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险故事精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01:06:01

点击下载

作者:冯志远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惊险故事精品

惊险故事精品试读:

单车走天下

“我是个不安分的人。”雷建共说。他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里,从小好动,十分向往充满传奇色彩的探险生活。为了实现理想,他刻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且坚持锻炼身体,酷爱多项运动。1979年,他从复旦大学毕业,就雄心勃勃计划骑自行车环游中国和世界。

6年后,在上海机械学院当老师的雷建共,成为美国印第安纳州大学社会学系的一名博士研究生。从抵达美国的第一天起,周游世界更成为他的一种不可抑制的渴求。他捧起权威的《吉尼斯世界之最大全》,看见一个个环球探险家的纪录;步行、自行车、摩托车、航海……就是不见有驾驶汽车,更没有见到一个同胞的姓名。他下决心要创驾驶汽车环游全球的世界纪录。

雷建共为此作了3年艰苦准备:他大量阅读各种有关环球旅行的书籍,办理签证和汽车入境手续;他先后打了数千个电话,写了许多信,了解各国的有关规定;他还买下许多地图,掌握途经国家的地理、气候和交通情况。

最主要的准备工作自然是筹钱。这次探险估计得花5万美元,这对一个两袖清风的书生来说太困难了,他只能依靠打工挣钱,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地积攒下三四万美元。他只花了新车的1/10价钱买了辆旧“丰田”;买不起昂贵的紧急呼救器,就买一只指南针代替。为了锻炼体力和考验车辆,他几次连续24小时开车,还学会自己动手拆车、装车,修理小故障。经过严格的考试,领取了国际驾驶执照。

1989年2月20日,印第安纳州的布卢明顿市,细雨霏霏。32岁的雷建共,在妻子和朋友们的热情目送下,启动那辆棕色旧“丰田”,开始了题为“和平——驾车环球一周”的漫长的探险旅行。几个中国留学生扯起横幅,为他壮行打气:“雷建共,好样的,为国争光!”

这是一次充满坎坷与艰辛的旅行。他驱车东行,经纽约出美国国境,漂洋过海到达欧洲大陆的葡萄:牙。不料托运的汽车却被误送到比利时,害得他白白在葡萄牙等了3星期,计划全被打乱,急得差点昏过去。

经过葡萄牙——西班牙边境时,因车速过快,穿迷彩服的边防兵没看车后的牌照,当即跳上吉普车举起冲锋枪向他瞄准。他慌忙刹车,跳下向他们解释原因并出示证件,总算高抬贵手放行。

他连人带车乘船南渡直布罗陀海峡,首程北非大陆摩洛哥。他的签证因上次车误送而过期,在这里又遇麻烦。当他停车休息时,有几只手从车窗外伸进来想拿走拎包。他赶紧摇窗,不料轧痛了对方来不及缩回的手,眼看一场没完没了的吵闹将开始,机智的雷建共立刻主动下车表示歉意,又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对方只好以开玩笑掩饰,平息风波。

3月底,雷建共重返欧洲大陆,他取道袖珍小国安道尔准备去法国。在安道尔,他的汽车再次被拦住。汽车满是尘土,警方怀疑他是个毒品走私犯。不巧的是又查出他携带的用以增强体力的人参粉,误认为是毒品,因此被拘留了。他竭力辩白,但在责任心极强的边防官员面前,这是枉费口舌。雷建共只得耐心等待,直到经过化验,误会消除,他才得以离开。这样又冤枉地耽搁了七八个小时。

俗话说“祸不单行”,雷建共后来在土耳其遇到的劫难,使他体会到什么才叫真正的痛苦。

雷建共游历了神往已久的花都巴黎。北上荷兰阿姆斯特丹,正遇上数万市民狂歌劲舞欢庆荷兰女王生日。路过联邦德国的汉堡,他又应邀参加当地举办的龙舟赛,领略了五光十色的异国情调和风土人情。

之后他继续驱车,穿过中欧、南欧,于5月下旬进入西亚的土耳其。当天晚上11点多,他走进土耳其西部重镇伊兹密尔的一家餐馆,点了一盘牛肉和一碗黄豆,就着饮料狼吞虎咽。忽然从门外进来几个当地青年,抱着一卷地毯向他推销。雷建共一再表示无意购买,那伙人留下地毯便进了厨房。过了一会儿,那伙人从厨房出来,一口咬定地毯被雷建共的菜汤弄脏了,不买也要买!雷建共气得拍案而起,立即被雨点般的拳头打翻在地,衣袋里270美元全数被抢光。雷建共捂着伤口从街上拉来两名警察,但当地的警察只让对方拿出100美元还给他,便把他推出门外。

惨遭殴打的雷建共,牙床不能咀嚼,仿佛被打碎了。这一夜他钻心地痛,坐在车厢里整夜失眠。还往前走吗?雷建共的思想斗争很激烈。第二天,当太阳升起时,他又重新鼓起了勇气,吃一堑长一智,总结餐馆那场血的教训,从那天起,他每到一地留宿,总是先把现钞、支票、护照等装进一只小塑料袋,然后藏到路旁隐蔽处。这样即使再遭劫,也不至于山穷水尽。可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个他自以为聪明透顶的“新绝招”,差点葬送了他的远大前程。

第三天他到了土耳其东部,傍晚遇到一座村落投宿未成,继续往前开。哪想到空旷的荒野前不着村后不见店,行至半夜十分疲倦,就停在路旁休息。恍惚中看见月光下4条黑影向他逼近,正待翻身跃起猛踩油门逃跑时,一支冰冷的枪管已经敲碎窗玻璃抵住他的太阳穴,逼他开车。无可奈何,他在大山深处摸黑转了一个小时。这4人大概是当地的反政府游击队,没有伤害他也没有抢劫他。雷建共惊得魂飞魄散,要命的是他那个装着要紧东西的包藏在路旁的石头下。人生地疏,又是黑夜,还能找回吗?他死命记住开过的每一个岔口、每一道山梁……等4条大汉下车消失后,急忙调转车头往回开。谢天谢地,他总算没迷路,找到了那块“压宝”的石头。当雷建共捧起完好无损的塑料包时,他瘫倒了……在不准外国汽车入境的伊朗,雷建共被警察押送着以“最快速度”开过滚烫的沙漠,驶出国境。途中不给时间用餐,到半夜他只能吃放在后车舱已被太阳烤得变质的罐头,害得他上吐下泻发高烧,全身虚脱。

然而,这次环球探险旅行,除了遇到种种灾难外,也赢得了不少友谊。当他车子抛锚、缺水,遇到各种困难时,不同肤色的人常常向他伸出友谊之手。

考虑到经费和安全问题,雷建共决定直接走伊朗、巴基斯坦回到中国。6月中旬,他来到正值雨季的巴基斯坦。“丰田”车艰难地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进,忽然被一条洪水猛涨的小河阻挡。他和当地一群卡车司机无可奈何地等了几个小时,水退了些,一些性急的卡车司机冲着水流哗哗地过去了。谨慎的雷建共下车试了水深,又察看满是鹅卵石的河底,确定了过河的路线方案:速度要快,防止陷入鹅卵石中;不能熄火,以防水倒灌。为保险起见,他又请一个搭车者替他驾驶车辆,以保证自己能随时对付危急情况。“嘣嘣嘣”一阵摇晃颠簸,矮矮的小轿车猛冲过去,到快上岸时陷进了河滩,经巴基斯坦朋友帮忙抬车才算脱险。

6月19日,雷建共沿着中巴友谊公路,一口气冲上海拔5000米的喀喇昆仑山。他与汽车都出现了高山反应,汽车抛锚,他也头晕呕吐。下山后,他驾车穿过素有“进去出不来”之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当他到达西陲重镇喀什汽车修理站时,轮胎已磨损得不能再用了,原有的一副备用胎早已用完。热情的工人毫不犹豫地从当地仅有的一辆“丰田”出租车上拆下轮胎给他换上。

在甘肃的黄土高原上,命运又为他设下最后一道险关。他的汽车沿着泥泞山路盘旋而上,因车轮打滑,一下坠入右侧山谷,幸好被一棵树挡住,否则将出现一幕车毁人亡的惨剧。盛夏里的7月10日,风尘仆仆、面目全非的雷建共,驾驶着这辆后部被撞瘪、凹进一个大窟窿的“丰田”,进入故土上海城。

雷建共在上海停留两周。接着取道日本,最后在美国西海岸登陆,9月27日下午回到原出发地——印第安纳州的布卢明顿市。在7个月时间里,他用沾满尘土的车轮,经过美、欧、亚、非4大洲32个国家,完成了他少年时代的梦想。他是独自驱车环球旅行的世界第一人,也在世界探险史上添写了由中国人创造的纪录。

征服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在藏族人民的心中,它是神圣不何侵犯的女神;在地质学家们的眼中,她还是一位正处于青春妙龄的少女。

珠穆朗玛峰掩藏在周围群峰的怀抱中,直到1852年,印度测绘局才测定了珠穆朗玛峰的实际高度是8840米,从那以后,这座世界最高峰,就开始吸引各国探险家和科学家的目光。

从20世纪初开始,世界各国的探险家们,迷醉于珠穆朗玛峰的秀丽容颜。他们迎着她的微笑和她的深情召唤,缓缓而去,却一次一次地被她愤怒地抛向谷底。人类对珠穆朗玛峰的每一次探险活动,都被大风、雪崩、酷寒、缺氧等自然险阻,一次次地挫败。直到50年后的一天,珠穆朗玛峰才第一次向锲而不舍的人们,展露了它纯美的笑容,这天,英国探险队从珠穆朗玛峰的南侧登上了山顶。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又从它的北坡攀上最高巅。

1975年5月,我国的测绘工作者经过反复测量,确定珠穆朗玛峰的实际高度为8848.13米。这一个数据,得到世界的公认。然而,珠穆朗玛峰的身高时刻都处于变化之中,她以每年约3到10毫米的速度,在不断地上升,似乎永无止境。

近百年来,无数的珠峰攀登者,他们不畏艰险,开辟出了几十条登山的线路,一次次地登上了这座世界的巅峰。无数次探险活动,使各国的登山家们认识到,人类不可能战胜自然,只能与自然和平共处。正如将自己融入到珠峰怀抱的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所说:“我们真的征服过什么吗?没有。我们真的成功过吗?成功,这个词在这儿并不意味着什么。我们真的赢得了一个王国吗?是的!”

征服世界处女峰

一百多年以来,喜马拉雅山的众多高峰,都已经被勇敢的探险家们征服,包括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可是,唯独南迦巴瓦峰,它因为地势险峻,气候恶劣,冰崩雪崩频繁,依然拒绝着人类的足迹。南迦巴瓦峰,被称为是世界最高的处女峰。直到1992年的12月30日,中日登山运动员们,探险世界的勇士们,联合攀登南迦巴瓦峰,才第一次登上了它的顶峰,在登山史上翻开了新的纪元。

南迦巴瓦峰位于喜马拉雅山的东段,它的海拔是7782米。在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河流——雅鲁藏布江的下游,因为南迦巴瓦峰的阻挡,河流急转向南,形成了著名的大拐弯峡谷。大拐弯峡谷,又让南迦巴瓦峰的高原气候受到了重大影响。使南迦巴瓦峰西北坡的森林,甚至出现了独特的高原“江南”景观。在南迦巴瓦峰,植物丰茂、品种丰富,是我国的天然植物博物馆。

1984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攀登南迦巴瓦峰,但是失败了。1991年,中日两国的登山队,联合挑战南迦巴瓦峰,也失败了。而在1992年,这次攀登是第三次与南迦巴瓦峰的战斗。队员们都暗暗下决心,只许成功,不准失败。

1992年9月14日,中日联合登山队的登山大本营举行了登山开营仪式,吹响了冲锋的号角。先锋队员们立即出发,在海拔4350米和4800米的地方分别建立了1号营地和2号营地。9月18日,他们成功通过了第一道险关——大喇嘛口。

为了通过大喇嘛口,队员们与七八次大大小小的雪崩冰崩,进行了艰苦的奋斗。

随后,队员们再接再厉,又在海拔5600米的地方,建立了3号营地。登山队员们马不停蹄地把2000公斤重的物资运到了3号营地,完成了物资的运送、储备工作。

登山探险开始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次的目标是从3号营地到海拔6900米的乃彭峰顶上,建立5号营地;然后又从乃彭峰顶到海拔6700米的南四,建立6号营地。1991年冲击顶峰,就是从6号营地开始的。因为从6号营地到峰顶还有1082米,难度很大,所以,队员们又决定在海拔7200米的地方,再建立一个7号营地,力求一举成功。

但这时,南迦巴瓦峰发威了。大雪、浓雾、狂风接连不断,阻挡队员们前进。更要命的是,恶劣的气候变幻莫测,难以预料。队员们在狂风暴雪中坚持前进,建立了5号营地。但是,大雪连续下了5天5夜,把全体队员的燃料、食品和意志全部耗尽了。最后,队员们只得全线撤退。数天之后,天气转晴,队员们再次扬起斗志,分别突进到3号和4号营地。虽然这天还有少量降雪,但队员们无暇顾及太多,他们只想抓住机会,一举成功。几天前的大雪,把他们的帐篷和登山设备掩埋在地下,要在高山上生存,那些又是必不可少的东西。队员们使用随身携带的一把雪铲,把积雪下的登山用品,一点一点地挖了出来。他们到了6号营地之后,向顶峰冲刺,可是,在海拔7460米的地方,又遇上了坏天气。登山队中的6名突击队员没有被困难吓住,他们结队而行,一步一步地迈向南迦巴瓦峰的顶峰。到了正午12时08分,日方的队员次仁多吉,首先踏上了顶峰,到了下午14时32分,登山队中一共 11名队员,全部登上了山顶。四十多个日日夜夜,勇士们终于征服了南迦巴瓦峰——这座世界最高的处女峰。

登山家梅斯纳尔

目前,在世界上,虽然大多数8000米以上的高峰,都先后被登山家们征服了,包括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但是,这些登山者能够登上山顶,几乎都使用了氧气瓶。在世界登山史上,还从来没有任何人不用氧气瓶,登上了8000米高的山峰。

但是,在不久前,当一位性格粗犷、满脸金色胡须的男子,双脚踏在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的峰巅的时候,人类登山史上一桩罕见的壮举诞生了。这位创造奇迹的人,就是世界著名登山家,意大利人莱因霍尔德·梅斯纳尔。在过去16年里,他在完全不携带氧气瓶的情况下,登上了13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而当他登上洛子峰之后,实现了他为之拼搏16年,不带氧气瓶的登山的伟大愿望。

从1970年开始,梅斯纳尔首先登上了在喜马拉雅山西部,满布冰川的南加帕巴峰。接着,他和他的登山老伙伴彼德·哈伯勒一起,登上了位于尼泊尔中部的马纳斯卢山峰和加舒布鲁木第一峰。

1978年,他又和36岁的彼德·哈伯勒同时不带氧气瓶,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当时,全世界的登山家们都为之惊叹不已。

1979年,梅斯纳尔攻克了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1980年,他独自一人,再次登上了险象环生的珠穆朗玛峰。在他登上了干城章嘉山、加舒布鲁木二峰、布洛阿特主峰之后,人们认为,梅斯纳尔的精力已经枯竭,不能再继续攀登了。但是,梅斯纳尔却不服输。他雄心勃勃地计划要登完全世界最高的十四座,海拔在八千米以前的高峰。说起来容易,真要做起来却很艰难。梅斯纳尔分别三次对马卡鲁山峰进行了尝试,前两次都失败了,最后一次,由于锲而不舍的决心和艰辛的努力,他终于登上了这座山的顶峰。梅斯纳尔的成功,一方面在于他的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另一方面,在于他具有大胆的创新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于普通人来说,在他们的面前,似乎总是横立着一堵堵难以逾越的“高墙”,可是,在梅斯纳尔的眼中,这些在常人的眼中不可逾越的高墙,对他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

攀登希夏邦马峰

希夏邦马峰,是全世界14座海拔在8000米以上的高峰之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它还没有被人类涉足过。所以,它也被称为是“黑色的处女峰”,受到了世界各国登山运动员们的瞩目。“希夏邦马”来自藏语,它的意思是“高山缺氧,气候多变”。它位于西藏自治区的聂拉木县境内,距离珠穆朗玛峰只有120公里。它的海拔是8012米,在全世界的高峰中,排名第14位。在它周围,有4条长度超过10公里的现代冰川。

希夏邦马峰也是一个气候的天然屏障,在它的南坡和北坡,分别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在它的南坡,温暖湿润,水量充足,森林茂密,在700米的高坡上,生长着美丽的杜鹃花。在希夏邦马峰上,还有野驴、嵩羊、太阳鸟、小熊猫、长臂叶猴等珍稀动物。

1964年,中国登山队的勇士们,第一次闯进希夏邦马峰,向世人撩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因为在这之前,从来没有人攀登过希夏邦马峰,所以,找不到任何登山的资料,一切都要靠队员们摸索,这是一次非常艰难的登顶探险。尽管如此,队员们并没有退缩。

1964年3月中旬,登山队驻扎到了希夏邦马峰的山脚下。队员们一来,希夏邦马峰就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队员们立足未稳,就发现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群野狼。

队员们与野狼整整僵持了一夜,才打败了狼群。因为没有登山的资料,找不到登山的路线,所以,队员们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摸索着前进。

经过几天之后,他们终于到了海拔7700米的地方。队员们情绪高昂,蓄势待发,准备最后向山顶冲刺。但是路途艰险,出发不久,一名队员就不小心滑进了冰裂缝中,幸亏发现及时,才安然脱险。

当时,因为还是凌晨,气温为零下几十度,寒冷异常。高空的强风,挟着碎雪,“呼呼”地扑面而来。但是,队员们毫不畏惧。在天色渐亮时,他们到达了7800米的高度。这时,又有险情出现。这是一个巨大的冰坡。一名队员脚底一滑,便摔滚下去。幸亏他头脑冷静,经验丰富,迅速向同伴传递了遇险信号,被救了起来。

一路上惊险不断,困难丛生。队员们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与自己的体力极限作着痛苦的决战。最后,当他们终于翻过了又一道冰坡时,听见队长一声大叫:“顶峰”。众人顿觉精神一爽,奋力朝前疾行,但走近一看,却只是一个隆起的雪堆。

队员们继续接着朝上爬去。风越来越大,通往顶峰的路看起来那么漫长。但是,大家别无选择。又走过了一段雪脊,距离天空越来越近。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0时20分,中国人征服了世界上这最后一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黑色处女峰,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了希夏邦马峰的上空。

梅里雪山

虽然梅里雪山的最高峰——卡格博峰,海拔只有6740米,但是,在登山家们的眼里,它却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更难攀登。直到今天,都还没有人成功地登上它的顶峰。

梅里雪山,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横断山脉的腹地,它是西藏与云南交界的界山,纵长30公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梅里雪山终年积雪,在海拔4000米以上,覆盖白茫茫的冰川;在它的海拔4000米以下,覆盖着茫茫的原始森林。远远望过去,梅里雪山就像是一片绿色的大地毯,悬挂在雪白晶莹的冰川之下,而冰川上的雪峰高耸入云,壮美异常。所以,当地的居民,都把梅里雪山视为神山。“梅里”在藏语中的意思,就是“神圣”。

据说,梅里雪山是古代的一位王子的化身。在很久以前,有一位王子骑着白马经过这里,王子被这里优美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久久不愿意离去。后来,王子就心甘情愿地化成了一座雪峰,永远地留在了这里,陪伴着它。从此,这里就成为“圣山”。每年,从青海、西藏等地来这里朝拜的人,络绎不绝。由于梅里雪山被视为神山,所以,当地居民都不愿破坏这里的环境,于是,这里的景物,都保留得很好,它们显得远古而真实。置身其中,耳旁响着“轰轰”的水声,举头看见蓝天下面威严耸立的雪山,静下心来,一种单纯而神秘的宗教感觉油然而生。

风光固然奇丽,可是,要想登上它的顶峰,却难于上青天。有史以来,凡是试图攀登梅里雪山的人,不但都失败了,而且还有很多人,为此献出了生命。

1902年,梅里雪山受到了第一次挑战。那是一支英国登山队,他们出于军事目的,试图登上山顶。然而,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他们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想法。

过了将近一个世纪后,1989年,美国的一支登山队也来了,那是一支科学考察队,但最后他们得到的,也仅仅只是一些在高山上,人体生理机能变化的数据而已。

在登山运动风起云涌的20世纪80年代,人们前后共组织了多支登山队,试图从不同路线、在不同季节,攀登梅里雪山,但是,没有一次取得了成功。梅里就像一个美丽而倔强的少女,向世人们大声宣布:前来朝拜我可以,想登我的山顶,没门!

1990年的岁末,中日友好登山队,又组织了17名队员,攀登梅里雪山。他们准备用自己的能力和勇气攻克难关。可是,噩耗传来,因为夜间突然爆发山灾,17名勇士在营地全部遇难!这是中国登山史上最大的一次悲剧。

人们连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都征服了,可是,要登上区区6000多米的梅里雪山,为什么却如此艰难?

原来,在梅里雪山上,狭谷险峻,奇峭异常。在那里,很多坡面的长度只有12公里,而平均每公里,地势却能升高397米,又高又陡,登临的难度非常大。此外,梅里山区经常降水,土质稀松,天气又变化多端,而山顶的冰川又有很强的流动性,所以在梅里雪山上,特别容易发生雪崩、冰崩等灾害,而这些雪崩、冰崩一旦发生,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淹没成片地区,破坏力非常大,人们难以防范。梅里雪山的海拔虽然不高,但是高差非常大。高差就是登山时要实际攀登的高度。比如,珠穆朗玛峰海拔8000多米,但登山时却没必要从海平面开始攀登。一般在珠穆朗玛峰开车可以开到5000多米的高度。这样,剩下的3000多米可以靠步行攀登。所以,珠穆朗玛峰的实际高差只有3000多米,而梅里雪山的高差却达到4500米。

虽然人们至今为止也没能征服梅里雪山,但相信总有一天,它会被征服的。

登山之梦

在世界登山史上,有一张照片,因为记录了1953年5月29日人类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而闻名世界。在这张照片上,尼泊尔的向导丹增·诺尔盖站在峰顶,手里举着一块冰,上面插着随风飞舞的旗子。拍摄这张照片的,是世界上第一个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的人,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

希拉里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以后,接受过数以千万次的采访。他总是谦虚地表示,自己当年能够书写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历史,依靠的,无非是“实用的技巧和足够多的绳索”。

成名以后,希拉里成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他出资在尼泊尔等地建立了27所学校、两家医院以及十几个诊所,为人类造福。

今天,希拉里已经快90岁高龄了。他待人随和,很少发脾气,唯的一一次发脾气是在1999年。那一年,在1924年攀登珠穆朗玛峰失踪的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的遗体被一支美国探险队发现,探险队拍下了遗体的照片。希拉里得知后,在公共场合大发雷霆,认为美国人的做法“令人讨厌,冷酷无情”。

希拉里说,如果马洛里被认定是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的第一个人,他会为此感到兴奋。

在全世界11位登上了世界14座海拔8000米高的山峰的登山家中,意大利登山家马丁尼名列第7位。马丁尼并不是一位专业的登山家,他一直都在一所公立学校里教书,只是利用周末和假日训练登山。

1976年,马丁尼27岁时,开始攀登珠穆朗玛峰。但是,他直到1983年,才第一次成功地登上了海拔8000米的高峰。从那一年开始,他每年计划攀登一座8000米的山峰。他按照自己的想法一直坚持努力,终于完成这项伟大的成就。

但是,马丁尼一直都过着平静的生活,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直到意大利的高山学会替他举办了一场800人参加的庆功宴时,他才对外发表他攀登14座世界海拔8000米山峰的过程。但他仍然很谦虚,说:“我不是8000米巨星,8000米巨星是梅斯纳尔。”

瑞士登山家埃哈德·罗瑞坦生于1959年,他在一个山村里长大,从小就热爱山。1981年,他获得了高山向导证书。

罗瑞在11岁的时候就开始爬山,在他15岁那年,曾经登上了一座高达3645米的山峰。

在攀登喜马拉雅山的时候,他经常不带宿营的设备和炉子,只带最低限度的食品和水。他总是说,登山的时间越短,越安全。他整整用了13年的时间,来完成攀登14座8000米山峰的梦想,直到现在他还活着。

他的登山壮举在于:他开创了9条新的登山路线,1次单独登上了山顶,5次登上了阿尔卑斯山,其中有4次是在冬季。他的同伴说:“他是登山者中最坚强的,这表现在他忍受痛苦和藐视危险的能力上。像他这样的人,遇到障碍时,不是粉碎困难,就是撞破自己的头。”

西班牙登山家朱安·奥尔扎巴尔在1999年,就完成了攀登14座8000米山峰。

这些世界知名的登山家们,都是靠着他们内心不灭的梦想,坚强的意志,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完成了在常人眼里难以完成的事情。

生死边缘

“我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面对各种死亡的危险,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我每次攀登都充满信心,始终认为凭自己的能力和技术能战胜这些困难……”

李致新就读于武汉地质学院。他大学毕业后,加入了国家登山队,开始在登山生涯中谱写辉煌的人生之路。

1988年,他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1999年,他登上了大洋洲的最高峰查亚峰。在短短的12年中,他完成了分别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壮举,成为最先登上七大洲最高峰的中国人之一。“我把登山运动作为自己的崇高事业。”在谈到自己为什么要登山的问题时,李致新说。对于登山家来说,山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召唤,面对一座座高山,登山家们除了全力以赴,别无选择。

李致新在每次登山之前,总要做好各种准备,查询许多资料。对于山,他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登山的过程之中,李致新遇到过风暴、雪崩、滑坠、冻伤、迷路等各种各样的危险,但幸运的是,他每一次都与死神擦肩而过。

1984年,在攀登青海的阿尼玛卿雪山时,他遇到了雪崩。当时,走在前面的队长曾曙生和教练陈建军都被埋在了雪中。走在后面的李致新、王勇峰等人赶了上来,一阵猛挖,把他们救了出来。

李致新自己也曾在死亡的边缘徘徊。那一次是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时候,他在向上攀登的过程中,筋疲力尽,每迈一步都很艰难,感觉每往前走一步,脚步就在往下滑,一不小心,就会从海拔8700多米的高处滑到6000多米的低处,后果不堪设想。但是,他咬紧了牙关,不断提醒自己,“小心、小心、再小心。”最后,他终于战胜了困难,登上了山的顶点。

因为在攀登高峰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生与死的考验,名利与奉献的选择,所以,他在面对生活的时候,把名利都看得很淡泊。生死都能置之度外,名利又算什么呢?人生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呢?

梦想的动力

在早期的科幻小说创作上,有两位大师的身影卓然而立。他们一位是后来被称为“现代科幻鼻祖”的英国作家威尔斯,另一位是大名鼎鼎的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

凡尔纳的作品,文字生动、想象奇特、推理严谨,还有超强的预见性,一个世纪过去了,读者对于他的作品,仍然津津乐道。但是,最重要的,在凡尔纳的作品中,充满了探索和冒险的精神。如《气球上的五星期》、《海底两万里》、《从地球到月球》、《地心游记》等,都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神秘的未知领域,直接向人类知识的极限开战!

其中,凡尔纳写的《地心游记》,影响最大。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探险家沿着巨大的洞穴垂直而下,历经千难万阻,终于抵达地心的湖泊,经过一番考察后,又乘着“石盘”,借着地球喷发的岩浆作为电梯,“冒”出了人间。

要知道,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把洞穴与地狱联系在一起。试着想一想吧,黑乎乎的山洞张开着大口,等待着闯入者去发现隐藏着的无穷无尽的宝藏,这是一件多么吸引人的事情。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有丰富的探险资源。而且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是一个热衷于探索的民族,像举世闻名的大旅行家徐霞客,早在三百多年前,就开始了他伟大的探险历程。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在食足衣暖之余,又重新焕发了探险的热情,或者漂流江河,或者徒步边疆,如火如荼。

也许进入地心现在不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也不可能。也许你会说这是一种奇谈怪论,天真梦想,可是,在数千年以来,人类正是凭借着自己无穷无尽的好奇心,以及看似天真奇怪的梦想,通过一次次的探险,引导着人类社会由蒙昧走向了文明,由落后进入了繁荣。

蒙古人打通欧亚之路

早在700多年以前,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像飓风一样,征服了中亚细亚和欧洲的东部。在沿途上,他们还摧毁了许多城市和村庄,这些城市和村庄,都是由不同的民族和部落建立起来的。成吉思汗的征服,打通了无数封建割据的关卡。

通过征服,蒙古人的帝国东起太平洋,西到东欧的多瑙河,北到西伯利亚。在他们辽阔的疆域中,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部统一,高度集权的。而这种格局,又给西方开辟了一条宽阔的可以进入东方的通路。

实际上,在中世纪的时候,欧洲人还不知道这条通路给他们带来了改变世界的机会。当时,在他们的眼里,看到的只是被蒙古人征服过的破城和白骨。他们把蒙古人当成恐怖的野蛮人。视野的局限,眼光的狭隘,使他们不敢向东迈进。但是,蒙古人的西征,却迫使欧洲人不得不探究东方民族。逐渐地,他们通过对东方的了解,揭开了东方在他们眼中的神秘面纱,并把东方完整地介绍到了欧洲。从此,这个世界在愚昧的欧洲人面前焕发出了异样的光彩。

后来,忽必烈在北京建立元帝国,重整河山。阿拉伯人无法阻挡欧洲人“发现亚洲”的脚步,东西方的交流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蒙古人在征服了波斯以后,实行低关税、保护道路安全、严惩盗匪、自由通行等政策,又进一步打开了欧洲通往中国的道路。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可·波罗,一位普通的威尼斯商人,走进了东方,也走进了历史。他的经历和成就,在后来的历史上证明,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和革命性的意义。

探险家邱处机

从汉朝、唐朝,直到宋代,丝绸之路有时畅通,有时阻塞,东亚与西欧之间的往来和了解很有限。后来,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士兵,征服了中亚、西亚和东欧,建立了一个领土空前辽阔的蒙古帝国。蒙古帝国的建立对促进欧亚大陆人民的交往和了解,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时期中,有不少人在东西往来的探险与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有一个人,就是长春真人邱处机。

邱处机本来是全真教主王重阳的徒弟,他聪明伶俐,很受王重阳的器重。后来,王重阳去世了,邱处机开始四处云游传教,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传到了成吉思汗的耳中。

公元1220年的春天,成吉思汗在西征的过程中,途经邱处机的住所,他特地派人,请当时已经70多岁高龄的邱处机去传教。于是,邱处机就带了18个弟子,跟随成吉思汗向西行。

在1221年春,邱处机他们一行人,经过野狐岭,就是今天的张家口西北部,进入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蒙古草原,后来又到了呼伦湖畔。最后,邱处机他们又往西,翻过了长松岭,过石河等地。在阿不罕山,邱处机留下了他的9个弟子,让他们建了一座新的道观——栖霞观。

邱处机与剩下的人继续上路,越过阿尔泰山和乌伦古河、伊犁河及锡尔河,到邪米思干城,就是今天的今撒马尔罕城。

公元1222年春天,他们又经过铁门关,渡阿姆河,到达了成吉思汗的驻地。从此以后,邱处机时常和成吉思汗一道行军,并常给成吉思汗讲解道家的道理,奉劝成吉思汗少杀人,并告诫百姓要孝敬父母。成吉思汗基本都接受了他的意见。

公元1223年春天,邱处机跟随成吉思汗回到锡尔河以北、塔什干一带,向成吉思汗告别回家乡。直到公元1227年,邱处机去世。

邱处机的一个弟子将这次西行的情况写成了一本书,即《长春真人西游记》,详细地记录了他们西游的路线、行程,描述了他们所经各地的地势和风土人情。

这本书,既向中国人介绍了当时中亚的情况,又是一本研究中亚地理变迁的重要著作。

在人类的旅行探险史上,邱处机是世界上第一位年龄最老的探险旅游家。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出身于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个商人家庭里。在1271年的年底,他跟随着他的父亲和叔父,来到了中国。因为他的父亲和叔父在18年以前,曾经接受过一个蒙古使者的建议,他们跟随着这个使者来过中国,这一次,是他们第二次来中国。他们最先从地中海东岸的阿克城出发,经过了刺牙思城,就是今天土耳其南部,伊斯肯德仑湾的阿亚什城,以及今天的亚美尼亚、库尔德斯坦等地区,顺着底格里斯河南下,到了摩苏尔、巴格达等地。然后,他们往北,又到了伊朗的大不里土城;再往南,经过克尔曼,到了霍尔木兹海峡。本来,他们准备从海路去中国,可是,他们了解到海路的危险很多,又改走陆路。他们回到克尔曼后,穿过了卢特沙漠,经过了巴尔赫、帕米尔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敦煌,到达甘州,就是今天甘肃省的张掖。从这里出发,他们历经千辛,最后到达了元世祖忽必烈的首都。

马可·波罗曾经在忽必烈的手下干了很长的时间,他奉命到过中国的许多地方,如开封、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杭州、福州、泉州、西安、昆明等地。大约在公元1291年,忽必烈让他护送阔阔真公主去与伊儿汗国的汗王完婚。他们乘船从泉州出发,经过了今天的越南、苏门答腊、斯里兰卡、印度、波斯湾等地,到达了伊儿汗国的首都大不里士,也就是今天伊朗西北部的大不里土城。

1295年,马可·波罗回到威尼斯。1298年,在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中,他被俘虏。在狱中,马可·波罗讲述了他在东方的见闻,与他同狱的一个人把他的故事记录成书,这就是有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这本书,介绍了马可·波罗旅途上的所见所闻,他高度赞扬了中国的文明与文化,把中国描绘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富足、最美好的地方。这本书问世后,在欧洲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欧洲人都想到神奇的东方国家去看一看。100多年以后,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掠夺海外的财富,由此引发了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了欧洲人发现美洲新大陆等震惊世界的地理大发现。

旅行家徐霞客

初春江南,大地回春,万物萌生,正是出外旅行的大好季节。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徐霞客,衣冠整齐,身背行装,踏上了外出旅游的征程。这一年,他年仅22岁。

徐霞客从小生活在缙绅富贵之家,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小时候,特别喜爱看历史、地理和游记等书籍。书中的一切,都深深打动了徐霞客幼小的心灵。他暗暗下决心,将来要干一番自己喜爱的事业。

成年以后,好几次应考科举考试都失败了,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挣脱科举的枷锁,重新开始做他感兴趣的事情,他开始奔向自己向往已久的世界——外出旅游,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在明朝的万历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607年,徐霞客背起行囊,手持油伞,告别家人,开始了徒步南行。他最先到了太湖。初出茅庐的徐霞客大饱眼福,他满载着内心的喜悦回到了家乡。

从此以后,几乎每一年,徐霞客都要外出旅游考察,他一共坚持了30多年,足迹遍及当时的14个省,即现在的江苏、浙江、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北京、天津、上海等地。

徐霞客在外出旅游考察的过程中,得到了他母亲的大力支持。母亲激励他说:“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徐霞客的母亲甚至不顾70岁的高龄,还陪同徐霞客游览了荆溪、勾曲,即今天的江苏宜兴等地。每次当徐霞客旅游考察归来,向母亲和家人谈起所见所闻时,母亲总是发出朗朗的笑声,从心底里感到满足和高兴。

怀着自己的宏伟志向,再加上家庭的大力支持,徐霞客不畏寒暑,游历了泰山、天台山、雁荡山、黄山、武夷山等地,中华大地的名山大川,他尽收眼底。

公元1636年,是徐霞客外出旅游考察具有转折性的一年。这一年,他已经51岁了。他从家乡出发,途经江苏、浙江等地,到了此次旅游和考察最远的地方——云南,经历了5个春秋。这次考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次。

在历次考察中,他不分寒暑,攀山越岭,奔波在荒山野林之中,接受着大自然的严酷考验。在考察旅行途中,他时常遇到强盗,无数次绝粮,身无分文,饥肠辘辘。但是,这些困难,都没有动摇他的意志和信念。他甚至让自己作好了牺牲的打算。就是这样,他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完成了考察祖国大西南的夙愿。

徐霞客结束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探险之后,回到家乡。由于旅途劳累,他一病不起,卧倒在床。他躺在床上,看着床前的那些在旅途上采集的岩石标本,一生深险旅行中的甜酸苦辣,一齐涌上了心头。他为自己走遍大半个中国、把毕生精力献给探险事业而自豪。但他也为自己尚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完而遗憾。

1641年,徐霞客,这位杰出的大探险家、大地理学家,怀着未竟之志,永远地合上了双眼,享年56岁。在他临终时,他的手中,还紧紧地攥着两块岩石标本。

30多年的探险旅行主涯,徐霞客为后人留下了60多万字的日记,经过整理成书,这就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记》。这本书,被称为“千古奇书”。它内容丰富,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是徐霞客为科学探险、为事业献身的精神的结晶。

徐霞客用清新、奇丽的文字,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不仅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而且在科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这种勇于探险,不求名位,把一生献给科学事业的精神,像一道不灭的彩虹,永远激励着后代子孙,沿着他的足迹,向科学的高峰攀登。

周穆王西游探险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推翻了商纣王的暴虐统治,建立了国号为“周”的周朝,统一了天下。在后来的数百年间,周朝繁荣昌盛,社会安定,工商业都相当发达,这为各地人民的往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公元前10世纪的时候,周穆王即位。周穆王是一个喜欢旅游探险的人,他下决心要走遍天下,使各个地方都有他的踪迹。在战国时期,有一部名叫《穆天子传》的书籍,讲述的就是他周游列国的故事。据说,有一次,周穆王乘坐着一辆由八匹骏马拉的车,由中国历史上最闻名的车夫造父驾驭,经过漳河、漳沦河,出了雁门关,一直往西走,他们走了上千里的路程,到达了一个名叫“巨虽”的部族居住的地方,受到了当地人最高礼节的款待。这个部落的人,请周穆王喝白鸽的血,用牛马的乳为他洗脚。

研究周朝历史的学者认为,周穆王西游探险的路线,是从洛阳出发,往北经过漳河、漳沱河,出了雁门关,再往西转向西南,到了今天青海的积石山。然后,他们再往西,沿着昆仑山的北麓,过了帕米尔高原,到了赤乌,就是今天的兴都库什山的西部,又到了西王母的城邦,也就是今天伊朗的德黑兰。然后,周穆王他们向北,越过高加索,进入了东欧大平原,到了华沙。最后,他们回头,经过今天芬兰附近的拉多加湖、伏尔加河、威海、伊塞克湖、蒙古沙漠、太行山,回到了洛阳。

看来,周穆王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往西探险的人了,也是走得最远的人了。

冒险家秦始皇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代皇帝秦始皇,其实也是一个冒险家和探险迷。

秦始皇把中国统一起来,加强并扩大了对边远地区的统治,还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联系。秦始皇在政治、军事上的成功,凭借的就是他对天下的一种冒险精神和探险兴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第二年,他就开始到全国各地巡视。这次巡视,名义上是巡视各地的政治、社会情况;实际上,是为了满足他自己探险旅行的兴趣。

秦始皇巡视的足迹,西到今天的甘肃平凉鸡关山一带,东到今天的浙江、山东、河北的海滨,南到洞庭,北到长城。他还爬到泰山顶上,用土筑了一座3尺高的坛祭天,又到泅水的梁父山清扫了一块地方祭地,搞了一套“封禅”的仪式。

在秦始皇统治期间,除了通过行政系统更清楚地了解各地的地理情况外,还着重开发了今天的两广地区和内蒙阴山一带,组织绘制了各地的地图。

此外,秦始皇还派遣徐福等人出海寻找“仙山”,虽然是为了自己求长生不老之药,但在无意中,却开辟了我国与邻国之间的通路,打开了我国与其他国家交往的大门。

中日文化使者——徐福

徐福,是秦朝时期,著名的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而且同情老百姓,乐于助人,在沿海一带的民众中,有很高的名望。

在秦始皇28年,也就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第一次东巡时,看到海州湾内出现了海市蜃楼,他认为这是仙人显灵,于是派徐福率领三千名童男童女,乘楼船入海,寻求长生不死之药。但是,徐福率领船队入海后,经过好几年,也没有找到长生不老的药。

在九年以后,也就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东巡,又找来徐福。徐福害怕秦始皇怪罪,就撒谎,说海中有一种十分厉害的大鲛鱼,船只难以靠近仙山去取药,必须要派善于射箭的人一同去,用箭射死鲛鱼,才能上岸采药。

泰始皇信以为真,就再次派徐福带着童男童女,以及工匠技师、武士、射手等500多人,并在船上装满了五谷种子、粮食、器皿、淡水等,入海去寻找仙山求药。

徐福东渡没有获得长生不老的药,但是,他在一个海湾登陆了,在那里发现了“平原广泽”,就是今天的日本九州岛。徐福害怕返回秦国遭杀身之祸,就在那里定居下来,没再回去。

徐福等人在九州岛上,向日本的土著民族传播农耕知识和捕鱼、锻冶、制盐等技术,还教给日本人民医疗技术,通过传授秦朝先进的文化,徐福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受到了日本人民的敬重。日本人尊称徐福为“司农耕神”和“医药神”。

徐福,为中国和日本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

现在,为了弘扬徐福的精神,中国和日本成立了全国徐福会,在连云港、龙口、胶南、沧州、苏州、佐贺、大阪、鹿儿岛、东京等地,也都成立了徐福会。

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是汉武帝时候的人。当时,我国北方的匈奴民族,常常向南方进行侵扰,使得汉民族不得安居乐业。而在北方,还有一个名叫“大月氏”的民族,它也常常被匈奴侵略。有一次,匈奴打败了大月氏,把月氏王的头骨拿来做成了酒杯,逼迫大月氏向西逃到了西域,也就是现在的新疆一带地方。所以,大月氏非常仇恨匈奴,他们想联合别的民族,共同反抗匈奴人。

当汉武帝听到这一消息后,就决定派人去大月氏,联合大月氏国,共同攻打匈奴。汉武帝出榜招募愿意去西域的人,张骞应募了。

汉武帝派张骞带领着一百多人出发去了西域。在跟随张骞一同去的人中,有一个人名叫堂邑父,他善于射箭,也是匈奴族人,懂匈奴的语言、文化。当时,去西域要经过现在甘肃省的西部,这里也是匈奴人占邻的地区。结果,他们走到中途,就被匈奴俘虏了。

张骞被匈奴人扣留了十多年。匈奴人强迫他留下来,娶了妻,生下了孩子。可是,张骞并不屈服,最后,他还是想办法逃跑了,继续向西去寻找大月氏国。

因为张骞为人宽厚,又能信任人,沿途各少数民族的人都喜爱他。因此,尽管他一路上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是,这些困难,都被他一一克服了。因为堂邑父善于射箭,他们在路上没有东西吃的时候,堂邑父就射飞禽走兽来充饥。

他们走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国,经过康居国,最后才到了大月氏国。但是,大月氏国离汉朝太远了,他们不了解汉朝的情况,不愿意与汉朝联合起来,攻击匈奴,张骞只好回来了。

张骞这次出使西域,一共用了十三年的时间,与他一同出去的一百多个人,回来的时候,只剩下两个人了。

回到汉朝以后不久,张骞又对汉武帝说,匈奴和大月氏中间还有一个乌孙国,也被匈奴征服了,对匈奴不满,汉朝如果派使臣带上大量财物去联络,与乌孙国结为兄弟国,可以割断匈奴的右臂。汉武帝接受了张骞的建议,又派他带领三百人,每人骑两条马,带着大量的金银财物,出使乌孙国。

张骞到了乌孙国,与乌孙国的国王谈得很好,乌孙王派了几十人随同张骞来到汉朝,向汉武帝表示友好。从此,汉朝每年都要派十几批人马,去西域各国;西域各国的人,也不断地来到内地。随着汉朝与西域之间的人员的来往,乌孙和大宛出产的名马,西域出产的葡萄和乐器也传来中国内地,而中国内地的丝绸等物产,也传到了西域各国。

张骞通西域,一方面牵制着匈奴,减轻了它对汉朝的威胁;另一方面,使我国的疆土在西北开辟了一大片。张骞为我国立了大功。

挑战喜马拉雅山

喜马拉雅山是赫赫有名的世界屋脊。她美丽无比,那纯蓝的天空,皑皑的白雪,郁郁葱葱的森林,交织成一幅绮丽迷人的风景画。

正是喜马拉雅山无与伦比的高、险、美,像磁铁一样,深深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探险家和登山家们。走进迷人的西藏,走进伟岸的喜马拉雅山,最终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是他们一生的梦想。多少年来,在通往珠穆朗玛峰的艰难征途上,行进着一批又一批的勇士们。他们前仆后继,义无反顾。有的人成功了,成就了一世英名;更多的人却失败了,有的甚至一去不返,长眠于山下。在二十世纪初叶,一位英国的探险家在临终前,他留下了一首小诗:

狂舞的冰川让我眩晕,

暴烈的寒风使我难行,

雪鹰飞过,雪莲盛开,

我的生命之火,正在熄灭,

我这英格兰的儿子,

就要在珠峰下长眠。

何其悲壮啊!

但是,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他们都以其生命、胆识、毅力和勇气,演绎着人类探险史上一个个令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故事,展示了人类挑战自然、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坚强决心。

戴面具的“怪人”

“喜马拉雅”这个名字,来源于梵语,意思是“雪的故乡”。

喜马拉雅山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与南亚次大陆之间,它是世界上最高、最长、最年轻的山脉。

早在4000万年以前,当时,喜马拉雅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在渐新世的初期,地壳运动,使印度板块俯冲到欧亚板块的下面,两大板块发生了剧烈的碰撞,于是,让喜马拉雅地区逐渐浮出了海面。

又过了一段漫长的时期,到了中新世晚期的时候,印度板块又开始往北移动,与亚欧板块发生了更为激烈的冲碰,在巨大的力的作用下,喜马拉雅山的轮廓终于形成了。它渐渐升起,成为一座高山。从上新世末以来,它就开始以“世界第一”的态势,傲视着全球,直至今天。

喜马拉雅地区是世界上高峰最密集的地方。它的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在这里,有1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50多座7000米以上的高峰。这些巨型的山峰,它们携手并立,形成了一个宽二三百公里,长两千多公里的巨大山系。它们从印度河上游南侧,一直延伸到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和中国等各国境内。它的面积达60多万平方公里,非常壮观。

在喜马拉雅地区,主要有西瓦里克山、小喜马拉雅山、大喜马拉雅山、紫斯克山,以及拉达克山等山脉。在这些山脉中,有许多高峰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其中的珠穆朗玛峰,高8848.13米,它是世界最高峰。

喜马拉雅山还是一个气候的天然屏障。它用它巨大、修长的身躯,挡住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它的南北两侧,呈现出了各种不同的景观。在它的南侧,气候温暖潮湿、树木丰茂、有50%都是森林;而它的北坡,因为不受暖湿气流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植被资源稀少,这里有很多的干旱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

在喜马拉雅山,还有各种各样的珍稀动物。有太阳鸟、赤鹿、黑熊、藏驴、雪豹等。

是的,虽然喜马拉雅山在很多时候都让人觉得它是那么的美丽、富饶、多姿多彩,可是,对于挑战它的登山者而言,这个高大、白色、肃穆的地方,更多的却是缺氧、寒冷、冰崩、暴雪……

喜马拉雅山,是一个戴着美丽面具的“怪人”。

死亡之海里的神秘部落

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上,聚集着几乎世界上最多的沙子,掩埋过多座文明的古城,还吞噬过无数中外探险者的生命。1901年,世界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闯进这里,他的三个仆人和七峰骆驼,全部丧生,最后,他本人只穿了一条裤子,才狼狈不堪地爬到和田河畔,被人救起,拣了条性命。在西方人的眼里,这个面积33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是一片“死亡之海”。此外,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上,还先后埋葬过中国两位著名的探险家,余纯顺和彭加木,从而令这片让人谈虎色变的不毛之地,显得更加恐怖异常。

可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这个被人称为“进去出不来”的大漠深处,却有一批维吾尔人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而且他们生活得生机勃勃。

这个“死海”中的“神秘部落”,一直鲜为人知,直到探险家们冒险闯入这里,才逐渐揭开了他们的神秘面纱。

生活在这里的维吾尔人,并不像外界传说中的那样处于原始状态。孩子和大人们,尽管穿的衣服很土、很旧,但是都很整齐,他们的精神状态也很好。

这里民风淳朴,路不拾遗,户不锁门。行人如果赶路,走热了,脱去外衣放在路边上,用块石块压住,返回来后,他们的衣服仍然不会丢失。

很多年来,村里没有丢过任何东西,住在一起的居民们,甚至互相没有吵过架。

这里的人们注重礼节、礼貌,尊重长辈。大家在路上见了面,都把右手按在前胸的中央,然后身体向前倾30度,连声说“撒拉买里孔木”,意思就是“祝你平安”!

中外探险家们,曾经在这里挖掘出了新石器时代的石斧、汉简,以及唐宋时代的铜钱、毛织物、丝织品等大量珍贵文物。但是,生活在这里的维吾尔人却从来不会动用它们。

在茫茫沙漠中,如果没有水是绝对不能生存的,那么,这个沙漠中的“神秘部落”,又是怎样解决水和粮食的问题的呢?

原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有两条比较大的河流,一条是和田河,另一条是克里雅河。这个部落生活的村子,就位于克里雅河两岸。这条缓缓流淌的河流,不仅为当地人提供了水源,还在两岸的沙砾中,顽强地孕育出一条宽数百米,乃至几公里的生命带。在这里,长满了密密匝匝的红柳、芦苇丛和胡杨林。在这些植物中,时常还可以看到野兔、野猪和狐狸等动物。

在这个乡村里,东西只有几公里宽,南北却长达300多公里。全乡160多户人家,1000多口人,全是牧民。他们靠河边生长的胡杨和红柳等植物饲养牲畜,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由于交通不便,长期与世隔绝,这里的维吾尔牧民很少走出大漠,他们至今保持着古朴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喝酒,饮食主要是羊肉和一种叫“库麦西”的面饼。

这几十年来,我们国家政府经过努力,为这里的村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有利的条件,供给他们生活物品,提高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帮助这里的居民们,一步步地走向文明和进步。

“沙漠王子”刘雨田

刘雨田,是中外文化书院的研究员,《探险家》画报的特约记者,也是一名探险家。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说他是“疯子”。有时候,他把自己打扮得像一个风流倜傥的沙漠王子;有时候,他却像一个叫花子走街串巷。不过,我们相信历史会证明,他是20世纪的中国,也是世界罕见的旅行家、探险家。在1984年5月,刘雨田徒步走完了万里长城。

在1985年1月,他又徒步穿越了黄土高原。

在1985年3月,刘雨田开始考察丝绸之路。他在敦煌,巧遇从西方来的丝绸使团——马可·波罗远征队。远征队的队长对他说:“许多人走着容易的路,许多人走着艰难的路,但是,你却走的是一条不可思议、不可想象的路。”

在1986年,他徒步穿越“死亡地带”——神秘的罗布泊,但是,这一次,他失败了。

1987年11月,他成功地穿越了被他自己命名的“黄色死亡线”——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

在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刘雨田几乎每天晚上都要与野狼为邻。在这里,最低温度是零下36度,时常遇到“白毛风暴”,手、脚、腿、鼻,全被冻伤。刘雨田患上了败血症,还几乎性命不保。

刘雨田在多次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地表温度炎热得像火烤一样,特别是在他第一次进入这片死亡之海时,由于准备不足,在沙漠腹地无人区被迫返回,途中,他的粮食和水全部断绝了,饿极了他只好吃红柳叶子、蚂蚁、苍蝇;渴极了他只好喝尿。直到最后,他才终于被维吾尔人救了出来。

在探险的过程中,刘雨田在贺兰山中,发现了一处崭新的从来没有被人发现过的阴山壁画;他在罗布泊和准噶尔盆地内,还发现了一群被认为在世界已经绝迹了的野马;他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曾经亲自挖掘了21口井,其中有14口井中的井水都能够喝。

刘雨田的探险,填补了中国和世界探险史的空白,完成了世界著名探险家们未竟的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之最。

几年以来,他写下了100多万字的考察探险日记,拍摄将近上万张照片。这些资料的人文价值和影响,都难以被预测和估量。

刘雨田付出得太多了,他时常说,“历史选择了我,我选择了苦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