席已是无以为继了!纵然时间还早,也只能留宿在这玉堂里了。说是留宿,教他又如何能够睡得着!只有眼巴巴地望着天,希望它快点儿亮。天亮了,也许还可以赶上后半场呢。然而,愈是心焦,这个古怪的天,就是那么的难得一亮!由于这一夜都是在思念之中而未曾合眼,所以仿佛玉堂的夜,特别的长!在御宫内,进出是不自由的。所以他这才感到这人人都羡慕的翰林院,说什么白玉为堂,非常清要,而对于他,真是如同坐牢般难耐!当然,这又是他独有的感受。于是,思前想后的他觉得自己由于当了官,却反而受到了许多不应该有的羁束,便当即吟成了一首《菩萨蛮》词:

  楼头尚有三通鼓,何须抵死催人去?上马苦匆匆,琵琶曲未终。回头凝望处,那更廉纤雨?漫道玉为堂,玉堂今夜长。

起首“楼头尚有三通鼓,何须抵死催人去”这两句是牢骚话:刚刚二更时分,城楼上还要敲三通鼓才天亮,何必这么死命地催人走呢!“上马苦匆匆,琵琶曲未终”,一边匆匆上马,一边却还恋顾那美妙的琵琶声,深以未听到曲终为憾。琵琶的诱人魅力来自那位弹奏的女子,言外蕴含着对其人的深情眷恋。然而迷人的音乐,终究抵不住皇命的催逼,他只得无可奈何地上马离去了,但那声声琵琶似乎一直萦绕耳际。上片四句,一气流注,节奏快速,皇命催人、刻不容缓的气氛顿出,从而反衬出词人不愿从命而又不敢违命的矛盾感情。

过片写主人公恋恋不舍,人虽已上马,心尚留筵间,一路上还出神地回头凝望。但马跑得快,老天更不凑趣,又下起濛濛细雨,眼前只觉一片模糊,宛如织就一张漫天的愁网,连人带马给罩住了。“廉纤雨”,濛濛细雨。“无边丝雨细如愁”,这廉纤细雨,既阻断了视线,又搅乱了心绪。“漫道玉为堂,玉堂今夜长。”玉堂,翰林院的别称。玉堂供职是作者平时以为荣宠的,今夜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无聊和寂寞。从一个充满美酒清歌的欢乐世界,硬生生地被抛到宫禁森严的清冷官署,其懊丧和恼恨可想而知。“玉堂今夜长”,大有长夜难捱之感。对照开头“楼头尚有三通鼓”,同时对于时间的感受,竟有如此不同的心理变化。这一起一结也自然形成两种情境的鲜明对比,使这首小词首尾相顾,有回环不尽之妙。

通读全词,词人之所以如醉如痴的,只在懊恼“琵琶曲未终”而已。所以这一片痴情,不是对人,而是对音乐。对音乐的欣赏,白居易和李贺都曾有过出色的描写。然而,那还只是模仿声音,只写出了悦耳的感受,却还没有达到像他这样醉心的地步!像孙洙这样,排除一切感受,而纯然出之于自己主观因爱而产生苦恼错乱的思绪的,似乎还不多见。外国文学喜用独白,则孙洙这词倒可以说是“独白”的词了。对于音乐这样因一往情深而转成痴绝的,孙巨源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极爱音乐的欣赏家了。而对于那一位善弹琵琶的女子的技艺,他虽然没有正面地去描写,然而由于“琵琶曲未终”,使他产生了极其苦闷的思绪,大有长夜难捱之感,其演奏之成功,也就可想而知了。

等到天色一亮,孙洙便派人把这首词送给了李端愿,用来表示自己昨晚那不尽遗憾的心情。李端愿读罢此词,也不觉大为感叹人生的某些无奈。然而谁能料到,受到诸多思想牵缠,加以那天不巧又遭受了风寒,此后再次到翰林院值班的孙洙便一病不起,前后相隔才六天的时间,他竟一命呜呼了。这真是官场中身不由己的悲剧。

九、李邴得偿所愿成翰林

济州任城(今属山东)人李邴(1085—1146年),字汉老,号龙龛居士。生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卒于高宗绍兴十六年,年六十二岁。崇宁五年(1106年)举进士第。累迁翰林学士。高宗即位,擢升为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精于兵家之道,时值宋金抗争,屡陈战守之策,但多被搁置不用。晚年归老泉州。

他少年早熟,不但勤苦读书,淹贯了诸子百家之学,而且他有着非凡的志向,要为国家出力献策。徽宗崇宁五年,李邴业已顺利考取进士,但此时的他却还没有颇为满意的官职。

当时人们一见到李邴,便会有意无意地问起他:“李邴,你为何会有这么个‘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的感觉呢?玉堂可就是翰林院这清贵之地呀,看来您是已做好当翰林学士的准备了。您这可真是绝妙之句啊!”而李邴也总是乐呵呵地笑着回答对方,“正是如此。”其实,李邴心里对此也是颇为欣喜的,而他的这一语句就出自他的少年得意词作《汉宫春》:【梅花】

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霜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惟是有、南来塞雁,年年长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词的上片写梅之丰神:潇洒红梅,冲寒而放,任雪压霜欺、东君不惜、燕子不来,独甘与疏竹、塞雁为伴。词的下片写梅之品格:宁居茅舍疏篱,不居金门玉堂,是自甘贫贱;自林和靖去后,新诗冷落,而清香未减,不求人知,是自甘淡泊。咏梅如此,可称佳作。则正是表现梅花耐寒冷、耐苦闷、耐寂寞、耐幽独的品格。下片前三句进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