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身体会说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18:37:12

点击下载

作者:王静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你的身体会说话

你的身体会说话试读:

第一章 身体语言:比说话更有效的沟通方式

身体语言无时不存在于人们的举手投足之间,它是人们工作交往的一部分,决定着我们如何与人沟通和合作。交通警察指挥车水马龙的交通,靠的就是这种无言的“体语”沟通。

人是有思维的高级动物,同时心有所思,体有所动。因此,可以由“体语”洞察心态。据研究,人体就像是信息发射台,从头到脚身体各个部位能发射几千种信息。每个人的所思所想,尽在一举一动之中。

无意识发出的信号

人体语言学,也有人称它为举止神态学。这门学科的基础,是研究身体行为所表达出的信号。

在很多身体语言专家的研究中,不少结果都告诉我们,人们身体动作所发出的信号,有时往往和他们嘴里说的话所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比如说一位女子告诉她的医生,她很爱她的男朋友,与此同时却下意识地摇着头,从而否定了她的文字表意。

人体语言也为我们了解一个家庭中的权力和支配关系提供了崭新的手段。一家人随便坐在一起,仅仅通过这个家庭成员的手臂和腿的动作,观察者便能获得富于启发性的信息,并从中看出这个家庭的结构。如果母亲首先将双腿交叠在一起,其他家庭成员也相继跟着做这一动作,在这种情况下,基本上可以认为,母亲在家里处于领导地位。当然,母亲也会向父亲或孩子们请教什么的,这时,文字表意就在掩遮她的领导地位。然而每一个懂一点人体语言的人都能从一家人动作的服从信号中洞察出整个家庭的内部关系。

美国的赫思博士曾在催眠医科大学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谈到,如果一个人的眼睛看见一些令人兴奋和引起快感的事物,瞳孔就会放大。这一发现有很好的实用性,例如几个人在一起打扑克,假如其中一位玩牌者懂得这种信号,一看到对家的瞳孔放大了,就可以断定他抓了一手好牌,怎么玩法就心里有底了。

由此可见,身体语言包括整个人体某一部分的每一个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动作,它们向外界发送思想、情感信息。不过,当你从人身发射台接收这些信息时,还要注意到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别,这样才不至于误会某些身体语言信息。

因时因地而异

大部分身体语言在世界大多数地方都是通用的,不同的无外乎人们对于地域空间、眼神交流、肢体接触频率以及带侮辱性质的手势等方面的认识。下面我们就几个常见的肢体语言差异来加以说明。

关于眼神。在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认为过多的眼神对视意味着挑衅和无礼,因此,要注意在这些国家减少眼神接触。

关于名片。在日本,名片的意义远不止是一张印有名字的小纸片,他们好像身份证一样,因此受到人们的尊重。接过名片后,要认真端详一下,然后小心将它放在你前面的桌子上。在会面结束后,再把它放在钱包里,一般不会放在口袋里,尤其是不能放在臀部的口袋里——这意味着你会坐在它的上面。当然,经常出国的日本人能理解西方人交换名片的一些规矩,但对于许多较少走出国门的人们来说,这仍然是一个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

关于挥手作别。美国人将挥手视为告别,然而在地中海周边的欧洲国家和拉丁美洲,最好慎用这些姿势。

关于触摸别人。在一些地方的习俗中,当你要说话时,拍拍他人的手臂,或者将手放在他人的肩膀上,甚至手上,都是非常自然的。这些纯真无邪的举止常常意味着信任或是赞成,它是有力的强心剂,在交流沟通中也有助于突出重点。但它们有时也会带来伤害或烦恼,关键就在于你面对的对象是谁。一般说来,在“触摸”这一礼节上,按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全世界可大致分成以下3种。

其一是几乎不触摸。在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其他北欧国家,以及澳大利亚和爱沙尼亚这些地方,除了一些重要的特殊情况,人们之间很少身体接触。如果你想向日本人表示友好或者祝贺的时候,注意避免热情地拍他们的背,也不要用手臂抱着他们的肩膀,否则他们会感到很不自在。

其二是有一些触摸。在法国、爱尔兰和印度这些国家,人们比较接受触摸这种方式。

其三是接受触摸的方式。在拉美、意大利、希腊、西班牙、葡萄牙、俄罗斯、中东和其他一些亚洲国家,触摸这种方式很普遍,人们对它也要包容得多。事实上,有些阿拉伯国家的商人与你并肩走的时候,甚至会拉着你的手,以示对你特别的尊敬与亲善。

男女身体语言大不一样

在一系列特殊的领域,两性的身体语言是有差别的。正如男人的语言总是和竞争性的争论有关一样,他们的身体语言表达方式也多含有竞争和力量的意味。比如说,紧握双拳更多出现在男人身上,而不是女人身上。割断、砍掉这些动作都属于男人的身体语言。

男人们常常满足于通过手势来表明力量、权力和进取。而此时女人则更倾向于张开双手。她们提出建议,做出选择,并且用她们的手势延续她们的谈话。她们并非不能像男人那样强势而坚定,她们只是没有采取强硬的表达方式而已。如果手势能敏感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她们产生这种表达的可能性理所当然会有所提高。而这才是真正的领导方式。

如果涉及行动的差异性、语言的展开性以及开放性,男人还有很多要向女人学习的地方。对于手势有一点是一致的,男人比女人更倾向于在谈话中用一只手挡住另一只手,而这样却会使手背向上。女人们更容易把手打开。我们可以由此认为,男人不轻易坦诚的原因,在于远古时期不同性别的任务分工,因为男人在斗争以及打猎时更为坚定,而与此同时,女人早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在实践合作和分工了。

身体语言能伪装吗

既然身体语言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内心情感,那么,人们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是否能够伪装自己的身体语言呢?对于这个问题,心理学家的答案是否定的。

在心理学家看来,身体语言差不多都发自于内心深处,是很难压抑和掩盖的。比如说,做了亏心事或偷了东西的人,总显得心神不定或鬼头鬼脑;听到好消息时,人的脸上总要露出笑容;听到批评时,脸色总会显得很不自然;说谎时,总怕看着对话者的眼睛;激动时,总要手舞足蹈;发怒时,总要青筋暴起,或双拳紧握、咬牙切齿。

通过这些现象和事实,不难证实身体语言的可靠性。因此,若想分辨人心的真伪,应首先注意观察他的身体信号,因为只有身体信号才能显露出一个人的真实思想。

为什么体语不易伪装呢?其原因在于,当一个人的大脑进行某种思维活动时,大脑会支配身体的各个部位发出各种细微信号,这是人们不能控制而且也是难以意识到的。当人做出一种伪装手势的时候,他的微细体语信号和他的有声语言就会出现矛盾。很显然,言语和非语言行为所表示的意思就会完全不同。

研究者认为:在语言的表达中,一种渠道的可靠性与对它的自觉控制力的大小是成反比变化的。在所有的语言表达中,书面语言是最有时间推敲和修改的,因而也就可能是可信度最低的一种渠道,也是最容易撒谎的一种方式。

口语可斟酌和修改的时间要少一些,因为自觉控制的机会相对少一些,因而可靠程度就可能比书面语大一些。当然,口语也有足够的余地让人撒谎。至于非语言交际行为,往往最不易被有意识地控制,有时甚至完全处于无意之中露出了真相,因而也是可靠性最大的一种。

解读身体语言的规则

既然身体姿势表达的意思都有其相同的指向,那么解读身体语言必然有规律可循。要很好地解读身体语言,首先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身体语言群。

身体语言群并不复杂,它只是表示同时产生多种信号的身体语言,或者是在短时间内身体语言一个接一个。一个简单的身体语言就像一个句子一样:它本身就是一句简单的话。因此,身体语言群就好比几个句子的组合——换句话说,是一个段落。

其二是身体语言的一致性。

这是又一个听起来令人印象深刻的术语,实际上它的意思也很简单。当思想与言辞相互一致,并反映在身体语言上,这时我们就称之为一致性的身体语言。

研究表明,非语言信号的分量比语言渠道的分量大五倍。当两者不一致的时候,人们依靠非语言信息,而抛弃语言信息。

如果你是一个演讲者,在某次演讲中,你邀请一位听众上台来对你的演讲发表意见。如果他回答说,他并不赞同你的观点,那么,他通过身体语言传递的信息就应该与他说的话语表意相吻合,也就是说,两种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一致。但是,假如他口头上表示赞同你的话,但是,他通过肢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却并非如此,那么,他就很可能是在撒谎。

同样,当一个演讲者充满真诚地演讲时,这个时候你看到的一切就是一致性的表现,这并不是说需要他百分之百的诚实,而是他想的和说的必须保持一致。

因此,注意身体语言与有声话语的一致性,是准确解释身体语言的一把金钥匙。

另外,还需要结合语境来分析。

不要孤立地去了解身体语言。应该考虑到它的情景,每一种身体语言,都有它特定的情景,很少孤立地出现。举例来说,一个人在寒冷的冬天,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双手和双臂紧紧地交叉在一起,下巴下垂。那么,这个时候你就应知道,他表现出这种姿势很可能是因为他感到寒冷,而并不是他想保护自己。但是,如果你坐在桌子的对面,向别人兜售产品或业务时,对方摆出这种姿势,则很可能是他想借此告诉你:“我不需要你推荐的产品或业务。”

如何学习身体语言

如果你对身体语言了解不多,或者你是一个初学者和入门者,那就从现在开始练习吧。

应当指出,要完全驾驭“身体语言”,达到洞察他人心理的目的,必须经历一个学习的过程,这几乎与拥有一口流利的外语一样困难。建议你每天至少花十几分钟来阅读周围人的身体语言信息,特意去“洞察”他人的心理。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察觉自己在某些特定场合的体态与其内心所想是否一致,时时总结体会,才能达到读懂他人内心世界的目的。

在人群聚集的地方,是我们学习身体语言的好场所。如宴会、会场、办公室及各种集会的场合。人们参加这些集会,都怀揣各自的目的,自然言谈举止丰富多样,就看你会不会做个有心人了。

另外,研究学习身体语言,在家里也能进行。因为电视节目中就有各种社交场合,尤其是电视连续剧之类的节目。了解它的意思后,把声音关掉,试着只看画面来揣测故事情节的发展,每隔5分钟打开声音,比较一下剧中人物言语的表达和你根据人物的身体语言所推敲出来的结果是否一致。应该说,从电视上来训练自己的“洞察力”,也是一条非常有效的捷径。

第二章 身体语言的地盘性反应

研究显示,由于对个人空间和领域的需求,迫使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动物从事于“掠夺”,并坚守和防卫着自己既得的势力范围。

人类需要保护部分属于自己的领域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需要的程度究竟如何?研究身体语言,相当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弄清楚个人的领域空间有多大,当个人的领域空间受到威胁及破坏时,会有怎样的反应,他如何应对这种侵犯呢,是反击还是退让?

人人都需要私人空间

在与他人接触时,或站或坐,都有个离对方多远为宜的距离问题。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把自己圈住的心理上的个体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土。通常你既不想侵犯别人的这个私人空间,也不愿意自己的私人空间被别人侵犯。

在图书馆或一家咖啡馆里,如果我们对别人的空间有所威胁,一般事先会发出一系列歉意信号,比如先用话语问道:“请问这个位置有人吗?”等到坐下去后,就本能地垂下眼睑——这又是人体语言信号了。

要是某人在一辆满员的公共汽车上坐到一个刚空出的座位上,就会有另一种礼仪:他的目光僵直,尽量避免看旁边的乘客。

根据萨默教授的观点,用来捍卫私人领域的不仅有相应的人体语言信号——动作和姿势,还有座位的选择。要想坐在空桌旁而不受干扰,通常可使用两种技巧,要么坐在尽量远离干扰者的地方,要么干脆独占桌子。另一种技巧实际上是一种无礼举止,采取这种举止的人事先就占据了桌子其中一边的中间位置,它表示:“请让我一个人坐,如果你坐到这张桌子边,我会感到讨厌,你最好还是坐到别处去吧。”

萨默教授的观察还引出了别的结论:那些想单独坐在那儿,把自己尽量和别人拉开距离的人,坐下去时往往把脸背着门;想独占桌子、在不断防守的人是眼睛看着大门的。性格内向者倾向于坐到边角上,性格外向者倾向于排斥他人,独占桌子。

人不仅需要私人空间,而且对他人侵入这一空间也要进行反抗,因此,即使在稠密的人群中,人们还是要为自己寻觅一定的空间。如果人们在参加集会时,由于人多互相挤来挤去而使自己的私人空间受到破坏,对这种破坏的反应会改变参加者的心情,因为私人空间和领域受到侵犯时,大部分人会作出厌恶的反应。

在上司和下属的关系中,上司可以通过挤掉下属的空间而强调自己的领导资格。上司倚在下属的办公桌上,就会使下属心里不安宁。一个部门的负责人靠近他的下属,为的是检查他的工作,这同样使下属感到不安和害怕。正在训斥孩子的父母,如果同时把身体俯向孩子,便强调出孩子对父母的依附关系,使孩子易于屈服。

人在“坐”、“站”甚至在“行”时都是要有“感觉礼仪”的。掌握了这些,出门在外,才会使自己坐、站、行都文明得体,不给别人添烦恼,也不给自己添麻烦。

人到底需要多大的私人空间

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那么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大的私人空间呢?这个问题是必须回答但又是很难用一句话说清的。

情人相见,抱在一起还嫌远;路人相见,擦肩而过都觉得太近。因此,人们在接触时私人空间的大小,在很多情况下是以他们的相互关系而定的。身体语言研究者们正是从这个角度,对私人空间作了不同关系决定不同距离的分析。

美国人类学教授赫尔博士长期以来研究人类对周围空间的反应,他相信,人们如何利用空间和人际关系有关,并由它来决定亲近或疏远。他说,每个人都有私人空间的需要。现在,他试图以领域学的标准来确定人类平常所意识到的范围,他提出了一般人常用的四种不同的界限:密切空间、人身空间、社交空间和公共空间。

密切空间可以是近距离的,比如真正的人体接触就属这种空间;它也可以是远距离的,即保持20厘米至60厘米左右的间隔。密切空间的近距状态多出现在谈情说爱时,出现在知心朋友间,出现在父母及偎依着父母的孩子间或一起玩耍的孩子间。

如果让两个成年男子处于这种距离之中,必定会使他们产生不安和不快。但如果是一对十分亲昵的男女处在这种空间,则相互感到快慰自然。要是不太熟悉的一男一女处在这种空间,则双方都觉得尴尬。

当你被迫和他人处在这种空间之内,比如在拥挤的车上,狭小的电梯里的时候,切勿盯着人看,那意味着你在用目光“抚摸”对方的身体,并尽量使自己保持直立不动的姿态,以免碰到旁人的任何部位。要是不小心碰到了,一定要赶紧移开。这种身体语言就表示在告诉对方:“对不起,我无意侵犯了你的空间,我将尽可能地尊重你,不再碰触到你。”

人身空间同样包括近距人身空间和远距人身空间。近距在60厘米和90厘米之间,在这一间距内,始终允许拉对方的手或捏住对方的手。

妻子若处在近距人身空间,她完全可以进而挨近丈夫。如果换成一个陌生女子处于这种空间,她和这位男子很可能有某种企图。近距人身空间是酒会上最舒适的人际间隔,它允许一定程度的亲密,所以非常接近于密切空间。

远距人身空间的人际间隔,根据赫尔教授的观点,距离将近1米至1.5米。在这样的空间里,接触对方比较困难,所以保持这一间隔的接触通常都不是私人交往。但也有例外,如两人在街上相遇,他们往往以远距人身空间的间隔寒暄。

人身空间的远距状态可提供一系列信息,一位不太亲密的熟人处在这种空间时,倘若他进一步靠近,那就说明他在献殷勤,或对另一方特别有好感。

在社交空间中也有近距状态和远距状态之分,前者的距离在1.5米至2米,我们处理非私人事务一般就在近距社交空间中。比如与客户谈生意、接见来访者或与某一部门的经理说话。

社交空间的远距状态在2米至4米之间,它适合于正式的社交活动和商业活动。一位要人通常都有一张很大的办公桌,它大得足以使他与下属保持在社交空间的远距状态,他同样可以用这一间隔坐着跟一位站着的职员说话,不会因此而显得低矮,这时,站在他面前的人从头到脚都在他的视野中。

公共空间的近距状态为4至8米,它适用于不拘形式的会面,如教师给学生上课,上司与助手说话。公共空间的远距状态一般适用于在大场合活动的权力人物,对这些人物来说,8米以上的安全距离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以上所谈的四种人与人接触的空间距离,是在不同关系的人和在不同场合的运用。掌握这种运用方法,就不会发生对他人和其空间的侵犯。

私有化的空间

所谓私有化的空间,是指那些具有个人性质的领地,像自己的家、自己办公室的桌椅、平日熟悉的场合,都很自然地成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这些领地遭受入侵的时候,你会为了捍卫他们而战。

比如,家庭中的卧室就属于很私人的空间,相对客厅而言,它是绝对的个人领域。到别人家中作客,不经过主人的主动邀请,一般是不能随便进入卧室的。

在现代化的写字楼里,办公的位置一般都被隔成了一个个单独的空间,每个格子相对独立,给了工作人员一定的私密性,这种私人空间的建立是对人尊重的表现。在家庭成员的交往中,那种四世同堂的情况已经很难见到了,子女长大后不愿和父母居住在一起,就是个人领域感增强的显著体现。

此外,私人物品也属于私人空间的一部分,没有经过主人的允许,也是不能随便接触的。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私人空间

每一种文化都在对人体语言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尤其在空间问题上。

在日本,许多人挤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表示友好和亲密。在日语中没有和“私人领域”相当的词。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人不知道私人领域这一概念,日本人把私人领域仅仅理解成他的房子和住宅,他把这个领域城看成是他固有的地盘,对任何入侵都表示反感,但他又很喜欢和其他人挤在小小的空间里,这和他的私人领域概念并不矛盾。

在中国,在过去的年代里,多是一家几代居住在一个宅院里。日本人和中国人往往把个人的空间扩展为集团的、家族的空间。这是东方人对空间概念的一种反应。但西方人对空间概念的看法就不同于东方人,他们认为空间是虚空的,就是人与人或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在对待空间问题上,东方和西方世界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但即使在西方国家之间,也还存在区别。比如德国人和美国人对私人领域的理解完全不一样,美国人一般都背着一个直径为半米的“间隔泡”,如果两个熟人碰在一起谈些隐秘的私事,这时他们便靠近到使两个间隔泡连成一个。对德国人来讲,私人住宅里的一个房间可以起到“间隔泡”的作用,若是两个人在这个房间里亲密地交谈,而没有让第三者进去,他就会感到受辱。

英国人对空间又有另外一种看法,他们几乎不关心自己住宅的私人领域,但他们又和美国人不同,当他们想退进私人领域时,会保持沉默,不理睬人;换成美国人,他就会离开众人,独自呆着。英国人的这种观念也许和他们没有私人空间意识以及喜欢聘用家庭女教师的习惯有关。

在英国,私人领域是通过严谨的人际关系来保证的。在美国,人们通常与邻居交谈,因为他就住在近旁;英国人就不一定去和邻居搭讪。

法国的居住密度在一定程度上使法国人去关心和注意周围的人,这种居住密度造成了法国人独有的空间观念。也许是私人空间有限,人们相当珍重公园里的空草地,城市建设强调满足眺望建筑艺术的要求。

谈完德国、英国和法国,下面我们看看美国。纽约是一个人口密度相当高的城市,所以纽约人对私人空间有一种特殊需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有人到了纽约,认为那里的人不友好。然而,这种“不友好”,正是纽约人尊重他人的私人空间的表现。他们不愿侵犯他人的私人领域,所以在电梯里,在地铁车厢里,或在摩肩擦背的街道上,他们干脆不理睬别人。

个人空间和个性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人的个性与对侵犯私人空间的反应之间有很大的关系。约翰·威廉在其论文中指出,具有外向性格的人一般会允许别人更为接近他们的身体,而不会有任何不自在的感觉。性格内向的人则具有害羞的天性,表现为他们总是想跟别人保持至少一臂的距离,最好就是远得可以让他们能够密切地注意到对方整个人。一个正在沉思的人,需要各方面的捍卫措施来对付侵犯者,以保证自己的沉思状态。

莱波德博士通过一次别出心裁的实验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一批大学生首先接受一种个性试验,确定他们属于内向还是外向。然后,他们被送进一个办公室,在那儿告诉他们的学习成绩。

试验主任对他们下了不同的评语,这些评语分为批评、表扬和一般。批评类评语的内容大致为:“你的成绩如此之差,你没有丝毫的上进心,请到隔壁房间去等候,有人将和你谈话。”

这位学生于是走进隔壁房间,房间里放着一张办公桌和两把椅子,这两把椅子位于办公桌的前面或后面。

表扬类评语在告诉学生,他的成绩优秀,学习努力。而一般性评语很简单:“你对这次测验的反应,使我们有些看法。”

试验时,受到表扬的学生都坐在采访者的近处,受批评的学生则坐得离采访者最远。成绩一般的学生坐得不近不远。此外,在评语相同时,内向和胆小的学生比外向学生的距离拉得大。而外向型的学生则较前两者坐得近。

金泽尔博士在为美国联邦囚犯医疗中心工作期间研究出一种理论,这一理论也许为及早察觉和预言人危害社会的暴力行为指出了途径,甚至预示了通过治疗而部分地消除这些行为的可能性。

在以前的动物实验中,金泽尔博士发现,动物对侵犯它的领地经常用暴力行动来回答。当他后来在“危害社会的暴力行动者监禁处”工作时,看到有些男子喜欢单人牢房,这些曾一步一步地走向暴力行动的囚犯需要更多的空间,难道是为了不失去自制力吗?

金泽尔博士调查了事实,许多因侵犯行动而受到起诉的男子都申说受害者向他们寻衅,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被他们侵犯的人仅仅因为向他们靠得太近,别的什么也没干。他们的暴力也会在监狱内发作,这是什么原因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金泽尔博士与15名自愿报名的犯人做了一次试验,其中8名犯人有前科,7名没有。这些犯人被要求站在一个空房间里,试验主任慢慢向他们靠近,如果他走得太近了,他们应说:“站住!”

这一试验经过多次重复,最后成功地得出结论,每个被试验的人都需要一定的空间区。金泽尔博士把它叫做“人体缓冲区”。

金泽尔博士说:“那组暴行犯人与试验人员保持的距离是其他犯人的2倍,他们的人体缓冲区的大小为非暴行犯人的4倍。如果离这些暴行犯人太近,他们就会作出反应,唯恐靠近者有威逼或侵犯的企图。”

这一感觉和他们犯法时的感觉一样,当时他们就认为有人要向他们“寻衅”。

金泽尔博士由此得出结论,当有人侵入这些人比普通人大得多的私人空间时,他们就会被一种不可名状的惊慌失措所控制,因而变得十分凶暴。看来我们正在渐渐开始理解人类暴行的原因。

这些试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我们对其意义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则是另外一回事。

性别和“不存在的人”

一般来讲,在空间侵犯的所有情形下,都会贯穿着一种强烈的性别的连锁反应。比如,一个女子侵入一个男子的私人空间,与她进入另一个女子的空间所遇到的情形就大不相同。就男人来说,当女子入侵时,由于将其理解为“调情”的可能存在,会使他不大容易因为空间受到侵犯而产生敌意,反倒还有些盼望女人的光临。相反,如果是男人入侵女人的私人空间时,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她一定会采取防卫措施,以保证自身安全。

侵入别人私人空间的人,总是带着这样一种心理:“你在我眼里就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因此我可以任意走近,你也不会把我怎么样。”

对于商务界的老板和属下的关系来看,这种认识自然会使职员们沮丧,但老板却感到十分惬意,因为这样就在实际行动中进一步肯定了老板至高无上的领导地位。

在拥挤的公交车和地铁里,这种信号的解释就不同往常了。重要的原因是两个人互相都认为对方是“不存在的人”,如果说由于突然刹车而醒悟到了别人的“存在”,即使彼此双方互相撞击,他们也会把这种“骚扰”的责任,推到他们所面临的局势上。

反过来的话,在疏松自由的场合,再把活生生的人视为“不存在的人”,则必定会使他恼怒。这就解释了在图书馆或公园的长椅上,人们不愿意和陌生人挨得很近的原因。

索默博士认为,一个“不存在的人”与一棵树、一把椅子完全一样,他们是不能侵犯他人的,当然,“不存在的人”也就没有空间的侵犯问题。

比如,医院里的护士们在病床前毫无顾忌地谈论病人的状况,客人在餐桌上大谈种族与黑人,而黑人女仆却在一旁忙着端饭上菜,彼此无视对方的存在。另外,像守门人进入办公室整理废物桶时从来不用敲门,反过来说,在办公室里的人对于他的突如其来也从来不感到意外或头痛,对办公室里的人来讲,守门人不过是一个“不存在的人”,而守门人自然也视办公室里的人为“不存在的人”。

私人空间的灵活使用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注意私人空间语言的实际应用。对各种交往距离得体的把握,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成熟和素养,回应给他人的是一种被尊重的感觉。否则,会让交往的一方感到不舒服,甚至有被攻击的错觉。

举个例子,如果交往的双方是陌生人,双方的谈话距离保持在一臂之间最为适宜。如果其中一方热情地进入对方的私人区域甚至是密切空间,就会引起对方身体的种种生理变化,如心跳加速、肾上胰素分泌、脑部血流量加大等,同时伴随着肌肉紧张,甚至产生厌恶、烦躁等负面情绪。

如果你想让与你接触的每个人都感到舒服,要把密切空间、人身空间、社交空间以及公共空间的不同距离装在脑海中,交往中根据与对方关系的远近,把握得体的交往距离。

譬如,你正在处异性朋友,你很想将两人的关系更进一步,又怕说出“我爱你”后遭拒绝,带来尴尬,怎么办呢?

如果你们的关系正处在社交空间中,你可以找机会试探性地侵入对方的人身空间里,以表示对对方有兴趣。面对你的入侵,若是对方后撤,你就应收敛起你的一厢情愿,退回到原有的关系区域。如果对方没有反感,说明他默认了你的意图,这是情感升级的好兆头,进一步努力可能会心想事成。

此外,对于私人空间距离的把握,还有两点需要注意。

首先,要有场合意识。

比如,你与单位的总经理私下交往很深,在家庭聚会中,或在业余时间打球、钓鱼时,你们彼此可以接近到人身空间或密切空间,但在办公室等公共场合里,要与总经理保持着社交空间,以维持这种社会层次的约定俗成。同样,夫妻在同一个单位,是上下级关系,在公共场合要有角色意识,保持恰当的社交空间。否则,会给对方造成尴尬,对周围人群影响也不好。

其次,要有区域意识。

在拥挤的火车、公共汽车或电梯里,人与人之间时有口角发生,有时甚至传出“流氓”、“不要脸”等刺耳的声音。此时,每个人都在经受着自己的密切空间遭受侵犯,人人存有防备心理,并伴随烦躁、厌恶、焦虑等负面情绪。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没有区域意识,因身体某一部位一时的不舒服,让眼神、手脚有异常举动,又不及时说明,极易让身边人产生反感,进而发生口角。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以下几条是西方人在拥挤的场合,所遵守的不成文规则:不可向任何人说话,包括你认识的人;尽可能避免与他人目光对接;保持着扑克脸,少带表情;有书报在身,就全神贯注地看;挤靠得越近,你越不可以有什么身体动作。要有动作,事先声明;在电梯里,眼睛盯着表示楼层的显示板最合适。

如果在电影院中,你没有选择位于排尾与邻近观众的正中间的位置,那位相邻的观众心里可能就会有想法。如果你离他太远,他会怀疑你是不是讨厌他这个人;如果你离他太近,他又会有受到胁迫的感觉。因此,坚持“正中间法则”这一礼仪,就是为了维持人与人之间融洽的气氛。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对这一行为准则似乎还需要多加练习。

座次位置的奥秘

在人类文明的长期推进过程中,公共场合的座次,实际上也是一种空间语言。它向人们暗示着在场人员的不同身份。

举个例子,在一间小会议室里,有一长方形会议桌,四周是椅子。你进门看到两人正在交谈,尽管你不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彼此谈的是什么事,如果你留意他俩选择的座次,便可有个大概的判断。我们将座次位置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桌角座次。谈话的两人以这种座次位置进行交谈,那么他们多半是在进行着和善轻松的谈话。因为这种桌角座次,可以让谈话双方有无限制的目光接触,且可以运用多种姿势,也可清楚地观察到对方的动作和表情。假设一方稍有异常的举动,桌子的一角具有部分屏障作用,而且这种座次没有私人领域的分隔。若甲为客户,乙采用这种座次是较为恰当的选择,有利于生意谈成。

二是合作座次。如果甲乙双方坐在长方形桌子的同一端,半斜身子朝向另一方,面对面交谈,说明两人关系不一般。此时是观点一致、或致力于同一项工作的时候,也许正在商量着重要或亲密的事情。其根据是他们彼此已进入了各自的私人区域。

这种座次最适合于向对方表达不同意见,容易使对方接受。另外,如果有意想靠近某人,选择这样的座次,实际上是在向他暗示一种友好意愿。如果是生意上的伙伴,暗含着我有意与你合作;假设是同事或上下级关系,则暗示我们是同类人;如果是一对恋人,则暗示对方“我爱你”。

三是防御座次。如果在会议室里甲乙双方隔桌相对而坐,那么他们多半是在谈公事。因为桌子已形成了他们双方的谈话屏障,使得双方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这种座次暗示的双方关系不是在谈判,就是在一方责备另一方。一般情况下,里边的位置是占主动的一方。

还有一种是独立座次。在会议室里,甲乙双方坐在桌子的对角线的位置上,这样的独立座次,可以判断这两人并不太熟悉,无意中碰到一起的,只是在闲聊几句。这种座次我们常在图书馆和饭店的桌前看到,这暗示着陌生人之间的防御心理和双方彼此不感兴趣。在社交场合,如果你是抱着积极的态度与人交往时,注意避免无意中选择这种独立座次。虽说你的态度是积极的,但你的体态传给对方的信息却是消极的。有时候你不明白对方为什么不领情,也许问题就出在这一细微之处。

不论从事哪种行业,只要是与人打交道,你就要随时注意对方的心态,使对方感到自在而乐于与你交往。防御座次是不会有这样的效果的,用桌角与合作座次才会使你有更好的进展,而防御座次的谈话通常比其他情况的谈话要短得多。

坐位的角度

假如你是一个公司的领导,当你的一个下属犯了过错时,你找他来谈话,这时你会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坐位角度呢?

在这里,我们将坐位角度分成三种来一一加以讨论。

一是三角形坐势。

采用这种坐势,可以让你与下级的谈话呈现出一种随意不拘谨的气氛,尤其利于进行劝说性的谈话。安排这种三角形的坐势,你再有意模仿对方的动作及手势,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向对方暗示出你的态度是善意的。

二是将椅子直接转向对方的正视坐势。

这种坐势将会给对方一种较强的威胁。比如说,当你向对方提出一个问题而对方在回答时吞吞吐吐,你就可以马上将椅子转向他,正面而视,并追问:“你说的这些都是真的吗?”这种坐向的突然变动,再加上你的有声语言,定会给对方产生一种压力,迫使对方说出真话。

三是同谈话者呈直角坐势。

这种坐势意味着压力点的转移。这是一种用来探问微妙的或不好开口的问题时的坐势。此坐势对对方不会造成很大压力,从而能使对方坦率自然地回答你的问题。

如果你同一个人融洽地交谈,可以采用第一种坐势;若想给对方施加压力,可直接转向对方使用正视坐势;为使对方减轻思想负担,轻松地回答问题,可以采用直角坐势。

圆桌会议

圆桌可以给交谈对方亲密感,并传达体谅、互信的情绪。信息学家在对交往中信息沟通的网络结构进行研究后认为,如同圆圈一样的环式结构的沟通效果,具有能激发人们积极性、提高人们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作用。这和圆桌交往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

根据这一心理,亚瑟王就曾使用圆桌来使他的骑士们感到,每个人都享有均衡的地位和权力,不使任何人感到有主从之分,因为在圆桌上,每个人都享有同等的领地。

如今,商业专家们在谈话和与他人会晤时,既使用方桌也使用圆桌,但目的有所不同:方桌主要用于谈工作、谈生意,用于简短的交谈和带有争论性的谈话;圆桌多用于非正式的、轻松友好的和规劝性的谈话。

从空间语言中把握他人

毛礼斯博士在他的书中提到,雄性的动物在宣布其领域权时,往往以小便或大便来表示其范围。人类本身则有把脚伸出坐椅之外的地方,或把自己的东西放在其他的空位上的习惯。

在社交场合或工作环境中,如果你的同事总要把自己的东西放在他人的空间里,或者将腿脚经常伸到你的领地,你可就要小心了,这说明他有支配和占有的欲望。

在公共场合,我们经常看到,先坐在椅子上的人,喜欢把各种带的东西——外套、皮包、书、报纸等放在周围的空位上,希望自己的私人空间不会被他人侵占。在图书馆看书,常把自己的东西散放在四周,希望别人不要靠近;坐火车,总爱把东西放在邻座上,别人问了,才不情愿地拿走;看电影时,看见前面有空位子,把外套放在上面,以免别人坐上去挡住了自己的视线。还有,人们在进入电梯时,会像职业拳击手一样,分别站在不同的角落,也是出于同样的心理。实际上,这还是出于一种防卫心理,是自我保护措施。

在另外一些公共场合,如果空位较多的情况下,女士一般选比较隐蔽的角落或靠墙靠窗的位置坐。如果在乘车时,想要赢得一位女性的芳心,不妨先坐在靠走道的位置把自己的包放在靠窗的座位上,一看到心仪的女孩在走道上找位子时,就主动把包拿开,让女孩子坐在里边,你这种主动放弃自己领域权的举动,满足了女孩喜欢靠窗位置的防御性心理需求,同时也让她感觉到了你的体贴和安全感。

此外,在交往中,身体比他人高,传达给他人的是一种支配或统御的感觉。如果你发现有人习惯于站起来或站在高处当众讲话,这人的支配欲一定很强。相反,你看到有人在与孩子讲话时,俯下身子,与孩子平视着讲话,说明这人有平等意识。

第三章 观表情而知内心

在几乎所有的生物中,人的表情是最丰富,也是最复杂的。每个人都有一副独特而不容混淆的脸相,同样,在不同的状态下,人的表情也往往表现得不同。可以说,一个人的表情,就是他内心活动的体现。

从表情判断对方情绪

在几乎所有的生物中,人的表情是最丰富,也是最复杂的。体育学的创立者伯德惠斯特尔指出,在人类70万种肢体语言中,我们的脸部可做出大约2.5万种不同的表情,占肢体语言的35.7%。

每个人都有一副独特而不容混淆的脸相,即使双胞胎也不例外,因此人们相见时,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脸。从这张脸上,大致能反映出年龄、性别、种族烙印,而且通过表情也可以流露出其人当时的情绪变化状况。

当人们相互交往时,无论是否面对面,都会下意识地表达各自的情绪,与此同时也注视着对方做出的各种表情,正是这种过程,使人们的社会交往变得复杂而又细腻深刻。

梁惠王广招天下高人名士。有人多次向梁惠王推荐淳于髡,因此,梁惠王连连召见淳于髡,而且每次梁惠王都屏退左右,与淳于髡倾心密谈。但前两次淳于髡都沉默不语,弄得梁惠王很难堪。

事后,梁惠王责问推荐淳于髡的人:“你说淳于髡有管仲、晏婴的才能,哪里是这样,要不就是我在他眼里是一个不足与谋的人。”

推荐人以此言问淳于髡,他笑笑回答道:“确实如此,我也很想与梁惠王倾心交谈。但第一次,梁王脸上有驱驰之色,想着驱驰奔跑一类的娱乐之事,所以我沉默不说话。第二次,我见他脸上有享乐之色,是想着声色一类的娱乐之事,所以我也沉默不说话。”

推荐淳于髡的人将此话告诉梁惠王,梁惠王听后,一回忆,果然如淳于髡所言,他非常叹服淳于髡的识人之能。

因此,能够从面部表情上,读透内心所蕴藏的玄机,是强者厚积一世,而薄发一时的秘技。

如下这些“脸语”是比较容易读懂的:蹙眉皱额表示关怀、专注、不满、愤怒或受到挫折等情绪;双眉上扬、双目张大,可能是表现惊奇、惊讶的神情;皱鼻,一般表示不高兴、遇到麻烦、不满等等。

愉快的表情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有被观察的机会,它的特点是:嘴角拉向后方;面颊往上抬;眉毛平舒,眼睛变小。

悲伤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情绪之一。在典型的悲伤情绪中,你会看到人的脸孔有些难看。下巴向下拉,眼皮低垂,皮肤松弛,所有部位似乎都软塌塌的,就像脸庞融化在脸上一样。嘴角会下沉,有时你能看到它轻轻抖动。同时,眉毛内角上扬,沿前额的皱眉肌会形成一条垂线,差不多构成一个倒“V”字形。

惊奇是最快速的情绪之一。昙花一现,来去无踪。在你觉得惊奇时,你的嘴先是张开合不拢,之后眉毛上扬,双眼圆睁,别人很可能会看到你眼球顶部和底部的眼白。你的嘴张大得像个圆圈。所有这些动作多出现得很快。之后,倘若这是一次惊喜,你的脸可能会变成笑脸;而如果是一次惊吓,你接下来的表情就很可能是恐惧。

恐惧往往紧随着惊奇发生。人在恐惧时眉毛会拉到一起,围绕中部构成弧形,在紧挨眉毛末端的地方,你能看到两条细线。嘴巴聚到一起,嘴唇紧紧抿着。上下眼皮变得非常紧张,瞳孔放大,眼球向外膨胀——在虹膜上面和下面往往可看到眼白。

人在厌恶时,鼻子会皱起来,就像刚刚闻到发臭的东西快要呕吐一样。上唇往回收,嘴巴的外缘向下折。

人的大脑分为两个半球,发自内心的感情通常由右脑控制,却具体反映在左脸上;而左脑则专司理智性感情,然后反映在右脸上。因此左脸的表情多为真的,右脸的表情有可能是假的。若想知道对方的真实感情,必须逼迫自己去观察对方的左脸。

别让你的判断出错

人类的心理活动非常微妙,这种微妙的心理活动常常会从表情里流露出来。比如说遇到高兴的事情,人们脸颊的肌肉就会松弛,遇到悲哀的事情,人们自然就会泪流满面。不过,有些人却不愿意将这些内心活动让别人看出来,所以,从表情上看人的内心,也会让人有判断失误的时候。因此,你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方面。

第一,没表情不等于没感情。

不少人不管听到或看到什么,甚至想到什么,都会尽力压抑自己的情感,不愿在脸上流露出一丝一毫。遇到这种类型的人,大部分的人都会不知所措。不过没有表情决不表示没有感情和性格,面部肌肉没有随着心绪的起伏而发生变化虽然是不正常的,但这其实最能显露出一个人的感情。

例如有些不满主管言行的职员,会装出没有这种感情的表情,显得毫不在乎,实则他内心强烈不满,这时你仔细观察他的面部,不难发现他的面部线条僵硬、扭曲而且极不自然,眼睛还会不由自主地快速眨动,鼻子也会极不自然地皱起来。如果上司对他说:“你的脸怎么了?似乎在抽搐,你要是有什么不满那就说出来吧!”这无疑是在刺激这位拼命压抑感情的职员,是相当危险的举动。所以这时最好什么都不要说破,以后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时间,进行自然的沟通,开诚布公,只有这样才能免除职员的紧张情绪,并化解敌对心理。

第二,愤怒、悲哀或憎恨至极时也会微笑。

通常人们说脸上在笑、心里在哭,正是这种类型。有些人为了不让他人察觉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明明心里充满了怨恨,但脸上却显现出愉快,让人误以为他们并没有生气,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反相行为”。

以夫妻间发生争执为例,如果一方意识到争吵可能会殃及小孩,强硬的态度就会马上转变,原本横眉怒目的面孔会立即洋溢出欢愉,仿佛刚刚加了薪。

人们这样做的原因,许多情况下是不得已而为之。

人并不都直接显露感情

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内心活动,人们并不直接表露感情。你看到的表情不一定是他内心情绪的真实表达。

人心里的情感活动时常显露在表情上,这一点任何人都体验过。一有高兴的事,面部肌肉就自然松弛,有悲伤的事,就变成一副要流泪的样子,有时表情甚至比言语更能明显地传达出内心的活动。

但是,从表情窥探他人的内心秘密好像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

美国心理学者奥古斯特·G·伯伊亚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让几个人用表情表现愤怒、恐怖、诱惑、漠不关心、幸福、悲哀这六种感情,并用录像机录下来,然后,让人们猜哪种表情表现哪种感情。

结果平均每人只有两种判断是正确的,当表现者做出的是愤怒的表情时,看的人却认为是悲哀的表情。

更难办的是,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内心活动,人们并不直接表露感情。你看到的表情却不一定是他内心情绪的真实表达。

在商业谈判中,对方笑容可掬地听着你说话,脸上一副似乎要接受的表情,心想谈判可能要成功了。不料他却说“明白了,很好,不过,这次请原谅,我不能要了”等婉言谢绝的话。

这样一来,像是被从头上泼了一盆冷水似的。当然,这并非想否定“表情是反映人内心的一面镜子”。因为在很多时候,人们纵使情绪很激动,也会伪装成毫无表情,或者故意装出某种相反的表情,所以如何去探测对方的表情底下所隐藏的真实情绪,对探测者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位推销百科全书的业务员在这方面很有经验,他说:“当我把百科全书的样本交给购书商后,在他默默翻阅百科全书的内容时,就是决定成交与否的关键时候。这时候,我就会目不转睛地注视他的面容,并且比起坐在对方的面前,我更喜欢坐在他的身旁。因为坐在旁边比较容易看见对方脸上的肌肉变化,大体上在他的脸上就已经有个买与不买的决断了。客户虽然会有意不让脸上呈现表情的变化,但也总会出现很有趣的表情,所以,有经验的推销员总是能捕捉到这些细微之处,看穿对方的内心决策,从而采取相应的推销手段和谈判技巧。”

其实,要佯装一种与感情不符的表情,对于人们来说并非易事。

美国的戏剧学校有一门学科,就是要让内心的某种情绪激发出来后,同时在脸上制造出一种异于此种情绪的表情:纵然内心发生猛烈而愤怒的情绪,却依然要笑脸迎人。

要把这种表情训练得运用自如是十分困难的,据说,经常有修这门课的学生中途闹起神经质来。

有的人竭力压抑自己的情绪,装出一副无表情的面孔。碰到这样的人,许多人都感到十分头痛。其实,没有表情并不等于情绪就不外露。因为内心的活动,倘若不呈现在脸部的肌肉上,往往会以其他不自然的方式表现出来。

有些职员不满主管的言行,却又敢怒不敢言,只好故意装出一副无表情的样子。事实上,不管如何压抑那股愤怒的感情,内心的不满依然很强烈,如果仔细观察他的面孔,会发现他的脸色不对劲。

人们经常把这种木然的面孔称为“死人”似的面孔,也就是说他像死人一样面无表情,神色漠然。

这种“死人”似的面孔本身就是一种不自然的表现。此外,虽然这类人努力使自己喜怒不形于色,但倘若内心情绪强度增加的话,他们的眼睛往往就会马上瞪得很大,鼻孔会显出皱纹,或在脸上出现抽筋现象。所以,如果看见对方脸上忽然抽筋,那就表示在他的深层意识里,正陷入激烈的情绪冲突中。

如果碰到这种人,最好不要直接去指责他,或者当场给他难堪。当看到部属脸色苍白、脸部抽筋时,主管最好这样说:“最近是不是心情不好,如果你有什么不快,不妨说出来听听。”以设法安抚部属正在竭力压抑的情绪。

死板的面孔或抽筋的表情,至少可以暗示上下级关系正陷入低潮,这时最好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以消除误解,改善双方的关系。

有时候,漠不关心的表情,也可能代表是好意或者是爱意的表情。尤其是女性,倘若太露骨地表现自己的爱意,似乎为常情所不许,于是便常常表露出相反的表情,装着一副对对方毫不在乎的样子,其实这种表面上的漠不关心,骨子里却是十分在意的。

有时候,当彼此陷入强烈的敌意和反感时,倘若在对方面前表现这种态度,不但会给对方带来不愉快,甚至还会造成双方关系的危机,乃至出现被社会所不容许的破坏行为。于是,这就产生了伪装的笑容和亲切的态度,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做反动形成。

关于这一点,最好的例子就是夫妻吵架。当彼此间的不调和达到很激昂的状态时,不快乐的表情反而会逐渐消失,结果会呈露出笑脸,态度上便显得卑屈而亲切。所以,提出离婚的夫妇彼此越是彬彬有礼,其不可调和的矛盾就越深。

曾经有一位负责明星采访的记者说,如果要了解影视界的夫妇关系是否协调,那倒不是很难的事,只要注意电视上综合节目、现场节目以及家庭访谈就行了。倘若他们不断表现出十分愉快的表情,或者不断地特别强调夫妇之间的协调状况,那说明他们之间很可能出现了危机,表面上的和谐,不过是一种不调和的面具或信号。

愤怒的表情

人们在表现愤怒时,常会伴有下面的一些表情出现:

眉毛——上耸表现惊恐、惊讶,有时也表现欣喜;下拉或者倒竖表现愤怒、气恼;皱眉表现不愉快、不痛快。

嘴唇——嘴唇颤动是激动的表现,若伴有面部肌肉僵硬或痉挛,常表现内心强烈愤怒。

呼吸——遇到兴奋或愤怒的时候,呼吸会变得急促,腹部会起伏不定。反之亦然。腹部极度起伏,意味着对即将爆发的兴奋或激动状态的抑制而导致的呼吸困难。

呼吸急促时,胸部或腹部会起伏不停(女子为胸式呼吸,所以胸部起伏,男子为腹式呼吸,大多表现为腹部起伏);这是极度的兴奋、激动或愤怒受到抑制时的表现。

动作——挥动一只拳头或双手握拳,表示生气、愤怒,或表示胜利的喜悦和决心。前者常伴有表示愤怒的其他体态。

额头的动作

额头上有大面积的肌肉,由于这里有较大面积的空间,一般的成年人的额头上都有皱纹。

在这里,我们重点分析一下额头上的皱纹所具有的表情含义。额头纹可分为水平纹和垂直纹两种。前者总是伴随着抬眉这一动作而出现。但是,有时候轻微的挑眉或举眉动作不一定会引起皱纹。

额头上的水平纹显示了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引起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是惊恐、害怕、惊讶,也可以是迷惘、惊喜等。

一般来讲,当水平纹出现时,脸部其他肌肉会自动随之运动,从而引起眼睛睁大或嘴张大等表情。这一信号可能表明了某人内心正处于等待状态,正集中精神准备接受任一说明,从而了解某一情况。

还有另一种可能是,出现水平纹时半闭(或半眯)眼睛。当某人极其费力地倾听或注意某事时,例如某人听力不佳,或是说话者(包括机械声源,如收音机)的响度不够,这种动作就很容易见到。民谚中这种情况被称为“竖起耳朵”。确实,当我们竖起耳朵时,运动了我们已大大退化的耳部肌肉。这种反射作用在狗、猫或是兔子身上表现得很明显,而我们在努力“转动”“兔耳”的同时,还常常伴有一定的手势或姿势的变化。

一种动作是将手放在耳郭后,使之朝向前方,增大收听面积(这种姿势近似于狗竖起耳朵的样子);另一种是身体转向“声源”——例如说话者,因为某人想更好地了解他。当然“声源”也可以是机械的,例如电视机、收音机。

额头上的垂直纹则暗示了全神贯注于某事(或某人)。同水平纹一样,垂直纹也可能有不同的含义。“抽紧”表示专注,因此它既能形容精神专注于某一点,也能形容体力的集中。故而,无论是全神贯注还是大量消耗体力的情况下我们都能观察到额头上的垂直纹。

此外,它还可能是果敢坚毅的次要特征——这一性格的主要特征在嘴及下颌部。愤怒或神经质也可能导致垂直纹产生。它甚至还是擤鼻涕的次要特征!

眉毛的动态

眉毛是心迹的波浪,中国俗语中常见的“眉飞色舞”、“眉开眼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等词充分说明了眉毛也能传递人的某些性格特征。人们的心情变化了,眉毛的形状也会跟着改变。

对看到的人轻抬眉毛,这是个不自觉的普遍反应。这表示你对出现在面前的这个人持有首肯的态度。而且这个动作很可能与惊讶和害怕的情绪有关,就好像你在说“见到您真是让我又惊又怕”,或者可以说“我非常敬畏您,并且对您很有好感”。我们不会对陌生人以及自己讨厌的人做这个动作。如果别人在见到你的一刹那没有对你轻抬眉毛,那就表示他可能怀有挑衅的情绪。

如果你在酒店大堂的沙发上坐着,对每一个路过的人都做出轻抬眉毛的动作;你会发现,不仅所有人都会以相同的动作回应你,甚至还会有一些人主动走过来和你搭话。如果你喜欢他,就向他轻抬眉毛;如果你想让他喜欢你,还是向他轻抬眉毛。这可是一条黄金准则。

人们常用“扬眉吐气”一词来形容人的某种冤仇得到伸张时的心情。当眉毛扬起时,会略向外分开,造成眉间皮肤的伸展,使短而垂直的皱纹拉平,同时整个前额的皮肤挤紧向上,造成水平方向的长条皱纹。扬眉这个动作,能扩大视野。

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一个眉毛高挑的人,正是想逃离庸俗世事的人,通常有自炫高深的傲慢表现。当一个人双眉上扬时,表示非常欣喜或极度惊讶;单眉上扬,表示对别人所说的话,做的事不理解。当人们面临某种恐惧的事件时,可以用皱眉来保护眼睛,也可以用扬眉来扩大视野,两者都对我们有利,但我们只能选择其一。一般的反应是:面临威胁时,牺牲扩大视野的好处,皱眉以保护眼睛;危机减弱时,则会牺牲对眼睛的保护,扬眉以看清周围的环境。

皱眉的情形包括防护性和侵略性两种。防护性的皱眉只是保护眼睛免受外来的伤害,是面临外界攻击、突遇强光照射、强烈情绪反应时典型的退避反应。侵略性皱眉是出于防御,担心自己的情绪会激起对方的反击,皱眉与自卫有关。最常见的皱眉,往往被理解为厌烦、反感、不同意等情形。

耸眉指眉毛先扬起,停留片刻,然后再下降。耸眉与眉毛闪动的区别就在那片刻的停留。耸眉还经常伴随着嘴角迅速往下一撇,而脸的其他部位却没有任何动作。耸眉所牵动的嘴形是忧伤的,有时它表示的是一种不愉快的惊奇,有时它表示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样子,此外,人们在热烈地谈话时,会做一些小动作来强调他所说的话,当他讲到重要处时,也会不断地耸眉。

斜挑是两条眉毛中的一条向下降低,一条向上扬起。这种无声语言,较多在成年男子脸上看到。眉毛斜挑所传达的信息介于扬眉与皱眉之间,半边脸显得激越,半边脸显得恐惧。扬起的那条眉毛就像提出了一个问号,反映了眉毛斜挑者那种怀疑的心理。

打结的眉毛一般是指两条眉毛同时上扬及相互接近,和眉毛斜挑一样。这种表情通常预示着严重的烦恼和忧郁,比如一些患有慢性疼痛的患者就会经常如此。而急性的剧痛产生的是低眉而面孔扭曲的反应,较和缓的慢性疼痛就会产生眉毛打结的现象。

鼻子的“语言”

颜面七窍最突出的部位是鼻端,因此鼻子有时也可作为观察一个人的着眼点。

有位研究身体语言的学者,专门做了一次观察“鼻语”的旅行。他去车站观察,在码头观察,到机场观察。他旅行了一个星期,观察了一个星期。由此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旅途是身体语言最丰富的表现区域。因为各种地区、各种年龄、各种性别、各种性格的人汇集在一起,而且都是陌生人,语言交流很少,但心理活动又很多,所以,大量的心态都流露于身体语言。他说:“旅途是身体语言的试验室。”

第二,人的鼻子是会动的,因此,鼻子是有无声语言的器官。根据他的观察,在有异味和香味刺激时,鼻孔有明显的张缩动作,严重时,整个鼻体会微微地颤动,接下来往往就出现“打喷嚏”现象。他认为,这些“动作”,都是在发射信息。此外,据他观察,凡是高鼻梁的人,多少都有某种优越感,表现出“挺着鼻梁”的傲慢态度。关于这一点,有些影视界的女明星表现得最为明显。他说,在旅途中,与这类“挺着鼻梁”的人打交道,比跟低鼻梁的人打交道要难一些。

他的这次旅行观察,对于身体语言学,可能是个不小的贡献。

在一本小说中,有一段关于鼻子动作的描写。书中的男主角看到一位漂亮的小姐,为了显示他的与众不同的吸烟法,他向空中吐着烟圈,然后烟圈飘向那位小姐。小姐没说什么,只是伸手捂了一下鼻子。男主角便问道:“你讨厌烟味吗?”那位小姐没有应答他,只是继续捂着鼻子。

其实,用手捂鼻子的身体语言已经表达出了她的讨厌情绪,遗憾的是,那吸烟者竟没看出来,反而去问一个不该问的问题。这样做自然要碰钉子。

另外,有的研究资料主张把用手捏鼻子的动作归为鼻子的身体语言,而不是手的身体语言。再就是,若某人仰着脸,用鼻孔而不是用眼睛“看”人,这跟用手捂捏着鼻子一样,是要表达反感的情绪。

在旅途中,碰到有这些姿势的人,尽量少打交道。譬如:请他人帮助做某件事情之时,倘对方做出用手摸鼻子的样子,或是用鼻孔对着你“看”,这应该视为他接受请求的可能性不大,或者说是拒绝的表示。

因此,跟讨厌的人迫不得已而交谈时,如果想尽快结束无谓的话题,不妨用手接二连三地摸鼻子。再加上不停地交换架势,或用手拍打物体之类的动作,也是其方法之一。另外,用手摸鼻子的行为,如果加上身体前屈的动作,则由该处表现出来的感觉也会有所不同。

鼻子也可以自己动。比如嗤之以鼻,在发出“嗤”的声音时,鼻子是往上提的,虽然动作轻微得不易察觉,但自己是能感到已向人发出了“我瞧不起你”这种信息。

人在谈话中,鼻孔稍微张大,多半表示对您有所得意或不满,或情感有所抑制。通常人的鼻孔张大是表现愤怒或者恐惧,因为在兴奋或紧张的状态中,呼吸和心律跳动会加速,所以会产生鼻孔扩大的现象。因此,“呼吸很急促”一语所代表的是一种得意状态或兴奋现象。

至于对方鼻孔有扩大的变化,究竟是因为得意而意气昂扬,还是因为抑制不满及愤怒的情绪所致?这就要从谈话对象的其他各种反应来判断了。

鼻头冒出汗珠时,表示心理焦躁或紧张,如果面对的是重要的交易对手,必然是急于达成协议。因为紧张,鼻头才有发汗的现象。

而且,紧张时并非仅有鼻头会冒汗,有时腋下等处也会有冒汗的现象。没利害关系的对方,产生这种状态时,要不是他心有愧意,受良心谴责,就是为隐瞒秘密而紧张所引起的。

鼻子的颜色并不经常发生变化,但是如果鼻子整个泛白,显示心情一定畏缩不前。如果是交易的对手,或无利害关系的对方,便不要紧,多半是他踌躇、犹豫的心情所致。例如:交易时不知是否应提出条件,或提出借款而犹豫不决时的状态。

有时,这类情况也会出现在向女子提出爱情的告白却惨遭拒绝时。自尊心受损、心中困惑、有点罪恶感、尴尬不安时,也会使鼻子泛白。

上述的鼻子动作或表情极为少见,而平常人更不会去注意这些变化。但如想知人知面知心,就必须详加注意人的鼻子各种各样微妙的语言。

耳朵会告诉我们什么

耳朵是人体外部最敏感的器官,作为警报信号最精密的接收器,我们的耳朵不能像眼睛那样闭起来,所以噪声比光线对我们的干扰更大。

我们的平衡感觉来自耳朵,从这个事实出发,我们可以推断出耳朵作为人的警报系统的重要意义。当我们的祖先还生活在树上的时候,听到树枝折断的声音,比亲眼看到敌人更为重要。一个突发的声响,特别是频率很高的,会使全身肌肉高度紧张起来,我们会一下子作好跳出去的准备。这就是为什么大声的尖叫使我们感到不舒服的原因。

人不像动物那样会摆动耳朵,我们并不是真的“竖起”耳朵。虽然耳朵主管听觉和平衡,是一个重要的器官,但人的耳朵确实很少露出,只有在激动和危险的时刻,耳朵才会“发红”。

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碰触耳朵,在无意间泄露信息。许多成人偶尔会变得像孩子,阻隔不想听的东西。不过,我们不会用手捂住耳朵尖叫,而是会在对方讲话时,将头靠在手中或以指尖轻拂耳朵,象征性地降低音量。有人甚至会在讲述让自己不安的事时这么做,比如撒谎时。与许多成人举止类似,这也源于我们童年时用过的有效方式。

拉耳朵或轻揉耳朵都是常见的行为,但并不意味特定信息。揉或拉耳朵对一个人来说,可能只是个填补空白的动作,表示“我正在思考”或“我觉得无聊”。若想推断此人是否感到紧张,势必需要其他提示,例如他拉耳朵时,耳朵有没有涨红,或是眼睛用力转至大脑控制构思的部位。

嘴部动作

嘴巴本身就是传递有声语言的器官,但它同时也传递一种无声语言。人嘴部的动作是很丰富的,张开闭合、向前向后、向上向下、抿紧放松,这4种基本方式可以组成五彩缤纷的嘴部动作。这些丰富的嘴部动作,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态度。

人的下嘴唇往前撇的时候,表明他对接受到的外界信息,持不相信的怀疑态度,并且希望能够得到肯定的回答。

人的嘴唇往前撅的时候,表明此人的心理可能正处在某种防御状态。如果在谈生意时,对方不断做出这种动作,你就要考虑改变方式了,因为照此谈下去,可能没有什么效果了。

在与人交谈中,如果其中有人嘴唇的两端稍稍有些向后,表明他正在集中注意力听其他人的谈话。

嘴角稍稍有些向上,这种人看起来很机灵或是活泼,而实际上他们的性格大多也是比较外向的,心胸比较宽阔,比较豁达,与人能够很好地相处,不固执。

在与人交谈时,用上牙齿咬住下嘴唇,或是用下牙齿咬住上嘴唇以及双唇紧闭,这多表示一个人正用心地听另外一个人的讲话,他可能是在心里仔细地分析对方所说的话,也可能是在认真地反省自己。

说话时用手掩嘴,说明这个人的性格比较内向和保守,经常害羞,不会将自己轻易地或过多地呈现在他人面前。用手掩嘴这个动作另外一个意思,还表明可能是自己做错了某一件事情,而进行自我掩饰,张嘴伸舌头也有这方面的意思,但也还表示后悔。

在关键时刻,将嘴抿成字形,这种动作多出现于需要做重大决定,或事态紧急的情况下,有这种动作的人一般比较坚强,有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韧性。

根据这一发现,如果你是个老板,你交给部下去做一项棘手的业务,当你交代完任务后,你会问:“你看行不行?”“行。”部下这么回答后,常常是把嘴抿成“一”字形。如果这样,你大概可以放心了。因为这是个坚强的人,他一定能完成任务。如果他一边回答“行”,一边张开嘴而合不上,这就要考虑他是否能完成任务了。因为他可能是个意志不坚定的人。

与牙齿有关的行为

上下唇打开以后,可以露出牙齿。各人的口形不同,平时可以露出的牙齿不同,但是,一般的人在心情平静时,特别是公众场合,总是尽可能不显露牙齿。利用牙齿来表达意义的情况一般有以下一些:

情绪激动时,口腔大开,自然露出牙齿。我国传统上有笑不露齿的不成文规矩,所以,有开怀大笑,有抿嘴小笑。笑的时候的开口大小可决定表情的表现力。

一般在表达轻侮的时候,人们会翘起一侧的上唇,也会露出牙齿。如果再有一两声不阴不阳的笑声,表现力会更强。我们常说某人或者某事令人齿冷,说的就是这种表情。如果再配合上横眉立目,就会显得很凶恶。

在憎恶、愤恨时,人们会紧咬牙齿,使得面部肌肉因此而扭曲起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咬牙切齿。

人们遇到较为严重或严肃的情况时,牙齿的一个有意思的动作是咬嘴唇。这是为了缓解紧张气氛时的不自觉的动作,却又是受意志支配的,如果经过训练,是可以避免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牙齿或者嘴唇可以利用工具来增强表达效果,比如叼上一棵草等。有的人喜欢任何时候都在嘴里咀嚼着什么东西,一般认为这也是在缓解一种情绪,可能是内心的无聊或者无奈,有人认为这样做可以使精神处于警觉状态。但是,这样给人的印象是玩世不恭。

舌头的动作

舌头舔嘴唇的动作很常见。尤其是说了很多话以后,这样做可以起到湿润嘴唇的作用。但是,人在紧张的时候也会舔舌头,这可能是因为紧张时口干的缘故吧。在较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下的人,除了会不停地舔舌头以外,还会伴随着咬嘴唇等,尤其是自我感觉不好时。

舌头伸出来,对着别人做鬼脸,是一种顽皮的表情。当然,它有时候也可以表示挑衅。内心愧疚、意识到身处不利的地位,或者对自己的行为没底儿的时候,吐舌头都很常见。小学生做了错事以后常常吐舌头,如果被老师撞上,又会吐舌头。吐舌头常常跟缩脖子一起出现。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心虚。

舌头僵硬地伸出来的样子可以显出一副惊讶或恶心的表情。惊讶或恶心的时候,呼吸系统紧张收缩,产生呼吸困难,迫使嘴打开,眼睛拼命地睁大,样子很可怕,这样做起来也很难受。

下巴的动作

对第一次见面的人,你如果想对他有所了解,比如看穿他当时的心思,观察一下他的下巴,你就能够大致知道了。

虽然下巴的动作极为细腻,但却是能够左右他人的印象的。在镜子面前试验一下你就会知道,将下巴抬高时,胸部及腹部都会突出,有骄恃、自大的样子;将下巴缩起时,样子稍似驼背,个性上显得很懦弱、气馁,若此时观察对方,将会发现其眼球向上翻滚,仿佛怀疑心重。

提到下颚的动作,我们最容易注意到的就是“突出”、“收缩”。处于极度疲乏的状态,一般人便会做出“伸长下颚”的动作;除了此种由于肉体上的要求而表现出来的姿态以外,“突出下颚”的动作,一般而言,不论男女,均属具有攻击性的行为,可视为一种想表示“扑向前去狠揍一顿”意图的动作。迪斯蒙得·摩里斯曾经说明“突出的部位,表示带有企图侵略对方势力范围的性格”。下颚的突出亦复相同,乃是用来作为自我主张的工具。

因此,突出的程度越大,则其自我主张的程度也就越高。譬如:“颐指气使”之类的表现,采取此种动作,也是自认对方属下辈或自己很明显地占有优势,且很有把握自我主张必然完全推行时,所表现出来的身体语言。外国人在发怒时,经常将下颚伸向前方,这也可以视为想将其愤怒情感扔向对方的一种攻击欲求的表现。

另外,下颚突出不明显的男性,乃是欠缺自我主张之人,此种说法也是源自同一的论点。

像此种由下颚的突出以表现自我主张,利用不同形状而表现出来者,即是“络腮胡”。胡子也是使下颚更加突出,以表现自我主张的象征。在我们身边想必也有不少蓄留胡须的人,但是一旦跟他深入交往,很意外地可以发现这种人多半属于懦弱,缺乏个性的人。此种类型的人,即是想将他在语言、态度上不能表现自我主张的部分,用蓄胡须的行为得到补偿。

西方人愤怒时,往往做出将下巴前伸的动作,但东方人恰与之相反,而以缩下巴者居多,此或许是由于国情不同所致,较之西方人的表露攻击欲,东方人往往深藏不露,以待敌之不备。西方谚语说“缩下巴的人最为阴险”,所以,当东方人愤怒时,便会无所不用其极。由于攻击欲内藏之故,表现身体言语的下颚动作,也就因而不采取突出的形态。乍看之下,十分恭顺似的,其实内心却潜藏着极为复杂的情绪。由此种地方也可以看出东方人特有复杂而微妙的心情。

除了此种下颚本身的动作之外,尚有利用手之类接触下颚的动作。“抚弄下颚”的行为,因应各种状况而有种种不同的意义。从身体学的观点而言,此属于自我亲密性的表现。亦即丧失自信、不安、孤独、话不投机的尴尬场面等,借接触自己的肉体,以掩饰心态,安慰自己。

面颊的动作

面颊指颧骨的周围及其以下的部位,主要通过改变颜色来表现心理变化。

脸红是由于面颊的皮肤下面的肌肉里的小动脉的神经松弛,从而使得皮肤下面的毛细血管充血所致。这是人们感到羞愧、腼腆的时候的一种表情。长时间激烈哭叫过后,头皮、面孔、两眼都会变红。其原因是被呼气阻止的血液,从头部往回流动,但是受刺激的双眼之所以变红,主要是流泪太多。

一般说来,年轻人比老人更容易脸红,女人比男人更容易脸红。小孩是在多大的时候开始学会脸红的,还不清楚,但是极小的幼儿不会脸红。世界上各个民族的人都会脸红,而且,脸红可以遗传。

脸红时,各人因具体情况不同,而在红的部位上表现出不同。一般人只是面颊绯红,而且会因为心理活动的剧烈程度不同而有程度的差异。程度强烈时,可以红到耳根,或者耳朵也变红。有的人很容易连耳朵一起泛红,更显著时颈部也会泛红。有的人可能同时伴随着全身发热。极少数人的脸红可以延续到整个上半身。

除了脸红,面颊上常表现出来的表情还有脸色发青、发白等。文学作品上常常描写脸色变成其他颜色的情况,比如说蜡黄、阴沉(大概指黑)、发紫、发绿等,大约是由于各民族肤色综合的结果。脸色发青是在恐怖的情况下,苍白是由于寒冷或者激动。

面颊的另一种表情是颤抖,往往跟嘴唇的颤抖同时进行。

面颊的动作不明显,所以人们往往用侧过脸来遮蔽其他部位的表情变化。侧过脸以后给人看到的就是面颊,这样,就使得面颊成了像绘画中的留白一样的部分。也正因为如此,面颊上面可做的文章很大,比如涂脂抹粉可以掩饰脸色的变化等。面颊上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在侧面示人的时候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如果在这个显眼的地方处理不当,结果就适得其反了。

第四章 笑容演绎心灵风景

心理学家分析后认为,如果你对他人微笑,对方也会回报以友好的笑脸,但在这回应式的微笑背后,有一层更深的意义,那便是对方想用微笑告诉你,你让他体会到了幸福。

法庭里的一项研究也表明,法官往往会轻判那辩护时面带微笑的人,而那些辩护时面无表情的犯人则享受不到这一优待。

笑的种类

笑是最好看的表情,但也是含义最复杂的表情,滑稽的事情在不愉快的情况下也能引起笑。有些时候,痛苦到极点的人也用大笑来发泄闷气。此外,发笑的条件还有一些,比如被咯吱等。

美国的艾文·格兰特博士认为,人有五种基本的笑容。

一是微笑。微笑时嘴角向上,不露牙齿。这是一种典型的会心的笑容,只有当一个人自得其乐的时候才会产生出来,这也常见于一个没有实际参与活动的人,也就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发出的会心的笑。

二是轻笑。轻笑时嘴微张,上门牙露出。它常被用来作为朋友相遇、亲人相见时一种欣喜的招呼。

三是大笑。大笑时嘴巴张开成弧形,上下牙都露出。它通常发生在尽情欢乐的情况下,笑的时候一般都不会面对他人。

四是抿嘴而笑。抿嘴笑是下唇含在牙齿中。这样的笑容通常出现在害羞女孩的脸上,它和轻笑有一点类似。

五是皮笑肉不笑。皮笑肉不笑时嘴唇完全向后拉,内心并不想笑,硬做出笑脸。这种笑一般不是发自内心的,通常是“一个人在假装欣赏别人的笑话或言论时所产生的笑”。

除了高兴的时候之外,笑还会在其他情况下出现,比如嘲笑、冷笑、苦笑等等。这些笑的表现形式跟高兴的笑有显著不同。嘲笑的时候面部肌肉不那么兴奋,尤其是眼神里面会有一点嘲讽。冷笑时一般带着鼻翼冷漠地翕动,上唇的中央部分上扬,而不是像高兴时那样嘴角上扬。苦笑的特征更加不同,因为那笑容看起来很勉强,而且除去这点勉强的笑容以外,其余部分的表情完全是痛苦或者无可奈何。

真笑与假笑

波拿多·奥巴斯朵丽在《如何消除内心的恐惧》中说:“你向对方微笑,对方也报以微笑,他用微笑告诉你:你让他体验到了幸福感。由于你向他微笑,使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别人欢迎的人,所以他也会向你报以微笑。换言之,你的微笑使你感到了自己的价值地位。”

于是有人把微笑这一“体语”比喻为交际中的“通用货币”,人人都能付出,人人也都能接受。

那么,如何辨别微笑这一“交际货币”的真伪呢?“真诚”的笑也被称为“杜兴笑”(因为纪尧姆·杜兴通过用带电的电线戳调查对象的脸部,而“发现”了与笑相关的肌肉),我们看到这种笑容时,对方的嘴角会卷起,眼眶变成半月形,而眼眶内角皱起的鱼尾纹也会泄露对方心中的诚意。

很少有人能装出真诚的微笑,因为这样笑的时候,一块很特殊的肌肉必须参与其中。这块肌肉便是轮匝肌,它使眉毛和上眼皮与眉毛之间的皮肤都会向下拉。有些人可以装出撅嘴的样子,但是,能使眉毛完全紧缩或者鱼尾纹完全皱起的人并不多。

假笑的方式有好几种。通常情况下,你要双唇紧闭、一角稍向上扬。如果一边的嘴角向上抬,那可能表示既无奈又俏皮的苦笑;如果上嘴唇抬起,可能代表“讥笑”,更多含有蔑视和下结论的意思。

有的假笑乍看上去也可能像是平常的微笑。不过,我们可以通过笑容的某些特征来区分这种以假乱真的笑容和真笑。当我们因为开心而面露笑容时,眉尾也会随之微微下沉,而假笑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般来讲,诚恳的笑要比虚伪或“应景”式的笑显得更协调,但这种笑不会持续太久。不过,真诚的笑是能为你带来极大好处,它能促进多肽、血清素和多巴胺等物质的释放,而这些物质都是与快乐和幸福相关的神经传递素。没有什么比别人脸上的诚恳笑容更让你身心愉悦了。

快笑与慢笑“突然咧嘴笑一下”,这不一定是好事。最新研究显示,人们认为,快笑(从脸上一掠而过,时间不超过0.1秒)比慢笑更显不诚实,对女性尤其如此。相比之下,无论男女,都认为慢笑(起码会一直停留在脸上半秒钟)的人既更为真诚,也更加有挑逗效果。

人们在做错了事的时候,往往会飞快地笑一下。老师要检查学生的作业时,如果学生的脸上掠过一丝非常紧张的笑意,那可能就表示他的作业没有做好,或是把作业落在家里了。他所要表达的意思可能是:“这次就可怜可怜我吧!”

有时,快速笑一下也可能只是表示想逃避责任。

慢笑让人看上去更有吸引力,更值得信任。小伙子头一次与姑娘见面时,绝对应当考虑这个问题。慢笑只要运用适度,就会逐渐展现你的思考过程,从而让人觉得,你之所以笑,是因为对她进行综合评价很好,心中美滋滋的。

嘲笑

用身体语言嘲笑对方通常发生在双方没有矛盾、关系一般的时候。

嘲笑的一种是耻笑。耻笑者在发出这种嘲弄信号时往往用手捂住嘴,故意掩饰笑的动作,同时又故意将笑的动作显示给对方。他们做这个动作时,就好像是在说:“你很可笑,但又不值得我笑!”

另一种嘲弄信号是撇嘴,下唇向前伸出,嘴角用力向下拉。这种行为通常暗示蔑视或看不起。

还有一种类似的蔑视信号,即斜瞄着眼睛。当蔑视者想贬损对话者时,他不是用眼睛看着对方,而是将眼睛眯成一条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门缝看人”。这个信号的意思似乎是“你可笑得都不值得我看一眼”。

笑声的言外之意

笑的种类很多,有时人们是觉得某事好玩或可笑而发笑。但也有些笑是讥讽的、阴险的,或是嘲弄的、恶毒的。通过比较不同的笑声,我们会得出下面的结论。

哈哈大笑显示了一个人蓬勃的生命力,表示个体的压力、紧张通过发泄得到了缓解。这种紧张感正是由笑话所引起的,又在高潮时经由笑声而释放出去。它传达了人们愉悦的心情,而其他各种笑的意义与之完全不同。

嘿嘿的笑声与哈哈的笑声听上去完全不一样,在别人心中激起的感情也不一样。“哈哈”的笑声极富感染力,很容易就影响到别人;而“嘿嘿”几乎没有这种功能。嘿嘿的笑声表现人们是在嘲笑别人,是在幸灾乐祸,当然也可表示某人对某事无法理解。

有时,就算是用“嘿”来打招呼也显得很不礼貌,它有一种轻蔑的意味。“嘿嘿”也有轻视、讥讽或是挑衅的意味。

但是当人们不敢放声大笑时,也会发出这种“嘿嘿”声,他们属于内向的人。人们会有这种印象:这些人笑不敢露齿,因此永远也发不出爽朗的哈哈大笑之声……“嘻嘻”的笑声听起来与“哈哈”、“嘿嘿”的感觉又不一样。“嘻嘻”的笑声听上去像“窃喜”,或是“暗暗幸灾乐祸”。“嚯嚯”的笑声可以解释为“惊奇、嘲弄”。当某人压根没有预料会出现令他“大吃一惊”的可笑之事时,可能会突然爆发出这种笑声。发出这种笑声的人可能根本没有在笑,只是发出了“嚯!嚯!”的声响。

微笑的感染力

微笑是上苍赐给人的专利,是一种令人愉悦的表情。微笑代表着友善、亲切和关怀,是社交中最一般的礼貌和最基本的修养。当你向某人微笑时,无论真假与否,对方都会自然地回馈给你一个甜美的微笑。

微笑不用花费什么力气,却能使他人感到舒服。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微笑是热情友好的表示,是一股温暖的春风。科学研究证实,你笑得越多,其他人对你的态度就会越友好。

英国伦敦学院的鲁斯·坎贝尔教授认为,我们的大脑里有一种“反射神经元”。它不仅可以促使大脑识别面部表情和动作,而且还能够向面部肌肉发出指令,做出与所见表情相似的面部动作。换言之,无论是否意识到这一动作的发生,我们将会自动地在脸上复制出见到的任何表情。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微笑会具有如此大的魔力,为何你需要常常以笑脸示人,即使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也不例外。因为你的笑容将会直接影响他人对你的看法,并且决定对方回应你的方式。

在一家餐馆里,当我们必须坐到另一位客人旁边时,我的微笑表示:“我不想烦你,但这是唯一的一个空位子。”

在满员的电梯中我被迫挤了你,我的微笑意味着:“我不想侵犯你,无论如何请你原谅。”

在一辆突然刹车的公共汽车里,我被“扔”到了你身上,我以微笑道歉:“对不起,我并不想碰痛你。”

通常我们这样做了,对方即便有些微的愤怒,也会微笑着回应我们,“哦,没有关系。”

同样,在销售人员与谈判者进行的会谈中,适时地微笑也会对谈判双方都产生积极的效应,从而使谈判双方达成更高的成交额获得更大的效益。

让微笑成为一种习惯

人与人相处,微笑就是你美丽的外衣,你的笑容就是你如意的信差,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在上班时,对大楼门口的电梯管理员微笑;跟大楼门口的警卫热情地打招呼;站在交易所里对着那些从未谋面的人微笑。你很快就发现,每一个人同时也对你报以微笑。

研究证实,会面时,双方如果都面露笑容,就能够使绝大多数的会谈都能进行得更加顺利,会谈的时间也会相对延长,而且会谈最后通常也能获得对双方都更加有利的结果,使双方关系更进一步。而想获得这所有的一切,你需要做的就是慷慨地展露自己的笑脸,并且让微笑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

美国著名的“旅馆大王”希尔顿就是靠微笑赢得效益的。

希尔顿最初投资了5000美元开办了他的第一家旅馆,数年之后,他的资产迅速增值到了几千万美元。

面对资产的迅速增长,希尔顿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成功,很得意。他在一次和母亲的谈话中,透露出自己要干得更好些。母亲告诉他:“你现在要做的除了对顾客诚实外,还要有一种更有价值、行之有效且长久经营的办法,那就是微笑。”希尔顿听了母亲的话,也意识到微笑的重要性。于是他要求他的员工,不论怎么辛苦,都必须对顾客保持微笑。“你今天对顾客微笑了没有!”成了希尔顿的名言。

就这样,希尔顿一直坚持微笑服务的原则,即使在美国经济萧条到最严重程度的1930年,美国的旅馆80%都倒闭了,希尔顿的旅馆也连年亏损,希尔顿仍要求每个员工永远保持微笑。微笑使希尔顿旅馆渡过了那段艰难时期。

待美国经济复苏,希尔顿旅馆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后来发展到在世界五大洲拥有70余家旅馆,总资产达数十亿美元。显然,这些成就是与微笑服务这一原则分不开的。

希尔顿告诉人们:“如果我的旅馆只有一流的设备,而没有一流的微笑服务的话,那就像一家永不见温暖阳光的旅馆,又有何情绪可言呢?”

是啊,微笑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好伙伴,能够帮助我们推销自己的各种观点和想法,为我们赢得更多的朋友,获得更大的收益,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请记住,微笑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应良药。

幽默能展现人的性情

幽默是一种能引人发笑的言语或行为,同时也是聪明和智慧的体现,一个具有强烈幽默感的人,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就,获得成功。

其实,每个人都是具有幽默感的,只是表现方式不同罢了,并且受到时间、空间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当一个人将他的幽默感表现出来时,他的性格也就显示出来了。

用一个幽默来打破某一个僵局,这样的人随机应变能力比较强,反应快。因自己出色的表现,他们可能会成为受人关注的对象,这很迎合了他们的心理。他们大多有比较强烈的表现欲望,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注意与认可。

常常用幽默的方式来挖苦别人的人,多心胸比较狭窄,有强烈的嫉妒心理,有时甚至做一些落井下石的事情。他们有较强的自卑心理,生活态度较消极,常常进行自我否定。他们最擅长于挑剔和嘲讽他人,整天地盘算他人,自己却从未真正地开心过。

善于用幽默的方式自嘲的人,首先应该具有一定的勇气,敢于进行自我嘲讽,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他们的心胸多比较宽阔,能够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而且可以督促自己改掉这方面的缺点,这是一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做法,宁愿自己暂时吃一些亏,却得到了他人的支持和认可,最终获益的还是自己。

用幽默的方式打趣他人,这一类型的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相当机智、风趣的,对任何事物都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够关心和体谅他人,但实际上这种人是相当自私的,他们在乎的可能只是自己。他们在为人处世各个方面总是非常小心和谨慎,凡事总是赶着要比别人快一步。他们嫉恶如仇,有谁伤害过自己,一定会想方设法让对方付出代价。有较强的嫉妒心理,当他人取得了成就的时候,会进行故意地贬低。

喜欢制造一些恶作剧似的幽默的人,他们多是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懂得幽默在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调剂他人的生活和不愉快的情绪。他们在言谈举止等各方面表现得都相当自然和随便,不喜欢受到拘束。他们比较顽皮,爱和人开玩笑,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自我愉悦,同时也希望能够将这份快乐带给他人。

有些人为了向他人表现自己的幽默感,常常会事先准备一些幽默,然后在许多不同的场合不厌其烦地说。这一类型的人多比较热衷于追求一些形式化的东西,而且很在乎他人对自己持什么样的态度。生活态度比较严肃、拘谨,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

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思维活跃,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许多幽默是他自己自然流露的人,他们的生活始终处在发掘新鲜事物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利用别人来发掘和增强自己的构想。

第五章 眼睛传达的信号

研究表明,眼部动作,即使是一瞬即逝的眼神,也能发射出上千万个信息,或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向,或泄露心底深处的秘密。

所以,眼球的转动,眼皮的张合,视线的转移速度和方向,眼与头部动作的配合等所产生的奇妙复杂的“目光语言”,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信息,进行着交流。

从眼睛透视对方心灵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画家的神来之笔往往就体现在眼睛上。交流从眼睛开始,眼睛对视之际,聪明人瞬间就能把对方看清、看透。

爱默生说:“人的眼睛和舌头所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整个世界。”的确是这样,眼睛的语言,是人脸部的主要表情之一,它与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是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的。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很多时候会通过他的眼神表现出来,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丰富的眼睛语言,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

三国时期,曹操曾经派刺客去见刘备,准备行刺。刺客见到刘备之后,与刘备讨论攻打魏国的战争局势,极合刘备的意思,刘备非常高兴。

不久诸葛亮进来,刺客一见大惊失色,突然不知所措,赶忙起来上厕所。

刘备向诸葛亮引荐那人说:“先生来得正好,方才得到一位奇士,可以帮你的忙。”

诸葛亮慢慢叹道:“我刚一进来,就看到来客的脸色变了,神情有些惊惧,视线低而时时露出忤逆之意,奸邪之形完全泄漏出来,我觉得他一定是个刺客。”

于是很快下令派人追出去,刺客却已经跳墙离去了。

在瞬息之间,透过眼神的变化,看出一个人的目的和动机,固然需要先天的智慧,但更多的是靠后天的培养,因为这种智慧是在环境中磨炼和培养出来的。诸葛亮能够看透此人,主要是从他的眼神闪烁不定中发现破绽的。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假如你忽略了别人的眼睛,就无法窥探对方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一般情况下,人们很难彻底隐瞒内心的想法,即使有人摆出一副无表情的脸孔,但刻意的做作并不能维持长久。老年人常说:“听别人讲话,或对别人讲话,要注意对方的眼睛。”有的人交谈时不看对方的眼睛,多数情况下是胆小、没有信心、怕难为情、畏缩。情侣初次相会,常常会这样。

一直观察对方的眼睛,会感觉视觉的疲劳。这里所说的“看眼睛”,并非真的凝视,而是观察对方视线的活动。通过了解一个人的视线活动状况,就能大致完成与他人之间的圆满交往和心灵沟通。

瞳孔变化的秘密

我们常说某人的眼睛“炯炯有神”,或是某人“目光呆滞”。从生理解剖学上分析,当一个人的眼睛让你感觉到“炯炯有神”时,他的瞳孔必然是放大的。当一个人的眼睛“目光呆滞”时,他的瞳孔必然是收缩的。

1960年至1964年,哈佛大学教授赫斯对人类瞳孔的变化行为与人类的思想情绪的相互关系又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某些令人厌恶的刺激能引起人们瞳孔的收缩,而某些令人欣喜的刺激物能引起瞳孔的扩大。经过进一步试验和观察,研究家们一致认为,瞳孔的变化如实地反映了大脑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某些心理学家很权威地指出,一个人的瞳孔是兴趣、偏好、动机、态度、情感和情绪等心理活动高度灵敏的显像屏幕。

人们在懂得了眼神变化的生理原理后,日常交往中注意观察和利用瞳孔的放大与缩小,将会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瞳孔放大的人总是更有吸引力。如果同时有很多人出现,或者你遇到了很多人,那个瞳孔放大的人会特别地吸引你的视线。特别是男女之间,瞳孔大的女人会吸引更多异性的目光。如果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那么,她往往就会用扩大的瞳孔看着对方。对于这个信号,细心的男人也会心领神会。这种目光的传递和接收就是多情男女之间爱情的鸣响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由于微暗的光线会使人们的瞳孔不由自主地扩张,从而让相遇的两个人互相产生吸引力,无论是在繁华拥挤的大城市还是在人口稀少的边疆山野,受众心理是一样的。大多数谈情说爱者都喜欢在弱光之下进行,其实,这并非完全是为避开众人视线。

因此你在与恋人约会时,为了增进彼此的爱慕之情,不妨找个光线较为暗淡的场所。高明的女人,在恋爱时,很会用眼部的化妆来强调瞳孔放大的效果。

如果你是个正在哺育婴儿的妈妈,婴儿瞳孔的扩大与缩小,往往比成人更明显。当孩子的眼神直盯着你,明显感觉他的瞳孔在扩张时,这时,他的心理需求是想得到你更多的呵护和关爱,这时,你最好抱起他来抚摸一番。

观察他人瞳孔的扩大或缩小,还是古代中国珠宝商人常用的方法。他们观察顾客在挑选珠宝时的眼神,当发现顾客的目光落在某一件珠宝上眼睛放光时,会马上断定顾客肯定喜欢。如果这时顾客讨价还价,甚至还故意挑这件珠宝的毛病,精明的珠宝商人会咬定一口价,决不便宜一分。如果顾客面对一件珠宝,眼睛里并没流露出兴奋的异常目光,即对方瞳孔无明显变化,这时,精明的珠宝商人会连声说“价格好商量”之类的话。

眼神流露的私密

眼睛的无声语言和精神的作用具有一定联系性。因为人的眼睛可以说出细腻的感情,可以说出很多话,意思可以表示亲密,表示专注,表示信任,表示崇敬,表示冷漠,表示拒绝,表示傲慢,表示羞涩。

俗话中骂人常说:“滴溜溜的眼睛,四处转动;贼溜溜的眼睛,东张西望。”滴溜溜的眼睛,贼溜溜的眼睛,是女人和男人最不好的眼语。滴溜溜,表现了女人的轻浮;贼溜溜,则表现了男人的狡诈。

当一个女人对男人产生了好感,她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她的眼睛会说出嘴上不能说出的话,这就是睁大她充满活力的眼睛。

当一个人表示对另外一个人的拒绝时,他会用一种不情愿,甚至是愤怒的眼神,轻蔑地进行嘲讽。

当一个人看另外一个人时,用眼光从上到下或是从下到上不住地打量时,表示了对对方的轻蔑和审视。而且这个人有良好的自我优越感觉,不过有些清高自傲,喜欢支配别人。

在谈话的时候,如果对方时而移开目光直视远处,这说明他对所谈的话题并不是十分的感兴趣,另一方意识到这一种情况以后,应该想办法改善这种局面。

在谈话中,一方的眼神由灰暗或是比较平淡的状态,突然变得明亮起来,表示所谈的话题是切合他心意的,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这是使谈话顺利进行的最好条件和保证。

在两个人的谈话中,一个人在说话时,既不抬头,也不看另外一个人,只顾说自己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表示了对另外一个人的轻视。

当一个人用两只眼睛长时间地盯着另外一个人时,绝大多数情况都是期待着对方给予自己一个想要的答复。这个答复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一项计划的起草,可能是一份感情的承诺,不一而定。

当一个人用非常友好而且坦诚的眼神看另外一个人,间或地还会眨眨眼睛,说明他对这个人的印象比较好,他很喜欢这个人,即使他犯了一些小错误,也可以给予宽容和谅解。

当一个人用非常锐利的目光,冷峻的表情审视一个人的时候,有一种警告的意思。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眼神

人的眼睛是传神的,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眼睛传出的内容也不同,不了解这一点,就有可能产生对眼神的误解。

有关这一点,就曾在纽约市的一所中学中明确地反映了出来。

一名15岁的在校就读的女学生,来自波多黎各,有一天和几个女同学在盥洗室被人碰上了,人们怀疑她们在那儿抽烟。而这群女孩中多半是校内闻名的捣蛋分子。可这位波多黎各女孩利维亚并无不良记录。但校长在跟她谈话后确信她这次犯了校规,并决定不许她再上课。

利维亚并没有承认她犯了过错,后来校长说:“很简单,是她的目光,她绝对不愿正视我。”

不错,利维亚在和校长谈话时始终凝视着地板,不愿正视校长,这种姿态被判断为明显的犯过错误。

可是利维亚的母亲却坚持说:“我的女儿绝不是一个坏孩子。”她去向她的朋友和邻居求救,结果在这件事发生的第二天早晨,波多黎各的学生家长们就在校园里举行了一次示威。

幸亏约翰·弗洛里斯先生在这个学校教西班牙文学,而且他和利维亚家住在同一幢大楼里。他对校长说:“在波多黎各,一个好女孩是从来也不敢正视一位成人的,这是尊重别人和听话的表现。要利维亚正视你,就像要她去做坏事一样难。她和她母亲一样都很难向你提出意见,在波多黎各,这样做对一个正派的家庭来讲是一种有损名誉的行为。”

好在校长知道应如何承认错误和补救,他请利维亚、利维亚的父母以及嚷得最响的邻居们进去,跟他们再次谈了这个问题,表示歉意,并确认利维亚是个讨人喜欢的姑娘。

由此可见,国家不同,风俗不同,人体语言也不同。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使用不同的目光,对我们所熟悉的目光也有不同的解释。

不仅各个国家和各个地区眼神所表达的意义有别,就是在同一张脸上,在不同背景下,眼睛也会传出不同的“神”。

比如,在美国,男人们除非得到女人行为语言上的允许:一个微笑,回头一瞥或是直接接触男人的眼睛等,否则,不管时间长短,男人们注视女人是不允许的。而在别的国家里,就另有不同的规矩。

在美国,如果一个女人较长时间地注视一位男子,她就等于是在言辞上表示亲近了。她的信号表示:“我看你很惹人喜欢,你可以亲近我。”而在拉丁语系的国家里,虽然允许身体上有更自由的动作接触,但那种注视,可能就表示直接引导对方在身体上的“作为”了。这样你就不难解释利维亚为何不愿意用眼睛注视那位校长了。

另外,在美国,两个人如果不想打斗或者有意亲近,他们是不会长时间地凝视对方的。任何人注视他人过久,而使得对方心烦意乱时,对方就开始怀疑他到底要耍什么花招了。

还有一个不宜贪婪注视的例子:如果有人注视我们而引起我们回报注视他时,他应当首先移开目光。假定他不向别处转移视线,仍旧一个劲儿地盯着你,你就会感到不愉快,甚至觉得不对头。因此我们就会难堪不安,烦躁气闷,甚至会发生打斗!

几种常见的眼部动作

先说眨眼,眨眼的动作有连眨、超眨、睫毛振动之分。连眨发生于快要哭的时候,代表一种极力抑制的心情。超眨的动作单纯而夸张,眨的速度较慢,幅度却较大,眨的人好像在说:“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所以大大地眨一下以擦亮它们,确定我所看到的是事实。”睫毛振动时,眼睛连眨,迅速开闭,是种卖弄花哨的夸张动作,好像在说:“你可不能欺骗我哦?”

在正常而放松的状态下,人们的眼睛每分钟会眨6~8次,每次眨眼时眼睛闭上的时间只有十分之一秒。但是只要处在压力比较大的状态,比如撒谎或极度焦虑的时候,人们眨眼睛的频率就很可能显著提升。回答问题时感到压力的人,由于思维过程加快,会导致眨眼频率增加。苦思冥想、专心致志,或者瞪着某种东西仔细看的时候,眨眼速度则下降到每分钟2~3次。

再来看看眼睛上扬的动作。眼睛上扬,是假装无辜的表情,这种动作是要向别人表明自己确实无罪。目光炯炯望人时,上睫毛极力往上压,几乎与下垂的眉毛重合,造成一种令人难忘的表情,传达着某种惊怒的心绪,斜眼瞟人则是偷偷地看人一眼又不愿被发觉的动作,传达的是羞怯腼腆的信息,在做这个动作时就仿佛是在说:“我很害怕,不敢正视你,但又忍不住地想看你。”

挤眼睛是用一只眼睛使眼色表示两人间某种默契,它所传达的信息是:“你和我此刻所拥有的秘密,任何其他人无从得知。”在社交场合中,两个朋友间挤眼睛,是表示他们对某项主题有共通的感受或看法,比场中其他人都接近。两个陌生人间若挤眼睛,则无论如何,都有强烈的挑逗意味。由于挤眼睛意含两人间存有不足为外人道的默契,自然会使第三者产生被疏远的感觉。因此,不管是偷偷或公然的,这种举动都被一些重礼貌的人视为失态。

迷人的“睡眼”

西班牙哲学家奥蒂加认为,睡眼是一种最复杂的瞥视,因为它既隐蔽又明快,若明若暗,令人难以揣摸。这种瞥视的表现是:微睁双目,睡眼惺忪,既像是若有所思,又仿佛由衷地陶醉。你见过画家后退几步欣赏他自己的画的神态吗?这些就像法语所说“他们的眼睛都在后台”,即偷看之意。

奥蒂加形容这种目光时说:眼睛只留出一条窄缝,几乎有3/4都闭着,似乎在隐藏自己,遮掩注视,而事实上,眼睑留出“瞥视”,并犀利地投射出去。

奥蒂加叹道:“这种瞥视,眼睛像在打瞌睡,但在这甜甜的睡意笼罩下,人是更为清醒的。谁拥有了这种瞥视技能的眼睛,谁就拥有了无上的财富。”

奥蒂加还补充说,巴黎这个地方的人就具有这种瞥视技能,它投射到任何人的脚上及各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被认为具有这种瞥视能力,还有露丝·安盖莉。在好莱坞,洛伯·米契姆也具有这种瞥视技术。梅西也利用这一技能,而法国女星西蒙丝娜更因为对瞥视的运用独到自如,至使她虽到中年,仍姿色不减,魅力夺人。

凝视的行为

除了说话之外,凝视的行为也是信息不可或缺的传递方式。

在生活中,我们能真切地感觉到:我们跟某些人谈话时,有些人可以使我们觉得非常舒服,另一些人则使我们感到不自在;还有一些人似乎是不可信的。这主要同他们跟我们谈话时凝视我们或被我们凝视的时间长短有关系。

心理学家肯顿曾经做过一项实验,发现两个人在谈话开始和接近结束的时候,彼此凝视对方的频率会显著地增加。通常在开始谈话时,说话者会凝视对方,表明现在他或她要开始谈话了,请对方注意;而在话题结束时的凝视则是说话者想确认对方究竟听进去了多少,也就是说观察视线往来的频率,多少能看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肯顿的实验还发现移开视线的时机不同,含义也有所差异,一般初次见面时会首先移开视线的人,反而是在当时占了上风的人,或是性格较为坚强、外向、积极和主动的人。表明一个人能否用自己的气势征服对方,取决于目光交会的最初30秒,因为视线交会时,一旦其中一个人先移开视线,另一个人就会开始注意对方的心理状态,并在内心揣测:“我有什么地方不对吗?”

在交谈的过程中,如果对方不时地把目光移向远处,则表示他们对说话者的谈话内容不感兴趣,或另有所思,正在盘算着另外的一件事情。这时候说话者最好停下话语,或转到对方喜欢的话题上,否则他们会对说话者产生厌烦感,说不定不会给说话者下一次谈话的机会。

和异性视线相遇时故意避开,表示关切对方或对对方有意,之所以避开对方的视线,是因为害怕对方对他们产生不悦,因为直视陌生人,特别是直视异性是不礼貌的行为。

交谈的时候根本不看对方,可以视为对对方不感兴趣或不愿接近对方。对方若是知趣就乖乖地离去或停止谈话,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免得浪费彼此的时间,交谈不会有好结果的。

如果是当对方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观点时,听者长时间地凝视对方,目光久久不移开的时候,那就表示他不同意对方的看法。因此,假设你和一个地位比你高的人谈话,在你想表达反对意见时,你不妨把凝视他的时间拉得比平时稍长一点,这样他就会明确地感觉到你的态度。

凝视的范围

与人谈话的过程中,注视对方时间的长与短会传递出不同的非语言信息。另外,注视的部位也同样如此。研究者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与他人说话时,有意地注视对方身体的某一部位,会让对方感受到来自你目光语言传递给他的某种信息,大体分为三种。

一、业务性的凝视

这是人们在洽谈业务、磋商交易或贸易谈判时所使用的一种凝视行为。这种凝视就是设想对方的前额上有一个三角。这个三角就是以双眼为底线,上顶角到前额。你的视线要盯住这个地区,这样就可以造成一种严肃的气氛,使对方感到你是认真的。在交谈过程中,如果你的目光总是落在这个三角部位,那么,你就会把握住谈话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因此,这种凝视是商人和外交人员经常使用的一种凝视行为。

二、社交性的凝视

这是人们在社交场所使用的凝视行为。这些场所包括鸡尾酒会、茶话会、舞会和各种类型的友谊集会。这种凝视也应当注视对方脸上的三角区域,不过,这个三角是以两眼为上线,嘴为下顶角,也就是在双眼和嘴之间。

我们通常是在毫无威胁感的环境下把目光投向这个区域,而且,我们凝视的目光也会让对方觉得安心,认为我们没有侵略性。在交往应酬中,人们的目光普遍注视的就是这个区域。

三、亲密的凝视

这是男女之间,特别是亲人或恋人之间使用的一种凝视行为。这种凝视就是从对方的双眼开始,越过下巴,直至身体的其他部分。在亲密的会见中,这个三角在双眼和胸部或乳房之间,如果从较远的距离凝视,这个三角在双眼和胯部之间。男性和女性都用这种凝视来表示对对方感兴趣,如果对方有意,就会回报以同样的凝视。

另外,不可忽视对方投来的轻轻一瞥,这看似不经意的动作中,通常包含着兴趣和敌意,怎样判断呢?

对方向你投来轻轻一瞥时,若伴随着轻轻扬起的眉毛或笑容,即表示对方对你感兴趣,这种身体语言传达出的是求爱的信息。但若伴随的是皱眉或压低的嘴角,即有蔑视之意,传达出的是敌意或批评的负面态度,遭遇此种目光时,就要小心了。

知道了不同场景下的凝视范围,你就该明白,用眼睛看着他人身体的不同部位,对于其交往的性质和交际的结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假设你是某大公司的总经理,现在你想批评一个懒惰的或同顾客吵了嘴的公司职员,当这个职员来到你办公室的时候,你对他应采取哪种凝视?

这个时候如果你采用社交凝视,那么,尽管你的讲话是非常严肃的,但那个职员也可能在听你训话时表现出漫不经心的态度,因为这种目光所凝视的部位会削弱你的语言的严肃性。

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业务凝视。在这种情景中,如果你的目光停留在职员的眼与前额之间,再加上你的有声语言,就会对他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影响,而且看上去也会显得严肃认真。对此,职员一般既不会产生敌对和抵触情绪,也不会漫不经心,领导对他的教育和帮助将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在男女间的友好交往中,特别是在谈恋爱的时候,如果男女任何一方使用业务凝视,那么,无情、无意或冷淡就会写在他或她的脸上。如果女性想在异性面前显得严肃而使他人不敢轻举妄动,那么,她只需要减少向对方目光的投递,在投递目光时使用社交凝视或业务凝视,就可以打消他人的一些非分之想。对于女性来说,这种凝视可以避免使对方触发感情,并可避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礼貌性的凝视

我们对待一位不太熟悉的人,一定要注意避免凝视对方过久,同时又不能忽略掉对方。把对方当人而不是物来看待时,我们就得使用一种适度的、有礼貌的注视,注视的时间要稍长一点,让对方清楚地知道我们在看他,然后再很快地把目光移开。这就相当于我们在告诉对方:“我已经注意到你了。”过一会儿又表示:“不过我并不想无端地侵入你的私人防区。”

在这种凝视技巧中,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死盯住对方眼睛不放,我们既要注视对方又不能深深陷入于眼神之中,要适时地转移视线,切不可以报以“辨认似的”注视。

相互凝视,随着两人相遇的地点和情形不同而有不同方式。假如你在街上与某人迎面而过,在彼此距离3米左右时,可以看着来人,然后马上移开视线迎面而过。其实,在距离还远一些时,双方都已经发出了将要通过那一方向的信号——对着自己的前进方向简短地一瞥。因此,彼此都会略作躲闪而自由地相互通过。

葛夫曼博士在《公共场合中的表现》一文中,谈到这种过路相遇的问题,认为短暂瞥视和眼睛往下看是在用行为语言表明:“我知道你,我不畏惧你。”

如果要强调这种信号,你可以在移开视线以前直视对方的面部片刻。

有时候这些规则遵守起来也比较困难,尤其是两个人当中又有一人戴了墨镜的时候。他们之间到底怎样互相注视就不易察觉了。他在窥探我吗?他在全神贯注地盯着我吗?戴墨镜的人好像有种安全感,似乎他可以盯住观察任何人而不会引人注意。实际上,这纯粹是自我欺骗和一种宽慰。而不戴墨镜的人却认为:那个戴墨镜的人一直在盯着我不放。

当我们遇到了名人时,我们也常常使用这种交替注视的做法,我们似乎在向对方表示我们专注敬重的心情,而不是企图不礼貌地凝视他。对待跛脚人或生理有缺陷的人也是如此。适时的注视,要在可能被认为是凝视之前迅速移开视线。在任何特殊场合,凝视造成尴尬局面时,这一技巧都十分适宜。当我们看到一对不同种族的夫妻时,也使用这种技巧。一个男士留着奇怪的胡子,蓄着同女人一样的长发,穿着稀奇古怪,或者见到一位穿着极短裙子的女孩时,我们也常常使用这种简短的瞥视技巧,避免“祸从眼出”。

反之,我们如果想要贬低某人,蔑视某人,我们就会采用一种不礼貌、无修养的凝视,久久地盯住对方。我们不停地注视,甚至加以品头论足。那些不提倡不同种族联姻或来往的人,会粗野放肆地凝视一对不同种族的男女。厌恶男人蓄长发、长胡须或女孩穿超短裙的人,也可能表现出一种不合礼仪的、正常人难以接受的长久凝视。

不礼貌的盯视

被激怒的公牛在角斗之前,总要瞪圆了眼睛相互打量着对方。人类也一样,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墨守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不能直视你不认识的人。如果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死死地盯视一个人,不管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显示着我们一种不礼貌的表现,会令对方感到非常不舒服,从而对我们产生一种不好的印象。

盯视作为一种特定的眼神是在某些特定场合,作为心理战的手段使用的,如果我们在正常的社交场合中贸然使用,很容易造成误会,让对方有一种受到侮辱甚至挑衅的感觉。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曾做过一项实验,让参加实验的男女站在十字路口,目不转睛地盯着等信号灯过马路的行人。结果,当出现绿灯信号时,行人为了逃避盯住自己的目光,都像逃命似的加快步伐,很快冲过马路。

从这个实验说明,人们是多么讨厌别人用眼睛紧紧盯住自己。因为被人死死盯住,心里就会产生一种威胁与不安全感。我们在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两个人吵架的场面,两个人摩拳擦掌,怒目相对,目光透出挑衅的意味,随着两人距离的缩短,激烈的“战斗”就开始了。记住,挑衅性的目光大都是直视,甚至盯住不放。

但是,男女间钟情的目光在这时就得另当别论了,两个人从不相识,到在某个地方相遇,相互都被对方所吸引,目光就不自觉地落到了对方的身上。这时,你一定不要误解了这种目光的含义,这种目光是没有国界的。

在大多数情况之下,直视对方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你看到了感兴趣的事,也要控制好观看的时间,这样才不至于引起误会。

但如果别人是成心盯视着你让你难堪,你也不必让它来改变你回应的方式。你可以以盯视回击(倘若这样做不会给你带来麻烦),也可以置之不理。说到底,眼睛长在你的脸上,你不必向他们的“眼球威胁”妥协。

其他眼神的含义

眯视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不太友好的身体语言,它除了给人有睥睨与傲视的感觉外,也是一种漠然的语态。在西方,对异性眯起一只眼睛,并眨两下眼皮的动作,被理解为是一种调情的动作。“眯视”,对于漂亮女性,常常传递着一种“色眯眯”的语言,让她们感觉受到一种无形的骚扰。这样的肢体语言常常让我们的第一印象大打折扣,所以在日常的交往中,我们应该减少这种眼神语的使用频率,以保证自己的形象良好。

如果在我们的眼神中表现出一种有意无意的回避,或者刻意地去回避对方的眼光,甚至用眼睛瞟来瞟去,就会让对方觉得我们很不专心或者心虚,从而对我们产生不信任的感觉。既然我们做人做事都是光明磊落的,就应该毫不避讳地迎接任何目光,这样不但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也会给人一种震慑力,从而使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尽快达成。

四处漫游是一种非常明显的没有主见的眼神,也表示出一种犹豫、举棋不定的思想状态。这样的身体语言信息会让人觉得我们是无足轻重的,所以我们就变成了不值得与之商谈的人,也就不会得到他人心理上的认可和承认,自然不会顺利地办成任何事情。

如果不是先天的缺陷,斜视表示出的是一种轻蔑的神态。眼睛的形状常常与一定的性格类型有关。“斜视眼”的眼神动作通常是用来表示某个不能信任的或无耻的人的一种称号。例如几千年前,古希腊的荷马就用贬损的手法描写过一个人“腿有残疾,满脸皱纹,而且眼睛斜视”。可见,眼睛斜视通常会让人觉得这样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

可是有些人却常有斜视的习惯。一般来说,眼睛斜视是为了以谨慎的态度来估计周围的环境,同时又不愿让别人察觉到自己的感情,其目的就是要隐藏而不是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情,也就是以一种自我保护的态度,用戒备的目光评估社会及其人们的表现。

瞟别人是表示认同的一种普遍而本能的反应,是自然而然的问候标志,也可以表示关切和喜欢。当别人飞快地(大约为0.2秒)瞟你一眼时,你能看到这个动作。每天在大街上走,你都会瞟瞟街上的行人,而自己完全不知不觉——你的脸上表达了彼此的问候,但心里却没有留下印记。

眼球转动表达的意思

人的眼球的前端突出,前后直径约为25毫米,横向直径约为20毫米。它是由眼球壁和折光系统两部分组成的。其中,眼球壁有三层,外层呈白色,包括角膜和巩膜。角膜是约占眼球球面1/6的透明部分,厚约1毫米。巩膜是眼球后部起保护作用的部分。中层是脉络膜,其中前面有环状虹膜,中间是瞳孔。内层是视网膜,拥有大量的视锥细胞。附着在眼球外侧的肌肉用来调整眼球的朝向。眼球的运动形式很多,可以表达的内容也很丰富。

我们平时所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很多情况下指的就是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