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农业——水产业技术(现代都市农业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4 11:55:43

点击下载

作者:付明星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现代都市农业——水产业技术(现代都市农业丛书)

现代都市农业——水产业技术(现代都市农业丛书)试读:

序言

都市农业的理念自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我国以来,逐渐成为国内大中城市的共同选择并在实践层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上海、北京、成都、武汉等特大城市的都市农业已具备了一定的水准和区域性特色,被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命名为国际都市农业示范城市。与此同时,国内专家学者在都市农业的理论研究和模式探讨方面也作了大量工作,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陆续问世。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指导基层实践的具体技术与实际操作的书籍甚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

由付明星同志主编的“现代都市农业”丛书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为主线,紧密结合我国当前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所亟需的最新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分种植、水产、畜牧、农机、农村能源、乡村旅游、“两型”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与监管、动物疫病防控、阳台·屋顶·庭院农业、农业信息与农产品现代物流、农村土地经营与产权交易等12个分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普及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指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城乡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丛书的撰稿人既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武汉工业学院等高等院校涉农的教授,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湖北省农科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武汉市农科院等涉农科研院所的学者,也有湖北省及武汉市相关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专家,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高水平编写团队。该丛书既可作为现代都市农业相关从业人员的技术参考指导用书,也可作为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行业技术服务部门和业务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工具用书。

在“现代都市农业”丛书即将付梓之际,我衷心希望它的出版发行能够进一步繁荣农业科普事业,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点燃广大农民朋友科技致富激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5.25第一章鳜鱼池塘健康养殖技术第一节概况一、分类与分布

鳜鱼(Siniperca spp)在分类上属鲈形目,鮨科,鳜属。鳜鱼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各大河流、湖泊、水库均有分布,尤以长江流域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的资源分布最大。鳜鱼在我国的种类有3属9种,包括翘嘴鳜、大眼鳜、斑鳜、长体鳜、中国少鳞鳜、高体鳜、暗鳜、柳州鳜、波纹鳜。目前进行人工养殖的仅翅嘴鳜和斑鳜。二、养殖的现状和前景

人工养殖的鳜鱼是指鳜属中的翅嘴鳜(Siniperca chuatsi),俗称季花鱼、桂鱼等。鳜鱼是我国传统的名优淡水鱼类,肉质细嫩,无肌间刺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唐代诗人张志和著名诗篇“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赋予鳜鱼美食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美味、健康、富贵的鳜鱼越来越被消费市场定位为大众化的高档水产品。

人工规模养殖鳜鱼最早报道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湖北省麻城县浮桥河水库网箱养殖鳜鱼开始的。80年代末期,科研部门开始对鳜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等应用技术进行系统研究。90年代初,武汉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率先攻克鳜鱼苗种“寸片关”技术难题,随后在武汉新洲区涨渡湖渔场、江夏牛山湖、鲁湖渔场、湖北省汈汊湖渔场、洪湖大沙湖渔场进行鳜鱼苗种规模生产示范与推广,基本实现了鳜鱼苗种规模化生产,解决了鳜鱼人工养殖主要依赖长江天然“江花”品种不纯的制约,从而极大地推动了鳜鱼人工养殖业的发展。

鳜鱼人工养殖开展20多年来,养殖模式不断更新,从最初的网箱养鳜为主,发展到现在的池塘主养鳜鱼、河蟹池塘混养鳜鱼、湖泊增殖鳜鱼等多种模式。鳜鱼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广东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湖北引进长江翘嘴鳜,依据其得天独厚的气候和饵料鱼资源,率先实现鳜鱼养殖产业化,已成为我国主要的鳜鱼苗种生产基地和商品鳜鱼养殖基地,全国90%以上鳜鱼苗种,50%以上的商品鳜鱼市场被广东占有。据2009年全国水产统计年鉴报告,2008年全国鳜鱼生产量达22.9万吨,产值规模超100亿元,产量排名前五位的主要是广东、江西、安徽、江苏、湖北。由于鳜鱼消费市场潜力大,养殖经济效益好,因此鳜鱼养殖业今后在我国仍将会有大的发展。第二节生物学特性一、形态特征

体高,侧扁。头大而尖,头后背部隆起。腹部圆。口大,下颌明显长于上颌,上颌骨末端可伸达眼后缘。上颌、下颌、锄骨及口盖上均有小齿。眼大,眼径等于或大于眼间距。前鳃盖骨后缘呈锯齿状,下缘有4个刺;后鳃盖骨后缘有2刺。背鳍分两部分,前部分为棘,后部分由分支鳍条组成,其起点位于胸鳍起点的稍前方,基后部近尾鳍基。胸鳍为圆形。腹鳍胸位,也有硬棘。臀鳍外缘为圆形。尾鳍为圆形。头部及全体披细鳞,侧线在体中段向上弯。体色黄绿,腹部灰白,自吻端穿过眼至背鳍起点处有一斜形褐色斑条,背鳍棘中部处的两侧有一较宽的褐色斑条,向下可达胸鳍后缘处的距离,体侧上部有较多不规则的褐色斑块及斑点。二、生态习性

1.栖息 鳜鱼属底层鱼类,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泊和水库。自然条件下,通常生活在静水或水流缓慢等较洁净的水体中,尤以水草繁茂的河段、湖泊数量较多。冬季水温低于7℃,栖息在深水处。春季水温回升后,鳜鱼逐渐游向浅水区觅食。人工养殖中,夏、秋季鳜鱼常隐藏在池边水草旁,早春和晚秋鳜鱼常用尾鳍将淤泥搅拨掉,形成沙质或硬泥底基的窝穴,然后成群卧藏其中。冬季则栖息于池塘深处。

2.食性 鳜鱼是典型的肉食性凶猛鱼类。终生以活鱼为食。刚孵化脱膜时体长3.20~3.85毫米,借助孵化水流身体上下窜动,依靠自身卵黄囊营养,这段时期称为胚后内源性营养期。3~4天后,体长达4.46~5.10毫米,即开口摄食外界营养,这时游动能力较差,其摄食主要依靠水流将游至身体前方的饵料鱼捕获,绝大部分是将饵料鱼的尾部吃进,少部分吃进饵料鱼的头部。体长达7毫米的仔鳜,捕食能力明显增强,在静水中可顺利摄食,其摄食行为可分解为注视、跟进、识别、袭击、咬住、吞噬反应等一连贯动作。体长10厘米以上时,则以适口的小型鱼类为食,饥饿时同类间相互蚕食。

鳜鱼对饵料鱼的种类选择性不是很强,人工养殖条件下,所投喂的花鲢、白鲢、青、草、鲤、鲫、鳊、鲴、鲮等适口饵料鱼均能有效摄食。相对来说,鳜鱼喜食体型细长的鱼类,如鲮、鲴、草鱼等。鳜鱼摄食有明显的节律,凌晨和黄昏是鳜鱼的两个明显的摄食高峰期。

3.生长 长江中下游地区6~9月份,是鳜鱼的生长旺季,平均水温26~33℃,鳜鱼摄食旺盛,摄食量大,生长最快,月增重最高可达150~200克。进入11~12月份,水温降至10℃左右,鳜鱼仍未停食,即使在寒冷的冬季,鳜鱼仍能继续摄食生长。鳜鱼从野生资源开始人工养殖以来,经过20多年人工选育,鳜鱼生长速度提高30%~40%,养殖当年最大个体可达1000~1300克。

4.繁殖习性 鳜鱼能在江河、湖泊和水库中自然产卵繁殖,繁殖季节为4~7月份。长江流域4月底至7月初;北方较迟,6~7月份;广东、广西和海南进入4月就可催产。繁殖时适宜水温为最合适水温为25~281。鳜鱼性成熟较早,雄性通常一龄即可成熟,雌性性成熟年龄为二龄,人工养殖的鳜鱼生长发育更快,两性均能在一冬龄达性成熟,人工催产繁殖时,雌性最小3龄,雄性最小2龄,最小体重雌鱼1.0千克,雄鱼0.75千克。鳜鱼属分批产卵类型,产出的卵为半漂流性卵,能随水流呈半漂浮状态,在漂流中完成孵化。其卵径1.2~1.4毫米,受精卵孵化温度为20~32℃,受精卵约25~62小时胚体才能孵出,刚孵出的鳜鱼苗在卵黄囊消失后,即主动摄食外界营养。第三节池塘健康养殖技术一、池塘条件

鳜鱼养殖池塘条件比常规鱼养殖池塘要高,主要要求水源水质好,面积和水深适宜,淤泥较少等。养殖鳜鱼池塘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1.水源和水质 池塘水源方便,水质良好,溶氧量较高(大于5毫克/升),无污染,注排水方便。

2.面积和水深 主养鳜鱼池塘面积一般为5~10亩,面积过大,饵料鱼密度低,不利于鳜鱼捕食,增加了鳜鱼体能消耗,饵料系数变大;面积过小,池塘水质变化快,不利于管理。池塘深度要求2.5~3.0米,水深2.0~2.5米。

3.池形和周围环境 池形最好为东西向的长方形,这样既便于拉网操作,又能接受较长时间的光照。池塘周围不宜有高大树木和高杆作物,以免阻挡阳光照射和风力吹动,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气流对水面的作用,从而影响池塘溶氧量。

4.池塘底质的改良 养鳜鱼池塘要求淤泥较少,淤泥厚度在20厘米以内。每年冬季或鱼种放养前必须干池清除过多的淤泥,并让池底暴晒和冰冻,改良底质。鱼种投放前,最好用生石灰清塘,一方面杀灭潜藏和繁生于淤泥中的有害致病菌,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池水的碱性和硬度,增加缓冲能力。

5.池塘配套设施随着鳜鱼养殖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提高,鳜鱼养殖产量和产品品质不断提升。养殖鳜鱼池塘必须配备专用的电路,保证电力充足,供应及时。为了饵料鱼转运方便,需配备活鱼转运车。为了改善池塘溶氧和水质,每3~5亩池塘需配备一台1.5千瓦增氧机。鳜鱼主养池配备水质监测系统,可为科学调控池塘水质提供依据。二、池塘主养

为达到池塘鳜鱼多季均衡上市的目的,池塘鳜鱼主养分三种养殖模式。(一)鳜鱼早苗快速养成秋季上市养殖模式

指将武汉地区四月底至五月初早批繁育的鳜鱼苗,通过强化培育,供应充足的饵料鱼,在4~5个月内将鳜鱼快速养成商品鳜,于9月底至10月上旬上市销售,获取高效益。主要技术要点:

1.放养前池塘消毒 在鱼苗放养前7~12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带水全池泼洒进行清塘消毒,彻底杀灭池塘中的杂鱼、小虾及其他有害生物。

2.鳜鱼放养前基础饵料鱼的投放 鳜苗放养前10~15天培肥水质,选择鲮、鲢、草鱼等其中的一种水花作为鳜鱼下塘时的基础饵料鱼,密度60~100万尾/亩。

3.鳜鱼下塘前池塘水的处理 加注新水至水深1.0米以上,使用氯制剂消毒池水,杀死水中有害细菌和寄生虫。

4.鳜苗放养 将在鳜鱼苗种培育池养至4.0~10.0厘米的鱼苗拉起,按不同规格不同密度分别放入鳜鱼主养池。一般4.0~5.0厘米规格,密度1200~1300尾/亩;6.0~7.0厘米规格,密度1100~1200尾/亩;9.0~10.0厘米规格,密度800~900尾/亩。

5.饵料鱼配套养殖及投喂 一般按鳜鱼主养池与饵料鱼配套的1∶3~4比例配套饵料鱼养殖面积。饵料鱼品种可以用本地鲢、鲫、草鱼作为饵料鱼,其他时间段均以广东麦鲮作为配套饵料鱼。麦鲮养殖密度按50~100万尾/亩进行高密度养殖,随着鳜鱼的生长需要逐渐稀疏,一般为一次放足多次投捕。6~9月份生长旺季,每隔3~5天拉网投喂一次,具体见饵料鱼投喂适口规格(表1)。表1 不同规格鳜鱼适口饵料鱼规格(厘米)

饵料鱼投喂量,按月分别计算大致比例,具体见表2。表2 不同月份鳜鱼饵料鱼投喂量比例

6.水质管理 鳜鱼主养池水质要求“肥、活、嫩、爽”,水体溶氧5毫克/升以上,pH值7.5~8.0,非离子氨浓度<0.02毫克/升,硫化氢浓度<0.01毫克/升,亚硝酸盐氮<0.1毫克/升。每3~5亩安装1.5千瓦增氧机一台,晴天下午2:00~3:00开机1~2小时;气压低、天气闷热时在晚上12点后开机至次日凌晨。每隔10~15天,用生石灰15~25千克/亩兑水全池泼洒,或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保证池塘水质良好。

7.鱼病综合防治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放养前,池塘暴晒、除野、消毒;鳜苗下塘前洗澡消毒。鱼种阶段,定期抽样镜检,重点防治车轮虫、斜管虫、指环虫、锚头蚤等寄生虫疾病;8~9月份开始重点预防细菌性烂腮、细菌性出血;综合防控病毒性疾病。

该模式产量指标一般设定在400~500千克/亩,由于销售时间要求与市场紧密衔接,价格较高,亩产值在25000~30000元/亩,亩效益6000~10000元/亩。

2.鳜鱼中期苗养成冬春上市模式 指将五月底至六月初繁育的中期苗,通过饵料鱼配套投喂,在6~7个月内将鳜鱼养成商品鳜,于十二月底至翌年初春上市销售。其主要技术要点基本同第一种养殖模式,主要不同点就是饵料鱼配套投喂量6~9月比例略低,而且10~12月还要考虑饵料鱼配套。该模式产量指标设定在500~600千克/亩,由于销售时主要集中在冬春,市场价格相对较低,亩产值在20000~24000元,亩效益在3000~6000元。

3.鳜晚苗年底养成大规格翌年夏季上市模式 指将武汉地区6月底至7月中旬繁育的晚批苗,通过饵料鱼配套投喂,在10~12个月内将鳜鱼养成商品鳜,于翌年夏季上市销售,获得高效益。主要技术要点基本同第一种养殖模式,最大不同点就是鳜鱼养殖时间长,饵料鱼配套除6~11月采用麦鲮配套外,其他时间还要采用秋白鲢、鲤、鲫等养殖配套,饵料鱼难度加大,鳜鱼病害防治难度大。

该模式产量指标一般设定在500~600千克/亩,由于销售时主要集中在春夏高温季节,此时市场价格处于一年中的最高价,亩产值在30000~35000元,亩效益在8000~12000元。三、池塘混养

武汉地区目前比较常见的池塘混养模式有三种:

1.池塘河蟹鳜鱼混养 20世纪90年代末期,江苏率先在河蟹养殖塘内混养鳜鱼获得成功,现已在全国各地河蟹养殖塘中混养鳜鱼。其原理是:根据河蟹养殖池塘水草茂盛,水质好,溶氧高,适宜鳜鱼生长,但两者栖息水层及食性不同,通过营造两者互利共生的生态环境,池塘管理以满足河蟹要求为前提,鳜鱼以池中丰富的野杂鱼虾为食,一方面降低了野杂鱼与河蟹争食争氧争空间的矛盾,促进了河蟹的生长,提高了河蟹成活率和养成规格;另一方面廉价的野杂鱼转化为商品价值高的鳜鱼,达到双丰收,从而整体提高了养蟹池塘经济效益。

蟹池混养鳜鱼应做到:(1)选好鳜鱼苗种。应从本地正规鳜鱼苗种厂家选购品种纯、生长快、体质好、规格整齐的纯正翘嘴鳜。(2)把握好混养鳜鱼的规格数量。蟹池中混养的鳜鱼苗种在六月上旬前放养结束,规格要求5.0~10厘米,混养鳜鱼数量主要根据饵料鱼丰歉和适口性而定,一般每亩放养量控制在10~30尾,采用特别增投饵料鱼方式,可适当将鳜鱼种放养量增大到50尾/亩。(3)重视蟹池鳜鱼养殖管理。池塘布设微孔增氧设施,保持池塘较高溶氧。应对蟹池饵料鱼数量进行抽检调查分析,如野杂鱼数量较少,则应先在蟹池中投放少量(4~5尾/亩)鲫鱼亲本或鲢、鳊、鳙夏花。要谨慎使用药物,防止药物致鳜鱼死亡。

2.池塘鳜鱼—鲮鱼—常规鱼种混养 指在生产常规大规格鱼种的同时,增投当年麦鲮夏片、鳜鱼种,通过培肥水质,投喂饵料,促进规格鱼种和麦鲮的生长,池中鳜鱼以适口麦鲮为食,不断减少池中饵料鱼数量,持续性降低池塘负荷,从而使池塘初级生产力得以最大程度的释放,低值的麦鲮及小型野杂鱼转化为商品价值高的鳜鱼,最终收获大规格鱼种、商品鳜及未消耗完的麦鲮,从而实现池塘增产增收。该模式适合那些面积大(30亩以上),开挖回型沟能够进行种草养鱼的粗养池。主要技术要点包括:(1)放养种类。主要以花鲢夏花、麦鲮夏花、鳜鱼苗种为主,少量搭养鳊、鲫、鲴等夏花鱼种。(2)放养时间规格及密度。五月初淹青后,花鲢夏花(规格为1.5~2.0厘米)按1.0万尾/亩投放;5月中旬投放第一批麦鲮夏花(1.5~2.0厘米),密度5.0万~10万尾/亩;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投放鳜鱼苗种,规格5.0~6.0厘米,密度150~200尾/亩,同时投放第二批麦鲮夏花,密度10万~15万尾/亩。(3)养殖与管理。鳙、鲮的产量是决定该养殖模式成败的关键。鲮、鳙由于密度较大,生长较鳜鱼缓慢,保证了鳜鱼的正常摄食,但若鳙、鲮生长过缓,影响饵料鱼整体产量,则鳜鱼亩产也不会很高,所以要加强饵料鱼鱼种的饲养管理,要定期根据池塘内麦鲮的规格,适当调整投喂量及次数,使其和鳜鱼同步快速生长。高温6~9月份,由于池塘鱼类密度大,要保证投饵施肥,池塘水质保持“肥、活、嫩、爽”。每5~10亩,安装增氧机一台。定期用生石灰、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由于鳙、鲮疾病较少,池塘以鳜鱼防病治病为主。(4)养殖周期与起捕。该模式由于鳜鱼养殖密度不大,加之饵料鱼供应持续充足,因此鳜鱼生长较快。养殖至9月中旬,早批鳜鱼苗即达上市规格。一般从九月中下旬开始,鳜鱼便可陆续用丝网起捕上市,至11月下旬,池塘鳜鱼基本上可以销售完。池塘干塘时间应以麦鲮临界温度为准,在水温下降至5℃以下,麦鲮开始死亡,7℃以下土鲮开始死亡。因此池塘应在冬季大寒潮来临之前,干塘起捕池塘内剩余的鳙、鲮以及其他鱼种。(5)产量与效益。该模式鳜鱼产量一般在50~100千克/亩,鳙鱼种产量100~150千克/亩,剩余麦鲮产量50~100千克/亩。亩产值在3500~6000元,亩效益在2500~3500元。

3.池塘套养 成鳜的套养主要有成鱼池套养和亲鱼池套养两种方式。鳜鱼种放养一般亩平3~5厘米的鳜鱼40~50尾或8~10厘米的鳜鱼15~20尾。具体放养量可视塘内野杂鱼的多少而增减,以充分利用野杂鱼为前提。由于鳜鱼对溶氧要求比家鱼高,因此混养塘水质要控制,定期注入新水,定时开启增氧机,另外鳜鱼对某些杀虫药物较敏感,施药时应特别慎重,采用此方法套养鳜鱼,新增鳜鱼产量10~15千克/亩,增收200~300元/亩。四、捕捞与运输

鳜鱼的捕捞、运输和销售是鳜鱼养殖生产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养殖的最终效果。

1.捕捞 池塘养殖鳜鱼的捕捞主要用成鱼拖网、丝刺网和干塘等方式进行。捕捞前一般用撒网或丝刺网检查池塘中鳜鱼生长规格及达标鳜鱼比例,只有在达标商品鳜比例超过80%的前提下,才能考虑用拖网全池拉网起捕。随着拉网起捕数量越来越少,再采用降低池塘水位的方法,直至最后干塘起捕。干塘起捕鳜鱼时,应带水操作。由于死鳜鱼的商品价值大大低于活鳜,因此商品鳜鱼销售采用活鱼销售方式,在捕捞操作时应十分细心,防止鳜鱼受伤或因操作不当而发生死亡。

2.运输 鳜鱼的运输,应视规格、数量和距离远近,采用经济实用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手段。

鳜鱼夏花运输,用塑料袋注水充氧运输较好。一般30厘米×60厘米规格的氧气袋,规格为1.5~2.0厘米装300~400尾,规格为3.0~4.0厘米装200~300尾,5厘米以上鳜鱼种不要用塑料袋充氧运输,以免鳍条刺穿氧气袋。用氧气袋运输时,应避免高温,防止阳光直射,以免影响成活率。一龄鳜鱼种运输,短距离可用广口容器装水运输,中长距离应用活水车装运。商品鳜鱼运输应配备双套增氧设备,高温天气带冰降温,确保运输成活率。第四节饲养管理一、水质调控“养鱼先养水”。鳜鱼养殖的核心重在水质调节,保持良好水色及充足溶氧是鳜鱼水质调控的目标。水质调控要点为:(1)鳜鱼下塘前,要培好水质,水色以嫩绿色为宜,养殖中后期应始终保持“肥、活、嫩、爽”状态。

⑵每3~5亩安装1台1.5千瓦增氧机,并适时开启增氧机,保持池水溶氧5毫克/升以上。晴天下午1~3时开机1~2小时;阴雨连绵、气压低的闷热天气提前开机,并注意通宵开机。一般池塘溶氧最低的时间是凌晨5:00-6:00,时刻避免发生鳜鱼浮头死鱼事故。

⑶鳜鱼主养池透明度保持25~30厘米。若水质过肥,藻类生长过盛时,全池可泼洒“四季安”;水质过瘦,发黑时可全池泼洒“双氧氯'培肥水质,促进藻类生长,加速水体的物质循环。(4)水色呈墨绿色时,即晴天水色变化不明显时,可第一天泼洒“四季安”,第二天遍洒“双氧氯”改水。(5)高温季节每隔半月投放“水鲜”或“改水素”等调水素,转化池塘过多有机物质,降低氨氮、亚硝酸盐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减少应激因子,增强鱼体抵抗力。(6)寡水(不反光的水)极易发生病毒病,可先全池洒“双氧氯”,第二天再施“水鲜”,药性消失后使用无机肥培肥水质。(7)通过观察鳜鱼粪便的形状、颜色差异掌握鳜鱼生长状况。如粪便黏着度高、呈长条状、灰白色、疏松的粪便说明鳜鱼生长较好;如粪便呈颗粒状、不均匀、颜色过浅或过浓时,说明鳜鱼生长状况不佳,多由水质不良引起,建议视具体情况使用“水鲜”或“水宝”等改良水质。(8)如发现中毒症(即表现为吐食、粪便稀短),可全池泼洒水质改良剂,消除水体有害因子,缓解应激状态。(9)如池塘饵料鱼多,鳜鱼摄食状态不佳,说明池塘水质不佳或鳜鱼已患病,须取样镜检观察,对症下药。二、投饲管理

鳜鱼养殖成本70%由饵料鱼决定,而且鳜鱼饵料鱼要求鲜活、规格大小适口,因此鳜鱼养殖过程中饵料鱼配套难度大,直接关系到养鳜成败。(一)饵料鱼配套

须根据鳜鱼养殖规模的大小,预先对全年各个阶段所需饵料鱼的数量和规格制定周密、细致的生产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以保证做到饵料鱼数量充足、体质健壮、规格适口、供应及时。简单概算全年所需饵料鱼重量方法为:计划出售时商品鳜的个体重量,减去放养时鳜鱼种的个体重量,得出每尾鳜鱼在饲养过程中新增加的个体重,然后乘以放养时鳜鱼种的总尾数,乘以鳜鱼种饲养的成活率(60%~80%),再乘以饵料系数(4~5),即得出全年所需饵料鱼的重量。(二)饵料鱼投喂技术

1.投饵量 投饵量的多少随着水温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规律是春少、夏多、秋渐减。在不同的季节,鳜鱼的摄食率是不同的,6~7月份摄食率为20%~30%;8~9月份为25%~20%;10~11月份摄食率为10%~5%。在冬季的低温期,鳜鱼不停食,仍要少量摄食。

2.饵料鱼规格 合理的饵料鱼规格,即要求便于鳜鱼的猎捕和吞食,又要求饵料鱼不能太小。太大,鳜鱼不能吞食;太小,不仅不经济,而且还会导致鳜鱼频繁捕食,消耗更多的体能,提高饵料鱼系数。因此,在饵料鱼生产环节,尽量做到规格适口。

3.饵料鱼投喂频率 一般在6~9月份鳜鱼生长旺季,每3~5天拉网投喂1次。10月份以后可降至10~15天拉网1次。

4.饵料鱼消毒 饵料鱼在投放前1~2天,可对饵料鱼塘进行杀虫杀菌消毒处理。饵料鱼进池前须对鱼体浸泡消毒,可选用“聚维酮碘”或“杀车灵”,以避免寄生虫或病原微生物带入鳜鱼塘。第五节病害防治一、预防措施

鳜鱼生活于水体底层,患病后难察觉症状,一旦浮于水面显现症状时,就已进入疾病的中晚期,治疗难度较大,因此,应实施健康科学的养殖模式,保持池塘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1.彻底清塘 冬季暴晒池底,清除过多淤泥。在鳜鱼种下塘前,采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

2.合理密养 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环境条件、养殖技术水平、饵料鱼的充足与否、资金投入等因素而定。湖北地区养殖鳜鱼不能照搬广东模式,片面追求高产量。建议鳜鱼苗种放养量以800~1200尾/亩为宜。

3.加强水质管理 鳜鱼养殖的核心重在水质调节,保持良好水色及充足溶氧。

4.把好饵料鱼关 要求投喂饵料鱼规格适口,无病无伤,供应量充足均衡。

5.不滥用药物 预防药物应避免使用强刺激性、高危害、高残留等违禁药物。

6.选用抗病力强的苗种 从正规苗种生产厂家选购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的鳜鱼。

7.做好隔离措施 养殖区域进排水渠分开。一旦发病,应严格避免饵料鱼、水源、工具等相互传染。二、常见病害的诊断与治疗1.车轮虫、斜管虫病(1)病原体。车轮虫、斜管虫。(2)病因。由车轮虫、斜管虫寄生引起。在池塘过小、水体过浅、水质过肥或过瘦、饵料鱼不足,放养密度过大、尤其是连续阴雨天气的情况下极易发生,水温28℃以下,危害各种规格鳜鱼。流行时间: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严重寄生时,可引起鳜鱼苗种的大批死亡。(3)症状。少量车轮虫、斜管虫寄生在规格较大的鱼体上时,没有明显的症状。当大量车轮虫、斜管虫寄生于苗种鳃、体表、鳍条等处时,引起寄生部位黏液分泌增多,病鱼呼吸困难,喜在进水口或增氧机附近游动。由于大量车轮虫、斜管虫在鱼体体表和鳃部不断移动,造成寄生处上皮细胞受损,使身体的部分甚至全部变成灰白色。当大量寄生、病程较短时,鳃部附着淤泥,没有腐烂,淤泥与鳃丝界限清晰。当少量寄生、病程较长时,鳃丝末端腐烂,鳃丝与淤泥混淆。在水中可观察到病鱼体色发黑、消瘦,离群独游。(4)预防。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新;阴雨连绵天气,定期泼洒“杀车灵”,杀灭水体中原生动物、细菌、真菌;控制养殖密度;保证充足饵料鱼的供应,增强鱼体抗病力。(5)治疗方法。全池均匀泼洒“杀车灵”,如遇阴雨低温天气,间隔24小时再使用一次;也可选用“虫尽”或“混杀手”配合硫酸铜使用,为避免引起继发性感染,一般第二天须使用“双氧氯”消毒一次。如同时发生病毒病,应先按病毒病的处置方案进行。2.指环虫病(1)病原体。指环虫。(2)病因。由指环虫寄生引起,流行于春末夏初,靠虫卵及幼虫传播,主要危害苗种,大量寄生时可引起苗种大批死亡和成鱼零星死亡,并极易继发感染细菌及病毒病。(3)症状。当虫体少量寄生在鳜鱼鳃上时,没有明显的症状;当大量寄生时,病鱼鳃丝黏液增多,全部或部分充血发紫,鳃丝肿胀,鳃盖张开,鳃丝呈块状腐烂,腐烂部位充塞淤泥。由于指环虫有聚居的特性,翻开鳃盖,仔细观察,在阳光下肉眼可见白色虫体,并有蠕动感。在显微镜下,一片鳃观察到5~7个寄生虫时,即可诊断为该病。发病鱼一般在鱼塘中较难观察到,死亡鱼直接浮于水面,该病的发生与病毒病的发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4)治疗方法。发病后可根据不同的类型分别选用“虫尽+硫酸亚铁”或“鳜虫净”,杀虫后第二天为避免继发性细菌感染,可使用一次“双氧氯”或“一元笑”或“四季安”。如同时发生病毒性疾病,则只能按病毒病的处置方案进行。3.细菌性烂鳃病(1)病原体。柱状屈挠杆菌。(有些学者认为是鱼害黏球菌。)(2)病因。由柱状屈挠杆菌感染引起。水质不清新、有机质较多、淤泥深、氨氮含量高、寄生虫寄生后引起鳃组织损伤等因素均可引发该病。流行水温15~30℃,水温越高越容易暴发流行,导致患病死亡的时间也就越短。在广东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流行高峰为5~7月份。从鱼种至成鱼阶段均可发病,患病后的鳜鱼死亡率可达20%~80%。(3)症状。初期,鳃丝末端充血,略显肿胀,使鳃瓣前后呈现明显的鲜红和乌黑的分界线;继后,鳃丝末端出现坏死、腐烂,甚至软骨外露。鳃瓣末端附着淤泥,形成明显的泥沙镶边区,鳃丝与淤泥模糊不清,如遇阴雨天低温天气,极易感染真菌,形成典型的鳃霉症状。在发病鱼塘中,发病鱼死亡之前,一般漫游现象很少,体色也较正常,濒临死亡的鱼一般易“贴边”,因该病的症状表现易与车轮虫、斜管虫病混淆,因此须通过镜检采取排除法确诊。(4)预防。①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泼洒“水宝”或“氨净”、“改水素”、“底改素”,重在消除氨氮或亚硝酸盐氮含量过高对鳃组织造成的损伤。②在发病高峰期定期消毒杀菌,可选用“双氧氯”或“一元笑”。③及时控制车轮虫、斜管虫及锚首吸虫病的发生与发展。(5)治疗方法。①定期泼洒“水宝”或“氨净”等改良剂。②定期用“双氧氯”等氯制剂消毒杀菌。③发病时连续使用“双氧氯”两次。之后,使用“鳜鱼康”或“水宝”改善水质。4.细菌性暴发性出血病(1)病原体。嗜水气单胞菌。(2)病因。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池塘淤泥过深,养殖密度过大,长期不清塘消毒,氨氮、亚硝酸盐氮含量高,鱼体体质弱时可引发该病。(3)症状。早期病鱼的上下颌、眼眶、口腔、鳃盖、眼眶周围、鳍条基部及鱼体两侧轻度出血发红。严重时,腹部肿大,肛门外翻发红。解剖观察腹腔内有黄色或血红色腹水,肝、脾、肾肿胀。(4)预防。同细菌性烂鳃病。(5)治疗方法。先使用“氨净”或“水宝”一次,两小时后再使用“双氧氯”或“一元笑”配合0.3毫克/升硫酸铜泼洒1~2次,病情严重时,可追加一次“鳜鱼康”或“四季安”。5.病毒性出血病(1)病因。①养殖密度过高(每亩平均放养1000尾以上)长期形成一种环境胁迫效应。②水质过于清瘦或过于老化,氨氮及亚硝酸盐氮或硫化氢长期处于一种高含量水平。③寄生虫的继发感染,尤其是锚首吸虫的侵袭。④发生细菌性疾病。⑤天气突变,尤其是连续大暴雨或台风前后以及昼夜温差变化大而水位又较浅时(低于1.2米)。(2)流行时间。流行高峰期为每年的7~10月,特别是在连续大暴雨或刮台风等气候突变的条件下,更易出现大规模流行,大多危害10厘米以上鳜鱼。(3)症状。发病池塘水突然变浑浊,鳃丝发白或呈花斑状,胃壁呈斑状充血,肠道充血发红或呈球状充血,肠内容物充塞黄色流晶样物质,塘内黑头黄身漫游鱼类增多。在排除寄生虫感染、细菌性烂鳃、细菌性出血病及中毒症而大量死亡时,凡发病鱼塘有符合上述二条症状时,均可判断为病毒性出血病。(4)预防。①养殖密度合理,每亩放养6~8厘米鳜鱼种800~1000尾。②定期预防寄生虫、细菌性疾病,可选用“虫尽”、“杀车灵”、“双氧氯”或“一元笑”。③保持池塘水质的肥、活、嫩、爽,定期泼洒“水鲜”、“氨净”。④疾病高发期保持池水水位1.5米左右,水位过浅,水体理化因子易受外界影响而产生变化,水位过深,水体底层易产生有害物质。(5)治疗方法。①停止投喂饵料鱼,不换水、不施肥。②严禁施用强刺激性药物,如漂白粉、硫酸铜、氯制剂等。③先使用“水鲜”一次,两小时后再使用“双氧氯”或“一元笑”或“鳜鱼康”或“巨威碘”。④严重时,无有效治疗方案。6.中毒病(1)病因。水质不良,水质过肥,有机质不能充分分解氧化后,产生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甲烷等有害气体,表现为增氧机曝气的水泡大而久久不破散。是由溶氧过低、酸碱度不适当,或养殖过密,或长期不换水,或用药过度,或投放饵料鱼过多,或水体受工业和生活污水污染,引起鳜鱼中毒。(2)症状。表现兴奋、不安、乱窜、暗浮头、挣扎、吐食或粪便不正常,捕捞起来的鱼一般体表潮红,抽筋、鱼体发硬、瞳孔缩小,饲料鱼与其他鱼及一些水昆虫也有死亡。剖检可见肝脾淤血,血液暗红,但水中重金属污染中毒的血液鲜红。如水中亚硝酸盐过量缺氧中毒的血液呈巧克力糖色,肝带褐色。美曲膦酯百虫、硫酸铜中毒,黏液较少,体色发暗,鳃发紫。(3)治疗方法。①鱼塘因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含量过高造成的内源性中毒,可使用“水宝”或“氨净”一次。②因有毒药物滥用及工业或生活污水造成的外源性污染可使用较高剂量的“水鲜”1~2次,并延长增氧机开机时间。7.棘头虫病(1)病因。由棘头虫寄生肠道引起。(2)症状。病鱼腹部膨大,剖开腹腔,肠道充血,肠壁薄而脆,剪开肠道。有许多白色虫体附着肠道壁上。严重时,因虫体寄生在肛门处形成花瓣状。(3)防治方法。彻底清池,合理密养可预防该病发生。发病后全池泼洒“虫净”或“混杀手”配合硫酸亚铁1~2次。8.复口吸虫病(1)病因。由复口吸虫寄生引起。(2)症状。病鱼身体失去平衡,头向下、尾朝上在水面旋转;头部、眼眶充血,严重者体型弯曲、眼球水晶体浑浊呈白内障症状,甚至水晶体脱落。(3)流行情况。从鱼苗、鱼种至成鱼均可感染,特别是螺类较多的池塘更易发病,流行于5~8月份。(4)防治方法。彻底清塘,杀灭池中螺类,驱赶鸥鸟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发病后全池泼洒“虫净”或“混杀手”配合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2次,间隔2天再使用2次。第二章黑尾近红鲌健康养殖技术第一节概况一、分类与分布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又名黑尾鲌、黑尾刁等,隶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近红鲌属,是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流及其支流的特有鱼类。黑尾近红鲌与翘嘴红鲌等其他鲌亚科鱼类不同,其捕捞出水后并不是很容易死亡,运输存活率也较高,易采用活鱼上市以提高商业利润。二、养殖现状与前景

近年来,黑尾近红鲌在国内具有广泛的消费市场,因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价格也居高不下。黑尾近红鲌商品鱼主要来源于湖泊、水库野生资源,随着人工捕捞的增加,湖泊水库的天然资源面临枯竭,市场供不应求。黑尾近红鲌晒干或风干后风味更佳,是理想的加工品种。发展黑尾近红鲌人工养殖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2011年,黑尾近红鲌在湖北、安徽、江西、江苏、湖南、四川、重庆、浙江、河南、新疆等全国范围推广养殖200余万亩,其中在武汉市、荆州市、咸宁市、黄石市、宜昌市、黄冈市、仙桃市等湖北省范围推广养殖100余万亩,在武汉市的东西湖区、蔡甸区、黄陂区、汉南区、新洲区、江夏区等地推广养殖15余万亩。

黑尾近红鲌主要有池塘养殖、大水面增养殖和网箱养殖等模式,在湖北池塘养殖11.559万亩,大水面增养殖88.75万亩,部分地区有少量网箱养殖。其中池塘主养亩平纯利4000~5000元,池塘套养亩平均增收400元以上,网箱养殖每平方米获利300元左右,湖泊增殖放流亩平均增值100元左右。

黑尾近红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氨基酸含量丰富的鱼类,其营养价值高,口味鲜美,适宜于加工,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黑尾近红鲌具有常规养殖品种不可比的八大经济特性:(1)养殖成本低,效益显著。黑尾近红鲌的养殖成本为翘嘴红鲌的50%,养殖1千克鱼的成本为7元左右。湖北地区市场价格为16~25元/千克,养殖经济效益显著。(2)耐低氧能力强,适宜于集约化养殖。黑尾近红鲌养殖单产高,池塘主养每亩可达600千克以上,网箱养殖每平方米可达25千克以上。(3)生长速度快,二冬龄养成商品鱼。当年繁育的鱼苗培育成大规格鱼种,次年成鱼养殖可达商品鱼规格(根据不同的养殖模式,可获得规格在0.5~1千克的商品鱼)。(4)性情温顺,适宜活鱼上市。翘嘴红鲌应激反应强烈,出水极易死亡。黑尾近红鲌性情温顺,宜活鱼运输。(5)抗病能力强,养殖成活率高。黑尾近红鲌对常规药物无禁忌,目前还未见流行病,对其他鱼类的病害常用防治药物无不良反应。黑尾近红鲌鱼种培育成活率可达85%以上,成鱼养殖成活率可达90%以上。(6)食性杂,食物来源广。黑尾近红鲌既可吃配合饲料,又可吃水中的浮游动物和有机碎屑,适宜人工投喂配合饲料高密度集约化养殖。(7)容易养殖,农户接受快。黑尾近红鲌养殖技术易被农民接受,会养鲤、鲫鱼就能养黑尾近红鲌。(8)上钩率高,极易垂钓。黑尾近红鲌是城郊休闲渔业的优良新品种。第二节生物学特性一、形态特征

身体侧扁。口亚上位,斜裂,后端延至鼻孔后缘下方。鼻孔约位于吻端至瞳孔的中点。眼较小。头后背部显著隆起,腹部在腹鳍基部处略内凹。侧线较平直,位于体侧中部。腹棱自腹鳍基部至肛门。

背鳍第3根硬刺较发达,背鳍起点至吻端稍小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胸鳍长,其末端达到或超过腹鳍基部,腹鳍末端几近肛门。尾鳍深叉,下叶略比上叶长。背部为深灰色,体侧浅灰色,腹部银白色,各鳍略带灰色。

鳔2室,后室大,长度约为前室的2.3倍,呈圆筒形。腹腔膜银灰色。肠管短,前端膨大,后端细小,约为体长的0.8~0.9倍。

与几种鱼类的区别见表3~5。表3 黑尾近红鲌与青梢红鲌(戴氏鲌)的显著区别表4 黑尾近红鲌与鲴亚科鱼类的显著区别表5 黑尾近红鲌、蒙古红鲌和翘嘴红鲌的显著区别(人工养殖条件下)

续表二、生态习性

1.栖息 黑尾近红鲌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流及其支流,生活在江河的上层,以小型鱼类为主要食物。

2.食性 自然状态下,黑尾近红鲌主要以小型鱼类和虾为食,其中日本沼虾、中华鰟鮍出现率均在40%以上;鲫等不能分辨的其他鱼类、水生植物出现率10%~20%;其他食物的出现率都很低。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黑尾近红鲌以蛋黄或轮虫、小型枝角类为开口饵料,以后逐渐由浮游动物转食水生昆虫和人工配合饲料。

3.生长 在自然条件下,黑尾近红鲌两冬龄鱼平均体长14.9厘米,体重40克;三冬龄鱼平均体长19.1厘米,体重83克;四冬龄鱼平均体长25.3厘米,体重219克。而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黑尾近红鲌,一冬龄鱼平均体长24.2厘米,体重398.5克;二冬龄鱼平均体长30.1厘米,体重695.9.克;三冬龄鱼平均体长34.0厘米,体重990.4克;四冬龄鱼平均体长37.5厘米,体重1099.9克。在人工条件下投喂配合饲料的黑尾近红鲌生长速度快于自然条件下生长速度,两冬龄就可以达到上市要求,养殖周期短,利于资金周转,提高养殖效益。

4.繁殖习性 黑尾近红鲌的生殖季节为4~8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工繁殖为4月底至7月中旬,以5月中旬至6月中旬为宜。其产卵的适宜水温为24~29℃。

在自然状态下,黑尾近红鲌喜有水草基质的流水处产卵,需要水温变化的刺激。据观察,在繁殖期内逢大雨后初晴的当晚,往往发生大规模产卵活动。此时,水位上涨,径流量增大,河水浑浊,经日晒后河水的表层温度较高,亲鱼受到刺激后,即集群产卵。观察还发现,繁殖季节如较长时间无雨,电站发电时的水流也可诱导产卵活动,只是产卵活动一般仅限于电站附近流速稍微加大的河流中央或岸边。

黑尾近红鲌为产黏性卵的鱼类,产卵多发生在20到24时。产卵场是在有水草的宽敞水域,亲鱼在河水中央漂浮的水浮莲或岸边的水草下产卵繁殖。受精卵黏附于水草的茎叶上发育。水葫芦、金鱼藻、轮叶黑藻、水浮莲等的须根上黏附的受精卵最多,同时也会在岸边弯曲入水的竹叶上产卵。第三节主要养殖模式及技术要点一、池塘主养(一)大规格鱼种培育

1.池塘面积及水深 面积以3~6亩为宜,水深1.5~2米。

2.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清塘除害:放养前10~15天带水清塘,清除敌害生物、杀灭病原体。具体方法为:在池塘加注新水80~100厘米后,每亩施用40~50千克茶饼进行清塘,或使用清塘剂清塘;次日使用杀虫剂。也可应用常规的生石灰消毒方法。

施足基肥:放养前7~10天施基肥,每亩施放充分发酵的有机粪肥70~150千克(根据粪源、水温、池塘条件等确定),或使用生物肥料、绿肥。

杀菌消毒:放养前1天,使用二氧化氯杀菌消毒。

适时下塘:观测水质,检查饵料生物,苗种经试水安全后下塘。

3.苗种放养 放养密度:根据出塘规格和设计鱼产量确定放养密度。一般设计鱼种产量300千克/亩左右的池塘,放养2~3厘米的夏花1万~1.5万尾。采取池塘分级培育大规格鱼种方式的,可以先密放(3万尾/亩)后(1个月,达8厘米后)分稀的方法进行。

苗种消毒:苗种下池前,用碘制剂等药物消毒。

4.饲养管理 夏花鱼种下塘后3~5天,每日投喂豆浆2次,日投喂黄豆量为1.5~2千克/万尾。

鱼种达到4厘米以上时,人工定点投喂适宜人工配合饲料,日投喂1~2次,日投喂量为体重的1%~2%;鱼种达到5厘米以上时,日投喂3~4次,日投喂量为体重的4%~6%。并根据水温和摄食情况确定具体投喂量。

5.日常管理 适时追肥:在鱼种培育的整个阶段,根据水体饵料生物情况,适时追施以生物肥为主的肥料,以均衡增加池塘饵料生物量,降低饵料成本。施放量:按照厂家说明书使用。

科学调水:随着水温的不断升高,池塘鱼产量的增加,池底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等物质的逐步积累。为改善养殖水体环境,保持水质“活、嫩、爽”,必须进行科学方法调节水质(详见本章第四节)。

6.效益分析(1)收入。1万尾/亩×85%×1元/尾=8500元/亩。(2)成本。苗种成本:1万尾/亩×O.15元/尾=1500元/亩。饲料成本:1万尾/亩×85%÷44尾/千克×1.3×3600元/吨÷1000千克=900元/亩。池租、肥料、药物、水电等:1000元/亩。(3)利润(收入-成本)。8500元/亩-1500万元/亩-900元/亩-1000元/亩=5100元/亩。

7.实例分析武汉市蔡甸区张湾街养殖户胡红安:采用8亩池塘主养黑尾近红鲌大规格鱼种,2010年6月放养黑尾近红鲌夏花15万尾,年底收获15厘米的大规格鱼种12万余尾,养殖成活率达80%;总产值12万元,除去夏花鱼种、饲料、肥料、渔药等成本,获利9万元,亩平均利润11250元。(二)池塘成鱼养殖

1.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5~20亩均可,水深2.0~2.5米左右。且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保水性好;池底淤泥厚10~15厘米。每5亩水面配备投饵机和增氧机各1台。

2.黑尾近红鲌放养规格与密度 足量投放人工养殖且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在15厘米左右的黑尾近红鲌苗种,放养量为1000~1500尾/亩。

3.配养鱼类及密度 白鲢:夏花鱼种放养200尾/亩左右。黄颡鱼:100~200尾/千克的鱼种放养500~800尾/亩。切忌投放比黑尾近红鲌抢食能力强的鲤、鲫。

4.放养时间 晚秋至早春放养。

5.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鱼种放养前对池塘进行彻底清塘除害、施足基肥、培肥水质和杀菌消毒(具体方法可参照池塘大规格鱼种培育)。

6.日常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对养殖池塘进行适时追肥、调节水质、科学喂养(日投喂3次)并观察鱼情、防治病害。

7.效益分析(1)收入。650千克/亩×16元/千克=10400元/亩。(2)成本。鱼种成本:1200尾/亩×l元/尾=1200元/亩。饲料成本:650千克/亩×1.5×3.6元/千克=3510元/亩。池租、肥料、药物、水电等:800元/亩。(3)利润(收入-成本)。10400元/亩-1200元/亩-3510元/亩-800元/亩=4890元/亩。

8.实例分析 武汉市东西湖吴家山农场养殖户王营建:采用水深1.5米、总面积为12亩的三口池塘,每亩放养12~14厘米黑尾近红鲌1000尾,投喂青鱼料,边养殖边垂钓,亩投入4170元;年底起产规格为0.40~0.65千克/尾,成活率88.5%,饲料系数1.5,亩单产453.5千克,鲌亩产值9000元(成鱼售价16元/千克,垂钓价26~30元/千克),亩利润4830元。

武汉市东西湖三店农场养殖户王才绍:采用水深2米、面积10亩的池塘,每亩放养12~14厘米黑尾近红鲌1200尾,适量套养花白鲢,投喂青鱼料,亩投入4660元;年底起产规格为0.40~1.00千克/尾,成活率91%,饲料系数1.45,亩单产560千克,鲌亩产值8960元(成鱼售价16元/千克),其他鱼类亩收入1000元,亩利润5300元。

武汉市东西湖东山农场养殖户杨勇:采用水深2米、面积8亩的池塘,每亩放养13~14厘米黑尾近红鲌1500尾,适量套养花白鲢和黄颡鱼,投喂青鱼料,亩投入5960元;年底起产规格为0.38~0.84千克/尾,成活率92%,饲料系数1.48,亩单产685千克,鲌亩产值10412元(成鱼售价15.2元/千克),花白鲢和黄颡鱼等亩收入1200元,亩利润5652元。二、池塘套养

吃食性鱼类、河蟹等集约化养殖池塘可适量套养黑尾近红鲌。

1.常规鱼类鱼种培育池中套养 在草鱼、青鱼、武昌鱼、鲤鲫鱼等常规鱼类鱼种培育池塘内套养2~3厘米黑尾近红鲌,密度为2000尾/亩左右。年终可收获15厘米左右、单产达到40千克/亩的黑尾近红鲌大规格鱼种。

2.常规鱼类成鱼养殖池中套养 在草鱼、青鱼、团头鲂、鲤鲫鱼等吃食性鱼类成鱼养殖池中套养12厘米以上黑尾近红鲌,密度为50~100尾/亩。年终收获规格在500克左右,单产达20~40千克/亩的黑尾近红鲌商品鱼。

3.黄颡鱼主养池中套养 在主养大规格黄颡鱼(1.1厘米以上开口苗3万尾)池塘内套养2~3厘米黑尾近红鲌夏花,密度为5000尾/亩左右。年终可获得100尾/千克的黄颡鱼200千克/亩,收获规格在15厘米以上的黑尾近红鲌鱼种100千克/亩。

在主养黄颡鱼成鱼池中套养12厘米以上黑尾近红鲌鱼种,密度为500~600尾/亩,年终可获得规格在500克以上、单产量^200千克的黑尾近红鲌商品鱼(配放少量白鲢,忌放花鲢和鲤鲫鱼)。

4.龟鳖池套养 在龟鳖养殖池塘内套养12厘米以上黑尾近红鲌鱼种,密度为400尾/亩左右。年终可收获规格在500克以上,单产达150千克/亩的商品鱼(配放少量白鲢)。

5.成蟹池套养 在成蟹池套养12厘米以上黑尾近红鲌鱼种,密度为50尾/亩左右。年终收获规格在500克左右,单产达20千克/亩左右的黑尾近红鲌商品鱼。

6.套养实例分析 新洲汪集街孔埠的养殖户黎文华:在水深2.5米的18亩常规鱼类主养塘中,每亩套养8~10厘米的黑尾近红鲌鱼种78尾。年底起产平均规格0.55千克/尾,成活率87.4%,鲌鱼亩单产37.5千克,鲌亩产值554元(成鱼售价14.8元/千克),亩增加鲌利润507元。

东西湖东山农场养殖户魏义虎:在水深2.5米的10亩常规鱼类主养塘中,每亩套养12~15厘米的黑尾近红鲌鱼种80尾;年底起产平均规格0.5千克/尾,成活率93%,鲌亩单产37.2千克,鲌亩产值558元(成鱼售价15元/千克),亩增加鲌利润478元。

东西湖吴家山农场养殖户段传军:在水深2.5米的22亩常规鱼类主养塘中,每亩套养12~15厘米的黑尾近红鲌鱼种100尾;年底起产规格0.45千克/尾,成活率90%,鲌亩单产40.5千克,鲌亩产值608元(成鱼售价15元/千克),亩增加鲌利润508元。三、湖泊养殖

在冬季或早春投放12~15厘米的黑尾近红鲌鱼种,密度为10~20尾/亩,当年养成规格在500克以上,单产5~10千克/亩的黑尾近红鲌商品鱼,亩平增收100元左右。

在6-7月投放5厘米以上的黑尾近红鲌鱼种,亩投放密度80~100尾,当年规格达到150克以上,次年冬季起捕规格可达1000克以上。亩平单产30千克,亩平年单产15千克,亩平年增收80元左右。本方式适宜于湖泊捕大留小的作业方式。

实例分析:

武汉市蔡甸洪北乡养殖户李文华,2009年至2010年连续二年在东荆河道边围栏3000亩泛水湖泊,放养黑尾近红鲌夏花2万尾,以及花白鲢、草鱼等常规鱼类,淹没天然绿草肥水养殖。2009年黑尾近红鲌起产规格达0.4~1.2千克/尾,成活率57.1%,鲌鱼亩单产1.7千克,鲌鱼亩产值13.7元(成鱼售价8.1元/千克),亩增加鲌利润12.7元。

2010年武汉市武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黄陂区六指街大咀村望家田30000亩的北湖中,放养2.5~3.5厘米的黑尾近红鲌夏花鱼种20万尾。年底起产规格0.5~0.75千克/尾,起捕率31.4%,鲌鱼亩单产1.1千克,鲌鱼亩产值13.4元(成鱼售价12.2元/千克),亩增加鲌鱼利润12.4元。四、水库网箱养殖

网箱设置在水面比较开阔、水流通畅的地方,以上游地区为主,要求水底比较平坦。网箱养殖区周围没有污染源,上游没有大片漂浮水生植物。水深大于5米,网箱底部与水底的距离大于1.5米。鱼种进箱前15天挂好网箱,使其着生藻类,避免鱼种擦伤。

投放5厘米黑尾近红鲌鱼种,当年养成15厘米左右的大规格鱼种,次年养成商品鱼规格。放养密度为400尾/平方米,单产8千克/平方米。

投放15厘米左右的鱼种,放养密度为60~80尾/平方米。投喂适宜的配合饲料,当年可养成500克以上的商品规格,单产25千克/平方米左右。

实例分析:

跟踪通山富水水库和长阳清江水库共三口示范网箱的养殖与销售情况,并对黑尾近红鲌进行养殖效益分析。其平均成活率85.8%,饲料系数1.95,规格0.66千克/尾,产量28.1千克/平方米,产值441.0元/平方米,利润155.4元/平方米。第四节饲养管理一、水质调控(一)物理方法

1.适当注水、换水 水质清新水源充足的池塘可参照透明度指标采取必要的注水和换水措施。当池水的透明度低于20厘米时,可以考虑抽出老水1/3~1/2,然后注入新水。一者带进丰富的氧气和营养盐类,再者冲淡池水中的有机物,恢复池水成分的平衡。这是改良水质最有效的办法,但要注意注入水要保证水源的质量,换水时温差不得超过3℃,否则易造成冷、热应激,导致鱼类生病。

2.适时增氧 保持池水溶氧丰富适时开动增氧设备,增加水中氧气,不仅能够增加鱼类对饲料的消化利用率,而且能够促使池水中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被浮游植物所利用,还能有效地抑制厌氧细菌的繁殖,降低厌氧细菌的危害,对改良鱼池水质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增氧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科学使用增氧机,在高温季节的晴天午后开增氧机1~2小时。阴雨天时,当溶解氧含量低于3毫克/升或鱼类开始浮头时,应及时开机;二是在突发性缺氧时或缺水停电情况下可采用化学增氧如按2~3千克/亩使用喷洒过氧化钙等。

3.定期搅动塘底 在养殖期内适时搅动塘底(一般每两个月搅动一次),可以促使池水上下混合,加速底部有机物分解及重新释放出塘底吸附的营养盐类和微量元素,这一措施对促进池水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防止池水老化和改善池塘浮游生物的组成都有显著效果。(二)化学方法

1.适当施肥 施肥可以增加鱼池中的饵料生物量,但更重要的是可以改良水质。施肥适当,可保持浮游植物适当的密度,使池水的透明度适中。浮游植物对池塘水质的调节功能主要有两点:一是吸收水中的氨氮和二氧化碳;二是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增加池水中氧气的贮备量。施肥时用的底肥一般采用微生物发酵和石灰消毒的有机肥,而在养殖过程追施的肥料,则一般采用无机肥。

2.定期施用生石灰 施用生石灰主要是调节池水的酸碱度,使其达到良好水质标准的pH值范围,同时作为钙肥可以促使浮游生物的组成维持平衡。一般每月施用生石灰一次,采取用水溶解释稀后全池泼洒,每次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30克~40克。

3.定期施用消毒剂和改良剂 在鱼类生长期内,每月施用氯制剂消毒液两次,每次使池水氯含量0.5~0.6克/立方米,可起灭菌杀藻作用;每月施用底质改良剂一次,不仅可以吸附池水中的悬浮物,更重要的是可以改良底质,从而起到改良水质的作用。目前,有一种亚硝酸根离子去除剂也可作为水产养殖土壤改良及底质活化剂。(三)生态方法

1.确定科学的放养模式 适当混养滤食性鱼类按照生态互补原则,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混养适当比例的滤食性鱼类则能提高鱼池水体的自我调控能力,延缓池水老化速度。

2.施用生物制剂 该方法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其原理是从自然界获取和分离对人畜无害又能吸收水中氨氮和硝态氮、分解动物蛋白,抑制有害病菌生存的微生物,经过人工培养、繁殖投入养殖池中,使其发挥治水作用且对人体、环境无伤害,这种方法是目前有发展前景的方法。在水温25℃以上,选择日照较强的天气,每月施用生物制剂如复合型枯草芽孢杆菌净水剂、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施用微生物制剂后要注意增加氧气,这样才能达到较佳的水质调节效果。二、投饲管理

1.合理投饵 每天上午7~8时和下午5~6时分3~4次定点投喂。按照先相对分散后集中的方法投喂粗蛋白含量40%以上破碎料,最后达到定点投喂。

饲养前期(约1个月):投喂粗蛋白含量40%以上的破碎料,规格达8厘米;日投喂3次;投喂量以鱼摄食行为不明显为准。饲养中期(约1个月):投喂蛋白质含量36%以上的粒径为1.0毫米的饲料,规格达12厘米;日投喂3次;投喂量以鱼摄食行为不明显为准。饲养后期(约2个月):投喂粗蛋白质含量32%的粒径为1.5毫米的饲料,规格达15厘米左右;日投喂3次;投喂量以鱼摄食行为不明显为准。

在生长旺季,投喂量要大些,在其他几个月可以少些,具体情况根据天气和鱼的摄食状况灵活掌握。投食要做到定时、定量、定位、定质。一般情况下,10亩鱼池设两个投饵机,分放不同的地方,使黑尾近红鲌均匀摄食,不出现大的规格差异。

2.适时追肥 在鱼种培育的整个阶段,根据水体饵料生物情况,适时追施以生物肥为主的肥料,以均衡增加池塘饵料生物量,提高天然鱼产量,降低饵料成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