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润邢襄:邢台好人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10:08:29

点击下载

作者:王荣丽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德润邢襄:邢台好人故事

德润邢襄:邢台好人故事试读:

凝聚道德力量 建设好人之城

王荣丽

好人是一面旗帜,鼓舞人心,引领方向。

道德是一种力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德润邢襄——邢台好人故事》收录了邢台市近年来42名道德模范和邢台好人的先进事迹,并以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虽然在这之前,这些好人故事很多我都了解。但静静翻阅,我再次被他们的勇气、信念、善良、诚实和真实所感动。尚金锁用诚信铸就品牌,把一个基层小粮站发展成全国粮企的一面红旗。郭成志靠着治山富民的新愚公精神,把前南峪变成了太行最绿的地方。穆孟杰倾其积蓄办盲校。付宏伟放弃百万年薪孝敬全村老人。冯会莲13岁撑起一个家。……他们或诚实守信、坚守正道,或敬业奉献、虔诚勤勉,或助人为乐、关爱他人,或见义勇为、勇于担当,或孝老爱亲、血脉情深,但他们都以点点滴滴的积累,以持之以恒的追求,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诠释着无上崇高的道德品格,绽放出大爱无疆的道德光芒。可以说,他们为我们建设“好人之城”树起一个个平凡而伟大、可敬又可学的道德标杆,是我们推动邢台改革发展的正能量。

回顾近几年来,邢台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善行河北、德润邢襄”主题道德实践活动为主抓手,广泛、持续、深入地开展了“邢台好人”评选、社会志愿服务、扶贫帮困“春雨行动”等各类活动。目前,全市共推出“邢台好人”540名,其中6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9人被授予省级道德模范称号,4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道德模范、邢台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我们在组织各类媒体宣传报道的同时,还通过举办邢台好人先进事迹报告会,排演戏曲、话剧,制作动漫、微电影、微广播剧等多种形式,在全市营造了学习好人、争当好人的浓厚氛围,向善、向上、向美的好人文化已成为社会主流。

邢台好人以自己的点滴行动温暖着社会、以无限真情传播着文明新风。我们理应把好人当成我们的亲人去关心、爱护。从定期走访慰问邢台好人,发动各类志愿者与家庭困难的好人进行结对帮扶,到关爱好人体检、关爱好人红色旅游等关爱好人“十个一”活动。从市文明委高规格表彰奖励,到市委、市政府专门制定《关于道德模范获得者享受有关待遇的通知》,市级道德模范和提名奖获得者享受市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待遇。好人好报,邢襄大地上唱响了一曲曲动人的关爱身边好人的赞歌,汇聚起了浩浩荡荡的道德正能量。现在,邢台热心公益活动的人士逐渐增多,全市志愿者总人数已近50万人,环卫工、社区居民、留守儿童、农民工、残障人士五类“爱心驿站”已达566所,一个个平凡好人、一件件善行义举温暖着邢台的大街小巷,铸就了邢台的城市灵魂,彰显着邢台软实力。

当前,邢台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更需要725万邢台人民心手相牵、众志成城,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邢台好人、道德模范就是这个社会的精神脊梁,他们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就像一面面高扬的旗帜,引领着邢台人建设全面小康、富裕殷实、山清水秀新邢台的航向。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这种精神宣传好、弘扬好,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希望这一个个“邢台好人”故事,似润物无声的细雨,滋润着每个邢襄儿女的心田,让邢台成为一座爱的城市,成为以德树人、止于至善的“好人之城”。

是为序。(中共邢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尚金锁: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

人物名片:尚金锁,柏乡国家粮食储备库主任。带领干部职工诚信经营,连续28年无亏损,年年盈利上台阶,把一个基层小粮站发展成全国粮企的一面红旗。他荣获全国劳模、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银锁、铁锁、铜锁……

古今中外,有多少五花八门的锁,又有多少关于锁的故事和传说。

有一把锁格外珍贵,他的名字叫尚金锁。是柏粮大门的一把金锁。28年如一日,他带领他的团队书写了一个个感动国人的诚信故事。从迷上养虫说起

有人爱养鸟,有人爱养猫,可尚金锁当仓库保管员的时候,却爱上了养虫。瓶瓶罐罐里养了27种虫,每天着迷地盯在瓶罐前,根据不同温度、不同湿度观察虫的生活习性、繁殖过程和危害规律。有时半夜三更爬起来,去看他养的虫,然后在小本子上画来画去。

对养虫如此痴迷,这还得从他一次药物中毒说起。

他当粮食保管员的第二年,在熏蒸粮食病虫害时,按规定戴着防毒面具一个人干半小时的活,可他一干就是两个小时。由于操作时间过长,加上防毒面具漏气,他下班后便昏倒在宿舍里,昏迷了两天两夜,经过抢救,才转危为安。

只靠熏蒸不是法儿,这个虫咋个治法?于是他与虫较上了劲,这一养就是3年。你还别说,他还真养出了名堂,通过养虫找出了少用药、不用药就能杀死虫的妙方,国家规定每立方米粮食使用6~9克磷化铝,他只用1~2克就搞定,按常规每年至少搞一次药物杀虫,他3~5年才搞一次。

治虫用药量再少,也不如不用药。为了全面把握科学保粮的规律,他用了整整6年时间,对大气的温度、湿度,风速、雨情,对不同类型仓库的仓温、粮温,仓湿、粮湿,对不同季节的害虫、霉菌、老鼠、麻雀给粮食造成的危害,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记录。

2190个日日夜夜,每天凌晨开始分4次观察和记录,整整测记了8760次。6年里,他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儿,每天夜里两点,正是睡得最香的时候,他却要爬起来观察测记。6年时间,虽然离家不到15公里,他却没有回家过一个完整的春节。

通过8700多次的观察测记,6万多个数据使他掌握了保粮规律,终于绘制出一套《粮食保管一年早知道示意图》,并撰写了一万多字的说明书。省粮食局有关领导看了他绘制的示意图,非常震惊。于是,带着10位储粮专家,抽验了他保存的一麻袋原始数据,一连考察论证了整整3天,专家提出的每个问题他都对答如流。专家服了,“你小子真行,比研究生都厉害。”他们称这张图是粮食保管的“教科书”。

俺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知道每一粒粮的珍贵,管好粮是最大的诚信。尚金锁说。一针一线不打折“丁是丁,卯是卯,办事不打折扣,不糊弄。”尚金锁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来到柏乡粮库采访,记者发现员工们缝麻袋口用的绳跟别处不一样,他们使用的是蓝、红、黑3种颜色。问起彩绳的用意,尚金锁告诉记者,根据口绳标记不同,可查出这袋粮食是谁验质、谁过秤、谁保管、谁标包、谁出库的,一旦出问题,马上就知道是谁的责任,这一制度已经坚持了20多年,却从未发现一个麻袋出现问题。

按有关规定,麻袋口缝严需9~11针,他们从不打折扣,坚持缝11~13针。为了防止脱秤,他们每袋多装半斤粮;怕车厢潮湿,节节车厢铺上新苇席;运输途中怕麻袋破损,一律用新麻袋包装。凡是跟柏粮打过交道的商家都知道,从该库销出的粮食,不仅装粮的麻袋是新的而且每袋都足斤足两。为防止中途脱秤,每袋多装半斤,虽然一个车皮的粮食增加300多元,但尚金锁却认为,增加的是企业的成本,赢得的是经营中的诚信。

就这样,尚金锁从点滴做起。一年365天,每天早点名之后,便从细微之处着眼抓质量和信誉。经过30多年的培养教育,使挂在墙上的90条岗位职责,86条诚信守则,化作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打造出了柏粮人厚道的人格和诚实的信念。不只是钱的事儿

在粮食经营中,尚金锁用“钱”把诚信演绎得如此完美。用他的话说钱里有经商之道。

借钱。1992年的冬季,该库收购秋粮急需资金,尚金锁同时给广东茂名市畜牧物资公司和四川新都斑竹园供销社发出电报请求支援40万元,不到两天,两个单位分别把钱打到了粮库的账户。

30年来,他靠人格和相互间的信任,向经营伙伴借了50多笔几十万和上百万的钱,都能按期归还,经营伙伴急需钱,他总是伸手相助。

赔钱。有一年,成都市成华粮油公司从柏粮集团购进100万公斤玉米,合同规定当年7月底把货发到。不巧,7月份宝成铁路塌方,货运终止20天。尚金锁积极与铁路部门协调,改道襄渝线把货如期运到,为此赔了6000元运费。

可尚金锁说:“做生意要讲个诚信,这样的钱赔了,却赢得了企业信誉。”

返钱。有一年秋天,广东佛山市一家粮油公司从柏乡粮库买走了25万公斤绿豆,钱汇来了,货也发走了,可货到后当地绿豆市价下跌,对方提出每公斤让利4分钱。他当即决定返款1万元,对方感激不尽,一下佛山增加了6个贸易伙伴。

正是一次次的吃亏,一次次的让利,让对方感受到了一个企业的大义和真诚,进而成为生意场上永久的合作伙伴。

赚钱。1993年,柏粮与四川一家客户谈妥了一笔1500吨的玉米生意。合同刚签订,两广玉米价格开始上扬,但四川的价格没浮动。这时,广州一客户要买2000吨玉米,每公斤出价比四川客户高出6分钱,同样数量可以多赚9万元,而当时库存玉米并不多,有人就主张推迟履行与四川签订的合同,把卖给四川的玉米“改嫁”到广州。“不要说多赚9万,就是给座金山也不能这样干”,尚金锁说。诚信的品牌效应

披红戴花,10多个县内外的粮食经纪人走上领奖台,接受柏粮集团发给他们诚信奖。万元重奖粮食经纪人,在柏粮已坚持了10余年。2007年9月,柏粮集团董事长尚金锁荣获首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不仅如此,该集团还实施了经纪人诚信培训工程,为经纪人发放诚信卡,建立诚信档案,对他们严格奖罚。如今经纪人队伍已扩大到1956名,他们不仅在粮食收购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还像一颗颗种子,在千家万户中传播着柏粮的声誉,也传播着诚信之风。

如今,诚信已成为柏粮响当当的品牌,这个品牌不仅无价,且影响深远。

2004年秋天,柏粮集团的一名职工,来到某县粮局下属的4个粮站,这4个粮站大多“铁将军”把门,院内已长满了蒿草,站内已人去楼空。

仅仅半个月,4个粮站合成一个粮站,大门口挂出了柏粮的牌子。这牌子一挂还真灵,众多农民和商户一看牌子就信服,丰收后的玉米也愿往这儿交。一个多月,竟收了330多万公斤玉米,当年就使这个粮站有了起色。

就是靠柏粮的这个牌子给一个又一个企业带来了活力。目前,柏粮集团已经在冀中南地区以租赁合作等形式,建立收购网点60多个。也是靠这个牌子于2006年底组建了柏粮集团,至今已与25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家客户,组成了粮食购销联合舰队,形成了覆盖面广,信息灵通的购销网络。【点赞】从临时工走出来的国家粮油储检高级工程师。历经困苦,8700多次的养虫观察测记,绘制出一套粮食保管的“教科书”;诚信至上,将一个基层小粮站发展成全国粮企的一面红旗。

张禹:视诚信为生命

人物名片:张禹,男,49岁,河北鑫合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视诚信为生命,把一个生物制品小厂发展成了年利税上千万的名企。被评为河北省诚实守信模范,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企业信誉就是金质名片和通行证。这是张禹和他领办的鑫合公司坚守如一的信条。十几年如一日,他视信誉为生命,靠诚信开拓出广阔的市场。

连续16年荣获文明单位、诚实守信单位、信用优秀企业、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等称号。张禹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优秀企业家和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里面无不闪耀着诚实守信的光芒。一次没有合同的送货,挽回300万元损失

黄原胶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油田钻井时用于固井,因此,全国许多油田都用过鑫合公司的这个产品。鑫合的产品质量和诚信在业界有口皆碑。中原油田在冀东油田承揽工程,2001年4月的一天,在钻井中发生塌方事故。在这危急关头,他们第一个想到鑫合公司,立刻电话求援。张禹得知这一信息后,在没有任何合同,连价格都没谈的情况下,果断下令给中原油田调运20吨优质黄原胶,派得力人员即刻押运送到数百公里之外的施工现场。由于他们及时送去抢险急需的黄原胶,使险情没有进一步扩大,并且很快转危为安,为国家挽回3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中原油田领导由衷地感激说,这像在战场上没有弹药你们及时送来子弹一样,这场战斗能够胜利,你们立了头功!由此开始,两家的合作关系也日益密切。

同样的事情在2006年也出现过,鑫合公司也是危难之时显身手,为用户解了燃眉之急。一天公司销售部门接到电话,陕北油田一家公司在钻井时出现流沙,急需黄原胶固井。公司以最快速度安排货物和车辆。因为路途遥远,路况较差,为了确保安全,张禹亲自带队押运,昼夜奔驰近千公里,以最快速度将黄原胶送到事故现场。当用户设宴款待感谢他们时,竟有两名司机趴在酒桌上睡着了!令对方大为感动。图为省市领导到鑫合生物进行考察

鑫合的热诚服务在全国石油系统赢得了极高的赞誉,被中国石油总公司授予“油田化学剂网络供应成员企业”,产品占领国内石油行业70%的市场份额。一次特殊的空运,赢得外商点赞

鑫合公司讲诚信,这种美誉不但传遍国内合作伙伴,也在国外合作企业中得到认可。荷兰的奥威斯公司2007年向鑫合公司订购了五吨温轮胶。原定从天津港发货,但那年冬季一连多日大雾,高速公路封闭,耽误了船期,再走海运就不能按时交货。为了信守承诺,兑现合同,张禹宁可多付运费少赚钱,决定从首都机场空运发货,保证了客户的生产需求。那时温轮胶刚刚投产,多数客户对该产品还缺乏认识,销路不广。经过这次考验,奥威斯公司对鑫合十分赏识,向同行大力推介,使该产品迅速打开销路,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美国的孟都恩贝公司、歌德公司都先后成为鑫合的用户,保持了长期合作关系。

鑫合公司与国外客户有许多长期合同,都是约定以美元结算。2008年下半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美元贬值,使公司利润下降。这属于不可抗力,按理公司可提高价格,但张禹宁可自己吃亏,坚持按金融危机前的价格执行,不给国际客户转嫁负担。由于他讲究诚信,恪守合同,在国际上赢得良好口碑,产品如今已销往欧美、中东、北海周边等18个国家和地区。连续6年在8个国家的石油天然气钻采工程招投标中中标,名誉就是无形财富。经过张禹多年苦心经营,不但鑫合及产品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也为中国创立了一个良好的民族品牌。一次特殊的预付款,救活了一个合作伙伴

鑫合是生物化工企业,主要原料是淀粉。他们有一家供货商就在邻县,有多年合作的历史。2006年该厂因污水排放不达标,被当地环保部门下令停产整顿。这对任何企业都是致命的打击,淀粉厂陷入困境,想治理污染却没有资金。万般无奈,他们只好向鑫合公司求援。张禹作为老总,十分理解淀粉厂的难处,在本厂尚需贷款保持流动资金的情况下,决定以购货预付款方式给淀粉厂200万元用于建污水处理站,并且把本公司当年建污水处理站的图纸无偿借给淀粉厂使用,还派去当年负责建污水处理站的技术骨干前去现场指导。由于他的无私援助,淀粉厂一个多月就走出困境。张禹的仁爱之心挽救了一个企业,保住了几百工人的饭碗,为构建和谐社会做了件功德无量的善事。

对其他原材料供应商张禹也都一视同仁,维护良好的关系,从未利用买方的优势地位搞特权。他言必信,行必果,承诺不废一言,义务不取一巧。近20年来,鑫合的供应商有几十家,从未发生违约和拖欠材料款等情况。大家真正是精诚合作,互利共赢。【点赞】一次没有合同的送货,挽回损失300万;一次特殊的空运,赢得外商点赞;一次特殊的预付款,救活了一个合作伙伴。君子重承诺,做事先做人,诚为人之根,信为立身本。张禹,用信誉书写人生,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一座千金不换的诚信丰碑。

孙彦荣:患者是他心中的天

人物名片:孙彦荣,清河县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河北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不论当院长,还是当医生,治病救人都是我的责任。我一生的追求和最大的快乐,就是用我的医术和智慧,为更多的人服务。这段是清河第二医院院长孙彦荣的人生信条。

当院长22年,他把患者当成天,让群众看病不再难,被百姓点赞为贴心院长。自掏腰包,凑钱为医院买CT

1993年,他担任新设立的清河县第二医院院长。当时房屋院落陈旧,设施老化,技术力量薄弱,仅是一个以计划生育“四术”为单一项目的计生站,还有近十万元的外债。每天前来看病的人寥寥无几。

他和班子成员一起商定,外引内联、科技兴院,在引进人才的基础上购进新设备,想买一台先进的CT。东拼西凑还差1万多元。他苦口婆心做通爱人的工作,带头集资拿出自家准备盖房的1万元,凑够了医院买第一台CT的钱;为节省拆装费,他和职工们一起,在6月的酷热天气搬运设备,一起砌起新院墙,粉刷墙壁,改变了医院的面貌。

为提高医疗水平,医院采取外聘专家前来应诊和传帮带的办法。为聘来一位专家,他曾一周三次赴石家庄,冒雪在专家门前立等,最终“程门立雪”的真诚,感动了这位专家。从此,这位专家10多年一直坚持到医院应诊,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

一年下来,医院不仅还清了外欠、补发了职工工资,还节余了20多万元,很快走出了困境。大病救助,减免医疗费2200多万元

孙彦荣深知贫困患者看病的艰难,因此,总是想方设法减轻患者负担。自2000年开始,他就在全市率先开展了药品招标采购,制定和实行了药品收入比例目标管理、药品分类使用管理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使医院的药品价格始终处于同级医院的最低水平。他把医疗惠民体现在点滴细节中,先后投入近200万元,增设了20多项便民设施,简化就医流程,实行“一站式”服务;增设临时输液厅方便患者临时输液;增设检验科、功能科、放射科,候诊叫号系统和检验结果自动打印系统,规范患者候诊秩序,也方便了患者随时领取检验结果。

实施“新农合”后,为方便邻近县市的住院患者报免,他主动多次联系临近县市有关部门,在全市首家实现了新农合的跨县直报,使南宫、临西两个邻近县市的病人,出院时就和清河病人一样,直接拿到了报免款。孙彦荣给乡村计生技术人员讲课

一些群众因大病返贫致贫,曾是困扰孙彦荣的一个大心病。为破解这一难题,十几年来,他推动医院不断引进新技术60多项,使腹腔镜、心脏介入、血液透析、全髋置换、断指再植等一系列新技术落户医院。为了引进心脏介入新技术,他曾亲自带领技术人员,到省级医院进修学习心脏介入技术、联系专家。新技术的引进开展,既使广大患者实现了不出县治大病,又减轻了出县到外地医院治疗的高额负担。2008年开始,医院实施“大病爱心救助系列活动”,使100多例先心病患者、13例唇腭患者、60例关节置换患者,不出县就解除了病痛,而且每例获得万元上下的优惠。20年来,已累计为18000多名贫困患者减免医疗费2200多万元。免费为育龄群众体检4万多人次,减免1000余万元。连续18年免费举办了近60期乡村医生培训班,累计培训1.3万多人次,为农民培养了一支家门口的全天候医生。医院花钱为群众买健康

只要群众有需求,他就千方百计去办。在提供计生服务中,孙彦荣发现,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孕不育,成为一些新婚夫妇的揪心病。为此,他提议设立了不孕不育科,派出技术人员进修学习,引进开展了治疗不孕不育的技术和人工助孕技术,化解了这部分群众的心病。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成为广大群众人人关心的大事,他力促建设了高标准的婴幼儿早期教育中心,开设了孕妇学校、亲子教室,满足了群众需求。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2013年,他开设了老年养护中心和老年病区,使那些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和空巢老人、孤寡老人,都得到了精心护养和照顾。医院还先后开设了心脑血管病及术后的康复理疗、儿童保健和发育监测、血液透析等十几项群众有需求的新项目、新服务,均受到群众的欢迎。

孙彦荣时刻关注群众需求,也使医院获得了越来越多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短短20余年,医院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建筑使用面积增加了15倍,年服务人次达到38万,翻了120多倍。医院构筑的“大人口”服务链条,更被国家人口计生委誉为“河北清河模式”在全国推广。【点赞】他外引内联、科技兴院,自掏腰包买医疗器械;20年来,为18000多名贫困患者减免医疗费2200多万元。12年,他把患者当成天,让群众看病不再难。他是百姓交口称赞的贴心院长。

王腊旭:26年孝行情比血浓

人物名片:王腊旭,男,1971年12月生,中共党员,河北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邢东矿生产部部长。赡养失去儿子的工友26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道德模范和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初春的阳光温暖着东庞工人村霍文通的家,屋内充满了欢乐幸福的气息。68岁的霍文通和老伴周金香赞不绝口:“俺老两口能过上好日子,全托儿子王腊旭、儿媳霍洪香的福。”

周金香拿出写了16页的“俺家的亲情故事”,脸上露出几分神秘:“其实,俺家本不是一家人,26年前失去亲儿子后,老天又给俺送来腊旭这个好儿子,才使俺一家过上了舒心的好日子。”含泪叫了声“妈”——“俺就是您的亲儿子”

中年丧子是人生之不幸,谁知这个不幸却砸在霍文通夫妇的头上。

原本,霍文通的家是幸福的,他在矿上上班,妻子操持家务,18岁的儿子霍景彪在石家庄某校就读,11岁的女儿霍旭蕾聪明乖巧,生活虽不富裕,却充满了希望。

1988年11月15日,儿子打篮球扭伤了脚,吃跌打丸不慎将药物吞进气管,历时25天的抢救,未能挽回儿子的生命。痛失爱子,再加上抢救儿子拉的4万多元饥荒,夫妻俩的精神被击垮了。

霍文通夫妻是沧州人,1986年东庞煤矿招工,周金香便随丈夫一起来到矿上。家庭突遭不幸,不少好心人前来看望。有一天,一个中等个头,长得憨厚朴实的小伙子来到霍家,因互不认识,并未留下很深的印象,后来才得知他的名字叫王腊旭,是东庞矿的一名矿工,与他们的儿子是同龄。

自第一次登门看望后,腊旭便隔三差五地来到霍家看望。不仅跟他俩拉家常,还帮着干家务,就这样,他们的感情越来越深。每次腊旭进门,在周金香恍惚的眼神里,就觉得亲儿子又回来了。

王腊旭出生在邢台县白岸乡小西村,家中有父母和两个哥哥,他排行老三,18岁就来矿上挖煤,由于离家较远,每次来到霍家,心中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有一次他来到霍家,周金香正哭得伤心,此刻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含泪拉住她的手:“妈,您不要再难过了,我就是您的儿子,我要孝敬您,让您幸福一辈子。”

没有一纸签字,没有一个仪式,单凭一句诺言,让这本无血缘关系的两代人走到了一起,演绎了26年超越血缘关系的人间大爱。他把每月挣的钱塞到娘手中——“4万多元的饥荒俺来还”

自从来了腊旭,霍文通夫妻多了些安慰,但4万多元的外债仍压得他俩喘不过气来。望着霍家父母愁眉不展的面容,腊旭暗下决心,省吃俭用也要替霍家父母把外债还清。

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不到200元,每次都是留下零花钱,剩余的全部用来还债。当第一次把100多元钱送到老人手中时,他们不肯收下。“爸妈,我是你们的儿子,有难咱们一起担,等把债还清,咱们就好过了。”

说起腊旭结婚的事更是寒酸。没有贴“喜喜”字,没有摆宴席,没有放鞭炮,用木板在客厅隔开了10多平方米的一个小屋便是洞房,至今回想起来老两口还觉得愧疚,原本打算办两桌酒席,可腊旭却说:“爸妈,节俭办婚事,留着钱还债吧。”“直到1995年,俺才还清了饥荒,7年间腊旭把井下挖煤的钱大多用于还债,这本不该他还呀。”老霍的鼻子一酸话语哽咽。5个对象吹了灯——“不孝敬父母的俺不娶”

王腊旭要个头有个头,要模样有模样,不少人登门提亲,可他相了5个对象都吹了灯。周金香埋怨他:“儿啊,咱家条件不好,别挑剔啦。”“不孝敬父母的姑娘俺不娶”,这是腊旭选对象的特殊条件。可别人一打听,他工人村有欠了4万多外债的父母,大山里面还有穷得叮当响的父母,结婚后不仅关系复杂而且负担重,一个个相中他的姑娘打了退堂鼓。

可偏有一个远在衡水的姑娘,经人牵线相中了他的厚道与善良,这就是他的妻子霍洪香。

结婚后,洪香与腊旭一起挑起了孝敬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俺两口与儿子儿媳没拌过一句嘴,没红过一次脸。

儿子结婚到现在年年春节陪俺过,年年给俺俩过生日。”周金香告诉记者。

对于在石家庄的姥爷,腊旭小两口也常陪周金香前去看望,在姥爷80寿辰的时候,腊旭把800元钱送到姥爷手中:“90大寿送您900元,等到百年寿辰,外甥送您1000元。”一句话说得全家人哄堂大笑。

在小西村,乡亲们都夸他是个孝子。带着钱物常回家看望父母,每逢春节他都把米、面、油送到10余个贫困户家中,把几百元钱塞到孤寡老人手中。媳妇改姓的秘密——“让俺的儿女都姓霍”

王腊旭的妻子本姓王,只是生下一对儿女后才改姓霍,为啥改姓,这里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

王腊旭结婚第一年,便添了个大胖小子,第二年又得了个千金,让一家人乐得合不拢嘴。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让霍家有后,也为了让老人高兴,他与妻子商定并征得亲生父母同意,给儿子起名霍奕博,女儿叫霍奕利。谁知在给儿女上户口时,却遇到了麻烦。户籍民警说,父母都姓王,为啥儿女姓霍,这个户口没法上。

妻子把此事告诉了腊旭,他却给她出了个主意:“子随母姓,把你的姓改成霍。”于是几经周折王洪香改成了霍洪香,儿女才上了户口。

祖孙三代在一起生活多了些快乐和幸福,俩孩子也像爸妈一样孝顺。

去年年底,周金香在媒体上看到河北农大果树系9301班资助病逝同学父母的事迹,感动之余,含泪写下了16页发生在自己家中的亲情故事。两个孩子得知后,不相信待自己最亲的爷爷奶奶却不是亲的,哭着抱住爷爷奶奶:“你们就是我们的亲爷爷、亲奶奶,俺一辈子孝敬您。”捧着多本荣誉证书——“当个好儿子才能当个好矿工”王腊旭陪家人一起包饺子

在东庞工人村,他是人见人夸的孝顺儿子,在邢东矿,他是干部群众有口皆碑的好矿工、好领导。每当拿出生产标兵、劳动模范、十佳党员等荣誉证书,他总是这样感叹:“当个好儿子,才能当个好矿工。”“每天他都提前1个小时到岗,不少节假日都和职工在井下一起度过。带领大家3次搞技改,掘进速度从每月130米上升到219.8米,创出了冀中能源掘进速度最高纪录。”同摽他着膀子干了5年的开拓区党支部书记尹荣君说。“腊旭哥善良厚道,用他的爱心凝聚人心,去年底俺儿子患脑瘤,需要30多万手术费,他带头捐出了500元,并号召其他工友为俺献爱心,一共捐了9万多元,使儿子顺利做了手术。俺无以回报,只有加倍努力的工作。”生产部职工耿世勇心怀感激。

邢东矿党委书记达乙更这样评价他:“在道德滑坡、诚信危机等词汇常常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今天,从腊旭身上我们看到他用26年孝心续写的黄金一样的孝道和利他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我们矿也是这个社会的基石。”【点赞】赡养失去儿子的工友26年,有难同当,省吃俭用替霍家父母还债4万元;为让霍家有后,妻改霍姓,儿女随母。用孝心续写着黄金一样的孝道和利他精神,演绎了超越血缘关系的人间大爱。

余文丽:最美女医生

人物名片:余文丽,47岁,邢台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主任。带着偏瘫丈夫援疆,被誉为最美援疆女医生,被评为河北省道德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带着偏瘫丈夫援疆

夜幕降临了,下班时间已到,余文丽医生到病房里又巡视了一圈,耐心地给病人交待注意事项。

脱下白大褂,她急匆匆地向家里赶去,家里还有一位特殊的病人——半瘫痪的丈夫。

吃过简单的晚饭,她开始给丈夫作理疗,边按摩边讲若羌的新鲜事,丈夫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援疆3年,她都是这样度过,满腔热情为若羌的患者治病,热情周到照料偏瘫的丈夫。余文丽的决定

余文丽,文静秀丽,原邢台市妇幼保健院副主任医师。2011年3月5日,作为河北省第六批援疆干部来到若羌县人民医院工作。若羌地处南疆,地阔人稀,从县城到州府库尔勒440公里,比邢台到北京的路程还要远。

若羌与邢台相比有两个小时的时差;天干气燥,沙尘暴多发;睡觉醒来,擤出来的鼻涕里带着血。

克服重重困难,余文丽在若羌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一场变故突然闯进她的生活。

4月2日上午10时,余文丽接到电话,丈夫陈志强在家中突发脑溢血,昏迷不醒,要尽快手术治疗。“听到这个消息,当时腿都软了,感觉天要塌下来了!”

经过3天的长途跋涉,余文丽赶到邢台在手术通知单上签了字。然而,爱人已经错过了立体定位脑部手术的最佳抢救期。44岁的她一夜间愁白了头,她内疚自责,无法原谅自己。

在医院全力抢救和她的悉心照料下,14天后爱人苏醒了,32天后爱人的手脚也能微微地活动了,并且可以说一些简单的话。

她的假期快结束了。是留下来照顾爱人,还是返回新疆,她的心情格外矛盾。细心的爱人发现她心神不宁,故作轻松地说:“援疆不能半途而废,明天我就送你走。”“如果仅仅是个人的事,当时我真的不走了。但我援疆的任务未完,更多的患者需要俺,我不能离开若羌。”

5月15日,余文丽一步一回头、步履艰难地出了家门,她提前5天回到了若羌。

每天晚上,她都要给爱人打电话,询问身体情况。爱人总是宽慰她,不要担心,我恢复得很好。

10月下旬的一天,一向坚强乐观的丈夫在电话中哭诉,姐姐年过半百,照顾他已力不从心。康复治疗效果也不理想,右手连苹果也拿不住,右腿行走不便。余文丽心如刀绞,毅然决定带着丈夫援疆。

从北京乘飞机到乌鲁木齐,又坐夜班车从乌鲁木齐到若羌,走了十几个小时,爱人一米八几的个头,躺在床上连腿都伸不直。陈志强幽默地说,“保持一个姿势,一挺就过去了!”

早上7点,迎着初升的太阳,他们搀扶着一瘸一拐走进了余文丽简陋的宿舍——他们在若羌的家。一份返疆申请书

当地党组织考虑余文丽援疆工作已近一年,为了让她更好地照料患病的丈夫陈志强,建议余文丽春节后不再继续承担援疆任务,由组织改派他人代为完成。

2012年的春节,余文丽带着丈夫回家过年。可这个年,余文丽却没有过好,她的心分成了两半,一半在邢台,一半在若羌。“没有很好地完成援疆期限的任务,总觉得是一种遗憾。”余文丽说。

当家家户户挂上红灯笼,贴上红对联,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的时候,她却想起了那位实施刮宫手术后的托胡提汗,想起了那个不久前出生的“小巴郎”(维语:小男孩),想起了在冬天她用手为其暖脚的那位维吾尔族妇女,他们这个年过得好吗?

在春节后的那一个夜晚,她失眠了。她写了返疆申请书,一字字一句句像她的心滚烫滚烫。尊敬的领导:

新疆若羌县的医疗技术力量比较薄弱,急需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在那里工作近一年的医务人员,更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我还没有圆满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愿意继续投入援疆工作。高原义诊

援疆经历让我的人生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我感受到了祖国大地上的另一种风情,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一切使我受益终生,我热爱这片热土。

为祖国效力,为边疆服务,我感到无上光荣。我真诚地希望组织再给我机会,为若羌县医疗水平的提高付出更多的努力!

当余文丽把按着红指印的申请书交到妇幼保健院和援疆指挥部领导的手中后,全院先后有30多位医生护士递交了援疆申请书。“向余文丽学习,我也去援疆!”成了他们的口号。她的同事刘秋芬激动地说:“文丽小时候做过胃切除手术,且属于过敏性体质,她丈夫仍在康复需要她的照料,我愿接她的班完成援疆任务。”

但是最后,领导还是尊重余文丽的要求批准了她的申请。3月22日,她与丈夫又一次从北京坐上了去乌鲁木齐的航班,继续完成援疆任务。“余大夫,亚克西”

在若羌县医院她每年累计为400多名产妇提供服务,直接或间接迎接了近百名婴儿降生;用一颗热心一双温暖的手,传递着最炽热的爱。“余大夫,亚克西(维语“很好”)!”

若羌当地患者提起余文丽,总会这样说。

余文丽看似文弱,其实很有担当,特别是在处理疑难病症上经验丰富。因此,即便不是余文丽值班时间,医院也常常请她参与诊断或手术。

有时半夜急匆匆起床,赶到所在医院。

在一次剖宫产手术中,患者破水后突然出现寒战、哆嗦、胸闷症状。医务人员紧张起来,赶忙叫来余文丽。在余文丽指导下,吸氧、抗过敏、解痉,有条不紊地进行,母婴转危为安。2011年9月份,妇产科医生古丽尼莎动手术时发现,产妇生产后,体内还有一颗鸡蛋大小的子宫肌瘤。是随即切除肌瘤还是等产妇身体有所恢复后再做?她拿不准,再次请来余文丽。余文丽根据肿瘤大小和位置情况,决定实施肿瘤剔除术。她从古丽尼莎手中接过手术刀,把肌瘤小心翼翼地剥了下来。“一次解除病痛,患者可以省点事、省点钱。”余文丽说。

在同事看来,余文丽是“动刀”的好手,也是“不动刀”的高手。一天夜里,一位产妇出现产程无进展症状。要不要做剖宫产?值班医生请教余文丽。余文丽耐心地帮助产妇转动胎位,一会儿,婴儿自然分娩了。“自然分娩,减少创口不算,还为患者省下近2000元医疗费。”同事们交口称赞。“一位病人家属,出于感激,给余医生送了个红包,余医生在拒收不成的情况下,让护士把红包转成了患者的住院费。”

有余文丽的带动,若羌县医院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都得到明显提升。好多打算去州府库尔勒就医的患者,转而来到这家医院。

完成援疆任务,余文丽回到故乡,仍然和若羌医院的同事、她医治过的患者、她的各民族朋友保持着联系。若羌成了她心中永久的牵挂。【点赞】她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她更是天使!所有的艰难自己咽下,留给人们的只有微笑!远赴边疆,她把先进的技术无私奉献给若羌人民;她用天使般的双手,迎接一个个小生命。瘦弱的身躯蕴含着惊人的力量,大爱无声情洒边疆,弱女子谱写出一曲民族团结的华美乐章。

郭成志:太行山上新愚公

人物名片:郭成志,1944年生,中共党员,任前南峪村党委第一书记,带领群众治理荒山40余年。曾多次被评为河北省农业劳模和省劳模、省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农民企业家。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洁净的村道、整齐的房屋、宽敞的广场、绿色的山沟,散发花香的公园、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还有一座特殊“丰碑”静立村口……盛夏时节,走进前南峪村,被这个“红色村庄”的文明生态深深吸引,既因为它沉甸甸的历史,也因为它如今的生机勃勃和风景如画。

太行山下,这个“光山秃岭和尚头,洪水下山遍地流,十年九灾不保收”的穷山村,蝶变为生态、绿色、幸福的和谐村;年人均收入近万元,集体纯收入2860万元的新农村典范,该需要多少岁月?

一位70多岁老人给出的答案是:47年。

在前南峪村东口的抗大纪念碑前,一位老人端坐桥头,拂面的微风吹过,似乎把老人的思绪也带到了那场令现在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苦战中。这位老人就是邢台县前南峪党委第一书记郭成志。十年治山:抬断了几万根扁担

19岁那年郭成志弃学回家,正赶上1963年那场特大洪水冲走了一切。他说:“房子塌了,咱就想办法再盖起来。人心散了,咱得想办法拢起来。咱们这儿有过抗大,抗大精神不能丢,前南峪不能倒。”

当时山上也没有水泥路,也没有机械设备,修建梯田的石块都是村民背扛肩挑,一点点弄到山上的,一块石头有100多斤重,修建一亩梯田就要几百块、几千块石块,村民们付出的汗水是无法想象的。常常是“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大家当时咬着牙,硬是用肩膀扛出了400多亩梯田,解决了吃饭问题。当时叫“四大会战”,目标就是治山、治水、治穷、致富。村里共有10条沟,经过这些年愚公移山式的奋斗,前南峪10条沟都成为生态经济沟,两侧72个山头都披上了绿装。图为郭成志在介绍治山经验

郭成志跟大家一样摽着膀子干。打眼放炮,他拣最大的锤抡;出现哑炮,他第一个冲上去排险。拉土垫地,别人一天拉18车,他最少要拉19车。截潜流、修水渠,寒冬腊月,他第一个带头冲下沟底,水溅到身上,衣服变成了银色的盔甲。那一年郭成志得了慢性胃病,每天要吃两次中药。为了不耽误劳动,他总是头天晚上让爱人把中药煎好,装进输液用的瓶子里,第二天带到工地上喝。这中药一喝就喝了4年多,光输液瓶子就换了十几个。

10年奋战,郭成志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把20里的大山治理了一遍。他们用坏了数以万计的镐钎筐篮,抬断了几万根扁担。

5年垫地,4年上山植树,3年兴修水利,8年治山——前南峪出台了该村有史以来最宏伟的改造山川规划,向荒山宣战,一战就是10年,终使前南峪这个太行山里最穷的小山村,变成了“材林头,干果腰,水果脚”的花果山。二次创业:从卖果子到卖风景

走进前南峪,村东口紧依抗大纪念馆一条宽12米,连接下店大桥至前南峪村长1250米、宽14米公路的路基已完成,正在进行路面硬化,路两边的476棵柳树绿意盎然。这是为迎接旅游高峰,村里投资1600万元修建的从前南峪通往202省道的旅游专线公路。

在前南峪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像这样的“大手笔”还有很多。

来到前南峪,投资2600万元新建的滩沟生态景观令人瞩目。这里汇集了乌克兰樱桃、欧洲榛子、美国红提葡萄、澳大利亚油桃等10余种国外名优品种,珍果千姿百态,风景美不胜收。

这个前南峪村人人引以为豪的生态园是他们“二次创业”的代表作,更是他们敢于创业精神的实证。以“发展科技高效农业和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为主要内容、以“再造秀美山川”为中心和主题的“二次创业”,几乎是和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同时起步的,这一步同样显示了前南峪人的胆识和气魄。前者内容涉及绿地建设、住宅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农业园区建设等方方面面;后者刨掉了2.4万棵高产低效的果树、栽植了3万棵高产高效的国外名优品种,改造了建滩沟。全村8300亩荒山形成了用材林戴帽、干鲜果缠腰、小梯田抱山脚的立体开发格局。10条大沟全部变成生态经济沟。

走在前南峪的青山绿水间,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国内外优种果树引种示范园区、优种苗木繁育示范园区等遍布山间;滴灌、微喷、管灌、蓄水池、扬水站、积雨水窖、积雨大口井等现代高科技水利设施引上了山头;高标准的水泥浆砌的水平梯田层层叠叠,遍布山腰……甘当公仆:前南峪村的第386户居民

沿着石板铺就的崎岖小路,七拐八转,终于在半坡上一排已显老态龙钟的旧石板房中,找到了郭成志的家门。院门一侧用石头砌出的一片“小梯田”中,一簇翠竹郁郁葱葱。厢房屋檐下的一架扁豆角果实累累。不算宽绰的3间正房中,窗明几净,一应物品摆放得井然有序,处处在展现着女主人的精明干练。

这个小小的院落是1963年那场特大洪水过后,郭成志全家老少齐上阵拉了一个冬季的石头,在原有的被冲塌的旧房基上翻建的,至今已有40余年。与近几年村民们已住上的全村统一建造的二层小楼相比,这几间低矮的石头屋显得那么地苍老和不入时。

前南峪村共有386户,应住房户346户,如今322户村民已入住由村里补贴统一修建的别墅式二层小楼,唯独村党委第一书记郭成志和书记郭天林仍住在20世纪60年代的老屋里。

作为首批跨入河北省小康村的行列,郭成志本人还没有住上楼房。按贡献,比条件,郭成志和郭天林都应最先分到,但他们总是一推再推让给群众。郭成志说:“等天林搬进小楼我再搬,我是村里的第386户。”

郭天林不答应,对老书记郭成志说:“你自从当干部那天起,享受上总是当最后一户,这回说啥我得当一回咱村第386户。”“2.4万元、3万元、3.6万元……”在前南峪集体账面上,每到年底都会有几笔外人看不懂的资金进账。外人虽看不懂,可大队会计却了然于心。这几笔钱是本该由郭成志领的工资,但他却坚持分文不要全部上交集体。

自从在1986年在镇上当副镇长后,郭成志坚持只领一份工资,额外的工资一分没领过。

不仅如此,他担任村里8家企业的董事长,按规定月工资5000元,他一分钱没领过,全部归了集体,24年粗略计算就是150万元。河南鹤壁一家工业硅厂想聘他当顾问,年薪50万元,被他婉言谢绝。郭成志用他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待遇面前不特殊、好处面前不伸手、经济交往不谋私、制度面前不留情”的诺言。百年基业:一张蓝图绘到底“当一任支书,创百年基业”。这是郭成志32岁任村支书伊始默默立下的誓言。这句誓言他默默践行了40年。

每当闲暇之余,郭成志喜欢站在大山的最顶峰,鸟瞰着家乡这派郁郁葱葱、绿洋花海似的景致,脑海里常常回荡着1998年5月,前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来这里视察时,对自己说的“这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这句话。是啊,前南峪是靠“绿色”起步的,是靠“绿色”致富的,这座“绿色银行”本息滚存将惠及子孙后代。

为适应生态观光旅游的大思路,珍惜青山绿水的前南峪人主动砍掉经营了20多年的4棵“摇钱树”——总投资上千万元的村办树脂厂、化工厂、金属镁厂和金属硅厂,同时新上了食品加工、蜂产品加工、宾馆服务等一批绿色环保企业。

郭成志说,砍掉这些污染企业,村里总收入降低了40%,怎么给老百姓增加收入?投资6000多万元,建立了三星级的宾馆,把煤厂搞成硅加工,利润一年就420万元,宾馆利润一年120万元。

2008年,村里投资建设了两座秸秆气化站,生产的秸秆气就跟天然气一样清洁,通过管道输送到村民家中。“这秸秆气是废物利用生产的,既解决了柴草、树枝乱堆乱放的问题,又无污染,大家都愿意用。”

今年,前南峪村内污水管道与污水处理站接通,汩汩清水从管道内流出。村里投资68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已经投入使用了。

起初,群众不习惯住楼房,不习惯用抽水马桶,他们意见很大:“狗长犄角,整洋(羊)式的,这不是有钱没处花吗?”在这种情况下,郭成志先盖了两栋“样板楼”,“样板”了没多长时间,村民就转变了看法,纷纷要求住楼房。

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前南峪村投资150万元兴建了文化广场,投资120万元建设文化大院,完善了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公共活动设施,建起了农村书屋,购置了100多种文体器材和3000多册图书,使农民精神上也富了起来。“我已经70多岁了,还想再为家乡建设出把力。不干,对不起父老乡亲!”古稀之年的郭成志虽然身子有些瘦弱,但心中仍然有着更多的梦想:“我的目标没有变,我们要让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变成最美、最富的地方。”【点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前南峪47年的治山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是惠及子孙后代、造福千秋万代的必然选择。前南峪选择了这一方向和道路,坚持数十年如一日,郭成志和他带领的团队及村民,无愧于“太行山上新愚公”。

付宏伟:放弃百万年薪孝敬全村老人

人物名片:付宏伟,威县孙家寨村党支部副书记,放弃年薪百万还乡,为全村老人尽孝。被评为邢台市首届道德模范、感动河北人物。

这儿是113位老人的福祉,他们大多是“空巢”老人,晚年却过得幸福愉快,被人称之为居家养老的新模板。

这儿是孝道的课堂,来自省内外3000多名学子,曾在这儿受到传统孝道的教育,被多家单位命名为孝道教育基地。

这儿是中国有名的孝道之乡,国内30多个省市纷纷组团来这里学孝道,国内20多家媒体报道了这个孝道村。

这儿是威县孙家寨村,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村庄为何变成孝道村,孝道又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

昨日记者走进这个村庄,走近该村孝道的传播者付宏伟,走进了他心中的大孝世界。开着奥迪回乡尽孝

说起孙家寨村的孝道就不能不提该村党支部副书记付宏伟,他放着年薪百万不挣,回家孝敬全村老人的大孝故事在百姓中广泛传播。

2009年初冬的一个早晨,一辆崭新的奥迪驶进孙家寨村。在省城做药品销售的付宏伟回家看望病重的父亲,“你爸已住进威县医院。”邻居告诉他。重症监护室的门紧闭,里面,病情危重的父亲正在抢救;外面,心急如焚的他在等待。此时,他冒出一个可怕的念头,花甲之年的父亲若离开人世,他会后悔一辈子。

父亲出院,他日夜侍候在床前,父亲病好了,他抽空到乡亲家去看看。1200人的村庄,65岁以上的老人有113人,7个是孤寡老人,80多户是“空巢”家庭。这些老人儿女不在身边,谁来侍候孝敬他们?他的眉头紧锁。

回家孝敬父母,孝敬全村老人,搞规模种植,引领群众致富,他拿定了主意。放弃年挣百万的业务回到了故乡。

此消息传出立马在孙家寨村炸开了锅,有人说他“神经”,有人说他出风头,妻子更是投反对票,可都挡不住他回家尽孝的愿望。

2010年,他回到了父母和乡亲们身边,在夏天的一个夜晚,住在村委会的付宏伟被铃声惊醒,他看看表已是凌晨一时,是妻子发来的短信:“夜深了,我却难以入眠,我患了感冒发烧39度,只有自己管自己。我无所谓,我只想让孩子过有父母在身边的正常生活,穷富不可怕,可怕的是寂寞和孤独……”“看完这条短信,我哭了,一夜没睡,我把这条短信一直保留到现在。全村100余名老人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这是对妻子和儿女的最好回报。”付宏伟说。大孝村官带出孝道村“乡亲们,咱村的免费午餐开始啦。”孙家寨村的大喇叭响了。

香喷喷的豆腐脑,热腾腾的馒头,这免费的午餐着实让农忙时的村民们胃口大开,付宏伟掌勺带着义工给每个人盛饭菜。“蒸馒头用了100多斤面,豆腐脑蒸了两大锅。这样的午餐从9月1日开始一直到现在,且顿顿饭菜不重样。”付宏伟介绍说:“农忙时的免费午餐我们已坚持两年了。”

给全村人提供免费午餐是付宏伟的创意。每到农忙时,他60多岁的父母在地里忙活,有时连午饭也顾不上做,大多是凉馒头就咸菜,他觉得心痛,便提出农忙时给村民提供一顿免费午餐的建议,得到村支书付维华、村主任付月珍的赞成。

在当地的民间习俗中,初一、十五是大日子,这两个日子,也是孙家寨村最祥和欢乐的日子。每逢初一、十五和重大节日,该村老人都能享受一顿孝老盛宴,每到这两天付宏伟就和义工们早早在村委会大院里忙活起来,蒸馒头、包包子、炒菜。上午11时许,饭菜的香气弥漫开来,村里100多位65岁以上的老人笑着吃着,享受这一份特殊的团聚和幸福。

年龄大了腿脚不好使的“空巢”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一次送上门的美餐。中午,记者跟付宏伟提着饭盒来到77岁的张桂琴老人家,一声:“奶奶,送饭来了。”让张奶奶脸上笑开了花。保温饭盒里有包子、大锅菜,还特意做了份奶奶爱吃的蒸南瓜。奶奶的眼睛湿润了:“你像照顾亲娘一样待俺,生活在孙家寨村的老人托得是你的福哇。”庄稼地里生出孝道文化“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早晨,孙家寨村的孝道大讲堂里传来了阵阵读书声。

朗读完三字经,付宏伟便讲起了第一课“百善孝为先”。讲台下坐着30多个学生,有60多岁的老人,有30多岁的中年,还有10多岁的少年,有本村的村民,还有邻村、附近县市前来听课的学生。

下课后学员们又成了义工,择菜、洗菜、烧火、做饭,给全村65岁以上老人做孝敬餐。侍候老人吃饱后,端来一盆盆热腾腾的开水,跪在地上为老人洗脚,用他们的话说:“这是课堂练习的一部分。”

两年来,这个大讲堂办了50多期,从这里走出了3000多名学员,他们有的回到了教室,有的回到了工厂,有的当了义工,无论在哪里,都成了孝道文化的传播者。

不仅如此,每年暑假期间付宏伟都要举办一次“孝道教育乡村行”。原打算,让村里孩子们接受一次孝道的教育,没想到消息传出后,邻村的不少家长领着孩子前来参加,一下子就来了60多个。在这里吃住免费,发统一的教材和服装。以《弟子规》和《中华教育故事》为主要教材,以义务送饭、扫街、洗脚为实践活动,使孩子们从小心中就埋下了“孝”的种子。

孝文化入心入脑,使孝老成了自觉行动,村里做“伙饭”,开始大多是付宏伟掏腰包。后来,这个送菜,那个送面,全村200多人都送过。有一个爱心人士,一次送来了1吨食用油;大庆的一个爱心厂家送来了200多公斤木耳,再多的人吃饭也不用愁。

每到重阳节村里好不热闹。获评“慈母之家”“孝子之家”的模范挂匾戴花,赠送大彩电,敲锣打鼓,好不荣耀。至今已出现20多户慈母、孝子之家,他们成了村民们追捧的明星。没有围墙的敬老院广场上吃饭大场面

孝心在这里传递。自发组织起来的义工和志愿者,把需要照顾的老人的家都当成敬老院的房间,老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在敬老院一样的待遇,现在的孙家寨已经成了“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付宏伟说:“在俺村实现人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能在家中颐养天年,逐步形成居家养老的模式,把全村变成了一个大养老院。”“村里正筹建老年活动中心,让老人吃好的同时,也要玩好,娱乐好,使他们身心更健康。”付宏伟说。为了让老有所养有经济基础,村支部带动群众致富,加快观光农业和订单农业步伐。他指着40亩花生地说:“这里种的全部是有机花生,不打农药不用化肥,所产的花生出油率高,全部是订单式种植,可使农民年增收10余万元。【点赞】80后的他,放弃了百万年薪,放弃了城市里安逸、舒适的家。还乡成了孙家寨113位老人的儿子,让老人们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让老有所依、老有所爱、老有所乐,这就是付宏伟心中的大爱世界。

冯会莲:十三岁就当家

人物名片:冯会莲,广宗县陶辛庄村人,今年14岁,五年如一日照料瘫痪母亲。荣获河北省中学生自强之星,河北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一缕霞光射进这个略显破旧的农家小院。院子面积不大,院南、院东的侧房已破旧,墙边蹿出半人多高的荒草,从猪圈到东侧房,枝枝蔓蔓爬出一棵葡萄树,片片新叶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为这个小院增添了生机。

小院的主人是个瘦弱的小姑娘。穿橙色的运动上衣,深咖啡色的裤子。虽是旧衣服,但都干干净净。

挑水、做饭、帮妈妈洗脸、喂饭……小姑娘麻利地收起桌上的剩饭,把晾好的开水放在妈妈床头。干完这一切,小姑娘背起书包向学校跑去。

小姑娘叫冯会莲,今年14岁,广宗县陶辛庄人。今年,她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已经5个年头了。“我是妈的腿”

冯会莲9岁那年,父亲因心脏病突发撒手而去,留下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

母亲张春景患有脑瘤手术后遗症,长期卧床。“我就是妈的腿。”爸爸去世后,小会莲总是这样安慰道。

她在姥姥的指导下开始学着做饭。个子矮够不着台面,她便站在小凳子上;刚学炒菜,滚烫的油常常溅到她手上,烫出一个个水泡。洗衣物时,床单被罩又大又厚,沾水后提不起来搓不动……

尽管已经被繁重的家务折腾得筋疲力尽,但生活还是不断给小会莲出新的难题。

3年前8月,连下了一周大雨。

会莲家的房子外砖内坯,禁不住大雨猛浇。“刚开始只是往下掉墙皮和泥块。”年幼的会莲并不知道这是要塌的征兆。几天后的一个晚上,睡梦中会莲和妈妈被阵阵低沉的“啪啪”声惊醒。盖在房顶的砖块混着石头哗啦啦地全掉进了屋里,砸塌了她和妈妈仅有的一张床。椽子因负重不均落下,压塌了半边墙。雨水倾泻进来,做饭的锅、粮食、家具等全泡在了泥汤里。

小会莲怕打雷。爸爸在的时候,会把她搂在怀里,并用双手把会莲的耳朵堵上。

看到裹着湿被子正哭得伤心的母亲,小会莲忍住眼泪,学着爸爸的样子,伸出两条细细的胳膊,把妈妈的头揽在自己瘦弱的肩头……

屋里不能住了,过道就成了临时的家。

过道里没挡头,一刮风,雨就潲到床板上,被子、枕头总是潮的;白天苍蝇多,晚上蚊子多,会莲和妈妈以及来帮忙的姥姥经常被咬得睡不着觉。

一到晚上,看着塌了半边的房子,会莲经常偷偷抹泪。“妈妈不说,我也知道她心里又想爸爸了。要是爸爸还在,绝不会让妈妈受这份罪。”看着还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雨,会莲希望自己能快快长大,能干更多的活儿,好好保护妈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