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兼治 针药并施:陆小左学术经验集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08:16:00

点击下载

作者:胡广芹,刘洪宇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形神兼治 针药并施:陆小左学术经验集萃

形神兼治 针药并施:陆小左学术经验集萃试读:

形神兼治 针药并施——陆小左学术经验集萃主编 胡广芹 刘洪宇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形神兼治 针药并施:陆小左学术经验集萃/胡广芹,刘洪宇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2012.2重印)

ISBN 978-7-5132-0595-5

Ⅰ.①形… Ⅱ.①胡…②刘… Ⅲ.①中医学临床-经验-中国-现代 Ⅳ.①R249.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198218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邮政编码 100013传真 010 64405750北京联兴盛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开本880×1230 1/32 印张9.625 彩插0.25 字数253千字2012年2月第1版 2012年2月第2次印刷书 号 ISBN 978-7-5132-0595-5∗定价 21.00元网址 www.cptcm.com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调换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社长热线 010 64405720购书热线 010 64065415 010 84042153书店网址 csln.net/qksd/《形神兼治 针药并施:陆小左学术经验集萃》编委会

主 编 胡广芹 刘洪宇

副主编 阚湘苓 刘 玥 张 伟 宓余强

    周 冰 秦彩虹

编 委 (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志峰 马英杰 井庆彦 尹中雅

    尹少峰 王洪才 王 勇 王桂英

    王海静 史丽萍 田 露 田淑霞

    伍喜良 朱 琳 刘三洪 刘 强

    祁向争 许海玉 李 园 李 岩

    李 姿 李 萌 李京向 宋伟庆

    张慧宇 张少卓 张红梅 张 丽

    张 玮 张远龙 张海芳 张慧宇

    邹 勇 陈广涛 武重阳 周胜元

    周霞继 郑师强 赵 祥 唐冬梅

    唐昭荣 徐中艳 徐 妍 徐 浪

    贾 文 贾金梅 郭 追 郭昭昭

    曹宏梅 曹修亮 董文军 韩一豪

    蔡春茜 蔡雯婷 谭桥秀 颜田赅《形神兼治 针药并施:陆小左学术经验集萃》编委会

主 编 胡广芹 刘洪宇

副主编 阚湘苓 秦彩虹 张 伟 宓余强

编 委 (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志峰 尹少峰 田淑霞 史丽萍

    刘三洪 李 园 张少卓 张 玮

    陈广涛 武重阳 周霞继 郭 追陆小左教授陆小左教授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文明副局长和本书主编胡广芹博士合影陆小左教授与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合作项目“中医健康体检问诊量表条目池构建”项目鉴定会部分专家合影(左一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张启明教授,左三为陆小左教授,左四为张伯礼院士,右四为杨利伟将军,右一为胡广芹博士)石 序

津沽大地,人杰地灵,津门名医代出,是培育中医人才的沃土。我与陆小左老师相识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那时我主编了《中医针灸奇术》,他是五名编委之一,后来又参加了我主编的《中医纲目》的编写工作。他聪敏好学,为人敦厚,对中医针灸有深深的感情。

天津中医药大学作为全国最大的针灸临床、科研、教学基地,针药并施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发展中医药,关键在于继承与创新。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前提和源头,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提高、突破和超越。陆小左老师继承和发扬津门中医的独特优势,针药并用,坚持科研与临床密切结合,实践中不断发现并提出新问题,积累经验,在失眠、颈腰椎病、皮肤病等疾病的治疗方面疗效颇佳,深受群众欢迎。

他的学生在跟师学习中有感于其显著的临床疗效,欲编写一本临床经验集,以推广他的临床经验,主编胡广芹博士邀请我为本书作序。其学生们有感而发,整理陆小左老师教学、科研及临床经验这一举措是个有益的探索,如果全国年青一代中医工作者都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继承工作,使薪火传承,造福百姓,善莫大焉。同时,寄希望于后学者虚心向老师学习请教,认真研究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技术专长,总结探索中医药学术创新规律,为繁荣发展中医药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支撑,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愿中医药事业在新老中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兴旺发达,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再创佳绩。

谨为序。2011年9月22日于 序

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瑰宝,重要卫生资源,如何传承精华,如何弘扬发展,是历代中医先贤同仁都在思考并不断深入探索的永恒课题。

记得读研时,和同门师兄陆小左教授一起跟随导师杨锦堂教授临床实践时,导师杨锦堂教授曾不止一次感悟:古人多能针药同施,内外治法同用,今人鲜有之。没有想到老师的感慨醒悟了师兄陆小左教授,他毕业后留校执教,研读中医经典,拜身边名师,融汇众家之长,教学、科研、辨证诊治,默默耕耘,一晃几十载,师兄已近花甲之年,不仅学业成而且硕果丰,临床诊治,辨证施治,针药同用,内外治法兼施,诊愈了很多常见病和疑难杂症患者。从陆小左教授取得的成就,可以略见近年来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学、科研、诊疗服务融为一体综合全面发展之喜人形势。张伯礼院士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组分中药理论等研究应用上独树一帜,石学敏院士创新“醒脑开窍法”针灸施术造福患者,他们的成就影响了小左,名家大师们也成了小左师兄的益友良师。几日前小左师兄来电,说让其学生胡广芹博士送来书稿让我审阅,利用国庆长假拜读书稿,读后感悟颇多;医案记录翔实,辨证施治脉络清晰,理法方药、针灸、推拿、刮痧、走罐同施并用,文理中蕴含着陆小左教授对中医药学研究运用的独到之处,也显露出跟随几位名师学习的烙印特征,体现了他“用中医的理论研究中医,科研、教学不离临床防治”的思路原则。

任何学术进步和学科发展都离不开继承和创新,都是在继承前人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总结出新的经验和新的理论,使之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医药发展更不例外。《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做好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工作”。名老中医药专家对中医药理论有着深刻的认识,经历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和临床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展了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鲜明的学术特点和不可替代的学术地位。将他们的学术思想、经验、技能及时地传承下来,并充分吸收现代科技成果不断加以发展创新,不仅对推进中医药学发展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陆小左教授是我在天津中医药大学读研时敬仰的师兄,他为人敦厚朴实,勤奋好学,治学严谨,著作也颇丰。他善于针药并用,曾数度去海外行医,颇受患者欢迎。今其学生胡广芹博士等又对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教学与科研实践等进行整理研究并编印成书,相信同道读者读后必将会有所启迪,有所益处。本人无论作为师弟,还是作为中医药工作的管理者,均愿为此书作序,以飨读者。2011年10月9日前 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几千年来一直维护着华夏子孙的健康。继承和发扬前辈们在中医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是我们每位中医工作者的使命。

陆小左教授从事中医药临床及教学科研工作多年,治病疗疴,教书育人,勤耕不辍,在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熟练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刮痧、走罐、割治等多种中医药传统技能,坚持“形神兼治,针药并施”的治疗原则。他倡导的“辨病辨证中医药多维立体疗法”在心脑血管病、失眠、颈肩腰腿病、月经病以及牛皮癣等皮肤病方面疗效显著。

为繁荣中医药学术思想,促进中医药的发展,现将陆小左教授的临床、教学及科研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提炼,望对同行、后学者有所裨益和启迪。

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改进。作 者2011年9月医家小传

医陆家小小左,传男,1951年9月30日出生,祖籍浙江。其母亲是清朝爱国将领左宗棠的曾孙女,因此他自幼接受左家“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良好家教。

1972年,陆小左教授在吉林省敦化市精神病院工作期间,在当地老中医李吉瑞先生指导下学习并从事针灸治疗工作,自此便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医治疗的显著疗效使其坚定了献身中医的决心。

1975年,陆小左教授进入吉林省敦化市卫校中医班学习。1977年,恢复高考后,陆小左教授考入长春中医学院,师从吉林省中医大家任继学、程绍恩等。1982年,陆小左教授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毕业,并考取了天津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跟随杨锦堂老师悉心钻研《伤寒论》。同时他还在郭霭春、王士福、刘宝埼、曹公寿、牛元起等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中医理论,进行临床实践。在学期间,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为后来的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85年,陆小左教授研究生毕业留校工作,在教授中医课程的同时,先后在天津市老年病院、天津中医学院门诊部(现为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陆小左教授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技,吸引了大量的患者,同时也感染了众多学生跟随其学习。他注重培养学生的临诊基本功,严格要求学生苦练中医临床操作技能。

陆小左教授在临诊中善于思考、总结,提出了中医“三不病机”理论和“平、荣、通”的中医健康概念,形成了辨病辨证相结合,针药并施,形神共治,综合调理的临床特色。他还开发了“扶正安神通任针法”、“形神调节按摩术”、“耳穴调平法”、“自律调节操”等独特的治疗技术。在失眠、颈腰椎病、皮肤病等心身疾病治疗方面逐步摸索了一套基于中医传统技术,以中药内服、外敷及针灸为中心,辅以推拿、耳针、刮痧、刺络、拔罐、走罐的中医多维立体疗法。在临床中,他发现了臀三针及髂三针等治疗颈腰椎病的有效新穴,开发了一批适应当前疾病的中医方剂,如枕清眠安汤、八味茶、鸡猴羊兔汤、宣肺止咳方、祛痹外用方等,在临床中取得很好的疗效,有些已获发明专利。

陆小左教授还曾先后10余次赴日本、德国等国家讲学或承担医疗带教工作,积极传播中医药文化。1996年,他在德国工作期间,有一个高中生在踢足球时,被球击中头部导致失明,多方治疗均无效,其母亲不甘心独生子就此失明,辗转找到陆小左教授。经过陆小左教授针药结合治疗,7个月后患者视力恢复,还考取了驾照。从此,这名高中生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后放弃了在德国深造的机会,来到天津中医药大学学了7年中医,现已回国在一所医院从事针灸工作。

陆小左教授献身中医药事业,著作、成果甚多,发表论文百余篇。部分论文在国外医学杂志或国际会议上发表,亦有被收入国外著名出版社编辑的专题论文汇编,正式出版。主编及参与编写学术专著、译著50部,其中主编的《中医临床诊断全书》曾获200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著作三等奖。录制出版《脉诊》、《刮痧、走罐及刺络拔罐》、《失眠的针灸推拿治疗》等专业视听教材6部,其中《内科常见病症的推拿治疗》获2004年中国电教学会中医分会电视教材三等奖。《脉诊》获2009年中华医学会电视教材二等奖。获国家专利9项。

陆小左教授精于传统而不固守于传统,在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与中医辨证标准化、现代化研究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工作。先后主持研制舌、脉、证候模拟人、养生模拟人等中医诊疗仪器。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973重大项目”及天津市科研项目等十余项。2009年创建天津市天中依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发舌诊仪、脉诊仪获国家医疗器械证,已在部分医院推广应用。

“做医生要对得起患者的信赖,做真正的教师要对得起学生的渴望。”陆小左教授以此为座右铭,身体力行,感动患者,感染学生,是一位医者、学者、仁者。

2011年国庆前夜,适逢陆小左教授60岁寿辰,学生们从各地云集天津,大家回顾恩师从医40年的经历,发自内心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三尺讲台,诲人不倦传授岐黄经典。杏林郁郁,洒下甘霖化作明灯引航。”“一甲子,黑发添银丝,青囊伴红烛,换来桃李满堂。”

“鸡猴羊兔八味茶,安神通任消渴方,降压美肤祛痹痛,枕清安眠形神康。”“形神兼治,针药并施,济世救人,德艺双馨。”治学之道与学术精华弘扬岐黄,传承仁术

陆小左教授悬壶济世40载,从事教学近30年,听过他课的中医学子有几千人,许多已经成为中医行业的佼佼者。陆小左教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大胆创新,“师古而不泥于古,创新而不离乎臼”。针对中医学教育的特殊性,陆小左教授总结教学及临床经验,提倡成立天津中医药大学仲景学会,使中医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倡导并主持研制国家专利产品舌诊仪、脉诊仪、脉象模拟仪、证候模拟人等四诊仪器,用于中医教学和临床,推进了四诊技术的发展;摸索了一套中医实训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与科研能力,教学中与学生互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师承院校二合一,杏园春暖育新苗

陆小左教授认为,中医药应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实现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既要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又要注意培养具有中医特色的接班人,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往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弊端是未重视师承教育的意义,在临床实践这一环节不过硬,因此他主张应该从本科教育开始,就注入带徒之精神实质,以提高中医教育水平。医疗经验的传承在其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量的经验难以通过书面确切表达出来,需要多年的带教学习才能掌握。中医药教育不仅需要良好的课堂教学条件、实验教学和临床实习条件,还必须具备一大批富有临床经验的教师与经验传承的环境,师承传授是中医药教育的一大特色。(一)书上得来终觉浅 方知此事要躬行

陆小左教授经常对他的学生说:“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行医三年方知天下无方可用。”他讲中医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科学,中医药这一伟大宝库有三个组成部分,即浩如烟海的典籍、名老中医的经验、民间的验方绝技。其中,第一部分要我们自己阅读记诵,这是基础,但只做到这一点并不能说很好地掌握中医了,仅有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很容易成为一个“文字医”,遇到临床实际问题仍难以很好解决。

他让学生去医院实地调研年轻中医师在临证遇到的问题,亲自去发现很多中医师常面临的困惑:读了多年的书,遇到病人仍然不知道如何识证、立法、用药,即便勉强处方,心中也是没有一点儿底气。在这种情况下,只好“中西医凑合”,慢慢变成对中医全无信心。陆小左教授告诫学生,很多中医师用中医方法解决不了问题,越用越少,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一代的中医越来越少,能用中医的思维去治病、防病的中青年中医也越来越少,虽然培养了大量的中医毕业生,人是有了,但后继乏术却更为突出,这是中医的致命伤。

陆小左教授率先垂范,在教学之余,坚持在天津中医药大学保康医院出诊,手把手的传、帮、带,在中医“传道”、“授业”过程中,通过门诊临证的“身教”和“意会”传授弟子们中医知识和技能,增强他们对学习中医的信心和兴趣。

曾经有个学生对中医存有偏见,认为中医不如西方医学证据充足,令人信服,哀叹自己命运不好考大学被调剂到中医院校。当时身为医疗系主任的陆小左教授得知这一情况后,把这个学生带到门诊,让他跟随自己出诊。看到那些在西医院被认为无可就药的病人经过陆小左教授的中医治疗重新获得新生时,看到病人送来的无数牌匾和锦旗时,这个学生被深深地触动了,开始按时上课,认真学习,周末假日主动到门诊见习。由于跟师学习时间长,动手的机会较多,使理论知识在临证中得到验证,这个学生对中医学兴趣越来越浓厚,逐渐形成了中医思维模式,继承了老师的经验技术,一毕业就会看病,而且不长时间就用学到的本领吸引住病人。

陆小左教授在师承教育的模式中把自己所掌握的遣方用药、推拿按摩、针灸、拔罐、刮痧等多项中医技能手把手的教给学生,综合运用中医疗法使学生目睹中医药的显著效果,让学生长期不断地体会琢磨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等诊治疾病的过程,探索针药治疗的原理。陆小左教授还启发学生利用患者排队等待的时间询问病情,草拟病历,拟出诊断治疗计划,然后再与老师诊断治疗方案相比较,用自己的智慧与悟性去进行推理和综合判断,逐渐学会为每位患者制订颇具个性化的诊治方案。(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陆小左教授带学生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其传授的内容有所侧重。他经常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瞄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多下工夫。例如有个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特别着迷,陆小左教授就帮他联系南开大学的计算机专家联合培养,开发中医诊疗软件系统。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陆小左教授要求研究生每周至少与导师会面一次,解答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除学校规定的课程外,根据学生的志向指导其选择不同的选修课程,共同制订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此外,陆小左教授结合自身的体会为学生推荐和确定读书任务,开具书目单,并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和效果。他常组织学生与导师一起参加论文讨论会,导师和参与讨论的学生可以在讨论会上提出问题并辩论,在讨论过程中,导师与学生相互交流学术思想,探寻名医成才之路,培养中医学术氛围。

在本科生培养方面,陆小左教授认为学生应与教师保持密切接触,随名师学习,学习他们的治学经验和独家心法。师承不仅使学生学到更多临床经验和实践知识,同时还促进了教师的理论和临床素质提高。一旦确定师生关系,就要求指导老师不仅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博学的知识,还要提高自己人格的魅力,以良好的师德培养未来医生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

陆小左教授认为,中医药教育是精英教育,不可能每名学生都能成为出色的中医大夫,必然只有一小部分勤奋学习的人才能站到金字塔的顶端。作为现代中医药教育补充的师承教育,限于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同样也不可能在所有的环节上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只能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对人才加以筛选。为了能更好地在中医药现代教育中融入师承教育,促使学生更快成长,陆小左教授提出了对参加师承教育的学生给予优越政策的建议:对经过严格考核的师承教育时间可参照有关规定按选修课给予学分,鼓励学生学习。对有长期师承教育规划,并严格执行的学生在英语水平考试方面放宽要求,下调一个等级,减轻学生压力。对有长期师承教育规划,并严格执行的学生在考研时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为了保证师承教育的质量,陆小左教授建议对开展师承教育的教师应设定若干条件,如指导老师应具有医学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长期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有丰富、独特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医德高尚,在群众中享有盛誉,得到同行公认;应聘在医疗机构坚持临床实践;同一指导老师在同一时期内不宜带教学生过多等。

实践证明,尽早把师带徒与课堂教学互相补充培养出的毕业生,不仅理论扎实,而且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中医四诊、常见病诊治、疑难病诊治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但是,陆小左教授认为,单纯实行师承教育,虽然能感悟名家真传,但难免有接触面较窄、知识不系统不足的缺陷。他坚持在现代中医药教育中有目的地融入师承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系统中医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有机会继承健在的有真才实学的老中医的学识及经验,学会中医的思维模式,强化临床能力培养,在实战中锻炼成长,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出中医高级传统型人才。二、强化动手重实践,实训课程开先河(一)四诊仪器,古树新芽

陆小左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和科研,他善于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不断创新教学与临床技能方法。他带领弟子们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完善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推动中医理论的发展,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服务。他先后与天津大学王学民教授合作,联合研制了充气式加压脉象仪,实现了脉象信息的实时显示,保真储存,半自动提取与分析,为临床探索各种病证与某些脉象的密切关系,找出各种疾病发病过程中脉象进退演变过程与发展规律提供了方便。研制的脉象模拟仪,由天津市天堰医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生产,实现了脉诊的形象化教学。于2006年、2008年、2009年共获得有关脉诊仪器专利4项。

陆小左教授与南开大学乔园园研究员联合研制舌象仪,于2009年获国家专利。舌象仪将舌诊的综合信息如舌形、舌态、舌质、舌苔等内容转化成数字,建立完整的舌图报告单,既能避免复诊时出现误差,也可作为其他专家会诊、远程诊断及教学的客观依据。

此外,他还先后研发了智能耳穴诊察仪、甲诊仪、腹诊仪等诊疗系统、证候模拟人、心脑血管病中医客观化辨证养生机器人、中医健康管理系统与心脑血管系统舌脉客观化互动式神经网络辨证诊疗系统等多个教学设备。(二)实训教学,动手实践

陆小左教授认为,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技能培养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中医药教育的现状还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中医药人才,有必要转变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中医辨证思维的培养和中医诊疗实践能力的训练,造就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新一代中医药人才。他在张伯礼院士的带领下承担了中医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重担。

陆小左教授提出通过突出课程的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的实际训练,让学生亲自动手掌握其技术。他先后参与建设适应临床诊治技能培训需要的实训基地,开设了系列实训课程。陆小左教授还组织编写了相关的实训教材,研制实训软件。

在几年的实训教学中,陆小左教授总结了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调整课时比例,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实践教学,完善技能考核制度,建立固定而完善的院外实训基地等实训教学经验。为了给学生提供早期接触临床的机会,他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一定要主动、积极地参加模拟临床实践,正规操作,多接触病人,反复练习,逐步熟能生巧,在真正接触病人前,初步掌握所需的各种基本技能。这既提高了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又巩固了专业思想,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三)互动参与,开动脑筋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陆小左教授还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努力做到参与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动起来,在教师指导下,循序渐进,自主学习,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在教学过程中,陆小左教授还注意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如进行专题讲座、小论文辅导、预实验观察、采集书写病历练习等,以弥补课堂讲授时间不足的缺憾,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每次实训课都要根据教学内容,从认知、操作、情感和态度四个方面,对学生提出预期要达到的具体学习目标。将教学过程分为多个层次,分步引导学生,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接受训练,掌握重点。

陆小左教授提倡的实训式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临床基本技能得到训练,动手操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强,科研兴趣浓厚,善于互动团结合作。三、融会贯通树新法,趣味教学展新篇

陆小左教授提倡中医药需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中医药教育必须由以书为本、以知识为本的学历教育向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教育转变。他认为,中医药要与时代同进共荣,非推陈出新,承旧迎新不可。他时常讲创新精神是中医学进步的灵魂,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等理论巨著就是人们在实践和理论中的一次次创新。

中医诊断传统的教学多遵循教科书,重视理论阐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夯实基础知识,为中医临床诊疗疾病作理论与知识的准备。但教科书中的理论往往与临床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辨证思维与诊疗能力,难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陆小左教授在教学中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在理论讲授时重视诊察技术的示范与联系,充分利用视频、动漫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拍摄了中医查体规范,供学生学习。把“枯燥”的中医课程变成有趣的内容,引导学生对中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他亲自主持和设计实践教学,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开设综合性、创新型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并开办多项中诊实验课(如脉图实验、舌诊实验等),为学生今后在临床中进行舌脉诊断打下基础。

长期以来,中医诊断教学缺乏专用的教学仪器设备,缺乏形象化的教学手段,陆小左教授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带领学生从教学应用出发,联合天津大学、天津市天堰公司等单位,多学科攻关,以创新精神开展研发,于2004年合作研制了符合目前教学与临床现状的中医脉象教学考试仪,2009年研制了中医证候模拟人等,形成了中医诊断教学和测试的平台,被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使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陆小左教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课堂提问,病历讨论,电化教学,中诊实验,论文探讨,操作强化,临床见习,编歌易记,列表总结等多种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进行反复强化,将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以帮助学生完成强化记忆,并体会到中医诊断技能的临床实用性。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教研室在陆小左教授的带领下,以网络为平台,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开发研制并不断完善中医诊断学网络课程。他们制作的中医诊断学网络课程获2009年中华医学会网络课程一等奖。

中医药事业的未来在于能否培养出一批既能继承老一辈的学术精华,又富于创新精神,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的学术精英。然而培养模式的建立,是人才形成的基础,陆小左教授带领他的教师团队,开发了一种适合中医诊断教学的新方法,实现了医、教、研全方位发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先进教学体系,更新教学理念,强化技能训练,保证学生经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熟练地掌握中医诊断技能,准确辨证,为临床各科的学习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四、大医精诚,仁德为先

1972年,陆小左教授在吉林省敦化市精神病院工作期间,在当地老中医李吉瑞先生指导下学习并从事针灸治疗工作,中医治疗的显著疗效使他坚定了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决心。恢复高考后,陆小左教授怀揣做一名好医生的梦想考入长春中医学院,自此便与岐黄结下不解之缘。

面带微笑,宽厚仁慈的陆小左教授,不但有作为医者必不可少的精湛医术,更有一种“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菩提之心。“医,仁术也。乃或术而不仁,则贪医足以误世;或仁而无术,则庸医足以杀人。”孙思邈留给后人的古训是陆小左教授的座右铭。做一名合格的好医生成为他毕生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陆小左教授教学、科研和行政事务非常繁忙,但他一直坚持每周三次晚诊,几乎每次门诊都要自下午2点到晚上8点多才结束。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力为每一位患者减轻病痛,努力挽救每一个脆弱的生命。每一天、每一刻他都在实践着自己的梦想:做一名合格的好医生。

陆小左教授有着高超的业务能力,他时常告诫学生,“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医学知识应该广博而全面,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最明确的诊断,给病人恰当的治疗”。

陆小左教授认为,“科研的目的应该为教学和临床服务”。为了拓宽中医的研究领域,开展中医工程学研究,他和天津大学等多家理工科专家联合,反复请教磋商,不辞辛劳。

多年来,陆小左教授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学生提出的问题及疑难病证,他都要查阅资料,认真想好解决方案。他苦练中医针灸、刮痧、推拿等多项技能,要让病人花最少的钱,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痛苦赶走病魔。陆小左教授医疗技术高超,门诊病人络绎不绝,与他的医术齐名的还有他的工作态度,他总是告诫学生要心平气和地说话。他说: “医生的技术都是来源于病人,是从病人身上练出来的,大多数病人都非常尊敬医生,他们不会无缘无故地与医生过意不去,只要医生认真细致和充满爱心地去从事医疗服务,哪怕出现一些意外,病人也会理解的。”

陆小左教授淡泊宁静的心态、炉火纯青的医术、矢志不渝的志向、仁智结合的追求,已为他的弟子作出了榜样。形神兼治,针药并施

陆小左教授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富于创新精神,从1972年从事针灸治疗开始,从医近40年,为人低调,不事张扬,但在患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陆小左教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重视“形神兼治”,曾系统完整地学习了医学心理学,长期从事失眠等情志病证的治疗。他曾专门赴日本研修心身医学,对于形神的相互影响体悟颇深。他要求诊察必询情志,注意社会家庭环境影响,治疗要治形不忘安神,安神不忘调形。

陆小左教授提出辨病与辨证并重,采用辨病定基础药、基础穴,辨证定方、定加减穴,并随证加减的治疗思路。他提倡“针药并用”,强调要运用方药、针灸、推拿、耳针、刮痧、拔罐、火针等多种手段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患者进行综合立体治疗,不要抛弃古人的宝贵经验,不要看不起“雕虫小技”,不要自加限制束缚中医的手脚。

陆小左教授用药特点是内外兼治,内用药与外用药相结合。在内用药方面,煎剂与丸散相结合。服用方法不拘于每日2服的通常做法,常因人而异,既可每日6次服用,也可每周服用2次。在遣方用药方面,善于吸取前人经验,常用合方祛病。陆小左教授认为,与其辛苦摸索自创方剂,学用前人的效方更为快捷方便,也容易取得良好效果。因此他所创制的方剂大多基于合方的基础之上。在外用药方面,针对失眠、痹证等疾病分别开发了外用热敷与泡脚的方剂,通过内外兼治,以内为主,以外为辅,效果颇佳。在针灸方面,从独针到多针,取穴灵活,研发了“扶正安神通任针法”,以“取穴多、刺激轻、留针长”为特色,治疗心身疾病取得良好效果,尤其对失眠、抑郁症等有显效。在治疗杂病方面,陆小左教授也有其独到之处。形神兼治一、博古晓今,形神兼治

“形神兼治”是以“形神一体观”学说为依据,疗神与疗形相结合,采用药物、针灸、推拿等多种形神调节措施,对神志、精神疾患安神配以调形,对躯体疾病治形不忘调神,以达到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心身并治而愈病的目的。

陆小左教授早年在精神病院从事针灸工作,在工作中他发现有的精神病患者发作时力大惊人,平时拿不动的东西挥舞自如;有的特别耐冻;有的患者兼有其他疾病,往往可见精神症状严重时躯体疾病减轻;在开展工疗时患者通过形体活动精神症状会有所减轻。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形体与精神之间到底有哪些联系?带着这些疑问,陆小左教授在当地名医李吉瑞先生的指导下,在中医学中寻找答案。《内经》中有关“形与神俱”的论述给了他很多启发。所谓形与神俱,是人的形体与神的活动是高度统一的整体,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一部分。人体的整体观、机体的整体性就是通过“形神合一”来体现的,这是中医学对生命活动的概括。

“形神合一”是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生命体的构成,不外乎形与神,只有形神兼备,血气“和”、营卫“通”、五脏“成”、神魂魄和谐,才能使生命泰然安和,健康长寿。人是形神相偕的统一体,形乃神之宅,形乃神之基,神乃形之象,神乃形之主,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陆小左教授从《内经》中得到启发,认为既然人体是一个“形神合一”的有机整体,形、神二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在病理上则必然相互影响。临床上形伤可以导致神伤,神伤亦往往会导致形伤,虽有所偏重,但若失于治疗,则终致形神皆伤。那么在治疗上就必须形神兼治,或治形以安神,或安神以调形,以使神安形调。二、阐微穷奥,首重于诊

陆小左教授认为,要想形神兼治必须全面了解患者情况,有的放矢。他秉承《内经》的相关论述,在临床中强调诊形要与诊神相结合,从形态动作探查患者的神志情绪状态。形体疾病常伴有精神情志方面的变化,而情志疾病也多有躯体方面的改变。察形勿忘诊神,诊神更要察形。

陆小左教授在临床中发现,情志内伤可引起头痛、胃脘痛、泄泻等多种疾病。很多患者就诊时常只述说形体痛苦,而对自己的情志变化只字不提。若医生亦仅注意形体病变,忽视心理因素的影响,就症论医,即使获效也难以维持长久。故诊治时除应了解患者的形体病变外,还应依据望诊、闻诊及切诊所得资料,详细了解患者心理因素及情志变化,综合分析,才能避免《素问·疏五过论》所说的“不知病情”之过。

脉象可反映人的情志状态,陆小左教授诊病时非常注重采集脉象信息,加以分析。脉象动而不静,往往反映患者情绪烦躁,可能有火扰心神的问题,宜将此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收集患者的社会生活环境以整体把握患者的形神状态,为形神调治提供依据。他还强调要注意人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要注意了解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家庭关系,了解其与疾病的关系。三、形神并治,气血为先

陆小左教授认为,中医治疗疾病不仅要重视患者的客观体征,更要重视患者的主观感受。在使用各种治疗措施的过程中,要以“和”与“顺”为要点调整形与神的变化。调形以治神,通过药物、针灸等治疗措施,恢复体内气血阴阳以及脏腑功能的协调平衡,可以使人体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调神以治形,通过调节人体的精神状态亦能使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得到改善,使人体的形体损伤得到修复。(一)安神以调形

各种形体病变既可因神志之变而起,又可因神志之变而加重恶化,治疗形体之病时,要注意到神志之变,或辅以安慰劝导,或施移精变气之术,力求神扬气达。

形体疾病的治疗要重视安神。形体的病痛会导致情绪的变化,情绪的变化又会加重形体的痛苦,二者形成恶性循环,疾病愈加深重。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就不能单纯治形,在治形的同时要针对异常情志变化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的病机特点,通过消除不良的情志刺激,调整人体的精神状态,以恢复体内脏腑、组织、器官功能的协调平衡,从而达到治疗躯体疾病和改善情绪的双重目的。

疏气理血:陆小左教授根据《素问·八正神明论》有关“血气者,人之神”的论述,认为疏气理血为治神调形之枢机。神主宰全身须借气的作用,所以调神的关键在于疏肝调气。他常用逍遥散加减以调畅气机、疏解肝郁。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有“神为血气之性”一说。气血实为沟通脏腑与神志的中间环节。气血充足,气血调畅则神旺,神旺则对五脏阴阳气血的调控正常,人的生命活动才能得以正常进行,才能有助于躯体疾病的治疗。故调神治形当以理气和血为要,血和气通,形神相互支持,无病可防,有病趋愈。陆小左教授在对糖尿病的治疗中重视调理患者的情志。他认为精神因素对糖尿病影响极大,精神过于紧张容易造成血糖升高,治疗时不仅要考虑肺脾胃肾等直接的病位脏腑,也要从调节情志角度出发配以疏肝理气之品,还要通过推拿、音乐疗法使患者放松。

言行诱导:陆小左教授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非常重视患者心理的变化。他认为“就诊之要,应以安神为先”。《灵枢·官能》曾提出“用针之要,无忘其神”的治疗原则,不仅是针灸,处方用药、外治按摩均应本“无忘其神”之训。患者的心理因素对治疗效果的优劣有直接的影响,相信医生,主动要求接受治疗者常有事半功倍之效;怀疑医生,对治疗存有畏惧、猜疑心理者常难收良效。治疗的首要任务就是治神,用医者的言谈举止吸引住患者及家属,用广博的学识、亲切和蔼的态度、专心于治疗的风貌、熟练的技术使患者坚定信心,接受治疗,病情就已经好了一半。

药物调神:如治疗少神、神乱、失神等神志失常的病证,可用养血安神、清心安神,或交通心肾等而安神,或用滋水涵木、平肝潜阳、化痰开窍、镇肝息风等以宁神;或开窍醒神、回阳固脱等回神。又如胆虚不寐、胃不和则卧不安等神志病变,均须辨证施治,重在护神。陆小左教授认为,调神重在通,气不通则郁而化火上扰心神,津液不通则郁而为痰蒙蔽心神。痰瘀相结常是多种形神疾病的主要病机。他在调神治疗时善用逍遥散的核心药物,柴胡、当归、白芍,并配以香附理气和血。即使重镇安神同样要辅以导通的药物,对于痰瘀相结的患者,陆小左教授常配伍三子养亲汤以理气豁痰。

针灸调神:每用针刺疗法,陆小左教授重在调理全身的气血,善用百会、四神聪、风池等穴。百会穴居巅顶,联系脑部,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之气会聚之处,对于安神和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四神聪虽为经外奇穴,但在安神方面有卓越功效,《太平圣惠方》载“神聪四穴,理头风目眩,狂乱疯痫,针入三分”。风池位于项部,也是安神的要穴,较轻的失眠患者每晚临睡前揉本穴5分钟,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针灸调神手法施术的关键在于因人而异,调治形体病时要轻刺激长留针,通过针灸疏通的作用达到动以通神,通以安神,动静结合,神形共调的目的。陆小左教授创有“形神按摩术”、“耳穴调平法”、“平衡刮痧罐”等调神之法,配合针药并用,每遇顽症,综合运用,效果颇佳。(二)调形勿忘治神

陆小左教授认为,治疗神志病不能只在精神状态上做文章,要注意调形,一是异常的情志变化会导致形体病证,而形体病证也会影响神志,会加重神志异常的改变。《素问·调经论》指出:“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怨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说明神志病变均以气血病变合并多方面的形体症状,如食欲不振、胃脘痛、头痛、胸闷、颈项痛、手麻、腰腿痛等。调形可以改善患者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有利于神志病证的改善。二是某些形体症状反映的是病变的脏腑,如癫、狂、不寐、健忘等,病虽一,其涉及脏腑却并不相同。陆小左教授治疗这类疾病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依据脏腑病变,辨证论治。他认为,形旺则神旺,形衰则神衰,形体变化提供了诊治的线索,故要高度重视,即调形以治神。

调形治神之法颇多,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季节或疾病,或清或温或消或攻或破等。陆小左教授认为,要以气血为切入点,五脏藏神,治脏可以调神,治脏之法也无外乎平调五脏阴阳气血。

此外,通过针刺或艾灸腧穴,以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达到治形以调神的目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气机通畅,气血调和,经络通达,提高抗御病邪的能力。通过劳动、散步、按摩、导引、打拳等运动方式,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使身体健壮,神气旺盛,形与神俱而寿延百年。陆小左教授在治疗神志疾病时往往强调让患者每天运动半小时,还自编了“自律调节操”嘱患者每日于起床前、入睡前各做一次,意在以动通神,以动调神,达到形神兼治的目的。

形神兼治原则在具体运用时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辨病之标本,以确定治疗的先后主次。治疗时或以安神为主,治形为辅;或以治形为主,调神为辅;或形神兼治,以使气和血调,神达形安。针药并施

针灸、方药是中医学用来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二者各成体系。很多医院针灸科的医生不开中药,中医科的医生不能针灸,人为限制了中医治疗手段的实施,影响了中医治疗效果。纵观古今,凡中医大家,主张针药并用者不乏其人。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云:“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知针知药,固是良医。”陆小左教授在长期临证过程中,验证了针药并施的优势。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创制了多首经验方,并创造性地提出“扶正安神通任针灸治疗法”,针药并用。在此基础上,又根据不同疾病,结合耳针、推拿、刮痧、拔罐等治疗方法,提出了“多位一体”综合立体疗法。一、苦练奇术,针药并施

针药并施肇端于古代,但对于治今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陆小左教授对针药并施历史颇有研究。他客观地分析了针、灸、药各自的治病特点,遵扁鹊“针、灸、药三者得兼,而后可与言医”之训,不断请教名老中医,苦读中医古籍,熟练掌握针、药等多项技能。

陆小左教授告诫弟子,中医代表医家如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孙思邈等都是中医全科医生,均精通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善于应用方药、针灸、药熨、按摩等医术治病,大多针药并治,或辨证择善而用。

陆小左教授认为若人为限制医生自由选用治疗方法,是有违古训,也是当前影响中医诊疗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强调:“治病因素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应该一律,所以药与针灸不可缺一。”针药并施疗法在疑难病证治疗方面效果明显。二、扶正祛邪,安神通任

扶正安神通任法是陆小左教授及其团队在多年临床实践基础上于1991年开发的一种针灸疗法,经多年的临床实际应用检验,用于疑难病证的治疗,具有效果较好,见效快,方法简单,便于操作的特点。《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正气的强弱一般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陆小左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疑难病患者,病程长、体质弱、正气不足往往是久治不愈的关键所在,即所谓“久病多虚”,因此应注重扶正。对于以虚为主的患者,扶正固然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对于虚实夹杂的患者,扶正也有利于祛邪,正复邪自去。

陆小左教授通过研究发现,多数疾病最基本病机在于不通、不荣、不平,即正气不足,经脉不通,阴阳失和。扶正、安神、通任相互结合,对于改善脏腑功能状态,增强患者体质,调整患者心态,消除精神神经方面的症状,促进疾病早日向愈具有重要作用。“血气者,人之神”,精神往往通过作用于气血而影响疾病的转归。疑难病患者病程长,久经治疗而不愈,一方面由于形体疾病的影响,会导致体内气机异常,情志障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病痛的煎熬,治愈希望的破灭,也会伴随出现烦躁、情绪不稳等。安神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精神状况,而且有助于气机的通畅,为病情缓解打下基础。任脉能总任一身之阴经,为阴脉之海,与脏腑关系密切,对于治疗头、面、胸、腹部病证及相应内脏器官的病证具有良好的作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安内才会有助于消除外在的症状,任脉的部分腧穴具有扶正强壮的作用,部分腧穴有安神作用,疏通任脉不仅可以调节脏腑的功能状态,扶正补虚,而且有益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三、扶正安神通任针法的实施

1.基本取穴 百会、四神聪、风池、膻中、中脘、气海(或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曲池、外关、合谷。

2.方法 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取穴,中脘、气海(或关元)、足三里行捻转补法;百会、四神聪、风池、三阴交、太冲、曲池、外关、合谷用平补平泻法;膻中用迎随补泻法。以虚为主者,针刺方向由下向上;虚中夹实、实证表现明显者,针刺方向由上向下。略行手法后,留针1小时左右。每周针治2~3次,10次为1疗程。

3.加减 伴有腹泻者加天枢、上巨虚;便秘者外关改支沟;头痛加太阳、头维、印堂;眩晕加率谷、头维;失眠加神门、安眠;关节痛加阳陵泉、手三里、三阳络;心悸外关改内关,加神门或通里。四、推陈出新,合方共治

陆小左教授临床用药方面有独特见解,善用经方、小方、合方,并根据临床,创制了多首经验方。他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为了应对复杂病情,以病机病证的变化为依据,以减毒增效,扩大治疗范围为目的,将两首或两首以上方剂(可以是经方,也可以是时方)相合为用。合方是利用方剂配伍的药群经验,按照“随证治之”的原则,面对数证相兼或病机复杂的临床病证,配伍经典,动态调整,力求达到全面、准确、理想的治疗效果。陆小左教授曾师从杨锦堂先生攻读《伤寒论》,杨老师遵伤寒之旨,善用合方治病,陆小左教授师习之并予以发扬,形成了合方治病的鲜明特点。(一)操古方治今病,合方共治

研读《伤寒论》时陆小左教授发现,张仲景多个方剂均系合方,如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表郁轻证,以及治疗太阳少阳并病的柴胡桂枝汤等。另外,《金匮要略》中也有合方,如治疗水气病的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等。有的合方从名称上即体现合方特点,有的则体现在方剂运用之中,如治疗腹满表不解的厚朴七物汤即是由桂枝去芍药汤加厚朴三物汤组成等。

陆小左教授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疾病谱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的体质、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单纯使用古方难免有朱丹溪所谓“操古方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的现象。当疾病病机单纯,表现证候单一时,单一方剂即可奏效,如有兼证出现,方剂的加减应用亦可适应病情的需要;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主证并存,则合方的应用势在必行,前者是一个模式的变化,后者是两个模式的并存。他根据临床观察发现,尽管疾病更加复杂,变化更加多样,但其基本元素往往有相似之处。通过对临床证候的分析,辨明其证候的病机所在,使用前人行之有效的处方作为基础,多方相合往往容易取得较好的疗效。此种方法不必拘于症状表现的完全相同,但求其主症的一致即可。陆小左教授常用的“鸡猴羊兔汤”等多个验方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均是由古方推陈出新合方而成,效果具有相加、协同、相辅相成的作用。(二)用药剂型、剂量随证灵活变化

陆小左教授从金元四大家的医学经验中得到启发,常用煎剂送服丸药,或多种丸药组方煎汤服用。如治疗失眠常嘱患者送服三七与琥珀粉。他常用煎剂除病,继以丸剂巩固疗效,症情一旦有所反复,又嘱患者加量煮丸饮服。除内服药外,他强调外用药的运用,除常用热敷除痹缓解疼痛外,还经常通过药物泡脚解决眩晕与失眠的问题。他用川芎细粉撒鞋内治疗足跟痛,也使用药枕、药佩等,早年曾开发配有治疗药物的保健背心,获得国家专利。

此外,处方用药比例方面,陆上左教授熟知张仲景用药颇有讲究,如麻桂合方中桂麻比例相当,桂枝二麻黄一汤中则以微汗之桂枝汤为主,峻汗之麻黄汤为辅,显然两合方中单方用量比例不同,其功效也有差别。中医不传之密在于药量的多少,单一药物或单一方剂在方剂中所占比例不同会影响治疗的功效。陆小左教授用药亦是不断探索总结,根据患者病情调节方剂所占比例,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如陆小左教授治肝阳上亢,代赭石每用30g,取其重潜亢阳之功;用于治疗呃逆等胃病,则每用6~10g,以求和胃之效。治耳鸣耳聋每用葛根、石菖蒲各30g,治失眠仅用其半。五、专病专方,辨病辨证择药

陆小左教授与吴复苍老师合作查询大量文献,结合多年临床经验,针对现代医学疾病谱分系统总结专病专方,为中西医结合找出切入点,指导临床医师用药。根据辨病辨证择药中药物出现频率,Ⅰ类药为文献中出现频率在50%以上的药物,Ⅱ类药为文献中出现频率在20%~50%以上的药物,Ⅲ类药为文献中出现频率在小于20%的药物。本书专病论治之基本处方的选择均是陆小左教授以临床经验为指导,结合Ⅰ、Ⅱ类药拟定而成,Ⅱ、Ⅲ类药可作为针对症状的加减使用。并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对基本处方进行方义分析,使处方的选择更具客观化,在辨病的基础上再予以辨证论治,使辨证论治更简易化,成为临床医师诊治疾病的好帮手。六、针药并施——多维立体疗法

陆小左教授本着“减少患者痛苦,增加疗效,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医疗费用”的原则,开创了“形神兼治,针药并施——多维立体疗法”。

陆小左教授在临床中针对多种疾病分别总结了不同的针药并施综合立体治疗方案。例如,对颈椎病患者,往往采用内服中药与外用热敷剂相结合,针灸与推拿相结合,菊花药枕与耳针相结合的六位立体综合疗法;对于失眠患者则采用辨证用药与泡脚药相结合的药物疗法,扶正安神通任针法与形神调节按摩术相结合的形体疗法,耳针与音乐、运动相结合的放松疗法。多维立体疗法从多个层面进行全面的管理与治疗,其法度在于因人而异,以人为本,促使患者能够充分配合,以便取得最好的效果。

陆小左教授倡导“全面检查是前提,辨病辨证准确是基础,制订治疗方案是核心”。针药并施——多维立体疗法,首先从全面检查开始。陆小左教授认为影像、化验室检查手段是人体感官的延伸,但他从不让患者做不必要的检查,均是根据个体情况选择,依据检查结果和中医四诊信息,找出病因病机,进行科学分类、分型、分期。

陆小左教授认为,疑难杂症患者病情复杂,对治疗敏感性降低,多数不耐受刺激强的疗法,采用几种痛苦小、费用低的治疗措施,形成合力,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多维立体疗法大大提高了疑难病证治疗的有效率及治愈率。临床实践表明,这种方法用于治疗类风湿、糖尿病、银屑病、耳鸣、失眠、抑郁症、脑梗死、肺脓肿、湿疹等多有较好的疗效。专病论治内科疾病发 热

发热是指由于致热源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的病理状态。中医所说的发热不仅包括人体体温升高的现象,而且包括体温正常但病人自觉发热或局部发热的情况。中医认为,发热的产生是机体正气与邪气相争,阴阳失调的一种病理反应。一、病因病机

1.不通 情志内伤,肝气不舒,气机郁滞,郁而化火,久成郁热。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亦可造成体内外经络不通,郁而发热。情志、劳倦、外伤等原因导致瘀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壅遏不通,可引起发热。

2.不荣 饮食失调,或久病失于调理,以致阳气虚衰,阴火内生,阳气外浮而引起发热。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虚失于濡养,血本属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起发热。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等,导致阴精亏虚,阴虚则阳亢,水不制火,阳气偏盛而引起发热。久病气虚,气损及阳,阳气亏虚,以致火不归原,盛阳外浮而引起发热。

3.不平 根据致病因素可分为外因与内因。外因“不平”主要是外感六淫之邪,邪犯机体,正邪相争而发热。机体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属内因“不平”,是引起发热的重要因素之一,多与“不通”与“不荣”共同致病。二、临床表现

中医根据发热的不同表现主要分为:急性发热、慢性发热、发热恶寒、寒热往来、身热夜甚、潮热、高热、微热。三、治疗

陆小左教授对发热的治疗一般采用中药配以刮痧、拔罐、刺络、推拿等疗法,以便引邪外出,使热随之而解,达到清内泄外的效果。(一)中药治疗

1.用药特点 常用中药有,金银花、连翘、栀子、丹皮、黄芩、石膏、生地、赤芍、知母、竹叶。

2.分型论治【风热犯表】

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微汗或有汗不畅,鼻塞流涕或白或黄,口干或咽喉肿痛,咳嗽痰少而黏稠,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处方:银翘散加减。

银花30g,连翘15g,竹叶10g,芥穗15g,牛蒡子15g,薄荷10g,甘草10g,桔梗10g,芦根30g。

方义:方中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是君药;薄荷、牛蒡子味辛而性凉,疏散风热而清利头目,解毒利咽;芥穗辛而微温,助君药发散表邪,透热外出,与薄荷、牛蒡子共为臣药;芦根、竹叶清热生津止渴;桔梗宣肺止咳化痰,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清利咽喉。【湿郁发热】

症状: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全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黏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利湿清热。

处方:三仁汤加减。

杏仁10g,白蔻仁15g,薏苡仁15g,滑石10g,通草15g,竹叶10g,半夏15g,厚朴10g。

方义:方中以杏仁宣降肺气,善开上焦;白蔻仁芳化湿浊,和畅中焦;薏苡仁益脾渗湿,疏导下焦;配以半夏、厚朴理气燥湿;通草、滑石、竹叶清热利湿。【气郁发热】

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泄热。

处方:逍遥散加减。

柴胡10g,白芍10g,当归15g,白术15g,茯苓20g,甘草10g,薄荷10g。

方义:方中以柴胡、薄荷疏肝泄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培补脾土。气郁较甚,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理气解郁;热象较甚,舌红口干便秘者,可去白术,加龙胆草、黄芩清肝泻火;妇女若兼月经不调,可加泽兰、益母草活血调经。【气虚发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