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顺义区基地研究成果汇编(2013)(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13:02:38

点击下载

作者: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中共北京市顺义区委宣传部,中共北京市顺义区委党校,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顺义区基地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顺义区基地研究成果汇编(2013)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顺义区基地研究成果汇编(2013)试读:

总论

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中共北京市顺义区委宣传部和中共北京市顺义区委党校的领导和支持下,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顺义区基地(简称基地)于2012年底正式成立。2013年,基地以顺义区情发展研究为主,坚持开放性,优化整合区内外、跨学科、跨部门的研究力量和资源;坚持服务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开展课题研究,为政府部门决策和区域发展服务;坚持前沿性,研究成果反映学术研究和区域实践发展的最新动态。自成立以来,在各位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基地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对2013年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基地编辑出版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顺义区基地研究成果汇编(2013)》。全书28万多字,共分四个部分,内容包括基地研究人员2013年度的主要研究项目、出版的学术著作、撰写的研究报告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第一部分为主要研究项目。2013年度,基地研究人员承担各类相关研究4项,其中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基地规划重点项目2项,国家行政学院科研合作课题1项,北京市党校系统科研协作课题1项。截止到本书交稿时,除“顺义文化新城建设研究”项目外,其他项目均已结项。

第二部分为主要学术著作。2013年度,基地研究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出版相关学术著作共2部。由于篇幅所限,该部分仅对所出版相关书籍进行简单介绍,必要时读者可联系基地查阅书籍全文。

第三部分为主要调研报告。该部分内容为基地研究人员负责撰写的调研报告。2013年度,基地成员撰写调研报告共6篇,报告立足顺义实际,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结合北京赋予顺义区的功能定位、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重点,呈现了成员开阔的探究视野和深入的思维触角。

第四部分为主要学术论文。2013年度,基地骨干研究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篇。这些论文研究内容涉及经济、法律、管理等领域。

全面总结基地成立以来的科研工作,我们既看到了成绩和进步,也看到了困难和不足。今后,顺义区基地将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中共北京市顺义区委宣传部和中共北京市顺义区委党校领导下,进一步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高学术水平。以科研项目为基础,以研究成果为支撑,优化整合区内外社科研究资源,强化与北京市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合作关系,力争取得更多、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科研影响力,将顺义区基地打造成为顺义区内重要的学术高地,为顺义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更强的智力支持。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顺义区基地研究成果汇编(2013)总论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中共北京市顺义区委宣传部、中共北京市顺义区委党校领导及基地成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致谢!报告中存在的错误与不足,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委会2014年6月

第一部分 主要研究项目

顺义区多样化社区模式下党建工作研究

中共北京市顺义区委党校课题组摘要: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顺义区的社区党组织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我们将其界定为三种类型:城市社区党组织、村庄整建制搬迁后形成的新社区党组织以及实行社区化管理的农村社区党组织。这三种形式的社区党组织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仅从基层党建分类角度看,搬迁村和实行社区化管理的村庄党建工作属于农村党建范畴,它与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有一定的差别,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搬迁村和实行社区化管理的村庄就是城市社区的雏形,我们只有站在谋划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高度来定位和思考搬迁村和实行社区化管理的村庄的党建工作,科学探索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才能符合未来党建工作的发展方向。本文从三种类型社区党组织结构分析入手,全面总结了顺义区党建工作的基本经验与典型做法,比较研究中发现:除了各自的特殊问题外,三种类型社区的党建工作普遍存在几个共性问题:一是基层党组织“责任大,权力小”,无法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这是制约三种类型社区党建工作的最大问题。二是党员老龄化趋势较为明显,这一现状,是客观存在,应该成为社区党建工作定位的基本出发点。三是部分党务干部缺乏政治理论素养和党务专业知识,忽视自己的岗位职责,更多承担着行政工作职能,“种别人地,荒自己田”。四是基层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比较传统,大多停留在组织党员学习和开展活动等基础工作层面,缺乏现代意识和创新理念,与顺义区高速度、现代化的整体发展趋势不太适应。为进一步解决现实问题,我们对三种形式社区的党建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针对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我们建议采用“四圆同心”工作法;针对搬迁村社区党建工作,我们建议采用“三步联动”工作法;针对实行社区化管理的村庄党建工作,我们建议采用“四民工程”工作法。关键词:多样化社区;社区党组织;社区党建工作法

在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大背景下,当前一些大中型城市以及这些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出现的社区,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以及在变化中呈现出的各类现实问题,给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了不可回避的严峻挑战。我们从北京市顺义区的发展实践中看到: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顺义的社区变化快、形式多样,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复杂,具有典型的研究意义。为深入探讨新时期社区党建工作模式,课题组从顺义实际出发,先后走访了19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的典型社区,召开8次座谈会,组织426位村支部书记进行专题研讨,初步总结出了多样化社区党建工作的不同做法和基本规律,深入剖析了多样化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的共性与个性问题,提出了多样化社区模式下党组织工作模式的对策建议。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顺义区基地研究成果汇编(2013)顺义区多样化社区模式下党建工作研究一、多样化社区党建问题研究综述(一)研究综述

目前,学界对社区党建理论的研究成果很多,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和工作探讨两个方面。党建理论角度的研究主要有金钊的《新世纪基层党建实务创新——社区党建工作指南》、邵正平的《城市社区党建读本》、孟固的《社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鲍日新的《社区管理理论与实践》等。王长江在《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重点的思考》一书中提出要把社区党的工作落实到人这个中心上,通过大量的社区服务工作,体现党的领导和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论文有刘伟红的《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现状浅析》、李新华的《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顾燕峰的《新形势下社区党组织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等,其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是:(1)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研究;(2)关于社区党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及其评价标准研究;(3)关于社区党组织的功能定位与作用发挥研究;(4)关于社区党建的价值取向、运行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5)城市社区党建与基层自治的关系研究;(6)关于社区党组织建设的经验和成就研究。实际工作角度的研究主要有对北京、上海、深圳、南京、辽宁等地社区党建工作经验实地考察形成的调查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成果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主要包括:(1)建立社区党建工作扁平化领导体制;(2)建立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方式;(3)构建区域化社区大党建新格局;(4)建立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

关于北京市社区党建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马仲良的《社区建设简明读本》,侧重对北京市的社区建设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探讨。靳连芳的《北京城市社区党建问题研究》,比较系统地梳理了北京市社区党建的发展情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建议。杜德印主编的《社区党建工作创新研究》,对社区党建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做了进一步的梳理。

这些研究成果对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大部分成果都是关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社区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如何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的研究。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像顺义区这样的大城市郊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相当一部分村庄已经搬迁,逐步过渡为城市社区,还有一部分村庄虽然尚未搬迁,但已经开始探索实行社区化管理方式,形成一种新的农村社区模式。在这种利益格局大调整的新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如何开展好工作,从而树立党的良好形象,维护好群众实际利益这一新课题,目前学界的研究有些相对滞后。本课题对顺义区多样化社区模式下的党建问题进行研究,不仅在于顺义区自身社区变化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在一定意义上,顺义区的变化,也可以说是全国,特别是北京地区社区变化的一个缩影,因此专题进行研究十分有意义。(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学习中央、北京市及顺义区出台的有关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报告、文件,把握正确的课题研究方向。(2)调查研究法。通过专题访谈、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调研方法,了解基层真实情况,掌握研究的第一手资料。(3)开展联动研究,由理论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组成研究团队,发挥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优势。(4)进行对比研究,实际调研外省市经验,与顺义区做法进行比较研究,提高对社区党建的规律性认识。(三)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将城镇化进程中的顺义社区划分为三种类型:城市社区、搬迁村社区、实行社区化管理的农村社区,对三种模式社区的发展状况、阶段特征以及三种模式社区党建工作的基本做法、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有利于为进一步从理论上研究社区党建工作提供个案支撑。

实践意义:通过调查研究,梳理三种模式社区的现状,提出解决三种模式社区党建工作的对策建议,为区委、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也可为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做好党建工作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二、“多样化社区模式”界定与社区党组织结构分析(一)“多样化社区模式”界定

根据实际调查与研究需要,我们将顺义区的多样化社区模式界定为三种类型:城市社区、村庄整建制搬迁后形成的新社区、实行社区化管理的农村社区。我们将此项课题研究定位在所界定的三种社区的党建工作范围内。(二)城市社区党组织结构基本分析

顺义区共有城市社区64个,分别隶属于6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为24万。共设街道党工委6个,下设党总支6个,党支部79个,现有党员7076人(组织关系在社区的),社区党务干部147人。其基本情况分析见表1。表1 顺义区城市社区党员基本情况分析

从城市社区党员队伍总体状况看,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离退休的老党员占到党员总数的近60%,他们已经成为城市社区党员活动的绝对主体。二是党员总体学历结构比较合理,但组织关系在城市社区的离退休党员、下岗待岗党员和流动党员受教育程度偏低,而组织关系不在社区的在职党员学历虽高,却不能很好地经常性在社区发挥作用。三是党员身份构成比较复杂,这给组织党员活动增加了难度。

从城市社区党务干部队伍状况看,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城市社区党务干部男女比例失衡,女性党务干部比例较大,占总数的74.8%。二是城市社区党务干部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45岁以下的干部比例达到了76.2%。三是城市社区党务干部学历较高,全部在高中学历以上,其中大专本科学历人数已达到71.4%,彻底改变了以前城市社区干部受教育程度偏低的问题。总的来看,尽管女性干部占比例较大,但城市社区干部的年龄和学历结构都比较合理,这为扎实开展城市社区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见表2)。表2 顺义区城市社区党务干部基本情况分析(三)搬迁村社区党组织结构基本分析

搬迁村基本情况:顺义区自1990年至2012年,共有搬迁村66个,其中整建制搬迁村61个,部分搬迁村5个。从搬迁性质看,共涉及13大类,其中住宅占地30个,工业占地9个,机场用地占地8个,住宅、绿化用地占地1个,环境整治占地1个,限价商品房占地1个,住宅、商业占地5个,住宅、工业占地2个,机场预留占地1个,商业、金融占地5个,住宅、金融、绿地占地1个,复耕占地1个,市政道路占地1个。从建制情况看,已撤销建制的村8个,未撤销建制的村58个,其中已全部回迁的村32个,未全部回迁的村26个,现有村居并存的村17个。从转非安置方面看,村民已全部转非的村有51个;未全部转非的村15个,其中已部分转非安置的村有5个,不涉及转非安置的村1个。

搬迁村党组织基本情况:总体看,搬迁村党组织健全,设置完备。搬迁村党员队伍呈现出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外出务工党员比例越来越大,已经占到党员总数的近30%,而且这部分人都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外出务工,削弱了搬迁村社区的骨干力量。二是党员年龄偏大,40岁以上的党员占到党员总数的76.7 %(见表3)。表3 顺义区搬迁村社区党员基本情况分析

搬迁村党务干部队伍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绝大多数党务干部都是本村的能人,或擅长经营企业,或具有某一领域的特殊才能,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二是实践经验丰富,但学识水平不高。三是党务干部年龄结构比较合理,70%以上的中年干部承担主要工作任务(见表4)。表4 顺义区搬迁村社区党务干部基本情况分析(四)实行社区化管理的农村社区党组织结构基本分析

截至2011年底,顺义区经验收达标实现农村社区化管理的村有134个,共设基层党支部134个,党员人数为2691人(见表5)。表5 顺义区实行社区化管理的农村社区党员情况分析

从这些农村社区党员队伍的总体情况看,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外出务工的党员比例不大,这反映出在农村社区中流动党员管理问题尚未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二是党员年龄偏大,40岁以下的年轻党员只占到20%多,而且在绝大多数村庄,要求入党的年轻人又很少,党的后备力量亟待加强。

从这些农村社区党务干部队伍的总体情况看,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农村党务干部基本属于文化程度低、实践经验丰富的实干型干部,他们对基层实际情况把握准确,掌握一定的具有实操性的工作方法,但理论水平迫切需要提高。二是年龄结构比较合理,近70%的中年干部成为骨干力量。三是任职时间相对较长,农村党务干部队伍比较稳定(见表6)。表6 顺义区实行社区化管理的农村党务干部情况分析

从城市社区党组织与农村社区党组织的对比研究看,最大的相同点表现在:党员年龄老化,参与活动的骨干力量是60岁以上的老人。无论利弊,这种情况已经成为当前社区的现状,我们必须正视现实。社区党建工作应该从这种现实情况出发,研究新问题,探索新办法,使未来社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承担起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为老、助老、养老服务的重要职能。三、多样化社区党建工作的基本做法

顺义区各级党组织针对社区居民、党员队伍实际情况,加强教育监督,强化服务管理,推进民主制度,创新服务载体,不断加大多样化社区党建工作力度,取得明显成效。(一)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基本做法

与一些社区党建工作的先进地区相比,顺义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总体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呈现出了多层次性的鲜明特点。从社区党建工作共性做法上看,我们总结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十法”:坚持党员固定日学习法、坚持党员活动推进法、坚持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法、坚持党员认岗定责工作法、坚持志愿者长效服务法、坚持品牌文化打造法、坚持党员承诺工作法、坚持社区工作者培养法、坚持共驻共建工作法、坚持关爱帮扶老党员工作法。从社区党建工作个性化做法上看,我们总结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典型经验十例”:社区党员分类管理机制、在职党员“四亮”管理机制、社区工作双百分考核机制、“五位一体”工作机制、“五星”级党员评选机制、“八个带头”工作模式、“三心”帮扶活动机制、“敲门工程”与“进门工程”工作模式、“N+1”助老服务模式、党建品牌活动创建机制。

这些鲜活的经验与做法,有力地促进了顺义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也为进一步做好搬迁形成的新型社区以及实现社区化管理的农村社区的党建工作提供了借鉴。(二)搬迁村社区党建工作基本做法

顺义区搬迁村党组织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做法。第一,统一思想、加强引导。一是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征地搬迁工作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搬迁。二是要求党员干部准确掌握市委、区委征地搬迁规划和政策安排,尽量做到政策执行的前后一致。三是利用转非安置、社会保障、就业、困难救济等相关政策,保证搬迁村民的合法权益。四是搬迁村“两委”班子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收益政策安排,确保村民共同享受集体资产管理带来的收益。第二,强化宣传、阳光公开。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征地搬迁政策,及时解答群众提出的疑难问题。二是党员干部及时将搬迁动态告知群众,保证沟通渠道畅通,提高搬迁工作透明度。三是成立党员就业服务站,努力帮助群众就业。第三,领导带头、骨干示范。一是支部书记带头搬迁,做到“做好自己、管好亲属、影响四邻、带动一片”。二是党员干部发挥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影响带动村民理性搬迁。三是借助外援保证搬迁工作顺利完成,如通过组织区委党校青干班学员以分组包户形式现场帮扶搬迁工作、发动全体机关工作人员协助做好搬迁村亲朋好友的思想工作等形式,逐个完成搬迁任务。第四,服务群众、促进和谐。一是党员干部设立责任区,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定期对搬迁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帮扶活动。二是深化党员联系户制度,有效保证村级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三是党员干部特别是群众基础好、威信高的老党员主动做好群众调节工作,有效解决搬迁过程中因利益分配引发的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四是做好社会治安工作,保证群众人身财产安全。五是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发挥监督作用,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以及操作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

这些做法取得了非常好的工作成效:总体上保证了搬迁工作的有序、高效完成;很好地维护了面临各种利益冲突的搬迁全过程的社会安全、稳定;较好地体现了农村党组织在化解基层矛盾、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充分展现了良好的基层组织形象。(三)实行社区化管理的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基本做法

顺义区自下发2010[11]号文件《顺义区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以来,在农村社区化的管理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一是分类建设。在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带动下,根据各村的人口结构和财力状况等因素,分别选择“封闭式”或“开放式”建设模式,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类型农村的社区化管理实际问题。二是逐步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民自发创造的农村管理模式酝酿产生,到政府统一出台政策与下发配套资金进行首批试点,再到总结经验分批次验收推广,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党员、干部的示范、引导作用凸显,取得较好的阶段性成果。三是强化服务。通过建立“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将治安、维稳、民调等多方面工作与基层党建工作综合到一起,提高农村社区的基层组织服务功能。四是创新模式。最为典型的经验是探索出“1+1+15”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即各村根据实际,由1名党员和1名村民代表结对负责管理与帮扶本村15户百姓,党员和村民代表充当“政策讲解员、信息收集员、文明引导员、活动组织员、普法宣传员、矛盾排查化解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员、安全员、治安巡逻员、村务协管员”十大角色,充分发挥农村党员作用,提高农村党组织的领导力与公信力。(四)三种类型社区党建工作比较分析

从基层党建分类角度看,搬迁村和实行社区化管理的村庄党建工作属于农村党建范畴,它与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有一定的差别,但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搬迁村和实行社区化管理的村庄就是城市社区的雏形,我们只有站在谋划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高度来定位和思考搬迁村和实行社区化管理的村庄的党建工作,科学探索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才能符合未来党建工作的发展方向。

从党建工作对象角度看,城市社区党建工作主要是社区党支部依靠城市社区的党员(离退休党员为主体)服务城市社区居民,搬迁村和实行社区化管理的农村党建工作主要是农村党支部依靠农民党员(留守的农民老党员为主体)服务广大农民(虽然回迁后,搬迁村的原有农民身份已经转为市民,但从他们的思想观念以及搬迁村尚未解决的根本问题等方面考量,已经转非的这些“市民”本质上仍然保留了农民的特质)。

从党建工作稳定性角度看,城市社区和实行社区化管理的农村社区的党建工作,基本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工作态势,搬迁村社区党建工作始终处于一种变动状态,大致分为搬迁动员阶段、搬迁过渡期、回迁后三个时期的党建工作,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问题,党建工作的重点内容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从党建工作战略定位角度看,有效开展城市社区和实行社区化管理的农村社区的党建工作,应重在“创新”,力求在党建工作模式、工作路径以及工作方式方法上有所突破。做好搬迁村社区党建工作,应重在“维稳”,力求在思想引领、政策引导、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帮扶困难群众、完善矛盾调解机制以及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上有更大的进展。四、多样化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深入调研与对比研究,我们发现三种类型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1. 共性问题

一是制约三种类型社区党建工作的最大问题是基层党组织“责任大,权力小”,无法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这个问题的长期存在,一方面容易造成各种社会矛盾源自基层社会又被压回到基层进行无效解决,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容易挫伤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基层党组织的软弱涣散,弱化党在基层社会的执政基础。二是党员老龄化趋势较为明显。在三种类型的社区中,参与组织活动和发挥骨干作用的绝大多数党员年龄均在60岁以上,因年龄太大或健康问题无法参加活动的老党员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一现状,是客观存在的,应该成为社区党建工作定位的基本出发点。三是部分党务干部缺乏政治理论素养和党务专业知识,忽视自己的岗位职责,更多承担着行政工作职能,“种别人地,荒自己田”。四是基层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比较传统,大多停留在组织党员学习和开展活动等基础工作层面,缺乏现代意识和创新理念,与顺义区高速度、现代化的整体发展趋势不太适应。

2. 个性问题

从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看,虽然街道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内单位党组织之间的共驻共建工作已经启动,但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联动机制,党组织间的资源整合力度不大;商业聚集区的一些商业企业本身建立了党组织,但与社区党组织联系不多,与所在社区关系不密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开展不到位,基层党组织尚需扩大新的工作领域。

从搬迁村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看,搬迁动员阶段,搬迁村党组织没有深入到全区的搬迁部门联动环节,工作主动性不强;在搬迁过渡期,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功能相对弱化。回迁后,搬迁村党组织对功能转变的认识不足,服务功能发挥不太到位。

从实行社区化管理的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看,部分党组织尚未脱离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行政化本质属性,缺乏对“社区”的本质认识,缺乏引领村民向社区发展的科学理念及科学方法,工作职能尚未实现由管理向服务的根本转变,党员的骨干作用发挥有待加强。

抛开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具体原因,我们挖掘这些问题的根源:一是由于基层各类党组织各自为战,尚未形成“大党建”意义的领导整合机制;二是由于基层党组织所掌握的各种资源管理分散,无法实现集中有效使用;三是由于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缺乏规范,没有形成团队合力;四是由于基层党务干部对党建工作缺乏理论指导,缺少规律性认识。五、多样化社区党建工作的对策思考

顺义区三种类型的社区党建工作情况既有共同之处,又分别具有个性特点。我们提出对策建议的基本思路是:针对共性问题谋划制度安排,力求推动社区党建工作步入制度化轨道;针对个性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力求实效性;针对尚无现实需求但符合发展方向的问题,提出研究展望。(一)“四圆同心”: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法(见图1)图1 “四圆同心”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法模型图

总体目标:通过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路径创新,实现社区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

基本思路:基层党组织由各自为战转变为协同作战;党建资源由分散管理转变为集中使用;党员队伍由单兵教练转变为分类管理;党建工作由缺乏理论指导转变为提升规律性认识。

创新路径:通过“共筑领导机制”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通过“共建整合机制”建设,形成党建综合覆盖网络;通过“共创先锋机制”建设,实现党对基层社会的有效领导。

1. 通过“共筑领导机制”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共筑领导机制,主要是针对处理好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与辖区单位党组织之间,即党的组织内部之间的关系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建立横向的各类党组织之间的党建工作综合协调机构,变各类党组织的各自为战为协同作战。

在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现行领导体制中,街道党工委是社区的领导核心,其职能是对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负有全面责任,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辖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参与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的社区服务和管理工作。这种领导体制改变了过去基层党建工作只有纵向没有横向的状况,形成了一种以横向为主、纵横结合的领导体制。在这种领导体制下,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方式从封闭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向协调、指导、服务的方式,社区党建工作的组织方式从过去以条为主、条块分割转向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网络化方向,社区党建工作的活动方式从过去更多依靠街道党组织自身的力量,转向更多地调动和依靠社区各类资源。但现行领导体制也有它的弊端:街道党工委无法协调辖区内各种机构的党组织之间的关系,无力驾驭社区大党建的全局工作。因此,只有设置专门的社区党建综合协调领导机构,才能理顺各方关系,起到组织、指导、协调的作用。

2. 通过“共建整合机制”建设,形成党建综合覆盖网络

共建整合机制,主要是针对在新的领导体制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与辖区单位党组织所掌握的资源整合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对党的资源重新进行排列组合,目的在于规避现实存在的各类基层党组织各自为战,甚至有时互相冲突的问题,使基层党组织有效地联系组织起来,合力发挥作用,形成基层党建综合覆盖网络。

对党员活动场所,实行现有资源重新整合,科学划分、综合利用,以解决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针对部分社区党员活动场地不足的现状,政府投资为每个社区重建新的活动场所是不现实的,存在资金和地域等多方面的条件限制。打破街道与街道、社区与社区的界限,将现有的街道社区活动场所进行重新整合,划分管理使用权限,使现有活动场所得到合理利用。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几个多功能、区域性公共活动室,可以有效解决党员活动场地小的现实困难。

对社区党支部,进行适度调整,重新划分,以解决现有支部设置不平衡的问题。随着顺义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社区规模以及功能区定位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街道党工委要从区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需要,调整社区党支部的设置。可以把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条件成熟的老社区逐步升格为社区党委或党总支;可以在党建工作基础相对扎实的新居民生活区,推行社区建党委、“楼群”建支部的做法;可以在商贸活动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区,组建区域性党组织,负责区域内党建工作,强化对区域内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统筹功能,实现区域内党建工作“整体推进、全面覆盖”。

3. 通过“共创先锋机制”建设,实现党对基层社会的有效领导

共创先锋机制,主要是针对社区各类党员教育管理问题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实行党员分类管理,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党员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的作用以及社区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

充分发挥全体党员作用。社区党员分为无职党员和在职党员两大类。无职党员包括离退休党员和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由社区党支部实行教育管理服务考核,充分发挥其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针对流动党员的特殊性,可以成立流动党员支部或流动党员小组,在流动党员中选举党支部书记或党小组长,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提升社区居民对流动党员的认同感,引导流动党员在流入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职党员是指组织关系不在社区,但在社区居住的单位党员,可以建立“双向管理、双向教育、双向考核、双向服务”的机制,有效发挥在职党员的作用,即社区党组织和工作单位党组织建立联系,采取有效的规范手段,共同教育管理考核党员,促进在职党员在单位和社区发挥双重作用。

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社区党组织应该通过不断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提高在社区中的声望,吸引党员、带动居民自觉聚拢在社区党组织周围。通过不断创新党员教育方式,对党员加以引导规范,充分尊重党员、信任党员,并有效启发党员觉悟,调动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通过不断创新党员管理方式,以社区公共事务为载体,引导党员带头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让党员群体行为引领社区发展的主流方向。社区党组织应该真正了解党员的现实需求,了解党员的实际困难,尽力满足党员的正当需求,关心关爱困难党员,使党组织真正成为党员的贴心人。

充分发挥组织制度作用。通过建立社区党建活动专项管理制度,加强对社区党建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突发事件实行专项应急管理,保证社区问题不积压、百姓困难不遗留。通过建立社区党员标识制度以及优秀党员亮化制度等,彰显共产党员示范榜样力量。通过建立共产党员岗位责任制度以及志愿服务制度,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建立社区党员评比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确保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

4. 强化党建工作规律性认识,提高社区党建科学化水平

这是针对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的“重实干、轻思考,重实践、轻理论,重具体操作、轻探求规律”的现实问题提出的,其核心是提高社区党员干部的党建理论水平,强化社区党员干部对党建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实施社区党员干部系统培训工程。对社区党务干部进行系统的党务知识培训:加强培训体系建设,制定近期培训计划、长期培训规划和培训教育制度,注重系统性。加强培训内容创新,把党建理论课程与党建实务课程相结合,注重启发性。加强培训形式创新,采用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培训模式,注重实效性。对基层党员进行培训轮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增强党的意识和党员意识。强化群众立场、群众观点,牢固树立为民理念和服务宗旨。加强党性锻炼,始终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强化社区党建工作基本理念。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我们党的全部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强化为民执政理念,真正认识到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用来为百姓谋利益。强化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勿以善小而不为,在妥善处理群众的一件件小事中,提升党员干部的形象。

提升社区党建工作规律性认识。搭建党建研究会、党校、行政学校等研究平台,定期召开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研讨会,提升城市社区党务干部对党建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认清基层党建工作的重大意义,用党的主流思想占领基层社会思想阵地,巩固党的思想基础。认清社区党建工作的核心问题在于不断满足广大党员群众的根本利益,用真情凝聚党员之心,用实绩赢得百姓信任。认清做好社区党建工作的根本方法在于从城市社区实际出发,规范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创新社区党建工作特色品牌,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二)“三步联动”:搬迁村社区党建工作法(见图2)图2 “三步联动”搬迁村社区党建工作法模型图

总体目标:建立稳定、规范、长效的党建工作体系,促进搬迁村党组织建设由农村党建工作模式转向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模式。

基本思路:搬迁动员阶段,加大村级党组织与上级组织或部门的上下联动工作力度,使搬迁工作的总体部署更加充分考虑基层诉求,使搬迁方案更加客观、科学。搬迁过渡期,加大搬迁村党组织与搬迁过渡期党员居住地党组织的村居联动力度,促进基层党组织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促进过渡期内搬迁村党员干部在临时居住地发挥作用。回迁后,加大城乡联动的党建工作力度,尽快完成村转居的工作任务,尽快实现搬迁村党组织向城市社区党组织的功能转变。

创新路径:通过搬迁村党组织“双向联系”作用的发挥,促进搬迁工作中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通过搬迁村党组织与搬迁党员居住地党组织“双轮驱动”作用的发挥,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对搬迁过渡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通过搬迁村党组织“双重职能”作用的发挥,强化党对基层社会的有效领导。

1. 第一步:加大“上下联动”力度,发挥“双向联系”作用,进一步促进搬迁工作中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

第一步联动——上下联动,是针对村级党组织与区、镇级组织或部门之间的关系而提出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加大村级党组织在搬迁决策制定中的作用,确保整个搬迁工作在党委领导下,充分满足群众意愿,实现群众利益,朝着正确的方向有序进行,其实质是落实村级党组织及广大党员群众的基本权利。

搬迁村党组织是连接上级组织与基层党员群众的重要纽带,更是搬迁村群众利益的直接代表。因此,在制定搬迁政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征求村级党组织的意见,注重发挥搬迁村党组织“双向联系”的作用。对上联系,即向区委及各相关单位或部门反映基层群众的利益诉求,避免正当诉求无法得到满足,造成群众不满以及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对下联系,即向基层党员群众宣传讲解各项搬迁政策法规,利用村规民约等道德力量,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和舆论导向,避免不良搬迁心理的产生,造成对全局工作的不利影响以及群众根本利益的损失。通过“双向联系”作用的发挥,架起党组织与群众沟通理解的桥梁,促进党群关系实现良性互动。

增强村级党组织服务能力,是实现上下联动的前提条件。通过党务知识和党建工作方法艺术的培训等形式,加强搬迁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履职能力;通过举办党建理论研讨会和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加强搬迁村“两委”班子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拓宽他们的认知范围与工作思路;通过党性锻炼与社会实践,加强对搬迁村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发挥村级党组织整合诉求的功能,是实现上下联动的重点内容。通过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的落实,摸清各户家底,了解实际情况,确保“先清户,后拆迁”;通过定期召开会议,集中反映村民在搬迁中的意愿和各种利益诉求;通过整合群众诉求,定期形成建议报告,为搬迁工作提供决策参考;通过政策宣讲及主流媒体引导,加强对搬迁群众的教育宣传,增强正能量,引导群众依法理性搬迁。

落实搬迁村广大党员群众的基本权利,是实现上下联动的根本保障。通过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整个搬迁过程公开、公平、公正;通过强化监督,确保各项搬迁政策真正落到实处;通过有效监督负责开发建设的房地产公司,促进房地产企业更加注重社会效益,确保搬迁村民利益不受损失;通过落实问责制,促进相关政府部门对在搬迁过程中做出的搬迁期限、补偿标准、奖励标准、廉洁从政等项承诺真正落到实处,有效提升政府公信力。

2. 第二步:加大“村居联动”力度,发挥“双轮驱动”作用,进一步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对搬迁过渡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

第二步联动——村居联动,是针对搬迁村党组织与搬迁过渡期党员居住地党组织之间的关系而提出的,根本目的是确保搬迁过渡期党组织不散、党的工作不断,其关键是发挥各类基层组织的整体合力。

搬迁过渡期,普遍出现村民分散居住、党员干部履职困难以及搬迁村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到位等问题。如果继续保持原有建制与固有的管理方式,搬迁村党组织很难更好地发挥作用;如果撤销原有建制,条件又不成熟。分散居住的搬迁村民在各处只形成了“居住共同体”,而没有建立起“行政共同体”,造成管理主体的缺失。因此,我们建议搬迁村党组织要与党员居住地党组织建立起横向联动机制,让搬迁的党员始终在居住地发挥作用,实现搬迁安置过渡期的平稳有序发展。

实现村居联动,前提是明确搬迁村党组织在过渡期所承担的职责。搬迁村党组织要加强对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定期向原村民或村民代表报告或公示,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搬迁村党组织要负责换届选举、重大决策事项等活动的组织召集,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或党代表会议,完善党员议事制度。搬迁村党组织要代表全体党员群众行使好各项监督权,确保搬迁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失。

实现村居联动,重点是形成搬迁村党组织与搬迁过渡期党员居住地党组织齐抓共管的“双轮驱动”工作格局。将搬迁村党组织纳入城市社区党组织的整合联动环节,由村级党组织和居住地社区党组织共同对搬迁村党员实行“双向管理、双向服务”,确保党的组织不散、工作不断。建立搬迁村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的工作联系,为临时居住在农村地区的搬迁村党员干部搭建平台,确保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实现村居联动,关键是区分主管与协管的责任。搬迁村党组织对管理范围内党员的教育、管理、考核、服务负有直接责任,在过渡期更要加大各项工作力度,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搬迁过渡期党员居住地党组织要落实好协管责任,为搬迁村党员干部发挥作用搭建平台。

3. 第三步:加大“城乡联动”力度,发挥“双重职能”作用,进一步强化党对基层社会的有效领导

第三步联动——城乡联动,是针对回迁后出现的“乡变城”、“农转居”情况下,搬迁村党组织如何实现由农村党组织向城市社区党组织的职能转变以及“村居并存”情况下如何处理好基层各类党组织关系而提出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强化新社区党组织的服务和管理职能,实现党对基层社会的有效领导,其关键是建立城乡联动,进一步拓宽党建综合覆盖网络范围。

回迁之后,新社区党组织建设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绝大多数“村改居”后的居民,仍然按照村委会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很多地区出现了“村委会”与“居委会”并存、农村党组织与城市社区党组织并存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我国城乡接合部地区“村改居”社区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将会长期存在。二是“乡变城”后的居民,仍然保留农民意识,村党组织虽然改名为社区党组织,但组织职能还没有实现完全的转变。因此,尽快实现“村委会”向“居委会”的转变,尽快实现农村党组织向城市社区党组织的身份和职能转变,是加快回迁社区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环节。为此,应将搬迁村党组织纳入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考核环节,促进其发挥社区党组织应有的领导和服务功能,通过“城乡联动”,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村转居”这一历史性变迁过程中的巨大领导作用。

实现城乡联动,前提是强化搬迁村党组织的双重职能。从理论意义上讲,回迁后,原村党组织应该已经实现了向城市社区党组织的转变,更多地发挥对新社区居民的服务和管理职能。但从现实情况看,很多搬迁村在回迁后仍有部分集体土地和集体资产,原村党组织还要继续承担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职能。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搬迁村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好为社区居民服务和发展集体经济的“双重职能”。

实现城乡联动,重点是做好“村居并存”的社区的党建工作。“村居并存”的社区(又称“村居混合型社区”),是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其中城市居委会和村委会都有各自的运行方式,社区党组织和村党组织都有各自的工作职能和工作范围。短期看,它们具有各自的独立性,但长远看,二者也会在融合中相互渗透、渐变,最终统一于城市社区的目标之下。因此,做好“村居混合型”社区党建工作,十分重要。我们要按照“分类指导、逐步融合”的原则,在形成思想共识、加强组织制度建设、有效解决体制障碍等方面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实现城乡联动,关键是维护与实现“村改居”后居民的长远利益。从现实情况看,很多转非安置后的居民,大多关注眼前利益,部分变为“食利群体”(依赖土地和集体资产收益或出租房屋收益维持生计),还有个别人一夜暴富,便大肆挥霍,不计长远。这些现象极易导致未来出现重大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我们要及早认识并采取措施尽快解决,既要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又要处理好新居民与原有集体资产的关系;既要将新居民纳入社区管理范畴,又要赋予他们市民的权利义务,切实维护与实现转非居民的长远利益。(三)“四民工程”:实行社区化管理的农村党建工作法(见图3)图3 “四民工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法模型图

总体目标:通过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路径创新,实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

基本思路: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化本质属性转向市场经济时期的社会化本质属性;推进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由管理转向服务。

创新路径:通过完善“能人带民”、“感情亲民”、“服务为民”机制建设,加强农村社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农村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培育市民”机制建设,加强农村社区居民队伍建设,加快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1. 完善“能人带民”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能人带民”机制,核心是在实行社区化管理的村庄打造一支工作能力强、作风过硬、群众公信力高的农村社区党员干部队伍。“能人带民”机制建设,前提是找准农村党组织的职能定位。农村社区化创建活动,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其核心是完善现有村庄的社区职能,目标是打造“自治、安全、便捷、和谐、优美、富裕”的新型农村社区。在创建过程中,一方面,集体实力是支撑社区化创建的关键因素,农村党组织必须承担起发展经济和引领农民致富的职能。要落实这项职能,就需要农村基层干部解放思想,放眼全局,求真务实,科学发展,认真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带领和引导党员群众抓好农村经济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带动“民富”;必须不断创新经营方式,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实现“村富”。另一方面,农村党组织承担着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职能。要落实这项职能,就需要基层干部认清形势,把握全局,化解矛盾,促进和谐,通过有效途径加强对村民的教育,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必须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人民调解等项工作,疏导和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必须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能人带民”机制建设,重点是找到合理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办法。在农村社区化创建过程中,农村村支书队伍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重视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针对村支书选拔的问题,应该拓宽选拔渠道,坚持内选与外选结合,提拔与下派结合,公选与推选结合,用好现有人才与培养后备人才结合,优化村支书队伍结构,增强其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针对村支书队伍管理体制机制问题,应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制度规范,根据工作需要可适当延长村支书任职期限,但必须完善任期责任机制与监督管理机制,树立村支书权威,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针对村支书待遇存在的问题,应该做到合理兼顾村支书利益,对于一些长期担任村支书工作且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应该给予一定的级别、待遇以及各种基本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保证村支书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2. 完善“感情亲民”机制,促进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的形成“感情亲民”机制,核心是打造一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为民、务实、清廉”的农村社区党员干部队伍。“感情亲民”机制建设,前提是牢固树立亲民理念。在农村社区化创建过程中,大多数村庄都实施了社会管理精细化措施,党员干部与村民的接触更加直接,联系更加密切,能否带着深厚的亲民情感去开展各项具体工作,直接关系创建活动的效果。亲民情感是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基础,更是党员干部锻炼成长的基础。新时期的亲民理念具体体现为为民、务实、清廉等具体内容。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无论任何时候,党的干部都应该把人们利益放在首位,把群众的衣食住行、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常怀爱民之心,常思亲民之举,常谋安民之策,把为民用权落到实处。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针对任何事情,党的干部都应该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多干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清正廉洁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在任何情况下,党的干部都应该拒腐防变,警钟长鸣,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为官,干干净净做事。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更是党在农民心中形象的直接代表者,更应该充分体现亲民、为民形象,通过扎实工作,让基层百姓感知党的温暖。“感情亲民”机制建设,重点是找到联系党群、干群关系的合理途径。通过农村社区化创建活动,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农民享受到的服务质量得到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的现状有所改变。但仍存在政策支持、资金保障、长效运行、百姓需求等多方面的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关键是倾听群众意见,到百姓中寻出路、找办法。疏通党群干群联系的合理途径,就要变“上访”为“下访”,通过建立各种访问机制,下农村,访民情,入农户,解难事,做到服务群众常态化。疏通党群干群联系的合理途径,就要变“上报材料”为“下基层调研”,通过建立各种调研机制,深入基层不造势,了解实情不掺假,解决问题不作秀,在实地考察中,真正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惠民生,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疏通党群干群联系的合理途径,就要变“支部内关心”为“联合帮扶”,通过建立农村党组织与企业或机关党组织之间的联合党组织或联动关系,推进城乡资源共享、事业共建,充分体现各级各类党组织对农村广大群众的关爱与帮扶,推进城乡党建统筹发展。

3. 完善“服务为民”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党员队伍建设“服务为民”机制,核心是打造一支“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的农村社区党员干部队伍。“服务为民”机制建设,前提是增强农村社区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开展农村社区化创建活动,根本目的是拓展农村社区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让广大农民过上高质量的美好生活。共产党员有责任、有义务带头实现这一目标,为此,一方面全体党员干部要增强服务意识,具体表现为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大局的意识,并将服务意识贯穿到创建活动的每个环节和创建活动始终;另一方面全体党员干部要提高服务水平,具体表现为政策服务水平、科技服务水平、信息服务水平、文化服务水平以及生活服务水平,在高端服务和便民服务等多方面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服务为民”机制建设,重点是解决农村社区党员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农村社区化创建活动中,既涌现出了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和乐于奉献的中青年党员干部,又暴露出一些农村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要下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针对部分党员干部信仰危机的问题,我们要加大教育力度,在加强党性修养、党性锻炼上下功夫。针对部分党员干部先锋作用发挥不到位的问题,我们要加大承诺工程和先锋工程建设力度,让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的具体实践中经受锻炼,接受考验,真正成为党的骨干力量。针对农村党员结构问题,我们要加大“双向培养”工程建设,把党员培养成群众信任的人;把村民代表培养成党组织信任的人,吸纳他们入党。针对部分村庄党员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并村”或打破村际界线,建立更大规模的农村社区党组织,使党员发挥规模效益,充分体现共产党员群体力量。

4. 完善“培育市民”机制,加强农村社区新型农民队伍建设“培育市民”机制,是针对农村社区化创建中的“新农民”工程建设而提出来的,其核心是打造一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基本实现市民化的新型农民队伍。“培育市民”机制建设,前提是培育农民的市民化需求。农村社区化,是将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推广应用到农村地区的一种做法,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大多数农民对城市社区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推进城市化的需求还不够强烈。由于缺乏一定的现实需求,农村社区化创建中的一些工作处于相对被动状态,给整体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培训,引导广大农民正确认识社会发展方向,正确理解国家政策导向,形成正确的市民利益取向,主动实现向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培育市民”机制建设,根本目的是推进农民的市民化进程。农村社区化建设,还只是在社会管理方式上的一种尝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本质的含义是实现农村变城市、村民变市民的历史性社会变革。因此,我们要从现实需求出发,积极稳妥地大力推进农民的市民化进程。探索多种就业渠道,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增加农民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及幅度,解决农民市民化的后顾之忧。采取多种方式,教育引导村民树立城市社区生活理念。搭建各种文化活动平台,示范引导村民改变现有生活方式。引导村民制定符合实际的“村规民约”,形成文明的行为规范。利用法律和道德舆论力量,强化村民的法治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

城市社区是多样化社区发展的目标,搬迁村社区是由农村社区转向城市社区的一种过渡形式,实行社区化管理的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既有共性,又有区别,既要借鉴城市社区的成功经验,又要探索符合实际的特色做法。因此,多样化社区党建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我们需要为之而不懈探索。附件附件1 顺义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十法”

● 坚持党员固定日学习法。在所有的街道社区,“三会一课”制度基本能够落实,特别是每月上一次党课基本能够得到保证。主要内容包括:对党的重大理论、重大政策的学习;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重大现实问题的把握;对与党员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知识、健康常识的普及等。主要方式有:发放书籍,党员自学;聘请具有专业知识的党员讲解;观看光盘录像;全体党员座谈交流;开放图书室;举办宣传板报等。

● 坚持党员活动推进法。在所有的街道社区,组织有活动能力的党员参与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已经成为常态化工作。活动形式主要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的健身娱乐活动;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各具特色的休闲娱乐活动。针对不具备活动能力的党员,采取“一助一结对子”模式,主动上门关怀帮扶。

● 坚持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法。在所有的街道社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做法基本得到了推广,居民大事小情找街道,党员大家小家为百姓。主要形式有:党员“包楼包片包居民”;委员轮流值班接待制度;24小时接听电话制度;设立为民服务日、政策咨询台;多种形式的“为老服务”等。

● 坚持党员认岗定责工作法。在所有的街道社区,实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发挥党员积极性,热心服务社区居民,树立品牌,凝聚人心。岗位设置主要有:治安维护、政策法规、纠纷调解、文体活动、社区事务宣传等方面20多个种类,而且已经形成了长效机制。

● 坚持志愿者长效服务法。在所有街道社区,由社区党员组成的治安巡逻志愿者队伍,已经成为居民心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守护着居民的安全。

● 坚持品牌文化打造法。自1994年全区开展“二月新春”、“五月鲜花”、“十月金秋”三大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以来,各社区始终坚持组织党员、居民参与活动,展现社区党员风貌,形成了很多特色品牌。

● 坚持党员承诺工作法。“我服务我承诺,我奉献我承诺”,这句话不只是社区党员的口号,已经成为社区党员心中的行动坐标。党员承诺工程的启动,有效地推动了党员服务居民工作的深入开展,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党员形象和党的形象。

● 坚持社区工作者培养法。鼓励社区工作者参与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推进社区工作者便民工程建设,在实践中提升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

● 坚持共驻共建工作法。区委下发统一文件,推进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单位党组织建立联动机制,在“大党建”格局下,充分整合资源,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

● 坚持关爱帮扶老党员工作法。在所有街道社区,基本形成了关心关爱老党员,帮扶困难党员的风气,使党员充分感知党组织的温暖。主要形式包括:电话通知不能参加支部活动的老党员关于党员学习活动的内容;上门结对子,关怀老党员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为老党员送蛋糕过生日;从物质、精神等多角度帮助困难党员。附件2 顺义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典型经验十例”

● 社区党员分类管理机制,是石园街道推行的社区党员管理经验,即通过深入的调查走访,将社区党员分为八类,采取不同形式对党员进行分类教育管理,实施分类考核评价。这种做法,满足了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党员需求,吸引更多党员有效参与到社区事务中发挥作用,提高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 在职党员“四亮”管理机制,是双丰街道针对在职党员管理提出的一种工作方法,在街道与辖区单位建立联系,签订党建共建协议书,为在职党员搭建“四亮”活动平台,即亮姓名、亮身份、亮岗位、亮特长,充分发挥在职党员的资源优势。

● 社区工作双百分考核机制,是旺泉街道结合自身实际,提出的一种社区工作考核办法。具体量化标准是:思想政治工作和政府工作各100分,其中思想政治工作包括组织、宣传、党风廉政建设、办公室工作、工会工作、共青团工作、妇联工作七大方面,政府工作包括九项内容,有加分项,也有一票否决项目,以此标准年终进行综合考核评价。

● “五位一体”工作机制,是空港街道总结的特色党建工作思路,即由街道组织建立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五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共同协商社区建设管理大事,每季度一次社区建设会,每半年一次工作总结会,遇到重大问题、突发事件及时召开联席会。这种做法,充分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共谋基层党建大局,取得了很好效果。

● “五星”级党员评选机制,是胜利街道幸福西区社区党支部于2006年开始创建实行的一种工作机制,即党员要在各项活动出勤、文体活动带头、小区治安巡逻、卫生环境整治、社会公益活动五个方面进行五星级评比、表彰,充分调动广大党员服务积极性。

● “八个带头”工作模式,是胜利街道对党员提出的要求,即带头执行党的政策、带头维护社会治安、带头爱护公益设施、带头维护环境卫生、带头帮扶弱势群体、带头参与社区建设、带头争当文明市民、带头争创文明家庭,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 “三心”帮扶活动机制,双丰街道马坡一社区开展“三心”帮扶活动,即孝心服务困难党员、爱心服务困难群众、热心服务就业居民,取得良好效果。

● “敲门工程”与“进门工程”工作模式,是空港街道天房二社区针对别墅区管理问题提出的一种创新工作思路,即采取“依托物业,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做法,通过与物业公司建立紧密联系,敲得开门,进得去门,入户率达到98%,促进了与业主的有效沟通,取得了别墅区管理的较好效果。

● “N+1”助老服务模式,是胜利街道社区针对空巢、独居老人较多的特点,提出的一种为老服务模式,力求多层次、多群体关心服务老人。

● 党建品牌活动创建机制,是光明街道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经验做法,即通过长期开展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居民喜闻乐见的各项活动,送上社区党组织的温暖,体现社区党组织的作用,树立社区党组织的形象。附件3 顺义区农村社区化管理的“封闭式”与“开放式”建设模式

● 顺义区推进村庄社区化建设,基本采取“一村一社区”模式,其中主要的建设模式有两类:封闭式、开放式。

● “封闭式”的社区化管理,通俗地讲就是“封村”,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口较多、镇村财力较强的村庄进行,具体形式为:建围墙、安街门、装探头、设门岗,村民持证出入,门岗24小时有人值班。

● “开放式”的社区化管理,是指没有“封村”,也没有建围墙,基本是通过村内主要路口安装的少量电子监控探头来实行村庄管理,这种建设模式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口少、镇村财力较弱或人口较少的一些村庄进行。参考文献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2004年)

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08年9月14日印发)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的意见(2008年9月17日印发)

关于开展社会领域党建试点工作的意见(2009年2月20日印发)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2011年6月3日中共北京市委十届九次全会通过)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2011年11月)

北京市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2011年)

顺义区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2010年)

巩维国.关于顺义区农民拆迁户“集中居住”情况的调查与思考.顺义调研,2011(52)

韩强.城市化过程中发挥好基层党组织作用的思考.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1)

杨雅涵,殷焕举.近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研究综述.党政干部学刊,2011(2)

龙观华.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弱化现象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2)

李勇华,雷志松.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基层党组织权威重塑.理论导刊,2007(7)

孙强.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保障机制.党建,2008(12)

陈方勐.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适应社会转型的新形势.理论前沿,2009(14)

王泽.关于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试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顺义调研,2011(13)

韩凤桐.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考.顺义调研,2011(16)

刘存祥.农村环境卫生规范化管理的思考与对策.顺义调研,2009(57)

闫志广.提升农村服务管理水平 创建“六型”新农村社区.顺义调研,2011(12)

中央党校课题组.农村社区化发展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山东诸城市创新农村发展方式构建农民新生活的实践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张兴杰.社区管理.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课题组负责人

车克欣,女,1963年生,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经济师,现任北京市顺义区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

课题组成员

吕冬冬,女,1969年生,本科,教授,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

马立珍,女,1970年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李伟,男,1979年生,经济学博士在读,副教授,顺义区委党校科研管理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

顺义文化新城建设研究

中共北京市顺义区委宣传部课题组摘要:首先,本文从顺义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历史与现状出发,给出顺义区建设文化新城的指向与目标。顺义文化新城发展应当注重依托空港区域,并将之与顺义区自身资源相结合,在更宽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推进顺义的文化发展。其次,分析顺义文化新城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契机。最后,探讨如何从打造机场临空文化、挖掘汽车工业文化潜能、保护文化生态及建设健康城市三个方面打造顺义文化新城。关键词:文化新城;空港文化;基本思路

2012年7月,中共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针对顺义区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要进一步“着力强化临空经济区的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区功能”。而北京市市委市政府在《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重点新城建设实施规划》中也明确指出:顺义新城是北京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重要发展新城之一,作为首都国际航空中心的核心区,在“十二五”期间应该力争建设成为北京东部面向区域、具有核心辐射带动作用的现代化综合新城。这一论断进一步明确了顺义区文化发展的定位和方向。一、顺义区文化新城建设的定位

顺义区是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所在地,是北京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窗口。作为这样一个特殊区域,首先,在区域文化定位和发展方向上,应当注重依托空港区域特征与优势,利用区内丰厚的工业和休闲产业基础,形成代表顺义特点的文化形象和品牌,用文化理念打造一个空港新城。其次,应当重点注重空港文化建设和顺义区自身资源的结合,将空港文化建设与顺义自身区域的文化发展融为一体。最后,顺义空港文化新城的建设应该在更宽的领域、更深的层次,对顺义的文化发展起到带动、推进作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生态文化旅游、公共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顺义文化新城建设研究(一)文化新城的发展指向与目标

当前时代背景下,城市的发展趋势已经由经济发展单向驱动转向文化、经济全面发展,文化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杠杆。而文化新城的建设,首先要求文化发展的定位与指向,要与城市本身区位特色、资源条件相符合。

1. 文化新城的战略构思“新城”建设的提法,最早出现于英国学者霍华德1898年出版的著作《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一书。根据英国的城市建设经验,不同时期建设的新城,应当具有不同的定位和发展目标,而当前时代下新城的建设,已经由早期的扩充人口、产业集聚、经济发展,转向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满足多元化的城市发展需要,这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包括文化新城的建设。

通常国内外文化新城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共基础设施和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和发展。2008年奥运会之后,北京市全面启动了顺义、通州、亦庄三个重点新城的建设。而北京市三大新城建设的最初构想,是要与天津的滨海新区形成“空港”到“海港”的连线,形成京津城际走廊两翼的“黄金发展点”。其中通州新城建设主打的是环保低碳、绿色宜居的建设理念,而亦庄新城则侧重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核心。顺义新城在利用自身的空港区域优势,主抓临空经济和先进制造业的同时,作为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新城区,应该在文化建设上多下功夫,完善与优化城区的功能,同时也能应用“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传播作用,推进顺义整体形象的塑造和新城区域品牌的形成。

顺义建设文化新城,在这几个层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包括不断建设和完善了相关的文化基础设施,打造了“二月新春”、“五月鲜花”、“十月金秋”等系列品牌,并且围绕奥运会、花博会、国庆60周年、建党90周年等重大时代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其中承办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水上项目的比赛、2009年中国花卉博览会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但是,还应该认识到,文化新城不仅仅只是表层的文化设施、文化活动,而应该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魅力,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这就要求在文化新城的建设中,除去建设新城文化所必需的基础文化设施和基本文化活动之外,还应该有彰显新城文化精髓的文化理念、文化品牌、文化精品和文化特色。

2. 寻求顺义文化的特色资源

文化特色是文化新城发展生命力的重要表现。1985年开始,欧盟每年评定一个城市为“欧洲文化之都”,以推动城市的文化生活和文化发展。在那些获评的城市中,固然有雅典、马德里、巴黎这样的欧洲大都会,但是绝大部分都是像德国的魏玛、意大利的热那亚、法国的里尔、葡萄牙的吉马良斯等这样不为世人所熟知的小城。这些城市不但在城市规模、经济发展等层面不能与欧洲其他大都会相比,就是文化遗产、文化设施等文化发展“硬件”方面,也较雅典、巴黎这样的城市有不小的差距,但是这些城市通过整合自身的文化资源,发挥自己的特色优长,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2012年当选为“欧洲文化之都”的斯洛文尼亚城市马里博尔,利用的只不过是一棵有着400多年生命的老葡萄树,围绕着这棵“世界最老葡萄树”和相关传说,这座城市开发了一系列的相关旅游和文化活动,甚至专门针对这棵树创作排练了歌剧,这一系列活动在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效应的同时,也提升了整个城市的文化品牌和市民的文化素养。

就北京各个区县的文化建设而言,中心城区各个区县在文化发展上有各自倚靠的资源。东城、西城作为核心功能区,主要依靠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艺演出、文化旅游等优势文化产业,展示传统文化。海淀、朝阳等区县作为城市功能拓展区,依托其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设计、创意、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怀柔、密云、延庆等区县作为生态涵养区,则重点依靠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发展相关生态旅游、农业体验园、影视制作等文化建设。反观顺义,其最大特色在于“空港”,在“一港、两河、三区、四镇”的总体布局下,应将空港文化的打造和培育,作为顺义文化新城建设的基础和方向。(二)空港文化与顺义文化的结合

顺义作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所在地,同时也是北京重点新城,是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首都临空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制造业基地。虽然,空港与以空港为中心的经济功能区域不仅仅是属于顺义的,但是空港建设带动了顺义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空港文化与顺义文化,同样应该实现有机的对接和结合,真正做到“依托机场,服务机场,发展顺义”。

1. 空港文化建设的成功范例

如何将空港与自身区域的文化融为一体,国际上有一些成功的建设经验值得借鉴。新加坡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花园城市,新加坡的樟宜机场内外一共有超过20万棵植物,旅客如同置身于一个迷你花园。新加坡樟宜机场园艺组的主任陈怔烨曾经对媒体表示,新加坡是个花园城市,机场也应该沿用同样概念。他说:“我们要让机场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游客拍照留念的背景……如果能因此让游客停下脚步欣赏花卉或拍照留念,即使只花上5分钟,我们就算成功了。”新加坡花园城市的美名享誉世界,与城市的第一道窗口——机场的文化氛围营造和宣传是分不开的。

2010年,名为“东京流行城”的新航站区在羽田机场落成。这座新航站区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主要展现的是日本的动漫文化及日本相关文化形象。“东京流行城”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区域主要呈现日本的动漫文化,包括一些吉祥物、卡通形象商品的营销,另一个区域则主要呈现日本的文化设计、创意、科技元素,包括科技玩具店、设计文化店、天文咖啡馆,甚至果蔬市场等,充满了民族特色、时尚气息和生活情调,很好地把作为宣传窗口的空港文化与本地文化宣传结合在了一起。

国内也有类似的成功范例,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浦东区的T2航站楼内部空间,就通过空间设置、艺术景观、广告宣传等形式,恰如其分地植入区域文化元素,将江南地域风情与机场国际时尚的元素相结合,使得经过空港这个平台的旅客,“不出机场亦能身临江南都市”,尤其是在国际出发候机厅,专门做了以“青花江南”为主题的文化创意空间,旅客在候机厅、通道处都可以欣赏到“悬浮”在机场半空中的青花瓷艺术品,达到了现代建筑与传统地域文化的交融。比较而言,首都机场在营造北京文化氛围、宣传北京文化品牌上尚有一定差距,首都机场自身空港文化与顺义文化的对接更有许多工作需要做。

2. 利用空港平台展示北京、顺义

利用空港空间布局展现、宣传顺义的区域文化,是空港文化与顺义文化对接、结合的最终目标。就现实情况和实际操作而言,率先加强提升空港对于北京文化的展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途径。空港是首都北京的大门,首先要展现北京文化的特色、北京的城市文化品牌与城市精神。这方面可以效仿国内外经验,通过与首都机场合作,利用首都机场的平台效应和内外空间布局,通过文化创意和艺术设计,充分展现北京传统文化与发展风貌。北京文化、北京精神,要在顺义空港第一时间、第一空间展示出来。

在通过首都机场展示北京文化的过程中,顺义区应当加强、突出顺义文化的宣传效应与品牌效应,具体措施可以包括通过扶持顺义创意产业园区的相关文化创意企业参与到首都机场文化空间、布局设计中来,一方面带动这些创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提升整个创意产业园区的品牌效应。同时,可以效仿其他城市、区域,利用首都机场的各个空间例如候机厅、廊道,专门开设有关顺义文化的展览与宣传,把顺义区新国展、花博会、生态文化旅游等一些优势文化项目、拳头产品,通过空港平台对外展现,提升顺义文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3. 打造时尚、休闲的空港文化

依靠空港本体,以绿色空港文化为中心,充分利用首都国际机场在顺义的先天优势。建设文化新城,不仅要努力实现与机场内部的空间协作和利用,通过宣传展示本地相关文化活动和旅游资源,实现空港文化与本地区域文化的对接,同时也应该围绕空港文化特点本身,培育空港周边区域相关文化产业、项目的时尚、休闲元素。

空港文化自身的特性和机制,决定其很难接上地域文化的地气,但是顺义的条件在于,顺义大力发展的广告会展、设计服务、时尚文体休闲、高端出版印刷“四大产业”是符合空港文化时尚、休闲的需求的。这其中,会展文化是连接顺义文化与空港文化的关键点,会展业本身巨大的经济效应及其能带动旅游、餐饮、住宿、交通等产业的影响力,无疑为增加社会就业机会、吸引投资、推动地区经济腾飞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顺义国展产业园以新国展为依托,延伸产业链,发展各种配套产业,能形成有效的集聚优势和影响力。通过空港的这个窗口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甚至可以考虑在机场内部的一个局部空间开展营销宣传,加强促进本地区会展相关区域文化内容的介绍与交流,让外来者通过空港了解会展文化,通过会展文化了解顺义的创意文化产业,最后了解顺义地区的文化风貌、文化生态、文化特色。这是提升顺义地区形象、加强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此外,可利用花博会、水上乐园、工业设计集聚区等文化资源,以奥运大道为引导,打造集文化、娱乐、体育休闲于一体的北京东北部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一方面可以提升本地区文化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对外来者的吸引力。如果再结合航空文化,开发出一些航空体验园、航空博物馆等与空港文化相关的项目,配合花博会、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工业创意设计园区,形成交通、体育、工业、生态等多维一体的文化体验项目,打造集聚优势,逐步形成顺义空港文化体验的高端平台,真正实现空港与文化新城的互动效应。(三)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的一体化

文化新城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兼顾临空经济区域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发展,围绕空港文化的重点,带动顺义区文化创意产业、生态旅游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提升。(1)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过多年培育,顺义区已经围绕空港建设了国展产业园、国际鲜花港、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北方新辉印刷基地、板桥创意天承集聚区等几个文化创意产业区,也吸引了一批有优势的骨干企业,汇集了一批以中国名牌、北京名牌、外来名牌为支撑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群。这些名牌企业群对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但从产业链的成熟程度来看,目前顺义区文化产业集群较少,特别是产业发展的配套能力仍然有待提升。同时,顺义区商业贸易环境有待完善,应加快形成为全区经济服务的现代化专业服务支撑体系,完善商务办公、文化娱乐、时尚休闲、零售餐饮等配套设施以满足顺义区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目前情况来看,在顺义区的文化产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缺乏文化原创能力,未能充分利用首都的科技优势培育其自主创新能力。顺义区要实现文化产业与金融的一体化,不能仅仅只是简单地召唤全国各地的经销商驻扎在顺义周围,而是要通过加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和政策扶持,服务周边的产业,让产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在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中逐步达到世界级企业的高度。(2)拓展生态旅游文化建设。协调好产业与金融的同步发展,还要进一步结合顺义的地区特点,顺义区的工业、农业、旅游等文化资源,要与顺义的临空经济发展协调起来。顺义被誉为“北京的乌克兰”,顺义花博会的成功也显示了顺义可以将自身的农业优势转化为一个文化板块加以开发和利用,从而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以绿色空港为平台,可以让顺义的创意产业文化走出去,同时也应该吸引资金、游客走进来。“五彩浅山国际休闲度假产业发展带”正在重点打造,顺义的龙湾生态旅游镇等乡镇生态旅游休闲产业,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要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优势,还应该联合周边的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焦庄户历史文化名村、金秋果品采摘节、安利隆生态旅游山庄、农业生态观光园,形成一体化的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同时,推进对民间文化、民俗、艺术的挖掘和保护,打造出一些民间文艺市场,从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内容开发出一些高端、时尚的旅游休闲项目,和本区域的生态文化、民俗艺术实现对接,利用相关展会、文化节庆活动的契机,加快市场化、产业化的步伐。特别是要利用空港的对外效应,加大宣传力度,对外传播顺义生态文化旅游的形象,同时借助打造国际航空港、文化新城的势头,提升顺义的整体环境和服务水平。(3)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现有的设施基础上,应该继续完善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通过加大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艺术剧院等文化场所的建设,满足区县内居民的文化需要。不但要坚持贯彻免费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同时要办出有特色、有文化品位的文化节目、展览,并通过相关政策引导,鼓励和扶持各个社区单位开展自己的文化活动,提升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顺义区的高等院校资源相对匮乏,这就需要加强与相关院校、企业、单位合作,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这样在为国际空港、国际会展中心、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提供高端人才的同时,也会提升区域文化素养,为未来顺义文化新城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智识基础与人才准备。二、顺义文化新城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契机(一)空港文化发展的不利因素(1)空港文化发展的目标群体不易确定。发展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有预先设定的目标群体。如果空港文化发展的目标对象是空港的乘客,那么,首先需要对乘客进行分类,然后找出不同类型乘客的差异化文化需求。目前国内的飞机乘客主要属于相对高端的人群。这类人群往往文化品位较高,文化需求也高,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这就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文化产品供给。例如高端的文艺演出,精品古玩字画鉴赏与交易平台,高端酒、茶的品鉴会及其他高端娱乐休闲活动。

如果空港文化发展的目标对象是北京居民,则又是另一番景象。北京居民的生活节奏非常快,平日里繁忙之余,利用节假日和周末,一家人偕朋带友到郊区放松度假、娱乐休闲已经成为时尚。鉴于北京常住人口数量庞大,文化需求从俗到雅层次多样,文化需求的市场极为巨大。顺义距离市区较近、交通便利,未来文化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针对这个群体,应开发以放松休闲、中低端餐饮、体育活动等内容为主的文化产品或场所。(2)发展空港文化的现实可操作性不强。虽然首都机场在顺义区,但是从历史到现在,从行政管理到地理区域,因为民航的特殊性,首都机场在顺义区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位。行政上不隶属于顺义,而是直属国家民航总局管辖。从地理上说,首都机场有高速公路直达市区,与顺义区看似密切,实则相对封闭,乘客下飞机后可直达市区而不需要和顺义产生什么关联,除非乘客有特殊需要,才会绕道顺义。这就产生一个难题,每年数量庞大的乘客群体,看似是庞大的潜在资源,可是怎么样才能让他们停下匆忙的脚步,愿意到顺义歇歇脚,进行文化消费呢?可见,顺义发展空港文化存在实际的困难。(3)大兴新空港的出现对顺义的冲击。大兴第二机场的规划和兴建,对于北京未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对于顺义而言,大型新机场建成后,必将分流一部分乘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顺义机场的客流量将达不到目前的水平,文化消费的潜在顾客必然会减少。这对顺义空港文化建设无疑是不利因素。不过,从长期来看,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未来人员往来更加频繁,顺义机场的客流量一定会达到和超过目前的水平。(4)现代交通的便捷性弱化了空港对顺义的价值。随着高铁在我国的快速发展,目前其运营里程已经是世界第一。高铁对航空运输构成了强烈的竞争关系。研究表明,2小时是高速铁路竞争的核心范围,当旅途路程为500~600公里,或者旅行时间为2小时左右时,高速铁路比航空运输更具竞争优势。而200公里以内的距离,又是小轿车的天下。(二)“花城”品牌有待进一步升级

由于其带来的不仅是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有明显的生态效益,花卉产业被称为“黄金产业”。顺义区具有优越的花卉产业发展条件,顺义区领导也紧紧抓住了这一重要特点,大力培植和发展顺义区花卉产业。2009年9月26日,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在北京顺义开幕,来自海内外1 300多家知名花卉企业参展。这次花博会打造了国际花卉物流港、国际鲜花港、和谐广场三个功能组团,在10天的时间里,4个展馆、6个展区内展出了各有特色的精品花卉,游客高达180万人次,成为自1987年中国花卉博览会创办以来,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影响最广的国家级花事盛会。

花博会的成功举办,对北京花卉产业的发展影响极其巨大。从此后四年的发展来看,顺义花博会为中国特别是北京花卉产业更好地融入世界市场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成为“北京顺义,绿色国际港”的又一张绿色名片,促进了顺义区新型文化产业的活力迸发,提升了北京和顺义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吸引数十家国内外花卉企业落户顺义。近几年来,顺义区在科技方面加强发展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新手段,在生产方面大力推动花卉的规模化、产业化,在流通方面积极培育现代花卉物流体系,吸引花卉企业入驻顺义。

虽然顺义区花卉文化产业已经取得了惊人而高速的发展,但要跟全世界最高水平的花卉产业相竞争,还存在一定差距,还需要区委区政府做出更多努力,使之升级。在这方面,我们应该考察花城之国荷兰的经验。荷兰的花卉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取得重大的进展,一个关键原因是政府部门积极参与、协调和管理整个国家花卉产业的运作与发展。政府部门制定花卉产业规划、政策法规等,并促进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及投入的开展。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与民间组织积极沟通,为收集花卉生产、交易等有关信息提供服务,通过与拍卖行谈判确保花卉种植者、批发商的经济利益。

最能体现荷兰政府部门服务质量的是它建立了一个快速高效的花卉市场营销体系。拍卖、批发、零售及大量出口构成了最具特色的荷兰花卉市场营销体系。其中,荷兰的花卉拍卖场驰名世界,拍卖市场的主要特征是公平、公开、快捷、高效。荷兰政府部门的协调能力也令人惊叹,他们积极扶持并沟通各个花卉行业的中介组织。荷兰花卉中介组织数量多、门类齐全,居全世界之冠。目前,在荷兰花卉产业价值链的各节点企业,几乎都组建了专门的中介组织。各类中介组织的主要职责是:根据政府授权行使管理职能;协调行业内部成员之间及本行业与其他行业间的利益关系,维护行业权益;为成员单位提供服务指导。(三)文化创意产业有待进一步整合

首先,近年来,顺义会展业发展迅猛。随着会展业在顺义区的兴起与发展以及相关轨道工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单位被吸引而来,产业聚集的优势开始得到充分彰显。会展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效应,涉及旅游、餐饮、住宿和交通等相关产业链条,对拉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良好的产业集聚优势。

其次,生态旅游文化建设的发展也令人瞩目。顺义花博会的成功也显示了顺义可以将自身的农业优势转化为一个文化板块加以开发和利用,从而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2008年,顺义区承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艇、皮划艇、激流回旋、马拉松游泳的比赛,让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今以田园风光、风景秀丽的顺义新城为背景,以奥运大道为引导,集文化、娱乐、体育休闲于一体的北京东北部最大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建成之后,将成为带动顺义新城发展的新动力。

最后,工业设计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优秀的工业设计能力,将为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开发和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顺义作为北京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拥有发展高效、快速、持续的工业实力,工业产值连续几年超过千亿元。顺义拥有众多的工业企业品牌、多种中国驰名商标和北京市著名商标。在众多的外资企业中,仅世界五百强企业就包括30多家。此外,顺义还拥有燕京啤酒、汇源果汁、首都机场、大龙地产、首都消防、东方雨虹、顺鑫农业等多家上市公司。近年来,顺义的投资环境也在进一步地提升和优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工业设计集聚区”必将带动全区工业及经济整体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随着以上文化创意产业的日益发展,顺义也面临重大的挑战,即如何实现多种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结合和整合?

在顺义区的文化产业中,在企业结构方面外商投资类型企业居主导地位,在创新能力方面有代表性的自主创新成果比较匮乏,特别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成果更加匮乏。三、顺义文化发展的亮点及基本思路

按照北京市“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发展战略要求编制完成的《顺义新城规划(2005—2020年)》,以实现“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为出发点,确定了“一港(首都国际机场和临空经济核心区)、两河(潮白河风景区和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三区(中心区、空港区、河东新区)、四镇(杨镇、高丽营、李遂、赵全营)”的城市空间布局。这不仅为顺义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其文化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

顺义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临空经济、汽车产业等多个突出的经济生长点,文化特质鲜明,底蕴深厚。顺义文化发展应着眼于充分发掘“利物善水,尚德明义”的顺义精神,依据《顺义新城规划(2005—2020年)》的基本要求,依托自然环境景观、人文民俗资源和现代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基础,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在大力推动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全面促进新城文化氛围和居民人文素质提升,塑造顺义文化新品牌、新形象。以下几个方面应是顺义文化发展的亮点:(一)打造机场临空文化

自从1959年爱尔兰香农国际航空港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临空经济的发展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进一步深化,机场对周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空前增强。一方面,临空经济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它以紧邻的航空业为依托,利用航空业及周边地区所提供的便捷顺畅的交通运输网络、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商务设施吸引了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等的聚集,提升了机场周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临空文化作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以及世界文化发展前沿的角色也日益突出。

北京“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开发临空经济区,发展临空产业,提升会展、物流业水平,构筑引领未来发展的高端产业功能区,并将机场所在地区“建设成为连接国际、国内的枢纽空港,打造成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临空产业中心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可见,临空区域是当前和未来顺义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引擎和核心。随着临空经济的迅速发展,临空文化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将日益突出。《顺义新城规划(2005—2020年)》确定了将“以首都国际机场为核心的空港区打造成为国际高端要素的聚集地和首都国际交往的枢纽空港”的目标,要求国际机场重点承担对外交通要求较高的职能,包括大型会展、商务、物流、先进制造和体育休闲的职能。这一要求为顺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依据。此外,空港开发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国内外交流、商务来往、商业推广、商务洽谈提供了便利条件;开发区周边多个知名的涉外别墅区和温榆河生态区,对中外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商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位于空港开发区B区的北京新国际展览中心运营也较为成熟,可为园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极为便捷的展示与资讯信息。

顺义空港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会展业。第九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将主题确定为“城市与会展文化”,深刻揭示了会展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表明会展文化已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渗透到了各大城市中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具备了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带动城市文化、引领城市特色的社会功能。正式落户临空经济带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将成为北京展览展会行业最重要最集中的举办地点,也将成为区域及会展行业的新地标,在会展文化领域独树一帜。要充分利用会展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塑造力和影响力,拓展会展业的规模和范围,推动会展业向着信息化、集团化、品牌化、专业化、创新化、生态化的方向稳步发展。

第二,设计业。临空经济区是北京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之一,空港开发区作为临空经济区的核心,以航空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产业支撑,知名大型企业众多,具有发展工业设计、广告策划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先导条件。要以工业设计、广告策划为重点,推进设计业的国际化、高端化、科技化。

第三,印刷出版业。目前,顺义空港区印刷出版类企业已达十余家,其中,雅昌彩印、奇良海德印务等企业不仅在业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而且对北京文化、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一步可充分依托这些企业,借助出版、印刷、装帧、策划等渠道,促进顺义文化、顺义精神、顺义品牌和顺义形象的传播。要采取措施吸引有较高人力资本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提升新城的总体竞争能力。积极引导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向新城聚集,大力引进符合高科技的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二)挖掘汽车工业的文化潜能

顺义拥有北京的汽车生产基地,既是临空经济区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北京汽车工业的龙头,是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在带动全区税收、促进区域发展上,顺义的北京汽车生产基地已经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外,在文化引领上,汽车工业实际上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潜力。

工业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当中新兴的重点领域,这中间即包括了一些搬迁、废弃的工业遗址被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园重新开发并焕发了新的生命,同时也有许多经济效益良好的工业基地,通过各种方式挖掘自身文化潜能,用自身经济发展带动企业、基地文化打造和宣传,同时也通过文化建设带动自身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甚至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内外,这样成功的例子不少。在国内,湖北十堰只是一座比较偏僻的三线城市,在区域上并没有优势,二汽在十堰扎根四十多年,有“三线建设”的历史因素,也曾经经历辉煌,发展了全国知名的东风汽车公司,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形势下,也正经历着外部市场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冲击和挑战下,十堰并没有把所有问题和注意力单一地放在生产和技术环节,而是比较长远地把目光投向了汽车工业文化的打造上。十堰首先将汽车工业文化与整个城市区域的精神打造联系在一起。十堰提出:是十堰汽车工业积淀传承下来的文化,培养并形成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兼容并蓄”的十堰精神。在理论和文化观念上对汽车工业文化进行提炼提升的同时,十堰在配套措施上也很快跟上,包括将汽车工业文化遗产纳入文化保护范畴,利用现有的汽车工业厂房和场所建设了汽车文化博物馆、汽车文化主题公园,使得城市区域发展形成新的活力,甚至带动了周边武当山等地的旅游开发。

在西方发达国家,将汽车工业产业与区域文化发展相结合,早已有了更加成功的经验。在德国慕尼黑,宝马汽车公司是整个慕尼黑城市的骄傲,但这并不是汽车工业生产单方面带动的成果。如果探究宝马公司和慕尼黑城市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城市文化的发展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是互相促进的。位于慕尼黑宝马全球总部的宝马品牌体验中心,也就是宝马博物馆,在1973年就已经建立了,随着汽车工业和城市发展不断修缮,现在宝马博物馆成了举世闻名的“宝马世界”。在这里不但可以看到这个企业不同时期的产品展览,更为关键的是,可以领略企业乃至整个城市的文化。在这座博物馆中,设计者还独具匠心地设计了专门的儿童服务中心,让当地的孩子们在领略汽车工业的历史以及奇妙的设计同时,也促进他们对本区域城市文化的认同。同样,在日本丰田公司,这样的博物馆甚至有两家,一家位于东京,一家则位于丰田公司总部所在地爱知县丰田市。在丰田市有超过八成的市民都曾在这家举世闻名的汽车公司中工作过,因此这里被建设成一座非营利的公益文化部门,作为当地居民的精神家园和寄托。这里不仅承载了城市居民的记忆,也增强了他们对城市区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和德国的“宝马世界”一样,这座博物馆不仅仅限于展示企业的文化和历史,同时也十分注重和当地居民尤其是少年儿童的互动,这座博物馆经常会有不少学生组成的团体参观,而博物馆的理念正是向他们传递“研究和创新”的文化理念。

城市区域文化打造在于突出亮点、发挥优势,北京汽车工业在全国位居前茅,而顺义是北京汽车生产基地所在地,2010年顺义北京汽车生产基地成为工信部第一批授牌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单位。在文化建设方面,顺义汽车文化建设也已经开始起步。早在2008年,随着新国展的建成,北京车展移师顺义,几年来车展规模不断扩大,参展水平、技术也日益提升,可以说大大促进了顺义汽车工业文化的品牌宣传和文化影响力。同时与新国展的国际汽车展览会相对应,更加贴近顺义本土区域的一些汽车文化建设活动也逐渐发展起来。例如在2008年,在顺义区后沙峪镇就举办了中国汽车汽配文化嘉年盛典。在这次汽车文化主题论坛活动中,有对汽车历史的回顾,有汽车知识趣味大赛,还有汽车改装现场展示等活动,与本地居民以及外来游客形成了很好的互动。在2010年,位于顺义区的长城华冠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举办了中国汽车设计大赛,这是本区域汽车企业直接参与文化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达成了区域企业和区域文化发展、传播的一次良性互动。

当然,与顺义的汽车工业正处于腾飞阶段一样,顺义汽车工业文化的打造,也是才刚刚迈出步伐。值得指出的是,虽然顺义是北京汽车生产基地所在地,但北京的汽车博物馆却设在了丰台,老爷车博物馆则位于怀柔。如何像德国慕尼黑、日本丰田市那样,通过建设与企业文化相关的文化设施,真正让自己区域的工业通过文化在本土生根?反过来,如何通过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力带动企业和区域的发展,形成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国内外已有一些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同时,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在顺义举办,应该借助这个契机和优势把文化名片打好,既宣传北京同时也要宣传顺义文化,借助车展的东风,将一些本土与汽车工业相关的文化节持续办起来,形成规模和影响力。顺义汽车工业的文化潜能如能被进一步有效利用,对推动本区域企业和顺义本身文化发展、促进本土经济和社会进步将会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三)保护文化生态,建设健康城市

城市化给人类健康带来了诸多挑战,包括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暴力与伤害等,造成了人口拥挤、助长了不良生活方式、导致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发。2012年底以来,北京连续出现雾霾天气,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对于城市良好生态环境、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生态文化、健康城市的打造不仅仅只是一个环境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问题。健康是在身体上、精神上以及人们与社会、自然交往之中保持健全的状态。良好的环境自然会为文化发展提供基础,而健全的、健康的城市文化发展理念同样可以更好地维护、发展城市生态。2010年,北京市委在谋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时做出了建设健康城市的决策,在2013年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上,也提出了建设“可持续城市发展与生态城市”的目标和口号,这说明未来城市与区域的竞争,不仅仅停留在经济水平和物质条件上,生态文化将是衡量城市区域发展的重要指标。在这一方面,相较于城区,顺义无疑具备更多可以倚靠的优势。兼顾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水资源保护,注重城乡统筹、以空港核心部分辐射和带动整个区域协调发展,无疑已经成为顺义发展与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

顺义新城的建设目标和一个基本定位是“绿色空港”。从1959年爱尔兰成立了香农国际航空港自由贸易区,建立世界第一个空港产业园区开始,空港就不再只是简单的交通枢纽,而是多功能、多层面、综合性的发展区域。其中生态文化是当前空港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例如欧洲第三大机场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就和荷兰整个国家的生态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机场的商店里到处都有荷兰的花卉,无时无刻不在宣传着荷兰的生态经济与文化。“绿色空港”不但在自然环境上有所体现,在其他领域的建设与发展也应该强调和突出这个“绿色”。实质上,北京提出的“绿色北京、科技北京、人文北京”的建设目标,在顺义区的发展进程中,“绿色”便一直是顺义的优势和资源。随着最近几年城市病等环境问题对于城市发展制约的凸显,顺义健康城市、良好生态环境的区域优势,已经逐步在经济发展领域体现出来,“绿色、滨水、生态、宜居”的办公环境,“五万亩水面、六万亩森林”环抱的新城,已经是顺义对外打出并且打响的名片,相对于交通拥挤且面临环境污染问题的城区,顺义自身的投资环境优势,对金融行业的投资者有很大的吸引力。

这种城市生态的区位优势,为顺义的文化发展提供助力,可以大力利用和发展。“二月新春”、“五月鲜花”、“十月金秋”三大系列群众文化活动,被誉为顺义的三大文化品牌。这三大文化品牌在北京市民中形成的良好效应,都与顺义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态文化不无关联。其中顺义的花博会,是将顺义生态产业和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对顺义的花卉文化、顺义区自身文化品牌是一个很好的对外传播。顺义还有亚洲最大的活体蝴蝶观赏园——七彩蝶园,其推出的“认识自然、崇尚文化、热爱生活”理念,把文化与自然生态结合在一起,受到了不少外来参观者的青睐。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被人誉为具有“自然、绿色、亲水”三大特征,绿化率超过82%,周边临近占地6.3万亩的潮白河森林公园,是一座天然的氧吧,现在已经建成了集文化、娱乐、体育休闲为一体的北京东北部最大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顺义区重点打造的“五彩浅山国际休闲度假产业发展带”,一方面发掘顺义区的民俗文化,另一方面也开发顺义区自身的绿色生态,包括金秋果品采摘节、安利隆生态旅游山庄、农业生态观光园在内的主题文化活动,打出的都是生态牌。特别是在建设绿色空港的过程中,顺义区围绕机场航空走廊,打造的五彩浅山休闲度假产业带、京密引水渠等绿色生态走廊,已经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形成集聚效应并加强对外推广。

区域生态文化建设,首先要通过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治理水资源和空气加强区域生态的保护,更进一步的是要让文化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形成明晰思路和规模影响。宜居城市需要清水蓝天,也需要完善健全的生态文化来适应城市居民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其次加大推进生态旅游项目、绿色健康活动的开发和举办,通过媒介加强“花城”文化形象的宣传与推广,并与其他绿色生态文化项目活动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文化品牌,以此促进相关绿色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拉动区域绿色经济,助力社会发展,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一体化发展。最后,健康城市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民生,使城市变得宜居,让居民生活更加美好。当前顺义绿色空港对绿色经济、生态文化的建设,尚停留在以自然生态资源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层面上,建设健康城市还需要建立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让文化资源为自身区域、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服务,并更好地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在生态文化方面形成规模链条和集聚效应,在通过生态文化吸引外部资金、旅客,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完善顺义城区和其他经济欠发达区域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剧院等文化场所设施建设,提升本地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品质,促进城市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使文化新城建设惠及每一位居民。

课题组负责人

肖承继,男,1965年生,大学本科,顺义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研究方向为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课题组成员

石峰,1970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副编审,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学。

常书红,1971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

杨志,1977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

北京市市辖区政府绩效考评制度创新研究

——基于北京市顺义区政府绩效考评实践探索中共北京市顺义区委党校课题组摘要:依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及党和国家关于改革与发展的新部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目标,探索改进和完善北京市市辖区政府绩效考评机制的路径和策略。通过对新形势下相关政府绩效考评的概念原理、学术观点、政策文件的理论研究和北京市顺义区委个案的实证研究,分析了北京市市辖区政府绩效考评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从考评主体、考评内容、考评方法以及考评结果运用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关键词:绩效考评;制度设计;对策建议

政府绩效考评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有效工具。政府绩效考评制度创新研究是现代公共管理的前沿课题。政府绩效考评工作长期以来一直是各国政府和专家学者关注的核心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市辖区政府在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改进和完善市辖区政府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对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