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本红楼梦》解惑与批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05:39:16

点击下载

作者:(清)曹雪芹,汪正楚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真本红楼梦》解惑与批注

《真本红楼梦》解惑与批注试读:

《真本红楼梦》出版说明

一、《真本红楼梦》以清•乾隆年间所传抄的曹雪芹原著《石头记》及《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己卯、庚辰年间)手抄本为底本,相互参比,鉴正而成;为有别于他人篡改、后续的《红楼梦》文本,特定名为《真本红楼梦》(以下简称“真红”)。在鉴正过程中,还参阅了蒙古王府及甲辰、戚序手抄本、周汝昌按甲戌抄本所精校的《红楼梦》(八十回《石头记》)印本。

二、上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以下简称“脂重评”)抄本,均未超过八十回,甲戌本存十六回。己卯本存四十一回,另加两个半回。庚辰本名存八十回,可考的原著为七十七回;第六十七回及最后的七十九、八十回,为清代人(即参与“脂重评”的人)所续写。

三、“解惑与批注”的宗旨:尽力帮助年轻初阅者能从曹雪芹原著出发,以中华民族传统人文史观,达到读懂“红楼故事”的目的。为此,本书的“批注”,意在排难,着重为国内外初阅者解除难读之苦。“批注”以原著文思为准绳,将须要批注的异、疑、讹字及词语或段落,在字末以阿拉伯数字上标为序,以脚下注的方式分别释述;对在同回或其后各回中所重复出现的已批注过的,一般不再重注;对原著所引用的辞赋、诗词、曲文、古方言及典故的批注,多以导读、提示为主(阅者可按出处详查)。

四、《真本红楼梦》在鉴正中,所采用的各种抄本,因书写文体迥异、字词也多有不同,笔者实无力一一列注;凡有趣追源者,可按“一”条所记书目核比。

五、“解惑”,旨在从原著总体着眼,综合250余年未决的重大疑义,分节释汇在“拂尘明视补天石”(解惑要略)一文中。

六、《真本红楼梦》对原手抄本中多处空缺“□”、错字,进行了缜密的考证、填补;对一些古手书异体字(如暮、贤、蟆、广、往、笨、聚等),均按当代规范汉字配替。

七、《真本红楼梦》除对“脂重评”原有缺陷(字词的漏、重、讹、倒)予以弥正外,字字对应而成;因此,有些当代常用字(到与倒、躺与淌、和与合、逛与曠、獃与呆等)也依抄本刊印,不再加注。

八、为避免指示代词所产生的歧义,“真红”将抄本中第三人称的“他”字,按事物属性分成“他”、“她”、“它”(复数“他们”保持不变)。同时,将“脂重评”抄本繁体字,一律改简化字排印。

九、由于书中人物众多,其命名称谓借典、引古诗词语颇多,且有在同一句子中,出现人名与物品名称相重或一人多称现象;综观全书,为避免初阅者混淆,特在原文姓氏称谓(如政老爹、宝玉魔王、林之孝家的、菂官、引泉、扫花、挑芸、伴鹤、锄药……)或名字下以细线标出(脚下批注中的人名不加)。

拂尘明视补天石——《真本红楼梦》解惑要略

引子“补天石”是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一书中男主角贾宝玉的化身,而他所经历的“红楼”故事,就镌刻在这块长、宽、高均为12丈的巨石上。时光流逝,250多年过去,由于历代风尘的袭打,那石上勒迹模糊起来。时至今日,当人们拂净表体污尘,其石上字迹璀璨如初;在日月星辰的照映下,呈现出昔日那篇神奇梦幻的故事来。如果,你真想知道来龙去脉,不妨稳住心神,先从这篇短文阅起……第一章 曹雪芹为何幻化补天石(一)曹雪芹生平

曹雪芹原名曹霑,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死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他在十四岁前,家族兴旺发达,在南京享受着锦衣玉食的贵族公子生活。曹府为“诗礼之家”,其厚重的文化底蕴,使少年曹雪芹在快乐的时光中,十分自然地秉承了他祖父曹寅的文学天赋,对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精髓,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少年时,便浏览了曹寅所遗留下来的十几万卷藏书,选读了其中最经典的文籍:包括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杂戏)、历代杂说,为他奠定了渊博的学识基础。

雍正六年(1728),因江宁织造曹家被抄,曹雪芹全家被押往北方(京城)请罪。一夜之间,曹氏家族由豪贵变成了阶下囚。清王朝的权锤,将这个“诗礼簪缨”之族彻底毁灭,堵死了曹家子弟世袭或“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命运使这个才智横溢的钟灵毓秀之士穷困潦倒: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到晚年沦为穷儒,居住在一所破败的茅棚里,靠借债(喝稀饭)度日。曹雪芹面对如此惨状,犹如从梦中惊醒一般,回味着梦中所经历的一切;他渴望厄运的终结和美好前程的降临!这种挥之不去的情感,使他在中华民族先世人文成果的激发下,产生了记叙这悠恨梦幻的愿望。

不难看出,曹雪芹创作“红楼故事”的初始灵感,带有中国古典文学形迹;其动机则是含蓄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情感。这在曹雪芹原著的开篇神话中,就已昭然若揭了:那块被遗弃在青埂峰下的“补天石”,就是作者自身的真实写照!这种文学表现手法,在唐代已十分盛行(详见下文)。自然,曹雪芹把自己比作“补天石”,只是更为绝妙夸张罢了。

怀才不遇的情感,还表现在“真红”尾声的“芙蓉女儿诔”,与其说借贾谊的身世去比喻晴雯,还不如说原作者是在比喻自己更为贴切。但是,曹雪芹没有像贾谊那样因得不到统治者重用悲痛至死,而是找到了一条自用其才的道路:决心以睿智才华去告诉世人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并把它记录在纸上,用“十年血泪”写成了《石头记》(八十回),也就是世人所赞誉的“雪芹真书”(即“真正的红楼梦”)!(二)曹雪芹原著的思维智慧之源

当今,虽然无法复原曹雪芹创作的思维模型,但却能从“红楼故事”中明察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已有的丝迹。为释其惑,不妨还以原著的开篇神话为例,细观其幻化的思维过程:

1 神话雏形:出自《山海经》(《淮南子•览冥训》西汉•刘安著)中国古代神话“女娲补天”传说。

2 以“补天石”喻怀才不遇:类似唐代那些满腹经纶,却在痛苦中挣扎的穷儒仍坚信自身能顶天立地一样。唐代诗人郭震,在武则天召见前,将自己喻为深埋于废墟的龙泉宝剑:虽不为英雄所识,却精光冲天!唐代又一诗人李商隐,一生不得志,年到50岁,还是一个“身着无彩凤”的青衣幕僚,将自己喻为明珠、玉石,并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来叹惋。

3 梦幻情节灵感:可从唐•李公佐所著《南柯太守传》寻证。

4 将巨石幻化为玲珑玉珮:源于中国古典怪异小说《西游记》等。

5 婴儿含玉投胎人世:出自战国时期墨子学说的“魂灵论”,即人虽死而魂灵犹存;为修来世、免除妖邪袭扰,死者口含玉器(通称口塞),以避凶杀和顺利超度。

6 僧、道法术:原属于老子、墨子、庄子学派,但从隋唐时期起,逐渐汇入佛、道教体系。(三)“真红”的“隐写”特征“真红”不愧为我国古典名著,其艺术表现手法炉火纯青:人物刻画富于个性,且栩栩如生,使阅者感到比自己的朋友还要熟悉;每个角色都有符合各自身份的语言,使人能一一辨认。除此,“真红”还具有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这就是贯穿于全书的“隐写”(请注意,这是通晓曹雪芹原著的关键所在!)曹雪芹通过神话、梦幻、倒叙、隐喻、暗伏等艺术手法,去婉转地表达对清代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这既可倾诉实情,又可避免书文所引起的麻烦。首先,中国自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对儒生的言行均保持着高压态势,若文墨不慎,就会背一个图谋造反的罪名,而成为“文字狱”的冤魂鬼。这种严酷的事实,对家族经受过政治迫害的曹雪芹,更不寒而栗。因此他在“真红”的开篇词中反反复复,一再声明毫不涉及朝政,并竭尽讴歌清王朝之能事。其次,清代人写小说(尤其是写关涉女性的小说),被传统士大夫唾为伤风败俗之徒,要全民共伐之。再次,“真红”中的诸多情节,又掺入了曹雪芹的亲身体验或清代社会真实生活元素,所有这些,也只有在“隐写”障幕遮掩下,才能得心应手地挥毫兴发!

曹雪芹原著,曾拟用过《石头记》、《极十二钗红楼梦》、《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红楼梦》等书名。清•乾隆十九年(1754),以《石头记》为书名传抄流世。是时,曹雪芹无限深情地寻找着知音,在书中自题五绝一首:“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第二章 明视“真红”的“隐写”智慧

上文已提及的“隐写”,使“真红”成为梦幻与现实交融的神秘故事;又加文本在流传中累遭篡改,导致文思脉络阻滞,留下了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谜团;而对初阅者,无不存在难读之苦。对这一点,曹雪芹似乎早已料到,他在甲戌抄本《红楼梦旨义》中,屡屡提醒阅者:定要留心书中情节的“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亦无”(要分辨真假);凡书中“用梦”、“用幻”的地方,要透过“梦幻”看现实(能探明实意)。

一个初阅者如何才能做到“明察秋毫”,而“了然不惑”呢?其关键是善于识别“真红”中情节的“真”与“假”,“神话”与“现实”,“隐喻”与“明叙”,“伏线”与“突显”……譬如:将“补天石”幻化为玉珮为假,为怀才不遇的处境鸣不平是真;中秋编制谜语助兴为假,解隐寓预示贾府衰败是真;林黛玉倾情贾宝玉实为错爱,灵河岸边神瑛侍者的幻身(甄宝玉)才能使她获得“真缘”;贾敬炼汞纳丹为假,揭露伪道玄虚致死人命是真;写贾珍痛爱儿媳秦可卿是假,揭示他乱伦为真;声言“非怨世骂时”、不“涉于世态”是假,揭露清朝廷上层腐败为真;歌颂“昌明太平朝代”、体恤百姓为假,叙写社会秩序混乱、民不聊生为真……阅者只要细谙原著,自会从顺岭横峰的智慧中,品味隐写智慧的真谛!第三章 曹雪芹原著的历史遭遇与红学的兴起“真红”为躲避清王朝的清剿,不得不暗里传抄。这本书约一百多万字(含批阅),一个人用毛笔抄写,每部几乎要花两年时间。手抄本售价昂贵(需几十两银子,是那时普通人家一年的生活费用),得手者寥若晨星。因此,这种手抄的出版模式,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经过三十年沉寂,时间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声称得到了曹雪芹“原稿残片”,经编撰而得“全璧”(即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并印刷发行。当今,依照曹雪芹原著抄本与程、高印本对比发现:所谓“全璧”,是程、高在对《石头记》(八十回)抄本全盘纂改的基础上,经演义、后续而成为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以下简称“义红”),且堂而皇之地摒弃原著居上了。“义红”的出版发行,客观地讲,对“红楼故事”的流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如同在浓缩精蜜中兑了一些凉水、却仍能令人可口一样,使“义红”风靡至今!与此同时,以一本“义红”为研究对象的“红学”应运而生,涌现出众多“红学家”。他们学术地位的尊贵与研究卷帙的浩繁相匹敌,历代所撰写的论著堆积如山,现将曾出现过的、最具代表性的流派及观点等简述如下:文本定位代表人主要论点(依据)社会、历史效果物1淫秽小清代冥专以性爱去歪曲原著已基本消失说顽派主旨2清代人鲁迅以前80回为依据载入中国小说史略情小说3自传体胡 适以清史或曹雪芹的经未令人诚服小说历片段为依据4爱情忏俞平伯从文学艺术角度去分剖析了 “义红 ”的艺术层悔录析面5爱情小林语堂以宝、黛情爱为主线未阐述 “大旨谈情 ”内涵说6反封建20世纪认定 “义红 ”为反与“真红 ”的主旨思想相小说综合评孔檄文悖7红楼伪周汝昌对程、高“义红 ”提出 “真红 ”为“新国续本  持否定态度 学”、 “大对称结构”等观点

上述研究成果,仅针对“义红”而言,各抒己见,是无可非议的。但对世人全面、深刻、科学理解曹雪芹原著的精义,就可望而不可即了!究其原因,是在未充分获得曹雪芹原著及相关信息的情况下,过于轻信清代人或程、高所说的:曹雪芹原著只写了三分之二,尚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没写完就与世长辞了。这种子虚乌有的言论泛滥成灾,为数众多的人,误认“义红”是唯一的“红楼祖本”。对这种指鹿为马之说,只有在明察相关史料后,才知道真相——(一)曹雪芹写“真红”的时间

曹雪芹动手写“真红”是乾隆七年(1742),时年28岁;10年后,即乾隆十七年(1752),38岁时已完成初稿,约经两年修改,使书稿臻于完美。乾隆十九年(1754),他才将手稿以书名《石头记》交世人传抄。乾隆二十七年(1762),曹雪芹48或50岁才去世。我们所看到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抄本),是他在世时曾批阅过的,记有庚辰(1760)、壬午(1762)等年号,批阅时间达七年之久。后来,手稿在传抄或保管过程中,虽然出现了几处残损(如“俟雪芹填补”之类的话),但均属白璧微瑕,毫不影响原著结构及精伟之所在!(二)“红学”界对原著回目的几种误读

所谓原著为一百回、或一百零八回、或一百二十回的观点,来源于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几处批阅文意的误解:

1 来自蒙古王府抄本(第二回)侧批:以百回之大文,先以此回作两大笔以冒之,诚是大观。世态人情,尽盘旋于此间,而一丝不乱,非聚龙象力者,其熟能哉?(第三回)侧批:后百十回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月上纱窗人到阶,窗上影儿先进来”。笔未到而境到矣!上述“百回之大文”、“后百十回”,是指第二回或第三回以后的书文容量,是一个初估约数,并非说原著就是在一百回以上!

2 来自庚辰抄本第二十回的尾批:其中有“后三十回”四字(这条批语共三百余字)。“脂重评”批语与原著隐写风格一致,猛看真假难辨:批阅者(实为曹雪芹)除暗示他与批注者之间的关系外,随即提到原著后三十回是否存在之谜:“……此回(指第二十回后的批语)之文固妙,然未见后三十回(指在此未挑明第八十回后,是否还有三十回),犹不见(仍然没有看到)此回〔后三十回〕之妙〔微妙所在〕!”这意味着曹雪芹原著在八十回后,只有各回批阅文字,根本就没有“后三十回”!

3 从多个抄本的翔实批阅中,还能看到回目未定的记录:庚辰抄本第十六回尾批有“此回宜分两回方妥”。第十九回尾批“此回宜分作三回方妙”。由此可见,对原作者或批阅者来说,回目多寡并不是原著的创作重心,也不像红学大家所推断的那样:曹雪芹是先按易学占卜出“泰卦”,然后以五十四回为轴心,以九回为一单元的大对称结构,再将那“石头下凡经历的悲欢离合、炎凉世态故事”放进一百零八个回目里!

归根结底,想破解曹雪芹原著是否“残缺”三分之一之谜,还是应该实事求是地到曹雪芹原著中去探寻究竟。除此,其他任何牵强附会的引典或不可理喻的高论,都是缘木求鱼!第四章 曹雪芹原著是一部结构完整的小说

曹雪芹原著(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抄本为例),只有八十回。这是程伟元、高鹗也承认的事实。他们在篡改、演义本翻刻时,在扉页上留有:“《红楼梦》一书,向来只有抄本,仅八十卷(回)……”

庚辰抄本以“神话补天石、幻识通灵(第一回)”、“元妃归省庆元宵(第十八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第二十二回)”、“大观园增收节支及遣送小戏班(第五十八回)”及“祭悼晴雯(第七十八回)”为标志,组成了全书序幕、高潮、转折与过渡、收势与结局的完整结构。

笔者仅借曹雪芹原著的“隐写”特征,从下述几方面来概述红楼故事的收势与结局。(一)从原著旁白看全书的结局“真红”第七十八回,在贾宝玉哀吟“芙蓉女儿诔”前,曹雪芹写了三句话:“请君阅至此,只当一笑话看去,便可醒倦。”意思是:“本人的书已基本写完啦!”这十六个字的旁白,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并非曹雪芹自谦戏言;它恰与(第一回)“……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此类戏谑合拍。真可谓伏脉千里,遥相呼应。笔者有理由相信:“真红”一书写到“呜呼哀哉!尚飨!”正文即告结束。而从“读毕遂焚帛奠茗,犹依依不舍……”至“……且听下回分解”及以下的书文,并非曹雪芹亲笔;但从旁批中可断定为“脂重评”参与者所续写:文笔虽平淡无奇(详见第十章),却与原创灵犀相通,为原著的隐写或倒叙结局打了个举一反三的圆场。(二)从“脂重评”有关眉批来看故事的结局

1 第七十八回结尾批注:“缺中秋诗,俟雪芹”(等待曹雪芹去填补,因此诗关系到结局呢)。因为,“用中秋诗起”(指第一回贾雨村的《对月寓怀》为全书的序幕“起诗”);必“用中秋诗收”(指第七十六回中湘云、黛玉、妙玉的“中秋联句”为全书的尾声“收诗”)。

2 第七十八回,以“都要散的了”(隐喻结局):贾宝玉知晴雯灵柩已送往化人场,便回大观园去找薛宝钗。他来到蘅芜苑:

……只见寂静无人,房内搬的空空落落,不觉吃一大惊。忽见个老婆子走来,宝玉忙问:“这是什么原故?”老婆子道:“宝姑娘出去了,这里交给我们看着,还没有搬清楚。我们帮着送了些东西去,这也就完了。你老人家请出去罢,让我们扫扫灰尘也好,从此你老人家也省跑这一处的腿子了。”宝玉听了,怔了半晌,忽比昨日好似改作凄凉了一般,更又添了伤感。……想:“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悲感一番,忽又想到:“去了司棋、入画、芳官等五个,死了晴雯,今又去了宝钗等一处;迎春虽无去,然连日也不见回来,且接连有媒人来求亲。大约园中之人,不久都要散的了……”(三)从原著隐语看“真红”主角“补天石”(贾宝玉)的结局

贾宝玉只能在人世间待二十年,最终还应该返回到那荒凉的青埂峰下!

原著绝没有让贾宝玉结婚生子、大考中举、沿街乞讨或上山去当强盗的构思。

请看那主宰他生死大权的僧、道所讲的话,就很清楚了。

青埂峰一别,眨眼已过十三载矣!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已满大半了,若似弹指,可羡你当时那段好处: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第二十五回】(四)十二钗(正册)的结局(示例)

从第五回“判词”及“红楼十四支曲”所隐喻——(画面):后面忽见画着一个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判词):子系中山狼(孙绍祖),得志更猖狂;金闺花柳质(贾迎春),一载赴黄梁。(曲词):喜宽家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的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还搆。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续写者特别在第七十九回中,用“贾迎春误嫁中山狼”为回目名,写出了众裙钗“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结局!(五)遥相呼应道结局(以副册英莲示例)

1 回顾“真红”英莲出场时

……士隐见女儿一发生的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中斗她顽耍一回,又带至街门前看那过会的热闹。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挥霍谈笑而至。及至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第一回】

2 见英莲“判词”

……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画后书云:根并荷花一水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死后归乡)。【第五回】

3 再看第八十回“姣怯香菱病入膏肓”:红楼第一个出场的女性英莲(即香菱)得了血痨之症,已气息奄奄,作者正替这个“有命无运”的女子向人世谢幕。要问她到底死活?此回尾文却写了江湖郎中假道士王一贴的骗术,寓意清代的医术状况,注定英莲必死无疑!

至此,对阅者来说,书中所涉及主要人物的终局,自能按“判词”举一反三,实不必将十二钗(正、副、又副、又又副等九层),即所谓一百零八个女子一一繁絮道出。(六)以“真”、“假”谐音为贾府设伏的悲惨结局

庚辰本第五十六回有一条夹批:

好!一提甄(南京甄家)事。盖真事欲显,假事(贾家的事)将尽。

这表明写甄家的事就是在写贾家的事,在第七十五回中,甄家祸从天降,王夫人问:“甄家因何获罪,如今抄没了家产,回京治罪?”贾母听了好不自在,歪在榻上……荣宁两府就这样从清廷豪门堕入了地狱,恰应第五回红楼十四支收尾曲(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照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合聚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如此说来,书中似无必要将贾母、贾政、贾雨村、王子腾……再按隐写去重述一番。

原著对故事收势、结局的处理,在中外名著中,尤其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其艺术手法是空前绝后的:它以隐写(倒叙、旁白、双关、借代、呼应、伏埋)为特征,将其点缀于巨著的字里行间,让阅者在回味与思考中,去探求终局的妙趣!大凡通悉(非走马观花)原著,书中主要人物及荣宁两府的终局,自会一一辨出。“脂重评”庚辰抄本第十六回眉批,对红楼故事收场、结局的处理说得异常清楚:

石头记中多作心传神会之文,不必道明,一道明白,便入庸俗之套!第五章 “真红”中的“气学”并非曹雪芹独创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倡导“人性本善”的“为人之道”,通过对人由生到死的终生教育,使其能从普通人成为“君子”。“为人之道”的核心是“仁”,孔子说:“里仁为美”(人应以内心具有真正的“仁德修养”最为美好)。“真红”中“仁”的哲理是通过书中“精神领袖”(在此姑且这样称呼)贾雨村来传达的,在【第二回】中,他讲完儒家经典“致知格物”(这就是《大学》中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发表了一篇有关“气学”的宏论,用“正邪两赋”将天地生人的品格分为“大仁”与“大恶”两类:

大仁者,应运而生;可使时局安定,他们是儒家所推崇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孟……治理天下的圣人,拥有天地清明灵秀之正气!

大恶者,应劫而生;可使天下大乱,他们是儒家所厌恶的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扰乱天下的歹徒,携带着天地残忍乖僻之邪气!

除“大仁”与“大恶”者外,那些受到清明灵秀之气的幸运儿,一不会成为仁人君子,二不会成为大恶的人,但他们的聪明灵秀之气,定会在万万众生之上;假若生在“诗书家族”,一定会成为逸士高人,如历朝历代那些著名的文人墨客、风流才子、社会名流:如陶潜、温飞卿、唐伯虎、卓文君等。不言而喻贾宝玉应属于此类。

上述所谓“气学”(即正邪二气),并非曹雪芹独创,也不是什么有别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国学,而是来源于宋儒朱熹理学的支派,这在明代成化、嘉靖年间已形成小气候。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江西泰和县人,是力图将理学转化为“气学”的代表人物。“真红”中的“正邪两赋”论,实际等同于“仁”与“恶”,仍属于儒家哲理范畴。所以,曹雪芹在作品中多次否定别出心裁的怪论,唯赞“孔子是亘古第一圣人”,在第十九回中,声言人间的书,除“四书”、“五经”外,都应该烧掉,因为那些打着儒学旗号著书立论的人,根本不理解圣贤的哲理。

他痛斥清代新撰“儒文”及八股文:

更有时文八股一道,因平素深恶此道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微奥,不过后人饵名钓禄之阶。【第七十三回】

第六章 “真红”的人文思想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一)“真红”以儒家哲理去塑造人文品格的真、善、美

清王朝崇尚儒教,自康熙年间起,便着力推行孔子所说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同期,李毓秀按其理解将这二十五个字改写成三千余字的《弟子规》,虽未能“阐发圣贤之微奥”,但却已普及“天下”私塾。在这一教育理念下,贾宝玉靠仙缘投胎于“诗礼之族”的贾府,其后便任凭儒家“天命论”驾驭了:一岁时以“抓周”来考察他未来的志向,而他只抓取裙钗女儿饰品,弄得政老爹心灰意冷,预测他将来必为酒色之徒。他从四五岁起,便要去接受“学而优则仕”的寒窗苦读,死记硬背儒学经典。但这个爱在快乐中求知的孩子,却热衷于诗词歌赋与戏曲杂学,将背书视为酷刑。因此,贾政、宝玉父子间冲突不断升级。在清代,父亲的威严是不可抗拒的。于是,贾政命令陪读仆人李贵转告导师贾代儒:

……你去请学里师老爷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先把“四书”讲明背熟,是要紧的。【第九回】

贾宝玉在十三岁那年,受到意外事件(忠顺亲王府戏子琪官走失)的牵连,贾政嫌儿子“对上不忠”,犹同犯了“弑君弑父”的大罪,几乎将贾宝玉打死——

……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倒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那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恨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来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都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弑父你们才不劝不成!”【第三十三回】

值得庆幸的是,贾宝玉有一个大姐贾元春,“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这个贤孝才德出众的少女,在选入清宫作“女史”前,对宝玉怜爱有加,承担着寓教于乐的责任,使贾宝玉——

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自入宫后,时时带信出来与父母说:“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又恐生不虞,且致祖母之忧。念切之心,刻未能忘……”【第十八回】

所以,贾政在教育理念上的武断与偏激,并未影响贾宝玉在儒家哲理陶冶下,经贾元春言传身教,成为一个真、善、美的典型——

说到“真”,他言自肺腑,里表如一。他相信村媪刘姥姥信口胡诌的仙女故事,而与茗烟去郊外苦寻那个在雪天抽柴禾的俊美姑娘。他能因紫娟一句“林姑娘要回苏州”的玩笑话,而立刻失意痛哭数日。

说到“善”,真可谓“不以善小而不为”。贾环存心要用蜡油烫瞎他的眼睛,他却在贾母面前为贾环求情,说是自己不小心烫的。张道士送给他古玩玉器,他却要全部散发给穷人。在大观园茯苓霜被盗案中,为了免除丫鬟、奴仆家法之苦,他挺身而出,以公子身份去承担盗窃罪过。贾宝玉的善举,却常常被凤姐一眼看透,并加以防范:

宝玉为人,不管青红皂白爱兜揽事。别人再求求他去,他又搁不住两句好话,给他个炭篓子带上,什么事他不应承?咱们若信了,将来若大事也如此,如何治人?还要细细追求这才是。依我的主意,把太太屋里的丫头都拿来,虽不便拷打,只叫她们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地下,茶饭也别给她们吃,一日不说跪一日,便是铁打的,管叫一日招了。又道是苍蝇不抱没缝的蛋,虽然这柳家的没偷,到底有些影儿人才说她。虽不加贼刑,也革出不用。【第六十一回】

贾宝玉发自内心的真善,在清代俗人(如替傅试妹妹说媒的女人)眼里,却视为“獃痴”之举,且听听那两个婆子的评语:

……“怪道有人说他们家宝玉是外相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竟有些獃气。他自己蘯了手,到问人疼不疼,这可不是个獃子!”那一个也笑道:“我前一回来,听见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有些獃气,大雨淋的水鸡是的,他反告诉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你说可笑不可笑!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的,就是咕咕哝哝的,且连一点儿刚性也没有,连那些毛丫头的气都受。”【第三十五回】

说到“美”,贾宝玉其外貌可谓举世无双,美不胜收: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脸若桃瓣,睛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唇似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稍;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第三回】

在曹雪芹笔下,大观园中那些姣娆俊美的小姐、丫鬟,是一群圣洁的天使,他们众星捧月般围绕在贾宝玉身旁:彼此平等,和谐相处;异性共室,天真无邪。这群少女不但言行举止文雅得体,而且崇尚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引用自如;钟爱诗词歌赋,信口吟诵。人的美,是一种外在的表象,只有那些欣慕而不存取占、妒忌之念的人,才能体察到曹雪芹原著所推崇(趋于理想化)的人文品格“尽真、尽善、尽美”。

在曹雪芹笔下,“仁”是美的灵魂,缺乏仁德修养的美,比丑陋更令人厌恶!“真红”中的王熙凤就是这样的典型:她在掌管荣府财权期间,长年克扣人丁月例银子,挪用公款放高利贷,人们敢怒而不敢言。她玩弄权术,在铁槛寺为老尼牵蓬扯线,假托贾琏之嘱,骗管事写假信,挟长安节度使云老爷,逼张家退亲,将三千两银子纳入囊中,酿成金哥自缢与守备之子投河自杀的惨剧。她施借刀杀人之计,将夫妾尤二姐迫害致死……王熙凤短暂的一生,外形尤美,颇有才干,但缺失仁德,只落得害人害己下场!(二)“真红”以儒家哲理(礼、孝、义)去布设主要情节

1 儒家所推崇的“礼”,为“礼乐之道”,起源于西周,代表着社会秩序与社会法规。“礼”发于“仁”,《论语•颜渊问仁》,孔子说“仁”的具体内容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荣宁两府就是以“礼”来管理人丁(眷属、丫鬟、奴仆),协调各层关系的。不论是王熙凤所管理的具体事务,还是贾母坐观全局,都靠“礼”这个法宝。荣宁两府对于未成的子女,要派专人对他们进行“礼”的教育,甚至有具体分工:由李纨负责迎春、探春、惜春;李贵负责贾宝玉。府内一旦发生重大事件,都要以“礼”服人,平息混乱局面。一次,当王熙凤为贾琏乱淫闹得鸡飞狗跳时,贾母命令淫迹昭著的贾琏给妻子赔不是,贾琏说:“老太太的话,我不敢不依,只是越发纵了她了。”贾母笑道:“胡说!我知道她是最有礼的,再不会冲撞人。她日后要得罪了你,我自然也做主意,叫你降伏就是了。”贾琏听说,爬起来便向凤姐作了一个揖,笑道:“原是我的不是,二奶奶饶过我罢。”满屋里的人都笑了。贾母笑道:“凤丫头不许恼了,再恼我就恼了。”说着,又命人去叫了平儿来,命贾琏、凤姐两个安慰她。贾琏见了平儿,越发图不得了,听贾母一说,便赶上来说道:“姑娘昨儿受了委屈了,都是我的不是。奶奶得罪了你,也是因我起。我赔了不是不算外,还替你奶奶赔个不是。”说着也作下揖去。贾母笑了,凤姐也笑了。【第四十四回】

在“诗礼之家”,“礼”还是待人接物的礼仪之道,主张“礼贤下士”,以礼待宾等等。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受到史太君贾母在席上的厚情款待后,说了一句很有学问的话:“真是礼出大家”。“礼”又与朝廷礼仪、祭祀宗祖、丧事婚庆等仪式密不可分,在这些声势浩大的活动中,“礼”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儒家所推行的“厚葬久哀”,在“真红”的多次隆重葬礼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厚葬的规格,由死者生前的“仁德”事迹确定。宁府为使秦可卿厚葬有据,曹雪芹在书中对(第五回)判词的寓意,作了“大发悲心”的分散隐写,有意遮掩秦氏与贾珍等人乱淫的情节,特意突出她生前的“仁德孝道”——

秦可卿临死前,仍为荣宁二府殚精竭虑,她托梦给王熙凤,提醒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家族虽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但要防止乐极生悲,自毁诗书旧族。为永葆无虞,秦氏提出了一些常葆永全的良策:

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钱粮;第二件,家塾虽立,无一定工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工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工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会同族中长幼,大小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工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能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皆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第十三回】

为进一步抬高秦可卿的仁德修养水准,在荣宁二府闻到秦可卿死讯后无不赞叹:

……那长一辈的,想她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她平日和暖;下一辈的,想她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她素日怜贫恤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第十三回】

为把丧事办得风光,贾珍对操持丧事的王熙凤说:“不要怕花银子,只要办得好,倾其家财也行。”他不惜花一千二百两银子,向内府太监夏守忠为她儿媳买个好名声,只求在挽联上大书:

世袭宁国公冢孙媳防护内庭御前侍卫龙禁尉贾门秦氏恭人之丧

2 “孝”在真红中的地位。

儒家称“孝为仁之本”。清•乾隆时期,已将“孝”提升了到非理性地步,标榜“以孝治国”:国有国孝,族有族孝,家有家孝;为使国孝、家孝落到实处,特允贾元妃归省荣府,拨重金谕贾府大兴土木,造建省亲别墅大观园。荣宁两府为保持诗礼之族的世袭兴旺,逢年过节都要去宗祠(家庙)祭祀祖先,以祈达到“慎终追远,使民德归厚”。在宗法制度下,往往以孝代法,家族或官府可对不肖子孙处以重刑。贾琏在国孝和家孝期间偷娶尤二姐,就是一桩不可饶恕的罪行——“我们家的规矩大,这事老太太一概不知,倘或知二爷孝中娶你,管把他打死了。”凤姐便带了尤氏进了大观园的后门,来到李纨处相见了;一一的吩咐了众人:“都不许在外走了风声,若老太太、太太知道,我先叫你们死。”园中婆子、丫嬛都素惧凤姐的,又系贾琏国孝家孝中所行之事,知道关系非常,都不管这事。【第六十八回】

子孙孝道将贾母推上了荣宁两府的神权地位,使她拥有一种莫名的震慑力。无论是贾赦想强娶鸳鸯,还是贾政棒打宝玉,只要贾老太太一发话,两个儿子便会以孝道来收敛妄为,并俯首帖耳。

3 “真红”中有许多表现“仁”的义举,如甄士隐对穷儒贾雨村的解囊相助,使他有盘缠赴京赶考后并步步高升,从县官做到大司马。当贾芸从舅父卜世仁(谐音“不是人”)家里没借到一分银子而沮丧时,一个市井小人醉金刚倪二却能以仁义为重,将十五两银子大大方方地借给他:

……既说相与交结四个字,如何放账给他,图赚他的利钱,既把银子借与他,图他的利钱,便不是相与交结了。闲话也不必讲,既肯青目,这是十五两三钱有零的银子,你便拿去置买东西。你要写什么文契,趁早把银子还我,让我放给那些有指望的人使去。【第二十四回】第七章 “大旨谈情”的解惑(一)“大旨谈情”的含义

曹雪芹原著(甲戌抄本),在第一回开篇词中所说:书中内容是“大旨谈情”。自新文化运动起,中国有三位新文化“红评”学者:鲁迅、胡适、俞平伯,他们对“大旨谈情”未作专述: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24篇)中称“真红”为“清代人情小说”。胡适着重历史考证,竭力为自传体小说正名,未分析书中的“情”。俞平伯偏重于艺术论证,以“色空观念”,称红楼故事为“情场忏悔录”。到了21世纪,又有红学家说“大旨谈情”与冯梦龙的《情史》(即《情天宝鉴》)相通,以“易”中的“圣人之情见乎重辞”来验证。依笔者浅见:凡世间难事,一旦误入“易途”,就永世不得“柳暗花明”了。因为孔圣人在2500多年前,就哀叹自己未能读懂此“易”,何况今人?

俗语说“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把握“真红”的思想命脉,就会明了“大旨谈情”之“情”,是广义的“情”,即儒家学说的“泛爱众,而亲仁”,也就是“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它主张从“人性本善”出发,以仁爱之心的真情,去善待宇宙万象(含人情、爱情、亲情、友情、故乡情、山水情;甚至一草一木、一鸟一石……)。在曹雪芹原著里,那葬花、那司花之神、那夫妻蕙、那并蒂莲……都成了灵性之物。

宝玉叹道:“你们那里知道,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第七十七回】

由此可见,“大旨谈情”的深刻含义:是以“仁”为核心的“真情”。长期以来,人们一提起《红楼梦》,便联想到性爱;一想到性爱,便想到那个“女儿国”的丫鬟、小姐。清代正统士大夫就骂《红楼梦》是“淫书”、“吊膀子之作”,放出“少不看红楼”的危言。(二)“大旨谈情”中的爱情

细看曹雪芹原著,你就会发现“真红”并非“爱情故事”,更不是“婚姻悲剧”,因为,它一开始就发出了宝、黛错爱的信号。其情节是这样安排的:说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

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化人形,竟修成个女体(后幻化为林黛玉),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密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便郁结成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神瑛侍者(后幻化为甄宝玉)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到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第一回】

但绛珠草与神瑛侍者被僧、道点入人世后,绛珠草却错把泪水还给了补天石贾宝玉;绛珠草与神瑛侍者落得两地分离,至死也未能蒙面!大观园中那两个耳鬓厮磨的宝、黛,虽依依苦恋,但情感上却纯洁似水,结局如《红楼梦》第三支曲“枉凝眉”所叹惋: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须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三)“大旨谈情”中的性爱“真红”中的性爱,是一首首纯爱的赞歌,在性爱的博弈中,有无情鞭挞虚狂傲恶强暴的场景,也有维护人性品格高洁尊严的抗争。阅者自可从“鸳鸯女誓绝鸳鸯偶”(贾赦要强娶鸳鸯)、“獃霸王调情遭毒打”(薛蟠想猥亵柳湘莲)、“情小妹耻情归地府”(尤三姐单思柳二郎)等情节中细细揣摩。书中尤三姐厉言痛骂淫棍贾珍、贾琏,是此类情节的点睛之笔:

……那尤三姐放出手眼来,略试了一试,他弟兄两个竟全然无一点别识别见,连口中一句响亮话都没了,不过是酒色二字而已。自己高谈阔论,任意挥霍洒落一阵,拿他弟兄二人嘲笑取乐,竟真是她嫖了男人,并非男人淫了她。【第六十五回】“真红”在性爱的描写上,除揭露贾瑞、贾琏丑恶淫态外,对他人的有关细节:茗烟与卍儿,秦钟与水月庵的小尼智能等,显得文雅且含蓄;而对几处反映古代同性恋的潜意,均属于“可意会而不言传”的隐写。当宝玉在水月庵发现小尼智能与秦钟私通后,对秦钟说:“你可还和我强?”秦钟笑道:“好人,你只别嚷的众人知道,你要怎样我都依。”宝玉笑道:“这会子也不用说,等一会睡下,再细细的算账。”一时宽衣安歇的时节……,秦钟、宝玉在外间;宝玉不知与秦钟算何账目,未见真切,未曾记得,此系疑案,不敢纂创,一宿无话。【第十五回】

从曹雪芹原著的另一拟用书名:“风月宝鉴”,也可看出它“劝戒风月妄动”或非专写性爱的主旨来。然而,将《红楼梦》定位为“爱情小说”,已成为历时久远、根深蒂固的偏解,须要几代人的明视才有可能扭转。第八章 “大旨谈情”与唐诗韵意

儒家认为,人的“真情”发自于“仁”;表达“真情”的手法,当属诗歌的兴、比、赋。

前已述及,曹雪芹自小喜爱诗词歌赋,曾一度招致贾政恶绝,斥责他偏爱“浓诗艳曲”。这是因为,贾政既不懂诗歌对人文品格的潜移默化,也不懂诗歌在儒学中的地位。

中国是一个热爱诗歌的民族,自殷商起,民间便流行着诗歌的吟咏,它是激发情感的媒介。《诗经》编撰者孔子认为,诗歌是学问的最高境界。孔子特别注重诗歌教育,曾劝导他的高才生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此话的意思:“诗可以抒发内心的情感,可以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可以使人融于社会群体,可以解除积压在心底的苦恼;就近处说,懂得孝敬父母,从远处说,能服务于君王和国家,〔与此同时〕还能加深对宇宙万象的认识。”以诗歌去抒发情感,可收到“惊天地、泣鬼神”的效果。曹雪芹在原著中,虽然博采众长,引用了楚辞、汉赋、宋词、元曲的赋、比、兴创作手法,但从整体来看,他却格外赞赏唐代诗歌。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唐代诗人继承和发展了唐史前文化,使中华民族文明获得一次飞跃,是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所具有的情感色彩,也最适于抒发“大旨谈情”的“情”!

曹雪芹在原著中除大量引用唐诗传世名作(如常建的《破山寺后禅院》、李绅的《悯农》、李商隐的《无题诗》、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还别出心裁地为诗歌创作设计出恢宏场面:如大观园落成后的“试才题对额”、贾元春省亲吟诗会、海棠诗社“雅集苦吟诗”、“芦雪广争联即景诗”、“创制春灯谜”、“新编怀古诗”、“幽淑女悲题五美吟”、“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赏中秋新词得佳谶”、“老学士闲征姽婳词”……几乎占去书文艺慧的半壁江山。

曹雪芹在著述中,精心安排类似当今诗歌“讲习”活动,推荐唐诗作者,指出各人所属流派及风格:如王维、李商隐、李长吉、温庭筠……书中最出众的诗人林黛玉,在建立桃花诗社时,作过一首《桃花行》,为仿张若虚(乐府)《春江花月夜》之作。张若虚原诗被当代称为“诗中的诗,艺术中的艺术”,足见原作者的慧眼识金!

十二钗(除巧姐外),包括那些水葱般俊美少女(岫烟、李纹、李绮、宝琴等),曹雪芹都用诗情来陶冶她们,让她们在“芦雪广争联即景诗”里一展诗才;薛宝琴所作的十首怀古谜语诗,难倒多少智慧超群之人。

大观园里诗歌的创作活动,感染着众多的丫鬟、奴婢。她们爱慕诗才,连那个“有命无运”的英莲,也从羡诗变为“诗痴”而成为诗人。她们开始意识到:人的美,只有与智慧才华相得益彰时,才能改变命运;若一味追求外在美,纯绣花枕头而已。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仍然有人撰文斥责曹雪芹让英莲学诗是无聊之举!

曹雪芹笔下的清代社会,无论人际交往,或在酒楼、家宴、庙观,都充满了诗歌的音韵:拢翠庵的尼姑妙玉,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当她看了林黛玉、史湘云的中秋联句后,立刻在她俩二十二韵的基础上,一气添吟十三韵。

唐•韩愈说:“博爱之谓仁”,“大旨谈情”的终极目标,是将那些游历于大观园的少男少女,经过唐诗韵意的洗礼,使他们成为有教养、有才智、有尊严的人。据此,我们说“真红”不是“自传体小说”,不是“爱情小说”,更不是“情场忏悔录”,而是清代诗话人文品格小说,简称诗话人文小说!第九章 假道伪善笼罩下的贾府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以道、儒、墨为首的诸子百家,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的智慧结晶,各有所长。曹雪芹是一位慧眼识金的斗士,能大胆揭露横行于清社会的假道与伪善。巫师马道婆见财起意,迎合赵姨娘对王熙凤、贾宝玉的忌恨之心,施巫术使他两不省人事,在投医无果的情况下,便有那一个癞头和尚与跛腿道人出场,拿起宝玉持诵一番,刹那间起死回生。为向阅者揭示此情虚无,便让林黛玉念了一声“阿弥陀佛!”然后是宝钗“嗤”的一笑,轻蔑地道出机缘——

惜春问道:“宝姐姐好好的笑什么?”宝钗笑道:“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渡众生;这如今宝玉、凤姐姐病了,又烧香还愿赐福消灾;今日才好些,又管林姑娘的姻缘了,你说忙的可笑不可笑。”【第二十五回】

荣府王夫人常年吃斋念佛,表面行善好施,内心冷漠狠毒,并带有欺骗性。当她装睡时,瞄见贾宝玉向金钏儿口中送了一粒香雪润津丹,还倾情玩笑不止,就给金钏一个嘴巴,撵出府去,导致金钏儿跳井身亡。当宝钗问及此事,她谎称:“原是前儿她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她一下,撵了她下去。只说气她两天,还叫她上来,谁知她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是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是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贪顽,失脚吊下去的。她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旷旷,岂有这样大气性的理!总然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第二十三回】

水月庵的尼姑智通与地藏庵的尼姑圆信,打着行善的旗号,从荣府拐走三个走投无路的女孩子,还无耻地表白:“咱们府上到底是善人家,因太太好善,所以感应得这些小姑娘们皆如此。虽说佛门容易难入,也要知道佛法平等,我佛立愿,原是连一切众生,无论鸡犬皆要度它。无奈迷人不醒,若果有善根,能醒悟,即可以超脱轮回,所以经上现有虎狼蛇虫得道者不少。如今这两三个姑娘,既然无父无母,家乡又远,她们既经了这富贵,又想从小儿命苦,入了这风流行次,将来知道终身怎样,所以苦海回头,立意出家,修修来世,也是她们的高意。太太到不要阻了善念。”王夫人原是个好善的,先听彼等之语,不肯听其自由者,因思芳官等不过皆系小儿女一时不遂之谈,恐将来熬不得清净,反致获罪。今听了这两个拐子的话,大近情理……既听此言,便笑答道:“你两个既这等说,你们就带了作徒弟去,如何?”两个姑子听了,念一声佛道:“善哉,善哉!若如此,可是你老人家的阴德不小。”说毕,便稽首拜谢。从此,芳官跟了水月庵的智通,蕊官、藕官二人跟了地藏庵的圆信,各自出家去了。【第七十七回】

贾敬在伪道的虚妄中,远离红尘,居寺观潜心修炼,炼汞纳丹;为求功德圆满,还刻印、散发了一万份阴骘文,但仍未逃脱他愚昧早逝的命运。“老爷天天修炼,定是功行满了,升仙去了。”尤氏一闻此言,便命人先到玄真观将所有的道士都锁了起来,等大爷来家审问,忙请太医看视到底系何病。大夫们见人已死,何处胗脉来?素知贾敬导气之术,总属虚诞,更至参星礼斗、守庚申、服灵砂等妄作虚为,过于劳神费力,反因此伤了性命的。如今虽死,肚中坚硬似铁,面皮嘴唇烧的紫绛皴裂,便向媳妇回说:“系玄教中吞金服砂,烧胀而殁。”众道士慌的回说:“原是老爷秘法新制的丹砂吃坏了事,小道们也曾劝说,功行未到,且服不得。不承望老爷于今夜守庚申时悄悄的服了下去,便升仙了。这恐是虔心得道,已出苦海,脱去皮囊,自然去也。”【第六十三回】第十章 “真红”的成功之秘及其人文价值

进入二十一世纪,一些人对“真红”的成功缘由莫衷一是:称曹雪芹原著为“天书”、“万花筒”、“天仙宝镜”;说曹雪芹是“文曲星下凡”、“中国的弗洛依德”……竟然断言曹雪芹的“慧眼神力”,是永远“不可想象、不可思议的”!如此哗众取宠的臆说,只会让初阅者望而生畏,使世人对曹雪芹原著的人文内涵更加疑惑不解了。

这些人虽然口头上大谈曹雪芹原著属中华传统文化,但却把它剥离于此大背景之外,称其为清代“新国学”,使之成为空中楼阁。这种割裂人文思想历史脉络之举,到像在撼摇中华民族文明的基石!

曹雪芹原著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名著的原因,绝不能以玄虚泛言概之!想解惑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唯一可靠方法,就是以实事求是的文风,摆脱虚无缥缈的桎梏,立足于曹雪芹原著,遵循文学(小说)创作的基本规律,以宏观视觉,通过析察清代社会生活史实和人文品格的形成,才能找到符于原著的正确答案。

本文前已经提及,曹雪芹原著幻化的创作灵感,来源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智慧和中华传统文化。作品以儒家经典哲理为思想命脉,以唐代诗歌韵意来抒发情感,并将两者水乳交融地系络在红楼章回中:采用春秋微言大义之笔描述人间实意,引入唐诗韵意去抒发万象真情,这就是曹雪芹原著获得如此伟大成功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本书扉页所写的:“百智陶才幻红楼,儒典唐韵圆一梦”。这十四个字,也是鉴别“真红”与“义红”(或他人续写)的试金石!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明中,“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与盛唐时期以群体诗人为代表的唐代诗歌,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的两块里程碑!由于两者在人文史上所发挥的承先启后的作用,才使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持续、发展、昌盛”。对这一颠扑不破的史实,曹雪芹一以贯之,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文化精髓;饱含血泪激情,真实笔录了清代社会众生百态,验证了唐末至晚清千年人文行迹与中华民族文明的一脉相承,是清代俊才镌刻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程上一部永辉不朽的诗话巨著!

自清代乾隆以来,“真红”智慧已汇入中华文明的滚滚洪流之中,这在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中,可谓首屈一指!

曹雪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诗人,又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小说家,合称为诗话小说家。纵观中华民族恢弘的人文史,《真本红楼梦》是继春秋战国《离骚》后又一部诗话体小说;曹雪芹则是继屈原后又一伟大的诗话小说家!汪正楚 2011/01/16草成于美国麻萨诸塞州大西洋岸边(暴雪之夜)

真本红楼梦凡例

(引自“八十回石头记”甲戌手抄本)——又题《红楼梦》旨义[1]

红楼梦旨义:是书题名《极十二钗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2]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3]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皆书中曾已点晴矣。如宝玉作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晴。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晴。又如道人亲眼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4]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晴处。[5]

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自有[6][7]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极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8]翻出金陵十二钗之薄藉,又有十二支曲可考。[9]

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儿、[10]女子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盖天子之邦,[11]亦当以中为尊,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12][13]

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故叙闺中之事切,略涉于外事者则简,不得谓其不均也。[14]

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15]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16]识通灵”。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自又云:今风尘[17]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年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18][19]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曾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20][21][22]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23][24]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其短,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虽[25][26]今日之茆椽蓬牗,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27][28]

虽我未学,下笔无文,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提纲正义也。

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29]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

诗曰: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30]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31]立意本旨。

•阅读与思考相结合,是看懂《真本红楼梦》的大前提;而通晓曹雪芹的“立意本旨”,才不致被世俗旁论所迷惑!

注释

[1]《极十二钗红楼梦》:曹雪芹初拟书题,大意是“最集中地反映了一切姿丽出众、品格优秀、才华横溢女子的梦幻世界”;“极”,古时用法繁广,多有汇聚、顶冠、特优之意,如晋•王羲之《兰亭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