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33:忍学精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4 18:58:46

点击下载

作者:吴亮许名奎(元)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学经典33:忍学精粹

国学经典33:忍学精粹试读:

前言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所忍才能有所成,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内圣才能外王,守柔才能刚强,慈悲才能超度。隐忍谦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美德,儒家的内圣、道家的守柔、佛家的慈悲,这些都无一不体现了一个“忍”字。

周成王告诫君陈说:“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孔子有“小不忍则乱大谋”、“君子无所争”的警语流传于世;孟子有“养吾浩然之气”的言论警示后人;老子留给我们“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名言警句;佛家有“六度万行,忍为第一”的信条;谚语中也说“凡事得忍且忍,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这些都是中国忍文化的表现。

然而,此处所说的“忍”并不是指无原则的退缩、让步和放弃,而是一种为人处世的行动策略。《说文解字》中释“忍”为“能也”。能,是一种属于熊类的像鹿一样的野兽,它的皮毛之下有强壮坚硬的筋骨。而“忍”字的结构从刃从心,心上有刃,意味着内心坚毅而决绝,能够忍人所不能忍。此处的“忍”是一种能力,一种修养,一种韬略。它是胸怀大志之人识大体、顾大局的忍辱负重、韬光养晦;它是聪慧明智之人的大智若愚、大辩若讷,它是才华横溢之人的不事张扬、超脱恬淡;它更是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取得成功的必备品质。

纵观历史,凡功成名就、流芳百世的人物,莫不看重并实践着“忍”。重耳流亡在外,忍受了无数的屈辱和苦难,最终成为一代霸主;勾践在夫差手下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屈辱,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夫差,成就霸业;原宪生活贫苦,蓬屋漏雨,门窗不全,但他仍能端坐鼓琴;胡宿的“不忍心在极细微的事上欺骗君主,以免玷污我的气节”成为流传千古的箴言;晋人陶渊明不愿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向无德无识的人卑躬屈膝,表现出高尚的气节;西汉人疏广、疏受在功成名就之时,毅然向皇帝提交辞呈,请求回老家安度晚年,他们的行为成为一时美谈;孙膑装疯蒙蔽庞涓、韩信忍受胯下之辱、荆轲舍生取义、张良圮下拾履……这些事例都很好地诠释了“君子之所以取远者,则必有所持。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这句古语的精髓和主旨所在,也正是“忍耐”这两个字成就了这些英雄人物辉煌的人生。

如今,“忍”仍然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生活中我们常见到当事人因不能克制自己,而引发争吵、打架,甚至流血冲突的情况。有时仅仅是因为你踩了我的脚,一句话说得不恰当,就引起冲突。在乘地铁时争抢座位,在公交车上挨了一下挤,都可能成为引爆一场口舌大战或拳脚演练的导火索。如果你能忍一忍,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后即使碰到大的问题,自然也能忍受,也自然能忍到最好的时机再把问题解决。

当然,我们要把能忍之人与人们平常所说的“窝囊废”区分开来,千万不要去做后者。人也要有一身正气,碰到你公正有理之事时,要先据理力争,以正压邪,更不能丧失一个人的人格、国格。也就是说,忍也要看忍的对象、范围和忍的程度。大事忍,小事也忍,无理时忍,有理时也忍,这就真是一个“没用货”了。

忍是一种心法,一种涵养,一种美德,是大智大勇大福,是修身、立命、成事、生财的桥梁。它是强者的胸襟,是智者的风度。唯忍才能积蓄力量,反败为胜;唯忍才能修身养性,完善自我;唯忍才能顾全大局,促进发展;唯忍才能与人为善,化解矛盾。因此,若想有所为,必须能“忍”。“大忍者,大智也”,忍耐是有智慧、有能力的表现。学习并掌握忍耐的真谛,是我们完善自我、成就伟大事业的现实需要。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接受阴影,才会有阳光明媚与灿烂;拒绝阴影,只会是阴天,不会有阳光。”朋友,事物的美丽不是信手拈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必须在痛苦的泪水中孕育,在忍耐的土壤里生根,在等待的岁月中发芽,在坚守的季节里开花。它必须忍受无数次量变的痛苦,才能升华到质变的美丽。

元成宗大德十年丙午(公元1306年),杭州人吴亮搜集以往历代名人有关“忍”的言论以及历史上隐忍谦让、忠厚宽恕的人物、事例,汇编而成《忍经》一书,共计156条。而4年后,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公元1310年),一个名叫许名奎的人与吴亮不谋而合,著成了《劝忍百箴》四卷,共计100条,成为忍学集大成者。其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忠孝仁义、喜怒好恶、名誉权势等,既有关于忍的理论、方法、功用、要诀,又有关于忍的故事、实践、历史,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忍”为核心的理论及实践的完整体系,而且书中故事繁多,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同时又能让人从中获得智慧,更好地为人处世、和谐共存。

本书吸取了以往各版本中的长处,并将《忍经》与《劝忍百箴》二者合一,在吴亮和许名奎原著的基础上加入了详尽的译文,更重要的是在《忍经》的译文后结合现实生活给予精练评析,采各家之所长,力求通俗易懂,能够为今人有所借鉴。本书是对“忍学”的全面诠释,书中的技巧和智慧均从生活中提炼,再运用到生活中去。本书在《忍经》与《劝忍百箴》后加入了经典的事例,从浩繁的典故中精选许多富含哲理与智慧的小故事,加以独到梳理,从而增强了本书的实用性、操作性和可读性,使读者能从更深更广的角度体味“忍”的内涵,容易接受又能活学活用。愿它成为你成功路上的一种参照,成为你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如果你正面临学业的巨大压力,正遭受情感的煎熬,正被命运之神轻视,如果你忍受不了别人的刺激,快要如火山一样爆发……那么,请走进“忍学”的智慧殿堂吧,在这里你可以沉静心思、远离浮躁,通过明辨是非、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学会正确做事,使自己的人生少些懊悔、多些快乐!我们相信,本书一定能让你掌握“忍”的原则,从书中可以借鉴和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克服思想方法上的局限性,走向事业高峰。忍经吴亮 原著原序

忍乃胸中博闳之器局,为仁者事也,唯宽恕二字能行之。颜子云:“犯而不校。”《书》云:“有容德乃大。”皆忍之谓也。韩信忍于胯下,卒受登坛之拜;张良忍于取履,终有封侯之荣。忍之为义,大矣。唯其能忍则有涵养定力,触来无竞,事过而化,一以宽恕行之。当官以暴怒为戒,居家以谦和自持。暴慢不萌其心,是非不形于人。好善忘势,方便存心,行之纯熟,可日践于无过之地,去圣贤又何远哉!苟或不然,任喜怒,分爱憎,捃拾人非,动峻乱色。干以非意者,未必能以理遣;遇于仓卒者,未必不入气胜。不失之褊浅,则失之躁急,自处不暇,何暇治事?将恐众怨丛生,咎莫大焉!其视吕蒙正之不问姓名,张公艺九世同居,宁不愧耶?愚因暇类集经史语句,名曰《忍经》。凡我同志一寓目间,有能由宽恕而充此忍,由忍而至于仁,岂小补哉!大德十年丙午闰月朔古杭蟾心吴亮序楔子【原文】《易·损卦》云:“君子以惩忿窒欲。”《书》周公戒周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又曰:“不啻不敢含怒。”又曰:“宽绰其心。”

成王告君陈曰:“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昭公元年》:“鲁以相忍为国也。”《哀公二十七年》:“知伯入南里门,谓赵孟入之。对曰:‘主在此。’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左传》:“一惭不忍,而终身惭乎?”《论语》:“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

又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欤?”

又曰:“君子无所争。”

又曰:“君子矜而不争。”

曾子犯而不校。

戒子路曰:“齿刚则折,舌柔则存。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为上。”《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又曰:“大直若屈,大智若拙,大辩若讷。”

又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又曰:“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荀子曰:“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蔺相如曰:“两虎共斗,势不俱生。”

晋王玠尝云:“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又曰:“非意相干,可以理谴,终身无喜悒之色。”【译文】《易经·损卦》说:“有德行的人用受打击所引起的警戒来抑制愤怒和欲望。”《尚书》记载周公告诫周成王说:“坏人怨恨你,责骂你,那么你自己应该修养你的德行。”又说:“不仅仅是不敢动怒。”又道:“还要放宽你自己的心胸。”

周成王告诫君陈说:“必须有忍耐之心,这样才能办成事情;有宽容之心,道德才能高尚。”《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民谚说:‘所谓高低之分,在于心中,河流和沼泽容纳着污泥,群山和草丛隐藏着祸患,质地美好的玉石藏匿着瑕疵,国家君主有些缺点,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左传·昭公元年》记载:“鲁国人是靠相互忍让来治理国家的。”《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知伯进入南里门,叫赵孟也进来。赵孟对他说:‘君主在这里。’知伯说:‘你没有勇敢的精神,凭什么被尊称为子呢?’赵孟回答道:‘凭我能够忍耐。你的耻笑对我赵孟有什么损害呢?’”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伯裸露胸脯,牵着羊来迎接楚军。楚庄王说:“郑国的君主能够甘居人下,忍受侮辱,必定能取得人民的信任。”《左传》记载:“一次羞辱都不愿忍受,难道要一辈子羞愧吗?”《论语》记载:“孔夫子说:‘小事不能忍让,就会损害到大事。’”《论语》还记载孔夫子的话说:“因为一时的愤怒而忘记自己以及亲人,这岂不是太糊涂了吗?”《论语》还记载孔夫子的话说:“君子没有什么可跟别人相争的。”《论语》还记载孔夫子的话说:“君子为人处世矜持谨慎,不跟别人相争。”《论语》记载曾子被别人欺侮了,也不跟人计较。

孔夫子告诫子路,说:“牙齿因为刚硬,所以容易折断;舌头因为柔软,所以容易保存。柔软必定胜过刚硬,弱小的事物必定胜过强大的事物。爱好争斗必定受到损伤,一味逞强必定导致灭亡。做各种事情的根本态度,忍让是最好的。”《老子》说:“知道它是雄性的,就可以用雌性的来对付它;知道它是白色的,就可以用黑色的来对付它。”《老子》又说:“世界上最直的东西看起来就像是弯曲的,最聪明的人看起来好像很笨拙,最善辩论的人看起来好像很木讷。”《老子》又说:“至高无上的美好品德就像水一样,而像水一样善良就有利于万物而不会发生争斗。”《老子》又说:“符合自然规律的事物不与别的事物相争,却容易战胜对方;不说话,却善于应对对方。”

荀子说:“伤害别人的话语,其伤害程度比用矛戟刺入身体所造成的伤害更大。”

蔺相如说:“两只老虎争斗,必定不能都保全性命。”

晋代的王玠曾经说过:“别人有达不到要求的地方,可以从情谊上原谅他。”

王玠又说:“不要意气用事,冒犯别人,可以通过讲道理来责备他,一生都不要有欢喜或忧郁不安的神色。”【评析】

古人早已认识到一味地生别人的气与别人相争所带来的害处,因此,古之君子都是那些能够忍受别人的责骂,宽容他人,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他们不仅能够做到宽容别人,更可贵的是,他们懂得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责骂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不断完善自我。“若以恕己之心恕人,是谓大公;以责人之心责己,是谓大勇。”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严厉指责对方只能恶化彼此之间的关系,看不到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从而导致自己一意孤行,最终铸下大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我们应该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什么事情都应该有个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走向事情的反面。我们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应该采取认真的态度,但是如果太过认真了,就会成为苛求,这样会使我们陷入细枝末节的计较中,从而失去了对事情实际效果的基本评判。只有我们心胸开阔,能够包容一切,才能避免走向苛求,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国君要有忍耐之心,与民休养生息,使老百姓能够安然度日,不能对臣民太严厉,如果采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苛捐杂税繁多,就会使百姓不堪忍受,最终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这个国家也会走向灭亡。

通常,能够忍受侮辱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伟业。因为他们能够甘居人下,发现自己的失误,有志气,有远见,关心别人,诚信为人,所以会采取正确的行动策略来完善自己,最终获得成功。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培养自己的度量,这样才能使自己不因小事而与人争执,拥有容人的雅量,将自己的时间、精力都用于更加有意义的事情上,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努力。如果只因一时的愤怒没有忍住,最终导致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那就太不值得了。

柔软的东西很随意,能够进行各种变化,从而有效地保护自己。为人处世也是这样,仅仅靠率直、刚毅的性格是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的。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就是因为自己直来直去,说话、办事不善于顾及对方的想法和颜面而引起别人的反感,他们在为人处世方面是失败的。如果能够更委婉一些、更含蓄一些,那么,自己的社交范围将更大,处事将更通达。“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懂得这个道理的话,就应该善于隐藏自己的才能和技艺,不要过于招摇和炫耀。否则,自己身上所具有的这些光环往往会招致别人的嫉妒,甚至愤怒、憎恨,最终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日常生活中,如果别人冒犯了自己,不要发怒,也无须跟别人理论,只要静下心来,心平气和地给对方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能妥善地化解双方的冲突。这种方法还可以让对方感觉到你的宽宏大量,明白事理。一 细过掩匿

曹参为国相,舍后园近吏舍。日夜饮呼,吏患之,引参游园,幸国相召,按之。乃反,独帐坐饮,亦歌呼相应。见人细过,则掩匿盖覆。【译文】

曹参担任宰相时,他家后园与一些官吏的官邸距离很近。官吏们日夜饮酒高呼,所以很担心曹参会恼怒,于是带着曹参去后园游玩,以试探曹参的态度。恰好此时朝廷有事召见宰相,所以没有试探成。曹参从朝廷归来后,独自坐在帐中饮酒、唱歌,与后园的官吏们遥相呼应。曹参看见别人有小的过错,就为他掩饰。【评析】

曹参身为宰相,却有容人的雅量。后园的官吏们日夜饮酒高呼,影响了他的正常生活,但是他并没有怪罪于别人,反而自己也坐在帐中饮酒、唱歌,以此来掩饰别人的过错。

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事实上只有那些胸襟开阔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反之,大发雷霆或是批评责罚倒是人们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可是这样做的结果未必会让当事人真正反省,也不会取得很大的成效。因为人通常都会有逆反心理,即使自己做错了,在别人的指责下也会为了维护自尊心而硬着脖子说没错。

我们从小就在不断地接受与人为善的教育,并对外部世界抱有美好的幻想和想象。但是,我们经常会高估现实世界的情形,遇到令人失望的情况便常常陷入悲观绝望的状态,失去了斗志和前进的动力,或是开始苛责令自己感到不满的一切。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事情。【典例阐幽】稀世珍宝不翼而飞

清代学者金樱在《格言联璧》中这样写到:“度量如海涵春育,应接如流水行云。”意思是说君子应该大度,要不拘小节,才能使彼此和睦相处,维持双方之间的良好关系。在我国历史上,拥有曹参那种容人之量的人物比比皆是。

南朝梁代人羊侃,字祖忻,是泰山梁文人。起初任北朝魏国的泰山太守。因为他祖父羊规曾是宋高祖的祭酒从事,所以他有回归南朝的志向。于是就回南朝了。回归途中,在涟口摆起宴席。有个宾客张孺才,喝醉了,在船上失了火,烧掉70多艘船,所烧金银财物无可计数。羊侃听到消息后根本不记在心上,酒还是要大家继续喝。张孺才既羞愧又害怕,就逃走了。羊侃派人去安慰他,并把他带回来了,羊侃还是像以前一样对待他,到南朝后,羊侃任了粱武帝的军司马。

南朝粱代的张率,字士简,12岁就能写好文章。天监时期官为司徒。但他爱好喝酒,不理家务事,力求淡忘一切。他在新安做官时,派遣手下人运3000担米回家。等米运到家里,就耗去一大半了。张率询问缘故,手下人回答说:“米被老鼠鸟雀吃了。”张率笑着说:“好厉害啊,老鼠鸟雀!”竟然再也不追问这件事。

唐代柳公权,在唐文宗时期为翰林学士。他家的东西经常给佣人们偷走。曾经收藏了一小筐银杯,筐外的包装还是老样子,里面的银杯却没了。而佣人们都说不知道,柳公权笑道:“银杯都成仙飞走了。”再也没有追问这件事。

唐代裴行俭,字守约,高宗时做吏部尚书。家中有皇上赐的好马和很珍贵的马鞍,手下人私自将马骑了出去,马摔了一跤,跌坏了马鞍,那人害怕就逃走了。行俭把他招了回来,没有责罚他。行俭曾经率兵平定都支李遮匐,获得的珍宝不可计量。有一次请客,将珍宝给客人观看。有个玛瑙盘,直径约2尺,非常漂亮。手下军士跑来跌了一跤,盘子弄碎了,那人惊惶失措,叩头至于出血。裴行俭笑着说:“你不是故意的。”脸上无可惜的表情。二 醉饱之过,不过吐呕

丙吉为相,驭史频罪,西曹罪之。吉曰:“以醉饱之过斥人,欲令安归乎?不过吐呕丞相车茵。”西曹第忍之。【译文】

丙吉担任宰相的时候,他的车夫经常喝醉酒,于是西曹就要惩罚车夫。丙吉说:“仅仅因为喝醉酒就要斥责人,你想让人怎样待下去呢?只不过是喝醉后呕吐,弄脏了丞相车子里的坐垫而已。”西曹忍住不再说了。【评析】

丙吉身为宰相,具有容人的雅量。他不因车夫醉酒弄脏自己车子里的坐垫而生气。而且,当西曹要惩罚车夫的时候,他还为车夫开脱罪责,劝阻西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之所以广博浩瀚,是因为接纳了百川的缘故。同样,一个人唯有学会宽容,容纳他人的优点和缺点,才会变得心胸开阔,才能成为那位“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笑口常开的弥勒佛。

正如圣严法师所说的:“慈悲没有敌人,智慧没有烦恼。”真正的宽容来自博大的胸襟,来自爱人知己的智慧。虽然我们可能做不到丙吉那样伟大,但是至少在日常生活里,当别人以恶劣的态度相向时,我们能忍一时之气,以宽容去对待他,以理智来处理问题。

宽容的道理是包含着人生的大道至理,没有宽容的生活就像在刀锋上行走。记住雨果的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典例阐幽】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传说古代印度长寿王仁民爱物、慈悲为怀,其国境内风调雨顺、财富民丰,却也因此引来邻国贪王的觊觎而出兵侵夺。获悉敌军压境的长寿王,不愿为保卫一己的王权而殃及无辜的百姓,决定舍弃王位,与儿子长生相偕遁隐山林。贪王因而不费吹灰之力即坐拥长寿王的国土,但他还是不肯放过长寿王,出重金悬赏捉拿长寿王父子。长寿王为了义助远来依投的梵志,自愿舍身,让梵志获得赏金,便主动投降,被贪王在长寿王国都通衢上焚烧。

临死前,长寿王看到儿子伪装成樵夫,混杂在人群中双眼冒着怒火,满怀仇恨地盯着贪王。长寿王便大声说:“希望我的儿子能以仁为戒,以德报怨,不要为我报仇。”虽然听到了父亲的遗言,但父亲惨死、国土沦丧的深仇大恨,还是令年轻的王子一心只想报仇。于是他利用在大臣家当仆役的机会,设法获得贪王的赏识,进而成为贪王的贴身侍卫。

在一次伴从贪王出猎的途中,长生刻意让贪王脱离随扈,并迷失在山林间。筋疲力尽的贪王为求一枕好眠,将随身的佩剑卸下,交由长生保管。待贪王熟睡之际,长生把握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拔剑而出以偿夙愿;下手之前,长生忽忆父命,父王临终之言软化了他以牙还牙的固执,他不由得将剑缓缓抽回,理智驱使他按剑不动!巧合的是,贪王突然从噩梦中惊醒,不安地说道:“我梦见长寿王儿子要杀我,怎么办?”“大王莫惊惶!有贱民在此护卫您。”长生佯言安慰贪王,于是贪王复安然入睡。如是者三,长生决心尊奉父亲告诫原谅贪王,便自动向贪王表明他的真实身份,并请求贪王:“快将我杀了,以免我报仇的恶念又死灰复燃!”

震惊的贪王被长寿王父子以德报怨的仁行深深感动,当下幡然悔悟,自愧如豺狼,于是将国土归还长生,两国并义结为兄弟之邦。

贪王自己也开始像长寿王一样善待人民,不再像从前那样残暴了。三 圯上取履

张良亡匿,尝从容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坠其履圯上。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强忍,下取履,因跪进。父以足受之,曰:“孺子可教矣。”【译文】

张良因为犯法而逃亡期间,曾经从容不迫地在邳下游玩。桥上有一位穿着布衣的老人,老人走到张良面前,故意将鞋扔到桥下。然后看着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鞋捡起来。”张良惊愕不已,强忍着怒气,走到桥下,把鞋捡上来,跪着递给老人。老人伸出脚来让张良替他穿上了鞋,并对张良说:“小伙子,你值得培养啊!”【评析】

张良到桥下给老人拾鞋,并跪着给老人把鞋穿上,可谓是受到了欺侮。但是,张良对这次的欺侮忍了下来,后来成为了刘邦的军师。

通常情况下,懂得耻辱的人能够发现自己的失误,所以会采取正确的策略及行动来改正,从而为自己日后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遭受耻辱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应对。在遭受耻辱之后,毫无羞耻感可言,那么,这是拒绝忍受耻辱的表现,是不会有大作为的;如果遭受了耻辱,能够意识到羞耻并采取忍耐的态度,然后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检讨和改正,那么,这是正确的选择,终会走向成功。

当一个人太过自负,不懂得谦虚忍让,就很容易失去人心。而现代人通常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些傲慢,甚至都会把那些谦虚忍让的人当傻瓜,这就使得自己盲目自大,骄横无礼。所以,对于一个想在复杂的社会里如鱼得水的人来说,一定要学会忍耐,如此才能游刃有余。【典例阐幽】忍住才气,韬光养晦

晋武帝时,有一个叫王湛的人。在许多人眼里,王湛是个愚笨的人,他平时不言不语,从不表现自己,别人有对不起他的地方他从不计较。因此很多人都轻视他,就连他的侄子王济也看不起他。一起吃饭的时候,桌上明明有许多好菜,王济也不让叔叔先吃,自己把好吃的都吃光了,甚至连蔬菜都不给王湛留下。但是王湛并不因此而生气。

有一次,王济偶然去王湛住处玩,看到他的床头有一本《周易》,这是一本从远古时代就流传下来的书,十分难懂。王济想,叔叔这么傻,怎么可能读得懂《周易》呢?就问:“叔叔,你把这本书放在床头干什么呢?”王湛回答说:“身体不好的时候,坐在床头随便看看。”

王济怀疑叔叔读《周易》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便有意请王湛说说书中的一些意思想借此取笑他。谁知道王湛分析书中深奥的道理,深入浅出,非常中肯,讲得精炼而有趣味,王济一下子就听得入了迷。于是他留在王湛身边,接连好几天都不愿回去。听王湛讲了几天的《周易》,王济才意识到自己的学识和叔叔相比,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他惭愧地叹息说:“我家里有这样一位博学的人,可我30年还不知道,这是我的一个大过错啊!”几天后,他要回家了,王湛又很客气地把他送到大门口。

王济骑来的是一匹性子很烈的马,很难驯服,他就问王湛:“叔叔喜欢骑马吗?”王湛说:“还算喜欢。”于是就骑上这匹烈马,姿态容貌悠闲轻巧,速度快慢自如,连最善骑马的人也无法比过他。王湛又告诉侄子:“你这匹马虽然跑得快,但受不得累,干不得重活。最近我看到督邮有一匹马,是一匹能吃苦的好马,只是现在还小。”王济就将那匹马买来,精心地喂养,等它与自己骑的马一样大了,就与原来的那匹烈马比试。王湛又说:“这匹马只有在崎岖的山路上才能知道它的能力,在平地上走显不出优势来。”于是,王济就让两匹马在有土堆的场地上比赛。跑着跑着,王济的马果然摔倒了,而督邮的马还像平常一样,跑得又快又稳。

经过这些事情,王济从内心深处佩服叔叔的学识和才能。他回家以后,就对父亲说:“我有这样一位好叔叔,比我强多了,可我以前一点儿也不知道,还经常轻视他,太不应该了。”

晋武帝平时也认为王湛是个呆子。有一天,他见到王济,就又像往常一样开他的玩笑,说:“你屋里傻叔叔死了没有?”

要是在过去,王济会无话可答,可这一次,王济大声回答说:“我叔叔根本不傻!”接着,他就把王湛的才能学识一五一十讲出来,晋武帝也相信了。后来,王湛还当了汝南内史。

像王湛这样,平时只管发展和提高自己,而不去追求表现和虚荣,是一种深层次的人生智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王湛善于忍耐,不追求虚名,才获得他人真正的敬佩与赏识。四 出胯下

韩信好带长剑,市中有一少年辱之,曰:“君带长剑,能杀人乎?若能杀人,可杀我也;若不能杀人,从我胯下过。”韩信遂屈身,从胯下过。汉高祖任为大将军,信召市中少年,语之曰:“汝昔年欺我,今日可欺我乎?”少年乞命,信免其罪,与一校官也。【译文】

韩信从小就爱好佩戴长剑,有一次他身佩长剑逛集市,一位少年侮辱他说:“你身佩长剑,但是你敢杀人吗?如果你敢杀人,可以把我杀了;如果不敢杀人,那么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韩信于是弯曲身体,从这位少年的两腿之间钻了过去。后来,汉高祖刘邦将韩信封为大将军,韩信把当年那位侮辱他的少年召到身边,对他说:“你当年欺侮过我,如今还敢欺侮我吗?”那位少年向韩信乞求饶命,韩信原谅了他的罪过,并封了一个小官给他。【评析】

韩信曾经被市井小人讥笑和侮辱,从别人的胯下钻了过去。这种奇耻大辱岂是常人所能容忍?但是,韩信忍耐了这个耻辱。事实上,他胸中是怀有王侯将相的气量啊!若干年后,韩信找到刘邦,最后当上了大将军;而如果韩信当初杀死那个小混混,杀人偿命,韩信也不会当上大将军,更不会帮助刘邦攻打项羽,统一天下。

本来此时位高权重的韩信可以狠狠地惩治一下当年讥笑和侮辱自己的那个人,但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原谅了那个人的过错,还给那个人封了一个小官。

在社会生活中,遭受欺侮是难以避免的事情,因此,我们要以坦然的心态来面对所遭受的欺侮。生活的艰辛和挑战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在顺境中成长。因为世界本有它自己的一套独特的运行规律,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的一项法则。在这种情况下,力量弱小的一方就要学会忍耐,这样才能逐步发展壮大。

我们在做人处世时学会韬光养晦,也是很有益处的,至少不会招人猜忌,为自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特别是在所处环境局势不利的时候,韬光养晦更加有助于我们保存实力。【典例阐幽】蔺相如不凡的宰相气量

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秦、齐、楚、燕、韩、赵、魏,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封他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拼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五 尿寒灰

韩安国为梁内史,坐法在狱中,被狱吏田甲辱之。安国曰:“寒灰亦有燃否?”田甲曰:“寒灰倘燃,我即尿其上。”于后,安国得释放,任凉州刺史,田甲惊走。安国曰:“若走,九族诛之;若不走,赦其罪。”田甲遂见安国,安国曰:“寒灰今日燃,汝何不尿其上?”田甲惶惧,安国赦其罪,又与田甲亭尉之官。【译文】

韩安国担任梁国内史时,因犯法而入狱,被看守监狱的官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问田甲说:“已经冷却了的灰还能重新燃烧起来吗?”田甲说:“已经冷却了的灰如果还能重新燃烧起来,那么我就在它上面尿尿,把它浇灭。”后来,韩安国得以释放出狱,出任凉州刺史,田甲吓得逃走了。于是,韩安国放出话来,说:“如果田甲逃走了,那么就诛杀他家九族;如果他没有逃走,那么就赦免他的罪过。”田甲于是来拜见韩安国。韩安国问他:“已经冷却了的灰如今又复燃了,你为什么不在它上面尿尿,把它浇灭呢?”田甲非常害怕,韩安国赦免了他的罪过,并且给了他一个亭尉的小官职。【评析】

韩安国曾经被一个小小的狱卒所侮辱,说他是不可复燃的死灰。由此可见,他受到了怎样的耻辱。但是,韩安国最终被释放出狱,并且担任凉州刺史一职。他的度量之大之所以为人所钦佩,在于他在担任凉州刺史后,不仅没有追问当初那个侮辱过他的狱卒的罪,反而还给了那个狱卒一个亭尉的官职。

其实,历史上不乏忍辱负重之人,周文王忍受了被纣王囚于商并逼食亲儿之肉的屈辱,越王勾践忍受吴王夫差的种种凌辱甚至是舐屎之辱,史学家司马迁受到宫刑奇耻大辱……后来,这些人不但没死,反而活着作出卓越的功绩。不知是谁说过,最伟大的人可以为真理而屈辱的活着。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都有可能遭受冷嘲热讽、污言秽语、甚至是奇耻大辱的欺侮和侵犯。这时,如果我们一蹶不振或者以牙还牙,就会沦为别人的牺牲品。【典例阐幽】善忍者方能成大器

战国时期,赵国将军李牧一直在代郡雁门屯兵把守,以抵御北方匈奴的侵袭骚扰。李牧根据当地的情况,以利国利民的原则设置官吏,把下边收上来的租税一律交到了府署,作为军费使用。每天还要杀牛犒劳士兵,他一边训练士兵骑马射箭,一边布置好烽火报警,经常派人去侦察敌兵的情况。他总是强调让部队小心防备,说:“如果匈奴兵来侵袭我们,大家不要乱来,赶快回来保护营寨,谁要是敢出击抓捕、俘虏匈奴人的,就斩首示众。”

这样,每当匈奴兵入侵的时候,雁门守兵都不作什么抵抗,只是迅速赶回来保卫自己的营寨。几年下来,虽然匈奴没有占到丝毫便宜,但守关将士都认为李牧过于懦弱。就是赵国上下,也一致认为李牧胆小如鼠,不堪大用。赵王召回李牧,换将上马,一年之中,匈奴每次侵扰,守将都率兵冲出反击,结果次次失败,匈奴掠走了许多牲畜、粮食,边境一带不能够再种田放牧,人民流离失所,赵国损失很大。赵王不得不重新起用李牧。李牧推说自己有病,闭门不出,赵王就强制让他重新出任雁门关的守将。

李牧对赵王说:“您如果真心想用我为边将,那就得允许我用我过去的政策和老办法,我才能不辱使命。”赵王只好答应他。李牧这才去上任。到雁门之后,他依然优抚将士,仍然像以前一样约束他们。士兵每天都接收受赏赐,却不同匈奴交兵,个个觉得有愧,纷纷表示愿意与匈奴决一死战。李牧这才决定乘将士士气正旺找机会同匈奴交战。经过精心备战,李牧让边民漫山遍野地放牧牲畜,匈奴兵一见有物可抢,有机可乘,都跃马持枪而来。李牧则指挥部队佯败而走,故意留下大量牲畜和千余人,让匈奴捕获。匈奴首领听到大获全胜的消息,便想乘胜追击,彻底击败李牧,大批人马压境而来,李牧则设置了许多奇阵,包抄了匈奴兵,一口气斩杀了十几万人,匈奴单于狼狈而逃。这一战之后十几年间,匈奴再也不敢侵犯赵国的边境,边民也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六 诬金

直不疑为郎同舍,有告归者,误持同舍郎金去,金主意不疑。不疑谢,为之买金,偿之。后告归者至,而归亡金,郎大惭。以此称为长者。【译文】

直不疑与别人同住在一个宿舍中,其中有一位舍友回家,误将同宿舍另一位舍友的金子拿走了,因此金子的主人便怀疑是直不疑所为。直不疑向金子的主人认错道歉,并为他买了金子还给他。后来,回家的那个舍友回来了,把误拿的金子还给了失主,那个丢失金子的人感到非常惭愧。直不疑因此被别人称赞为忠厚的人。【评析】

盗金之事本非直不疑所为,但他却在受到失主的污蔑诽谤后,向失主道了歉并且买了金子归还失主。直不疑的这种气度如今有几个人能够达到?当失主怀疑是他偷走金子的时候,其实他完全可以想办法澄清事实,为自己洗刷罪名,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忍耐了这种诽谤,主动认错道歉。更可贵的是,他还自己买了金子来归还失主。难怪最后金子失而复得的时候,他被别人称赞为“长者”呢!每个人都在追求公平和公正,然而,现实生活带给人们的却是种种不同的境遇,充满了艰辛和挑战。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抱怨、愤慨、攻击等等都是徒劳无益的,他们只能加重自己内心的焦虑和烦躁;而暂时忍受当前的不公平,心平气和地寻找化解难题的方法,找到走出困境的通道,才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一个人口出恶言,搬弄是非,其人其行,往往让人难以信服;喜欢造谣诽谤他人的人往往也不得善果,因此面对别人的诽谤,我们只要问心无愧,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因为总有一天真相会大白于天下。【典例阐幽】身正不怕影子歪

汉代公孙弘小时候家里很贫穷,过着清苦的日子。所谓穷则思变,他发奋学习,苦读诗书,10年寒窗苦,终于飞黄腾达,做了丞相。虽然他居于庙堂之上,手握重权,但是在生活上依然保持小时候俭朴的优良作风。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也是普通人家用的棉被。他的仆人们也感叹:“我家大人才是真正的清廉啊!”

这些话很快就传进了朝廷,文武百官为之感动不已,但是大臣汲黯却不这样想。他向汉武帝参了一本,对皇上说:“公孙弘现在位列三公,不像当年生活百无聊赖,他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可是为什么还盖普通的棉被,吃简单的饭菜呢?”

皇上笑着说:“现在朝中上下不都称颂他廉洁俭朴吗?公孙弘是不忘旧时之苦,也不忘旧时之德!”汲黯摇摇头,继续说道:“依微臣所见,公孙弘这样做实质上是使诈以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想想,觉得有几分道理。有一次,上早朝的时候,他得了个机会便问公孙弘:“汲黯说你沽名钓誉,你的俭朴是故意做样子给大家看的,他说的是否属实?”

公孙弘听后觉得非常委屈,刚想上前辩解一番,但是转念一想,汉武帝现在可能偏听偏信,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不是真正的“俭朴”。如果现在自己着急解释,文武百官也会觉得他确实是“沽名钓誉”。再想一想,这个指责也不是关乎性命的,充其量会伤害自己的名誉。清者自清,只要自己坚持自己的作风,以后别人自然会明白的。这样想着,公孙弘把刚才的一股怨气吞下去,决定不作任何辩解,承认自己沽名钓誉。

他回答道:“汲黯说得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与我交往颇深,来往甚密,交情也很好,他对我家中的生活最为熟悉,也最了解我的为人。他对皇上您说的,正是一针见血,切中了我的要害。”汉武帝满以为他要为自己辩护,听到这番话颇感意外,问道:“哦?是这样吗?”“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棉被,生活水准和小吏一样,确实是假装清廉以沽名钓誊。”公孙弘回答道,“汲黯忠心耿耿,为人正直,如果不是他,陛下也就不会知道这件事,也不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了!”

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这一番话,反倒觉得他为人诚实、谦让,更没有想到他还会对批评自己的对手大加赞扬,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从此,对他就更加尊重了。其他同僚和大臣见公孙弘对自己的心理供认不讳,如此诚实,都觉得这种人哪里会沽名钓誉呢?七 诬裤

陈重同舍郎有告归宁者,误持邻舍郎裤去。主疑重所取,重不自申说,市裤以还。【译文】

与陈重同宿舍的一个人回家,误拿了隔壁宿舍人的一条裤子。裤子的主人怀疑是陈重拿走了,陈重也不为自己申辩,就买了一条裤子还给他。【评析】

陈重被怀疑偷盗别人的裤子。面对别人的怀疑和诬陷,他没有抱怨,没有争辩,更没有与对方大打出手,而是自己去买了一条裤子,还给了失主。被别人诬陷为盗贼,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但陈重仍然能够忍下这口气。虽然最终陈重受到了损失,但却避免了发生大的纠纷,妥善解决了与失主之间的矛盾。

心胸豁达的人会对别人更宽容,而心胸狭窄的人则会蝇营狗苟斤斤计较,这两种人哪一种更受欢迎,不言而喻。我们当然不会希望自己的人际关系糟糕到别人都排挤和疏远自己,那么就需要我们尽量让自己的心胸宽阔起来,对于一些小事不要太计较。

在化解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难题的时候,不但需要做事的技巧,更需要我们具备一种宽厚的心态。对无关紧要的较量让一步,采取“大事化小”的策略,是每个人都应该培养的一种意识。其实我们平常遇到的一些麻烦往往都是可以妥善避免的,但是双方都因受自尊心、好胜心的驱使,为了追求一时的胜负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得不偿失。如果我们主动采取退让的态度和行动来化解尴尬,那么相信对方也会主动撤身,一场更大的误会便会避免。【典例阐幽】遇事不惊,君子坦荡荡

陈平投降汉朝以后,汉王刘邦任命他为都尉,对他百般亲近信任。这时周勃、灌婴等嫉贤妒能之人就无中生有地诋毁陈平说:“陈平虽然长相姣美,像戴着帽子的玉石一般,但他肚子里没什么奇谋异策。我们听说陈平在老家时,和他的嫂子私通;在魏国做事不能容身,才逃出来归顺了楚王;归顺楚王后因不合心意,就又逃出来投降汉王。现在大王器重他,让他做了高官,派他监督各部将领,可我们听说陈平接受将领们的贿赂,多的就得到好待遇,少的待遇就差。总之,陈平是个反复无常的乱臣,希望大王不要轻信他,应该对他的言行进行认真审查。”

汉王于是招来陈平责问:“先生侍奉魏王未能投合,就离开魏国来投奔楚国,现在又跟随我做事,讲信用的人怎么能这样三心二意呢?”

陈平说:“我追随魏王,魏王不能采纳我的主张,我因此离开他。而楚王不能信任别人,他所任用的不是项氏本家就是他老婆的兄弟,即使是奇谋之士他也不能重用,我为此才离开他。我听说汉王重用人才,因此前来归降大王。我孤身一人前来,形单影只,不接受钱财便无法生活。如果我的计谋确有值得采纳的,希望大王加以采纳;如果没有什么值得采纳的,我收受的金钱还在,可以封存起来送交官府,我也请求辞职回家。”

汉王听完这一席话,看出陈平是胸怀大志、深谋远虑的人,忙向陈平道歉,重重地赏赐他,任命他为护军中尉,所有将帅都受他监督。之后,将领们再也不敢对他指手画脚了。

别人的责难和诽谤对一般人而言是一种伤害,而对于有大智慧的人而言却恰恰是能证明自己的一次机会。陈平正是抓住了这次机会而使汉王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并且为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八 羹污朝衣

刘宽仁恕,虽仓卒未尝疾言剧色。夫人欲试之,趁朝装毕,使婢捧肉羹翻污朝衣。宽神色不变,徐问婢曰:“羹烂汝手耶?”【译文】

刘宽仁慈宽厚,即使在仓促之中也不曾疾言厉色。他的妻子想试试他,在他刚穿好上朝的衣服的时候,派奴婢送来一碗肉汤给他,并且故意泼洒在刘宽的身上,弄脏朝衣。刘宽神色不变,慢条斯理地问奴婢说:“汤烫坏你的手了吗?”【评析】

刘宽在穿好朝服准备上朝的紧要关头,一位奴婢不小心将汤泼在他的身上,这一定会耽误上朝的时间。但是刘宽却并没有为这突如其来的“小插曲”而大发雷霆,并没有因为朝服被弄脏而怪罪于奴婢,而是神情自若,反而关心奴婢的手是不是被肉汤烫坏了。刘宽仁慈宽厚的品格,由此可见一斑。“仁者,爱人”,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以“仁”的精神对待他人,这样或许会使自己的利益受到一定的损失,在心理上会感到有些不舒服,但是当我们忍受种种不悦,身体力行实践“仁”的文化时,最终将会发现,“仁”使我们进入了一种和谐发展的人生境界。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有些摩擦、误解乃至纠葛、恩怨,如果对此念念不忘、斤斤计较,那就好像让“仇恨袋”压在自己身上,或者堵在自己路上一样,使得生活举步维艰。倒不如宽容一点,忍耐一些,退让一步,路才更容易走。【典例阐幽】仁义治国得民心“仁”其实是爱心的培养和表达,采取宽厚的态度来对待他人,而不是横眉冷对。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培养出色的做事技巧,需要我们增加自己的亲和力,培养自己“和为贵”的心态。即使与不友善的人打交道,我们也需要忍耐,以微笑示人,以宽容待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打开尴尬的局面,推动事情的顺利发展。有这么一则故事便说明了以上观点。

有一年冬天,卫灵公下令调集民工在宫中挖一个大池塘。天气严寒,百姓劳作非常辛苦,但却敢怒不敢言。

大臣宛春知道了这件事后,便劝卫灵公:“天气如此寒冷,还要兴办工程,恐怕会损害老百姓。”“我不觉得天很冷呀。”卫灵公不以为然地说。

宛春说:“国君您穿着狐皮裘,坐着熊皮席,屋里又有火炉,当然不会觉得冷了。而现在老百姓的衣服捉襟见肘,破旧不堪,鞋子坏了都来不及修补。您是不觉得冷,而百姓却感到冷得很!”

卫灵公称赞地点点头道:“你说得很好,我马上下令停工。”他立即下令停止了修池工程。宛春告退后,侍从们都在一旁劝说道:“国君您下令要民工挖池,如果百姓知道是因为宛春劝谏大王,而下令停止工程,这样做会使百姓感激宛春,而怨恨您的。这恐怕对国君您不利吧!”

卫灵公对此不以为然,淡然一笑,说:“你们过虑了,怎么会这样呢?宛春不过是鲁国的一个平民而已,而我任用了他,老百姓对他的了解还很少。现在我要让老百姓通过这件事了解他。而且宛春有善行就如同我有善行一样,宛春的善行不就是我的善行吗?”九 认马

卓茂,性宽仁恭,爱乡里故旧,虽行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尝出,有人认其马。茂心知其谬,嘿解与之。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送马,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译文】

卓茂这个人,性情仁慈宽厚,恭敬有礼,对家乡人很友好,所以乡亲们即使与卓茂不是一个行业,也都跟他相处得非常友好融洽。有一次卓茂出门,有个人指认卓茂所骑的马是他的。卓茂心中明明知道是那个人弄错了,但还是将自己的马给了那个人。后来,这个人从另外的地方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马,于是将卓茂的马送还给了他,并表示道歉。卓茂就是这样不愿与人争执。【评析】

也许那个认领卓茂所骑之马的人并不是故意的,而是当时真的弄错了,但是不管到底是怎么回事,卓茂都没有与那个人发生争执,而是将自己的马给了那个人。卓茂宽宏的气度确实令人钦佩。

人生最大的感慨莫过于对得失的感悟,特别是失去自己往日所珍爱的东西时,更会产生那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深切体会。其实,得到或失去只是整个世界发展变化的一部分,就如同每个人都会从出生走向死亡、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样,这些都是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忍耐失去的不悦,才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明天的新生活。

在有些时候过于计较,得失心太重,反而会舍本逐末。当失误摆在面前,而且很快地找到教训后,就应该迅速将这件事沉淀下来了,过多的计较会使自己陷入对过往的沮丧情绪里,这种情绪会遏止我们的自信,甚至影响判断。因此,承受吃亏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再往深层次说,吃亏其实也包含了豁达和宽容,而且还要加上理智和自我克制。面对吃亏的豁达,是一种以个人能力为基础的自信,但这种自信并非人人都有。【典例阐幽】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

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过了没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动回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倒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会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剽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这个故事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渐渐地浓缩成了一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它说明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

清代洪江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郑煊,他是郑板桥的远亲。他早年也随着家乡经商的队伍来到洪江经商,他来到这里,不禁感叹在五溪蛮地竟还有这么一座繁华的商城。他一时兴起,把家迁来洪江定居。有一次郑煊做木材生意,货运到外地,货价狂跌,即使卖掉,也是血本无归。郑煊以为自己的末日到了,很沮丧。郑板桥得知便送给郑煊一幅勉词:“吃亏是福”。郑煊带着这幅勉词回洪江,没想到在回来的路上,木材的价格突然昂起,郑煊意外发了财。回家后郑煊静静地思考着郑板桥给他的题词,并从中体会出人生哲理,于是将郑板桥的题词作为家训,刻在墙壁上以示后人。由于郑板桥的名声在外,久而久之,郑煊刻在墙壁上的“吃亏是福”,便成了洪江古商城的一道人文景观。十 鸡肋不足以当尊拳

刘伶尝醉,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奋拳而往,伶曰:“鸡肋不足以当尊拳。”其人笑而止。【译文】

一次,刘伶喝醉了酒,和一个粗俗的人发生了冲突。那人挽起衣袖,紧握拳头向刘伶冲过来,刘伶说:“我这副鸡肋一样瘦弱的身子实在抵挡不住老兄的拳头。”那人听后不禁大笑,收起了拳头。【评析】

醉酒的刘伶在与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没有与人大打出手,而是采用自嘲的话语,妥善地平息了一场争斗。虽然刘伶说自己是一副鸡肋一样瘦弱的身子,好象有损于自己的人格尊严,但是能以此话阻止一场即将发生的争斗,难道不值得吗?

正常情况下,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勇气,才能开拓新局面,进入一种新境界。但是有的时候,勇气越大,反而越不利于事情的发展。这个时候,更加需要的是一种叫做“智谋”的东西。勇气只有在与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