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自性之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4 17:54:07

点击下载

作者:(印) 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点亮自性之光

点亮自性之光试读:

译者序

从20世纪50年代起,印度著名的佛学家优帕迪雅、藏密体系的桑督仁波切以及吠檀多学者便试图对克氏思想进行定位。一开始,克里希那穆提被视为正宗佛法的复兴者,龙树中观思想的现代诠释者,后来又有人认为克氏是“理入”禅的地道禅师。诚如桑督仁波切所言,克氏的教诲“从不落入相对次元,他的话永远发自无我的绝对境界”。因此,习惯从佛家观点理解克氏思想的桑督仁波切,开始试着以毫无成见和局限的态度来聆听克氏的话语。一段时日之后,他才逐渐辨识出佛陀与克氏的异同。桑督仁波切认为,基本上,佛陀通常从两种不同的层次——相对与绝对——因机施教,而克氏则不愿妥协,他指出的解脱途径乃是要顿超时空次元,在当下自然产生转化与突变。

这种“理入”禅的形式,和中国、日本的传统禅宗大异其趣。从表面上看,克氏教诲类似一种哲学式的逻辑推演,但仔细探究之后,你就会发现它没有任何立论点,或是落脚点。克氏只破不立地揭露理想、准则、依赖、执着和渴求经验的真相,不厌其烦地引领我们探索思想的本质——时间感、度量、掌控性和具有特定方向的活动。而且,他还进一步为我们指出了全观、内在秩序、美和爱的质地。

不论在早期的演讲集里,还是后期结集而成的著作里,克氏一再强调个人的解脱与彻悟。这显示出克氏对人类潜能赋予了最高的肯定,而这也是他不向任何组织、权威、方便法门、意识形态妥协的原因之一。克氏于1929年8月3日在荷兰欧门宣布解散世界明星社,在当天的公开演讲里,克氏明确表达了他的人生目的——促使人类走向解脱,帮助人类挣脱一切束缚——因为他已经见证了完整而无属性的自由。《点亮自性之光》结集了过去未曾发表过的克氏演讲录。这本页数不多、看似平易近人的作品,其实是译者阅读过与译介过的克氏教诲中,堪称体大思精的代表作。内文里没有琐碎的对谈,没有写景的散记。从头至尾都是追根究底式的洞见与推理。读者若想精选出一本克氏思想入门书,《点亮自性之光》可谓上乘之选。胡因梦

第一部分具足自身的能量

没有任何体制、修炼方法或“如何”可以带来解脱,

只有观察才是真正的解脱行动。

你必须去观察,但不是透过别人的眼睛。

不要以人类的思维方式思考

若想为当今文化及社会结构带来根本的改变,我们就必须换上崭新的意识和截然不同的道德观,这是件显而易见的事。然而,无论是“左派”、“右派”或革命分子,似乎都无视于它的存在。任何教条、方程式、意识形态均是老旧意识的一部分,是由四分五裂的念头虚构出来的——“左派”、“右派”或中间派皆是如此。这样的活动难免会导致“左派”、“右派”和集权主义之间的流血冲突,这就是我们周遭的世界正在发生的事。虽然有人已经认清我们必须在社会、经济和道德上做些改变,不过连这种反应也是从老旧意识之中产生的,而思想便是最主要的创造者。人类陷入的混乱、困惑及悲惨境遇,都在陈旧的意识范畴之内,如果不进行深刻的自我转化,那么人类所有的活动——政治、经济或宗教——只可能为彼此及地球带来毁灭。对神智清明的人而言,这是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每个人都必须点亮自性之光,这份光明就是律法,此外别无律法了。其他所有的法则都是支离破碎和自相矛盾的。点亮自性之光意味着不去追随他人的见解,不论它有多么恰当、合乎逻辑、富有历史性或是具有说服力。如果你正站在某个权威、教条或结论的阴影之中,你就无法点亮自性之光了。德性并不是由思想组成的,也不是由环境压力促成的,它既不属于昨日,也不属于传统。德性本是爱之子,而爱不是一种欲望或享乐。性行为或感官享受并不是爱。

如果你正站在某个权威、教条或结论的阴影之中,你就无法点亮自性之光了。“解脱”指的就是点亮自性之光,这不是一个想象出来的抽象事物。真正的解脱是从依赖、执着、渴求经验之中解放出来。从思想的结构中解放出来,便是点亮了自性之光。在这份光明之中,所有的行动都可以毫不矛盾地自然产生。只有当内在的光明与行动产生分裂时,矛盾才会出现。理想或准则是我们设想出来的一些无聊的思维活动,它是无法与自性之光同时并存的——它们会彼此否定。当观察者出现时,这份光明,这份爱,便荡然无存了。观察者的结构本是由思想组成的,它永远不会是清新自由的。没有任何体制、修炼方法或“如何”可以带来解脱。只有观察才是真正的解脱行动。你必须去观察,但不是透过别人的眼睛。这份光明,这则律法,既不属于你,也不属于别人。真正存在的只有光明本身,而它就是爱。

心的寂静

我们能不能把所有的知识、概念及理论都放在一边,为自己去发现世间是否存在某种神圣的事物——不是言教,因为言教并不是真实的东西,言语的描述绝非被描述的事物——世间是否存在某个真实的东西,它不是想象出来的幻象或神话,而是永远不会被摧毁的实相,是不变的真理?

若想发现它,巧遇它,任何形式的权威都必须舍弃,因为权威暗示着臣服、顺从以及接受某个固定的模式。所以,心必须有能力自主,为自己带来光明。追随别人、加入某个团体、依循某个权威或传统所设定的修持方法,这些做法完全不是为自己去探查,让你无法在日常生活里看清有没有一个不能被思想揣度的不朽之物。如果它无法在日常生活里起作用,那么修持就是一种逃避,而且是毫无裨益之事。上述这一切都意味着你必须独立自主,但孤立与独立是不同的,孤独与独醒无惑也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所关怀的乃是整体人生,不是支离破碎的某个局部,而是你整体的言行、思想及感觉。倘若我们关心的是整体人生,我们就不可能通过四分五裂的思想来解决所有的问题。思想也许会授权给自己,将自己所有的碎片组合起来,但这些碎片仍然是思想本身的产物。我们早已被制约成以渐进的方式来成长。人们深信,内心的进化是实存的,但真的有一个所谓的“我”在进化吗?或者它只不过是思想的投射罢了?

若想弄清楚是否有一个非幻象、神话或思想所能投射的东西,我们就必须探索思想能否被掌控,念头能不能静止不动,能不能被压制下来让心完全寂静。“掌控”意味着有一个掌控者与被掌控的对象,不是吗?那个掌控者到底是谁?它难道不是被思想创造出来的一个掌控者,而只是一堆念头的组合罢了?如果你认清了这个事实,那么掌控者即是被掌控的对象,经验者就是被经验的对象,思想者正是思想本身。它们并不是分裂开来的不同个体。如果你领悟了这一点,你就没有必要去控制什么了。

掌控者是不存在的,只因掌控者即是被掌控的对象,这时又会发生什么事?当掌控者与被掌控的对象分裂时,冲突就会产生,而能量也消耗了;但当掌控者就是被掌控的对象时,那么能量就不会耗损。然后,所有通过压抑、抗拒——因掌控者与被掌控对象的界分——而产生的能量耗损,就会重新蓄积起来。当界分感不存在时,你自然拥有足够的能量,去超越那些你认为必须掌控的东西。在冥想时你必须认清,控制念头或驾驭念头都是不对的,因为驾驭念头的人,不过是一堆念头的组合罢了。假设你认清了这一点,你就不会再通过比较、掌控和压抑而消耗能量,那时你就能超越眼前的现象了。

心能不能彻底安静下来?

因为一颗安静的心具有无穷大的能量,

它是所有能量的总和。

我们现在真正想探讨的是,心能不能彻底安静下来?因为一颗安静的心具有无穷大的能量,它是所有能量的总和。这颗心永远都在喋喋不休、转动不已;换句话说,思想永远在回顾、记忆、累积知识、不断地改变,那么它能不能完全安静下来?你有没有试着去看看念头能不能安静下来?如何才能让念头安静下来?你知道,思想就是时间,而时间便是活动——一种度量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你衡量、比较,包括生理和心理两种层面,而这些都是度量的活动。较量也意味着度量。在生活中不与人较量,你能不能做到?不但在冥想时不比较,在生活中也完全不跟人较量,你能做到吗?如果我们正在选布料、选衣服、选汽车,或是正在评判不同的知识体系,这时当然要做比较,但除此之外,我们在心理上也总是和别人比来比去。这种较量的心思一旦安静下来,我们有没有可能完全独立自觉?“不较量的心”便暗示着这样的心境,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是在混日子。因此,在日常生活里,你能不能不跟人较量?试着去做做看,你才能发现个中的旨趣。你会觉得如释重负;除去不必要的负担之后,你就会拥有能量了。

全心全意地倾听

你有没有全心全意地注意过某种东西?你现在对眼前这位演讲者的话语,有没有真的在注意听?还是你正抱着比较之心在听,看看他说的话和你以前所吸收的知识是否相应?你是不是在根据自己的认知、倾向和偏好,在诠释这位演讲者的话语?如果是的话,那就不叫全心全意的听了,不是吗?如果你真的以你的全身、你的神经系统、眼、耳、心以及整个生命在倾听的话,你的自我中心感就不见了,剩下的只有那份注意力了。全心全意地倾听便是彻底的宁静。

请听听这些话语的内涵吧!因为很不幸,没有人会告诉你们这些事。如果你能全心全意地倾听,那么倾听本身便是一件很神奇的事。在全心全意的倾听之中是没有边界感的,因此也就没有特定的方向。这时,存在的只有全观。当全观出现时,你我之分就不见了,二元对立消失了,观者与被观之物的界分也因此而消融。如果心只是朝着某个特定的方向思考,这种状态是不可能出现的。

我们所受的教育总是在制约我们,让我们朝某个特定的方向思考。我们总是抱持着某种概念、信仰、知识或方程式,去臆测实相或至乐之类的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将其锁定为一个目标,一份理想,然后径自朝着那个特定的方向迈进。当你朝着那个特定方向迈进时,空寂感就不见了。一旦朝着某个特定的方向留意、行走或思考,你的心便失去了空间。每当心中充塞着执着、恐惧、权力欲,或是在追求享乐和地位时,空寂感便消失了。这时,心被塞得满满的,没有任何空间。但是,我们的心需要空间,而全心全意地觉知或全观,就是一种没有任何方向感的空境。

因此,冥想暗示着完全没有任何活动在进行。这意味着心是彻底宁静的,它不朝任何一个方向运转。它没有任何活动,而活动就是时间感,活动即是思维。如果认清了这个真相——言语无法描述的真相——你的心就安静了。我们必须让心安静下来——但不是为了睡得长一些,事情做得好一点儿,或是赚到更多的钱!

大多数人都活得相当贫乏、空虚。虽然他们拥有许多知识,但还是活得不圆满、不完整、不快乐,并且充满着矛盾。这一切都是贫乏的形式,而他们竟然还要浪费生命,企图让心丰富一些,刻意去培养各种形式的美德,做尽其他傻事。我并不是在说美德是不必要的,我的意思是,美德本是一种秩序,只有当你深入于内心的混乱时,才能了解秩序是什么。我们的生活确实是混乱的、失序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混乱就是矛盾、困惑、各种独断的欲望,或是口里说的和真实的行为不符,心中的理想和事实之间有一道鸿沟。这一切都是失序的状态。如果能觉察到这个真相,而且是全心全意地觉察它,那么从这份觉察之中就会产生秩序,而这便是美德——这种美德是自然的,并不是想方设法修来的一种邪行。

生活中的冥想就是要转化心念,带来心灵上的革命,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是理论,也不是理想,而是在每一个行动之中——活出慈悲、爱,以及转化琐碎、狭隘和肤浅的那股大能。当心寂静时——真正的寂静,不是透过欲望和意志力制造出来的定境——一种没有时间感、不同于往常的活动就会出现。

你知道,要描述那样的状态是件相当荒谬的事。言语的描述绝非真实的东西。重点在于,冥想其实是一种艺术。“艺术”这个名词有一种将事物放在正确位置的意味,所以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将每件事都摆在正确的位置,这样我们才不会产生困惑。假设日常的一切事物都井然有序,行为正当,心也就完全宁静了。那时,心自然会去发现世间是否存在着一个无法度量的东西。在你尚未发现最高形式的圣境之前,生活永远是平庸的、无意义的。这就是为什么冥想是绝对必要的事,因为只有通过它,心才能年轻、鲜活、纯真。纯真意味着不受伤害。冥想之中蕴含的一切都在日常生活里。为了理解我们的日常生活,冥想确实是必要的。它是全观自己的所作所为——和别人说话的方式、走路的样子、思考的模式、思想的内容——全观这一切,便是冥想所要下的一部分功夫。

每当心中充塞着执着、恐惧、权力欲,

或是在追求享乐和地位时,空寂感便消失了。

这时,心被塞得满满的,没有任何空间。

冥想不是一种逃避,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事。通过冥想,我们自然能活出神圣的人生。你会因此而看见众生身上的神性。

活在善意里

人为什么无法转化?他只能在这里改一点,在那里改一点,即使这样,他竟然还想拥有一个良善的社会。他不但想为自己、为自己的关系(不论亲疏)带来秩序,同时还想拥有一个和平的世界,他想独自与花为伍,拥有某种程度的美善。如果你观察一下从古至今的历史,你会发现这一直是人类最深的渴望。然而人类越是文明化,制造的失序和战争就越多。地球从未有一个时期是没有战争的,人杀人、宗教摧毁宗教、某团体掌控了另一个团体、某个组织又压榨了其他组织。

觉察到这永无止境的挣扎,你难道不问问自己:我有没有可能神智清明地、快乐地、理性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既没有外在或内在的争战,也不企图逃开,跑到集体公社里,变成一名隐士或和尚?如果你曾经问过自己——希望你现在就问问看,因为这样我们才是在共同思索这个问题——那么你一定会渴望拥有一个良善的社会。

创造出一个良善的社会,曾经是古印度、古希腊和古埃及的梦,然而只有当人类变得善良时,才会出现优质的社会。人的善意往往能带来良性的关系互动,带来好的品性、幸福的生活。

良善也意味着美,同时也意味着神圣,它和神以及最高的操守有关。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理解“良善”一词。如果你的心中有善意,那么无论你做什么都是恰当的,包括你的关系、你的行为以及你思考的方式。你可以在瞬间立刻领会这个词所蕴含的意义。

让我们共同思考一下“良善”的意义。如果你真的深入于它的精神内涵,它一定会对你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因此,请稍微留意一下这个词的含义。但文字并不是真实的东西。我们也许可以用最优美的辞藻来形容一座山,甚至可以把它画出来,写成一首诗,不过文字、描述或诗,毕竟不是真实的东西。我们通常都会不由自主地被文字或描述所感动。

良善并不是邪恶的反面,因为良善完全与丑陋、邪恶或不美好的事物无关。良善是独立存在的。如果你说良善是由丑陋和邪恶逐渐演变而成的,那么良善之中一定包含了邪恶、丑陋及残忍。因此,良善是一种与不善毫无关系的品质。

一旦接受了某个权威的引领,良善就不可能存在了。权威是非常复杂的东西。多少个世纪以来,人类已经立下了无数的权威律法,譬如自然律、我们所顺从的自己过往的经验,以及掌控我们生活的一些琐碎原则。此外,还有教会的规范,被我们称为“宗教的组织化信仰”之中的教条。我们现在所说的良善,跟任何形式的权威都无关。

请检视它,仔细思索一下。良善并不是乖顺。如果你臣服于一种信仰、观念、理想或原则,那并不意味着你就是善良的,因为它只会制造冲突、对立。良善无法通过别人,通过宗教导师、教条或信仰而达成,它只能在“全观”的沃土里生长,而其中是没有任何权威的。良善的本质其实是一颗没有冲突的心。良善也意味着强烈的责任感。你不可能心怀善意,却允许战争发生。因此,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一定会为他的生命负起全责。

我们现在正在探讨的是,如果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受到教会、信仰、宗教权威人物的压制,他还有可能是善良的吗?只有当身为人类一员的你真的变得善良时——彻底的善,而非部分的善——我们才能创造出不同于以往的社会。这件事有可能发生吗?我们有可能活在世上,结婚生子,整日工作,同时还保有善心吗?我们现在所说的“善”暗示了强烈的责任感、关怀、全观、勤勉以及爱。“良善”这两个字包含了上述所有的意思。对你们这些愿意听我说话的人而言,你们能做得到吗?如果不能,你们就是接受了现有的社会。若想创造出一个截然不同的社会,一个本质善良的社会,你必须拥有巨大的能量。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学会全观,也就是汇聚你所有的能量。人类拥有许多的能量,当他们“想”做一件事的时候,他们会立刻起而行之。

如果你的心中有善意,

那么无论你做什么都是恰当的,

包括你的关系、你的行为以及你思考的方式。

为什么人类无法彻底良善?

是什么东西让人无法彻底良善?障碍是什么?为什么人类——你——无法彻底良善?如果懂得观察的话,你势必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真相,而且,你就是这个世界,世界和你是同一回事,你创造了世界,创造了社会,创造了宗教以及它们的教条、信仰、仪式、界分和派别。人类一手创造出了这一切。事实上,不正是这些东西阻碍了我们的善性吗?到底是因为我们的信仰,还是因为我们过于关切自己的性爱、恐惧、焦虑、寂寞、需求、想要认同某种东西的欲望,而阻碍了我们的善性?如果是上述所有的心态阻碍了我们,它们就是没有价值的。假设你已经认清自己很想拥有这份善良的品质,那么你必须知道,来自任何一方的压力包括自己的信仰、原则或理想都会阻碍善性。然后,你就会舍弃它们,而没有任何的托词或纠结了。

世界各地的动乱和失序,对生命而言都是一种威胁。它正处于四处蔓延之中。因此,任何一个对自己、对世界负责的观察者,都必须探索上述这些问题。科学家、政客、哲人、心理学者或宗师们——不论他们是来自于印度或是你自己的国家——都没有解决人类的问题,他们提出了各种理论,还是没有解决问题,其他人也解决不了。所以,我们必须靠自己来消融这些问题,因为我们就是问题的制造者。但很不幸的是,我们并不愿意去看自己的问题,不愿意深入探索为什么我们活得如此自私自利。

你就是这个世界,世界和你是同一回事,

你创造了世界,创造了社会,创造了宗教以及它们的教条、

信仰、仪式、界分和派别。人类一手创造出了这一切。

事实上,不正是这些东西阻碍了我们的善性吗?

我们现在正在研究人类是否能带着善意、美和神性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不能,那我们一定会默认日益增长的危机和混乱,并且会祸延子孙及其他众生。

现在我们可不可以探讨一下“认识自己”这个主题?因为个人就是世界的缩影。世界各地的人类——无论肤色是什么,宗教信仰是什么,国籍是什么——在内心里都是痛苦的。他们都经历了巨大的焦虑、寂寞、沮丧、忧郁和一种生活无意义的感觉。全世界的人在内心里都有同感,这就是现实,是真相,是目前正在发生的事。因此,从心理层面而言,你即是世界,世界即是你。所以,一旦你了解了自己,便了解了整体人类的结构及本质。这绝不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想法,因为一旦了解了自己,你就能超越自己,那时生命才能进入截然不同的维度。

什么东西能令我们真的转变?更多的惊吓、更大的灾难吗?还是需要不同形式的政府?新的自我形象?其他的理想?这一切你们都试过了,但仍然没什么改变。我们的教育越复杂,我们变得越文明——这里指的是离自然越来越远的文明——我们就会越失去人性。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既然所有的身外之物都无法帮助我,包括一切的神祇在内,很显然,我只有靠自己来了解自己了。我必须看见自己的真相,然后从根本上改变自己。良善就是这样发展出来的。如此,我们才能创造出一个美好的社会。

点亮自性之光

我们可以无止境地一直讲下去,一个结论接着一个结论地探讨下去,只要能从这些枝词蔓语之中生出清明的解脱行动,就算是说上一万句话也是值得的。我们大多数人都害怕行动,因为我们充满着困惑、失序、矛盾和不幸。不过我们衷心地希望,即使充满着混乱,某种清明的品质还是会出现:这种清明的心性不是从外面得来的,它永远不会被遮蔽,也不是由别人促成的、引发的或随时可以被夺走的。它不必通过意志费力地达成,也没有任何意图。它不会结束,所以也没有开端。

如果我们能稍微意识到内心的混乱,或许我们都会渴望拥有这份清明的心性。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下,看看我们是否能顿然发现它,以至于你的心智及情绪都变得非常清晰,毫不混乱,没有任何问题或恐惧。能够发现自性之光,可以说是一件最有价值的事,因为有了这份光明,你就不必再仰赖任何人,那时你就彻底自由了。内心的困惑或失序,即使通过多年的层层分析和探索,也未必能理清。你可以从因果的角度进行理性分析,也可以完全跳出因果,直接面对它,而不必假借任何高智力的权威来解析它。

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学会冥想。“冥想”一词早已被滥用,如同“爱”一样,它早就被玷污了,不过它仍然是个美好的词语:它蕴藏着丰富的涵义。我指的不是这个词本身,而是它背后蕴含的大美。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看看那个一直处在冥想状态的心是什么样子的。为了替冥想奠定基础,我们必须先了解生死是什么。了解生与死的非凡意义即是冥想。冥想并不是去探索某种深层的神秘经验,也不是重复诵念咒语,不管这个咒语有多么神圣、古老。持咒虽然可以静心,但也会让心变得迟钝、愚笨并进入催眠状态。那还不如服用镇静剂算了。重复诵念咒语、自我催眠、依循某种修行体系或方法,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冥想。“经验”一词暗示着一种发现的过程。我昨天有一个经验,它带给我的可能是快乐,也可能是痛苦。要想完全和那个经验贴近,你就必须先发现它。但凡是能够被发现的东西,势必是已经存在的,因此,经验从来都不是新鲜的。实相则是永远无法被体验的:这就是它的美之所在,因为它永远都是崭新的,不可能是昨日已经发生过的事。昨日发生过的事必须彻底遗忘,或者整理清楚之后立刻放下。一味地从成败的角度一再回顾它,或是把那份特殊的经验拿出来炫耀,企图说服别人,都是件很愚蠢的事。你对“经验”这两个字必须十分小心,因为凡是能够被你记起来的经验,都是早已在你身上发生过的事。这意味着必须有一个思想者、观察者在那里保留住已经发生过的经验。

我们都很乐于接受能带给我们承诺的人,

因为我们自己的心中无光。

只要有一个充满着记忆的“我”或思想者存在,实相就不存在了。如果有一个人告诉你他已经体验了实相,不要轻信他的话,不要接受他的权威掌控。

我们都很乐于接受能带给我们承诺的人,因为我们自己的心中无光。但是没有人能赋予你内在之光——没有任何宗师、老师或救世主能做得到。过去,我们已经接受过许许多多的权威,我们把信心放在他们身上,而他们不是剥削我们,就是彻底失效。所以不可轻信,甚至要谢绝所有精神上的权威掌控。没有人能赋予我们永恒不灭的内在之光。

追随别人就是在企图模仿。追随不只暗示着否认了自己的清明自性、自己的探索能力和自己的诚意,甚至还暗示着只要追随某人就会有奖赏。实相可不是一种奖赏啊!如果你真的想了解什么是实相,那么任何形式的赏罚你都必须舍弃。服从权威暗示着恐惧,所以若是害怕自己无法领会剥削者以真理或悟道之名所传授的方法,努力地修炼自己,那么你就是在否定自己的清明自性和诚直。假设你说你“必须”冥想,“必须”依循某种特殊的方法或某个修行体系,你显然是在用那个体系或方法来限制自己。也许你会得到那个方法所承诺的结果,但终究还是一堆灰烬,因为你背后的动机仍然是成就欲,而成就欲的根源便是恐惧。

你我之间并不存在任何的权威性。演讲者的心中没有任何权威欲。他一点儿也不想说服你或要求你服从。你一旦服从于某人,就等于是在毁灭他。门徒往往在摧毁宗师,而宗师也往往在毁灭门徒。你可以在历史中和日常生活里看到这个真相:当夫妻互相掌控对方时,就是在毁灭对方。那种情况毫无自由、美和爱。

潜意识的问题

如果我们不打下正确的基础,一个富有秩序、深度和脉络清晰的基础,我们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就会变得扭曲、虚妄、不实,如此一来,它们就毫无价值可言了。建立一个正确的基础和秩序,便是冥想的起点。我们的人生,从生到死,时时刻刻都在作战,虽然结婚、生子、功成名就,但内心或外在世界仍旧是个战场,无论在家里、办公室里、团体里、社区里,我们都在无休止地奋斗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人生。痛苦、恐惧、绝望、焦虑、巨大无边的苦难时时笼罩着我们,这便是我们的人生。也许有一小部分人已经观察到这种失序的状态,但并不打算寻找外在的借口,虽然外在的肇因确实存在。也许这一小部分人已经观察到,并且认清了这种失序的状态,他们不但在表层意识中有了这份认识,而且在内心深处也产生了觉悟。他们既不接受也不拒绝这个失序、困惑、令人惊骇的乱象——包括我们自己内心的以及外在世界的。

如果你观察过它,你会发现这个所谓的潜意识,

也不过是种族、文化、宗族以及自己的

企图和欲望的残渣。它是潜藏在底端的。

要一颗陷入这种状态的心去静坐、冥想,

根本就是一件幼稚而毫无意义的事。

大量的著作都曾探讨过潜意识的问题,尤其是在西方世界。人们给予它过多的关注,然而它跟意识是同样肤浅的。你自己观察一下就知道了。如果你观察过它,你会发现这个所谓的潜意识,也不过是种族、文化、宗族以及自己的企图和欲望的残渣。它是潜藏在底端的。而意识心则充斥着日常的例行琐事,譬如上班或性行为等。强调孰重孰轻是徒劳无益的,因为两者的意义都不大,但意识心可以获得技术上的知识以求取生存。

这个在表层意识和深层意识中不断进行的争战,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那是一种失序的生活方式。要一颗陷入这种状态的心去静坐、冥想,根本就是一件幼稚而毫无意义的事。冥想就是在这种混乱的状态中找到秩序,不是通过努力而达成的,因为每一分努力都会扭曲心智。若想见到实相,心必须彻底清明,没有任何扭曲,没有任何冲动,也没有特定的方向。

因此,我们必须打下正确的基础。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先有美德才行。秩序便是美德。这份美德和我们所接受的社会道德毫无关系。社会已经在我们身上强加了许多道德禁令,但社会不就是每个人制造出来的产物吗?社会的道德观告诉我们,你可以贪婪,可以奉上帝之名、国家之名、理想主义之名而杀人,可以在法律的保护之下放肆地与人竞争,彼此羡妒。这样的“道德”其实是不道德的。因此,你必须在内心里彻底否决这样的“道德”,才能获得真正的美德。这便是美德之美。美德不是一种习性,也不是日复一日可以修炼出来的东西。刻意修炼只是一种机械化的、无意义的例行公事罢了。美德意味着认清混乱的原因是什么。混乱往往源自我们内心的冲突,源自独断的欲望、野心、贪婪、羡妒和恐惧。这些都是内心及外在世界出现混乱的肇因。要想觉察到它们,你必须和它们接触。只有当你不否认它们、不合理化它们、不归咎于别人时,你才能接触到它们。

秩序不是你可以蓄意建立的东西——一旦放下了混乱,秩序就出现了。美德本是一种秩序,你如果理解了混乱的整个本质和结构之后,它就出现了。观察一下自己的心,你自然会明白它有多么混乱和矛盾。譬如,我们心里明明充满着恨,却认为自己有爱,这便是失序的开始,一种二元对立的状态;而美德不是二元对立的产物。美德是一种自然素朴的品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可以将它拾起来;它不是那个重复再三、被你称为道德的陈腐传统。道德传统是个机械化的、无价值的东西。因此,我们必须先建立起秩序,这也是冥想所要下的一部分功夫。

秩序意味着美

秩序意味着美,而我们的人生实在太缺少美了。美不是人为的,它不是现代或古典画作中的美,也不在建筑物中、雕像中、云朵中、绿叶里,或是在水面上。只要心不再困惑而彻底清明时,美就出现了。只有当自我彻底被否决,当这个“我”不再有任何重要性时,秩序才会产生。终结“我”的活动便是冥想的一部分,或者应该说,这才是“唯一”的冥想方式。

你一直活在思想之中,赋予了思想太多的重要性,但思想总是陈旧的,它永远不可能是新颖的,只是记忆的延续罢了。譬如,你曾经在某处生活过,显然你对那个地方还保有某些记忆,但这份记忆已经是逝去的、结束的东西,是一种老旧的产物。只有当这些老旧的记忆终结之后,新的东西才能产生。因此,死亡就成了一件非常需要去理解的事。让你所知道的每一件事都消逝掉,你有没有试着这么做过?试着摆脱掉所有的已知、所有的记忆,纵使是几天也好;摆脱掉你的欲望,心中没有任何争辩,没有任何恐惧,让你的家人、你的房子,全都止息;让自己变成一个无名氏。只有当我们变成无名氏的时候,才能进入没有暴力的状态,成为一个内心没有任何暴力的人。因此,每一天你都要颠覆自己,这不是一种概念,而是真的要做到的事。请找个时间试试看。

我们累积的东西真是不少,不只是书籍、房屋、银行存款,也包括曾经被某人羞辱过、奉承过的回忆,一些特殊的经验,或是通过患得患失而达到的成就和地位等。让上述这一切全都止息而没有任何争辩,没有任何自我对谈,没有任何恐惧,只是放下就对了,找个时间试试看,你就明白个中滋味了。在心理上做到这一点——不需要放弃你的妻子、你的衣裳、你的丈夫、你的小孩或是你的房子,而只是在心理上做到这一点——意味着对任何事物都不生执着之心。其中便蕴含着无限的美。这就是爱,不是吗?因为爱不是一种执着。执着一出现,恐惧便产生了。而恐惧不可避免地又会变成独裁主义、占有、压抑和掌控。

冥想乃是了悟人生的一种过程,也就是要为生活带来秩序。秩序即是美德与光。这份光明是别人无法给予的,不论那人有多么老练、聪明、博学或神圣。无论在天上还是地上,都没有人可以点亮你的自性之光,除非你能通过自己的领悟和冥想来将它点燃。

让内心所有的东西都止息!

因为爱是纯真而清新、年轻而明澈的。

让内心所有的东西都止息!因为爱是纯真而清新、年轻而明澈的。如果你能建立起这份秩序、美德、光以及美,你就能真的超拔。这意味着你的心因为有了秩序而变得彻底寂静——很自然的,不必费力,也无须修炼。在这片寂静的荣光之中,所有的行动会自然运作,你就是这么自自然然地在寂静中过着日子。

如果一个人能有幸如此深入地了解自己,那么从这份寂静中一定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活动。这个活动和时间无关,和文字无关,它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它永远清新。而它就是人类穷追不舍的无价之宝。但是,你必须亲自去发现它,它是不可能自动来到你面前的。它既不是文字,也不是象征。因为这些东西都具有破坏性。如果想让它出现,你必须拥有彻底的秩序、美和爱,必须把心理上累积的一切东西全都止息,让你的心清明而不扭曲,能够如实见到内在及外在世界的真相。

探索实相

人生中有没有一个不是由思想虚构出来的神圣事物?很久以前,人类已经提出这个问题了。到底有没有一个超越困惑、不幸、黑暗、幻觉、组织和改革之外的实相?有没有一个超越时间、非思想所能揣度的实相?人类一直在探索这个东西,但是很显然,只有极少数的人拥有进入那个世界的自由。自古以来,僧侣一向是追寻者与追寻者想找到的东西之间的中介。僧侣一向负责诠释真理,是知晓真理的人,或者自认已经通晓了一切,于是追寻者就这么被他们误导了,注意力也被转移了,最终迷失了方向。

思想无论怎么创造,都不可能是神圣的。它永远是一种物质的活动,如同我们人也是一种物质一样。思想将人类划入不同的宗教组织或国籍。它本是知识的产物,而知识一向无法完整地描述任何事物,因此思想永远是有限的、分化的。只要分化的活动存在,就一定会制造冲突。这些界分都是从思想的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只要一有界分,必定会产生冲突,这是定律。任何由思想组合成的东西,不论是书本上的、教会中的、寺庙或清真寺里的,都不会是神圣的。没有任何象征是神圣的,象征不是宗教,它只是一种思维的形式,一种被我们视为是神圣的肤浅的反应罢了。

机械化的思想永远也无法发现

那个完整无上的秩序,

亦即彻底的自由或解脱。

若想探索实相,必须

汇集所有的能量

。你必须勤勉到有能力不按照任何模式行事,而只是不断地观察自己的思想、感觉、恐惧和敌意,并且超越它们,让自己的心彻底自由。若想深入探索那些最神圣、不可名状、超越时间的东西,你就不能属于任何团体、教派、信仰和信念,因为信仰和信念都会把某个也许并不存在的东西视为真理。信仰的本质就是不必通过自己的探索、行动和能量,便轻易接受某样东西是真理。

机械化的思想永远也无法发现那个完整无上的秩序,亦即彻底的自由或解脱。宇宙的运转是完全合乎秩序的,所以心必须井然有序。这颗心已经理解了混乱,故而摆脱了矛盾、模仿和臣服,全心全意地在觉知。它对于自己的行为和关系的互动方式,都是全心全意地在觉察的。这种全观的状态并不是专心。专心是受制的、狭窄的、有限的,而全观却是无限的。在全观之中蕴藏着空寂的本质——不是由思想制造出的空境,不是噪音消失之后的寂静,更不是前念与后念之间的空当。那是一种跟欲望、意志力或思想无关的空寂。在那样的冥想状态里,并不存在掌控者,然而所有由宗教组织发明出来的修行体系,永远都需要努力、自制力和锻炼。锻炼的真谛其实就是学习——不是臣服,而是学习——让你的心变得越来越细腻。

学习是一种永远持续的活动,它不是基于知识之上的。冥想就是从已知和度量的活动之中解脱出来。在这样的冥想状态里,才有绝对的空寂。

从那份空寂之中就会出现不可名状的实相。

美德之美

思想是介于“真相”和“应该怎么样”之间的一种活动。它是阻碍空寂的一份时间感,只要在心理上产生了此与彼之分,这种界分的活动就会制造出时间感。因此,思想即是时间的活动。当你在“如实”观察的时候,时间的活动,亦即思想,存不存在?换句话说,那份观察之中并没有能观与所观之分,也没有想超越眼前“真相”的思维活动。了解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思想往往会制造出看似乎神圣的非凡影像,而所有的宗教信仰一直都在做这件事。它们都是基于思想的,都是由信念、教条和仪式组成的。因此,除非你能彻底明白思想即是时间的活动,否则,心是无法超越自己的。

我们受过的教育及训练都在企图将“真相”改变成“应该怎么样”的一份理想,而这是需要时间才能达到的目标。将“真相”改变成“应该怎么样”的思维活动,是一种阻碍空寂的时间活动——然而,观者即是被观之物,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被改变,存在的只有“真相”罢了。观者不知该如何处置眼前的“真相”,因此他试尽各种办法去改变“真相”,掌控“真相”,压抑“真相”。“真相”就是观者本身,是心中的愤怒、忌妒等;忌妒和观者是没有分别的,它们是一体的。如果想要改变“真相”的思维及时间活动不存在了,如果思想觉察到“真相”是不可能改变的,那么眼前的“真相”便彻底止息了,因为观者即是被观之物。

如果你深入探究这些现象,你自然会有所发现。这其实是一件很容易办到的事。譬如,我如果不喜欢某人,这份嫌恶和“我”其实是没有分别的。这个正在嫌恶的存在,正是嫌恶本身,它们是无法分开的。然而思想一旦告诉自己,“我必须超越这份嫌恶”,脱离真相的时间活动便产生了。因此,观者这个存在与所谓的“嫌恶”,本质上是同样的东西。认清这一点,你就能如如不动。这里的如如不动并非指停滞不动,而是心中完全没有活动,亦即彻底空寂了。这时,以思维活动呈现出来的时间活动便彻底静止了下来,从中产生即时的行动。如此一来,心就奠定了基础,得以从失序之中解脱出来,美德也因此而趋于成熟。这才是你和他人关系的真实基础。在这种关系中,没有任何形象问题,只存在单纯的关系,你们无须去适应彼此在对方身上所投射出的形象。存在的只有眼前的“真相”,而不是去改变这个“真相”。改变“真相”或是转变“真相”都是一种陷入时间感的思维活动。

我如果不喜欢某人,这份嫌恶和“我”

其实是没有分别的。这个正在嫌恶的存在,

正是嫌恶本身,它们是无法分开的。

然而思想一旦告诉自己,“我必须超越这份嫌恶”,

脱离真相的时间活动便产生了。

当你终于领悟到这一点时,你的心和脑就完全寂静了。充斥着记忆、经验和知识的头脑,只能也必须在已知的领域中运作。现在,那颗心、那个头脑终于从时间和思维的活动中解脱了出来。这时,心便彻底寂静了。这样的修行过程是无须费力的。修行不能有任何刻意锻炼及掌控的感觉,因为这些都属于一种失序状态。

我们现在所探讨的,跟一般的宗师、大师或禅宗哲人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在此观点之中,没有任何的权威性,你也无须追随任何人。如果你追随了某些人,你不但在摧毁自己,也在毁灭你所追随的人。一颗真正富有宗教情怀的心,是没有任何权威性的。它拥有的是智慧以及应用智慧的方法。在世俗的创造活动之中,你需要科学家、医师以及驾驶教练之类的权威,除此之外,你并不需要什么权威,也不需要宗师。

因此,如果你已经如此深入地探索过自己,你的心自然会在关系互动中建立起秩序,并能彻底理解日常生活失序的症结所在。从这份对混乱的理解和毫无选择的觉察之中,就会产生美德,它不是刻意培养出来的,也不是由思想制造的。这种美德便是爱和秩序。如果心已经深深建立起这种美德,它就是无法改变和动摇的。然后,你才能探知时间活动的来龙去脉。那时,心便彻底寂静了。在那份寂静之中,没有观察者、经验者或思想者。

我们拥有各种形式的感觉和超感能力,天眼通、灵疗能力和其他事都可能发生。不过,这些都是次要的,一颗真正想探索实相和圣境的心,是不会执着于这些事的。

这样的心才能自由地观察。然后,你才会发现人类一直在追寻的那个不可名状又超越时间的东西。这个东西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因为想用言语来描述实相的那份存在感已经不见了,思想制造出来的意象也彻底止息了。你的心中一旦拥有了这份奇妙的爱或慈悲——不仅是爱你的邻人,同时也爱动物、树木和众生——你就会发现那个圣境,巧遇它。

这样的心便是神圣不朽的。汇集所有的能量

思想是受限的,因为知识是受限的,所以,不论思想如何运作,不论它发明了什么,都是有限的。若想理解真正的宗教情怀是什么,你必须先具备一颗清明的心,若想弄清楚宗教修持是什么,你必须彻底否定由思想发明出来的仪式和象征。因为否定、拒绝了虚假的事物之后,你才能发现真实不虚的东西。你否定了所有的冥想体系,因为你已经认清这些体系都是由思想虚构出来的。人生是如此的虚妄不实,如此的不确定,所以我们渴望拥有深刻的满足感、爱和某个可以永恒不灭的东西。我们总想拥有某种不会变动的东西,而我们以为做了某些事,就会得到这个东西。这些事都是思想发明出来的,而思想本身是矛盾的,因此任何一种由思想虚构出来的冥想方法,都不是真正的冥想。这意味着你必须在心理上彻底否定和拒绝所有人为的发明。这里指的不是技术上的发明,而是人类创造和书写出来的有关实相的描述。因为总想逃避苦难和厌倦感,我们才落入这些陷阱之中。因此,我们必须彻底否定所有的瑜伽体位法、吐纳术以及所有的思维活动。

当上述一切都被否定时,下面的问题就出现了:思想有可能止息吗?思想即是时间,那么,时间能不能停止呢?这里指的不是外在的时间,而是心理上的“变成”活动——达到开悟的境界、非暴力的心境、虚荣的人变成谦卑的人等种种心理上的“变成”活动。时间就是思想,那么,思想能不能止息下来?不是通过修炼、掌控而达成的,否则,那个正在修炼的存在又是谁呢?我们的心中永远存在这种二元对立性:掌控者与被掌控的对象、观者与被观之物、经验者与被经验的对象、思想者与所思所想。也许这是通过观察肉身的界分而导致的结果。你看,外面的世界处处皆是二元对立的。光与影、黑暗与光明、男人与女人等。我们很可能将外在的二元对立引入内心。因此,掌控者与被掌控的对象真的有区别吗?请仔细探索一下这个问题。

在一般正统派的冥想体系里,宗师宣讲的方法之中都有一个掌控者和被掌控的对象。他们让你控制自己的思想,这样你才能止息它,系心于一念。然而,我们要探索的是那个掌控者到底是谁。你也许会说,“那是我们更高的自性”、“那是觉照”、“那是有别于思想的某种东西”,但掌控者就是思想的一部分,这是很明显的事实。因此,掌控者即是被掌控的对象。思想将自己划分成掌控者以及被掌控的对象,但这毕竟还是思想的活动。这真是一个奇特的现象——思想虚构出一些神祇,然后去崇拜它们。这其实是一种自我崇拜活动。

因此,你一旦明白掌控者即是被掌控的对象,那么掌控这件事就不存在了。向一个理解力不够的人去宣讲这样的道理是很危险的事,因此我们并不是在鼓励大家不必自律。我们真正要说的是,你一旦观察到控制者即是被控制的对象,思想者即是所思所想,而又能安于这个真相之上,不再继续进行思维的干预,那么你就拥有了截然不同的能量。

冥想即是汇集所有的能量。这些能量不是由冲突的思想制造出来的,而是冲突彻底止息之后所产生的。“不教”一词或许意味着汇集你所有的能量,以便精进不懈。具有宗教情怀的心是精进不懈的,也充满着关怀、警觉性而又富有观察力。那份观察力之中往往蕴含着热情与慈悲。

专注乃是思想的另一种发明。在学校里,老师总是告诉你要专注在书本上。你学会了专注,并试图排除其他念头,阻止自己不往窗外看。然而在专注之中一定有抗拒的成分,并且将巨大的生命力转化成了一个小小的点。但全观却是一种无选择的觉知,里面汇聚了你所有的能量。你一旦进入这样的觉知状态,自我感就不见了,可是专注之中永远有一个“你”在那里觉察。

冥想即是汇集所有的能量。

这些能量不是由冲突的思想制造出来的,

而是冲突彻底止息之后所产生的。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空间这件事。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居住的公寓是重重相叠的,因此极度缺乏外在空间。外在空间一旦丧失,我们的内心也失去了空间,所以我们头脑中的念头总是喋喋不休。冥想便是去了解或发现那个非思想所能虚构出来的空境——里面没有“我”或“非我”之分。这个空境不是由思想制造出来的假空,也不是一种概念,而是真正的空寂;换言之,那是一种无边无界、没有阻碍的觉知,在那永续的能量活动之中,没有任何障碍。那是一种浩瀚无边的空寂,在那空寂之中没有任何时间性,因为充满着时间感的思维活动早已止息下来,但只要思想一意识到自己止息下来,那个浩瀚无边的空境就消失了。如果我们刻意运用一种方法来进行冥想,那么思想(知识及时间感)就会渴望自己进入那个空境。

从某个层面来看,记忆是有必要的,但从心理层面来看,却是没有必要的。只要你一直了了分明地净化头脑中的记忆,那个在不断达成、进展和冲突的“我”便静止了,因为你已经把你的家整理得井井有条。头脑有自己的节奏,不过那个节奏早已被我们放肆的言行、对药物的滥用、我们的信仰或信念和抽烟饮酒的习惯所扭曲。它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活力。

冥想乃是对人生的一种彻底的领悟,从中自然能产生正确的行动。冥想就是一颗完全寂静的心。不是由思想投射出或制造出的相对寂静,而是井然有序的寂静和自由。只有在彻底而不会变质的寂静之中,才能出现永恒不灭的实相。

这才是真正的冥想。

时间的超越

既古老又具有超凡能力的人脑,已经通过时间的演化而得到大量的经验及知识。这个受到严重局限、不断在消耗的头脑,有没有可能自动更新?你的头脑能不能卸下重担,不再延续活动,并彻底更新自己?能不能变得完全纯真?“纯真”一词指的是不会受到伤害;也就是说,头脑不但不会去伤害别人,也不会被别人伤害。

你的头脑就是整体人类的头脑,它经过长时间的演化,一直被文化、宗教信仰、经济和社会制约所局限,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停歇过,而且它已经在这永不停息的活动中找到了安全感。这就是你会接受传统的理由,因为在传统、模仿和臣服之中,你会得到安全感。在幻想之中也会得到安全感。很显然,你所有的神祇都是由思想制造出来的幻象。信仰是一件不必要的事,但是相信上帝、耶稣、克里希那或任何一个神,会带给你一种被保护的感觉,就像活在上帝的羽翼下一般。不过,这毕竟是一种幻觉。

我们现在要探讨的是,头脑能不能停止它的时间感。这个永不停歇的活动是基于知识之上的,它一向被视为一种进步、进展或进化,而我们现在要向它挑战。头脑如果一直活动下去,就会变得机械化。所有的思想都是机械化的。因为它们都植根于记忆,一种从知识中产生的反应。因此,思想是不可能新颖的。“我”也是一种永不停歇的东西。这个“我”已经延续了世世代代,它是永不停歇的,而永不停歇的东西一定是机械化的,其中无新意可言。如果你能看到这一点,将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请安静地听我说:不要立刻赞同,静静地听就好了。只要头脑将受创及痛苦的经验存档,它一定会变得机械化。它会造成一种“我”在延续下去的感觉。人脑一旦像电脑一样不断地存档,就一定会变得机械化。数千年来,你一直不断地将各种毁誉经验存档。这便是我们的局限,我们所谓的进步活动。现在要探讨的是,我们有没有可能只储存符合生活所需的知识?为什么心理受创这件事要存留下来?为什么别人对你的侮辱或赞美要留在心里?当你在存档时——应该说当头脑在存档时——存档的动作会阻止你深入观察那个在侮辱你的人。换句话说,你是以不断存档的头脑在观察那个侮辱你或赞美你的人,所以你无法真的“看清楚”对方。存档是一种连续的动作,在连续之中会有一种安全感。头脑对自己说:“我已经受过一次伤了,所以我要记住那次伤害,以免未来再受伤。”就身体而言,保护自己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心理上保护自己是否恰当呢?你会受伤是因为你经年累月地积累了许多自我形象,当这些形象被刺伤时,你就受伤了。只要抱持着某些形象不放,我们就会一直受到伤害。因此,我们有没有可能不抱持任何自我形象,也不在头脑中存档?我们现在所探讨的这些东西,其实是在深入地理解冥想的内涵。

你的头脑一直被文化、宗教信仰、

经济和社会制约所局限,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停歇过,

而且它已经在这永不停息的活动中找到了安全感。

这就是你会接受传统的理由,因为在传统、

模仿和臣服之中,你会得到安全感。

生活的秩序

因此,我们有没有可能不在心理上进行存档,而只储存那些符合生活所需的知识?一旦在生活里建立起秩序,你就自在了。只有一颗失序的心才会去追求解脱。生活如果有了彻底的秩序,那份秩序本身便是解脱。

如果想深入探究这件事,你必须先了解你意识的本质。你的意识包含所有的内容,缺少了这些内容,它就不存在了。因此,内容组合成了意识,而内容无非是我们的传统、焦虑、名望以及地位之类的东西。这一整体意识,包括头脑和心智以及它所有的内容,有没有可能看清楚自己,认清自己是延续不断的,并且在其中发现自己的执着,然后自动静止下来?这意味着你正在打破这个延续不断的意识活动。我们现在探讨的是头脑有没有可能只储存符合生活所需的知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存档动作。请深入理解一下这个问题中所蕴含的美、深度及言外之意。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我会深入地解释,但解释毕竟不是事实。请勿陷入解释之中,不过我们还是需要透过解释来看清事实的。然后,解释就不再具有重要性了。

时间的活动、思维的活动、知识的活动都是从过往一直延续到未来,只在当下稍做修正罢了。这是头脑存档的整个活动,否则我们就无法积累知识了。知识是连续不断的,头脑在其中找到了安全感,因此它必须存档。整个存档的活动已经占据了我们的心。但知识永远是受限的,没有一种知识是全能的,已经在知识里找到安全感的头脑,总是一味地执着于它,并且将眼前发生的每一件事和每一个意外事件都按照过往的知识来加以诠释。正因如此,头脑才会认为过往的一切有那么重要。心智活动的本身就是过往的经历。

其实,你的理智很清楚那个延续不断的活动是了无新意的,其中没有清新的芳香,没有崭新的天堂,也没有创新的大地。于是,理智说话了:“头脑的活动有没有可能不再延续下去,而又不至于带来危险?因为失去了延续性,头脑会迷失方向。”理智又说道:“如果我不再持续地活动,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头脑需要安全感,接下来该怎么办?头脑一直认为有了安全感它才能运作,它根本不管那份安全感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现在你对头脑说:“只储存符合生活所需的知识,其他东西一概不储存。”你的头脑一定会顿然丧失方向。因为它的运转就是从安全感的需求出发的,所以它一定会说:“先给我安全感,我才会照你的话去做。”

当头脑看到真正新鲜的事物时,

它的运作方式就更新了,

一个新的有机体也由此诞生。

安全的状态确实是存在的,但不是你认为的那种。我所说的安全只是将知识和思想放在正确的位置。头脑必须认清自己生活在失序的状态里,然后生活才能出现秩序。它一旦认清“安全”意味着把所有的事都理出秩序来,只储存符合生活所需的知识而其他的事一概不存档,头脑就会告诉自己:“我已经对这整个意识活动产生了理解和洞识。”它终于有了洞识。那份洞识是从彻底的秩序之中产生的,换言之,头脑必须把每件事都摆在正确的位置,然后我们才能洞悉意识的整个活动。因此,头脑只储存生活必需的知识,这意味着头脑里的活动开始经历深刻的改变——它的结构变了,因为它首次看见了新颖的事物,开始以崭新的方式运作。也就是说,当头脑看到真正新鲜的事物时,它的运作方式就更新了,一个新的有机体也由此诞生。我们必须让心智或头脑变得年轻、新鲜、纯真及活泼,而只有在心理上不存档时,才能达到这个状态。

这个意识活动之中有没有“爱”?爱是不是一种延续的活动?我们指的是,意识本是代代相续的传统,那么爱是不是这其中的一部分?还是完全不在这个领域之中?我现在是在向你们的思维挑战,并不是在问“是”或“不是”。假如爱是意识领域内的一种品质,那它不就是思想的一部分吗?意识的内容全是由思想组合成的。信仰、神祇、迷信、传统、恐惧,这些都是思想的一部分。那么,爱是不是思想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爱是不是欲望,是不是性的享乐?是不是思维活动的一部分?是不是一种记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