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医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17:34:56

点击下载

作者:丁授堂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丁氏医案

丁氏医案试读:

前言

《丁氏医案》乃恩师连建伟教授嘱余整理。此本《丁氏医案》乃连师1977年得自浙江嘉兴建设乡豆腐店叶瑞芬老妇人处。此手抄本字体隽秀,灵动飘逸,实属难得一见的书法佳作。刘时觉《浙江医籍考》(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未载本书。《浙江历代医药著作》一书(浙江省医史分会编,林乾良主编,浙江省中医学会杭州市医药商业公司1991年10月出版)第二十类医案医话中记载:“《丁氏医案》三卷,清代桐乡丁授堂撰。”

丁授堂乃晚清医家,浙江桐乡乌镇人,为越林(清代医僧,字逸林,号逸舲上人,浙江吴兴人。精医术,富藏书,与当时张千里、吴古年齐名,有“浙西三大医家”之称)的弟子。精内、儿科。撰《丁授堂先生医案》一书,成书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连师珍藏之抄本为民国四年(1915年)精抄本。此书记载了丁氏临证验案九十案,对咯血、肝风、头痛、虚劳等证记述尤详,辨证确切,精于脉诊,分析入微,理法方药完备,甚至煎服法、摄养法均描述详尽细致,且医理文理俱茂,对后学有很大启迪。连暐暐2015年4月

整理说明

丁授堂,晚清名医。对《内经》《伤寒》《金匮》及温病学说熟谙精通,并灵活运用,指导临床。本书影印部分文字隽秀,论理精辟,方药恰当。医案中每每引经据典,详于脉学,多据脉理判断病因病机,凸显丁氏精于各家学说,尤对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张景岳、叶天士等名家著作钻研深透,心得独到。本次出版采用影印与排印相结合的模式,使读者在学习名家医案的同时品味书法文化的魅力。

对《丁氏医案》的整理,有必要作如下说明:

1.该抄本无目录。今由整理者反复细读每则医案,领会丁氏原意,酌定病名,作为相应内容标题,加至文中并加撰目录,以便阅读。

2.某些医案经仔细推敲,前后一二诊或一二三诊,为同一病人。如P24~P26,前后一二三诊为同一伏暑病人,故目录定为

伏暑

。后用括号注明(共三诊)。

3.丁氏为儒医,学养深厚,很多医案引用典故,如“状若维摩”“葭芦六管”“右经一章”“孔子最慎斋、战与疾”等,此处整理均一一出注,以利读者理解原意。

4.原书中模糊不清、无法辨认的文字,又难以确定字数,以虚阙号“”代替。某些文字有明显错误,则径改,不出注。如“吴萸”写成“吴芋”,“诊脉”写成“胗脉”等,均一一径改之。

5.个别医案后有“莘按”,不知“莘”为何人,待考。医案方药边亦间有评语,如中风案方药,枳实后有“未便可用”四字;痹症案方药,党参、冬术后有“此二味于病有害”七字,显系他人所评,然亦未知何许人也,待考。医案末有“民国四年阴历乙卯岁桂秋月上浣抄录”字样,未知何人所抄录,亦待考。

6.丁氏为桐乡乌镇(今属浙江嘉兴市下属桐乡市乌镇镇)人,故医案中多处出现嘉兴一带方言,如医案中提到“上有痰红,下有遗泄,世俗所称‘天穿地漏’”,医案方药中用到“鲜鲜紫苏叶”等。其中“天穿地漏”“鲜鲜”等均为嘉兴地区方言。读者识之。

7.本书不足之处乃个别医案有病证分析,而无相应方药,如“风水”案等,实属可惜,或系抄录者遗漏,亦未可知。只有留待日后深入考证,再作修订。请读者诸君见谅。

8.此次整理过程中,对全书予以重新句读。凡繁体字、异体字,径改为简化字。凡引用古书名、古籍原文,若无明显错误,不出注。字词错误,有悖文义者,出注说明。

时值《丁氏医案》精抄本问世一百周年,恩师连建伟教授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医学术,将珍藏38年的抄本献出,并对全书作了审定,在此予以致谢。由于本人医理、文理所限,谬误之处,敬请海内贤达指正。连暐暐2015年4月

痰饮

诊脉左寸、左关、右寸、右关,四部俱现软短,欠有神韵。左尺、右尺动跃且滑,按至尺泽穴之外,其滑抟之势转甚。即以脉理而论,(1)寸关之软短也,定是阳气之虚,阳气既虚,焉能滑抟到两尺部之杪耶?古云:“人之尺脉,犹树之根荄。”根荄如许之盈实,何树枝树(2)叶反见萎靡耶?鄙意揆之,尺脉之有余,乃假有余,是真不足,作肾气不蛰、飞龙在天一层,庶几近理。介翁今然一词,似非一己之私。《内经》谓:“阳虚生外寒。”起病时冽若负冰,腰脊疼痛,是阳气不敷之明征。阳气既不敷布,痰饮亦不流运,痰泛于绵绵,逆则嗽咯稀痰,盈升盈斗;饮注乎肠,则便为沫,但坐不卧者已数日。昨至今气急若喘,哕端,尤属坎气失纳,电闪飞腾,彰明之著,倘来,将何以援挽耶?夙蒙雅爱殷拳,岂敢率介翁合议,摄纳肾真,通阳涤饮一法。务操必胜。饭和丸药送

制附子 白芍 灵磁石 人参 肉桂 紫石英  蒸於术 半夏 广陈皮 坎气 紫衣胡桃 竹茹 生姜【注释】

(1)杪(miǎo):指年月或四季的末尾。

(2)揆(kuí):揣度,揣测。

咳嗽

“咳逆作止有时,久不已”与“昔肥今瘦,目下如卧蚕”,仲景皆(1)谓属饮。今咳嗽有浊如瘀,色晦质重,卧则咳甚,自春徂秋不能已,症虽似饮而实非。总由肝肾失养,上逆冲系作嗽,而脾胃水谷之悍气,不能蒸液布津,留止于胃络隧脉之间,虚阳上载,随咳而出,见症在上,而病发自下,实由三阴素亏,春夏大气发泄,阳不潜藏,在甘温摄纳之外,皆非治法。夏间亢热逼甚,迁延未退,夏秋之交,理宜加意静摄,而反以寒凉之剂,郁遏生阳,食少呕泄,无怪其然矣。此时先投香砂六君数剂。脾胃稍振,则以甘温摄纳之方,收敛其阳,龙潜海底,则阴霾雷雨自息矣。此治所以然之故。拟方二首。

党参 白术 茯苓 半夏 陈皮 甘草 益智仁 木香 砂仁 生姜 大枣

又 熟地 党参 白术 黄芪 萸肉 桂心 沙蒺藜 陈皮 煨姜 龙眼肉 黑枣 和丸。【注释】

(1)徂(cú):往。

咽痛

咽主纳物,是地道也。经所谓“喉通天气,咽通地气”是矣。今咳势颇减,痰较稠腻,而右侧咽痛,纳物颇艰,明属喉病少而咽病多。脉右虚大,关位稍弦数,而左部仍坚,脘腹热而痞滞不和,按之水声漉漉,便溏溺少,自觉上热下冷,两足不温,入夜反能静卧。脾肾虚弱,孤阳不附于下,反致挟肝胆上升之气,阻痹于上。凡火越于上,必致阴盛于下,所以饮聚于中,而地道不主乎纳物也。失血脉左坚,例宜温补摄纳,仿此用意。

六味丸加麦冬、五味、白芍、肉桂、甘草、秋石。

风痰

体素肥胖,是湿痰素富之质,情性固执,是肝气多郁之性。肝失条达畅茂之性,气机悒郁矣。今抑极而阳升,肝胆内风勃然振动,扰痰激饮,犯胃过膈,越高巅,而洞然窜空窍,遂令神气形象,突然变色也。肝风痰浊犯乎胃,胃逆不降,则胸懑多呕。肝风痰浊干乎膈,(1)膈蒙不霁,则沉酣目暝。肝风痰气绕于颈,则头岑头痛。肝风痰气窜走灵窍,则羞明怕光。证象虽差杂不一,不外肝风痰气为患耳。舌苔腻黄,口不甚渴,脉情弦滑,劲如张弓,痰浊殊盛,肝阳殊横,行将内风大动,即有唇牵目瞪、头仰肢揺、痉厥之幻矣。症属肝风痰厥,当遵易老息风涤痰之品主治。但肝为甲木,体阴用阳,须加苦降之品,(2)以折其上僭之威。痰属阴浊,质腻而性滞,再佐辛温之味,以折其壅闭之势,是为循绳循墨之治也。太升

干姜 川连 钩藤 麻仁 橘红 云苓 葛根 枳壳 芥子 胆星 杏仁 竹茹 生姜【注释】

(1)岑(cén):形容烦闷。

(2)僭(jiàn):超越本分。

日前始由腰痛,继后左右两胁,渐延膺膈,旋即胸脘如堵,气急难续,欲嗽不扬,痰咯不畅,诸如等症,原是顽痰胶固于肺,肺气不降,肺络不宣,肺金膹郁已极,但挹脉左右六部,如百至,俱濡细不任寻,来去颇不明,右寸似大,两尺软弱。《脉诀》以两尺可候两肾之阴阳,右寸以决肺脏之安否。即以脉理推求其理,此属肾真亏于下,痰浊壅于上,肾气不蛰,肺金不肃,乃俯仰相关之证。忆先贤论气喘一症,惟缪仲淳先生辨之最详,谓“在肺属实,在肾属虚”。医林治法,即当以在肺在肾而分别是虚是实也。今证疑是肺实,脉象是肾虚,晚从上实下虚下笔,谅不致废绳墨而离规矩也。况体瘦怯弱,呼不能吸,坐不得卧,精神日益萎弱,深怕坎阳上越,气不归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厄。谨拟虚实二方,早晚互服,上午服三拗汤合三子汤,以开肺豁痰。下午服金水六君煎,以纳气归窟。务期药遂手应则幸。

上午服:麻黄根节 杏仁 白芥子 新绛 莱菔子 苏子 栝蒌实 甘草 郁金 川贝 竹茹

下午服:人参 熟地 当归 云苓 半夏 紫石英 橘红 杏仁 苏子 牡蛎 甘草 竹茹 紫衣胡桃

阴黄

从来咳嗽两层,当分为两证,岂可浑而言之。古云有声无痰谓之(1)咳,肺燥也;有声有痰谓之嗽,脾湿也。一咳一嗽脏性既异,燥湿(2)悬殊,浑论及之,不亦疏乎。据述自春杪夏初以来,嗽痰绵延,当其嗽甚之际,日咯稀痰数碗,良是脾湿酿痰,由中宫而上蒸肺脏,肺受痰气熏蒸,清肃失权,嗽斯作矣。嗽经数月,咯去痰涎,不知几许,不独肺气渐损,即脾阳亦大受摧残,脾阳愈虚,则健运愈钝,中枢失(3)司,湿无流运。今月上澣,肌肤面目先黄,大便或结或溏,由渐足跗浮肿,现在已肿及腹笥矣。睡而抚之,尚属和柔,坐而按之,满而且硬,诊脉濡数,尺部更软。《脉诀》有云,濡小之脉,气虚挟湿;(4)濡而兼数,湿中蕴热;两尺脉软,肾火云衰。即以脉理论病,显是脾肾阳虚,

湿热

内蕴。于周甲年岁患此,窃恐式微之阳,鼓舞日衰,辗转不瘳,有单胀之忧,慎之。拟用附子连理汤,去甘守之品,加通泄之味,附方聊备大方家采释之。

东洋参 川连 於术炭 广皮 防己 香附 干姜 制附子 云苓 大腹皮 砂壳【注释】

(1)谓:原作为。据文例改。

(2)杪(miǎo):指年月或四季的末尾。

(3)上澣(hàn):唐宋官员行旬休,即在官九日,休息一日。休息日多行浣洗。因以“上澣”指农历每月上旬的休息日或泛指上旬。

(4)云:疑为亦字之误。

痰热

骨蒸之热,肺灼之嗽,俱已差等。日来膈次,自觉痰气颇盛,步趋稍疾,亦觉气逆,视舌胎浮腻,诊脉象右滑。下焦肝肾之阴固虚,上焦肺脏之痰却富,乃属上实下虚。姑且清泄其上,不必穷治其下。若论下虚,滋填率进,与肺蓄之痰热有碍也。法用海蛤二陈合泻白散(1)清以降之。静候痰气澈底,再拟培补未迟,庶无躐等之弊。

空沙参 蛤壳 紫菀 金沸草 海石 半夏 陈皮 白杏仁 竹茹【注释】

(1)躐(liè)等:超越等级,不按次序。

风痰

素喜品茶,茶能酿饮,痰饮之蕴蓄于中州者,匪朝伊夕矣。壮年(1)阳气尚充,饮聚辄行,漫不知茶之为患,饮之为累。及至年逾大衍,(2)中阳日薄,脾阴日馁,而叙饮日富矣。欲知人之脾脏,属乎坤土,厥阴肝脏,属乎震木,土衰木必来侮,乃五行生克天然之理。(3)

厥阴肝木之威,乘太阴脾土之弱,大肆鸱张。其肝阳风木,浩然有万夫莫当之勇,与素蓄之痰饮相敌,上下左右,无不挠激。遂若(4)众兵蝟集,而犯乎胃,则气逆泛呕,扰乎膈,则心悸跳跃,窜乎上,则耳为之鸣,目为之眩,头为之痛,甚而眩晕,至于仆厥,醒来依然无恙,症名肝风痰厥。前医用萸地杞芍,一派阴柔之药。人以谓阴药有益,吾以谓阴药有害也。欲益反损,所以愈药而病愈剧也。殆仿先圣仲景,通阳走饮,理肝熄风,可师可范。谨采用之,庶几一战而寇兵可擒获矣。

方不录。【注释】

(1)太衍:《易·系辞上》记载“大衍之数五十”。后称五十为大衍。

(2)叙:疑为聚字之误。

(3)鸱(chī)张:嚣张、凶暴,像鹞鹰张开翅膀一样。

(4)蝟(wèi)集:同“猬集”,像刺猬硬刺那样丛聚,比喻众多。

鼻衄

先天赋薄,肾阴大亏,龙火上走泥丸,鼻衄起于稚子之年,频时举起居行走,亦不介其意。今年夏秋,疟疾屡发,阴气更受疟势所劫,坎宫龙雷之火无以涵护,轰轰上炎,血随虚阳浮载。九月初,鼻衄大来,势如山崩海啸,小愈再发,历已匝月,身中营阴又不知走泄几许。阴愈虚则阳愈燃,甚至齿衄与耳衄俱来,形躯渐瘦,身热如焚,喉际梗介,脉情芤数。际此冬藏之令,阳气如此升腾,将何以入春耶?病属极险,勉拟厚味潜阴、介类潜阳之法。

青盐 炒熟地 天冬 女贞子 牛膝 麦冬 炙下甲 丹皮 洋莘参 萸肉 牡蛎 旱莲草 大生地 淮山药 用真秋石煎汤代茶。按:可入煎服。

雷出于震,内应肝胆甲乙之木,闻雷即惊,遂令肝胆厥阳上逆,发为痫厥。厥虽醒,寐中仍咬牙啮齿,口角流涎,昏晕如痉,逾时渐醒。细推此理,知雷伏水中,必由火发,雷一震,为蛟龙起泽,便有兴云作雨之势。其病之源,必有厥阳风木痰气内动,上凌胆腑心包,一如沌混劫于地水火风势不可遏。如是数年,愈发愈动,十余载之痫疾,焉得不究其本。大率心脾营虚,神志魂魄依附不固,一遇痰气火风,旋扰鼓煽,骤然而发。此痰火为之标,正虚为本也。据理而论,养心脾之营,镇风阳之逆,恪守勿懈,发作可缓。

生地 麦冬 茯神 丹参 柏子仁 羚羊角 远志 玉竹 枣仁 牡蛎 金箔

伏暑

(1)

伏暑深秋而发,初起瘅热无寒,外无汗泄,内即下痢。既痢身热未除,痢止热势复壮,渴饮呕逆有痰,热中仍兼泄泻,缠绵辗转,究是三焦混杂,遽传不清,必致伤气乘营,邪热内炽,津液被劫,由渐耳聋目定,舌绛灰罩,脉情细数,良由无形之热,蕴于三焦,而有形之湿,粘著肠胃,湿去热存,锢结于机窍空灵之所,即是过卫入营,恐有神昏痉厥之变,姑拟存阴清热一法,再候高明正之。

犀角 鲜生地 连翘 鲜石斛 知母 牛蒡 白芍 丹皮 淡芩 竹茹 益元散【注释】

(1)瘅(dān):指热证。伏暑

初诊:

体本胃虚肝郁,且有哮症,兹因新凉,引动伏暑,暑热挟湿内痹,不能宣解,遂致喘逆痞闷,昏谵躁妄。郁极热达,诸恙似觉稍平。今按脉左涩右数,舌苔黄糙,齿板垢燥,额胀耳鸣,心悸胸闷。暑湿内伏之邪,尚未透泄,若不开解,难免病势复张。急以开肺清胃,必得溲通便利,咳嗽痰出,始可向安矣。

杏仁 牛蒡 广郁金 犀角 连翘 鲜石斛 蒌皮 山栀 方通草 赤苓 竹叶 芦根 大豆卷

二诊:

神气稍定,脉稍匀静,便溲渐利。内蕴之暑湿,无由宣泄,故脘腹满闷,齿燥舌黄,尚未能退。但体气素虚,且暑湿为无形之邪,此时气机窒痹,非有实滞,难以承受重剂,仍宜清气泄热,用苦辛凉轻(1)清之品。如若欲速者,恐反偾事也。

鲜石斛 瓜蒌皮 芦根 竹叶 羚羊角 连翘 杏仁 知母 川连 橘红 通草 益元散

三诊:

前日之发厥谵妄,是阳明热厥,阳明腑实之谵妄也。昨午才得更衣二次,一燥一溏,而尤未多。周时以来,稍得假寐,神亦较静,今脉得弦大数,按之颇虚,面浮白,齿燥舌光淡润,自言腹中时觉胀满。斯时邪热未解,宿垢既未下通,汗疹安能上达。凡暑热伏气至深秋而发者,其劫津液甚速,津液既虚,则大肠枯燥,而便必结。肺胃虚痹,而汗疹必不易达。存津养液,以润肠燥,上滋肺气,中养胃津,此即是正气充而邪气自达之理。

方缺。【注释】

(1)偾(fèn):败坏,破坏。湿热

平素嗜酒,阳凝湿郁为病,去秋四肢疼痹,两足及右臂为甚,乃是湿蒸气滞,足太阴阳明脉络不宣之故也。继而鼻衄便血,经所谓“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是也。热泄气通,自然疼痹较衰矣。今春左乳结核,时咳痰稠,体疲脉濡舌黄,目昏耳钝,亦属湿邪上蒙耳。然络病宜清,腑病宜通。时值夏令,取效难速,拟用和阳化湿,清气宣络,以缓图之。

六君子加米仁、泽泻、防己、黄柏、丹皮、赤豆衣、竹茹。

湿痹

去夏湿土旺时,右乳结核渐大如鸡子,春夏两足忽麻木而冷,屈伸痛痒俱不自知,此所谓不仁也。渐觉腰间冷坠,如坐水中,已属湿痹症矣。今脉细涩,不任寻按,右部较甚,舌本红中结白苔带腻。体之三阴亏,固无论也。而乳疬之发于夏初,恐未必非湿痹气滞。至于湿痹为病,显属三阴虚寒,湿邪下受,论治法,如古人独活寄生、肾着等方,是一定之理。但为乳病所碍,恐未必直凑单微,则速效未可必也。议煎丸并进。

归须 白芍 苡仁 冬术 香附 青皮 柴胡 丹皮 龟板 云苓 丝瓜络 姜汁 煎服。

独活 秦艽 木瓜 冬术 防己 熟地 牛膝 归身 肉桂 苁蓉 黄芪 干姜 水法为丸。

肠痹

阳虚湿胜之体,湿热之邪先时而至,腑阳窒痹,气化失司,寒热日数作,便非少阳经邪,过投升散,表气益虚,则腑气益痹。寒则渴饮,热则汗多,胸闷腹满,大便必越六七日而更衣,失气则稍快。肢体疼重,齿燥舌黄,脉象濡滞,已经数十日矣。深虑正虚日甚,则邪愈难化。凡湿郁气痹之症,必先疏里,而后表分可和。此亦经训,不可背也。

杏仁 白蔻仁 枳壳 橘红 石膏 知母 川连 川朴 滑石 通草

湿温

初诊:

症属湿温,时邪为病。初起即见目赤,是邪伏阳明血分,病机之(1)重,即此可见。迄今旬日,壮热耳钝,齿燥鼻煤,肌胖斑点隐隐,大便八九日不更衣,明属邪热,郁入阳明,毫无出路,遂致熏灼上焦,逼迫包络,盖阳明主肌肉,而斑点纯赤,即热伏阳明之征。其所以不渴者,湿胜之也。今脉象濡涩模糊,手指抽掣,昨曾溺不自禁,此皆邪入心包,不能由阳明血分传出气分之象,闭证见矣。即使急急腑通便行,而后求其传变。如此体质,津液已有枯涸之虑,何以支持,辗(2)转图维,深为可忧矣。勉拟清阳明血分之瘀热,以冀大便通行,或有吉人天相。

犀角 鲜生地 赤芍 丹皮 紫草 银花 大豆卷 绿豆皮 赤苓 蝉蜕 竹叶 芦根

右用长流水两盏,先煎犀角,数沸后入诸药,急火煎取小半盏,乘热冲入犀黄细末一分五厘,盖后待温搅匀,与服二煎。仿此。一周时进药二剂,以冀大便畅行黑溏后再商。

莘按:可重用石膏,其犀黄与症不符。

二诊:

胃腑蕴结,虽未通化,然神识较清,脉情浮濡而软,舌色腻白满布,中心腻黄,分明邪热都瘀聚在阳明气分矣。其目赤齿燥、口渴等症,是里既未通,邪未传化,安得无端而退耶?此时脉形,似可望其大便畅下黑溏后,其中蕴结之邪自能达出,化痰、汗、疹三者而解。痴心臆度,或可侥幸无事矣。

犀角 连翘 牛蒡子 杏仁 银花 鲜生地 大豆卷鲜石斛 天过凉过燥竺黄 西牛黄 新会皮 黑栀 芦根【注释】

(1)胖:疑为肤字之误。

(2)图维:谋划,考虑。

暑湿

忽尔形寒欲壅被,忽尔身热汗若霖,即以此两层考论,其病之所因,良是无形暑湿之邪,内袭三焦气分使然耳。《内经》有云:“暑当与汗出勿止。”香岩有云,洒洒恶寒,濈濈发热,为暑风伤气。气分之邪,郁不肯化,所以寒热汗霖,漫不肯愈。《内经》又谓:“上焦不行,则下脘不通。”上焦气分之邪,郁久不宣,而中焦胃腑之间,遂渐化热,热蒸阳明之络,令人龈糜唇揭。要知胃为仓廪,职司纳谷者也,邪迫下焦,肠腑之间,前阴则小便短赤,后阴则大便洞泄。鄙人诊证,素不敢遥猜臆度,总须参订所现病症。以上所绪诸症,显属身中三焦皆病。然则调治之法,亦当从上中下三焦下笔矣。若论乎病致三焦皆满之候,当有赫赫之热势,今则但温温之热耳;当有大渴引饮之病情,今则但口似干,欲饮热汤耳;当有舌绛苔焦之外候,视舌本并不甚绛,舌苔但罩薄糙耳;当有洪大抟数之脉象,顷诊濡小乏力,但觉微数耳。左右思维,要是暑湿热为氤氲如雾之邪,如天地氤氲之大气,不待亢热酷旱,而先斥环宇也。然不过是气分无形无迹之病,当以轻清宣泄之剂治之,譬犹微风拂雾,可冀天清。若以病延多日,(1)病及三焦,而大挥峻剂猛投,恐不称其症耳。忆古徐子才先生垂十剂方,有轻可去实之剂,用以治似热似实之症,每每臻效,谨师其法。倘蕴蓄之邪,得轻而宣,竟从上焦气分,寻隙而化。胸腹发出水晶白㾦,亦是邪之出路,末议附方,候明经先生评政。

大豆卷 连翘 青蒿 藿香露 杏仁 生川朴 囫囵滑石通草 广皮 瓜蒌皮 西瓜翠衣 鲜鲜荷叶 用腊雪水煎药。

此非用寒治热之意,乃取严冬之严寒以敌炎夏之暍热云耳。【注释】

(1)徐子才:当为徐之才,为南北朝时北齐名医。

伏暑

夏令伏邪,至仲秋发泄,邪伏较深,所以不能一旦豁然。起病时,形寒身热,酷似疟象,绵延一礼拜来,日有欲疟情形,界划终不分绪,总缘邪深气郁,募原不达,遂令欲疟不畅,疟势既不畅朗,里邪无由开解,自募原表里之区渐渐传入躯廓之里,为三焦所居之窟宅。如雾之上焦不获空旷,则膺脘不舒,气逆不适;如沤之中焦不清,则喜饮废纳,欲吐不吐;如渎之下焦为热邪所结,前阴则溲溺短赤,后阴则大便闭合。视舌苔薄腻,舌傍两带,色白质韧,暑湿痰热,氤氲弥漫,内蓄三焦,病在气分,未侵营分。而细揣六部脉情,俱历乱无序,沸数无伦。此等脉象,即《黄帝素问》所称“浑浑如涌泉之脉”。百脉(1)得此脉息,波浪诚是叵测,颇不可也。且宗仲翁欲吐不吐,懊烦冤等条,比例措法,务使三焦气机得以旋转,胸腹发出白㾦,方是邪(2)之出路,然须待两候之后也。

大豆卷 山栀皮 连翘壳 杏仁 通草 藿香露 蒌皮 蒿梗 广玉金 羚片 银花 化氏红 芦根 竹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