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的学问(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4 10:08:08

点击下载

作者:陈大惠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教孩子的学问

教孩子的学问试读:

出版前言

陈大惠老师本是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在迷上传统文化以后,放弃了收入不菲的工作,卖掉了房子和车子,捐掉自己的所有积蓄,全身心投入到弘扬传统文化的事业中。从2009年7月起,从青岛、唐山、石家庄、沈阳、抚顺、牡丹江一路走到鸡西,做了至少百余场弘扬《弟子规》的免费公益论坛,他希望每一个聆听讲座的人都能感知生命的觉醒。陈大惠老师组织的传统文化汇报团成员,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被人们善意地称为“恶人团”。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讲述善恶的道理,使无数人受益匪浅。前来聆听陈老师教诲的有各界名人,也有普通群众,他们带着无比虔诚、无比恭敬的心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将正能量传递给身边的人,在整个社会弘扬圣贤精神。“教孩子的学问”课程就是这些讲座的一部分内容,我们在“教孩子的学问”视频课程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加工整理形成了《教孩子的学问》一书。陈大惠老师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以《弟子规》为基础,借鉴优秀的儒家经典,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角度提出教育孩子的方法。

陈老师认为,当今教育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就是学习了西方的教育理念,摒弃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摒弃了传统教育理念的精髓——孝道。孩子不懂得孝顺父母,父母管教不了孩子,不但有可能让孩子走上歪路,使一个家庭遭遇不幸,而且还能摧毁中华文化的根基。所以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学习《弟子规》,培养孝顺的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规范家庭的秩序、社会的秩序。

在教育孩子方面,陈大惠老师不但在全国各地开设讲座,而且还身体力行,让自己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符合他在课堂上、在书中对孩子提出的要求。陈大惠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作为一名老师,他是称职的;陈大惠是个孝子,人到中年还能亲手侍奉双亲,作为一名儿子,他是合格的。

陈大惠老师希望《弟子规》能落实到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去,只有人人都践行《弟子规》,才能实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愿陈老师慈悲、智慧的声音传得更远,能够为对孩子教育感到困惑的家长、老师答疑解惑;愿看到本书的读者,能体会到陈老师的良苦用心;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投入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事业中。第一讲混乱的家庭教育读书的次第

班主任:老师,有观众提问,说孩子背书有没有次第?他讲到,小孩子背书应该先读难的,说难懂的会了,简单的就很容易了。如果小时候读简单的,长大了再读难的会不容易读进去。

陈老师:我们现在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教孩子,说什么的都有。我在这个地方给大家提个建议,你可以提出教法,但是你最好要告诉给大家是引自哪部经典,是哪个老师教的。在过去大家非常看重“师承”。你不能自己发明创造,人家不认你。说你是谁的学生,朱熹的学生,那了不得;顾炎武的学生,亭林门生那还了得,都可以,你得有师承!所以现在我们是张嘴就来,大众就很难升起信心来,我为什么要听你的呢?你说我们现在节目《教孩子的学问》,我们为什么要相信你们的?那你看古人说的,这都是经历时间和空间检验被尊为圣贤的教育,你听不听?“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大家就相信你。不是你发明创造的,你在介绍给大众古人是怎么教的。你要告诉大家是哪一部史料经典的,说孩子要先从难的教起,然后再是简单的,你要把它说出来。大众都没听说过,那要尤其给大众解释清楚。因为它太少见了,怕别人误会,那最难的。咱们打个比方,像儒家的“十三经”头一部是《周易》。那么各位可以去看看,《四库全书》里面“经”“史”“子”“集”排在“经”部头一位《周易》(《易经》)。关于注解《易经》,我们说从汉吧,从有经学博士开始,夫子就给《易经》做释义注解,从那个年代一直到清末,做的释义注解浩如烟海。那皇上想看哪个是好的,你挑错了要杀头,丢了性命。所以那些大学问家,像纪晓岚他们,开馆的这些大学士们,是全国最有学问的人,是史家公认的大学问家。你看“经”部里边《周易》排头一个,从汉一直到清的注解本有多少?我讲这话什么意思?一辈子活七十岁、八十岁的大学问家注解《周易》,他一部都说不明白,一个人一个说法,但是都对。你说《周易》有多伟大,那这是最难的。你说教给孩子,那孩子多大?是十七岁还是十八岁?这时候你给他讲解《周易》,说实在话他都不容易接受。大学问家做这门学问都很难,那你现在说,要先从难的开始,标准何在?字还没认全呢,怎么个难法?是不是每个字都不认识叫难?所以说现在的观点真的是五花八门。孩子到底该怎么教?一定要契机契理。“机”就是他的根基,“理”就是你教给孩子的要是圣贤经典。他很懵懂的时候你要教给他很简单的、朗朗上口的儿歌。《三字经》像儿歌一样,很容易,并不难。孩子不学难的。他为什么不学?他学不懂。如果他接受起来都很难,那不是白教了。契理而不契机。所以说难不难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所教的孩子能不能够接受得了。这东西是好吃,吃下去之后没消化,这不是白吃了。所以说契理契机非常重要,否则白搭工夫。脾气大的原因

班主任:老师,我们最近这段时间接触到一个家庭,小男孩三岁,脾气很大,然后我们学长、老师基本上管不了他,他总爱发脾气。

陈老师:他怎么脾气大?

班主任:比如说念供养词的时候,饭前供养,他就要自己念,学长说你不会要学长带你,他就说不要,我要自己念。有的时候问他话,他就不讲话;可能因为经常的气性大,他眼神都是很凶的。三岁孩子应该有比较柔和、天真、很幸福、很快乐的眼神,但这个孩子不是,你感觉他好像总是瞪着你,而且他不会笑。

陈老师:三岁,不会笑?

班主任:三岁,是。

陈老师:你们问问他家长什么原因?

班主任:妈妈就讲说在家的时候,妈妈对孩子管得非常非常严,不管是大错小错都是打,很严厉地打、训斥。妈妈自己也是急脾气,如果看到孩子做事慢了就冲他喊:“你为什么这么点事情还做不完呢?”后来孩子的姑姑讲,孩子从小处在这样的氛围中。

陈老师:家长教育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呢?由着自己的性子。

班主任:确实是这样的,老师。你会在孩子妈妈与我们的谈话过程中感觉到,她心情好的时候她就对孩子特别溺爱,她心情不好的时候她就对孩子大喊大叫。

陈老师:那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孩子喜怒无常。为什么呢?他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不高兴,你抽冷子就来一通,他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高兴,所以说孩子看上去不大正常,什么原因?教出来的。这爸爸妈妈没谱。高兴了溺爱,不高兴了连打带骂,你说这孩子能正常吗?换句话说,你那么情绪化,孩子也情绪化,你这就听懂了。所以说做好父母要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够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你高兴了怎么着都行,有毛病也没毛病;你不高兴了,没毛病你也想骂他两句,你也想打他一顿。不行,这不叫教育,这叫糟践孩子,你纯粹是在那儿毁他呢。说实在话,今天有几个家长不这样?我有时候在路上,看到妈妈推着那小推车的孩子,我相信他不会超过两岁,他还躺在那小车里呢,妈妈这么跟他说话,头两句还商量,第三句的时候,妈妈那一声咆哮,河东狮吼,那半条街都动,我一回头就看见了妈妈“烦死我了”的眼神。我经常看到这样的妈妈在街上,你想想那么小的孩子他受得了吗?反复无常。他受不了!有一个数据说中国现在有精神疾病的,这话说得客气,精神上有问题的,超过一个亿。十三个人里边就有一个精神不大正常。你看他言谈举止情绪真是没谱、没准。今天社会里这样的人很多,你说这一个亿的人做了父母,他们的孩子怎么办?孩子为什么人格分裂

班主任:老师,现在还有一种状况,老师一个教育理念,家长一个教育理念,孩子还有他自己的想法。

陈老师:我告诉你,你说老师一个理念,对。家长有六个,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外公外婆,六个人没准能有十二个理念,你说孩子听谁的?这不受罪!那个说了“多吃点”,那个说“少吃点”,那个说“别吃了”。

班主任:我们接触的三岁小男孩确实是这样的,妈妈管得非常严,不管大错小错都是打;外公外婆就特别溺爱,导致孩子现在感觉有点分裂。他好像是很害怕打,但是他被惯得脾气很大又很任性。他看上去就不正常,怪怪的。

陈老师:这种怪怪的孩子不应该有的,它为什么出现在孩子身上?都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造成的。在一个家里,这件事情做错了,爸爸要揍他,妈妈说别揍了,爷爷奶奶过来赶紧要给他抱走,“你敢动,我跟你豁出去了我,我要你命。”是不是?孩子脑子里边想:我犯错误到底是该打还是不该打?我们都听说过,爸爸要打儿子,儿子几岁?十岁。拿起电话来给爷爷打个电话,说什么?你儿子现在要打我了。我们听了之后哈哈一笑!你想一想,首先孩子也是个正常人吧,尤其那么小,这就好像是,一会儿你把他扔到门外,瓢泼大雨浇着,淋得透透的,一会儿你再给他拎屋里边拿火烤,你说孩子是什么感受!现在几乎家家都这样,所以孩子为什么分裂呢?他为什么不正常了呢?天真没有了,什么原因?你就通过大人的这些教育的方法、态度,看得一清二楚。

班主任:老师,有一些父母也很痛苦,他们来信问,说我们是按照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但是爷爷奶奶溺爱,那我们得怎么办呢?

陈老师:在中国古代没这个。全国人民都学中国古人,所谓“见和同解”,大家的看法都是一样的。而且你家跟我家、我家跟他家、南方跟北方、江南和东北都一样。

班主任:对。老师,我们看到很多家训,我们看到历代的不同家族,他们的家训讲的理都是一样的。

陈老师:对了,那些理都是一个理,没有俩理。做人有几个道理?肯定就一个。你要不就做好人,要不就做坏人。说这样也对,那样也对,当好人也对,当坏人也对,那是胡说呢,天理就一个。所以说你这一家人六个声音,孩子能不生病吗?心理会生病。他本来正常的一个孩子,可生养孩子之前,父母、长辈都没有做好准备。我们说一句直白的话,教育孩子的资格还不具备,孩子已经来了,那你教不教?教!乱教。

班主任:老师,家长跟我们讲,说当初要孩子之前,他们愿生一个虔诚的佛子,将来就把他贡献出来弘扬传统文化,弘扬佛法。在孕育孩子过程当中也是用读诵《地藏经》《无量寿经》来进行胎教,按说这样的话,孩子根基是很好的。但是父母教育了三年后,孩子反而不如一个正常的孩子、普通的孩子。

陈老师:你知道什么原因吗?你问妈妈,妈妈是什么反应?

班主任:妈妈很痛苦,现在她不知该怎么办了。

陈老师:这叫事与愿违。为什么会事与愿违呢?种子很好,在娘胎里胎教,给他读佛经、听佛号不受污染多好,种子很好,缘不好。周围的土壤、养分、阳光、水分这些缘不好,都不符合他生长的规律。你说咱们施肥,你能施六样肥吗?你一会儿给他浇水,一会儿拿火烤他,这谁受得了。他还是个小孩子,又那么稚嫩,你真的是在摧残他。所以一个孩子要想教好,你家里先要“见和同解”。你先把意见统一了,不要害孩子了。该打是不该打?所以家现在为什么不和?大家想法是乱的。为什么想法是乱的?那你看看电视,电视把人都教糊涂了,天天谁教?没人教,电视教,潜移默化大家都学会了。电视里边都是西方的现代的那些理念,家长都学会了,要跟孩子交朋友。西方人只有一伦,人跟人关系只有一种——朋友,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中国人讲理,圣贤告诉我们人生在世五种关系,父母和子女是一种,第二长辈和晚辈,第三夫妇,第四上下级叫君臣,第五是朋友。从古到今传了几千年按这方法不乱。现在你不按这方法,都改了,都改成朋友了,那女儿拍着妈妈的肩膀“老姐”,妈妈挺高兴,好像自己还挺年轻,她不知道乱伦了。儿子拍着爸爸的肩膀“哥们”成哥俩了,爸爸挺高兴,看我们多平等、多现代。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一片大乱,三岁就痛苦了。

班主任:这妈妈还有一个很大的疑问,说孩子吃软不吃硬,如果说你批评他、训斥他、打他不行,但是如果你给他讲道理,把他说得心平气和了,没事了,他眼泪一擦,就帮你干这个干那个,妈妈就问怎么办?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陈老师:问题要到家里边去观察,六个人每个人都有教他的方法、策略。爷爷说:“过来,你爸下回再打你找爷爷来。”妈妈说:“过来,你爸下回再打你不要找爷爷,找妈妈来,妈妈有办法。”六个人有六百种主意,都灌到孩子的小脑袋瓜里了。所以这个问题不要来问我,每个家长都回去看看你们家人都在对孩子说什么、做什么。我经常在路上听到妈妈对儿子说“别听你爸的”,甚至于爸爸就在边上。爸爸说“别听你妈的”。那孩子说我听谁的?爸爸妈妈吵起来了。现在孩子为什么问题多?父不父,爸爸不像个爸爸,母不母,妈妈不像个妈妈。溺爱毁了孩子

班主任:老师,我们现在感觉很多妈妈很像保姆,妈妈讲在家的时候孩子只要一上完厕所,妈妈就第一个跑过去先帮他把裤子提起来,孩子就伸着手在那等着,而且吃饭的时候嘴张着等着喂,都是妈妈喂的。包括我们刚刚提到不会笑的小男孩,他妈妈没有耐心,导致孩子自理能力特别差,动手能力也很差,像不会穿衣服,或者经常尿在裤子里面。

陈老师:现在做父母、做长辈的都是感情用事,那不叫教育,佛法叫情执,执着于感情,感情用事。比如,这孩子他完全能自己吃饭,奶奶必须得一勺一勺喂,为什么?心里感觉到很舒服很痛快,你痛快了,可这孙子毁了。五岁了还不会用筷子,还不会用勺子。谁造成的呢?所以说现在一孩化的问题很大,真是六个大人就围着他转。你看在机场那小朋友出来,戴着个墨镜,穿着卷毛的衣服,摆个姿势,爸爸拿手机拍,妈妈拿手机拍,爷爷奶奶拿照相机拍。你说在这种环境下,孩子能不任性、能不傲慢、能不自私、能不轻飘飘吗?所有的坏习惯都是周围这些长辈由着性子给教出来的。好像这样是爱他,实际上是害他,把孩子全毁了。所以说不管是长辈还是父母,在家里在外边一定要记得,对待孩子的态度要符合圣贤的教育,符合《弟子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是最起码的规矩。否则的话你把他当成小玩具,你把他当成开心果,你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你在教给他一种错误的人伦关系,什么错误的人伦关系呢?“你们大家长辈都得围着我转,我是这家小皇帝、小明星,我不高兴了,你们什么都别干了,必须得伺候我来。”这不就是你教出来的?所以身教重于言教。你跟他说《弟子规》,他根本就不往心里去,为什么呢?你的身教已经给他定型了。哪一天家长不再围着他,不再捧着他了,他怎么样?他就失落,他就自杀。为什么自杀率那么高?当中年轻人很多,什么原因呢?要我说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当姑奶奶太久了,当大爷的时间太久了,太脆弱了,从小是捧着的。

班主任:我们遇到这么一个年轻的小姑娘,她是二十岁出头,她学传统文化也有两年了,但是这二十多年没有被批评过。

陈老师:二十多年没被批评过?

班主任:嗯,她是几个姊妹当中比较乖的,没打过她,也没批评过她。小姑娘在传统文化学校学了两年,我们跟她相处一段时间,发现她接受不了批评,我们还没怎么批评,只是帮她分析毛病习气,她就觉得受不了了,然后就要回家。在回家的路上爸爸就好言相劝安慰她,我说为什么这样?他说怕孩子想不开自杀,孩子已经接受不了批评了。

陈老师:现在这样的孩子太多了,都是宠大的,遇到一点挫折他就要死要活。不要说古代,我们那个年代哪个孩子敢说自杀?那家长打不死他,他不敢。“你想干什么,你想要父母的命,你死一个看看,我们就当没生你,还让你威胁大人!”现在是正好相反,跟《弟子规》完全违背,孩子们会背不会做。家长做的跟《弟子规》是相反的,《弟子规》是晚辈恭敬长辈,子女伺候父母。现在是颠倒的,长辈恭敬晚辈,伺候子女。那结果是什么呢?你说的,稍微有一点小小的挫折,他马上崩溃,没有自信心了。所以《弟子规》上讲“闻誉恐”,听到赞叹总这么捧着,你要害怕,那是害你,那是灾祸的根苗。“闻过欣”听到别人骂你打你,指出你的缺点来,感到欢欣,感到庆幸。你知道自己还有人帮,我还有很多的毛病别人还愿意指出来,它是好事。现在是相反的,闻誉欣,听到赞叹高兴;闻过怒,那受不了。所以教出来的孩子就很容易自杀。违背了《弟子规》,自杀率高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失败。恭敬孩子的恶果

班主任:老师,现在很多家长直接跟我们讲,孩子是他的老师,有很多话我说不出来,他能够说出来。

陈老师:他夸自己的孩子,家长讲看到孩子我都惭愧,是不是?

班主任:对,老师,我们往往没办法教这样的孩子。因为他到学校来之后会挑剔老师、挑剔学长、挑剔环境,学长跟他讲:“你看地方这么好,给你提供学习的环境、文具,包括吃穿住用。”他说:“这有什么了不起,提供得太差了。”

陈老师:父母都不在他眼里,为什么呢?父母都是他学生,谁说的?他爸他妈说的。“孩子可把我们给教育了,我们都感到惭愧,哎呀,孩子是我们的老师。”这话是乱伦的,乱了什么伦常了呢?“长幼有序”。过去有一句话,那话真是传了很久,“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没有父母的不对,敢对父母脸色不好,一耳刮子扇过去,你再说一试试,你再给父母脸色看,打不死你,都是这么教出来的。“父母教,须敬听”,孝子他只有恭敬心。现在父母恭敬他,就差给他磕头了,看着他还很惭愧。他说的是不是真话?是真话,确实孩子做得很好,我们家长没做到。能不能说呢?不能说!说了你就破坏伦常,增长他的傲慢。那你说孩子确实做得好,做得好怎么了,做得好是他应该的,那我们做得不好,我们做得不好慢慢学,不能表现出来。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父母永远是尊,子女永远是卑,这叫人伦,人不能不懂,不能乱来。如果说他做得好、做得高,我们就对他恭敬,不可以。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的,看不起父母,什么原因呢?在父母面前,你要敢说个不字,那还了得,这就叫人伦。他不是因为学问,不是因为能力的高低而有丝毫的变化。你有俩钱了,父母地位就降低了,你做梦。宁可不要你的钱,也不能够让你不当人,这是从古至今的家教。没有比人伦再重要的了。很多家长看到好像孩子给自己钱了,甚至有那糊涂的想法,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把这话都用在父母跟子女的关系上了,真正叫“父不父,子不子”。你拿点钱往这一放、一扔你就走了,回来回来,啪嚓一个大耳刮子扇过去,你再试试,把你这钱拿走,滚蛋,臭骂他一顿,好家教!他敢?你跟谁说话呢?这种家规下不出逆子,否则的话他有学问,他有钱有权有势了就把父母抛弃了,那还了得!所以说现在家长糊涂,好像孩子做得好就要对他恭敬,你怎么那么糊涂,那不可以。是不是你孩子好?不是!你原来跟你的孩子是一样的,那你为什么变成这样,你孩子为什么变成那么好,什么原因呢?是圣贤教育让你的孩子变成这样的,你的恭敬心应该往那放,而不是往孩子身上放。惭愧心应该往没学圣贤教育上放,而不是往自己身上放,错了,你是爸爸妈妈,你是爹娘,可不能把自己降了,让自己掉价。他学了几年传统文化回来之后,我还得恭敬他了?那是乱伦,那是破坏了五伦,做父母做长辈的一定要懂这个道理。你再高的学问、位置,见到父母长辈,该当儿子还是儿子,该当孙子还是孙子!如果说他有一点点的轻慢,那你就得好好收拾他,否则将来是个伪君子,为什么?缺德。破坏人伦能是君子吗?我这话好懂,从古至今都是这么传下来的,那些家长他没有学过,所以他才会说这些话,那不能怪他们。第二讲送子比登天还难

班主任:我们节目播出之后反响很大,很多的家长给我们发来信息,其中有一条信息是这样的,这家长讲自己三岁的女儿性格完全像男孩子,而且这小女孩也不喜欢别人说她是女孩子,希望别人说她是男孩子,她特别淘气,而且脾气特别不好。

陈老师:凡是家长遇到这种孩子的时候,都要特别小心,不是好现象,为什么呢?它不正常。正常是吉祥、幸福、平安的基础,现在社会有一个基础,不要把反常的当成正常,甚至于忽略了,将来后悔就来不及了。小姑娘讲:“不要叫我女孩子,我愿意当男孩子。”中国老话“生儿如虎”,像老虎一样,男子汉大丈夫很小的时候就有气派;小姑娘呢,“生女如鼠”,你看就像老鼠一样胆子很小,那是正常的,如果反过来就麻烦了。如果三岁就像男孩子,那到十三岁、二十三岁怎么办呢?她在大众眼里就是一个怪物,就是反常的人,她自己也会感到痛苦,人生种种不如意都是因为反常,所以在很小的时候就要管教她,最重要的是要给她一个很好的环境,家里人不要认为这个好笑好玩,所以我要提醒家长、周围的朋友不许跟她叫假小子,那是害她。你是觉得好玩、觉得她可爱了,等到她长大就不好玩、不可爱了,痛苦和灾祸就会降临到家里。所以要跟家里人、跟周围人严肃地讲出来,你们不可以这样逗孩子。你看《周易》里面讲“乾为阳、为天、为男子”“坤为地、为阴、为女子”,这是自然的,不是谁发明创造的。她从小就反常,那么父母及家人要高度地警觉,要给她引导过来,要告诉她那是错的。所以周围的环境、她的习惯,统统要从小就改,这是最好的方法。

班主任:但是现在很多家长、老师不看重这些,很多家长看重孩子会背多少书,他会不会说话,学习成绩好不好,能不能考上大学。

陈老师:对。所以现在的老师仅有一点点可怜的知识,人生的阅历、吉凶祸福,他统统都不知道,他也不相信,他也没听说过。孩子要先学《弟子规》以“明伦”

班主任:老师,请问小孩子人之始为学的根基是什么?在没有学习读书、没有学习其他的一些知识前,他的根基是什么?

陈老师:他最重要的根基是“明伦”。孟子讲,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最最重要的是“明伦”, “明”是明白、明了、知道;“伦”人跟人的关系。你已经到人间来了,到家庭里来了,做我们的儿女来了,要给他讲你身为子女、子弟要有规矩。规矩是什么呢?《弟子规》就教给他一百一十三件事,一千零八十个字。最重要是父母给他出来看,他怎么待人接物。“三岁看八十”,换句话说,三岁之前的基础没打好,三岁之后的人生一直到八十岁都好不了,你说这三年有多重要。民间老话,“三岁看八十”这句话要不对,谁还会去传呢?我们家不是,你们家也不是,就没人说它。这话说了几千年了,是真理。我们不能小看中国民间的老话,那都是了不起的,高人就是用很通俗的话讲世间的真理,谁都听得懂,把它变成俗语说起来,那都是高人办的事情,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为了让天下人都幸福。你如果说得太高深,一般人普通大众也记不住。比如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话就讲不开,对不对?一般老百姓记不住,也不好懂,你跟卖菜的老大妈讲“三岁看八十”,到现在她还记得,因为她小的时候她奶奶就那么教她、就这么传下来的。所以把真理用各种语言在民间来流传,这是咱们中国古圣先贤老祖宗最伟大的地方。将来我们要开一堂课叫“说好中国话”,在这堂课里我们就会把民间的俗语、成语都讲出来,继续把宝藏传下去,大家张嘴就来话。有一句老话“得饶人处且饶人”,唱戏的过去都说,这些话常常听、常常说,对自己的人生大有好处。“生儿如虎,生女如鼠”,这不都是大白话,就像儿歌一样。喜闻乐见,它容易普及,而且好记好往下传,古圣先贤为了把这些天道人道的真理广宣流布,真是尽力了,所以说那位妈妈要是听过古话就知道那是有问题的。

班主任:老师,《弟子规》有很多部分讲了伦常。有观众就来信问,学习《弟子规》是不是毁坏佛法?他说《弟子规》相当于世间的一个行为规范,好的行为规范可以做一个好人,但要按照佛法的《十善业道经》来说,要求的会比较简单。

陈老师:他说的意思就是《十善业道经》更高?

班主任:对,更高。

陈老师: 《弟子规》太低了,对不对?

班主任:对,是这个意思。

陈老师: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很有道理。《十善业道经》排在第三位,比十善业再低一点的是《太上感应篇》,这是道家的,更好做,佛家那高一点,《感应篇》是中学,《弟子规》是小学,这是最初级的,所以他说的对,确实是高,那他的问题是什么?《弟子规》是学佛的基础

班主任:他问学习《弟子规》是不是毁坏佛法?

陈老师:学习《弟子规》是建立佛法,佛法在第三层,《弟子规》在第一层,咱们楼不从第一层盖,也不从第二层盖,直接盖第三层,你问他这楼怎么盖法?那第三层是好,看得远,风景好,那楼怎么盖?第一层不是破坏,是帮助,甚至说是必须的。净业三福的头一福“孝养父母”,你把它做到了不就是净业三福头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它都是靠这个当种子,《弟子规》做种子、做基础,你说它是破坏佛法,那就误会了,它破坏何在?哪里破坏?

班主任:做一个善男子善女人之前,得先是一个好人。

陈老师:他得先是个好儿子、好孙子,是不是?他在家里边是个好宝宝。你说他连好宝宝都不是,你说他长大了成个好学生,那怎么可能呢?好孩子都不是怎么能成好学生呢,好学生都不是怎么能到社会上变成一个好人?善男子善女人那就更了不得了,那要求就更高了。《弟子规》是华严境界

班主任:这位观众说读《弟子规》一百遍不如读《心经》一遍的功德大,他说行《心经》可以成佛,读《弟子规》不能成佛。

陈老师:读《弟子规》一百遍是成佛的基础,这刚才已经讲过了。你能不能教给三岁的孩子读《心经》?你告诉他读一遍《心经》比读《弟子规》一百遍还管用,真的管用吗?他连人道的基础都没有。我们知道,整个六道里边最低的是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一道比一道苦;上面是三善道,最低的是人道,人道、修罗道上面是天道。它有一个次第,你说孩子刚三岁、五岁,人道的基础都没有,你让他直接做佛菩萨,这是不讲道理。话又说回来,他这么执着于佛经,看不起《弟子规》,我看他信上也写道:“我把《弟子规》力行了三年,我都做到了,我觉得还是佛经好。”我告诉你,你误会了,《弟子规》三年,你得出了这么一个结果,说《弟子规》不如佛经,说明你那三年学错了,你没做到。那何以见得呢?《弟子规》头一句话“父母呼,应勿缓”,什么意思?我们在讲席中多次跟大家讲,对于一般的小孩子你叫他,他答应了就是“父母呼,应勿缓”;水平再高一点的,咳嗽一声,孩子就过来了,为什么呢?父母是不是身体不大好,着凉了要感冒。你看,你没跟他用语言说,他就表现得比前面的好多了,这还仅仅是耳根。那人有六根,比如眼根,能看得到父母,有什么问题看得出来;耳根,听父母的声音;鼻根,能闻到父母的气味;舌根,能够尝,饭菜吃喝这些都能尝得到;触根,一摸能摸得到父母;意根,心里想父母怎么样。那么我问你,你这六根都能做到“应勿缓”吗?父母稍微有一点问题,你六根都管用。听一下、闻一下就知道父母身体怎么样,他有哪些需求。你小看《弟子规》,得先做到再讲话。所以《弟子规》头一句话“父母呼,应勿缓”,你的六根能不能伶俐到我刚才说的程度?你说我还做不到,那你好好学,你没有资格说它低,你都没做到,你怎么能贬低它呢?话又说回来,“父母呼”的“父母”是什么意思?你说是爸爸妈妈,那你还在小学一年级。更高的是什么呢,更高的父母还有什么?生我养我,还有什么生你养你?大自然,那是你父母,大自然呼唤你,是更高的父母。六根看了大自然没感觉,也不知道问题何在,所以你还要好好学《弟子规》,这是一层水平。再高一层,什么是你的父母?佛法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说明你现在父母生你之前你还有一个出处,你是从哪儿来的?生你的才是你真正的父母,那父母是什么?自性,是你的自性,它变现出来的。佛法常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从哪儿来?从心来的,心是你的父母。那好了,“父母呼”,父母是心,心在呼唤你,你能做到“应勿缓”吗?怎么个应法你知道吗?不知道,好好学《弟子规》。这头一句话,六个字,学一辈子。说实在话,它的境界是华严境界。你这就知道了,你怎么敢说《弟子规》读一百遍不如《心经》一遍,它是平等的,哪里来的一和一百?都是我们执着,看这个高看那个低,是造业,说这些话要承担因果责任。为什么呢?很多家长一听,算了,不要学了,背《心经》吧,你就误人子弟了。《弟子规》放在这里,《四库全书》一千五百卷放在这里,那得半个书架子才能装得下;这边是一千零八十个字,放在天平上一称,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弟子规》做到了,它重,为什么呢?《四库全书》里是知识,它还不如《弟子规》,不如一千零八十个字重。今天我再补充一句,头六个字你做圆满了,那是什么人?那是菩萨,众生有求,他怎么样呢?“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一点不多一点不少来回应你,那是菩萨。父母还有大众、众生呢,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们在呼唤你,你看得到吗?那不是菩萨境界是什么境界?所以这六个字是华严境界。你心里边还有这个好那个不好,那个高这个低,说实在话,你读一百遍《心经》也不管用,因为心是妄心。你心是佛菩萨的心,六个字你做到就管用,《弟子规》不会背没关系。所以说大家一定要明白,要多听老师讲经,这些道理你自然就懂,随便说很容易会误导大众,让很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就毁掉了。我们见过有的孩子会背《无量寿经》,管用吗?不管用,照样忤逆父母。人道基础都没有,你背《无量寿经》有什么用?《无量寿经》的基础是净业三福,头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看这次第说的多明显,“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是《弟子规》, “慈心不杀”是《感应篇》, “修十善业”那是佛家的,一级比一级高。你如果站在三楼,你说第一层太低了,你看不起它,那你是怎么上到第三层的,你是飞上去的?你让天下孩子都飞上去?这不讲道理。好的东西要一步一步才能得到。有的孩子根性不一样,尤其是有很多人确实根性好,根性好也得从人道开始,为什么呢?你要做一个好榜样,因为你不学,周围的人就都不学,是不是?所以再好的根性也得跟大众一起学,他什么都做得圆圆满满,你不敢靠近,为什么?这是圣人,跟我不是一类,非我同类。他跟你就不亲近。所以说,对于那些聪明伶俐根性好的孩子就更要让他从最基础开始。家长的心态要纯正

班主任:老师,我们确实见过一个十岁的女孩子,学习传统文化有五年多了,孩子的父亲让她先背《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背了有两年半的时间,背下来了,然后把它放下,又开始去背《楞严经》, 《楞严经》又背了两年多的时间,又把它放下了。我们就发现十岁的孩子不会笑,这是第一;第二,孩子的父母从小夸赞她,她是在这种夸赞中长大的,孩子极其傲慢、虚荣,而且表现欲望特别强。

陈老师:“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让孩子那么小就背《无量寿经》,居心何在?父母安的什么心?名闻利养的心,贪图你看我这高,求好的心。其实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心里边掺杂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掺杂贪嗔痴慢这些东西,不知不觉就把这孩子毁掉了。《无量寿经》也好,《楞严经》也好,她会背,也会拿毛笔写,然后呢?没有人道的基础,这不行。这是个小怪物,何以见得呢?你说咱们家现在要吃午饭了,这一桌子饭菜是咱们活命的基础,对不对?那饭菜从哪儿来?你去问她,她给你背一段《无量寿经》,饭菜就来了?没有人道的基础,你还是得伺候她。所以一定要知道,空中楼阁害人害己,全家人害掉了,她会表演她会背,管什么用?所以一定要记得《朱子治家格言》开头就讲,洒扫应对,这些怎么样,让孩子“必亲自检点”,她得做。“父母呼,应勿缓”, “亲所好,力为具”,父母想要,她马上就做到,父母要下班了,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父母要吃饭了,做了一桌子饭菜。父母回来了,我给你背一段《楞严经》,她长大了当老师,谁会跟她学?你会把你的孩子找这样的老师去教吗,送这样的学校去吗?她会把你的孩子教傻了,佛经上可没这么教人哪。佛经上讲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你怎么尽孝?背段《无量寿经》,这叫尽孝?那你看看《弟子规》那些事情,一百一十三件事她会做吗?都不会做,你背那干嘛呀?先要把人当好了,同时再背,但是它还是有点高。先要“明伦”哪,都是什么关系?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怎么应对?不要看他小,一两岁他就知道应对啦,给爷爷吃好不好?他就冲你瞪眼,他就藏起来,这就不行,这个小混蛋,你应对就错了,这就得教他,一岁他就这样,长大了他能好吗?自私只能是越来越严重,你想要的根本得不到,所以不能贪图形式,穿上你们这样的衣服,干干净净,往那儿一站,弹段古琴,跳段汉朝的舞,琴棋书画,那些东西叫才艺。“不力行,但学文”,文学文艺,“长浮华,成何人”,你小看《弟子规》,这一句话就告诉你将来孩子的灾祸是从哪儿来的。第三讲为什么读书花言巧语心不定

班主任:老师,我们发现很多嘴巧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往往比那些不会讨巧的人,学习成绩或者学习能力要差很多。

陈老师:对。

班主任:他甚至没有办法把心安定下来去学习。

陈老师:对。古人告诉我们“讷于言”,这是有道理的。为什么说话要缓慢、要迟重?心得是安定的。所谓“巧舌如簧”,应该是太能说了!他的心是乱的。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说,学传统文化为了什么?理论、方法、目标,就是三个字——戒、定、慧。所有的目的都是让他开智慧,成圣成贤。不是来这儿学知识,死记硬背。他自性当中本有的智慧打开了,就是教学成功。智慧从哪里来?从定来。没有定,哪来的慧?很多大学教授办傻事,很多高学历的人做了官被抓起来,有大灾难,被枪毙了。学历不能够给他带来幸福,知识文化都没有能给他带来平安。什么原因?没有智慧!知识和智慧是两件事情,不是一回事。我们这么说吧,无所谓传统文化,因为讲传统文化是为了和现在学校教育区分开,古代没有这些东西,就是受教育。目的何在呢?就是一句话,最低的是趋吉避凶,中等的成君子,然后贤人、圣人,这是他一生的理想,“读书志在圣贤”,所以“万般皆下品”。你说你们家再有钱、官再大,那也是万般皆下品!为什么只有读书高呢?读的是圣贤教育的经书。最后人智慧打开了,他能趋吉避凶。真正大丈夫!他所做的事情,是千古流芳、万古流芳的事业,岂是现在这些人能比的?你说你企业家、高官、明星,这能比吗?所以,价值观古来就不一样。不像现在这样,人欲横流,物欲横流,名利心那么重,不受人尊敬。一个名利心很重的人,不管走到哪儿,都不被人看重。人家对你点头哈腰,实在是硬头皮没办法,有求于你,其实他心里也是看不起你的。这是古往今来的人性。一个人很穷,但是他有德行、有学问,还有能力,谁不尊重?诸葛亮,只是茅庐当中的一个农夫,耕读为生,万古流芳,宰相当中的榜样,“读《出师表》者,非堕泪者,其人必不忠”,你看看,他是什么心?如果现在,我们的国人都是以吃喝玩乐、名闻利养为生活目标,为求学的目的,那么这个民族不配作伟大的民族。它有什么资格伟大?不要说别人,你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这有什么了不起?低下、龌龊,不受人尊敬。品德、学问、能力,这是古来教学的唯一的标准。不管你学没学过,不管中国外国,只要遇到这样的人就会敬佩。而且能够让你的家,让你的单位,让你的民族代代传承,不会灭亡,不会有灾祸。所以有人就讲,那古代也有好多的祸乱、奸臣,但那些都是圣贤教育丧失了之后的恶果。所以,古往今来,不管儒家的、道家的,还是佛家的,修学的原理原则就三个字——戒、定、慧。因定开慧,他才能成圣成贤。定是个枢纽。那么定是怎么得到的?持戒。戒律有很多,分小戒、大戒。高一点的,菩萨戒,沙弥律仪。再往下,十善,这都是戒律。再低一点的是什么?再小一点的孩子学什么呢?学《感应篇》,这是道家的。再低一点,就等于是基础了,就是做人起码的一点点规矩,一两岁就得教的,那就是《弟子规》。它是戒,所以说,这个东西从小就一点一点教。小戒持好了,再持大戒。最后怎么样呢?小定得大定,最后开慧了,开悟了。就这么来的!话多的孩子心不定,原因何在?他的嘴没有戒住。为什么要挂个止语牌?那是持戒的意思。提醒他,警告他“话说多”……

班主任:“不如少”。

陈老师:对,你们都知道“奸巧语”,那就升级了,他话不但多,还奸巧,那就离灾祸靠近了。话多就是根苗,你发现有端倪出现。所以说,教孩子的大学问都在古圣先贤的经典里。当然了,你说这孩子刚学会说话,咿咿呀呀的,唠唠叨叨的,那我们理解。过了这个时期,就告诉给他,“话说多,不如少”。你们一定要记住,任何人,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话少心就特别清净。话说多了把自己都说烦了,一天天心烦意乱就会做糊涂事,说糊涂话。怎么来的呢?心不安定。有人说了,成圣成贤的标准太高了,我没有那么高的想法。那好,咱们就说这一天,你要不要不说糊涂话、不做糊涂事?你不要有糊涂的想法,不糊涂就是有智慧的表现,那就是慧。怎么得到“慧”呢?你得有定。成圣成贤,那是大定大慧。你现在怎么样呢?你现在用不着那么高,你要有一点小智慧,那你就得有点小定。你说一点儿定都没有,那你就是净做糊涂事、净说糊涂话。所以,小小的定,从嘴开始。《无量寿经》上讲:“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为什么把这个放在第一位,身业、意业放在后面呢?因为人很容易造口业。

班主任:不知不觉的。

陈老师:张嘴就来。所以你就知道,口恶业有四种:头一个是“妄语”;第二个就是我们今天提的花言巧语,叫“绮语”,比如你说的那个不吃面条的孩子,他给你说糊涂了他也不吃,就是绮语,从小就造口业;第三个是“恶口”,说话很难听,讽刺别人,挖苦别人,骂别人,怨恨,是恶口;第四个是“两舌”,搬弄是非,当着张三说李四,当着李四说王五,背后鼓捣。口有四种恶业。如果你的孩子有的话,你看佛经上讲因果报应,讲得太清楚了。说话,常常存好心、说好话,说的都是如理如法,符合伦理道德。你看有的人,他说话可费劲了,别人不相信,怎么说别人都不相信。什么原因呢?这是恶报。佛经上说的,常造四种恶口的业,最后说话没人信。还有的人,他一说话,口里味道很重。什么原因呢?前世或者这一世口业造得太重了。所以要忏悔,不能再花言巧语了。

班主任:还有说话口吃或结巴。

陈老师:对,所以说,种种在嘴上的这些恶报,都跟口业、说话有关系。你不想要幸福人生吗?反过来,你不就想避免这些灾难吗?你不在人世了,你想给孩子留什么?不是钱,钱能给他带来杀身之祸,那是糊涂的做法。你总有一天要离开孩子。在我小时候我的父母常常跟我讲,父母不会跟你一辈子,就是教给我自立。该怎么待人接物,怎么说话,怎么做事?我经历过唐山大地震,人说走就走,一场灾难来了,孩子活下来了。这些孩子怎么活?父母教给他的都是错误的观念,教的都是好吃懒做,这孩子能活得好才怪呢!那这些书,这些传了几千年的圣贤经典都成废话了,你说那可能吗?你自己可以试试。背经典的真正目的

班主任:老师,小孩子从小就背经典,是不是也是在修“戒定慧”?

陈老师:小孩子背这些书,背经典,真正的目的并不是说让他背多少多少字,倒背如流,是让他在背的过程中持戒、修定,然后开慧。真正开智慧了,那些经典他都可以活用;智慧没开,背了很多,那经典是死的,就变成了知识,那不是智慧。一定要知道,知识和智慧有本质的区别。什么叫作知识,什么叫作智慧?他把经典都背下来了,好像也会讲,也会正体字默写,然后跟他生活没关系,这叫什么呢?知识。第582页写的什么,他都给你背下来,这是知识。跟生活没关系,用不上。能够解决你的人生一切问题,趋吉避凶,叫智慧。他把经典活用了,会背还能用,能落实在自己身上,这是智慧!所以说,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让孩子学这些。通过在背诵的过程中,眼根都摄在经典上,耳根听着自己的声音,手指头指着,心里面想着,学佛的人还敬上香,鼻子闻到香气,嘴里面每天吃到的是什么呢,素菜,喝的不是可乐,喝的是茶叶,“禅茶一味”,六根都是好东西,所以他常常在定中。通过这种方法他就得到了定,定得到就开慧,所以孩子们背书,是让他开智慧,目的在这儿。背了一大摞经典,越背越傻,那不行。所以背书要会背,教孩子要看得明白。一定要让他在背的过程中持戒,六根都戒住,眼耳鼻舌身意,都戒在经典上,这就叫持戒。他眼睛不乱看,耳朵不乱听,六根都不造恶,这不就持戒了,他自然就得定。一定记住,得定他开的慧,是人人本有的慧,你不要说求来的慧,外边没有慧,是他自性里边本具的无量的智慧。

班主任:是不是说他没有读过一本书,一旦开慧了他拿过来就会讲了?

陈老师:六祖慧能大师就有这种能力,慧能大师不认字;伊斯兰教徒都知道,先知穆罕默德不认字。你看这两位都不认字,都能给人讲经说法,你学了多少年,大知识分子、大专家,你到他这儿来请教,他讲给你,你就明白了。六祖慧能大师、穆罕默德先知,他们都能证明给你看,智慧不是从文字、知识里来的,是从你自性里边透露出来的,慧能大师说“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你本来就是佛。经典成了名闻利养的工具

班主任:老师,我们还看到一种现象,有些孩子的父母学佛,也学传统文化,让孩子背了很多的经典,但是在我们刚刚接触到孩子的时候发现,孩子话很多,坐不住,而且他说着说着就什么都敢说,开始胡说八道了。为什么他们没有达到像您说的“戒定慧”,这种培养方法出了什么问题?

陈老师:问题出在家长和老师不是内行,以为背经典就是在那儿不停地背,数量越来越多,孩子的心越来越乱,他不定。一定要记住教学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是开慧,成圣成贤。孩子成圣成贤但智慧没开的事是不存在的。所以,古往今来,这些伟人、圣人、贤人、君子都有个特点,都有大智慧。没有一个人是笨笨的,是个蠢蛋,他们都从智慧中来,智慧从定,定从戒来。儒释道都是这么修。

班主任:老师,确实是这样的。很多在家里背经典的孩子,或者说以前也学过传统文化的孩子,七岁都会背很多篇《古文观止》了。但是来了之后,我们还要先从止语、静坐、肃立这些开始,重新来。

陈老师:对,他会背《古文观止》,会背《大藏经》,会背《四库全书》,但都是空中楼阁,用不了多久就忘了。你说这孩子他真没忘,他还记得,他记住了用来表演,用来名闻利养,他没德行。所以这些东西都变成他谋取名闻利养的工具。这和圣贤的教导是背道而驰的。“唯德学,唯才艺”,德学是第一位,“不如人,当自励”。他不把德学放在里边,不知道德行为何物,只知道能背,这些东西都会成为他灾祸的根源。你不会还好点,越会越让自己的人生不幸。所以,德行比什么都重要。德行从哪里来呢?持戒。持戒让你断恶。比如,“凡道字,重且舒”,你又不重又不舒,就说话轻飘飘又很快,这叫破戒。你说话要重且舒,那叫持戒,时间长了,心就定了。用外在的形式实现内心的安定叫“礼教”。说话做事言谈举止,都合乎礼法,就叫“礼教”。合乎规矩,“礼”就是规矩。所以说,待人接物都有规矩在,这些规矩都是为了持戒,让你的心安定,最后达到开慧、成圣成贤的目的。为什么要学《弟子规》?它是基础,它是原点。连说话都说不明白,连“勿急疾,勿模糊”都做不到,你说你想成圣成贤,没有基础,你自己能相信吗?这个地方破戒,那个地方破戒,一百一十三件事,件件做不到。有的孩子来了,背段《心经》,父母可高兴了,拿出来,这是我孩子写的、抄的,你看这字写得多漂亮,都是名闻利养的工具。圣贤的经典不是让你干这个的,是拿它用来修身的。你就明白,为什么人要学《弟子规》,不要小看一百一十三件事。白居易去问老和尚佛法真谛。老和尚讲:诸恶莫作。我相信恶里边就有说话又不重又不舒缓的,这是破戒,算是小小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这是小善,你得奉行,“众善奉行”,一个都不漏,漏一个那你就是破戒一次,“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说,三岁孩子都会这些,你怎么跟我说这个?老和尚跟他讲:“三岁孩子都会背,八旬老翁做不得。”八旬老翁做不到,你不要小看,那得有真功夫。曾国藩,你看他立了多大的功,把大清王朝救了。所以,毛主席年轻的时候就讲,“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佩服到家了。你看他是几省的总督,半个中国归他管,他手里还有兵权。好多人说你造反了就是皇上了。曾国藩蘸着茶水在桌子上,一句话不说,连着写了好多个“痴心妄想”的“妄”。他为什么会这样?他为什么不造反?他如果造反,又出来一个贼子。有人就问,曾国藩傻不傻?他不傻。他有能力。他得了大清的江山,他做了皇帝,他荣华富贵顶多几十年就享光了,但是他给后世做了多大的坏榜样,臣不忠!有了势力就造反,这行吗?所以,他不干这种事情。他在桌子上写“妄”,你们那是虚妄,怎么能这么想呢。所以说,一个国家要想安定,臣子们不学儒释道,没有君臣之义,怎么可能安定。你看这么一个权倾一时的人,到现在没有人不赞叹不推崇他的。大家都知道,一书一训都是宝典。一训,《了凡四训》,改造命运,人人都要学;那么,一书呢,有人讲是《安士全书》,我说是曾国藩家书。曾国藩自己也知道,我们家以杀人为业,不是好事,不愿意杀人。他到晚年给自己的孩子讲的话,还是说话要稳重,言谈举止要稳重。你看,还是《弟子规》,就是让他终身持戒。你能说那么了不起的人还不如你么?人家建功摆在那儿,你看他的家书教育了多少人,连蒋、毛这样的人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你说你不佩服,也行,你就不怕别人说你狂妄吗?第四讲怎样背书不忘背经典的初心很重要

班主任:我们见过一个女孩子,今年已经十四岁了,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这个孩子从四岁开始学习传统文化,到现在已经学习十年了,孩子学习十年的唯一成果就是背过十八部经典,但今天我们见面的时候一问,这个孩子已经把十八部经典忘得差不多了。

陈老师:你们有没有问她为什么都忘了?

班主任:没说为什么。

陈老师:我们见过很多学生背了很多的经典,最后都忘了。什么原因呢?我想原因很多,比如教学的方法、学习的方法,或者孩子经常换学校等。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清楚地告诉给孩子为什么要背这些。我们知道,初发心是很重要的。你看他身上穿着传统文化的衣服,背得字正腔圆,但也只是为了将来回去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争口气,他背书是为了表演,为了名闻利养。“因地不正,果招迂曲”。“因”就是种子,他的初发心就不纯正,里边掺杂着名闻利养,结果就感招迂曲,“迂曲”是什么意思呢?你很难得到好结果,有很多挫折,很多不如意,甚至失败。这个孩子就“果招迂曲”了,我们要反思,在学习的十年中,应该每半年、一年就检查他怎么学的。父母要高度警惕自己把孩子教成什么样子了。一共有三个标准,第一个就是德行,具体来说就是能不能做到《弟子规》的要求,比如“父母呼,应勿缓”,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咳嗽一声,孩子马上拿过毛巾和纸,端过水;“父母呼,应勿缓”,意思是孩子的心在父母身上,坚持孝道就有了孝的德行,父母教训孩子,不管是对是错,孩子都恭恭敬敬地听着。《弟子规》有一百一十三件事,你要考核孩子的表现,老师用这个考核学生,家长也用这个来考核。考核什么?考核孩子,同时也考核学校,方法不合适就要赶紧停下来。我总用这个手势来打比方,这个地方是原点,孩子到这个地方用了多长时间?过了十年才发现错误就太晚了,再把这一身错误的毛病习气和观念改掉,还要十年、二十年,这就回到了原点。这时孩子多大了?二十四岁了,二十四岁重新出发走到这儿又花十年,到了三十四岁。其他人从四岁开始学,到这个地方用十年,十四岁就有所成就了,这样一比相差太多了!所以说要经常检查,在德行与学问之间,学问排在第二位。父母要反思自己在德行、学问、能力的教育方面做得怎么样。老师也要每天反思,不能让学生边学边忘,学校教育不应该让学生忘记自己所学。今天我们看到了很多因地不正的人,他们的初发心都有问题,不止是父母的初发心,还有老师和孩子的,他们教育和学习的结果都不会好。你为什么让孩子学传统文化?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间说错了话,说什么给爸爸妈妈争脸。错了!他为什么学习正宗正脉?是为了成圣成贤。贤的特点头一个是什么?不自私,爱别人。这两句话说到了根本,圣贤的标准就是孩子将来的方向,你是不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将来做一个不自私的人、一个舍己为人的人、一个发扬光大正法的人,这是不是你的目的?这就是最纯正的目的。有人认为自己没有这么大的心,那么也可以退而求其次,一退再退,最后退到底怎么样呢?我为了让孩子给我脸上争光,里边掺杂着各种毒。贪嗔痴慢疑是五毒,就好像这杯水里掺了毒,你敢喝吗?你敢给孩子喝吗?孩子背经典的方法

班主任:老师,刚才您说的是孩子背书的初心,我想问您孩子应该用什么方法背书?我们以前看见孩子背书都是死记硬背,比如背诵一小段古文,可能用了五分钟、十分钟就背下来了,可见背得很快,但是没几天就忘了。那么孩子到底怎样背书是最好的?

陈老师:我们做家长、做老师的,看到孩子忘掉了所背的经典后要难过,现在有几个老师、家长会难过?为什么会难过?我对不住这孩子,这么好的一块料,我怎么就不能把他教好?他忘了,我们就要从这么多的经典和文献中,找到最好的方法教他,让他永远都忘不了。你有没有发这个心?家长也好、老师也好,只要孩子忘了,自己就白教了,都对不住孩子,让孩子把生命时间放在这里,最后结果却不满意,我还有脸当这个老师吗?你叫我老师,我还无地自容,为什么呢?我浪费了你的时间,而且还把错误的方法传出去了,背书的时候不要贪快,不要贪成果,贪成果的心也是贪心,你贪它干什么?这些经典,基础的经典,一定要让它扎得牢牢的,用什么方法呢?古人有个方法大家可以参考,读一百遍,一本书拿过来,小朋友用手指着读,一个字一个字指着读,为什么要用这个手指头呢?孩子一放下手指,脑子里就开始瞎琢磨了。用手指头指还不够,还必须得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指,指着东他说西那能行吗?你就可以教训他了,他就不敢看着这个字读那个音,所以手、眼、心、口都到,叫指读。声音要嘹亮,不要太快,太快他就不过心了。“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读得很快,时间长了他就从嘴上走不过心了,他也不可能指那么快,所以动手的目的就是让他语速慢一点,语速慢下来就能让他心不要太浮躁,那么小还是安定下来好,那么读多少遍呢?读一百遍,你们是班主任,都有这个经验,这一段话一百个字、二百个字,要读一百遍、背一百遍,那么这段文字应该张嘴就来了,有的时候他顺口就说出来了。你看你们都有这个经历,学生们张嘴就来了,但是隔一段时间要考考他,考不对还要打手板、打屁股,他就记得为什么挨打?你就问他:“你为什么忘?”学生要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学问上,你怎么能天天胡思乱想想别的呢?该打!他一听说挨打赶紧快记,隔一段时间考一次,隔一段时间拿出来复习一次,读一百背一百他就能够扎根,你千万不能说我就放那儿了,那他很快就会忘,因为不管背多少经典,最重要都是在生活当中常用,教学要记得这个。把那孩子叫过来,“哪里做错了?”想不出来,想不出来把这个茶杯“看看”,又放错位置了,违反哪一条?想!想不出来别吃饭了。这样教训他,一辈子都忘不了。哪一条?《弟子规》上讲,你要告诉他“读看毕还原处”。放原来的地方,那说的不是茶杯呀,是说一本书,茶杯和书有什么区别?他就明白了,是什么东西用完了都得放回原处,他到了八十岁,他就给人家去讲:“我那个时候七岁,我的老师就这么教我的,指着茶杯跟我说一本书要还原处,我才知道茶杯跟书是一回事,那一年我七岁,我站了好久,中午没吃饭,我一直记得‘读看毕还原处’。”要会用,所以他将来上台讲经说法讲课就生动,一切经典都跟他的生活息息相关,跟他的生命相关,他就是这么活过来的,他都做到了,他就是一部活的《弟子规》。而现在是死的《弟子规》,为什么呢?《弟子规》跟他没关系,你培养出来有什么意义?东西都乱扔乱放,还得是父母在后边给他收拾,家长老师在后边给他当保姆、给他当秘书,这样的人出来报废了,这有什么意思!这就是伪君子,他自己不能做到,经典跟生活没关系。所以背得多就一定要知道,老师要常常挂在嘴边,在生活当中对他是一种教育,告诉他这些东西有多重要,你不能这么做,要是这么做你的家就乱套了,你将来做了官你那个地区就乱了,是不是?“读看毕还原处”这是规矩,君子、圣人、贤人就是这么教出来的,读一百遍背一百遍,会背不会用不管用,他会用了他记得很牢,他看到什么,心里就都知道那是标准,千百年来传下来的,从来没有改变过这个标准。怎么读书呢?怎么学好了呢?别着急,读一百遍背一百遍。我们再加一门课程,第三个是什么呢?正体字默写。背是一门功课,读是一门功课,正体字默写是一门功课,现在大家常常讲繁体字,认为正体字不是繁体字,那是错误的,正体字要默写得方方正正,写得乱了还要扣分,字迹污染、卷页都不行,规矩呀!

班主任:而且字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陈老师:对,它有标准的。

班主任:对。

陈老师:第四门功课要会讲解。这一百个字什么意思?大概意思不要太深,讲讲大概意思就可以了,要帮助他理解,让他知道“读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