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唤醒智慧家教(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12:06:49

点击下载

作者:诸葛玉堂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唤醒智慧家教

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唤醒智慧家教试读: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诸葛玉堂老师通过列举家庭生活中亲子相处中存在的最常见的问题,详细地讲了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所起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他把实用性强的观点揉碎后融入到真实故事中,他在剖析教育观点时,引用了古今中外经典而又生动的名家教子案例,让读者朋友在享受亲切、温暖的故事之余学到具有实操性的教子方法!

推荐序(一)

父母的使命与智慧:教育孩子

与玉堂结识于华商书院——当前中国国学教育的第一书院。国学的教育,最先举起这面旗帜的是时代的领袖们。最先觉醒的一群人是有责任感的教育者和现实中遇到诸多问题的企业家。其他很多人还在错误中坚持,在寻找中徘徊,自己的痛苦还在持续,错误的行动还在延续。也许,成年人自己学习不够所带来的问题只能自己承受。但让人痛心不已的是,那些处在成长中的孩子们,因为成年人自己不学习、不觉悟,而让孩子们受到了诸多的伤害,每每遇到,总是让人痛心不已。

很多成年人都在追求着自己的成功,但对于把孩子培养成了什么样的人这样重要的问题,很多家长却没有用心思考过。实际上,孩子就是成年人的未来。如果忽视了这一点,让孩子的成长出现了某种问题,仅此一项,就足可以让成年人的一切成就变得毫无意义。

现在的问题是:大部分家长不是孩子教育方面的专家,却又经常在教育孩子。如果父母错了,孩子就会被引领到错误的方向上,真是细思极恐!

教育,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也是事关每个家庭和孩子未来的重要工作。玉堂矢志不移地追求自己心中的教育理想,让我十分感动。为他的伟大追求助力,也是我的荣幸,也希望玉堂所从事的教育能够造福千千万万个家庭和孩子,这就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重视的伟大事业! 

下面,结合我自己几十年从事教育的经验教训和学习所得,将孩子教育中一些重要问题的感悟与大家做一个分享,也算是对玉堂所追求的教育事业的一份助力!(1)成年人的共识与默契

对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全体成员的协调与默契,对于孩子成长最大的危害往往就来自于家庭成员之间完全不同的做法,有人溺爱,有人娇惯,有人严厉和粗暴,这一切同时存在时就会让孩子的生命出现迷茫。如果明白了这一点,成年人之间就要进行讨论达成共识,不能因为成年人的观点做法不同而在孩子教育上出现冲突。夫妻之间、祖辈之间,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上就哪些问题达成了共识,并且在自己的行动上在认真地践行呢?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就谈不上对孩子的教育,甚至可能对孩子产生伤害。因为成年人自己的愚昧而让孩子在人生中产生了不知所措的迷茫,就是一种罪过。(2)成年人的自我教育

孩子的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有人认为是从早教开始,有的人认为应该从胎教开始。实际上,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成年人的自我教育开始,应该在没有生孩子之前来完成我们成年人对自己的教育,这是我们对于孩子进行教育的最必要的前期储备。若是缺乏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前期储备,在没有良好自我状态的时候生了孩子,在没有必要的储备的情况下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就会成为成年人愚昧无知状态下所进行的一场悲惨实验的“小白鼠”。你们家是在做教育?还是养老鼠?(3)氛围熏陶是教育孩子的根底

生育孩子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当准备好了这一切的时候就可以考虑生孩子,让孩子在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就能够沐浴着一种温馨、友善、乐观、美好的和谐氛围中。在孩子没有出生之前,父母的所作所为都会对孩子产生先天的影响。对此,父母应该有一种清晰的认识,那就是自己的所作所为都会传递给还没有出生的那个小生命。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当然就知道我们应该想什么,应该说什么,应该做什么,这一切作为就是给未来的孩子最好的礼物,应该认真持续地做下去。由此可见,没有成年人的自我优化、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就谈不上胎教。如果父母在这个阶段没有完成自己自我的教育,就会成为孩子出生后先天的亏欠,就会成为后续人生中一些灾难性的根源。(4)成长,就是智慧地面对现实

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就会接触到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人和物,即使是最美好的环境当中也会有一些不良的东西的存在,这并没有什么可怕的。相反,若是一直让孩子待在一个没有任何问题的环境中,孩子的成长反而会出现更大的问题。成年人要懂得这样一个道理:真实的现实,就是孩子成长和成熟的最重要的现实营养,关键是孩子在用什么样的方式看待在现实中所遇到的各种人和事。当然,年幼的孩子还没有足够正确和智慧的能力来进行分别和判断,这就需要父母的引领。如果父母能够做孩子的朋友,那么就能够跟孩子一起来讨论他所遇到的各种人和事。如果父母是智慧的,那么他对孩子的引导就是正向的和具有智慧高度的。否则,就可能借着孩子遇到的事情把孩子引向错误的方向。(5)对孩子训斥与责罚是愚蠢的教育

孩子因为无知或者年幼而犯的错误,不应该受到责罚、训斥和打骂,因为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在犯错中进行认识和提升的,关键的是在这样的时刻,孩子周围的成年人是否能够心平气和地帮助孩子认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教会孩子不再重犯的方法。若是没有这样一个循循善诱、方法得当的过程,被训斥的孩子只能心生恐惧,却不能因为犯错而得到进步与成长,这样的训斥就不能算是教育,而应该是一种对孩子所进行的“叠加伤害”。(6)帮助孩子立志是教育的关键

在孩子的成长中,除了针对现实生活的分析和引导之外,最重要的力量就是要让孩子能够早立志、立大志,立志就是让孩子早一点懂得未来要做什么样的人,只有做人的目标明确,孩子的成长才会拥有强劲的牵引力。在立志这个问题上,最核心的一个要素就是要让孩子找到历史和现实中自己的偶像(必须是正面的、有高度的),因为只有具体的才可以进行更加有效的模仿与学习,因为在孩子学习当中最核心的方式就是模仿。若是孩子没有立志,那么孩子就会被现实中琐碎的事情所缠绕,这种缠绕的过程会在他成年后伴随他很多年。实际上,成年人的很多问题就是因为在童年的时候没有立志,所以才会被具体的琐事和人间的俗情小利所纠缠。既然这是我们成年人的教训,就不应该再将这种教训复制在孩子身上,这是每一个成年人对孩子的基本责任。(7)让孩子书写自己的故事

对孩子的教育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来完成的,所以在孩子遇到一些事情高兴或者苦恼时,成年人,包括父母长辈和老师,是否能够耐心地跟孩子一起来分析他自己的这个故事,通过这样一个个的故事让他认识到事物的规律、别人的需求和自己存在的误区与错误,并手把手地教会他正确的做法,这是教育当中最最基本的过程。如果成年人没有耐心帮助孩子来完成这样一个过程,一个孩子在他的成长中就会只有一系列的事件和遭遇,而没有通过这些事件和遭遇得到的成长,这就是一个被浪费了的童年。一个合格或者优秀的父母,能够让自己的孩子拥有自己很多美妙的童年故事,这每一个故事都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阶梯,也是孩子可以观察自己成长的一个个的鲜活案例。(8)成年人不比孩子聪明

成年人,拥有比孩子多的经验和知识。虽然经验和知识对于孩子未来的生活都很重要,但更要清楚地知道,孩子都是有灵性的,仅仅用一些世俗的知识和经验来充填孩子的心灵,可能会阻碍孩子高级的成长。因此,最保险的办法就是成年人首先对自己的有限理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要一味去培养一个听话的孩子,而是要培养一个会进行自主、正面和高级思考的孩子。只要父母没有教育出一个比自己更加优秀的孩子,教育就是失败的,这是衡量父母教育的一个核心的标准。(9)为孩子安装高级生命程序

生命只是一个载体,生命的本质在于这个载体上安装了什么样的精神程序。毫无疑问,经过历时几千年、无数人用生命换来和检验过的人类文明,是人间最高级的文明智慧程序。若只是限于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而没有让孩子亲近圣人、伟人和英雄,那么孩子生命中装载的就是一些普普通通的或者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那样的程序。只是拥有这种普通程序的孩子,在成年之后要想变得优秀和卓越就会非常的困难。中国人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有几千年世界公认的优秀文明,这些优秀文明就是我们每个生命由平凡到不凡、由普通变卓越的精神营养。所以,用圣贤、伟人和英雄的智慧武装孩子的灵魂,既是传承民族文化血脉的需要,也是每个家庭、每个父母、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的路径和营养。若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满足于孩子上学的时候考个高分或者求助于某些神奇的大脑开发,那么就可能让孩子的生命走偏。(10)生命成长的营养平衡

你是想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我们不仅仅是要培养一个学识渊博的孩子,还需要培养孩子拥有健康的、超越一般人的体魄和心智。圣人孔子提出一个君子的标准,就是要做到“文质彬彬”,也就是“文”与“质”这两个方面要有一个很好的配比,如果这个配比出现了问题,要么就会因为学习知识多了而变得迂腐,要么就会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而变得粗野。当然,任何一个优秀的生命,要想做出一份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健康的体魄、开放的心胸、坚强的意志和连续不断的学习与自我突破的能力。要完成这样的一个过程,每一个家长就要终生做学生,在生活中要做一个修行者,在自己的心灵和精神上要成为一个信仰者。这是家长自我教育和教育好孩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导师,知名国学教育专家 齐善鸿

推荐序(二)

我是一个有34年教育经历的实践者,在看到诸葛玉堂老师亲笔写的这本书后,让我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欲望。

家庭教育在没有父母持证上岗的现实面前,更多的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灭火队员式的状况,父母平时学习的那些所谓的教育孩子的方法,都是以达到教育、驾驭、控制孩子为目的,把孩子培养成父母预设的样子。但我想提醒的是,父母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时,常常忽略了自己该反省什么?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不能下岗的终身老师,究竟该怎么教育孩子,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呢?——这,才是父母要反省、反思的问题。

在独生子女政策出台后,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在父母输不起的心态下、在我们这代人吃尽了苦头不能再让孩子吃苦了、在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教育、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观念的指导下,父母们抛弃了父辈家庭教育的做法,开始教育自己的孩子。鲜有针对孩子的个性爱好的发展规划、鲜有对孩子该如何成长的深度思考、鲜有对孩子使命的激发、鲜有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鲜有对父辈家庭建设中对孩子影响的深度思考,有的是让孩子享福、替孩子着想、替孩子做事、替孩子解决问题……

这样教育出的孩子就是当下的现实中的孩子,也是在社会大背景下形成的社会现实:没有安全感——不敢救死扶伤、没有底线——食品作假太疯狂、没有社会责任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出了问题,社会就会出现问题。反过来,社会出了问题,也一定是家庭先有了问题。

我曾带学生去山西闻喜县裴柏村了解,为什么这里是中国的宰相村?

闻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绝

无仅有。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在上下两千余年间,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

裴氏家族为什么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在于他们重视教育,自强不息,顽强拼搏。“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是裴氏家风的主要特征。裴氏曾有家规,“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谨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义”。裴柏村至今仍保留着重视教育的传统,几乎家家门楼上都有“耕读传家”的大字。

因此,要想教育好孩子,先要建设好家庭,从自己开始孝敬老人,整齐门风。家庭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自己是孩子的镜子,父母自身的成长尤为重要。

诸葛玉堂老师原创的这本教育孩子的书,于故事之中娓娓道出家教之道,于细微之处悟出家教之术。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孩子之爱心、对父母之道义、对社会之责任。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阐述了家教之道,是难得的手边书。

少年强则国强!相信亲爱的读者,您一定在这里收获至宝。国敬华于北京仲夏

推荐序(三)

初识诸葛玉堂老师,是在他讲的“生命觉醒”的课堂上。

说实话,在听诸葛玉堂老师的课前,我曾经犹豫不决,因为我本人从事教育工作多年,而且多次举办亲子教育培训班,也帮助过不少父母解开教子的困惑。但当我翻看了诸葛玉堂老师的微信后,被他微信圈里发的文字所感动,他说的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感恩”。我和他在微信上有过几次沟通,他的为人谦虑和处处感恩的心态,令我感觉到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教育者。所以,我决定去听他的课。

当诸葛玉堂老师走上讲台,用带有温度的声音开口讲话时,我立刻被吸引了。

诸葛玉堂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胆小自卑,害怕在超过两个人的场合讲话,更不敢跟人交往。父母认为他心理有问题,就带他去看心理医生。

医生耐心地听了孩子的“病情”后,他轻轻地握住孩子的手,亲切地说:“恭喜你,有这么好的优点。”

孩子一惊:“你的意思是,胆小是人的优点,那么勇敢却成为人的缺点了?”

医生微微一笑,说:“不,勇敢是优点。而你胆小是因为谨慎小心,说明你做事牢靠,不容易出乱子。但因为勇敢会影响其他人,所以,人们更重视它。这就好比黄金和白银,人们比较重视黄金。”

见孩子依然一脸困惑。医生问道:“你喜欢啰嗦、唠叨的人吗?”

孩子摇摇头。医生温和地说:“如果你看过巴尔扎克写的小说,就会觉得这位大作家其实既唠叨又啰嗦的,他在写一个小细节时,会婆婆妈妈地讲半页纸。可是,这正是他作品的特点,我们能说这是他的弱点吗?”

孩子天真地笑了,摇了摇头。

医生又问:“你是不是讨厌醉鬼?”

孩子点点头:“很讨厌。”

医生说:“可唐朝大诗人李白就是大酒鬼——”

孩子急忙打断医生:“不对,李白是爱喝酒的大诗人,他很多名诗都是酒后写的呢。”

医生赞道:“你说得很对。弱点在不同的人身上,会呈现不同的色彩:有的酒鬼就是一个酒鬼,喝醉了害人害己;但李白却是栖身于酒中的诗仙。”

见孩子连连点头,医生接着说:“我觉得所谓人的弱点,其实就是一个营养不足的优点。比如,假如你是一个随时要上战场的战士,那么胆小就是弱点;但若你是一个司机、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那么胆小谨慎就是可贵的优点。所以,你与其想办法克服它,不如想办法增长自己的学识、才干,当你拥有足够的见识、高远的眼界和宽阔的胸怀时,即使你想当一个胆小的懦夫,都很困难。”

孩子听后开心地笑着点了点头。

诸葛玉堂老师总结说:“天底下没有完美的孩子,但更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只要父母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孩子,就会发现,你的孩子身上有很多潜力值得开发。他或许不能成为完美的人,但他一定会成为具有自己特性的孩子。”

在那堂课上,诸葛玉堂老师不但列举了他教育孩子的小故事,还让学员上台分享他们教育孩子的心得……他多次强调:“我们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先让自己觉醒,用一份清醒的爱来爱孩子。孩子是一棵幼苗,是一张白纸,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他的思想和个性从他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属于他。孩子能否拥有快乐的人生,取决于父母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

可以说,听诸葛玉堂老师的“生命觉醒”的课程,能让我们真正地感觉到教育其实很简单。

这堂课之后,我和诸葛玉堂老师成为朋友。我们经常在微信或是电话中对教育问题的探讨。我得知他在写一本关于教育的书时,非常兴奋,主动提出先读为快。于是我便有幸成为第一个读他手稿的读者。

读完后,我激动不已。文如其人,用在诸葛老师的身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他的文字,跟他本人一样,带着让人舒服的温度,像春天黄昏的风一样,柔柔地吹进我们心涧,轻拂着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部分。

在书中,诸葛玉堂老师把实用性强的观点揉碎后融入到真实的故事中,他在剖析教育观点时,引用了古今中外的经典而又生动的案例,让读者朋友在享受故事的同时学到教子经验。

相信此书问世后,一定不会辜负各位读者朋友的。我一味地说书好,你可能会怀疑我有夸大之嫌。现在网络上流行一句话叫:空口无凭,有图才有真相——你只有买一本诸葛玉堂老师的书,打开细细读、认真品,将会让你获益匪浅!王芳

Chapter 1.父母的觉醒之旅:遇到孩子,发现美好的自己

1 父母先成为优秀的自己,才能做优秀的父母

我女儿七岁时,有一次,我送她到离家附近的一个国学班参加学习。期间,有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向我走来,问道:“请问您是诸葛老师吗?”见我点头,她又指着我身旁的女儿问:“她是您女儿吗?”

我并不认识她,仍然报以礼貌地点头。这位母亲惊喜地说:“诸葛老师,难怪您家女儿的学习好,原来她有您这个当教育专家的爸爸啊。我早就想听您的课,可一直没有机会。我听说您举办的“生命觉醒”的课程,是针对我们当父母,那些听了您课的父母,后来都教育出了优秀的孩子……”

这位母亲在跟我说话时,她旁边的儿子用手抻抻她的衣角,想说话,却被她训斥:“你这孩子就是不懂事,没看到大人在说话吗?”说着她一指我女儿,“你看人家不但成绩好,国学学得也比你好。这几年,我不工作,还不是为了你,你报的英语、奥数、钢琴这么多班,不都是我专门接送你?你怎么就不知道感恩呢?”

孩子被母亲当众批评,感到没面子,就生气地转身跑开。她见状连忙去追,边追边骂着孩子。

上例中这位母亲对待孩子的场景,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几乎是比比皆是。甚至于连我们自己,在孩子面前扮演着同样的角色。在我们眼里,孩子一旦有令我们不满意的举止行为,我们总数落不止,接着抱怨为孩子做出的牺牲太多,让孩子对我们唯恐避之不及。时间长了,会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差。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身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其实都是我们大人自己的问题。我们要想让孩子变得优秀,首先我们得成为优秀的父母。而要想成为优秀的父母,我们必须先成为优秀的自己。

纵观中外那些优秀的人士,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有一对优秀的父母。

比尔•盖茨成为世界知名人士后,很多人在惊叹他的成功时,都在想:“是什么样的父母培养出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的?他们有什么家教秘诀吗?”

面对人们这个问题,比尔•盖茨父亲用一句话给予了回答:“我一直奉行的教育理念,就是引导盖茨的天赋,给他自由成长的空间。”

比尔•盖茨出生在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律师,母亲是美国联合慈善总会的领导者之一。比尔•盖茨童年大部分时间是与书和母亲相伴度过的。

父母认为,孩子在学前教育中,培养阅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于是,在母亲的影响下,他喜欢上了阅读。最喜欢读《世界大百科全书》。为了满足他的阅读量,父亲购买了大量的书籍。

为了培养孩子的协作和竞争能力,父母会在大规模的家庭聚会中,跟孩子做着两人三条腿、用勺子掂鸡蛋等游戏。“这些活动使孩子们能够从一个延伸型的大家庭中感受并理解关爱。我相信这些是帮助他们取得成功的要素。”盖茨的父亲说。

小盖茨在11岁时处在叛逆期,有时会跟母亲发生冲突。最厉害的一次冲突是在餐桌上爆发的,当时,他对着母亲大喊大叫,总是做调停人的老盖茨将一杯水泼到儿子脸上。随后,他们将儿子带进了心理诊所。

对于这段经历,比尔•盖茨回忆:“医生说和父母作对毫无益处,父母做什么都是为我好。我竟然由此改变了想法。”医生同时也开导盖茨夫妇,他们应该给儿子更大的自由。

这次心理咨询让夫妇俩下定决心给儿子转学。他们把小盖茨送到西雅图收费最高的私立学校之一——湖滨中学,这里正是以自由闻名。学校里的各种协会和兴趣班让孩子们得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小盖茨很喜欢这里的气氛,觉得大人们不会装模作样。小盖茨与父母的关系慢慢缓和起来。

老盖茨夫妇像许多望子成龙的父母一样,开始帮儿子设计未来——进入哈佛法学院,成为律师。1973年,比尔•盖茨以优异的成绩被哈佛大学法学院录取。让父母没有想到的是,喜欢计算机的比尔•盖茨在大二时向父母宣布,要从哈佛辍学,然后到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创办微软公司。

那时,大学生休学一段时间去社会实践在美国是很普遍的现象。所以,父母尽管不同意,但是为了尊重孩子的意愿,仍然答应了。这样才有了今天的比尔•盖茨。

应该说,盖茨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教育的精髓,渗透着西方文化崇尚自由和个性的精神,这恰恰是我们东方文化经常欠缺的一点。

虽然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各有不同,但是国内外的基本教育理念却是相通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分和长处,相对国外这种教育方式,我们中国大多父母的教育则是打着“爱孩子、为孩子好”的旗号,来压制孩子天赋。

在我们周围,大多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者。他们因为自己不优秀,就想让孩子代自己出人头地。于是,想尽一切办法“逼”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当孩子背上父母的诸多期望和梦想时,他们就像游戏里的那只蜗牛和童年里的歌谣一样,背着重重的壳,一步一步地朝着父母梦想的方向爬去。长期负重的学业,让孩子脸上出现与年龄不相称的忧愁和痛苦,轻者让他们变成学习机器,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重者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离家出走等极端方式。

相信做了父母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孩子刚出生时,我们怀着为人父母的喜悦,在为孩子设计未来生活时,更多的是希望他能过得开心、幸福!然而,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会改变初衷,出现各种攀比。如图1-1:

在父母看来,他们觉得只有亲眼看到孩子过上了他们心中所幻想的“好”日子,他们才算是尽到了责任,才算是成功,才称得上是优秀孩子的优秀父母。

有一年,我在北京举办“生命觉醒”的课程时,有不少父母对我说:“诸葛老师,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儿子进入名校读大学。”“诸葛老师,我们夫妇俩没什么文化,之所以这么拼命赚钱,就是想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如果有机会,送他去国外留学,将来做一份体面的工作。”……

我看着这些焦虑的父母们,问道:“你们为孩子设计的这些未来规划,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吗?”“我们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他好,他怎么会不同意呢。”

父母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

我提醒道:“孩子的未来如何,我们谁也决定不了。他的未来,三分之一靠他的努力,三分之一靠天赐的机会,三分之一靠父母的正确教育。努力和机会,父母决定不了,只有正确的教育,是父母值得花费心思的,所以,你们要做的是如何让他们有一个强大的心理。只有心理强大了,才能让孩子在变幻莫测的人生道路上,具备承受苦难、争取幸福的能力。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你们为他铺垫再多的路,都会变成死路的。”

他们听后,沉默了。

我一直坚信,父母只有先成为优秀的自己,才能做优秀的父母。凡是优秀的父母,给孩子的教育都是最合适的教育,即对孩子进行“因材施教”。这就要求父母要做到以下几点,见表1-2: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很赞成周国平的话:“孩子——我们对于这个被自己缔造的生命,付出了无条件地爱,而这份爱却未必是对他好的。学习怎样做一个好父母,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修行。”

2 让孩子走出“复制”的人生,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有一年,我在某市举办“生命觉醒”课程时,父母们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诸葛老师,怎么才能让孩子像他们班上成绩好的同学那样,变得学习啊?”“诸葛老师,您是怎么教育您的孩子的,我听说您的两个孩子,不但学习好,平时也特别懂事。”“诸葛老师,我怎样才能把孩子教育成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不让我操心啊。”……

我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要把孩子教成别人家的孩子呢?”“别人家的孩子听话,不让大人操心呀。”他们异口同声地说。

我耐心地说:“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就像世界上两片不一样的树叶一样,我觉得,让他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比让他当复制的‘好孩子’更好。”

听了我的话,他们都愣住了。

从事家庭教育这么多年来,我不但研究国学中的文化精髓,也对国外家庭教育的理论和案例进行过研究。我在平时举办“生命觉醒”课程时,也接触过许多这方面的真实案例,这让我得出一个结论: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最成功的家庭教育方式,不是让孩子变得多么优秀,而是让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十几年前,有一对夫妻带着他们进入青春期的儿子,专程从千里之外的城市赶来向我求助。

当时,他们的儿子十三岁,刚上初中,个头很高,耷拉着脑袋跟在父母身后,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这是诸葛老师,快向诸葛老师问好。”母亲厉声命令孩子。

孩子的头垂得更低了。“这孩子越长大越不听话。”母亲抱怨道,“我弟弟家的孩子,比他还小,却比他懂礼貌,一见到大人就亲热地问好,你再看他,我让他喊都不喊——”“他跟我小时候一样,不爱说话。”我说着向这位母亲使了一个眼色,不让她当众训孩子,然后我把头转向男孩,微笑着问道:“你平时喜欢什么运动?”

听了我的话,孩子抬起头看我,眼睛里充满了喜悦:“踢球。”“光知道玩,不知道好好学习——”父亲插嘴。

我一直认为,当众批评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大忌。所以,我趁机对孩子的父母说:“您们在外面等我,我先跟孩子谈谈。”

那天,我跟孩子谈得非常愉快,孩子告诉我,他喜欢运动,将来想当记者。说到这里,他有点不好意思:“老师,我语文不好,特别是作文,您说我这样子能当记者吗?”

我鼓励他:“只要你想当记者,以后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不管将来考上什么大学,你都要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一定要相信自己能行。”

孩子听后信心大增,向我表示,一定要尽最大能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后来,我再跟孩子的父母谈话时,这位母亲继续抱怨:“我表姐的儿子,跟他同岁,画画得好,在区里得过奖;我们邻居家的孩子,作文写得好,在校刊上发表文章;他小学同学跟他都是在小学学奥数的,他同学在全国比赛中拿过好几次奖,他一次都没有。”她长叹一口气,“我家孩子,真的是没一点优点……”

我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性,这需要父母去发现并为他指出方向,让他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不要老是指责孩子,多给他希望。”“诸葛老师,您说我家孩子这个样子——”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他将来能像别人那样过得好吗?”

我问道:“你们觉得什么生活才算好的呢?”“这个——”他们一时回答不上来。

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的人生,需要孩子来完成,他将来过得如何,我们都无法左右。所以,身为父母,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希望,多听听孩子的心里话。”

后来,他们又听过我的几次课后,渐渐地有了变化,跟孩子关系也好了起来。

2015年的暑假,我接到男孩的电话,他在电话里高兴地对我说,他考入了某大学的中文系。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父母要想让孩子在这个舞台上做主角,就不要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们,这样只会压抑孩子的需求和情绪,慢慢的会让他们脱离真实的自我,压制自己的潜力,成为许多“优秀”孩子的“复制品”。

有人说,教育是根雕艺术,不是泥塑艺术。根雕是按照树根本来的样子,经过艺术家的精雕细刻,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精美艺术品。教育孩子亦如此,要根据孩子的特质,对他进行耐心地引导,去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是像“泥塑”那样,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模式,塑造出一批和原型一模一样的艺术形象。

伊伦娜和艾芙是居里夫人的两个女儿。对于女儿的教育,居里夫人采取的就是“根雕”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居里夫人像做科学研究一样,对两个女儿进行细心的观察和比较。渐渐地,她发现两个女儿的天赋是不一样的,大女儿伊伦娜喜欢数学,对数字非常敏感;小女儿艾芙则喜欢音乐,一听到音乐,她会随着旋律摇动身体,嘴里哼出的调子也很合拍。

在了解了两个孩子的兴趣、特长后,居里夫人在平时教育中,会特意鼓励她们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一段时间后,居里夫人又发现伊伦娜喜欢科学,并且有较强的推理能力,智力和反应像父亲,于是就为她创造机会,让她接触实验操作。

在居里夫人的精心教育下,1935年,她的大女儿伊伦娜及其丈夫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而她的小女儿艾芙,通过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家和记者。

每个孩子就像两片不一样的树叶,都有专属自己的独特个性和禀赋、优点和潜质。作为父母,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生导师,你要懂得尊重、保护并且顺势引导孩子的天性,这样才能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父母的正确教育和爱一样,是孩子茁壮成长的阳光和雨露!所以,父母是孩子的发现者、探索者和侦察者,而不应该是孩子的评判者、塑造者、改造者。要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做自己,力求做到如下几点,见图1-4:

为什么孩子在父母眼里,总会有各种“不好”?其实,孩子的这些“不好”,都是父母造成的。有时候,父母要求孩子不能做这不能做哪儿,是怕他做得不好,给大人找麻烦,而不去觉察孩子做这些事对孩子有无好处。

父母让孩子变得“优秀”没有错,但如果把孩子培养成别人家孩子一样的“好”,一样的“优秀”,就有东施效颦之嫌了。

若孩子是一棵参天大树,你非要按一朵花那样培养他,自然会出问题的。花有花的娇艳和芬芳,树也有树的茂盛和伟岸,是不能搅合在一起培养的。与其不停地羡慕别家“优秀”的孩子,不如多观察、多欣赏自家孩子,这样能让你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潜能,让孩子成长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对待孩子的教育,父母要像居里夫人一样,用一双“根雕”艺术家的慧眼,善于发现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然后在生活中对他耐心地指导、精心雕琢、用心培养。让让孩子长成他自己的样子,而不是别人家孩子“优秀”的复制品。这才是父母的修为和功德!

3 我们给予孩子生命,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有一次,我在给学员上“生命觉醒”的课程时,向他们朗诵了纪伯伦写的一首《致孩子》: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以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上了那静止的弓。

我朗诵完以后,问台下做父母的学员:“你们听后有什么感受?”

听了我的话,他们面面相觑,过了很长时间,一位学员才问我:“诸葛老师,我有点不太明白,您讲的课跟这首诗有什么关系?”

我笑着说:“当然有关系。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意思是,孩子的精神和灵魂,是属于他自己的,任何人都不会强行植入到他的身体里。”

所以,我们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要特别注意保护他的独立思考能力,保护他自己的思想,让他自由地去发挥。

我女儿八岁那年,有一次,我带她到家附近新开业的超市,回到家后,我无意中发现,收银员多找了我十元钱。我立刻拿着钱往门外走,准备还给店主。

我刚走到门口,女儿从她房间出来,问我去干什么?“去还收银员的钱,那位阿姨算错了,多找了我十块钱。”我给女儿解释。“爸爸,我觉得你现在去还钱不太合适。”女儿冲着我说。“我们可不能占这个便宜啊。”在一旁的爱人见状,笑着对女儿说,“人家开店多辛苦,说不定收银员阿姨少收十块钱,被发现后还要被罚呢。”

我和爱人对女儿的教育早已经达成了共识,在我们看来,女儿有一个美好的德行,远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妈妈,我没有让爸爸占便宜。”女儿一脸认真地分析,“我只是觉得爸爸现在去还钱不合适。”

女儿的话引起我的兴趣,我停住脚步,转过身,笑着问她:“那你说爸爸什么时候还钱合适?”“爸爸,我是这样想的。”女儿小大人一样分析,“你看啊,这店是新开业的,人那么多,找错钱是难免的。可是,因为收银员是老板雇的,如果你现在去还,顾客多,不小心被老板发现了,她非但不会因为你还她这十元钱而高兴,反而会怀疑收银员是否能胜任这工作。如此一来,收银员阿姨也会怪你的。”“哎呀,你快去还钱吧。不就是十元钱吗?哪里有这么复杂。”爱人催我。

说实话,当时,我也觉得女儿多虑了,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对女儿有这么多想法感到好奇,就故意说:“依你的话,是不是这钱就不用还了?”“当然要还了。”女儿大声说,“你和妈妈不是一直告诉我不能贪别人便宜嘛。我只是说你现在去还不合适。”“那你说什么时候还钱合适?”我饶有兴趣地问她。“这个嘛,我现在还没有想好。”女儿犹豫着说,“不过,我觉得应该等客人少时,老板和其他人不在场时,去还钱更好一点。”

女儿的话提醒了我,站在我们这个角度看,对方找错钱,我们去还,对方应该感激才对;但是,如果站在对方角度想呢,就是另一种情景:当着老板或是其他员工、顾客的面还钱,老板会觉得员工工作不到位;当着顾客的面还,员工会感到自己没有面子……

后来,我当场表扬女儿考虑事情周到,接着把这件事交给女儿去处理。结果怎么样呢?超市的收银员居然跟女儿成了朋友。

原来,女儿去还钱时,先是把收银员叫出来,向她讲了事情的经过。收银员听后,直夸女儿想得周全。

法国的著名风景画家柯罗晚年曾说:“我每天早上醒过来向上帝祈祷,让我像小孩一样天真地看世界。”我岁数越大越明白这句话,孩子们都是我的老师。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观察孩子,你会发现,孩子的思想比我们成人更成熟、纯粹、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我一直认为,孩子独立的灵魂,就是孩子独立的个性,当然,我说的这种个性,并非是不入流的“特立独行”,或者是与外界格格不入。而是孩子对事情独到的见解、独有的观点。比如:

春天的风是温暖的,所有的人都知道。但孩子自己在外面感觉了,对你说,春天的风只是有时是凉的,有的是温暖的,并由得出结论:初春的风是凉的,春雨后的风是凉的,其他时候是温暖的。那么,这就是孩子独立的思想,是他经过实践后的思考得出的答案。孩子思考的过程是在提高他的思考能力。

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灵运,对我们做父母的来说,是一种挑战。这是因为,让孩子拥有思想,是要建立在保证孩子思想的健康与积极的基础上。一般来说,父母可以从以下原则着手来做(见图1-3):

但无论你是否明白,这些需要都造就着品质不同的人。这些需要,使一个孩子长成为一个有自我价值、有信心、有爱心、有智慧、有自我的人,这个人才能立足于未来的社会。

因此,我想对于父母而言,千万不要奢望可以教给孩子什么,飞出弓弦的箭,又岂能让弓把握它的轨迹?我们唯一对孩子做的是,给孩子一个“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应该成为的那个人,而不是父母期待成为的那个人,让孩子抈有一个完整的成长,包括身体的、感觉的、情绪的、认知的、心理的、精神的完整成长,而不只是被灌输属于父母这个时代的认知与技能。这才是我们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4 请赐给孩子一把钥匙,让他开启幸福的大门

最近几年来,不管是在我讲课时,还是在微信上跟我互动,父母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诸葛玉堂老师,自从有了孩子后,我看过很多育儿方面的书,也听过不少关于家庭教育的课,那些教育孩子的道理,我都懂,可是,一旦真的面对孩子时,学的这些知识一点都用不上。总是忍不住对孩子管这管哪、指手划脚,这样做的结果是跟孩子不欢而散。管吧,管不了;不管吧,又担心孩子将来过得不幸福,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万能办法就是,给孩子一把开启幸福的钥匙,让他们拿着这把钥匙,来打开他们世界的大门。

我既是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位父亲。多年来,我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也是一路摸索着走过来的。

有一次,上初中的女儿对我说:“爸爸,你知道吗?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对你特别不满。”

我问她:“是不是你刚上小学时?”

她点点头:“那时你让我学这学哪,对我管东管西,让我好烦啊。等我上大学后,我开始感激你了;参加工作后,我对你不只是感激了,而是崇拜。”

女儿的一席话,让我感慨万千。我打趣她:“给我谈谈嘛,我在你这里,是怎么从让你‘烦’再到‘崇拜’的?”

她说:“我刚上小学时,你给我定规距,每天必须按时完成作业;培养兴趣,但不必当作特长去学,可以当作以后调节生活的工具。”

女儿的话提醒了我,记得她那时喜欢游泳和钢琴,想报班,我答应了,但告诉她,报了班,一定要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坚持学下去。上小学高年级后,因为课程增多,她怕耽搁功课想放弃,我没有同意,劝她不要半途而废。每天花出哪怕半个小时来学钢琴,同时让她一周去两次游泳馆。

对于我给她定的规距,她很不满。但是因为我是一个遵守规距的人。所以,女儿的反对无效。

然而,正是我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让女儿在上学期间都养成了一个好习惯,那就是在选择做某种事情时,不是基于功利性,而是为了学更多的知识,并且一旦选择,不会轻言放弃。

女儿上小学时学的书法、古筝,等等,一直都没有放弃。由于她有这么多的兴趣、特长。女儿的生活过得非常充实、有趣。

给孩子一把钥匙,那就是榜样,榜样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孩子爱玩、没有恒心,是孩子的天性,却被父母控制得死死的。有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写作业高达3小时,是全球均数的2倍。孩子们因此成了熬夜族,普遍睡眠不足7小时。值得提出的是学习质量不高。

在花一般的岁月,却无法像花一样自由呼吸和开放。法国哲学家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没办法,孩子上学时不吃苦,将来如何接受竞争的社会?

孩子学习不是坏事,但孩子学习质量为什么不高?很简单,那就是父母的榜样作用。“倘若没有了自由,人的生命绝不可能在囚笼里开出绚烂的奇葩。”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忠告,对我们当今的教育应是一个深刻的警示。我们再也不能将门锁死,要交给孩子们一把通向自由的钥匙,这样,他们才会像得到自由的鸟儿一样,在天空中自由自地地飞翔。

这把通向自由的钥匙是开启孩子幸福的钥匙,这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如下教育,见表1-4:

5 修炼“接纳大法”,用大爱包容孩子

我爱你,

不光因为你的样子,

还因为,

和你在一起时,

我的样子。

我爱你,

不光因为你为我而做的事,

还因为,

为了你,

我能做成的事。

我爱你,

因为你能唤出,

我最真的那部分。

……

这是罗伊·克里夫特写的一首爱情诗,题目就是《爱》。但我觉得这首诗更适合父母对于孩子的爱。

孩子是父母相爱的结晶,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亲密的人。我们的爱是他们得以成长的土壤。特别是当他们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我们给予他什么,他就会接纳什么,他将来的生活是否幸福,与我们对他各方面的影响息息相关。所以,既要爱孩子可爱的一面,也要爱孩子令你“讨厌”的一面。总之,就是要接纳孩子的全部。

一年前,我在B市的商场,看到一个大约四五岁的男孩,坐在地板上大哭,旁边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她气得满脸通红,大声训斥:“我数一二三,你再不起来跟我走,我就不要你了。我不喜欢爱哭的孩子。”

孩子根本不听劝告,而且加大了声音哭喊。

年轻的妈妈气愤地说:“一,快起来——”

孩子继续哭,索性捂住了眼睛。“二——”妈妈又喊,“你要是不起来,我真的走了。”

孩子也在气头上,并不理妈妈的最后通碟,哭声没有丝毫的减弱。“三……不起来,是吧,好,你就在这里哭吧。我走了。”年轻妈妈边说边怒气冲冲地做出要走的样子。“快去找妈妈,妈妈真的走了。”旁边有一位老奶奶劝孩子。

孩子依然闭着眼睛哭。“你太讨厌了,我不要你了,没有你这个儿子。”年轻的妈妈迈开大步向前走了几步。

孩子仍然没有停止哭泣的意思。

妈妈走后,旁边的奶奶温和地说:“孩子,妈妈不要你了,以后跟着奶奶吧。”

孩子突然站起来,往前追去,边追边哭边叫:“妈妈,等等我,妈妈,我不哭了,我听话。”

早就等在前方不远处的妈妈,张开双臂,紧紧地抱住了儿子。“妈妈,你不爱我了?”男孩在妈妈怀里边哭边撒娇。“你是妈妈的孩子,妈妈怎么会不爱你?”妈妈疼爱地抚摸着儿子的头。“那你怎么丢下我走了?”男孩不依不饶。“走掉的那个妈妈,不喜欢刚才闹情绪的你。”妈妈笑着说,“现在的妈妈,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孩子,都会爱你的。只不过,你闹情绪时妈妈不能帮你,所以,只有在这里等你。”

男孩用双手围绕着妈妈的脖子,开心地说:“妈妈,我也不喜欢闹情绪的那个我,那个闹情绪的我走了,我想让那个不喜欢闹情绪的我的妈妈也回来。”

作为父母,我们要像这位年轻的妈妈说的那样,不管孩子是什么样的,我们都要爱他。也就是说,既要爱孩子懂事快乐的时候,也要“接纳”闹情绪时的孩子,特别是当孩子闹情绪或是发脾气时,你在左哄右劝无效后,要学会平抚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跟孩子一样犯“糊涂”,动手或是说一些口无遮拦的话。

孩子和我们成人一样,也情绪不好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们自己无法控制情绪,大人要做的就是先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再想办法疏导孩子的情绪。我们只有真心接纳自己的孩子,才能和孩子一起勇敢面对他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挫折。

遗憾的是,有的父母不肯接受这一点,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在各方面都出色,导致对孩子有不合理的期望,当孩子做不到时,父母就会不满意;孩子反抗时,父母就会暴力制止……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亲子关系变差,等到孩子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被剌破后,就会加速孩子的叛逆情绪,如此一来,有的孩子自暴自弃,有的变成坑爹的“坏孩子”,有的则是跟父母划分界线。

我有一个朋友,他们夫妇都是博士后,女儿出生后,夫妇俩给予很高的期望。女儿三岁时就开始让女儿练琴、五岁时学舞蹈、六岁学奥数等培优班。

女儿上学后,成绩是全班第一,小升初时,以全校第一名升入重点初中。上初中后,由于同学来的都是各个小学的尖子生,再加上课程多,学业加重。她向父母提出不想再报这么多课外班,遭到父母的反对,认为是她在偷懒。此后她不敢再向父母提此事。但学习成绩开始下降。

父母见此,就给她请了一对一的家教。课外培优班和家教,占去了这个女孩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她每天除了吃饭,就是学习。尽管她已经尽力了,可中考时,她仍然没有考上重点高中。

父母看着同事的孩子都以高分高考进了重点中学,觉得女儿丢了他们的脸,就对她各种冷嘲热讽,是“败家孩子”。在父母的咒骂声中,女孩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认为自己对不起父母的辛苦培养,感觉到前途渺茫,终于在一个被父母指责、抱怨的夜晚,她默默地离开了家门,从此杳无音讯。

直到女儿失踪后,我的朋友才幡然悔悟,是他们对女儿的各种挑剔逼走了女儿。他们夫妇抱头痛哭,想起女儿小时候的乖巧可人,想起女儿每晚的挑灯夜读……又想起女儿中考失利后,他们对她的各种苛刻指责……“是我们无法接纳女儿,无法容下女儿啊……”朋友夫妇逢人便哭诉。

合格的父母,并不需要有多么高深的学历,也不需要有多么博学,只需要你有一颗接纳孩子的心足矣。我这里所说的接纳,不仅仅是孩子因不顺心发脾气的行为,还有当他做事情时达不到你的要求时,你要明白,孩子的失意、失败,并非他们所愿,他们经历这些时,心中比你承受的压力还大。这时你要做的不是指责、抱怨、咒骂,而是用一颗爱心接纳他们所有的情绪,给予他们精神的力量!

你可能会问,怎么才算是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到底谁说了算?自然是孩子说了算。父母是施与者,孩子是接受者。看到这里你又问会,说父母辛苦劳作,对孩子苦口婆心地劝导,可孩子怎么就是不听大人的话呢,为什么他就是不接纳呢?是这因为,你给予孩子的接纳缺乏以下几点,表5-1:

我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明白了什么叫真心接纳孩子。这需要父母自我修炼,即修炼我们的“接纳大法”。让孩子明白你都懂他,他身上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你要给予充分的理解。不管发生什么,你都愿意跟他一起来分析面对,当他没有准备好迎接挑战,你做的不是嫌弃他、催促他,而是愿意等着他、陪着他来做调整,直到他恢复元气,充满信心地迎接挑战时。你依然在他背后做为他鼓劲、呐喊的精神支柱、

父母不能做孩子的损友,不能对孩子的缺点熟视无睹,也绝不是要包容孩子的一切,而是对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予帮助,是孩子的良师益友,为他指点迷津而不是控制、指责,是正确认知他的能力,而不是他达不到目标时辱骂、诅咒他。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你要平心静气和地跟他讨论他遇到的问题,并和他站在同一战线上,共同面对他的压力和困难。不给他高不可攀的要求,更不给他“心理的重担”,做他共患难的密友和战友……这便是我说的接纳孩子的意义!

Chapter 2.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1 父母的“行为”是一切的根源

“与人相处,‘我’是一切的根源。所以,我们要学会主动付出,不能等别人开口来求我们。我们只要做到先帮助别人,为别人雪中送炭,别人才会在你有困难时,主动来帮助你。”

上面这段话,是我小时候听父亲说的。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永远在忙,那时,他要养活一大家子人,每天早出晚归,很少见到他与周围的人闲聊,也不见他串亲戚。

那时,我总觉得不善言词的父亲,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够好。直到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对父亲开始另眼相看。

我十岁时,家里要盖房子,因为没有钱,父亲就打算自己一点点来盖,于是,他先把家里的院墙拆了。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很多人在帮我家盖房子。这些人中,既有亲戚也有邻居,他们干完活后,不管父母怎么挽留,都执意回自己家吃饭。吃完午饭后,他们又来帮忙盖房子。

不到半个月,我家的房子就盖好了。

那时我虽然年纪小,可仍然很感动,觉得这些亲戚邻居真好,我们家很幸运,遇到了好亲戚、好邻居。除了盖房子,我家遇到其他困难时,他们也会主动帮忙。后来我在亲戚、邻居那里得知,父亲非常喜欢帮助别人。

别看父亲平时不爱说话,但他总是静静地观察,默默地去做,谁家有了困难,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的人。

有一年年底,邻居家的老父亲得了急病,他主动帮着邻居把他老父亲送到县城的医院里,还把我们过年准备买年货的钱垫上;亲戚中谁有困难,他知道后都是主动去帮忙,从来不会让人家来求;每逢节假日,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父亲会让母亲分送给周围的邻居……父亲就是靠着这些实际行动,在亲戚邻居中赢来了好人缘。

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也养成了主动帮助别人的好习惯。无论是同学还是朋友,他们中谁有了困难,我总是尽我所能来帮助他们。

长大后,我渐渐明白,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就得先与周围的人处好关系。而这一切的根源,是先要改变自己。

多年后,当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并从事教育工作时,我依然得益于父亲那句“我们只有把自己做好了,才会让别人成为像你一样的人”。如果把这句话套在家庭教育上,则是,要想教育好孩子,大人就得先把自己教育好。

在家庭生活中,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行为,是一切的根源。为什么这么说的,因为你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举止,都被孩子那双天真无邪的眼睛像高清照相机一样给照了下来,他把这一张张高清照片,永远贴在脑海里,随时都会模仿着父母的行为。

有一次,我在主讲“生命觉醒”的课程时,有位学员向我们分享了她的教育经历。

她的女儿上初中才两个多月了,却已经让老师换了四次座位。后来她了解到,女儿换座位的原因,不是嫌周围的同学上课说话影响她听课,就是与某个同学关系处不好发生矛盾。总之,女儿哭诉说身边的同学都在故意跟她作对。

第四次换座位不到一周时间,女儿愁眉苦脸地找到她,说道:“妈妈,我想转学,我们班上的同学都很坏,我不喜欢他们。”

她的心一沉。想起自女儿上学后的事情:在小学转过三次学,她们搬过三次家。

女儿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在班里是前五名。转学的原因大同小异:嫌班里的同学不爱学习、自私,影响自己学习。

她曾经向女儿的班主任了解过情况,班主任说,她女儿很爱学习,人很善良,就是缺乏与人相处、沟通的能力。

她们搬家的原因,也是因为女儿嫌居住环境不好。女儿爱看书、学习。但对环境要求也严。她学习时不能有一点扰乱的声音。比如,楼上邻居走路声音不能太大,隔壁邻居小孩的哭声不能太高,楼下邻居在小区里跳广场舞时音乐不能太吵……

对于女儿的屡次择校和搬家,她和爱人起初没觉得有什么,认为只要是为孩子好,父母累一点苦一点没什么。古时不是还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吗。

可是,当上初中不到半年的女儿,又出现上小学时的情况时,她开始觉得不对劲了,决定寻找一下原因,跟女儿好好谈一谈。

那天女儿放学一回家,就说:“妈妈,我真是受够了,这里的同学不好,我今天又给同桌吵了一架。”“我听你说,同桌是班长,老师说,你的同桌很关心同学的。”她耐心地说。“你知道什么啊,这个班长特会孤立人,就拿今天自习课上说吧。我的笔不能用了,就向班长借,你猜她是怎么做的?”女儿气急败坏地说,“她说她只有一只笔,就帮我向后桌的同学借。我与那个同学昨天刚吵过架。所以,我不但没用后桌同学借给的笔,还把班长批评了一顿,她们几个就合伙不理我了。”

她听到这里,问道:“你是说你后座的同学答应借你笔了?”“是呀,你觉得她是真心借给我笔吗?”女儿一脸不屑地问。“妈觉得她是真心的。同学之间相处,不要老是怀疑别人。”她为女儿分析着。

女儿却说道:“你不是常跟我说,人心难测,特别是周围那些至近的人,他们生怕你比他们强。最好不要与他们打交道,他们还不如陌生人好呢。”

女儿的话,让她一愣。原来,女儿六岁时生过一次大病,因为需要一大笔钱做手术,在向亲戚、邻居们借时,对方都找借口拒绝了。后来,她们只得把房子卖掉凑够钱为女儿做了手术。

这件事情给她和爱人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平时生活中,她们一想起这件事,心里就气愤。渐渐地,她和爱人刻意疏远了亲戚和周围的邻居。有时还经常当着女儿的面唠叨这件事,女儿也受此影响,对亲戚和周围的人充满敌意。

这位学员总结道:“我真没有想到,我们大人这种无意识行为,竟然影响到了孩子与人相处?听了诸葛玉堂老师的‘生命觉醒’的课程,我今天才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要想纠正女儿的这种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我们做爸妈的就得先改变自己的行为。”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举止行为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中,身教重于言行,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如果父母想有一个出色、优秀的孩子,那么父母就得在行为中表现出优秀和出色。所以,父母在教给孩子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知识以外,更要注重自身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在生活中,父母必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榜样来,见表2-1: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